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平均数公开课

2024-10-08

苏教版平均数公开课(通用9篇)

苏教版平均数公开课 篇1

认识平均分(第3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6—47页上的例题及“想想做做”。教学目标::

1、继续经历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两种操作方法,通过操作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2、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开放题教学,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3、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体会平均分的两种操作方法,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教学具准备:课件、小棒、圆片。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温故知新,初步感知。

让学生拿出6个圆片,投影出示操作要求。(1)每3个一份,分成几份?(2)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个?

学生用圆片动手分一分,指名学生演示两种分法。教师:想一想这两种分法一样吗?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

小结:这两种分法虽然不同,但是他们都是平均分,因为都是分得每份同样多。

2、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进一步研究平均分的问题(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知。

1、教学例4。

(1)投影出示题目“把12支铅笔平均分,可以怎样分?”

教师: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该怎样去思考呢?请同学们围绕以下3个问题进行思考。

A、先确定每份分几支,还是平均分成几份? B、如果先确定每份分几支,你打算几支一份来分?

C、如果先确定平均分成几份,你打算把12支铅笔平均分几份? 学生独立思考后,组织学生讨论以上三个问题。

指名说一说,预设:有先确定每份几支的分;有先确定平均分成几份再分。

(2)让学生根据讨论结果,分别进行操作。教师巡视,个别辅导。(3)组织交流,集体分享。(4)对比小结。

教师:我们现在回头来看看这两种分法,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 学生对比后,小组交流想法。

指名说一说,预设:分的过程和想法不一样,但最后分的结果都是平均分,都符合要求。

2、归纳方法,提升认知。教师: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对平均分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谁来说一说,将一些物体进行平均分,我们可以怎样去有序的思考? 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讨论、交流。

小结:把一些物体进行平均分,有不同的方法,既可以 每几个一份地分,也可以平均分成几份地分。无论是哪种方法,只要分的结果每份都一样,都是平均分

三、巩固应用。

1、完成第1题。

学生先动手分一分,再填空,教师巡视指导。组织交流,集体订正。

2、第2题

学生读懂题意后,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说一说平均分的过程。学生完成填空,指名说一说。

3、第3、4题。

引导学生看图,用三句话说一说图意。独立完成填空,组织集体交流、订正。

4、第5题。

(1)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第(1)题

教师:求一共有多少个,就是求什么?怎样列算式? 指名说一说,明确:求5个4,用5×4=20(2)完成第(2)(3)题

组织比较,教师:这几题之间有什么联系? 预设:第(1)题是求几个几,用乘法计算;后两题是有关平均分问题。

5、第6题。

谁来说一说,图中兔子有几个几只,一共有多少只?兔子是怎么分的?小鸡呢?

学生思考后,指名说一说,注意引导学生完整有条理地进行表达。预设1:兔有12只,每4只一份,分成了3份;

兔有12只,平均分成了3份,每份4只。预设2:鸡有6只,每2只一份,分成了3份;

兔有6只,平均分成了3份,每份2只。

四、总结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认识平均分3 每几个一份平均分

平均分成几份

苏教版平均数公开课 篇2

一、教材的优势特点

(一)教材选文的优化

选文和编排重视中华优秀文化、人类进步文化及多元文化的融合,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统一,注意题材、文体、风格的多样化。文质兼美,保护了经典,开发了精品。内容上摒弃了传统教材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模式,加强了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

(二)教材单元合成的巧妙

“合成单元”的设计思路旨在围绕主题词把读写口语交际及综合实践活动加以优化整合,使之彼此渗透,互相联系。从结构整合入手,巧妙地把35个主题单元多维多角度地整合成一个语文综合实践系统,力求达成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目标。

(三)亮点鲜明的“专题”设计

全套教材共安排了10个专题,分别是“狼”、“荷”、“长城”、“汉字”、“鸟”、“叶”、“气象物候”、“广告多棱镜”、“系统思想与统筹方法”、“我心中的语文”,令人耳目一新。这在语文教材的编排中是一个十分大胆的尝试。这样的设计完全打破了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从多角度看都是非常精彩的。

(四)学生受用终生的“名著推荐与阅读”

这一设计的意义在于把读整本书引入课堂,打破了历来课堂上只能读单篇文章的惯例,让学生课内外结合,独立阅读整本书。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增加语文积累,而且可以初步培养学生阅读整本书的能力,逐步掌握读整本书的钥匙,可以说是终生受用的。

(五)令人耳目一新的“练习设计”

“探究·练习”设计四种题型(或选编两三题):整体感知题,揣摩品味、语言运用题,多解创意题,记忆积累题。四题设计多维、多角度、有层次地引导言语实践,引导自主解读文本。七年级上册教科书仅有85条“探究·练习”,其中属于感知的23条,揣摩品味、语言运用的21条,多解创意的20条,比较阅读的4条,记忆积累的(主要是片段和全文背诵、熟读)17条。而85条中联系生活、沟通学科的占72%。

(六)生动活泼的“综合实践活动”

这一设计在相关单元课文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某一主题活动把读写听说综合在一起,生动活泼,饶有趣味,集实践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走进图书馆”,巧妙地设计查书目、看期刊、读报纸、上网等四项活动。这种综合语文能力是单一文选型教材不可企及的。

(七)创设情境的写作及口语交际训练

这两项设计的主导思想是创设情境。教材没有过多解析作文技法,也没有大谈口语交际理论,而是把学生引入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语言情境和想象情境,让学生在这些特定情境中产生表达欲,写出饱含真情实感的文章,自然地进行口语交际。

(八)细节上的完美

所有编者语(包括前言“致同学”、主题词、“探究·练习”、活动、专题等)大多采用第二人称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形式,活泼生动,自然亲切。如“致同学”及各单元“主题词”近乎散文诗,给学生美的享受,使他们始终有新鲜感、新奇感和追求感,从而增强了教材的可读性、趣味性。

苏教版教材在构建语文综合实践系统上进行了富有创新精神的尝试,教材的设计和编排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以契合时代的教育理念指导教材的编写,教材内容和结构优化上有较大的突破。

二、新教材如何教

下面就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针对苏教版教材的教学策略及教学方法。

(一)关于“主题单元”的单元整合性教学

以八年级(上)中的“长征组歌”单元主题为例加以说明。“长征组歌”是教材第一单元的重头内容,意在引领学生认识长征、品味长征、讴歌长征,接受长征精神的熏陶和感染,最终学习长征精神,赋予新一代学生不怕吃苦、勇于战胜艰难困苦的勇气和意志。但教材内容远离学生现实生活,远离当今时代,就需要花大力气铺垫背景、创设情境达到教学目的。针对教材这一设计理念和内容特点,我的做法是:充分利用多媒体音响视频效果的魅力,营造长征时代氛围,用激情的语言导入,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长征精神,在此单元学完后,作“长征系列”的专题学习。从“长征史话”、“长征故事”、“长征图片”、“长征组歌”、“长征诗文”、“长征新话”、“今日长征”等多角度制作课件,引领学生进行专题学习,鼓励安排学生办“长征之歌手抄报”,举办“我心目中的长征”主题演讲,进行“我用最美的诗赞长征”新诗创作等活动,最终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征、感悟长征。

(二)关于专题的专题性教学

在进行“叶”的专题教学时,我精心整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从四个角度进行探究,即文学的角度、科学的角度、美学的角度、哲学的角度。从文学的角度,学生感受到了个性化、感情化的“叶”;从科学的角度获得的是“叶”的知识性和实用性;从美学的角度,学生看到的是“红花绿叶”式的对比、映衬效果;从哲学的角度,学生体会到的是“落叶归根”式的深刻。所有这些探究内容,触动了学生敏感的心灵,激发了学生多角度思维的兴趣,激发了学生跨学科查找资料进行积极探究的欲望,也促进了学生对“叶”的诗文的积累,并构成了丰富而多彩多姿的“叶”文化理解。

(三)关于名著推荐与阅读的教学

1. 以影视引导名著阅读

利用电视等媒体观看影视作品是激发学生品赏名著的情趣,引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的有效途径。比如将风靡全国的百家讲坛于丹的《论语心得》请进教室,让学生通过直接聆听作家及一些专业学者的论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以活动推动名著阅读

开设读书活动课。充分利用学校图书资源,每周坚持让学生到阅览室上一次阅读课,鼓励学生到图书室积极借阅书籍,建议家长给孩子创造书看报纸杂志的条件等,多方面扩大学生知识面。

3. 以考试促进名著阅读

苏教版“课标本”识字教学的策略 篇3

识字教学是不是真的解决了呢?我在几年前曾对几所小学的毕业生作过调查,其识字回生率高达29.1%,语文毕业试卷的书写工整率为17%,小学生的写字姿势正确率仅为5%~30%。由于识字写字的问题在小学阶段解决得不好,也带到了中学乃至大学。

小学阶段识字教学任务完成得不好,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几个问题是非常关键的。

一是识字负担与提前读写的矛盾长期以来没有得到解决。

要读书、作文必先识字。字识得太少,读书、作文必将遇到很大困难。所以说要教学生掌握书面语言,能读会写,必先认识足够数量的汉字。

我国传统识字教学就是这样做的。学生先用一两年的时间读完“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三、百、千”是识字教材,读完“三、百、千”,大约就能识近两千个字,然后再去读“四书”“五经”,再去学习做文章。可是自1912年我国实行新学制以来,片面强调识字要合乎儿童兴趣,要贴近儿童生活,造成识字量锐减,每课只学三五个字,即所谓“三五观点”。结果两年下来,学生的识字量不到一千字,这就造成了识读的矛盾,识字拖了阅读的后腿。即以两年识950个字计,其识字覆盖率仅及90%。

要缓解这个矛盾,就得增加低年级的识字量。这些年来,不少人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比如有一些实验,低年级识字量提高到2000个~2500个。然而这些实验还是很难推开,原因是这么多的字既要认又要写,孩子负担太重,吃不消。

低年级识字多,学生的负担重;识字少,又影响了提前阅读。这个问题始终没能解决好。

二是对汉字的认识有片面性。

过去一提起汉字,就是一大堆“难”——难认、难读、难记、难写、难以输入计算机,简直是一无是处。事实上,汉字有缺点,但也有好多优势。

汉字的优势是什么?首先,它是表意的、具象的,通过字形就可以大致了解其意思。“文字的根本性质在于它的视觉形式,以图像作用于视觉神经,产生条件反射来实现字形和字义的统一,‘形入心通’,不必经过语音的中介。”(申小龙《语文的阐释》)比如,你一看到“石狮市”三个字,就能猜出这可能是一个城市的名字,这城市的得名很可能与石狮子有关。要是写成拼音“shí shī shì”,如果不借助语境,便不知所云了。其次,它是组装型的。汉字是按不同层次、有秩序地组成的一个系统整体。这对于儿童学习汉字是比较方便的。正如清代文字学家王筠所说:“人之不识字也,病于不能分,苟能分一字为数字,则点画必不可以增减,且易记而难忘矣。苟于童蒙时,先令知某为象形,某为指事,而会意字即合此二者以成之,形声字即合此三者以成之,岂非执简御繁之法乎?”第三,只要学习三四千个汉字,就能组成几十万个词。英语不是这样,每个词都不一样,全部英语词汇约有了70万个~80万个,学起来繁琐又困难。

由于对汉字的认识有片面性,识字教学也存在着误区,主要表现在:重记忆轻理解,重抽象轻形象,重分析轻直觉,重理性轻情感。教生字的主要手段靠机械重复,大量抄写,识字成了儿童的沉重包袱,毫无乐趣可言。

三是丢掉了传统蒙学可资借鉴的识字教学经验。

20世纪初,正是中国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随着中国大门被资本主义列强叩开,西方文化也汹涌而入,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强烈地冲击。语文教育也不例外,表现在识字教学上,就是不分青红皂白地把脏水和孩子一起泼掉,从而使中国识字教学的传统中断了。这个情况几乎延续了一个世纪。

传统蒙学的语文教学是不是就一无是处呢?当然不是。蒙馆能在比较短的时间里教儿童认识相当多的字,上过私塾的人多数字写得很好。在千百年的语文教育实践中,前人在这方面确实找到了一些门径,积累了不少经验。如韵语识字的经验,集中识字的经验,重视写字教学的经验,都是行之有效的。可是这些有益的经验,几十年来没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问题找到了,应对的识字教学策略也就明确了。下面就来谈谈“课标本”语文教材的三个识字教学策略。

一、 识写分流,多识少写

怎么做到既多识字,又不加重负担?1994年苏教版第一册教材刚刚启动,大家就提出了这个问题。通过多次研究,大家终于取得了共识:识写分流,多识少写。

什么是“识写分流”?简单地说,就是将生字分为两类:一类是能识会写,一类是只识不写。大家都知道,识字负担重,不是重在识上,而是重在写上。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手部小肌肉不发达,对笔画的长短、轻重的控制不大准确,手眼还不够协调,写字既缓慢又吃力,相对来说,只识不写就要松轻一些。

这个编排思想,是与“课标”的精神一致的。“课标”中说:“识字与写字的要求应有所不同,1~2年级要多认少写。”

按原“大纲”要求,1~2年级识字量为1150个,阅读覆盖率约为94%。苏教版“课标本”小学语文教材用“识写分流”的方法,1~2年级识字量增加到1600个(其中要求写的1000个),比过去的识字量增加了450个,阅读覆盖率可以达到96.5%。

识字的途径有三个:

一是与汉语拼音同步安排的“认一认”。每单元安排16个字,5个单元共80个字,要求只识不写。最后又整合成“生字表”,实际上是一篇四字韵语,读起来琅琅上口,便于儿童复习记诵。收入的主要是部首字。

先学80个“只识不写”的字,解决了识字教学中的不合理现象。因为排生字是据文定字的,所以会有一些排序不合理的现象。如:先学了“妈”“姐”“妹”等字,还没有学“女”;先学了“向”“问”“听”等字,还没有学“口”。先出一批部首字让学生认一认,这问题就解决了。其次是可以让小学生提早认字。小学生进入小学,认字的积极性很高,家长也很希望孩子进校认一些字。现在学汉字与学拼音同步,满足了孩子与家长的这一要求。

二是专门安排的“识字”课文。每册两个单元,每单元3~4课。

三是随课文识字写字。

课后生字按“识写分流”的方法排。要求“能识会写”的字排在田字格内,要求“只识不写”的字,用较小字体排在两条绿线内,意思是“绿色通道”,识了这些字,读课文就可以畅通无阻了。

二、 揭示汉字构字规律

揭示汉字的构字规律,教材的呈现方式主要有三种:

1. 看图会意明字理

这主要是就象形字、会意字讲的。课文类型是“看图会意识字”,即让学生通过看图来体会构字的原理。如一年级下册《识字7》:人、从、众,木、林、森。为“人、从、众”所配的图是一个小朋友、两个小朋友、三个小朋友。为“木、林、森”所配的图是一棵树、两棵树、三棵树。学生看了图,就能悟出这两组字的构字原理。再通过诵读为识字提供语境的韵文加以巩固与深化:“二人从,三人众。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二木林,三木森。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2. 转盘识字辨形声

形声字在汉字中占到80%以上,让学生掌握形声字的规律,对他们学习汉字十分有用。如一年级下册《识字8》就属于这种类型的识字。声旁“青”不动,转转盘换形旁,带出一串字。学生可以悟出:这几个字声旁相同,故读音相近;形旁不同,表示的意义也不一样。“清”是表示水的清澈透明,所以从水。“晴”是雨过天晴,太阳出来了,所以从日。“睛”是眼睛,所以从目。“请”是请求,请求与说话有关,所以从言。“情”是感情,人有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这些都是表示心理状态,所以从心。“蜻”,蜻蜓是昆虫,所以从虫。

3. 抓住部首带一串

“课标本”小学语文教材注重抓常见部首。“部首”好比是一个部队的队长,抓住了“队长”,就可以解决属于这个部的一大批字。一年级上册安排了部首62个,是看图识字。先让学生认识常见部首。以后又通过多种形式进一步复习巩固,使学生认识这些部首的意义。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查字典,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大批同部首字的字义。如“页”,学生知道是人头的象形,就知道凡从“页”的字(如:顶、项、颈、颅、颧、颌、颞等)都与头面部有关。

三、 吸收传统蒙学经验

“课标本”小学语文教材在以下几个方面吸收了传统蒙学识字写字教学的经验:

1. 韵语识字的经验

在识字教学阶段,如果让儿童去学一个个不能表音的单字,那会是十分困难的,而且枯燥乏味,引不起学习兴趣,勉强学了,也不容易记住。这是学习汉字不利的一面。而另一面,正是由于汉字是单音节的,就非常容易构成整齐的词组和短句,也非常容易押韵合辙。相形之下,要比多音节的拉丁文字容易得多。整齐押韵,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既合乎儿童的兴趣,又容易记忆,这显然比学一个一个的单字好,比一上来就念参差不齐的句子好。启蒙识字课本差不多都是韵语,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因为非常有效,所以一直流传下来。凡是不采用这个办法的,不管你是多大的权威(如朱熹的《小学》),都不能收到好的效果,甚至被淘汰。“课标本”小学语文教材就充分地吸收了这个经验。如“词串识字”(骏马 秋风 塞北/杏花 春雨 江南/椰树 骄阳 海岛/牦牛 冰雪 高原),“认一认”(人口手足/舌牙耳目/金木水火/山石田土/虫贝鱼鸟/羊犬龟鹿……),“成语歌”(金风送爽/雁过留声/秋色宜人/天朗气清)。

2. 读书识字的经验

传统蒙学最主要的识字方法是读书识字(即所谓随文识字)。即便是开始阶段的集中识字,也是在诵读韵文的过程中实现的。这条经验对于我们今天的识字教学仍有现实意义。

识字是为了阅读。儿童认识了生字,是不是就能阅读课文了?还不能这么说。小学生在读书的时候,如果把每个字的细枝末节看清了才能识别,那就无暇把这个字放到上下文中去领悟语义,也就是说不能顺利地进行阅读。因此,阅读对汉字识别的要求就不仅仅是能识别,而且要达到“自动化”的整体认知。也就是说,不必看清字的每一个细节,只要看到字的轮廓或特征,就能准确无误地加以识别。只有达到这样的程度,儿童才有可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语义,从而顺利地进行阅读。由此看来,孤立地教儿童识字的方法是不可取的,只有坚持识读同步、寓识于读才能有效地提高识字教学的质量。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才能恰当地处理好识字与阅读的关系。识字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这是大前提。识字又要兼顾到与阅读的结合,这是应予以注意的。如一年级上册《识字1》的《一去二三里》,其用意是借这首诗的语境来学10个数字,这是教学重点。学会了这10个生字,又要将它们放到这首古诗里去诵读,从而训练学生“自动化”地整体认读汉字的能力。

“词串识字”是韵文识字,自然应以识字为主,但也要让学生诵读。如一年级下册《识字6》:“夜晚 繁星 亮晶晶/爷爷 奶奶 小丁丁/竹椅 蒲扇 萤火虫/牵牛 织女 北斗星。”看起来是一串词语,其实这些词语都是典型的意象,其间是留有空白的。儿童借助这几个典型的意象加以想象、补充,就能在头脑里浮现出一幅祖孙夏夜乘凉的画面。将识字与阅读结合起来,就好比将应征入伍的新兵尽快地投入战斗,让他们在战斗中历练,尽快地顶用。

3. 重视写字的经验

前人十分重视写字,可是所写的不是按“三、百、千”的顺序,而是另有写的一套,即“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二尔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礼”。分几个步骤:第一步写大字。首先描红(有的还先把腕)、仿影,进一步是写米字格,再进一步临帖。大字写得有点基础才写小字。识写是不同步的。

这几十年,小学生字写得不大好,主要原因是丢掉了传统的好经验,既不描红也不仿影,过早地离开了倚傍自由发展,写出的字,笔画像火柴杆。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只管写得对不对,不管写得好不好。“课标本”小学语文教材借鉴前人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提出了“识写结合,描仿入体”的写字教学训练思路。由于过去是先搞集中识字,又是用的毛笔,所以识写是不同步的。我们今天起步写字用的是硬笔,而且坚持识写分流,多识少写,所以识写可以同步。识写结合,相辅相成,相互巩固。写认得的字,因为学过它,大体知道它的形体,写起来容易些;通过写,又可以巩固对它的认识。实践证明,这个做法是行之有效的。

苏教版平均数公开课 篇4

新城域小学 华静

教学目标:

1.从“密密麻麻”“闻名中外”“陆续”等词语中感受语言的优美,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让学生懂得爱鸟、护鸟。

2.初步认识两个因果关系的句式,会用“因为„„所以„„”练习说话。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让学生懂得爱鸟、护鸟。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两个因果关系的句式,会用“因为„„所以„„”练习说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课文《鸟岛》,你想去鸟岛上看一看鸟儿的生活吗?那就跟着我一起出发吧!

可是,岛是一个四面环水的地方,要想上岛,咱们还要利用交通工具——船!高老师有几艘船,谁能带领你的同学赢得它?那就当好小老师,读好这些词语。他读对了,就跟着他读一遍。

小老师们个个身手不凡,把词语读得准确响亮,成功赢得了我手里的船。让我们一起呼唤这些词语(齐读),乘上船出发吧!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出示第一段,亲爱的乘客,您乘坐的鸟岛号已经向鸟岛出发了,谁能当回船长,为我们介绍一下鸟岛。指读第一段。

2..听了船长的介绍,谁能告诉我这是怎样的一个小岛?(闻名中外)谁能告诉我闻名中外是什么意思?谁来读,读出鸟岛的世界闻名。指名两三个学生读,读好这个词语。

是啊,如此有名而神奇的青海湖鸟岛就在我们中国,你感到自豪吗?让我们带着喜爱、自豪的语气为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的鸟岛,一起读好这段话。(生齐读)

三、学习课文第二段。

那鸟岛为什么这么有名?为什么被称作鸟岛呢?(鸟多)1.请同学们轻声读第二段,思考:从哪里看出来鸟多?(出示第二段)2.(一群一群)是啊,春天来了,天气变暖,湖水解冻,鸟儿都飞来了,它们从远方飞来,有的是来自中国南方,有的是来自东南亚,还有的来自印度半岛。(指读一群一群,齐读)

3.这么多的鸟儿是一起飞来的吗?(陆续飞来的。)

什么叫陆续?(我觉得陆续就是不断地,有先有后,一个连着一个,就是多的意思。)

非常对。你们看,(出示图)一群鸟儿飞来,过了一会儿又飞来一群。过了几天,又飞来一群„„同学们,画面正在悄悄地告诉我们这就是陆续。一组一组表演朗读陆续,齐读。

让我们一起当回鸟儿,飞向鸟岛,教师引读:每年春天,天气变暖,湖水解冻......4.鸟儿们一群接着一群飞来了,它们来干什么呢?(筑巢安家

养育后代)5.看,这就是鸟的家,也就是巢,又叫做窝。谁能帮他们搭好窝?指名读,齐读。

安好家,鸟妈妈在这儿生下了鸟宝宝,看,他们在干嘛。谁来填一填? 他们生活地如此幸福,这就叫——筑巢安家、养育后代

6、谁想一起感受下它们的幸福生活?指读句子、齐读。

7、春天的鸟岛,可真让人流连忘返,让我们一起再飞去鸟岛看一看。(齐读第一段)

四、学习课文第三段。

1.春天的鸟岛鸟可真多呀,他们是如此幸福。一转眼,夏天来临了,夏天的鸟岛是怎样的?齐读第四段,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吗? 2.交流 A鸟多

(1)“各种各样”——有哪些鸟呢?想看吗?师生对话:鸟岛上的鸟有大的──(有小的),有高的──(有低的),有胖的──(有瘦的),有黑的──(有白的),有漂亮的──(有难看的)(笑)

师:这么多的鸟,就叫做各种各样。谁再来读读,一定会读得更有味道的。(2)想想一下,鸟儿们聚在一起会干些什么呢?

练习说话:六月是鸟岛最热闹的时候,各种各样的鸟聚在一起,有的--------------,有的-------------,有的------------,小岛成了鸟的世界。(4)多开心,多自由的鸟儿呀,指读,齐读。难怪——引读六月是鸟岛最热闹的时候 B窝多

(1)你从哪句读出来的?(出示第二句)从哪些词语看出鸟窝多? “密密麻麻”,能给大家说说你的理解吗?(挤得很紧,没有一点空隙)想看看这密密麻麻的鸟窝吗?出示图片欣赏。指读,齐读。(2)“一个挨着一个” 师生配合做动作,指读,齐读(3)难怪——引读六月是鸟岛最热闹的时候 C蛋多

(1)哪句话写出了鸟蛋多?(出示第三句)从哪些词感受到鸟蛋多的。(窝里窝外、到处。)指读句子,齐读。

鸟蛋不仅多而且还怎么样?——颜色还很美呢。玉白色的是鸬鹚的鸟蛋,青绿色的是黑颈鹤的蛋,在鸟岛上无光十色的鸟蛋到处都是,有的还滚出了鸟窝。(2)自己练一练,怎样才能读出鸟蛋多、美的感觉(欣赏图片)(3)难怪——引读六月是鸟岛最热闹的时候

3.小结:读到这里,你感到谁是这岛的主人呀?你知道这儿为什么叫你鸟岛了吗?是呀,鸟岛上鸟多、窝多、蛋也多,真是名副其实的鸟岛啊!让我们一起试着读出六月鸟岛的这种热闹吧!

五、学习课文第四段。

过渡:这么富有魅力而闻名中外的鸟岛,谁不想亲眼瞧一瞧呢?所以来岛上游玩的人——很多。(板书:人多)1.引读第四自然段。

他们伸手就能——(生读),随手就能——(生读)。可是——(生读)2.提问: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做呢?(板书:爱鸟)

3.人们是这么爱护这些可爱的小鸟是因为——(引读)

填空:①因为大家都知道鸟是人类的朋友,所以没有人去碰幼鸟和鸟蛋。②没有人去碰幼鸟和鸟蛋,因为大家都知道鸟是人类的朋友。

读读这两句话,意思一样吗?我们在说话的时候,可以先说原因再说结果,也可以先说结果,后说原因,意思是一样的。让我们一起再去感受下人们的爱鸟之心。(齐读第四段)

4.你们想再去感受一下鸟儿幸福的生活吗?(播放视频)

5.让我们拿好书,来读读这篇课文,再仔细领略一下鸟岛迷人的风景吧!(配乐朗读全文)

六、生字教学

鸟儿朋友们给我们带来了两个生字,读:出示类、育 说说结构上有什么相同。

谁来做小老师说说这个字并组词,并范写。描红、仿影。

板书:

鸟多

18.鸟岛 窝多

蛋多

苏教版平均数公开课 篇5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们,我们都有家,那你有一个怎样的家呢?

师:有一首很美很美的儿歌,它的名字就叫“家”,请同学们用手指跟看老师一起写儿歌的题目。(板书,注音)

(齐读题目)

(二)初读小诗,识字。

1、先来听老师读读这首儿歌

2、你们想读吗?把课文翻到83页,你就能看到这首优美的儿歌了。请小朋友美美地读两遍,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把书放下,坐端正)

3、你们读得真认真,这些词语能认识它吗?

蓝天 树林 小河 泥土 白云 鱼儿 种子 祖国 就是

a.指名一行读 b.齐读。

c.自由练习读(师:小朋友们读得声音真想亮,现在请小朋友眼睛看着汉字,不看拼音,记一记字形,待会儿老师把拼音去掉,看你们还认不认识这些汉字朋友)

d.去拼音小老师领读 e.开火车读 f.齐读

4、出示课文:读准了词,我们再来读读课文,是不是更有自信了!

注意红颜色的都是„„(轻声音节,要读得轻又短)

5、课文一共有几句话?你是怎么知道的?

6、出示第一句话:我们请一个小朋友来读第一句话。

7、读得真好,老师奖励小朋友来看几张图片 a.从这张图片中,你知道蓝天是谁的家?

随文识字:这个白字是生字:

出示“白”字卡片:这个“白”字,谁来说说怎么记住它?(加一加)你知道它的反义词是什么吗?

共4页,第1页

出示“云”字卡片:这个“云”字,谁来说说怎么记住它?(换一换)能给云找找朋友吗?

在考考你两个生字在一起怎么读?出示“白云”齐读这个词。b.这张图片,你知道树林是谁的家 c.小河是谁的家呢?

这个“儿”是生字:当它跟在一个字的后面的时候就读轻声,比如“鱼儿”,“花儿”; 当它单独作为一个字或在其他字的前面时要读二声“ér”,比如“儿子”。谁来说说怎么记住这个“儿”字?

d.那泥土是谁的家呢?

随文识字:出示“土”字卡片:这个“土”字,谁来说说怎么记住它?(减一减-----在、去)

随文识字:出示“子”字卡片,这个“子”是个轻声字,一般放在一个字的后面,我们把它放在词里来读。出示“种子”谁来?笔顺

8、再请男、女同学分别读读第一句 到现在你知道白云的家在 ;

小鸟的家在 ;

鱼儿的家在 ;

种子的家在。

9、出示第二句话:谁来读?

那你知道我们的家是 ?

10、好,我们再把整首儿歌来读一读。

11、课文读得很熟练了,老师在考考你们,这些字会不会读?

蓝 泥 种 祖 就

(三)教学写字

展板:出示《习字册》上的“白”字:观察白字怎么写才漂亮?

边示范边说(小朋友跟着书空):撇头对着竖中线,竖画向右略倾斜,横求上进折内收,短横右边不靠墙,笔画之间要均匀;习字册上描一个写一个。

出示《习字册》上的“白”字:观察白字怎么写才漂亮?

边示范边说(小朋友跟着书空):横有长短,折要上斜;习字册上描一个写一个。

若还有时间就展示写得好的字

(四)总结

共4页,第2页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家》这一节课的课文,小朋友读得都很熟练了,并且认识了这节课生字、词语,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讲解这节课的内容。下课。

第二课时

(三)学习第一句,练习说话。

1、谁来说一说课文写了谁的家?(白云、小鸟、鱼儿、种子、我们)

用“课文写了,,的家”来说一句完整的话。(黑板上贴出前四样图画)

2、学习课文第一句话,同组小朋友互相交流:说一说你是送谁回家的?到它的家里去看一看,你都看到了什么?为什么那是他们的家?(请小朋友到黑板上画。并说说你是送谁回家的?为什么那是他们的家?)

3、交流汇报:(以下教学步骤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调整)(1)蓝天是白云的家

我是送白云回家的,在它家里我看到——(指导学生联系图片联系生活展开想象练习说话)还有谁也是送白云回家的,也来为大家介绍介绍。„„

蓝蓝的天空飘浮着朵朵白云,多美啊!谁来读?

(预设评价:你读得真好,特别是“蓝天”,老师好象看到了广阔的蓝天,真大,真美呀!)白云在这么大这么美的蓝天里飘呀飘,想飞到哪里就飞到哪里,想到哪就到哪,多么自由自在,多么快乐呀!谁再来读读?

(预设评价:你读得真好,自由自在的白云真快乐呀!适时指导学生加以动作表演读。)白云在蓝天里轻轻地飘动,就像在妈妈温暖的怀抱里一样。谁也想读?

对呀,蓝天是白云美丽的家,蓝天是白云自由的家。小朋友一起来夸夸白云的家。过渡:你还送谁回家的,在它家里又看到了什么?(2)树林是小鸟的家,小河是鱼儿的家,交流汇报:我是送小鸟回家的,在它家里我看到——

是呀,小鸟在树林里真快乐呀!树林真是小鸟离不开的家!谁来读读?(预设评价:听出来了你真是只快乐的小鸟!你是一只活泼的小鸟。)我是送鱼儿回家的,在它家里我看到——

你们看小鱼在干什么呢?水里真的那么美吗?你们想不想做与鱼儿?好,现在你就是小鱼了!老师带你们到河里去。(师生做动作)

交流:小鱼儿,你刚才在干什么呢?小鱼们,你们游得高兴吗?如果让你离开小河你会怎么样啊?

共4页,第3页

假如小鱼离开了小河,会怎样呢? 是呀,鱼儿一离开水,就没有了自由,甚至没有生命,只有在水里,在小河里,鱼儿才能自由自在地生活成长,小河是鱼儿离不开的家呀!

我们一起学着鱼儿一边快活地游一游,一边读读句子。过渡:谁送种子回家了?在种子家里你看到了什么?(3)泥土是种子的家

交流汇报。我是送种子回家的,在它家里我看到——(松松的泥土,种子在吃着营养,在快乐地成长,所以说泥土是种子的家。)

小朋友你们看,种子在泥土里发芽啦!咱们一块儿来做做种子发芽好吗? 种子种子快快长,种子种子发芽了!“种子种子,你为什么长得这样快?这棵种子长得最高,你来说说!你的成长离不开泥土这个家.你喜欢你的家吗?你来夸夸你的家.听出来了,你的家真温暖呀!谁再来读读?你的家真好呀!小结:(出示四行)小结:小朋友们真有爱心,把四个顽皮的小伙伴送回了家,回到妈妈怀抱的它们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它们还邀请大家去做客呢!现在,你喜欢到谁家去就读哪一行!比比谁读得好。

(4)发挥联想,创编小诗

老师要考考你们,蓝天除了是白云的家,还会是谁的家呢?(乌云、太阳、月亮、星星、小鸟、卫星、飞机„„)

树林除了是小鸟的家,还会是谁的家呢?(老虎、狮子、杜鹃、老鹰、树、草、花„„)小河除了是鱼儿的家,还会是谁的家呢?(小虾、鲤鱼、小蝌蚪、青蛙、荷花、水„„)泥土除了是种子的家,还会是谁的家呢?(花生、地瓜、白菜、蚯蚓、小草、萝卜、小树„„)师;说得真好,谁再来说说别的。学生自由发言。

小朋友,有家的感觉真好呀!谁能连起来读读这四行诗!其他小朋友可以闭上眼睛想一想, 你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或好像看到了什么?(齐读4行诗)

(四)学习第二句,升华情感。

1.小朋友,白云、鱼儿、小鸟、种子都有自己的家。你们像花朵一样美丽,家里有特别疼爱你们的亲人,你们在他们的关心下慢慢长大。你们爱他们吗?

2.小朋友们背上了小书包,走进了学校,学校就是我们的家,为什么这么说呢?师小结:在学校里能学到知识、本领,学校里有把你们当作花朵,来精心培育的老师,有互相帮助的好朋友,所以我们

共4页,第4页

要爱学校,爱老师同学。

3.我们除了刚才说的家,我们56个民族的人民还有一个共同的家,这个家非常大,他在哪儿呢?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二句话。

4.(出示)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谁来读这句话? 指名读,齐读。5.我们的一个大家就是什么呀?(祖国)

6.老师:(引导归纳:祖国就是我们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祖祖辈辈生活的国家。)

我们的祖国叫——中华人民共和国,那就是——我们的大中国。(多媒体出示中国地图,地图中出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就是我们的——祖国。(齐说)

7.欣赏祖国的美景。(多媒体出示图片,最后定格在各族儿童和花朵交相互映的画面上)8.小组讨论:看了这么多美景,听了这首歌,你最想说什么?(祖国真美呀!祖国真像一个大花园。)

9.看大屏幕教师小结:我们的祖国这么美丽,真像一个大花园,我们小朋友就是花园里的花朵。在祖国这个大花园里,快乐地学习生活。所以,祖国就是——我们的家。我们要热爱祖国。你能把这句话读好吗?指名读,齐读。

10.有一群小朋友和你们一样,高兴得唱起来了,你们听。听歌曲《娃哈哈》,会唱的唱,会跳的跳起来。

(五)演读巩固整首诗

把儿歌连起来读一读,读出语气,如果能加上动作就更好了。自己练习、指名表演读。

(六)、作业

1、有兴趣的小朋友还可以学着用“()是()的家”做一首诗

2、画一画心中“美丽的祖国”。

苏教版平均数公开课 篇6

2017.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讲述这个故事。2.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建议”造句。

3.懂得“卧薪尝胆”的深刻含义,明白只有艰苦奋斗、发愤图强、坚持不懈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教学重点和难点 1.讲述这个故事

2.懂得“卧薪尝胆”的深刻含义,明白只有艰苦奋斗、发愤图强、坚持不懈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历史故事——

2.要学新课,先接受检测。请大家将补充习题打开,P39,完成第二大题的第1题,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3.顺利通过第一关。请看第二关。P40,第三大题。完成请举手示意。用上这些短句,概括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谁来挑战? 说清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不错!

4.话说会稽一战(引读)„„勾践夫妇来到吴国,又经历了怎样的磨难呢?请读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二、精读课文

1.自读第三自然段。

2.谁来读读具体描写勾践夫妇在吴国当奴仆的语句。3.读这句话,哪些地方不太明白? 4.预备重点讲解:舂米推磨

准备图片:舂的底下这个字读“臼”,表示舂米用的石臼。一只手拿着一个木杵,在石臼里捣稻谷,去壳变成米,这个过程叫——看着图片,听了老师的讲解,你觉得舂米是个怎样的活儿?这样粗重的活儿,吴王让谁干?这对于越王勾践来说,是一种——屈辱。准备图片:推磨。石头做的大磨盘需要几个人配合才能工作。一个人负责舀米,一个人或几个人负责推磨盘。干这个活儿很累,又很单调,所以一般让驴来拉。可是驴也不愿意,人们就用一块黑布蒙住驴的眼睛,它才肯不停地走。这样的活儿,吴王让谁干?这样的活儿,吴王让谁干?这对于勾践来说,真是一种——屈辱。

5.联系课文,关联你读过的书,看过的电视,想一想,勾践夫妇还受了哪些屈辱?

6.这些屈辱对于勾践来说真是一言难尽,但他硬是熬过来了,这就叫——忍()负()(板书)

7.联系当时的生活实际,对于普通的百姓来说,养马驾车、舂米推磨,是不是屈辱?为什么对勾践来说就是了呢?——作为一国之君,做这样粗重的活儿实在有辱身份,丢了尊严。况且,王是国家的代表,辱王就是辱国。这句话中有个字眼,就写出了勾践所受屈辱之多、之深。你发现了吗?——尽。理解到位了,谁能朗读到位?

8.这样屈辱的日子,勾践和他的夫人整整过了——三年。读!

老师想把这句话改成这样。谁替老师读一读。你们同意吗?为什么?

“才”的位置不同,表达的意思就大不相同。我们平时写作的时候也要多家揣摩,根据需要来遣词造句。朗读的时候,就更要注意这个“才”字了。谁来试一试?

9.不管怎样,终于回国了。回国以后,勾践仍旧是王,可以锦衣玉食、享受荣华。他是怎么做的呢?请看!(出示图片)仔细观察,说说你的发现?如果让你给这幅图取个名字,你会用?

10.课文是怎么描写勾践卧薪尝胆的呢?请自由读读第四自然段,用“——”划出描写卧薪的语句,用“〰〰”划出描写尝胆的语句。11.你用“——”划出的语句是?读句子想意思,卧的意思是——薪的意思是——怪不得这个字是什么部首? 你用波浪线划出的句子是——这就是“尝胆”。

12.如果仅仅是睡在柴草上,每顿饭前常常胆的苦味,算不算真正的卧薪尝胆?联系你读过的书,看过的电视想一想,勾践还需要怎样做,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卧薪尝胆?

13.引导表达并总结,这就叫“发奋图强”。

14.这样发奋图强的日子,勾践一过就是多少年?20多年。7300多个 日日夜夜。7300多个日日夜夜,勾践时刻不忘,白天„„晚上„„他身先士卒,带着百姓耕种,领着军队训练,听从谋臣们的建议„„没有一天松懈。看来,真正的卧薪尝胆还需要——坚持不懈。

15.学到这,你知道“卧薪尝胆”有怎样深刻的含义?现在,我们常常用卧薪尝胆来表示忍辱负重、发奋图强、坚持不懈的精神。

16.勾践卧薪尝胆,经过20多年的努力,越国终于——出奇兵——。勾践终于如愿以偿,报仇雪恨。出示词语:报仇雪恨 选择雪的义项。整个词语的意思是„„读读含有这个词语的句子。聪明的小朋友看一看,这个句子在整个段落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像这样的句子就叫——这和我们学过的哪那篇课文中的哪个段落是一样的结构?新旧知识要勾连,才能学得更有效。

17.回到故事中来,勾践卧薪尝胆20多年,一洗前耻,报仇雪恨。古人将这种卧薪尝胆的精神写进了一副对联之中:

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谁来替老师读读?上联和我们的课文密切相关,是说——

18.下联是什么意思呢?老师有个建议。我建议大家可以在父母的帮助下查阅相关的历史书或者是网络资源。希望大家能接受我的建议。在刚才的话里,有个词语一连用了三次。你听出来了吗?板书:建议。指导书写。讲解:建议就是向别人说出自己的主张、想法。你也能用建议说个句子吗?

20.卧薪尝胆是个历史故事,非常耐人寻味。我建议大家都来讲一讲。课堂时间有限,我们就在3、4自然段中挑一个来讲。你准备讲哪个自然段?你准备怎么讲?练说,交流。

三、练习与拓展

1.像卧薪尝胆这样有意思的历史故事,还有很多。老师向大家推荐阅读《上下五千年》

2.(机动)最后,我们通过练习来巩固课堂所学——《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

卧薪尝胆

忍辱负重

发奋图强

苏教版平均数公开课 篇7

一、复现调查法

语文教材中对汉字、词汇的复现研究这方面一直比较薄弱。如李镗 (2000) [2]、丁道勇 (2005) [3]、苏新春 (2007) [4]等。汉字, 词汇在教材中的复现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教材字词教学的安排如果能够很好地注意复现问题, 将更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和识记能力, 这将大大促进语文教材编写质量的提高。

我们对苏教版课文用字复现情况做了抽样调查, 苏教版18册共有4183个字种。而第一学段则有字种数1599个。我们从常用汉字3500中随机抽样了200字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120字为一级常用汉字, 80字为次常用汉字, 借此来考察苏教版汉字字种的复现率。下表是对苏教版汉字复现的调查样表。

(1) 在常用汉字中, 有22个汉字是零出现。它们是:轧、紊、痢、痊、臼、讹、瓤、搪、恤、唁、夯、赁、泵、酗、赡、薛、碾、肄、赊、嫡、撵、遏, 其中轧为一级常用汉字。

(2) 在常用汉字中, 有14个汉字出现一次, 复现0次。它们是:刃、缎、砾、嗜、赦、漩、讼、蛉、赘、谒、冗、垛、蝎、昭。其中为刃、缎为一级常用汉字。

(3) 在常用汉字中, 有16个汉字出现2次, 复现1次。它们是:垄、歼、芹、嗅、唆、飒、揩、缆、鹦、涤、侥、臊、谆、猬、皿、涎。其中垄、歼、芹为一级常用汉字。

从苏教版教材抽样分析的结果来看:第一, 常用汉字总体上在复现率比次常用字高, 分布上比次常用汉字均匀。120个汉字的总频率从0~1395次不等。80个汉字的总频率从0~27次不等。第二, 次常用字低频的分布基本在小学的高年级和初中。即它的初现年级是比较高的, 这也就说明这些汉字在日常生活使用频率低, 学习难度也大, 所以教材的编写者在汉字词的学习中还是有所考虑的。

二、使用度及在教材语言统计中的使用

“使用度”是指“某调查对象的频率与分布率综合计算得出的值”。尹斌庸先生曾提出类似使用度的概念, 即“通用度”。他认为:“通用度”, 是指词语在语言应用的各个领域里常用性的综合指标。通用度概念中所说的“领域”, 既可以指“空间”, 也可以指“时间”, 它既可指一个词在共时的语言应用中各领域里的通用程度, 也可指一个词在历时的各个时期里的语言应用中的通用程度。[5]使用度综合考虑了频率与分布率的作用。在使用度的构成中, 既有频率的因素, 也有分布率的因素。《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在对汉字统计时曾使用了使用度作为统计的计算方法;《现代汉语频率词典》大规模地运用了使用度计算法, 并把使用度的计算结果作为词语选择的主要依据。

尹斌庸先生 (1994) 在文章中例举了词A和词B的分布和频度统计情况。如果单从分布来看, 我们应该优先选词A。但如果从两词出现的频次来看, 词A不见得比词B更常用。所以单纯从分布或从频次来考查词的常用性, 往往会出现较大的片面性。

我们在对四套语文教材的统计调查过程中也就遇到类似的问题。我们在明确到底多少词汇为教材和教学的一个基本量和常用量时, 就使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来调查教材的常用词汇。

从表3中我们看到如单从频次来看, 频次调查结果一栏的的词语的频次普遍高于分布调查一栏结果的词语频次, 但就词语的课文的分布的课文数来看, 频次较高的课文分布却很低, 只在1~2篇课文中出来, 它们因在某一篇课文中因反复出现而进入了高频词范围。而且这些词语都是属于专名, 如人名、地名、动物名等。即它们还不能算为教材中常用词汇部分。

三、频率差及在教材语言统计中的使用

我们在调查语文教材的同时也展开了对诸如历史、地理等学科教材的语言面貌的调查, 那怎么可以得到几套学科教材中的特色词汇呢?我们就使用了“频率差”的教材语言调查方法。

“频率差”是指“用某调查对象在分类语料中的频率减去其在全部语料中的频率所得到的值。也叫‘频率差值’。简称‘频差’”。在词汇调查中, 频率差比的是同一个词的两个频率, 一个是部分频率, 一个是总体频率, 不属同一个总体的成员, 相互之间的频率没有可比性。[6]

求频率差的步骤有四步:第一步求一个词在各分表的频次之和。第二步, 求合表中所有词的总频次。第三步求合表后每个词的频率, 即总体频率。第四步求每个词的各分表频率与合表频率的差值。

频率差的目的是通过观察部分频率与总体频率之间的差异来达到观察这个词在“部分”中的重要性。部分频率比之于总体频率, “顺差”愈大说明这个词在这个“部分”中愈重要、愈高频。反之亦然。换句通俗的话说, 就是看一个词在总体频率中的“贡献”如何。“贡献”大的就会在频率的比差中体现出来。频率差比的不是频率绝对值, 而是二者的差异程度。如“的”字, 无论是在部分频率还是总体频率中都很大, 二者之间的差别很小, 就很难看出它在“部分”中的特点。而“爷爷”一词, 在语文教材频率高, 而在各科教材中的频率不高, 这就说明“爷爷”是语文教材中的高频词、特色词。

四、小结

在教材语言研究的过程中, 开始我们多使用频次、文本数和分布率、累计频率等统计方法。由于教材语言基础性、有限性和有序性的特点, 我们对教材语言的研究进一步发展到对教材汉字词汇复现的研究。在此基础上, 我们进一步提出教材语言统计的新方法, 即使用度调查和频率差等教材语言统计方法。调查方法的发展和演进, 有助于我们对教材语言的特点、性质更进一步的认识。各种统计方法都有各自的用武之地, 词语的使用频次是最基础的数据, 但就常用词的筛选来说, 使用率和分布率的算法得出的结果更符合人们的语感;频率差可以凸显几套不同学科教材的特色词汇, 有助于我们分析不同学科的教材语言的特色。统计方法本身无所谓优劣好坏, 使用哪种方法进行计算, 与研究目的直接相关, 我们期待着更多更好的统计方法不断涌现。

参考文献

[1][4]苏新春等.教材语言的性质、特点及研究意义[J].语言文字应用, 2007, (4) .

[2]李镗.中小学语文课文字词分布统计及应用价值[J].语言文字应用, 2000, (3) .

[3]丁道勇.小学一年级语文汉字重复与识字效果关系的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 2005, (9) .

[5]尹斌庸, 方世增.词频统计的新概念和新方法[J].语言文字应用, 1994, (2) .

[6]苏新春.词汇计量及实现[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0.

[7]周美玲, 苏新春.四套基础教育语文教材的用字状况调查及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 2009, (4) .

[8]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9]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0]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苏教版平均数公开课 篇8

教学内容:《月亮和云彩》

教学时间:共两课时(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亮、明、暗”等11个生字,掌握 “亮、李、文、”等5个生字, 积累“院子、朋友”等词语。

2、技能目标:能正确、流利、通顺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善于思考解决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通顺地朗读课文。

2、认识并能正确美观的书写本课词语。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引入新课

1、小朋友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两个谜语,请认真听第一个谜语: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 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谜底:月亮。

下一个谜语请仔细听:一朵棉花糖,想吃够不到,为什么呀?因它在天上!谜底:云彩。

2、揭示课题。

(1)今天老师带小朋友阅读一个关于月亮和云彩的故事。

(2)板书课题,学生书空课题,生齐读课题,相机指导轻声“亮、彩”。

3、教学“亮”字。

(1)教师范写,强调生字书写规则。

(2)生描红,仿写。

二、 初读课文

过渡:这个故事讲了什么呢?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同桌一块儿读课文(不会的互相学习,纠正错误读音。)

3、检查自学情况

(1)学生自由读拼音,认读生字。

(2)多种形式检查读生字情况,(抽生读,分小组读,男女生读等)。师相机指导读准字音。

(3)检查词语认读情况。出示词语卡片,多种形式读,去拼音读。(指导“一会儿”)。

(4)出示长句子:他们看见月亮在云彩里穿行,一会儿暗、一会儿明。(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三、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把生字词带入课文,再读课文,要求:读通顺、读流利。

2、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学生注意听。

3、男女生分段赛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四、读中感悟,教学生字,指导书写

1、自由读课文,把故事里的两位小朋友的名字找出来并用横线划下来。

2、师板书两位同学名字,生书空。

3、出示生字 “李、文”。

(1)学生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教师范写,指导书写。

(3)生描红,仿写。教师及时反馈写的好的学生。

过渡:一天晚上,他们两个在院子里看到了什么景象呢?

朗读感悟:

4、自由读第一段,抽生回答。板书“一会儿……一会儿……”。

答:(他们看到了月亮在云彩里穿行,一会儿暗、一会儿明),多种形式读。

5、问:读了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6、引导学生读第二自然段:看到这样的景象,丁大勇说……(引读丁大勇说的话),李小文说……

那究竟是月亮在跑还是云彩在跑呢?我们下节课再来读课文。

7、用生字本认真写生字,每个生字写三个。教师及时进行评价、反馈。

五、布置作业

(1)学过的生字每个写一行。

(2)回家把课文读给爸爸妈妈听一听。

六:板书设计

月 和 云 彩

丁 大 勇 一 会 儿 ……

小 一 会 儿 ……

苏教版平均数公开课 篇9

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出示动物寿命统计表:小猫 老鼠 大象 乌龟寿命/年 6 2 51 152提问:看了这张统计表,你发现了什么?(乌龟的寿命最长,老鼠的寿命最短。)谈话:借助统计,我们常常能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和规律。今天我们继续研究统计。(板书:统计)【说明:利用动物寿命统计表这一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复习相关旧知,导入新课,自然贴切,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索1.呈现套圈情境。多媒体演示套圈比赛的场景。谈话:这是三(1)班第一小队正在进行的套圈比赛,一队是男生,另一队是女生。比赛规则是每人套15个圈,比一比哪一队套得准。下面就请同学们给他们做裁判,好不好?2.收集整理数据。多媒体依次演示4个男生和5个女生套圈比赛情况,最后将每个选手卡通像与其套圈结果定格组合成一个画面。要求学生根据男、女生套圈成绩,小组合作利用小方块完成统计图(每小组中男生合作完成男生队成绩的统计,女生合作完成女生队成绩的统计)。【说明:运用多媒体对教材例题进行动态处理,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摆小方块制作统计图,目的是让学生亲历数据收集整理的过程,同时也为后面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数作准备。】3.引入平均数。出示男、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提问:看了这里的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要比较哪一队套得准,你准备从哪个方面去比较?结合学生的想法,相机进行引导。想法一:因为吴燕套中的个数最多,所以女生队套得准(比最多)。追问:用一个人的成绩代表整个队的成绩,这样合适吗?想法二:先要求出每个队一共套中了多少个,再比较哪一队套得多(比总数)。追问:这种想法的可取之处是已经注意到从整体的方面去比较,但是他们两队人数不相等,这样比公平吗?可以怎么办呢?想法三:先要求出两个队平均每人套中了多少个,再比较哪个队套得准(比平均数)。追问:这样比公平吗?(公平)我们就用这种方法试一试。(板书:平均)【说明:富有启发性的追问,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用原有认知结构中数据处理的方式,如比最多、比总数等解决这一问题并不合适,从而引出平均数,并在这一过程中初步感受平均数能表示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4.理解平均数。操作: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呢?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呢?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自己面前的统计图,先在小组里讨论怎样找出每个队的平均成绩,再试一试。看哪些小组想的办法又多又好。提问:怎样求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学生可能出现两种方法:一是移多补少;二是先合后分。反馈时,先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上边操作,边讲解移多补少的过程,教师利用课件动态演示。再让学生说一说怎样用先合后分的方法求平均数(课件动态演示:将统计图中的涂色方块合并起来,再平均分成4份),并引导列式:6 + 9 + 7 + 6 = 28(个),28 4 = 7(个)。【说明:将学生对平均数的探求发端于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有关平均数的多种求法。】谈话:请大家看男生套圈成绩统计图(用红色线条标出平均数,并不断闪烁),图中闪烁的红色线条表示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在前面板书的平均后面添上数。观察:图中的平均数与实际每人套中的个数相比,你发现了什么?(平均数比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多媒体闪烁平均数的取值范围。提问:根据你的发现,谁能猜一猜女生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一定在什么范围之内?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验证?谈话: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呢?你是怎样知道的?先和小组内的同学一起说一说。反馈时,引导学生交流求女生队平均数的方法及所求平均数的意义。列式计算时注意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除以5而不除以4?提问:现在你能判断男生套得准还是女生套得准吗?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认识了什么?你能结合刚才的例子,说一说平均数表示的意义吗?【说明:多媒体演示与学生的交流有机结合,使学生对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后分,平均数的意义及取值范围等建立清晰的表象。同时,将平均数学习嵌入一个完整的统计活动中,较好地突出了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先数一数每个笔筒里笔的枝数,引导学生用两种方法分别求出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铅笔。2.出示题目。下面是小华记录的他家近四天的用水情况。你能求出小华家平均每天用水多少千克吗?时间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第五天用水量/千克 112 88 104 96先估计一下小华家平均每天用水量的大致范围,再求出前4天用水量的平均数。提问:根据表中信息,你能预测小华家第五天可能会用水多少千克,为什么?3.出示课始的动物寿命统计表。小东家最近领养了一只小猫,你能预测一下它大概能活多少年?这些动物的寿命你是怎样理解的?(都是平均数)举例:我们小朋友的生活中经常会用到平均数,你能举几个平均数的例子吗?4.播放电视短片:如东县版图及洋口港位置。主要内容:洋口港年平均气温15摄氏度,年平均降雨量1 042毫米,年平均降水日是119天,平均水深17米,是天然的深水良港。提问:刚才的短片介绍的是如东县正在筹建中的洋口港。谁来说一说洋口港有什么特点?你怎样理解这些数据?5.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学生弄清题意后,分别解决前面的两个问题,再自主地提出问题,并解答。6.完成练习九第1题。学生独立思考,充分发表不同意见,然后用多媒体显示相关河床截面图,加深对平均水深的理解,并作出正确的判断。【说明:练习设计既重视平均数的求法,更重视对平均数意义的深刻理解。通过估计、预测、判断等一系列数学活动,沟通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强化了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较好地发展了学生的统计观念和应用意识。】

上一篇:总有一天,我也会悄无声息的离去下一篇:我闻到了阳光的味道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