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按课文填空

2024-07-11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按课文填空(通用7篇)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按课文填空 篇1

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按课文填空

第一单元

1、(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柳(绿花红),莺歌燕舞,冰(雪)融化,泉(水丁冬),(百花齐放),(百鸟)争鸣。

2.春天到了,春雷(跟)柳树(说话)了,柳树醒了;(春雨)给柳树洗澡了,柳枝软了;(春风)给柳树梳头了,柳梢(绿)了,春燕(跟)柳树捉迷藏了,柳絮(飞)了,柳树跟(孩子们)玩耍了,(玩着玩着),(小朋友们)(长高)了。

3.春雨落到(草地上),草就(绿了)。春雨洒到(桃树)上,桃花(红了)。春雨落在油菜地里,油菜花(黄了)。小燕子说春雨是(绿色)的,麻雀说春雨是(红色)的,小黄莺说春雨是(黄色)的。

4、(今天),邓小平(爷爷)(亲手)栽种的柏树(已经)(长大了),“小平树”(成了)天坛(公园)(一处)美丽的风景。我知道植树节是(3)月(12)日。

5、(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春晓》和《村居》是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描写(夏天)的两首古诗是《所见》和《小池》。

第二单元

1、(小朋友),(正年少),尊(长)辈,懂礼貌。(父母)教,(认真听),(做)错事,即改(正)。长辈错,(要)提醒,态度(好),(心意)诚。家务事,愿承担,(洗)碗筷,(扫)庭院。(家爱我),(我爱家),(好孩子),(人人)夸。

2、(我)和(爸爸)是(足球)迷,(奶奶)是京剧迷。

3、兰兰的小手替(爸爸)拿过拖鞋,给(妈妈)(洗过)手绢,帮(姥姥)挠过痒痒。兰兰(明白)了(全家人)(为什么)都喜欢这张画。兰兰(高兴)地说:“等我(长大了),小手(变成了)大手,它会帮(你们)做(更多)的事情!”

4、(妈妈)为(奶奶)晒棉被,小峰为(奶奶)晒棉鞋。

5、(我回家),(把)鞋脱下,(爸爸妈妈回家),把鞋脱下,(爷爷奶奶回家),(也都)把鞋脱下。(大大小小)的鞋,(像是一家人),依偎(在一起),(说着)(一天)的见闻。大大小小的鞋,(就像)大大小小的船,(回到)安静的港湾,享受(家)的温暖。

第三单元

1、(云对)雾,(雪对)霜。(和风)对细(雨),朝霞对(夕阳)。(花对草),蝶(对)蜂,蓝(天)对碧野,(万)紫对(千红)。(桃对李),柳(对)杨,山清对(水秀),(鸟语)对(花香)。

2、小小的鸟蛋(凉凉的),拿在手上(真好玩)。妈妈(看见)了,说:“两只鸟蛋就是(两只小鸟),鸟妈妈(这会儿)(一定)焦急(不安)!”我(小心地)捧着鸟蛋,(连忙走到树边),(轻轻)地把鸟蛋(送还)。我仿佛(听见鸟儿的欢唱),抬起头来,把(目光)投(向)(高远)的蓝天。

3、松鼠聪明活泼,(学会)了摘松果(吃)。他(高高兴兴)地(走进)大森林,摘了(一个又一个)。每个松果都(那么)(香),(那么)(可口)。

4、没过多久,一条(干干净净)的小路又出现了。兔姑娘说:“美丽的小路(好香)啊!”鹿先生说:“美丽的小路(好亮)啊!”鸭(先生)对(朋友们)说:“让美丽的小路(一直)和(我们)在(一起)吧!”

5、小鸟,小鸟,你轻轻地(跳),(可爱)的(小树),它还在睡觉。

第四单元

1、蜻蜓(半空)展翅(飞),蝴蝶(花间)捉迷藏,蚯蚓(土里)造宫殿,蚂蚁(地上)运食粮,蝌蚪池中游得欢,蜘蛛(房前)结网(忙)。

2、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描写(夏天)的两首古诗是《所见》和《小池》。

3、荷叶(圆圆的),(绿绿的)。(小水珠)说:“荷叶是我的摇篮。”小水珠躺在荷叶上,眨着(亮晶晶)的眼睛。小蜻蜓说:“荷叶是我的停机坪。”小蜻蜓(立)在荷叶上,展(开)透(明)的翅膀。(小青蛙)说:“荷叶是我的歌台。”小青蛙蹲在荷叶上,呱呱地(放声)歌唱。(小鱼儿)说:“荷叶是我的(凉)伞。”小鱼儿在荷叶下笑嘻嘻地游(来)游(去),捧起(一朵朵)(很美很美的水花)。

4、蜻蜓(飞呀飞),飞过(青青)的假山,飞过(绿绿)的草坪,飞到(一座)花坛前,(小蚂蚁)(到家)了。

5、小壁虎向(小鱼)、(老牛)和燕子借尾巴,尾巴没借着,自己又(长出)了一条(新尾巴)。小鱼用尾巴拨(水),老牛用尾巴(赶)蝇子,燕子用尾巴掌握(方向),小壁虎的尾巴可以(再生)。我还知道(鳄鱼)的尾巴可以(当武器)。

第五单元

1、一个人,两个人,(一个在前两个跟)。团结(起来力量大),(人多谁也不)离群。(左边绿),(右边红),(左右)相遇(起凉风)。(绿的)喜欢(及时雨),(红的最怕)水来攻。“言”来互相尊重,“(心)”至令人感动,“(日)”(出万里无云),“(水)”到纯(净)透(明)。

2、我画了个(绿绿)的太阳,挂在夏天的(天空),画了个(金黄)的太阳(送给)(秋天),画了个(红红)的太阳,(照亮)冬天.(春天)是个多彩的季节,所以要画个(彩色)的太阳。

3、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乌鸦(看见)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可是),瓶子里(水不多),瓶口(又小),乌鸦喝(不着水)。(怎么办)呢?乌鸦(看见)旁边有(许多)小石子,想出(办法)来了。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

4、有个小朋友爬到假山上去(玩),(一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司马光(没有)慌,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缸里的水流(出来了),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

5、曹操叫人(照)曹冲说的(办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第六单元

1、一(只)海鸥,一(片)沙滩,一艘军舰,一(条)帆船。一畦秧苗,一(块)稻田,一(方)鱼塘,一(座)果园。一(道)小溪,一孔(石桥),一竿翠(竹),一群(飞鸟)。一(面)队旗,一(把)铜号,一群“(红)领(巾)”,一(片欢笑)。

2、解放(以后),(乡亲们)在(井)旁边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3、王二小(常常)一边(放牛),一边(帮助)八路军放哨。

4、涛涛的(家乡)在(海边)。他画的海(那么)蓝,(那么)宽。一艘艘船上装满了(鱼和虾)。山山的家乡在(山里)。他画的山(那么高),水(那么清)。平平的家乡在(平原)。她画的平原(那么)平坦,(那么)宽(广)。有金(黄)的稻子,(雪白)的棉花,还有(一大片一大片)碧(绿)的菜地。青青的(家乡)在(草原)。她画的草原(一眼望不到边)。草长得(又绿又)密,羊群在草原上(走来走去)。京京的(家乡)在城市。他画的城市(那么美)。宽宽的街(道),(高高)的楼房,还有(一座座)街心(公园)。

5、(小鸟)在(前面带路),(风儿)(吹着我们)。我们像(春天一样),来到(花园里),来到(草地上)。鲜艳的红领巾,(美丽)的衣裳,(像朵朵花儿开放)。花儿(向我们点头),小溪(欢快)地流淌。它们(向我们)祝贺,(为我们)歌(唱)。它们(好像在说),这个世界上,有我们(就更加美丽),有我们就充满希望。感谢(亲爱)的祖国,让我们自由地(成长)。我们像(小鸟一样),等身上的羽毛长得丰满,就勇敢地(向着天空)飞翔,(飞向)我们的理想。(唱)啊,(跳)哇,敬爱的(老师),(亲爱的伙伴),让我们(一起)度过这(快乐的时光)。

第七单元

1、(是)对(非),(长)对(短),虚心对骄傲,(热情)对(冷淡)。诚实赢得(千家)赞,虚伪招来(万户)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2、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

3、一只小狮子整天(练习)滚、扑、撕、咬,(非常)刻(苦)。狮子(妈妈)对懒狮子说:“(孩子),将来(我们)老了,不在了,你靠谁呢?你也应该(学会生活)的本领,(做一只真正的)狮子。”

4、这时,安东走到玛莎(跟前),(什么)也没说,把夹着黄油的(面包)掰成(两半),把(大一点儿)的(放到)玛莎(手里),说:“(赶快)吃吧。”

第八单元

1、(初三初四)娥眉月,(十五十六)月团圆。朝看(太阳)辨(西东),夜望(北斗)(知北南)。蜻蜓低飞(江湖)畔,即将(有雨)在(眼前)。大雁(北飞)天将暖,燕子(南)归气转寒。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树能指示方向。树叶茂盛的一面是(南)面,树叶稀少的一面是(北)面。大树都有年轮,一圈表示(1)年。年轮疏的一面是(南)面,年轮密的一面是(北)面。

2、燕子只会捉(空中飞)的害虫。啄木鸟只会捉(树干里)的害虫。青蛙只会捉(田里)的害虫。(七星)瓢虫会捉(棉花里)的害虫。棉花姑娘的病好了,(长出)了碧绿碧绿的(叶子),吐出了(雪白雪白)的棉花。

3、地球爷爷(说话)了:“不,我有(手),而且有(很大很大的力气),能让成熟的(桃子)掉下来,能让踢到(半空的足球)掉下来„„我的手,就是(你们看不见的地心引力)。

4、这天(晚上),小明梦见(自己)成了(一名)火车司机。

4、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他们长着(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过了几天,他们长出(两条后腿);过了几天,长出(两条前腿);过了几天,尾巴变短了;不知什么时候,尾巴(已经不见)了。小蝌蚪的妈妈是(青蛙)。5本学期我们从课文中认识了好多位主人公,让我来介绍他们吧,孝顺的孩子有(兰兰、小峰、珍珍),聪明机智的孩子有(司马光、曹冲),关心小伙伴的孩子有(安东),诚实的孩子有(雄日),我最想对(兰兰)说:(你真是个好孩子,我要向你学习)。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按课文填空 篇2

一、略读课文的课程功能

叶圣陶先生说:“就教学而言, 精读是主体, 略读只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 精读是准备, 略读才是应用。”“略读原是用来训练阅读的优良习惯, 必须脚踏实地, 毫不苟且, 才有效益。”从叶老的话中, 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略读课文的课程功能。

1. 精读“主体”的“补充”

“补充”什么呢?简言之, 补充精读课文“主体”的不足。如:人教版六 (下) 第二单元是围绕“中华民风民俗”这一专题编写的。然而, 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五十六个民族的生活丰富多彩、习俗独特。地区、民族独具特色, 衣食住行各不相同。精读课文《北京的春节》反映的是“节日风俗”, 我们知道除了北京的节日风俗, 还有其他地区的节日风俗;除了“节日风俗”, 还有其他的民风民俗。故除了《北京的春节》外, 教材中还编写了略读课文藏文化的“活化石”《藏戏》;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各具特色的民居》;反映维吾尔人豪气、豁达、乐观的《和田的维吾尔》。这样, 在文化、民居、人物等方面进行补充, 尽可能全方位地反映“中华民风民俗”。让学生了解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 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

2. 精读“准备”的“应用”

“应用”主要指应用精读中学得的阅读方法和获取的知识经验, 进行独立的阅读实践。人教版六 (下) 第二单元精读课文《北京的春节》, 在阅读知识与能力方面, 有三个非常明显的特点:一是以时间为经线, 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作为全文结构, 其写作特点是表达顺序清楚明白。二是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 情趣盎然, 学生喜闻乐见, 有的部分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有的部分则一笔带过, 其写作特点是详略得当。三是文章有较多的场景描写, 有较强的画面感, 其写作特点是用词准确, 生动形象。以上三个写作特点应在精读课文中习得, 在后面三篇略读课文中加以应用, 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

二、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

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如何确定?依据是什么?下面我们以知识与能力目标中的“习作表达”为例进行探讨:一是依据单元导语。本单元的导语第二自然段指出:“了解课文表现出来的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 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民俗特点的。”它提示了语文学习的重点, 明确了读写训练点。由此, 我们在单元导语中可以看出, 本单元有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 体会作者怎样谋篇布局, 准确用词, 生动表达, 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二是依据精读课文。为了达到单元导语中提出的教学目标, 精读课文《北京的春节》依据课文的特点及课后思考题, 可将教学目标定为:“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体会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及详写、略写的好处。”由此, 后面三篇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基本可定为:“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 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但是, 我们能清楚地认识到:各篇课文的表达特点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现列表如下:

所以, 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 可依据单元导语、精读课文的教学目标以及略读课文的特点来确定。就教学目标达成过程的性质而言, 精读课文侧重于“学会”, 略读课文侧重于“会学”。

三、略读课文的教学设计

教参中指出:“略读课文教学的大体步骤是:先由学生参照连接语的提示, 独立阅读、思考、交流, 初步体会内容;然后抓住一两个重点问题, 可以是内容的, 也可以是写法的,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在具体的词句学习上, 可不必多作要求。”在以上思想的引导下, 略读课文大体上可作如下设计:

1.“提示”引路, 简化课堂结构

人教版教材在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之间, 有一段流畅的文字, 它既自然地把学生的学习由精读课文过渡到略读课文, 又提示了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和方法, 使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形成一个整体, 更好地发挥了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冶情趣的功能。如《和田的维吾尔》前的连接语:“提起维吾尔族, 我们眼前便会浮现出他们载歌载舞的情景。其实, 除了能歌善舞, 维吾尔族还有许多饶有兴趣的风俗, 读读下面这篇课文, 想一想课文写了和田维吾尔人的哪些特点, 然后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以上连接语中, “还有许多饶有兴趣的风俗”, 在主题内容上进行过渡, 让学生想一想有哪些饶有兴趣的风俗呢?接着提示:“课文写了和田维吾尔人的哪些特点?”在文章的内容方面再次进行引导, 让学生自主地理解、概括特点;“然后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交流”什么, 怎么“交流”, 是学习方法上的指导, 学生可以交流读后的体会, 也可以交流文章的表达方法、写作特点。这样情感上铺垫, 能力上迁移, 使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形成一个整体。教学时引导学生阅读连接语, 带着问题阅读文章, 既能事半功倍, 提高阅读效率, 又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2. 抓住关键, 精读课文重点

虽然说略读教学讲究“简”“略”, 但也需要有“精”的部分, 否则略读就成了“泛读”, 效率就低下了。由于受教学时间的限制, 略读课文中需“精”读的点要更突出, 更集中。因此, 我们需要反复斟酌, 寻找准确的着力点, 从而使力气真正花在刀刃上。如《藏戏》一文, 一是要整体感知课文, 明确课文是按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 以“总—分—总”结构安排的:先是用三个排比句概括介绍了藏戏的主要特点;接下来详细写唐东杰布开创藏戏的传奇故事;最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 点明藏戏这一民族戏剧艺术靠师传身授继承和发展。二是可抓住两个方面进行重点教学。其一, 表现主要内容的重点句子。如:“那时候, 雅鲁藏布江上没有什么桥梁, 数不清的牛皮船, 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急流中, 许多试图过江的百姓, 被咆哮的江水吞噬。”课文中的这段话, 作者用精练准确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描写, 再现了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 间接歌颂了唐东杰布的高尚品质, 说明他许下宏愿、发誓架桥的思想根源, 也说明艺术源于生活, 根据时代的需要而产生。让学生重点理解这段话, 对感悟后面藏戏的产生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情感基础, 可以作为重点句子加以处理。其二, 体现表达形式的重点句子。对六年级学生来说, 除了阅读文章、理解内容外, 更重要的是学习表达, 特别是略读课文, 此项任务显得更为重要。表达的顺序、表达的方法、语言的风格等等都可以作为重点句子来教学。如:文中“还是从西藏高僧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讲起吧”。本句话看似平平常常, 但在全文布局谋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前面总结藏戏的三大特点, 接着用“还是”转折, 介绍了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及藏戏的形成。因为唐东杰布是藏戏的创始人、开山鼻祖, 没有唐东杰布就没有藏戏。教学时, 在理解内容与表达形式两个方面抓住重点词句, 以点带面, 层层推进, 提高效率, 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

3. 课外拓展, 增大课堂容量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按课文填空 篇3

《童年的发现》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其中写道,当老师讲到“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时,“我”“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这里的“进化”是什么意思呢?

“进化”就是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渐发展演变。

宇宙在不断发展,任何生物都在进化,人类也在进化。“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严酷的自然法则。因此,所有生物都在追求进化。比如第一次在房间里用蚊香,效果非常好。用了一段时间后,蚊子对这种蚊香就有了适应性。这说明蚊子“进化”了:它迅速地建立起抵抗这种蚊香的机制。

进化慢的生物群体必然会逐步遭淘汰。一个民族要在长远上成为最优秀的民族,就必须重视自身的进化。比如多用脑,可促进大脑的进化;多锻炼身体及摄入合理的营养,可促进人体的进化;多用手,可促进手的进化……

一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总会碰到很多挫折,前人为后人铺路,后人踏在前人的身上“进化”。后人应感谢前人的铺垫,前人应感谢后人继承和发展自己的事业。就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新的应该欢天喜地的向前走去,这便是壮,旧的也应该欢天喜地的向前走去,这便是死;各各如此走去,便是进化的路。”

《晏子使楚》的“五笑”

《晏子使楚》一文中,出现了五次“笑”,含义各不相同。细细体味,很有特色。

楚王在与晏子斗智时,第一回合便被压住了气焰,觉得很丢面子。他就极力想挽回自己的面子,所以在第二回合中“冷笑”着发问:“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似乎胸有成竹。不料晏子针锋相对,侃侃而谈,直逼得楚王无奈,只好“陪着笑”。从“冷笑”到“陪着笑”,生动地层现了楚王从挑起事端的高傲到被挫锋芒的尴尬。

再看晏子的笑。也是在第二回合斗智中,他面对楚王的挑衅,从容应对,讲完话以后还“故意笑了笑”。细细辨来,这里的“笑”表面上看是自嘲,实际上是绵里藏针,显示了强烈的自信。在这一回合中,楚王的笑与晏子的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第三回合中,楚王又是“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大臣们也都跟着“得意扬扬地笑起来”。他们似乎抓住把柄,有了嘲笑晏子的资本。但是晏子思维机敏,巧舌如簧,妙语连珠,以淮北淮南的柑橘之喻予以有力的驳斥,使楚王也“只好赔不是”。由此可见,这里的两个“笑”除了显示楚王和大臣们的无知以外,还对他们的扬扬自得之态予以了强烈的讽刺。

《晏子使楚》中的“五笑”寓意深刻,情趣盎然,实在耐人寻味。

《再见了,亲人》的艺术特色

《再见了,亲人》写的是1958年,最后一批中国人民志愿军离开朝鲜时,中朝两国军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课文并不很长,但却具有动人心弦的艺术魅力。其原因有三点:

1选材真实典型。《再见了,亲人》选取了“老大娘”冒着炮火给志愿军送干粮、背伤员的感人事迹,再现了“小金花”机智勇敢救战士、妈妈牺牲不流泪的刚强形象,追忆了“大嫂”为给志愿军挖野菜而被炸伤双腿的动人真情。作者慧眼独具,匠心独运,精心摄取了这三个镜头,以老/j、中三代代表了所有送别的朝鲜亲人,典型地反映了中朝人民依依惜别的深情厚谊,感人至深。

2对话别具一格。这篇文章运用第二人称的写法,好像在面对面地和亲人话别:“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小金花,……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大嫂,请回去吧!……”这里的对话形式别具一格,亲切自然,扣人心弦,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描写形象具体。文章中,用“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比喻中朝军民的情谊,用小金花得知妈妈牺牲的噩耗后“把脚一跺”(没有流泪),而在与志愿军分别的时刻,却“落泪了”这样的对比,来衬托对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依依不舍之情,用“再见了,亲人”的多次反复,来强调中朝军民之间的深厚情感。这些描写都是非常生动具体的,感染力极强。

《金色的鱼钩》里的“三哭”

《金色的鱼钩》写的是发生在红军过草地时的一个催人泪下的革命传统故事。其中写了“我”的三次“哭”,粗一看并不起眼,但是细细一想意味深长。

1委屈的“哭”。当课文中的“我”发现了老班长“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姻下去”时,“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于是就要帮助老班长“一起找”吃的。但是,老班长不让“我”找,而且“严厉”地命令“我”“坚持走路……”照顾好小战士。在这种情况下,“我”“扑倒在他怀里哭了”。这里的“哭”从表面上看,是“我”的意思不被老班长理解而委屈的“哭”,而实际上是“我”对老班长舍己为人精神饱含敬意的“哭”。

2激动的“哭”。“我”知道了内情以后,当老班长又一次把鱼汤端来让“我”和两个小同志吃的时候,“我”的心里是多么难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这时候,老班长又一次“严厉”地批评“我”“不要太脆弱”,因此,“我”只好“把碗端到嘴边”,然而却止不住“泪珠大颗大颗地落在热气腾腾的鱼汤里”。这里的“哭”是“我”心中对老班长饱含敬意的“哭”。

3哀痛的“哭”。老班长钓鱼熬汤,自己却点滴不沾,全给了同行的“小战士”,终于拖垮了自己的身体,有一天“已经奄奄一息了”。他仍,然不喝“我”端来的鱼汤,关心的仍是别人。直到最后,老班长的“眼睛慢慢地闭上了”。于是,“我们扑在老班长身上,抽噎着,很久很久”。想一想,老班长为了关心同志,而舍弃了自己的生命。此情此景,谁能不揪心扯肺?这里的“哭”,是哀痛的“哭”,同样也是对老班长饱含敬意的“哭”。

金色的鱼钩,闪射着光芒;老班长的精神,源远流长。“我”的“三哭”是对老班长的无限敬仰,也是对革命传统的衷心颂扬。

《草船借箭》中周瑜的“三变”

《草船借箭》一文讲的是周瑜设计,妄想谋害诸葛亮,诸葛亮巧施妙计,草船借箭,周瑜自叹不如的故事。其中有对周瑜的三处神情描写,在文章中具有画龙点睛之奇效。

第一处是周瑜经过步步紧逼,使诸葛亮答应三天内造十万支箭的任务,周瑜“很高兴”。为什么呢?因为周瑜很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于是就进行了周密的策划,在商议军事时,限诸葛亮十天造好十万支箭,假借公事,步步为营,想把诸葛亮逼到“死无退,路”的境地。但是,诸葛亮却说只要三天,并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满以为自己的阴谋得逞,诸葛亮钻进了他的圈套,因而得意忘形。由此可见,周瑜是一个假公济私、心胸狭窄、不顾全大局、无容人之量的人。

第二处是当鲁肃向周瑜报告情况时,说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周瑜“迷惑不解”。竹子、翎毛、胶漆都是造箭不可缺少的材料,诸葛亮却不用这些材料。周瑜对此不明白、不相信,

但他并未采取积极的行动去调查,去弄清事情的真相,说明他太自以为是了,以为自己的计谋方无一失,诸葛亮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在三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的。这也从侧面反衬了他的“才不如人”。

第三处是诸葛亮按时交箭,周瑜“长叹一声”。这一叹既有由衷的惋惜,又有无奈的佩服。想自己久久谋划,深深算计,满以为滴水不漏,水到渠成。谁知道却未能如愿,全盘皆输,自然是非常惋惜;而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没费吹灰之力,就向曹操借到了十万支箭,他深知自己远不如对方,因此只好无可奈何地说:“我不如他!”课文以周瑜的一声长叹结尾,意味深长,发人深思。

周瑜的三次神态变化,不仅表现了周瑜的性格特点,而且反衬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在学习本文时,抓住上述“三变”,不但有助于深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人物的性格特点,而且有助于深刻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景阳冈》的人物描写

《景阳冈》一文,生动地描写了武松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勇敢威武行为。其中对武松的人物形象描写真可谓形神兼备,栩栩如生,令人击节赞赏。

1语言描写,突出音容笑貌。《景阳冈》中对武松的语言描写很富有特色。如写他在酒店里,喝了三碗酒以后,店家劝他不要再喝了,但是,武松不听,一个劲地说:“你如何不肯卖酒给我吃?”“我吃了三碗,如何不醉?”“别胡说!难道不付你钱!再筛三碗来!”根本不相信信“三碗不过冈”的警告,显示了他英勇无畏、豪爽要强的英雄性格。后来,当店家好心劝阻他不要独自晚上过冈、以防猛虎伤害时,武松更是出语豪壮:“就有大虫,我也不怕。”“就真的有老虎,我也不怕。”一连两个“不怕”把武松浑身是胆的英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2心理描写,映射内心变化。《景阳冈》中尉武松的心理描写非常贴切、真实,反映了武松的内心变化过程,但也透露出他的英雄气概。如在写到他看到官府的榜文,“知道真的有虎”时,他想:“转身回酒店吧,一定会叫店家耻笑,算不得好汉,不能回去。”“怕什么,只管上去,看看怎么样。”这里虽有犹豫,但更多的仍然是“勇往直前”的豪气。当天将黑时,他见没有老虎,便“自言自语道:‘哪儿有什么大虫!是人自己害怕了,不敢上山。”这是他在为自己壮胆,也很真实可信。当武松施展神威,打死老虎之后,他仍想“把这只死大虫拖下冈去”,这是何等的雄心勃勃,但终因“使尽了气力,手脚都酥软了”,便想:“……还是先下冈去,明早再来理会。”也是当时情景的真实写照。

3动作描写,凸现英雄气势。《景阳冈》一文的重点是“武松打虎”,而“打”则是“重中之重”。作者写武松打虎,生动又传神,虎虎有生气。先是他的“三闪”:“……大虫扑来,一闪,闪到大虫背后。”接着,当老虎把“腰胯一掀”时,他“一闪,又闪在一边”。老虎把“铁棒似的虎尾倒竖起来一剪”时,“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这是面临猛虎的锋芒毕露而机智避让的“三闪”,说明他有勇有谋、智勇双全。接着,武松“抡起哨棒,使尽平生力气,从半空劈下来……”“把大虫顶花皮揪住,按下地去”“只顾乱踢”“提起铁锤般大小的拳头,使尽平生力气只顾打”。这里的“抡”“劈”“揪”“按”“踢”“提”“打”等几个字,字字千钧,虎虎生风,形象生动地凸现了武松打虎的英雄气势,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武松勇武过人的高大形象,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是“吝啬”还是“节俭”?

学习《临死前的严监生》时,教师让大家同桌讨论,畅所欲言,谈谈对严监生的看法。玲玲和莹莹又开始争论了。

玲玲:莹莹,这个严监生真是个爱财如命的“吝啬鬼”。

莹莹:是吗?

玲玲:当然是了。你看他在临死时,总是断不了气,一个劲地伸出两个指头。这是什么意思呢?难以捉摸的动作造成了悬念。最后,赵氏才把谜底揭出来。原来是他看到灯盏里点着两茎灯草,怕费油!哈!真小气。这段细节描写非常精彩,活生生地刻画出了一个“吝啬鬼”的形象。

莹莹:我可不这样认为。

玲玲(笑笑):什么?你又有不同的看法了?

莹莹(坚定):是的!过去,大家都认为严监生是一个为两根灯草而不肯咽气的土财主。可是,从理财的角度来看,他勤俭节约的精神倒是应该肯定的。能用一根灯草,为什么要用两根灯草呢?当然,他做得是有点过分,但给他扣上“吝啬鬼”的帽子,我觉得不妥当。

玲玲:嘿!你这家伙真是鬼点子不少,竟然为严监生“翻案”了!

莹莹:为严监生“翻案”?你又给我扣帽子了!我只是从另一个角度评评严监生,怎么就是为他“翻案”呢?

莹莹的话让一旁巡回的教师听到了。教师露出了喜悦的神色,告诉他们:畅所欲言,就是要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

莹莹:玲玲,咱们的看法都各有道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么!

《刷子李》的绝妙之处

《刷子李》一文以“刷子李”的高超手艺为话题,借一件极富戏剧性的小事显示了他的大本领、大智慧。其绝妙之处在于:

1对比显艺。“干活前,他把随身带的一个四四方方的小包袱打开,果然一身黑衣黑裤,一双黑布鞋。穿上这身黑,就好像跟地上一桶白浆较上了劲”。“刷子李”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展示他的高超技艺,流露出对自己手艺的自信和自豪。这样的对比描写,让人感受到他的技艺奇崛,一下子就吊起了胃口。

2侧面烘托。“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小徒弟看到师傅穿着一身黑色的衣服,刷完墙壁后,“居然连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发现”,对如此高超的技艺感到惊愕,内心受到震撼。因而,他觉得那件“黑衣服”具有一种威慑力量。这就从一个小徒弟的视角印证了“刷子李”的真功夫。

3一波三折。徒弟开始是“半信半疑”,后来对师傅高超的技艺感到惊愕,接着却突然发现师傅裤子上有一个白点,不禁产生了怀疑,最后又揭开谜底:那白点原来是黑裤烧了个小洞!这样一波三折的叙事,紧紧抓住了读者,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4蕴含哲理。“好好学本事吧!”“刷子李”的这句话意味深长。他告诉徒弟,不要以为别人的名气都是虚的,一定要好好学真本事。有了本事才能有自己的尊严。这是他一生经验的总结,貌似一般,但却有很深的含义。

《威尼斯的小艇》的写作特色

《威尼斯的小艇》栩栩如生地介绍了意大利水上城市威尼斯的独特交通工具——小艇。具体说有以下几个特点:

1开篇点题。课题本身就题旨鲜明地表明了课文的内容,而开头一段用简练的语言说明了小艇是水城威尼斯的“主要的交通工具,等于大街上的汽车”。这也是闻名世界的水城威尼斯的特点。

2比喻形象。比喻是神奇的魔棒,能把事物表现得生动活泼,惟妙惟肖。文章中描写威尼斯小艇的样子:“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儿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这

里用了三个比喻:将小艇比作“独木舟”“新月”和“田沟里的水蛇”,写出了小艇的长度、外形和特点,十分形象地显示了它与众不同的形态。

3总分有序。在写船夫驾驶小艇的高超技术时,文章先以一句总起:“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然后分别从几方面分写“行船的速度极快”,在很多的来往船只中能“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在“极窄的地方”能“平稳地穿过”,“作急转弯”……这里通过一些动词,把船夫驾驭小艇的技术娴熟、得心应手写得井然有序,活灵活现。

4动静结合。本文通过动态、静态的描写,生动地写出了威尼斯小艇的特点和作用,让人如临其境。如前所述对船夫驾驶小艇的描述,就是动态描写,而“青年妇女在小艇里高声谈笑……”“传来一片哗笑和告别的声音”等也是对水城威尼斯的动态描写。文中还有“静寂笼罩着这座水上城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的静态描写。这样动静结合的描绘,向人们展示了威尼斯水城的独特风光,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丰碑》中的“愣”

《丰碑》一文塑造了一位在长征途中为了他人、为了革命的胜利,不惜牺牲自己的军需处长的形象。文中运用了侧面描写人物的方法,写到了将军的两次“愣”,从而使军需处长的崇高形象——“一座晶莹的丰碑”非常清晰地矗立在我们面前。

当将军听警卫员说“前面有人冻死了”,他“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有说,快步朝前走去”。他为什么“愣了一下”呢?因为他担心的事果然发生了。他知道前面有人冻死了,心中很不好受。这里的“愣”进而引发了他的疑问:战士为什么会被冻死?将军看到冻僵的老战士身穿单薄破旧的衣服时,心情非常沉痛、愤怒:革命战士没有死在战场上,却被这严寒夺走了生命,这是多么令人心痛啊!他认为这是军需处长失职,下决心追究军需处长的责任。

“这时候,有人小声告诉将军:‘他就是军需处长……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想到掌管供给“大权”的军需处长自己却穿着单薄破旧的衣服,被活活冻死!这时,将军的心情很复杂:沉重、崇敬、自豪……这不仅震撼了将军的心,也震撼了读者的心——军需处长在恶劣的条件下,想的只是别人,这是一种多么高尚的精神呀!只见军需处长“……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身为军需处长,不肯浪费一根火柴,一件衣服,这是何等高尚的情操!寥寥数笔的描写,使军需处长一心为公、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跃然纸上。将军的“愣”可以使我们想得很多很多……

文章通过将军的两次“愣”,深入地表现了中心思想。军需处长的献身精神激励着红军战士迈着“坚定的脚步”去夺取长征的胜利。红军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像一座晶莹丰碑,永远耸立在我们心中。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按课文填空 篇4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按课文内容填空

1、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我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你好,清凉的山泉!,?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你好,陡峭的悬崖!,你高高的额头上。你好,悠悠的白云!你洁白的身影,变得更加湛蓝。喂,淘气的云雀,叽叽喳喳地在谈些什么呢?,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山中访友》

2、1905年,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修筑从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消息一传出来。帝国主义者却认为这是个笑话。有一家外国报纸轻蔑地说∶“。”原来从南口往北过居庸关到八达岭,一路都是。他们认为这样艰巨的工程,外国著名的工程师也不敢轻易尝试,至于中国人。《詹天佑》

3、每一处沙滩,每一座山脉,每一条河流,,还有那浓密丛林中的薄雾,在我们这个民族的记忆和体验中,都是圣洁的。《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4、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青草、绿叶、花朵是我们的姐妹。树汁流经树干,就像。我们和大地上的山峦河流、动物植物。《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5、溪流河川中,也是。那清澈湖水中的每一个倒影,;那潺潺的流水声。河水为我们解除干渴,养育我们的子子孙孙。,木舟上满载着我们的希望。《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6、深蓝的天空中,下面是海边的沙地。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手捏一柄钢叉。那猹却将身一扭。《少年闰土》

7、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志在流水,曰:“善哉,!”伯牙所念。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伯牙绝弦》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按课文填空 篇5

三年级

第一课《我们的民族小学》

大家_____不同,_____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那____的民族服装,把学校打扮得更加______。同学们向在校园里_____的小鸟打招呼,向______的老师问好,向______的国旗敬礼。

这就是我们的 小学,一所 的民族小学。的铜钟,挂在大青树 的枝干上。凤尾竹的影子,在 的粉墙上摇晃„„

第二课《金色的草地》

我发现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____、_____。花朵_____时,它是_____的,草地也是______的;花朵___时,金色的花瓣____,草地就变成____的了。

第三课《爬天都峰》

我站在天都峰脚下_____:啊,峰顶这么高,__________!我爬得上去吗?再看看____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___________,真叫人______!

第五课《灰雀》

树上有三只灰雀:__只胸脯是______的,一只胸脯是______的。它们在枝头__________,非常惹人喜爱。列宁每天到公园散步都要停下来,站在树下____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第七课《奇怪的大石头》

“这么重的大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______。它应该____________。可它____________”

第九课《古诗两首》

独在异乡为异客,___________。__________,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的题目是《_____________》,表达了诗人_________的感情。这学期还学了一首这样的诗,是___代诗人叶绍翁的《________》。

第十课《风筝》

风筝越飞越高,___________。忽然吹来一阵风,线嘣地断了。风筝__________,便_________。我们______,_____,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_______。

第十一课《秋天的雨》

秋天的雨,有一盒_______的颜料。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_________,扇哪扇哪,扇走了_________。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_________,飘哇飘哇,邮来了_________。金黄色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_________。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_________,_________!

第十三课《花钟》

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________;七点,睡莲________;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放了;下午三点,万寿菊_______;傍晚六点,烟草花在________;月光花在七点左右_________;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_________„„不同的植物开花的时间,与_____、____、____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十四课《蜜蜂》

蜜蜂是我放飞的,我在它们的背上_________。然后,我叫小女儿在蜂窝旁等着,自己带着做了记号的二十只蜜蜂,走了两里多路,打开纸袋,把它们放出来。那些被闷了好久的蜜蜂_________,好像_________。蜜蜂飞得很低,_________,大概这样可以_________。我想,它们飞得这么低,__________________?

第十五课《玩出了名堂》

列文虎克的工作是看守大门,他待着没事,就一边______,一边_________。他用显微镜观察水,看见水里________________;观察牙齿,看见里面有一种________________。他发现,除了我们平时看到的世界,还有另一个_______________。

园地二 , 在于学习,在于积累。——列宁 ,,只要肯登攀。——毛泽东 为 之崛起而。——周恩来 任何 都是 的结果。——宋庆龄 书籍是人类。——高尔基 园地三

天对,雨对,大陆对。山花对,赤日对。白,红,水绕对。。

园地四 , 菠菜才,栽下羊角葱; , 韭菜长得旺,; , 大街卖,葫芦弯似弓; ,,八月辣椒个个红; ,,十月萝卜上秤称; ,,腊月蒜苗正泛青。

17、温故而 ; 必有我师焉; 不亦说乎?;

知之为知之,是知也。

18、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 的变化。他呼出的,变成了 和 ;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他的双眼变成了 ;他的四肢,变成了大地上 四极;他的,变成了 ;他的血液,变成了 的江河;他的,变成了 的花草树木;他的,变成了 的雨露„„

19、这座桥不但,而且。桥面两侧有,栏板上雕刻着 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 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 ;有的刻着,相互抵着,各自 ;还有的刻着。所有的龙似乎都在,真像活了一样。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 和,是我国宝贵的。

20、天门中断,至此回。两岸青山,一片。水光潋滟。欲把西湖比西子,总相宜。

21、西沙群岛是南海上的一群岛屿,是我国的。那里,是个 的地方。

鱼 地在珊瑚从中,好看极了。有的全身布满 ;有的 长着一簇红缨;有的周身插着,游动的时候 ;有的眼睛 的,身上长满了,鼓起气来像 一样圆。的鱼多得数不清。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

22、春天,树木 新的枝条,长出 的叶子。山上的 融化了,雪水 小溪,淙淙地流着。溪里涨满了。小鹿在溪边,它们有的附下身子,有的侧着脑袋 自己映在水里的。

园地六

1.疑无路,又一村。2.千里莺啼,水村山郭。3.水南水北,山后山前。4.千里之行,; 5.,更进一步; 6.耳听为虚,; 7.,人无完人。

31、我紧紧拥抱着金吉娅。这个圣诞节,她不但送给我们,还送给我们、、同情和,以及一个陌生女孩 的笑脸。

园地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按课文填空 篇6

五年级下册期末阶段专项复习

按课文内容填空

1.根据所学内容填空。

(1)《三国演义》与“三”有缘,书里有____、蜀、吴三个国家,还有“三气周瑜”、“三顾_______”、“桃园三________”等故事。

(2)《田忌赛马》中,孙膑更换了田忌的马的出场顺序,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顺序,使田忌获得了整体的胜利。

(3)汉字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字体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以________、金文、小篆、_________、________五种字体最为典型。

(4)《手指》一文中,作者把手指的全体比喻成_______,阐明了________的人生道理。

2.按要求写句子。

(1)描写情景,表现“焦急地等待”。____________

(2)儿应声答曰:“____________。”(补充完整)

(3)黄沙百战穿金甲,____________(补充完整)

(4)人们把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叫____________,我国学术领域由此又多了一门新学科,叫“____________”。(补充完整)

(5)“及笄”指女子年满____________岁,“而立”指____________岁。

3.文本回放。

(1)品诗词之韵:诗中有稚气可爱的童年:“_____________,短笛无腔信口吹”;诗中有拳拳的爱国之心:“黄沙百战穿金甲,_________”;诗中有美丽的风景:“人闲桂花落,___________”;诗中有至臻的人间真情:“__________,唯见长江天际流”。

(2)感名著之趣:“观三国烽烟,识梁山好汉”,我知道这两句对应的名著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猴王出世》选自_________,书中的故事广为流传,我知道的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故事。

(3)知人物形象:本学期我们认识了______________的小嘎子;______________的船长;被称为军神的__________;一生清贫的__________。

4.积累运用。

(1)___________________,春风不度玉门关。

(2)白日放歌须纵酒,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忽作玻璃碎地声。

(4)___________________,小人喻于利。

(5)___________________,不可同世而立。

(6)高明经常迟到,老师批评了他很多次,可他依然我行我素。今天他又迟到了,这真是__________啊!(填上一句合适的歇后语)

(7)例:八月,天多热。鸡热得耷拉着翅膀,狗热得吐出舌头,蝉热得不知如何是好。(选一字,仿照例句,发挥想象把它描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要求或提示默写填空。

(1)古代对不同年龄段有着不同的别称。比如,形容一位男性很年轻,只有二十多岁,可以说是“年方_____”;形容人已经快四十岁了,可以说是“已近_____之年”;说一位老人已经六十多岁,可以称其“年逾_____”。

(2)一首首诗就是一幅幅画:“_____,也傍桑阴学种瓜。”这是儿童学劳作的生动画面;“_____,彩丝穿取当银钲。”这是孩童玩冰的快乐时刻;“_____,短笛无腔信口吹。”这是牧童归来的自在时光。

(3)一首首诗就是一份份情:“黄沙百战穿金甲,_____。”这是战士的壮志豪情;“_____,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真挚的朋友情;“羌笛何须怨杨柳,_____。”这是将士的思乡之情;“剑外忽传收蓟北,_____。”这是听闻叛乱平息后的狂喜之情。

6.根据所学知识填空。

(1)我国的四大名著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年龄”有许多简洁优美的别称,我们可以用“_________”来表示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用“_________”来表示男子二十岁的年纪,用“不惑”来表示人________岁,用“古稀”来表示人______岁。

(3)读《孟子》,我们知道“恻隐之心,______________”;读《论语》,我们知道“__________________,小人喻于利”;读《左传》,我们知道“_____________,必自毙”。

(4)从古诗中感受人间真情:诗中有对母爱的歌颂,如“谁言寸草心,________________”;诗中有对友人的依依惜别,如“孤帆远影碧空尽,_________________”;诗中还有报效国家的壮志雄心,如“黄沙百战穿金甲,_____________________”。

7.知识回顾。

(1)“君子喻于义,_____________”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

(2)默写《枫桥夜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____、____、_____。

(4)《乡村四月》中描写农事繁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村晚》中描写牧童横坐牛背晚归自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通过学习,我们认识了________的刘伯承和__________的孙膑;从《牧场之国》一文中,领略了荷兰牧场的__________。

8.诗句积累。

(1)谁言寸草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唐       孟郊       《游子吟》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夜静春山空。唐       王维       《鸟呜涧》

(3)黄沙百战穿金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唐       王昌龄       《从军行》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人长戚戚。《左传》

(5)一首首诗就是一幅幅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傍桑阴学种瓜”,这是儿童学劳作的生动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彩丝穿取当银钲”,这是孩童玩冰的快乐时刻;“牧童归去横牛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牧童归来的自在时光。

9.根据情境,联想成语、诗句、歇后语、名言等填空。

(1)我知道形容书法笔力强劲,后来也比喻见解、议论十分深刻的成语是______;我还知道后来人们多用__________这一成语来称赞尊师重道的精神。

(2)乡野山村“草铺横野六七里,_______________”“茅檐低小______________,这此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令人陶醉。

(3)五(2)班的大多数同学都在就“如何避免校园欺凌”这一话题展开讨论,只有两三个同学是“______________——一言不发”呀!。

(4)“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实现中国梦需要我们青少年胸怀大志,正如《传家宝》中所说:“____________,无志空长百岁。”实现中国梦,需要我们每一个青少年有着无私奉献的精神,正如歌德说的:“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__________。”

10.填空。

(1)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_______的窗子前都是_____,______。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_______。让我们看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

(2)《杨氏之子》中的“杨氏之子”是一个_______的孩子,全文是围绕“

______”这句话展开叙述的。这篇古文选自南朝______所著的《__________》。

(3)诸葛亮这个人物出自课文《________》,_________这个词语概括了诸葛亮这个人物的人物特点,这个词语的意思是_________;

这篇课文选自名著《_______》,作者是______朝的________,“_________”这句歇后语就源于这部小说。

(4)本学期,我积累了很多诗句,每当看到奔腾的黄河水,我就会想起“_________,__________。”每当听到晚归的牧笛,我就会想起“______,______;”很多的名言我也铭记于心,如

《礼记》中的“_____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要每天更新,不断进步。《荀子》中有句名言“_____,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要不断积累才能成功。

(5)请你对对联:雨对_____;山花对_____;上联是“一夜五更,半夜二更有半”,下联你对______,_______。

1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本学期我们走近了中国四大古典名著,其中课文《___________》节选自《三国演义》,《景阳冈》节选自《___________》,另外两部中国古典名著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或曰:“以子之矛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人弗能应也。这句话选自课文《___________》,“弗”的读音是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

(3)补充完整:A.君子喻于义,_________________。

B.羌笛何须怨杨柳,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了蚕桑又插田。

(4)《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作者是___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_。前两句诗中的“耘田”指___________,“绩麻”指___________

。诗的后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2.按课文内容和日积月累填空。

(1)草满池塘水满陂,____________。

(2)绿遍山原白满川,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忽作玻璃碎地声。

(4)中国人自古有家国一体的情怀,陆游的“三万里河东入海,____________”,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____________”都赞美了大好河山;王昌龄的“____________,不破楼兰终不还”抒发了边塞将士守家卫国的英雄气概;杜甫则以“白日放歌须纵酒,____________”表达家乡被收复后的无比欣喜。

(5)孔子在《论语》中说,“____________,小人喻于利”,“____________,小人长戚戚”。

13.按要求填空。

(1)《游子吟》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寄托了孩子对慈母的爱。

(2)爱国之情,流淌在每一位中华儿女的血液里。同样的爱国情怀,表达方式不尽相同。有的慷慨激昂,它是戍边战士誓死保家卫国的决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昌龄《从军行》);有的低沉哀痛,它是关心百姓生活疾苦,归国无望的真实写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写一句关于“为人”的名言:______________。

(4)五年级下册的《快乐读书吧》带领我们走进古典名著,品百味人生。请分别写出《西游记》、《三国演义》中你熟悉的两个情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描写的是古典名著中的____________。

(6)《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中表达诗人依依惜别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内外知识积累与运用。

(1)站在华山脚下我们看到,黄河由东向西,无限延伸,直入云天,山天相连,水天相连,“一片孤城”隐约可见。看到这些我们马上联想到王之涣的《凉州词》中以黄河的描写:“黄河远上白云间,____________。”

(2)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我羡慕雷震笔下“牧童归去横牛背,____________”的惬意;范成大“____________,也傍桑阴学种瓜”让我感受到儿童的天真烂漫;孟郊“谁言寸草心,____________”让我不禁想到母亲对我深深的爱。

(3)《论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君子应当看中道义,只有小人才看重利益得失。

(4)《杨氏之子》文中孔君平的玩笑话是“____________”,很幽默,也很风趣。九岁杨氏子的回答是:“____________”,我们从中看到了一个____________的男孩。

15.根据所学内容填空。

1.古往今来,许多诗人都赞美过儿童的纯真形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了儿童学大人劳动的天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儿童玩冰的稚态;除此之外,我还想到了描写儿童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父母教育我们,学会做事前要先学会做人,要做一个善良的人,就要有恻隐之心,正如《孟子》中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要做坏事,否则就会像《左传》中所说的那样“________,_________”。

3.妈妈一本正经地对我说:“咱们咸菜烧豆腐——__________,如果你期末考试没考好,就像去年一样参加培训班。”我嘀咕着:“这不是外甥打灯笼——_________________?”

4.通过综合性学习,我知道了汉字字体的演变过程是:甲骨文、________、小篆、隶书、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魏

茅庐

结义

下等马对上等马

上等马对中等马

中等马对下等马

甲骨文

隶书

楷书

人群的全体

团结才有力量

2.他时不时的看着手腕上的表,听着耳边传来的飞机登记提醒,不断的来回跺脚,嘴里小声的嘀咕着。“怎么还没有来,飞机都要起飞了,会不会出什么事情了。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不破楼兰终不还

甲骨文

甲骨学

十五

三十

3.牧童归去横牛背

不破楼兰终不还

夜静春山空

孤帆远影碧空尽

《三国演义》

《水浒传》

《西游记》

《三打白骨精》

《大战红孩儿》

活泼机灵

机智果断\沉着冷静

刘伯承

方志敏

4.羌笛何须怨杨柳

青春作伴好还乡

敲成玉磬穿林响

君子喻于义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吵:星期天,集市真吵。吵的人心烦意乱,吵的小孩子捂上耳朵,吵的小草不敢探出头来。

5.弱冠

不惑

六旬

童孙未解供耕织

稚子金盆脱晓冰

牧童归去横牛背

不破楼兰终不还

孤帆远影碧空尽

春风不度玉门关

初闻涕泪满衣裳

6.《红楼梦》

《西游记》

《水浒传》

《三国演义》

豆蔻年华

弱冠

四十

七十

仁之端也

君子喻于义

多行不义

报得三春晖

唯见长江天际流

不破楼兰终不还

7.小人喻于利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心到

眼到

口到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意志坚强

足智多谋

宁静、祥和、勃勃生机

8.报得三春晖

人闲桂花落

不破楼兰终不还

君子坦荡荡

童孙未解供耕织

稚子金盆脱晓冰

短笛无腔信口吹

9.入木三分

程门立雪

笛弄晚风三四声

溪上青青草

徐庶进曹营

有志不在年高

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10.家家户户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

如入山阴道上

应接不暇

思维敏捷、机智幽默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草船借箭

神机妙算

指惊人的机智,巧妙地谋划;形容预料准确,善于估计形势,决定策略

三国演义

罗贯中

黄忠交朋友——人老心不老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苟日新

日日新

又日新

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

海树

三秋九月

中秋八月之中

11.草船借箭

水浒传

红楼梦##西游记

西游记##红楼梦

陷子之盾

何如

自相矛盾

小人喻于利

春风不度玉门关

乡村四月闲人少

范成大

除草

把麻搓成线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12.山衔落日浸寒漪

子规声里雨如烟

敲成玉磬穿林响

五千仞岳上摩天

一片孤城万仞山

黄沙百战穿金甲

青春作伴好还乡

君子喻于义

君子坦荡荡

13.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多行不义,必自毙。

三打白骨精

真假美猴王

桃园三结义

草船借箭

诸葛亮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14.一片孤城万仞山

短笛无腔信口吹

童孙未解供耕织

报得三春晖

君子坦荡荡

小人长戚戚

此是君家果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机智幽默

15.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稚子金盆脱晓冰

彩丝穿取当银钲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恻隐之心

仁之端也

多行不义

必自毙

有言(盐)在先

照旧(舅)

金文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按课文填空 篇7

[关键词]读写结合写作目标课文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40011

语文教学历来重视阅读与写作的结合。“但现在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隔离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那么,怎样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写作意识和写作能力呢?

“写和读密切相关。它们各自的过程并非孤立地发生发展,而是互相作用、互相转移的。”我们的教材虽然把阅读和写作分开,但它们实际是紧密连结的,有着共同的过程。“提高写作能力,必须以学习阅读为手段来达到这一目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我们完全可以利用阅读教材来指导学生写作。

以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为例,笔者在学期初就思考着如何构架课文阅读教学和单元写作目标之间的联系,在备课过程中心中始终牵挂着单元写作目标这个“纲”,在具体的教学中适时调整自己阅读教学的步骤及相关内容。以下便是笔者践行读写结合,将单元写作指导与阅读教学结合起来的几个方法。

一、水到渠成,课后归纳总结写作方法

当写作目标与该单元课文的教学目标有一致之处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文阅读教学结束后来个“顺水推舟”,水到渠成地将其作为写作方法传授给学生。

比如,第一单元的写作目标——记叙的线索。它包括以下内容:

1.记叙文要有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

2.记叙的线索可以是人物、事件、一个具体的事物、情感的发展变化等。

3.写作时可以设计明、暗两条线索。

4.记叙的线索应该隐含在文章中,与文章内容吻合。

其中第三点提到记叙线索可以设计明、暗两条线索,这也是该单元第一课《藤野先生》的一个重要的写作特点。《藤野先生》的叙事线索有两条,一条是明线——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交往的缘起、交往的经过与别后的怀念);另一条是暗线——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作为教学重点,教师在讲授课文内容时已经讲解清楚了,那么在总结课文内容时,就可把它作为写作方法直接传授给学生。等进入单元写作训练时,学生对这一方法也就驾轻就熟了。

二、移花接木,将单元写作目标渗透到阅读教学中

有些单元写作目标可能不是课文阅读教学的重点,但它与课文内容又有一定内在的联系。这时需要教师在课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给予“植入”,也就是将写作训练目标部分迁移到课文阅读教学中。

如第六单元的写作目标——学写游记。具体要求是:

1.写游记要写清楚游览的经过,以游踪为线索。

2.在写景时,可以移步换景,也可以定点观察。

3.游记要注意详略得当,同时还要融入自己独特的感受。

4.还可以适当介绍与游览地相关的知识。

该单元的四篇文言文以游记为主,但很难说以上四点是它们阅读教学的重点。毕竟又是文言文,教师在教学中可能很容易忽略其写作方法的指导,那么就可能错失很好的阅读和写作教学结合的良机。

因为有了单元写作目标这个“纲”,所以笔者从一开始备课的时候,就在寻找它与阅读教学之间的契合点,最后发现完全可行。就单元写作目标的第一点而言,要写清楚游览的经过,以游踪为线索。柳宗元写《小石潭记》是按一定的游览顺序的:“从小丘西行……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潭中鱼……潭西南而望……坐潭上……”其中既有移步换景也有定点观察。教师可以边讲授课文内容,边补充说明这便是游记的写法之一——交代清楚游览的经过。这样,学生容易接受,单元写作目标也迎刃而解了。

再举写作目标的第三点来讲,游记要注意详略得当,同时还要融入自己独特的感受。我们可以举《满井游记》为例,课文对满井初春的景色进行了细致描写,尤其是山光水色,最后作者用一句“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画龙点睛地表明了自己對初春景色的喜爱。如果仅仅依据教参的要求,只要解释清楚这议论语句的内在含义即可。但如果教师能把其作为游记的写法之一传授给学生,这既是对教学内容的补充,又部分完成了单元写作目标,何乐而不为呢?

可见,只要教师心中有写作教学这根弦,并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适时将单元写作目标这朵“花”移植到课文阅读教学这棵“树”上,那么植根于课文阅读教学的写作指导必将“盛放”。

三、深入挖掘、提炼、归纳和总结

教材编者在每个单元的写作训练里都附上了“写作导引”,它一方面简要介绍单元写作的要求,另一方面还结合具体的课文篇章加以举例分析。这样理论和实践结合,学生的确容易理解和体会。但仔细研究:“写作导引”里所举的课文实例是有限的,有些甚至是“过时”的。那么,是否可以引用单元课文内容来作为写作指导的实例呢?回答是肯定的。

以第四单元为例,其写作目标是:记叙中的描写和抒情。具体要求为两方面:其一,写记叙文时,往往要在一些重要的地方加入适当的描写。描写能让文章更加具体、生动,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鲜明,还可以突出重点和中心。其二,在记叙文中适当加入抒情,能使作者的情感得到更充分的表达,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为了说明描写的作用,教材以冯骥才的《泥人张》(第四单元)为例,即作者通过对“海张五”的外貌、神态和动作的描写,塑造了一个专横跋扈、目中无人的恶霸形象。对于抒情的作用,编者以朱自清的《背影》(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文中几句简短的抒情,道出了作者的追悔、思念,及内心的五味杂陈……

如果教师仅是把这两个案例和学生交流或解读一遍,学生对写作要求的理解很难说是深刻的。其实,我们阅读教学的课文资源既丰富又鲜活。

就这个单元而言,教师可以举的课文实例是不少的。《云南的歌会》中作者描绘了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分别侧重于人物、环境和场面的描写,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欣赏和赞美,其中对人物(年轻女子)的描写是以工笔描绘为主,刻画细腻真实。

还有《端午的鸭蛋》中的“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这句,一个简单的动作细节描写就把吃鸭蛋的动感和快感绘声绘色地表现出来。“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语言诙谐幽默,流露出对家乡由衷的热爱和自豪。而《春酒》中描写和抒情的语句更是俯拾皆是。结尾“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可见,这些记叙类文章中描写和抒情的手法都运用得十分巧妙。教师可采用串讲的方式,将其写法加以提炼、归纳,经整合后传授给学生。比如,以《云南的歌会》《端午的鸭蛋》《春酒》中有关描写的语段为例,告诉学生记叙文中描写所起到的作用,也可以举《端午的鸭蛋》《春酒》等中有关抒情的语段,和学生阐述记叙文中抒情的意义所在。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写作技法的认识,而且也是对文本的又一次解读,可谓一举两得。

综上所述,我们的语文教材在与时俱进,无论是作为阅读教学的课文篇目,还是单元写作设计都在改变,日趋完善。而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指导有机结合起来也必然是一种趋势。针对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笔者先摸透每个单元的写作训练要求,再将单元写作目标分散、渗透到单元课文阅读教学中,或是根据单元写作目标的要求,对单元课文的相关写法做提炼和整合。这样的过程算是读写结合的一个有益尝试吧。

[参考文献]

[1]黄厚江.你也可以这样教写作[M].苏州: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5.

[2]朱绍禹.中学语文教学法[M].北京:中华书局,2015.

上一篇:一位退休的老教师在校园里走着下一篇:企业管理咨询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