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掌声》教学设计

2024-07-06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掌声》教学设计(共11篇)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掌声》教学设计 篇1

一、板书课题,质疑问难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21课“掌声”。看老师板书课题(老师边写边说)掌字下面的手要写得舒展,手掌尽力伸开才便于鼓掌。齐读课题。

师:读了课题,你的脑海里立刻产生了什么问题?

生:掌声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故事?

师:这个问题提得不错,请坐。

生:课题为什么用《掌声》这个名字?

师:两位同学的问题,老师记在这里。

师:还有吗?请你来。

生:我们为什么要学这篇课文?

师:对呀,我们为什么要学这篇课文,随着这堂课的学习大家慢慢就知道了。

师:同学们提出问题了,我们认真去读课文,一定能解决问题。

(出示课题,让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带着自己的问题去阅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课前大家都读课文了,我想知道生字词都会读了吧?

生:会读了。

师:那好,我们来交流一下。(课件出示生字组成的词语)同位之间互相读,读错的相互纠正。(学生读生字词)

师:会读的同学请坐好。从你开始,一人一个。

(一生读到“骤然间”)

师:“骤”这个字是翘舌音,你再读给大家听一听。(生读,齐读)

生:珍惜(拖着长音读了两遍)

师:不要拖音,听老师读。(老师示范读)你再读一读,同学们一起读。

生:珍惜

(其余的词语略)

师:这几个词语大家都会读了,再看这两个词语。(课件出示:落下了残疾身处困境)他们中间都有一个多音字,说说看,遇到多音字,你们都是怎么弄清它在一个词或句子中的读音的。

生:查字典。

师:这是一个好方法。课前大家都预习课文了,相信你已经弄清了这两个多音字,第一个,谁来汇报一下。

生:落(lào)下了残疾

师:结合字典给大家解释一下。同学们也可以跟着他的解释翻开你的字典。

生:字典281页指出读lào时一般指口语词,如落枕。在这里也是口语读Lào。

师:它还有别的音吗?

生:有,读lùo 和là。

师:请你各组一个词语好吗?

生:落叶、落下。

师:很好,本来老师想帮助你们,看来现在不需要了。第二个谁来?

生:(翻看着字典解释)处chǔ的第二条解释是处在、置身,根据这一点我知道身处困境里读chǔ。

师:你很聪明。请坐。

师:把拼音去掉,看看还会读吗?(开火车读,然后一起读)

(多音字的读音,不是由老师教,而是学生自己查字典作出判断,培养了学生运用字典独立识字的能力。)

师:大家看“愿意”这个词语,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生:(争着举手)它们都有一个心字底。

师:对,发自内心地去做一件事,才叫“愿意”。生字词我们会读了,接下来谁“愿意”读读课文。

(一生读完第三小节。)

师:眼圈儿这个词是儿化音,你读得很准确,大家一起读。

(一生读第四段,“不知是在谁的带动下”漏掉“在”字,这是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师:打断一下,你再读读这一段第二句话。

生:就在小英刚刚站定的那一刻,不知是谁的带动下,骤然间响起了一阵掌声。(还是没读对)

师:漏了一个字,谁来帮助她把这句话读正确?

生(该生的同位):就在小英刚刚站定的那一刻,不知是在谁的带动下,骤然间响起了一阵掌声。

师:听出来你错在哪里了吗?

生摇头。

师:(指同位)你再读一遍。

该生的同位又读了一遍。

师:听出来了吗?请你再读读这句话。(终于读对了)好,请你接着往下读。

(另一生读最后一段,读得很快,没有注意停顿)

师:老师提示一下,标点符号要注意停顿,不要读得那么快。你再读读。

生:让我们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

师:很好,书就应该这样读,请坐。

(学生朗读课文这一环节,殷老师主要从“易错词句的朗读和语句之间的停连”两方面进行指导,点拨到位,过程扎实。)

三、细读第一次掌声,感受掌声的热烈、持久

师:从刚才的几位同学读书来看,我知道同学们课前很“愿意”和我一起学习这篇课文,所以才读得比较正确、流利。我很高兴。这篇课文课题是掌声,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描写两次掌声的句子。

(课题是“掌声”,教学目标是“感悟两次掌声的含义”,直接从画出描写两次掌声的句子入手,简捷明快,避免了繁琐的内容分析。)

生边默读边画。

师:谁来读第一次掌声。

生:不知是在谁的带动下,骤然间响起了一阵掌声,那掌声热烈、持久,小英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就在小英刚刚站定的那一刻,不知是在谁的带动下,骤然间响起了一阵掌声。

师:(另一生又举手)你还有不同意见,请说。

生:就在小英刚刚站定的那一刻,不知是在谁的带动下,骤然间响起了一阵掌声。那掌声热烈、持久,小英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师:你画得最完整。(课件出示这句话,同时出现:就在小英刚刚站定的那一刻,不知是在谁的带动下,响起了一阵掌声。小英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画出写掌声的句子,是在培养一种基本的阅读能力--寻找文章中明确写出的信息。这项能力看似简单,但对刚从二年级升上来的学生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殷老师不急不躁,让学生慢慢找,画准确,画完整,把阅读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同学们读读这两段话,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生:第二段话比第一段话,少了一个骤然间。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还有吗?

生:还少了“那掌声热烈、持久。”

师:我觉得第二段话,虽然少了几个词语,但和第一段话相比意思差不多,而且还很简练。

(用教师删减了一些词语后的句子跟原文比较,让学生体悟关键词语的做法,有利有弊:对刚开始学习“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的三年级学生来说,通过比较便于发现这些词语的重要性;但其中教师的暗示作用十分明显,并非是学生自己的感悟和发现。更可行的做法是,让学生自己读句子,注意到你和同学重读了哪些词,你为什么把这些词语读得比较重,这些词语含着什么意思。这样做把朗读和抓关键词句结合起来,而且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感受。)

生:(摇头,并积极举手有话说)

师:看来有很多同学和我意见不同。不过你得有理由说服我,我再加上这几个词语。

生:加上“骤然间”表示掌声是忽然间响起的。

师:你这样一说,我发现“骤”字,(老师边说边板书“骤”)左边马,右边聚,就像很多匹马聚集在一起,飞奔。在演讲课上,是四十多双手掌,没有人带动,不约而同,同时鼓掌,掌声怎么样?

生:热烈、持久。

师:看来“骤然间”不能少,还有两个词语。

生:从“持久”这个词语我知道掌声响的时间很长。

生:从“热烈”这个词语我知道同学们鼓掌非常响。

师:同学们谈得很好,我写下你们的收获。(板书:热烈、持久)同学们看,“热、烈”这两个字,下面的四点底就是由“火”字简化来的,可见鼓掌的人都有一颗火热的心呀!

(汉字不是简单的表音符号,汉字是有文化内涵的。老师在词语教学中适当地穿插汉字文化知识,并且巧妙地和课文情感结合在一起,使课堂教学具有文化内涵。不过这样的穿插要适度,如果处处旁生枝蔓,会影响主要教学目标的达成。)

再看“持”,它是生字,和老师一起写。(老师在田字格中板书,学生书空)左窄右宽,左右相互避让,才能把这个字写得匀称、美观。一起读读这个词语。

生:热烈、持久

师:谁能通过朗读让我们感受到掌声的热烈、持久?

(一生读得很动情。)

师:读得太动情了,让我们把热烈的掌声送给他。(教室里立刻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师:(低声地说)课文读到这里,我们了解到,许多同学都上台演讲了,小英才刚刚走上讲台,还没有开口演讲,为什么同学们就骤然间送给她一阵热烈、持久的掌声呢?

(学生争着举手)

(学生有话要说,但老师却说“同学们,先别忙着说,让我们再静下心来,走近掌声前的小英”,并且播放了一首忧伤的二胡曲。这个临场处理没有做到以学生为本,对学生的需求尊重不够。其实,完全可以让学生先说,如果说对了就不必再走老师预先设计好的路子,如果理解不够深入再用老师原来的设计,是不是更好?)

师:同学们,先别忙着说,让我们再静下心来,走近掌声前的小英。(一首忧伤的二胡曲在教室内轻轻响起)老师伴随音乐开始读第一自然段,然后指两名学生分别读二、三自然段。(读后动情地说)同学们,你们就是小英朝夕相处的同学,看着小英的表现,说说你为什么要送给小英这样热烈、持久的掌声呢?

生1:因为我想鼓励小英。

师:谢谢你,你是她的好同学。

生2:因为小英小时候生病,一条腿落下了残疾,所以她从座位走上讲台已经很不容易了!

师:你联系了小英的表现来谈,我听出了你在为她的勇气而鼓掌。

生3:这掌声是让她鼓起勇气,讲完这故事,并且在以后也能够勇敢地面对生活。

师:我听出来了,你的掌声是对小英的支持,你在给她力量。

生4:我觉得这掌声是在告诉小英,同学们并没有歧视她。

生5:就是因为小英每次走上讲台,都是磕磕绊绊的,这次掌声是让她以后再走上讲台非常有自信。

师:你再联系小英的表现,想一想原来她走上过讲台吗?

生5:没有。

师:哪个词语或句子你了解到的?

生5: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师:对呀,原来她是从来都没有走上过讲台,现在它能走上讲台,是很不容易了。同学们,从掌声里我听出来了你们掌声的含义,掌声里含着的是对小英的鼓励、支持与理解。那现在就让我们把这些体会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一生读。

师:我听出来了你对小英的鼓励,谢谢你。

再一生读。

师:我听出来了你对小英的支持。好,我们一起来。

生一起大声朗读。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抓住关键词语,联系上文,体会出了第一次掌声的含义。那么现在,我们就继续学习第二次掌声,谁来读你画的句子?

(学生自己体会掌声中含着的意思,答案多样,使掌声的含义渐渐丰富、立体起来,于是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感情水到渠成。)

四、细读第二次掌声,体会掌声的经久不息

生:当她结束演讲的时候,班里又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师:你再读读经久不息这个词语。

生:经久不息。

师:读准确了,很好。请同学们拿出笔,画出关键词,然后联系上下文,体会体会第二次掌声的含义。可以和你的同位交流交流。

(生默读画句子,同位交流体会)

师:学完了,我们来交流一下。请你。

生:我从“经久不息”知道掌声响了很长时间。

师:你读出了一个关键词:“经久不息”,老师写下来。(板书)谁有想补充的吗?(走到一个不爱举手发言的学生面前)刚才,我了解到你有很多感受,给大家谈谈你的想法。

生:经久不息就是比第一次还要响,时间更长。

生:(同桌,补充)小英在同学们的掌声里微笑着走下讲台,前面讲到,她走路非常慢,现在她走下讲台了,掌声还没有停下来,可见掌声响起了很长时间。

师:你们几位同学联系了第一次掌声来谈,谈出了掌声的经久不息。谁还有别的想法吗?

生:小英能把故事讲完,已经很了不起了,所以同学们要给她掌声。

师:你联系小英的表现来谈,我听出来了,你的掌声里有对小英的赞扬。请带着你的体会读出第二次掌声。

生:当她结束演讲的时候,班里又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师:同学们,你们看,演讲课上两次掌声就使小英发生了变化,我请一位同学再来读课文第四自然段,让我们一起再静静地感受感受这改变小英的,激动人心的掌声。

一生读,读得很动情。

师:同学们,姜新源同学的朗读太感人了,我想此时此刻,也让我们把热烈持久的掌声送给他。

(全班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看来我们的掌声也是经久不息!

(通过对两次掌声的阅读,学生做到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学会了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体会它们的作用,理解了两次掌声的含义,并能有感情地朗读两次描写掌声的句子,目标的达程度高。)

五、指导写字,把握课文内容

师:书读好了,我想请同学们和我一起写写字。请看课后第二题,我们来看“愿意”的“愿”,这个字什么结构?

生:上下结构。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半包围结构。

师:对了,我们写写这个字,同学们可以跟着老师写。(边写边说)这一撇要写得长,把心包围住,才会愿意去做一件事情。老师也想得到你们的鼓励!

学生鼓掌。

师:谢谢你们,我会努力写得更好。我们再来看讲述的“述”,什么结构?

生:半包围结构。

师:有没有需要注意的笔画,老师也想写得好一些,也需要得到你们的帮助。

生:“述”肩上的一点不要丢了。

生:“术”最后一笔捺变成了点。

(老师边写边提醒,最后一笔捺要写出捺脚)。

师:现在该你们展示了,拿出课前老师发给你的一张纸,用课文中的词语完成填空。

(优美的古筝曲响起,学生开始写字。)

师:写完的同学坐好,谁愿意来展示展示?

(先后请两名学生把写的字放在展台上展示,老师引导学生说说自己认为最满意的字,同学们谈谈最欣赏的字。)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所填的这段话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其实掌声不仅改变了这堂课上的小英,她甚至改变了小英的一生,下课以后,同学们抓住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继续体会,下节课再交流。下课以后,把课后第三题生词抄写两遍。这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写字指导落实认真,时间充分,老师的示范作用很强。这一环节既巩固了书写,又通过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本课生字完成课文主要内容,教学目标进一步得到落实,可谓一举多得。)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掌声》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掌声》教学设计 篇2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错误时, 很多老师、家长, 包括学生自己都会认为是由于“粗心”。而事实上, 在很多情况下这些错误是学生的认知、思维的缺陷以及技能的不熟练造成的。

一、课程标准以及教学目标中对分数学习提出的要求

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 2011年版) 中, 对第一学段 ( 1 ~ 3年级) 学生提出的要求是: 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 能读写分数。

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已经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 能通过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 认识它的几分之一或者是几分之几。本单元是通过把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平均分, 引导学生认识并理解它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通过操作, 初步学会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通过经历这些内容的学习过程, 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和理解分数的意义, 对分数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二、从具体实例分析学生出现的错误

例 1.

①一堆小棒有12跟。分别拿出这堆小棒的1/2和1/3。

②在图中涂上颜色表示它上面的分数。

③在图中涂上颜色表示上面的分数。

其中①②为课堂练习中的两个小例子, ③为课后作业 ( 提高题) 。

学生解决情况: ①②基本都能够解决。③有很多学生答错或是没答。

分析: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 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初期, 思维水平还不够成熟。①的正确表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具体运算能力, 可以通过动手操作进行“平均分”。②的正确表明学生可以通过对图像进行直观的“平均分”成5份。而③的错误表明学生对“平均分”概念还没有完全“内化”, 虽然已经知道平均分的概念, 但是又受到“直观”平均分图像的思维定势, 在此题中未能够找到直接平均分的方法, 从而也没有通过具体的运算进行平均分来表示相应的分数, 致使错误的出现。

思考: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应注重“平均分”思维表象的建立, 帮助学生对“分数”知识的内化。对于第②题这种类型, 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可以直接分成5列, 涂色部分取其中的一列。有了一些这样的类型之后, 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引入课后的提高题③, 让学生思考该如何进行平均分, 并且引导学生如果不能直观的平均分, 应先做一些简单运算, 促进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的发展。

例2. 先分一分、涂一涂, 再在横线上列出相应的计算式子。

分析: 在第一课时, 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几的时候, 学生在涂色部分能够正确完成, 而到了求一个整体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时, 却出现了错误。问题在哪里? 还是在学生思维的认知结构上。前面认识几分之几, 分数的表象就是平均分后取份数, 因此不易产生错误。现在, 是在平均分的基础上要知道整体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在学生的思维中, 分数的表象转为某个数, 因此当他平均分6份之后看到一份就是2颗星星的时候, 已经有2这个数了, 把取2份中的2和这个2混为一谈了, 也就是把“份数”与“个数”混成一体了, 致使错误的出现。

思考: 布鲁纳认为, 数学对象的表征有三类, 即活动性表征、图像性表征和符号性表征。当学生在解决该问题时, 数学对象分数将以图像性表和符号性表征的形式出现, 由于这种表象的不深刻性, 学生往往在没有完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出现混淆错乱。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对分数本质认识, 理解分数的意义。在处理此类问题上还需要帮助学生理解“份数”与“数”的区别, 强化其认知结构。

例3. 比较大小错误

①a.1/2____1 3b.3/7_____4/7

②一堆大米的1/3与一堆面粉的1/2哪个多?

学生解决情况: ①题时错时对, 特别是间隔一段时间来做两小题

②因为1/3<1/2, 所以一堆面粉的1/2多

错误分析: 有关分数的比较, 在教学时教师会采用分数的意义让学生明白大小关系。为了不引起混淆, 教师往往会选择整体时往往只会选择某一个。然后通过练习让学生理解、巩固。理解是一个信息或要素组织的过程, 需要认知结构的再组织, 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 认知结构尚不成熟, 信息处理能力还在逐步发展中, 对于分数意义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困难。部分学生甚至仅凭记忆来进行比较大小: 老师强调某一个整体, 分得越多, 每一份就会越小。于是在他心中有了这样一个“多———小”的“相反”心理表象。时间一长, 看到3/7_____4/7这样的题目时, 只关注3 < 4, 完全忽视分子分母, 忽视“分”和“取”的对象, 实质上忽视了分数的意义, 便直接有了3/7>4/7这样的错误答案。而第②题的错误, 可能是因为学生没有真正地理解分数的意义, 没有理解“整体”的概念, 从而没有正确认识整体的几分之几究竟是什么。思考: 综合这两个问题, 学生犯错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没有真正地理解分数的意义, 对“整体”和“部分”缺乏认知的能力。因此, 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应充分从学生的思维出发, 倾听其思考过程, 强化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在比较分数大小时, 不应该给学生相关的暗示: 分子相同, 分母越大, 分数值越小, 而是应充分引导学生每一次比较大小, 我们都必须回到分数的意义上去。而对于“整体”的把握。在课堂上, 教师应举一反三, 并且明确分数与某一个具体整体的几分之几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三、对教学的再思考

1.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 教师应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会倾听学生的思考, 把握学生的思维, 从学生的角度看待“分数”的问题。教师自身应明确分数的内涵, 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在需要的时候起到引导学生的作用。

2. 教师要对学生在认识分数的教学中关注学生的错误, 从学生错误的根源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 并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有效的辅导, 体现新课程个性化的要求, 同时也能够促进有效教学。

摘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错误, 是学生的认知、思维的缺陷以及技能的不熟练造成的。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解答找出错误的原因, 才能合理设计教学过程, 从而达到有效教学。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掌声》教学设计 篇3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低年级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喜爱阅读,有浓厚的阅读兴趣”。教学中,应以生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情境,营造宽松、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读书中感悟,在读书中积累”。把阅读与口语交际联系起来。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文中的“冒”“破裂”“饱胀”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机整合语文教学,将课文重点部分的文字形象化、音效化,促进学生借助多媒体进行自主、个性化的阅读;通过反复朗读,感悟课文内容,掌握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重难点

感受荷花美丽的姿态,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理解“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与荷花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教学过程

1.谜语激趣

(1)课件出示:“一个小姑娘,身穿白衣裳,坐在水中央。”学生猜谜。(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3)教师播放荷花视频,学生欣赏。(4)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2.理清课文线索,潜心品读

(1)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思考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学生回答)(2)教师帮助学生理清线索并板书:闻、看、想。(3)师抓住这三条线索,引领学生学习。①“作者闻到了什么?”生回答,教师板书:一阵清香。②“作者看到了什么?”生回答。师板书:荷叶、荷花。(4)学习描写荷叶的句子。①课件出示(图文并茂):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玉的大圆盘。“挨挨挤挤、碧绿和大圆盘说明什么?”②生回答,师板书:叶——多、绿、大(5)学习描写荷花的句子。①课件出示(图文并茂):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②体会荷花三种不同的姿势。师板书:才开、全开、没开。③理解“冒”“饱胀”“破裂”这几个词。让生上台表演这几个动作。④课件演示荷花冒出来、饱胀、破裂这几个动作。⑤指名读书,其余学生合上书,用心倾听,边听边想象画面。⑥根据板画背诵第2自然段。

3.以演促读,读中想像,学习第4小节

过渡:听着听着,想着想着,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配乐背诵第四自然段,美吗?想读吗?那就美美地读吧,可爱的荷花仙子们。

(1)指名个别读。(配乐朗读,其他学生随音乐翩翩起舞)。(2)数人齐读,边听边配以动作。(3)语言训练:蜻蜓蜻蜓,你刚才跟荷花仙子说什么啦?小鱼小鱼,你刚才跟荷花仙子说什么啦?还有,其它的小家伙都躲到哪儿去了,你不想跟荷花姐姐说些什么吗?(4)熟读成诵。

4.挖掘文旨,实践中求发展

过渡:过了好一会儿,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哩。看,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你知道这位了不起的画家是谁吗?

(1)说说画家是谁?(生回答,师板书:画家是大自然)。(2)展示数幅各色荷花图片,引导学生说说还有哪些好办法来夸夸荷花,夸夸大自然。(3)学生交流。

5.总结课文

今天老师带同学们欣赏了一池的荷花,作者喜欢荷花,老师喜欢荷花,你们也喜欢荷花,这说明了我们大家都热爱大自然。

6.拓展练习

站在荷花池边,假如你是小导游,你会说些什么?假如你是小画家,你会画些什么?假如你是歌唱家,你会唱些什么?假如你是小诗人,你会写些什么?

六、板书设计

荷花闻 一阵清香

看叶:多、绿、大

花:才开、全开、没开

想 自己是一朵荷花

七、教学反思

《荷花》这篇课文主要通过让学生反复朗读来感受作者对荷花的感情,从体味优美的语言中感受荷花的美,感悟对荷花的喜爱之情。课后笔者仔细回顾了这节课的过程,学生之所以能够很快走进文本把自己的收获展示出来,在这两点上做得比较好:

1.丰富的想象必须以鲜明的表象为前提

笔者在“看荷花”一节的教学上花了较多的精力,是为了让学生对荷花的美有所感知,从而在他们的脑海里留下鲜明的表象。这样,才能运用这些表象展开想象,创造出新的形象。

2.丰富的想象还必须以深切的感受为基础

鲜明的表象为想象提供了材料,但光有材料还不能张开想象的翅膀。同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的不足之处在于,引导学生方面还要不断加强,还出现了很多细节问题,如把过多的时间花在第二自然段(看荷花)上,不断地纠缠在这个问题上。今后在类似的教学中,要注意这个问题。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掌声》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2.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段,深入理解课文,懂得课文中两次“掌声”的含义。

3.领会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懂得要主动地关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与鼓励。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小英在掌声前后的变化。教学难点:

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体会小英的心理变化。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 同学们,今天有这么多老师来我们班欣赏同学们上课,作为小主人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老师们的到来。掌声这么热烈,真是一群热情好客的孩子。谢谢你们的掌声,有了你们的掌声,掌声不仅可以表达对别人的欢迎,它还改变了一个女孩的命运。多神奇的掌声啊!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小英的内心世界,走进课文《掌声》(齐读课题)

二、走进文本,感受人物变化

1.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仔细想想,小英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自由朗读后交流:(自卑、忧郁、不快乐,孤独„„)(板书:自卑忧郁)

2.同学们体会得真好,你们是从哪里感受到这一点的呢?

课件出示句子:“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想象一下当时同学们在干什么,引读“当同学们()的时候,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课件:当同学们()的时候,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师:当同学们快乐地游戏的时候。当同学们唱歌跳舞的时候。当同学们在操场上奔跑,跳绳的时候。

3.师:那是教室的一角,更是孤独的一角,谁愿意读读这句话,体会一下小英的孤独呢!指名读

4.师:是呀,看来,同学们都很理解小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体会一下小英的痛苦和孤独吧?(齐读)

5.过渡:那时的她对生活已失去了希望,我们再来看看现在的小英,她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她变得怎么样了呢?谁来读读第5自然段,其他同学想一想现在的小英变得怎样了?指名汇报。(活泼、开朗、自信)板书:自信快乐 6.我们真替小英的变化感到高兴呀,那么你们能把她的活泼开朗读出来吗?请大家齐读第5自然段。感受小英的变化吧!

三、感悟变化,领悟掌声内涵

1.师:我们都希望小英开朗、自信。后来,小英真的改变了。一个忧郁、自卑的小女孩变得开朗、自信了。是什么给了她力量,让她有了如此大的转变呢?请同学们默读2——4自然段,想想掌声在课文中一共响起了几次?把描写小英动作、神态变化的句子用直线画出来。2.学生反馈。

A“轮到小英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小英立刻把头低了下去。”师:小英为什么立刻把头低了下去,当时她的心情是怎样的?(害怕)。你就是小英,读读这句话,读出你的感受。(评价:你把“一齐”读得比较重,“低了下去”读得轻,读得有感情。老师听出了你的无助/自卑/害怕)

B小英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此时此刻,小英真是左右为难,万般无奈,这句话中哪个词最能体现出这种心情来?(犹豫)。

“犹豫”是什么意思?(拿不定主意)小英,在犹豫什么?(上去还是不上去)因此,从“慢吞吞”、“眼圈红红的”我们体会到小英的内心是多么的——(生答:痛苦、无奈)。3.师引读:在万般无奈下,在无比痛苦下,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 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4.师:此时小英内心充满了痛苦、无助,甚至快要哭出来了,这个总是最后一个离开教室的女孩,在全班的注视下-----生接: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5.师:谁愿意再来读一读这句话呢?(指名读)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6.师:谁愿意来读读第3自然段体会一下小英的这种复杂的心情呢?(指名读)(评价:多么无助的小英啊)师:走路对别人来说是件多么容易、多么平常的事,可对小英来说却是那么()困难

而就在这时候,——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齐读)“骤然”还可以用哪个词来代替?(突然 忽然 猛然)

7.如果现在老师是小英,你们是小英的同学,什么样的掌声是“热烈而持久的”你们能用掌声表示一下吗?师:这真是热烈而持久的掌声啊,同学们把千言万语化作了这热烈而持久的掌声,这掌声是对小英的(鼓励、加油)板书:关心鼓励

8.如果你是小英的同学,你想用掌声告诉她什么?

生:小英,你能行,我们相信你!

生:小英,你真勇敢!

生:小英,别害怕,我们不会歧视你!

9.师:如果说,第一次掌声,是对小英的鼓励,那么,小英讲完故事后的掌声,又是什么呢?

故事讲完后的掌声是对小英的________(肯定、欣慰、表扬、赞美„„)

10.师:小英在掌声中,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呀!无数的话语在小英心头涌动,但是,她什么也没说,只是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个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师:小英一摇一晃地走上讲台,又一摇一晃地走下讲台,一样的走路姿势,她内心感受一样吗?(不一样)

师: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激之情齐读这句话:小英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四、感悟力量,升华情感

1.用一句话交流:她成了一个()的人。2.几年过去了,她依然惦念着给予她掌声的同学们,她将心中的千言万语全都融进了她的来信——我们一起去读一读吧!

五、拓展升华

1.师:因为掌声里有同学们的鼓励,支持,赞美,这些都是大家对小英的一片——爱心啊。(板画)2.学到这里,我们逐渐领悟到掌声的深层内涵,它不光是拍手、鼓掌的表示,它还包含着对他人的________?(鼓励、支持、尊重、信任、关爱„„)(课件出示图片)3.师:掌声凝聚着颗颗爱心,掌声充满着浓浓真情,让我们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一起呼唤吧!(齐读最后一段)

六、练习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掌声》教学设计 篇5

《海底世界》精品教学设计

使用说明:

《海底世界》精品教案已转化为“包”内嵌在本文档中,使用时双击上面的“包”图标即可打开浏览或编辑;打开后选择“副本另存为”,即可脱离这个文档单独使用。下面的仅仅是该教案的截图。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海底世界》精品教学设计 海底世界 教学提示

一、课型:阅读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掌声》教学设计 篇6

《赶海》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9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过程与方法:

教学中,抓住文本语言,借助多媒体、朗读等多种形式,启发学生想象,从而感悟赶海的乐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感受“我”童年赶海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掌握生字,理解词语。教学难点:

抓住文中重点词句,想象、体会“我”赶海的乐趣。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

1、出示大海的图片,播放歌曲《大海啊,故乡》。

2、说说大海是什么样子的。同学们知道大海退潮后,人们常去干什么吗?(生自由说)

3、师归纳,并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过渡:想知道“我”是怎么赶海的吗,赶快读读课文吧!1出示自读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通课文。(2)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3)划出生字带出的词语。

2、检查自读情况:

xiaoxue.xuekeedu.com

(1)课件分别出示绿线的生字和田字格中的生字,指名读,师生正音:署、掳、捏、多音字“似”等。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师生相机纠正字音。

(3)引导学生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写了赶海的哪些有趣的事。(4)选择自己喜欢的趣事再读读。

三、学习生字。

1、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和同桌读读。

2、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并在小组中交流。

3、指导学生观察字形,用钢笔描红。

4、教师范写:

舅:上面的“臼 ”要写得扁些,整个字不要写得过长。虏:下半部分是“力”不是“心”。

三、课后作业:

1、在田字格本上书写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暑假 舅舅、俘虏、赶海、长须、东逃西串、夹住

2、课文的那几个自然段写了赶海的事情。

二、精读课文。

1、播放歌曲《大海啊,故乡》,每当听到这首歌,“我”就会想起------学生读。读第一自然段,你体会带什么?

2、课件出示退潮时的画面,学生认真看。

(1)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那些句子是写浪花的,那些句子写我的。(2)指名分别读读,并说说体会。师:你能读好这段吗?

过度:来到海边,我们感受到了“我”和浪花嬉戏的情趣,下面还有更有趣的是呢!咱们赶紧读读第三自然段吧!

3、自读,想想课文中那些地方是有趣的,找出来。(1)小组合作,谈谈感受,互相读感兴趣的内容。(2)汇报交流:说说你感到有趣的地方。

xiaoxue.xuekeedu.com

课件出示:我在海水里摸呀摸,嘿,一只小海星被我抓住了!哎,那边一个小伙伴,正低着头寻找什么。我走过去想看过究竟,小伙伴只努努嘴儿,不作声,原来是一只螃蟹不甘束手就擒,正东逃西窜哩。突然,小伙伴“哎哟”一声叫起来,原来是螃蟹用大螯夹住他的首。咦,怎么我的脚也痒痒的?低头一看,哦,原来是一只大虾在逗我呢!他摇摆着两条长须,活像戏台上的一员武将。

(3)你能把这种有趣读出来吗?指名读,教师相机指导:抓住“不甘束手就擒”“ 东逃西窜”想象螃蟹逃生时的有趣,从“小伙伴只努努嘴儿,不作声,原来.......小伙伴‘哎哟’一声叫起来”体会下伙伴抓螃蟹的专注及被大螯夹住时的有趣样子。

在指名读,体会作者的心情?(喜悦、欢快),(4)自己读这段,读出自己的体会来。这么有趣,同学们能表演一下吗?(5)指名表演。

(6)找出这段话中的省略号,说说人们赶海时还会做些什么?怎么的有趣呢?

4、讲读第4、5自然段。

(1)细读第4自然段,展开想象,重点理解“满载而归”。

过渡:快乐的时光总是很短。太阳偏西了,我们不得不回家了。瞧,每个人的背篓里都沉甸甸的,你知道里面会有些什么吗?(自由发言)所以书上用了一个很好的词,叫“满载而归”。(板书:满载而归)

(2)课件出示图片,你能读出人们“满载而归”的心情吗?

(3)细读第5自然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想一想作者是怎么表达感情的。背着沉甸甸的背篓,“我”的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迎着腥咸的海风,我情不自禁地唱起了最爱唱的歌,我们一起来听一听。会唱的可以跟着一起唱。

三、总结,延伸。

今天,我们跟着童年时代的作者一起到海边赶了海,感受了浓浓的赶海乐趣。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有趣的事,课后与同学讲讲你经历的趣事,把他写下来好吗?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掌声》教学设计 篇7

本文对分析对象有一定的选择, 排除了封面和培养良好学习习惯这两部分的插图。其中, 课文插图包括精读和略读课文中的插图, 习作插图是指每个单元习作中的插图, 练习插图是指每个单元练习中的插图。

经过分析研究发现, 在插图的编排上, 习作部分的插图数量要远远低于其他两个部分。小学中年级是语言组织和运用的关键时期, 习作部分要给予特别重视。

二、插图与内容不切合

在研究小学一年级教科书插图时发现,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科书中, 图文一致性较高的插图在促进学生的阅读理解上要优于图文一致性低的插图。宋振韶认为插图与文本的关联性是评价教科书插图的四个标准之一。插图与内容不切合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 插图内容不准确

主要是说插图错误地表现了课文内容。例如在三年级上册第3课《我的外公》中, 插图想表述文中这样一段话:“一阵微风吹来, 沉甸甸的稻穗在向我们点头。外公停住脚步, 蹲下身子, 抚摸着黄澄澄的稻穗对我说……”这里的“蹲”和“抚摸”, 让人充分地感受到了外公对稻穗的喜爱, 但是插图中的外公却是“直立”着身子, 手“指”着稻穗, 没有准确地表现课文内容。

2. 插图内容缺失

某些可以用图表达的内容, 在插图中却没有完全体现出来。例如在三年级上册第2课《学会查“无字词典”》中, 是这样用文字描述“骄阳似火”的:“烈日当空。连树上的叶子都晒蔫了。”在插图中, 只表现出了烈日当空的景象, 树叶却没有出现。又如四年级上册第18课《动物园的晚上》, 通过对话介绍了五种动物的睡姿, 课本给四种动物配上了睡姿的插图, 却唯独没给在课文开头就提到的趴在地上睡觉的狗配图。这是明显的内容缺失。

3. 插图内容多余

某些插图表现的内容, 却是课文中没有出现的。例如在四年级下册第1课《我给江主席献花》中共有两幅插图, 其中一幅是江泽民与董建华握手的照片, 而课文中根本没有关于这一场面的描写。编者这样安排, 可能是想让学生更深切地感受香港回归那一激动人心的时刻, 可是学生往往更会关注贴近他们生活的第二幅, 即学生向江泽民献花的插图。因为这幅插图更能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所以第一幅插图的存在没有特别的意义。

三、插图与主题不切合

一幅插图要准确反映一篇课文的中心内容, 达到画配文、文配画的效果, 才能帮助教学。这就要求插图必须能体现课文的主题思想, 让学生在观赏插图时感受到深层次的情感熏陶。但笔者发现有些插图虽然表现了课文内容, 却没有很好地表现课文的主题思想。

1. 插图不能凸显主题

主要是插图没有鲜明地突出课文所表现的主题思想。如三年级上册第11课《石榴》, 全文基调活泼, 采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介绍了石榴的生长过程, 生动形象。但是插图却只是普通的描绘图, 没有把石榴画“活”。如果改成漫画图, 把枝头成熟的石榴卡通化, 就能很好地创造出活泼的氛围, 能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2. 插图偏离主题

这是说插图没有准确表现出文章的主题思想。如四年级上册第4课《杏林春暖》表现的是董奉医生的美好品德。他从不收穷苦乡亲的诊费, 乡亲们为了感谢他, 陆续在他屋外的空地上种植杏树, 不到十年, 空地便成了一片杏林, 而董奉又把成熟的杏子换成粮食救济穷苦乡亲, 最后乡亲们做了块牌匾来表达他们心中的感激之情。插图表现的就是课文的最后一幕———送牌匾。送牌匾确实是一种莫大的荣耀, 可是笔者认为最能体现董奉医德品行的是那片杏林。那么大一片郁郁葱葱的杏树林, 需要多少人的栽种, 董奉医生用他那善良的心感动了多少群众啊!因此, 用大片的杏林做插图内容, 更能让学生体会到董奉医生的仁爱之心, 更能深刻地表现文章主题———“杏林春暖”。

四、建议

在研究中也对不少教师进行了访问, 大部分教师认为丰富多彩的插图有助于学生学习, 但事实却不尽如人意, 相反, 很多插图因为与课文内容不一致, 反而妨碍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所以, 教师应该意识到, 并不是所有的插图都是有效的。在备课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 也要对插图进行评价和分析。

第一, 检查插图本身是否有缺陷, 包括插图的色彩是否合适, 表现出的风俗习惯是否正确等。

第二, 看插图是否表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大部分课文只有一幅或两幅插图, 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 所以上课前教师应分析插图是否与课文的主要内容相关。如果插图能很好地表现课文内容, 则可以直接运用到教学中。

总体来说, 这四册教科书的插图质量比以前的小学语文教科书有了很大提高, 色彩鲜明, 线条流畅, 人物形象饱满, 使语文课本显得生动活泼, 有利于学生的感知。但是, 某些插图, 尤其是习作和练习部分的部分插图还比较粗糙, 有待于进一步的关注和提升。

参考文献

[1]双林.课本插图要切合课文的情境[J].语文教学通讯, 1995 (1) .

[2]胡运志.谈语义课本中的插图[J].语文教学与研究, 1997 (10) .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掌声》教学设计 篇8

【关键词】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注意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背景介绍: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我们一线的大多数教师总是让用简单枯燥的识字教学来教学,结果孩子们注意力不能集中,感觉不到学习的乐趣。本节课教学,我旨在通过多媒体画面让孩子们能够乐学,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

因此,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用了“复习导入新课——借助图画,初知偏旁和韵文——探究规律,区别‘礻、衤——看图读韵文识字,理解词语——小结——自主识字,指导书写”这几个过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比较“礻、衤”两个易于混淆的偏旁,看图读熟与此相关的词语。

3.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培养识字能力和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区别易于混淆的“礻、衤”这一组偏旁。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习字册》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小朋友,这学期的《识字4》我们已经辨析了“木、禾”“、艹”“日、目”和“冫、氵”这四组形近偏旁。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以形近偏旁带生字的形式出现的看图读韵文识字。

2.板书课题:识字7,生齐读。

【上课开始,交代本课的学习内容,让孩子们对要学的知识有一个初步的概念,孩子们学习的兴趣被激发,有了学习的积极性。】

二、借助图画,初知偏旁和韵文

1.(多媒体出示图表)看看图表上列了些什么?画了些什么?

2.指导学生看图说话。(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

3.生自由读韵文的第一、二行。要求:看清音节,读准字音。

会读了的读给其他小朋友听,不会读的互相帮助,互相正音。

4.不带拼音,自由练读,然后开火车读。

【利用多媒体课件,初步感知偏旁和韵文,让孩子们从画面中感受偏旁的区别。培养孩子们观察、探究能力、说话能力。】

三、探究规律,区别“礻、衤”,识别两个偏旁的字

1.了解“礻”的演变过程。

出示“神话、祝福、祖先”,读一读,找一找,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多媒体显示“礻”的演变过程,观察“礻”的古文字像什么?

看看图,读读词,想想这些字为什么都有“礻”这个偏旁?(与神仙、祖宗等有关)

你还知道哪些与“礻”有关的字?指名说。

2.了解“衤”的演变过程。

(1)出示“裙子、裤子、衬衫”,读一读,找一找,你们发现了什么?

(多媒体显示“衤”。)认识裙。

(2)同桌合作:看多媒体演示“衤”的演变过程,讨论“衤”的古文字像什么。这些字为什么有“衤”这个偏旁?(大都与衣服有关。)

你还知道哪些与“衤”有关的字?指名说说。

(3)指名读,齐读这组词。

(4)连起来诵读第一二两行。

【通过观看部首演变,让孩子们对部首和字的印象深刻。这样,孩子们学生生字的兴趣也变得浓厚,更好地记忆了生字。】

四、看图读韵文识字,理解词语

1.出示“神话、祝福、祖先”这三幅图。

神话:我们读过哪些神话故事?自由说说。如:嫦娥奔月、沉香救母、后羿射日、女娲补天、八仙过海、牛郎织女等。

祝福:请学生说一句祝福的话。

祖先:如图中画的原始人,就是我们人类的祖先。

【让孩子们通过学过、读过的神话故事来理解词语,感知词语和图之间的关系,让孩子们一看到图就能想到“神话、祝福、祖先”】

五、小结

1.刚才我们学习了两组词语,第一组词语“神话、祝福、祖先”都与什么有关?在这组词语中所学的生字都带有什么偏旁?第二组词语“裙子、裤子、衬衫”都与什么有关?在这组词语中所学的生字都带有什么偏旁?

2.齐读词语。

【通过总结让孩子们明白两个偏旁的汉字的规律,利用这种规律来给自己头脑中类似这种偏旁的汉字进行分类。渗透到这类词语,让孩子们产生梳理同类词语的意识。】

六、自主识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指名组词读。

2.同桌交流:怎样记住这些字?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3.集体交流:“礻”和“衤”要区别开。

4.教师指导书写:这些字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5.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练写,教师巡视指导,相机纠正写字姿势。

【写字教学是我们低年级的教学重点,所以教学中要做到扎实有效。我注重让孩子们先观察、分析字形结构,比较两个偏旁的不同后,再让孩子们进行练习。写字练习时,我们进行适当的讲评,并将孩子们写得好的字展示出来,让其他孩子进行欣赏。在欣赏的过程中让孩子们能够取长补短,在以后的练习中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心理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小学生往往用形象、色彩、声音来进行思维。”所以本节课我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通过多媒体的演示揭示部首的演变过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汉字的规律。运用多种方式学习、理解词语,使学生始终处于兴奋之中,在学习中认识词语,领会词语。在学写生字前,再一次回顾两个偏旁的区别,回顾本课内容,再一次强调了本课学习的重点。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课文 篇9

让我们荡起双桨 小船儿推开波浪,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 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红领巾迎着太阳,阳光洒在海面上,水中的鱼儿望着我们,悄悄地听我们愉快歌唱。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做完了一天的功课,我们来尽情欢乐,我问你亲爱的伙伴,谁给我们安排上幸福生活,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2.学会查“无字词典”

暑假到了,爸爸带聪聪去青岛旅游。

聪聪背着旅行包,戴着太阳帽,一蹦一跳地走在马路上。

爸爸突然问聪聪:你知道“骄阳似火”是什么意思吗?

我知道,就是强烈的太阳光像火那样热。聪聪像背书似的说。

爸爸笑了笑说“你这是背词典上的解释,你看,烈日当空,连树上的叶子都蔫了,这不就是对”骄阳似火“最好的解释吗?

聪聪和爸爸来到大海边,只见海面上滚滚的波涛不断涌来,撞击在岸边的岩石上,发出了山崩地裂的声音。

爸爸说:“我又想起了“惊涛拍岸”这个词语,你看眼前这情景像不像?

太像了!太像了!聪聪高兴起来。

爸爸意味深长地对聪聪说:看来要想真正理解一个词语的意思,不仅要会查有字的词典,还要学会查身边的“无字词典”哪!

3.古诗两首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4.做一片美的叶子

远远望去,那棵大树美。

树像一朵绿色的云,从寺地上升起。我向大树走去。

走近树的时候,我发现,枝头的每一片叶子都很美,每一片叶子形态各异----你找不到两片相同的叶子。

无数片不同的叶子做着相同的工作,把阳光变成生命的乳汁奉献给大树。

绿叶为大树而生。春天的时候,叶子嫩绿;夏天的时候,叶子肥美;秋叶变黄;冬日飘零-----回归大树地下的根。

大树把无数的叶子 结为一个整体。无数的叶子在树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我们每个人都像叶子,为生活的大树输送着营养,让它茁壮、葱翠。大树站在太阳和土地之间。

每一棵大树都很美,每一片叶子都很美。为了我们的大树,做一片美的叶子吧!

5.北大荒的秋天

九月,从第一片树叶落地开始,北大荒的秋天也就来了。

天空一碧如洗,只有在傍晚,西边的天上才会有几缕流云,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转眼间变成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

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一群小鱼顶着水游过来,明镜一样的水面顿时漾起了一道道波纹。

原野热闹非凡。成片的大豆摇动着豆荚,发出了哗啦啦的笑声,挺拔的高粱扬起黑红黑红的脸庞,像是在乐呵呵地演唱。山坡上,大路边,村子口,榛树时子全都红了,红得像一团团火,把人们的心给燃烧起来了。

生活在这里的人,喜欢用“大豆摇铃老千里金”来赞美遍地金黄的九月,这里的田野、山岭、江河、连同那茫茫的草甸子,都会在这个季节用双手捧出沉甸甸的宝物来。啊,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

6.西湖

杭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的一颗明珠。

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放眼远眺,只见湖的南北西三面是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山峦,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一群群白鸥掠过湖面,在阳光下一闪一闪的,好看极了。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10

<情感态度价值观>:

阅读课文,了解“死海”名称的来历,知道人能躺在死海上看书的原因,体会作者在死海里游泳的快乐。

<知识与技能>:

1.会读会写生字9个,认识3个。

2.理解词语五个在句中的意思,体会拟人手法在表达上的作用。

3.继续学习选用适当的方法,在所给答案中确定课文重点,并且说出理由。

4.朗读课文,详细复述“我躺在波浪上读书,拍照”的有关内容。

<过程与方法>:

阅读课文,课外书资料补充交流。

教学重点:

确定本课的重点内容是什么?

教学难点:

理解“为什么‘我’感到能在‘死海’里游泳,是一件难得的快事”。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死海的资料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述:今天我们学习第九课,躺在波浪上看书。

2.学生质疑:人怎么能躺在波浪上看书呢?这是什么地方?

3.今天我们就来揭开其中的秘密。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学生课前预习。

1.自读课文,认读生字新词。

2.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从容、奇特、变幻、温润、平衡、絮语、强劲、浮力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三、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我”游览死海有哪些收获?

2.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3.全班交流讨论: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死海”吸引游人的地方在哪里?

5.教师小结。

四、课堂小结,书写生字。

1.教师小结。

2.指导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在上节课里,我们知道作者曾躺在起伏荡漾的波浪上,从容地读一本杂志。你们想看这幅画面吗?(CAI出示图)在哪儿有这种奇迹发生?听到死海这个名字,你有什么想法?

二、品读感悟。

1.学生自由朗读5---9自然段,将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用笔画下来多读几遍。

2.交流汇报

A“温润的水把我整个身体托浮起来,像托浮着一片树叶。”

B“细浪在我耳畔絮语,微风拂面而过,明晃晃的阳光从蓝得透明的晴空洒下来……我儿乎想在这温润的、摇晃的‘床’上睡一觉了!”

(1)体会A句时,抓住“托浮”说明浮力大,“像托浮着一片树叶”作者采用既比喻又拟人的写作手法。

(2)指学生朗读、齐读。

(3)体会B句时,采用老师引读,学生边想象边朗读。

(4)再次指名朗读、师生配合朗读。

(5)假若是你,躺在这温润的死海上,你会听到……感觉到……看到……

(6)全班齐读第6自然段。

过渡:作者说只要保持着身体的平衡,就像躺在床上那样舒服自在。如果身体不保持平衡,会出现什么结果?

(7)指名学生朗读第8自然段。

(8)如果你在淡水里游泳时被水呛了,你会是什么感受?

(9)全班齐读第9自然段。

三、小结及拓展

1.我有跟随作者游玩了死海,现在知道死海吸引游人的地方在哪里?

2.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1)小组讨论。

(2)点学生说。

板书设计:

躺在波浪上看书

/ 轻轻涌动 像彩虹

(死海)奇 乐

刍议苏教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篇11

关键词:苏教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273-01

新课改以来我们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从单一的以基础知识为主转向以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训练两项为主,这两项教学内容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现阶段的教育教学当中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具有现实的意义。小学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项是阅读教学,如何能够在小学阶段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这值得我们思考。

一、现阶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对大量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的观察以及对于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和学生进行调研,通过梳理和分析调研材料我们认为现阶段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总体效果是可以的,但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单一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比较单一,主要表现为现阶段的教育教学工作主要局限于促进学生的解题能力的训练,更准确的说是在短文中找到相关语句的能力的训练,而对于其他方面的训练较少,这也就决定了现阶段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方法单一,基本上教师不会用专门的时间来进行阅读教学,通过课本上的课文以及学生练习当中的短文来进行阅读训练。从我们调研的情况来看,学生的实际能力训练有限,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基本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和学生读一遍短文,随后根据课文或者是试卷的问题进行分析。而这种模式造成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较低。

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缺乏对学生的审美能力训练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缺乏对学生的审美能力训练,我们的学生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不能够仅仅接受解题能力的训练,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学生应该学会审美,欣赏文章,通过阅读形成自身的审美能力,这对于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形成自身对于文章的独特理解和感受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也是新课改的要求。但是从我们调研的情况来看我们的学生处于盲目的状态,完全遵循教师的教学思路,而对于文章中的美缺乏鉴赏。

3、阅读教学局限于课堂中

阅读教学局限于课堂中这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不利的,我们认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于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的教育教学不能够局限于课堂上的时间,小学阶段不仅需要训练学生的阅读习惯,也需要训练学生的而阅读能力,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如何将阅读教学从课堂上延伸到课外,这是我们的教育教学需要重点训练的地方。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相关要求及特点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阅读,通过阅读掌握汉字、词语,还要让学生喜欢阅读,并且能够从阅读中获得一些收获,例如在阅读中学习一些优秀的素质。同时在小学语文阶段要注意训练学生的阅读习惯,这对于促进学生的而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特点包括阅读内容的较为简单、阅读时间较为自由、阅读的方式单一,而阅读教学则需要从学生的发展的角度进行教学,注重对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的提升,语言审美能力和阅读鉴赏能力的训练,同时形成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小学语文阅读从文章的长短和难易程度来看都是相对比较容易,因此学生阅读的难度不大,同时因为小学语文阅读主要集中于书本,因此在阅读的方式也比较单一,而我们从学生的发展的角度进行阅读教学,因此对于学生的阅读训练具有多重目标,对于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具有现实的意义。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探析

从上述对于现阶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的分析以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和特点的讨论,我们认为在现阶段的教育教学中我们的教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阅读教学。

1、注重学生的自主阅读

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不能够仅仅局限于课堂上和课本上的阅读,还需要从学生的发展的角度出发进行阅读训练,例如更加注重对学生阅读方法的训练,将学生从课堂上解放出来鼓励学生自主阅读,从学生的阅读内容和阅读方式上入手,鼓励学生从学生的发展的角度出发从学生的实际能力训练入手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2、从学生的发展的角度进行阅读教学

从学生的发展的角度出发进行閱读教学,例如苏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相应的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思想性的内容,我们认为这种阅读材料是比较适合学生的额,一方面通过阅读训练学生的审美能力,另一方面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进一步发展,苏教版教材中的文章选取是值得我们肯定的,对于开展阅读教学具有现实的意义。

3、改进现有的阅读考核方式

改进现有的阅读考核方式是促进学生阅读能力提升,实现新课标要求的重要方式,因为考核是教师教学和学习的指向标,我们认为可以通过采用一些新的考核方式,例如通过对学生的自主阅读时间和方式进行考核,通过演讲和写作的方式让学生发表对于某一文章的看法和态度,这些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于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但是这建立在我们的教师从学生的发展的角度上进行教学,注重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陈娥燕.从“阅读”到“悦读”直向“善读”——浅谈对语文自主阅读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中学时代,2014,20:65.

[2] 蒋 娜.突破语文阅读教学的瓶颈——语文自主阅读的新思考[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8,02:36-37.

[3] 王建萍.图式理论视阈下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有效方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

上一篇:东洲中学教师值周值日制度下一篇:重庆信息技术学业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