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集体备课

2024-07-08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集体备课(共11篇)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集体备课 篇1

第九周数学教研活动

集体备课

年级:三年级

课题《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执笔人:张灵

备课人:王苹、何雷、吴俊、杨学伦、鲍阳椿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探索整百数乘一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相关的口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进行相关的口算。

2.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应用数学方法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加深对乘法运算意义的理解,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合作交流的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探索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教学难点: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教学准备:挂图、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选择其中的几题,说说你的怎么想的? 2×4=

3×6=

4×5= 20×4=

30×6=

40×5= 引入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和乘法有关的口算。

1.学习例1,探索口算的方法。

出示情境图。

介绍:周末早晨,两个小朋友来到学校操场跑步。看,他们你追我赶,多投入呀!

提问:你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

引导:我们先来算算女孩一共要跑多少米。要求女孩一共跑

多少米,你会列出算式吗?(学生回答后板书:400×2=)

启发:你能自己算出400乘2的结果吗?请同学们先自己想办法算一算,再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反馈:你是怎样算的?能把你的算法介绍给大家吗?

指名交流各自的算法,并作适当引导。

学生中可能出现以下三种算法:

(1)2个400米相加得800米。

引导:为什么可以用400加400?

强调:1圈跑道长400米,女孩跑2圈,就是跑了2个400米,2个400米相加得800米。

(2)4个百乘2得8个百,8个百是800。

引导:400是几个百?4个百乘2得多少个百?8个百是就是多少?

提问:你能把这位同学的口算过程再完整地说一说吗?

要求同桌的两位同学互相再说一说。

(3)因为4×2=8,所以,400×2=800。

引导:为什么算出了4乘2得8,就能知道400乘2等于800?(板书:4×2=8,400×2=800)

明确:4个一乘2得8个一,4个百乘2得8个百,所以根据4乘2得8,可以推知400乘2等于800。

小结: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用不同的方法算出了400×2得800,虽然大家的算法各不相同,但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求2个400是多少。所以,我们可以把400看成4个百,因为4个百乘2得8个百,8个百是800,所以400×2=800。

要求:通过计算,我们知道女孩跑了800米。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70页,找到400乘2这道算式,在算式后面填上得数,并写上单位名称。

指名口答,并把算式板书完整。

2.指导完成“试一试”。

谈话:下面我们再来算算男孩一共要跑多少米。(出示:男孩要跑多少米?)

提问:你能列出算式并算出得数吗?

要求:请同学们在第70页找到试一试的题目,写出算式和得数。

引导:你是怎样口算400乘3的?结果是多少?

3.组织比较。

提问:请大家比较一下刚才计算的两道题,它们的计算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指出:这两道题中的一个乘数都是整百数,另一个乘数都是一位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出示课题: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口算整百数乘一位

数时,都可以先把整百数看作几个百,再联系表内乘法算出得数。

追问:这两题都是整百数乘一位数,为什么第一题的积是三位数,而第二题的积却是四位数呢?

追问:在口算整百数乘一位数时,都可以怎样想

三、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完成后,组织讨论:你是横着一题一题算,还是竖着一组一组算的?

追问:为什么要这样算?

强调:每一组上下两题都是有联系的,算出上面一题的得数后,根据乘数末尾0的个数,很快就能得到下面一题的结果。

2.算式分类。

出示:3×7 400×9 6×8 4×90 3×700 30×7 4×

四人小组活动,分算式,汇报结果: 3×7 30×7 3×700 4×9 4×90 400×9 6×8 师:这么分,可以怎么算?

第一组可以直接用什么算?(口诀)第二组怎么算?(用口诀,在积的末尾添一个0)第三组呢?(积的末尾添2个0)师:还可以怎么分?

3×7 4×9 6×8 30×7 4×90 3×700 400×9 师:为什么可以这样分?第一组都先算什么?第二组呢? 第二种方法中,你能帮6×8找个好朋友吗?(6×80、60×8、600×8、6×8等等)还有很多,为什么他们都是6×8的好朋友?他们算的都是几乘几?

3.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题目后,提问:上面一行卡片上都是什么数?下面一行的卡片上呢?

要求: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卡片,同桌两人一人负责从上、下两行中各选一个数,另一人很快算出得数。比谁算得又对又快。

谈话:我们在做整百数与一位数相乘时,你觉得有什么想提醒大家的吗?

四、拓展运用 “想想做做”第4题 每包500张一共有多少? 假如是600、700呢?

五、独立作业“想想做做”第3、5、6题。

六、课堂总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400×2=800(米)1、2个400米相加得800米。2、4×2=8,400×2=800 3、4个百乘2得8个百,8个百是800

400×3=1200(米)400×5=2000(米)

教学反思: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集体备课 篇2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错误时, 很多老师、家长, 包括学生自己都会认为是由于“粗心”。而事实上, 在很多情况下这些错误是学生的认知、思维的缺陷以及技能的不熟练造成的。

一、课程标准以及教学目标中对分数学习提出的要求

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 2011年版) 中, 对第一学段 ( 1 ~ 3年级) 学生提出的要求是: 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 能读写分数。

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已经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 能通过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 认识它的几分之一或者是几分之几。本单元是通过把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平均分, 引导学生认识并理解它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通过操作, 初步学会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通过经历这些内容的学习过程, 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和理解分数的意义, 对分数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二、从具体实例分析学生出现的错误

例 1.

①一堆小棒有12跟。分别拿出这堆小棒的1/2和1/3。

②在图中涂上颜色表示它上面的分数。

③在图中涂上颜色表示上面的分数。

其中①②为课堂练习中的两个小例子, ③为课后作业 ( 提高题) 。

学生解决情况: ①②基本都能够解决。③有很多学生答错或是没答。

分析: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 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初期, 思维水平还不够成熟。①的正确表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具体运算能力, 可以通过动手操作进行“平均分”。②的正确表明学生可以通过对图像进行直观的“平均分”成5份。而③的错误表明学生对“平均分”概念还没有完全“内化”, 虽然已经知道平均分的概念, 但是又受到“直观”平均分图像的思维定势, 在此题中未能够找到直接平均分的方法, 从而也没有通过具体的运算进行平均分来表示相应的分数, 致使错误的出现。

思考: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应注重“平均分”思维表象的建立, 帮助学生对“分数”知识的内化。对于第②题这种类型, 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可以直接分成5列, 涂色部分取其中的一列。有了一些这样的类型之后, 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引入课后的提高题③, 让学生思考该如何进行平均分, 并且引导学生如果不能直观的平均分, 应先做一些简单运算, 促进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的发展。

例2. 先分一分、涂一涂, 再在横线上列出相应的计算式子。

分析: 在第一课时, 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几的时候, 学生在涂色部分能够正确完成, 而到了求一个整体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时, 却出现了错误。问题在哪里? 还是在学生思维的认知结构上。前面认识几分之几, 分数的表象就是平均分后取份数, 因此不易产生错误。现在, 是在平均分的基础上要知道整体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在学生的思维中, 分数的表象转为某个数, 因此当他平均分6份之后看到一份就是2颗星星的时候, 已经有2这个数了, 把取2份中的2和这个2混为一谈了, 也就是把“份数”与“个数”混成一体了, 致使错误的出现。

思考: 布鲁纳认为, 数学对象的表征有三类, 即活动性表征、图像性表征和符号性表征。当学生在解决该问题时, 数学对象分数将以图像性表和符号性表征的形式出现, 由于这种表象的不深刻性, 学生往往在没有完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出现混淆错乱。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对分数本质认识, 理解分数的意义。在处理此类问题上还需要帮助学生理解“份数”与“数”的区别, 强化其认知结构。

例3. 比较大小错误

①a.1/2____1 3b.3/7_____4/7

②一堆大米的1/3与一堆面粉的1/2哪个多?

学生解决情况: ①题时错时对, 特别是间隔一段时间来做两小题

②因为1/3<1/2, 所以一堆面粉的1/2多

错误分析: 有关分数的比较, 在教学时教师会采用分数的意义让学生明白大小关系。为了不引起混淆, 教师往往会选择整体时往往只会选择某一个。然后通过练习让学生理解、巩固。理解是一个信息或要素组织的过程, 需要认知结构的再组织, 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 认知结构尚不成熟, 信息处理能力还在逐步发展中, 对于分数意义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困难。部分学生甚至仅凭记忆来进行比较大小: 老师强调某一个整体, 分得越多, 每一份就会越小。于是在他心中有了这样一个“多———小”的“相反”心理表象。时间一长, 看到3/7_____4/7这样的题目时, 只关注3 < 4, 完全忽视分子分母, 忽视“分”和“取”的对象, 实质上忽视了分数的意义, 便直接有了3/7>4/7这样的错误答案。而第②题的错误, 可能是因为学生没有真正地理解分数的意义, 没有理解“整体”的概念, 从而没有正确认识整体的几分之几究竟是什么。思考: 综合这两个问题, 学生犯错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没有真正地理解分数的意义, 对“整体”和“部分”缺乏认知的能力。因此, 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应充分从学生的思维出发, 倾听其思考过程, 强化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在比较分数大小时, 不应该给学生相关的暗示: 分子相同, 分母越大, 分数值越小, 而是应充分引导学生每一次比较大小, 我们都必须回到分数的意义上去。而对于“整体”的把握。在课堂上, 教师应举一反三, 并且明确分数与某一个具体整体的几分之几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三、对教学的再思考

1.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 教师应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会倾听学生的思考, 把握学生的思维, 从学生的角度看待“分数”的问题。教师自身应明确分数的内涵, 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在需要的时候起到引导学生的作用。

2. 教师要对学生在认识分数的教学中关注学生的错误, 从学生错误的根源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 并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有效的辅导, 体现新课程个性化的要求, 同时也能够促进有效教学。

摘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错误, 是学生的认知、思维的缺陷以及技能的不熟练造成的。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解答找出错误的原因, 才能合理设计教学过程, 从而达到有效教学。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集体备课 篇3

“长方形和正方形”是苏教版国标本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通过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探索、理解周长的含义及计算方法。

一、教材编写特点及教学建议

1通过比较,掌握特征。

找,让学生在熟悉的场所里找长方形、正方形,感知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一方面是让学生感受平面图形与现实空间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唤起学生认知的经验,充分感知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折,通过折纸活动,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操作等方法探索并研究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经历探究的全过程,可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然后再通过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等操作来验证自己的想法,最后,整理自己的发现,归纳概括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比,比较长方形、正方形的异同,体会长方形、正方形的联系。在归纳概括特征的基础上,让学生在教材中菜椒老师所提问题的引导下,开展小组讨论。通过比较交流得到长方形、正方形的相同点,再比较出不同点,并借此介绍长方形、正方形各部分的名称。在此环节中重在让学生体会到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联系,但不要求学生形成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的认识。

2实例引入,认识周长。

本册教材中关于周长的意义,与以往教材的编排不同,教材中并没有出示完整的图形周长意义的描述,而是从生活实例入手,形象直观地让学生认识到物体某个面上一周边线的长度就是该物体某个面的周长,在此基础上通过“试一试”顺势迁移到平面图形的周长。这样的安排,一方面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激活了他们的生活经验;同时,游泳池池口的边线、树叶的一周等实例易于学生形成关于“周长”的清晰表象。另一方面,这样的安排,让学生经历一个从具体实物的某个面到一个平面图形的逐步抽象的过程,使周长的意义逐步得到拓宽,同时也使周长的意义更具现实的意义和价值,加深了学生对周长意义的理解。教学时,游泳池池口的边线可以动画演示,在演示的基础上说明这就是池口的周长。对于树叶的周长,可以先让学生在小组内指一指它的周长,然后想办法来测量它的周长。在小组内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说一说测量树叶周长的方法,最后,再让学生实际围一围、量一量。对于P61的“试一试”,一方面重在周长意义的迁移,让学生明白平面图形周长的含义;另一方面要重在周长计量方法的转化,对于平面图形而言,可以绕一周量其长,也可以求各边之和。而这一转化,对后续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学习十分有意义。

3计算周长,方法多样。

关于周长的计算,与以往教材的编排也有所不同。本册教材先是基于一个现实的、学生熟悉的篮球场周长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这样的安排,不仅使学生掌握了长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在问题解决的过程加深了对周长意义的理解,让学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可先借用篮球场为背景的情景图(出示情景图时,先不出示长宽数据及所求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篮球场边线的长就是篮球场的什么?知道怎样的条件就可以求边线的长?在小组内说一说,当学生汇报交流后再出示:“长28米,宽15米,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这样安排的目的,一是加深对周长意义的理解,二是让学生感受到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就可以求出它的周长。对于怎样求篮球场的周长则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算法,让学生经历一个探索交流的过程。

对于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没有安排专门的例题进行教学,而是通过“试一试”,利用长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进行迁移,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选择算法。

教学中重在各种方法理解与比较,让学生明白不管是哪种方法求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都是求它们4条边的长度之和。在这里,不要急于优化,更不要揭示周长公式,而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加以完善。

当然,对于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还可以选择一些其他的情景图进行教学。

4数学实践,综合开放。

“周长是多少”这一数学实践活动中,安排了围、摆、拼、量、估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巩固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加深对周长意义的理解,掌握求不规则图形周长的基本方法。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在小组合作中操作、探索、交流,教师在此过程中要着重引导学生加强比较、分析。

二、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直观认识由线段围成的直线图形与掌握了长度测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对由线段围成的直线图形的形状,已经建立了初步的表象,能识别各种图形,并能在常见物体上找到这些形状的面,知道了这些图形可按边的多少进行分类。在这些图形中,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较其他多边形则更为充分,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含有长方形、正方形面的物体很容易找到,另一方面,学生的生活经验也比较丰富,学生对它们的特征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知道长方形、正方形各有4条边、4个角。另外,学生已经有了长度观念,形成了一定的测量技能,会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且积累了一定的有关图形折、拼、摆等操作的经验,所有这些都为本单元的学习提供了可能性和保证。同时,本单元所涉及的内容大量来自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解决的是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样的安排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经历知识的建构过程,从而增强探索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典型课例设计分析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数学三年级(上册)第63—65页“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例题和“想想做做”。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引入课题

课件显示几幅有长方形也有正方形的图片:

图片1:本校学生为灾区踊跃捐款,图片2:人民军队奋勇战斗在抗震第一线,图片3:运送救灾物资的火车……

师: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有何感想?(学生争相发言)

师:是啊!多么感人的画面啊!老师看到这些照片,心情和你们一样,非常激动。我想给每张照片都做一个木框,把这些照片挂在我们的教室里,激励我们好好学习,好不好?

师:老师这里有2米长的木条,想先给这张照片做一个木框(课件出示其中一幅长方形的照片),够不够呢?大家可以小组之间讨论交流。

学生看图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反馈信息。

生1:需要了解边框一周有多长。

生2:需要先测量照片4条边的长,算一算总长度,再和2米比一比,就知道了。

生3:边框是一个长方形,可以先算出长方形的

周长,然后再比较。

师:边框有多长,就是求长方形的周长。那么,怎样求得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图形周长的计算。

设计思路教者利用时事照片,创设情景,设置悬念。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学习新知做好了认知上的铺垫,同时对学生适时适宜地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

二、实践探索,学习新知

1长方形周长的计算。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张长方形的照片,想一想它的周长该怎样求?现在你能求出它的周长吗?

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

生1:不知道它4条边的长度,如果知道它4条边的长度,把它们加起来就可以了。

生2:其实,只要知道它的长、宽各是多少就行了,因为长方形相对的边的长度相等。

小结:知道了长方形长、宽的长度,就可以求其周长。此时,课件显示照片长35厘米、宽20厘米。

师:现在你能计算它的周长吗?请大家独立思考并计算出它的周长,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交流汇报,生边说解法,边作出合理的解释。

生1:35+20+35+20=110(厘米)

周长=长+宽+长+宽

生2:35×2=70(厘米)20×2=40(厘米)

70+40=110(厘米)

周长=长×2+宽×2

生3:35+35+20+20=110(厘米)

周长=长+长+宽+宽

生4:35+20=55(厘米)55×2=110(厘米)

周长=(长+宽)×2

师:这4种方法虽然不同,但它们都是求了这张照片几条边的长度之和?

生:一周4条边的长度之和。

师:同学们想一想,知道什么就可以计算周长?刚才的4种方法中,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比较简洁?说一说你的想法。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师:通过计算,给这张照片做一个木框,2米长的木条,够吗?

生:够,因为这张照片的周长只有110厘米。而木条有2米,也就是有200厘米。

设计思路教者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和自主探索的空间,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等活动,鼓励学生用多样化的策略解决问题。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概括能力;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达到学习互补的目的。

2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刚才我们已经学习了长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通过计算,用2米的木条给刚才的照片做木框,是够的。剩下的木条还能给另一幅照片(课件显示:一张正方形照片,它的边长是25厘米)做一个木框吗?

师:请同学们先估算一下,再思考怎么计算,最后请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算法,并请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①25+25+25+25=100(厘米)

周长=边长+边长+边长+边长

②25×4=100(厘米)

周长=边长×4

师:这两种方法都计算了正方形的周长.你认为哪种更简洁?

设计思路教者利用知识的迁移,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学过程中,教者只要稍加点拨引导。这样设计,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类推、归纳能力,培养了学生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另外,也较好地处理算法多样化与优化的关系。

三、联系实际。创新演练

1教材第64页“想想做做”第3题。

2学生从身边的实物(文具盒、课本等)中选出自己喜欢的,先估一估,再算一算它们的周长。

3校园里有一块长6米、宽4米的长方形花圃.为了美观,同时防止被践踏,要在它的四周围上栅栏。请你算一算,栅栏一共长多少米?如果花圃的一边借用一堵墙壁,又需要多长的栅栏呢?

4从一个长是8厘米、宽是5厘米的长方形中剪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下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5现有6个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你能用这些中的几个或全部拼成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吗?拼成的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做好后在小组内交流,你有什么发现?

设计思路教者适当改编教材,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验周长。这些题目中有重视学生估计能力的培养,也有开放性的题目,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同时也有对课本P65页第6题改编的题目。目的是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体验图形周长的变化规律。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集体备课 篇4

第12、13周集体备课

备课内容:《“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狼和鹿》、《放飞蜻蜓》教材简析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

这篇课文讲述了汤姆和爸爸去钓鱼,在离允许钓鲈鱼的季节还有两小时时,他钓上了一条从未见过的大鲈鱼,并在父亲的要求下自觉遵守规定把鲈鱼放回湖中,告诉人们遵守社会公德、社会规定应该成为自觉的行动。

《狼和鹿》

这是一篇关于狼和鹿之间生态平衡的故事。课文讲的是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的居民为了保护森林里的鹿群,大量捕杀狼及鹿的其他天敌。结果事与愿违,鹿大量病死,森林也被严重破坏。它告诉人们:事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破坏生态平衡将会给环境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

《放飞蜻蜓》

本课讲述了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看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引导他们认识到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并放飞蜻蜓的故事,体现了陶行知先生良好的教育方法和对孩子们的关心爱护。如何让学生体会陶先生对孩子的耐人寻味的教育,又能激发先生对蜻蜓知识的了解,对小动物的探究兴趣,是教学的重点。

二、教学目标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汤姆为什么必须把钓到的大鱼放掉,并教育学生要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遵守社会公德。

3、练习用“允许、必须”造句。

《狼和鹿》

1、会读生字,能正确、流利读课文,学会写“葱”。

2、通过读课文,感受在狼被捕杀前后,凯巴伯森林的变化、鹿群的变化,体会产生变化的原因。

3、课文学完后,应懂得生态平衡的重要,自觉地维护生态平衡。

《放飞蜻蜓》

1、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学习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解重点语句,能正确地读出句子的语气。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陶行知对孩子们的谆谆教诲,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4、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阅读习惯。了解课文叙述顺序,渗透写作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知道汤姆为什么必须把钓到的大鱼放掉,并教育学生要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遵守社会公德。

《狼和鹿》感受在狼被捕杀前后,凯巴伯森林的变化、鹿群的变化,体会产生变化的原因。

《放飞蜻蜓》感受陶行知对孩子们的谆谆教诲,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五、课时划分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2课时

《狼和鹿》„„„„„„„„„„„„2课时

《放飞蜻蜓》„„„„„„„„„„„2课时

六、作业安排

习字册、补充习题、练习册

七、说教学流程“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汤姆为什么必须把钓到的大鱼放掉,并教育学生要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遵守社会公德。

3.练习用“允许、必须”造句。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汤姆心情的变化。

2.通过辩论的形式,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必须放掉这条鱼,从而使学生知道人人都必须遵守社会公德。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

1.读题,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出吗?

2.小结:‘学贵有疑’,问题是思考的产物。你们的问题提得很好,很有质量,这是善于思考的结果。

二、初读课文。

1.按要求自读课文。

读准生字新词,努力读得字正腔圆。

2.学习生字。

3.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4.再读课文,努力读得正确、流利。

5.师重点指导学生读好个别长句。

6.三、默读课文,理清顺序。

7.总结:这三句话连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一句话是起因,第二句话是经过,第三句话是结果。我们读完一篇课文,必须想想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讨论:课题为什么要加引号?

1.讨论:课题为什么要加引号?

2.提出问题。

3.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五、巩固生字,描红书写。

1.指导书写。师范写。

2.生试写,描红。

第二课时

一、围绕课题设疑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同学们提了很多问题,老师归纳了一下,共有以下三个:

1.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鱼?

2.为什么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3.结果怎么样?

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课文。

二、围绕以上问题,学生自学课文

一边读课文,一边画出有关问题的答案。

三、交流自学情况

1.交流第一个问题

(1)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鱼?从哪里可以看出鲈鱼的大?

(2)看到儿子钓到这么大的鱼,爸爸的表现怎么样?

(3)你能不能从爸爸赞赏的目光中,想象一下他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4)从哪里看出汤姆钓鱼技术熟练?

2.交流第二个问题

(1)为什么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2)比较句子

a你要把这条鱼放掉!

b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说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你认为哪句话比较好,为什么?

(3)对爸爸的这个决定,汤姆的表现怎么样?

板书:不情愿

3.交流第三个问题

(1)既然汤姆这么不情愿,那么能不能不放这条鱼呢?

(2)全班同学自由组合进行辩论。

(3)通过刚才的辩论,我想大家都已经明白了为什么必须把鱼放掉。现在让我们来读读课文5-12自然段,看看汤姆是怎么做的?

板书:斩钉截铁

(4)从汤姆的行动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5)当爸爸看到汤姆钓到一条大鱼时,投去了赞赏的目光。我想,当爸爸看到汤姆把鱼放了时,心里会为汤姆感到更加自豪。他会想些什么呢?

(6)再读课文5-12自然段

同桌练读,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4.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1)从那以后,汤姆再也没有钓到过这么大的鱼,他后悔了吗?

出示最后一句话,指名朗读。

“那晚的情景”指什么?为什么那晚的情景一直铭刻在他的记忆里? “爸爸坚定的话语”指什么?一直回响在他的耳边说明什么?

(2)齐读最后一段

四、总结课文

1.学了这篇课文,你觉得爸爸是个怎样的人?汤姆又是个怎样的人?

2.你从这篇课文中得到什么收获?

板书:必须自觉遵守规定

五、作业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集体备课 篇5

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二)

教学内容:第32-33页例4、5、6和课堂活动第4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减法意义。2、掌握看图写两个减法算式。3、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1、探索计算方法多样性。2、正确计算。

教学准备

学具盒

复习:对口令

新授:

教学例4:

出示图:学生观察,并且用3句话说。

还剩多少匹马?怎样列式?

板书:6-2=怎样算6-2=

让学生说方法。在看图写出另一个减法算式。

教学例5:

学生拿5个黄圆,2个红圆摆一排。

学生根据摆的圆写两个减法算式。

7-2=7-5=

问:怎样计算?

教学例6:

出示图,看了以后说三句话。

自由说,全班交流。

怎样写算式?学生说一种图的意思,就写一个算式

板书:4+3=7-4=7-3=

观察:3个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全班讨论。

小结:根据一个加法算式写两个减法算式

课堂活动

第一题:引导读题,理解有几个要求,独立完成。

看图填空,独立完成。

对口令:老师说加法算式,学生说两个减法算式。

板书设计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集体备课 篇6

主备人:年级:五年级学科:语文时间:2013-3-11

第五周集体备课

备课内容:《梦圆飞天》、《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一、教材简析

《梦圆飞天》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生动详尽地记叙了“神舟”5号飞船载着航天员杨利伟首次飞行太空的过程,表现力中国人民实现飞天梦想的无比喜悦与自豪。

全文共20个自然段,可以分四段。

第一段(1--5)讲2003年10月15日人们在酒泉卫星发射场地为“神舟”5号飞船和航天员杨利伟送行。

第二段(6--15),讲“神舟”5号飞船发射成功。

第三段(16--19)讲杨利伟从太空中向地球发回问候,想儿子描述他严重的太空和地球。

第四段(20)讲浩瀚的太空从此留下可中国人民的脚印,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终于成真。

课文第二、三段是教学重点,应着重引导学生感受飞船发射成功时的激动人心的场面,体会杨利伟发回的讯息以及对儿子说话的内容。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这是一篇科普题材的课文,全文围绕为什么说火星是地球的“孪生兄弟”这一中心来安排材料,共8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通过地球和火星相比较提出两者是“孪生兄弟”这一概念,从而推测火星上有水和生命的存在。第二至五自然段科学家根据火星上发回的照片和对火星岩石钻孔分析推想了火星上水的两种来源。第六、七、八自然段则阐述了地球上能留下水并孕育生命而火星却不能。课文语言通俗易懂,层次清楚,把地球和火星既相似又有差异这一深奥而又复杂的科学道理以“孪生兄弟”的表达方式展示在读者面前,既有趣又亲切。

课文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如何引导学生真正读懂课文内容,展开想象,弄明白把火星成为地球的“孪生兄弟”的道理,并通过朗读体会课文是怎样一步一步的把道理说清楚的。

二、教学目标

《梦圆飞天》

1、朗读课文,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飞船发射成功的喜悦与自豪。

2、借助多媒体课件声情并茂的特点,引领学生,把学生带入梦圆飞天的真实场景中,感悟激动人心的场面。

3、在把握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热爱航天事业,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4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妙的兴趣和培养热爱科学研究的志向。

三、教学重难点

《梦圆飞天》

课文第二、三段是教学重点,要引导学生感受飞船发射成功时的激动人心的场面,体会杨利伟发回的讯息以及对儿子说话的内容。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

四、课时划分

《梦圆飞天》„„„„„„2课时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2课时

五、作业安排

习字册、补充习题、练习册

六、说教学流程

教学内容:《梦圆飞天》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飞船发射成功的喜悦与自豪。

2、多媒体辅助教学,引领学生,把学生带入梦圆飞天的真实场景中,感悟激动人心的场面。

3、把握航天英雄人物形象,激发学生热爱航天事业,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重点难点:

课文第二、三段是教学重点,要引导学生感受飞船发射成功时的激动人心的场面,体会杨利伟发回的讯息以及对儿子说话的内容。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有梦吗?老师指着黑板中的一个“梦”字问?

(1)你们一定有很多梦,你们知道我们中华民族圆了哪些梦吗?(教师板书:圆)

(2)神州五号飞天,征服珠穆朗马峰、申奥成功„„

2、今天我们就来回顾我们的飞天之梦

(1)让我们激动地告诉全世界„„(学生读课题:梦圆飞天)

让我们自豪地告诉全世界„„(学生读课题:梦圆飞天)

让我们骄傲地告诉全世界„„(学生读课题:梦圆飞天)

(2)这篇课题究竟是什么意思吗?老师相信大家读了课文一定能够明白的。请大家大声地读读课文,第一遍读很重要,请大家好好地读,争取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3)学生读。

二、新授

学习生字词

1、指名读生字词

2、齐读生字词

3、我们再把这些生字写正确。再看看这几个生字,想写哪个就写哪几个?

4、学生描红

5、请大家再拿起你的课文,把你觉得难读的地方,再读一遍。

6、听了这遍读书之后,你们知道梦圆飞天的意思了吗?

(1)指名说。中国人民做了几千年飞天梦终于实现了。

(2)文中有一句话准确地表明的题目的意思,请大家把他找出来。

读了这样的一句话,有什么感受?

7.这篇课文就是写杨利伟叔叔实现飞天梦想的,请大家好好读读文字材料,把令你印象最深的场面找出来,好好地读读。

8.师生交流

你们想看看这幅场面吗?

播放课件,教师有感情地朗读。

看到这样的场面还想读读这段话吗?

还有没有其他的场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你们自豪吗?让我们拿起书一起读读这段话。

9.值得庆幸的时,神州五号已经发生成功,想看看太空中拍摄到的画面了吗?

(1)播放课件(让老师来圆你们第二个梦)

(2)看了这样一个画面,想说什么吗?

(3)说到这里,你们想对杨利伟叔叔说些什么吗?

三、小结

四、作业设计

1、组词

桥()划()执()

侨()画()势()

2、收集神七飞天资料。

第二课时

一、歌曲导入,读题入情。

1、播放《超越梦想》歌曲。

2、揭示课题,学生读题。

二、精读课文第一部分

1、朗读1自然段。强调这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

2、请同学们读读课文2-5自然段,你从送行的场面中感受到什么?

3、交流发言,4、师生朗读,体会喜悦心情。

5、杨利伟叔叔又是怎样的呢?

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部分

二、精读感悟,感受成功。

1、古有飞天梦,今由神五圆梦。课文是怎么样记载神舟五号发射时那激动人心的精彩瞬间的呢?请同学们读课文并感受。

2、师生交流读书体会。

指导读好“随着发射时间一秒一秒地逼近,人们的心弦都绷得紧紧的,似乎可以听见自己急促的呼吸声”一句想象当时的进展气氛。

3、点名读,分角色读。

4、指导朗读杨利伟的话。

三、激情问候,欣赏美景。

1、让我们听听来自太空的问候。

轻声读一读,体会杨利伟的心情。

2、播放杨利伟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美景的录像片段。

你们想说什么吗?指导学生描述自己所看到的景色。

3、这么美的景色,是谁给我们带来的呢?你想对杨利伟叔叔说些什么呢?杨利伟也有很多话要对我们说,他会说什么呢?

四、总结全文,激励学生。

1、神州五号成功了,神舟六号也成功,神舟七号的发射也成功了。让我们读响让我们所有中国人振奋的话语。(出示课文最后一自然段)齐读。

2、最后,让我们在雄壮的《歌唱祖国》的乐曲声中结束我们今天的课,也预祝我们祖国在今后航天事业上越走越完美,更希望同学们能承载着祖国新的梦想,扬帆起航。

五、作业设计。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神舟号”飞船的信息?将你收集的信息整理一下,与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梦圆飞天

送行

发射无比喜悦与自豪

问候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集体备课 篇7

一、在观察操作中, 丰富学生表象, 积累基本体验的活动经验

低年级学生的内心世界往往不是按照定义的方式来理解的, 他们更多按照先前眼睛看到的、尔后积累在脑海中的先前经验来对所学的抽象概念加以思考的.丰富的经验背景是学生理解概念的前提, 否则将容易死记硬背概念的字面定义而不能领会概念的内涵的问题产生.这里的“经验”, 学生除了可以从学校学习中获得,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获得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案例《轴对称图形》

教学环节一:认识轴对称图形———研究“美”

(一) 创设情境导入, 激发兴趣

谈话:小朋友们, 现在是什么季节啊?

出示:蝴蝶、昆虫图片, 谈话: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些昆虫, 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吗?

揭示:像它们这样左右两边或者上下两边一模一样的, 我们就称它们是对称的.

板书:对称

(二) 指导观察, 认识特点

1. 寻找生活中对称的物体.

(三) 演示导学, 形成概念

1. 课件出示天安门、奖杯、飞机平面图形.

引导学生观察:其实它们有一个共同特征, 你们发现了吗?

启发学生:你们是怎么知道这些图形是对称的?有什么好方法来证明?

板书:对折

谈话:老师这儿有一张天安门的平面图形, 谁愿意上来对折给大家看?

引导学生操作:老师已经把天安门、奖杯、飞机的平面图形发给了大家, 请同学从一号信封里拿出这三个图形, 看看对折后的两部分你发现了什么?生汇报.

揭示:对折后的两部分大小一样, 形状相同, 两部分边线重叠在了一起.

像这样, 对折后的两部分大小一样, 形状相同, 我们就称这两部分完全重合.

板书:完全重合

谈话:现在我们的两只手掌就是完全重合的. (在小朋友自己表扬自己的过程中)

引导学生观察:小朋友们, 现在我们把刚刚对折的天安门图形打开, 你发现中间有什么?

学生观察得到:有一条线, 折痕.

引导学生观察:找一找是不是每个图形对折后都有折痕?

学生观察后得出:我们把对折后折痕所在的直线就称为这个图形的对称轴.用直尺“点划线”把它表示出来.先画一竖线, 再画一点, 再画一竖线, 再画点……

这条直线就称为这个图形的对称轴.板书:对称轴

揭示:像这样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就命名为轴对称图形.板书:轴对称图形

揭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轴对称图形》.生:齐读课题.

给出同桌交流的要求:你能说说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了吗?一起告诉老师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告诉你的同桌, 什么是轴对称图形?

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 首先学生对于“对称”性的物体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学设计中首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 选择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素材, 吸引学生的注意,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 让学生初步感知物体的对称性.揭示“对称”后,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生活中寻找对称的事物,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接着把学生熟悉的天安门、奖杯、飞机的实物图片抽象为平面图形作为观察和操作的材料, 利用学生已有的观察、操作经验, 引导学生通过对折发现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并初步认识对称轴, 初步描述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很显然, 学生建立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必须建立在学生积累大量的感官经验、操作经验的基础上, 且这些体验性经验又具有相似性和共性, 由多个层次的抽象才得以完成.

二、在探究思考中, 优化学生策略, 积累“数学地思考”的经验

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后就可以安排一些带有思维性质的不同层次的练习活动.如:

教学环节二:识别轴对称图形———认识“美”

(一) 动手操作, 加深认识

1. 练习试一试.

谈话:小朋友们, 给你一个普通的图形怎么知道它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呢?

谈话:考考你!判断下面哪几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明确要求, 学生动手验证:同学们很快就给出了答案, 到底对不对呢?请同学们同桌两个人一组, 拿出2号信封里的四个图形, 先动手折一折, 再来验证你刚才的判断对不对!

学生验证交流得出: (1) 号 (2) 号 (3) 号是轴对称图形, (4) 号不是轴对称图形.

谈话:说说你的理由!你是怎么折的?为什么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二) 综合练习, 发展思维

1. 想想做做第1题. (判断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

下面的图形, 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2. 想想做做第5题.国旗的判断.

3. 想想做做第2题.字母的判断.

A C T M N S X Z

谈话找出其他轴对称图形的字母图形:我们一共学过多少个英文字母? (26个) , 你还能找出还有哪些字母也是轴对称图形?

B D E H I K O U V W Y

这样的练习学生从直观地操作及表象中感受对称, 体会轴对称图形基本特征, 以巩固刚刚获得的初步认识.从练习中看出学生能运用这节课积累的知识经验解决相关的问题.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时也带有策略意识如:

4. (拓展练习) 这是一个表示时间的图形, 它是轴对称图形吗?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集体备课 篇8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低年级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喜爱阅读,有浓厚的阅读兴趣”。教学中,应以生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情境,营造宽松、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读书中感悟,在读书中积累”。把阅读与口语交际联系起来。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文中的“冒”“破裂”“饱胀”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机整合语文教学,将课文重点部分的文字形象化、音效化,促进学生借助多媒体进行自主、个性化的阅读;通过反复朗读,感悟课文内容,掌握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重难点

感受荷花美丽的姿态,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理解“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与荷花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教学过程

1.谜语激趣

(1)课件出示:“一个小姑娘,身穿白衣裳,坐在水中央。”学生猜谜。(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3)教师播放荷花视频,学生欣赏。(4)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2.理清课文线索,潜心品读

(1)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思考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学生回答)(2)教师帮助学生理清线索并板书:闻、看、想。(3)师抓住这三条线索,引领学生学习。①“作者闻到了什么?”生回答,教师板书:一阵清香。②“作者看到了什么?”生回答。师板书:荷叶、荷花。(4)学习描写荷叶的句子。①课件出示(图文并茂):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玉的大圆盘。“挨挨挤挤、碧绿和大圆盘说明什么?”②生回答,师板书:叶——多、绿、大(5)学习描写荷花的句子。①课件出示(图文并茂):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②体会荷花三种不同的姿势。师板书:才开、全开、没开。③理解“冒”“饱胀”“破裂”这几个词。让生上台表演这几个动作。④课件演示荷花冒出来、饱胀、破裂这几个动作。⑤指名读书,其余学生合上书,用心倾听,边听边想象画面。⑥根据板画背诵第2自然段。

3.以演促读,读中想像,学习第4小节

过渡:听着听着,想着想着,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配乐背诵第四自然段,美吗?想读吗?那就美美地读吧,可爱的荷花仙子们。

(1)指名个别读。(配乐朗读,其他学生随音乐翩翩起舞)。(2)数人齐读,边听边配以动作。(3)语言训练:蜻蜓蜻蜓,你刚才跟荷花仙子说什么啦?小鱼小鱼,你刚才跟荷花仙子说什么啦?还有,其它的小家伙都躲到哪儿去了,你不想跟荷花姐姐说些什么吗?(4)熟读成诵。

4.挖掘文旨,实践中求发展

过渡:过了好一会儿,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哩。看,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你知道这位了不起的画家是谁吗?

(1)说说画家是谁?(生回答,师板书:画家是大自然)。(2)展示数幅各色荷花图片,引导学生说说还有哪些好办法来夸夸荷花,夸夸大自然。(3)学生交流。

5.总结课文

今天老师带同学们欣赏了一池的荷花,作者喜欢荷花,老师喜欢荷花,你们也喜欢荷花,这说明了我们大家都热爱大自然。

6.拓展练习

站在荷花池边,假如你是小导游,你会说些什么?假如你是小画家,你会画些什么?假如你是歌唱家,你会唱些什么?假如你是小诗人,你会写些什么?

六、板书设计

荷花闻 一阵清香

看叶:多、绿、大

花:才开、全开、没开

想 自己是一朵荷花

七、教学反思

《荷花》这篇课文主要通过让学生反复朗读来感受作者对荷花的感情,从体味优美的语言中感受荷花的美,感悟对荷花的喜爱之情。课后笔者仔细回顾了这节课的过程,学生之所以能够很快走进文本把自己的收获展示出来,在这两点上做得比较好:

1.丰富的想象必须以鲜明的表象为前提

笔者在“看荷花”一节的教学上花了较多的精力,是为了让学生对荷花的美有所感知,从而在他们的脑海里留下鲜明的表象。这样,才能运用这些表象展开想象,创造出新的形象。

2.丰富的想象还必须以深切的感受为基础

鲜明的表象为想象提供了材料,但光有材料还不能张开想象的翅膀。同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的不足之处在于,引导学生方面还要不断加强,还出现了很多细节问题,如把过多的时间花在第二自然段(看荷花)上,不断地纠缠在这个问题上。今后在类似的教学中,要注意这个问题。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集体备课 篇9

5第十周集体备课

一、教材研读。

1.体现课标: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特别强调,要使学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2.教材地位:

教材不惜版面,开篇安排了养成两个良好习惯的教学内容,正是凸显了“习惯培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语文即生活。脱离生活的语文学习,不但缩小了语文学习的空间,而且限制了语文实践,是毫无生机的僵死学习。随着年级的升高,苏教版(国标本)小语六年级教材特别注重对生活语文资源的开发,着意引导教师落实大语文教育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特别重视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六年级教材从几个方面体现了这个特点。

3.编写意图:

(1)本单元的主题为“民风民俗”,编写的意图是引导学生通过理解文本语言文字,激发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

(2)第三学段特别是六年级两册教材,在结构形式和选文的难度上,都注意向初中阶段的语文教材靠拢。

4.学情分析。

(1)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当中,有许多学生人只注重收集,只是为收集而收集。学生手中有各种制作精美的资料笔记,但都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收集、摘抄的,都没有对所收集的资料认真阅读。教师更没有引导学生运用所收集的资料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带着问题收集资料,在收集资料后,引导学生学会取舍,帮助学生通过资料的阅读和研究,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解决问题的方案,使收集和运用资料有始有终,为学习、为教学服务。

(2)教师注重引导学生熟读深思,多揣摩,多品味一些重点词句,按照“读——评——说”步骤将课文介绍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本领。

二、教学目标。

安塞腰鼓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3.学习本文形、神结合的语言,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4.注重感悟并发表自己的见解,用中华民族生命律动的厚重阳刚之美熏陶感染学生。

习作4

1.仔细观察一幅剪纸作品,看懂作品的内容。

2.展开丰富的想象,便宜个合理的故事,并把这个故事写下来。

3.要求内容具体,叙事祥略得当。题目自拟。

练习4

1.认识、了解俗语,懂得具体俗语的意思,并能在生活中发现和搜集俗语。

2.诵读积累十二个和中国传统戏剧有关的词语。

3.用钢笔描红一段话,注意整体布局。

4.学会在遇到被别人误会的时候、冷静、诚恳地解释。

五、课时划分。

安塞腰鼓:二课时

习作4:二课时

练习4:二课时

六、作业安排。

安塞腰鼓

1.课后练习。

2.补充练习。

习作4

完成一篇作文。

练习4

老师各自补充练习。

七、教学流程。

第二课时

传承诵读。

一、复习导入

听写生字高粱骤然枣子搏击战栗陌生

震撼飞溅烧灼渺远亢奋

二、学习新课

第一板块: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用文中的内容。

2.明结构。

说明:文章按“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可分成3个部分。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四个角度来展示腰鼓的艺术魅力,且这四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好一个安塞腰鼓)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

预设:体会“好一个安塞腰鼓”重复出现的好处?---生:敬佩、赞赏

3.寻美点。

布置分组朗读,分组进行寻找美点比赛。用“美,你看(听)„„”的句式叙述出来。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出示幻灯片,播放例句。学生与之对照,进一步体会文章的美妙之处)

第二板块:精读文章,品味语言

1.学生采取“替换式品读”,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所谓替换式品读,就是将文章形式变为别的形式再读,比较、品味其中的美。)

学生齐读第6段,教师奖大家刚才读的内容改成了另一种样式。(出示幻灯)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身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对比朗读:急促的鼓点像骤雨一样,飞扬的流苏像旋风一样,蹦跳的脚步像乱蛙一样,闪射的瞳仁像火花一样,强健的风姿像斗虎一样。

要求学生仿照以上形式,加工另外的文章,并反复朗读。

2.指导学生采取“评点式品读”,理解文章语言的意蕴美,情味美。

学生可任意寻找自己觉得写得精彩的地方朗读3遍,要求用“好,好在„„”这一句式进行评点。可从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方面进行评点,说得越多越好。

分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第三板块:品读文章,学用语言

1.学生再读文章,学用课文句式、段式。

2.学生写好后,小组互评,选出好的作品,课堂展示,师生共议,评出好作品若干,并给予奖励。

3.总结。

这节课,我们领略了安塞腰鼓的火烈场面,见识了击鼓的后生,欣赏了奇丽的舞姿,还为它写了广告词。你能用一个字概括表演中的安塞腰鼓吗?(闹、烈、火„„)

四:布置作业: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熟读成诵。

板书设计:安塞腰鼓

一、知内容:“„„的安塞腰鼓”

二、明结构:“好一个安塞腰鼓”核心句

三、寻美点:(根据

八、教学资料。

名家教学设计

(一):

安塞腰鼓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多媒体演示“安塞腰鼓”表演的画面,学生欣赏)

1、提问:看完这些画面,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回答)

你知道安塞腰鼓是一种怎样的艺术形式吗?

2、交流查阅的有关资料;安塞腰鼓的资料。附资料:

安塞腰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象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 今天我们一起跨越时空,走进黄土高原,走近安塞腰鼓,去感受一下它的风采和魅力。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看表演片断,听全文朗读(配乐,配画面)。注意朗读者有没有读错的地方。

2、思考问题:

⑴安塞腰鼓总体上给你什么感受?它有什么特点?

壮阔,豪放,火烈的安塞腰鼓。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安塞腰鼓。宣泄生命力量的安塞腰鼓。安塞腰鼓有热烈的舞姿,有巨大的力量,有沉重的鼓声,有深厚的土壤。⑵这篇文章运用最多的修辞手法是什么?你觉得有何效果?

排比,有句子内部词语的排比,有句子的排比,有段落的排比。这些排比使文章气势恢弘。语气连贯,节奏明快,感情强烈。

三、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有感情有节奏有气势的朗读

1、过渡:安塞腰鼓是一曲生命与力量的礼赞,为了表现生命伟大,粗犷,豪迈的力量,作者十分注意形式与内容的和谐。我们重点朗读读其中一个片断,感受作者是怎样造成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排山倒海的气势,来与所要歌颂的生命的力量相辅相承的。

2、以第五节来示范朗读:

⑴播放范读片断(配乐,配画面)。注意听清朗读者处理的语音轻重,语调的抑扬,语速的快慢。

你觉得他读的怎样?哪些语句读的好?指导朗读,读准重音,读出节奏,气势: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增强气势)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节奏感强,渲染动感形象)

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感情充沛,富有感染力)

⑵小结:本文段使用排比,将安塞腰鼓的力与美推到极致。

⑶配合音乐,画面齐声朗读。

⑷小结:作者利用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再现“安塞腰鼓”的恢弘气势,揭示了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现在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其他部分,读出节奏,气势,品味精彩语句,说说自己对这些语句的理解。

四、学生品读,体验感悟

1、学生选择自己认为精彩的语段进行散读并作点评。

2、小小组合作学习探究。

3、抽读,结合语境谈理解与感受。

五、总结文章主题

通过刚才大家的品读,你觉得本文除了赞美安塞腰鼓的壮阔,豪迈和火烈,还赞美了什么?

六、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民间大型舞蹈形式(舞龙,舞狮,滚灯,扭秧歌等)

七、布置作业

1、自由选择文中某一精彩片段朗读,背诵。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集体备课 篇10

第一周集体备课

一、教材简析

1.本册课本开头几页分为两部分,其中第1页为第一部分,主题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第2、3页为第二部分,主题是“在实践中学会运用”。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12)共有三页插图。其中第1页有四幅图,一是几位学生参观天文展览馆;二是老师和同学参观天文台的古代天文仪器;三是人们游览敦煌莫高窟;四是金碧辉煌的故宫。

第2、3页是通版图画,除左上角的方框图和右下角的长方形图片外,还有三行六幅图。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通过多个学期的学习已经养成不少良好的习惯。本次安排的习惯的培养侧重于为提高学生未来的语文素质打基础,渗透了“大语文观”、“终生学习”的思想。

三、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或教学挂图,结合有关事例,使学生明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道理,逐步养成深入社会学习语文,投身自然增长知识的学习习惯。

2.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或教学挂图,结合有关事例,使学生懂得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习惯。

教学重点:

1.结合有关事例,使学生明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道理。

2.认真观察课本插图,结合有关事例,使学生懂得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道理。教学难点:

通过课本插图和有关事例,逐步养成深入社会学习语文,投身自然增长知识的学习习惯,以及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习惯。

四、课时划分: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12)2课时

五、说教法学法

教师要把指导看图和模仿训练结合起来,以模仿训练为主。没有条件在课堂

上模仿训练的,可提出课堂训练的要求并认真检查。

六、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从一年级起,我们就开始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回忆过去所懂得的哪些学习习惯---指名说一说)从中我们学到了关于写字、读书、写日记等方法,为我们以后养成习惯打下了基础。今天,我们来学习这最后一个习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板书并读题)

二、指导看图,领会内容

(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

三、(一)指导观察第一页

1.学生自由观察,思考:图上有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他这是会时想些什么(几位六年级学生参观天文展览馆)

2.指明回答,教师补充

3.同桌共同参观三幅图,回顾主要内容,说说自己的想法。

(二)指导观察下两幅图

1.学生自由观察插图,按照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思考:图上有哪些人物,在什么地方,干什么。有什么意义?(老师和学生参观天文台的古代天文仪器)

2.同组相互交流,感受体会

(三)学生交流:观察了这些图画,你有什么想法?

三、教师小结

观察了这些图画,我们懂得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告诉我们,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不仅可以从课堂中获得,从课本中获得,还可在社会上获得,在大自然中获得。

预设:与“读万卷书 行万卷路”意思相同的名人名言你知道吗? 生:①、必须和社会现实接触,使多读的书活起来。——鲁迅 ②、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部书。——鲁迅 与“读万卷书 行万卷路”意思相当古诗句有: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冬夜读书示子聿》

四、练习介绍自己的家乡1.自由练习2.台前介绍

3.教师评价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从小就要到学校里学习知识,长大后才能胜任祖国交给我们的工作。因此,学习知识就是为了——(学生齐答:运用)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怎样在实践中学会运用。

二、指导看图教师带领学生依次观察插图,弄清图中内容。1.第一行两幅

(1)教师简单介绍(这两幅图要连起来观察,可以告诉学生,图上是一所学校的闭路电视系统。)

(2)学生讨论:控制室和播放室的几位同学是怎样工作的?(3)班级交流(要抓住同学的表情、动作)2.第二行左图

(1)提问:图上的同学在干什么?表情如何?

(2)教师小结:(教师可对站立写字,悬腕写字的要求给予提示,可以请爱好书法的同学当堂演示)

3.第二行右图:

(1)学生仔细观察,回答:从图中得知,演讲要注意什么?(演讲要注意仪态大方、表述得体)

(2)请一位同学作一次简短的演讲,学生评价。(3)教师总评4.第三行左图

(1)观察图中的人物在干什么?(2)自由练习朗诵,体会方法。5.第三行右图

(1)观察插图,回答:图上的人在干什么,黑板报出的怎样?(2)教师补充:办黑板报要先选择好内容,确定栏目,设计图案。6.左上图学生观察,谈谈怎样编手抄报?7.右下图(1)教师简介

(2)学生交流:他们演的怎样?怎样才能演好课本剧?

(3)教师小结:参加课本剧演出,可以锻炼自己运用语文的能力,陶冶艺术情操,培养自己多方面的情感。

预设:“在实践中学会运用”,你们曾参加过哪些实践活动?

生:读报剪报、制作《我的成长册》、写春联、参加演讲比赛,制作手抄报、出黑板报、布置中队角等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探讨 篇11

一、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分析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比较强的学科。它需要学生具备严密的逻辑思维, 可以说数学的学习能够有效改善学生的逻辑思维。但是小学同学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逻辑思维并不严谨, 有的学生还处于形象思维发展阶段, 这些同学感觉有些数学知识很抽象难懂, 比如在学习图形的认识这一节, 很多同学感觉这一章节的习题难度非常大。学校的教学设备、教师的教学策略、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等等, 这些都为小学数学的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总之, 小学数学教学现状依然不容乐观:

1.在新课改背景下, 有很多小学教师并没有得到专业的训练, 而且在一些乡镇地区, 小学教师的专业水平明显不高。很多教师对新课改标准也知之甚少, 这就为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改革增加了一定的难度。甚至有些资历比较深的教师, 他们习惯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 教学只为了学生能够考高分, 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歪曲了教学的本意, 学生的逻辑思维得不到训练。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中, 学生也容易形成思维定势, 做题不懂变通, 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 学生已经成为学习的机器, 新课改的教学目标也难以实现。

2.教学设备达不到教学要求。一些小学, 特别是乡镇小学教学设备严重匮乏, 教师只能利用一些简易设备制作一些教学模型, 帮助学习理解, 但是这种教学收效甚微。在信息化背景下, 多媒体设备并没有在大多数小学教学中普及, 再加上小学数学本身就属于比较抽象的逻辑性比较强的学科, 简易的教学设备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

3.小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 根据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观点来看, 小学生正处于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的关键时期, 特别是形式运算是从学生的11岁开始发展, 这时候学生的抽象思维正开始发展, 再加上小学生本身就具有活泼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等学习特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会感觉难上加难。

另外, 数学自身的学科特点也为小学数学的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数学学科具有抽象性、概括性、严密性, 而且数学的学习也具有频繁性, 这些都或多或少地增加了小学数学的教学难度。和其他学科相比, 数学的学习需要充分考虑数量、空间等各个元素之间的关系, 数学的学习也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演绎结构, 显然, 这并不是小学阶段的学生能做到的。另外, 数学这门学科是小学教学中的主要课程, 数学的课程安排比较多, 然而苦涩的教学内容并不能留住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生来说, 数学的学习是一项不得不做的任务, 而不是一种乐于完成的活动, 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

二、小学苏教版数学教材的特点研究

在小学教学中, 苏教版的教材编制是严格按照新课程改革的标准制定的, 可以说苏教版教材和人教版教材在新课程改革中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苏教版的教材特点可以用以下几点概括:

1.苏教版教材在内容的选择方面体现了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 体现了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特征。在苏教版教材中, 教材内容的选择会更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让学生学会在学习中联想生活实际, 这也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

2.苏教版的小学数学教材在编制过程中会将单一的教材结构多元化。在苏教版的小学数学中, 学生的学习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框架结构, 苏教版教材的编制就做到了这一点, 苏教版教材在编制中会建立前后知识的联系, 帮助学生温故而知新, 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3.苏教版教材在编制过程中为学生创建了更大的选择空间, 为教师教学模式的选择和学生的自主式学习都提供了平台, 这样更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体现了新课改教学理念。

另外, 苏教版教材的编制还为教师、学生总结了科学的学习方式, 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还有助于深入开发学生的思维。苏教版教材的编制和人教版类似, 它们都从一定角度上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 这就需要相关教育工作者深入落实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下的教学模式研究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更应该侧重于学生思维的培养, 因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维转型的关键时期, 所以苏教版小学数学的教学模式应该充分注意到这一点, 积极发展学生的思维。理论知识是思维活动的结晶, 也是后来人思维发展的工具, 在小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将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思维发展联系起来, 两者同时进行。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注意以下几点:

1.小学教师的教学活动一定要从基础知识出发, 结合学生实际的学习水平, 使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帮助学生实现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跨越。

2.小学数学的学习还应该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苏教版教材虽然帮助学生建立了科学合理的演绎结构, 但是学生依然不能正确理解其中的关联,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帮助学生联系前后知识, 积极引导学生思维的发展。小学年龄阶段的学生思维发展还不成熟, 学生思维的独立性也比较差, 这就需要借助于教师的帮助, 建立前后知识的衔接,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后面学习的知识。

3.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还可以通过提问式教学的方法, 实现高效率的教学。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通过设计科学有效的问题能够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 同时, 由于小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比较差, 通过教师的示范、提问等方式可以帮助开发学生的思维, 提高教学效果。

上一篇:四川管理职业学院下一篇:网络结婚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