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习作五教学设计(精选12篇)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习作五教学设计 篇1
习作五:《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把综合性学习中搜集到的资料或看到、听到的内容,整理一下,写成习作。
2、写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观察和搜集到的传统文化的资料整理,写成文章。
难点:围绕“传统文化”选择材料,写自己想说的话,做到语句通顺。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传统文化的资料。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习作指导
一、明确本次习作要求: 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们搜集了不少资料,有文字,有图片,也有实物,我们还看到,听到了许多许多。想一想,哪些是你最想告诉大家的,把它们理一理,写成一篇习作。写完后,大家交流交流,选出写得好的,装订成一本习作集。
二、交流:写什么?
传统文化其实离我们很近,我们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呢!比如:
1、一些传统的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冬至。我们开开心心过节的时候别忘了细细的体会这个节日全家都是怎么过的?
2、一些传统的食物:元宵节的汤圆、端午节吃的粽子、中秋节吃的月饼、广州的特色食物凉茶、龟苓膏、鸡仔饼、茶、煲汤……你喜欢你这些食物吗?有没有去了解一下它们的历史?
3、还有传统的体育项目:跳皮筋、踢毽子、太极拳……
4、别忘了我们常用的东西:筷子、毛笔、茶杯、纸……这些和我们的生活很近哟!
第二课时:撰写习作
一、怎么写?
这次习作需要大家多查阅资料。当你确定了一个主题之后要在搜集一下相关的资料,整理后再开始写作。
下面举几个例子:
1、写一个传统节日。这个节日这是哪一天,这个节日的来历,关于这个节日有什么传说,或者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谁?关于这个节日,有没有什么有趣的故事? 再仔细回忆一下,到了这个节日,你们家人是怎么庆祝的。到了这天会穿什么,会吃些什么?为什么会吃这些东西?在这一天,家人有没有什么活动?比如祭祀、聚餐、放鞭炮…….如果是祭祀,家长都会准备些什么?他们会怎么做?在这一天,你一般都做些什么?你觉得这个日子和平常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2、若你要写一个传统的体育项目,比如踢毽子,又该怎么写呢? 先查一查,古时候的人们从哪个时期开始踢毽子,一般是什么情况下踢,踢毽子的都是哪些人?那个时候毽子是用什么做的?关于踢毽子有没有什么有趣的故事? 仔细观察:现在的人们踢的毽子一般是什么样子?有哪几个组成部分?怎么做的? 现在一般是哪些人比较喜欢踢毽子?有哪些形式?多人踢?单人踢?还是对踢…… 自己也去尝试一下,踢之前准备工作是什么?踢的时候脚怎么做?手怎么配合?身子有什么动作?踢的时候容易吗?一般能踢多少?对这项运动,你有什么想法?
二、开始打草稿
其实传统就在我们身边,你有没有去发现它,关注它呢?相信你一定能做个有心的孩子,通过自己的眼睛、耳朵和心去将这篇习作完成!加油!
第三课时:讲评指导
一、点评确定想写的内容:
1、写清楚自己了解到的传统文化,语句通顺,意思能够表达清楚。
2、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3、不能完全照抄资料,要用自己的话来讲述。
二、组内交流习作:
1、四人一小组,交流彼此的作文。
2、交流的过程中,可以提出你的宝贵意见或建议。
3、发现自己作文中的不足。
4、重新打草稿,完善自己的习作。
第四课时:修改誊抄
请同学们对照要求,自行修改,老师将把好的习作连同照片一起展示在宣传栏内。
一、佳作共赏。
通过修改,大家的作文都有了进步,按下来请把你的作文轻声、有感情地读给同桌听,同桌再给你修改——互改。(朗读时播放优美、柔和的轻音乐)
二、总结。
听了同学们的介绍,特别是大家用笔写下来的介绍,我对大家有这样丰富的传统文化,感到非常高兴。
三、誉抄作文。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习作五教学设计 篇2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将习作分成三个学段,分别对习作教学的目标作出了相应的规定,其中第二学段即中年级习作教学目标有: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1]。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发现部分学生习作表达欲不够、语言积累匮乏、缺乏个性和真情。为了让学生在作文起步时便对作文感兴趣,个性写作得以发挥,笔者结合学校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重点课题《一对一数字化环境下小学生课堂个性化学习策略研究》所搭建的一对一数字化平台,探索数字化环境下小学中年级习作个性化学习的策略。
二、现状分析
习作本是个性化的表达,习作教学也理当是迎合个性化的需求,但传统的习作指导难以满足个性化的需求,笔者结合实验班之前的教学情况进行分析,发现传统的习作教学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首先,习作指导课堂趋于统一,难以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其次,学生习作水平参差,统一的指导难以各取所需;最后,传统的习作交流平台单一,难以增添学生习作的自豪感。
三、一对一数字化环境与实现习作个性化学习的关联点
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数字化设备达到生机比1:1的基础上,开展个性化学习的教与学模式[2]。与传统的由一个教师以同样方式向所有学生传播相同信息的课堂教学相比较,该模式让学生处于中心地位,使他们能通过几个方面提供的灵活性来控制自己的学习[3]。以下从两个方面阐述一对一数字化环境与实现习作个性化学习的关联点:
(一)数字化的学习环境
这个环境包括设施、资源、平台、通讯和工具等,这些为实现习作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硬件保障,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
(二)个性化学习资源
“互联网+”时代为个性化学习提供了足够的学习资源,包括视频、音频、多媒体软件、网络以及数据库等。个性化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既是个性的展现和养成过程,也是自我实现和追求个性化的过程[4]。数字化的学习资源,可以为参差不齐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在自主选择学习资源、课前资料搜集、学情调查统计等方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一对一数字化环境促成中年级习作个性化学习的策略
一对一数字化对习作教学辅助在很多方面比传统教学模式具有明显的优势。如何利用一对一数字化环境来促进习作的个性化教学,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笔者以人教版三四年级单元习作为例进行探究分析,从以下几方面来探讨一对一数字化环境下小学中年级习作个性化学习的策略。
(一)课前微课翻转,增强主体参与
数字化学习环境具有移动性,可以实现学生随时随地的学习,教师可以制作或者在网上搜集优质的微课视频,让学生课前学习,为习作课堂做好准备,课堂上就可以更好地表现和展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5]。课前的微课自主学习,调动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让学生实现有意义的主动构建知识,使学生在课堂中成为真正的主体。数字化的环境让学生轻松自如,也会提高学习的效率。
以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习作《一张照片》为例,习作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写出来,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感情。本次习作照片(如下图)记录的是1937年8月28日,日本轰炸上海南站的真实历史事件,为了让学生更有效地掌握历史,教师课前搜集了相关资料,并且制作了微课,让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了解这张照片的历史资料,为习作做好准备,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有针对性的学习,并且引发学生对照片中历史的探索欲。在课前任务单(如下表)的驱使下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学习,提高了课堂效率,增强了学生的主体参与度。依据习作要求,笔者将习作指导的环节和一对一数字化环境进行整合,实现习作的个性化学习。
教学中笔者利用网络学习平台“作业100分”网站具备的作业数据统计,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情,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用词表达的水平,可以有侧重地进行课堂的指导。课前微课自主学习,在一定意义上起到了翻转课堂的效果。
(二)课中巧设情境,点燃表达热情
管建刚老师在《我的作文教学革命》中提出写作教学的第一关键,是调动起学生的写作欲望,这是凌驾于一切作文教学策略之上的策略[6]。作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并不是把所有学习语文的人变成作家,而是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实现我手写我心的目的。教学媒体既是辅助教师突破重点、难点的形象化教学工具,又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主动发现的认知工具、协作交流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7]。小学生的情感和情绪是他们习作的内驱力,因此教师要创造条件,从激发情感和情绪入手进行作文训练。一对一数字化环境就可以巧妙地让学生迅速进入情境,激活内心的体验,产生写作的欲望,形成良好的写作状态。
以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习作《一张黑白照》看图作文为例,笔者在此次教学设计中以镜头式推进,以情贯穿,用《战争,请离孩子远点》黑白照片集音乐视频激情导入,震撼的画面和音乐,迅速将学生引进战火中,感受到受苦受难的孩子悲惨的命运。接着将视频画面定格到本次习作的照片,启发学生观察照片中可怜的孩子,学生的表达欲呼之即出。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习作,记叙与父母之间的一件事,笔者也通过录制微课音乐视频,搜集班级学生与家长的一些日常照片,配上一些激情的文字,学生触景生情,表达之情即刻被点燃。
(三)提供资料辅助,满足差异需求
人本主义强调教学的目标在于促进学习,因此学习并非教师以填鸭式严格强迫学生无助地、顺从地学习枯燥乏味、琐碎呆板、现学现忘的教材,而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去吸收任何他自觉有趣和需要的知识[8]。一对一数字化环境就可以很好地实现差异化学生的需求,习作前,笔者会根据习作的不同要求和学生的不同需求,为学生量身定做个性化的学习资源:
1. 提供关键性习作资源。
针对学生习作中的重难点设计短小精悍的微课,视频播放的快慢和频率可以自主控制,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和接受程度进行自学。使平时反应慢、羞于发问的学生能够从容地反复观看,较好地解决了后进生的转化问题。例如,在设计四年级上册习作五《学写导游词》一课时,重点是掌握导游词的格式,在微课的选择方面,就以此为中心,让学生自主观看,突破重难点。
2. 提供选择性习作资源。
根据中年级习作特点和本班学生的习作学情,教师以习作中学生潜在的重难点为微课制作点,进行各个击破。例如,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习作《我敬佩的一个人》是结合具体事例,突出人物的品质,突出人物的品质可以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不同描写来突出,教师就可以制作不同的描写技巧微课,读写结合,抽出例文中的具体描写,制作相关的课件,放在学生的个人资料袋中,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或者写作需要的内容观看学习,掌握人物描写的技法,攻破习作的重难点。
3. 辅以在线E-learning资源。
例如,四年级上册习作五《学写导游词》要求写中国的文化遗产风景区导游词,但未必所有的学生都亲身去过,在选材方面也难以取舍,一对一的课堂在线E-learning就可以发挥其巨大的作用,满足不同学生资源搜索的需求,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互联网搜索相关景区的资料,从而突破习作的难点,而在选材取舍方面又可以有师生的交流,从而更好地写出具有吸引力的导游词。
4. 提供再现性习作资源。
学生智慧只有在具体的情境中生成,这在口语交际或者综合性学习活动性习作中最适用。三年级下册习作四《我学会了……》,教师课前布置任务,让学生把自己学会的本领,以照片的形式发给老师,教师根据真实素材录制微课,当学生看到自己的照片编制的微课视频时,学生的生活体验瞬间被激化,在微课中,一边出示照片,一边以提问形式引导学生回忆学习的过程:为什么要学这个本领?学习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如何克服的……精心准备的取材于学生真实生活的材料,再现的内容直接生成了本次的习作。
5. 提供参考性习作资源。
在学生的习作个人资料袋中,笔者会给学生整理一些适合该作文的好词好句,让学生可以自主地选择可用的语言,让学生对写作表达更有自信,也会提供一些范文参考,这对于表达存在困难的学生具有参考价值,教师也会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个别的辅导。
(四)借助平台分享,增强习作自信
习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富有个性情感的劳动,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除了知识传递这条主线外,还有一条情感交流的主线。积极的情感、和谐的氛围,可以刺激学生神经中枢,促进大脑细胞的活动,形成学生个体对知识强烈追求、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良好学习状态[9]。一对一数字化环境为习作的交流与展评提供了一个优越的平台,让师生更好地分享习作的成果与欢乐。
1. 实现良好师生互动。
传统的习作展评和交流大部分都是老师点评,推荐读优秀的习作,而一对一数字化环境就为习作的展评和交流提供了更多可能。一对一数字化的网络交互功能,可以实现教师与个别学生的互动点评。
2. 方便同学点评修改。
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互相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7]。当学生可以实现电脑打字写作时,还可以通过在班级群里发表,通过浏览,师生共同点赞评价学生的作品,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以在互评互赏的集体活动中,学会作文评析的方法,促进写作能力。
3. 数字平台,增强自豪。
美国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曾经说过:很多学生功课不好,其原因在于他们开始没有在学习上获得成功的体验。如果孩子们写的东西被大家阅读并肯定,就是一种成功的体验,那么学生的自信也会增强。例如,三年级下册习作三《介绍自己》习作展评环节,就可以利用一对一数字化的环境,让学生自主浏览班级作文集并且点赞选出各种奖项,如:最像本人奖、最佳形象奖、最佳才艺奖……诸多的“头衔”也是一种肯定。积极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可以丰富习作展示形式,实现个性化交流。
五、结束语
笔者在借助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环境推进小学中年级习作的个性化学习尝试中,意在构建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课堂、满足分层差异化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使之语言表达也更趋于彰显个性。然而由于笔者的理论实践能力尚浅,学生的电脑使用不够娴熟,学校的硬件设备和技术也不够完善,值得探究的地方还有更多,以期逐步形成一套比较系统实用的个性化作文实施策略。
摘要:鉴于学生在习作中常见的问题,本文通过课堂实践、文献搜索、归纳总结的研究方法,以人教版三四年级单元习作为例,探究如何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中年级习作教学中,提出了小学中年级习作个性化学习的策略。通过一对一数字化环境与习作教学的整合,使小学中年级习作个性化课堂教学初具雏形。
关键词:一对一数字化,习作教学,个性化学习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英特尔未来教育核心课程》中文7.2版
[3]何克抗.关于《美国2010国家教育技术计划》的学习与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14,(4):8-23
[4]李广,姜英杰.个性化学习的理论建构与特征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15):152-156.
[5]陈琦,刘儒徳.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革命[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7]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8]马金凤.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教学的启示[J].大众科技.2010,(3)153-154.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习作五教学设计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秋思》;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洛”。
2.有感情地朗读《秋思》,并能背诵。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大意。
4.想象诗描绘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诗词,并背诵;品味诗句,想象意境,领会诗情。
课前准备:了解张籍生平。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教师展示《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同学们还记得这两首学过的诗吗?谁能说出这两首诗是什么内容?生答: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谁能找出和《秋思》有什么共同点?
生:诗中都有一个“思”字。对的,“思”是思想、思念、考虑、动脑筋的意思,那么诗人在《秋思》中思考的是什么呢?
2.师:同学们再看题目,秋字代表着秋天,秋天通常有什么节日?
生: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
师:秋天古往今来就是文人墨客最常寄托思念与哀愁的季节,那么大家想想,诗人在诗中是否也有这样的考虑呢?好,让我们带着疑问探寻张籍诗中那份思念是怎么样的感情。
运用学生已学诗句引入教学,让学生在同类题材的诗中找到共同点,对所学的诗做出大胆猜测,进入下一步的学习,也让学生有意识地把已学学以致用。同时,利用题目的“秋”字交代诗创作的背景时间,有助于借用环境、充满感染力的语言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找到了诗的情感基调,为进一步理解诗、了解诗人的生平、了解诗创作的背景,领悟诗的思想感情打下了基础。
二、古诗初步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根据课文插图的色调、人物的穿着、动作、表情等大胆猜测诗人在做什么。(大家请认真观察课文插图,画面是什么颜色的?里面都有什么景物?人物正在做什么?)
2.指导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四遍,这里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训练,以读代讲,有层次地进行,由浅入深,让学生读得轻松,在读中感悟诗歌的情感,获得成功体验。
(1)前两遍要求学生读通、读顺,标出诗中的生字和多音字,读正确。(“洛(luo)”“意万重(chong)”)
(2)后两遍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划分小节,朗读时注意诗内部的停顿。
(3)检查读书情况,指导学生根据诗中故事发展的脉络,将诗读得字正腔圆、抑扬顿挫。
3.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了解诗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当时的境遇。(洛阳曾经是繁华之地,可到了张籍的时候却已是繁华不再。那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客居异乡的张籍的思乡之情呢?才让他写出这样一首思念情感厚重的诗呢?他是否也象图中人物是个身在他乡的人,只能托付别人向亲人寄去思念呢?)
三、品读诗句,了解古诗大意
1.让学生根据注释,对诗作初步的逐句翻译。
师:同学们,谁能告诉我根据注释,怎么翻译这首诗的意思呢?(请学生回答)
师:那么把四句诗连起来,整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生答:洛阳城里刮起了秋风,想写一封信给家里,要说的话很多很多。恐怕匆匆忙忙地没有把心里的话说完,捎信的人要走时,我又找开信封看看还有什么没写。你感受到了什么?)
师:好,现在我们再来读一遍这首诗。
2.逐句品读。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标出每句诗的关键字词,并解释为何要标这个字,这个字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师:你从诗中什么地方最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1)“洛阳城里见秋风”(秋风),让学生想象秋风中的洛阳城百花凋谢,黄叶飘零的凄凉摇落之景。
(2)“欲作家书意万重”(家书、意万重),安排学生先与同桌讨论,感受诗人心中的千愁万绪,重点解读“万重”,让学生体验到诗人说不完、写不尽的思念,因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的心理。
(3)“复恐匆匆说不尽”(恐、匆匆、说不尽)“恐”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为什么觉得家书写得“匆匆”?“说不尽”的是什么?
(4)“行人临发又开封”(又开封)让学生想象诗人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的情景。
四、想象意境,领悟感情
1.逐层感悟。
(1)秋风引发乡愁
①指读:洛阳城里见秋风;
②探究“见”字描绘了怎样情景;
③回顾《静夜思》——举头见明月,低头思故乡。《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家书寄寓沉重思念
①诗人独在异乡,愁肠百结,只能凭家书传递亲情,他会有什么体会呢?你读了后又有什么体会?
②假如你就是张籍,你会对亲人、朋友写些什么呢?引导学生交流讨论。
(3)诉不尽的乡愁
①营造情境,再次感受行人临行,但诗人心中说不尽的思念及无法排解的孤独与寂寞。
②回读《秋思》。
2.整体朗读。
播放背景音乐,让学生带感情读诗。
师:闭上眼睛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3.小结。
师:同学们都看到了秋叶飘零,意万重、又开封的画面。透这些画面,我们为诗人这种思乡情深深感动着。
该环节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提问、讨论、想象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多种,同时也培养了群体合作意识;教师适时地点播,激励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一方面加深学生对古诗朦胧之解,另一方面推动学生将古诗熟读成诵。
五、指导背诵
1.让学生根据自己前面所学,看着带着对秋天的想象、对诗人情感的感悟朗读全诗。
2.指导学生根据板书多形式练习背诵古诗。(集体背、小组背、个人背)
3.小结:同学们,表达对家乡思念的古典诗词是非常多的,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唐代诗人岑参的一首诗《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
六、欣赏唐代岑参的《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
1.教师范读。
2.介绍作者岑参及写作背景。
3.学生读。
4.看到滚滚的渭河水流向故乡,诗人产生奇特的想象,想寄一样什么东西回去?
5.指导朗读。
6.小结:
师:什么是思乡情啊,那就是……的细节……那就是平添两行泪……那就是……
七、总结延伸,升华情感
1.回读这二首思乡诗。
2.山水相隔,隔不断我的思乡情;鸿雁传书,表达不尽我的思乡意;让我们一齐诵读这千古名作《泊船瓜洲》,《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师生齐诵读)
3.“秋思”已经转化为文化的符号,成为古今文人吟咏不时的命题。思念让人感到幸福,也感到悲伤,有喜有悲,有聚有散,但这就是人生。
板书: 秋思
意万重 又开封
︸
思念家乡
点评:
本诗诗句浅显但诗境悠远,诗蕴深刻。在教学中,本教案着力体现:1.引导学生通过插画、关键字词对诗中的“秋”感同身受。2.从诵读提升到品悟的高度,通过反复吟诵,想象补白。从字面上理解诗意,从感情上体悟诗境,从而体会诗句背后的内蕴。遵循这理念,本教案设计呈现出以下特色:
一、以学引思,由已学导入古诗学习情境。
让学生在对已学思乡诗的复习当中为学习该诗酝酿情绪,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同类诗中找出共同点,引导学生大胆思考该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激发起学生学习新诗的兴趣,鼓励学生在新诗学习中找到不同点。通过在“旧诗”的引导,学生很快找到了理解新诗的“途径”,给下面的教学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调动多种感官感受古诗的氛围。
让学生根据插图“看图说话”,重塑了诗的情境,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并促动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诗人创作的心情;在交流中,学生你来我往地“输出”自己的理解,不断修正着其他学生对本诗的理解;而在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中,学生循环渐进地一次次在读中感悟诗人的情感,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在配乐朗读中,优美动听的音乐则再次为学生重现了秋天萧条的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尽情挥洒情感,实现与文本、教师和人物对话。
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的交替,一遍遍深入对诗的感悟,实现了多途径与文本对话,逐步深化感知文本。在生本对话的过程,学生经历了从“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到“正确”、“有节奏”,文本在对话中被学生解读出“味道”与“感觉”,实现了从“读通”到“读懂”的过程。
三、在吟咏反复追寻诗人的情思
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只采用多种形式,并且注重读的层次分明,让学生逐步、逐词、逐字走进诗的意境,体会到诗人内心深处千回百转的真挚情感,在体会与一次次的吟咏中呈螺旋式上升地加深对诗人情感的感受,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习作五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观察生活和搜集资料,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2.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做到语句通顺。
3.自主发现词语的构词特点,通过观察图画与词语,初步了解十二生肖这一传统文化。
4.运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认识“搞、稿、编”等9个字。
5.主动参与展示活动,乐于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才能,并善于与别人交流。教学重点:
组织学生通过调查研究、搜集材料、整理成册等方式,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激发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教学难点:
将本单元搜集到的资料、图片等进行筛选,整理出想要告诉大家的内容,理成一篇习作。教学准备:
1.活动前搜集相关资料、图片或实物等。2.PPT课件。教学安排:
4课时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一、导入活动。
同学们,通过学习第17课,我们认识了古代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老子,他们都曾为我国创造过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但这只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方面。在今天的生活中,我们仍可以处处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些传统文化,感受她们无与伦比的魅力吧!
二、确定专题。
1.出示第17课课后“综合性学习”一段话,请同学们读一读。2.教师:同学们想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哪些内容呢?(将学生提出的专题进行归类。如,将陶瓷、剪纸、布艺、泥塑等归为民间工艺;将戏剧、国画、书法等归为民族艺术。)
3.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组成专题小组。
三、全班交流,展示成果。
1.汇报交流。先请各小组负责人说明各自小组研究的专题。
2.成果展示。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把搜集到的资料与大家交流分享。其他小组成员边听边思考,有问题的可以及时提出。
3.教师对展示予以点拨、引导,提示学生可以研究的其他方向。
4.教师总结本次活动的情况,以鼓励为主,根据专题小组的不同表现颁发各类小奖章。如:“最佳表演奖”“最新创意奖”“同心协力奖”等。并让学生将自己搜集的专题资料整理成册。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刚刚都看到了,听到了,我们祖国的传统文化是多么的丰富多彩!除了我们今天所了解的这些外,我们还可以去尝试制陶,体会制陶的乐趣;去收看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欣赏京剧的魅力,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学唱几曲等等。用“灿烂辉煌、源远流长”来形容我们祖国的传统文化一点也不为过。
祖国的传统文化多么像一座巨大的宝库啊,愿同学们能在这座宝库里,继续探索,愉快地遨游!【第二课时】(习作 最想说的话)
一、导入新课。
回忆上节课开展的“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这一活动。从中选择自己最想告诉大家的内容,理一理,写成一篇习作。
二、指导习作。1.思路点拨。
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我们有动人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如精卫填海、十二生肖传说;我们有精美的民间工艺,如中国结、陶瓷;我们有古老的民族艺术,如戏剧,国画;我们有独特的风俗习惯,如中秋节赏月、元宵节闹花灯„„
把自己最想告诉大家的,理一理,用叙述、描写、抒情、说明等表达方式写下来。写作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选择你最喜爱、最想介绍给大家的材料,只有这样,写的时候才能得心应手,吸引读者。
(2)选择的如果是文字资料,你不能将它照搬到作文本上,而要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首先可简要介绍一下资料的来历,以及文字资料的主要内容。然后重点谈谈资料中吸引人的地方和你的收获。最后还可以写写你的感想和愿望。
(3)选择的如果是图片资料或小物件,你可以先简要介绍它的来历。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它的形状、颜色、结构。观察的顺序有多种,如:从整体到部分,从外到里,从左到右等。在观察时要注意不要面面俱到,有趣的、令人喜爱的地方可详写。写时,可以加进合理的想象,也可以加上有趣的传闻、典故,使语言生动有趣,打动人心。
2.试写初稿,进行修改。
(1)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巡回指导,并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2)学生完成初稿,进行自我修改。(3)组内互读互改。3.再次修改,誊抄习作。【第三课时】(作文讲评)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同学们都将自己最想说的话整理成文了,其中有不少优秀的作品。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品读佳作,学学别人习作的长处吧!
二、朗读展示优秀习作。1.教师范读佳作。
2.学生认真听,边听边思考佳作好在哪里。
书法令我陶醉
书法让我陶醉,因为它是中国特有的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朵久盛不衰的奇葩。
我是从七岁开始学习书法的。经过一年多的学习,我不仅在写字上有了很大的进步,而且还懂得了许多道理:练习书法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坚持勤学苦练,持之以恒,这样才能练好书法。不仅如此,我还明白了写好书法还能体现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假如一个字的一个笔画不到位,那整个字的结构就会受到影响。
经过一年多的练习,我的字越写越好,和刚开始相比,简直是“判若两人”。每天放学后,我便在爸爸的指导下进行练字。毛笔字有了飞跃性的进步,随之而来的,我的钢笔字也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每次听到老师在班上夸奖我的字漂亮时,我心中就像吃了蜜一样甜,过去的苦真是没有白吃啊!“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还真应了这句话。
我想,写好书法是发扬祖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小培养对祖国文化的热爱,认真学习传统文化,并将之继续发扬传承下去。
习作评析:小作者不仅给我们清晰地介绍了他学习书法的全过程,而且把他在练习书法中所获得的真切体验也写了出来,表达了他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文章条理清晰,情感真挚。3.指名学生说说此习作好在哪里。
4.教师适时总结出以下优点:(1)该篇习作紧扣题目,中心明确。(2)全文条理清晰,情感描摹得当。(3)行文流畅,用语准确。
三、修改讨论,张贴展览。
1.小组内互阅习作,提出修改意见。各自根据同学提的修改意见进行修改。2.教师选取优秀习作加以评价,发现带共性的问题适当指导。3.将修改后的习作在学习园地里张贴展览。【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 日积月累 展示台)
一、我的发现。1.自由读词语。2.出示词语:
远近闻名
黑白相间
轻重倒置 舍近求远
头重脚轻
积少成多 异口同声
左邻右舍
里应外合
3.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加点字,并指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1)引导学生认读词语。(2)引导学生留心加点的字的意思及在词语中的位置,发现这些词语的构成特点。
4.引导学生积累词语。
(1)鼓励学生把想到的具有上述特点的词语写在黑板上。(2)学生读读记记这些词语。
二、日积月累。
(一)读读背背。1.观察与认读。
(1)学生观察图片:这是什么?(邮票)上面画的又是什么?
(2)学生认读图片下面的词语,不认识的字看看拼音,不了解的字查字典弄清意思。
2.了解十二生肖。
(1)让学生懂得邮票上画的是十二生肖,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一。(2)交流一些有关十二生肖的传说。
(3)交流生活中与十二生肖有联系的地方,如,人的属相、年份。(4)学生说说自己属什么。3.读读与背背。
(1)学生读词语,注意按一定的顺序。(2)学生试背十二生肖。
(二)读读认认。
1.学生自读并观察生字特点。
2.学生说说发现的特点。(生字都是由熟字加上偏旁构成的,字音也与熟字相同或相近。)
3.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4.同座互相检查对生字的认读情况。
三、展示台。
1.学生看展示台上内容,说说还可以展示什么。2.学生商议展示方式。
3.自主或合作进行展示的准备工作,班长与组长负责进行分工,教师参与准备。(注意不同传统文化的不同展示形式。)4.学生自主进行展示、交流。(鼓励学生边展示边介绍。)(1)书本图片展示:诗、词、国画等。
(2)演唱表演展示:戏曲、武术、评书、相声等。
(3)话题展示:“趣谈中国传统节日”、“中国神话传说”等。(4)趣味展示:现场品评中国特色小吃。(5)制作展示:制作剪纸、风筝等。5.教师总结,表扬表现突出的小组或个人。教学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习作五教学设计 篇5
1.提高学生表达、应对、倾听、提问等语言能力。
2.运用本单元学习的说明方法,学习写一篇说明性的文章。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
今天同学们带来了很多“小商品”,你想让你手中的物品也得到别人的喜爱,让别人心甘情愿地把他买下来吗?那我们今天就试着做一名“小小推销员”。
二、精心准备 1.熟悉“商品”。对你的“商品”进行全面了解。从外观、规格、用途、使用方法以及价格等方面,做到心中有数。
2.找出产品最能打动人的地方,准备做精彩的描述。3.面对“顾客”,你用怎样的表情、怎样的语气、怎样的语言推销你的商品,请做好充分的准备。
4.思考“顾客”针对产品会提出那些质疑?你将如何解答。
三、小组试买
1.在小组中试着推销你的商品,让同学们针对你推销产品的内容、语言、语气、表情提出中肯的建议。
2.认真聆听同学们的建议,合理采纳。
四、班级特卖场
1.每组选出最优秀的“推销员”,推销自己的产品。2.“顾客”认真聆听“推销员”的介绍,对产品提出质疑。
3.耐心、机智地回答“顾客”的问题,抱着既对消费者负责,又对产品负责的态度。
五、总结
1.评出最佳“推销员”。
2.你认为怎样才能够做一名优秀的推销员?(优秀推销员的标准是什么?)第二课时
一、确定习作内容
1.默读本次习作的要求,和同学交流一下。2.确定习作内容。
二、作文指导,怎样写说明文
1.回忆一下说明文和一般的记叙性文章有什么不同。2.写说明文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3.你准备从哪些方面介绍物品,用上哪些说明方法?(你的物品有哪些特点?如:外形、质量、用途、价格等,抓住突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ffkj.net出的特点,用数字、举例、对比、打比方、生动描写等方法,具体描述物品的特点。)4.可以适当运用一些资料,但不要大量抄录。
三、自主习作,教师巡回指导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习作七教案 篇6
【习作要求】
1.我要学写读后感,提高阅读和作文的能力。
2.我能通过交流搜集的资料,谈感想,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3.通过这次习作可以激发我们的爱国情感,增强我们的历史责任感。【习作重点】
提高阅读能力,能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有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学写读后感。
【知识链接】
读后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读好原文。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
其次,排好感点。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能写成读后感,你需要把你知道的都表示出来,这样才能写好读后感。
第三,选准感点。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
第四,叙述要简。不能过多叙述、重复原作品的内容。但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
第五,联想要注意形式。【习作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习作指导)
一、打开思路,出示话题。
1.自主阅读习作提示,了解什么是读后感及写读后感的作用。2.阅读知识链接,明白怎样才能写好读后感。
二、自主、合作、探究习作
1.小组讨论交流,在自我发现的基础上,归纳出读后感的一般写法及注意之处。
2.小组展示交流。全班归纳。
三、范文赏析
1.学生读课本中出示的范文。2.各抒己见,谈感受。
四、明确要求,学生习作
1.围绕本单元课文或同专题文章写读后感,也可写自己读过的其他文章。
2.紧扣原文,抓住重点。3.联系实际,情感真实。4.叙议结合,以“感”为主。
5.题目可以是“读《×××》有感”或“《×××》读后感”。
五、当堂习作,老师随机指导。完成习作草稿,各自修改习作草稿。
第二课时(习作评改)
一、回顾习作要求。
二、合作评改 1.小组评议,互改
(1)学习小组交换习作,准备评改。复习习作评改步骤: 第一步:认真读习作,修改错别字或使用不恰当的词、将语句改通顺。
第二步:再读习作,看看是否符合习作要求:是否紧扣原文,抓住了重点;是否联系了实际,表达了真情实感;是否叙议结合,以“感”为主。
第三步:读习作开头、结尾,看看是否有特点。(如:开头结尾前后照应,开头结尾言简意赅,开头结尾很有特点,能引起读者的兴趣等)
第四步:草稿本上试着写评语。(注:先肯定同学习作中的闪光点,然后提出建议。多鼓励,少批评。)
第五步:四人小组交换习作,对同学的评改提出补充和建议,完善评语。
第六步:誊写评语,注意格式。(开头空两格,评语必须工整,书写清楚,不能乱涂乱画。写完后末尾写出评改人姓名,以便同学当面请教。注:书写不好的同学可请其他同学代笔。自己练好字后,再亲自誊写。)
第七步:作者本人根据同学修改意见修改习作。第八步:老师评改。
(2)学生按步骤评改习作。(教师巡视,相机指导。)2.誊写习作。
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一、评改反馈
1.请学生谈这次习作评改中发现的问题及建议。
2.畅所欲言,对同学的评改进行评价。展示优秀评语,修改不恰当的评语。
3.老师总结这次习作评改的优缺点,并提出建议。
二、佳作赏评
1.老师、同学推荐好的作品进行全班赏评,可以是全文,可以是片断。
2.请部分学生介绍自己习作成功的原因,互相学习。
三、作业布置
1.组长将自己小组优秀读后感张贴在教室展示台。
2.开展《我爱读书》活动,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这一主题。
《习作七》教学反思
本次习作是学写读后感。经常写读后感,可以提高阅读和作文能力,还可以增长见识,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本次习作指导中,孩子们表现异常活跃,相互交流了自己平时在阅读中怎么一边读,一边圈点勾画,批注。并且还交流了自己读书的一些感受。在赏析了范文后,孩子们信心百倍,开始习作。经过孩子们互评、自评后,我发现大多数孩子的读后感不符合要求,具体有以下几种情况:1.部分孩子原文内容抄写很多,感受就一两句。2.有些孩子引用大量的资料,没有自己的感受。3.读后感面面俱到,泛泛而谈,缺乏深度。4.感受不真实,假话、空话、套话比较多。
分析其原因:1.课文中的范文局限了孩子们的思维。2.没有认真选择材料,感受不深。3.紧扣原文,抓住重点,这个“度”孩子比较难把握。4.孩子生活经验少,缺乏对现实生活或自己思想上某些问题的思考,不能找到课文内容和自己生活的切入点。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习作五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提高学生表达、应对、倾听、提问等语言能力。
2、运用本单元学习的说明方法,学习写一篇说明性的文章。
教学重难点
阅读有关说明书,仔细分析所选商品的特点向别人介绍,争当优秀推销员。习作时,鼓励学生将阅读中体会到的说明方法运用到习作中。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激发兴趣
今天同学们带来了很多“小商品”,你想让你手中的物品也得到别人的喜爱,让别人心甘情愿地把他买下来吗?那我们今天就试着做一名“小小推销员”。
二、精心准备
1.熟悉“商品”。对你的“商品”进行全面了解。从外观、规格、用途、使用方法以及价格等方面,做到心中有数。
2.找出产品最能打动人的地方,准备做精彩的描述。
3.面对“顾客”,你用怎样的表情、怎样的语气、怎样的语言推销你的商品,请做好充分的准备。
4.思考“顾客”针对产品会提出那些质疑?你将如何解答。
三、小组试买
1.在小组中试着推销你的商品,让同学们针对你推销产品的内容、语言、语气、表情提出中肯的建议。
2.认真聆听同学们的建议,合理采纳。
四、班级特卖场
1.每组选出最优秀的“推销员”,推销自己的产品。
2.“顾客”认真聆听“推销员”的介绍,对产品提出质疑。
3.耐心、机智地回答“顾客”的问题,抱着既对消费者负责,又对产品负责的态度。
五、总结
1.评出最佳“推销员”。
2.你认为怎样才能够做一名优秀的推销员?(优秀推销员的标准是什么?)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一、确定习作内容。
1.默读本次习作的要求,和同学交流一下。
2.确定习作内容。
二、作文指导,怎样写说明文。
1.回忆一下说明文和一般的记叙性文章有什么不同。
2.写说明文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3.你准备从哪些方面介绍物品,用上哪些说明方法?(你的物品有哪些特点?如:外形、质量、用途、价格等,抓住突出的特点,用数字、举例、对比、打比方、生动描写等方法,具体描述物品的特点。)
4.可以适当运用一些资料,但不要大量抄录。
三、自主习作,教师巡回指导。
第三课时习作修改
一、指导修改
出示学生习作片段,引导评议,进行修改。
二、小组互改
1.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2.按照小组同学的建议,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三、朗读佳作,共同赏评
每小组推荐一至两名同学,分别朗读各自的习作,可以是全文,也可以是片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赏析.四、誊写作文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宣、诱”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处、稍”。
2.默读课文,能了解课文大意,结合课文内容对蚂蚁队长做出简单的评价。
教学重点:
1.默读课文,能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梳理课文主要内容。
2.能对蚂蚁队长做出简单的评价,并结合课文内容阐述自己的理由。
教学难点:能对蚂蚁队长做出简单的评价,并结合课文内容阐述自己的理由。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设疑激趣
1.板书课题,齐读。提问:二年级时,我们学过哪个关于奶酪的故事?
是啊,在《狐狸分奶酪》这个故事里,为了从小熊兄弟的手里骗走这块美味的奶酪,狐狸可真是费尽心机哪!
2.教师引导:奶酪的味道到底怎么样呢?我们一起来品味品味吧。
出示句子:
①奶酪多诱(yòu)人啊!抬着它,不要说吃,单是闻闻,都要淌(tǎng)口水。
②他低下头,嗅(xiù)嗅那点儿奶酪渣子,味道真香!
指导学生朗读,感受奶酪的美味。
3.设疑激趣:看到这么香的奶酪,小蚂蚁们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呢?我们一起到课文中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明确要求,自学课文。
(1)教师引导: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正文前面有一段学习提示,请大家自由读一读,看看提示中,给我们提出了怎样的学习要求。
(2)关注学习提示,明确自学要求:
第一遍,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第二遍,完成“学习提示”的第一项要求: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围绕一块奶酪讲了一件什么事。
(3)学生按要求自学。
2.学习字词。
(1)认读含有生字的词语和句子。
宣(xuān)布 诱(yòu)人 犹豫(yù) 跺(duò)脚
处(chǔ)罚 稍(shào)息
①小蚂蚁们嘴叼着它,要做到不趁机舔(tiǎn)一下,那要有多大的毅(yì)力,多强(qiáng)的纪律性啊!
②盯着那一点儿掉在地上的奶酪渣,蚂蚁队长想:丢掉,实在太可惜;趁机吃掉它,又要犯(fàn)不许偷嘴的禁(jìn)令。怎么办呢?
③当他们重新聚(jù)到奶酪旁边时,蚂蚁队长命令年龄最小的一只蚂蚁:“这点儿奶酪渣是刚才弄掉的,丢了可惜,你吃掉它吧!”
(2)小组交流,自主识记生字。
如:熟字加一加:诱=言字旁+秀;跺=足字旁+朵;等等。
(3)多音字“处”“稍”据词定音。
出示“处”字两种读音的字典义项,引导学生发现:“处”在“处罚、处理”等词语中读chǔ;在“别处、到处”等词语中读chù。
强调“稍”在“稍息”中读shào,在其他词语中都读shāo。
3.梳理故事内容。
(1)问题引导,简述大意。
教师提问:故事主要写谁?他们在干什么?结果怎样?
学生回答问题,并把答案串成故事大意:蚂蚁队长带领小蚂蚁们把一块奶酪搬进洞里。
(2)事件梳理,细化内容。
①默读思考。在搬运奶酪的过程中,蚂蚁队长做了哪些事情?
②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进行梳理。
起因:宣布禁令。
经过:发现奶酪;拽掉奶酪一角;支开同伴;命令最小的蚂蚁吃奶酪渣。
结果:干活劲头更足,奶酪很快搬进洞里。
(3)自主练说,全班交流。
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把每部分的内容串连起来,说清楚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角色表演,体会心理
1.师生合作表演课文第1-3自然段。
(1)师生合作表演。
请一名学生扮演蚂蚁队长,一名学生扮演小蚂蚁,其余学生扮演其他蚂蚁,教师读旁白。
(2)师生共同评议。
引导学生从文中画出相应依据,从语气、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评价。
(3)根据评议再次表演。
2.学生自主表演课文第4-13自然段。
(1)小组合作表演。
①从文中画出提示语气、动作、神态的词句。
②分角色表演。
③从语气、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评议、修改,再表演。
(2)上台展示表演。
请一至两组学生上台展示表演,其他小组学生欣赏评议。
3.教师采访,各抒心声。
教师采访时,适时出示相应语段,学生根据扮演的角色说说内心想法。
四、聚焦人物,交流品评
1.教师出示学习提示第二项要求:说一说,你喜欢文中的蚂蚁队长吗?理由是什么?
2.学生简要交流对蚂蚁队长的评价。
预设一:我喜欢蚂蚁队长,因为尽管他很想吃奶酪渣,还是以身作则,遵守不贪嘴的禁令。
预设二:我喜欢蚂蚁队长,因为他爱护弱小,让最小的蚂蚁吃掉美味的奶酪渣。
预设三:我不喜欢蚂蚁队长,因为他发布指令时过于威严,不够亲切。
3.学生默读课文,画出相关词句,借以佐证自己的评价,教师提示学生可重点关注蚂蚁队长的言行和内心活动。
4.学生交流,阐述理由。
五、小结学法,推荐阅读
1.小结学法。
教师提示:学习童话故事,可以根据角色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通过角色表演来体会人物内心,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2.推荐阅读。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习作五教学设计 篇9
一、教学目标
(1)在口语交际中锻炼流利语言,学会写作。(2)在发现、研究中学习多音字、新生字。(3)在背诵中积累。(4)在展示中扩大见识
二、预习学案
1、进行口语交际。
2、完成习作。
3、背诵古诗。
三、导学案
一、导入
出示展示课余生活的照片
二、交流看相片的感受。
三、分小组讲自己的课余生活
1、交流自己做了什么事
2、交流自己有什么收获。
3、交流有什么感受。
4、讲讲今后的打算。
二、认读生字、区别、组词、掌握多音字
三、古诗
1、出示古诗,学习生字
2、师范读,学生跟读
3、议议诗意:一个小孩坐在河边学钓鱼,他倾斜着身子坐在草丛中,绿草半掩着他的身体。过路人向他问路,他一句话也不回答,只是摆手示意不让问路人靠近,唯恐发出响声把要上钩的鱼儿吓跑了。
四、学习新生字。
五、作业:背诵古诗
四、课堂检测 书中的学习小伙伴还能写出几个这样的字,你也能吗?
木字旁:树、林、枝、枫、样、杨、梅、柳。
月字旁:明、肚、脸、胆、腿、脚、脑。
草字头:草、花、蓝、苗、苦、荷。
宝盖头:宝、它、安、完、言、家、定。
五、课后作业
背诵古诗
六、板书设计
1、开展“我眼中的秋天”活动:
布置一个展示角,展示孩子们制作的与秋天相关的书签、贺卡和图画。2、对积极参与活动的孩子予以表扬,评选优秀作品。
主题学习丛书《五彩的童年》
一、预习学案:
1、合理分配小组,以小组形式进行学习、阅读。
2、小组长安排每个人的阅读题目,读完以后把自己的感受说一下。
3、读完以后,再把自己喜欢的文章读一读,并写学案。
二、导学案:
1.复习本单元所学知识,感受老师的谆谆教诲。2.分小组进行学习,小组自愿选一模块进行交流。3.小组汇报: 课文连接 送你一盘五彩豆 亲亲我的老师 润物细无声
伟人.老师
不变的旋律
心底的赞歌 生活如诗 春之画卷 童年百味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习作五教学设计 篇10
1.认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能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秋天里做风筝、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
理解孩子们为什么把风筝叫做“幸福鸟”。
1.多媒体课件。2.风筝实物。
2课时
一、唤起情感,导入新课。
1.童年的生活都是五彩缤纷的,既有欢声笑语,也有滴滴泪水。你觉得童年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好吗?(学生自由讨论。)
2.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他们中间,分享他们的快乐吧!(板书课题并齐读。)
二、学习生字、词语。
1.学生要认识5个生字,并给它们注音(注在文中的对应字上,同学互相检查),然后用课件放出有要认识字的词句或段,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认识这5个生字。
2.教师强调部分字的读音: “丧”是平舌音,“坊”是后鼻音。“磨、坊”两个字在本课都是多音字。3.理解课文中的部分词语:
憧憬:向往。如:我们心中充满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凌空:高高地在天空中或高升到天空中。
翩翩飞舞:形容舞姿轻快。也用来形容(青年男子)举止潇洒。大惊失色:形容非常吃惊,脸色都变了。
倏地:极快地,迅速地。如:窗外倏地闪过一个人影。垂头丧气:形容情绪低落、失望懊丧的神情。
三、指导写字。
1.学习要求会写的12个生字:
(1)先出示生字卡片(教师举着)分行读,然后把生字卡片固定在黑板上。(2)让学生先分析字形结构,进行归类(指一名学生到前边进行归类排列)。(3)再让学生指出难写的字,师生共同探讨后让学生把生字写在练习本上,然后在小组中分别读带有这些生字的句子。
2.教师强调:
“衬”与“材”在字形上的区别。“丧”字下面没有一撇。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喜欢读的可以多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把自己喜欢的读给同桌听听,请同桌评出读得好的,给予表扬。(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3.感知内容: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描述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一起做风筝、放风筝的情景,表现了童年生活的快乐、幸福,同时还体现了孩子们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和希望。)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并板书:
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
五、读中悟情,以情促读。
1.以读代讲学习第1自然段,请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听、评。教师注意指导“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2.学习第2自然段。
(1)学生自读本段,边读边把自己读不懂的地方画下来、写下来。(学生能读懂做风筝所用的材料是什么?他们做完风筝后的心情是怎样的?对于“憧憬”“依然”两词,学生可能不大明白。)
(2)学生汇报。
(学生在说用什么做风筝时,教师可让孩子结合自身经历及收集的资料谈谈看法。“憧憬”一词可根据“泡泡”的提示引导学生查字典,或在具体的语境中解决。“依然”一词可用近义词“仍然”,通过换词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3)当学生在谈到书中孩子的心情时,引导他们读两个句子: 出示句子:
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多种形式朗读,体会作者高兴的心情。)
a.为什么做好的风筝什么都不像,“我们”却依然快乐呢?
(因为毕竟是亲手做的,而且这风筝还寄托着“我们”的憧憬和快乐。)b.为什么“我们”把风筝取名为“幸福鸟”?(因为风筝身上寄托着孩子们的幸福和希望。)
c.要是你来给风筝取名,你会取什么?(学生自由讨论。)d.“我们”把名字写在风筝的翅膀上,有什么意义吗?(这样的做法天真烂漫,充满了无限的童趣。)
(4)假如是你在做风筝,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让学生入情入境。)(5)如果你们每个人都自己做一只风筝,当时你心里会怎么想呢?高兴吗?文中是怎么描写的?(憧憬、希望、快活。)
(学生自己谈方法、找关键词,教师归纳。)板书:做风筝充满希望快活
六、课堂小结。
打开记忆的相册,童年无数美好的回忆就会浮现在我们脑海,其中“风筝”就像报春的使者,首先冲开我们记忆的闸门。那么,放风筝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快乐呢?大家回家后亲自去体验一番吧!
一、复习,引入新课。
1.听写上节课所学词语,同桌互相交换批改,教师根据情况强调注意点。2.还记得做风筝时大家的心情怎样吗?(板书:做充满希望、快活)
3.上节课老师让大家去放风筝,大家去了吗?那这节课就要比试比试了,看哪组放得与文中描写的情节最像。
二、续读课文,升华情感。
(一)精读第3、4自然段,感受“放风筝”的乐趣。
1.播放课件,再展示放风筝的画面,并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3、4自然段,然后请一组同学到讲台上示范放风筝。(其他组先竞争再演示,限制三组。)
2.大家放风筝时心情怎样?(高兴。)
3.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了孩子们放风筝时的快乐呢? 出示句子:
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1)说一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话。
(此句写出了“我们”把风筝“放上天”后的高兴心情。放风筝是一种有益的游戏,游戏对于孩子来说,就是快乐,就是幸福,就是美好憧憬。)
(2)你认为这句话中哪个词最能反映出“我们”当时快活的心情?(板书:拼命)(3)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读出“快活”的心情。(指读,齐读。)4.再次播放课件(风筝飞舞的片段),引导学生理解并读好“翩翩飞舞”。并用“翩翩飞舞”说话练习。
5.看到风筝飞上天,“我们”快乐地喊着,会喊些什么?(学生自由讨论。)6.指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出快乐的心情。
(二)品读第5~8自然段,体会“难过、伤心”。
1.如果你正放得高兴时风筝突然因线断而飞走了,你会怎样呢?(说说自己的感受。)
板书:找风筝 2.出示重点句子:
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大惊失色”“千呼万唤”体现了“我们”吃惊、着急和慌乱。“倏地”说明风筝消失得快。)
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都哭了”足见“我们”是多么伤心;“四处”说明找的范围广;“半个下午”说明找的时间长;“还是”体现了“我们”心里的失望。)
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
(“垂头丧气”,可见“我们”的失落、懊恼。)(1)让学生分别找出这几句话,教师出示这几句话。
(2)学生连起来读这几句话,整体体会“我们”当时心情的变化过程。(3)找出最能表现“我们”当时心情的词语。板书:大惊失色 千呼万唤 哭 垂头丧气 3.指读,挑战读,再指读,齐读。
4.练习用上面几个词语说几句话,描述一下自己在生活中或学习中遇到困难、麻烦时的表现。
5.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孩子们难过而又不甘心的情感的?(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
(三)拓展想象。
1.读课文最后部分,思考“我们”找到“幸福鸟”了吗?(让学生大胆想象,能说多少说多少,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2.你是怎样理解最后一段话的?(引导学生互相讨论、交流。)
(他们之所以这样苦苦寻找丢失的风筝,是因为在风筝的身上,寄托着他们的快乐,寄托着他们的幸福,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
三、实践活动,亲身体验。
1.从做风筝、放风筝到找风筝,孩子们一直都在体验着快乐。大家能不能模仿作者心理描写的方法,具体地写一写自己不断变化的心情呢?试一试吧!
2.亲自动手做一做自己喜欢的风筝,到田野、到操场或到广场上去放一放,感受一下做风筝、放风筝的快乐。
四、课堂小结。
童年是金色的阳光,童年是一首欢快的歌,童年的憧憬、童年的快乐,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愿同学们在童年,在金色的秋天里多留下一些有趣的故事吧!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习作五教学设计 篇11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掌声》是人教版第五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组课文以“爱”为主题。课文写的是残疾女孩英子内心很自卑,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她不得不面对全班同学的目光,想不到的是同学们给了她鼓励的掌声。掌声从此改变了英子的生活态度,她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人,开始微笑着面对生活。课文通过英子的变化,表现了同学之间的鼓励和关爱。
2、教学目标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并结合教材自身的特点,针对学生已具备的学习能力,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课文的诵读品味,读懂课文内容。
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品读感悟句子,使学生读懂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观察能力和评价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教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要主动去关爱别人,特别是对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正确地看待自己。
3、教学重点、难点
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小英的心理世界。
教学难点是理解小英获得两次掌声的含义。在读中感悟。
二、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适应了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全新的结构与内容。学生掌握了很多识字方法,乐于朗读新颖的课文。再加上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吸引学生乐于学习。
三、说教法
为了体现语文教学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依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中,我把“读”贯穿始终,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在情境诵读中入情,在切己体悟中融情,在拓展延伸中升情,立足文本,超越文本。让学生在诗意的课堂中学会诗意的生活。本节课我还使用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点内容,感悟难点。
四、说学法
结合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我引导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创设情境,放手让学生读读、划划、议议,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创造性。运用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意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情感体验,同时学会学习、学会生活。
五、说教学程序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准备安排两课时引导学生达到预设的学习目标。第一课时引导学生借助汉语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并在语境中自主学习生字。下面我重点说一下第二课时的教学程序。
(一)、复习巩固,谈话导入
1、复习文中生字词,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2、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复习词语直接导入新课,这个设计简单,既能及时帮助学生巩固上节课所学过的知识,又使学生迅速进入新课学习。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情趣。
(二)、走近英子,了解英子
1、生自由读课文用“ ” 划出原来的小英是个怎样的孩子?用“ ”划出后来孩子又变成了一个怎样的孩子?
(1)组织学生交流,创设情境体会英子的自卑与忧郁(2)通过朗读表现出对英子的理解
2、体会英子的改变,并通过朗读,体现英子内心的喜悦
教师:是什么让英子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英子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在英子身上发生了什么事情?
设计意图:这部分主要是发展学生的智力,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三)、感悟掌声,理解课文
1、请同学拿出笔画出两次掌声的句子。
2、英子在没有获得同学们的掌声之前,轮到她讲故事了,他又是怎样的表现?(出示相关句子)体会、感悟英子矛盾的的内心
3、体会第一次掌声的含义
4、体会第二次掌声的含义
5、出示第一二次掌声的有关句子(1)指名读
(2)分男女生读,比一比
(3)男女生齐读第二次掌声,经久不息的掌声。
5、此时此刻,如果你是小英,你会对同学们说些什么?(1)生自由想象说。
(2)师:小英什么也没说,她只是给大家深深鞠了一躬。(教师替小英深深鞠躬)设计意图:这部分教学中,以读代讲,保证了读的时间,保证了读的形式,保持了读的兴趣.这样的读,一遍有一遍的要求,一遍有一遍的效果,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能力,使学生获得了情感的体验.(四)、升华掌声,掌声传递爱 师:学到这里,你们对掌声理解了吗?
课件出示:掌声是(),()。
掌声是(),()。
掌声是(),()。设计意图:在尊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进行语言训练。训练是达成语文学习能力和提高语文素养的必经之路。(五)掌声改变了英子,正如英子给我的来信中说:(出示最后一段)指名读、齐读
感悟“使我微笑着面对生活”的含义
(六)、课外拓展,爱的升华
1、英子在掌声中感受到了爱与鼓励,在生活与学习中你给过谁掌声?是想告诉他什么?你又得到过谁的掌声?
2、总结:掌声多么重要啊,掌声是一首美妙的歌,能唤起人们的勇气!掌声是一轮早晨的太阳,能给我们带来一缕阳光!请多给予别人掌声。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个性飞扬的读书中感受人与人之间的切切关爱之情,感悟人与人之间的相处真谛,从而深深地陶醉于语言文字艺术的魅力,并激发学生热爱我们的母语,努力学好母语的兴趣与愿望。
六、说板书设计 本节的教学设计非常简单,主要把文章的重点内容按顺序板书出来,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这样的板书简洁明了,能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条理,明晰文章中心。
掌声
自卑 活泼
掌声
忧郁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习作五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认读生字、新词,会写矛、盾等生字; 2.在具体情境中理解词语;
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定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教学重点:
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矛和盾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一.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25课——《矛和盾的集合》(手指事先板书好的课题)。2.看,这就是矛,(出示图片),说说它是什么样的?它有什么作用?
再来看盾,谁来说说?(相机板书进攻、自卫)
3.再看,这是矛和盾的字形演变,你有什么发现?
(先讲解“矛”的字形演变)古人打仗时使用的长矛,上有锐利的矛头,下有长长的矛柄,用于在进攻时刺杀敌人。
(后讲解“盾”的字形演变)。盾是古代古代打仗时用以保护身体的一种东西,在甲骨文中,“盾”字呈长方形或梯形,中间有两道横线,表示使用者手持的把手。4.今天我们还要写写这两个字。(出示范字,带有田字格)这个矛字怎么写漂亮?
写盾字的时候,你想提醒大家书写时注意什么?跟老师一起写一写。
(矛:注意点和撇;盾:注意第一笔是平撇,第二笔是竖撇,底下是“目”不是“日”。)5.矛和盾,一个进攻,一个防守,有点儿冤家路窄、针锋相对的感觉,如果把它们集合起来又会怎样呢?答案就藏在今天的课文中。
(开书符号101页)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预习检测,初读课文,感知发明坦克的过程
1.昨天布置了预习,这些生字会读吗? 出示:
第一组:矛 雨点般 戳 进攻 第二组:盾 左抵右挡 难以招架 自卫 分左右出示
● “戳”字是个翘舌音,你读得很准!(或再读一遍)能给它组个词吗?(戳破、戳穿)
● “左抵右挡”:这个词有一个特点,你发现没?(含有一对反义词)● 像这样含有反义词的四字词语,你还知道哪些?(少于5个)● 仔细观察左右这两组词语,你有什么发现?(左边这组词跟“矛”有关,右边这组跟“盾”有关。)
● 你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描写“矛”的这些词语和描写“盾”的这些词语我们还可以对着读呢!女生读“矛”,男生就紧接着读“盾”。我们试一试。2.同学们的词语读得很好,接下来的挑战难度更大,有没有信心?
还是这些词语,想请同学们根据读课文时的印象,把这些词语填进下面这段话里,试着填填看。
矛 雨点般 进攻 盾 左抵右挡 难以招架 自卫
发明家手持()和()和朋友比赛,面对朋友()刺来的矛,发明家(),还是()。经过反复思考,发明家将矛的()和盾的()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学生自己练习、准备。
非常好!老师要表扬你,读通了这段话,就了解了课文大意。大家再一起来读读。
3.我们都知道,矛的优点是进攻。你从课文哪里可以看出来? 先读句子,再谈感受。出示:
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⑴哪儿看得出很快?(如雨点般)除了快,还有什么?(密集)
⑵作者将快速刺向发明家的矛比作密集的雨点,生动形象,这就是比喻的魅力。
⑶面对如雨点般刺来的矛,发明家的反应是怎样的?(左抵右挡)透过这个词,你感受到了什么?(发明家拼命抵挡)可是,这个时候,对方的矛依旧——(如雨点般向他刺来。)
如果你是发明家,对手的矛如雨点般刺向你,刺你的额头、刺你的脸颊、刺你的下巴、刺你的胸膛、刺你的手臂……在这危险紧急的关头,你的心里一定——,一定——
你能通过朗读把这种紧张的氛围读出来吗?(再次读)⑷在性命都无法保障的时候,发明家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呢? 4.出示自读提示:
⑴默读课文2-4自然段,用横线画记发明家思考、研究的句子。⑵将画记的句子读给同桌听。⑶和同桌交流读后的感受。
请一个同学来读,听明白了吗?开始吧!5.请同学们停下来,我们全班来交流交流。
小小的盾怎么能抵挡矛的进攻呢?发明家首先想到了什么? 读出你找到的句子,谈谈感受。出示句子:
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是的,盾太小了,首先要把盾——扩大,大得像个——铁屋子。为什么要这么大?(最安全)
⑴如果此时,你就钻在这个安全的大铁屋子里,你会怎么想?(3-5人说)⑵多么高明的点子啊!此时此刻,发明家心里一定非常——(高兴、得意、骄傲)来,男同学得意地读一读,女同学再读出这份骄傲。
⑶现在把语气词、感叹号都去掉,自己再试着读一读。有什么发现? ⑷瞧,小小的感叹词、感叹号作用可真不小!再读读!6.现在,盾已经扩大成铁屋子了,安全极啦!我们就呆在铁屋子里作战吧,行吗?(不行)
怎么啦?(不能进攻)那有什么关系?
发明家和你们想的一样,找出句子来读一读。
出示句子:
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
像蜗牛和乌龟一样缩在壳里保命,能成为战斗英雄,获得最后的胜利吗?(不能)
7.那该如何是好?发明家又陷入了沉思,他又会进行怎样的思考和研究呢? 请把相关的句子读出来。出示:
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⑴这个“矛”为什么用引号?(特殊含义,枪口或炮口)⑵矛和枪口、炮口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
⑶多聪明的发明家,多么令人骄傲和自豪的金点子,来,带着这种心情再读读这个句子。
8.现在,有铁屋子保障安全,有枪口炮口主动进攻,我们赶快到战场上显显威风吧!(不行!)
又怎么啦?(不会跑)那会怎么样?
真危险,发明家发现了这个问题没?他又进行了怎样的思考?
出示: 当然,这铁屋子还得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出示履带图片:履带起到固定轮子、增强稳定性和安全性的作用。9.这下好了!这个铁屋子,既安全,又具备攻击性,还能冲锋陷阵啦!发明家终于能成功抵挡对方的进攻了!发明家将这个秘密武器取了个名字,叫——坦克。看,这就是首次代表英军冲上战场的坦克!
出示坦克图片。
三.体会坦克的威力
1.你能用一句话说说它的样子吗?
2.这坦克在战场上表现怎么样?(大显神威)从课文哪里可以看出来?先读句子,再谈感受。3.出示:
192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就是这么个庞然大物,吓得德国兵——(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德国兵的溃败更好地衬托了坦克的威猛。下次,我们要说明某个事物的本领时,也可以像作者这样举个具体的例子,那样文章就更有说服力了。再读读,体会体会坦克的神威!
四.感悟课文中的道理
1.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长处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也见识到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学完课文,你最大的体会是什么? 2.出示: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结合课文中的故事说一说(发明家善于把矛和盾的长处集于一身,发明了坦克,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3.课文通过发明家发明坦克的事例,正好说明了这样一个耐人寻味的道理,一起读!
你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吗?
4.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想的不一样,做的不一样,结果往往就不一样。让我们像发明家那样多思考、多探索,那样我们也会成为最终的胜利者。
板书: 矛和盾的集合
矛:进攻
坦克
大显神威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习作五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习作一教学设计10-19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习作二教案08-30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小练笔习作训练点11-22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11-05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三单元习作教学设计范文11-27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10-02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反思12-17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学计划10-22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单元计划07-28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学习计划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