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心得体会

2024-10-01

七律心得体会(精选4篇)

七律心得体会 篇1

“六治七律”心得体会

开展六治七律学习教育活动,是全面贯彻龙湾区教育局在全区教育系统党员干部中开展“六治七律”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通过这次六治七律集中整治活动,我会努力把自己锻炼成“六治七律”的坚定信仰者、勤奋学习者、模范实践者。只有加强学习,严格自律,清正廉洁,树立良好作风,才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促进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如何做到这些呢,我认为具体做好以下四点:

一、要促进深入学习、统一思想方向。

在新时期、新阶段,要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教育爱护学生为出发点,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增强纪律观念、改进工作作风为目的,把教育与严肃纪律、规范行为结合起来,把纠错与廉洁自律、制度建设结合起来,着力解决党员、干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二、要促进作风转变,强化廉洁自律意识。

广大党员干部要严格按照龙湾区教育局,关于在全区教育系统党员干部中开展六治七律集中整治活动的重要思想要求,努力实践“六治七律” 集中整治活动要求,把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的权力观、政绩观和科学的发展观有机统一起来。

三、要促进理论学习,升华世界观。

通过“六治七律”主题教育,使大家都深刻认识到,只有坚持学习、加强学习、改善学习才能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和发展观。我会向积极向优秀共产党员学习,努力改造主观世界,努力重塑教师形象,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

四、要促进工作落实,增强学习实效。

在“六治七律”主题教育中,我们一是要增强了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的自觉性,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二是要立足于发展我校教育事业的需要,不断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认真学习以明真理,大胆实践以磨励志,严格自省以聚党性。通过坚持不懈的修养锻炼,不断提高党员的思想政治素养和科学理论素养,从而永葆党员先进性,永远做名副其实的先进分子。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篇2

南康市第一小学刘海燕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它是毛泽东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的豪迈情怀。

由于我是借班上课,先来了个成语热身,不过整堂课还是我讲的多了些。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写作背景,使学生走近文本 ,,对诗歌描绘的情境与所表达的情感有更深刻的感悟 , 我在课前布置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自己也进行了充分的准备:搜集了长征的相关资料以及毛泽东同志的简介及其诗词等,诗中提到的五岭、乌蒙、金沙、大渡河和岷山,学生都是很陌生的,也不太知道红军在这些地方曾经有过的艰辛。因此我搜索并剪辑了有关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巧渡泸定桥的图片视频资料。

通过课前布置学生查阅资料和课上交流资料等手段,不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好了铺垫,而且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课文的理解减缓了坡度,各种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来感悟其中的情感,而不是向学生作标准答案式的灌输。暖与“寒”的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文本想象,去感悟诗文蕴涵其中的一份细腻的诗情,一颗独特的诗心。在教学设计时,我先抓住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总起句,让学生总的感知红军在长征途中所经历的种种困难。而面对这些困难,红军战士是“不怕”,是“只等闲”,初步树立红军战士的英雄形象。然后再让学生具体说了红军历经了哪些山哪些水。

我注重了朗读指导,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将读的训练贯穿于始终,使学生由读生情。开课不久,我声情并茂地朗诵了全诗,用激情感染学生,博得了他们热烈的掌声;指导他们读诗时,我引导他们发现七律的押韵规律后,就一句一句地引导他们读;学习“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时,我进行了引读、分男女读、齐读等,快结束本课的学习时,领悟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感情不断升华。

充分运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为学生创设了很好的教学情境。在理解“铁索寒”那句时,通过想象那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那浴血攀链的红军勇士令孩子们揪心不已,教学时我播放了《飞夺沪定桥》的视频,至此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七律.长征教案 篇3

单元说明:

本单元以“重温革命岁月”为主题。包含《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灯光》,以及“口语交际:演讲”“习作:多彩的活动”和“语文园地”。

本单元最重要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本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都给人以极大的精神振奋。要以读为主,通过抓关键词句揣摩人物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想象,把握好感情基调。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精神得到熏陶,受到爱国主义教育,进而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好好珍惜现在的生活,并努力学习,建设祖国。“口语交际”的主题是“演讲”,教学要引导学生通过丰富的语言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并能大胆地在众人面前展示出来。演讲时做到观点明确,有感染力和号召力。本单元习作的主题是“多彩的活动”,教学可引导学生围绕中心,有条理、有重点地记叙一次集体活动,学习运用勾画整体和刻画局部的手法描写活动的场面。“语文园地”通过交流,学习场面描写中点面结合的方法,理解语言文字中运用反复的好处,体会汉字语言的奇妙。通过欣赏、书写等形式,做到书写美观。通过朗诵、背诵的形式,积累爱国名言警句。

内容

课时

内容简说

教学要点

七律·长征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会写32个生字,会写4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

3.感受革命志士的崇高品质,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4.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

5.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记一次活动。

狼牙山

五壮士

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舍身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位壮士热爱祖国和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

开国大典

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

灯光

通过对一件关于灯光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口语交际

演讲

学会在演讲中自然流畅、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和感情。

习作

多彩的活动

把活动过程写清楚,写出自己当时的心情或感受,做到生动具体,点面结合。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

学习场面描写中点面结合的方法,理解并背诵“日积月累”中的名句。

七律·长征

教学目标:

1.会写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万水千山”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重点

让学生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

难点

理解第二、三联诗的意思并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本课要求学生会写的“崖”“渡”“索”,可分别利用熟字“涯”“度”“系”来识记,既要区别它们的字形,还要辨析它们的字义;“律”字可采用换偏旁成新字的办法来识记。本课有一些特指词语,如“五岭”“三军”,这些词语的意思,教师可直接告诉学生。还有一些词语的意思,如“远征”“等闲”“走泥丸”,可结合诗句理解。

2.阅读理解

细读全诗,理解每句诗的意思时,应引导学生结合查阅的资料(如文字、图片、影视资料等),深刻体会红军长征途中的“难”以及红军战士的“不怕难”,不要仅仅就字就词孤立地分析讲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句,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红军的战斗豪情。

3.表达运用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结合搜集的资料说说:除了诗中写的五岭、乌蒙、岷山,以及金沙江、大渡河这些自然环境带来的困难,红军还会遇到哪些困难呢?他们又是如何战胜的呢?

学前准备:

1.预习提纲

(1)课前观看反映长征的纪录片或故事片,搜集红军长征的有关资料。

(2)了解作者毛泽东。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万水千山”等词语。

2.了解课文的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了解长征

1.顺水推舟点题。

同学们,几十年前,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2.学生交流资料。

请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交流红军长征路上的故事。

3.老师补充资料。

(1)1934年,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党中央召开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错误路线的统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课件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

4.了解毛泽东主席。

请同学结合课前搜集的信息,为大家介绍毛泽东主席。

【设计意图】

学生资料的搜集,以及老师适时的补充,加深了学生对长征的了解,为理解诗句,体会红军大无畏的革命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七言律诗简介。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究平仄,中间两句按常规要对仗。

2.师范读课文,读出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3.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课件出示:

自读要求

(1)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朗读的时候要体现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感。

(2)通过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3)借助注释和插图,想想这首诗的大意是什么。

4.反馈读书效果。

(1)指名读。强调“岷”是前鼻音;“腾”是后鼻音。正音后齐读。

(2)理解词语。(结合注释和已有的生活经验)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诗中指山势高大、险峻。

万水千山:“万”和“千”都不是实数,形容山无数,水无数。

细浪:小浪花。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三军:诗中指红军队伍。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3)结合注释及插图,同桌合作,理解全诗大意。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大意。

【设计意图】

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有关方法的知识。”只有学之有法,才能学之有效,学之有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的“钥匙”,让他们自己去开启知识宝库的大门。这一环节,重点教给学生自读课文的方法,让他们学会读书,提高学习效率。

三、布置作业,指导写字

1.熟读课文。

2.指导书写生字。

(1)利用熟字“津”“涯”“度”“系”来识记生字“崖”“渡”“索”。

(2)观察“崖”“渡”,书写时要注意什么?强调这两个字的撇都要写舒展。

(3)学生书写生字。

【设计意图】

此环节注重写字指导,从启发学生想办法识记字形到观察字的间架结构,把字写美观。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一步一步地设计,扎扎实实地落实了写字教学的目标。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进入新课

1.回顾旧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些什么?

2.导入新授。这节课我们继续去领略英雄们的豪迈气概,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在上节课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已能初步体会到长征的千难万险及红军战士不畏艰难的英雄气概。本环节设计虽然朴实,却能紧承上一节课的教学,通过回顾已有知识,调动学生情感,使学生更快地融入学习氛围,为更好地学诗做铺垫。二、细读全诗,领悟意蕴

二、细读全诗,领悟意蕴

课件出示: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一)学习首联。

1.理解“远征”。自由读首联,看看哪个词语与课题相照应?(“远征”)

2.理解“万水千山”。

(1)抓词体会意思。红军在这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从这句诗中的哪个词可以体会出来?(万水千山,说明了红军长征路上困难多、艰险多)这个词还可以怎么说?(千山万水、千难万险)

(2)据词找山水名。同学们,二万五千里漫漫征程,诗人很难一一记叙,那么诗中选取了哪些地方?你们能找到吗?

3.理解“只等闲”。

(1)红军战士面对千难万险,怕不怕?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来?

(2)解释“只等闲”。(只等闲:只是把困难当作平平常常的事。)

4.指导朗读。

“不怕”要读得语气坚决,充满信心;“只等闲”要轻读,读出当作平常事的平淡语气。

5.小结:这一联总写,诗人直接点出长征的艰难,以及面对困难时红军的态度。

【设计意图】

一方面结合课文语境,学习词语,扩展词汇量;另一方面通过对“万水千山”的理解,感受红军长征的艰难,使语文学习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较好地结合起来。

(二)学习颔联。

课件出示: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看图感知艰难。

课件出示图片:绵延不绝的五岭山脉、雄伟高大的乌蒙山。

(1)在长征途中,红军得面对万水千山的险阻。看,这五岭山脉和乌蒙山是什么样的呢?诗中用什么词语来形容的呢?(逶迤、磅礴)

(2)红军在翻越这些山的时候会遇到什么困难呢?

2.对比体会无畏。

(1)那“细浪”“泥丸”是什么样的呢?教师用简笔画分别画泛着微波的小河图和路上有一些小泥球的图。

(2)这逶迤的五岭连绵千余里呀!为什么在红军眼里像是“起伏的微波细浪”?磅礴的乌蒙山多么高呀,为什么在红军眼里像是“滚动的小小泥丸”呢?

3.读出红军“不怕难”。“逶迤”“磅礴”重读,“腾细浪”“走泥丸”要读得平淡,表现出红军的“不怕难”。

红军就靠着自己的双脚,走过跨越四省、峰峦起伏的五岭,越过巍峨高大、山势陡峭的乌蒙山,走出了1000多千米的崇山峻岭。多少艰难险阻,在我们红军的眼中,都算不得什么!这是多么豪迈的气概!让我们饱含感情地再读一读。(指名读、评价读、齐读)

4.小结呼应首句。

雄伟、险峻的五岭和乌蒙山,红军战士却把它当作平平常常的事!这都是因为——(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小结:颔联不仅写出了长征的艰难,而且展现了红军藐视困难的英雄形象。山岭险峻,红军根本没放在眼里。从这里可以看出红军战胜困难的无畏精神。

【设计意图】

读出问题,读出感情,读出精神。这一设计,在帮助学生梳理诗句结构的同时,巧妙渗透了长征精神,体现了语文的与时俱进——语文即生活。

(三)学习颈联。

课件出示: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默读谈印象。

如果说颔联是千山的写照,那么颈联就是万水的说明。默读第三联,说说金沙江和大渡河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听讲解感受“暖”。

课件出示:

(1)教师介绍:这就是险峻的金沙江!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敌人本想凭着这个天险阻挡我军北上。当时敌人疯狂地说:“一只鸟飞过去都是妄想!”要知道金沙江水流湍急,两岸高山峭壁,敌人戒备森严。然而我们的红军足智多谋,假装攻打龙街,迷惑敌军,想吸引他们的主力部队,愚蠢的敌人果然上当了;我军主力悄悄到绞车渡,活捉敌兵,缴获渡船,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敌军阵地。等敌人发觉赶来时,我军已安然离开,敌人只能望江兴叹,我军个个欢欣鼓舞。

(2)体会“暖”表达的情感。现在,你们知道“暖”字表达的感情吗?

生1:表现了红军高兴的心情。

生2:表现了红军欢欣鼓舞的心情。

生3:表现了红军兴高采烈的心情。

(3)读出“暖”之欢快。

面对险要的金沙江,我们胜利了——(读)金沙水拍云崖暖。

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我们胜利了——(读)金沙水拍云崖暖。

3.看片段领悟“寒”。

(1)红军和敌人的战斗有智取,也有恶战,让我们看一看飞夺泸定桥的壮烈场面吧!(播放《飞夺泸定桥》电影片段)

(2)看了这段片段,你有什么感受?

(3)诗中哪个字高度概括了当时的场面?(寒)

(4)读出“寒”之悲壮。

回想刚才那惊心动魄的场面,我们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我们仿佛看见:前有顽敌,后有追兵,红军勇士们攀着寒光闪闪的铁索浴血前进,——(读)大渡桥横铁索寒。

22名勇士手攀铁索,冒着对岸敌人的枪林弹雨前进。不怕流血牺牲,终于夺下了泸定桥——(读)大渡桥横铁索寒。

4.小结呼应首句。

这么艰难的事红军战士还是平常地对待,一“寒”一“暖”,这正是——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设计意图】

对“暖”和“寒”的理解及对其意境的体会,是本课的难点。所以在学习这两行诗句时,通过借助相关资料,学生对具体的事件、环境有了深入了解,对诗句意思的理解,以及对红军战士情感的体会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小结颔联、颈联。

1.这两联分别写了两处山和水,长征中红军战士只跨越了这两处山水吗?(结合资料作补充)

2.除了这些自然条件带来的困难,红军还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从“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可以体会到,“万水千山”不仅仅指自然环境带来的困难,它泛指所有的困难,比如:在长征中,天上每日有几十架敌机侦查、轰炸,地上有几十万的大军围追堵截。英勇的红军战士走过了万水千山,经历了千难万险。只是这些艰难险阻太多,说不完、道不尽,诗中只就几个典型事件作艺术概括。

3.再读这两联,体会思想感情。(齐读)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的小结让学生全面了解红军战士所遇到的重重困难,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红军战士的大无畏精神。

(五)学习尾联。

课件出示: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过渡:如果说翻过五岭、走过乌蒙,是征服大自然的喜悦;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是战胜敌人的豪情。那么翻越大雪山,就是长征征程上接近尾声的一役,胜利的曙光就在前方!

1.聚焦“喜”。自由读诗句,哪个字眼吸引了你的目光?

2.理解“喜”。

(1)喜从何来?(我们翻越了“千里雪”的岷山,胜利在望。)

(2)翻越岷山对红军战士们来说真的不算什么吗?

课件出示:教师深情描述:岷山终年积雪,红军冒着刺骨的寒风,脚穿草鞋,踏着冰雪勇往直前,多少红军战士长眠在这里,化成了一座座晶莹的丰碑。

3.读出“喜”。克服了重重困难,胜利就在眼前,这一切怎能不令红军欣喜若狂呢?让我们把红军的这种胜利之喜、万丈豪情朗读出来吧!

4.小结呼应首句。红军战士翻越雪山,终于取得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这正是——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设计意图】

以“不怕远征难”为主线,唤醒感知,给学生以教育。课堂中结合时代背景,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再现当时情景,加深学生对“难”但“不怕难”的感悟,体会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反复诵读并补充课外资料,学生的情感思维被激活,受到了情感和思想的启迪。

三、回读全诗,升华感情

(配《七律·长征》音乐)红军战士跋山涉水,风餐露宿,面对千山万水,面对艰难险阻,却始终保持着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终于完成了史无前例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他们的精神深深地震撼着我们,让我们在激昂的《七律·长征》音乐声中,用朗读来表达自己此时的全部感受吧!齐读全诗。

【设计意图】

在《七律·长征》音乐声中回读全诗,意在创设情境,进一步激起学生对红军的敬仰之情,使他学生的思想感情得以升华。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背诵课文。

这样壮丽的诗篇,我们应该牢记在心中,请大家把它背诵下来。

2.拓展延伸。

(1)搜集毛泽东的其他诗词或有关长征的其他作品,细读鉴赏,领略诗境。

(2)课后阅读《地球的红飘带》。

【设计意图】

七律长征 评课稿 篇4

《七律长征》评课稿

段文祥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无往而不胜的豪迈情怀。诗文虽然不长,但知识丰富,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很多。我觉得向老师这节课为我们如何上好诗词这类体裁的课文作了一个很好的示范,这首诗的年代背景距离学生比较遥远,长征,毛泽东对学生们来说都是很陌生的,因此,背景的树立和了解,对学生来说是理解这首诗的一个关键所在。课前让学生查找有关资料,起到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的作用,为课文的理解减缓了坡度。课堂导入时,先请学生谈谈对毛泽东、长征的认识和了解,紧接着又适当补充小结,让学生对长征的艰难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为学习全诗奠定了基础。同时,诗中提到的五岭、乌蒙、金沙江、大渡河和岷山,对学生来说也都是陌生的,也不太知道红军在这些地方曾经有过的艰辛,树立这些背景的形象,也就是树立了一个学习的靶子,困难越大,而红军克服了,就越突出红军的顽强和乐观精神。

下面我就其中印象最深刻的几点谈谈我的体会。

一、精心准备,具有“长征”精神。

本次活动,郭老师对如何上好诗词这类体裁的课文进行大胆的尝试。做了精心的准备,动员学生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充分了解了长征这一伟大的历史壮举和毛泽东这个了不起的人物,为教学做了充分的准备。同时,“敢于挑战、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就是一种现代的“长征“精神,令人佩服。

二、补充历史事件,突破难点“寒”和“暖”。

这首诗描写的长征距孩子生活的时代较远,加之以诗词的形式表现,对于小学生理解起来确实有些困难。理解第三联中“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的“暖”和“寒”所蕴含的情感是教学的难点。在理解“暖”字时,郭老师通过先让学生读《巧渡金沙江》的故事,然后说说自己的感受,再进一步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到了红军不费一枪一炮,不伤一兵一卒巧渡金沙江后的那种喜悦和自豪。在理解“寒”字时,郭老师先通过让学生回想《飞夺泸定桥》的影像资料,明礼 善学 尽责 阳光

让学生对这个“寒”字有了感性的认识,为学生理解“寒”字奠定了坚实的感情基础,然后用对“寒”的理解渐趋深入,最后在学生充分感悟、大胆表达之后,教师又引导学生进行了反复品读,此时,学生深刻体会到了红军抢渡大渡河时的惊险悲壮、惊心动魄,对“寒”字的理解水到渠成。文本通过如此解读,“暖”“寒”这两个字变得丰满而厚重,教学的难点也成功突破。

对于本诗中难于理解的词语“逶迤”、“磅礴”向老师的处理更是新颖、恰当。如果让孩子单独解释,孩子很难真正理解,而放在图片中用学生已有知识去描述,再将已有的词汇总结在一起,便形成了新词的概念,既理解了词语的意思,相信学生也一定学会了应用,真可谓一举两得。让我倍受启发,也不同地叫一起“好”。

三、反复吟诵,引领学生表达情感。

我们说,在课堂上,最美的声音就是学生朗朗的读书声。崔峦先生说过“使人人都能从头到尾读几遍书,有时间能够从容地想一想,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特别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能够有一点自己的看法,哪怕是肤浅的,但确实是自己的看法。”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静心阅读,潜心阅读。而今天的课堂上,郭老师给足了时间让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在读中掌握朗读的技巧,在评价中指导朗读诗的韵律和节奏,在读中进入课文的情境,在读中理解课文的内容,在读中突破了课文的重难点。

四、教师语言精练,饱含激情。

郭老师的教学语言也优美简练,饱含激情,可谓是一首现代的长征组诗。整堂课上非常富有激情,在引领学生领悟情感是非常成功的。

五、课堂容量大,课外知识丰富。

从课前、课中到课的结尾,教师一直坚持适时、恰当地穿插课外知识,丰富学生课外的知识量,开拓学生的视野。真正做到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特别是结尾,视频资料以第三者的口吻讲述了祖国的历史和现代的发展,既为本单元的写作《读后感》奠定了基础,又让学生体会到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应该珍惜。升华了主题,正确引导学生如何面对学生和生活上的困难,进一步理解了“长征”精神,让“长征”精神落到了实处。

当然,没有一节完美的课,我个人认为:在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的 求真求实 尽善尽美

上一篇:休假管理系统下一篇:教师研修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