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词语的教学

2024-09-08

小学语文词语的教学(共12篇)

小学语文词语的教学 篇1

词语是组成文章最基本的单位。反过来也可以说, 词语是获取文章基本信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重要切入点。关于词语教学的目标, “课标”在三个学段中分别这样表述: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 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第一学段)

能联系上下文, 理解词句的意思, 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词典和生活积累, 理解生词的意义。 (第二学段)

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 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 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体会其表达效果。 (第三学段)

综观三段表述, 我们可以发现“课标”对词语教学是螺旋递进式地反复强调:

首先, 既有策略导向又有目标定向。第一学段,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是策略, “了解词句意思”“积累词语”是目标;第二学段, “联系上下文”、“借助词典和生活积累”是策略, “理解词句意思”、“体会关键词句表达情意作用”、“理解生词意义”是目标;第三学段, “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是策略, “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体会其表达效果”是目标。

其次, 目标层次逐步提高。第一学段只需了解, 重在积累;第二学段达到理解, 重在体会关键词语表达情意的作用;第三学段要能独立推想, 辨别体会情感色彩背后的表达立场、意图与效果。

再次, 生词与关键词语目标有别。生词, 从学生认知水平、阅读阈限而言, 重在充分理解明确其意义;关键词语, 从文本言语表现而言, 重在感受具体色彩、体会其表达的效果与价值。

当面对内容不同、风格各异的文本和年段有别、层次参差的学生时, “课标”对词语教学的这些导向如何化为扎实有效的教学实践, 的确要考验教师的判断力、解读力与执行力。不过, 只要教师能在“变态”中守住“常态”, 紧紧贴近“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核心目标, 就不至于丢失本体与本色。笔者以为, 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的常态不外乎三个层面。

一、明察词语的概念义

词语是“历史形成的世间万物的符号”, 首先具备的是表意功能。作为事物的符号, 一方面词语能使人以词代物、因词思物, 看见词语似乎也就看到事物的本身;另一方面, 词语又“不能直接把世间事物变为映象”, “只能间接反映事物”, “很容易造成模糊的映象, 甚至发生偏差”。因此, 任何一篇作品的高质量阅读首先要从准确理解词语的概念义 (有人也称“理性义”) 开始, 关键是把理解词语与课文所描写的具体事物、事实、现象紧密结合起来, 力求确切明察, 不可模棱两可。这样才能弄清楚文章究竟写了些什么。

案例1:薛法根老师教学《雾凇》片段。

(听写“饱和的水汽”“雾气”“霜花”“遇冷凝结”;订正后齐读。)

师:课文中出现了这几个事物——水汽、雾气、霜花。根据课前的预习, 你能说说“雾气”是怎么回事吗?

生:雾气是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后飘浮在空中的小水滴。

师:雾气是飘浮在空中的小小水滴。那么“霜”是怎么回事呢?

生:霜是在气温降到零度以下时, 水汽遇冷凝结的冰晶。

师:霜是小小的冰晶。那么“雾凇”又是怎么回事呢?

生:寒冷的水汽在树枝上结成了冰花, 就是雾凇。

师:雾凇实际上也是一种霜花, 但是这种霜花不是结在地上, 而是结在哪里?

生:结在树上。

师:凝结在树上, 树枝上就挂满了洁白晶莹的霜花, 就形成了“树挂”, 那便是———

生 (齐) :雾凇。

师:谁能将“饱和的水汽、雾气、霜花、雾凇”之间的关系用几句话说清楚呢?

生:空气中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成小水滴, 飘浮在空气中, 就成了雾;这些水汽如果遇到很冷的空气, 零度以下, 就凝结成小冰晶, 成了霜花。一般的霜花是结在地上的, 而结在树上的霜花就成了雾凇, 俗称“树挂”。

师:你这样一说, 就把本来模糊的事物说得清楚了, 其实, 这就是雾凇形成的原理。这些都藏在这篇说明性的课文当中。

……

《雾凇》是一篇说明性文章, 雾凇的形成过程是文章主要说明的内容, 与之相关的三种事物分别是“水汽”“雾气”和“霜花”, 变化的必要条件是“饱和”“遇冷凝结”。薛老师深知, 学生要想深刻领会文章的说明内容, 必须从准确的词语概念义入手, 因此所听写的词语既不是文中生词, 也不是写景好词, 而是与文章要介绍说明的“雾凇”相关的三个词语 (“水汽”“雾气”“霜花”) 及揭示变化必要条件的关键词语 (“饱和”“遇冷凝结”) 。接下来, 让学生联系预习经验交流“水汽”“雾气”“雾凇”分别是怎么回事, 实际上是让学生把词语还原成事物, 表述它们形成的原理;最后让学生用几句话把“水汽”“雾气”“霜花”之间的关系说清楚, 就把文章介绍的主要内容表达清楚了。这样, 有了概念义的厘清, 才能进一步按照阅读说明文的一般规律, 引导学生快速捕捉到文章的介绍要点, 领会文章的说明方法。

二、揣摩词语的表达义

分布在作品言语链条上的词语, 已经“进入了运用的状态, 融入了表达者的主观情感因素, 属于言语的范畴”, 彰显了作者独特的言语风格和个性的表达方式。“课标”所说的“体会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第二学段) 、“体会表达效果” (第三学段) 的本质就是从动态的层面揣摩言语成品 (文本) 中词语表达行为的艺术, 达到“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核心目标。

案例2:《草原》教学片段。

师:迎客、相见、款待、联欢, 这几个场面构成了主客相遇的过程。老舍先生抓住了每一个场面进行了详细的描写。请大家静静品读场 面中的每一个细节, 试着关注一下重点句、关键词, 看看能否读出文字背后的东西。

(生默读课文)

师:在迎客这个场面中, 你关注了什么?

生 (读“忽然, 像被一阵风吹来的……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主人能到几十里外来迎接客人, 太热情了。

师:主人迎客是人之常情, 没想到迎得这么远。

生:男女老少都来了, 说明来的人数多。

师:老人孩子都来了, 足见主人对我们——

生:热情。

生:非常欢迎。

师:还有什么发现?

生:速度特别快, 像被一阵风吹来的。

师:句中还有哪个字能看出主人来得快?

生:“像一条彩虹朝我们飞过来”中的“飞”字。

师:这个“飞”除了写出了主人来得快, 还写出了什么?

生:马跑得像飞一样快。

师:主人为什么要把马骑得这么快?

生:是想早点迎到我们。

生:主人迎我们心情急切, 所以像飞一样。

师:下面句子中还有两个“飞”字, 你发现没有? (指生读)

师:迎到我们了, 为什么还要“飞驰”呢?这个“飞”字又写出了——

生:写出了主人见到我们心情激动。

师:“车跟着马飞过了小丘”, 实际是说谁跟谁飞过了小丘?

生:我们跟着主人飞过了小丘。

师:这个“飞”字背后藏着什么呢?

生:主人急切地把客人带回蒙古包。

师:读书就要这样透过文字读出人物的内心。老舍先生写主人途中迎客连续用了三个“飞”字。透过“飞”字, 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马在飞, 人在飞, 更能看到主人——

生:心在飞

生:情在飞。

师 (板书:心情) :在同一节中, 作者在前面描写“我们”时也反复地用了一个字, 谁有火眼金睛发现它?

生:反复用了“走”字。

师:汽车可以说“行驶”, 也可以说“奔驰”。作者说汽车“走”, 是想说汽车速度慢吗? (生纷纷摇头)

师:那这样写, 有什么特殊所指吗?

生:说明草原辽阔。

师:在这么辽阔的草原上, 听不见一点声音, 也看不见什么东西, 你推想一下作者的内心该是什么样的?

生:现在已经没有刚看到草原时的激动了。

生:慢慢就变得郁闷了。

生:心里盼望着主人的出现。

师:是呀, 怎么主人还不出现呢?越这么想, 越觉得车是在“走”, 所以这“走”字写出了——

生:焦急。

生:急切。

生:期盼。

师:是呀, 虽然人物的内心描写只字未提, 但透过这“走”和“飞”字能感觉到客人和主人的内心。这就是大师语言的魅力。

于漪老师说:“把语言文字的魅力教出来, 这样以文章的人文内涵震撼学生的思想和情感, 在语言的推敲中提升学生的能力。”无疑, “走”与“飞”字是途中描写部分最美的“言语”风景。由学生关注到的细节开始引领, 逐步聚焦于“飞”字, 一字见神韵;再拓展引发, 聚焦“走”字, “一字未宜乎”。通过这样的对比感悟, 让“走”与“飞”字在学生心灵中鲜活起来、具体起来、生动起来, 让文字的张力凸显出来, 达到指向表达效果的深层理解。这样的教学, 激活的是学生自身的灵性, 发掘的是学生自身的潜能, 训练的是学生敏锐的语感。

三、建构词语的篇章义

篇章理解, 我们一般着眼于文章脉络结构、叙述或说明顺序、基本写法或表达技巧等等。实际上, 文字作品中词语的运用不仅能提升其所在句子的表达效果, 甚至还会影响篇章的连贯和表意效果。因此, 词语理解同样可以与关注篇章结构结合起来。

案例3:薛法根老师教学《九色鹿》片段。

(生齐读自己默写的三个词语“见利忘义”“背信弃义”“恩将仇报”)

师:这组词语有什么特点?

生:都是写一个人的品质很坏。

生:这样的人就是灵魂很肮脏的人。

师:在这三个词语下面再写一个“灵魂肮脏”。

(生默写)

师:“灵魂肮脏”的“肮脏”和“环境肮脏”的“肮脏”有什么不同?

生:“灵魂肮脏”是说一个人的品德不好;“环境肮脏”是说某个地方不清洁、不干净。

生:“灵魂肮脏”指小人, 那种很卑鄙的小人。

师:对!同学们对这三个词语有了初步的理解和体会。的确, 这三个词语刻画了一个灵魂肮脏的小人———调达!那么调达到底做了什么见利忘义的事?做了什么背信弃义的事?又做了什么恩将仇报的事呢? 请大家认真读一读课文, 借用课文中调达的具体表现, 描述一下这三个词语的含义。

(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 并结合课文内容练习讲述这些词语的具体意思。)

生:调达被九色鹿从河里救起, 发誓绝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但是, 当他看到国王重金悬赏捕捉九色鹿的时候, 心想发财的机会来了, 就忘记了自己曾经发过的誓言, 向国王告了密。

师:这就叫——

生 (齐) :见利忘义。

师:谢谢你, 说得多具体, 多清楚啊!

生:调达看到张贴的皇榜, 知道国王重金悬赏捕捉九色鹿, 就一心想发财, 顾不得对九色鹿发过的誓言, 进宫告密, 还带着国王的军队前去捕捉九色鹿, 滥杀无辜。

师:你说得好!违背了自己的誓言, 丢弃了应该有的道义。这就叫——背信弃义!

生:九色鹿从汹涌的波涛中将落水的调达救了上来, 调达本应该知恩图报才对。谁知道他当着九色鹿的面郑重起誓, 说决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可是, 一见到国王重金悬赏捕捉九色鹿, 就把自己的救命恩人——九色鹿出卖了, 进宫向国王告密, 妄想发财。而且还真的带着国王的军队包围了九色鹿, 想置九色鹿于死地。这就叫恩将仇报。

师:你这么一讲, “恩将仇报”的意思就清楚明白了。

……

《九色鹿》作为一篇佛经故事符合叙事性作品注重缘由、过程与结果的一般特征。薛老师把默写“见利忘义”“背信弃义”“恩将仇 报”作为起点, 发现三个词语的特点, 引出“灵魂肮脏”, 四个词语组合成特定语言环境共同指向故事中一个重要角色———调达;接下来, 将角色与词语重构, 以话题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选择、提炼、重构, 继而表达、交流。一方面, 学生在具体语境中感受了四个词语具体的情感色彩, 准确获得词语赋予的内在情理;另一方面, 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都在词义的描述中凸现出来了, 学生对文章的主旨、寓意及主要情感倾向也有了整体把握。这种以词读篇、以篇丰词的教学, 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品味词语的运用之妙和篇章结构之美, 还有助于学生形成读写迁移时在词语选择与搭配上的篇章意识。

朱光潜先生说, 语文的最大德性是精确妥帖。词语教学就是要在整体宏观把握的基础上逐步进入微观, 留心语文的“精确妥帖”处。把那些在状物、叙事、抒情等方面具有表现力的词语, 那些蕴含深刻、让人回味无穷的词语, 那些在时间空间转换、环境意境烘托、情感情节推进等文章结构方面起关键作用的词语收揽进教学的视野, 进行权衡取舍、组块整合、品读点拨, 交流表达, 也就是陈先云老师说的“了解学生的已知, 取舍学生的未知, 激发学生的想知, 引导学生的须知”。

小学语文词语的教学 篇2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词语虽然含义并不深奥,却用的准确、传神。教学而这类词,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比较、琢磨的方法增强语感,意会词义。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中“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钟头,才渐渐熄灭”一句,其中的“才”是表示战友焦急、痛苦的心情,而“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20分钟”一句中的“才”则是表示时间短。教学时,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对比、琢磨加以理解,从而知道作者因心境不同,运用相同的词表达的感情色彩也不相同。这样,可使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对词义的理解升华为对句子的理解、对中心的把握上来。比较法理解词义,是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的一种常用方法,学生比较容易掌握。

二、互换教学法

阅读时,可用互换词语的方法理解词义。换词不但能联系旧的知识,启迪新的知识,还可以学到作者运用语言的独到功夫。例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中“落叶在林间飞舞”一句的“飞舞”换成“飘落”,然后通过比较,并联系上下文词义,知道“飞舞”的落叶,除了有“飘落”的意思外,还有忽上忽下、忽左忽右、飘飘悠悠的姿态,从中体会作者用“飞舞”的特别含义;

知道有些词既有近义的特点,更有程度深浅之分。通过这种换词练习,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准确用词的高明之处和独特的写作技巧,体会到文章显得生动、具有美感的原因所在。

三、演示实验法

词语理解最容易也最让学生感兴趣的方法是演示实验。例如教学《乌鸦喝水》时,写水“渐渐地升高”一句中的“渐渐的”,教师可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理解词义。指明让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小石子往装有半瓶水(稍带红色或蓝色)的瓶子里一粒一粒的扔下去,其他学生仔细观察水面的变化。当学生看到瓶子里水面逐渐升高地情景时,教师稍加点拨,学生马上就会领悟到“渐渐地”就是“慢慢地”的意思。

四、模糊意会法

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过程具有递时性,要经历“模糊、清晰、模糊”三个步骤,并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词语,学生只要意会,基本上知道其意思,能运用就可以了,不一定要求他们理解得很准确。随着对文章的深入阅读和阅读量得增大,学生经历一个自我模糊、不断理解得过程,并有模糊趋向清晰。教师教学时采用意会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激发他们自我探求的兴趣。

五、电教演示法

使用现代化电教媒体,可以将词语所表示的意思直观的再现在学生眼前,便于他们准确的理解。如《赵州桥》这样描写桥的雕刻艺术: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刻着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着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有的刻着双龙戏珠”句中生词较多。教学时,教师可用投影把千姿百态的龙活灵活现的展现在学生眼前,使他们更好的理解“互相缠绕”、“互相抵着”、“遥望”等词语的意思。

小学语文语境式词语教学的实施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词语教学;语境式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阅读、写作及语言表达等几个方面,加强语文词语教学的实施很关键,尤其是要加强小学语文的词语教学,以便为今后的语文学习应用打好基础。现阶段我国各地区小小学语文词语教学普遍存在教法单一、学生未有效掌握词语内涵等问题,教学效率较低。

二、小学语文词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多数小学语文词语教学普遍存在如下问题:1.孤立词语间或词句间的语境联系:部分教师忽视整体的效益,孤立地展开词语教学,导致学生在理解词语上存在偏差。如在理解《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中“他用同情的目光看着前面白皙的少年和秃顶的老头儿” 的“白皙”时,有教师为学生解读该词为“白净”的意思,这就与文章相脱离了。2.缺乏训练:在小学阶段尽管学生认识了许多新词,但是由于缺乏一定的训练,导致学生在写作中难以有效运用到新词,导致文章写起来了无生气,无文采可言。3.教法单一:据了解,有部分教师在实施词语教学时,主要以抄记词语的解释或者通过查词典的形式为主,教学方法单一而且被动,易被学生排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4.未充分挖掘词语内在的文化:大多数词语均具有一定的文学内涵,在理解词语的字面意思时应该深入到词语的意蕴。但是有部分教师仅仅是让学生背诵教学资料上的解释,这样的结果造成学生仅是理解词语字面意思,无法感悟到词语的意蕴及意义。

三、实施小学语文语境式词语教学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展开语境式词语教学能促进学生对词语的认识,有效提高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的效率。

(一)加强上下文语境的联系

单独的词语本身意义并不大,而多个词语组成的段落或者句子,就具有较大的意义。若在进行词语教学时,教师把词语单一地孤立出来,就会增加学生掌握词语的难度。反之,若教师将上下文有机联系起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效果则会不一样。所以教师应在解读文章语境基础之上,指导学生多读书。再有,教师应充分分析词语的具体语境,这样有利于在教学中促进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能够很好地说明多读书的好处,大量的阅读可以使学生在无形中积累更多的词语,并且也能加深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深度[1]。不过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时,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对不理解的词语进行查询,同时还应该在理解的同时加强词语的实际应用。除此之外,可以通过上下勾连的方法来进一步理解词语。传统教学中,多数教师喜欢在学习课文之前让学生照拼音读词语,进而再展开书写记忆,教学方法较为机械枯燥。例如在学习《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时,在理解“顶天立地”时,如果教师按照词语的本意展开解释,学生一般比较难以理解。该词的本意是“头顶云天,脚踏大地”,其可以形容形象高大的事物。如果教师结合上下文来看,可理解到文中的“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不但说明天游峰的高、大以及巍然屹立,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充分理解扫路人的伟大精神。总之,在展开词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联系上下文,让学生从上下文的语境中进一步加深对词语的理解。

(二)创设课堂的教学语境

很多时候,多数学生虽然对单独的词语有了一定掌握,但是到具体文中时又对其不甚了了,究其原因在于语境的缺失。对此,教师应该在展开词语教学时,为学生创设课堂教学语境,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热情,同时还能为学生提供一个掌握词语内涵的外在条件[2]。具体方法如下:创设虚拟情境,使学生体验词语。例如在《小稻秧脱险记》中,在理解“气势汹汹”一词过程中,教师首先可通过分组形式让学生上台表演,教师可扮演小稻草,学生可以扮演杂草,通过表演文中的故事情境,运用言语、神态将“气势汹汹”表现出来,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表演中切实感悟到词语的内涵。掌握词语,其次是要在读写结合中灵活运用词语。开展语言活动是掌握词语的一个最佳方法,以往的词语教学中,读读、写写环节仅仅是让学生认识词语的“形”,却未能对词语的实际应用有进一步的认识。所以在语文词语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读写结合。例如在学习《詹天佑》一文中,教师可以先展示詹天佑铜像的揭幕仪式,并且让学生将想说的话写出来,学生在音乐、场景的配合下,将詹天佑的真情有效抒发出来。在看到这样的效果后,教师再顺利导入课文,结合语境与学生有效展开词语教学。

四、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针对我国小学语文词语教学普遍存在教法单一、学生未有效掌握词语内涵等问题,在小学语文词语教学中实施了语境式词语教学,以期能有效提高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高紫珍.试谈词语的超常搭配[J].新課程(中),2011(02):356-357.

[2] 邱美英.让词语教学焕发生命力[J].新课程(综合版),2011(03):121-122.

浅谈小学语文词语的教学 篇4

关键词:词语教学,小学语文,兴趣

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里面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 它对于小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把握文章的内容, 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是很有帮助的, 在教学过程中一定不能放松要求。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小学各个阶段都做了明确的规定:小学低年级要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中年级要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高年级要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 推想课文中词句的作用。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如何指导、引导学生, 激发学生学习新词语的兴趣, 理解、掌握课文内容, 就显得十分的重要。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导学生自主识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感到有兴趣了, 学生才会积极愉快地学习;如果学生感到没有兴趣, 学生就不愿学习, 就会觉得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一个包袱, 词语的教学就会事倍功半。在教学过程中, 我通常采取下面几种方法, 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 找朋友识字法:一部分学生手里拿着需要掌握的生字, 另一部分学生拿着可以跟这些字组成词语的字, 让他们互相找朋友, 看谁找的朋友又快又多。2. 摘葡萄识字法:看哪一个小组摘的葡萄多, 我把要教授的字剪成葡萄, 贴在画的葡萄架上, 让学生把认识的“葡萄”摘下来, 看哪一组摘得又多又快。3. 加减识字法:让学生认真观察这些生字有什么特点, 加一个部首变成什么字;减一个部首又可以变成什么字。4.交流识字法:在教学中, 我们可以多问学生:“你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你有什么好办法, 这个字有什么地方容易出错”, 让学生各抒己见, 只要是学生的想法, 都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哪怕是多么天真幼稚的想法。这样就能大大地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提高他们的学习词语能力!

二、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字词

学生学习的字词都是来自生活, 很多都是和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因此, 丰富的生活体验就是他们识字理解词语的最宝贵的资源。有些词语虽然很抽象,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难以理解, 但是只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生活过的场景, 自己曾经的生活体验, 就不难理解了。比如教授“礼貌”一词时, 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回忆自己的生活场景:同学帮助了你, 你说“谢谢”;放学了, 你和老师同学说“再见”;回到家里, 你跟父母说“爸爸妈妈, 我回来了”;别人不小心弄坏了你的文具, 别人对你说“对不起, ”学生就很容易理解礼貌一词了。比如教授“难过”一词时, 可以这样引导学生, 当你父母生病的时候, 你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当你考试不好时, 你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当你的朋友要离开你的时候, 你的心情是怎么样的?这样学生就轻而易举地体会到“难过”的含义了。

三、用换词比较的方法来理解词语

换词就是把需要理解品味的词语换成另外一个词语, 看看这个词语跟原来的词语有什么区别, 那个效果更好。叶圣陶曾说, “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定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 最要紧的是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 一字一句都不能轻易放过, 务必发现它的特征”。通过换词比较, 可以让学生加深对词语的理解, 进而更好地理解句子的意思, 把握课文的中心。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中, “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 这个“才”字的特殊作用, 我们可以换成别的词语吗?比如“就”, 如果用“就”表示大火很快就熄灭了, 而战友都不希望那么快熄灭, 而“才”字表达出战友们“焦急、痛苦”的心情, 你看哪个更加合适。再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中“落叶在林间飞舞”, 能否把“飞舞”一词换成“飘落”。通过联系上下文, 我们知道, “飞舞”不仅有“飘落”的意思, 还有忽左忽右、忽上忽下、飘来飘去的意思, 这种姿态是“飘落”所不能表达的。通过这些换词比较的练习, 我们就能够让学生理解到用词语的严格性和独特性, 体会到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 理解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换词比较法是小学语文词语教学中一种比较常用的方法, 也是一种很受学生欢迎的方法.

四、运用朗读的方法, 引导学生理解词语

小学语文教学中理解词语的方法 篇5

新课标明确指出“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汉语语法的基本特点是“意合”,这就决定了要正确理解词语、文句和 篇章的内涵,必须联系上下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领悟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

而我们大家都知道,每个词都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出现,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关键是要仔细阅读全文,上上下下地看,前前后后地读,找出文中与词语意思有联系的内容,就能比较准确地意会出词语的意思。

2、用替换词语的方法理解词语。

用替换词语的方法理解词意,根据词语所处的语言环境,把不理解的词语换成自己理解的词语。如仍能讲得通,符合语言环境的特定意思,那么这个替换的词语就可以作为不理解的词语的解释。

3、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这是在理解词语中较常用的方法,它让理解词语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联想中调动起自己的生活体验,唤起相似的记忆,从而更感性地理解这个词语。

4、利用表演的方法巧妙理解词语。

在教学中,教师运用表演的方法创设一定的情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抽象的词语,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乐于接受。

5、运用分合法理解词语。

一个词语,往往是由几个字或几个词构成的,只要先分开理解字义、词义,再结合起来就好理解了

6、通过想象理解词语。

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策略 篇6

关键词:词语教学;表达力;词语积累量

词语教学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词语是构成语言的基本单位,人类想要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则必须借助丰富的词语。当今小学语文教育中针对词语的教学存在较多误区,值得教师重视和反思。

一、小学语文词语教学发展历程

词语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程度是随着相关教学指导文件等的说明而逐渐体现和变化的。最早出现的《改进小学语文教学的初步意见》提出了词语教学的概念,而且将其与识字、写字和阅读等重要语言学习能力放在了同等位置;之后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中将词语教学视为阅读教学的一部分,更加重视词语在文章中的运用,这也预示着后期的小学语文教学对词语教学的重视程度有所降低;直至《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的出台,词语教学被视为阅读理解的基础手段。在这之后的几十年中,近义词、反义词等词语辨析成为词语教学的重点;2001年,教育部制订并颁布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文件中虽未将词语教学列为单独的教学内容,但是其仍被安排在阅读教学中,与之前的词语教学相比,更加注重词语和语境的结合,避免了单独进行词语教学的不足。

二、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现状

现阶段的小学语文词语教学情况不是很理想,在教师思想认识和教学实践中都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从教师思想认识上的重视程度不足这一点而言,这无疑与课程标准具有很大关系。因为课程标准中并未明确提出词语教学的具体要求,而且语文教材中也缺乏相应的词语学习部分,因此,教师并未认识到词语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或者是对词语教学无从下手,导致小学生的词语积累量和理解程度都有所不足。上述提及词语教学常被视为阅读教学的一部分,因此,若语文教师过分重视阅读教学则会忽略词语教学;同时,从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来看,其词语教学策略也有待改善,如,教师的语文教学会出现过分重视脱离语境的现象,而且有些教师将词语教学视为学生自主通过字典等手段预习课本生字、生词,因此,缺乏有效指导,而没有对词语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层挖掘,鉴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不高,这样会大大降低词语教学的教学质量,同时,小学生即使知道了一些词语的含义却根本不会使用,这也失去了词语教学的意义。

三、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策略

(一)从生活和学习资源中学习,增加词语积累量

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从多方面发现、学习和积累词语,如,教材和练习题都是良好的学习来源,而且词语是人类进行表达和交流的工具,因此,词语教学应和实际生活相联系,如,教学“鸟语花香”这一词,可以带学生去野外、山林里感受一下春天的景象,把自己体验到的表达出来,如,树上鸟儿在欢快地呜叫,山坡上、花园里朵朵的花儿在竞相开放,散发着浓浓的香气。词语的意思豁然明朗,既让学生理解了词义,又锻炼了语言,更易于学生接受。

(二)指导学生培养和提升词语理解和运用能力

有了足够的词语积累量,还应该指导学生理解其含义和用法,能够用简单词语组成生动的句子,再由句子组成完整的段落,这也是为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做铺垫。

1.巧妙利用课堂教学环境

语言是表达、交流的工具,以此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在师生交流中提升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透过生活加强词语教学

词语运用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学生的生活:教师通过一定的手段,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唤起他们的亲身体验,尽可能调动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积累和感受理解词语,这样可以激活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思维模块,容易使学生形成学习期待,轻松地理解词语意思,这样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就更加贴切,对词语的意思就更加明白。

3.通过删换、比较提升学生的词语学习能力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为了使學生正确理解词语意思,了解词语之间的细微差别,教师可以采取删字、换字的方式引发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学生在对两个词语比较揣摩的过程中训练了思维的敏锐性、严密性、发散性,感受文本用词造句的精准,同时真切地感受文章遣词。

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策略 篇7

一、小学语文词语教学发展历程

词语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程度是随着相关教学指导文件等的说明而逐渐体现和变化的。最早出现的《改进小学语文教学的初步意见》提出了词语教学的概念,而且将其与识字、写字和阅读等重要语言学习能力放在了同等位置;之后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中将词语教学视为阅读教学的一部分,更加重视词语在文章中的运用,这也预示着后期的小学语文教学对词语教学的重视程度有所降低;直至《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的出台,词语教学被视为阅读理解的基础手段。在这之后的几十年中,近义词、反义词等词语辨析成为词语教学的重点;2001年,教育部制订并颁布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文件中虽未将词语教学列为单独的教学内容,但是其仍被安排在阅读教学中,与之前的词语教学相比,更加注重词语和语境的结合,避免了单独进行词语教学的不足。

二、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现状

现阶段的小学语文词语教学情况不是很理想,在教师思想认识和教学实践中都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从教师思想认识上的重视程度不足这一点而言,这无疑与课程标准具有很大关系。因为课程标准中并未明确提出词语教学的具体要求,而且语文教材中也缺乏相应的词语学习部分,因此,教师并未认识到词语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或者是对词语教学无从下手,导致小学生的词语积累量和理解程度都有所不足。上述提及词语教学常被视为阅读教学的一部分,因此,若语文教师过分重视阅读教学则会忽略词语教学;同时,从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来看,其词语教学策略也有待改善,如,教师的语文教学会出现过分重视脱离语境的现象,而且有些教师将词语教学视为学生自主通过字典等手段预习课本生字、生词,因此,缺乏有效指导,而没有对词语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层挖掘,鉴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不高,这样会大大降低词语教学的教学质量,同时,小学生即使知道了一些词语的含义却根本不会使用,这也失去了词语教学的意义。

三、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策略

(一)从生活和学习资源中学习,增加词语积累量

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从多方面发现、学习和积累词语,如,教材和练习题都是良好的学习来源,而且词语是人类进行表达和交流的工具,因此,词语教学应和实际生活相联系,如,教学“鸟语花香”这一词,可以带学生去野外、山林里感受一下春天的景象,把自己体验到的表达出来,如,树上鸟儿在欢快地鸣叫,山坡上、花园里朵朵的花儿在竞相开放,散发着浓浓的香气。词语的意思豁然明朗,既让学生理解了词义,又锻炼了语言,更易于学生接受。

(二)指导学生培养和提升词语理解和运用能力

有了足够的词语积累量,还应该指导学生理解其含义和用法,能够用简单词语组成生动的句子,再由句子组成完整的段落,这也是为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做铺垫。

1. 巧妙利用课堂教学环境

语言是表达、交流的工具,以此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在师生交流中提升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透过生活加强词语教学

词语运用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学生的生活:教师通过一定的手段,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唤起他们的亲身体验,尽可能调动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积累和感受理解词语,这样可以激活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思维模块,容易使学生形成学习期待,轻松地理解词语意思,这样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就更加贴切,对词语的意思就更加明白。

3. 通过删换、比较提升学生的词语学习能力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为了使学生正确理解词语意思,了解词语之间的细微差别,教师可以采取删字、换字的方式引发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学生在对两个词语比较揣摩的过程中训练了思维的敏锐性、严密性、发散性,感受文本用词造句的精准,同时真切地感受文章遣词。

词语在语言学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正确地理解和恰当地运用词语能大大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表达、交流能力的重要阶段和途径,因此,教师应对词语教学给予一定重视并积极探索提高词语教学质量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谭克强.浅谈小学语文的词语教学[J].教育界,2014(23):79.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词语教学 篇8

一、抓住词语教学的时机, 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词语教学因其功能的需要, 时间的安排也就非常灵活:安排在课的开始部分, 可扫除认读障碍;贯穿课文学习过程中, 可使阅读内容聚焦;放在课的结束部分, 则起一个巩固检测的作用。

(一) 扫除障碍, 轻松入境

对于那些会导致阅读障碍的词语, 我们可在课的一开始就加以解决。比如, 孩子对一些外国人名和地名比较陌生, 读起来会觉得很难, 有时甚至会觉得好笑。例如, 《音乐之都维也纳》中有许多表示地点和人名的词语:奥地利、施特劳斯、舒伯特。我们可以在深入学习课文之前, 自读课文之后, 让学生反复读这些词语, 感受一下他们与中国地名人名的不一样。多读几次也就觉得很自然了。这样避免了尴尬情况的发生, 学生念起来不至于很滑稽, 不会破坏课堂的气氛, 影响课堂效果。

(二) 随文教学, 润物无声

把词语教学贯穿于深入学习课文的过程中, 使词语融入课文语境中, 更利于学生深刻地感受文章所含的感情, 也能还原词语本身的生命特色。

有位老师在教学《詹天佑》时, 用课件出示了詹天佑铜像和三组词语:

阻挠 要挟 嘲笑 藐视 毅然

悬崖峭壁 狂风怒号 高山深涧

竣工 回击 赞叹不已

教师让学生选用这些词语, 把想对詹天佑爷爷说的话写下来。学生在写话的过程中, 已经不自觉地运用了其中的词语。在表达中, 学生的词语既得到了内化, 也得到了“外化”。

二、重视词语教学的方法, 增强语文学习的趣味

词语因其自身的构成方式不同, 所含的感情色彩不同;在课文中所处的地位不同, 我们在实际教学中采取的方式也应当有所不同。

(一) 因文而异, 因“材”施教

小学语文课中, 学生要接触大量的词语。而这些词语会出现在不同的文章中, 也各有特色, 这对学生学习的要求也会有所不同。

比如, 《看不见的大力士》是一篇说明文, 这篇文章最大的特点是有小标题, 它使文章的层次和内容显得非常清楚, 各种问句的灵活运用, 使文章显得生动, 可读性较强。然而, 文中出现的几个陌生的词语, 如“铆钉枪”、“风镐”等成了学生理解课文的拦路虎。我们在教学时也无法拿出这两样东西。这时, 我们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这两样东西的工作原理, 想象他们的样子, 体会压缩空气的力气大。

(二) 因词而异, 独具匠心

1. 赋予词语以生动的意境。

如《在大熊猫的故乡》一文中, 有许多描写景色的词语。一位老师在教“郁郁葱葱”一词时, 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读了这个词语, 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一个画面?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后, 老师接着启发学生:“如果你走进了这样郁郁葱葱的森林里, 会有怎样的感受?”然后顺势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感受, 读词语所在的句子。此时, 学生对词语的体会完全与文章的意境紧密联系在一起了。

2. 还原词语的感情色彩。

词语有不同的感情色彩, 用在不同的人身上, 我们所体会的感情也不同。如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教学《九色鹿》时, 板书了三个词语:见利忘义、背信弃义、恩将仇报。在学生明白了这三个词都是写调达品质很坏、灵魂很肮脏后, 教师让学生“认真读一读课文, 借用课文中调达的具体表现, 描述一下这三个词语的含义, 让别人一听, 就明白这些词语的具体意思。”于是学生认真阅读, 很快纷纷举手, 借用课文中语句, 具体说出了这些词语的意思。这样, 学生对课文内容以及人物品质特点就有了初步的了解, 这几个词在学生大脑中也更加立体形象起来。

三、检测词语教学的运用, 体验词语学习的快乐

词语需要在语境中学习, 也需要在语境中运用, 这样才使我们的教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所以, 在我们的课堂上安排这样独具特色的词语练习, 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如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教学《卧薪尝胆》中的“奴仆”一词时, 他没有让学生直接查字典, 也没有简单地讲解什么是“奴仆”, 而是让学生先根据生活经验, 谈谈对此的大致印象。由于学生的生活时空与“奴仆”较远, 所以他们对词语的理解比较模糊。这时, 他就充分利用丰富的汉字知识, 将“奴”和“仆”形象地画了出来, 将汉字的意象形象化, 而且边画边解释古时候的“奴”和“仆”的样子 (弯着腰, 很恭敬, ) 、“奴”和“仆”的社会地位 (头上戴着很重的刑具, 主人想打就打, 想骂就骂) 。这样一来, 学生对“奴仆”一词的理解不再局限于字典上的解释了, 而是立体的、可感的、有丰富内涵的形象了。

小学语文词语教学方法分析 篇9

一、动作情趣法

动作情趣法是一种非常好的词语教学方法, 教学时, 老师可通过一些动作来配合课文里所讲到的内容, 使教学更加的生动形象。例如, 小学语文课文中的《骆驼和羊》, 在描述课文的同时, 可以运用一些动作和声音, 羊的叫声和骆驼的体貌特征来判断。让教学和生活相结合, 使学生们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词语。

二、我做你猜法

这样的方法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积累, 在学习了一些词语后, 老师可以组织一个小游戏, 让一个小朋友面对黑板, 一个小朋友背对黑板, 同时老师在黑板上写出要猜的词语, 然后让面对黑板的小朋友去做动作, 让背对黑板的小朋友去猜。这样就使做动作的小朋友锻炼了思考能力, 模仿能力, 而猜的小朋友锻炼了思考能力, 观察能力。这样的方式, 使得两方小朋友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最主要的是也引起了其他小朋友的兴趣。

三、回答奖励法

小学生的心理较为幼稚, 渴望被人肯定, 如果在学习中被老师肯定, 那么他们会很高兴地去学习并认真完成老师留给的任务, 那么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用纸片写上一些学过的词语, 先声明回答正确的同学有奖励, 这样就解决了学生心理上的恐惧感, 因为小学生的天性就爱做游戏, 听到奖励这个词语, 他们会更加积极踊跃地参加。然后, 老师可进行一对一的提问, 用纸片上的问题来考验学生对最近学过的词语是否掌握, 回答正确奖励玩具和小红花。这样就会给学生们的心理带来极大的满足, 同时也维持了学生们对学习的兴趣。

四、模糊会意法

学生对词语了解的过程要经历:“模糊—清晰—模糊”三个阶段, 并且反复多次才能完成。其实在小学语文教材中, 有许多词语不需要学生去深入研究, 只要明白其意思就可以了。随着老师讲解的程度和阅读量变大, 学生会渐渐的对自己所掌握的词语感到模糊不清, 下不了定义。这是正常的, 因为语文老师讲到深处的时候, 就不是明白表面意思所能了解的了, 所以学生会对这个词的定义产生模糊, 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 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很快就能明白其含义, 不再模糊。这就意味着学生已经完全的掌握了这个词语。老师采取模糊会意法, 会让学生养成一种自主探究的习惯, 还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如《小兵张嘎》一文中“不约而同”一词, 学生结合课文对此的了解是“同时站起的身体”, 但是真正的意思是:彼此没有经过商量而一致。这样就使原来对这个词语了解的学生变得模糊, 而经过老师的讲解能很快地明白其中的意思。

五、词语互换法

在学生们阅读的时候, 可以运用互换词语的方法来理解词语的含义。互换词语能很好地把旧知识和新知识联系在一起, 还可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如《春》中“密密地斜织着”一句“斜织”, 教学时, 老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词语互换训练, 把“斜织”换成“交织”, 然后再进行比较, 并联系全文解释词义, 让学生知道斜织不光有交织的含义, 还有交错的意思, 从而让学生们了解斜织的特别含义, 知道有一些相近的词, 更有程度深浅之分。通过这种词语互换的训练, 能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写作的高明之处, 学生们去细细体会文章的情节。

六、多媒体演示法

目前,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多媒体教学已经很普遍, 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多彩。而语文教学中, 教师可运用多媒体将词汇的意思很直观的表达出来, 以便于学生们准确了解课文的内容。如在“颐和园一文中”, “颐和园”建于1750年, 1764年建成, 面积290公顷, 水面约占四分之三。乾隆十五年 (1750年) , 乾隆皇帝在这里改建为清漪园, 以此为中心把两边的四个园子连成一体, 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 万寿山、昆明湖构成其基本框架, 借景周围的山水环境, 饱含中国皇家园林的恢弘富丽气势, 又充满自然之趣, 高度体现了“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的造园准则”。在这一段课文中, 生词比较多, 所以教师可以采用投影仪器把颐和园壮观的形态体现出来, 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恢弘富丽” “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等词语的意思。

七、结语

总之, 词语的理解可以通过多种方法, 多种手段和多种形式来实现, 但是无论用什么方法都是为了学习, 为了学生们能更好地掌握词语。其实, 小学的词语教学很难教, 但是这更需要教师们付出努力, 要对学生负责。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们都按照传统的教学经验来教育学生, 无非是教、读、听、写、记、背等, 而小学生的心理是非常不成熟的, 过于无聊的形式只会适得其反。这样就会使学生们觉得课堂非常的枯燥无味, 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词语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非常关键的, 若没有掌握足够的词汇量, 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课文阅读能力都有很大的影响, 从而更不可能写好作文, 甚至影响到考试成绩。

关键词:小学语文,词语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刘晓.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J].新课程研究 (基础教育) , 2010, (12) .

[2]郑进.浅谈小学语文中的生字教学[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08, (8) .

[3]赵小平.关于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研究探讨[J].大观周刊, 2011, (19) .

小学语文词语的教学 篇10

一、运用比较法, 理解词语

《小学语文课标》中规定词语教学目标是: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 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 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体会其表达效果。因此, 运用比较法进行词语教学也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1) 近义词比较。就是让学生在比较近义词的异同时, 仔细分辨它们之间的细小差别, 从而明确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体味词语背后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2) 异词比较。就是不同两个词语之间的比较, 形成强烈的对比, 很好地品味出文本的情感、突出主人公思想境界。

(3) 同词异义。指同时一个词, 用在不同的句子中所表示的意义不同。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中“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一句, 其中的“才”是表示战友焦急、痛苦的心情, 而“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20分钟”一句中的“才”则是表示时间短。教学时, 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对比琢磨加以理解, 从而知道作者因心境不同, 运用相同的词所表达的感情色彩也不相同。这样, 可使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对词义的理解升华到对句子的理解、对中心的把握上来。

二、联系上、下文, 理解词语

(1) 联系上、下文词句义, 直接感知词语意。一些词语在出现时, 前文、后文已形象地概括出了词语意, 触手可及。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词语时, 就应放手让学生边读边思考, 理解词语。

(2) 联系上、下文语句间关系, 理解词语。语句间关系错综复杂, 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虚词, 想通过口头释意, 有板有眼, 唯恐丢字漏字, 挂一漏万, 则会显得吃力不讨好。最实用的方法应是引导学生读懂前、后句子, 挖崛语句间的关系, 从而理解词语。

(3) 联系上、下文语句所述故事情节的发展, 理解词语。这种方法是被理解的词语大多在记事的课文中, 学生往往特别关心故事情节的发展。此时, 学生对维持故事的完整性、延续性有强烈欲望。教师可抓住契机, 利用故事发展情节来理解词语。

三、联系导入, 创设情境

对于同一类文章、同一个知识点、同一种方法都可以作为联系点, 在导课中建立这些联系, 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如教学《送元二使安西》时, 联系学过《赠汪伦》一文中李白与汪伦依依惜别的场面。今天, 我们要学新课《送元二使安西》, 它又是怎样的情景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学生便会运用自己对此类课文的经验投入到新课的学习。创设情境, 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挂图或现代化教学手段, 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情境, 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 产生共鸣, 更好地进入新的教学情境。例如, 教学《瀑布》, 先让学生观察黄果树瀑布的画面 (挂图或幻灯片) , 感受瀑布的雄伟气势, 再学习新课。又如, 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 先播放歌曲, 激起学生感情的波澜, 再引入新课等。创设情境的基本要点是“情”与“境”, 通过“境”来表现和感染“情”, 通过“情”来深化“境”。因此, 使用这种方法, 最本质的要求是根据“情”来创设“境”。

四、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小学生在现实生活中, 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已经接受了大量的信息。有一部分信息已与书面词语建立了对应联系, 在生活实际中已理解掌握了这些词语。但更多的信息与书面词语并未建立联系。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这类词语时, 教师如果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理解, 则可收到最好的效果。例如“乳白、枣红、米黄”这些词语, 可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平日所喝过的牛奶、所吃过的红枣、所见过的小米的颜色而不讲自明。而“山梁、树冠”等词, 我们则可通过引导学生观看相关的幻灯、图片、实物进行理解。

五、分析词语的形体、构成, 理解词语

常言说:“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朗读是一种复杂的心智过程, 它有助于促进学生掌握每个汉字的音、形、义, 加深对词语和文意的理解和感悟, 在情感体验上得到一次升华, 对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六、演示法, 理解词语

(1) 学生演示。有人说:“儿童是天生的演员。”的确, 小学生特别喜欢模仿和表演。因此, 借助有效的表演, 可以使学生获得亲身体验, 通过形象的动作神态理解抽象的词语含义, 这较简单的“说教”或借助工具书会有更深刻、灵动的效果。

(2) 教师演示。教师演示包括老师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肢体语言。例如教学《乌鸦喝水》时, 写水“渐渐地升高”一句中的“渐渐地”, 教师可通过演示使学生理解词义。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小石子往装有半瓶水的瓶子里一粒一粒地扔下去,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水面的变化。当学生看到瓶子里水面逐渐升高的情景时, 教师稍加点拨, 学生马上就会领悟到“渐渐地”的意思。

(3) 多媒体演示。使用现代化电教媒体, 将词语所表示的意思、意境直观地再现在学生眼前, 可以起到变静态为动态, 化抽象为形象, 便于他们准确生动地理解。如在教学会意字“笔”时, 屏幕上先出现一支毛笔, 上面是竹竿, 下面是笔毫, 学生很清楚地看到竹竿变成“竹”, 笔毫变成了“毛”字, 他们明白了为什么“笔”是竹字头和毛字组成, 并牢牢记住了“笔”的字形。

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的几点做法 篇11

一、在运用中感受词语教学的温度

文字平铺在纸上,既无色彩又无动感,可是经过老师的一读一点,文字便从纸上鲜活了起来,学生便看到了生活的本来样子。如一位老师在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饱经风霜”一词的教学是这样设计的。

师:请大家把眼睛闭上,回忆在生活中看到过的“饱经风霜”的脸,回忆起了的话,请举手。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来形容一下车夫的这张脸。

生:额头布满皱纹。

生:眼眶深深地陷了进去。

生:头发枯黄枯黄的。

师:从这张脸上你还能不能看出点别的来?

生:这位车夫家里很穷,吃了上顿没有下顿。

生:车夫的身体不好,体弱多病,拉车的活对他来说是很累很累的。

师:是啊!同学们,就是这样一位车夫,光着脚在寒冷的大街上拉车,玻璃深深地扎进了他的脚底,地上流了一大摊血。他想站起来,可是,脚底的剧痛,使得他只能蹲在地上呻吟。假如你看到了,你会怎么做?

(生纷纷发言)

师:你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我们来看看鲁迅是怎么做的……

该教师联系了学生的生活积累,唤起了学生对车夫的怜悯和同情,与文本的情感强烈共鸣,借助自己的生活体验去品味作品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二、在情境中把握词语教学的深度

在给学生讲解“流利”一词时,有这么一位老师是这样做的。

师:看看“流利”这个词语在哪句话里?找出来读读,看看说的是什么?

生:(读)“那位同学读得很流利,很有感情,周总理不住地点头。”

师:你知道流利是什么意思吗?

生:流利就是背得不结巴。

生:流利就是读书读得很熟练。

师:请小朋友看我在干什么,然后用“流利”说一句話。(老师拿出钢笔在纸上作写字状,笔不出水,甩不出水,甩了甩再写。)谁来说一说?

生:曹老师在纸上写字,钢笔有时不出水,写字很不流利。

师:我换一支笔,看看怎么样?(老师用另一支笔流利地写出了“高山流水”四个草书。)

生:曹老师这支笔写字很流利。

“流利”一词,意思抽象,学生理解或造句都较为困难。这位老师精心设计情境,沟通词语与生活情境的联系,词语的意思便化为具体的形象,进而运用词语描述情境,既生动地理解了词义,又给造句赋予了情趣。

三、在联想中拓展词语教学的广度

一位老师在《搭石》一课中,是这样引导学生理解“人影绰绰”一词的。

师:想一想,“人影绰绰”的“绰”是什么意思?

生:我认为是“姿态柔美”的意思。

师:不错,还有一个词语叫“绰绰有余”,“绰”又是什么意思?

生:是“宽”的意思。

师:是吗?你知道“绰绰有余”这个词语的意思吗?

生:就是很宽。

师(微笑地):老师告诉你,“绰绰有余”不是“很宽”,而是“很宽裕,用不完”的意思,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生:我觉得是“宽裕、富裕”。

师:理解了吗?(生点头)那么“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在文中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想一想。

生1:我好象看到水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石头,一阵风吹来,水面漾起了波纹,人影倒映在水面上,美丽极了。

师:体会得真形象,你是在用想像来丰富,用心来体会这两个词语,这种方法值得大家学习。

师:你还想来描绘一下,说吧。

生2:我仿佛看见清清的溪水漾起了粼粼的波纹,姿态柔美的人影倒映在水中,像画一样。

师:听你这么一描述,我感受到水光、人影两相和的美!像画一样——(打开手势)请读读这两个词语。

生2: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师:你的朗读把我带到了画前,谁能把大家带进画里呢?

师:(指举手的生3)你来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像画面。

生3(声情并茂地):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师:身临其境吧?

(生点头)

师:还有想读的,全班一齐读。

(全班读)

师:水波在轻轻地荡漾呀,再读。

(全班再读)

师:真美!这既像是一幅美丽的画,又像是一首清丽的小诗,你看——(点击变成诗的语段,音乐起)。

老师把通过查字典理性理解词义这一传统的教学手段,与想像入境感性领悟词语意蕴完美地结合起来,学生不仅掌握了词语的字面意思,而且进入词语所描绘的如诗如画的意境,深切感受到词语所蕴含的情韵、色彩和美感,真正达到了感性与理性和谐统一的境界。

小学语文词语的教学 篇12

一、课前预习, 提高自主识词能力

高年级的词语教学不能像低中年级词语教学那样教师手把手地教学。而要根据高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结构, 借助原有的学习方法, 把学习生字、词放在课前预习中让学生自行解决。比如, 人教版教材《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中, 布置学生自主预习时, 我给出了这样的一个题:利用工具书并联系上下文, 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1) 追悼:沉痛地怀念 (死者) ; (2) 失声痛哭:因悲痛过度而哽咽, 哭不出声来; (3) 囫囵吞枣; (4) 张冠李戴; (5) 饱经风霜。

这样的题目, 就是利用例子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 让学生事先了解难懂的字词, 帮助学生顺利理解文本、感悟文本。

二、课中引导, 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词语学习

在课堂中, 对于词语的教学, 我主要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推想课文中的意思”这三方面进行引导:

(一) 联系上下文

在季羡林先生写的《怀念母亲》一文中, “频来入梦”一词多次出现, 在教学中, 我先让学生找出“频来入梦”一词所在的句子:“后来我到德国留学, 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 不知道为什么, 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 我是第一次离开她, 不知道为什么, 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找到这个句子后, 我就用“频来入梦”串联全文来学习, 引导学生体会关键词在文中表情达意的作用及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如下:

师:有一个词叫“频来入梦”, 什么意思? (经常到梦里来)

在这段文字中, 作者用了两个“不知道为什么?”作者不知道, 一定是我们同学想知道的。我们先联系上文内容来理解。

师:日有所思, 夜有所梦, 自己的母亲为什么总在自己的梦中出现?你知道“频来入梦”的原因吗?

(因为季羡林6 岁就离开母亲, 中间回家几次, 跟妈妈见面时间不多。读大二的时候, 母亲就去世了。他觉得对不起母亲。)

这是他“惭愧和后悔”的情感。

出示:我痛哭了几天, 食不下咽, 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 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 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 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 就泪流不止, 数十年如一日。

师:从这些句子中读出作者的什么情感?

(失去母亲, 心里很痛。还有对自己的“恨”, “恨”自己没有照顾母亲一天。)

师:我们再联系下文理解。

在后面的日记中, 也能读到“频来入梦”的原因, 我们继续饱含深情地读一读。

(出示:11 月18 日

好几天以前, 房东太太就对我说, 她的儿子今天回家, 从学校回来, 她高兴得不得了……但她的儿子一直没有回来, 她有点沮丧。她又说, 晚上还有一趟车, 说不定他会回来的。看到他的神情, 我想起了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 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 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师:读到这儿, 你们一定知道作者的母亲为什么“频来入梦”?

(从房东太太身上, 季羡林看到了自己母亲也像这位母亲一样苦苦等待自己的儿子归来, 所以“频来入梦”)

(看到房东太太的神情, 季羡林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 真想哭!)

师:把这种体会送到我们的朗读中。

通过以上教学的引导, 学生从一个“频来入梦”中体会到这个词表情达意的作用, 更深刻地体会作者在文字中蕴含的情, 有悔、有痛、有恨。

(二) 结合生活实际

课例1:“问讯处”教学

《用心灵去倾听》中有一个词语“问讯处”, 我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理解。

师:你们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见过“问讯处”?

(医院, 病人遇到不清楚的事情, 问一问)

(车站, 乘客问有关的车次等)

(码头, 有关乘船的事)

师:在我国, 许多公众服务场所也都设有问讯处。现在你们对问讯处应该不陌生了吧。

课例2:著名教师盛新风在《草虫的村落》中对“游侠”一词的教学过程是这样的:

生: (齐声) 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

师: (出现大屏幕“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 来, 咱们看着这个句子再读一遍。

生: (齐声) 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

师:什么是游侠?谁知道?你说。

生:英勇的人。

生:游历四方的人。

师:这种人你在哪里见过?

生:动画片里。

师:可能是在武侠片里看到过。专门行侠仗义, 爱打抱不平的。我们称为“侠”。经常云游四方的大侠, 我们就称他为“游侠”。游侠这个词我们分开来体会会更有味道。

盛老师请你们再回读一下这两段课文, “哎呀, 这可真的是一个大侠, 而且是一个常年云游四方的大侠”, 读到这些句子的时候, 读到这些地方请你们用波浪线画下来。这一回请你们默读, 开始。 (生默读, 师在学生中间来回巡视, 走到一生旁) 来把你读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生: (生站起来大声地读) 你看它虽然迷了路, 仍傲然地前进着。它不断地左冲右撞, 终于走出一条路。

师:谈谈你读书的体会, 为什么从这个地方你读出来了。

生:因为虽然它迷了路, 但它临危不惧。依然前进着, 而且自己冲出一条路, 说明它勇于开拓。

师:哦, 那你能不能把这个句子再好好读一读。

生: (深情地) 你看它虽然迷了路, 仍傲然地前进着。它不断地左冲右撞, 终于走出一条路。

以上教学片段看出盛老师在教学时, 注重引导孩子们通过回忆生活中见过的、武打片里欣赏过的“游侠”的形象, 来联系课本中的游侠形象, 从而加深对“游侠”一词的理解。

(三) 推想课文中的意思

结合上下文讲解等方式, 帮助学生理解词句的意思, 体会词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多读、熟读, 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把书面语言变成学生自己的语言。

如, 在学习《秦兵马俑》一课时, 学生初读课文之后, 教师提问:秦兵马俑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自己读读第三小节 (第三小节内容为: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 而且类型众多, 个性鲜明。) 学生很快回答: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学生一下子抓住了关键词语, 然后让学生带着“兵马俑的规模宏大表现在哪些地方?”问题进行阅读思考, 就把“规模宏大”一词的理解引向深入, 使学生对关键词和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具体、更透彻。

三、课后激趣, 开拓识词渠道

高年级的学生随着识字量的增加, 外扩字量也相对增加, 此时适时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实践活动, 将会加强学生对所学汉字的掌握, 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调动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我首先在班级建立图书角, 组织同学交流家中的课外读物, 并先后组织了赛诗会、朗诵会、读书比赛、故事会……不但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的汉字, 而且丰富了学生的词汇, 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增长了知识, 发展了学生的语言与思维, 使学生的阅读水平得到较快的发展与提高。

总之, 高年级词语教学的方法还很多, 只要我们结合学生的特点, 在具体的实践中大胆实践, 勤于思考, 有效地引导学生灵活使用学习方法, 在学习中积累词语, 让积累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 就可以在积累中丰富学生的语言素材,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摘要:词语是学生阅读、习作、口语及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 词语教学在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知识结构、思维能力的限制, 他们对某些词语的意思很难准确地理解, 进而不能很好地把握文章中心。而高年级的词语教学应该是通过关键词的理解与学习, 而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词语教学,高年级,有效性,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上一篇:免抵税额下一篇:RFID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