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华山》说课稿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

2024-10-10

《咏华山》说课稿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精选9篇)

《咏华山》说课稿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 篇1

设计理念:

在学习《咏华山》这篇课文之前,很多孩子都没有去过华 山,那么应该如何让他们去感受华山的高与险呢?我针对这一情况,决定和孩子们一起来画一画课文中的这座华山。新课标提出要着培养孩子的想象与情感能力,那么在文包诗的教学形式中,既要落实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切入口。学生年龄越低,越是依赖语词以外的信息来理解语义。有表情的、抑扬顿挫的朗读就是以词句为核心,附上许多非语言信息,以便学生能借助这些非语言信息,正确地把握和理解语文内容。 “以读导学”即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使其逐步达到“听懂、读通、能说、会写”的要求。紧扣“以读导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本着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合作学习、获得领悟、体验成功”的教学思想,我对本课的第二课时教学作了以下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朗读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并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并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复习旧知 。[来源:Z_xx_k.Com]

(提前板书:咏华山)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生)《咏华山》。华山可是我国的一座名山呀!你们想去看看吗?这节课我们就跟着小寇准和先生一起去华山看看吧。

看!这就是通往华山山顶的路。让我们来看看这木牌子上写着什么.(课件出示:认生字、说句子、赢门票)

这些生字词你还认识吗?谁来读一读?你能选择其中的一个或两个词说一句与课文有关的句子。

如果读得不好评价:能够坚持读完,这就是勇气,你再来读一遍。指一名同学读。齐读一遍。你字音读的准。很好。你的声音洪亮,胆量很大,一定你能顺利到达山顶。你对课文真熟悉,能清楚地记住其中的句子。你能用自己的话把课文中的语句说出,真不简单。评价:也不错,也能够正确地读出来,大家一起读。

40张门票送给一(4)班所有的小朋友!给自己加加油!

【设计意图】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变让孩子读为“孩子要读”。选择词语说话,起到了检查第一课时学习情况,复习课文的作用。和传统的复习生字还是有所不同的。[来源:学科网ZXXK]

二、品读课文,体验华山的高大。

1、让我们沿着山路,走近文中的华山,请小朋友们自由读读第2自然段,读完以后,告诉老师:,华山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生:我觉得华山很高 生:我觉得华山真高呀!师:寇准和先生和你们有一样的感觉。他们好不容易爬上山顶(出示山顶观景图像及句子:啊!华山真高哇!)他们是多么的惊讶呀!读读句子,从什么地方能看出他们的惊讶? 生:从“啊”和“哇”能看出他 们的惊讶。 师: 对,两个表示惊叹的词。 生:还有两个叹号。 师:找的好。

他们惊讶的是什么?(点击出示 真高)指名读。师评价:从你的朗读中听出来你一定好像看到了这么高的华山,一边读一边想画面,这是非常好的读书习惯。

猜猜看,它到底有多高呢?想知道吗?华山有2200多米高,小朋友们看看我们这个四层的教学楼,很高吧!告诉大家,华山大概有200个这么高,也就是800层楼那么高。谁再来读一读。指名学生读。谁再读?指名读。(师评价:你让我看到了华山的高。好像我伸手就能摸到蓝天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华山的高,读。听出来了,你们比刚才更激动了。再来读。了不起,你把感叹号表达的感情也读出来了。再读。这就是发自心底的赞叹,我们一起读。

)(板书:高)

【设计意图】让孩子从句子里自己发现“惊讶”,从语气词、标点符号这些小的地方引导孩子注意读书的细节,对孩子以后阅读、朗诵有比较积极的影响。

具体的数字、形象的感知对一年级孩子特别的重要,特别是在感知前后的读,让孩子之间相互影响,更能提高孩子对华山高大的认识。

2、听了小朋友的朗读,老师也忍不住想读一读课文了。请捧起书,听老师读课文第二小节中的片段,想一想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华山的高。(师范读课文。出示课文第二小节课件)

生可能指出(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啊,华山真高哇!)则评价:找准了,谁再来说。如找一样,则评价:你们找的一样的,还有和他不一样 的吗?生可能找到(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为什么这一句能看出华山的高?你是怎么想的呢?生回答:太阳显得那么近。平时我们看太阳,觉得它怎么样?现在为什么觉得太阳近了?生:因为山高。您能读读吗?能再近些吗?生再读。更近了,好像就在我们头顶。再读。谁能让太阳更近些。你来读。太近了,好像一伸手就能摸到。来,一起读。则评价:是啊,平时,我们总是觉得太阳高高的挂在天上,可是站在山顶,我们却觉得太阳离我们那么近,华山的确是高啊!

这一句还有哪里能看出山的高?现在你站在哪里?要想看见白云,你要怎么做?是一朵白云?两朵?十朵?多多白云,这白云真多啊!高高的天空上飘着的白云竟然只是在半山腰。这华山----真高啊!

你来说,生可能说(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啊,华山真高哇,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师评价:找得不错,你又补充了一句。没有什么比山高的了,站在华山顶上,只有蓝天在头顶,近处的、更近的,远处的、更远的,这么多的山都在他们的脚下,这华山-----的确是高啊!指名一生反复读,比较。小朋友们,现在他读得好吧?我们给他鼓鼓掌,好吗?生鼓掌。这就是进步。

【设计意图】这里放手让孩子去找句子,然后让孩子说说自己的想法,自 己的认识。充分发挥了孩子的自主能力、自学能力,老师只是简单的引导、解说。主要的学习在于孩子自己。当孩子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让孩子反复的读,重点词语的把握是孩子在自己理解基础上掌握的。孩子读的也会比较入境。老师的评价也非常的重要。

3、这么高的华山如果让你去爬,你会觉得怎样呢?生可能的回答(我会觉得其他山都在我脚下。我会觉得华山很高,很有力量。)你能轻松地爬上去吗?生答(不能)这句话中有个词告诉我们华山很难爬上去,是哪个词?

出示课件: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生答:艰难。艰难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读让大家明白?你来读(第一遍)。评价语:20 00米能爬上去,很不容易,很艰难,谁再来读一读。指名读(第二遍读)。评价语:有进步,谁还想读?指名读(第三遍读)评价语:老师好像看到你爬山时非常艰难的样子。一起来读一遍,生齐读。

4、小朋友们,再仔细读一读这几句话。(课件)

师:孩子们,这景色怎么样?用一个字来说----美(板书---美)。指导读出山的美。

师问:你在读的时候,好像看到了怎样的景色?生答:很美的景色。评价:你已经会边读边想画面了。再读一次,一起读。

【设计意图】本文的重难点是让孩子感悟华山的高,只字没有提华山的“美”

当时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虽然只是一带而过,但是能让孩子有初步的感知,让孩子学会发现身边的美。对孩子以后的学习、生活有一定的意义。也能体现教师的教不仅仅是为了考试、为了教参。

6、多高的山、多美的景色啊!华山是这么的高,具体写华山高 的这两句话写得多美,多好呀!我们把它们背下来,好吗?生:好 师:自己先练习背背。 生练习背。 师:谁试着背一背。 生背。师:这么短的时间你就能背得这么好,真了不起。还有谁会背?都会背了,一起来背好吗?生齐背。师:背得真棒,我们以后碰到像这样的好词好句就要把它背下来,好吗?[来源:学。科。网]

【设计意图】让孩子把美的句子记在脑子里,让孩子在好的前提引导下主动背诵,变被动为主动,而且随即指导孩子在学习中记住一些好词好句,有利于孩子语文素养的发展。

四、学习诗歌。

师:华山真高、真美啊!看到这么高、这么美的华山,小寇准的心里非常激动,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情不自禁的吟诵起来: 师配乐朗诵

出示: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3、谁想吟诵?指名诵。评价:字字正确,句句连贯。你来诵诵看。生读。又正确,又熟练。我们一起来。男女分读。生齐读。

这首诗吟诵了这么多遍,都明白了吗?生答:明白了。

“只有山在上,更无 山与齐”你想到了课文的那一句话?指名说。男女生分读诗和句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你又想到课文的那个句子。指名说。男女生分读诗和 句子。去掉文,让孩子想象画面,读出山的高大。

【设计意图】让孩子这样的联想,自己很容易就发现了诗的意思,而且提高了孩子的学习兴趣、表现欲望。降低了孩子的学习难度。对一年级孩子来说比较符合。

4、你们完全读懂诗的意思了吗?老师有些不太明白,你们会帮我吗?举头是什么意思?生答:把头抬起来。那回首呢?生答:是低头的意思。这下我明白了,听我读。师范读。生可能鼓掌。我吟诵得好吗?好。我为什么能吟诵得这么好?生答,因为你知道华山很高很高,所以你才读得很好。是的,我在读的时候,心里想着一幅华山很高很高的画。你们能一边吟咏,一边想画面吗?生答:能。齐读。

5、小朋友们,你们觉得这首诗怎么样?好 啊,你们真了不起,和寇准的老师有一样的看法。 你能用先生的话来夸夸这首诗吗?生:好诗,好诗。一起来:好诗,好诗!他读得时候翘起了大拇指。再指名读。他读的时候,摇头晃脑。两位同学读的时候自然而然的做出了动作,这就叫--生答:情不自禁。一起来夸夸他。会夸别人的孩子也是值得夸奖的,老师也想夸夸你们:“真棒,真棒!”

6、这首诗好在哪里呢?好在写出了华山的高大,美丽。(指着板书)用诗来夸奖、赞美一样东西啊,这就叫咏,一起来读课题。齐读课题。

五、学习生字。

1、寇准这么小,就可以写出 这么好的诗,这和他平时认真学习语文是分不开的,小朋友,你们想不想和他比一比?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两个新的生字。看看谁能做到下面三个要求。用眼看、用心记、认真写。出示课件:与。齐读字音。生自己看书写笔顺。指名学生说笔顺。评价:很会学习或者无师自通。如何记住这个字?生可能答:只要把“写”的秃宝盖头去掉。评价:利用熟字记,是个好办法。伸出小手,我们一起书空。“与”写时要注意什么?生答:一横要写在横中线上;第一笔不要写得太长。老师也想提醒大家,第二笔的竖折折钩的折要比第一笔宽些。师范写,并述。第一笔不要写得太长,第二笔比第一笔稍宽些。第三笔不要写在“与”的肚子里,稍微写得外面一点,这样就写好了。

2、这个“齐”字,你准备怎么记呢?生答:我准备用部件法。上面是个文,下面是个撇和竖。评价:这个方法真科学。伸出来,我们一起写。一起书空。要写好这个字,又应该注意些什么?生答:我要提醒大家, 三四笔要写得舒展些。说得好!要像小鸟的翅膀一样舒展开。生说:下面两笔要注意位置。老师还想提醒大家,下面两笔第一笔是撇,不是竖。老师范写,说:注 意,撇和捺要像小鸟的翅膀一样舒展开。

3、在书上描红这两个字。在诗配画之上写出生字。

【设计意图】学习生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主要环节。生字为本不能丢掉。但是怎养让枯燥的写字变得有趣味,有创新,这也是我 们应该考虑的。教生字的过程和以往一样,但是让孩子先描红,然后在诗配画的纸上书写,会让孩子特别的注意字的学法。会让孩子特别的想去写好这样的字。这样生字在孩子的笔下就会写的特别的认真。

六、能力提高,综合运用。

多高的山、多美的景色,多好的诗啊!小朋友们,想到这蓝天、这红日、这群山、这白云,你得脑海里有着怎样的一幅画面?想把它永远记在脑海里吗?用你灵巧的双手,选择你喜欢的方式,可以读、可以写写句子、也可以在白纸上画一画。(5分钟)

选择读的孩子要在其他孩子写或者画的时候相机指导。指导完毕请孩子在习字册上写生字。

选择画的孩子和写的孩子,老师建议孩子把古诗写在画或者所写句子的适当位置。变成诗配画或者文配诗。

评价:

读得好,读得好,我好像真的就在华山顶上,华山真高啊!真是一个小小的朗诵家。

说得好,说得好,老师忍不住想夸夸你,真实一个爱动脑经、能说会道的孩子!

画得棒,画得棒!老师情不自禁的想表扬你,真实一个心灵手巧,能说会画的孩子![来源:学科网]

【设计意图】给孩子充分选择自己学习的方式,这样容易让所有的孩子都参与到课堂中来。这样的课堂也更能体现出学生的主题地位。学生觉得被尊重,学习起来效果不言而喻。这时教师可以相机的指导。[来源:学科网]

六、板书设计

[《咏华山》说课稿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

《咏华山》说课稿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 篇2

一、说教材

《乌鸦喝水》本文是一篇经典有趣的童话故事。通俗易懂,以“喝水”为线索,采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乌鸦机灵智慧的形象,说明任何事情只要开动脑筋想办法,就能克服困难,课文语言简洁,浅显易懂,生动活泼,贴近儿童生活,学生不难理解。文中插图形象鲜艳,有助于学生观察想象。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对第一学段阅读的要求,要让孩子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我设计了目标:

1、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培养自主阅读的愿望,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因此我制定的教学目标

2、是认识9个生字,会写7个。阅读目标要求孩子能读一些童话,感兴趣的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因此我设计了教学目标3:理解课文内容,明白遇到困难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会想办法,乐于与同学交流。

三、说教学重难点:

一年级的孩子刚进入小学,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因此,我将“识字、写字,朗读理解课文”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本文赋以乌鸦人的思维,因此在第一自然段中,抓住“到处”一词来理解乌鸦非常口渴,找到水不容易,却喝不到水的焦急。第二自然段抓住乌鸦想办法来解决问题,体会喝到了水的喜悦。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理解课文,明白遇到问题要自己动脑筋办法来解决,也就成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四、说学生

一年级下期的孩子,识字、朗读能力都较弱,落实识字、写字,才能为阅读打下基础,孩子已初步具备了拼拼音识字的能力,但识字水平不高,因此,老师在引导孩子识记时,要鼓励他们自己想办法,阅读后孩子对课文已经有自己的一些问题和想法引导他们动脑想,动手做,动口说来解决问题,逐步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说教学方法

根据学龄初期,儿童感性认识较强,理性思维较弱,而且活泼,好动,富于想象,喜欢尝试的心理特征,依据教材特点,我拟定以下教学方法:(一)直观教学法: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直观的东西,表情动作来记住字形,理解字义。(二)体验法:通过对乌鸦的动作心情的体验,使学生的朗读更有感情(三)以读代讲法:在课堂中充分体验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程理念,以学生的朗读,代替教师的讲解分析,让学生在读中感,在读中悟。(四)探究法:引导学生去比较和发现,积极探讨尝试想出另外的解决办法,让学生懂得去观察思考、学习。

六、说教学流程:

主要分为

(一)激趣导入

(二)初读课文识字写字

(三)解疑读文感悟,(四)指导朗读深化探究。

(一)激趣导入。

一堂新课的导语设计是至关重要的所谓“万事开头难”。富有情趣的导语,就像在师生之间驾起一座沟通心灵的桥。通过桥梁,师生的心拉近了。

1、《乌鸦喝水》开课时,我采用了谜语激趣导入:“身空黑袍子,长个丑样子,懂得爱妈妈,是个好孩子。——打一种鸟。”

如此激趣导入新课,学生的听觉、思维与想象都被调动起来,“多频道”地运作,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也更使孩子在轻松的猜谜活动中感受到老师更像一个共同学习的伙伴。

2、出示“乌鸦”问,谁能有礼貌地跟乌鸦打个招呼?

通过打招呼拉近孩子与乌鸦的距离,仿佛这个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同时也使孩子学着礼貌、热情地与人打招呼。

3、然后揭示题目《乌鸦喝水》,让学生想办法记住“乌”字。思考:你有什么问题想问问乌鸦的吗?

通过前面的铺垫,孩子们觉得乌鸦就在我们的当中,又通过刚才的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的兴趣被激发,问题匣子打开了,从提问中也可看出孩子对乌鸦的关心,通过激发,孩子就能积极、主动地投入自学。

(二)初读课文,识字写字

1、由于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一些篇幅短小、有趣的课文了,因此学生已有了许多对不认识的字,读不通课文的解决办法,所以在自学要求时,只要教师稍作点拨就可以了,而在识字、认字方面学生也已懂得这个字像什么或加一加、减一减,合一合等许多方法来解决生字。

首先自学要求:A、借助拼音读通课文B、自学生字、读准字音,记住字形C、寻找答案,深入思考

2、在反馈中分三步走:

A、生字学习中我采用认——带——考三步。认:拿出生字卡片与大家一起再认生字;带:你是用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个字的?一个学生的方法变为大家共享的方法;考:老师设计活动让学生准备字谜,如:乌鸦的“乌”和“鸟”字的区别,边做以游戏让学生寻找到手里的生字卡片举起来,“乌”和“鸟”是形近字,难记,也可让同桌一起合作自由编顺口溜的方法加强记忆:乌少一点,鸟多一点。

B、读课文时,抽三个小朋友分段朗读,并让听的同学与朗读的同学互提要求与建议,使孩子明确自己在读或听时该注意些什么。

C、学生评价。学生之间正确、公正、激励性的评价与建议可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3、写字教学是本课的重点,写字是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指导书写“么、什、升、只”四个字,要先让学生观察说说你想怎么记?再引导观察要把字写得漂亮哪些笔画很关键?特别指出“升”字横要长,撇要平,“只”字左点不同于右点,同时注重写字的姿势。

(三)解疑读文感悟

1、解答疑惑,继续质疑。通过刚才的自学,你已解决了哪些问题?学生交流。通过这一环节让孩子懂得自主、探究式地去解决遇到的困难。再问:那么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或者你又新产生了哪些问题呢?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创新和进取的精神,对课文的质疑可以使学生懂得在思考中学习,在问题中学习。

2、朗读课文第一段,思考:乌鸦是怎么找水喝的?这一环节中可抓住“到处”这一关键词统领本段。

(出示课件:乌鸦找水的动画)先可让学生欣赏,再做做动作,乌鸦飞到哪里?找了哪些地方?又是怎样东找找,西找找的找水的?再体会心情,刚开始找不到水心情如何?后来好不容易找到了一瓶水,心情又怎样?集体、个别地读这两个句子体会,特别指导好“到处”一词的朗读。

3、正当乌鸦高兴的时候,它又碰到了什么困难呢?(接着出示课件:喝不到水)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到这个句子划出来,对照文字旁边鲜艳、生动的插图来进行讨论、分析,得出“水不多,口小,嘴大”等原因。(课件出示:怎么办?)

面对这些困难,这时教师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了。

可采用激将法:算了,算了,喝不着,还是走吧!

这时激起了学生许多智慧与情感的火花。“不行,不行,乌鸦已经很渴了。”“乌鸦到处都找遍了,才发现的。”“你瞧图上的乌鸦多累啊!”“小乌鸦还要去照顾妈妈呢!”这时孩子和文中乌鸦一样处于两难的境地,再让孩子反复朗读:怎么办呢?这里的感情激发,就十分的水到渠成了,教师随便什么讲解都显得多余了。

孩子们通过矛盾的斗争,也很自然的想到帮助乌鸦,用麦管吸,加石子,请大象帮忙等十分多的办法也就产生了。这一环节既激发了学生热心关爱,帮助别人,又发展了思维,训练了表达。也为体会乌鸦的善于观察与聪明作了铺垫。

4、孩子们帮乌鸦想了这么多的办法,那聪明的乌鸦是怎么做的呢?课件出示,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衔起来,放进瓶子里,水升高了,乌鸦喝到水的动画。孩子一下子就兴奋起来了,为乌鸦感到高兴,相机出示字幕,让学生读一读,体会乌鸦的聪明,为它高兴。

(四)指导朗读,深化探究。

由于有了前面的情感体验,孩子的朗读更有感情、更自然了,而且还可个别、集体加上动作、表情,等多种形式朗读,体会乌鸦的聪明,善于观察,会想办法,引导孩子也来想想另外的办法,让乌鸦能喝到水,再和同学交流。这一环节的设计即回应的学生开始为乌鸦想的办法,同是地让孩子主动去探究,去思考什么样的办法是有用的,可行的,必须要善于观察,思考。

七、板书说明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课文是精华的体现,好的板书更应具有深刻的启发性。我的板书力求显示这些。设计时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既体现了文章的思路,又能突破教学重难点,让孩子感受到遇到问题要善于观察,动脑筋想办法,才能解决.乌鸦喝水 到处找水

喝不着水

想办法

(着急)

观察 喝到水

八、说教学效果

通过教学,学生已经掌握了本课所要认识的生字和要写的生字,并能正确,流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咏华山》说课稿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 篇3

一、说课的内容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36、37页的“6和7的分与合”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本节课内容教学前,学生已能理解10以内数的具体含义,掌握 0-10各数的读写法。通过学习2-5的分与合,对分与合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些都为这节课内容的学习做了思想上和方法上的铺垫迁移。本课的教学,通过让学生观察、动手、动口、动脑,进一步体会分与合的对立与统一,学会由一种方法得出两种说法,为后面学习8、9、10的组成奠定了基础。经过这样的学习,初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及有条理的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合作创新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分与合的思想,熟练地掌握6、7的组成,进一步加深对6、7的认识。

2.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语言表达,探索简单的规律,初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有序思维及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间互相交流、合作学习的意识,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四、教学内容的编排特点

本节课的教材编排与“2-5”的组成相似,新内容以具体实物分成两部分为支撑点,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边分边想,从而学会6的分与合。这样初步渗透有序地分的思想,以一种分法得出两种说法,认识6的组成。“试一试”让学生经过动手分一分、数一数、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合作探究,归纳出7的各种组成。想想做做采用分层练习的闯游戏形式对6与7的组成进行巩固深化。

五、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体会分与合的思想,自己探索并掌握6、7的组成。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有序地分一分、有条理地说一说。

六、教学和学法分析

(一)注重直观演示、操作,探索简单的规律,发掘学生的潜能。教学中我借助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借助实物:花朵、小棒、卡片等教具,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在眼看、手动、脑想、口说中沟通多种感官的信息,在合作探索中抽象知识,体会分与合的思想。

(二)重视新旧衔接,铺垫迁移,启发探新

以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设计富有儿童情境的情境,引导学生把“2-5”的组成中学到的本领运用到“6-7”的组成中去,实现了温故引路,启发探新的效果。

(三)精心创设情境、游戏,激发兴趣

努力创设多种情境,鼓励学生手、口、脑并用,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去解决问题,又通过不同形式的游戏活动,借助多媒体课件和交互式电子白板,强烈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提高数学课堂的趣味性。

七、教学程序

(一)复习引入

上课的开始,通过快问抢答的形式复习2-5的分与合,充分刺激了学生的各种感官,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利于后面的教学。

(二)探究新知

1.以分气球的情境引入,展示6个气球图片 让学生仔细观察,分一分,数一数。

接着再让学生说说这样就表示6可以分成几和几?几和几合成6?(多媒体同步演示6的分法的图片与分合式。)

这一环节,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维活动的空间,让他们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边分边想,在玩中学、学中玩,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会6的分与合,起到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作用。

(2)请小朋友从左往右观察,看这样分好吗?为什么?(3)填写课本第36页相应的部分 学生交流后订正填写,师板书

这一设计,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简单有条理有序的思考,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2.学习7的分与合(1)小组合作探究

出示7个圆片的图片,看一看,想一想,分一分,7可以分成几和几?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让两名学生上台汇报分的情况,其他学生评判,并口述7的分合式。

(2)填写课本第36页相应的内容

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动、好胜等心理特点,我创设分与合的游戏情境,充分调动了全体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又通过用圆片分一分,数一数,继而说一说、写一写,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观察、表达的能力,还提高了学生间交流、合作学习的意识。

(三)多层练习,巩固深化 1.点子图游戏

把合起来是6的两张卡片用线连一连,再把上面的数合起来是7的云朵连起来。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形式对6-7的分与合进行巩固、深化、拓展。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轻松愉快地掌握了新学知识。借助多媒体又营造出活跃、融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练中有乐。

2.综合练习

做“对数游戏”。学生认真思考,老师用电脑操作数字卡片。对学生产生激励的作用。

八、评价分析

《咏华山》说课稿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 篇4

各位老师、评委大家好: 下面我就《谈礼貌》一课说一下自己的教学设计,说课的主题是“谈礼貌,从我做起”。我将按以下流程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谈礼貌》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说理性的文章,文章告诉我们:礼貌待人,使用礼貌用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人交往的时候,以礼待人,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更加美好。全文共五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作者由古训引出: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第二段(第二至四自然段),文章列举了正反三个事例来说明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的好处。第三段(第五自然段),说明学会礼貌待人,恰当使用礼貌用语的意义。

二、说学生情况

作为五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几年的语文学习中,已经习惯懂得按照一定的预习方法预习课文。学生预习了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这样课堂上的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的轻松。

三、说教学目标

好的教学目标是一堂好课的风向标,具有灵魂和统帅的作用。

因此,基于教材和学情,我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六个生字:岳、嫌、纠、傅、谐、彬。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多音字的掌握:校(校对、校园)、脏(肮脏、心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初步学习选取典型的事例来说明自己观点的方法。(2)懂得从小要养成以礼待人,使用礼貌语言的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的品读,懂得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

四、说教学重点及难点

如果说教学目标是一堂好课的灵魂与统帅,那么教学重点则是心脏,处于核心地位。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情况。设立:

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的品读,懂得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

教学难点:

1、理解“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情操和文化修养”。

2、学习选取合适典型的事例来说明自己观点的方法。

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有关礼貌的故事和名言警句。

2、教师制作教学课件。

五、说教学方式与教学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选择了通过任务的动作、语言、神态、心里描写,体会使用礼貌语言使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更加美好。教学中,我采取“设疑问难”、“感情朗读”、“分角色朗读”、“演示”等教学方法。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营造学习气氛。

一位老汉,到鞋帽店去买帽子,售货员是一个语言不美的姑娘。“姑娘,哪种 帽子好啊?”“没长眼睛啊!货架上不是摆着嘛!”“没大没小!”“不买了。” “ 哎,怎么不买了,大的小的都有阿?”“哼,我要买的是礼貌,你有吗?”(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呢?学生畅所欲言。)

(二)学习第一小节,理解古训明观点。

1、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古人是如何谈论礼貌的?

2、自读第一小节,找出古人谈论礼貌的观点。(指名读。“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3、用课文中的语言说说古训的意思,重点理解“君子”“失口”“失色”,4、齐读。

5、这一自然段先引用古训,目的是要引出一个什么话题,找找课文中哪句话回答了这个问题。(板书:使用礼貌语言,优良传统)

(三)精读故事,感悟礼貌

课文用3个小故事来说明讲礼貌的好处,我们先来谈谈第一个故事。

1、故事一 《 问路 》

(1)自由读这个故事,找一找,并把有关句子划出来: 牛皋是怎样问路的? 岳飞又是怎样问路的?(2)两个人问路的态度有什么不同?(3)指导朗读。

(4)表演:指名三人演,注意人物的动作神情。(5)分角色朗读。(6)问路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简要说说语意。)(7)小结,课文的说理方式。

(先讲故事,后说理。故事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写)

2、故事二 《踩裙》

A、在这个故事中你从哪里体会到人物讲礼貌的? B、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正因为二位礼貌待人,使用了礼貌语言,所以……,可见……。)C、分角色读一读。

D、设想一下,如果二人不讲礼貌那么情景会怎样?

3、故事三 《刮脸》

A、谁来为我们讲一讲下一个故事?(指名读)B、朱师傅为什么深感不安? C、周总理又是怎么做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说说理由。

D、朱师傅从原来的身感不安到深受感动,你从这个故事中又明白了什么?

四、练习(把下列句子换个礼貌的说法)

1、上学前,妈妈又一次叮嘱:“记得放学回来,不要到处去玩哦!”你不耐烦地说:“知道了,老太婆,真是啰嗦。”你应该怎么跟妈妈说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喂,老师,这道题怎么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回归中心,明白道理。

(三个小故事在我们合作下谈论中学完了。他们都是讲一个故事说明一个道理。那么整篇文章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的最后一小节。)

1、齐读第5小节

2、生活中,我们学会了礼貌待人,有什么好处呀?(指名回答)

六、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1、交流收集的名言或格言,加深对礼貌涵义的认识。请看:

(1)(出示名言。)有礼貌不一定总是智慧的标志,可是不礼貌总使人怀疑其愚蠢。--兰道儿(英国作家)生活里最重要的是有礼貌,它比最高智慧,比一切学识都重要。--赫尔岑(俄国哲学家、作家)

彬彬有礼是高贵的品格中最美丽的花朵。--温特(英国画家)

2、由此可见,礼貌待人的确不是一件区区小事。从古到今,由平凡人到伟人,有中国人到外国人,都非常注重讲礼貌,讲礼仪。因为,能够礼貌待人,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不仅体现的是一个人的素质,更体现的是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体现的是一个国家的形象。所以,作为小学生,我们更应该继承和发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学会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让我们的校园,我们的家庭,我们的社会处处盛开文明之花,礼仪之花。

七、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对《谈礼貌》这篇课文的学习,让我们明白了礼貌待人的重要性。那么。我们认真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样做到礼貌待人呢?同时,我们要注意哪些礼貌用语呢?(师生交流讨论)

八、作业 :按照“说话有礼貌”的要求设计一段话。

根据故事情境,按照“说话有礼貌” 的要求 设计一下人物的对话。

几个小伙伴玩球,不小心把球踢到坏脾气老爷爷家里去了,大家谁也不敢去捡。大雄主动找到老爷爷认错,并且使用了礼貌用语,得到了老爷爷的原谅,并且把球还给他们。

大雄会怎么说?老大爷要会怎么说? 大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老爷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爷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爷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板书

谈礼貌

使用礼貌语言,优良传统 问路(历史故事)

踩裙(身边小事)礼貌待人 刮脸(名人故事)生活更美好

十、课后反思:

《咏华山》说课稿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 篇5

一、说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扇形统计图”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节的学习内容,有关统计图的认识,小学阶段主要认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考虑到扇形统计图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标准》把它作为必学内容安排在本单元。这节课是在前面学习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通过熟悉的事例使学生体会到扇形统计图的实用价值。

(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实际问题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2、能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取正确的信息,并能做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断。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对语言表述与扇形统计图的对比与分析的过程,总结出扇形统计图刻画数据方面的优缺点;

2、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用扇形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刻画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情感与态度目标

1、通过从身边的一些简单问题,体验数据在解决不少现实问题中是有用的;

2、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品尝发现带来的欢乐,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体会数据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并能从中发现信息。

教学难点:能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得有用信息,并做出合理推断。

二、说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里曾经学习过扇形统计图,对扇形统计图的意义、特点和制作有初步的了解。本节课数据的收集是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简单问题入手,让学生体会数据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并能从中获得有用的信息,进而养成数据说话的习惯,我班大部分喜欢表现自己,课堂上应该给学生广阔的舞台,让学生充分思考、合作交流和探究,品尝学习带来的快乐。

三、说教学方法与手段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扇形统计图,体会这种图形是社会生活的需要。在计算各部分地形面积时,鼓励学生用计算器完成较复杂的计算。因此,本节课采取师生互动、共同探究的教学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复习旧知

提问:我们学习过哪些统计图?其中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

2、引入新课

3、板书:扇形统计图

(复习导入激起学生学习统计知识的内心共鸣。)

(二)出示导学提纲

1、自学例1,说说你从统计图中了解到了什么信息?

2、扇形统计图与我们以前学过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它有什么特点?

3、用计算器计算出扇形统计图中各类地形的面积,并完成统计表。

(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同学之间交流、总结,这样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又让学生体会到合作交流的必要性。)

(三)展示交流

引导在学生独立思考与相互交流中总结出扇形统计图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1)用圆和扇形分别表示关于总体和各个组成部分数据的统计图叫扇形统计图;

(2)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是能直观地、生动地反映各个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

(四)巩固练习形成技能

以身边的问题为素材,让学生感悟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教学中遵循为学生学习服务、为学生发展服务的宗旨,指导学生用自主探究为主、合作交流为辅的方法进行学习。考虑到新课标的要求和不

《咏华山》说课稿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 篇6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是---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1 走,我们去植树(板书课题)

下面我就围绕着“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等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颂春篇,教育孩子们要亲近自然,《走,我们去植树 》是其中的一篇。这是一首现代诗,以生动活泼的语言,描绘了少先队员积极参加植树活动的情景,告诉我们植树造林的重要性,表达了少先队员植树造林、改造自然的决心。教材编排图文并茂,课后练习灵活适当,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二.说学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心中有学生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那么,这个阶段的学生学习语文有什么特点呢?下面我来谈谈对学情的分析。

1.小学中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期.2.经过了几年的训练,大多数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习惯和一些学习方法,初步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被动的学习主体向主动的学习主体转变。

通过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综合考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新词。

3、体会少先队员用实际行动绿化祖国,改造自然的决心,帮助学生从小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根据确定的教学目标,我认为,引导学生体会少先队员用实际行动绿化祖国,改造自然的决心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由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刚在发展中,作者抒发的情感和学生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如何让学生透过文章去体会文章中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中如何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是本课的难点。三.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根据这一教学理念,为了更好地达成以上教学目标,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提问法、朗读法、讨论法和读思结合法等教学方法。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一上课变进入想学,愿意学的状态,在上课伊始,放录音《走,我们大家植树去》在音乐声中,我谈话引入:同学们,春天已经来临了,在这和煦的春光中,你们想去植树吗?(想)那我们就一起行动吧!(板书课题:《走,我们大家植树去》)我随后解开课题,简要阐述课文的主要内容,顺势进入第二环节,环节2.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放手让学生去阅读,去感知课文。并且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分享自己初读的收获,提出问题和疑惑,教师进行梳理,板书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思考,问题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1.课文为什以《走,我们去植树

》为题;2和煦是什么意思?3.植树有什么好处?为什么说一棵树就是一座绿色工厂,片片树叶都是快乐的音符?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和联想。

环节3 研读细品

初步体验情感

苏轼有云:“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读是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于问题的解决,情感的体验,我主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实现。因此,在这个环节,我抓住文章的重点段落第三、四、五小节,重点语句“给我们送来清新的空气,让每个人都健康、幸福,”“亿万棵树连起来,就染绿了祖国的版图”等通过让学生自由朗读,小组读等形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使学生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初步体验作者号召人们积极投入到绿化祖国的活动中去的情感,落实本课的教学重点。

通过以上三个环境,我落实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环节4

升华情感

拓展延伸

语文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跳出文本。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在总结课文内容和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让学生跳一跳,提出问题联系课文说说植树有哪些好处?要求学生畅所欲言,这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进一步帮助学生从小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再次升华情感,突破本课的难点。最后,我布置了小练笔,要求学生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落实了读写结合的教学思想,体现了语文课程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环节5

作业布置

针对学生能力的差异,我布置了如下作业。

1以“树木自述”的形式,说说植树有哪些好处?

2你们学校一定栽种了不少树木,请选择学校的一种树木,查阅资料,按名称、外形特征和作用三个方面写一段话,然后制作成植物名片挂在树上,好吗?

五、说板书设计

根据课文内容和特点,我设计了这样的板书:

1 走,我们去植树

绿色工厂——健康、幸福

增添新绿——染绿版图

绿色希望——沙退鸟舞

绿色宝库——建设“四化

该板书力求抓住课文内容的主线,表现作者的写作思路(思想感情),简单明了,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咏华山》说课稿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 篇7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面积的含义》,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水平出发。”根据这一理念,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将以教材为基础,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出发,把学生带出教室,带进生活,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思想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下面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及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几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计:(1)教材简介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第一课时。此前学生已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周长的计算方法,教材中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估计和直观推理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学生今后学习和探索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奠定基础。(2)教学目标

新课标中指出三维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应当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当以知识技能为主线,同时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前两点充分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中。基于此,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学会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在经历比较平面图形大小的过程中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培养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探索中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3)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

难点确定为:学会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平面图形大小。(4)、教法、学法

教 法:教是为学服务的,在设计中我主要采用:

①观察:通过学生观察身边物体的面,体会面积的含义。

②比较:通过对不同物体的面或平面图形的比较,认识面积是有大小的,在比较中理解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

③直观演示: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学生用的例2中的纸片、纸条、透明方格纸等,让学生动手操作直观演示平面图形面积大小的比较方法。

学 法:依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我在设计中是这样预设:

①自主探究:凡是学生能够独立自主解决的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

②合作交流:如果自主不能解决的,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让问题在小组内解决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小组内解决不了教师再进行适当点拔指导。(5)、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认识面积

在这一环节中我通过摸、比、说3个方面活动来完成这一环节的教学。

摸:让学生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桌面等身边物体体会物体面的存在。

比:比一比数学书封面和黑板面哪个比较大,哪个比较小?

说:让学生从身边找一找举例说说物体表面的面积,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摸、比、说等活动使学生充分感受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物体表面的面积。从而使学生形成初步的面积概念。

(二)动手操作比较大小

1、认识平面图形的面积

由具体物体的面的大小过渡到平面图形的大小我是这样处理的。我出示一个长方体把它的某一个面画下来就得到一个平面图形——长方形,学生充分感受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平面图形的面积。在此基础上,抽象出面积概念,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物体表面的大小

平面图形的大小

面积

我还通过把这个长方形涂色和画边线比较周长和面积的区别进一步深化面积的含义。

2、比较平面图形的面积大小

这部分内容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在设计时本着放手给学生,教师出示例2中的两个图形,提了2个问题:

①你们看一看,猜一猜谁的面积比较大?

②你有没有其它办法能验证你的猜想呢?

在这我通过提出这个问题来打开学生思路,把探究的时间和过程还给学生,组织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利用学具袋中提供的材料,也可利用自己身边其它材料探索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

在组织学生汇报时让学生带着材料到讲台上来,把自己比较的方法直观地演示给大家看。

我预设了以下几种方法:

1、重叠

2、长方形纸条测量

3、透明方格纸测量等

当然也可能会有其它的方法,只要学生演示的方法合理都给予肯定表扬。随后我对学生比较方法进行小结并用课件演示,进一步体会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三)实践运用,解决问题

在这三个过程中,我精心设计了练习,想想做做

1、第2题:这一题的处理上,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大小的同时结合时政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2、第3题:这一题主要指导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重点指导怎样数梯形所包含的方格数,学生在汇报时这也用课件演示裁剪的过程。为今后推导梯形面积公式埋下伏笔。

3、第5题:这一题放手让学生自由选择图形比较,对于其中有些面积相近的图形只要能说出面积大小差不多就可以。

我选择以上3题作为本节课的新知实践运用,让学生在不同应用中体会比较的方法随具体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加深对几种面积比较方法的理解,并体验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把学生带出教室带进生活。

四、全课小结、反思提高

①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疑问?

这里的小结归纳并不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罗列,还应是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体验上反思,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信心。教学反思:

整节课的教学设计体现关注学生的需要、满足学生需要为主题,从生活情境创设到整个展开过程的立体安排,到重难点突破,以及所学知识的拓展应用,都从学生原有生活经验出发,处处为学生着想,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得到最大的心理满足。当然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层次不一,教师要层层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分次教学,对于教学中出现的突发情况要应势利导,随机应变,适时调整教学环节,努力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8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课题:

11、奶奶的白发

总课时:3课时

本课时:第1教时

主备人: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和背诵相关的段落。

2.学会生字及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识新偏旁。

过程与方法:1.自主、合作、探究读书,产生阅读的激情。

2.在想、述、演、议中内化语言的神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老一辈为后辈人付出的辛劳,懂得孝敬长辈,不让他们多操心。

[教学重难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的生字词,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

3、能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的生字。

对策:从字词入手,逐步疏通,加强朗读,加强书写指导。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实物投影。

修改:生字卡片

录音机、磁带

一、激情导入

老师板书“白发”,指名读。

指出:这里的“发”是多音字,念第四声。

2.老师:你们见过谁有白发?(依据学生发言,教师相机完善板书:奶奶的白发)

指导读好课题。修改:问:读这一课题时要注意什么?

修改:质疑。

读了课题后,你觉得课文应该写什么?你想知道什么?

二、读中感悟

老师配乐范读课文。

边听边思考: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2.学生自由读课文。

要求:

(1)

读准字音,遇到有困难的地方多读几遍。

(2)

读通句子,标好自然段的序号。

修改:找出不懂的地方,用“﹏﹏”画出。

学生自由练读,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并及时纠错正音。

检查读课文。(投影出示长句子)

要是我/不再让你操心,这白发/还会变黑吗?

A、先指出停顿方法,再指名读。

B、运用老师教给的停顿的方法,再读读文中其他的长句子。

(2)不需要讲的词语:白发、一半、高兴(表情)、怎么、吗。

(3)

指名学生用动作表示:指着、望着、抬起头、抚摸。

(4)

用口头造句的方法,理解“给、跟、让”。

老师解释:吭声、傻孩子、操心。

、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自主学习,想出记住生字的办法,相互交流。

生字词:指着、一半、给、怎么

高兴、吗、抬头、让

学生自由读一读。

修改:指名学生用动作表示:指着、望着、抬起头、抚摸。

用口头造句的方法,理解“给、跟、让”。

老师解释:吭声、傻孩子、操心。

2、学生默读课文,分别找出我和奶奶的话,用不同的记号标出来。

“我”的话用直线画出来。

奶奶的话用波浪线画出来。

6、分角色练读对话,边读边体会我和奶奶说话时的情感。

同桌练习、男女生练习。

7、指名同桌分角色朗读对话,小朋友们仔细听,并一起评一评:

(5)

什么地方读得特别好,请他们再读读,为大家作示范;

(6)

什么地方读得不够理想,也请他们再读读,让他们作改进。

修改:邀请几对同桌来读,集体评议。达到对教材充分熟悉的程度。

指名说说这篇课文的大致内容。

三、指导书写

、歌诀法记忆

让:言上不是上,请你让一让。

怎:作字去掉人,下面加个心。

2、部件法记忆

吗?口和马,合成吗。

给:绞丝旁,个合。

指:提手旁,加个旨。

抬:提手旁,加个台。

3、猜谜法记忆

半:伙伴去掉一人,剩下多少。

修改:

怎:上窄下宽,横画间的距离要匀称。

半:中间的一竖要写在竖中线上,两个横要写得上短下长。

指、抬:要写得左窄右宽。

片断训练:、用下面两个字的不同读音组词。

Hao()

fa()

好{

好{

Hao()

fa()

四、作业、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

2、用多音字组词。

好、发

板书设计:

1、奶奶的白发

一半是你爸爸给的 一半是你给的

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我又增加了这一课时的教学。

课题:

11、奶奶的白发

总课时:3课时

本课时:第2教时

主备人:沈敏娅

授课人:沈敏娅

授课时间:XX年4月9日

[教学目标]

知识: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技能:细读课文,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

能力: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课文理解能力。

情意:认识到老一辈为后辈人付出的辛劳,懂得孝敬长辈,不让他们多操心。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细读课文,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

3、认识到老一辈为后辈人付出的辛劳,懂得孝敬长辈,不让他们多操心。

对策:图文结合来指导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昨天我们开始学习第十一课--(生接读:“奶奶的白发”)你会读这些词语吗?

(1)指名读词。

(2)想读的小朋友坐在座位上读。

2、选音节填空,齐读。

3、小朋友对上节课的内容掌握得真牢固!希望大家这节课学得更好!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打开书本六十页。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请大家自己读第一自然段,看看小孙子向奶奶提了个什么问题。

2、读后引读:这个小孙孙向奶奶提了个问题:奶奶,为什么--(生接)

3、“雪白”、“雪白雪白”两词比较。(让学生体会奶奶的白发白得很厉害。)读“雪白雪白”,评议。

4、是啊,我的头发是黑黑的,奶奶的头发却是雪白雪白的。这是怎么回事呀?这个小孙孙想不通了。难怪他是什么表情?(好奇)好奇就是什么意思呀?

5、你来好奇地问一问奶奶,读第一自然段。(练读,指读)

6、过渡:问题的答案在第二自然段中,你读第二自然段找一找。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生自读第二自然段。

2、你找到答案了吗?为什么奶奶的头发雪白雪白的?

(1)指名交流。

{A、学生可能会说:是因为操心。师追问:是给谁操心?(爸爸,我)请看这句话。出示:奶奶笑着说:“这白发,一半是你爸爸给的,一半是你给的。” 齐读这句话。}

{B、学生可能会直接说出奶奶的话。

出示:奶奶笑着说:“这白发,一半是你爸爸给的,一半是你给的。” 齐读这句话。}

奶奶怎么说是爸爸和我给的呀?(为爸爸为我操心)

奶奶是怎么为我操心的?(让学生自由表达)爸爸小的时候,奶奶也是为他这样操心的。奶奶这一生,为爸爸、为我,操不完的心,难怪,奶奶的头发雪白雪白的。

奶奶怪我和爸爸吗?(不怪)从哪里看出来?(是呀,奶奶看到我们开心,她也开心。)

指导读好这句话。

过渡:小孙孙听了奶奶的回答(引读)——低下了头,没有吭声。猜猜看,他此刻心里正在想些什么呢?

(3)是呀,也许小孙孙正在为奶奶那满头雪白的头发而自责,也许他正在想办法让奶奶的头发变黑,也许他想给奶奶揉揉肩,敲敲背„„

(4)奶奶是最关心小孙孙的人了。小孙孙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奶奶的眼睛,奶奶说(师范读):“怎么啦,不高兴了吗?傻孩子,奶奶跟你说着玩呢。”指名读

评价:你的读让我听出了奶奶对小孙孙的喜爱。

从你的读我听出了你想逗小孙孙开心起来。

(5)出示:我抬起头,望着奶奶的白发说:“奶奶,要是我不再让你操心,这白发还会变黑吗?”指名读。

你也来学学小孙孙问问奶奶吧,男女读。

评价:你们真是会关心老人的孩子。你们真是天真可爱的孩子。

讨论:你觉得奶奶的白发会变黑吗?说说理由。

(6)面对这个难题,奶奶是怎么回答的呢?

出示:奶奶抚摸着我的头,笑了。

指名读。奶奶嘴上没说,心里想说的都包含在动作里了,你想想奶奶心里在想什么呢?

把你体会到的奶奶的心情,通过读来告诉大家。齐读。

3.小结:

奶奶对我充满疼爱,我对奶奶也无比关心,这种情感是多么感人啊!相信每个小朋友也能像文中的我一样孝敬奶奶、爷爷、爸爸、妈妈。

四、读读背背,角色朗读

(1)小朋友,你们能像刚才一样,加上动作和表情把整篇对话演一演吗?

(2)先请小朋友分角色在小组里演一演,别忘了加上动作和表情。

(3)小组之间展开竞赛,比一比哪组表演得最棒。师生一起担当评委,并给优胜组颁发奖品。

五、深化感情、老师把课文编成了一首小诗准备送给大家,想听吗?

奶奶为家太操心,满头黑发变白发。小孙孙爱奶奶,想让白发变黑发。祖孙情,深似海,养育恩,重如山。

2、成语:

情深似海,恩重如山。

六、学习生字

、出示生字:指、抬

2、看看这两字有什么一样的地方。

3、书上自学笔顺。

4、指名书空。

5、老师范写。

6、生描红。

七: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再读<棉鞋里的阳光>

2.接写句子:奶奶病了„„

3.回家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板书:

黑发

1奶奶的 白发

课题:

11、奶奶的白发

总课时:3课时

本课时:第3教时

主备人:季玉珍

授课人:沈敏娅

授课时间:XX年4月10日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和背诵相关的段落。

2.学会生字及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识新偏旁。

过程与方法:1.自主、合作、探究读书,产生阅读的激情。

2.在想、述、演、议中内化语言的神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老一辈为后辈人付出的辛劳,懂得孝敬长辈,不让他们多操心。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细读课文,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

3、认识到老一辈为后辈人付出的辛劳,懂得孝敬长辈,不让他们多操心。

对策:图文结合来指导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实物投影。

修改: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修改:(出示词语卡片)指读词语。

开火车读,分小组读,齐读。

、猜字谜。

(1)两点一撇在上方,长长一横住中央,下面“八”字底,一副高兴样。()

(2)伙伴去掉一人,剩下多少。()

2、按课文内容填空。

奶奶笑着说:“这白发,()是你爸爸(),()是你()。

二、入境悟情。

、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情感。

(1)体会第一处重点句:

a.小朋友,当我问奶奶为什么她的头发是雪白雪白的时候,奶奶笑着告诉我:“这白发,一半是你爸爸给的,一半是你给的。”(老师边说边出示文中插图1和奶奶的话)

b.指名读这句话。

修改:“雪白雪白”是什么意思?

两个“雪白”强调了什么?

指导说说“ABAB”型的词语。

仿照“雪白雪白”填空。(出示投影片)

我们的国旗()的。

地上的小草()的。

田里的稻子()的。

天空()的。

c.小朋友,你们能联系自己生活中的事来说一说,为什么“白发一半是爸爸给的,一半是我给的呢“?

d.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话,注意奶奶说话时的表情。

修改:小结:奶奶为了我和爸爸十分操劳,才有了这满头白发。假如你就是文中的“我”,你会怎么想?(小朋友充分想象,体验“我”当时的情感)

(2)体会第二处重点句

a、出示课文的第二幅插图及相关句子:

我抬起头,望着奶奶的白发说:“奶奶,要是我不再让你操心,这白发还会变黑吗?”

b.指名读句子,小朋友说说自己的体会。

c.指导读好这句话,可加进我说话时的动作,同时体会我的天真以及我对奶奶的关心。

2、演练整篇对话。

(1)

小朋友,你们能像刚才一样,加上动作和表情把整篇对话演一演吗?

(2)

先请小朋友分角色在小组里演一演,别忘了加上动作和表情,老师也参与表演。

背诵指导。

、提出背诵要求,各自练习背诵。

2、指名试背,请很快记住课文内容的小朋友谈谈记忆方法。

3、小结:要理清脉络,记住关键词语,反复诵读记忆。

修改:、同时投影显示:

一天,奶奶„„笑着对我说(),我低下了头(),奶奶说()?我抬起头,望着„„说()?奶奶()笑了。

2、边看插图边看提示语练习背诵。

3、自背,同座位互背,抽背,齐背。

三、实践延伸。

小朋友,为了让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不再那么操劳,不再很早就生出白发,让我们回家后就帮着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吧!并且请小朋友以《我为**做家务》为题,向别人介绍你所做的事。

四、片段训练。

、按要求写字。

写出三个带心字底的字:)()()

写出三个带提手旁的字:)()()

写出三个带足字旁的字:)()()

2、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这么

怎么

(1)我的书(((()会不见了呢?

(2)()多的书,我拿不动。

(1)你去过北京()?

(2)他在教室里干什么()?

写出反义词。

白——()远——()上——()

低——()有——()难过——()

板书设计:

1、奶奶的白发

孝敬老人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 叶子的眼睛 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7个生字,会写田字格中的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9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新偏旁。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晨间山林的变化,知道“叶子的眼睛”指露珠,感受妙趣横生的世界。

4.会用“()是()的眼睛”说话。教学重点:识写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了解晨间山林的变化,知道“叶子的眼睛”指露珠,感受妙趣横生的世界。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谜语导入,揭示课题

1.猜谜语:上边毛,下边毛,中间有颗黑葡萄。——眼睛(板书)2.你见过谁的眼睛,是怎样的?

3.你见过叶子的眼睛吗?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首小诗,题目是——叶子的眼睛(板 书课题),“叶”是我们要学习的生字,提醒小朋友跟着老师写“叶”,左右结构,左边是个新

偏旁口字旁,要写得瘦长些,让点位置给右边的“十”。

4.齐读课题,大家很想看一看叶子的眼睛是什么样的,那就赶快打开课本吧。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自读课文,看着拼音把字读正确,碰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2.同桌互读。

3.指两名学生读,一人读一句。4.齐读。

三、了解内容,随文识字

1-知道叶子的眼睛是什么了吗?把那句话读一读。叶子的眼睛是——(词卡: 露珠)。

(1)见过露珠吗?(出示露珠图片)

你觉得露珠怎么样?生说,师相机出示:水灵灵亮晶晶(2)指名读,注意“灵”和“晶”都是后鼻音。

请你领着大家读一读。

谁能把这两个词读得美美的、亮亮的? 一起读一读。

(3)现在你知道为什么说“露珠儿是叶子的眼睛”了吧。(因为露珠是水灵灵、亮晶晶 的,就像叶子的眼睛)

(4)你还听说过水灵灵的什么?(葡萄、水蜜桃等水果,青菜、白菜等蔬菜,眼睛、姑娘)

你见过亮晶晶的什么呢?(钻石、星星、水晶、沙子、眼睛)

水灵灵、亮晶晶的露珠儿多美呀!多亮呀!让我们再一起读一读这句话。

2.这眼睛不仅水灵灵、亮晶晶的,还怎么样?(出示:眨呀眨的好像说:天亮了,真 高兴!)

(1)指名读这句话,齐读。

(2)谁来做个眨眼的动作?(指名上台做)我们一起来做个眨眼的动作,现在你知道

“眨”为什么是目字旁了吧!

(3)眼睛眨呀眨的,好像在说什么?(生自由说)

我们来看看课文中的眼睛在说什么。(出示句子)齐读。(4)出示“高兴”,谁能记住这两个字?

(出示“高”的甲骨文)你们看,这个“高”字可以怎么记住它?(在古文中就是指高高的

楼台,点横就是高楼的顶,第一个口是楼上的窗户,竖和横折钩是楼房坚固的墙体,第二个 口是底层的窗户)

你能为“高”找个词语朋友吗?为“高”找个反义词,爸爸长得高,我长得——矮;河流

从高的地方流向——低的地方。高与矮、高和低都是反义词,我们可要用准了哦。

出示“兴”,你发现“八”变成了八字底有什么变化?

你在什么时候也很高兴呢?(用“高兴”说一句话)3.出示最后一句话:哇——……天亮了,真高兴!

现在我们连起来把这句话读一读,读出露珠儿的美,读出露珠儿的高兴来。

师引读:哇一

学生读:水灵灵,亮晶晶,露珠儿是叶子的眼睛,师引读:眨呀眨的好像说:

学生读:天亮了,真高兴1 4.你看“露”是什么偏旁?是雨字头。课文中还有一个生字,也是雨字头的,谁能找 出来读一读?雾,也是一种天气现象,见过雾吗?下雾的天气怎么样?看什么都是模模糊糊的,课文中有一个词的意思就是模模糊糊——“迷迷蒙蒙”,读准字音。

5.是谁把叶子叫醒的呢?读第一句。正音“轻”,脚步很轻很轻,是怎样走路的呢?

(悄悄地、几乎没有声音地)可是这么小心,还是把树叶摇醒了。让我们一起来摇一摇(学生做动作),你还见过谁摇什么?(摇船、摇摇篮、摇铃、摇头)树叶娃娃们就像睡在摇篮里的婴儿,被阳光轻轻一摇就醒来了。谁想来读?

四、再读课文,做到正确流畅

1.清晨,阳光来到森林,摇醒了树叶,树叶睁开了眼睛,看到天亮了,很是开心。多有趣的一首小诗!谁想为大家朗读? 2.齐读。

五、生字反馈

这节课学习的生字宝宝,你还认识吗?

出示:第一组雾 迷 蒙 轻 摇 哇. 灵 露 眨

第二组叶 心 高 兴

六、写字指导

心:卧钩不宜大,三点要呼应。

兴:上面点点撇指向中心,长横托住,八字底摆正。

第二课时

一、出示句子,指名朗读 1.阳光摇醒了树叶。

2.水灵灵、亮晶晶的露珠是叶子的眼睛。

二、品词析句,想象体会 1.读读第一句,阳光是在什么时候去摇醒树叶的?(早晨)有多早?(雾气还迷迷蒙蒙)出示早晨山林图,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弥漫着雾,静悄悄,仿佛都在睡觉)晚上的雾还没有散去,阳光就来了。(“还、就”变红)谁来读读这句话? 2.出示阳光射入森林图,你又看到了什么?(阳光透过枝叶照进森林)看看课文中是怎么说的。(阳光就走进森林)出示词卡——“走进”,你体会到了什么?(阳光好像人一样,有了生命,会走路了;阳光来的时候是悄悄地来的,他不想惊醒森林中的一切)是啊,阳光是悄悄地来,脚步是很轻很轻的,谁想来学一学?(读第一句)

3.阳光怎么知道树叶醒来了?(露珠就是叶子的眼睛)清晨阳光下的露珠会是怎样的呢?(水灵灵的、亮晶晶的、晶莹易J透的、闪闪发光的、圆润可爱的)相机出示“水灵灵、亮晶晶”。这闪闪发光的露珠不就是叶子的眼睛吗?那么亮,那么美!你见了会情不自禁地

赞叹——齐读“哇——水灵灵,亮晶晶,露珠儿是叶子的眼睛”。

你还能说几个这样的词语吗?

“水灵灵、亮晶晶”,作者一下子就给了它们两个好词,是多么喜爱它们呀!你能把这种喜爱之情读出来吗?

4.阳光摇醒了树叶,叶子睁开了眼睛,这眼睛还眨呀眨的,让我们都来做做叶子,我们的双手就是眼睛啦,阳光照过来了,眼睛还眨呀眨的(做动作)。随机采访:小叶子,你怎么这么高兴?天亮了,你为什么这么高兴?(天亮了,我又能看到美丽的世界了,我又能为大树妈妈制造养料了,晒着阳光是多么舒服呀……)

朗读第二句。

三、背诵积累

1.同桌合作朗读。

2.老师和男女生合作朗读。3.尝试背诵。

四、拓展迁移

太阳越升越高,整个森林醒来了,我们又会看到哪些让奇妙的景象呢?你们看——出示森林美景图。仿写:阳光把森林唤醒了,哇——(),(),()是()的眼睛。

五、巩固生字 1.出示生字

2.练习扩词,用一个词口头说话。

六、写字指导

就:左右各一半,注意撇的穿插。

上一篇:心理健康C证自我分析及申请的理由下一篇:场直社区职工之家建设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