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的灵魂

2024-10-22

小学语文教学的灵魂(精选12篇)

小学语文教学的灵魂 篇1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 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教育。语文课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 感悟情感, 读是学习语言的最重要途径之一。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 读的训练往往被忽略了。通过熟读、背诵, 才能够使学生真正学会感受、理解、使用语言。重视学生朗读训练, 加强朗读指导, 是小学语文教学应有之义。

一、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 要求学生读准字音, 不添加文字, 不读破词句, 就是说要读通句子, 与字词多次“见面”, 牢固掌握字的读音, 强化识记字形, 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朗读, 能使学生读得正确, 读得流畅, 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 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 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 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 它们语言规范, 为学生学习语言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材料, 指导学生读好书, 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 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

学习语言, 主要是靠语言的感性熏陶和积累。如《草原》一文, 老舍先生用亲身经历向读者展现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 以及草原上人们的热情好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反复朗读, 感受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白白的云和草原上白色的羊群, 从这些明丽的色彩中体会到“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 空气那么清新, 天空是那么明朗”, 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 又叫人舒服, 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同时也体会到了“那么……那么……”“既……又……”的句式。又如《庐山的云雾》一课向我们展现了千姿百态的云雾。“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 就像戴在山顶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 又像是系在山腰的一条条玉带。云雾弥漫山谷, 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山峰, 它又是巨大的天幕。”通过引导学生反复地朗读、想象, 使他们进入美好的境界。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朗读, 甚至熟读成诵, 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 积累语言材料, 了解多种语言方式, 从而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 抒发自己的感情, 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二、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 如《美丽的南沙群岛》《庐山的云雾》《烟台的海》《黄果树瀑布》等, 都用优美的语言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 教师可以通过声情并茂地范读, 用声音再现画面, 使学生进入意境, 感受到文字中所描绘的美。如《黄果树瀑布》中描写道:“瀑布从岩壁上直泻下来, 如雷声轰鸣, 山回谷应。坐在下面, 仿佛置身于一个圆形的乐池里。四周乐声奏鸣, 人就像漂浮在一片声浪之中, 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作者把自己对大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 教师引导学生走进作品中去。再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达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唤起学生对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大自然的美, 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 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文/任静

的思想感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通过朗读再现、感受自然美, 诱发他们去想象, 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 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在语文教材中, 经典诗歌语言富于节奏感、音律美, 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是通过充满节奏感和音乐感的语言表达出来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地吟诵语言, 体会情感, 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

三、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古人读书, 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 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 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如在教学《生命的林子》一课中, 学生通过朗读感受法门寺一派繁荣的景象, 知道法门寺是一个人才济济的地方。让学生体会到玄奘在那样的环境里要想出人头地就必须更加努力地学习和修行。而胸怀大志的玄奘在济济高僧中能脱颖而出并最终成为一代高僧, 是与他当时所处的竞争环境分不开的。学生在读书中认识到:一个想要成才的人是不能离开社会这个群体的。这样, 可以使学生受到关于社会竞争这个话题的深刻教育。学生在读书中提高了对生活、对社会的认识, 在认识中也发展了思维。学生思考时, 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 对认识对象作出自己的判断。当然, 教师也要适时地加以引导, 提高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 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的灵魂 篇2

爱,它不需要豪言壮语,它如一曲轻柔纤细的小夜曲,总是在不经易间悄然奏响;爱,不显示波澜壮阔,它如一泉清澈甘醇的溪流,总是在暗地里缓缓地流淌;爱,不显示肆意张扬,它如一株默默开放的夜来香,总是把淡淡的芳香填进沉睡的心房……

记得几年前一个秋天的上午,我的肚子忽然一阵阵地痛了起来。我在床上不停地翻滚,可疼痛却更加剧烈,大声地喊叫:“痛死我了,痛死我了……”

妈妈听到了我的惨叫,慌慌张张地跑了过来说:“孩子,你没事吧。”

我说:“妈妈,我的肚子痛死了!”

妈妈听了,心疼地问:“你昨天晚上都吃了什么了?”

我一边捂着肚子,一边说:“没吃什么呀,饭菜,还……还……”

妈妈着急地问:“快说呀,还有什么?”

我支支吾五地说道:“还……还有两盒冰淇淋。”

妈妈吃惊地说道:“什么,吃了那么多!一定是冰淇淋在你的肚子里作怪,咱们必须去医院看看。”

妈妈话音刚落,就把我背了起来,出门直向医院奔去。正午的阳光燎烤着妈妈的脖子,加上背着我,一会儿,就已大汗淋漓,一路上不知掉了多少粒汗水,一路奔波,终于到了人民医院。

进了医院后,大夫对我进行了紧急治疗,过了一会儿,大夫才从诊室里出来,对妈妈说:“幸亏你送来的及时,不然,这孩子得患上了胃炎了。”这话像是在指责妈妈的不是。

妈妈掏出手帕边擦汗边焦急地问:“大夫,我的孩子究竟怎么样了?”

大夫笑脸迎来说:“放心吧,没大碍了,你们当妈妈也真不容易啊!“

我也在一旁插嘴说:“妈妈,我的肚子不疼了。”大夫和妈妈笑了,我也不禁傻傻地笑了起来。

小学语文教学的灵魂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贴近灵魂;叩问;原因;方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4-317-01

一、为什么小学语文课堂要有贴近灵魂的叩问

贴近灵魂的叩问不同于平时的提问,它是在平时提问基础上的一种升华,它分很多种提问方式,可以进行道德的叩问、进行利益的叩问,也可以进行情感的叩问、价值的叩问等等,让学生一步步深入思考问题。小学的教学中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小学生不愿意主动思考问题,不是他没有这种能力,而是他们缺乏这种意识,尤其是在语文课堂上,轻松的氛围让他们容易形成懒惰和坐享其成的毛病,在语文课堂中进行深入灵魂的叩问能够改掉他们不愿意思考问题的习惯,让他们积极进行思考与交流,一方面能够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在交流和思考中学到课本以外更多的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了解什么才是人生中最应该追求的和最有价值的事,让他们能更快地成长。

二、小学语文课堂中灵魂叩问的方式

前文中已经提到过,灵魂叩问的方式不止一种,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进行提问,不能无缘无故的提问一些与所学知识无关的一些问题,否则不仅会让学生更加疑惑,也不能激发他们思考问题的兴趣,接下来主要讲几种叩问的方式。

1、价值的叩问:值不值得。

小学四年级的课本中有一篇课文是《永远的白衣战士》,课文讲述了在非典时期一名护士长叶欣在高强度的工作下对每个病人进行救治,最后自己不堪重负最先倒下的故事,在学习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价值的叩问:叶欣这么做是否值得,为什么。叶欣救了别人牺牲了自己,这种做法给我们什么启示。学生就会在阅读的过程中有目地的进行思考,叶欣这样做是否值得,她揪了别人不惜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如果学生给出的答案是值得,那么教师就不用再引导学生思考,告诉他们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比时个人利益永远要服从集体利益,如果学生说不值得,那么教师就有必要继续引导学生阅读这篇课文,让学生自己想象如果叶欣护士长在当时十万火急的情况下选择对病人不闻不问,优先保全自己会有什么后果,如果学生是当时的一位非典病人,他急需救助,可是护士长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愿意对他进行治疗,学生又会有何想法。如果护士长的态度不是先集体后个人,那么当时要牺牲的生命就远不止一条,通过这种进一步的引导,相信学生会有所想法和改变,他们可以更加深刻的了解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并在以后的生活中把这些道理从课堂上带出去,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道德的叩问:该怎么做。

小学课文的学习中有一篇文章是《特殊的葬礼》,这篇课文讲述了1986年巴西总统菲格雷特身穿黑色礼服主持葬礼,但这场葬礼是为了赛特凯达斯瀑布而举行的,塞特凯达斯瀑布以前是很壮观的一条瀑布,但是近年来由于人类的无节制的开发、开采和破坏,塞特凯达斯瀑布早已没有了原本的壮观景象,它更像一个日薄西山的老人,奄奄一息,随时有去世的可能,教师可以就这篇课文对学生进行道德的叩问:人类对自然一味的索取和破坏是正确的吗,我们该怎么做,学生在阅读时可以看到瀑布由往日的波澜壮阔、一泻千里到现在的安静与奄奄一息,学生在阅读的同时会问自己:我们这样做对不对,我们该怎么做,最后会给出正确的回答,人类在开发自然资源时要有节制,不能为了自己的利益一味破坏自然,我们该对自然进行保护,教师可以在认同学生观点的同时给出正确答案:我们不能对自然无节制地进行开采,这样不止资源会枯竭,我们也会遭到自然的报复,人类与自然是好朋友,自然给予人类所需的一切养分,人类也要懂得回报自然,一味的索取不仅会让自然受到极大的破坏,从长远看,我们人类的利益也会受到更大的损害,如果学生对这篇课文中人类的做法不反对,教师就要让学生把自己代入想象,如果学生的家乡有这样一条瀑布,学生每天可以去玩耍,家里和整个村子的用水都依赖这条瀑布,可是忽然有一天有人发现了这条瀑布的价值不仅仅是提供水源美化环境这么简单,他还有更大的利益可以开发,于是就发动全村人对瀑布进行破坏,只为了自己眼前的利益,到后来瀑布几乎变成了死水,学生也不能再到瀑布前玩闹,原来的村子失去了原来的生机,学生会作何感想,通过代入情感再让学生进行叩问,学生就能知道该怎么做才是正确的。

3、情感的叩问:是否正确。

小学四年级有一篇课文叫做《桂花雨》,文章讲述了作者小时候经常盼着摇桂花,在多年以后离家之后还是觉得家乡的桂花最香,文章的结尾有这样一句话“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的叩问: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家乡的桂花比外地的更香。让学生在阅读时能够主动进行思考,阅读完后也会想起家乡的特色,把自己的情感也带动出来,觉得不管是什么,还是家乡的最好,作者这种描写方法是正确的。

除了以上三种方式外还有很多课文可以进行灵魂的叩问,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课文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同时也能培养自己的三观,对于小学生来说这些都是弥足珍贵的。

参考文献:

[1] 潘亚平. 叩问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J]. Dushi Jiajiao, 2012(5):129-129.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灵魂 篇4

一、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强烈兴趣

俗话说得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我们可以名家的阅读经验、成功经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不管做什么, 只要我们有兴趣, 就会自觉而主动地去做, 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 我们教师在指导小学生阅读时也要把他们的兴趣放在第一位。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我们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就可以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从而让学生自主阅读, 并从中享受到阅读的乐趣, 达到学生乐于读书、想去阅读、主动去阅读的目的。

二、重点指导与培训学生的朗读

小学生的知识面还比较窄, 学习方法也有限。因而, 在小学阶段, 我认为应从小学生的朗读抓起。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 如范读、领读、分角色读等。学习一篇文章, 我们不能拘泥于传统的方式, 只采用一种阅读方法, 因为这样往往会抑制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课堂呆板无趣。如果采取多种阅读方法, 可以增加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使他们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时, 我们还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 学生掌握了技巧, 读起文章才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才能读出感情。比如, 小学二年级的《找春天》一文, 我紧扣主题, 即“对春天的到来的喜悦与喜爱之情”, 让学生带着对春天的喜爱与好奇, 边读边去文中寻找春天。教师提问:“同学们找到了春天吗?在哪?”学生带着惊喜去找、去读。教师尤其要告诉学生, 要带着感情去读, 身临其境地去读, 而且要多读几遍。

三、明白阅读能力的关键是理解

阅读能力是以感悟、理解、体验为基础的重要能力。学生阅读能力的强弱主要是看学生是否会读, 是否读得懂。会读就是说学生是否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 比如浏览、略读和精读。什么时候采用什么方法, 正确而又创见地理解阅读材料, 从而达到自己的阅读的目的。而读懂则是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 对语言文字组织的理解。如果学生这两方面掌握好了, 可以说他们的阅读能力很强了。

四、重视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培养

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正确、灵敏、丰富的感受, 是积累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中都多次强调:“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 丰富语言的积累, 培养学生语感, 发展学生思维。”在教学中, 语文教师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 必须深刻认识对学生进行语感培养的重要性。

良好的语感离不开阅读, 离不开对语言的积累。学生从小养成积累的习惯, 不仅有利于他们的说话、写作能力的提高, 而且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语言积累, 既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感悟和品味, 加强语感训练, 又可以迁移运用语言, 准备语言模式的“背景”和“材料”。因此, 小学语文教学应放手让学生记忆, 教育学生自主地丰富语言积累。离开了读书、积累, 就谈不上培养语感, 犹如小鸟离开了蓝天, 就谈不上翱翔。

五、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立足课堂文本阅读, 引导学生向课外阅读延伸。课堂上我们要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 比如师生共读一部优秀作品, 然后交流各自的心得体会, 或学生自选优秀作品, 利用阅读课的交流时间推荐给大家, 或在课前三分钟演讲时交流精美语句等。这种交流, 不仅反馈了读书的情况, 而且提高了学生选择、归纳、概括、组织的能力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在此过程中, 教师要对学生的独特的见解和体验予以肯定和鼓励, 从而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挖掘、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颜如玉。”可见, 古人对阅读情有独钟。“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可见我们应重视教给学生方法, 让学生学会如何去学习。有了这个能力, 学生才会挤时间读, 有滋有味地读, 从中汲取知识, 吸取有益于人生的养料。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摘要:阅读是一缕阳光, 为我们照亮人生的旅程;阅读, 也是一把阶梯, 帮我们通向辉煌的成功。阅读能力的提高, 不仅可以大大促进语文教学成绩的提高, 还会间接地影响着其他学科。然而, 现在的小学生课外阅读量越来越少, 因此, 教师应注意这个问题, 采取多种方法, 着重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培养阅读兴趣,朗读能力,训练方式和技巧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学论集[M].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

[2]潘春芹, 潘怡.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J].林区教学, 2009 (6) :31-32.

[3]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有关灵魂作文小学 篇5

喜庆万物复苏,校园里仿佛得到一鼓神奇的力量,从沉默中得到干劲,变得有声有色。绿的精灵仿佛从梦中醒来,在操场上与风儿嬉戏,摇摇摆摆的,正玩得高兴。不远处有一群想大显身手的同学正商量着怎样才能进球,预备在球场上与草儿们共同奋斗,踢出精彩,踢出未来。有这千千万万的草儿作为强有力的后盾,怎能不踢出好球来呢?顿时,球场上欢腾起来,绿油油的生命在洋溢着,多么迷人的色彩,多么热闹的气氛,真的让人羡慕不已。即使有点点的伤害,但它们坚信季节可以轮回,生命也可以延续。

想永远拥有这片绿吗?那么你首先要懂得爱护这些生命,要学会和这些生命融为一体。

天空的颜色已渐渐变暗,月亮悄悄的走进宁静的天空,播撒她那温柔的光芒。走到宁静的池塘边,看到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荷叶和荷花上,我仿佛感受到了朱自清那“淡淡的喜悦”,我也仿佛听到了远处那渺茫的歌声似的。这里正是校园的另一道风景。坐在池塘旁边的阶梯上,静静的,偶尔听见几声蛙叫,我又似乎进入了“青草池塘处处蛙”的田园意境,心里油然而生丝丝的愉悦。

想永远拥有这处宁静优美的地方吗?那么你首先要懂得爱护这个美丽的角落,让它永远散发芳香。

无论是绿的精灵还是那迷人的夜色,它们都是大自然馈赠我们的,它们都已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我们绝不能让它们成为回忆,我们绝不能留下永远的遗憾,让绿的灵魂一直陪伴我们成长吧!

我喜爱绿,那有真情的绿,那有生命的绿,那有灵魂的绿。绿是生命的象征,是力量的源泉,是人类的归宿。

情感:语文教学的灵魂 篇6

关键词:语文教学 情感 参与 质疑 生活

引言: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语文天生重要。”语文新课程标准也规定:“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同时,语文学科在维系民族文化、传承优秀传统、构筑心灵世界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语文的重要性似乎无需论证,然而目前的语文教学中不少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差,根底不扎实,对语文学习产生厌恶情绪,认为花再大的工夫语文成绩也是不容易上去的。于是,中学语文课被很多学生等同为休闲课。这不禁使我们要问:我们的语文教学到底怎么了?

一、正视:语文教学的现状

(一)语文教学中有什么

走入语文教学就会发现语文教学几乎无所不包——字、词、句、段、修辞;文学常识、修辞手法、表达手法、说明方法;归纳论证、排比论证、递进论证、对比论证、因果论证等等都涵盖在语文课中。为了追求系统性、完整性,语文教学就这样被肢解得支离破碎,无所不包,语文教学成了知识的拼盘教学,语文教学陷入琐屑的段落、层意分析、题海战术之中无法自拔。

(二)语文教学中缺什么

语文教学在无所不包,走向繁琐细碎的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也在使中学语文沦为边缘学科。这是因为语文教学把语文自身的灵魂——情感给抛却了。语文是以语言为媒介,借助丰富的情感、生动的形象,达到培养学生感知美、理解美、鉴赏美,继而创造美的能力的一门学科,其学科的根本在于其形象性和情感性。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

二、探析:情感与语文教学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教学如果一味“满堂灌”或“照本宣科”,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与参与性,则只会让学生对课堂教学产生枯燥乏味感,无心去接受老师传达的信息,身在曹营心在汉,最终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可见,情感调控是提高课堂效益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比其他学科教学,语文教学更有利于也更需要加强对学生的情感熏陶和情感引发,更要求教师善于将传统的听、说、读、写等不可或缺的学习方法和学生的情感积极联系起来。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创设情境,以形象为手段,以美育为突破口,以情感为纽带,激生情,启其疑,引其思,使学生心理处在兴奋状态,让他们的心灵在潜移默化中游弋,充分地张开自我情感、思维、想象的翅膀,慢慢去感受人类文化精神的熏染,逐渐地打开自己的心智之门。

三、期待:语文教学还语文之本真面目

(一)鼓励学生参与语文材料,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的“三维度目标”,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语文教学中,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将有助于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最终促使学生智能获得发展。

毫无疑问,通过学生的耳、眼、鼻、手、脑等器官的感受和体验可以使学生对语文材料中蕴含的情感因素有所认识。所以,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将语文材料用课本剧、戏剧表演、形象模拟等方式“亲历”语文。正如英国作家王尔德所言:“作者完成了书的一半,读者完成了另一半”。而学生通过自身参与的方式阅读和学习这些文章,就更容易找到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学生在情感投入的同时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都会得到提高,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对语文产生积极的情感。

(二)尊重学生的质疑,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说明,在语文学科中,我们一定要肯定学生活跃的形象思维,丰富的联想,驰骋的想象,有多少学生,就会有多少对语文材料的理解和认识。比如在学习《出师表》时,有同学提出了网上的一个争议:西安市委党校65岁的历史学教授胡觉照写信给国家教育部教材司,建议将诸葛亮的《出师表》撤出中学语文课本,他认为《出师表》中传达的一种“愚忠”思想,不利于没有完全辨别能力的初中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质疑解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

语文课堂上,学生的情绪不是单向地被动接收来自教师发出的知识信息,更是学生主动地与那些娴雅精致、脍炙人口,对自然、人生、社会从不同方面有所感悟的作者之间展开“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有摆脱束缚学生思维的“标准答案”,让学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展开思考,由疑生趣,学生才可能使学生重新喜欢语文课堂,甚至很多学生都以问出别人答不上的有价值的问题为荣。

(三)回归生活,凝练情感

知识从来就不是孤立的,脱离生活的。生活处处有语文。人教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的六个主题:感悟人生(如:《生命,生命》)、理想信念(如:《理想》)、自然景物(如:《春》)、科学世界(如:《看云识天气》)、人间亲情(如:《散步》)、想象世界(如:《皇帝的新装》)。它们都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因此使学生感到亲切,有兴趣,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欲望。教师更要善于运用好这些材料,把语文学习自然而然地由课堂扩展到生活中,并通过联系校园、家庭、社会等把身边的生活环境变成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场所,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获得学习语文的乐趣,在生活的大课堂中学语文和用语文,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张立军.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如何进行情感教育[J].科学教育家.2007(10)

2.郑晓东.走出误区 让人文流淌于语文的河道上[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8(5)

3.陈俊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8(2)

4.曾军.浅谈初中语文情感教学的应用[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8(12)

小学语文教学的灵魂 篇7

一、认真读,读出“语文味”

语文课堂要有朗读声,声声入耳学语文。从读中去记忆,去感悟,去理解,去体会。

1. 要读出课文的情韵来。

这里的情韵,是一种感情的真正交流,是读者(学习者)与作者的心灵沟通,而不是单一的去读字、词、句。“一切景语皆情语”,每篇文章中所涉及的景物、环境的描写都寄托了作者的情感,而这些情感只有在品读中才能感悟到。如果钻不进作者的情感之网,就不能把作者的意图说清楚。而我们在教学中往往有“教困”与“学困”的现象发生,也就是说,当学生不懂教师的教学意图,或不理踩教师的教学引导的时候,教师就应拿出绝招——读。

2. 深入准确地解读课文是第一位的。

读是一种感悟,也是理解的一种简单方法。“深入”,即把作者的意图剖析给学生。“准确”,即把文字的音、韵、调及情感读出来。

二、注重基础,让语文“回家”

1. 语文教学要注重两个字:

“语”、“文”。“语”就是听好、读好、说好,“文”就是写好,这可以说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它与现代教学提倡的三维目标是一致的。“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就体现在“听说读写”之中,“情感体验与价值观”就在写作之中去体现,笔者认为这样就回归了语文教学的本质。

2. 让语文回家——语文教学的家在课堂。

这主要体现三个实:(1)真实,形成你的教学风格。教育教学是长久而有韧性的工作,教师不必去作秀。(2)朴实,抓住教本去教,以纲扣本。不必让多媒体充当教材,语文的魅力在于语言文字,而不是声、光、电。可以不用的坚决不用,语文中有的东西不必去展示或写出,教给学生感悟的方法,引导学生去感悟。让学生从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去理解、去疑问、去肯定,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力。教师最精湛的教育艺术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自己找寻答案。(3)扎实,用耐心培养出孩子的耐心。长此以往,日积月累,培养兴趣。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

养正确的写字姿势及工整美观的写字技能,摘抄美词佳句,并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听话、说话的语境。教师的范读要引起学生的共鸣,要注意培养学生朗读的真情实感,看看他们的习作是否是用“心”写出来的。

三、用激情点燃热情

语文课的成功,可以说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激情。选入我们小学课本的,大都是“范文”(这里说的范文,并非是最好的文章,最好的文章有些是例文,范文就是让我们按所教文章的立意、写法、情感去教会学生知识,形成某种能力)。这些范文中几乎篇篇都包含着一种“情”,或喜或悲,或激越或沉郁,有欣赏的,也有品味的,还有用心才能感悟的,这些知识与情感的传授,就得我们用自己的激情去操作。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如果没有激情,就上不好语文课。

教师有激情就能点燃学生的热情,这种激情引领我们使语文课堂生动和谐,从而达到乐学的教学佳境,进而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让他们把想说的话说出来。教师应经常与孩子沟通,点燃学生的激情,激发他们的情感,“没有死水,连微澜也没有。”这也是教学的规律。

四、在平实中去教学语文

笔者这里要说的平实含义有三:1.语文课堂必须是现实的。硬把学生未听的、未知的交给学生,这无异于雾里看花。2.要上好常态课。不能在课堂作秀,抄、背、默、记的教法都是常态的,也是常见的。3.上有效的课。要让学生获得真正的情感体验,快乐的、积极的、向上的情感,是学生学习课文的动力,让学生从学习中感悟到自己在进步,让他们总结出自己在学习中成功的方法,但是,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刻意地去创造意境,而是让学生静下心来学语文。真正的语文课堂应恰如春雨,润物细无声。

情感——语文教学的灵魂 篇8

一、目标确立——重情

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了语文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月光启蒙》是诗人孙友田的一篇散文, 文质兼美, 研读文本之后, 我的教学目标设立不仅落实了“知识和能力”, 关注了“过程和方法”, 更突显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其中我确定的情感目标是:

1.品味民歌民谣, 感受其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特点, 让学生受到民间文学熏陶, 培养热爱它的感情。

2.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 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 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二、情境创设——入情

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教学以“创设情境”为突破口, 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1.以画面再现情境。

李吉林老师在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中, 强调了“形真”, 就是把课文所写的景物、人物形象真切地再现出来。《月光启蒙》一课作者描绘儿时在月夜聆听母亲唱民歌民谣、讲谜语故事的情形, 课文插图也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情景。因此教学时, 把插图投影在屏幕上, 再加上教师的描述, 音乐的渲染, 学生如身临其境, 仿佛已经走进了那月光下的篱笆小院, 听见了那富有韵律的歌声, 这为理解文本、体会感情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2.以音乐渲染情境。

本课教学中, 我积极整合了课程资源, 充分发挥音乐的渲染作用。我选择了三段音乐:《月光狂想曲》, 以优美舒缓的音乐引领同学们走进月夜, 感受童年的美妙, 并在学生朗读课文时, 起到了渲染作用, 激发了学生的情感, 提升了阅读品位;《茉莉花》, 这首家喻户晓的江苏民歌在教室里响起, 同学们立即随声附和, 动听的歌谣让同学们走进了民间文学的天地, 感受课文中所描写的民歌, 去体验作者的情感世界, 去体验民间文学的魅力, 自然是水到渠成;《母亲》, 阎维文演唱的这首歌充满激情, 唱出了全天下人的心声:“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咱的妈!”在阅读理解全文之后, 用这荡气回肠的歌声, 既升华了课文主题, 又激起了学生的共鸣。让学生思绪飞翔, 自然想到了自己的母亲, 许多同学听着歌声已是潸然泪下。

3.以语言描绘情境。

教师的语言应具有艺术感染力, 从而为学生体会课文设置情境氛围。因此, 在教学中, 无论是导语, 还是过渡语, 我都力求饱含感情、生动形象。例如, 初读课文时, 我设计这样的导语:“让我们一起走进月光下的篱笆小院, 依偎在母亲的身旁, 聆听母亲的吟唱。”再如, 体会作者感情时, 我设计了这样的过渡语:“作者多么想把这些感激的话对母亲说呀。然而, 时间的车轮无情地碾碎了母亲的青春, 我个子高了, 母亲脊背却弯了。我长大了, 母亲却满头白发……如今再唱起那些曾经令我快乐无比的歌谣, 又有多少的心酸, 多少的怀念之情呀!”老师用情感拨动学生心底的琴弦, 这时再读课文, 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三、语言感悟——动情

语言文字是情感的载体, 语言文字的表情达意不是浅白直露的, 而是蕴藏在具体语言环境中, 不能脱离语言文字孤零零地进行情感体验。《月光启蒙》一课教学, 不适宜逐段感悟, 逐段分析, 因为那么做浓浓的深情会被瓦解;优美的文字会变得支离破碎。于是, 我对课文进行了重组:抓住“启蒙之美”, “浓浓亲情”两条线索, 分设了课时目标, 分别让学生从“品读歌谣, 感受美”、“研读文字, 体会爱”两个环节引导学生感悟母爱, 也体会作者那无比感激和怀念之情。

四、感情朗读——抒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阅读文学作品, 要“读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想象情境, 体会感情”。因此, 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 让学生通过朗读来表身临其境之意, 抒深切真挚之情。

1.读的时间要充裕。

读书不能蜻蜓点水, 流于形式。要想让学生有深切体验, 就必须给他们充裕的读书时间, 让他们能真正与文本对话。

2.读的方式要多样。

在《月光启蒙》一课的教学中, 我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来抒发自己的感情。通过配乐读、打节拍读感受歌谣韵律之美, 抒发喜爱之情;通过研读语言文字, 感受母爱之浓, 抒发感激之情;通过品读、评读, 取长补短, 提高诵读质量;通过小组读, 师生对读等方式消除疲劳, 感受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

3.读的要求要渐进。

谈谈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 篇9

一、让小学生爱“读”

如果将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比喻为电脑编程,读即信息的输入,写即信息的输出,思则是编程的过程。在三个步骤中,读最为关键,没有信息的输入,一切都是空谈,因此在语文学习中,首先要让小学生爱读和会读。诚然,在当前小学生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会习惯用设计导语等很多形式来吸引小学生注意,但无论导语如何设计,活动如何开展,都要为小学生的语文课堂预留出足够多的时间让他们进行充分的朗读,对课文中各类语言信息进行感知、读通、读懂。在读的方法上,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来鼓励他们阅读。可以让小学生按照自己的去自由朗读,只要大声朗读就可以,朗读快的学生尽量多读;也可以让小学生有选择性地读,在某一点上着力,让他们在课文中选出其中某一段自己认为精彩的、喜欢的甚至是自己感觉读得最棒的进行全班朗读,这样既为学生提供了语言表达的机会,也让他们学会了怎样选择和怎样评价;还可以让学生进行点面结合的接段朗读。受 课堂时间 与空间限 制 ,“朗读表演”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为了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可以让他们进行接段朗读,即某一学生先读第一段,然后另外一个同学接着读第二段,以此类推,到课文即将结束时,提醒还没有读过的学生抓紧机会,这样一般较长的课文学生们都有机会将自己喜欢的部分进行展示。这种形式灵活有趣,非常活跃课堂气氛,能够很好地激发起学生朗读的兴趣,让学生们爱上朗读。

二、让小学生会“写”

“读”的目的是让学生感悟思想,激发情感,累积文字和语言,最后运用这些文字和语言去“说”和“写”。因此,“读”是为渗透“写”而做的铺垫,“写”则是“读”的直接体现。相对于“说”而言,“写”更是对小学生语文能力的一种综合考量。怎样让学生会写,写好?一是可以用“仿写”的方法进行写作训练。如在《桂花雨》这篇课文中,有一句说桂花开到茂盛之时,“不说香飘十里……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的句子,这里出现了一个双重否定句式“不说……没有不……”这个句子在课文中并不多见,而且双重否定句对于学生来说相对陌生,他们在写作中很少用到,为了让学生们认识到双重否定所起到的强调肯定的作用,让他们进行仿写很有必要。有的学生就仿写出了这样的句子:“海上霞光美极了,不说光芒万丈,周围的岩石、沙滩、茅屋,没有不笼罩在它美丽光辉之下的。”除了仿写训练,还可以以课文内容为参照让学生续写或者是改写。就好像在学习古诗词时,由于古诗词有着深刻内涵,旨远言近,如果引导小学生将古诗词以现代记叙文的形式进行改写,不啻为训练学生写作能力一个最佳途径。如柳宗元的《江雪》,就可以让小学生在对诗中蕴含的思想与情感进行理解之后,让他们联系自己已有的经验展开丰富联想将其进行改写。另外,一些课文是选自某名著的某个章节,虽然课文结束了但情节还在继续,这时候也可以让学生进行续写,作为课文内容的一个延伸。

三、让小学生勤“思”

小学语文新课标中特别指出,要让小学生在阅读与实践中学会读书,学会思考。怎样将读、写、思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让“思考”贯穿读写的全过程?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用问题引导的方法,来激活小学生思维。如在学习《天鹅的故事》时,在让学生略读完课文之后,提出问题:“在天鹅的故事背后体现出了一种勇敢与团结的精神,表现在哪些地方?”让这个问题引导着学生们再次进行精读,从而探究和发现蕴含于文字中的思想,当小学生们再次诵读课文时,一种崇高的情感在读书声中缓缓流淌。而只有让小学生通过思考获得知识时,这种知识才会更加深刻,在之后他们的写作之中才会运用得更加得当与娴熟。

实践活动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篇10

一、将语文知识放归生活,展现原始状态。

陶行知先生说过,这个学校和别的学堂不同,他头上顶着青天,脚下踏着大地,东西南北是他的围墙,大千世界是他的课堂,万物变化是他的教科书……学校的围墙能围着学生,但不能割断学生与社会万物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能阻挡实际生活知识对学生的巨大引力。学生在学校课堂上学习的知识,正是世间万物千变万化的提取,而学生对生活是最熟悉、最感兴趣的。学生经历了这样的探究过程,既展现了语文知识的原始状态,提高了学习兴趣,又在现实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新知,同时解题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例如在教完《学会查“无字词典”》一文后,我组织学生走进生活,用无字词典理解一些词语:大雨滂沱、烈日炎炎、夕阳西下、湖光山色、草长莺飞、桃红柳绿等,学生结合现实生活情景,很容易地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如此轻松的教学,何乐而不为呢?

二、语文实践活动拓宽了语文学习的渠道,在生活中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现实生活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的语文教育资源,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中外文学名著、其他人文科学读物、科技读物,电子音像资料,网络资源,博物馆、纪念馆,以及鲜活的现实,都可以筛选后作为教学内容。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以外的语文教育资源,引导学生投身于语文实践,培养语文能力,使语文真正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联系现实生活,学习为现实生活服务。陶行知先生说:“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教学中要让学生手、口、脑并用,通过多种渠道学习语文知识。

《我的成长册》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的一项综合性学习,也是小学教材中最后一个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时我让学生展开搜集、分类、整理、装订成册等活动,学生在积极地参与中获得了深刻的情感体验,提高了语文实践能力。再如:三八妇女节到了,首先我向学生分发了“个人意见”调查表,按三八节到了“我想说……”、“我想做……”、“我想了解……”三栏来了解学生的活动意向;而后指导学生制订活动计划,并留出一定的准备时间;实施阶段,学生按自己的活动计划各自进行;实施后,发反馈单给家长请家长,及时作出评价,最后学生完成活动报告。

三、在生活情景中开展实践活动有利于感受语文知识的精彩,充实学生的社会知识。

生活是多彩灿烂的,学生是鲜活的主体,充满朝气。生活就是丰富的教科书,我们应坚持贴近生活,联系生活,在教学中注重联系现实生活,为学生创造各种各样的生活经历,大力发展社会资源。

上学期我在班级组织了一次以“环保”为主题的手抄报活动,学生为了做好,想方设法,翻遍了所有需要的资料,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有意或者无意地汲取知识,极大地丰富了社会知识。另外,通过此次手抄报活动,还带动了全体学生对语文实践活动的热爱,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充分鼓励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综合潜力,展示自己的特长,发挥智慧和潜能。我们又先后进行了多种多样的活动。在活动中,做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个学生在选择中获得成功,给学生带来了真正的自主训练、自主设计和自主活动,带来了雏鹰自由飞翔的广阔天地。

语文是茫茫宇宙里的日夜星辰,是浩瀚南海中的碧涛银河;语文是大自然的蜂飞蝶舞,是秦砖汉瓦上岁月的印痕;语文是锁进日记、深藏心里的小秘密,语文是母亲手中递来的温热的奶茶;语文是体坛赛场上矫健的身姿……面对如此生动丰富的语文情景,我们怎能不欣喜若狂呢?因此,教师应多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抓住生活这块实践活动的沃土,充分挖掘现实生活的教育功能,使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接轨,让学生多实践、多感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感悟,教学的灵魂 篇11

《新华词典》解释:“灵魂,喻指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精神因素。”之所以称感悟为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灵魂,是因为不突显感悟教学,学生就难以自主阅读,实现个性化的阅读。

一、 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俗话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同样,学生也是老师的一面镜子。我曾随机抽取我镇五年级10个班的学生,就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状况做过问卷调查。其中,认为只要掌握字词句就是学好语文的占90%,喜欢有感情朗读的占67%,认为读透课文需靠老师讲清讲细的占72%,害怕阅读分析的占94.5%。由此可见,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观念还很滞后。我认为感悟教学是农村阅读教学的灵魂。

二、容错理念是实施农村感悟教学的关键

我们指导阅读教学允许“误读”,提倡“创读”,鼓励“研读”。应努力从尊重个性化阅读的差异上,挖掘出美丽的“错误”所蕴含的审美价值。将“错误”的感悟,生成更有价值的课堂资源。

例如我教学苏教版第九册《滴水穿石的启示》,用了猜画谜的教学方法。在预习的基础上,大家异口同声地答道:“滴水穿石”。话音刚落,脑子挺灵的王翔冒出一词“水滴石穿”。我抓住感悟美丽错误的契机,说道:“王翔,给我们出了一道思考题,成语‘滴水穿石为什么不写成‘水滴穿石?”“一石激起千层浪”,小组讨论后,争相发表意见。

生甲:滴水,像我家的自来水关不紧时,一滴一滴的水往下滴,时间不多长,泥地上砸个小小的凹坑,所以说“滴水穿石”好。

生乙:水滴,像夏天荷叶上、麦苗上的露水珠,风一吹还颤动呢,而滴水,像屋檐下的流水,缓时一颗一颗,急时成……

没等生乙说完,王翔迫不及待地说:“洗衣裳时,溅到身上的是水滴,给病人打盐水是滴水。”(全班同学笑了)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富有想象力,体味出了‘水滴与‘滴水的细微差别,‘滴水穿石,准确具体,有动感,又蕴含成因:水滴不断地往下滴,日久天长就能滴穿石头。‘滴水穿石比喻:做事只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能成功。所以,成语不可随意更改、调换。”

这则由错误生成的课例片段,我抓住“滴水”“水滴”词序颠倒,创设情境,由学生体验感悟出语意的异同,从而为认识“滴水穿石”的精神,感悟本课的思想情感奠定了基础。

三、吟咏背诵是实施农村感悟教学的途径

诵读是理解书面语言的唯一途径。背诵是感悟言语的语文学习方式。人的智能素养,正是在不断感悟的过程中得到提升的。

1.让学生自主充分地读,以“循文明象”

例如教学《滴水穿石的启示》,让学生自主学习(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提问:你怎么认识“滴水穿石”?感受体验最深的是哪件事?

生1:“滴水穿石”原来是真的,不是夸张的,真想不到呀!

生2:滴水的力量那么微不足道,却靠韧劲、恒心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使我很感动。

生3:李时珍历尽千辛万苦,编著《本草纲目》,大发明家爱迪生勇于实验,发明了很多东西,还有齐白石坚持不懈的画画。他们都有目标,有毅力,才有很大的成绩。我喜欢“滴水穿石”这个成语,要把它当成我的座右铭。

初步感知,抓住“滴水穿石”这个关键词,理解含义,体验成因,获得精神感悟。“滴水穿石”的精神体现在古今史上的三个事例,给人鲜明的启示。

这种创设问题情境,品读关键词,形成鲜明的表象,使道理“形象化”,启发自然化的做法,能收到“循文明象”、感悟题旨的效果。

2.体悟语言的意境,以“循象明意”

这是精读阶段。再品读《滴水穿石》的启示时,我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穿越时空,拜访小水滴和三个中外古今人物,再以“我是……”为题先说体会,后悟读,他们读出发自内心的惊奇,以一种虔诚敬服的心情读出了三个人物的事例,似乎与真人真事面对面,获取深刻的体验,收到“循象明意”的作用。

3.揣摩言语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以“循路明法”

如学了《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后,给了我们不少启示:由“滴水穿石”这一奇观,作者深有感触地联想到人要做成一件事,需要有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我们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的启发,请你按照“感悟事理,举例说明,深受启发”的顺序,说说你感悟到的东西。

生1: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历尽千辛万苦,历经十几年终于取得真经。他们具有了滴水穿石的精神,才到达目的地。

生2:学了这课,我感到我缺少滴水穿石的精神,各门功课都不理想。我要定下目标,锲而不舍,实现自己的理想。

生3:像我们班王菊,她学习目标专一,而且先认真做好作业再玩,从不偷懒,养成了习惯,所以她的学习成绩始终第一。

学生在欢快融洽的学习环境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学习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在一起,感悟认识到滴水穿石的精神是学习好所必需的,这样即巩固了知识,发展了能力,提高了素质,又培养了学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

总之,在农村小学阅读教学中要真正实现感悟教学,需要教师先去体验、感悟教材,并艺术化地去处理教材。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不同学习要求,倡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做到读中体验、感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立体整合的价值追求。

“真实”是作文教学的灵魂 篇12

有些教师总认为作文完全是由学生写出来的,是一项最能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活动,其实不然,传统教学的作文指导从思想内涵到写作技巧,过多地灌输了教师的意志,把作文教学简单化、一体化,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而反过来,教师对写作如果不加以指导,学生又不能掌握基本的写作条理与方法。我认为,只有回归到学生真实的生命活动中去,让学生感受社会、感受自然、感受生命,他们才觉得有话可写,创作面才会更广阔,思维才会更活跃。

学生的写作能力主要是通过真实的写作发展起来的。真实写作便是作文教学的灵魂。

首先,真实的写作必须是真实的。也就是说写作必须与生活相结合,必须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相联系。多丰富学生的课内外学习生活,以充实写作内容,使写作向真实性发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为真情而写作,为兴趣而写作,为交际而写作,为实用而写作,总之,是有所为而写作。在写作中,学生关注的是写作的真实内容而不是形式,要想写出真实,必须把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其次,真实的写作还应以真实的阅读为前提。在课外阅读方法上,可以采取自由阅读和定向阅读相结合。自由阅读,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地选择阅读作品,学生一般选择的是《读者》《意林》《中学生课外阅读》等,教师一般不加限制,但要讲清目的和要求,一个课时能认识一个事物便达到了目的。定向阅读,教师根据课标,以及某一个写作单元的目的和要求,确定阅读作品目录。我们使用的语文教材是义务教育初中实验教材人教版,每册教材后都有名著附录,三年下来,会积累大量阅读材料,也能为写作积累素材。

第三,真实的写作是一种大量、持续的写作实践活动。写作能力从根本上讲不是一门知识,而是一种技能。作为一种心智技能,写作能力必须通过大量的写作实践才能形成和提高,而不是单靠讲几篇文章、技能之类的东西所能奏效的。其实践活动应包括练笔、办报、听报告、举办讲座、收看有意义的影视节目。

练笔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只学理论不实践,无法达到提高的目的。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除了强化课堂计划定向作文外,还必须抓好学生的课外练笔,提倡写随笔,其形式包括日记、周记、评论、读书笔记以及信函等。这是学生写作上自由耕耘的一块园地,让学生写自己的话,写实在的话,见什么写什么,干什么写什么,读什么写什么,想什么写什么。在练笔中,要为学生创设真实的作文情境,或确定一个交际实用目的,让学生有感而发,有话可说。这种训练方式能使学生抒发真情实感,效果很好。到了八年级就可以让学生写周记、读书笔记,九年级时则让学生写评论。练笔必须长期坚持,才会有较好的效果。

办报包括学生的手抄报、学校和班级办的黑板报、墙报等等。内容要做规定,除了摘抄外,一定要有自己写的文章。另外可以结合各种重大活动、纪念日、节日写些小短文充实手抄报、板报内容。这些活动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文及其它学科基础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训练学生的编辑、排版、写作、绘画、书法等多种技能。

要做到根据实际有计划地经常性地组织专题性的讲座,内容可以结合年级的课文做必要的拓宽和加深,还可以请英模讲事迹,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及爱国主义等方面的教育,让学生关心国内外大事,掌握国情国策,还可以利用影视、网络了解先进的科学文化技术,以便在课堂内展开评论,发表看法,写出心得。

新颁布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传统理念中,学生只是课堂教学的陪衬物,学生只是为老师考出分数的工具,这当然是错误的。从人格上讲,学生跟老师是平等的。承认学生是作文的主人,就应该相信学生,不能整天靠念紧箍咒吓唬学生,要相信学生的潜力,要坚信没有写不好作文的孩子。众所周知,当代著名作家乔叶,就是在小学启蒙老师的鼓励下走上写作道路的。小的时候,乔叶是个不喜欢学习的孩子。有一次,老师发现小乔叶的语文练习册上的句子造的非常好,就把它当作范例在全班读了。小乔叶备受鼓舞,从此发奋学习,终于成为一名作家。

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互相贯通,才能使语文学习获得生机和活力。这里的生机与活力,来源于学生真实的感受与认识。所以,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富有个性的情感体验和思维方式,鼓励学生说自己真正想说的话,写自己真正喜欢的文章,万不可将学生的思维纳入既定的模式中去。

上一篇:意见和政策建议下一篇:中考语文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