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公开课

2024-11-07

苏教版小学语文公开课(共9篇)

苏教版小学语文公开课 篇1

一、揭题导入,直奔中心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读题。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简要地概括一下。

2.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哈尔威船长凭着自己的镇定和果敢,在短短20分钟内挽救了60人的生命,成为了一位伟大的英雄。在课文中有一段话高度概括了他的崇高品质,出示,一起读。板书:忠于职守 履行做人之道

二、扣住形象,研读命令

1.“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是哈尔威船长英雄行为最直接的表现。文中也有一段话概括描写了哈尔威船长指挥救险这一形象,快速浏览课文,快速找到它。指名读。

2.出示句子,“指挥”什么?(指挥怎么脱险,先干什么后干什么。)为什么要“控制”?(控制慌乱的局面,一旦失控将不可收拾)“领导”谁?(船员和乘客)

过渡:是的,当灾难来临之际,哈尔威船长下达了哪些命令?他都考虑到了哪些人和事呢?请同学们默读3-24,思考哈尔威船长的哪些命令给你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你眼中的哈尔威是什么形象?

(找一找,划一划,批一批,留下思考的痕迹。)

交流:

1、第一条命令

出示:“大家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

(1)这是船长下达的第一道命令,非常重要,你关注到了。那船长是在什么情况下下达这一道命令的?

(2)是呀,沉沉夜雾中的一声巨响,让所有的乘客从睡梦中惊醒,那是怎样的场景啊!一起来看

(出示)“顷刻间,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男人、女人、孩子,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呼喊着,哭泣着,海水猛烈地涌进船舱。” 齐读。这样的场面,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3)你看,这短短的四十二个字,却字字让人惊心。你发现没有?这里面的句子都写得——特别的短。知道为什么吗?

像这样可怕、慌乱、紧张的场面就适合用这样短促的句子来表达。谁能把这种慌乱急促的感觉读出来!

指名读。越是读到最后越是慌乱、越是急促,仿佛让人透不过气来。齐读

(4)多可怕呀。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再来看船长的这道命令?他是怎么说出来的?为什么要大声吼道? 那谁来大声的吼出这道命令?

(5)我们再来看这道命令,命令人们先做什么,后做什么,里面有次序吗?那次序能不能乱?为什么?

这说明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几乎所有人都慌乱的时候,船长却表现得怎么样?(镇定自若、沉着冷静)

2、第二道命令

还有哪道命令让你印象深刻?

出示第二道命令:“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1)这是一道无情的命令,这也是一道非常重要的命令,这一道命令在什么情况下下达的?

(乱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2)这一道命令下达之后,船上又发生了怎样的情况? 救援工作由一开始乱得不可开交,到现在变得井然有序,难道只是因为奥克勒手中的那把手枪吗?

(3)我们来看在这第二道命令之前我们还听到了一段对话,自己先好好读一读。

出示:“洛克机械师在哪儿?” „„

师:如果老师把这段对话改一改,可以吗?读一读有什么感觉?

人物的对话也要符合当时的情景,这个时候情景已经万分的——危急!时间也万分紧迫!

(4)让我们再来看这段特殊的对话,默默地读这段对话,读进文字里,想到情境里。从这段简短有力的对话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还能读出什么?感受到什么?

(5)老师想问作为船长,当他了解到炉子已经被海水?(淹了)火也?(灭了)机器?(停了)。作为一位船长当他了解这些情况以后,难道他真的不知道船还能坚持多少分钟?既然知道,那为什么还要问奥克勒大副?

(船长是要把这个重要的信息告诉船上的乘客,让他们稍微放下一点心。因为二十分钟逃生时间也不是很少了。)(6)如果这时候你就是船上的一名乘客,听到了这段对话,你还会像刚才那样慌乱吗?还会不顾一切的挤上小艇吗?

现在看来,后来救援工作开展的井然有序,不仅仅是因为奥克勒大副手中的那把手枪,还有这段给人信心与力量的对话!师生分角色读对话

6、你还能从另外2道命令中读出了什么?

三、质疑问难,深化感受

过渡:人们沉默了,不敢违抗他的意志,除了是因为害怕被打死,更因为——船长的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让人由衷地崇敬和信服,让我们读好这段对话。

终于60人全都救出去了,第20分钟到了 1.出示29、30,默读这两段文字,让我们也凝视着这尊雕像,一起轻轻地读——(音乐)生齐读,感受船长的高大形象。

再默默地读,读进心里去,想想你有什么问题要问?(1)为什么说船长是一尊黑色的雕像?

(2)为什么说“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2.齐读29-30,尝试背诵。

四、内化文本、换位升华。

1、面对哈尔威船长黑色的雕像,此时你想对他说写什么呢?请用你喜欢的方式(写话,写诗都行),把她写下来。

2、交流。

3、写法探究。

五、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亲近雨果、走进他的作品《笑面人》或《悲惨世界》。

(2)背诵课文中感人的片段。板书设计:

船长

忠于职守 履行做人之道

苏教版小学语文公开课 篇2

一、借助有滋有味的朗读, 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阅读教学是发展学生理解能力的“主战场”, 想象能力的培养能够促进学生走进文本, 走近主人公, 融入故事情节, 跟着故事中的角色一起欢乐、一起忧伤、一同紧张, 一同轻松……想象是一种联想和体验, 有助于促进理解能力的提升。

小语教材的课文都是编者精心遴选、打磨过的典范之作, 体现着较强的经典性与时代性。课文的体裁也不单调, 每一单元都由一个主题来统领, 题材涉及自然风光、名人事迹、传说故事等等。对于故事性较强的课文或诗歌, 都要引导学生去朗读、想象。这是因为在对待语言文字的感觉上, 读是表达情感的一种最佳的方式, 能够帮助学生触发联想, 望文生“象”。比如学习《九色鹿》这篇美妙的民间传说, 要想收到良好的效果, 就离不开“读”这个有效的策略。笔者教学此文, 在导入新课之后, 就告诉学生:“朗读这篇课文就好像在看一部精彩的动画片, 大家要有滋有味地读, 一边读一边想, 故事中的人物就会慢慢地在自己的头脑中‘活’了起来, 你们不仅会看到人物的神态, 还会听到他们的声音。”在笔者的指导下, 学生开始了自己的感情朗读, 开始在头脑中“放”一部小小的动画片。

在精读环节, 笔者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的“留白”展开了合情合理的想象。如, 指导观察第一幅插图, 根据调达下跪的动作和表情, 想象调达信誓旦旦的话语;围绕“重金悬赏”一词, 引导学生想象国王张贴的皇榜上会写些什么内容;再如, 调达看了皇榜之后是怎样自言自语的, 又是如何进宫告密的?当九色鹿被抓之后, 看到调达正站在国王的身边时, 它明白了是谁泄露了它的住处, 此时的九色鹿心情如何?心里会想些什么?“国王非常惭愧”, 他此时又会想些什么?……这些都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来进行“补白”。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激活学生思维, 给课堂教学带来生趣与活力。

二、借助无拘无束的交流, 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学讲计划”要求学生自主先学, “学进去, 讲出来”, 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能力。对于阅读教学来说, 贯彻“学讲”理念, 首先要组织学生沉潜于文本的字里行间, 通过默读、朗读等不同形式的读书实践, 揣摩重点句子的含义, 感悟文本中蕴含的情感, 并在空白处写下富有个性的感悟、心得, 留下自己思考的痕迹, 将思维成果文字化, 为下一步研讨、交流作好心理上和语言上的准备。

比如教学《九色鹿》一文中的“九色鹿救调达”这一部分 (第1—6 自然段) , 笔者在学生自由练读的基础上, 请某一小组的四位同学分角色朗读, 然后出示问题:在调达快要淹死时, 九色鹿是怎样救他的?调达又是怎样感谢和发誓的呢?让学生围绕这两个问题写下自己的感受, 然后在小组内说一说, 与大家共同分享;最后, 由各组推荐一名同学代表本组面向全班汇报。为了让学生说得有条理, 笔者给学生提供了这样一根“拐杖”——运用课件呈现:“当我看到________这个镜头时, 我的心情是_______”这样的句式, 要求学生根据提供的这个句式练习说话, 说说哪些“镜头”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看到这个镜头时, 自己的心情如何。由于学生有了切身的阅读体验, 产生了自己的感悟, 所以发言踊跃。如, 有的学生说自己从中读出了九色鹿的勇敢、果断、奋不顾身;有的同学说自己从插图中读出了调达感激涕零的心情;有的同学说九色鹿不图回报的品质让自己敬佩不已……笔者认真倾听着学生的发言, 给予适时的赞许, 并抓住重点适时板书“美丽善良、不图回报”等词语。再如在教学第8 自然段时, 笔者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见利忘义”这个成语的意思, 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说说“利”在文中是指什么, “义”是指什么。这一问题能够辐射全篇, 激活学生思维, 活跃学习气氛, 使学生认识调达这个人物的本质。

三、借助绘声绘色的讲述, 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复述, 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文中的主要语句, 对课文所记叙的故事进行创造性的讲述。小语教材中一些叙事性的课文, 如《林冲棒打洪教头》《嫦娥奔月》等课文后面都设有“复述课文”“讲讲这个故事”之类的练习, 其目的就是借助绘声绘色的讲述, 帮助学生内化语言,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教学实践中, 笔者发现这种能力的发展往往是不尽人意的。如有的学生书面考试可以考出好的成绩, 得到较高的分数, 但这只能说明他们在知识积累、阅读水平、书面写作等方面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并不代表其口语能力就很好, 甚至其中有的得高分的学生在课堂上总喜欢保持沉默, “金口难开”。这种现象说明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往往是不全面的, 需要引起教师的重视, 进而加大口语表达能力培养的力度。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丢掉思想包袱, 鼓励他们在课堂上敢说、爱说, 能够通过锻炼, 达成说清楚、说具体、说生动的口语训练目标。

在小语课堂上进行复述训练, 不能让学生硬着头皮去死记硬背, 而要善于教给学生记忆课文内容的有效方法, 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练习复述。比如教学《九色鹿》一文, 在复述环节, 笔者跟学生一起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梳理, 然后运用课件呈现出如下的小标题:“美丽可爱, 心地善良→勇救调达, 奋不顾身→见利忘义, 进宫告密→弄清真相, 痛斥调达→背信弃义, 遭受惩罚。”这样做的目的, 是让学生记住故事的梗概, 沿着这样的一条“路线”, 一个板块一个板块地进行复述。这样就降低了难度, 增强了学生完成复述任务的信心。实际操作的时候, 也可以采取接龙的形式进行, 即一个同学复习一块内容, 然后下一个同学接着来, 看谁复述得生动、形象, 富有创意, 能够吸引听众。事实证明, 复述训练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实现语言积累, 有效提升语用能力。

摘要:贯彻“学讲”理念, 首先要组织学生沉潜于文本的字里行间, 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 揣摩重点句子的含义, 感悟文本蕴含的情感, 并在空白处写下富有个性的感悟、心得, 将思维成果文字化, 为下一步研讨、交流做好准备。

苏教版小学语文与“大语文观” 篇3

学习做诗是这样,学习语言文字也是这样。

过去的语文教学存在着严重的“三重三轻”现象,即重课内、轻课外,重应试、轻应用,重知识、轻能力。语文教学受到考试的严重干扰,已渐渐失去了它的本来面目。为了应付考试,老师不得不违心地让学生去练一些与提高语言能力关系不大的东西,如抄背解词,抄背标准答案。背课文也要连标点一块儿背,因为默写课文标点错了是要扣分的。学习查字典要学生背部首目录,为的是对付“某字查某部几画”之类的试题。这些练习除了应付考试,可以说是百无一用。众所周知,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主要途径是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怎么才能“化”得起来呢?这就要靠大量的课外阅读和写日记等语言实践活动。可是,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语文教学局限在小课堂里,一切教学活动围绕着考试转;课外时间又被繁重的作业塞得满满的,学生根本无暇去读课外书,去写日记,去看电视……语文教学脱离了生活,变得枯燥乏味,毫无生气,学生疲于奔命,苦不堪言,哪里还有效率可言呢!

为了深化语文教学改革,实现语文教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在苏教版小语教材编写工作启动之初,我们便确立了语文教学要跟生活实践相结合、实现课内外衔接这一指导思想,力求形成一种课内外结合、学用结合的语文课堂教学格局。

这一指导思想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的。

在阅读训练方面,力图构建一个“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训练体系。

为了帮助学生课外阅读,我们从三年级开始安排了指导课外阅读的系列课文。每册一篇,一直安排到六年级。《学会查“无字词典”》意在指导学生学会借助生活体验准确理解词语的方法。《煮书》意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把书读熟读透,懂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道理。《读书做记号的学问》意在指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读书莫放“拦路虎”》则是要求学生养成读书勤查字典的习惯……七册课本安排了七篇这样的课文,有关课外阅读的主要问题几乎全涉及到了。学了方法,为的是用于课外阅读,为此,我们请李吉林老师编写了配套的《语文补充阅读》。小学生的阅读范围扩大了,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反过来又为课内阅读提供了广阔的智力背景,从而形成了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阅读训练机制。

我们还编写了一些“多功能课文”,力图使语文教学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为生活实践服务。如《磁卡电话》《奶奶,请服药》《第一次汇款》就是这种类型的课文。学习这类课文,学生既受到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又培养了道德情操,还学到了言语交际的本领。“一石”而中“三鸟”,所以叫做“多功能课文”。如《第一次汇款》,讲的是“我”将平时节省下来的零花钱汇给了山区失学的儿童。在汇款过程中,“我”在邮局阿姨的耐心指导下,学会了填写汇款单。课文将汇款的手续讲得很具体,并出现了“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万亿”等大写数字,还附了汇款单的样式要学生练习填写。学生读了这样的课文,不仅学得了语言文字,学会了到邮局汇款,而且培养了爱心,其收获是多方面的。

此外,我们在设计课后作业时,也注意到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力图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挂起钩来。此种类型的作业有两种:一种是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引进课堂,如学了《我的油布伞》,要求学生说说“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是怎样疼爱你的”,并“选一个印象最深刻的事例说一说,再写下来”;一种是将课堂学习所得延伸到生活实践中去,如学了《百家姓》一课,要求学生“找一本《百家姓》读读”,并“调查全班同学有哪些姓,先写下来,再认一认”。

在说写训练方面,注意将学生的视线引向校园、社会和家庭,让他们在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的过程中,获取新鲜的写作材料,历练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如第八册“作文2”便是要求学生“利用节假日,到大自然中去看看春天的风光,然后选一处景物写下来”。“作文7”则要求学生“回忆一下参加过的劳动,如大扫除、浇花、洗衣服、拔草、放羊等等,先把劳动的时间、地点交代清楚,再把劳动的经过写具体”。显而易见,学生要写好这样的作文,就必须亲自到野外走一走,看一看,就必须经常参加集体劳动、家务劳动和农业辅助劳动。否则,胸中没有这样的积蓄,即使是“巧妇”也难做出“无米之炊”来。

在说写训练中,我们还编入了大量言语交际的训练内容。未来社会是个信息社会,随着通讯工具的越来越先进,越来越普及,口头语言在言语交际中所占的比重也将越来越大。为了适应未来社会的这一需要,苏教版小语教材十分重视说话训练,从第一册到第十二册,说话训练贯穿始终。说话训练从内容到形式,不再是清一色的“看图说话”,而是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根据生活实践的需要来安排的。如第八册的说话训练,就安排了讨论发言、推荐或自我推荐、学习“赞美”与“安慰”、做节目主持人等内容。此外,在言语交际活动中,如讲解、演讲、辩论、导游等,事先都要搜集资料,做好准备。因此,学会搜集资料、使用资料,也是言语交际训练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教材安排了“话说香港”这一训练课题,学生要向大家介绍香港,就得事先搜集有关香港的资料,如香港的历史变迁,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时的有关情况等。当然,在小学阶段,这种训练是极其初步的,要求不能太高。

在习惯培养方面,强调发挥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协同作用。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要帮助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很不容易的,必须常抓不懈,反复抓,抓反复;必须老师与家长配合,全方位地抓。就拿第八册“学习习惯篇”安排的“坚持写日记”的习惯来说,就远不是仅在课内便可以养成的。要写好日记,教师要在课内给予指导,要教给他们方法,如要经常观察周围的人和事,观察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虫一鱼;要天天写,坚持不懈。然而这些观察活动主要是在课外进行的,又主要是在家庭动笔写成的。要使写日记每天坚持不辍,形成习惯,家长的督促检查就更是必不可少。

不光是写日记,所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都需要教师和家长的配合,需要学校、家庭乃至社会的齐抓共管。

总之,苏教版小语教材昭示的是一种开放式的语文教学格局,语文教学应是与社会生活息息相通的一泓活水,而不是局限在狭小课堂里的死水一潭。

教材的编写意图必须转化为教者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才能取得具体的教学效益。那么,怎样才能准确地体现苏教版小语教材的编写思想,实现语文教学课内外的衔接呢?

首先,要更新教学观念,彻底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

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这说明了什么呢?这说明语文学习的全过程应该包括两个方面,即课内与课外。局限在小课堂里的语文学习是不完备的,因而不可能是高效的。这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他们经历了语文学习的全过程——由“例子”到“习题”,由精读到博览,由吸收到倾吐,一句话,由课内到课外。他们的语文学习成绩比较好,这或许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教师指导学生熟读了课文,理解了课文的内容,背会了其中的精彩段落,这只是经历了感知、领悟和积累阶段。在此基础上,还要利用学得的知识、方法去读课文以外的文章和书籍,将学得的范文语言运用于日常的言语交际中去,才能使之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这就是语文学习的迁移运用阶段。虽然我们在课堂内也进行了迁移运用的练习,如学过一篇课文之后就进行“小练笔”,但其分量是远远不够的。要将范文语言真正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还要将语文学习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课外继续学习语言,历练自己运用语言的能力。

我们强调抓好课外阅读,提倡学生写日记,积极参与日常的言语交际活动,就是为了帮助学生完善这一学习语文的过程。然而,有些学校由于认识上的偏颇,宁可给学生多订几套毫无用处的练习册,也不给学生订课外读物,还美其名曰“减轻负担”。其实,课外的阅读、写作等活动,是语文教学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必须进行的,并非可有可无。

其次,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把课余时间还给学生,给他们一些支配课余时间的主动权。

减轻课业负担,首先要从改革语文课堂教学入手。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繁琐分析依然相当普遍。分析一段课文,必问“这段有几句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那句话是什么意思?”逐句讲解,不厌其碎,一问一答,贯穿始终。一篇课文,好比是一只漂亮的花瓶,整个看上去感觉很好,如果打成了一堆碎片,还有什么漂亮可言!繁琐分析,源远流长,陈陈相因,根深蒂固,习以为常,积非成是。课堂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如此之大,事实上却无大用处!将一篇课文肢解得七零八碎,一厢情愿地灌输给学生,事实证明其效果是不好的。因为凡是超越学生理解能力硬塞给学生的东西,大抵是僵死的,无用的;只有学生自己开动脑筋悟出来的东西,才是鲜活的,有用的。我们果真在教学中摈弃了繁琐分析,加强了语言训练,就能够保证在课堂上完成一部分乃至大部分作业。这么一来,就可以把课外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开展语文课外活动。

开展语文课外活动,要让学生当主角,从策划、组织到具体安排都要由学生自己研究确定,推选主持人或负责人,教师则从旁协助。如提出整体设想,给予必要的指点,遇到困难帮助解决,等等。为班级出黑板报,出手抄小报,举行佳作朗读会,组织小记者采访,都可以这么做。有的老师习惯于包办代替,这是要注意防止的,因为这样做,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便难以得到发挥,他们的才能也难以充分地展示出来。

第三,要搞好考试改革。考试题目不要出得太死,不要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不超越“大纲”、不提高难度的前提下,可以适当联系生活实践考查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如考查学生识别错别字的能力,便可从大街上的商业广告中搜集一些错别字让学生改正。要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便可出示一份说明书,让学生读读,看他们能不能理解上面的内容。要考查学生选择材料、组织材料的能力,便可提供一段采访实录,让学生采撷实录中的材料,写成一篇板报稿。这样考,不仅能检验学生实际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而且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鼓励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

苏教版小学语文公开课 篇4

一、字形导入

1、出示图片:妈妈肚子里怀着小宝宝 谁能说一说这幅图画的是什么?(指名回答)

2、没错,这幅图画的是妈妈的肚子里包着一个小宝宝。古时候人们就用这个字来表示这幅图的意思。(出示“包”的甲骨文)

随着时间的演变,就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包”这个字,也就有了“包裹、包含”的意思。(出示“包”字的演变过程)齐读

3、“包”是我们上学期学过的生字,我们一起来写一下。(师在田字格中写,生大声书空)

强调:外面的“勹”就像妈妈的肚子,横折钩要写的大一些,妈妈肚子里的空间大了,小宝宝在里面呆着才舒服。里面的部分就像是妈妈肚子里的小宝宝,写的小小的,竖弯钩要伸出来,就像是小宝宝迫不及待地探出小脑袋来看这个美丽的世界。

组词。

4、想不想认识一下包妈妈肚子里的小宝宝啊?

老师今天把它们请到了课堂上来,和我们一起学习——识字八(齐读课题)。

二、初读字音:

1、包妈妈,宝宝多。我请他们来做客。同学们,快坐好,我们欢迎字宝宝!(出示:炮、苞、饱、泡)

老师请来了四个字宝宝来做客,请同学们结合拼音自由地跟他们打个招呼吧!(生自由拼读)

2、哪个小朋友愿意站起来和他们打招呼?你的声音真洪亮,老师相信字宝宝一定能感受到你的热情。我们跟着他一起给这些字宝宝打个招呼,让字宝宝感受到大家的热情好吗?

(指名读,请学生当小老师领读)

3、同桌之间相互读一读,如果你同桌都读对了你就给他伸出大拇指,如果哪个读错了,你就帮他纠正一下。

4、一起跟四个字宝宝打个招呼,声音要洪亮,睁大眼睛看清楚,读正确,千万不要叫错字宝宝的名字哦!

三、辨清字形:

1、四个字宝宝不管是从读音上还是字形上都特别像,真的很难区分开。所以张老师带他们来我们教室之前,包妈妈专门给了我四首儿歌,可以帮助我们轻松分辨他们。可是张老师太粗心了,几首儿歌的顺序被我弄乱了,这下可怎么办呢?同学们能不能帮助张老师一起把四个字宝宝分辨清楚呢?

2、出示儿歌,指名回答:

①小宝宝,水边站,看见水花往上窜。

生答:这是一个“泡”字,偏旁是“三点水”。因为“三点水”的字和水有关。师引导组词:是的,当水里面包裹着空气的时候,就会出现——气泡。当把茶叶长时间放在水里,就叫做——泡茶。

把菜叶放进水里,加上各种酱料腌制,叫做——泡菜。

洗衣服的时候,肥皂或者洗衣粉在水里经过搅拌,会产生——泡沫。美好的事物随水漂走,我们把它叫做——泡汤。

美丽的事物就像水中的影子,一碰就散,就是——泡影。在水中或水面上出现的小泡泡,我们把它叫做——水泡。(出示图片)小鱼在水里一边自由自在的游来游去,一边吐出水泡,多快乐啊!女生齐读。(声音真清脆。)男生齐读。(小水泡声音真响亮。)

一起读(读的真好,老师好像看见了好多的水泡正在咕咚咕咚的往上冒呢!)这些词语中,泡都和水有关,都用到了——三点水加上包——读作pào。

其实张老师给大家的只是一半的儿歌,同学们都能一下看出来是哪个字宝宝了,真了不起!(出示完整儿歌)齐读儿歌和字词。

②小朋友,嘴巴馋,食物每天带身边。

生答:这是一个“饱”字,偏旁是“食字旁”。因为“食字旁”的字和食物有关。师小结:是的,当我们的小肚子里包裹着许多食物的时候,我们就会感觉——饱饱的。所以食字旁加上包读作——饱。

给“饱”找个好朋友。(生组词)

出示图片,生比较:哪种大豆是“饱”的?豆子圆滚滚的挤满了小豆荚,我们就把它叫做——饱满。指名读,师评价。

真是一颗饱满的小豆子。

听起来这颗大豆鼓胀的马上就要撑破豆荚了。除了说果实饱满,我们还可以说精神——饱满。

出示图片:同学们在教室里认真听课。引导学生说:同学们精神——饱满,积极举手回答问题。

老师精神——饱满,在教室里给同学们讲课。指名再读,师评价。一听就很有精神。

这个小朋友上课的时候坐的端端正正,眼睛瞪得大大的,奖励你来读。这一排同学都坐得很端正,奖励这一排同学读。都坐好啦?奖励大家一起读!带上完整儿歌,再读。

③小姑娘,真漂亮,一朵小花戴头上。

生答:这是一个“苞”字,偏旁是“草字头”。因为“草字头”的字和花草植物有关。

师小结:同学们,“包”有“包裹着”的意思,你猜一猜加了草字头的包是包裹着什么?——包裹着花蕊。将开还没有开放的花朵,我们就把它叫做——花苞。(出示不同的花苞图片)指名读,师评价。这朵小花苞真美丽。真是一朵羞涩的小花苞。

花苞们多想快点绽放,吐露芬芳啊!(女生齐读)马上就要开放的小花苞,我们也可说——含苞待放。(齐读)再读儿歌和词语。

④这个宝宝脾气差,遇见火就嗓门大。

生答:这是一个“炮”字,偏旁是“火字旁”。因为“火字旁”的字和火有关。师小结: “炮”是一种重型武射击器,火力强,射程远,种类多。古代的炮都是装火药,用火点燃引线发射的,所以火字旁加上包读作——炮。也叫做——火炮。

指名读字词,师评价。这个火炮威力有点小。

这个火炮嗓门大,老师猜它一点燃肯定可以发射得很远。(齐读)真是威震八方,炮声隆隆啊!再给“炮”找个新朋友(生组词)。齐读儿歌和词语。

3、现在张老师已经可以轻松分清楚四个字宝宝了。(出示四个生字和词语,偏旁用红字)

火字旁和火有关,加包读作——炮

草字头和花草植物有关,加包读作——苞

食字旁和食物有关,加包读作——饱 肚子饱了精神才好,就是饱满 三点水和水有关,加上包读作——泡

仔细观察一下这四个字宝宝,我发现了一个规律,这四个字宝宝的读音里都有一个——ao,字形上都有一个——包,偏旁表示了这个字的意思。像这样的字我们把它叫做形声字。齐读——形声字 出示儿歌:声旁和形旁,组成形声字。声旁表读音,形旁表意思。

我们一起再来和四个字宝宝打个招呼吧!齐读字词。

四、拓展延伸

同学们,老师要谢谢你们的帮助!作为感谢,我要给大家变个魔术,想不想看——

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请同学们睁大你的双眼,看—— 出示图片,引导学生根据意思猜偏旁。相机出示字。雹

出示拼音学生齐读这些字。想不想把这些字记得更牢一些?老师帮同学们编了一首儿歌,我们一起来读 出示儿歌:

包妈妈,宝宝多,我请他们来做客。

有火点火炮,有花结花苞。有食能吃饱,吃饱精神好。鱼儿水里游,忙着吐泡泡。有雨下冰雹,有衣穿长袍。有手轻轻抱,有足快快跑。同望一轮月,我们是同胞。加个反犬旁,是个可爱狍。小小一个包,宝宝真不少。找到小诀窍,记得准又牢!师小结:学认字是不是一件特别有趣的事情啊?只要同学们找到了学习汉字的小窍门,就可以轻松地认识更多的字,成为一个更有学问的人了!

五、学习儿歌

1、为了奖励同学们学的这么认真,张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幅画。出示:识字八儿歌上的画

有两个字宝宝特别淘气,藏在了这幅画里,你能找到他们吗? 生:花苞 水泡

师相机出示词语,生齐读

出示句子:我看到水下有——,水上有——。能不能用上这两个词语,说一句话呢?

生“我看到水下有两条小金鱼在吐泡泡,水上有两朵花苞”

相机出示水泡儿歌:水下两条——小金鱼,水上两朵——荷花苞。齐读

2、小金鱼在干什么?——吐泡泡 你们也学小金鱼来做做这个动作。

吐泡泡要用什么?——嘴,所以吐有一个“口字旁”,说明这个字和“口”有关,右边是一个“吐”,表示它的读音。这样的字叫做——形声字。一起读

给“吐”找个朋友 齐读——吐泡泡

谁在吐泡泡?把句子完整地读一读。

引导:小金鱼在水里游来游去,还可以吐泡泡,多自由啊!

小金鱼和好朋友一起比赛,看谁吐的泡泡多,玩得多开心啊!小金鱼吐的泡泡又大又好看,它可开心啦!一起读!

3、儿歌里还有两个口字旁的字,赶快找一找,读一读。生汇报——咧 嘴 咧,口字旁表示意思,和“口”有关,右边的列表示它的读音,也是一个——形声字。齐读

看老师做动作,这叫做——咧嘴。齐读 嘴向着两边斜着张开,露出牙齿,再读。

嘴,就是口。仔细观察,嘴边的口字旁写的小小的,嘴巴大了好不好看?右边是一个此加上一个角,他俩紧紧的挨在一起,就像是我们的上牙和下牙一样。分得太开了嘴巴就不好看了。齐读,组词 谁在咧嘴笑?

荷花苞——咧嘴笑。

看图片,他们开心不开心?读出开心的感觉。

荷花苞想到自己马上就要绽放美丽的花朵,心情特别愉快——引读。荷花苞看到好朋友小金鱼在水下游来游去,玩得很开心,它们也很快乐——再读。

4、连起来读儿歌,加上你的动作,把他读的美美的。指名读,生评价——声音(洪亮)、动作(到位)、神态(自然)全体起立,照着他的样子齐读

5、读的这么好,老师给你加大难度了。去掉一些词语,还会读吗? 指名读,女生齐读。男生齐读。

6、再加大难度,看着图,一起再背。

这么轻松就把儿歌被毁了,真厉害!掌声送给自己!

六、生字指导

不知不觉,字宝宝和我们一起度过了快乐的一节课,但是快乐的时间是有限的,他们也该回家了。

1、出示 饱 炮 吐 咧 再一起喊一喊他们的名字

2、仔细观察,这四个字都是什么结构的字?虽然都是左右结构,他们在田字格里的位置一样吗? ①先看饱和泡 生观察,这两个字右边都一个包,但他们在田字格里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有哪些笔画提醒同学们注意。

师小结:这两个字虽然同样是左窄右宽,但食字旁比较胖,所以右边的包就很有礼貌地嚷到竖中线的右边去了。而三点水比较苗条,所以包就毫不客气地跨过了竖中线,占据了田字格的大部分位置。这样一来,两个字都是相互谦让又紧紧的挨在一起,成为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出示儿歌)张老师再给你们说一个小诀窍,就是“对对齐”。出示:饱,左横右横对对齐;泡,左点右横对对齐

齐读儿歌

师范写,生大声书空。②再看吐和嘴

生先汇报:同样是口字旁,一个大一个小

师小结:吐的笔画较少,所以左右两部分都可以伸展开胳膊和腿,舒舒服服的待在田字格里。上下左右要匀称。

嘴的左半部分口写的小小的,待在左上格,给右边的角腾出地方,让小脚伸出来。右半部分笔画较多,此和角就像是上下牙齿,要亲密地挤在一起,这样嘴巴才不会太大,写出来才好看。(出示儿歌,齐读)

师范写,生书空。

3、拿出铅笔和识字八的练字纸,和老师一起边背儿歌边摆写字姿势:

学写字,重姿势。头正肩平背挺直,双脚踩地有精神。三个一,记心底。写字认真心要静,看好位置再下笔。一看二写三对照,一个要比一个好!

听音乐开始写字。临写四个生字,抄写儿歌。

4、反馈评价修改,课下完成写字纸。

七、总结

苏教版小学语文公开课 篇5

<<雾凇>>一课语言美、意境美。通篇都展现着“奇美”的景象:雾凇的“奇幻”、形成条件的“奇特”、形成过程的“奇妙”。这节课,赵老师的《雾凇》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给予者,而是一个引路人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体验雾凇的美。、更是组织者,所以整堂课在教师和学生平等的对话中层层递进,深入核心。本课赵老师用多媒体先让学生领略雾凇奇观的美,再体会奇观形成的原因,最后由雾凇奇观引入祖国风光无限好,很自然地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整课条理清晰,线索明确,课堂结构完整。整节课教师设计紧凑细致,结合多媒体有效的展示了自己的教学设计,给大家展示了别开生面的一课!

这节课我感觉值得学习的地方很多。首先精彩的导入,不仅创设了轻松的教学氛围,自然的揭示了课题,还渗透了字理知识。其次,我最想说的是此教案设计科学、合理、实用,很好的确定了“教什么”的问题。因为精确而恰当的课时任务是一堂课成功的保证。第一课时就应以疏通课文为基础,以感悟雾凇之美为教学重点,设计者对字词的处理很扎实,为朗读课文扫清了障碍,学习新课环节6、7、8、9部分环环相扣,引导学生很好的了解、感悟了吉林雾凇的奇特壮美。总之,我认为教学设计注重了一课一得,体现出了“简简单单教语文”的教育思想。

苏教版小学语文公开课 篇6

《草原》是苏教版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十六课。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写下了《草原》这篇访问记。文章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作者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断认识这条明线,以及自己情感发展的暗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点:一是从文章的思想内容出发考虑,让学生感受草原景色美、人情美,受到民族团结友爱情感的熏陶。作为第二个课时的教学,我将目标确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5段,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展开想象,感受“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美好意境。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小组合作学习,体会人情美。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对待客人的特点,你想用什么?(热情好客)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迎客待客话别)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用~~~勾画出来。这一设计便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较好的发挥。2.开展活动,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活动:

A 创设情境,模拟蒙古包外见面握手的场面。

B 假如你是客人,你会说些什么?假如你是主人,你又会说些什么?

C 如果我就是蒙族同胞,我来到美丽的阳城观光旅游,你们会怎样招待我?

这些情境的创设、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深刻的感悟中,在语言的练习中,将“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这一教学重点和难点得到了很好的突破。

但教学永远是有缺憾的,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认为还有以下不足的地方。

苏教版小学语文公开课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人文内涵,研究策略

在素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 小学语文教学不仅涵盖了基础知识的教学, 而且包括人文知识和素养的教学, 在当前人文价值流失、人文关怀缺失的背景下, 要使小学语文教学成为灌注学生心灵的清泉, 在充分挖掘小学语文教材人文内涵的前提下, 还要引导学生探索文本中凝重而厚实的人文气息, 从而呈现出和谐、融洽的人文氛围, 对学生进行人生意义、道德取舍、个人修养等方面的人文精神熏陶, 深入地影响小学生的精神领域。

一、研习小学语文文本教材, 挖掘人文素材和内容

小学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人文素材和内容, 对学生实施和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 涵养学生的性情, 陶冶学生的健康个性, 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操, 同时教师要挖掘出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中的“人文孕育点”, 以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要善于发现不同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通过文本中的人文内容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 进而积累生活经验, 增进情感体验, 用自己的个性化语言释放自己的情感, 表达自己的思想, 培养健康而高尚的道德情感, 建构正确的个人价值体系。

例如, 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我不是最弱小的》一文时, 教师要挖掘课文中的人文教育资源, 即课文中讲述了大雨滂沱之下爸爸将雨衣让给了妈妈, 妈妈又将雨衣让给了萨沙, 萨沙在爸妈的启发之下, 将雨衣转移到了纤弱的野蔷薇花之上。可见, 在萨沙的思想情感中, 看到爸妈之间相互谦让的情景, 让幼小的萨沙体悟到“自觉保护弱者”的道德情感内涵, 以此帮助小学生树立起乐于助人的仁爱思想, 培养出自强自立、不甘于做弱者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引导学生模仿和体悟这种思想情感, 就可加强学生对文本人文精神的理解和把握。

二、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进行人文教育的渗透和融合

为了让文质兼优的语文文学作品散发出人文主义的芬芳, 就要优化语文教学方法和策略, 引导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学习过程中进行自主的、个性化的体验和合作式的学习, 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 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式的学习, 积极引导学生运用求异思维, 要敢于异想天开, 在行文之中要乐于“神思飞扬”, 这样才能让学生体验到语文学习的喜悦之情。

例如,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的《苦柚》一课中, 由“苦柚子也会变甜的”引发问题:柚子究竟是苦的还是甜的?学生可以进行小组合作讨论, 教师则要抓住学生讨论中容易产生歧义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学习。又如, 在《将相和》一课中, 由问题“蔺相如以璧上有点小毛病为由要回璧, 这属不属于谎言”引发学生讨论, 让学生在合作与探究之中体悟到蔺相如的机智和勇敢, 在疑问中得到启迪, 从而最终实现对文本中人文精神的理解, 也在模仿中学习到坚强、勇敢的道德品质和性格。

三、构建语文主题教学模式, 渗透人文精神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之中涵盖有不同的主题内容, 有爱国主义情感的主题、有人间真情的主题、有人与自然的主题等, 教师要善于把握这些不同的主题, 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引导和渗透, 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例如, 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文《我们爱你啊, 中国》就以独特的诗歌形式通过反复吟咏的修辞方法, 表达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赞扬了中国山河的辽阔和壮丽, 也表达出建设美好祖国的坚强决心。又如, 在《郑成功》一课中, 通过对历史故事的讲述, 描述了中国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史实, 热烈讴歌了郑成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英雄的高尚气节和品格。再如, 在《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课中, 通过四个不同的场景巧妙地串联出肖邦爱国之情的主线, 在曲折跌宕的故事情节中显现出肖邦身在异地、心怀祖国的真挚感情。

当然, 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文中也表达出对人间真情的赞颂, 在《诚实与信任》一课中描述出作者无意开车撞断了路边小红车的反光镜后, 主动留名, 并与对方协商解决的故事, 传递出人间流淌的诚信真情。此外, 在《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一文中, 通过作者将心爱的蝈蝈送给盲婆婆的儿童叙事诗的形式, 赞扬了现代少年儿童关爱他人的良好品质, 显现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发扬和传承, 文中流露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温暖的人间真情。

四、结语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多样, 其中蕴含有许多人文精神和内涵, 教师要在一线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出文本中的人文内涵, 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水平进行多策略的引导和教育。同时, 教师要更新思想观念, 用张扬的个性、丰润的人文精神、深厚的知识底蕴引导学生在小学语文文本之中进行阅读和人文精神的培育, 从而使学生在语文知识学习中得到情感的熏陶、道德的感化、意志的锤炼, 进而建构正确的思想观念和精神世界, 获得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玉英.语文教师应具备的人文素养研究[J].成功教育, 2012 (09) .

苏教版小学语文公开课 篇8

《语文课程标准》在语文“教材编写建议”第6条中指出:“教材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语文知识、课文注释和练习等应少而精,具有启发性,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这一点直接提到课文练习“应少而精,具有启发性,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其他8条对课文练习的编写则起着间接的指导作用。

在《语文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阶段目标对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分别从微观层面上作了具体指导。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或习作等几个方面对语文教科书练习的数量和形式进行了界定。

这些都为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课文后练习的编排指明了方向,编者以建构主义理论作为有力的理论依据,在编写每一篇课文时,都花费了大量的心血,而这些智慧的结晶也体现在课文后面的“练习”中。

二、 课文后练习编排的特点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课后练习,以读书为“经线”,以双基训练、情感体验,迁移运用为“纬线”,“识、写、读、背、作、习”六大板块的设计,正体现了“课标”的理念,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激发情趣,学会发现,积累语言,探究合作,实践创造,陶冶情操。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课文后练习训练体系可以作如下表述:统筹安排,因课设练,多次重复,螺旋上升。教材是以学年为单位来安排重点训练项目的。一个学年中安排哪些训练项目,完全按照“课标”中的“各年级的具体教学要求”。比如三年级的阅读教学,除朗读、默读、背诵和复述课文等常规训练外,主要安排了四项重点训练项目:联系语境理解词语、句子;学习课文中常见的构段方式;学习分析自然段;学习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上述四个重点训练项目不是按单元来安排,而是合理地分散到全学年50篇阅读课文中。

一个重点训练项目,不可能通过一个单元的训练实现内化,必须通过多次反复练习才能逐步实现内化。如联系语境理解词语、句子意思的练习,三年级两册就安排了15次。有的是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词语、句子的意思,有的是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课题的意思,有的是要求学生联系语境,采取先分析后综合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学生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联系语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练习,就能逐步领悟到理解词句意思的基本方法。

采取循环往复的方式安排重点训练项目,绝不是在同一层面上的重复,而是螺旋上升。只有这样训练,学生才能耳濡目染,日有寸进,逐步提高其语言能力。像一年级教材,课文后练习的编排突出了识字、写字、朗读、背诵,二年级增加了词汇积累和词句训练的内容。这几个部分并行推进,做到以读促写,或以写带读,为中高年级的学习打下初步、全面的基础。

到了中年级,课文后练习的设计,除了突出朗读、背诵、复述和字词句等训练外,造句练习以及模仿课文某一个局部的“小练笔”也在练习中交替出现。这是以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为基础,以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为线索,内容的组织、呈现大都是阶梯式。

高年级教材的课文后练习中,还有意识地穿插了听说训练,安排了一些富有实践性和探索性的题目。如要求学生去图书馆、上网检索查阅资料,自己弄清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和大自然去观察,去调查,并撰写小说明、小报告;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试一试,做一做,去发现生活中的小秘密。这个阶段,在加强词、句、段训练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篇章的理解,在记忆、表达、观察、思维等各项能力的培养上既注意阶段性,又注意连续性,使语文基本功训练循环往复、螺旋上升。

三、 课文后练习编排的内容

编者按照“识、写、读、背、作、习”六大板块设计课文后练习,重视双基训练,情感体验,体验运用。除了突出识字写字以外,课文后练习还突出了以下几点:

1. 积累。这一类练习主要是对字词句或诗词、文章的精彩片段进行朗读、抄读、背诵。为了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教材把语文知识的介绍、语言素材的积累放进课文后练习,每篇课文后面的练习题都是将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复述课文放在最前面。这不单单是一个顺序安排问题,而是反映了苏教版小语教材对积累、运用的重视。如四年级上册,共选入课文24篇,其中要求背诵全文(或部分段节)的课文13篇,占54%,要求复述的课文4篇,占16.6%。小学阶段,是人一生记忆力最佳的黄金时代,给学生储存了相当数量的词语、句子、句群、语段、篇章,同时也积淀了相关的语言经验。显然,这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是极有好处的。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还十分重视常用词语的积累。从二年级开始,课文后练习中便专设了“读一读,再抄写”一项,其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读抄常用词语,以强化记忆。随着年级的升高,除了读、抄,还安排了运用词语,比较意思相近的词语,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等练习,巩固复习所学生字新词,增加词语积累,提高词语运用的能力。

2. 理解。这类练习涉及词语、句子、篇章,主要是帮助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梳理和感知,进而理解文章的思想和情感。反过来,根据思想内容的需要,回味咀嚼,思索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词语、句子、篇章来表达,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从三年级上学期开始,编者在课文后练习中安排了联系语境理解词语的练习,有根据语句推断句子中词语的意义;对句中关键词语的发现和理解;品味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表意特色。如五下《爱如茉莉》一课的课后练习要求:“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句子中带点词的意思,体会一下这样用词的好处。”四下《番茄太阳》一课的课后练习要求:“默读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谈谈自己的感受。”

理解篇章的练习有理解全文各部分之间内在的和形式上的联系;熟悉各种文体特色;体会各种表达方式的特点。如五下《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的课后练习要求:“默读课文,说说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六下《烟台的海》一课的课后练习要求:“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烟台的海上景观的?请你当一回小导游,介绍一下某一季节烟台的海。”

3. 运用。这类练习的形式主要是仿写、续写、缩写等,意在促进学生技能技巧的形成。小的比如找类似的词语、句子或造句,大的如作文。练习无论大小,都必须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1) 仿写类似的词组和句子或某一个局部,让学生迁移运用,从而形成语言能力。如四下《三顾茅庐》一课,小练笔“认真读读课文里描写隆中‘景色秀丽宜人’的有关语句,用上‘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2) 续写课文内容,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启发他们进行思考和想象,拓宽学生思路,培养写作能力。如六下《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一课的课后练习要求:“展开想象,说一说40年后,美穗子和她的家人专程前来看望聂将军的情景,然后再写下来。”

(3) 缩写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提炼关键词句,提高写作技能。如五上《诺贝尔》一课的课后练习要求:“利用本课提供的材料,为诺贝尔写一篇一百多字的小传。”

这些课文后小练笔提供了写作素材、角度和契机。横向看,每册教科书课文后练习题,或进行基础知识的巩固落实,或进行词句语言的操练演习,或对文章语言、细节、人物形象进行鉴赏、评价,或对文章主旨,思路进行理解分析,均是对课文(范文) 探究提供思路,把阅读和品词析句,揣摩表达作用,学习文章写法结合起来。纵向看,呈现出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有计划、有系统的安排,层次感较强。如低年级多为“读一读、说一说。”最多的是让学生讲讲故事。中年级多为仿写、学写、改写一段话。高年级则大多为以课文内容为依托,要求学生创作。多层次的练习设计,符合不同层次学生习作学习的需要,使不同年龄段、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以练习为依托,在已有基础上得到发展。统观苏教版教科书课文后练习设计,已形成了一个纵横交织的写作训练体系。

4. 综合。这类练习意在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分析判断和想象的能力,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在练习中表现为以下几种方式:

(1) 加强学科联系,拓展范围。如四下《公仪休拒收礼物》一课,“排演《公仪休拒收礼物》。”五下《二泉映月》“静心听听二胡曲《二泉映月》,感受课文所描述的情境。”

(2) 观察自然,观察生活。如三下《庐山的云雾》一课,“仿照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处景物。”四下《天鹅的故事》一课,“你在生活中,或在电影、电视中,看见过齐心合力完成一项任务的场面吗?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3) 搜集资料,拓宽知识面。如三下《恐龙》一课,“收集有关恐龙的图片、模型及文字资料,在班级展示。再把你最喜欢的恐龙介绍给大家。”五下《梦圆飞天》:“你还知道哪些关于‘神舟号’飞船的信息?将你搜集的信息整理一下,与同学交流。”

(4) 联系实践,为生活服务。如四下《走,我们去植树》一课,“选择学校的一种树木,查阅资料,按名称、外形特征和作用向同学们作介绍。”六下《烟台的海》一课,“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烟台的海上景观的?请你当一回小导游,介绍一下某一季节烟台的海。”

(5) 收集实例,加深理解。如二上《乡下孩子》一课,“把你了解到的乡下趣事讲给大家听听。”四下《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你遇到过比你弱小的人吗?说说你是怎样保护弱小者的。”

(6) 展开想象,描绘生活。如三下《雪儿》一课,“默读第四自然段,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写一段话描述‘我’和雪儿告别时的情景。”六下《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一课,“展开想象,说一说40年后,美穗子和她的家人专程前来看望聂将军的情景,然后再写下来。”

四、 课文后练习编排的形式

从表达方式和叙述视角来看,使用最多的是陈述式要求。也有不少练习还通过提问,启发学生思考、想象,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既可以让学生单独思考,也可采用了讨论的形式。如三下《水上飞机》一课,“联系课文,说说水上飞机有哪些本领。如果让你造水上飞机,你还想让它发挥哪些新的作用?”五上《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课,“为什么把大自然说成‘绿色的课本’?你喜欢这‘绿色的课本’吗?为什么?”六下《夜晚的实验》一课,“斯帕拉捷为什么能够解开蝙蝠夜行的秘密?这对你有什么启发?”这种方式将具体材料和问题展现给学生,供他们讨论,自己寻找答案。这种开放式的设计,目的不在于得出结论,而是重在参与,重在学习过程。

五、 课文后练习与综合练习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在每个单元之后都安排了一个综合练习。综合练习中的练习形式有的与课文后练习形式相同,大多和课文后练习形式有所区别,是课文后练习形式的归类、补充和拓展;从内容上看,综合练习与本单元乃至前面所学课文有一定联系,但很多是对课文后练习的回忆、复习、梳理、拓展、提升。比如综合练习中“读读背背”的内容有很多来自于课文后练习,但又不拘于课文后练习的内容。

课文后练习和综合练习共同构成了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练习系统,为完成其训练功能相辅相成,发挥着各自的作用。我们在使用教材时,明确其特点和关系,驾轻就熟,定能在语文教学中完成任务,做好“保底”工程。

苏教版小学语文公开课 篇9

一、看拼音,写词语。

shen yuanmi manwu aipu xieji chibao faxuanlu

()()()()()()()

manqiang yi man yan kung bei fen yu jue yu shi chang ci

()()()()

qilingmiliu zhijiqin zhula zhugai lianyin fu

()()()()()()

二、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选择合适的解释,在括号里写上序号。

1.绝:①断掉;②尽,没有了;③极,最;④气息停止,死亡。

悲愤欲绝.()滔滔不绝.

()2.辞:①告别;②请除解除自己职务;③解雇;④古典文学的一种体裁。

与世长辞.()辞.

职()3.际.

:①边;②相互之间;③时候。④弥留之际.()无边无际.

()

三、根据拼音,填上合适的字。

bang 兴国安__________助_____忙

cui_____人奋进_____人泪下_____促_____毁 chi 松_____奔_____坚__________塘

四、按课文内容填空,并回答问题。

1、“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是请求,表达了他。我国也有这样的音乐家,如:。

2、课文第二自然段主要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着重描写了三个

镜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们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___________送别曲《》。埃斯内尔紧紧地_________说:“孩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肖邦感动地点了点头。这时,埃斯内尔又____________________,深情地对肖邦说:“____________________,它是__________,请收下吧!”肖邦再也_________,激动的________________。

埃斯内尔是______的老师,他送的礼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这段送别的场面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请作简要叙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肖邦日夜思念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他常常把自己关在幽暗的房间里,点上一支蜡烛,彻夜地作曲、弹琴。时间在流逝,可是他已根本没有了时间的概念。

这段话是围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来写的,“彻夜”一词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由这个词语还想到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

5、弥留之际,肖邦_____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________带回去,我要_____________。”肖邦就这样带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时他才岁。(1)“弥留之际”的意思是,肖邦对姐姐说的话表达了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

上一篇:接受信用证保函下一篇:成家庄镇中心卫生院创建人民满意医院的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