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梅花魂》教学设计

2024-09-30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梅花魂》教学设计(共9篇)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梅花魂》教学设计 篇1

22、《梅花魂》课堂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结合重点词句感受梅花的品格,体会外祖父爱梅花的情感。

2、通过重点句的揣摩和有感情的朗读,感受外祖父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3、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课前播放梅花图片)同学们喜欢梅花吗?是呀,梅花不仅为历代的文人志士所喜爱,也被一位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老人所钟爱,今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老人,一起走进——梅花魂,感受他的梅花情怀。(齐读课题)

二、学习课文

(一)感悟爱梅

师:课前,同学们已经根据导学案初学了课文,你们都找到了哪些外祖父喜爱梅花的语句,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谁先说?(交流)

生1: “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在意。唯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从这里看出外祖父对梅花图的喜爱。

师: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那这段话中的哪些词句让你读出了祖父对梅花的喜爱? 生1:“唯独”是只有的意思,外祖父对别的东西都不重视,唯独对墨梅图很爱惜。“分外、碰不得”写出了外祖父对墨梅图的喜爱程度。

师:就像他这样抓住关键词来交流,谁接着说?

生2:“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耍,不小心在上面留了个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从“顿时”感受到外祖父因为我弄脏墨梅图的生气至极,“第一次”说明妈妈以前从来没有被祖父训斥过,而这次因为我被训斥,足见外祖父对墨梅的喜爱。

师:说的有理有据,真棒。谁再来?

生3:“训罢,便用保险刀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轻轻、慢慢”,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及其爱护墨梅图的外祖父,生怕把墨梅图损坏了。说明外祖父对墨梅图的喜爱。

师;在同学们的交流中,一个因为我弄脏了墨梅图而生气的外祖父展现在我们面前。运用对比手法,抓住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进行细致的描写,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感悟出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

(二)感悟爱国:

师: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呢?谁接着交流?

生交流,师适时课件出示: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梅花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

师:谁接着来谈谈自己的理解。生:梅花跟别的花不一样,越是寒冷她开的花越漂亮,说明梅花的坚强。

师:说的真好,是呀,这就是梅花。所以,外祖父这样说(出示课件)生齐读:“梅花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

师:这是外祖父对梅花的生齐答:赞美!

师:是呀,这里连用三个最又让我们读出了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两句话。(齐读句子)

师:外祖父仅仅是喜欢梅花吗?让我们继续读读这段话(出示课件)“几千年来……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外祖父还喜欢什么?

生1:外祖父还喜欢梅花的品格;

生2:喜欢像梅花一样的中国人;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交流。

师:看来同学们对这句话都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那你能说说你心目中有气节的中国人吗?(交流,适时出示图片资料)

师:这些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中国人,都是外祖父心中的梅花啊。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就是梅花的秉性,就是

生齐答:梅花魂(教师指板书)

师:这梅花魂更是——民族魂(师板书)

(三)感悟思乡情。

师:拳拳赤子心,浓浓爱国情。外祖父虽然身处异国他乡,却时时热爱着祖国,思念着祖国,这份浓浓的思念一直伴随着这位年迈的海外游子。(你能从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吗?

生1:每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生2:想不到外祖父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了起来……生3:……

师:让我们伴随着这深情的音乐,把老人浓浓的思乡情读出来吧。(思乡曲音乐响起)

师:每当读到(课件出示)

生齐读: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师:当外祖父因为不能回国时,(课件出示)

生齐读:外祖父竟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了起来” 师:当我和妈妈将要离开时,(课件出示)

生齐读:泪眼朦胧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块手绢——一色雪白的细麻布上绣着血色的梅花。)

师:这不再是梅花,而是身在异国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心。岁月悠悠,思乡已经注入了游子的血液,成为海外游子共同的心声。

三、朗读诗句,结束课程。

师:这是余秋雨的一首《乡愁》,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诗句。

师:思乡,是游子永恒的话题。从古至今,思乡的诗句,思乡的文章比比皆是,思乡的情感也情真意切。就让我们带着这份浓浓的乡 情再来读读余秋雨的这首《乡愁》。

生齐读,下课。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梅花魂》教学设计 篇2

一、根据课文特点选择确定

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文章, 原本并不作为教学而创作, 而是作为一种社会阅读客体存在的。读者阅读它们, 其目的或者是为了获得事实信息, 或者是为了获得思想感情的信息, 总之, 都是为了获得信息。文章一旦编入教材, 就不再是一篇社会阅读的客体了, 而是语文教学的材料, 是教学的一种凭借。课文是教具, 掌握教具不是目的, 目的是通过课文的学习掌握语文知识、语文方法, 形成语文能力。被编入教材的课文除了有原本传播的信息价值, 同时又增加了一种新的价值, 即“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 这种“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即我们所谓的“教学价值”。课文教学中, 学生掌握课文的主旨并不是学生阅读行为的最高目的, 学生阅读行为的最高目的, 是通过掌握课文主旨的过程掌握课文的教学价值, 即掌握如何传播信息的智慧, 也就是言语智慧, 这也是语文教学的“独当之任”。通过课文教学让学生不但掌握课文说了什么, 更重要的是掌握课文怎么说及怎么读 (写) 这一类文体, 重点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 让学生通过课文教学得意、得言、得法。

一篇课文的语文知识在具体的教学点上是由教学的整体需要及整个教材的价值体系决定的, 我们应该根据课文所处教材的位置、编者意图、学段目标、单元专题要求, 尤其是课文本身特点确定这一篇课文特有的具体的语文知识, 让学生通过课文教学获得新的读法、写法和学法, 以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运用语言能力以及学习能力。

例如《鲸》一文被收入人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组第一篇精读课文, 该组专题的内容是“学习说明性文章”, 专题的学法是“要抓住课文的要点, 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 并试着加以运用”。再结合《鲸》的用词准确、表达形象这一突出的写作特点, 确定该课的语文知识为:学习作者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准确地用词, 形象地介绍事物, 通过练笔学习和运用作者的说明方法及准确、形象地表达的方法。

二、结合具体语境学习领悟

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拼音、标点、生字新词、句子段落、篇章结构、修辞手法、表达方法等知识和技能。这些属于教材的言语形式, 而内容与形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所以语文知识的学习必须在学习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 必须经历一个来回。即通过阅读文本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并在进一步充分理解作者抒发思想感情的基础上, 以课文的思想情感内容为背景, 通过课文里的典型语例, 学习领会言语形式, 因为离开了具体的语境, 所谓的言语形式是不存在的。再说, 根据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 抽象讲解语文知识得到的只是模糊的概念, 对发展学生实际的语用能力并无多大用处。在具体的语境中学习语文知识要经历以下两个环节。

1. 以掌握课文的思想感情为基础

在课文教学中, 掌握文本的思想感情是达成语文课程目标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学生必须通过阅读课文, 在与课文的语言材料的直接接触中, 得到最初的最真实的感受, 获得审美体验, 受到情感熏陶。在处理此环节教学时, 教师有意识让学生用自己已有的阅读经验自学课文, 自主理解教材文本的意义。因为,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阅读理解是一项学生能够自发形成的技能, 是一种不需要刻意培养的技能。只要给予充分的时间, 学生就能自发形成阅读理解的技能。在教学中, 这个环节一般让学生通过预习初读课文, 教师只需花少量的时间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和初读课文的感受。如前所述《鲸》一文的教学, 学生通过自读课文, 了解鲸的形体特点 (大) , 鲸的进化过程, 鲸一般分为须鲸和齿鲸两大类以及鲸怎样进食、用肺呼吸、如何睡觉、鲸的生长特点等生活习性。通过阅读, 学生了解了有关鲸的科学知识, 唤起他们探索自然和科学奥秘的兴趣, 并受到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熏陶。

2. 在课文的思想情感背景中掌握语文知识

上述在预习或初读课文环节中的做法, 只是让学生作为阅读的客体, 获得一般读者所获取的信息。在课文教学中, 要在学生获得信息后, 重点引导学生学会领悟文本语言信息的处理, 这也是语文智能的本质内容。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 以课文的思想情感内容为背景, 学习和领悟课文言语形式及表达效果, 掌握文本特有的语文知识, 具体安排如下。

(1) 典型示范, 领悟语文知识。首先细读课文第1自然段, 思考:课文是怎样说明鲸“大”的特点?画出体现鲸“大”的有关词句, 品味并分析说明鲸“大”的方法, 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学生经过思考得出:作者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接着出示“我国发现过一头很重的、很长的鲸”与文中句子“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 约十七米长, 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肥猪那么重”作比较, 通过比较在具体的语境里感悟作者运用“近四万公斤”“约十七米”等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及用词准确、表达形象的语文知识。

(2) 实践运用, 内化语文知识。让学生找出课文第2至7自然段中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及用词准确、表达形象的语句, 读读议议, 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在实践运用中, 内化了本文特有的语文知识。

这样, 学生在感受文本内容的基础上, 感悟作者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用词准确、表达形象的语文知识, 体会语言形式的表达作用。通过比较、评析等, 领悟作者的言语智慧, 在掌握教材的原生价值中掌握教材的教学价值, 积淀内化学生的语文知识, 不断丰富学生个体的言语形式, 为迁移运用打下基础。

三、通过变式训练迁移运用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 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领悟语文知识, 获得的只是陈述性知识, 理解的是知识的表征, 这时理解的只是一种抽象概念, 这类知识最大的特点是易学易忘。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因此, 学生获得的陈述性知识必须通过实践, 通过必要的变式训练实践操作, 在新的语境中运用, 在运用中上升为程序性知识, 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同时, 要在不同的语境中不断运用, 达到自动化的程度, 最终形成良好的语感。

《鲸》一文的教学, 在学生学习领悟作者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用词准确、表达形象的语文知识后, 让学生补充介绍课前搜集的有关鲸的资料, 也可以为学生展示白鲸、虎鲸、蓝鲸、座头鲸等不同种类的鲸的图片及相关资料;然后让学生以“鲸的自述”为题写一篇短文, 注意运用学到的说明方法及准确用词、形象表达的方法。这样, 在实践中学生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语文知识, 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运用中加深理解所学的语文知识, 另一方面能够为学生在其他语境中迁移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积累经验, 增强语文运用的意识。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梅花魂》教学设计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秋思》;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洛”。

2.有感情地朗读《秋思》,并能背诵。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大意。

4.想象诗描绘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诗词,并背诵;品味诗句,想象意境,领会诗情。

课前准备:了解张籍生平。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教师展示《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同学们还记得这两首学过的诗吗?谁能说出这两首诗是什么内容?生答: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谁能找出和《秋思》有什么共同点?

生:诗中都有一个“思”字。对的,“思”是思想、思念、考虑、动脑筋的意思,那么诗人在《秋思》中思考的是什么呢?

2.师:同学们再看题目,秋字代表着秋天,秋天通常有什么节日?

生: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

师:秋天古往今来就是文人墨客最常寄托思念与哀愁的季节,那么大家想想,诗人在诗中是否也有这样的考虑呢?好,让我们带着疑问探寻张籍诗中那份思念是怎么样的感情。

运用学生已学诗句引入教学,让学生在同类题材的诗中找到共同点,对所学的诗做出大胆猜测,进入下一步的学习,也让学生有意识地把已学学以致用。同时,利用题目的“秋”字交代诗创作的背景时间,有助于借用环境、充满感染力的语言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找到了诗的情感基调,为进一步理解诗、了解诗人的生平、了解诗创作的背景,领悟诗的思想感情打下了基础。

二、古诗初步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根据课文插图的色调、人物的穿着、动作、表情等大胆猜测诗人在做什么。(大家请认真观察课文插图,画面是什么颜色的?里面都有什么景物?人物正在做什么?)

2.指导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四遍,这里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训练,以读代讲,有层次地进行,由浅入深,让学生读得轻松,在读中感悟诗歌的情感,获得成功体验。

(1)前两遍要求学生读通、读顺,标出诗中的生字和多音字,读正确。(“洛(luo)”“意万重(chong)”)

(2)后两遍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划分小节,朗读时注意诗内部的停顿。

(3)检查读书情况,指导学生根据诗中故事发展的脉络,将诗读得字正腔圆、抑扬顿挫。

3.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了解诗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当时的境遇。(洛阳曾经是繁华之地,可到了张籍的时候却已是繁华不再。那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客居异乡的张籍的思乡之情呢?才让他写出这样一首思念情感厚重的诗呢?他是否也象图中人物是个身在他乡的人,只能托付别人向亲人寄去思念呢?)

三、品读诗句,了解古诗大意

1.让学生根据注释,对诗作初步的逐句翻译。

师:同学们,谁能告诉我根据注释,怎么翻译这首诗的意思呢?(请学生回答)

师:那么把四句诗连起来,整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生答:洛阳城里刮起了秋风,想写一封信给家里,要说的话很多很多。恐怕匆匆忙忙地没有把心里的话说完,捎信的人要走时,我又找开信封看看还有什么没写。你感受到了什么?)

师:好,现在我们再来读一遍这首诗。

2.逐句品读。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标出每句诗的关键字词,并解释为何要标这个字,这个字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师:你从诗中什么地方最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1)“洛阳城里见秋风”(秋风),让学生想象秋风中的洛阳城百花凋谢,黄叶飘零的凄凉摇落之景。

(2)“欲作家书意万重”(家书、意万重),安排学生先与同桌讨论,感受诗人心中的千愁万绪,重点解读“万重”,让学生体验到诗人说不完、写不尽的思念,因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的心理。

(3)“复恐匆匆说不尽”(恐、匆匆、说不尽)“恐”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为什么觉得家书写得“匆匆”?“说不尽”的是什么?

(4)“行人临发又开封”(又开封)让学生想象诗人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的情景。

四、想象意境,领悟感情

1.逐层感悟。

(1)秋风引发乡愁

①指读:洛阳城里见秋风;

②探究“见”字描绘了怎样情景;

③回顾《静夜思》——举头见明月,低头思故乡。《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家书寄寓沉重思念

①诗人独在异乡,愁肠百结,只能凭家书传递亲情,他会有什么体会呢?你读了后又有什么体会?

②假如你就是张籍,你会对亲人、朋友写些什么呢?引导学生交流讨论。

(3)诉不尽的乡愁

①营造情境,再次感受行人临行,但诗人心中说不尽的思念及无法排解的孤独与寂寞。

②回读《秋思》。

2.整体朗读。

播放背景音乐,让学生带感情读诗。

师:闭上眼睛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3.小结。

师:同学们都看到了秋叶飘零,意万重、又开封的画面。透这些画面,我们为诗人这种思乡情深深感动着。

该环节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提问、讨论、想象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多种,同时也培养了群体合作意识;教师适时地点播,激励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一方面加深学生对古诗朦胧之解,另一方面推动学生将古诗熟读成诵。

五、指导背诵

1.让学生根据自己前面所学,看着带着对秋天的想象、对诗人情感的感悟朗读全诗。

2.指导学生根据板书多形式练习背诵古诗。(集体背、小组背、个人背)

3.小结:同学们,表达对家乡思念的古典诗词是非常多的,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唐代诗人岑参的一首诗《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

六、欣赏唐代岑参的《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

1.教师范读。

2.介绍作者岑参及写作背景。

3.学生读。

4.看到滚滚的渭河水流向故乡,诗人产生奇特的想象,想寄一样什么东西回去?

5.指导朗读。

6.小结:

师:什么是思乡情啊,那就是……的细节……那就是平添两行泪……那就是……

七、总结延伸,升华情感

1.回读这二首思乡诗。

2.山水相隔,隔不断我的思乡情;鸿雁传书,表达不尽我的思乡意;让我们一齐诵读这千古名作《泊船瓜洲》,《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师生齐诵读)

3.“秋思”已经转化为文化的符号,成为古今文人吟咏不时的命题。思念让人感到幸福,也感到悲伤,有喜有悲,有聚有散,但这就是人生。

板书: 秋思

意万重 又开封

思念家乡

点评:

本诗诗句浅显但诗境悠远,诗蕴深刻。在教学中,本教案着力体现:1.引导学生通过插画、关键字词对诗中的“秋”感同身受。2.从诵读提升到品悟的高度,通过反复吟诵,想象补白。从字面上理解诗意,从感情上体悟诗境,从而体会诗句背后的内蕴。遵循这理念,本教案设计呈现出以下特色:

一、以学引思,由已学导入古诗学习情境。

让学生在对已学思乡诗的复习当中为学习该诗酝酿情绪,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同类诗中找出共同点,引导学生大胆思考该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激发起学生学习新诗的兴趣,鼓励学生在新诗学习中找到不同点。通过在“旧诗”的引导,学生很快找到了理解新诗的“途径”,给下面的教学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调动多种感官感受古诗的氛围。

让学生根据插图“看图说话”,重塑了诗的情境,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并促动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诗人创作的心情;在交流中,学生你来我往地“输出”自己的理解,不断修正着其他学生对本诗的理解;而在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中,学生循环渐进地一次次在读中感悟诗人的情感,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在配乐朗读中,优美动听的音乐则再次为学生重现了秋天萧条的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尽情挥洒情感,实现与文本、教师和人物对话。

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的交替,一遍遍深入对诗的感悟,实现了多途径与文本对话,逐步深化感知文本。在生本对话的过程,学生经历了从“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到“正确”、“有节奏”,文本在对话中被学生解读出“味道”与“感觉”,实现了从“读通”到“读懂”的过程。

三、在吟咏反复追寻诗人的情思

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只采用多种形式,并且注重读的层次分明,让学生逐步、逐词、逐字走进诗的意境,体会到诗人内心深处千回百转的真挚情感,在体会与一次次的吟咏中呈螺旋式上升地加深对诗人情感的感受,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梅花魂》教案 篇4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6个字。正确读写相关词语。过程与方法: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结合重点语句体会人物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

3、摘录让自己感动的词句。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梅花的高尚品格,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

2.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是重点。理解“梅花魂”中“魂”的含义是难点。

3.教学用具

ppt课件

4.标签

梅花魂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师:见过梅花吗?(见过)

师:那么你都知道哪些有关梅花的诗句呢?(学生吟诵咏梅的诗句。)生: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师:你的声音再响亮一点。师:请你来。

生: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这是王安石的一首《梅》里面的诗句。

师小结:古往今来,多少人通过画梅,唱梅,写梅来歌颂梅花。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与梅花有关的动人故事。一起来读课题。生齐读:梅花魂

3、读了题目以后,你最想知道些什么呢?(学生紧扣“魂”自由质疑)生:为什么说是梅花魂?

师:为什么不叫梅花呢?是不是有这样的疑问?请你来。生:魂魄是指的什么呢? 生:梅花魂指的是什么呢? 师:“魂”是什么意思呢? 生:精神

师:梅花魂指的是? 生:梅花的精神。

那梅花魂仅仅指的是梅花的精神吗? 生:不是

那么这些疑问让我们从文中寻找答案吧。

二、检查预习

师:昨天,老师已经让同学们预习了课文,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自主学习卡,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词语掌握的情况。1.出示词语:

慈祥

幽芳

漂泊

品格

衰老

灵魂

华侨

骨气

能书善画

风欺雪压

泪眼蒙眬

低头折节 同学们来看一下,谁愿意来读一下词语? 这位女生(生读)声音响亮一些好吗? 这个词念什么? 生纠正:骨气 师:再来一遍。生:骨气。

师:读的声音有点小,声音再大一些就更好了。

师:同学们来看这一个词语,“低头折节”中的“折”字除了念“zhé”还念什么?

生:还念“shé” 师:能组个词吗? 生:折本

师:做生意折本了。师:把腿给打折了。

师:那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些词语。生齐读词语

师:同学们读的声音非常响亮,昨天我在检查预习的时候发现这一个字同学们容易写错,现在跟我来写。师范写“幽”字。同学们书空

这个“幽”字除了文中的“幽芳”以外,你还知道和哪些和“幽” 字有关的词语? 生:幽静 生:幽深 师:幽深的小巷 生:幽谷

那么大家想想说话比较风趣诙谐叫—— 生:幽默

同学们知道那么多关于“幽”的词语,非常了不起。词语掌握的不错,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课文预习的怎么样?

三、初读感知,理解大意

1、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思考作者在文章中回忆了外祖父的哪些事情? 生:第一件事是外祖父教我诵读诗歌时而落泪,第二件事是我弄脏了外祖父的珍爱的墨梅图,外祖父非常生气,第三件事是外祖父因不能回国而流泪,第四件事是临走时,外祖父送给了我十分珍爱的墨梅图,第五件事是离别时,外祖父又送给了我绣着梅花的手绢。

师:各位同学,能用流利的话语把这5件事给大家有条理的叙述下来,是不是好很?那么如果能用3、5个字,或者以一个小短语的形式来把这5件事概括出来,你会吗?试一试?有的同学脑子里立刻闪现这样的„„ 生:第一件事是诵读古诗词落泪

师:是啊,诵读古诗词落泪确实挺简单,那老师用四个字来写行吗?(师板书:吟诗落泪)老师简单地写在下面。师:第二件事是—— 生:弄脏墨梅图

师:弄脏墨梅图外祖父生气了,我们也用四个字,你能概括吗? 师:弄脏墨梅图外祖父生气了,所以外祖父 对这幅墨梅图是什么样子的? 生:爱惜 师:爱惜墨梅图,是不是?老师也用四个字“珍爱梅图”(板书:珍爱梅图)可以吗?往下还会吗? 生:外祖父因不回国掉泪

师:你来说,你来用一个小标题的形式。生:第三件事是外祖父不能回国而潸然泪下。

师:噢,这说了一整句话,可不可以抓住里面一个短语来说? 就是不能„„

生:回国(师板书:不能回国)师:接着你会说了吗?第四件事是? 生:送墨梅手绢

师:接着就送墨梅手绢了吗? 生:送我梅图

师:送我梅图,说的真简单(板书:送我梅图)师:最后一件事呢?

生:赠送手绢(师板书:赠送梅绢)

师:因为这不是一个普通的手绢,这是绣着梅花的。

如果我们用上四个字或者一个短语来概括的话,把这5件事用小标题的形式来概括出来,是不是更简洁啦?就一目了然啦。这样的形式就叫小标题。以后,再学这样的课文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用最简短的词语或者说里面的短语来概括这些事情,这样会更简洁。

四、深入文本,品析赏读

师:下面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画出文中描写外祖父描写梅花的句子,在一旁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开始吧。

师:不动笔墨不读书,很多同学拿起了笔,边读边写。

师:好了,我看许多同学都写完了,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吧,好吗?生:我从第三段的我五岁那年••••••,从这里我可以体会到外祖父非常爱惜这梅花图,连家人都碰不得。师:她说了一个词,外祖父是•••••• 师生一起说:分外爱惜。

师:同学们一起来说,从哪个词可以看出:外祖父分外爱惜这幅墨梅图。那么多同学举手,好,请你来说。

生:我从顿时•••体会到外祖父分外爱惜这幅墨梅图。因为外祖父看见了就立刻训斥•••

师:那老师问你,为什么他立刻训斥了他的妈妈。生:因为他非常珍爱那副墨梅图。师:好,请坐,那外祖父喜欢古玩吗? 生:喜欢。

师:那么老师再问你:如果小婴儿摆弄他的古玩的时候,他什么表现呢? 生:不甚在意。

师:“不甚在意”是什么意思啊? 生:一点不在乎。

师:小婴儿无意间弄脏了他的墨梅图,他却生气了。从哪里看出他生气了? 生:训斥。

师:在家里你们挨过爸妈的训斥吗?因为什么事呢?请你来说。生:你怎么写作业的。

师:通过这句话我们感受到他的爸爸愤怒了,生气了,所以用这样的声调。这样的声调就叫做什么? 生:训斥。

师:外祖父是怎样训斥婴儿的妈妈的?可以看大屏幕。生:孩子要管教好•••

师:大家听出外祖父生气了吗? 生:没有,温柔。师:谁再来读一读。外祖父生气,珍爱梅的那种心情。生:孩子要管教好•••

师:这清白的梅花,言外之意。生齐读:这清白的梅花•••

师:同学们读出了外祖父对墨梅图的小心翼翼。那作者是怎么样把外祖父珍爱墨梅图的感受描写出来的呢?他抓住了外祖父的什么呢?这里是抓住了外祖父的动作?

师:还抓住了什么? 生:语言(师板书语言、动作)师:从他的语言和动作中我们就能深深地体会出外祖父因为墨梅图弄脏而生气,特别珍爱他的那副墨梅图。同学们在写作文的时候,我们要想把人物写好,把人物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我们也要抓一抓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细节描写,(b.)师过渡:那么外祖父既然如此珍爱墨梅图,在离别之际,外祖父却把这一幅墨梅图送给了小莺儿,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他希望小莺儿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都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师:这位同学读了文章的后边的一部分,是不是,外祖父在离别之时送墨梅图的时候曾这样给莺儿说——

出示语句:“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愈秀气。” 指生读

师:这里能看出梅花的什么精神?

生:从这里我看出能梅花不怕寒冷,不怕风欺雪压的品格。

师:嗯,永远不怕风欺雪压。那么哪一个字眼最能让你感受到它不怕寒冷,很多同学发现了,我们一起来说~ 生:愈字

师:这四个“愈”字连成一片,突出了什么呢? 生:突出了梅花不畏寒冷,不肯低头折节的精神。师:是啊,在寒风刺骨的冬天,只有梅花—一起来读: 生齐读(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的愈精神,愈秀气)师:在冰天雪地的日子里,只有梅花

生再齐读(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的愈精神,愈秀气)

师:通过同学们的朗读,我仿佛看到这些梅花在冰天雪地傲然挺立,让我们读出梅花的坚强。生再齐读。

师:听完你们的朗读,我仿佛看到“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景象,怪不得外祖父说~ 生齐读(ppt: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师:那么外祖父仅仅只喜爱梅花吗?

生:不是,外祖父不仅仅喜欢梅花,他是喜欢中华民族有气节的人物。师:是呀,外祖父不仅仅是喜爱梅花,更喜爱具有梅花秉性的、有气节的~ 生齐答:人物!

师:是啊,外祖父对莺儿曾经说过(ppt出示:几千年来,„„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指生读。

师:我们中华民族涌现出哪些有气节的人物呢?举例说说。

结合学生回答,出示图片(配乐)师适当补充

生:王二小是一位有气节的人。师:我们的放牛娃王二小。

生:花木兰。

师:花木兰从军是不是啊? 生:还有刘胡兰。

师:刘胡兰死在铡刀之下。生:还有赵一曼。

师:赵一曼,具有英雄气节的赵一曼。好,同学们放下手!老师也找了这些,(配乐)爱国之心永不变的苏武,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谁呀? 生:文天祥 师:文天祥

师:具有民族气节显忠魂的 师生:赵一曼

师:在侵略者面前永远不低头的 师生:杨靖宇

师:宁肯饿死也不吃美国面粉的,谁呀? 生:朱自清

师:这一个个有气节的英雄,让我们不由得想起外祖父叮嘱莺儿的话,他们 生: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师: 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

女生: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

男生: 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师:是啊!我们的航天之父 生:钱学森 师:还有地质学家 生:李四光 师:还有两弹元勋 生:邓稼先 师:气象学家 生:竺可桢

师:这一个个伟大的科学家,他们放弃了国外优厚的待遇,毅然决然地回到自己祖国的怀抱,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不也是一朵朵可爱的梅花吗?(师板书画成梅花形状)作为我们青少年一代,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把你想说的写下来。

师:好啦,看到很多同学都已经写完了,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吗? 生:周恩来说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所以我们要好好读书,为国争光。师:说得多好啊,让我们记住周恩来说的这句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生: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只有我们好好学习,才能振兴中华。

此时,你对课题“梅花魂”中的“魂”又有了哪些更深的了解? 师:“梅花魂”不仅仅是指梅花的精神,更象征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生:更指这位华侨老人身在异国他乡 眷恋祖国的心。板书:(爱国心)师:再次满怀深情齐读课题。

师:古往今来,由于许多历史原因,许多向外祖父一样的中华儿女流落他乡。它们虽然身穿洋装、说着异地的语言,但是他们的血管里流动着中国人的血,它们的胸中跳动着一颗颗中国心。最后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张明敏演唱的歌曲《我的中国心》,让我们在歌声中再一次感受爱国华侨们的心声。

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师生共唱)师:让我们在歌声中结束新课,下课!

板书 梅花魂 吟诗落泪 珍爱梅图

动作

不能回国

语言

赠送梅图

送梅花绢

爱国心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梅花魂》教学设计 篇5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撩”、“眷”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幽静、漂泊、唯独”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品读、研读,感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梅花的品性,体会外祖父酷爱梅花,眷恋祖国的情感。

策略与方法:

整体感知内容,品读重点句、段,体会思想感情;

加强朗读训练;课后拓展延伸。

课前准备:

查找有关梅花的资料。

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缕缕幽香漂泊唯独无所谓华侨梳理衰老

同桌互相检查更正。

2、揭题,读题。质疑:外祖父喜欢梅花与他思乡有什么联系呢?

二、解读“梅花魂”

1、一边读课文一边画出文中描写外祖父喜欢梅花的句子。

2、指名读句子,并说明理由。

3、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老人为什么喜爱梅花,喜欢这墨梅图。

4、指名说,出示句子:

“是啊,莺儿,……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bǐng)性才好!”

①齐读句子。

②课件演示,欣赏梅花

春天是百花盛开的季节,夏天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荷,秋日有“本性能耐寒,风霜挺且直”的菊,而严冬,则更有一枝独秀的梅。梅花历来是画家、诗人所赞美的对象,我国宋代诗人王安石、陆游,元代画家王冕都曾经写下诗句赞美它。我们的开国领袖毛泽东也曾写下词盛赞她。梅花不愧是花中之王,花之君子。

③这段话中哪几句是介绍的梅花的精神?那该怎么读出梅花的精神呢?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原来外祖父爱好梅花,就是喜欢(梅花的精神)学到这里,你以为梅花魂是指什么呢?梅花的精神--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

5、梅花魂仅仅指的是梅花的精神吗?再找句子读。

①自由练读――指名读。

本来外公赞扬梅花,就是赞颂具备梅花精神的中国人!而他们存在的这种精神恰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顶天立地,不低头折节。这就是梅花魂啊!

②看梅花凌寒单独开了――播放课件

师:这首歌是片子《江姐》的主题曲,影片中江姐为了寻求革命信仰和高尚理想,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绝不动摇,正气凛然,最后含笑走上法场,倒在一片梅花残暴的处所。歌曲唱的是梅花,实是夸奖江姐。那么在你的记忆中像江姐那样有中华民族气节的人还有吗?(方志敏,王二小,董存瑞,邱少云……)

是啊,他们就像这昂首盛开的梅花一样,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酷寒何所惧,一片赤忱朝阳开!

③外公讴歌梅花,他更盼望莺儿做一个有梅花品格的人。引读“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老师小结:其实这段话不仅仅是外公对莺儿说的,这更是他老人家自己的心灵独白。看似平常的梅花,表现了老人不忘自己是一个中国人;看似平常的梅花,寄托了老人对祖国的眷恋之情;看似平常的梅花,也饱含着老人期盼着祖国繁荣富强。齐读老人说的话。

三、领悟“爱国心”

问:外祖父喜欢梅花为什么又送我梅花图呢?

外公之所以临别前要将他最珍重的墨梅图和绣着梅花的手绢送给我是由于在外祖父的心中,梅花已不仅仅是梅花,它更是祖国的化身,是时时缭绕于外祖父心头的爱国情啊!正如作者写道(齐读):多少年过去了,我每次看到外祖父收藏的这幅梅花图和给我的手绢,就想到,这不仅是花,而是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心。

四、体会写作方法

1、面对这样一位身居异乡,心在故乡的老人,我们的心中能不对他产生敬意吗?让我们饱含敬意地读一读课文第1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先指名读再齐读)

2、你发现课文首尾两个自然段有什么联系吗?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

五、拓展延伸

1、设想写话,延长“爱国心”(出示句子)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

当我们回国的大客轮越行越远,泪眼朦胧的,显得越发朽迈的、满头银发的外公望着远去的船儿,感叹万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在想些什么,心里默默念叨着什么呢?拿出笔,写下这位爱国老华侨的心声。

2、“故乡”、“祖国”让多少身居在外的旅人,游子拥有无尽的相思与眷恋,几千年来,多少文人墨客吟诵出了无数“思乡爱国”的诗篇,你会吟诵吗?课外找找相关诗篇,并抄写下来。

本课教后反思:

本课是讲读课文,怎样指导学生自学理解体会梅花的品格;在爱梅花、送梅花图中寄托着外祖父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既是教学重点,又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了在课堂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三段录像和一张图文片的课件,在教学中分以下几步实施。

1、利用“梅花傲放”的录像突出教学重点:了解梅花的清高品格。教学中当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体会了梅花的清高的品格后,教师适时地放第一段录像:画面上,一朵朵梅花在严寒中相竞开放,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学生在学习感悟、想象语言文字的基础上,看到这样富有震撼力的画面,直观地验证梅花的清高品格,所配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进入了一种激昂向上的情景之中。接着教师再出示图文片(图文片中的背景部分是一幅梅花怒放的情景,文字部分是描写品格的句子。)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学生就自然而然入情入境了。

2、播放《江姐》的主题曲,进一步了解梅花的品格,领悟梅花的品格与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间的联系。在播放歌曲后,让学生说出中华民族有气节的人物,自然而然地理解中华民族的精神--顶天立地。

3、利用“我的中国心”录像巩固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爱国之情,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在学生深入了解外祖父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后,教师再播放第三段录像:“我的中国心”这首歌。师生一起跟着音乐唱,在歌声中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在歌曲的播放中,发挥想象,写下外祖父分别时对莺儿所说的话。既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又加深了对外祖父爱国情怀的理解。

在本文的教学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外:例如在复习导入的生字的默写部分要注意学生的信息反馈。在第二个环节解读“梅花魂”部分,老师讲得多,学生讨论得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体现不够。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以人为本,弘扬人文精神,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还学生自由的空间。营造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和学习环境,让学生不断提高自己学习语文的能力,还得到情感的熏陶。作为教师本人,还要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学他人之长,掌握更多的教学方法,设计出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案。

小学五年级上册梅花魂教案 篇6

(“词语盘点”中“读读写写”里的词语.)

二.读“三哭”.感悟真情

1.读课文,画出有关描写外祖父哭了的语句,读一读,共有几处? (共有三处:教我读诗词时;得知不能回国时;送“我们”上船时.)

2.学生听录音跟读第2自然段,交流体会外祖父第一次哭时的情感 a.了解外祖父教我吟诵的三句诗的出处,读懂它们的意思.

b.体会外祖父教我读唐诗宋词的用意所在.(这三句诗都表达了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外祖父教“我”的目的在于借诗句表达他对家乡的思念.)

c.说说“外祖父哭了”的原因.

(因为这些诗句触动了他思乡的情感,教“我”读着诗句,他心里涌动的是对家乡、对家乡亲人的怀念,泪水就不知不觉流了下来.)

3.探究外祖父的第二次落泪,体会他无法回到家乡的伤感.

a.教师朗读这部分内容,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你看见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b.你能理解这位老人此刻的心情吗?

久居异乡的外祖父日夜思念着自己的家乡,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无法回到故里,于是他将这种思乡之情寄托在某种事物之上,请大家再认真读读课文,想一想:

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外祖父对梅花的珍爱?找到有关的句子读一读,读出体会和感受.

“唯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画,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

4.出示一个句子进行比较:“书房里那一幅墨梅画,他很爱惜.”

5.说说这两个句子的异同,哪个句子更好?为什么?

“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

子慢慢抹净.”

6.从外祖父的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从外祖父的动作中你看出了什么?你能读好这句话吗?

7.品读外祖父送画时的话,体会老人对梅花别样的情感.

“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

a.这句话中哪个词用得最多?

b.再读一读这句话,说说有怎样的感受?

c.此刻,在你的心目中,梅花具有怎样品格呢?用外祖父的话来回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

“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

d.“他们”是指谁?为什么把他们比喻成“梅花”?

8.你知道中华民族有哪些有气节的人物?学生交流之后指导朗读. “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9.作为一个中国人,你怎样理解外祖父的这句话?

a.在外祖父的眼里,梅花代表着什么?

(外祖父把梅花看做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是千千万万华夏子孙的“魂”.他珍爱梅花,赞美梅花,实则是在表现他那颗拳拳爱国之心.)

10.美读升华:你能像外祖父般把他的这番话读出来吗?

11..在何情况下,外祖父第三次掉泪?读一读,深人体会外祖父的思想感情.

a.哪个词使我们感受到了老人的“哭”?(泪眼朦胧.)

b.外祖父把珍爱的梅花图及手绢送给“我”,是不是不再思念家乡了?你如何理解外祖父的这一举动?

三.品语句,升华情感

1.从外祖父的一言一行中,我们不仅深深体会到了他对梅花的爱,对具有梅花秉性的中华儿女的爱,更体会到了他的爱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爱,是对祖国的深深的眷恋.请你有感情地朗读外祖父说的话和外祖父为作者送行的有关语句.

2.面对这样一位身居异乡的老人,我们的心中能不对他产生敬意吗?让我们饱含敬意朗读课文中首尾两段.

四.回归整体,理清层次

1.读到这里,你发现课文首尾两个自然段有什么联系吗?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

2.尝试分段,说说每部分的意思.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梅花魂》教学设计 篇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教给学生一些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文本。而批注式阅读是指学生在阅读时,对文章的语言进行感知,对文章的内容、思想感情、语言特点、重点语句等,在思考、分析、比较归纳的基础上,用线条符号或简洁的文字加以标记,划出或写出自己见解的个性化内容,是学生在自主状态下用恰当的文字与文本进行的一种创造性对话,是学生阅读过程与体验的一种呈现。

本案例中所教学的《好汉查理》是一篇略读课文。写的是自称好汉的调皮孩子查理,在帮助一个残疾女孩的同时,也得到女孩的理解和尊重,在两个人的友好帮助中,查理也改变了自身弱点的故事。课文中,查理和杰西两个人物形象真实。查理既调度又善良,喜欢帮助人,举止言行有“好汉”的做派;作为残疾人的杰西心态非常健康,她没有自艾自怨,真诚又热情、对生活充满希望,在她的理解、尊重中,查理改正了缺点。如何从字里行间去体会人物内心、人物特质呢?这就需要学生细细品读文章,让学生走进文字与文章对话、与人物对话,批注式阅读就十分适宜本篇文章的学习。

二、案例描述

(1)初解“好汉”,导入课题。在你心目中,你认为怎样的人才能称得上好汉呢?(如行侠仗义、抱打不平、见义勇为、为朋友两肋插刀等)【板书:好汉】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个自称好汉的孩子,他的名字叫查理。课题质疑,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对于一些浅显的问题,引导学生相机解决。再从学生的提问中,提炼出本文的主要问题。1一开始,查理是个好汉吗?2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查理是个好汉?3查理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在学习之前我们先来读一读课前导读,说说学习方法。请生说。【想想课文中的小男孩发生了什么变化;和同学交流对课文中的人物的看法;说说自己读后的感受。】

(2)初读课文,感知大意。那就让我们走进文章去认识认识这个好汉查理吧。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词,读通课文。再想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2检查生字词。课件出示生字词语,自由读,小老师读,齐读。师:你发现彬彬有礼、恋恋不舍有什么特点?(AABC的词语。)师:你积累过这样的词吗?请生说。师补充【依依不舍、惺惺相惜、津津有味、夸夸其谈】3整体感知。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品读体会,圈圈点点。△学习第1自然段。查理一开始是好汉吗?师:查理开始也说自己是好汉,是个怎样的好汉?自己读读这段话(课件出示第一节课文),你读懂了什么?指生交流。【板书:调皮、爱搞恶作剧、没人喜欢】镇上的人会怎么叫他呢?那些大人可能会对自己的孩子说什么?所以查理有没有朋友,只好搞恶作剧自娱自乐。【板书:好汉】这样就可以了吗?(加上“”,是冒牌的好汉。)△品读3———13自然段,学写批注。读悟交流:后来查理发生了什么变化?【你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查理是个好汉?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一画,并写上自己的感受———批注。】生默读课文画句子写批注并交流。【教师示范批注】生:“不,好汉查理从来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不是自己的东西不随意乱拿)。说声:“谢谢!”查理显得彬彬有礼。(你真礼貌)。生:“好吧。”查理恋恋不舍地把刀挂回墙上。(心地善良)师:查理喜欢这把刀吗?从哪里看出来。(恋恋不舍)你们有过“恋恋不舍”的经历吗?既然这么喜欢,那就继续玩吧,别管杰西的请求了。但是他这么做了吗? 生:“当然可以。”(爽快,乐意助人)。生:查理虽然调皮,但说话是算数的。整整一个暑假,他每天都陪杰西在草地上玩。(守信,有爱心,时间长)。师:杰西快乐吗?是谁带给她的?查理快乐吗?是谁带给他的?总结查理的改变(读板书批注)(彬彬有礼、遵守诺言、诚实自信、有爱心的查理)师:现在他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好汉了。【板书:好汉】我们为查理的改变而高兴,一起再读读13自然段。△那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查理有了如此大的变化呢?

小结学习方法:刚才我们是怎么学习的呢?【提出问题,品读句子,交流感想,写上批注】。那我们也用这个方法来找找查理变化的原因。

师相机引导:1杰西怎么称呼查理的?查理听到杰西叫他好汉查理,心里会怎么想?2杰西又是怎么对待这个不速之客———坏小子查理的?用横线画一画句子写批注。指生朗读杰西的话,想象杰西说话时的神态、语气、内心活动。读读有关杰西的内容,想想是什么使查理发生了变化?(杰西的尊重、理解、信任)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原因?(罗伯特先生的夸奖)

(4)交流想法,定义“好汉”。学到这儿,请同学们再来谈谈你对“好汉”的理解,你认为查理是一个真正的好汉吗?假如现在你是这个镇上的人,你会怎么评价查理呢?

(5)交流经历,凸显主题。这是一个关于爱心的故事,当我们献出爱心,给别人带来快乐的同时,我们也会像查理一样得到快乐。现在让我们跟同学分享一下自己生活中这样的经历。生交流。

三、案例思考

对于像《好汉查理》这种独立阅读课文,在教学中应该更注重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是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

在本案例中,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从文章语句中感受查理的变化,然后重点去研读杰西的话语,从中体会人物形象,让学生学会写感想做批注的学习方法。

整个教学过程中,开始的导题让学生理解好汉形象,从生活入手,调动学生的情绪,为学习课文进行情感铺垫。教授写批注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3-13自然段,找找查理是好汉的证据(即杰西相信查理的凭据),并写上批注,从而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这样有效促进了语言的内化,升华了情感。最后再回到课题“好汉”,怎么样的人才是好汉。通过交流生活经验,感悟文章主题。最后作业关注文章分行式写法,让学生自主练习。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梅花魂》教学设计 篇8

《观潮》是一篇以叙事的形式出现而重点在写景的文章。它有以下一些写作特点:

1、首句简当。文章首句开门见山,引用了人们的朴素赞语“天下奇观”,而且是“自古以来”,既显示了钱塘江大潮的宏伟声势,又说明了钱塘江大潮的影响历史悠久。寥寥数字,如同一个双响爆竹,“噼啪”震天,清脆响亮,点题简当。

2、层次清晰。文章写钱塘江大潮,先写潮来之前:“江面很平静”“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人们是“人山人海”“昂首东望,等着,盼着”。再写潮来之时:“响声越来越大”“浪潮越来越近”……人们是“踮着脚往东望去”。最后写潮来之后“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渐渐“恢复了平静”。条理清楚,思路清晰。

3、比喻增色。文章中一些生动的比喻句,为课文增色不少。如用“好像闷雷滚动”来比喻大潮将要到来、在远处发出的声音,用“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来比喻大潮的浩大气势,用“如同天崩地裂”来比喻大潮的巨大声响,用“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来比喻大潮给人们的强烈震撼。这样的比喻惟妙惟肖,富有情趣。

《观潮》中的“动”“静”描写

《观潮》一课运用了“摹形”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大潮没有来、将要来、来到后、渐渐退去的过程。

1、没有来——横卧眼前。开始,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是“平静”的,这是一种静态描写,显示的是一种平和的景象。

2、将要来——闷雷滚动。听,“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而且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这是大潮将要来时的情景,是动态描写。

3、来到后——山崩地裂。随着白线的向前移动,“逐渐拉长”,钱塘江“白浪翻滚”“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真是气势磅礴,而它的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又活生生地勾画了它的声势,加上“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一夸张性描写,更使钱塘江大潮摄人魂魄,激人壮志。这段动态描写是全文的高潮和重点。

4、退去后一恢复平静。“潮头奔腾西去”,表示着退潮的开始。“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说明钱塘江大潮已经完全退去了。这是一段静态描写。

在《观潮》一文中,作者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以静一动一静的顺序摹写钱塘江大潮之形,生动形象,令人神往。

《鸟的天堂》的“语言美”

《鸟的天堂》一文流畅自然,朴实生动,富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一、准确传神,生动形象。作者善于运用确切的词语,描绘事物的性质、状貌,恰到好处地抒情表意。如“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里的“似乎”用得十分神奇,把感觉和景物融为一体,引人遐想;“颤动”二字真把绿叶富有生命力的特有精神状态写活了。“似乎、颤动”传神地把作者当时的感受、联想融入写景,具有物我两忘的心态,意境深远,妙不可言。第二次去看榕树,用“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充分写出了鸟的形态多种多样,生动形象,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二、节奏明快。情深意厚。全文节奏鲜明,声音铿锵,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如写静态的榕树,多用长句,耐人寻味。写群鸟嬉戏,以词为句,长短错落,生动热闹,给人以急促的动感。作者又用“连环”“顶真”等写法,“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给人一种“应接不暇”的感觉。作者还运用了多种方式表达感情。如用景抒发内心的愉快:划船途中,“三只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那声音就像一支乐曲”;当被大榕树的生命力所倾倒,被群鸟的欢乐所感染时,直接抒情:“这美丽的南国的树”“那歌声真好听”;结尾的“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抒情更显得异常强烈,震撼人心,如豹尾般有力。

三、欲扬先抑,气韵贯通。文贵曲忌直,本文就采取了欲扬先抑的写法。先写第一次看到大榕树的错觉,先抑,后写真是一株大榕树,后扬:先写没有看到鸟的遗憾,又抑,后又突出写群鸟嬉戏的场面,再扬。证实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前后对比,波澜起伏,产生动人的艺术效果。全文自然流畅,朗朗上口,气韵贯通,如写动态的第一段,作者用两个表时间的名词“起初”“后来”,用两个写拍手的短句,连起了由静寂到有鸟,再到鸟开始飞起,最后到处是鸟,各具情态的整个场面变化过程。接着又由概括到具体,由整体描写到局部刻画:由“眼睛应接不暇”的概写到“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再到一只画眉鸟的细写,连贯流畅,紧凑而又有变化。

《鸟的天堂》自然朴素且又细致周密,奏响了一曲自然与生命的赞歌。

“鸟的天堂”的引号

《鸟的天堂》一文的结尾处写道:“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这里“鸟的天堂”为什么前面加引号而后面不加引号呢?

前一个“鸟的天堂”是人们赞美这棵大榕树,给它的特定称号,是说它枝条繁多,浓荫密布,许多鸟儿在上面栖息、活动,非常快活,它就好像是“鸟的天堂”一样,所以要加上引号:后一个“鸟的天堂”是作者亲眼看到大榕树上活跃着那么多的乌,感到大榕树的的确确是鸟儿自由生活的乐园,把它说成鸟的天堂是名副其实的,不是什么特定的称号,所以就不需要加引号了。

蟋蟀的住宅=“伟大的工程”?

《蟋蟀的住宅》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蟋蟀建筑住宅的才能。课后有个思考题:它的住宅为什么可以算作“伟大的工程”?

用“伟大的工程”来形容蟋蟀挖掘的洞穴,似乎是太夸张了,但是用蟋蟀挖掘洞穴的工具来作比较,说是“伟大的工程”却一点也不为过。蟋蟀的整个身躯是那么柔弱,用来施工的工具仅仅是细弱的前足和后腿,与要完成的挖土、搬土块、踏地、推土、铺土、修整等工程相比,这是多么大的反差!所以对蟋蟀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的工程,也是人们为之惊讶的超凡举动。

再说,蟋蟀与其他许多昆虫比较,特点是不肯“随遇而安”“不利用现成的洞穴”,而是靠自己“慎重地选择住址”,“一点一点挖掘”,造出了“倾斜的隧道”,具有排水的功能:还让“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使住宅十分隐蔽,有利于保证自己的安全。特别是“在这平台上弹琴”一句,作者巧妙地把蟋蟀发出的声音比喻为“弹琴”,又将蟋蟀洞穴门口的平地称为“平台”,这说明这座住宅的设计是很讲究的,它不仅能藏身栖息,还具备休闲娱乐的功能——劳动之余,四周静悄悄之时,住宅的主人操琴弹奏,享受生活的乐趣。蟋蟀是这样的顽强和聪明,造出的住宅有如此高的水平,我们能不说它是“伟大的工程”吗?

白鹅的特点

《白鹅》一课后有个思考题:课文中的白鹅有哪些特点?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些特点的?

这篇课文中,作者重点表现白鹅性格的特点——高

傲。刚把这只鹅抱回家时,从“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的姿态中,留下了最初的“高傲”印象。接着用“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这一过渡段统领全文,细致刻画了鹅“严肃郑重”的声调、“大模大样”的步态和“三眼一板”“一丝不苟”的吃相。这都表现了白鹅的特点。

更为可贵的是,作者善于运用对比的方法来突出鹅的特点。如,用鹅的“引吭大叫”与狗的“狂吠”对比,表现鹅的叫声“大”和“严厉”的特点;用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显出鹅“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大家风范;通过对狗“躲在篱边窥伺”“敏捷地跑过来,努力地吃它的饭”“立刻逃往篱边,蹲着静候”等如小偷般的委琐相的描写,彰显鹅的老爷派头。这一系列对比,非常形象生动,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

从这些描写中,我们还可以感受到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你说是吗?

“孤帆”是“一只帆船”吗?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两句诗,特别耐人寻味。

这里的“孤帆”就是指“一只帆船”。难道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吗?显然不是。那为什么这样说?原来诗人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好友乘坐的那只帆船上,对其他的船只都视而不见了。由此可见他与好朋友孟浩然的深情厚谊。这里还有一个“尽”字和一个“唯”字值得引起注意,“尽”是说“帆影已完全消逝了”,而“唯”则是说“只”,只看见江水在远远的地方流。两个字巧妙地展现出孤帆远去、江流天际的景象以及诗人目驻神驰的情形。

“诗贵意境”,这两句诗的意境也非常鲜明动人、意蕴深厚。好朋友坐的船已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那浩浩荡荡的江水正流向远处。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给流向“天际”的江水,要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那遥远的目的地。诗人匠心独运,把对好友的深情厚谊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情景交融,余味无穷。

《卡罗纳》的“!”

《卡罗纳》里面有四个“!”细细品读,颇有意味。

在卡罗纳要来上学的前一天,细心的老师就提前嘱咐孩子们:“任何人都不许跟他开玩笑,不许在他面前放声大笑!”为什么呢?因为他遭到了“巨大的不幸”——他的母亲去世了。这里的“!”是关切,是热情,更是老师的一颗敏锐的“爱”心!

当神情恍惚、面容憔悴的卡罗纳回忆起以前和母亲在一起的美好情景而放声大哭时,老师对他说:“哭吧,痛痛快快地哭吧,可怜的孩子!”这里的“!”是同情,是理解,是对卡罗纳的无限深情!

老师还说:“但你要坚强!你母亲已不在这个世界上了,但她能看见你,她依然爱着你,她还生活在你身边。孩子,你要坚强哟!”这里前一个“!”是叮嘱,是希望:而后一个“!”则是深情的鼓励,是充满希望的呼告!

四个“!”,使同学们都向卡罗纳伸出了热情的手,“围在他身边,谁都没有说话,只用关切的目光默默地看着他”。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的“沉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后有个思考题: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有同学说,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这样的回答是正确的。但我觉得,这里的关键是,他常常“一个人在沉思”。

想一想,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如果不“沉思”,能使他产生“疑惑不解”的心态吗?而当他“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时,如果不“沉思”,能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吗?正是由于“沉思”,才有他在全班同学面前“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心迹表明,即在少年时代就心系中华的振兴,立下了远大的志向。

“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这句话正是他“沉思”的起因,而“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这句话正是他“沉思”的结果。因此,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绝不是出于一时冲动,而是经过了认真充分的思考才立下的远大志向。

借物喻人情更深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中有几处对爬山虎的描写。这就是借物喻人。

在“我”刚走进叶圣陶先生的里院时,“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这只是写“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吗?不。这里表面上写爬山虎的充满活力,充满生机,实质上也表现了作者因为征文受到叶老的指点和鼓励,对自己的文学创作充满了信心,充满了希望,以至于阳光也是绿的。

“那片爬山虎”初见时“绿葱葱”,再望则变得“沉郁”。因为“我”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叶老对自己的作文付出了许多心血,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而到叶老家里做客时,进一步见到了叶老的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容的期待”“融化了”“我小小的心”,使“我”不但学到了作文的方法,更学到了做人的道理。这使“我”十分激动。因而在作者的心目中,叶老就像“那一墙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让人感到可亲可爱,“虎虎有生气”。

爬山虎因阳光照耀而绿,“我”因叶老的教导而深受鼓舞。每当作者想起叶老的教导和期望,就像那片爬山虎一样,总是充满生气和活力,以至于“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更突出了叶老精神对“我”的永远的激励。

《五彩池》的结语

在《五彩池》一文中,作者精心设计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结语:原来五彩的瑶池就在人间,不在天上。这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照应开头。文章开头引用奶奶所讲的神话传说中的五彩瑶池是那么神奇美妙,引起“我”的无限遐想;等到“我”实地游览了四川松潘的五彩池之后,才感觉到五彩瑶池就在人间,巧妙地呼应开头,显得圆活自如,结构相当严密。

二是对比映衬。文章开头极力渲染神仙境界的五彩瑶池如何奇特瑰丽,使“我”心驰神往,同时用虚拟和实写的手法形成对比,映衬人间的五彩池形态奇特,色彩各异,更加令人觉得美不胜收。

三是传情达意。天上的五彩瑶池只是神话传说,谁也没见过,人间的五彩池才是实在的,远远胜过了传说中的五彩瑶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梅花魂》教学设计 篇9

一、揭题导入

(播放建国六十周年庆典的图片、视频。)

师:刚才同学年看到的是建国六十周年庆典的场面,你有什么话要与大家交流。

师:从建国六十庆典的场面我们感受的了新中国的富强,那你们想知道新中国成立时的庆典会有什么样的场面吗?

师:好,现在就让我们随着历史的长河逆流而上,走进新中国的开国大典。

师:(板书:开国大典)请大家注意“典”是一个生字,下面这一横要两边出头。伸出手,跟我写一遍。

师:“典”在这是什么意思? 生:典礼。

师:“典”前面加上了一个“大”,这会是怎样的典礼? 生:隆重。生:盛大。

师:那“开国大典”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呢? 生:这是新中国成立的典礼。

师:一个新的国家诞生了,这是多么重大的事件呀!这隆重、盛大的典礼也正是为了迎接新中国的诞生而举行的。带着这样的理解,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开国大典包括的场面和写作顺序

师:请同学们快速的默读课文,思考开国大典写了哪些场景,试着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写在书的空白处。

师:巡视学生读课文,做批注。我们读书的时候要养成用笔记录的好习惯。也就是不动笔墨不读书。

师:刚才经过老师的提示,大部分同学都把自己概括的内容写在书边,用笔把你脑海中的闪光点记录下来。这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叫做“批注法”它能加深我们对于读书内容的理解,提高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

师:现在谁来说,课文记述了哪些场面?并说说他的位置。

师:这些就是开国大典所有的场面,我们拿出一分钟时间,按照课文描写顺序给这些场面排序。并写到练习本上。生:排序。

师:找一名同学到前面来排。谁愿意?。师:给大家介绍你排的顺序。生:首先是群众入场,然后主席登台、典礼开始、奏国歌、毛主席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最后是阅兵和群众游行。(给梁家铭)

师:在这么短时间里,咱班的同学就把这么多的场面理清了顺序,你们的阅读能力可真强。老师还有个有关阅读问题想考考大家。开国大典这篇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呢? 生:事情发展顺序。

师:你知识掌握的可真扎实,(板书:事情发展顺序。)

师:还考不住你们了,我还有问题。谁能根据这些关键词,并结合刚才我们找到的场面,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开国大典进行的过程?(出示:1949年10月1日——下午三点整——典礼开始——阅兵——游行——典礼结束)

三、精读课文,学习主席登台,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两个场面学习。1)主席登台

师:现在我们对开国大典的过程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课文比较长,今天这堂课我们只能先取部分场面进行学习。下面我们就选取主席登台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两个场面去感受开国大典的盛大隆重。

师:请同学们自由阅读主席登台这一段,思考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师:你听到了什么? 生: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师:什么叫排山倒海?

生:能把山推动,能把海翻起。形容力量强,声势大。师:你看到了什么呢?

生: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师:这些人的目光是怎样投向主席台? 生:一齐。

师:怎么做才叫做一齐。生:同时。

师:为什么会有排山倒海的掌声,人们的目光为什么瞬间同时投向主席台?生:因为毛主席出现了。

师:这包含人民群众对主席的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生:热爱。

师:你是通过哪些词语感受到的? 生:排山倒海,一齐。师:我们通过这两个词感受到人们对主席的热爱。这种学习方法就是通过关键词理解课文内容。

师:人民为什么会热爱毛主席呢?

生:因为他领导中国人民摆脱了黑暗的旧社会,成立新中国。师:我们可以跟着音乐一起唱。师生唱。师:此时你觉得,毛主席是什么样的人? 生:大救星。摆脱了旧社会。

生:领导我们向前进。带领我们成立新中国。生:爱我们人民。师:他全心全意为人民着想。师:你的心中对毛主席充满怎样的感情? 师:一起说。生:热爱。

师:读吧,再读读这段文字,把你们的感情注入文字当中。师:谁想来读读这段话?

师:你读的时候充满怎样的感情?生:热爱。你要通过哪些词语来表现。生:排山倒海,一齐。师:你觉得应该怎样读这两个词语?生:重读。师:试着再来一遍。生:读。

师:这才体现出你对主席的热爱,我们要将感情注入到文字当中。还有谁愿意赞颂我们伟大领袖?

师:你真有朗读的天赋,如果你多加努力一定能成为一名播音员。主席你是我们心中的红太阳,带领我们向前进。让我们一起读。

师:我听到了震耳欲聋的掌声,我看到了三十万人那整齐的目光,我的领袖走上了主席台,他宣布了新中国的成立。2)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师:下面同学们读课文的第七段。思考当毛主席宣布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的心情是怎样的。不要忘记我刚才学过抓关键词的方法。师:这时人们的心情如何? 生:激动。

师:你从哪个关键词感受到的。

生:一齐,三十万人同时欢呼,表明他们的激动。师:还有哪个词能体现人们的激动? 生:欢跃。师:三十万人一齐欢跃是何等壮观的场面,我们欣赏一下。(播放主席宣布的视频)师:为什么会激动? 生:新中国成立了。

师:在新中国成立这前我们过的是日子? 生:吃不饱饭,师:对啊,我们吃不饱饭,穿不暖衣,被外国人称作东亚病夫,就连我们皇家园林都被烧毁。(出图片——播放园明园)

师:现在你知道人们为什么这么激动了吗? 生:不会再被外国人欺负。生:我们不会被称作东亚病夫了。生: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

师:对啊,在这一刻,我们甩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可你们想过没有为了新中国的成立有多少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你知道有谁? 生:狼牙山五壮士,董存瑞,在长征中牺牲的同志。师:让我回顾那难忘的时刻

师:解说。新中国的诞生是中国人民浴血奋斗换来的,多少革命志士为了新中国的成立舍生取义。这是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场面;这是宁死也要保住党的机密的小雨来;这是顶天立地、英勇跳崖的狼牙山五壮士;这是用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前进道路的董存瑞,播放视频。他牺牲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了新中国,前进!”无数革命先烈用自己的血肉筑成了我们新的长城,才迎来了新中国在今天的成立。师: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正是有了他们,才有新中国的成立,生:正是有了他们,我们才能在这里读书。

师:曾经的苦难铭记在我们心头,英雄的血肉换来了今天幸福。深受苦难的中国人民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了翻身得解放,叫人怎么能不激动万分呢?

师:读吧,好好休会当时人们的心情。不要忘记将感情注入文字。师:谁愿意来读给大家听?

师:从你的朗读中我感受到,受尽欺凌的中国人那一刻终于扬眉吐气了,东方睡狮在那一刻苏醒了。

师:这样的场面我们怎能忘记,这声宣告怎能不激动人心?历史定格在那一瞬间,我们一起来背背这一段。师:谁能背了。生:背根据关键词背。

四、总结升华。

师:这堂课我们跟随课文,走进开国大典,共有多少人参加了开国大典? 生:三十多万人。

师:在这些人中谁是课文重点描写的呢? 生:毛主席。

师:这就是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板书:点面结合),师:三十万人是其中的? 生:面。师:毛主席是?生:点。

师:现在谁能根据老师黑板上的内容说说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生:我学会了用批注法来读书。生:我学会了用关键词来理解课文内容。生:了解了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

师:理清了大典进展的过程,重点学习主席登台,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这两个场景。学习了批注法和抓关键词的读书方法,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读词语我们要清爽干脆,读句子要将带着自己的感情。这些法方法能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让我们面对生疏的文章时得心应手。

上一篇:在烟草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下一篇:环境保护专项检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