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25咏华山教学设计

2024-10-12

苏教版小学语文25咏华山教学设计(精选8篇)

苏教版小学语文25咏华山教学设计 篇1

25咏华山 第一课时

备课时间:2013年5月27日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认识两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的读课文。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白板播放华山的风光。

2、指生说一说感受。

出示《咏华山》自由读一遍。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出示读书要求:

1)读准字音。

2)读通句子。

2、检查读书情况:

1)出示词语:华山名字自己称赞情不自禁吟诵山腰

指生读同桌互读

2)标出自然段。

3)分自然段读课文,评议。

三、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华间与齐称代岁

2)认读生字。

3)电子白板演示:间齐称代 的笔顺。

4)描红

5)临写。

6)交流:白板展示好作品。

艰难

苏教版小学语文25咏华山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问题设计应引导学生质疑

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不同于学生日后学习的阅读教学,由于年龄与知识量的局限,小学阶段的学生必须借助身边的资源才能真正地理解一篇文章。所以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课首导入环节时,可以让学生谈一谈对内容的印象,设计好教学内容,以阅读能力为核心让学生关注到阅读中的细节,体会阅读的内涵与文本素材后面的意义。不要给学生提供标准答案,而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在预习阶段的阅读体验提出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与习惯,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让学生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去理解文本,通过讨论与交流来感受不同阅读观点的冲击,最终为课文的引入打好基础。如在《詹天佑》这一课的教学中,一开始不要给学生灌输课文中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詹天佑,独立设计,自主研究。有学生提出疑问“国外报纸都说中国没有会修铁路的,那么詹天佑的施工知识应该是国外学来的吧?”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当别人比自己强大时,要去学习,而不是拒绝与自我封闭。“詹天佑在国外的同学没有帮他吗?”又有学生问。笔者抛出一个问题,如果你是詹天佑的同学,你会怎么做?学生纷纷开动脑筋,从书本上找答案。“外国的著名工程师也不敢轻易尝试”,说明工程很难,何况修建铁路时没有亲临现场,那是帮不上忙的,所以詹天佑只能靠自己。笔者又问:如果你是詹天佑,修完铁路之后你会做什么事?学生在课文中找不到答案,只能根据课文中的描写去推断。爱国心强,修建铁路的技术高,执着有恒心这是詹天佑在文章中所展现的性格特点。因此有学生说继续修更多的铁路,有学生说办一家学校,专门培养修建铁路的工程师。这类开放性的问题不需要设定正确答案,旨在激活学生的想象力,根据文章的细节去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进而提高阅读教学高效性。

二、合作学习应创造教学情境

考虑到不同学生的性格与班级人数的现实情况,在进行小学阅读教学时,在阅读时以小组划分人数进行交流与探讨,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每一个阅读小组的阅读方法都不相同,不同学生看到的内容也不相同,在交流与探讨的过程中,学生就能达到集思广益,互为帮助的效果。对于阅读而言,越有交流与共鸣,那么就能激发越多的灵感与感悟,也就提升了阅读教学的效率。同时善于对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观点进行总结,及时表扬与发现闪光点与学生的创新思想,让学生保持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积极主动去发散文本素材的思想,让阅读教学变成一个“百家争鸣”的平台。基于此,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重点在于营造一个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课堂氛围,建立起一个教学情境。提高师生间和生生间的互动,以合作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进行阅读,提高理解能力。如在进行《公仪休拒收礼物》这一篇文章时,教师不要把课程任务过于突出,而要留出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去感受这一篇文章。如可以让学生把文章表演出来,可以让学生讲讲自己最喜欢文章的哪一段,可以让学生设想一下自己面对选择时的心情等等。可以把课文中的好字好句挑选出来,放在其他的情境里去应用,提高学生对词句的应用能力,对生活的感知能力。阅读教学并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流程,而是一个根据不同课文内容随机变化,因地制宜的教学过程,只有勾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能真正让学生自主阅读,完成阅读的积累。

三、阅读教学应善于捕捉课堂生成

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开展并不得力,老师并没有参与到学生阅读中来,而是任由学生进行自主阅读。以小学教材为中心的阅读更为少见,对于阅读的思考与深化,引导与提炼有着很大的提升空间,学生的阅读并未与语文课堂学习衔接起来。而实际上,以苏教版为例,引入的国粹性内容增加了插图,体现了图文并茂的特点,如《学棋》考虑到学生的知识量,加入了相应的插图作为说明并有大量的拼音辅助,学生可以实现自主阅读。但教学时,老师已经习惯了讲解与灌输,学生的自主阅读倡导较少。学生被动性学习的现象依然存在,这些都阻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而主动学习最常见的方法是让学生朗读文章,如在《林冲棒打洪教头》这一课中,教师应把课堂设计的重点放在如何抓住学生注意力上,多方面去发掘教学资源来丰富教学过程。如在课堂一开始就播放《好汉歌》进行气氛渲染,利用学生常吃的零食里附赠的水浒英雄卡片切入,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各自喜爱的水浒人物等等。进而引入林冲这一人物的形象与事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越是生动的叙述,越是冲突性强戏剧化的叙述越能让学生聚精会神。所以在语文课堂的组织上,应贴近学生的心理,像讲一个故事,说一个传奇一样。在朗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像《好汉歌》一样在朗读过程中模拟出慷慨豁达的气氛,体会到字里行间的韵味美。对于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的疑惑,都是一线课堂上最直接的反馈。老师应及时捕捉学生在朗读过程中的表现,快速反应,科学插入课堂教学内容中。

四、善于评价应有效开发课程资源

阅读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个自主性的行为,越是有阅读兴趣的同学,就越能在阅读的道路上找到乐趣,进而坚持终身阅读。而在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阅读的培养时期,此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师不要过多地限制学生的阅读范围,除了那些开卷有害的书籍,不论是何种学科何种专业的书籍,只要学生有阅读兴趣,就可以鼓励其自主阅读。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学到了新知识,看到了新世界,这就是阅读的意义所在。阅读是触类旁通的,更是相互提升的,多元发展,探究为重也就是这个含义。基于此,作为小学老师,应时刻看到学生的闪光点,评价其阅读的主动性,鼓励其保持阅读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在老师的肯定与表扬中继续阅读下去。在流程安排上,教师应有意识地把课堂时间与课外时间进行协调,鼓励学生进行多学科的综合性阅读,同时引入学生自身的阅读感悟与生活体验。让学生在阅读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找到自己的情感共鸣点,找到与文章作者同气相求的地方。当学生产生兴趣时,才能对阅读产生自觉性。而为了达到这一点,好的阅读课堂设计是必不可少的。然后,慢慢过渡到对文章语言、构架、文章叙事风格上进行教学。如组织学生或者阅读小组根据阅读的内容进行讨论,写读后感,交流心得等。还可以让学生讲一讲自己最近阅读的书籍有哪些,在其中感受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在于培养学生阅读的方法与能力。从这方面入手,教师可以有目的性地教授学生相关的阅读方法,理解何为粗读,何为精读,何为浏览,何为做笔记。如粗读其本意就是理解文章的大意,理清文章的层次与架构。精读则是在粗读的基础上进一步作标注,对自己有疑惑有心得的地方进行标注,并写下感想等。而在阅读中遇到的难点也在此时得以记录,可以在阅读完后请教老师或者与同学一同讨论交流。

综上所述,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应引导学生质疑,提出疑问,创设教学合作,开展合作学习模式。及时表扬,及时评价,让学生在阅读时能循序渐进地提高阅读的能力,感受到文章作品的内涵意义,进而为培养学生终身阅读习惯打下良好基础。

摘要:本文以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为目的进行探讨与分析,并提出若干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方法,如教学问题设计应引导学生质疑;合作学习应创造教学情境;阅读教学应善于捕捉课堂生成;善于评价应有效开发课程资源等。以供读者借鉴。

苏教版小学语文文学教学分析 篇3

[关键词]苏教版;小学语文;文学作品;教学分析

文学作品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中的重要部分,它能够有效落实语文课程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并增加学生的个体经验,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语文教学中设置文学作品部分能够让学生的生活常识、语文知识乃至科学知识得到增加,并锻炼学生在想象、审美、语言和叙述等方面的能力。所以,必须对文学作品的教学价值加以重视。

一、文学作品的概念和作用

苏教版小学语文文学作品是为小学生创作的符合其心理发展规律,适应学生阅读需求和接受能力且能够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文学作品。它具有故事性、成长性、趣味性和朴素性。它主要包括古代近代或者外国的文学作品节选出来的内容。可以是《世说新语》及二十四史中的故事,可以是鲁迅、胡适、冰心等近现代文学作品,也可以是国外的《格林童话》、《伊索寓言》等作品中的故事。

首先,它能帮助学生落实语文课程目标。语文课程不但要让学生积累知识,还要锻炼学习能力、体会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采用文学作品正好可以达到以上目的,让学生养成语文素养。其次,它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国目前采用新课标,目的是要实行素质教育,让学生全面发展。人性不是天生具来的,而是后天形成的,而文学作品正好可以提升人的本性,通过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审美能力以及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最后,它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文学作品大多是中外文学精髓,通过对这些文学作品的讲授能够让教师掌握到文学创作技能、修辞表现手法的应用等知识,能够提高教师的文学修养。

二、苏教版小学语文文学作品教学现状

就教材设置来说。首先,在苏教版小学语文中文学作品数量最多的是小说、散文和诗,体裁较为丰富。其次,文学作品中表现主题最多的是美德、自然和爱,之后还有成长、民俗和国际理解三个部分。再次,绝大部分选录的文学作品经过了改编和改写,删除了原著中的部分情节,应用了小学生普遍接受的语言文字。最后,文学作品中出自国外的比例较多,远远超过国内比例。

目前的苏教版小学语文文学作品教学中存在以下优点。第一,它意识到苏教版小学文学作品的重要性,很多教师对文学作品非常重视。第二,对文学作品的功能有明确的认识,很多教师认为文学作品既有审美功能,又有教育功能。第三,对文学作品教学的特殊性较为重视。第四,能充分保证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

另外它还存在以下不足。第一,部门教师缺乏文学作品深入解读,很多教师没有广泛接触过这些文学作品,其对文本的分析还较为浅显,从而对教学效果带来了影响。第二,很难实现多元阅读。很多教师并没有有效对课本多元解读,因为教材选文主体单一,师生难以个性化解读,教师参考书对主题思想进行了规定,考试要求有唯一的标准答案,这就对师生的多元解读带来了限制。第三,难以体现文学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太过受到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影响,忽略了学生教学中的情感体验。第四,很难将教育性和审美性协调起来,很多学生难以处理两者之间的协调关系。第五,学生没有创作热情。

三、苏教版小学语文文学教学优化措施

1.重视文学作品的情趣

在对文学作品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文学作品的美学特质,要把握学生的情趣,发挥教学特色,小学生精力充沛,情感热烈,想象丰富等,因此要注意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如此才能深深吸引学生的注意。教師要善于挖掘作品中的童趣,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质量和效益。

2.强化文本意识

因为作品文本的不同,所以其组织形式和表达方法也会有所不同,教师要根据文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例如,诗歌、小说、散文、古文等。

3.改善教学方法

小学阶段的学生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学生很容易受到生动故事的吸引。教师可以对书中插图进行应用,从而创设意境。小学生文学作品其语言较为优美且充满童趣,教师可以在朗读过程中体现出趣味。另外,小学生喜欢表现自己,教师可以应用表演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激发学生兴趣。

4.提升阅读质量

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教学中可以多层次多元化对文本进行解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鼓励学生多课外阅读,教师也要积极提升个人素质,充实自己文学理论知识、提升文学鉴赏能力等。

5.文学教材要切合学生心理

注意选文的幻想性和趣味性,尽量忠于原著,均衡分布选文,适当增加童话、语言和小说的数量,丰富作品主题,在积极吸收外来作品也要注意对中国古代经典的真实故事进行应用,不让让学生认为道德素质好、聪明好学、积极向上的都是外国小朋友,而中国古代祖宗形象都锁定在掩耳盗铃和亡羊补牢等主人公上了,要防止学生崇洋媚外。

四、结语

小学文学作品能够落实语文课程目标,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并增加学生个体经验,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文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文学作品教学为例,分析了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针对优化教学质量的措施。总之,教师要对文学作品教学加以重视,关注学生个体,如此才能保证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标,韩晶晶.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儿童文学作品编选情况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0:76-78.

[2]王金禾.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及对策[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1,05:147-149.

[3]唐小梅.农村小学的儿童文学教学——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5,09:35-36.

[4]闵海燕.从儿童文学角度透视高师《小学语文教学论》阅读教学[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3,08:89-90.

苏教版小学语文25咏华山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景交融,想象丰富。教学重点:1.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难点:情景交融,想象丰富。教学方法:讲读课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诵读诗歌。

二、导入新课

“诵明月之词,歌窈窕之章”这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今天我们将通过三首咏月诗词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三、整体感知

学生讲述汇总资料,教师归纳,明确:

1、中秋节是农历的八月十五日。这一夜的月亮是一年中最圆最亮的。这一天所有外出的人们都要赶回家团聚。中秋节的习俗有赏月、吃月饼、吃芋艿、点灯笼等。

2、月亮是地球的卫星,它围绕着地球旋转。一月的三十天中,月亮从月初的新月逐日丰满,直至十五最圆,此后又逐日削减,到月底又成一个弯月,如此反复,周而复始。传说中月亮中有一个广寒宫,宫中住着嫦娥,一只可爱的玉免与她作伴;还有一个被罚砍桂花树的吴刚。

3.学习《十五夜望月》: 指名读,齐读。

结合文下注释,运用工具书,理解诗意。掌握“栖”的音形义。展开想像,感受诗情。

小组内交流读诗的感受,相互启发。

小组派代表将本组学习的成果在班内交流。形式灵活,可以用问题的形式相互考查;也可展开辩论或竞赛。

四、交流互动

本诗写月的地方有几处?(地白、桂花、月明)

诗人借“白地”“乌鸦”“冷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寂寞} 写思念亲人的句子是哪句?其中用的最妙的是哪个字?谈出你的看法。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用得最妙的字是“落”字。诗人运用了奇妙的想象,将满天的月光,比喻成无数根思念的情丝,它们正随了月光,洒在所思念的人家。想象奇妙、生动。)齐读,背诵。

五、质疑交流

该诗的风格如何?感情如何?(凄清、寂寞;忧郁、惆怅)补充介绍作者

六、自主小结

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七、反馈练习

1.“冷露”一词中的“冷”怎么理解? 2.“秋思”一词具体含义指什么?

八、布置作业

背诵《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景交融,想象丰富。教学重点:1.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难点:情景交融,想象丰富。教学方法:讲读课

检查前两首诗的背诵默写。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到诗人们常在中秋节晚上,吟诗赏月,借酒浇愁,抒发思念之愁苦。这节课我们就和宋朝伟大词人苏轼一起,大醉一场,领略他豁达、乐观、豪迈的胸怀。

二、学习词前小序:

谁能告诉老师,这首词作于何时?在什么情况下作的?为何而作?

学生阅读有关注释回答。教师补充有关写作背景,重点介绍二点,其一,此时的作者政治上受到打击、排挤,很不得意;其二,与弟弟六七年未见了。

三、放录音带,学生跟读。

四、指导学生朗读。

五、查阅工具书,结合文下注释,理解词意。掌握“阙”、“琼”、“宇”、“绮”“婵娟”等的音形义;重点理解“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

六、发挥想像,感受诗情。

1、求学生展开想像、联想的翅膀,从自身的生活经验中去寻找相应的形象感受和情绪体验,从而达成与诗人的沟通。

2、小组内交流心得体会后,派代表参与班上的讨论。

七、教师点拨归纳:

1、上阙写词人欲“归去”,归到哪里去?为什么要归去?

2、正面写月光的句子有哪些?侧面写的有哪些?(“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起舞弄清影”)

3、词人埋怨月亮不解人意的句子是哪句?

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中的“此事”指的是什么?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胸怀和情致?(旷达;乐观)

5、词中表示“月”的概念的词有哪些?此外,你还知道哪些?(明月、娟婵;月宫、广寒宫、飞镜等)

6、表达对离人美好祝愿的句子是哪句?

7、这首词的艺术特色如何?

这首词的上阙写词人月下饮酒,既而由幻想超脱尘世,再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可以说写得回环曲折、动人心魄。下阙对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而表达对离人的祝愿。诗风洒脱自如,想象大胆瑰丽,把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在月的阴晴圆缺中渗入了浓厚的哲理意味,并在词的结尾把对亲人的思念扩展到人类普遍的情感体验,表达出对天下有情人深深的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正因内容和艺术上的高度完美的统一,使得这首诗成为千古年咏月中最著名的一首。

八、欣赏王菲演唱的流行曲《明月几时有》。

朗读并背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景交融,想象丰富。教学重点:1.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难点:情景交融,想象丰富。教学方法:讲读课

一、学习《我的思念是圆的》:

1、教师范读。指名读。

2、简介诗人艾青。运用工具书理解内容。掌握“天涯海角”的意思;注意多音字“咽”的在诗中的读法。

3、小组内有感情地朗读,并畅谈读诗的感受。

4、小组之间交流心得体会。

5、教师点拨归纳:

A、诗人为什么把无形的思念说成是圆的?(诗人借此表达希望团圆、圆满之类的意思。)

B、第一节最后一句“会想起什么?”作者悬而未答,你认为应想起什么?(可由学生自由发挥,不必统一答案)

C、作者借此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渴望亲人团聚,祖国统一的愿望。)

6、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二、小结:

苏教版小学语文25咏华山教学设计 篇5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狂澜()炊烟()萦绕()梳妆()麦穗()烙印()2.结合歌词的内容,说说你对下面各句歌词的理解。

(1)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2)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

(3)西村纺花,东港撒网,北疆播种,南国打场。

(4)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就算身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

二、阅读下列语段,做后面的题目 在希望的田野上 晓 光

我们的家乡

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一片冬麦,一片高粱,十里荷塘,十里果香。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生活,我们的理想

在希望的田野上,禾苗在农民的汗水里抽穗,牛羊在牧人的笛声中成长。西村纺花,东港撒网,北疆播种,南国打场。

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劳动,为她打扮,为她梳妆。我们的未来

在希望的田野上,人们在明媚的阳光下生活,生活在人们的劳动中变样。老人们举杯,孩子们欢笑,小伙儿弹琴,姑娘歌唱。

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奋斗,为她幸福,为她增光!

3.说说对“禾苗在农民的汗水里抽穗,牛羊在牧人的笛声中成长”的理解。

4.三段歌词的末两句句式相同,但用词略有变化,仔细想想这些变化有什么含义。5.仿写:请写一段你理想中的“在希望的田野上”。

歌词三首 参考答案

一、1.lán chuī yínɡ zhuānɡ suì lào2.(1)这三句歌词进一步描写黄河的宏伟气势,歌颂黄河的伟大坚强,表明黄河是哺育我们的母亲河,是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的象征。

(2)人虽着洋装,但心中永远装着祖国,永远念着祖国,寄托着身在异国他乡的海外游子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用心

爱心

专心(3)概括了农、牧、副、渔,具体地写劳动的情景,强调全国人民都是耕耘希望。

(4)“澎湃”突出了声音之响。不仅声音之响,而且诗人还听出是“中华的声音”。这是来自心中的声音!这是融在血里的声音!是海外赤子永不改变的爱国之心的表白!

二、3.这两句形象地描写农民为“理想”耕耘,充满诗意地表现了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带来了大地的丰收。

4.这些词语的运用都是和每段的中心词语相照应的。第一段中心词是“家乡”,“为她富裕”“为她兴旺”,第二段中心词是“理想”“为她打扮”“为她梳妆”。第三段中心词是“未来”,“为她幸福”“为她增光”这些内容之间有着一定的层进关系。5.略

用心

爱心

苏教版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梳理 篇6

青铜峡市瞿靖中心小学 雷志琴

小学语文教材的梳理我主要介绍的是《课程标准》中的五大板块中“口语交际”的内容,在这里我将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呈现给大家,逐步展开,进行梳理。梳理中突出了《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内容和要求.我从以下两方面进行精心阐述 :

一、纵横之间,清晰把握教材的设计内核

苏教版“口语交际”教学每课教材都由3个部分组成:即话题、情境图、教学要求提示。

1.关于“话题”:每册内容它包括以下五个系列(1)“学会”系列:

包括:一年级下册《学会道歉》《学会做客》;二年级上册《学会祝贺》《学会请求》《学会待客》;二年级下册《学会劝阻》《学会转述》;三年级上册《学会求救》;三年级下册《学会商量》;四年级上册《学会感谢》《学会赞美》;四年级下册《学会安慰》《学会鼓励》;五年级上册《学会请教》《学会拒绝》;六年级上册《学会采访》《学会申诉》《学会解释》。

(2)“交往”系列:

包括:一年级上册《打电话》《借铅笔》;二年级上册《问路》《买文具》《看望生病的同学》;二年级下册《说话要注意姿势》;三年级上册《当有人敲门的时候》;三年级下册《约请》;四年级上册《帮他出主意》;五年级下册《请你帮个忙》;六年级下册《与(市长、校长、村长„„)对话》(3)“交流”系列

包括:一年级下册《春天来啦》《说说我的家》《我在六 一这一天》二年级上册《我长大了做„„》、《我打算这样过寒假》);二年级下册《教你玩游戏》;三年级上册《小小读书交流会》《介绍我的小制作》《说笑话》《小小展销会》;三年级下册《聊聊春节》《关于春游的建议》《说说广告》《我家的一张照片》;四年级上册《介绍我的朋友》《说漫画》;五年级上册《小小新闻发布会》《健康小顾问》;五年级下册《畅想未来》《介绍世界名城》《影视剧评说》《七嘴八舌话环保》;六年级上册《介绍我国的一个民族》《我最喜欢的电视栏目》《我喜欢的一句名言》《推荐一本书》;六年级下册《聊聊当前的热点话题》《离别赠言》。

(4)“讨论”系列

如:一年级《我们讨论》;二年级上册《大家来讨论(看书的姿势是否正确)》;四年级上册《小小讨论会-----用好压岁钱》;四年级下册《讨论班级公约》;五年级下册《选择话题说想法》;六年级下册《小小辩论会》。(5)“讲述”系列:

如:一年级《听故事讲故事》;二年级上册《小苹果树请医生》;二年级下册《讲童话故事》;四年级下册《乌鸦受骗以后》;五年级上册《水浒传故事擂台赛》;六年级下册《漫话三国英雄》。

1.关于“话题”:特点:

(1)生活性。比如教学《问路》《买文具》《学会待客》等内容时,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学生交际时就非常的得心应手,有交际的兴趣。(2)实践性。如教学六年级下册《于市长、校长、村长对话》《小小展销会》等内容,这些内容的教学都是通过学生亲自去实践进而和别人进行交流。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表达和实践能力。

(3)时代性。比如教学《我喜欢的电视栏目》、《聊聊当前的热点话题》等,这些话题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学生通过观看、讨论来进行评价,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倾听能力,从而达到了口语交际的目的

2、关于“情景图”

情境图具有引领、想象的作用,他的目的在于:第一,较具体地交待口语交际的对象、目的、时间、场合、过程等,虚拟一个与实际生活相似、相近的交际情境; 第二,告诉学生,图画中所描绘的都是自己在生活中见到过、经历过、体验过的“自己的事”,有利于他们在口语交际学习时,唤醒生活积累,将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与要学习的内容建立起新的联系,产生参加口语交际的愿望与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3、关于“教学提示”

特点:第一,引领性。他让学生通过看提示,经过短暂的思考后,知道如何去说,继续说。

第二,自主性。教学时学生能通过话题自由的去想象发挥,不受时空的限制。第三,目标性。

二、百啭千声,让口语交际成为学生的精神盛宴。

1、明确目标,细化目标梯度。

第一学段的关注要素有:学讲普通话、复述、讨论、交谈态度、表达信心,对听的要求是:“能听懂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听故事、看影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

第二学段的关注的要素有:交谈、倾听、请教、商讨、转述、讲述等。对听的要求是:“听别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第三学段关注的要素有:尊重、理解、讨论、倾听、条理(语气、语调)、即兴发言等,对听的要求是:“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复述。”

2、创设情景,丰富互动形式,形成交际场。因此,我们日常的口语交际课,绝不能上成老师或个别好学生的“独角戏”,要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其中,都能或多或少地与同学、与老师进行应答交流,并能发表自己的看法。

3、适时引导,巧妙应对,促进语言素养的全面推进。学生在表达交流中,常出现用词不当、语句颠倒重复、语句不完整、表达不够准确,不够清楚、不够条理等现象,教师在教学中应敏锐关注,并引导学生倾听、发现、修正,还“口语交际课”的本真目的。

4、充分利用评价激励的功能,进一步开发学生交际的潜能。(1)在激励中树立学生口语交际的信心。(2)在多元评价中推进学生口语交际的发展。

首先,要使学生明了标准,成为评价的主题。

其次,应该调动多方人员参与评价的过程。

最后,评价的内容也应该多元化。

5、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习,不断拓宽口语交际训练的渠道。(1)融口语交际于语文课堂教学之中。(2)在社会实践中锻炼提高。(3)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苏教版小学语文25咏华山教学设计 篇7

一、寻找生活实际的落脚点

“练习”教材中, 无论是低年级的“学用字词句”, 中年级的 “ 处处留心”, 还是高年级的“语文与生活”, 都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 在教学时, 很有必要分析一下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的关系, 寻找两者的结合点, 让课堂教学生活化有个落脚点。

1.走进生活, 开展语文实践

有些教材内容就是学生的生活, 那就将学生带进现实生活的情境中, 让学生在自然的生活环境中进行语文学习。 如学校绿化调查与建议, 就可根据教材要求, 给学生人手一张调查表 (也可小组合作) , 走进校园的绿树红花之间, 去观察、去统计、去思考、去提出建议。 学生在调查的过程中不仅掌握统计的方法, 更唤醒了关注校园的主人翁意识。

2.还原生活, 掌握语言规律

有些教材内容, 与学生的生活有关联, 但是同一内容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又不完全相同。比如四年级要求学生画出学校到自家的线路图, 并用语言阐述具体的走法。这个练习有一定的难度, 不仅要正确表述行走的方向与线路, 还要寻找到路线与周边建筑之间的空间关系。对于这样的教学内容, 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还原生活, 掌握基本的方法。 具体可以带领学生结合现实生活, 选择大家都知道的路名、知名建筑、生活小区等, 设计一条学生能够理解的路线, 帮助学生弄懂方向, 找到关键地点 (拐弯口、典型建筑等) , 用语言阐述具体走法, 在此基础上进行自主画图解说。

3.巧用资源, 弥补认知所缺

因为教材要兼顾各地学生的需要, 难免会出现与本地学生生活脱节的教学内容, 比如六年级下册练习2中的认识农具。 在城市学校, 此内容不仅是学生, 就是教师的生活中也没有这方面的经验, 这时候, 就需要借助间接经验来弥补学生生活的不足。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问问家里的长辈, 有乡下亲朋的可以亲自去看看农具的样子, 或者请对方拍个照片来, 有些博物馆有这方面展出的, 可以去参观一下。 当然, 教师直接提供相关资料图片或视频也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但是学生亲自参与挖掘身边资源的学习活动更有意义, 也更有利于学生形成具象认识, 印象会更加深刻。

二、落实语感培养的训练点

为了借助练习教材, 训练学生在实践中迁移运用语言的能力, 必须落实培养学生语言感悟能力与表达能力的训练点, 使教学更加有的放矢。

1.借助阅读材料, 提高语言感悟能力

练习中常常出现文学经典片段的赏读, 可引导学生在经典阅读中学会赏析感悟语言之妙。 比如课例中“ 众人被刘姥姥逗得哈哈大笑的情节” (出自《红楼梦》) , 这段语言描写了各种人物的“笑态”, 并通过这种种笑, 将黛玉的柔弱、宝玉的恃宠、贾母的纵惯等刻画得活灵活现。 教学时, 这位教师不仅引导学生领悟通过笑的姿态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还抓住两个“喷” (史湘云的“喷饭”, 薛姨妈的“喷茶”) 、两个“笑疼了肚子” (黛玉 “伏在桌上哎哟”和惜春 “ 让奶娘揉一揉肠子”) 来领略古典文学语言之精妙, 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2.利用语言资源, 体悟地域文化特点

各个练习教材中, 还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语言资源, 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体悟不同的地域文化特点。如六年级上册练习4中的“俗语”, 在教学时除了积累教材中所提供的几个俗语, 更要引导学生体悟———俗语来自于广大人民群众中间, 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 反映了地区的民俗风情, 这样的语言通俗易懂, 活泼生动, 细细品味有一定的意蕴。 因此, 教师可以事先收集一些本地俗语, 让学生用方言读一读并说说理解, 还可以将课堂延伸至课外, 挖掘家庭资源, 收集来自不同地区的俗语进行交流 (本班新市民学生居多, 来自五湖四海的家庭, 让学习资源更为丰富) 。

3.注重迁移运用,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时, 我们可以结合教材例子, 引导学生仿写、续写。如五年级上册练习1《风儿在哪儿》的教学, 先引导学生朗读诗歌, 弄懂诗歌的结构, 发现诗歌其他的句子都是一样的, 只有其中一句不同, 引导学生领悟到“ 树梢轻轻地摆动” “ 湖面泛起了碧波”。这两句虽然没有写到风, 但是却形象地写出了因风而起的独特景象。再启发学生想象一下, 生活中还有哪些风吹过时能看见的画面, 将学生的视角迁移到自己的生活中, 如“红旗在空中招展”“池塘荡起了涟漪”“柳枝飞舞着长发”……仿照教材中诗歌的结构写下来, 就成了诗歌语言。

可以图文结合, 引导学生将看到的图景变成一个个活生生的画面, 再转变成文字记录下来。如一年级上册练习5, 教材提供了一幅黑白图。在教学时, 可以先让学生看图, 将图中描绘的景物名称如 “树叶”“蚂蚁”“青草”“小河”写在田字格里, 这样, 学生的眼里就有了物。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 给图中的景物涂上颜色, 这样, 学生的眼里就有了色彩斑斓的春天。接着, 引导学生看图, 想一想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编个有趣的故事。 这样, 学生就会将图中的景物联系起来去想象, 在学生的心里, 就生成了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 最后, 把故事讲给大家听, 表达就水到渠成了。

三、创设沟通交流的现场感

在针对“练习”中“口语交际”的教学时, 需要创设各种不同的、有真实意义的、可以让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的现场。

1.让课堂成为真实的交际现场

学生首先得学会与同学、老师交往, 所以课堂本身就是学生学习、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真实现场。教师在教学时, 要充分利用班集体这一交往场所, 开展“口语交际”学习活动。比如一年级上册第一次口语交际“自我介绍”, 教师就可以结合学生实际, 组织全班同学开展“自我介绍”。首先, 教师先提出自我介绍的总体要求, 比如讲清自己的姓名、年龄、上的是哪所幼儿园、学了哪些本领, 如果愿意还可以展示一个自己拿手的本领。接着, 同桌的小朋友之间先自我介绍, 教师此时应引导学生, 因为教室里大家都要交流, 介绍的同学说话声音要轻一点, 让同桌听见就可以了, 听的同学要认真倾听, 表示对对方的尊重。然后, 还可以让学生走下座位, 主动跟自己还不认识的小朋友进行自我介绍, 认识更多的新朋友。最后, 还可以请自告奋勇的同学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自我介绍, 这时候教师就需要鼓励学生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大胆表达了。多层面的“自我介绍”, 让学生敞开心扉, 融入班集体, 迈出了“口语交际”的第一步。

2.变现实生活为沟通交际的课堂

学生待人接物、与人沟通的能力有时需要在特殊的情境中习得, 比如“打电话”, 是打电话一方与听电话的另一方之间点对点的交流, 这就需要教师创设这样的情境去培养学生相关的沟通能力。就以“打电话”为例, 教师可以将教学现场设定为学生的家里, 通过“我给老师打电话”或者“老师给我打电话”的形式, 让学生在真实的体验中学会打电话与接电话的基本礼节, 学会礼貌用语“请问你找谁”“老师您好”“老师再见”等;学会倾听并收集交流信息, 比如“老师让我明天穿校服”“老师让我妈妈打电话给他”等;学会将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 比如“我想问老师一个问题”“我今天在学校有点不开心”;等等。当然, 为了让“打电话”的语用价值最优化, 教师事先得设计好通话的内容, 好让学生沟通有内容, 交流时就有话可讲。

3.将课堂变成虚拟的社会现场

有的口语交际内容需要与社会现场接轨, 为了更有现场感, 可以将课堂改造成“模拟现场”。比如三年级上册练习5的“小小展销会”, 可以将教室 (甚至操场) 变成展销现场, 组织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 每一小组一个展销专题。比如文具用品展区、阅读书籍展区、玩具工艺品展区等等, 每个小组成员自己分工, 有的负责介绍展品, 有的负责招揽顾客, 有的负责销售, 有的负责收钱, 做到分工明确, 职责分明。作为顾客的同学, 在参观展区、信息咨询、购买商品时, 也要做到礼貌文明。教师可以即时记录下学生的现场表现, 作为活动后进行总结评价的依据。

苏教版小学语文25咏华山教学设计 篇8

《狐假虎威》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中的教学内容,故事的内容是老虎逮到一只狐狸。要吃它。狐狸撒了谎,于是老虎就被蒙住了,按照狐狸的话跟它走。此时,森林里的野兽见了他们都逃跑了。老虎不知道其中的原因,还以为野兽们是怕狐狸哩!通过这个故事来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二、设计思路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的图画读懂文字内容。因为课文中插图十分的逼真,形象地再现了“狐假虎威”的过程。所以,在看图读课文的基础上讲述故事的内容。从而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深刻的了解,既拓展了成语的意思,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 掌握生字组成的词语,通过过程探究掌握课文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理解成语的基础上认识仗势欺人的坏人。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教学难点 理解成语“狐假虎威”的引申意义。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推进新课

多媒体视频播放狐狸在老虎后奔跑情景(学生观看)。

师:今天,我们将学习一个成语《狐假虎威》。(板书)

师:我们知道,狐狸是一种狡猾多疑的动物。而老虎是一种十分凶猛的动物,被称为百兽之王。一天狐狸遇到了老虎,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设计意图 通过情境创设,加之设疑激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为下文的研读作铺垫)

(二)理解题意,研读课文

1.出示句子 为什么百兽闻风而逃呢

(学生纷纷举手抢答)

师:原来,狐狸是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

2.探究课题

师:课题“狐假虎威”是我们熟悉的成语,其中“狐”就是“狐狸”,“虎”就是“老虎”,“假”是“借着”,“威”是威风。

(设计意图 通过逐词逐句理解课题,让学生理解成语的意思。)

(三)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1.研读1自然段

师:本故事是如何开始的呢?(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师:(出示图片)质疑:老虎的凶猛表现在哪里?

(明确:“扑”“逮”)

(学生练读)

2.研读2~5自然段

过渡:狐狸被老虎逮住了性命难保,情况十分危急。此时,狐狸想出了一个坏主意。狐狸想出什么主意呢?

(明确 害怕 狡猾)

师:课文中那些句子与词语说明狐狸的狡猾?(指导读词、读句)

明确:

①眼珠子骨碌一转。

②扯着嗓子。

③是老天爷派我来……我看你有多大的胆子!

④听了狐狸的话,老虎先是一愣。

(指导读句 演读2~5自然段,读出不同的语气。)

3.研读6~8自然段

过渡:看到老虎半信半疑的样子,狐狸想出了一个办法:亲自带着老虎到森林里走一趟。

(学生细读一读7~8自然段。)

师:现在请5名体现戴上头饰上台表演,其余同学当一次导演。

师:根据表演活动过程师生评议,然后出示卡片

(摇头摆尾 神气活现 半信半疑 东张西望)

(请当导演的学生对表演进行评价)

师:(出示图片)提出疑问

①当森林中的野猪、小鹿以及兔子看到狐狸大摇大摆地走来时,与往常很不一样,它们知道是什么回事吗?

②哪个词写出了它们的不明白?(明确:纳闷)这时,它们想到了什么?(过去狐狸可没这么威风呀!今天为什么这样的神气活现的,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③森林中的百兽为什么会撒腿就跑呢?(明确:害怕、担心)

小结:看了大家刚才的表演,我们再来继续读这篇课文。此时,应该怎样表达其中的感情。

(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范读)

4.研读第9自然段

过渡:同学们,当老虎看到森林中的百兽们纷纷的逃跑时,他想到了什么?(明确:上当 受骗)

师生交流:

师:森林中的百兽是看到谁才跑的?

生:老虎根本就不是怕狐狸,而是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

师生:这就是成语“狐假虎威”的含义。

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用这个成语来比喻借助别人的力量吓唬其他人。其实,这个人自己病没什么本事。因此,我们在看待事情时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否则,就容易上当受骗。

(设计意图 通过逐层研读,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探究过程中了解狐狸如何骗过老虎,以及为什么老虎在后跑、狐狸前面跑。进而理解狐狸是借助老虎的威风。在师生的交流与讨论中,引导学生理解狐假虎威的引申意义。)

(四)拓展延伸,激活思维

思考:如果老虎知道自己受了狐狸的骗,会出现怎么样结果?

六、课堂小结

《狐假虎威》这篇课文是一个生动、有趣的成语故事,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应该知道做什么事都要看清楚事物的本质特征,不能被事物表面的现象所迷惑。

七、作业

续写《狐假虎威》的故事,当狐狸与老虎第二次相遇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情形。

八、教学反思

上一篇:刷牙战斗记小学优秀作文下一篇:浅谈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