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律长征(共9篇)
苏教版七律长征 篇1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七律 长征》教案
教学内容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积累有关词语。
2、朗读、背诵诗词。
3、通过诵读理解诗歌中关键字词的含义,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本课是八年级第一单元长征之歌的第一课,本单元都是以红军长征为主题,从不同的角度,通过不同的形式,讴歌了长征的壮举,歌颂了红军战士的伟大精神。《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后,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的豪迈情怀。学习这首诗,学生将对长征有进一步的认识,对长征中遇到的困难有了初步的了解,从而能够深深地体会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艰难险阻,学习红军顽强的革命意志,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学过毛泽东同志的诗词《沁园春雪》,因此对毛泽东及他的诗词并不陌生,对七律相关知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长征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却知之甚少,本学期的历史教材中涉及了相关的内容。教学课文前,先让学生通过看历史书,查资料等了解有关长征的相关内容:如长征的原因、长征的过程、长征的规模、光辉业绩、意义等。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阅读分析能力,所以课堂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阅读上,以读代讲,在读中体会理解诗歌的内容及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2、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3、体会并学习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学重难点 理解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实践设计
信息技术应用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把悦耳的歌声,直观、逼真、生动的画面,给学生以新鲜感,从而激发其兴趣,充分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录音朗读课文,播放歌曲让学生悦耳的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朗读和记忆的水平。
发挥多媒体的优势,使用长征中相关的图片,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有直观、真实地再现了历史画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长征的过程中所遇到的艰难险阻,结合诗歌的朗读,充分体会到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利用信息教育技术,不仅加大了课堂的容量,也有助于强调重点,解决了难点,真正打造高效语文课堂。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播放歌曲《七律?长征》
2、简介创作背景,了解长征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播放朗读录音。
2、学生听后自由朗读,体会诗意。
3、学生齐读课文,掌握七律朗读的节奏
4、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学生结合注释,说说全诗的大意。
2、创设问题情景: 红军不怕远征难”,从全诗看,从哪里可以看出远征之“难”?红军又是如何看待这些困难的?
3、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一幅图?说说理由。
四、赏读诗句(结合课后探究练习二)(学生朗读、讨论、教师点拨)
五、背诵诗句
课后作业:收集有关长征的故事 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无往而不胜的豪迈情怀。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写作背景,首先简要介绍有关长征的资料,使学生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课堂上,以读代讲,引导学生感知长征,领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朗读的过程中反复地深入地体会精彩的词句,进一步培养学生朗读和分析的能力、概括能力。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创设了很好的教学情境,视听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深切地感受红军长征中遇到的千难万险,从而了解红军长征中所表现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军队、热爱领袖的思想感情.
学习《七律·长征》感受长征精神 篇2
保定市满城区实验小学 五年级六班韩佩骞
学习《七律·长征》感受长征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每当我手捧课本,孜孜品味毛泽东《七律·长征》的时候,我的脑海里便会浮现出红军战士历经艰难困苦,长途跋涉二万五千里的场景,深深地感受到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短短的八句,就让我的心灵接受了一次洗礼。漫长的征途、恶劣的环境、粮食的短缺都没有吓倒我们的红军战士。一路上,他们击溃了敌军的无数次的围追堵截,他们跋山涉水,翻过绵延起伏的五岭,突破了乌江天险,跨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最后胜利到达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胜利会师。我们的红军战士为什么会完成如此伟大的革命创举?支撑他们走完漫漫长征路的是什么?那就是不怕牺牲、百折不挠的长征精神。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凭借长征精神,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压在身上的三座大山,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华民族开始了扬眉吐气的日子。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为首的国家新一代领导人发扬长征精神,开创了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历史历史创举,中华民族自此占到了世界之巅。
七律长征 篇3
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无论对革命史而言,亦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里程碑之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也是全诗意境的结穴。“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这一联如高山坠石,滚滚而下,牵动着全篇,也笼罩着全诗。“只等闲”举重若轻,显示了诗人视自然之敌若梯米,玩社会之敌于股掌的统帅风度。“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它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首联是全诗的总领,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
从首联开始,全诗就展开了两条思维线,构造了两个时空域,一个是客观的、现实的:“远征难”,有“万水千山”之多之险;一个是主观的、心理的:“不怕”“只等闲”。这样就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反衬,熔铸了全诗浩大的物理空间和壮阔的心理空间,奠定了全诗雄浑博大的基调。
诗意
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阻险,把所有的艰难困苦看作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断,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
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渡过金沙江后,想起战斗要胜利了,心头感觉暖暖的,红军过了横着铁索的大渡河后,想起了过铁索时牺牲的战友们,仍心有余悸
度过了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岷山,三军汇合时大家感到很快乐。2 《七律 长征》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首联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月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面对一切艰难困苦,红军回答的是“不怕”“只等闲”,这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松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颔联先具体写山,五岭“逶迤”形容其绵延不断。一个“腾”字写出了它的奔腾之势,但它们在红军眼里只不过是“细浪”“泥丸”,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颈联是红军过金沙江和大渡河天险,诗人蔑视了这两处困难,只用了“云崖暖”“铁索寒”写出了这两道天险抢渡成功,其他都没有提及。何等轻松!
尾联是全诗的高潮,“更喜”两字,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精神,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诗人既不叹息过去的困难,当然也不必写出后边的困难。
《七律.长征》教案1 篇4
21、七律.长征》(五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习诗中关键词的音、义,把握诗的内容。
3、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欣赏本诗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特色。教学重点:
1、学习诗中关键词的音、义,把握诗的内容。
2、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学难点:
欣赏本诗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特色。教具:幻灯片、小黑板 预习要求:
1、搜集有关长征的资料,回忆学过的关于长征内容的课文,读一读长征的故事。
2、自读诗句,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句。教学过程:
一、欣赏歌曲《七律.长征》。
二、揭题,出示诗文。
1、简介“七律”:
每首八行的是律诗,每行7个字的,叫“七言律诗”,简称“七律”;每行5个字的,叫“五言律诗”,简称“五律”。
每首四行的是绝句,绝句有“五言绝句”,简称“五绝”;也有“七言绝句”,简称“七绝”。
2、说说你对“长征”的了解。
3、出示“长征简介”,师读。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的主力为了北上抗日,也为了粉碎国民党的围剿,从江西瑞金出发,向陕甘革命根据地进行大规模的战略转移。他们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在这短短的一年里,红军战士靠着自己的双脚,走过了十一个省,行程约二万五千里,完成了举世无双、惊天动地的万里长长征。
据统计,中央红军路上一共368天,有15天用于打大的决战,有235天用于白天行军,有18天用于夜晚行军;整个长征途中,只休息了44天,平均走182公里才休整一次,每天平均行军37公里;共翻越了18条山脉,其中5条山脉终年积雪;渡过了24条河流;穿越了11个省;占领过大小62个城市;突破了10个地方军阀的封锁包围;从江西瑞金出发时有8.6万人,到达陕北时,仅剩6500人,平均每天有216人牺牲,每行进1公里,就有6至7名战士壮烈牺牲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词,正音。
2、指读、范读、练读、齐读。
三、精读1、2行。
1、“征”指——长征,“远”指多远——25000余里,“难”指——艰难险阻,说说你所知道的长征途中有哪些艰难险阻?
(①自然条件恶劣:爬雪山,过草地,涉江渡水。②生活条件恶劣:缺衣少食,缺医少药,忍饥挨冻。③敌兵围追堵截:前有埋伏,后有追兵,上有敌机轰炸。)
2、面对这些艰难险阻,红军怕吗?从哪看出——“不怕”“只等闲”。“只等闲” ——只看着是平平常常的事。
3、同桌讨论一二两行诗句的意思。
(红军战士不怕长征途中遇到的无数艰难险阻,把历经的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只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4、从一二句中感受到了红军有什么精神?————不怕困难,勇敢顽强。
5、指导朗读一二句。
6、读到这儿,你一定会问————到底有哪些事例来证明,“红军不怕远征难”呢?
四、精读感悟3至8行。
1、自读诗句,要求:联系上下文或工具书,说说你读懂了哪些字词或句子。
2、理解字词句。
五岭:五岭山脉,在四省交界处。腾:翻腾、跳跃。暖:使人感到温暖。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乌蒙:乌蒙山。寒: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磅礴:气势宏伟,山势高大险峻。泥丸:小泥球。
金沙:金沙江。尽:个个,全部。开颜:喜笑颜开、笑逐颜开。
诗意:五岭山脉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去的小泥丸。金沙江两岸是悬崖峭壁,湍急的水流拍打着高耸入云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觉;大渡河上横着的泸定桥,只剩下十三根铁索,寒光闪闪,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更让红军战士欣喜的是翻过了皑皑白雪的千里岷山,全军过后,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3、“腾细浪”“走泥丸”,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在红军眼里,还真不把这些山山水水当一回事,这与诗中的哪个词相对应?————“只等闲” ————看出他们有什么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腾细浪”“走泥丸” ————谁有如此大的本事,把爬如此高大险峻的悬崖峭壁说成是:我去看看小细浪、我去踩踩小泥球,这是用的什么写作手法?————比喻、夸张——“善用比喻夸张”是本诗的一大写作特色。
4、指导朗读。
5、简介诗中故事: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
6、播放相关影像资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
7、“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的“暖”和“寒”分别是什么含义?这两个字能否对调?为什么?
(不能对调。①“暖”字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寒”字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暖”和“寒”所代表的心情分别和与这两件事情相对应。②“水拍云崖”时,激烈频繁,本来就给人“暖”的感觉;铁索本来就寒光闪闪。所以不能对调。)
8、还有人这么理解:“从‘暖’字可以推知巧渡金沙江在春天,从‘寒’字可以推知飞夺泸定桥在冬天。”这样理解对不对?不什么?
(不对。暖:使人感到温暖。寒: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9、看看诗中提到了哪几个地方?——五岭、乌蒙山、金沙江、大渡河、岷山——它们都跟什么有关?——山、水——这些山水可以用文中的哪个词来概括?——“万水千山” ——由此可以看出 1、2行与3至8行之间是什么关系?————先总后分。指点:作者选取的这五个地方,都是按照红军长征的路线选的,这五处地方都是著名的天险,高度的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以及所历经的艰难险阻。“高度的概括性”是本诗的另一写作特色。
10、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
11、齐读全诗。
五、小结:
1、《七律.长征》生动地概述了红军在长征途中所历经的艰难险阻,讴歌了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本诗的两大写作特色:①善用比喻夸张的手法。②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六、作业。
1、课堂:完成《课堂作业本》上的部分习题。
读《七律·长征》有感 篇5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是毛主席的《七律〃长征》,是我最喜欢的一首词。整整二万五千里的长征,漫长的征途,我们的红军战士又要经历何等的艰难困苦呢?诚然,广大红军基层指战员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一路上披荆斩棘,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用自己的血和泪谱写了这二万五千里的动人篇章。想想那高耸冰封的雪山,想想那淤积险恶的沼泽,想想那单薄的衣衫,想想那难以下咽的食物。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红军战士还是闯过来了,还是忍受下来了,还是胜利了。这两万五千里的路程,不仅仅是一条磨炼意志的艰难之路,也是一条生命之路。在这条路上,有没有人倒下?有。有没有人放弃?没有!这些有毅力,有恒心的红军战士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我们这些青少年不得不被英雄们的精神所折服,他们这些坚定革命的精神,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都使人震惊,我们从红军长征中收获了坚强、智慧、勇敢、自信、顽强、团结,难道我们不应该去学习他们?
在我的家乡金寨县,就有十几万人参加革命,参加红军的人也不在少数,这些我的老乡哪个不是在战场上厮杀过?哪个不是受过伤,流过血?哪个不是为了祖国献出了自己的力量?他们不怕牺牲,勇于为国家做斗争,我深深被他们的伟大精神所感动,这些顽强拼搏的精
神并不是生来就有的,也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具备的。而是需要经过持久的刻苦磨炼,才能逐步形成,我们要学习他们的精神,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在困难面前决不低头。用科技强国,以人才壮国!
从过去的历史里,我们了解的不仅是地理知识和社会风貌,更了解了中国的社会,中国人的灵魂、气质和精神。我们将更加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路的信念.;我们将更加坚定为民族振兴、为中国人民造福的决心; 我们将更加勇敢,更加顽强,更加坚韧不拔的前行。我们感激前人,学习前人,也要无愧于前人。我们也将做出我们这一代人的贡献,为后人留下我们的脚印。
《七律 长征》教学反思 篇6
《七律 长征》教学反思
在学这首诗歌前,我考虑到:《七律 长征》已离我们的生活较远,如何才能将学生引入到具体的情境中呢?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写作背景,我在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很多长征路上的故事如:《倔强的小红军》、《丰碑》、《一袋干粮》、《金色的鱼钩》、《飞夺泸定桥》等,初步让学生感受到长征途中的艰难。同时让学生课前收集有关长征的背景资料,使学生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课文内容。接着我让学生通过多次诵读,理解诗句内容,从而感受到红军长征的艰难和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中,我利用图片资料,视频,ppt等来引导学生感受五岭山,乌蒙山,大渡河,金沙江的天险。在感受五岭的绵亘蜿蜒和乌蒙山的高大艰难时,我让学生先观察,再说出看到了怎样的山,让学生结合爬山的感受来体会爬这两座山的劳累,接着又结合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战士们爬 山时还要背武器和军需物品,还要面临追截的敌人,就更加艰难了。在学生阅读感受后启发学生思考“战士们怕吗?他们是怎么看待的?”紧扣“走泥丸”来感受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感悟“暖”和“寒”时,我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背景资料,感受人物心理来理解感悟“暖”和“寒”。教学完课文,为了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一些长征,丰富学生的积累,我让学生课后搜集长征路上主席写下的其它诗篇,开展诵诗朗诵会,促进学生主动学习。通过学习这首诗我感受到,学生对于诗歌的学习只是停留在读读背背这一环节上是远远不够的,更是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必须要借助一些图片或文字资料。要想真正的感悟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必须和作者产生共鸣,本节课课堂气氛虽然很活跃,但总感觉学生还是在钻我下那个“套”,学习主动性还没有激发起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多从自身找不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七律长征 篇7
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2.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懂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解题。
1、师:回顾那段峥嵘岁月,二万五千里长征,谱写了多少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迹;二万五千里长征,造就了多少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二万五千里长征,又留下了多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力量。那么,如此丰富深厚的历史内涵,在长征即将结束的前夕,一代伟人毛泽东写下了诗史上这首著名的七律《长征》。风云历史,浓缩成一首诗。今天我们就顺着伟人的笔迹,去触摸长征的风景。
(教师板书课题:25七律.长征)
2、解释“七律”。(七言八句,颔联、颈联对仗工整)。
3、播放了视频电视剧《长征》的片段。设计意图
[题目入手,拉近学生与所学知识的距离。先了解了长征的历史,学生了解了红军当时的境地是上有敌机,下有追兵,敌强我弱,所以我们必须长途跋涉,在转移中寻求生存,我们只能走无人能走的地方,可谓“绝地求生”]
二、初读,整体感知。
出示阅读提示(请一位学生读,明确要求):
1、自由朗读诗歌,注意把诗读通顺,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把握朗读的节奏和感情。
2、指名学生读,正音并检查生字:逶迤 磅礴 泥丸 岷山。
3、刚才在读诗歌的时候,哪儿些字词的意思你不太明白,你可以提出来。谁来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预设:等闲、逶迤、腾细浪、磅礴、走泥丸云崖、三军、尽开颜。随着我们深入学习,我想对“暖”“寒”这两个字的含义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4、再读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写了什么?(红军长征,遇到了各种艰难险阻,最后取得了长征的胜利。)哪句话看出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理解着句诗。只等闲:平平凡凡的小事。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诗歌描写红军长征历经的千难万险,表现了红军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三、品“万水千山”体会“远征难”。(等闲小事有哪些?读着读者,你仿佛都看到了那些画面了.)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哪几幅图?为什么?
万水千山:泛指,形容山无数,水无数,困难多,艰险多。A那么红军战士们渡过了哪些河呢?请你在诗中找出来。
金沙(金沙江),大渡(大渡河)。谁来读一读写水的诗句。
B、红军渡过了金沙江、大渡河,又越过哪些山呢? 找出:五岭、乌蒙、岷山。谁再来读一读写山的诗句。
2.这一路长征,红军可谓是跋山涉水,长征从江西瑞金出发,一直到达陕北延安,这就是长征的整个路线图。(出示长征路线图)。
设计意图
[以“万水千山”为突破口,通过“万水千山”的理解,一方面感受红军长征的艰难;一方面结合课文语境,学习词语,增加词汇量,使语文学习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较好地结合起来。] B、品“只等闲”
1、“腾细浪”、“走泥丸” 1)、说感受
预:绵延不绝的五岭只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的波浪;气势磅礴的乌蒙山只不过是滚动着的小泥丸。
引导:说得真好,能读出你的感受吗?
(2)、看图。师板画引导学生比较:逶迤——细浪,磅礴——泥丸。
引导:五岭山脉纵横四省、绵延千里,乌蒙山海拔2300多米,气势磅礴。拖着病残之躯,忍饥挨饿翻越这样的大山,他们走了一天又一天,山是翻了一座又一座,战士们的草鞋走破了一双又一双,有的战士累倒了,有的战士病倒了,有的战士永远留在了山上。但这样的困难红军怕不怕?(不怕)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师生合作读)
(3)、学生练读
引导:多么强烈的对比呀,谁能读出山的雄伟,细浪、泥丸的轻巧?为什么毛主席和他所领导的红军会这样看待?(革命乐观主义)(生自己练读之后,老师引领学生分组读。)这样的事情在红军的眼里都是小事。只因为——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4)、男女合作读,再齐读。
2、“暖”与“寒”说感受→读。
过渡:还能从诗文中的哪些地方感受到红军的勇敢?
(1)请生讲“巧渡金沙江”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暖”。引导:金沙江之战,干净利落,快刀斩乱麻,高兴呀!再读——
(2)看影片《飞夺泸定桥》,理解“寒”(心惊胆寒)。不要说攀着铁索过桥,就是站在江边瞅一眼,你心里有什么感觉?
(3)预答:害怕(这就是寒)读
心惊肉跳(这就是寒)读 毛骨耸然(这就是寒)读 看了这场战斗,你有什么感受?
预设: 惨烈、激烈(这就是寒)——你读!
惊心动魄(这就是寒)——你读(3)生感情读,读出红军的“不怕”
引导:金沙江智取,大渡河恶战,这一“暖”一“寒”是红军战士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两场战斗,两种场面,心情一样吗?你能读出这两种不一样的感受吗?自己练一练。(分男女组朗读)
指点:天险逾越了,但现在回想起那场面,还叫人胆战心惊。“暖”,写出了巧渡成功的愉快。“寒”,写出了强渡的惊心动魄,又进一步突出了“难”。这一暖一寒再现了红军战士面对敌人的英勇无畏——读;
这一寒一暖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红军把困难视为“等闲”的乐观精神——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3、悟“更喜”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质疑:更喜?读读前面的诗句,细细琢磨。(有过哪些喜?)
2)、他们翻越了五岭和乌蒙,他们渡过了金沙江,夺下泸定桥,这一切他们都曾乐观的面对,虽然如今面对的大雪山终年积雪,绵延千里,但是你可以想象到什么?(他们依然乐观;不放在眼里)翻越了岷山,意味着长征即将胜利。谁不高兴呢?所以,毛泽东看到的是“三军过后——”(生接)“尽开颜”
3)师:是啊,红军是英勇的,红军是乐观的,难怪毛泽东会那样豪情万丈地赞道——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四、渲染气氛,激情总结
1. 同学们,红军长征中的可歌可泣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诗人毛泽东颂扬红军的诗篇也有很多很多,《长征》这首诗,感动了无数人,多少文人学者为它赞叹,多少音乐家为它高歌,让我们一起来用心聆听歌曲《长征》。
2.再次播放歌曲《长征》,指名配乐朗诵。设计意图
[结尾欣赏《长征》,指名配乐朗诵,意在创设情景,进一步激起学生对红军的敬仰之情,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得以升华。]
五、总结全诗,拓展延伸。
1、让我们用毛主席的一段话对长征做个总结。
2、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同学们得到什么启示?
师:同学们得到的启示很大。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以后同学们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不妨想想红军长征,一定会得到一股新的力量,让你勇敢地战胜它。我想,这就是我们学习这一课的最大收获。
3、拓展延伸
交流所搜集到的毛泽东的其他长征诗词,说说毛泽东诗词的风格。板书设计 :
(画细浪)
远征难
25七律 长征 只等闲
(画泥丸)
英勇 乐观
教学反思 :
红军长征已经过去了70多年,对于我来说也并不熟悉,为了教好这一课,我上网查了很多资料,看了很关于长征的画面,深深体会到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贴近作者的心,感受到长征的艰辛,领略到乐观的精神,感悟到必胜的信念。这是教学的一大难点。
这首诗文虽然不长,但知识丰富,内容充实。细析教材,会发现首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统领全文,下面的诗句都是具体表现。因此,在整体把握之后,我的设计了扣住“远征难”和“只等闲”,运用背景资料、音频等多种资源让学生在直观中、在情境中体验,从而达到与文本对话的目的。而在教学过程中,有学生说到长征难,体现在“千山万水”这个词中。于是我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寻找诗中写到的“山”和“水”,再利用课件以图引路,创设情景,让学生想象“假如你就是红军战士中的一员,要翻越这样的崇山峻岭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你心里会怎么想?”利用学生的换位思考以达到进一步感受红军战士勇往直前的乐观主义精神。可以说在预设与生成这点上效果还好。
教学中我还非常注重朗读指导,以读代讲,读中悟情,将读贯穿于教学始终,读诗对语言进行咀嚼,反复地深入地体会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有所表现的丰富的内涵,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通过吟诵,体会诗的音韵美和节奏美,逐步培养欣赏和朗诵诗歌的能力,同学们还从中认识到诗歌的二四六八句押韵的特点,可谓是意外收获。
25七律.长征教案 篇8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学会3个生字;
②感悟“暖、寒、只等闲、尽开颜、万水千山”等词语的意思及含有的思想感情。
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教学准备:自制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了解长征 1.导入课题
(1)师:同学们,七十年前,中国革命史上发生了一件举世闻名、气吞山河的事件,这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板书课题:长征)(2)师:齐读课题,注意“长征”是后鼻音。
(3)出示课件2.这就是当年毛泽东写下的长征这首诗。2.检查预习,交流资料
师:昨天布置了预习,对于长征,你了解多少?
生:我读过《倔强的小红军》,文章写了陈庚和一个小战士之间的故事,他们在长征途中没有吃的东西。
师:噢,长征途中缺少食物。
生:我看过《丰碑》,里面讲一位军需处长在爬雪山的时候把棉衣让给了别人而被活活冻死。
师:这是个很感人的故事,说明当时物资紧缺。师:你还知道长征的什么资料?
生:我知道《金色的鱼钩》写的也是长征中的故事,老班长为了救战友,不幸牺牲了。师:反映了长征的什么? 生:反映了长征非常艰苦。师:用个字儿来形容,就是── 生:难。
生:我知道长征从1934年10月开始,1935年10月结束。师:这是红一方面军长征的时间,1936年10月,红
二、红四方面军也胜利到达陕北,与红一方面军汇合。
生:我知道长征走了二万五千里,是军事史上的奇迹。师:你知道途经了哪些地方吗?(生沉默。)3.师介绍长征资料
①介绍长征线路图(出示课件3)
师介绍长征从瑞金出发途经11个省,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最后到达陕甘宁革命根据地。
②出示长征途中的图片(飞夺泸定桥、爬雪山、大渡河、穿越茫茫草地),师逐一介绍。出示课件4到7 师:同学们,长征途中,红军共淌过24条河,翻越18座高山,每天面临的不仅是恶劣的环境,还有敌机在头顶盘旋,有几十万敌军在围追堵截。听完介绍,你想说句什么话吗? 生:红军靠双脚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真了不起!
生:我很佩服红军!
生:真不敢想象这么困难红军都胜利啦!
(二)、自读诗句,把握诗境。1.自由读诗,读通读顺。
2.大屏幕出示生字生词出示课件8(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
师:谁来读,注意听,是否都读准确了。(指名读。)
师:有意见吗?都读准了吗?(生指出“磅”应读后鼻音。)
师:你们的普遍话水平真高,一起来读。(生齐读。)3.读通全诗
师:把这些词送回诗中去,你们再读一读。(生读全诗。)
师:从齐读声中,老师听出来,你们读得非常棒了。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可以提出来。生:“三军”是什么意思? 师:有能解决的吗? 生:就是海、陆、空三军。(全场大笑。)
生:不对,是指红一、二、四方面军。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是×老师告诉我们的。
师:你真爱学习,你们的老师也是好老师。生:“逶迤”是什么意思? 师:谁能帮他解决?
生:逶迤就是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生:什么是“走泥丸”? 生:铁索寒是什么意思?
生:高耸入云的悬崖怎么会暖呢?
师:是啊!提了不少好问题,到底是什么意思?同学互相合作,也许你不知道的,同学知道;你知道的,正是同学不知道的,四人一小组合作学习。
(生小组学习,师随时给予帮助。)4.交流诗意
师:这首诗大概的意思是什么?(生说诗意。)
师:虽然不流畅,但没关系,继续学习你会更清楚。
(三)、学习诗歌,品悟诗情
1.让学生再次读诗,找出全诗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板书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2.学习第一句
师:你们刚才抓住哪些关键的字眼来理解? 生:我抓住了“难”和“只等闲”。意思是── 师:既然难,为什么是平平常常的事? 生:可以表现红军走了很多路。生:我觉得写出了红军不怕种种困难。师: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
师:此时此刻,我想跟这位同学比赛。(师激情读,生鼓掌。)
师:谢谢孩子们的掌声,你们能不能像我这样读?(生读。)
3.学习第二句
师:同学们,二万五千里漫漫征程,诗人怎能一一记叙,他选取了红军战士走过的一条岭、两座山、两条水,你们能找到吗?(生默读用横线勾画。)
生:五岭、乌蒙、岷山和金沙江、大渡河。(生齐读第2句诗,师:哪儿是五岭?哪儿是乌蒙 ? 生:第一幅是五岭。师: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从山峰连绵起伏看出来的。师:书上说五岭逶迤,换个词怎么说? 生1:五岭连绵。生2:五岭蜿蜒。
师:那为什么这是乌蒙山? 生:有乌云所以是乌蒙山。
师:嗯,我知道了,前景难以预测时,就会有乌云,电视上经常有这样的画面,愁云惨淡吗!难怪你会这样想!乌蒙山高4200多米,书上怎么写?(磅礴)先给“磅礴”换个词吧!生:雄伟。生:高耸入云。
师:这个词我很喜欢。(继续画)又画了什么? 生:细浪。
师:再看这是什么? 生:泥丸。师:有疑问吗?
生:我不懂那么高的山为什么把它比做细浪和泥丸?
师:问得好!五岭连绵数千里呀!为什么在红军眼里是细浪?乌
蒙山高4200多米,为什么在红军眼里是泥丸? 生:因为红军很勇敢!生:因为红军无所畏惧!生:因为红军“只等闲”!
师:多么豪迈的一件事,对着大家大声读。(生读。)
师:我觉得还是走高山,不像走泥丸。(师范读,生读。)
师:孩子们,要是平时,翻过几座大山何等艰难,况且还有敌军的围追堵截,更是难上加难,知道这些,你又会怎样读?(指名读。)
师:难吗?(难)可红军却把它当作平平常常的事!(板书:难、平常)
师:这都是因为红军战士──
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4.学习第三句(1)深入感悟“暖”
师:读读第3句,你发现了什么? 生:有一对反义词:云崖暖,铁索寒。师:确切些。生:寒、暖。
师:上句写什么暖?对云南的天气了解吗?(师介绍云南五月天气。)师:能读出这种暖吗?(生读。)
师:有些暖,但是没暖到心坎里去。(生再读。)
师:怎么样?你们评价一下。(生评价。)
师:老师试一试(师读)暖到心坎里去了吗?一起读。孩子们,一起来看(出示金沙江图出示课件9),这就是险峻的金沙江!当时敌人疯狂地说:一只鸟飞过去都是妄想。你们知道红军是怎样渡金沙江吗? 你会怎么读?(生读。)
师:我觉得你读得很轻快,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因为我们红军胜利了,我很高兴。
师:一起来读一读,看看聪明的你是不是真的高兴? 我们胜利了(读)──
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读)──
面对穷凶恶极的敌人,面对险要重重的金沙江,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读)──(2)深入感悟“寒”
师:同学们,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心头暖洋洋的,我们再来看泸定桥。
(出示泸定桥图片10──十三根铁链高悬河面图,生发出了惊叹声。)
师:你有什么感受?可以用个词来表达。生:心惊胆战。生:魂飞魄散。生:惊心动魄。生:望而生畏。
师:这个词很准确,谁能用你的读,读出“望而生畏”的感受?(生读。)
师:稍有一丝凉意!(又一生读。)师:真的是望而生畏。
生:胜利不属于这支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师:是呀!这是毛泽东同志在长征胜利后写下的一首七律诗,当他回想起那惊心的场面,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他仿佛看见: 面对十三根寒光闪闪的铁索浴血前进(读)── 攀着寒光闪闪的铁索,红军勇士们浴血前进,(读)── 后有追兵,前有顽敌,红军勇士们攀着寒光闪闪的铁索浴血前进,读──
(男、女生分读写“暖”、“寒”的诗句,读得很动情。板书:难、平常 字体比前一组大)
师:这么艰难的事红军战士还是平常地对待,一“寒”一“暖”,一“喜”一“悲”,这正是--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5.学习第四句
师:长征途中,困难越来越大(板书:难),可红军战士依然是──(平常对待,板书:平常)岷山是红军翻越的最后一座大雪山,翻过去就意味着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字体更大。)(生读第4句。)
师:哪个字眼吸引了你的目光? 生:尽开颜。生:喜。师:喜从何来?
生:我们战胜了艰难困苦,胜利啦!
师:对!把这种“喜”带到读中去,全班读。(生齐读。)
师:这个孩子在读时,面带微笑,把喜从心眼里读出来,来,我们带着微笑读。(生面带微笑读。)
师:困难像雪球一样砸来,但红军战士依然以平常心来对待,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大无畏!师:说得好!生:不怕困难!生:勇往直前!
生:豪迈、乐观的精神!(板书:豪迈、乐观)
师:正是因为有这种大无畏的精神,红军战士克服了像雪球一样砸来的一个又一个困难。这正是──生读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四)、领悟文风,拓展延伸
师:长征途中,毛泽东留下了很多豪迈的诗篇,《清平乐?六盘山》就是其中一篇。站在六盘山顶,看着陕北烈烈红旗,想到长征漫漫征程,伟人诗兴大发,写下这首词:(多媒体出示课件11)(师读词,生热烈鼓掌。)师:你为什么鼓掌?
生:老师仿佛把我带到了六盘山顶。生:老师读得很有气势。生:老师读得很豪迈。
师:你们也带着这种豪迈回到《长征》这首诗中读一读吧!(生齐读《长征 》。出示课件12)
师:仅仅五十六个字就写出了红军不怕艰难险阻,豪迈乐观的精神,这样的好诗,你们愿意记下来吗?可以边读边想像,可以看
板书,自由背背吧!(生自由背诗,指名背。)
(五)、总结
师:刚才我们初读了全诗,说了最想说的话,学到这儿,你又想说些什么?生:红军叔叔,你们让我惊叹!
生:红军叔叔,你们勇往直前,不怕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
生:胜利只会属于这样的钢铁之师!生:红军叔叔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师:听着你们深情的话语,我也说两句。长征壮举让世人惊叹,长征精神永世流芳。多少文人墨客为长征谱写了一曲又一曲赞歌。让我们在激昂的《七律?长征》的音乐声中结束今天这一课!(一段歌曲后)“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老师把毛泽东的这句词送给你们,希望你们在今后学习中不惧挫折、勇往直前!板书设计:
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难平常
七律长征详案 篇9
25七律·长征
教学详案
设计说明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里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可见,教学的最好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体验未曾有过的独特经历。因此,课前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等方式了解长征,让学生对长征有初步的认识,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然后,让学生在交流中理解诗意,借助各种文字资料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了解红军长征中遇到无数艰难险阻;接着结合影音、图片等信息技术手段,给学生试听冲击,再次感受红军的大无畏精神;继而,以《七律·长征》的歌曲,带领学生走进那艰苦的岁月,以唱带诵,把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最后,推荐学生阅读毛泽东的其他诗词,进一步领略一代伟人的艺术风格和高昂气质。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
征、泥丸、岷山”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内容,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
难点:理解第二、三句诗的意思,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长征背景资料及毛泽东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速带入了那艰难困苦的长征岁月,为学习诗1.播放《长征》歌曲。文做好了情感铺垫,学生因此产生了了解长师激情解说:同学们,我们现在听到的征、阅读诗歌的欲望。这首歌名叫《长征》。长征是什么?在中国
二、阅读全诗,整体感知 作家魏巍的笔下,长征是“地球的红飘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思考:听了这带”;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说:长征是首诗,长征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一部英雄史诗,是现代史上的无与伦比的一(学生交流粗浅感受:红军长征非常艰次远征。在美国作家索乐兹伯里笔下,长征难„„)是“前所未有的神话”。2.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2.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过渡:红军远征历时一年,行程二万五(2)同桌互读、互评,纠正读错的字音。千里,而毛主席仅用56个字就概括了其中试着解答一下对方不懂的问题。的一切。下面,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首诗(3)全班汇报交流,读准词语,理解不懂吧!的词语。
设计意图:激情澎湃的歌曲,动情的导①(课件出示)学生读准字音。入语,渲染了气氛,营造了情境,将学生迅逶wēi 迤yí 磅pánɡ 礴bó 岷mín 山shān 云yún 崖yá 背景资料,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有利于②指导书写(注意这个“涯”,里面是两理解诗意。个土,在生字表下面的方格中认认真真地写
四、抓住韵律,指导朗读 一遍。注意“岷”字的山要适当的往上靠一1.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点。)感情几方面考虑。
③理解词语的意思。红军/不怕/远征/难,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万水/千山/只/等闲。磅礴:气势雄伟,这里指山势高大、险五岭/逶迤/腾/细浪,峻。乌蒙/磅礴/走/泥丸。
五岭:指五座山岭,即大庾岭、骑田岭、金沙/水拍/云崖/暖,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大渡/桥横/铁索/寒。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指名更喜/岷山/千里/雪,朗读,师生评价。三军/过后/尽/开颜。
4.默读课文,思考:诗中描写了长征2.学生按节奏试读,达到能读上口,的哪些场景?有哪些疑问?做出标注。会停顿的程度。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扫3.播放《长征》歌曲,以唱配诵,以清阅读障碍。在此基础上,通过自由朗读、唱带诵。指名朗读,思考诗中描写的场景,既是对学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加深生前一环节学习字词的一个检查,又可以让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引领、指导学生有个性学生了解课文内容,为深入阅读奠定基础。地朗读课文,传递用心读的理念,既节省时
三、再读全诗,质疑解答 间又提高了教学效率。1.生自读全诗,找出不理解的地方做
五、总结全诗,布置作业 上记号,并利用工具书和书下注释试着理1.师总结:这首《七律·长征》气势磅解。礴,格调高昂,向我们展现了红军战士长征2.学生汇报、交流。途中一幅又一幅的战斗图。下节课我们将更3.师生共同交流写作背景。加深入地学习这篇课文。(这首诗写于1935年9月,当时毛泽东2.作业:朗读并理解全诗。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设计意图:回顾、整理本节课所学的知顾长征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识,提升学生思想感悟。布置朗读任务,为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下节课深入理解课文做准备。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教学反思
4.了解文体。
教师介绍文体:“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规定。“长征”是
这首诗的题目。
设计意图:自读课文,交流学习收获,促进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长征距离学生较为遥远,学生对长征的历史较陌生,交流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首诗写于1935年9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导言: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作者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用教师的激情叙述激发学生的情感,再次简述时代背景,使学生感知诗歌在特定历史情况下所蕴含的情感,为理解诗表达的情感奠定基础。
二、研读全诗,感悟内涵(一)理解第一句诗。
1.师导学:快速扫读课文,用一个字概括红军长征给你的印象。
生扫读后汇报。(难)2.面对这样艰苦的环境,红军有没有退却,从哪里可以断定?体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和意志?
指生回答。(从“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可以断定红军面对困难没有退却。体现了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3.生齐读这两句。4.“只等闲”怎么理解? 指生回答。(“只等闲”的意思是只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情。)5.抓“万水千山”体会难:
(1)导学:经历万水千山只当作是平常事,那“万水千山”是一万条河,一千座山吗?诗中写了哪些山,哪些水呢?在诗中圈一圈,把山、水圈出来。
师生交流。(作者选取了有代表性的山和水,五岭、乌蒙、金沙江、大渡河、岷山。)(2)(出示地图),学生观看地图,教师指出五岭、乌蒙山、金沙江、大渡河、岷山。
(3)指生读第一句。(生齐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导学:红军把什么当作平平常常的事呢?谁能把整句话连起来说说。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学生交流后总结(体会红军不怕困难、轻视困难的精神。)过渡:这万水千山真的是等闲小事吗?让我们读下面的诗句,一边读一边想,遇到有困难的地方做个记号。
(二)理解第二、三句诗。
1.自读第二、三句诗。利用工具书试着理解诗意,并在组内交流。
2.指读第二句。3.(出示五岭的图片)
(1)导学:你们看,这就是红军要攀越的五岭,绵延数千里,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逶迤)
(2)理解“逶迤”,指导朗读“五岭逶迤”,体会红军的难。
(3)提问:诗中说“五岭逶迤腾细浪”,细浪是怎样的呢?在书上画一画。
(请一生到黑板上画“细浪”)
结合图片对比逶迤的五岭和细浪,提问:你体会到什么?
4.通过查字典、画一画的方法理解“乌蒙磅礴走泥丸”。
(1)指生读“乌蒙磅礴走泥丸”。(2)(出示图片)导学:这就是高大乌蒙山,红军要翻过这样的乌蒙山,在他们眼里只是脚下的泥丸。谁能再来读?(指读)
(3)师导读:再大的困难红军都当作等闲小事,而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的红军——(“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5.出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生借助工具书理解:“金沙”指金沙江的水,“崖”指的是悬崖。
过渡:水拍悬崖怎么会暖呢?听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
(2)出示金沙江图:这就是险峻的金沙江,当时敌人疯狂地说,一只鸟飞过去都是妄想,你们知道红军是怎样渡金沙江的吗?(师介绍故事:金沙江两岸高山峭壁,水流湍急,惊涛骇浪,敌人戒备森严。我们的红军足智多谋,一面假装攻打昆明,迷惑敌军,吸引他们的主力部队;而另一面我军主力部队悄悄到绞车渡袭击,缴获渡船,活捉敌兵,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敌军阵地,等敌人发觉赶来时,我军已安然离开,敌人只能望江兴叹,我军个个欢欣鼓舞)
(3)指生再读第三句。
(4)导学:此时此刻你心情怎样?那是什么暖?(心暖)
生交流后师领读“金沙水拍云崖暖”。(5)领读:我们胜利了(读)——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读)——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面对险峻的金沙江,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读)——
过渡:金沙江两岸高山峭壁,水流湍急,入研读思考,自由地讨论交流,把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感的体验,语言的领悟释放出来,实现师生心灵的对话,精神的交流。
三、拓展文本,延伸诗情
1.交流红军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让红军感到了“暖”,那么跨越大渡河呢?泸定桥上的铁索给了红军什么感觉呢?
(6)(课件出示:泸定桥)师简介:这是由13根铁链组成的铁索桥,如今,木板都被敌人抽掉了,过这样的桥谈何容易。你们看(夺桥片段)夺桥的勇士冒着敌人的枪弹,看着这样的桥,看着这样的画面,你的脑海中出现了哪些词语,写在诗句旁边。
(7)师引读第二、三句:如此惊心动魄的战斗,心惊胆寒,谁能读好?(指读)当时夺桥的22位勇士真是勇敢,现在想起来还是心惊胆寒。(指读),一暖一寒,一个是胜利的喜悦,一个是战斗的惊心动魄(指读),一暖一寒,这是两种不同的战斗,在毛泽东的诗中浓缩成一暖一寒,这是何等的胸襟和气魄啊!(齐读)(8)引读第一句:同学们,这一暖一寒,一喜一泪,不正是体现——(齐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过渡:如果说翻过五岭,走过乌蒙,是征服大自然的喜悦,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就是战胜敌人的豪情。那么翻越大雪山,带给红军的是什么呢?
6.出示:“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指名读第四句。
(2)指生交流。(翻越大雪山带给红军的是胜利、兴奋、信心„„)(3)导学:克服了重重困难,胜利就在眼前,这一切怎么不令红军欣喜若狂、兴奋不已呢?让我们把红军的这种胜利之喜、这种万丈豪情通过声音读出来吧!
(生齐读“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7.带着对这首诗的理解齐读全诗。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的基础是文本,让学生充分地阅读感悟,深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进行交流:《金色的鱼钩》《丰碑》《草地夜行》等让学生讲讲大致的故事情节。
2.这些困难在这首诗中用哪个词语予以表达?(远征难)
3.面对这些困难,我们红军战士的态度是怎么样的?
指生交流总结: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4.师导学:毛主席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想一想长征宣传了什么?播下了什么样的种子?
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表达自己的情怀。
5.总结:短短的56个字,就让我们走了长征路,可见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军事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七律·长征》只是主席在长征即将胜利时写下的一首诗,还有两首词,分别是《念奴娇·昆仑》和《清平乐·六盘山》它们都属于马背上哼成的作品,希望同学们课后阅读一下。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长征的艰难,红军战士的乐观主义的精神。通过毛泽东关于长征的评述,加深理解长征的意义。阅读毛泽东的诗词,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伟人毛泽东的豪迈情怀和诗人风采。
板书设计
【苏教版七律长征】推荐阅读:
七律长征赏析06-09
《七律&长征》说课稿07-05
七律长征 教学反思07-20
学习《七律·长征》感受长征精神07-15
长征作文300字读《七律长征》有感12-26
七律长征诗句的意思08-16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09-28
25七律长征完美版01-18
配乐诗朗诵七律长征06-14
五年级语文上册 25《七律长征》教学设计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