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精选12篇)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 篇1
一、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写作教材的现状
(一) 写作教材的表现形式
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多读书可以促进写作水平的提升, 写作教学也只是和读书相结合, 而没有独立成册的写作教材。苏教版小学语文写作教材的表现形式是“读写结合”, 在每一个单元阅读文章后面的思考练习是写作练习。
(二) 写作主题的设定
由于每一单元的写作练习紧跟阅读文章, 因此写作练习的主题设定与单元文章的主题有紧密的联系, 以方便学生对作文的题材进行理解。例如苏教版五年级有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关于《师恩难忘》的, 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在上学时, 一个教师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让作者记忆深刻。该课文后的写作练习是在教过你的老师中选择一个印象深刻的老师进行描述。这样的写作练习就与单元文章的题材相呼应。学生可以学习课文里的描述方式来进行写作练习。
(三) 苏教版写作教材的主要特点
1. 以人文话题为主。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写作教材主要是为学生提供写作素材, 并激发学生的写作思路, 而不是单纯地教会学生应该怎么写, 其主要以人文话题为主, 主张对自我的认识、对生活的关注、对自然的观察。例如五年级下册有一单元的作文要求是面对星空和月色, 将你的遐想和想象写下来。通过该作文, 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的翅膀, 激发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体验宽广的写作环境。
2. 读写结合。小学作文练习主要在单元文章后, 与本单元文章的题材相呼应, 这种读写结合的方式是苏教版写作教材的一大特点。在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下, 教师可以根据作文的题材, 让学生进行必要的讨论, 在讨论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 提高学生对于写作的兴趣, 这也是对于传统的作文教学中单纯指导学生“写什么”的作文教学方式的一种变革, 符合新课改的教学要求。
3. 缺乏必要的写作过程指导。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写作教材侧重点是学生“想写什么”和“写的怎么样”的问题, 缺乏对学生写作过程的有效指导。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巩固和提高。例如, 在小学五年级学习过程中, 有一篇作文要求表达自己对亲人、朋友、老师想说的话, 要具有真情实感。随着新课改的实施, “真情实感”得到了重视, 而怎么样来表达真情实感, 这个问题是抽象的, 没有固定的方式, 这时只能利用情境教学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指导, 加大了写作教学的难度。由于学生语言水平存在差异, 而写作教材中又缺乏写作知识的呈现, 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功底, 因此, 小学语文写作教材应该完善指导学生写作过程的模块。
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写作教材的编写建议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依赖教材, 对于写作教学也不例外, 教师会根据教材的要求来进行教学。因此, 编写有关小学语文写作教材时, 要将教师和学生的思想进行汇总, 考虑双方面的因素, 通过对小学语文写作教材现状的分析, 现提出有关小学语文写作教材的编写意见。
(一) 目标明确
教材中要明确通过小学语文教科书写作教材需要达到的目标, 让教师有针对性的完成教学任务。小学语文写作是要学生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二) 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苏教版的小学语文写作教材要求学生注重作文的条理、语言的生动形象, 没有强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思维能力在写作中主要表现在对文章的生动表达上和清晰的思路上, 良好的思维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描述能力、对事物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要在写作教材中进行体现, 写作教材中可以将写作步骤清晰的描述出来, 使学生对从模糊认识到感性认识, 最终完成写作任务这一写作过程有清晰的认识, 当学生看到某一个作文要求时, 脑子中就能够产生相应的框架, 即审题、确定中心思想、选择合适的材料、拟提纲、写作, 这个框架更方便学生的写作。当前苏教版的小学语文教科书写作教材中, 写作专题内容丰富, 但缺少写作的具体流程, 学生的思维不能自觉地引导到写作行为上, 这就达不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标。
(三) 注重教材的逻辑性
语文教学和写作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 使学生学会观察和思考生活, 因此在写作教材的安排上, 要注重教材的逻辑性, 而不是单纯的强调学生的“自由表达”。
(四) 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对事物和生活进行观察是写作的基础。小学写作教材中不但应该强调观察的重要性, 而且应该明确观察的方法, 如观察事物的顺序、细致观察的方法、观察后要进行思考和总结等, 从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摘要:为了适应新课标的改革, 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组织形式也有一定程度的变化, 教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进行必要的调整, 然而当前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师在利用小学语文教科书写作教材教学的过程中, 效果不是很理想。实际教学过程, 教师主要是指导学生作文中需要“写什么”, 并对学生的写作结果进行评价, 而对于“怎么写”这一问题却没有过多的涉及, 即教师总是缺乏对写作过程的有效指导。对于出现的这一现象, 本文以苏教版小学教科书写作教材为例进行分析, 同时对于写作教材的编写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科书,苏教,写作
参考文献
[1]徐连梅.依托文本, 让阅读与写作比翼齐飞[J].课外阅读:中旬, 2011 (07) .
[2]董亚琴.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写作教学策略开发——人教版、苏教版和香港启思版教材的比较研究[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 2011 (08) .
[3]蒋军.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提升阅读能力的策略[J].小学生作文辅导:教师适用, 2011 (07) .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 篇2
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一、习作目标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这个总体目标下,《课标》在前两个学段习作训练的基础上,根据小学5-6年级(第三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提出了如下新的要求:1、懂的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4、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的应用文。
5、能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6、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7、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二、习作教材内容
1、请观察一种自然现象,如朝霞晚霞,月圆月缺,春风春雨,雾起雾散,等等,把它的变化特点写出来,题目自己定。
2、请你把《拔河》这篇作文认真读几遍,参照老师的意见加以修改,然后誊在自己的作文本上。
3、按照写“新闻报道”的方法,写一次体育比赛(跳绳、踢毽子、拔河等)或学习竞赛(写字、朗读、习作、辩论)。
4、你参观、游览过哪些地方?请学习例文的写法,写一篇参观记或游记,题目自定。
5、请写一位身边的小能人(可以是语文、数学、体育、艺术等学科成绩优异的同 1
学,也可以是电脑、制作、发明等方面的能手),写出一两个事例,要写真事,讲真话,题目自定。
6、写一个自己喜欢或者崇拜的人,要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表现人物的特点,要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的品质。
7、写一篇和浩瀚的星空和皎洁的月色有关的想象作文。题目自定。
三、习作教材解读
仔细研读本册教材安排的七次习作内容,它具体体现了如下特点:
1、体裁多样化。
随着学段的提高,学生的阅读面越来越宽,阅读量也越来越大,各种体裁的文章都进入了学生的阅读视野,这为学生学习不同体裁的写作做了很好的铺垫,教材编者因势利导安排多种体裁的习作,可谓恰到好处。本册教材安排的习作内容,不但有记实性的作文,如:“写自己身边的小能人”、“写一个自己喜欢或崇拜的人”,“写一篇参观记或游记”,还有想象作文,如:“写一篇和浩瀚的星空和皎洁的月色有关的想象作文”。另外,还有“请你把《拔河》这篇作文认真读几遍,参照老师的意见加以修改,然后誊在自己的作文本上”、“把自己(小发明、小创造、小改进)的想法写下来”、“按新闻报道的方法,写一次体育比赛或学习竞赛”等等,让学生有耳目一新之感。体裁的多样化,既增添了学生的习作训练的丰富性、新鲜感,又能使学生品尝到多种习作成功的幸福感,激励学生尝试新的习作形式的欲望。
2、内容生活化。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相等,让生活走进语文、走进习作,让语文、习作走进生活。语文的源头、习作的源头在生活中。让学生用身心经历、感受、体验生活,使学生感到习作是生活所需,生活为习作提供了可能。教材内容努力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鼓励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积累习作素材”。例如:“写自己身边的小能人(可以是语文、数学、体育、艺术等学科成绩优异的同学,也可以是电脑、制作、发明等方面的能手)”。还有什么比这些小能人让学生熟悉呢!他(她)就在自己的身边,他(她)和自己朝夕相处,自己对他(她)了如指掌,写他(她)那是太容易了。再如习作:“请你观察一种自然现象,如朝霞晚霞,月圆月缺,春风春雨,雾起雾散,等等,把它的变化特点写出来,题目自己定”。这种根植于学生生活基础上的习作训练,就成为学生生活的一种需要,习作和生活就融为了一体,习作就成为了生
活的一种自然的自我表露,写真事,讲真话,表真情就不在是一种外在的要求,而成为习作内在的必然。
3、表达自主化。
“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是《课标》提出的重要的写作理念。为落实这一理念,本册习作教材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首先,在“写什么”的问题上给学生一定的选择自由,尽量做到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例如《习作5》:“请你写一位身边的小能人(可以是语文、数学、体育、艺术等学科成绩优异的同学,也可以是电脑、制作、发明等方面的能手)”。一个“等学科”,一个“等方面”几乎包括了学生所熟悉的各种各样的小能人,自由选择的空间何等广阔。再如习作7:“面对浩瀚的星空和皎洁的月色,你肯定也有过无限的遐思和美妙的想象:或是神秘的仙境,或是动人的故事„„将它们写下来,一定能打动人。”一个省略号,给学生留下了任意驰骋的空间。这样有利的条件,这样广阔的空间,任学生选,任学生挑,任学生利用,无拘无束,挥洒自如,学生还会愁没啥写吗?其次,对于“怎么写”的问题,教材没作什么限制,学生可以想怎样写就怎样写,不存在任何条条框框,真正达到“我手写我看,我手写我想,我手写我说,我手写我做”。第三,题目多由自己定,本册习作教材严格遵循《课标》“提倡学生自己拟题,少写命题作文”的原则,习作题目多由学生自己定:例如《习作1》,写一种自然现象,“题目自己定”;《习作4》要求学生写一篇参观记或游记,“题目自定”;习作5,请写一位身边的小能人,“题目自己定”;《习作7》写一篇想象作文,“自己给习作定个题目”。有些习作干脆不提题目的事,让学生自己做主,例如《习作3》、《习作6》,怎样命题,命什么题均由学生自己当家做主,这种习作方式也为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提供了方便,降低了坡度,为学生写作文增加了有利条件。
4、培养观察能力
重视观察能力的培养是写好纪实作文的基础和前提,不论是写人、记事,还是写景都离不开细致的观察。本册习作教材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例如,《习作1》指出:“有些文章是经过对某一事物的多次观察才写成的,《二八月,看巧云》的作者经过多次观察,发现二八月的云巧在形状和色彩这两个方面。就形状而言,集中在一起的云,分散的云和鱼鳞云的形状又是多种多样,且变化多端,而这些变化绝不是一天中所能观察到的。”这就是要告诉学生要经常观察,长期观察,养成观察习惯,才能有较大的收获。还告诉学生“观察时注意自然现象的变化,善于比较”。
也就是说,观察要注意方法,还要学会边观察边思考,这样才能抓住事物的特点,才能发现新的东西,才能写出好的文章。另外,观察还要有重点。观察要在仔细认真的基础上,抓住重要部位进行重点观察,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突出重点。例如习作4的例文《龟山汉墓参观记》,作者就没有对整个参观过程中看到的景物一一介绍,而是重点写了甬道、歌舞厅、排水沟。这也是从另一个侧面告诉学生:观察也要突出重点。
5、激发想象能力
《课标》指出:“在习作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写想象作文是习作教学的重头戏之一,即便是记实性作文,也同样需要丰富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幻想和想象,是作文教学的重点训练项目,如果把作文比作一只雄鹰的话,那么记实和想象就是这只雄鹰的两个有力的翅膀。少年儿童正处在幻想的年龄,在他们的心中,充满了无穷无尽的幻想和想象,如果给他们适当的话题加以引导和激发,那么他们心中的奇思妙想就会变成一个个新奇的故事。例如习作7:“月缺月圆”是怎么回事呢?课文《望月》中的小外甥说,月亮是天的眼睛,它每个月都要睁大了看人间一次,困了,就要闭上。这是多么富有创造力的有意思的想象呀!
面对浩瀚的星空和皎洁的月色,你肯定也有过无限的遐思和美妙的想象:或是神秘的仙境,或是动人的故事„„
短短的富有感召力的两段话,再加上充满奇特想象的例文,一下子就打开了学生想象的闸门:一会儿上天和星星捉迷藏,到月宫看玉兔玩耍,观嫦娥跳舞;一会儿成神仙,驾祥云穿梭于太空„„学生凭借丰富的想象,无所不往,无所不能。
四、习作教学建议
1、正确领会习作教材的编写意图。
认真钻研习作教材,正确领会习作教材的编写意图,这看起来似乎是老掉牙的观点,但它确是搞好习作教学的前提和关键。我们知道,苏教版国标本3-6年级各册课本的基本框架是“两根柱子,一条龙”。习作便是跟阅读并峙的另一根柱子,它独立成章,自成体系。认真钻研习作教材,弄懂本册习作的目标要求,弄清它在整个小学阶段习作训练中所处的位置,惟其如此,才能胸怀写作教学的大局,才能做到习作教学的有的放矢,才能提高习作教学的效率。
2、充分利用好习作教材资源。
尽管我们经常听到“不是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这样的说法,但毫无疑问,教材
是教学最重要的凭借,是最好的教学资源。参加过语文教材编写的同志都知道,古今中外的文章浩如烟海,精彩绝伦的文章也不乏其篇,但能作为教材的文章可不是那么好选的。其原因是:作为教材的文章既要规范,又要精彩,更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认识水平,好不容易找到一篇比较合适的文章,但深入研读以后,仍会发现许多地方不妥,于是编者需要字斟句酌,反复加工,花费多少心血,最后才能与教师、学生见面。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教材资源是学生需要的最纯洁、最高质、最安全的精神营养品,是教学的首选。充分利用好教材这种优质资源,是极为必要的。翻开苏教版国标本的习作教材,无处不体现编者的良苦用心和巧妙设计。每次习作的话题都充满了情趣、充满了智慧,都是为激发学生习作积极性而精心编写的。例如《习作4》,读了这篇例文,大家一定会感到龟山汉墓的确是“中华一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因为这篇例文正是抓住了一个“绝”字来写的。
写参观记固然要按顺序,但也不是事无巨细地记“流水账”。例文就没有一处一处地写,而是重点写了甬道、歌舞厅、排水沟。这样写就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每次习作的例文都印在仿制的作文格上,看上去就是一篇字迹工整、行款规范的小学生作文,用的是孩子的口气,写的是孩子们的生活,说的是孩子们自己的语言,抒发的是孩子们自己的感情。如《习作7》的例文,就是段立男同学看着迷人的星月,产生了更奇特的想象。另外还有精美的插图,也为开启学生的思维起了很好的辅助作用。编者提出的习作要求,都是本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让他们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去写作而提出的,教者一定要领会好,把握准,用得巧。如《习作6》,“用你的笔介绍一下这个人吧。要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表现人物的特点,要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的品质。”当然,仅仅依靠教材是不够的,尽管教材是精品,就像人生活一样,不但要吃精品,还要吃一些粗粮、蔬菜等。习作教学也要注意课内外结合,展学生的写作空间。3、创设乐于习作的氛围。
苏教版习作教材的编写特别关注儿童的情感世界,目的是开启学生情感的大门,让学生喜欢表达,乐于表达。在习作教学过程中,首先要为学生创设乐于习作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习作。例如《习作1》的教学中,教师可先播放具有动感的“蓝天云彩图”,让学生一遍看一边想象,这些云彩分别象什么?把学生的视觉和思维结合起来。千姿百态的云朵会让学生激动不已,五彩缤纷的世界更让学生眼花缭乱,此时教师顺势激发学生,刚才,我们看到了大自然一幅幅美妙画面,朵朵白云、千姿百态,变化多端;朵朵彩云,形象万千,色彩斑斓,如果再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可真是有说
不完的内容。”然后请学生自己试着说,同位补充着说,指名说,评说等等。一旦表达的氛围、情境创设出来,学生的知识储备被打开,学生的思维火花被点燃,学生的表达将如泉诵。
4、精心指导,巧妙点拨。
虽然“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是习作教学的重要理念,但并不排除教师的指导和点拨。学生受年龄、视野、认识水平的限制,尚有许多未知和未完善的地方。因此在习作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以点拨和指导还是很有必要的。一是要打开学生的思路。学生习作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选材、构思上受到阻碍。学生往往只关心到老师、同学、家长等,老师可适时让学生看看图示,想一想社会上还有那些人值得自己喜欢或崇拜,或者从各种媒体上介绍的典型人物中去选择。同时,要让学生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去表现人物的特点,要通过具体的事例表现人物的品质。二是从写作方法上予以指导和点拨。学生的习作练习不必传授过多的写作知识,但如何开头、结局、布局谋篇等适当地予以指导和点拨,还要有好处的。三是在语言表达上。儿童的生活语言是鲜活的、有趣的,但往往又是不那么规范,教师应当指导学生进行规范的语言表达。
5、习作训练要前伸后延。所谓前伸,就是习作训练要提前布置,让学生知道习作的要求,为习作训练提前搜集有关资料,做好习作准备。所谓后延,指习作练习成篇后,隔上一段时间再让学生读读习作,又会发现许多不足,或删减、或增添、或修改,使习作更加完美。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 篇3
一、 倡简——倡导简约,图文并茂
“简”是解决知识众多而时间有限这对矛盾的必由之路。苏教版小语教材结构体例简,课文类型简,知识内容简,课后作业、单元练习等无所不简。其中不太为人注意的是,苏教版小语教材特别注重插图的功能,不但增加了画幅,而且从版面上突出了插图的地位,真正做到了图文并茂。如二年级下册《欢乐的泼水节》一课,描写了人们是怎样度过欢快的泼水节的。由于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学生没有这样的亲身经历,为了更好地再现当时热闹的场面,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材配画了大幅的插图,从环境的渲染、场景的描绘到人物的衣着、表情及动作都表现得惟妙惟肖。欣赏生动的插图,朗读精彩的文字,想象热闹的画面,学生就能对欢乐的泼水节产生更加形象和深切的体会。
二、 务本——以人为本,用好文本
钻研文本,不是浮于表现的有声朗读,而是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地体会作者的语言表达和写作情感,潜心领会编者的良苦用心,引导学生实现与文本的心灵对话,从而促进儿童的心理发展,并逐步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苏教版小语教材三年级下册中每个练习都安排了“读读背背”,其中的成语歌,是围绕一个主题安排八个与本单元课文关系紧密的成语。如《练习1》中安排的成语是:
气象万千 风云变幻
奇峰异岭 若隐若现
腾云驾雾 飘飘欲仙
白云苍狗 瞬息万变
这八个成语共分四组,每组两个成语意思有关联,都表述世间万物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同时这些成语又与第一单元的课文《庐山的云雾》联系紧密。教师就可以联系学过的课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来教学,而不是教孤立的成语。这样才能整合内容,融会贯通。
三、 求实——追求实效,拓效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这就告诉我们要通过教材所提供的语言材料,通过感悟、理解和积累,转化为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在教学中要着力于指导学生进行一系列语文基本功的训练来实现上述转化,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练习1》中的口语交际《推荐或自我推荐》,可结合班会进行一次口语交际训练。教学中引导学生交流:(1) 我们班需要哪些班委?(2) 谁适合担任什么班委?为什么?(3) 自己适合担任什么班委?在交流过程中还应提醒学生注意实事求是,要有礼貌,学会倾听等,使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口语能力真正得到提高。
四、 有度——坚持适度,遵循规律
《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以来,广大教师比较重视拓展语文学习资源,能根据自身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用出个性化的风格和特点,但是“越位”和“无度”的情况时有发生。张庆先生强调的“有度”,就是要求我们牢牢把握住教学要求,坚持“语文姓语”、“小语姓小”和适度原则,扎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以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中的《习作6》为例。教材分为三个部分:最前面是例文《保护蜻蜓》;最后面是一幅街边“卖青蛙”的插图;中间是一段揭示习作要求的话。要求学生结合日常所看到的事,把自己的看法写出来。教材充分显示了小学生习作初始阶段“从说到写”“从仿到作”的基本规律。教学中应首先引导学生阅读例文,从中学习习作方法,然后运用插图,结合儿童生活,打开思路,确定自己的习作内容,先说后写,由述到作。教材本身即充分显示了教学的“度”和基本方法。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之所以能赢得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认同和赞誉,在于其植根于深厚的语文教育思想,与时俱进,适应了语文教育现代化的客观需要。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 篇4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本次修订,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结合广大实验区师生10多年来使用教材的情况,在继承原有教材体例结构的基础上,注重教材的思想性、基础性、时代性、适切性等方面的建设,进行了适量调整、充实、更新,力求进一步彰显教材特色,进一步完善教材体系,进一步优化教材风格。
修订后1~4册教材的内容编排、难度、特色等方面有如下变化:
一、内容编排
(一)学习习惯
本套教材历来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为了更好地贯彻“课标”提出的“初步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本次修订在教材开篇保留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篇目,但对内容作了提炼,对版面作了精简。
原教材每册安排5页左右的习惯内容,涉及面较为宽泛,包括了诸如“勇于发言”这类跨学科的学习习惯。本次修订将习惯篇目的内容编排聚焦在“语文学习习惯”,突出语文学科特性。同时,也力求体现“课标”强调的“重视书写”“重视运用”“重视实践”等教学要求。
1~4册“学习习惯”的具体安排是: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认真写字(一上);善于倾听、乐于表达,爱惜学习用品(一下);勤于朗读背诵,乐于课外阅读(二上);勤查字典,主动识字(二下)。这些习惯的选取主要依据“课标”对第一学段目标与内容的规定,一册册循序渐进,12册的习惯篇力求形成自成体系又融于日常学习的习惯训练系统。
(二)汉语拼音
本套教材汉语拼音的编写,在10多年的实验过程中,获得了实验区教师和专家的认可。此次修订延续原有编写框架,但在情境和语境的整体设计上有所加强,以通过情境和语境的创设增强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降低学习难度。
“认一认”是穿插在拼音教学中的识字板块,意在将拼音与识字结合,凸显汉语拼音的辅助识字功能。原教材在“认一认”部分,局限于看图识字形式,如给“父、母、儿、女”等字分别配上相应的图画。修订后的教材更加注重整体性与文化性,对这类识字作了情境化、整体化的设计,如为“父、母、儿、女”四个字绘制了一幅牛郎携儿女与织女鹊桥相会的配图,不仅表现了汉字代表的人物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使之组成一个整体的故事情境,还渗透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因素;又如,用一幅站台上乘客排队有序上下公共汽车的画面,将“上下来去、坐立行走”整体呈现出来,这样不仅清楚地表明八个字相应的动作,还渗透了公共秩序与社会文明的教育。此外,此次修订在汉语拼音的复习篇目中,新增了3首儿歌,也是为了达到强化综合性、情境性、文化性的效果,降低拼音学习难度,增强拼音教学的趣味性。
(三)识字写字
识字写字的编排延续了原教材“多认少写”的编写思路,并依照“课标”适当降低要求,将要求会写的生字由980个减少到807个,但“会认”的生字则从1525个调整为1562个,在减轻写字负担的同时,适当提高“会认”的生字数量。
在具体编排上,此次修订依照“课标”的“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力求将300个基本字全部编入低年级教材中。同时,4册教材共安排的1562个生字都在“课标”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中。这种编排不仅降低了难度,也便于学生掌握汉字的构字规律,增强识字科学性,提高识字效率。
4册教材的识字教学采用“集中识字”与“随课文分散识字”两种方式安排,集中识字篇目已受到实验区师生广泛认同,尤其是“词串识字”更是师生喜闻乐见的一种识字教学方式。此次修订对“词串识字”的篇目作了更新,同时加强了字理识字,用字源识字配合韵文识字。除了已有的“看图会意识字”“转转盘识字”“形声字归类”以外,还新创编了“偏旁带字识字”等识字形式的篇目,增强了识字教材的趣味性、文化性,也凸显了汉字构字的规律性。
识字篇目的具体调整为:新编入《万片荷叶》及偏旁带字《马羊犬牧》《鸟鸡鸭鹅鸦》(一上);新换词串《足球绿茵看台》及偏旁带字《车轮轨转载输》《钅铁钉铜铃》(一下);新换词串《蓝天大雁秋凉》(二上);新换词串《台湾宝岛日月潭》(二下)。
此次修订更加重视写字教学,不仅保留了原教材课后练习和单元练习中的按笔顺描红练习,还在单元练习中编入“写字有方”的专项练习,用形象的插图和凝练的短句,揭示基本笔画与偏旁的书写规律。比如指导捺画的书写就编入了一幅滑梯的图片,配有提示语“小平台,滑滑梯,顿一顿,到平地”,形象可感,便于理解。这里的提示语注重童趣又力求科学、准确,并与插图相配合,使学生能更好地把握笔画、偏旁及汉字的书写规律。这部分的编写吸收了广大书法特色学校在长期书法教学实践中提炼总结的宝贵成果,以期提高教材的实践引领价值。
(四)课文
此次修订新换了一批课文:一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如介绍女航天员刘洋的《给刘洋阿姨的信》;二是体现民族团结、领土完整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如反映蒙古族牧民盛会“那达慕”的《草原上的盛会》,体现两岸友好往来的《团团和圆圆》等;三是充满童趣的科普类文章,如《会睡觉的植物》《水滴的旅行》等;四是少量补充名家作品,如汪曾祺的《下大雨》;五是调整古诗篇目,依照“课标”推荐的优秀诗文,从一年级下册开始,每册编入适量古诗词,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4册教材共新换课文22篇,篇目总数减少4篇。各册调整情况如下:
一年级上册,原编13篇,删除或移往他册6篇(《江南》《我叫“神舟号”》《东方明珠》《秋姑娘的信》《大海睡了》《冰花》),保留7篇。现编12篇,其中新选编4篇(《秋姑娘》《给刘洋阿姨的信》《河里的月亮》《小雪花》),一年级下册移用1篇(《雨点》)。
一年级下册,原编26篇,删除或移往他册12篇(《雨点》《小池塘》《春到梅花山》《草原的早晨》《蘑菇该奖给谁》《吃水不忘挖井人》《奶奶的白发》《好学的爸爸》《鲜花和星星》《放小鸟》《这儿真好》《鲁班和橹板》),保留14篇。现编23篇,其中新选编9篇(《晨光》《叶子的眼睛》《特别好吃的饺子》《地球和它的七个兄弟》《水滴的旅行》《会睡觉的植物》《南极的主人》《团团和圆圆》《中国红》)。
二年级上册,原编23篇,删除6篇(《再见了,北京!》《一株紫丁香》《有趣的发现》《青松》《水乡歌》《梅兰芳学艺》),保留17篇。现编22篇,其中新选编5篇(《火红的枫叶》《古诗两首》《动手试一试》《灯笼果》《我叫黑脸琵鹭》)。
二年级下册,原编24篇,删除3篇(《快乐的节日》《“闪光的金子”》《问银河》),保留21篇。现编25篇,其中新选编4篇(《我学写字》《下大雨》《草原上的盛会》《智慧鸟信箱》)。
(五)练习
练习的设计分为课文后练习与单元练习两部分。
新教材在课后练习设计上秉持“削枝强干”的理念,第一学段的课后练习多关注朗读、背诵、复述及生字的描红、仿影这些基础项目,此次修订又增加了“积累运用”板块,除了精选文中关键词语供学生积累及灵活运用外,还呈现汉语构词特点及较为常见的语言现象,如词序的变化、量词的使用等,以适当延展来强化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单元练习的设计,除了根据课文调换进行相应调整及上文提到的“写字有方”外,将“学用字词句”改为“学和用”板块,延续原有设计理念,不搞繁琐的练习,注重整合与情境,强调积累与运用。在识字单元的练习中,编入“按笔顺写字”,复习巩固。同时,对“口语交际”栏目也作了相应的调整,强化语境感与交互性,增加若干新话题,以更贴合单元语境和年段要求。
(六)版式与装帧设计
依照教材修订送审要求,修订后的教材版式由B5开本调整为16开。在整体版式设计上,时代气息更浓厚,儿童特色更鲜明,排版更加疏朗清晰。
二、难度变化
新修订教材难度有所降低。一是适当减少了“会写”的生字数量,4册共减少173个,但识字量略有增加,共增加37个。这样安排有助于在减轻书写负担的同时,提高认字效率,促进阅读教学的开展。二是增加写字指导“写字有方”,在原有描红、仿影的基础上,强化了基本笔画与常用部首的写法指导,为学生提高书写能力提供了抓手,降低了写字教学的难度。三是适当缩减课文篇目。修订后第一学段课文总篇目由86篇降至82篇,缩减了4篇(约为7%),但是课文篇目的减少没有影响识字数量的编排。四是课后练习设计增加了“词语积累”板块,精选关键词语,有助于学生明确积累内容,提高积累效率。
三、教材特色
(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此次新编选的课文力求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价值引领。如《给刘洋阿姨的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了解我国第一位执行载人航天任务的女航天员,进而知道我国载人航天这一伟大工程,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新编词串《台湾宝岛日月潭》及新选课文《团团和圆圆》,传达了两岸人民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潜移默化地渗透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意识。《草原上的盛会》介绍了蒙古族的习俗,让学生明了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从小树立维护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的意识。
(二)与时俱进,反映时代风貌与时代精神
除了《给刘洋阿姨的信》《团团和圆圆》这类反映重大时代主题的新课文,还有体现当今世界“和平发展”主题的《特别好吃的饺子》,培养学生太空意识的《地球和它的七个兄弟》,增强极地意识的《南极的主人》,培养科学兴趣的《会睡觉的植物》《水滴的旅行》《智慧鸟信箱》等课文。
(三)强化语文教材的综合性与实践性,突出语言实践和运用
此次修订,无论是汉语拼音还是识字课文,不管是课后练习还是单元综合练习,都重点突出语文学习的综合性与实践性。在综合的语境中学习拼音,在紧密联系课文与日常生活的情境中灵活运用课文所学的语文知识。如口语交际练习与说话写话相关联,既可以进行特定语境的对话练习,也可以延伸为小练笔。
(四)强化教材对教学的指导性与针对性
此次修订注重吸收一线教学成功经验,期望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更好的抓手。以课后练习为例,原本简约的设计是针对当时繁琐分析与过度练习的时弊,但随着教学实践的不断调整,已经抛弃了诸多不宜的做法,因此有必要在课后练习中,提供更有利于教师引领学生学习课文的实践练习。词语的积累、拓展、运用、体会,正是这一学段的重点。课后练习经过精巧的编排融入其中,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文本中的语言现象,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单元练习也是如此,“写字有方”这一新编入的板块可以便利地帮助教师指导学生提高书写能力,相关提示语不仅来自于教学实践,也经过了书法家的指点与修正,力求精准。
(五)坚守儿童本位,为儿童量身定做一批课文
修订后的教材多方面降低难度,有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保护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如《河里的月亮》《晨光》《叶子的眼睛》《我学写字》等儿童诗,如介绍小动物的《团团和圆圆》《南极的主人》《我叫黑脸琵鹭》《智慧鸟信箱》,以及名家汪曾祺的《下大雨》等。同时,新选入的课文中,有一批是编写团队集体创编的课文,如《团团和圆圆》《给刘洋阿姨的信》等,这些主题的课文没有可供直接选入的篇目,编者借助多方资料进行创编,并经过多轮打磨,严把语言文字关,不失为教材编写的一种创新路径。
(六)强调基础性
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基础学科,第一学段更是基础中的基础。此次修订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更加突出基础性:重视习惯,每册开篇都编入3页习惯篇目,图文结合,自成序列;重视积累,课后练习和单元练习都提供了词语、成语和句子的积累,力求扩大学生的词语量,读读背背还以成语串的形式连接本单元课文,创设语境,便于记忆;重视写字和书写指导,课后的描红、单元练习的笔顺练习和“写字有方”,为书写实践提供充足的空间;重视朗读与背诵,这是每篇课文后的练习中的常规要求。
(七)增强教材的科学性
在语文学习习惯的选择、生字的编排顺序等项目上,增强教材的科学性,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言之成理。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 篇5
◆第一单元共4篇课文,一篇为现代诗歌,三篇为写景散文。从内容上考虑,单元主题可概括为“壮丽山川”。这一单元的教学除了让学生感受祖国的山河之美,还要让他们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对自然、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此外,还要关注文章在表达上的特点,一是抓住景物的特点;二是不同的观察顺序。
1.《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歌词。全文围绕“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这一中心,从空间、时间两个不同的纬度来讴歌。在作者笔下,长江是一位力大无比的巨人,挽起高山大海,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长江是一位慈祥和蔼的母亲,哺育各族儿女,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作为中**亲河的赞歌,歌词气势恢宏,跨越时空,凝聚了巨大的文化内涵、情感容量和审美价值,直到今天依然传唱不衰。教学时要整体把握,在突破中心的基础上,激情演绎;要以读代讲,朗读与理解相结合,朗读与想象相结合,朗读与感悟相结合;要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补充相关的课程资源,包括歌曲、音像视频等。还可以作进一步的教学研究,与以往同题材的内容对比,总结类课文教学的经验。
2.《三亚落日》按日落过程的时间顺序描绘了海南三亚夕阳滑落的奇特景象。文中的落日依附了一颗童心,活脱脱像个活泼、快乐的孩子,活力四射,动感十足。读这篇课文,孩子们会感到那轮三亚的落日就是自己。文中动词锤炼得极见功力,使南洋的热带风情和落日的诗意变化在跌宕的笔触中极富视觉冲击力。教学时文章的整体结构应该让学生了解,特别是第二自然段,关于三亚热带风情的刻画,渲染了气氛,对落日之美起到了一定的烘托作用,可以放到第一课时组织教学。重点部分的讲读要扣住三个关键的比喻句,由扶到放,逐层推开,至于相关资源的拓展应立足文本,不宜过多,还是要以品味课文的语言为主。课后可以与《海上日出》进行比照阅读。
3.《烟台的海》按冬春夏秋的季节顺序描写了烟台独特的海上景观。文章写 “景” 的同时也在写 “人”,“景” 与 “人”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总—分—总 ” 的整体结构突出了文章重点和景物特点,在理解冬天烟台的海具有的特点时,我们尊重文本,也可以有自己的思考。教学时要采用重点突破的方法,着力指导学生理解具有典型意义的一个自然段,切忌平均用力;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情境,让他们在丰富多样的语文学习活动中感受烟台的海绮丽壮观,体会烟台的人勤劳、能
干。
4.《记金华的双龙洞》按游览顺序先写了去双龙洞的途中见闻,接着写了洞口的高、大,从外洞进入内洞的孔隙窄、险,内洞黑、奇、大。全文还有一条暗线,就是溪流的路径:我们迎着溪流上山、溪流靠着外洞的洞口的右边往外流、溪流在内洞靠右边缓缓地流、溪流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教学可以结合课后练习4展开,找出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画出景点游览图,体会景物的特点和作者表达的特点,以及从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要适当地进行角色互换,让学生成为文中的“我”,增强移情体验,进一步领悟文章中心。
◆第二单元共3篇文章,都是叙事性的。第一篇文章记叙的是一个历史事件,第二篇课文是小说,第三篇课文讲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三篇文章的内容都与战争有关,中心各有侧重,英勇抗击、巧妙周旋、菩萨心肠,很好地反映了“正义之歌”的主题。
5.《卢沟桥烽火》这篇课文叙述了“七七”卢沟桥事变的始末,文章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娓娓道来。课文第 l 自然段是故事的起因,日寇侵华找借口; 2—5 自然段是故事的发展,侵略者咄咄逼人,中国人民奋起还击,展现了在千钧一发、生死存亡时刻的激烈较量,事件情节雄壮、曲折,课文的叙述仿佛把人带到了炮火连天的战争岁月; 6—8 自然段是故事的高潮,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日救国;第 9 自然段是故事的结尾,揭示了 “ 七七事变 ” 的历史意义。这篇文章在不同感情色彩的词语的准确运用上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为许多学者所称道。教学中,在把握情节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紧紧扣住关键性的细节描写,通过敌我双方语言、行动和战斗表现对比,突出战争的正义性,领会语言文字表达的精准。
6.《半截蜡烛》生动地记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伯诺德夫人一家为保护藏在半截蜡烛里的绝密情报,与德国鬼子展开巧妙的周旋,最终保住了情报,也保住了一家三口的性命。故事险象环生,读来扣人心弦。教学的思路可以不同,凤凰语文网上有相关的介绍。我个人的意见可以借用张庆老师的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圆融”。第一种教法要腾出空间,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文学习中来;第二种教法要增强文章的情境创设,特别是在学生交流学习成果的时候。
7.《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真实地叙述了当日本帝国主义者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时,聂荣臻将军关心照料两名战火中受伤的日本孤女,并设法安排她们回到亲友身边的事。文中聂将军的话是表现人物品质的关键。在理清文脉的基础上,教师可以
把它作为教学的重点,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包含的思想感情。在教学切入点的选择上,可以从课题入手,也可以从最后一个自然段导入。
◆第三单元共四篇文章,三篇精读文章,一篇略读文章。从文章体裁上看,一篇是改写的名著内容,一篇是古词,还有一篇是讲古代寓言故事的,说“诗文精粹”不错,讲“古典熏陶”也行。
8.《三打白骨精》是一篇新入选的课文。是对《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 圣僧恨遂美猴王”的改写。课文通过写孙悟空三次棒打白骨精的故事,突出体现了孙悟空善于识别妖魔诡计和勇于降妖除魔的本领。文章与原著的出入比较大,教学时可以参阅相关的资料,作必要的补充,但也要注意还得以文本为依据,引导学生欣赏文中经典的动作描写、传神的语言刻画,并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当然,对第三打的后半部分可以根据原著进行复述。
9.《词两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婉约派词人李清照的作品。词人回忆了一次愉快的郊游,因酒醉在归途中误入藕花深处,把栖息于此的水鸟都惊飞了,表现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这首小令按时间顺序,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可贵的童真融合在一起,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浑然天成。读着它,一股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一种率真的情怀直抵心间。(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渔歌子》一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读来让人分明感受到作者那种恬淡、闲适的隐士心情。词中吸引我们的不仅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夫,还有水乡二月桃花汛期之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空中白鹭,两岸桃花,色泽鲜明而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澹泊、悠然脱俗的情趣。教学中要让学生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从读通课文开始,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加强整体感知;要启发学生想象,从而进入词的意境,体会词人的情感;要扣住词眼,让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艺术魅力。
10.《螳螂捕蝉》这篇课文通过讲一位少年巧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阻吴王攻打楚国的事,告诉人们不能只看到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的隐患。故事叙述生动传神,前因后果,交待得一清二楚,人物的对话栩栩如生。出于对教材整体把握的考虑,在了解故事大概的基础上,把教学的立足点放在少年这一人物形象的具体感受上,成功的把握可能大一些。在语言训练上,要通过课后练习1和相关情境的创设,让学生
在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到少年的大智慧。《读书要有选择》主要是通过自学,让学生掌握选择合适读物的本领。这在信息时代具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当然,最终方法的掌握还是要让学生养成爱读书的习惯,这可以和后面的读书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第四单元共3篇课文,第一篇文章告诉我们,任何有意义的发现都源于对生活的细心观察,认真实验。第二篇文章说明海洋与人类有密切的关系,要科学开发海洋,保护海洋,让它成为21世纪的希望。第三篇文章讲了只有学会与别人合作,才能取得更大成功的道理。我想,用“科学有道”来概括单元主题还是可以的吧。
12.《夜晚的实验》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斯帕拉捷通过夜晚的 4 次实验,揭开了蝙蝠是依靠听觉来飞行的秘密,人们由此发现了超声波,并将超声波广泛应用于航空、航海、工业、农业、军事、医疗等领域。文章用浅显的语言介绍了斯帕拉捷的实验过程,用形象的比喻说明了蝙蝠如何利用超声波探路以及超声波的广泛用途。要抓住“怎样解开蝙蝠夜行的秘密”和“为什么能解开蝙蝠夜行的秘密”这两个问题来组织教学,让学生自学实验的过程,通过相关语句,发现人物身上的科学品质。同时注意渗透引号用法的指导,做到自然、朴实、有效。
13.《海洋—21世纪的希望》重点从开发矿产资源、索取高蛋白食品、利用海洋发电、解决水荒、建设海底城市等方面来说明海洋是21世纪的希望。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读写结合,相机渗透一些说明方法的指导。
14.《学会合作》这是一篇演讲稿。文章分三个部分,先讲人人都离不开合作;再讲具有协作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才能卓有成效地合作;最后指出,只有学会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文章论点鲜明,层层递进,所举事例十分典型,缺一不可。教学时要充分熟读课文,理清课文的条理,让学生体会说明道理与所举事例之间的内在匹配关系。要让学生感知演讲稿的一些语言特点,如多处设问、“总分总”的构段方式等。在此基础上,练习演讲这篇文章。
◆第五单元本单元共3篇文章,主题为“感悟人生”,所写的内容有扫路人、哲学家和他的弟子、雪松,有人有物,无不蕴含着深刻的生活哲理。正所谓“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
15.《天游峰的扫路人》用细腻的笔触描写“我”登天游峰时与一位扫路的老人相遇,在与他交谈的过程中,深深地被老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所折服。平凡的工作
岗位可以作贡献,平凡的工作岗位也可以带来快乐。老人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伴着作者回到住地,也回荡在我们每一位读者的耳际。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与“我”同行,在一定的情境中,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个怎样的人,同时体会文章的反衬手法。不能至于“读书寻疑”这一基于学生良好学习基础的教学设计,还有待进一步地研究和完善。
16.《最大的麦穗》叙述了古希腊大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到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弟子们挑挑拣拣,结果两手空空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这篇文章所要揭示的道理本身比较难懂,要学会联想。要将摘取最大的麦穗与追求远大理想联系起来,将不去“定夺”,或观望,或扔掉已经摘下的与放弃机遇、错失良机联系起来;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与抓住时机,认真完成当前的任务联系起来。教学中首先要立足文本的核心价值,即文章所要说明的道理,要把弟子们摘麦穗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和苏格拉底的话语结合起来体会。至于苏格拉底的育人智慧可以到再次整体回顾时涉及。
17.《山谷中的谜底》讲叙了加拿大魁北克省山谷中一个奇异的自然现象,揭示了一种生存的智慧:对于外界的压力,可以通过正面的抗争去战胜它,但有时也需要像雪松那样先弯曲一下,作出适当的让步,以求反弹的机会。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对于不谙世事的孩子,骤对强暴和逆势,这种以退为进、保护自我的生存策略不失为明智的选择。
◆第六单元共3篇文章,两篇文章是状物散文,一篇是古诗,写了四种物,让我们感受到了它们身上蕴藏的高贵品质。作者咏物,正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情怀啊!因此,单元主题为“咏物抒怀”。
18.《广玉兰》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描写了广玉兰花香幽、色美、形秀的特点以及广玉兰叶充满生机的特点。文章形散而神不散,主旨在于赞美广玉兰无比旺盛的生命力,表达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教学时要注意作者观察角度的变化,帮助学生弄清广玉兰与广玉兰花表述时意思的不同。同时,要借助一定的媒体,创设情境,为文本语言的品味为服务,为广玉兰花与叶特点的展现服务。文中的第三自然段值得引导学生细细咀嚼。
19.《夹竹桃》是季羡林先生的作品。文章写了夹竹桃花色奇丽、花期长久、花影迷离的特点,以及作者在观花时丰富的内心感受。语言质朴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
乏睿智,不经意间流露出这位“学界泰斗”的童真、童心、童趣。教学时应立足整体,把握文本的总体结构和夹竹桃的三个特点;立足语言,通过侧面衬托(第 3 个自然段的一百多个字,描述了 14 种花的千姿百态,却没有一个字写夹竹桃。这是为什么呢?这与夹竹桃有什么关系呢?纵览全篇,细细品味,我们不得不佩服先生独具匠心:写百花,只为一花——夹竹桃。写百花的喧闹,衬托了夹竹桃的沉静;写百花的美丽,衬托了夹竹桃的清雅;写院子里一年三季百花盛开,衬托了夹竹桃一花独放春夏秋,这就是夹竹桃的韧性。)、句式训练、移情想象等来感受夹竹桃最突出的品质。还有老师提出“文如其人”,可以把夹竹桃的特点与季先生的为人联系起来组织教学,这可以去尝试。
20.《古诗两首》所选两首七言绝句均为咏物言志诗,《石灰吟》是明代诗人于谦的作品。全诗通过写石灰的生成过程,寄托自己不畏权势、一生清白,一身正气的为人志向;《墨梅》是元代王冕的一首题画诗。前两行写实,后两行言志,在素洁的梅花身上寄予了诗人鄙视流俗、贞节自守的高尚情操。六年级的古诗教学可以按“初读古诗,领悟大意;细读探究,激发情趣;循诗想象,进入诗境;深读品味,形成积累;感悟升华,迁移拓展”这样的步骤去组织。言志诗的教学,关键要在“物象”和“情志”找到联系点,要向学生补充两位诗人的生平,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受到人格的熏陶。
◆第七单元共4篇课文,都和老师有关。前三篇文章突出的是个体,后一篇文章讲的是群体。四篇文章里塑造了古今中外的老师形象,讴歌了令人难忘的浓浓师恩。
21.《莫泊桑拜师》主要写从小酷爱写作的莫泊桑为了能够写出好作品,拜福楼拜为师,得到他的悉心指导,最终成名的事,表现了莫泊桑的勤勉好学、执著追求和福楼拜热心提携后辈,关心文学青年的名师风范。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了解莫泊桑写作成长的经历:由刚开始的 “酷爱写作”,“孜孜不倦”却“平平常常” ;到“全神贯注地观察”,作品 “有了进步” ;直至 “仔细观察、用心揣摩”,并写出不少“有世界影响的名著”。然后引发疑问,找出成长的两个关键问题,再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行动来体会人物的品质。
22.《理想的风筝》是新入选的一篇文章。作者深情地回忆了儿时一位失去左腿的刘教师给我们上课、和我们一起放风筝的情景,热情地歌颂了他高尚的师德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眼”。身有残疾的刘老师不仅放飞自己的理
想,也放飞着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同时,同时他也在指引着学生放飞远大的理想和纯真的感情。风筝在这里显然是个象征,具有多重的隐喻:“知识的风筝”—他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情感的风筝”—他的表现使我们酸涩、激动;“生命的风筝”—他生命的强壮,精神的丰富和乐观令我们钦佩„„啊,我们就像这风筝一样,在刘老师的精心呵护下,飞上了蓝天!教学可以采用读写结合式。一读课文,整体感受,了解主要内容,从感性上对刘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个初步印象。再读课文,探讨文章的写法,感受人物的精神境界,了解开篇的景物描写对人物形象的衬托作用,并通过工作、生活两方面的典型事例来刻画人物。然后,读写结合,课堂上安排学生进行小练笔。
23.《孔子游春》主要写孔子带领弟子们到泗水河畔欣赏春景,观水施教和谈论志向的情景,展现了孔子的学说思想和大家风范,从而给学生以启迪和教育。“观水”取自于《荀子·侑坐篇》所记述的孔子和子贡濒临东流之水时的对话,“论志”则出自《论语·公冶长篇》第五。两件事在历史上可能非同一天发生,但是,把“观水施教”和“师生论志”的活动置于春意融融的泗水河畔,既考虑了一定的史实,又兼顾了文学的创造性。这样以“游春”为线索,将自然之春与师生之情融合起来,将自然之景与世事之理融合起来,改编很合理。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赏读课文,体会文中描述春天美景的文字。然后潜心读文,品味孔子和弟子们在泗水边谈了些什么,边读边批注,在书中空白处写下自己的理解、感受、疑惑。再让学生交流感受,体会文中浓浓的师生情。最后让学生谈谈读后的感受,学生可以谈志向,谈做人,谈学习„„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 篇6
摘 要:“文包诗”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新的课文类型,即将古诗根据诗的创作背景或诗人的创作经历编写成一个个故事,将“诗”包含在“文”中。它既不同于一般课文,也不同于古诗,最显著的特征是:文中有诗,“诗”是“文”的故事中心和思想升华,“文”是“诗”的背景材料和形象说明。“文包诗”的出现似乎是一次课程上的创新,但这样的创新实际也伴随许多问题,笔者从“文包诗”的编写意图与编写情况,“文”与“诗”的辨析等方面分析“文”为何不能包“诗”,指出“文”不能包“诗”的实质,从而明确“文包诗”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多元理论 文包诗 古诗教学
古诗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随着小学语文课程的改革,古诗教学改革的呼声也日益升高。于是在现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了“文包诗”课文类型,希望对古诗教学进行形式上的创新。
一、何为“文包诗”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副主编朱家珑先生在《2008年度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修订会议发言提纲》中指出:“‘便教利学是教材编写的重要价值取向。这也是我们这套教材最突出的优点,即:一方面便利老师的教学,同时又有助于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从‘便教利学的思想出发,我们还自主编写了‘文包诗的古诗故事,把诗词的写作背景、诗境赏析融在一篇文章中,促进他们对古诗的理解……”[1]“文包诗”是朱家珑先生的“便教利学”的理论下出现的一种新的古代诗歌的教与学的形式。
据笔者统计,“文包诗”在苏教版教材中一共有八篇,分布在一至五年级的八册小学语文教材中。这八篇“文包诗”,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将诗嵌入现代人的日常生活情景中,通过对话引出古诗,此类仅一篇即二年级上册《英英学古诗》;另一种就是将诗嵌入与诗意有关的生活情景中,共七篇,即根据那些千古名诗的创作背景或诗人的创作经历编写成一个个故事,将“诗”包含在“文”中。其中《李广射虎》一篇是诗歌在前,生活史在后,其余六篇都是生活史在前,诗歌在后。“文包诗”既不同于一般课文,也不同于古诗,最显著的特征是:文中有诗,“诗”是“文”的故事中心和思想升华,“文”是“诗”的背景材料和形象说明。
二、“文”“诗”之辨
﹙一﹚文包诗之“文”和“诗”的知识性质
语文知识是儿童语文素养赖以成长的根本。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要想达成预期目标,务必要解决好的一个问题在于:教材究竟要提供怎样的知识,才对孩子们的成长是有益的。在这个意义上,厘清语文知识的性质是教材编写及课程实施的重要前提与基础工作。正如教师上课之前有必要弄明白自己所要教的是什么,教材编写也同样需要在选文确定之前就清楚所选之文的知识性质。在这方面,适时借鉴当代知识论的有关分类框架是必要的。
着眼知识的价值,查斯顿将知识分为非必要知识、消遣性知识、实用性知识、理智性知识、心灵性知识五类。其中实用性知识侧重于知识的“有用性”,心灵性知识侧重于心灵的启发和引导。落实到小学语文的知识性质上,语言、读法、写法、学法等方面的知识属于实用性知识,人生感悟、价值导向、人文修养等方面的知识属于心灵性知识。有鉴于此,“文包诗”之“文”显然属于实用性知识,而“文包诗”之“诗”却落在心灵性知识范畴,两者在知识价值上差别显著。具体而言:
1.包诗之“文”:指向语言应用
“文包诗”之“文”大多是交代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或者说是作者生活史,其中有一篇是日常生活情境,意图是从亲子对话中引出这首诗。用来交代历史背景的,类似于诗人的生活史,基本属于历史文献,是对有关历史文献故事化的一种结果,但从本质上看,它仍属于历史文献类。
2.文之包“诗”:指向心灵感悟
“文包诗”之“诗”都是属于流传千古的文学经典,它不仅集中体现了古人无穷的智慧和深沉的情感,也是现代人了解古代人心灵世界的一个重要载体。这些诗都是由简短的文字组成的,集文学之大美于一身,语言凝练,情感真挚,意境悠远,充满音乐美和画面感。
这种知识价值上的显著差别,注定了两者在课程实施内容及方式上的疏离与割裂。对于包诗之文,在内容上主要集中在语音、字形、词义、句法、修辞、写法等基础知识方面,解决这类知识的掌握与应用问题,是确保课程与教学有效性的基础性工作,为此需要教师经常性地开展行为训练,其学习过程是可控的,其学习效果也是摸得着、看得见、易测量的。相对而言,所包之诗在内容上大多集中在结构、意象、情境、感情、价值等更为贴近心灵成长的方面,在方式上显然离不开体验、赏析、品味、感悟等更为高级的心智活动,其学习过程是内隐的,其学习效果远非立竿见影、一蹴而就,只有日积月累,点点滴滴,才能润泽心田,人文化成。
由此看来,“文包诗”之“文”与“诗”看似“一家亲”,其实却近乎“强扭的瓜”。如果语文教材不加甄别地将两者生拉硬拽、搭台唱戏,那么往往会导致老师“眉毛胡子一把抓”,把好端端的一堂课上得不伦不类,上成“一锅粥”。
(二)文包诗之“文”和“诗”的课程属性
王荣生先生将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分为四种类型,即“定篇”“例文”“样本”“用件”。“定篇”是文质兼美的经典之文,本身就是语文课程的学习对象,教学目的在于传承文化,学习经典的丰厚蕴含,掌握选文本身,这类课文需要全面、深入的学习;“例文”是集合同一类型选文,使之成为呈现某一知识点的示例,可用来学习字词句篇等语言知识;“样本”是学习怎么读和怎么写的策略性知识,可用来组织学生自主学习;“用件”是一些用以提供信息、呈现知识、引发议题的介绍资料,用来使学生获知所讲的事物。[2]根据上述概念,笔者将“文包诗”之“诗”和“文”分属两种不同的课程属性。
1.文包诗之“诗”属于“定篇”类选文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文包诗”之诗属于经典范畴,是“定篇”。“定篇”是语文课程规定的内容要素之一,指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篇目,也是语文课程肩负的培育文学、文化素养的确切所指。[3]“定篇”的选文质量要求是经典,是世界和民族文化、文学的经典作品。何以判断选文的经典性?一看作品的独创性,空前绝后,不可复制;二看作品的价值性,能够经久不衰、历久弥新,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三看作品的典范性,能在思想内涵、表现手法、审美价值等各个方面都具有示范作用和启发意义。因此,“文包诗”之“诗”即属于“定篇”类选文。
2.文包诗之“文”属于“用件”类选文
从教材编写的专业课程知识这个角度,“用件”类选文有三种:语文知识文、语文文献文、语文议题文。“用件”的教学要求是适用,要提供足够有用的材料。“用件”类选文的学习重点不在于学文,而在于用文章里的东西,或者是借用文章里的某些观点去开展一些和语文相关的学习活动。这种用件具有文本的易替换性。具有易替换性是“用件”类选文的特点,其目的主要是提供信息、介绍资料、引起议论等,“文包诗”之“文”正属于此类选文。
三、“文”能否包“诗”
从以上论述中可以看出“文包诗”之“文”与“诗”在知识性质和课程属性上都是不同的。那么,“文”能否包“诗”呢?下面从文艺批评的视角和课程理论的视角更进一步地论述二者的差异。
(一)文艺批评的视角:“诗”“文”分属两家
1.文体上,分属两类文体
在中国古代,一般将文学作品分为诗、词、曲、赋等不同类型,在现代,文学作品包括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等,根据此类划分可以看出,“诗”和“文”实际上是有区别的,并不能相容。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所编写的每一篇“文包诗”读起来似乎都朗朗上口。但跳出文本,具体研读“文”和“诗”,却又显得别扭。从文体上讲,“文”与“诗”截然不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数“文包诗”属于散文类型,写作风格完全是现代的,而“诗”则属于古代相对固定的文体。这样古今结合,作为故事讲没有问题,但作为教材体文本,就造成了现代散文和古典诗歌两种思维的碰撞:现代散文讲究形散神聚,既要整体把握也要局部关注,而古典诗歌需要感受其结构、韵律,了解其传达的意向和思维等。
2.阅读原理上,所涉思维不同
“文包诗”中的“诗”和“文”两者涉及的思维方式,一个是工具思维,一个是审美思维。学“文”的时候,运用的是工具思维,简单获知文中的知识要素即可,包括了解文中涉及的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等细节,或者有关领域的、用以说明事物的专门术语。但学“诗”的时候,运用的思维方式显然与此不同。因为诗是需要直观感受的,诗是需要想象的,诗的情绪是可以传递的。
(二)课程理论的视角:“文”与“诗”各有其用
1.“诗”:要求全面的教学
文包诗的“诗”既属于“定篇”,就要求面面俱到的教学。要求学生背诵全文,内容、形式、手法、语言知识等各个层面都需要详细、深入地讲解和学习。定篇一旦给出,就要求我们围绕定篇去记诵定篇本身,围绕定篇去学它的独特之处、细微之处、潜藏之处,总之要学它不同寻常之处。其实就是在学定篇所意味着的,隐藏着的,而不是做“死于言下”的学习。
2.“文”:要求关注知识的工具性
文包诗的“文”既属于“用件”,这就要求教师关注其知识内容的工具性。重点不在于教学这篇选文的知识,而在于用文章里涉及到的选文知识去从事一些和语文相关的学习活动,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课文活动能力。
四、“文”不能包“诗”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认为,“文包诗”之“文”并不能包“诗”。同时,诗歌乃古代文学的精华,不需要包裹,不需要笼子,更不需要蹩脚的盒子,“文包诗”的实质则是一种“狗尾续貂”的教材编写现象。具体分析,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文包诗”类课文也存在不足:
(一)对史实和诗意的解读存在偏差
在解读文本时,“文”的文化品位不高,且对诗人生活史的解读也时有偏差。如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但愿人长久》这篇文章,课文开头写道:“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苏轼。有一年,他被朝廷派往密州去做官。”课文用“古时候”一笔带过苏轼出生的实际朝代确实有失偏颇。“古时候”是一个很含糊的说法,鉴于苏轼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在文学上的贡献,课文可以直接说明“北宋有个大文学家叫苏轼”,这样,既简单明了又严谨规范。另外,课文中对于原文的解释也不够准确,例如,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解释是: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所谓“人长久”并不是指感情常留人们心间,而是指苏轼希望自己及思念的人都能健康长寿,这样纵隔万里,也能通过明月互传思念之情。
(二)低俗的改写破坏了诗歌的意境
“文包诗”的课文大多都是构建一个具体场景,然后再把对古诗的翻译穿插在文中,对于这样直白的白话文翻译,距离古典诗词要传达的意境相去甚远。如《少年王勃》一课,课文对“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描写是这样的: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4]可以说,编者还是有心地构建了这一幅场景,但是这样直白的翻译很难让学生领悟诗词之美。古诗词之美,美就美在浓缩精练、意境深邃。太急于告诉学生诗歌的意思而不体味诗歌本来的意境,违背了中国古典诗歌所传达的内涵和古典诗歌的精神。又如《英英学古诗》这篇文章,课文用简短的对话把这首诗的意思、诗人、朝代都包含其中,其中对这首诗的解读是这样的:秋天的夜晚,明亮的月光照在床前,地上就像铺了一层白霜。远离家乡的人望着那天上的月亮,不由得思念起故乡来。[5]这样看来,这篇课文完成的任务就是让学生知道诗歌的意思、诗人、朝代,这样粗糙的改造破坏了诗歌本来的意境,那浓浓的思乡之情真的是这简简单单的几句白话文能够传达的吗?古典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它短小精干,内涵丰富,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一字一句都包括了深刻的思想感情和独特的意境。
(三)本末倒置,喧宾夺主
“文包诗”的课文类型,最终指向应该是古典诗词的品读与背诵。它的核心应该是“诗”。但是编者在编写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本末倒置,喧宾夺主。比如,《但愿人长久》一篇,课文要求背诵第四到第六自然段,这三个自然段是对《中秋》一词的部分翻译,而《中秋》一词,课文只要求背诵最后几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样看来,编者认为翻译的白话文更有背诵的价值,相反,流传千古的古典诗词却没有全文背诵的需要。这样不分主次让学生背大段大段的白话文既浪费时间也没有实际的价值,倒不如让学生把《中秋》一词全文背下来,如此精美的韵文,学生背起来也朗朗上口,既能激起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而且还有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和语文知识的积累。
此外,从教学功能上看,“文包诗”其实并没有充分地考虑到儿童身心发展阶段及其心理特点,并没有考虑到学段的要求,二、三、四、五年级用的基本都是同一个写作模式,那就是“生活史+诗歌”,从选文看,写作模式化,在知识上也没有根本的教学梯度上的不同。由上述论述可见,“文包诗”之“文”并不能包“诗”。
(基金项目:海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规划项目“文学教育视野下的语文知识研究”,批准号:[HNSK(JD)12-13]。)
注释:
[1]朱家珑:《2008年度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修订会议发言提纲》。
[2]王荣生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15-368页。
[3]王荣生著:《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0页。
[4]《语文》,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第47页。
[5]《语文》,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39-30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 篇7
一、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编选情况
1. 低年段儿童文学作品编选。
在苏教版小学低年段(一年级、二年级)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种类主要包括儿童故事、童话、儿童散文、儿童诗、儿歌、寓言等,具体数目为儿童故事26篇,童话15篇,儿童诗14篇,儿童散文11篇,寓言6篇,儿童1篇,儿童喜剧文学1篇,儿童报告文学1篇,儿童科学文艺1篇。由此可以看出,在小学低年段语文教材中,儿童故事数目最多,其次为童话、儿童诗,此种编选非常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此阶段的学生更喜欢听故事,并且富有想象力。
2. 中年段儿童文学作品编选。
在苏教版小学中年段(三年级、四年级)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种类主要包括儿童故事、童话、儿童诗、儿童散文、寓言、儿童科学文艺、儿童喜剧文学,具体数目为儿童故事37篇,童话12篇,儿童散文7篇,儿童诗6篇,寓言2篇,儿童科学文艺2篇,儿童喜剧文学1篇。由此可以看出,儿童故事是编选数目最多的儿童文学作品,其次是童话、儿童散文,相较于低年段选编情况而言,没有儿歌、儿童报告文学,并且儿童文学作品的总体数目也较少。说明,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儿童文学作品数目呈现下降趋势。
3. 高年段儿童文学作品编选。
在苏教版小学中年段(五年级、六年级)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种类主要包括儿童故事、儿童散文、儿童诗、儿童科学文艺、寓言、儿童小说,具体数目为儿童故事41篇,儿童散文8篇,儿童诗4篇,儿童科学文艺3篇,寓言1篇,儿童小说1篇。由此可以看出,高年段儿童文学作品类型显著减少,增加了儿童小说这一类型,并且儿童故事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在整个高年段儿童文学作品中,相对于低年段、中年段而言,数目明显减少。
二、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编选优势
1. 符合学生心理特征。
随着学生年龄的不断增大,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数目越来越少,从低年段到高年段,儿童文学作品数目由100%下降至约为60%,且儿童文学作品类型主要为儿童故事、儿童散文。此种编选情况非常符合学生成长规律及语文学习规律,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除此之外,编选的儿童文学作品均符合学生心理特征,比如,低年段教育注重儿童化,需紧贴儿童用语,把儿童想象与经验纳入选材考虑,为此,多选儿童故事、寓言、童话,例如:《秋姑娘的信》、《蚕姑娘》等。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选材越来越多元化,增加了一些科普作品,例如:《烟台的海》、《二泉映月》等。由此可以看出,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编选非常符合学生心理特征与成长规律,所以深受广大儿童及教职人员的喜爱与好评。
2. 编选教材多样化。
通过对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编选情况的统计分析可知,儿童文学作品编选非常多样,基本包括了所有儿童文学作品形式,其中儿童故事、童话、儿童诗占主要地位,此种编选非常符合学生年龄特征。比如,儿童故事情节十分吸引学生注意力,非常符合学生爱听故事的天性,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就能够不知不觉的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例如:《木兰从军》等;童话符合学生幻想,可以通过想象、夸张、幻想等方式创建形象,以此完成教学任务,例如:《哪吒闹海》等;儿童诗可以抒发情感,产生共鸣,并且语言较为精致,深受学生喜爱,例如:《锄禾》、《春晓》、《绝句》等。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编选儿童文学作品的时候,均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学习兴趣,并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编选了多样化的儿童文学作品,对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为了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一定要加大编选研究力度,选择更加符合学生成长的儿童文学作品,以此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为学生以后发展夯实基础。因此,对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儿童文学作品编选情况进行分析是值得相关教职人员深入探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1]陈波.论创新教育与幼儿教育改革[J].学前教育研究,2010,(10).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 篇8
一、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写作教材的全面分析
(一) 写作教材呈现的方式
受思想观念的影响, 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写作课程都提倡让学生多读文章, 以读书促进写作, 读和写要密切结合, 所以长久以来, 没有形成专门性的成册写作教材。苏教版的小学语文教科书就是以“读写结合”的方式, 写作练习是以单元呈现的。
(二) 写作教材的内容形式
因为写作的教材是通过读与写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呈现的, 因此在写作教材的主题与题材方面也均是与各单元的内容体裁及主题相对应的。
(三) 写作教材具有的特点
1. 编写教材以人文话题为主
苏教版小学语文在写作教材中的侧重点不是要求怎么写, 而是激活学生的写作思维, 并将写作素材提供给学生。教材的编排呈现出人文状态, 关注自我、关注自然、关注生活, 竭力为学生提供相对宽泛的写作环境。
2. 在苏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 通过将读、写进行结合, 体现出教材的灵活性是其所进行的变革基准之一, 通过教材内容的灵活运用, 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探讨中, 达到良性的学习协作, 同时也在基本上激发了学生对于写作的兴趣热情, 转变学生从单一地接受式学习, 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而转变, 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写作教材编写的建议
对教材的编写者而言, 他们不仅要从适宜学生终身学习发展方面, 进行教材内容的编写, 同时还应当充分考虑到教师在教学工作开展中, 对于教材具体使用把握的难易度。在此笔者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 把握写作教材目标性
苏教版的小学语文教科书写作教材缺乏目标性, 它没有对小学生通过小学阶段的写作练习, 所能形成的写作能力进行明确的定位。因而教师在教材的使用过程中, 也不能够十分确切地认清教材对于学生写作存在着多大的帮助。小学生进行作文训练是培养其智力技能与认知能力的重要手段, 其主要任务是培养与提高小学生运用口语和书面表达的能力。因此,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材编写中, 应当良性地把握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拓展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 进而在此基础上对小学语文写作教材进行编写。
(二) 观察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 是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基础, 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观察能力, 才能敏锐地在生活中捕捉到写作的素材, 并客观地将生活素材与写作进行糅合, 转化为文字内容。而苏教版小学语文写作教材的内容虽注重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但是并未提出应如何加强观察能力的方法。造成学生在多彩的生活中变得平淡, 感觉什么都没有趣味, 最终无法做出良性思考与表达。所以, 在教材的编写中, 编者应当适当地教给学生如何观察, 使学生学会观察的同时, 还要调动起多种感官进行协同配合, 以形成边观察、边思考的习惯, 并及时对所观察的现象进行记录。
(三) 写作教材要具备逻辑性
所谓的逻辑性, 指的是写作中所具有的逻辑思维能力, 它与抒情化、文学化与个性化存在区别。因此在语文教学写作教材的编写中, 不能够仅从学生情感宣泄方面进行考虑, 还应当令学生学会如何进行理性的探究与思考。
(四) 写作教材指导性
所谓写作教材的指导性, 具体是指, 在教材文本信息的传输中, 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将静态的文本信息作出进一步的转化, 使之成为学生实际的写作内容。写作教材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 能够切实引导学生从模糊感性的思维认知, 向着清晰条理的内容转变, 最终形成学生自身的写作内容。但是就现阶段的苏教版小学语文写作教材来看, 其教材专题内容较为丰富, 强调学生方面的个性表达, 提倡自由写作, 但是写作教材之中没有说明具体的操作流程。如果在编写教材时, 能够在学生写作方法引导及话题内容练习之间, 完善就写作的步骤及方法做出系统的设计, 那么将有利于学生写作思维能力的全面培养, 同时也会更加方便教师对教材进行使用。
(五) 思维能力的培养
当把一篇习作定位成文章的时候, 那么它必定凝结了作者思考的汗水, 其思辨的光辉伴随着文章流露出来, 因此, 应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写作教材单纯地要求学生在表面上条理清晰、力求生动, 但却并没有提出如何调动学生的思维。
(六) 学生表述能力的深化培养
表述能力具体是指学生能够综合创造性地就语文学习技能做出运用, 对语文知识具有良好的口头或书面表达能力。表述能力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 它是学生写作的起点及归宿, 其主要涵盖了审题、选材、立意、表达、结构和修改等诸方面的能力。所以, 在教材的编写中, 编者应当有清晰的脉络, 使学生明白在小学阶段, 应具体从哪些方面对自身的写作能力进行锻炼与培养, 以实现良好地自主选择。
参考文献
[1]陈怡.人教版与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多元文化类型的比较研究[J].教育探索, 2010 (7) :31-32.
[2]范曙辉.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课文编选初探[J].七彩语文 (教师论坛) , 2010 (1) :52-53.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 篇9
一、人教版阅读教材的课文主题
人教版的语文教材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即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编排线索, 按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版块组成单元, 更关注语文与外部世界和学生主体发展之间的联系。在更宽广的视野中认识语文学科, 基本以生活内容或人文主题为依据编排单元教材, 体现了编者的改革意识, 着眼于语文与广阔生活, 学生与已有知识经验的联系, 展示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过程。致力于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自行建构, 比较集中地体现了教材的建构主义学习论特征, 即“知识是在人们同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 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知识也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而是需要在具体问题中, 针对具体情境, 自己进行再创造”[1]。
人教这版阅读教材基本按人文主题 (或话题) 编排单元, 体现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人的心理是由知、情、意三种过程构成的功能统一体, 主张心理学应该以完整的人作为研究对象, 从个体自身的角度去关注他们的经验世界。关注他们的感情、知觉、信念和意图”[2]。从一年级上册至二年级上册, 三册教材以识字教学为主, 从二年级下册至六年级下册, 合计九册阅读教材中, 每册均安排八组主题, 每一主题下囊括3至5篇课文。
二、苏教版阅读教材的课文主题
苏教版小学语文阅读教材基本围绕单元主题, 把听说读写、综合实践活动和练习等加以优化整合, 以获取整体综合语文教学效应。
苏教版小学语文阅读教材以“单元合成, 整体训练”为框架构建学习新体系, 采取“一本书”、“一串珠”、“一条线”的形式编排。单元主题的选择也体现出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特点, 内容涵盖面较广。
同样是主题单元, 苏教版阅读教材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非结构性主题单元的特征, 即单元内部课文之间的逻辑层次性不甚紧密。第一单元的课文之间并不存在相互依存关系, 且主题也不像人教版那样在单元导语中明确点出, 可见苏教版并不执著于追求结构性主题单元, 在一定层面上给予教师和学生开发文本的适度空间, 体现出一定的灵活性和机动性。
三、两版阅读教材的课文主题比较
人教版阅读教材的每篇选文都紧密结合单元主题, 主题丰富多样, 注意选文内容与生活的联系, 主题“从外在线索来说, 是由浅入深, 由简单到复杂;就内在线索而言, 注重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3]。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 主题的内容在各单元的导语中加以提示。笔者统计了二年级下册至六年级下册, 共九册教材的单元主题, 概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采用同样的统计方法, 从表2中可以看出, 苏教版小学语文阅读教材的主题涵盖有以下几个方面:
两者相比, 苏教版比人教版增设了季节风光、历史故事、文体单元等主题, 减少了传统文化、想象世界、语言艺术热爱生命、阅读书籍、写作手法等主题。可见两版阅读教材在主题追寻上的异彩纷呈和各具特色。
按主题的特征分, 有结构性主题单元和非结构性主题单元。“结构性和非结构性的区别在于教材所确定的主题单元内部是否具有逻辑层次”[4]。
人教版阅读教材是比较典型的以人文主题编制教材单元的范例, 其优点突出表现在:“从学生个体发展的角度, 关注他们的经验世界, 尤其是知、情、意三者的统一。能较集中地体现语文教学内容的整体性, 尤其关注学习内容之间的横向联系。教材各内容要素实际构成了模块结构, 安排学习内容时, 知识、技能、情感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协调、衔接、交叉、融合, 有利于促进学生融会贯通地学习语文, 获得语文素养的整体发展。”人教版阅读教材中, 单元人文主题涵盖内容之广泛, 反映思想之鲜明, 都体现出编者的独具匠心。
可以清晰地发现, 自然景物、爱的旋律、社会生活、哲理故事、科学世界等主题是出现频率较高的话题, 体现出编者对儿童生活的关注, 突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从横向看, 人教版的低年级教材选题以自然景物、社会生活等话题为主, 符合《语文课程标准》中对第一学段阅读教学提出的明确要求:“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 向往美好的情境, 关心自然和生命, 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并乐于与人交流。”中年段在持续关注自然景物、爱的旋律、社会生活等话题的前提下, 增加了科学世界、想象世界、哲理故事等话题, 体现出了《语文课程标准》中对第二学段“阅读”的明确要求, 在拓展丰富主题的同时, 关注文本自身, 揣摩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高年段的话题除了增设经典名著、保护环境等主题, 在思想深度上也进一步提升, 更是直接将写作手法和语言艺术作为某一单元的主题, 囊括进教材中, 体现出对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目标的追寻。
这种由浅入深、丰富多彩的基本主题安排, 体现出教材力求呈现生活本身的丰富多彩, 体现出教材内容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学生, 是“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语文观念的产物。
苏教版阅读教材中所确定的主题单元内部逻辑层次没有那样严密, 结构性没有前者清晰。在苏教版教材中, 存在以人文主题或话题安排单元的编排方式, 例如, 四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紧密围绕“自然景物”的主题, 安排了《泉城》、《九寨沟》、《田园诗情》、《桂花雨》这四篇课文, 展现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和世界各地的民风民俗。再如五年级下册的第六单元, 展现了一幅雄壮恢弘的革命历史画卷:《七律长征》气势磅礴, 表达了共产党人不畏艰难、乐观顽强的斗争精神;《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从一个侧面反映革命前辈的战斗情谊;《大江保卫战》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民解放军誓死保卫人民生命财产的感人画面。
苏教版阅读教材中也存在很多以其他方式编排单元的例子。按照文体类型编排的如三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 《东方之珠》、《小露珠》、《石榴》同属于写景散文。这种以文学体裁编排选文内容的教材, 在国外教材中较为常见, 将相关选文加以组合, 按每种文体的艺术特征、基本题材内容确定单元, 兼顾阅读和写作两个方面。这样编排能够保证学科的系统性, 但最大缺陷是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缺乏关注。
苏教版中按照生活内容编排的单元, 如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走, 我们去植树》既与开学初春光明媚的季节特点相符合, 又倡导学生走进自然, 拥抱绿色;《第一朵杏花》讲述了竺可桢爷爷观察花期时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燕子》用清新俏皮的语言描摹出小燕子生动可爱的形象。贴近生活实际, 通过教材呈现生活本身的丰富多彩。
人教版的结构性主题单元突出了逻辑序列的精密性和层次性, 而苏教版的非结构性主题单元则给予教师和学生更大的自主阅读和开发文本的空间。从组元形式上看, 人教版偏向“纯粹主题单元”, 苏教版更侧重于“混合主题单元”。即人教版的大多数单元以主题统领, 用导语点明。苏教版的混合主题单元在编排上既考虑人文主题, 又考虑其他因素的单元形式, 力求实现学科知识、学生经验、社会生活三方面的统一。帮助学生融合与文本之间视界的差距, 获得情感体验, 提升人文精神。
摘要:阅读教材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人教版和苏教版是认可度较高的两个版本。本文力求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融合, 对教材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通过有效的数据分析、翔实的举例证明、相关的文献资料、科学的实践探讨, 阐释阅读教材的课文主题的异同。
关键词:人教版,苏教版,小学语文阅读教材,主题
参考文献
[1]范印哲.教材设计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8, 46.
[2]钟启泉.对话教育———国际视野与本土行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17-18.
[3]徐向阳.人教版与苏教版语文教材在单元组织上的比较.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1 (11) :151.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 篇10
一、与编者对话, 可以实现减负增效、快乐学习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主编张庆老师说:“堵不住繁琐分析的路, 就迈不开语言训练的步。”在他的领导下,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从拼音设计到识字课文编写, 再到课文选择, 一切都立足于走自己的路, 不搞“拿来主义”, 努力跳出“繁、难、偏、旧”的阴影。于是, 过去教师们司空见惯的重点训练项目没有了, 繁琐的课后练习不见了, 几十年一成不变的传统课文换上了崭新的面孔。可惜的是, 还有相当数量的教师在课堂上总是丢不开条分缕析、大卸八块的传统观念和做法, 这是典型的没有深入钻研教材的表现。
苏教版小语教材的课后练习最直接、最全面地彰显了教材编写者的理念。比如五年级下册第12课《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课后练习有5条:1.朗读课文, 复述课文。2.用钢笔描红, 临写。3.在课文中, 下面的词语能不能换成括号里的词语?为什么?4.“发愤”是什么意思?课文中哪些地方突出表现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5.你还知道《史记》中的哪些故事?讲给同学们听听。第1题体现了苏教版教材编者对“读好书”的重视。“讲故事”的要求在苏教版小语教材中也很多, 这就暗合了课标对第三学段学生提出的“阅读叙事性作品, 了解事件梗概, 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的要求。第2题是苏教版小语教材六年一贯制保留题目, 它体现了编者对“写好字”的强烈诉求。课标中对第三学段写字的要求是:“硬笔书写楷书, 行款整齐, 力求美观, 有一定的速度。”无论是美观还是速度, 都需要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培养。特级教师陈小平老师强调, 每一堂语文课都必须给孩子留下10分钟的写字时间。这就是对编者意图的准确解读。第3题则践行了课标“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 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 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体会其表达效果”这一阅读教学目标。对于彰显文本秘妙的词语, 要“一字未宜忽, 语语悟其神”。第4题在引领学生深入解读文本的同时, 还体现了编者对文本价值取向的坚守———司马迁忍辱负重、献身事业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第5题拓展阅读, 与课标“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提高阅读品位”的要求相吻合。
以上仅仅是我就案头随手翻了一篇课文举了个例子。其实还有一些要求“背诵”“默读”“揣摩写法”等题型, 这些题目都是学生在教师的稍加点拨下, 跳一跳就能摘到的“桃子”, 并且不可能会将阅读教学引向繁琐分析。但是这一体现了新课标理念的地方, 却被大部分教师忽略了。我相信, 只要认真钻研教材, 吃透编者意图, 小学语文教学就一定会变得简单轻松而又能够轻松“达标”。
二、与编者对话, 可以实现教法优化、有效学习
与教科书编者对话, 不仅可以优化教学目标, 还可以获得教学方法的提示。在这个方面, 不仅习题, 课文中的插图也值得好好研究。如一位教师执教二年级下册第12课《木兰从军》, 在学生有声有色地背诵课文之后, 投影出示了第二幅插图, 问学生能否看出谁是木兰。学生指正确了, 教师让学生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描述一下, 学生找到“文静俊美”, 并读词。教师接着出示第一幅插图, 问学生图上画的是谁, 学生说是花木兰。教师同样要求学生用课文中的词描述一下, 学生找出“英勇善战”, 并读词。最后教师在屏幕上同时呈现这两幅插图, 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最后一段。这位教师在教学中就充分领会了教材编者的意图———“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这是课标对第一学段学生提出的一个阅读目标要求。这位教师在课堂上重组了插图的出示顺序与方式, 并通过抓关键词与课文进行了有机的衔接, 使课堂图文并茂, 趣味盎然。
三、与编者对话, 可以实现宏观把握、整体建构
课文单元的设置也体现着教科书编者的课程意识。苏教版小语教材每一单元都有一个比较集中的主题或题材范围, 比如六年级下册的七个单元主题分别是“壮丽山河”“战争风云”“古典选读”“科技展望”“哲理哲思”“状物抒怀”“感恩老师”, 对这样的单元主题的把握, 有利于创设一个完整的生活化学习情境, 有利于学生完整地理解学习内容和建构知能体系, 有利于教师主动地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有利于循序渐进地实现教学目标。
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由《爱如茉莉》《月光启蒙》《我和祖父的园子》等课文组成了一个“亲情依依”主题单元。在确定《月光启蒙》《我和祖父的园子》等课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的时候, 我们容易被题目所局限。比如《月光启蒙》一课, 有些课堂上的解读就明显局限于引导学生反复探究母亲在月光下的启蒙引领着“我”步入诗歌的王国, 而忽略了母亲以月光般纯净甜美的“爱”给予了“我”豁然开朗的“爱”的启蒙。再如《我和祖父的园子》, 更不能只见“园子”, 不见“人”。其实, “我”不仅仅拥有一个自由快乐的“园子”, 更拥有一个宽容慈爱的祖父, 否则, 也不会存在所谓自由快乐的“园子” (在《呼兰河传》里, 唯一让萧红自由快乐的只有这个“园子”, 就是因为在这个“园子”里, 祖父无声地给予了她无限的关爱) 。如果忽略了“亲情依依”这个单元主题, 我们就有可能发掘不了这里的亲情;相反, 关注了这个单元主题, 我们就会更容易地把握这里的依依亲情。教科书编者的匠心由此可见一二。
四、与编者对话, 呵护学生质疑权威的精神
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有学生质疑:“牢房里怎么有笔有纸有桌子呢?”教师说:“你问得好!首先我要说明的是, 不是‘纸’, 是‘竹简’。你读一读课文中有关的句子。”接着, 教师谈了汉武帝的文治武功, 谈了他的伟大志向, 谈了他对文化和历史的重视, 谈了他也希望司马迁能完成《史记》……学生似有所悟。这时, 又有学生提问:“从插图上看, 这牢房里的草是那么干净, 司马迁衣着那么齐整, 这哪里是在坐牢, 可能也算是当时的宾馆级别了吧?”在学生们的笑声中, 教师陷入了沉思……学生的质疑有道理, 插图是太唯美了些, 而忽略了牢房应有的邋遢和零乱, 忽视了囚犯应有的蓬头与垢面。在这样的情境中, 我们既要尊重教材, 又要鼓励和呵护学生不迷信权威, 质疑教材的独立精神。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 篇11
仔细研究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练习系统,发现教材有许多值得完善的地方。
一、练习类型分析
苏教版教材在课后习题安排了三种形式——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
文本研习主要是提供典范性的阅读文本,创设阅读对话情境,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对话,表达交流阅读的体验感受,提高学生解读文本、鉴赏作品的能力。
问题探讨主要着眼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侧重于发展理性思维,培养批判意识。
活动体验旨在引导学生围绕人文内涵专题和学习要求,结合具体学习材料,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探究,侧重在综合性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
可以看出,文本研习指向的是文本,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问题探讨指向的是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理性思维,活动体验则指向的是活动,希望在综合性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例如:
必修三53页文本研习:
1.在《品质》中,作者写格斯拉:“…………”作品中还有类似的描写,请找出来,并分析这些描写与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的关系。
2.格斯拉是鞋匠,老王是人力车夫,按世俗的观念,都属于“底层”人物,结合作品,说说两篇作品是把人物放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描写的,在他们身上体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请谈谈你的看法。
必修三69页问题探讨:
文章为什么要用较大的篇幅阐释“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这两个概念?作者是怎样清晰地表述这两个概念的?阅读文章,作简要的概括。
必修一29页活动体验:
这是一次虚拟的选择,实际上是作者对自我生命存在意义的追寻。结合你对文本的理解,简要概括作者决定取舍的理由。作者采用叙述心理测验过程的方式表达人生观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我们可以看到,这三种类型都有对文本内容、写作手法的探讨。必修三53页文本研习要求探讨老王和格斯拉的“幸”与“不幸”,分析描写与感情传达的关系;必修三69页问题探讨,要求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方式,了解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必修一29 页活动体验要求概括作者取舍的理由——文本研习,分析心理测试过程的叙述方式对表情达意的作用——写作手法。可见,这些练习并没有体现三种练习类型的侧重点。可见,苏教版只是冠以“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不同的名称而已,有名无实。教材编写者应进一步厘清类型、完善其功能。
从内容上来讲,文本研习、问题探讨都是借助一定的问题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或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或者文章的表现手法,只不过问题指向的角度、开放的空间程度不同而已。而从能力培养的角度来看,在文本研习过程中,有鉴赏能力,但也有探究意识的激发;而问题的探讨,固然有探究的意味,也在探究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提升了鉴赏品位、水准。从其功能的角度来分析,三者名称虽然不一,但是最终都培养了学生的各项能力,他们掺杂在一起,难以厘清各自的具体职责。反而不如人教版必修教材的“探究·思考”来得直接明了。
二、“活动体验”分析
如前文所述,“活动体验”的最初目的是在活动中,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从而提升语文素养。
苏教版教材编写的意图在于变革过去的能力训练为主线的接受式学习,此种学习方式泯灭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意识,给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热情泼了冷水。活动体验试图改变这一情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入“大语文”的学习环境。如果说原来的语文学习仅限于教材研读、训练,新教材则要求以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全程、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中。
新教材观认为,教材不应只是追求对教育经验的完美的预设,而要为师生开展教学活动、进行建构和创造提供广阔的空间。尊重师生对教材的能动创造性和自主选择性,是构建开放的、科学的和人性化的教材体系的基本准则。无疑,活动体验开拓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激发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参与热情。
但统合分析五册教材的活动体验,除必修五没有安排外,苏教版从必修一至必修四大概16处,大致可分为以下类型:①研读课文,并能以批注等形式写出感悟、想法;②朗诵课内或课外的现代诗、现代经典散文及唐宋古典诗词等;③听录音,根据录音记录要点,并能讲出自己的想法;④组织演讲比赛、辩论会等活动,并围绕社会热点问题,展开访谈、辩驳。
可以看出,苏教版“活动体验”这一选文研习方式的出发点是想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呈现出两方面的目的:一是加深对教材选文的感悟;二是提升学生“听、说、读、写”的技巧。应该说这一形式,既体现了对旧教材的革新,又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不仅在于传统的对课文的研习,而且注重与时代需求的结合——强化“听、说”能力的要求。
但就活动形式这一层面而言,苏教版选用的形式仍然是传统的“听、说、读、写”活动,尤其是“听”、“说”这两个方面。因此,苏教版教材的习题系统“活动体验”形式并没有做到所谓的“丰富多样”,也没有真正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或者说只是为了突出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或者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感悟,运用了“听、说、读、写”的各种形式。
王荣生教授将“语文实践”归为三类:①带有自然学习性质的、与语文实践能力具有同一形态的听说读写活动;②对所要培养的语文能力有直接促进作用的、潜藏着特定语文教学内容的实践活动;③语识转化为语感的语文实践。因此,苏教版的“活动体验”习题主要内容就是王荣生教授所说的“语文实践”活动。希望借助这类语文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但是,如果拿苏教版的活动体验与高中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比较,我们会发现综合性语文活动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无论是从活动的开展、实施,还是评价,都有学生全程参与,在过程中既有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又有自主、合作、探究精神的塑造等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相对来说,无论从活动的形式、活动的内容,还是活动的目标,苏教版习题的活动体验类型,则相对单一。
综上所述,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练习系统设计虽然努力创新,力图改变过去的练习模式,但是并未能达到这一目标,还有需要完善改进之处。语文教师在处理这些练习时应该有所取舍,有所增减,有所创造。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 篇12
一.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羁旅诗的具体内容
人生变幻无定, 福祸莫测, 谁都不可能一帆风顺, 于是羁旅漂泊也成为了人生的一种常态, 我们欣赏那种“慢慢走, 欣赏啊”的从容心态。古代由于通信不便, 游子在漂泊的路上无以为寄, 便以沿途的山水风物为寄托抒发性灵。他们的步伐丈量过千山万水, 心也跟着阅尽了人世沧桑。也因此, 羁旅诗凝聚了诗人们较为真实的情感变化, 彰显了他们鲜活的生命热情, 体现了诗人们丰富的人生智慧。细细品味这十首羁旅诗, 我们发现它们的抒情内容有以下几种:
1.客居他乡, 漂泊天涯的艰难
离家在外往往多有不便, 张继的《枫桥夜泊》 (三年级上册) , 就充分反映了羁旅漂泊的艰难与苦涩。“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夜深了, 气温骤降带来属于夜的清寒, 空荡的客船上诗人辗转反侧, 裹紧身上的单衣, 望着江上零星的渔火, 耳际是不远处寒山寺里传来的邈远的钟声……这使得张继的苦楚, 更添一笔孤寒。再如杜甫的《登高》 (高中必修三)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更是直接道尽羁旅之苦, 使人消瘦潦倒。因此, 羁旅之苦, 苦在风餐露宿, 苦在寂寞空虚, 苦在无处安定, 不知归处何在。
2.渴望山河无缺, 向往安定生活
人类归根到底是一种群居性动物, 而漂泊在外的游子恰如离群的孤雁, 始终存着重回集体的渴望。因此, 饱受羁旅之苦的游子们对于安定生活的向往也就自然而然了。但同时, 他们更希望自己对理想与抱负的不懈追求终有一天能实现, 哪怕衣带渐宽也终不后悔, 甘愿“为伊消得人憔悴”。无论是夏完淳还是文天祥, 对于收拾旧山河, 为国家誓死效忠的赤子之心始终不变。诗句“毅魄归来日, 灵旗空际看”,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都是对理想信念执着追求的箴言。
3.思念亲友, 眷恋故乡的温情
人在旅途, 前路漫漫, 不知方向地漂泊, 给人一种虚空、寂寥之感。当风餐露宿、孤舟独眠时, 更容易想起家中的粗茶淡饭, 亲友的笑语和关爱;当仕途受挫、行走艰难时, 更加希望有亲友在身后给予坚强的支持。诗句如王湾《次北固山下》 (七年级上册)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杜甫《登岳阳楼》 (七年级下册)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夏完淳《别云间》 (八年级上册) :“已知泉路近, 欲别故乡难”……李白曾道:“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可见故乡、亲友, 总是令游子们魂牵梦萦。
4.怀才不遇, 报国无门的悲愤
羁旅诗中此类悲愤之作有不少。例如文天祥《过零丁洋》 (八年级上册)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面对的就是家国覆灭、无力回天的苍凉以及对统治者用人不当的埋怨愤恨;杜甫的《登高》抒发的则是客居它乡、漂泊无依、无奈命运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杜牧的《泊秦淮》 (八年级上册)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发出的是对祖国前途命运的担忧以及对统治者不思进取、醉生梦死的不满。然而, 最令诗人们悲痛的莫过于英雄末路, 美人迟暮。抗清英雄夏完淳在《别云间》中这句“无限河山泪, 谁言天地宽”的血泪质问, 使少年人的沉痛悲叹更加震撼人心。可见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悲愤一直是历代诗人心头滚烫的一碗热血, 掺杂了他们内心最深刻的执念与最动人的吟唱。
二.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羁旅诗的艺术特色
纵观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羁旅诗的一大特色, 便是羁旅途中诗人所见所闻的任何一种景物, 都有可能触发他的羁旅之思。诗人们十分善于将眼中景与心中情结合起来。正因如此, 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征更容易地窥见并体味游子们的心绪。这十首羁旅诗常用的表现手法有以下几种:
1.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在羁旅诗中, 有以下几种表现手法:
A.抒情为主, 虚实结合
在古代羁旅诗中, 哪怕是一枝一叶也总关情, 诗人在诗歌中以抒发自己的情感为主, 善于将眼中景与心中情有机结合, 虚虚实实, 加以联想想象, 字字珠玑, 催人断肠。例如夏完淳《别云间》“毅魄归来日, 灵旗空际看”一句, 写自己甘愿为国捐躯, 至死不悔, 哪怕自己死后也想要看到祖国山河的收复, 希望回归美丽的家乡, 拳拳家国之情跃然于纸。让人不禁想起了陆游《示儿》中“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这句同样是收复失地、保卫家园的爱国名句, 至今读来荡气回肠, 深入人心。
B.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这是古诗间接抒情中惯用的手法, 往往为主观意志情感服务, 即王国维先生所说的“有我之境”。2例如柳永《雨霖铃》 (高中必修四) “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一句, 借寒蝉凄凄哀哀的鸣叫、渲染离别时惨淡凄凉的氛围;又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借凄凉的猿啼、秋天肆虐的大风营造属于秋天的萧条肃杀, 抒发心中的凄怆悲凉。还有一种独特的手法便是以乐写哀。典型的是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最初以为是写旅途中壮丽开阔的风景, 尤其是海日冲破残夜的阻力喷薄而出, 春天最终摆脱旧年的束缚将希望带给人间这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图景, 其实, 只不过是想衬托自己苦苦思归的郁闷心情罢了。
C.白描、对比与反衬手法
白描的运用见于“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这些诗句。诗人对景物不加雕琢的描写, 更添一番旅行途中朴素自然的真实感。对比手法则见于杜甫的《登岳阳楼》:“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就极力渲染了洞庭湖的雄壮开阔, 从而反衬出个人的渺小, 微不足道。人类的生命像是蜉蝣一般短暂, 与天地永恒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呢?诗人因而发出对生命与功名的慨叹。诗歌情感张弛有度, 含蓄与直白相结合, 更容易让我们体味诗人作诗时的情绪变化。
D.意象丰富独特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某些景物在羁旅诗中经常出现, 是引导中小学生学习古代羁旅诗的重要参照。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 (八年级上册) , 运用枯藤、老树、古道、瘦马、夕阳这一系列意象的渲染叠加, 营造出一幅羁旅客断肠天涯的凄凉图景, 抒发深切的思乡之情, 此情此景让人顿生共鸣, 令人感伤。除此之外, 还有月、水、鸿雁、落木、孤舟等, 也是古代羁旅诗中常见的意象。
2.修辞手法
A.对偶与夸张
关于对偶, 杜甫《登高》的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一句, 尤为精妙。句中“风”对“渚”, “天”对“沙”, “猿啸”对“鸟飞”, 名词、动词、形容词对仗工整又贴切自然, 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 十四个字, 字字精当传神, 达到了很高的审美境界。3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 末字常用仄声, 此诗却用平声入韵。因此, 沈德潜先生在《唐诗别裁》中就有“八句皆对, 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 格奇而变”的赞语。说起夸张的手法, 当推杜甫的《登岳阳楼》:“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用夸张的手法写洞庭湖将吴楚分隔在东南两城, 日月星辰、天地昼夜都浮于其上, 极力渲染洞庭湖的浩大开阔, 气势磅礴。
B.设问与叠字
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就是典型的设问句。鸿雁尚且可以归去, 可怜自己何时能与家人团聚?这是在问自己, 也是在问命运的安排, 颇有无奈心酸之感。如此便将诗人乘舟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朱东润先生评价李清照的《声声慢》 (高中必修四) “创造性地用上大量确切而生动的叠字, 以加强感情的渲染, 毫无斧凿之痕。”4这十四个字精炼概括, 细腻地展示了经历过国破家亡夫死, 长期的流亡生活后词人曲折的心理活动, 生动地展现了复杂哀怨的内心世界。
3.语言与诗歌形式
A.语言:简洁自然, 流畅婉转
这类诗歌的语言特征总体来说多简洁自然, 流畅婉转。李白有诗云:“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可用来说明羁旅诗不假雕饰、率真朴素的风格。这十首羁旅诗的共性是多用口语, 注意炼字, 读来平白如话却又自然生动, 韵味无穷。前文所提到的诗作大多如此。这些诗句经过诗人们的千锤百炼, 已经了达到质朴流畅、圆润婉转、意韵无穷的境界, 足见匠心独到却丝毫没有斧凿之感的作诗功力, 彰显了诗歌的自然之美。
B.形式:古体近体, 平仄和谐
提起古代羁旅诗的诗歌形式, 则古体近体皆有, 平仄和谐。苏教版选取的这十首诗在形式上有古诗近体, 也有七绝、五律、七律。诗歌注重音乐性, 十分讲究平仄, 押韵严格。例如五言律诗《次北固山下》, 就属于仄起首句不入韵的格律。诗歌对仗遵循“一三五不论, 二四六分明”的规则, 无论是平仄还是粘对, 都循规蹈矩, 严谨考究。吴小如先生在《唐宋词鉴赏辞典》中评价李清照的《声声慢》“原来的《声声慢》的曲调, 韵脚押平声字, 调子相应地也比较徐缓。而这首词却改押入声韵, 并屡用叠字和双声字, 这就变舒缓为急促, 变哀婉为凄厉。”再如《雨铃霖》, 龙榆生先生这样评价道:“一百三字, 前后片各五仄韵, 例用入声部韵。前片第二、五句是上一、下三, 第八句是上一下四句式, 第一字宜用去声。”5
三.研究中小学教材中古代羁旅诗的现代意义
1.现实意义
余光中的一首《乡愁》表现了诗人思想最执著的主导情感———家国意识。可见无论古今, 乡愁总是能引起人们的共鸣。而当今社会通讯虽然越来越便利, 人情却不如以前那般浓厚, 不少青年将眼光一味地投向海外, 却忘记了什么叫做春晖寸草, 什么是莼羹鲈脍。羁旅诗中强烈的爱国思想意识和人伦情感, 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让人“记得住乡愁”。
2.教育意义
A.培养知识能力
苏教版所选取的这几首羁旅诗, 有助于学生学会用简洁自然的语言来表达情感, 做到干净利落, 言简意赅。这就锻炼学生注意诗歌的炼字、炼句, 物象描写中的动与静, 声与寂, 情与理等方面的相互映衬、烘托, 修辞色彩等的能力, 为学生学习诗歌, 赏析诗歌打下良好的基础。
B.培养情感能力
客居他乡、漂泊天涯的艰难;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悲愤;思念亲友、眷恋故乡的温情;渴望安定、追求理想的执着……当今处于温室的中小学生对羁旅诗中这些复杂的情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通过系统的归纳式分析, 能使学生得到更好的理解。并且有些羁旅诗中哪怕是羁旅天涯也始终不变的爱国之心, 在大力宣传爱国教育的今天, 彰显出它独特的价值和魅力。
C.学习表现技巧
表现技巧一直是学习古诗中的重难点, 古代羁旅诗因为有羁旅途中, 情即所见的写作特点, 而别具特色。因此, 掌握了这些表达技巧, 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 学会自主学习, 这对于分析类似诗歌如送别诗、贬谪诗等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苏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这些古代羁旅诗, 如珍珠般散发着动人的光泽, 闪烁着别样的诗歌风情。这些诗歌所蕴含的可贵的家国之思以及人伦情怀在当今社会仍然值得我们去深思, 挖掘其中的闪光之处。
参考文献
[1]文中所选的所有羁旅诗均来自苏教版中学语文教材。由江苏教育出版社,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出版。它们分别是三年级上册的《枫桥夜泊》, 七年级上册的《次北固山下》, 七年级下册的《登岳阳楼》, 八年级上册的《泊秦淮》、《过零丁洋》、《别云间》, 八年级下册的《天净沙》以及高中必修三的《登高》, 必修四的《雨霖铃》、《声声慢》。
[2] 王国维:《人间词话》,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第5页。先生认为艺术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两种, 原文是“‘泪眼问花花不语, 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 杜鹃声里斜阳暮’, 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 白鸟悠悠下’, 无我之境也。”
[3] 傅德岷、卢晋:《唐诗宋词鉴赏辞典》, 湖北辞书出版社2005年版, 第177页。
[4] 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二册,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第54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推荐阅读: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课文目录09-07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上教材分析及单元备课01-05
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材分析07-08
苏教版小学语文11-05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苏教版)《泉城》2套教案10-29
苏教版小学语文计划01-01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09-16
苏教版小学语文公开课11-07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目录09-06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修订201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