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2024-09-28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共12篇)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篇1

21.毛泽东诗词二首

――长征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3个生字,会写田字格的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4、让学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教学重点: 感受红军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教学难点: 理解词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走近长征。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首七律诗——《七律·长征》。师:长征是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光辉历史,齐读课题—— 师:长征是国人引以为豪的一段历史。齐读课题——

师:七律长征的作者是一代伟人毛泽东。让我们一起怀着崇敬的心情呼唤他的名字——

师:你对长征又了解多少呢?谁来说说?

[出示长征地图] :中国工农红军为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指图),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气势磅礴的乌蒙山,接着又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沪定桥,然后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里,红军战士开动每人的双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完成举世无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你们觉得应该怎样评价这个壮举呢?能不能用简短的字说明?

老师给出一个“难”字,难,这简直是“难于上青天”的事情!那么中国工农红军又是怎么面对这些困难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七律·长征》

二、初读全诗,入字入词.文体介绍: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

请同学自由读诗。把诗读通顺,生字读准确。

师:看看同学们课文读得怎样了?其他的同学仔细听,从正确和流利有感情方面进行评价。

师:老师也想读读,请同学们评评。

三、品读全诗,入境生情.(一)感受难: 1.(指着已板书的大大的难字)问:通过读,你发现了长征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2.红军长征翻过一座座山,又涉过一条条水,表示山水很多,用什么词?“万水千山”也可以怎么说?(出示:万水千山 千山万水)“万千”这里不是具体数量,实指无数的山,无数的水,要越过这万水千山,千山万水,红军历尽千难万险,千辛万苦,真是太难了。

(二)感受“不怕”。

1.但红军如何面对这些困难的呢?诗中毛主席只用一个词进一步写出了红军战士不怕难,把万水千山看得很平常?(板书:等闲)2.“等闲”什么意思,加了“只”表示什么?这么多艰难险阻而红军却把它们看作平常事一般,从中你体会出红军战士什么精神?

3.让我们高声朗读第一句

4.[出示第一行]朗读此句应读出红军“不怕难”的气概,想一想用什么语气读?(坚决充满信心)

[出示第二行]“只等闲”要轻读,要读出当作平常事时的平淡语气。谁能把这两行连读? 5.在众多困难中,作者仅列举了千山中的哪些代表说明?

6.五岭是五个山岭的合称,它绵延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五省,山势起伏、蜿蜒,长达数千里.现在你能读读绵亘千里的五岭山脉?[出示“五岭”一句],理解“逶迤”

7红军大队人马翻过五岭又来到乌蒙山下,乌蒙山海拔二千三百多公尺,有二十几个狼牙山那么高。[出示图片“乌蒙山”]谁来读读气势雄伟的乌蒙山?理解“磅礴”

8.这一对句子都是写山,五岭之长,乌蒙山之高,确实令人生畏,这里用“逶迤”“磅礴”的夸张手法突显了山势雄险,红军要翻过这样的高山峻岭会怎么样?(难)

9.但是我们红军战士不怕,跟随着红旗翻过了五岭,又越过了乌蒙,征服了一座座大山,在红军的眼里这山是大还是小,从哪里可能看出来?

10.“腾”是什么意思?“走”呢?

11.这里把绵延不断的五岭与巍峨高大的乌蒙分别看作什么?什么是“细浪”“泥丸”?细小的波浪,小泥丸,它们太不值一提,从中你能感受到红军什么精神?

12.你能把五岭山脉绵延不绝,乌蒙山磅礴的气势读出来吗?而不值一提一“细浪”“泥丸”要读的淡然些,无所谓些,表现出红军的“不怕难”

13.在红军眼里,硕大的困难也不过是“细浪”“泥丸”因为[出示第一句] 14.过渡:山,红军不怕;水呢,红军也不怕。红军涉过许多江河,在这里毛主席也选了最有代表性的两条。15.读三句,理解“云崖”

16.[出示金沙江图] A这就是险峻的金沙江,当时敌人疯狂地说,一只鸟飞过去都是妄想,你们知道红军是怎样渡金沙江吗?(师介绍故事:金沙江两岸高山峭壁,水流湍急,惊涛骇浪,敌人戒备森严。我们的红军足智多谋,一面假装攻打昆明,迷惑敌军,吸引他们的主力部队,;而另一面我军主力队悄悄到皎车渡袭击,缴获渡船,活捉敌兵,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敌军阵地,等敌人发觉赶来时,我军已安然离开,敌人只能望江兴叹,我军个个欢欣鼓舞)

B、知道这个背景资料,你会怎么读?(生读)C、我觉得你读得很轻快,你为什么这样读?

E、起来读一读,看看聪明的你是不是真的高兴? 我们胜利了(读)——

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读)——

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面对险要重重的金沙江,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读)

17.此时你的心情怎么样?诗中哪人词能表现毛泽东心情呢?

18.[出示:大渡桥图片]你知道这是长征中的哪一场战斗?让我们通过一个短片感受一下战斗的惨烈与战士的英勇。

[放课件《飞夺泸定桥》精彩片断] 19.看了这个片段,你有什么感受?你有什么话要说?惊险的大渡桥,激烈的战斗,诗中哪一个字写出桥的险,战斗的激烈?(寒)

20为什么用“寒”字来描写铁索桥呢?由“寒”字你联想到了什么? 你能读出惊险激烈的感觉吗?

21.金沙江水流之急,大渡桥铁索之寒,都没有阻挡红军战士的脚步,为什么?(第一句)

22.历尽千辛万苦,红军终于要完成这历史的壮举了让我们齐读最后一句。[出示第四幅图片]理解 :尽开颜

23.让我们用无比欢快的语气再读这一句。24.正是因为有这种大无畏的精神,红军战士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终于在陕北胜利会师了,这正是(出示第一句)

25.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这种豪迈之情自豪之感,再读一遍《长征》

四、总结

1.师:耳濡目染了红军的英雄风采,我们感慨万千,长征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是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多少文人学者为它赞叹,多少音乐家为它高歌,现在让我们一起听歌曲《长征》

2.毛泽东诗词很多,都充满了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课下收集一些毛泽东诗词,感受诗人的情感。

五、板书

七律 长征

毛泽东

难 等闲 五岭 细浪

万水千山 乌蒙 泥丸 不怕困难

金沙江 暧 乐观精神 大渡河 寒 岷山 尽开颜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篇2

师:同学们, 请你再读一读“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 你读出了什么?

生:我从云崖读出了金沙江两岸都是高耸入云的悬崖峭壁。

生:我从铁索读出红军过大渡河真不容易。

生:我读出了……为什么云崖会“暖”, 铁索会“寒”?

师:对呀, 为什么会让人感到“暖”呢?在金沙江边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课件出示《巧渡金沙江》的文字材料:就在红军进抵金沙江前夕, 江边的敌人已将所有船只掠到北岸了。在渡口, 红军幸运地找到了一条敌人探子坐的船。又在当地农民的协助下, 从水里捞出了一条破船, 用布把漏洞塞上。然后, 他们乘坐这两条船悄悄地渡到北岸。敌人的哨兵以为探子回来了, 没有在意。他们来了个突然袭击, 一举消灭了一连正规军和一个保安队, 控制了两岸渡口。后来, 他们又找到了5条船, 在7天7夜的时间里, 红军主力就靠这7只小船不用一枪一弹从容地渡过了金沙江, 跳出了十多万敌人的包围圈。) 看了《巧渡金沙江》这个战斗故事, 你有何感受?

生:红军战士真机智。

生:红军战士真了不起, 太聪明了, 毛泽东指挥真如神!

生:太让人兴奋了, 红军不用一枪一弹就渡过金沙江。

师:同学们, 这就是“暖”, 这就是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心情, 请把刚才的心情融入这句诗中有感情地读一读 (生读) 。

师:那为什么“寒”呢?我们再来看一看大渡河和泸定桥。 (课件出示图片) 你看了大渡河与泸定桥后有何感想?

生:大渡河水流得这么急, 让人感到非常可怕。

生:泸定桥只有铁索, 让人感到心惊胆寒。

师:面对让人心惊、让人胆寒的天险, 这里又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斗——— (课件出示《飞夺泸定桥》的画面和文字材料:当红军赶到泸定桥桥头时, 当时百余米的泸定桥已被敌人拆去了约八十余米的桥板, 并以机枪、炮兵各一连于东桥头高地组成密集火力, 严密地封锁着泸定桥桥面。红四团二连的X位英雄, 身挂冲锋枪, 背插马刀, 腰缠十来颗手榴弹, 冒着枪林弹雨, 爬着光溜溜的铁索链向东桥头猛扑。战斗异常惨烈, 最后英勇的红军战士夺下了泸定桥, 占领了泸定城。) 同学们, 你看了《飞夺泸定桥》这个故事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战士们真是太勇敢了。

生:战斗太激烈了, 22位英雄都牺牲了。

生:红军夺下了泸定桥, 惊心动魄, 场面好悲壮啊!

师:同学们, 这就是“寒”, 那么惊险悲壮, 请带着刚才的感受和对英雄的缅怀有感情地读这句诗 (生读) 。

师:面对痛快淋漓的“巧渡金沙江”, 红军战士的心情怎样?

我们情不自禁地赞颂道——— (学生齐读“金沙水拍云崖暖”) 。

师:面对水“寒”、桥“寒”、敌更“寒”的“飞夺泸定桥”的惊险与悲壮, 红军战士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我们禁不住感叹道——— (学生齐读“大渡桥横铁索寒”) 。

师:请把5、6两句对比着读一读, 读出“暖”和“寒”, 读出红军战士的心情, 读出你自己的感觉。 (学生自由练读后, 女生和男生对读这两句诗)

师:无论是巧渡金沙江的勇敢机智还是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都源自于红军战士心中那不灭的信念——— (生读)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评析]:

一、反复朗读, 品味词句

第一遍让学生自读这两句诗, 是让学生对这两句诗有初步的理解和体会, 学生读出了要渡过金沙江和大渡河的艰难, 也读出了自己的疑问, 这是“把书读在口中”;在阅读了补充资料和谈感受后, 第二次让学生读读这两句诗, 学生带着喜悦的表情读了“金沙水拍云崖暖”, 带着惊讶的表情读了“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是“把书读到脸上”;在学生有所体验和感悟的基础上, 让学生走进红军战士的心中去体会红军战士当时的心情, 然后在教师创设的言语情境中, 第三次读这两句诗, 学生读诗时已完全把红军的心情融入到自己的朗读之中, 这是“把书读到心中”。

二、创设情境, 对比体验

学生在读中发现了一“暖”一“寒”的疑问后, 如何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悟到这一“暖”一“寒”, 是这首诗中的难点。为解决这一难点, 适时地补充了“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这两个故事:在补充“巧渡金沙江”这个故事时重点突出红军战士的聪明机智, 从而让学生体验到渡过金沙江后红军战士的喜悦心情;在补充“飞夺泸定桥”时穿插补充大渡河、泸定桥以及飞夺泸定桥的战斗图片, 让学生在故事中入情入境, 感受到在如此艰难的处境中、在令人心惊胆寒的天险处, 红军战士却有着这样惊天动地的壮举。一“暖”一“寒”, 一“喜”一“壮”, 互相对比, 互相衬托, 在故事情境中感受, 在故事情境中体验, 从而使这一“暖”一“寒”, 走进学生的心间。

三、层层推进, 突出中心

《七律 长征》教学设计 篇3

1. 同学们,七十多年前,中国革命史上发生了一件气吞山河的大事——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2. 简单了解长征情况。那是血雨腥风,战火纷飞的岁月。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幕后,有太多故事,但是作者毛泽东却仅用七律道尽了长征的万古风流。让我们齐读课题——(生读)《七律 长征》。

3. “七律”七言律诗,“长征”诗歌的题目,在朗读的时候中间要注意停顿,让我们一起再读课题——(生讀)《七律 长征》

二、 自读诗句,感知诗意

1. 学生自由读诗歌,交流生字新词、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教师适当做点拨与引导,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查字典或查找资料。

【设计意图】本文关于长征的专有词语较多,引导学生交流、汇报,教师适时点拨,是清除阅读障碍的重要手段。

2. 谁能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什么?(引导学生说出:长征非常艰难,但是红军不怕艰难。)(板书:艰难 不怕难)

3. 哪两句诗直接写出了这个意思?(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设计意图】从整体入手,感知长征,这符合学习语文的一般规律,培养了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再将这首诗浓缩为一句话,培养了学生高度的概括能力。

三、 学习诗歌,品悟诗情

1.学习第一句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 红军长征,走的不是平坦的大路,而是要翻过一座座大山,跨过一条条大河,还要爬雪山、过草地,更要时刻准备与围追堵截的敌人战斗,困难重重。所以诗中说——(万水千山)

(2) 有多远?(二万五千里)这么远的路途,是怎么走的呢?(就靠两只脚走路,非常艰难。)

(3) 你又从哪里读懂了红军战士的态度呢?(只等闲)

“等闲”是什么意思呢?(平平常常的小事。)

(4) 在我们生活中,哪些是平平常常的小事呢?把跨越万水千山当作像吃饭穿衣一样平常的小事,你觉得红军战士怎样?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

(5) 把远征途中的重重困难,当作平常的小事,这是一种多么豪迈的胸襟啊。让我们到具体的诗句中去感受长征的艰难和红军战士的不怕难吧。红军具体遇到了哪些困难,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一找。

2. 学习“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

(1) “逶迤”这个词的偏旁是走字底,瞧它弯弯曲曲,连绵不绝的样子,这就是“逶迤”。

(2) “腾细浪”你是如何理解的?

(3) 逶迤的五岭在红军战士的眼里,只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

(4) 五岭的特点是“绵长”,“乌蒙山”呢?(图片文字介绍:磅礴的乌蒙山,平均海拔2000多米,最高峰有4200米,直插云霄。)这就是磅礴的乌蒙山。看着这样的山,能说说你有什么感受吗?

(5) 欣赏了气势磅礴的乌蒙山,我们再来看这样一张图(乌蒙山与泥丸图片的对比)说说你的感受。

(6) 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只是翻腾的细浪、滚动的泥丸,是多么的微不足道。

【设计意图】合理选择解读的方法和手段:既有文字的理性解释,也伴有画面与情感的感性体验。教学融词语、句段、体验、情境、课文内容于一体,因而学生对诗歌的感悟是全方位、立体式的。

3. 学习“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 引导质疑,问题主要为暖、寒的理解。

(2) 这个问题问得真有价值,许多人和你有同样的困惑,让我们看课后习题二,就请你把题目读一读,你认为对不对呢?为什么?

【设计意图】这里,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特别之处,并与之展开对话,质疑问难,以呈现出一个个需要学习的、探究的问题,让学生自主确定学习目标,诱发他们自主探究文本学习的欲望,产生与文本深入对话的阅读期待。

(3) (映示画面)看,这就是波翻浪涌、水流湍急的金沙江!当时敌人封锁了江面,掠夺了所有船只,疯狂地说:一只鸟飞过去都是妄想。此时的金沙江留给你怎样的印象呢?

(4) 但是事实是怎样的呢?(课件映示文字,配音朗读:巧渡金沙江)

(5) 读了这段文字你的心情还像刚才那么沉重吗?

(6) 你们真是战士们的知音啊!千言万语汇成一个字“暖”。(引读):金沙水拍云崖——暖。(课件图片推至上方)

过渡:巧渡金沙江发生在五月,同样在五月,飞夺泸定桥为什么却用一个“寒”字呢?请同学们猜想一下。(生作各种猜想)

(7) 事实是否如同学们想象的那样呢?请看(映示录像)

(8) 刚才的战争场面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说出战争的惨烈与悲壮)

(9) 这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激战——(引读):大渡桥横铁索寒;这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恶战——(引读):大渡桥横铁索寒;铁索寒光闪,杀声震天响,硝烟滚滚弥漫,铁索滴滴鲜血。这样的悲壮与惨烈怎一个“寒”字了得。(引读):大渡桥横铁索寒。

(10) 金沙江智取,大渡桥恶战。这一暖一寒,能读出两种不一样的感受吗?

【设计意图】层层递进的资料性课程资源的引进,构成了相互关联的拓展面,彼此遥相呼应,相得益彰。 “暖”“寒”的情感之旅信手拈来,将文本丰富的内涵和暗藏的情感像火种一样投入到学生的心中,让学生触摸到历史的心弦,获得难得的“高峰体验”。

4. 在刚才的交流中,我们随着红军战士攀过了山,趟过了河。而事实上,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了18座这样巨大的山脉,渡过24条这样的河流,哪一座山不难?哪一条河不险?作者无法一一列举,将所有的难和险都浓缩在了“万水千山”中。(板书:万水千山)

5. 红军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历经九死一生,从敌人的重重包围中杀出一条血路。真是一支英勇无畏的革命之师!如果你是红军的一员,征服了千山万水,你心中会涌动着怎样的情感呢?

6. 学习“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 岷山,海拔4000多米,终年积雪。茫茫雪山上,无数战士倒下去就再也没能站起来,永远地长眠于雪山之巅。但翻过雪山,就迎来了长征的胜利,怎能不令红军战士欣喜若狂呢!所以说——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 透过这个“喜”字,你感受到什么?(坚强、勇敢、乐观)

(3) 让我们把这坚强、乐观都融入朗读中。

四、 拓展延伸,涵泳真谛

1. (出示全诗)这简短的五十六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难万险,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让我们一起再读这首诗。

2. 积累,试背。

3.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军队进行英勇斗争的伟大史诗。在历时两年的长征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把自己的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长征的胜利,实现了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它不仅使党、红军和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保存了革命的星星之火,而且带领人民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建设了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国家,缔造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让我们永远铭记——(生齐读)长征。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士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这首诗。教学重点:

弄清诗中所有词语的意思,从中领会全诗所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教学难点:

透过诗句体会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借助电教,了解时代背景,初读感知。

1、教师:(课前播放《长征》歌曲)请同学们欣赏歌曲。谁能说出我们刚才听过的歌曲名字?又是谁作词的呢? 学生汇报。(《长征》毛泽东)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师:同学们,七十多年前,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史上发生了一件气吞山河的大事,就是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教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这首诗,去了解它背后的故事。(1)指名读诗(1——2名)其它同学边听边思考这首诗的中心句是哪句?找到用“——”画出来。

(2)生汇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师:对,就是这句,那么红军为什么要进行如此伟大的长征呢?关于长征,毛泽东说过这么一段话,请同学仔细听!(播放视频录音)(3)听了毛泽东的话,你觉得我们的红军要进行这样的长征怎么样?用诗中的一个字来形容。(难 板书)(4)那你们说它们怕不怕?(不怕)

只等闲:“等闲”是什么意思?

表面的意思:等:等于、等同;闲:空闲、闲置;等闲:如同空闲、等于闲置。

引申的意思:把这个词带入词句中,联系上文说说“等闲”的意思。(平常、算不了什么,无足轻重)

“只等闲”,只当做平平常常的事。

生总结着说:红军不怕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这无数的困难在红军眼里只被看作平平常常的事。

(5)你又从哪些词句中能看出 长征之难?(万水千山:说明路途遥远,艰难险阻特别多)

(6)请你试着读出它路途之长和难(指名读)

4、(1)长征之路那么长,我们的红军都经过了哪些地方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诗,找到诗中的地方并用“~~~~~”画出来。(五岭、乌蒙、金沙江、大渡桥)

(2)红军的长征之路如此之长,他们只经历了这些地方吗?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出示长征路线图,介绍长征路线)

师:诗中提到的这几个地方,是长征途中最艰难的几个地方。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在这几个地方发生了什么?

(3)请同学们参照课前查找的资料介绍(五岭、乌蒙山、大渡河、金沙江、雪山等

(4)五岭山那么长那么高,而我们的红军却把它当成是什么?(腾细浪)乌蒙山又那么险那么俏,而我们的红军却把它当成一个什么?(泥丸)

(5)这种夸张的比喻体现出了我们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乐观,英勇无畏)

(6)你能把五岭、乌蒙的逶迤和红军面对它们时的坦然态度都读出来吗?(先练读,再指名读)

5、我们的红军战士刚刚拔过了山,又要去涉水了,(课件出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这句里有一“寒”一“暖”,这里可包含了两个故事呢!(课件出示图片)请同学们讲述“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的故事。

(2)巧渡金沙江的成功,让同志们充满喜悦和激情,而飞夺泸定桥的惨烈,让我们对牺牲的战士心生敬畏。

(3)请你体会这一寒和一暖的深刻含义,试着去读一读。(男生读寒,女生读暖)

6、(出示雪山图片)除了翻越高山峻岭,渡过险桥恶水,我们的红军还要翻越这样的雪山,请同学们根据资料介绍雪山的情况。

(1)请同学们试着朗读最后一句

7、请同学们练读整首诗(1)指名朗读

(2)找课前朗读过的同学再次朗读,对比,评价

师:在这条漫漫长征路上,有多少红军战士倒了下去,可是他们却永远向前不退缩,以一种乐观、向上、勇敢、坚强的态度,最终完成了历史上的伟大壮举。下面就请同学们一起向伟大的长征,伟大的红军战士致以崇高的敬意。(配乐齐读)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篇5

《长征》是毛主席饱含胜利的喜悦和革命热情所创作的一首七律。作者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概括出红军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革命主义气概.短短四句诗成为了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览图。

【学情分析】

由于时间的关系,长征这一段历史,不仅是学生,连我们很多年轻人都已经产生了距离感,特别是作为广东的孩子,生活条件优越,在富足的生活中甚至产生价值观之间的冲突。不能试图通过这一节课,就让学生感到红军长征所表现出来的不朽。教学时应挖掘文字背后隐藏的情感,辅以必要的课外课程资源,与文本相辅相成,从而引发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产生情感的共振,以促进学生对诗歌的深层次的感悟。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磨炼意志,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

【设计理念】

1、为了能使课堂教学更有效,首先应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拉近与文本距离。课前可让学生利用联网对长征资料进行收集。课上可让学生汇报对长征的印象,对诗意的理解,从而确定了教学的走向和纵深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课堂的实效。

2、诗作为浓缩生活的一种文学作品,它的内涵往往是要用心去意会的。好的东西是不可能言尽的,在教学中,应允许学生意会可以不言传。本课教学只要求学生大致了解诗意,而不是逐字逐句去解释。更主要的是紧扣诗眼,咀嚼涵咏,抓住“难”“不怕”“ 寒”“暖”和“喜”等词,紧扣诗歌的特点,凸现出语文味。以领悟情感为主线,当学生真正进入到文本背后去发现、去体会语言文字之背后作者那大无畏的豪迈。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认读三个生字,理解重点词的意思,了解诗歌的大意。

能力目标:继续培养抓住诗眼去品悟诗歌语言的精妙,从而体会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体会红军长征战胜种种艰难险阻,感受毛泽东和红军将士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难点】1、感受红军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

2、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交流信息,激情引入

1、对长征你有哪些了解?可以结合自己收集的信息说一说。(师生交流信息)

教师出示:

这是一次可歌可泣的远征,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烈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不论在人力面前,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甚至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所有这一切以及还有更多的东西,都体现在现代史上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的历史中了。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篇6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体会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包含的感情;

2、朗读背诵全诗。

3、了解作者高度的艺术概括力;

4、学习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2、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对策:增加对诗作背景的介绍,让学生在朗读时边读边想像画面。

教学准备: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品味诗句,想象诗歌画面

1、创设问题情景:

诗第一句说:“红军不怕远征难”,从全诗看,从哪里可以看出远征之“难”?红军又是如何看待这些困难的?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是全诗中心思想。结合全诗,哪里可以看出远征之“难”。

(请学生在书上自主圈点勾画,然后合作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运用艺术夸张手法突出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1)找出句子: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指导学生逐句理解。理解的时候明白红军是如何看待这些困难的。

2、创设问题情景:

《七律长征》为我们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雄壮图画,请你各用一句话概括每幅画面的主要内容。选择你喜欢的一个画面,说说为什么喜欢?

(1) 请你各用一句话概括每副画面的主要内容。

(2) 最令你佩服的.地方是什么?可以看出红军的什么精神?

腾细浪、走泥丸、更喜: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五岭逶迤、乌蒙磅礴、云崖暖、铁索寒、千里雪:环境非常的恶劣,从而看出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学生思考,小组合作,教师组织交流评价)

3、红军长征途中历经千难万险,而诗中为何只描写了这几幅画面?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二、讨论诗句的妙处

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和体会——实际上也就是解决本堂课的重点、难点: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等重点诗句的含义;体会理解本诗高度的艺术概括性。(15分钟)

a. 首联:首联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全诗的总起、总纲,“远征难”总括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的一切困难;“不怕”“只等闲”充分显示出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和战胜一切困难的钢铁意志。

b. 颔联:把五岭的“逶迤”乌蒙的“磅礴”和“腾细浪”“走泥丸”合在一起说,你觉得矛盾吗?为什么?(看似矛盾,实际上是一种反衬的手法。作者把绵延不断的五岭和巍峨高大的乌蒙山分别比作“细浪”和“泥丸”,是为了突出表现红军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伟大气魄)

c. 颈联:①为什么用“云崖”而不用“悬崖”?(突出山的高、地势陡 峭)

②“云崖暖”“铁索寒”分别有什么表达效果?(“暖”字既写出了5月春暖的金沙江风高浪急、暖气蒸腾的实景,又烘托出红军战士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和一片沸腾的景象;“寒”字则烘托出泸定桥自然环境的险恶、反衬红军战胜艰险的英雄形象)

d. 1935年10月,红军第二方面军、第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没有越过岷山,这是历史事实。那作者又为什么要在诗中把他说成是“三军过后”呢?(这是因为作者坚信红二、红四军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这充分表现了毛泽东对红军指战员们的殷切希望的无比信任)

三、总结拓展

看板书总结:伟大的长征虽然已经过去半个世纪了,但红军的英雄形象还留在我们的记忆中,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时时激励着我们。在生活中,我们如何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

扩展阅读。

推荐毛泽东的另一首歌颂长征的词《忆秦娥. 娄山关》。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背诵诗歌。

五、板书:

20七律长征

五岭山势逶迤

红军不怕远征难 乌蒙山 气势磅礴 英雄气概震撼天地

万水千山只等闲 金沙江 水拍云崖 乐观精神夺取胜利

大渡河铁索寒

小析彦克的《七律·长征》 篇7

1964年8月, 在周恩来同志的倡议和领导下, 首都文艺工作者组成了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 (2) 的创作集体。《万水千山》是第三场, 反映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事迹。领导小组确定合唱的歌词就用《七律·长征》, 为此发动了许多作曲家谱曲。

早在1944年的延安, 彦克第一次听到毛主席的这首“七律”就留下了很深的印象。1954年, 他去西藏地区体验生活, 路过四川省的泸定, 亲历大渡河铁索桥头时, 又读到了毛主席的这首七律的手书石刻。在红军战斗过的地方, 实地感受诗篇, 感性和理性上加深了对它的认识。得到通知后, 一种强烈的创作欲望使彦克很快就投入了创作。

不久, 领导小组将30多份来创作稿不署名地编号印发, 由合唱队试唱、录音, 然后讨论。最后, 终于选定了彦克创作的这首。当时音乐组还建议某些织体稍作修改,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两句吸收吕远谱写的合唱, 时乐氵蒙 (3) 又加以糅合, 算作彦克和吕远合作。后来, 彦克又突击写出了管弦乐伴奏总谱。

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公演之后, 又拍成了电影在全国上演, 因此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周恩来总理评价它气势、领唱都好。有些团体一再上演, 部队争相歌唱。一时间, 全国流行。

这部《七律·长征》合唱音乐, 采用男声领唱和混声合唱相结合的形式, 充分表达了律诗的深刻内涵、宏伟气势。它刻画了在艰苦条件下持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必胜坚定信念的红军战士, 塑造了为革命理想而勇于向生命极限挑战的英雄群体。是红军乃至中国人民革命历史的壮烈展现。

合唱中, 彦克充分发挥了男高音领唱和合唱衬托的艺术表观力, 巧妙的运用了多种音乐表现形式。在两小节的号角性的乐队前奏中, 全曲的最高音直接出现, 三连音与附点节奏的应用使合唱一开始就描述了坚定、果断的军队形象。第二小节八度跳进, 由高到低, 再由一个八度的音阶上行回到最高音。同时节奏变慢, 强弱由弱到强ff。之后出现了用第一句诗创作的混声合唱的引子, 男高音声部唱出了刚劲雄健的主旋律, 合唱作呼应式的对答, 衬托了宽宏、沉毅的气势。开始处以女高、女低、男高、男低六个声部在属和弦上以ff的力度唱出“啊”, 领唱男高音和男高音声部同唱根据第一句诗创作的主旋律。其它声部作紧凑而有力的呼应对答, 间补主旋律, 时而作支声发展, 时而作卡农式接应, 男女声刚柔相济, 雄壮中带有秀美的气质。在第十小节上全部七个声部以正格终止在主和弦上, 在大无畏的气势中结束。

在急促的号角式的间奏后, 音乐以快一倍的速度进入第二部分, 引子为每分钟60拍, 第二部分为每分钟120拍。音乐用前三句诗写成, 领唱用舒展陈述性的曲调, 似一位经历长征的长者在诉说, 史诗性的音乐煽情而舒展, 坚毅而激昂。讲述着长征的千难万险。

第一句在领唱的叙述之后, 合唱作间补性的呼应, 由女声引出男声进入。“红军不伯远征难, 万水干山只等闲。”从全篇来看, 这两句, 既是《七律·长征》的首联, 但也可看作是整诗的核心。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 这里所指的———“万水千山”:“自然不单单是指红军跨越的无数重山峻、岭险滩恶水。实际上她也包括了长征中所遇到的一切艰难险阻, 诸如同十多倍于自己的敌人浴血奋战, 同可怕的饥饿、疾病以及狂风暴雨、冰天雪地所进行的斗争在内” (4) 。作者在这里, 特意用不同的手法和织体, 多次复唱了这两个重要的诗句, 以加强其感染力。

第二句, 领唱与男高音声部队同唱主旋律, 其他声部衬托。第三句, 女高音声部卡农模仿领唱主旋律, 其它声部用衬托跟进, 该句结束时女高声部与男高声部齐唱, 曲调由低到高再到低, 形成彩虹线行进, 同时女低与男低声部在三句结束音上齐唱, 开始第四句“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在“山”字处开始渐强, 音域由低至高, 在主音上结束。

三小节过后, 再次引出领唱声部, 音乐回归为第一部分的速度, 音域整体提高一个八度, 一直保持在高音区结束。这里还是使用第四句诗句“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是全诗诗意的高潮点, 音乐上同时也是高潮, 高音音域与放慢的速度都是为了突出了诗意。接下来, 在领唱独唱到下句一半时, 八个合唱声部全部进入, 各声部在正格进行中终止全曲, 最后三小节9拍的延长, 音乐结束在主和弦上。进行曲般的动力、雄壮的和声、开阔和明亮旋律, 音乐很恰当的表达了拨开乌云见日月后的红军, 开赴新的革命地的喜悦心情。

对于全曲的结构, 如上述所分析的, 分成两个部分。也可以看成带再现的单三段结构, 分成三个部分。在“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分出第三个部分, 这是因为这里音乐上的回归, 风格的类似。旋律大部分同在高音区进行, 并且速度上第三部分也回到了第一部分的速度, 从而使作品首尾呼应, 形成了整体的统一。和声的功能进行都以正格结束, 同样着重合唱宏大的整体效果。

无论如何, 这一首合唱都是很好的体现了原诗篇的深邃意境、磅礴气势, 结构工整对仗, 是彦克在创作上勇于求新的精神的结晶。李焕之主编的《当代中国音乐》是这样评价的:“它是按合唱思维与织体结构来写作的, 合唱的艺术形式是音乐的主要表现手段。由于它重视合唱音色与技巧的发挥, 所以处理手法便显得丰富而细腻, 更多带有专业性创作和演唱的特点”。

参考文献

[1]梁茂春.百年音乐之声[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1, 1.

[2]王影.乐海浪花——彦克音乐论文选[C]//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1998, 6.

《七律 长征》教学反思 篇8

《七律 长征》教学反思

在学这首诗歌前,我考虑到:《七律 长征》已离我们的生活较远,如何才能将学生引入到具体的情境中呢?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写作背景,我在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很多长征路上的故事如:《倔强的小红军》、《丰碑》、《一袋干粮》、《金色的鱼钩》、《飞夺泸定桥》等,初步让学生感受到长征途中的艰难。同时让学生课前收集有关长征的背景资料,使学生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课文内容。接着我让学生通过多次诵读,理解诗句内容,从而感受到红军长征的艰难和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中,我利用图片资料,视频,ppt等来引导学生感受五岭山,乌蒙山,大渡河,金沙江的天险。在感受五岭的绵亘蜿蜒和乌蒙山的高大艰难时,我让学生先观察,再说出看到了怎样的山,让学生结合爬山的感受来体会爬这两座山的劳累,接着又结合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战士们爬 山时还要背武器和军需物品,还要面临追截的敌人,就更加艰难了。在学生阅读感受后启发学生思考“战士们怕吗?他们是怎么看待的?”紧扣“走泥丸”来感受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感悟“暖”和“寒”时,我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背景资料,感受人物心理来理解感悟“暖”和“寒”。教学完课文,为了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一些长征,丰富学生的积累,我让学生课后搜集长征路上主席写下的其它诗篇,开展诵诗朗诵会,促进学生主动学习。通过学习这首诗我感受到,学生对于诗歌的学习只是停留在读读背背这一环节上是远远不够的,更是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必须要借助一些图片或文字资料。要想真正的感悟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必须和作者产生共鸣,本节课课堂气氛虽然很活跃,但总感觉学生还是在钻我下那个“套”,学习主动性还没有激发起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多从自身找不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篇9

由于年代的久远,学生类似的生活体验贫乏,紧靠文中抽象的语言文字很难让学生感受诗中所表现的情感,更无法去体会语言的准确凝练。为了让学生们感同身受,我们磨课小组的老师一致认为,课前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阅关于长征和毛泽东的相关资料的预习环节很重要,于是给了学生两个晚上的时间多方面地去了解长征,然后让他们熟读成诵,就这样,在做好了充分地准备之后才上课。

一、牵主线,品诗情。

在整体感知环节中先让学生找出概括红军长征途中经历的艰难险阻的一句诗,即:“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在朗读感悟后理解了“只等闲”是平平常常的意思,“万水千山”是形容山无数、水无数,隐含着困难多、艰险多的意思。学生理解了诗句的含义同时也懂得了红军对待困难的态度,从而体会到红军不畏艰险的大无畏精神。接下来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诗句中具体描述红军的五副“征难图”——腾越五岭,横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借助课前查阅的资料和反复地品读学生感受到红军那种勇往直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多方法,悟诗境。

抓重点词,品长征。如:教学中抓住“逶迤”和“磅礴”去感受连绵不断的五岭山脉和高大险峻的乌蒙山从而品读到红军征途中的重重困难;抓住“腾细浪”和“走泥丸”去感受红军藐视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联系历史,忆长征。漫漫二万五千里长征路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数不胜数,诗中所提到的只是代表性的几个,所以先让学生结合收集的资料,谈谈对长征的了解,之后,出示长征路线图教师加以讲解。学生就这样一边回忆着历史,一边震撼着中国革命历程中的这一壮举。

想象画面,悟长征。先让学生回忆读过的一些长征故事,然后引导学生:当我们读着“五岭逶迤,乌蒙磅礴”,你能想到当年红军是怎样翻越的吗?学生大胆地进行想象有的说出:“山高大险峻,每走一步都很吃力。”有的说出:“山路很难走,红军战士穿着草鞋,脚都磨破了。”学生想象着画面,对诗句的理解也就更深入了。

走进作者,诵长征。学生通过交流对毛泽东的了解,知道了就是因为有如此乐观豪迈的一代伟人毛泽东,所以才有了一支乐观豪迈的红军队伍,才取得了长征的胜利,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学生对红军英雄豪迈的气概油然而生发一种敬意。

三、拓展延伸,丰富积累。

因为《长征》是五年级上册第八训练组的一篇文章,这个训练组就是围绕“走进毛泽东”展开的教学活动。所以,学完课文总结时要求学生继续收集关于长征和毛泽东的诗词,为下一步《走近毛泽东》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做好准备。

不足之处:

1、感觉学生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不是很到位,没能真正走进诗中去品长征。看来,课前只查资料是不够的,应该教师先播放一些长征的画面让学生看,比如:爬雪山,过草地等长征故事,那样学生在课堂中就会更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真真切切地感受长征的艰难和红军战胜艰难的无谓精神。

2、教学节奏没把握好,使得教学内容前松后紧,在课末感受长征精神时,没能让学生尽情地发表心中所感,教师的主导因素太多。

3、忽视了当堂达标,无法更好地检测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度如何。

★ 有关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 七律长征教案

★ 七律长征课件

★ 人教版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 七律长征(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 七律长征听课记录评语

★ 《长征》节选教学教案

★ 七律藏头诗

《七律长征》马祯教学设计 篇10

同心一小五年级

马祯 教学目标:

1、认识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正确理解下列词语:只等闲、逶迤、腾细浪、磅礴、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

2、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3、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背诵全诗。[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学准备]:

1、学生查找有关长征的资料并自学生字词;

2、收集有关毛泽东所写的诗词。[课前预习]:

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2.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懂课文。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解题。

1、师:回顾那段峥嵘岁月,二万五千里长征,谱写了多少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迹;二万五千里长征,造就了多少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二万五千里长征,又留下了多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力量。那么,如此丰富深厚的历史内涵,在长征即将结束的前夕,一代伟人毛泽东写下了诗史上这首著名的七律《长征》。风云历史,浓缩成一首诗。今天我们就顺着伟人的笔迹,去触摸长征的风景。(教师板书课题:25七律.长征)

2、解释“七律”。(七言八句,颔联、颈联对仗工整)。

二、初读,整体感知。

出示阅读提示(请一位学生读,明确要求):

1、自由朗读诗歌,注意把诗读通顺,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把握朗读的节奏和感情。

2、指名学生读,正音并检查生字:逶迤 磅礴 泥丸 岷山。

3、刚才在读诗歌的时候,哪儿些字词的意思你不太明白,你可以提出来。谁来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预设:等闲、逶迤、腾细浪、磅礴、走泥丸云崖、三军、尽开颜。随着我们深入学习,我想对“暖”“寒”这两个字的含义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4、再读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写了什么?(红军长征,遇到了各种艰难险阻,最后取得了长征的胜利。)哪句话看出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理解着句诗。只等闲:平平凡凡的小事。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诗歌描写红军长征历经的千难万险,表现了红军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三、品“万水千山”体会“远征难”。(等闲小事有哪些?读着读者,你仿佛都看到了那些画面了.)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哪几幅图?为什么? 万水千山:泛指,形容山无数,水无数,困难多,艰险多。A那么红军战士们渡过了哪些河呢?请你在诗中找出来。金沙(金沙江),大渡(大渡河)。谁来读一读写水的诗句。

B、红军渡过了金沙江、大渡河,又越过哪些山呢? 找出:五岭、乌蒙、岷山。谁再来读一读写山的诗句。

2.这一路长征,红军可谓是跋山涉水,长征从江西瑞金出发,一直到达陕北延安,这就是长征的整个路线图。(出示长征路线图)。

1、“腾细浪”、“走泥丸” 1)、说感受

预:绵延不绝的五岭只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的波浪;气势磅礴的乌蒙山只不过是滚动着的小泥丸。引导:说得真好,能读出你的感受吗?

(2)、看图。师板画引导学生比较:逶迤——细浪,磅礴——泥丸。引导:五岭山脉纵横四省、绵延千里,乌蒙山海拔2300多米,气势磅礴。拖着病残之躯,忍饥挨饿翻越这样的大山,他们走了一天又一天,山是翻了一座又一座,战士们的草鞋走破了一双又一双,有的战士累倒了,有的战士病倒了,有的战士永远留在了山上。但这样的困难红军怕不怕?(不怕)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师生合作读)(3)、学生练读

引导:多么强烈的对比呀,谁能读出山的雄伟,细浪、泥丸的轻巧?为什么毛主席和他所领导的红军会这样看待?(革命乐观主义)(生自己练读之后,老师引领学生分组读。)这样的事情在红军的眼里都是小事。只因为——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4)、男女合作读,再齐读。

2、“暖”与“寒”说感受→读。

过渡:还能从诗文中的哪些地方感受到红军的勇敢?

(1)请生讲“巧渡金沙江”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暖”。引导:金沙江之战,干净利落,快刀斩乱麻,高兴呀!再读——(2)预答:害怕(这就是寒)读 心惊肉跳(这就是寒)读 毛骨耸然(这就是寒)读 看了这场战斗,你有什么感受?

预设: 惨烈、激烈(这就是寒)——你读!

惊心动魄(这就是寒)——你读(3)生感情读,读出红军的“不怕”

引导:金沙江智取,大渡河恶战,这一“暖”一“寒”是红军战士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两场战斗,两种场面,心情一样吗?你能读出这两种不一样的感受吗?自己练一练。(分男女组朗读)

指点:天险逾越了,但现在回想起那场面,还叫人胆战心惊。“暖”,写出了巧渡成功的愉快。“寒”,写出了强渡的惊心动魄,又进一步突出了“难”。这一暖一寒再现了红军战士面对敌人的英勇无畏——读; 这一寒一暖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红军把困难视为“等闲”的乐观精神——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3、悟“更喜”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质疑:更喜?读读前面的诗句,细细琢磨。(有过哪些喜?)2)、他们翻越了五岭和乌蒙,他们渡过了金沙江,夺下泸定桥,这一切他们都曾乐观的面对,虽然如今面对的大雪山终年积雪,绵延千里,但是你可以想象到什么?(他们依然乐观;不放在眼里)翻越了岷山,意味着长征即将胜利。谁不高兴呢?所以,毛泽东看到的是“三军过后——”(生接)“尽开颜”

3)师:是啊,红军是英勇的,红军是乐观的,难怪毛泽东会那样豪情万丈地赞道——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四、总结全诗,拓展延伸。

1、让我们用毛主席的一段话对长征做个总结。

2、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同学们得到什么启示?

师:同学们得到的启示很大。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以后同学们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不妨想想红军长征,一定会得到一股新的力量,让你勇敢地战胜它。我想,这就是我们学习这一课的最大收获。

3、拓展延伸

交流所搜集到的毛泽东的其他长征诗词,说说毛泽东诗词的风格。

板书设计 :

25七律长征

远征难

英勇乐观

(画细浪)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篇11

海港区和美实验学校 李海侠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闲、逶迤、磅礴、岷山”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表达的情感,领略诗人的胸怀。

教学难点: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课前活动:搜集有关红军长征的图片、书籍、影视作品等资料,了解红军长征时的情况,并与同学分享。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了解长征 1.导入课题

同学们,七十多年前,中国革命史上发生了一件气吞山河的大事,那就是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2.了解长征

(1)对于长征,你有哪些了解?

(2)请同学们看着大屏幕,听老师来介绍一下。(3)了解七律,读好课题。

二、自读诗句,感知诗意

1.出示整首诗,指名读,把诗读准确。

2、读诗,不仅要读通,还要读懂。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想想每句诗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就做上记号。

3、理解诗意。我们一起来交流有下,你刚才在理解诗歌时,有不懂的地方吗?

4、读通了诗,又有了初步的理解,谁能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什么?(引导学生说出:长征非常艰难,但是红军不怕艰难。)

(板书:远征难

只等闲)

5、哪两句诗直接写出了这个意思?(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三、学习诗歌,品悟诗情

1、学习句子: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①你从哪些词语中读懂了红军长征很难? A、万水千山

B、远征难 ②你能读出长征的遥远与艰难吗?

③那你又从哪里读懂了红军战士不怕难呢?(只等闲)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2、请同学们仔细地读读这首诗后边的六句话,用“——”划出描写长征艰难的词语或句子,再用“~~”划出描写红军战士不怕难词语或句子,细细体会。

3、学生自由读、体会。

4、全班交流。

A、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①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艰难? A、五岭逶迤

B、乌蒙磅礴

“乌蒙磅礴”,你看到了怎样的山? 你能读出这种气势雄伟感觉吗?

②那你又从哪里感受到红军战士的不怕难呢?

A、腾细浪

逶迤的五岭在红军战士的眼里,只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

B、走泥丸

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只是滚动的泥丸。C、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只是翻腾的细浪、滚动的泥丸,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

③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一读。

④同学们,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仅仅是这两座山脉吗?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了18座这样巨大的山脉,翻山越岭,长途跋涉,何等艰难,可红军的回答是──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D、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1)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的艰难? A、云崖

B、大渡桥横铁索寒

①(出示:铁索桥静止画面)谁了解泸定桥? ②站在江边瞅一眼,你心里有什么感觉?

③那冰冷的铁索,那湍急的水流只要看一眼,就已经让我们不寒而栗,更何况对面还有凶狠的敌人,用机枪疯狂地扫射着!那红军又是怎样对待的?想看看那激烈的战斗场面吗?

④看录像,谈感受。⑤读出感受。

(2)你从哪里感受到红军战士的不怕难呢? 暖

①(出示金沙江图)

②面对这样险峻的金沙江,为什么给红军感觉是暖的?(天气暖,巧渡金沙江)

③听故事,谈感受?(机智勇敢)

板书:机智勇敢 ④有感情地读。

(3)引导:金沙江智取,大渡河恶战。这一暖一寒,你能读出两种不一样的感受吗?自己练一练。(分男女朗读)

(4)而事实上,长征途中,红军要度过这样的河还有24条,哪一条不险,哪一条不难?但红军的回答仍然是——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C、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①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的艰难? 千里雪

展开你的想像,让自己置身于茫茫的雪山之中,要翻过这样的雪山,你会遇到哪些困难?

②那你又怎么感受到红军战士的只等闲呢? 喜

从诗歌中找一找,红军战士遇到了哪些“喜”?“更喜指什么”还指什么?

③翻过雪山,就迎来了长征的胜利,所以说——三军过后尽开颜,把你的感受融入朗读中。

④是呀,看着雪山就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坚强的信念、坚定的决心全都化为一句话──

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四、拓展延伸。

1、读全诗。

2、积累,试背。

3、拓展:

从诗歌、雕塑、电影、故事、歌曲方面进行拓展,帮助学生了解长征。

4、作业:

必做:背诵《七律·长征》

选做:毛主席的诗词每一首都是那样的豪情万丈,成为不朽的史诗。请同学们课后去收集毛泽东的诗词,积累下来。或者观看关于长征的电影,写一篇读后感

五、总结。

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如果你遇到了困难,那就请你想想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困难吧,希望同学们能发扬红军战士的这种长征精神,克服一切困难,勇敢前进!

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毛泽东 远征难

只等闲

无畏

乐观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和美实验学校 李海侠

在此次联片教研中,我选择了执教《七律·长征》这一课,因为我觉得毛主席写的这首诗实在是太有气势了,我很喜欢。

今天,我终于走上了讲台。一节课下来,自我感觉很有收获。

一、教学思路较为清晰。

本节课从读准字音、读通诗歌、读懂诗歌,再到深入地理解诗歌,条理非常清楚,在理解诗歌时,能用一个主问题来统领整篇文章的教学。紧紧扣住“长征的艰难”和“红军战士的不怕难”这条主线展开教学,层层深入,使学生心灵受到熏陶感染,体会到长征的艰难,领会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必胜的乐观主义。

二、善于用教师的情绪去感染学生。

在一堂课中,如果教师始终是情绪激昂的,那么学生自然也会受到感染,而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到学习之中。这节课中,我觉得我首先是完全地融入文本之中,从而导致学生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但是,经过仔细地反思,我觉得我在以下几个方面还做得不够好。

一、回环复读使用的时机要恰当。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为统领,每个环节教学之后,都会回到这句话的朗读中。理想的设计意图是希望学生能在一次又一次的反复朗读中,逐渐提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这句话的理解也能逐渐深入,读出红军战士的豪迈气概。但是,由于我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够细致、到位,而且学生也缺乏深入的感悟,所以在一遍又一遍的回环朗读中,学生的语调是单一的,在同一层面上的,让人觉得没有层次感,枯燥乏味。

三、有些细节的处理不够完善。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篇12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主题:《七律 长征》

设计者:石道乡中心小学 王彦娟 课时:第一课时 目标制定的依据: 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词。

2、通过语调、韵律、节奏体味诗词的内容和情感。教材分析

《长征》是毛主席饱含胜利的喜悦和革命热情所创作的一首七律。作者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概括出红军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革命主义气概.短短四句诗成为了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览图。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词。

2、明确全诗所写的内容。背诵课文。

3、学习本课3个生字,组2个词语。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评价方案:

评价任务一: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七律诗这种体裁的感性认识。在教学环节一中完成。

评价任务二:指导读音,学习生字,在教学环节二中完成。

评价任务三:通过观看视频、阅读补充材料,增强对文章内容的感悟。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在教学环节二中完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环节一:

创设情境,解题导入。教学活动

1、播放《长征》歌曲。

师激情解说:同学们,我们现在听到的这首歌叫“长征”。在作家魏巍的笔下,长征是“地球的红飘带”。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说:“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是现代史上的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在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的笔下,长征是“前所未有的神话”。

2、板书课文题目。(生三次齐读课文题目。每次齐读前引言:这是地球的红飘带;这是现代史上的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这是前所未有的神话。)

过渡:红军长征历时两年,行程二万五千里,而毛主席仅用56个字就概括了这其中的一切。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毛主席的满怀豪情吧!评价要点: 了解长征。环节二:

初读全诗,整体感知。教学活动

1、听朗诵音频,学生思考:听了这首诗,长征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结合诗中具体词语交流感受:“万水千山”体现红军长征非常艰难„„)

2、学生自由朗读诗文,再谈读后感受。(联想画面试谈感受。)

3、学生结合自学提示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4、出示学习课文的要求:

(1)轻声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同桌互读、互评,纠正读错的字音。同桌试着解答一下对方不懂的问题。

(3)全班汇报交流,读准词语,理解不懂的词语。

(4)指导书写。(“崖”字下部里面是两个“土”;“岷”字的“山”要适当地往上靠一点。)

(5)借助工具书和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理解生僻词语的意思。(逶迤、磅礴、等闲、乌蒙、细浪等)

(6)全班大声齐读一遍生字。

5、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指名朗读,师生评价。(评价角度:字音、语调、韵律。)

6、默读课文,思考:诗中描写了长征的哪些场景?有哪些疑问?做出标注。评价要点

通过多种朗读方式,读准字音并感受。环节三:熟读全诗,了解文体。教学活动

1、学生自读全诗,找出不理解的地方标上记号,并利用工具书和书下注释试着理解,在小组内交流。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3、师生共同交流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长征期间,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经历的艰难险阻,他满怀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诗篇。)

4、了解文体。

教师介绍文体:“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规定。“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诗中四大句也叫做首联、颔联、颈联、尾联。评价要点:熟读全诗。了解诗意,了解文体。环节三:朗读全诗,理解诗歌。教学活动

1、指导朗读:教师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等几个方面进行指导。

2、学生练习,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3、教师播放《长征》歌曲,以唱配诵,以唱带诵,学生感受诗歌表达的情感。

评价要点

上一篇:招投标案例下一篇:债务重组练习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