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灵魂是创造

2024-10-20

语文教学的灵魂是创造(共10篇)

语文教学的灵魂是创造 篇1

现代阅读观认为, 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重视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决不能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地位。

对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而言, 如何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体现语文的人性与个性, 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进我们的阅读教学。

一、培养学生自觉投入阅读的兴趣学生常常对于自己所感兴趣的事能

自觉地投入, 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王富仁先生说:“我认为在语文的教学任务中, 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兴趣可以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培养, 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 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材的实际, 想出更多的金点子, 运用更多的课堂教学手段, 并尽可能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手段,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给学生创设一种趣味横生的教学情境, 使他们进入一种“乐读爱读”的境界, 自觉地投入到阅读中去, 让学生真正把学习语文当做一件快乐的事。

二、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阅读的本质就是“读”, 学生是语

文学习的主体, 阅读教学自然要以学生自己阅读为主, 教师只是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通过阅读, 让学生能自己发现问题, 并借助工具书和已有的知识、能力解决问题。阅读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只要坚持阅读, 善于思考, 就会达到读有所感、读有所思、读有所悟的境界;就能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 从而提高分析、理解的能力。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解决问题是自我消化和吸收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能感受到作品的特色, 体会到作家的情感, 既能产生兴趣又往往印象深刻, 记忆牢固。在此基础上, 教师要抓住重点、难点, 予以点拨。这样的阅读教学过程, 才是真正的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三、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把握

培养学生良好的整体把握能力, 注重情感、体验是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具体的“整体把握”的方法, 可通过“诵读”、“情境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教学方式来实现。注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就是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感受体验文本中丰富的人文性、浓厚的感情色彩, 并逐渐受其熏陶和感染, 不能以教师的讲析替代学生的感悟。例如诗歌教学, 要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语言的优美, 情感的丰富, 并展开想象, 体会诗歌描述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引导学生能联系文化背景对其思想感情和价值取向作出自己的评价, 说出自己的体验。

四、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

这可以说是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关键。我们知道, 学生的阅读本身具有一种自我生成的内在机制, 在阅读过程中, 学生、文本、生活之间实现着多维度的融通, 并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克服, 产生新的视野;随着阅读的深入, 往往会产生出更加深邃的、新颖的、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思维火花。但这种思维常常只是混合、精疏、零碎而飘忽的, 还不能算是阅读者自己的东西, 必须经过自己的重新筛选、组织, 否则, 一切思考、一切感想, 都有可能成为过眼云烟。因此, 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随时记录下“智慧的火花”, 写下阅读内容的提要、体会、报告等等, 还要在这方面作出表率, 最好能定时在阅读的内容、感想等方面与学生进行及时的交流、切磋。这样, 学生的阅读不但能及时得到教师的帮助、指点, 而且他们能及时体验发现的快乐, 创造的快乐。充分感受到阅读积累对于自身提高的作用, 从而长久地保持阅读兴趣, 形成良好的习惯。

总之, 新课标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应更多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使他们产生主动阅读的内驱力, 逐步养成主动阅读的习惯;要更多地激励他们主动思考, 引导他们关注自身及他人的生存, 思考生命的价值, 培养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性。教师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多媒体手段, 注意挖掘一切可以调动学生兴趣的因素, 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创造是教育的灵魂 篇2

看完这本书后,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和反省之中。

美国的孩子可以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分科选择不同的学段进行学习,而我国的孩子只能按年级学习各门功课;美国的孩子从小学开始,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搞一个“职业日”,他们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社会上的人到底是怎样存活的?而中国的孩子受几千年的陈旧思想观念影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对社会的了解少之又少。从这些对比中不难看出美国的教育真正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也就是现在我国讨论的“谁是教育的主体”的问题。当我们把学生看作是教育的主体,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人。

我们正在进行课改,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动手、动脑,实践探索、合作交流。但是,我们对学生所进行的素质教育还仅仅只限于各个学校,而社会并没有积极有效地配合学校。所以,中国的素质教育只浮于表面,还没有深入。

创新是语文课改的灵魂 篇3

首先, 要从教学目标上创新, 传统教学目标常定位于应试教育, 为了追求升学率, 领导压学校, 学校压教师, 教师于是拼命压学生, 恨不得将知识硬塞到学生脑中。更有甚者, 政府要政绩, 学校要升学率, 教师要荣誉, 于是, 从上到下, 一齐作弊, 便出现了2008年轰动全国的甘肃天水代考丑闻。可是这样做, 学生就学到知识了吗?教育就上去了吗?整个民族素质就提高了吗?没有, 这反而造就了一些高分低能现象, 促成了一些心理素质极差的学生。常见报道一些大学新生因适应不了大学的学习生活而跳楼自杀, 这就让我们不得不质疑教育, 如果学校不片面追求分数, 而是从能力角度选拔学生, 又怎么会出现这种血淋淋的惨剧呢?

当今迅猛发展的高度文明的社会要求我们将教学目标确定为“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这就意味着分数不再是衡量学生的唯一因素, 学生能力、非智力因素全面和谐发展将是主要考查手段。文化课差, 并不一定是智力问题, 只能说是发展不平衡, 学校应致力于调动学生各方面的潜能, 促使我们的全体教育对象沿着全面提高素质的方向, 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德育更应放在突出地位。逐步建立以创建优秀班集体为基本内容的灵活多样的工作模式。即着力培养一种观念, “进取与竞争的观念”;一种情感, “爱的情感”;一种能力, “生活和学习能力”;一种习惯, “文明守纪习惯”。教育学生做到:有追求, 有教养, 有本领, 有情趣。这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是一种创新教育。对于素质教育, 李岚清曾提出要达到“六会”要求, 其中, 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教学生“学会生活”, 也就是说要有生存能力, 否则无法适应竞争高度激烈的社会。

其次, 必须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教学不只是教书, 更重要的是育人, 是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综合过程, 包括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相互促进的, 前者依赖于后者而发挥, 后者依赖于前者来实现。教师如何最大程度地“导”出学生的创新精神, “导”出学生的潜在能力呢?得从以下几方面出发:

(一)

给学生一点“不听话度”, 不能一味强调学生言行一切听从老师, 应从思维上给他们以扩展空间, 要鼓励学生有更新更好的想法, 允许他们向权威挑战。马克吐温说:“亚当并不是因为喜欢禁果才去偷吃的, 而是因为被禁止才去偷吃的。”人都有一种逆反心理, 如果过分受到限制, 将会反向行事。有科学家曾做过这样的试验:把小学生分成两个组进行为期一周的封闭训练, 其中一组的行动受老师支配, 大事小事都得老师同意才能做, 而另一组放任自由, 只有关键时才由教师出面。一周后让他们接受特殊试验, 发现前一组学生在突发事件面前均表现出手足无措现象, 都会求助地望着老师;而另一组, 则能从容应对。所以, 教学中应给学生自由, 不能凡事规范限制。

(二) 给学生更多关爱。

研究表明, 学生在平和状态下比压力状态下学习有效得多, 智力更能得到发挥。“棍棒成才”观念、对不听话学生的体罚只能导致学生人格的畸形发展。近几年常报道的弑母、自杀、离家出走事件就是证据。不能人为地给学生制造压力, 而应给予更多关爱。爱能激发智力, 激发创造力。老师应从思想上、生活上、学习上等各方面关注学生, 尤其是对文化课较差而智商高的学生, 应善于用爱激发其学习兴趣。

(三) 教学管理应体现民主集中制原则。

只有严格而无民主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 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应给予学生发言权、决策权和自主权。美国课堂教学管理就民主得多。他们的课堂具有随意性, 能更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学习, 而我国大多偏远学校都是“教师制”式管理, 局限了学生的思维, 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创新是语文课改的灵魂 篇4

一次考试结束,笔者问一名未及格学生是否分析过考差原因,他回答说:“原因在于你没教好。”笔者大吃一惊,心中有些不快,又问:“同样是我教的,为什么有同学分数考120多分呢?”他又笑答说:“这正是我说你没教好的原因,因为你不能让每个学生都学好。”笔者仔细一想,这话确实也有道理,是啊,教学的目的何在?不就是教会学生学习吗?可现实中的教育似乎仅在于教给学生知识本身而非学习方法,在于分化“好”与“差”两个极端。关注中等以上学生如何考上好大学,而忽视了“差生”如何转化,这是传统教育的弊端。教育若要上一个新台阶,必须要打破传统教学常规,敢于和善于创新,只有创新才会为全社会实施素质教育带来勃勃生机和无限活力。创新,是教育的血液,是新课改的灵魂。

首先,要从教学目标上创新,传统教学目标常定位于应试教育,为了追求升学率,领导压学校,学校压教师,教师于是拼命压学生,恨不得将知识硬塞到学生脑中。更有甚者,政府要政绩,学校要升学率,教师要荣誉,于是,从上到下,一齐作弊,便出现了2008年轰动全国的甘肃天水代考丑闻。可是这样做,学生就学到知识了吗?教育就上去了吗?整个民族素质就提高了吗?没有,这反而造就了一些高分低能现象,促成了一些心理素质极差的学生。常见报道一些大学新生因适应不了大学的学习生活而跳楼自杀,这就让我们不得不质疑教育,如果学校不片面追求分数,而是从能力角度选拔学生,又怎么会出现这种血淋淋的惨剧呢?

当今迅猛发展的高度文明的社会要求我们将教学目标确定为“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这就意味着分数不再是衡量学生的唯一因素,学生能力、非智力因素全面和谐发展将是主要考查手段。文化课差,并不一定是智力问题,只能说是发展不平衡,学校应致力于调动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促使我们的全体教育对象沿着全面提高素质的方向,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德育更应放在突出地位。逐步建立以创建优秀班集体为基本内容的灵活多样的工作模式。即着力培养一种观念,“进取与竞争的观念”;一种情感,“爱的情感”;一种能力,“生活和学习能力”;一种习惯,“文明守纪习惯”。教育学生做到:有追求,有教养,有本领,有情趣。这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是一种创新教育。对于素质教育,李岚清曾提出要达到“六会”要求,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教学生“学会生活”,也就是说要有生存能力,否则无法适应竞争高度激烈的社会。

其次,必须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教学不只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是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综合过程,包括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相互促进的,前者依赖于后者而发挥,后者依赖于前者来实现。教师如何最大程度地“导”出学生的创新精神,“导”出学生的潜在能力呢?得从以下几方面出发:

(一)给学生一点“不听话度”,不能一味强调学生言行一切听从老师,应从思维上给他们以扩展空间,要鼓励学生有更新更好的想法,允许他们向权威挑战。马克吐温说:“亚当并不是因为喜欢禁果才去偷吃的,而是因为被禁止才去偷吃的。”人都有一种逆反心理,如果过分受到限制,将会反向行事。有科学家曾做过这样的试验:把小学生分成两个组进行为期一周的封闭训练,其中一组的行动受老师支配,大事小事都得老师同意才能做,而另一组放任自由,只有关键时才由教师出面。一周后让他们接受特殊试验,发现前一组学生在突发事件面前均表现出手足无措现象,都会求助地望着老师;而另一组,则能从容应对。所以,教学中应给学生自由,不能凡事规范限制。

(二)给学生更多关爱。研究表明,学生在平和状态下比压力状态下学习有效得多,智力更能得到发挥。“棍棒成才”观念、对不听话学生的体罚只能导致学生人格的畸形发展。近几年常报道的弑母、自杀、离家出走事件就是证据。不能人为地给学生制造压力,而应给予更多关爱。爱能激发智力,激发创造力。老师应从思想上、生活上、学习上等各方面关注学生,尤其是对文化课较差而智商高的学生,应善于用爱激发其学习兴趣。

(三)教学管理应体现民主集中制原则。只有严格而无民主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给予学生发言权、决策权和自主权。美国课堂教学管理就民主得多。他们的课堂具有随意性,能更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而我国大多偏远学校都是“教师制”式管理,局限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再次,应创设新型课堂氛围。传统教育课堂以教育者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接受中。现代课堂应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应由独奏转为伴奏,尽力营造一种和谐氛围让学生融入教学中,积极主动地随着老师的“导”而学,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课堂提问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当然,一目了然的“为什么”、“是什么”之类的提问只会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教师应精心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问要有针对性,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提问;提问要有新鲜感,要达到“疑无疑处即设疑”的境地方能吸引学生;提问要难度适中,太难则会起相反作用;提问要有广泛性,尽量让好、中、差生都能参与。笔者在教学中,通常请基础较差的学生回答问题,他(她)还没有思路时,我便帮助分析从每句话中提炼要点,思路不对时分析其出错原因,这样差生的思维能力就可得到训练,好生也可引以为鉴,同时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法。

实践活动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篇5

一、将语文知识放归生活,展现原始状态。

陶行知先生说过,这个学校和别的学堂不同,他头上顶着青天,脚下踏着大地,东西南北是他的围墙,大千世界是他的课堂,万物变化是他的教科书……学校的围墙能围着学生,但不能割断学生与社会万物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能阻挡实际生活知识对学生的巨大引力。学生在学校课堂上学习的知识,正是世间万物千变万化的提取,而学生对生活是最熟悉、最感兴趣的。学生经历了这样的探究过程,既展现了语文知识的原始状态,提高了学习兴趣,又在现实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新知,同时解题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例如在教完《学会查“无字词典”》一文后,我组织学生走进生活,用无字词典理解一些词语:大雨滂沱、烈日炎炎、夕阳西下、湖光山色、草长莺飞、桃红柳绿等,学生结合现实生活情景,很容易地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如此轻松的教学,何乐而不为呢?

二、语文实践活动拓宽了语文学习的渠道,在生活中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现实生活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的语文教育资源,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中外文学名著、其他人文科学读物、科技读物,电子音像资料,网络资源,博物馆、纪念馆,以及鲜活的现实,都可以筛选后作为教学内容。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以外的语文教育资源,引导学生投身于语文实践,培养语文能力,使语文真正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联系现实生活,学习为现实生活服务。陶行知先生说:“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教学中要让学生手、口、脑并用,通过多种渠道学习语文知识。

《我的成长册》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的一项综合性学习,也是小学教材中最后一个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时我让学生展开搜集、分类、整理、装订成册等活动,学生在积极地参与中获得了深刻的情感体验,提高了语文实践能力。再如:三八妇女节到了,首先我向学生分发了“个人意见”调查表,按三八节到了“我想说……”、“我想做……”、“我想了解……”三栏来了解学生的活动意向;而后指导学生制订活动计划,并留出一定的准备时间;实施阶段,学生按自己的活动计划各自进行;实施后,发反馈单给家长请家长,及时作出评价,最后学生完成活动报告。

三、在生活情景中开展实践活动有利于感受语文知识的精彩,充实学生的社会知识。

生活是多彩灿烂的,学生是鲜活的主体,充满朝气。生活就是丰富的教科书,我们应坚持贴近生活,联系生活,在教学中注重联系现实生活,为学生创造各种各样的生活经历,大力发展社会资源。

上学期我在班级组织了一次以“环保”为主题的手抄报活动,学生为了做好,想方设法,翻遍了所有需要的资料,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有意或者无意地汲取知识,极大地丰富了社会知识。另外,通过此次手抄报活动,还带动了全体学生对语文实践活动的热爱,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充分鼓励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综合潜力,展示自己的特长,发挥智慧和潜能。我们又先后进行了多种多样的活动。在活动中,做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个学生在选择中获得成功,给学生带来了真正的自主训练、自主设计和自主活动,带来了雏鹰自由飞翔的广阔天地。

语文是茫茫宇宙里的日夜星辰,是浩瀚南海中的碧涛银河;语文是大自然的蜂飞蝶舞,是秦砖汉瓦上岁月的印痕;语文是锁进日记、深藏心里的小秘密,语文是母亲手中递来的温热的奶茶;语文是体坛赛场上矫健的身姿……面对如此生动丰富的语文情景,我们怎能不欣喜若狂呢?因此,教师应多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抓住生活这块实践活动的沃土,充分挖掘现实生活的教育功能,使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接轨,让学生多实践、多感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灵魂 篇6

一、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 要求学生读准字音, 不添加文字, 不读破词句, 就是说要读通句子, 与字词多次“见面”, 牢固掌握字的读音, 强化识记字形, 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朗读, 能使学生读得正确, 读得流畅, 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 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 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 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 它们语言规范, 为学生学习语言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材料, 指导学生读好书, 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 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

学习语言, 主要是靠语言的感性熏陶和积累。如《草原》一文, 老舍先生用亲身经历向读者展现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 以及草原上人们的热情好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反复朗读, 感受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白白的云和草原上白色的羊群, 从这些明丽的色彩中体会到“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 空气那么清新, 天空是那么明朗”, 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 又叫人舒服, 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同时也体会到了“那么……那么……”“既……又……”的句式。又如《庐山的云雾》一课向我们展现了千姿百态的云雾。“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 就像戴在山顶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 又像是系在山腰的一条条玉带。云雾弥漫山谷, 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山峰, 它又是巨大的天幕。”通过引导学生反复地朗读、想象, 使他们进入美好的境界。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朗读, 甚至熟读成诵, 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 积累语言材料, 了解多种语言方式, 从而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 抒发自己的感情, 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二、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 如《美丽的南沙群岛》《庐山的云雾》《烟台的海》《黄果树瀑布》等, 都用优美的语言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 教师可以通过声情并茂地范读, 用声音再现画面, 使学生进入意境, 感受到文字中所描绘的美。如《黄果树瀑布》中描写道:“瀑布从岩壁上直泻下来, 如雷声轰鸣, 山回谷应。坐在下面, 仿佛置身于一个圆形的乐池里。四周乐声奏鸣, 人就像漂浮在一片声浪之中, 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作者把自己对大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 教师引导学生走进作品中去。再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达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唤起学生对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大自然的美, 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 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文/任静

的思想感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通过朗读再现、感受自然美, 诱发他们去想象, 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 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在语文教材中, 经典诗歌语言富于节奏感、音律美, 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是通过充满节奏感和音乐感的语言表达出来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地吟诵语言, 体会情感, 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

三、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灵魂 篇7

一、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强烈兴趣

俗话说得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我们可以名家的阅读经验、成功经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不管做什么, 只要我们有兴趣, 就会自觉而主动地去做, 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 我们教师在指导小学生阅读时也要把他们的兴趣放在第一位。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我们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就可以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从而让学生自主阅读, 并从中享受到阅读的乐趣, 达到学生乐于读书、想去阅读、主动去阅读的目的。

二、重点指导与培训学生的朗读

小学生的知识面还比较窄, 学习方法也有限。因而, 在小学阶段, 我认为应从小学生的朗读抓起。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 如范读、领读、分角色读等。学习一篇文章, 我们不能拘泥于传统的方式, 只采用一种阅读方法, 因为这样往往会抑制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课堂呆板无趣。如果采取多种阅读方法, 可以增加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使他们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时, 我们还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 学生掌握了技巧, 读起文章才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才能读出感情。比如, 小学二年级的《找春天》一文, 我紧扣主题, 即“对春天的到来的喜悦与喜爱之情”, 让学生带着对春天的喜爱与好奇, 边读边去文中寻找春天。教师提问:“同学们找到了春天吗?在哪?”学生带着惊喜去找、去读。教师尤其要告诉学生, 要带着感情去读, 身临其境地去读, 而且要多读几遍。

三、明白阅读能力的关键是理解

阅读能力是以感悟、理解、体验为基础的重要能力。学生阅读能力的强弱主要是看学生是否会读, 是否读得懂。会读就是说学生是否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 比如浏览、略读和精读。什么时候采用什么方法, 正确而又创见地理解阅读材料, 从而达到自己的阅读的目的。而读懂则是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 对语言文字组织的理解。如果学生这两方面掌握好了, 可以说他们的阅读能力很强了。

四、重视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培养

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正确、灵敏、丰富的感受, 是积累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中都多次强调:“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 丰富语言的积累, 培养学生语感, 发展学生思维。”在教学中, 语文教师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 必须深刻认识对学生进行语感培养的重要性。

良好的语感离不开阅读, 离不开对语言的积累。学生从小养成积累的习惯, 不仅有利于他们的说话、写作能力的提高, 而且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语言积累, 既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感悟和品味, 加强语感训练, 又可以迁移运用语言, 准备语言模式的“背景”和“材料”。因此, 小学语文教学应放手让学生记忆, 教育学生自主地丰富语言积累。离开了读书、积累, 就谈不上培养语感, 犹如小鸟离开了蓝天, 就谈不上翱翔。

五、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立足课堂文本阅读, 引导学生向课外阅读延伸。课堂上我们要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 比如师生共读一部优秀作品, 然后交流各自的心得体会, 或学生自选优秀作品, 利用阅读课的交流时间推荐给大家, 或在课前三分钟演讲时交流精美语句等。这种交流, 不仅反馈了读书的情况, 而且提高了学生选择、归纳、概括、组织的能力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在此过程中, 教师要对学生的独特的见解和体验予以肯定和鼓励, 从而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挖掘、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颜如玉。”可见, 古人对阅读情有独钟。“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可见我们应重视教给学生方法, 让学生学会如何去学习。有了这个能力, 学生才会挤时间读, 有滋有味地读, 从中汲取知识, 吸取有益于人生的养料。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摘要:阅读是一缕阳光, 为我们照亮人生的旅程;阅读, 也是一把阶梯, 帮我们通向辉煌的成功。阅读能力的提高, 不仅可以大大促进语文教学成绩的提高, 还会间接地影响着其他学科。然而, 现在的小学生课外阅读量越来越少, 因此, 教师应注意这个问题, 采取多种方法, 着重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培养阅读兴趣,朗读能力,训练方式和技巧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学论集[M].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

[2]潘春芹, 潘怡.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J].林区教学, 2009 (6) :31-32.

[3]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语言艺术是化学教学的灵魂 篇8

一、化学教学语言的科学性

语言的表达首先要准确, 遵守语言的科学性。化学是一门科学, 科学语言要求用词严谨, 因而教学语言应该准确, 符合科学性。例如, 讲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时, 经常遇到NH3 (ān) 和NH4 (ǎn) ;还有奶粉事件三聚氰 (qíng) 胺 (àn) , 三个字音调相同, 但声调不同, 有些老师发音总是一样, 这样学生在写化学式时总是写错, 若发音准确可以避免这种错误。这就充分发挥了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还有在讲油脂 (zhī) 时, 油脂是油和脂肪, 油是不饱和的酯 (zhǐ) , 脂肪是饱和的酯。再如钠与水反应的实质和钠与酸反应一样, 是与他们电离出的H+反应, 这时问“同体积的水和酸与等量的钠反应, 与谁更剧烈呢?”答案是与酸反应更剧烈。酸是强电解质, 水是弱电解质, 同体积的酸比水产生的H+多, 若问“与稀盐酸反应, 先与酸反应还是与水反应?”笔者认为这种问法不科学, 钠与盐酸以及与水反应的实质是与它们电离的H+反应, 只是刚开始溶液中的H+主要是由酸电离出来的, 为了学生好理解, 我们说是先与酸反应。更多问题是在讲元素周期律;氧族元素氧硫硒碲 (dì) 钋 (pō) , 氮族元素氮磷砷锑 (tī) 铋, 若误读容易造成元素书写错误, 同时记错自己的本家是氧族元素还是氮族元素, 这些问题的出现大多是由于不能准确发音或不科学的描述引起, 可见准确性和科学性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二、化学教学语言的幽默性

教学语言在运用时, 一定要注意科学性第一, 艺术性第二的原则。教学语言要形象、生动、风趣幽默, 语气要抑扬顿挫。避免长时间兴奋或抑制, 使学生感到疲劳, 要让学生有张有弛, 保持最佳学习状态。那么, 在教学过程中, 怎样应用语言艺术呢?原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 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幽默, 是一种用俏皮、含蓄、机智的方法, 使人在笑声中领会语言所蕴含的丰富知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语言幽默风趣、绘声绘色就能调动学生听课的兴趣。例如, 在做亚铁盐制氢氧化亚铁实验时, 首先用神秘的语气配以简单的动作叙述道:“盛碱滴管要细长, 伸入盐液莫慌张, 缓缓滴入不摇荡, 白色沉淀成絮状, 倘若固执不照办, 反应就给你颜色看。”在颜色看上放慢速度, 给人一种警告的威严, 接着按照常规操作, 在管口上方滴下碱液, 大家看到试管里产生白色沉淀即刻转绿, 最终变成红褐色, 全都惊叹不已。在去除杂质以提纯物质时, 学生往往使用不当而引入新杂质, 针对这种情况, 可形容为“前门驱虎后门进狼”;再如, 我们讲离子反应时, 学生经常将H+写成H-, 我们可以半开玩笑的说, 它戴的是红花而非绿花, 还有Fe+2H+=Fe2++H2, 生成的是Fe2+, 而非Fe3+, 我们可以说盐酸让铁戴了两元的小发卡, 因为他的氧化能力弱。

三、化学教学语言的时空性

语言的运用要切合时宜、恰到好处。例如, 在课堂上的演示实验, 乙醇和浓硫酸制乙烯, 当温度升至100℃时, 这时反应时间较长, 学生总认为温度逐一慢慢上升, 这时老师应指导学生:该反应温度迅速升到170℃, 若停留在140℃, 将生成副产物乙醚, 同时一句“一百七制乙烯”, 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温度要迅速升高到170℃。既填补了这段时间空白, 又让学生明确了实验温度。

四、化学教学语言的形象性

教师利用语言技巧, 借助生动形象的比喻, 增强教学语言的直观性。形象的比喻打的恰到好处, 可以使学生眉飞色舞, 兴致勃勃, 易于接受新概念, 乐于思考新问题, 使学生听课成为一种艺术享受。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 可以调节学生的心理平衡, 增强感染力, 提高学生对教学信息的接受和反馈效率。有些化学概念、原理具有高度抽象性, 而高度抽象的化学内容又可以凭借十分生动具体的材料作原型, 在教学中善于运用贴近学生生活事例, 把内容讲得形象生动, 通俗易懂, 学生更深刻的理解知识。深入浅出的讲述, 必然会使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中轻松地汲取知识的营养。课堂教学要重视语言的形象生动,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唤起学生的联想, 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例如, 讲到物质的量浓度与体积的关系时, 比喻为“厨师尝汤难道要将汤喝完才能知道味道吗?要是做个满汉全席, 还不得个大胖子厨师十天半个月不吃饭吗?”

人文性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篇9

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是语文教育的灵魂,其意义是深远的。

首先,它可以拓展学生主体的视野,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涉及到历史、风俗、哲学、伦理、自然、科学、语言文字等广博内容,而人文性则是贯穿于这一切内容中的灵魂。若我们只从语文的工具性出发,仅在字词句段篇上作分析,固然使学生学到了知识,但如果语文教学仅到此为止,那语文教育的灵魂哪里去了?特别是语文课文中的文学作品,或蕴含了作者对生活对社会的真知灼见,或浸满了作者的热血真情,或体现了作者爱国爱民爱大自然的赤子之心,我们绝不能人为地阻断这些内容与学生心灵的真诚交流,我们要通过文本这个载体,展开一个个与学生心灵沟通的宏大宇宙,使学生在文字的背后,看到一幅幅古今社会和生活的画卷。

其次,它可以推动语文教学方法的改进,活跃课堂的氛围。“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语文教育人文性的践行使语文教学获得了解放。它更加关注人和人性,更加尊重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和价值判断,我们应该恢复语文教育的本来面目,还学生思想的自由和解放。

第三,它可以拓展语文教育的空间,完善学生的人格。因为实践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就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扇看清社会生活图景的窗口,学生就会好奇地看看这图景里究竟有什么动人的风景。这就不仅仅是理性的知识分析,而是情感体验,而体验的社会生活图景因文本的不同又是无穷无尽的,这样,语文教育的空间就无限地拓宽了,学生在这无限宽广的世界里,吸纳其中所蕴涵的丰富的人文精神,滋润灵魂,陶冶情操,提升人生境界,形成健全人格。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如何践行人文性呢?

一、营造民主的课堂气氛

在语文课堂上,既要挖掘课文中的人文内涵,又要体现出老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这样既观照到了课文中的人文内容对学生的有益熏陶濡染,又能在老师的启发下使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高涨,真正营造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这才是语文教育人文性的完整展现,即既有课文人文内容的阐发吸收,又有老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如在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词中充满豪情地描述了周郎那常人无法企及的丰功伟业,按理作者应该受到感染,激发出作者自己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啊!但作者为什么却萌生出“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消极颓废的情绪呢?学生可以见仁见智,各自阐述自己富有个性的独特观点,言之成理即可。只要老师鼓励支持,学生一定能够发出自己心灵深处最真实的声音,会有很多富有个性的有创意的真诚表达。这样既有人文性的学习内容,又有人文性的学习氛围,就能够营造出课堂中自由民主的气氛,惟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健康品格才能潜移默化地形成。如果只是分析词语的含义、周郎的形象并结合苏轼的处境,分析他产生这种消极颓废思想的理由,就等于人为地剥离了词中的人文性内涵,这堂课的灵魂就丧失殆尽了。

二、重视切身的情感体验

情感体验就是用感性带动心理的体验活动。文学作品是用来审美的,不需要抽象的逻辑推理,在审美时,情感体验不可或缺。如周涛的《巩乃斯的马》以巩乃斯大草原为背景,描绘骏马奔腾广阔壮烈的场面,展示了西部草原的特有风情,体现了对充满野性力量的生命激情的崇拜,寄托了对不受羁绊的生命力和进取精神的向往和渴求。学生在阅读时,只有诵读并通过自己的想象进而全身心融入到这种境界之中去,才能领悟到那种痛快淋漓的生命境界,使自己的生命力量得到一次彻底的舒展和释放。凡文学作品都需要这种设身处地的情感体验才能领悟它的人文内涵并进而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力量。如果只是问课文开头写牛、驴、骆驼是为什么;课文写了几幅骏马狂奔的画面,是怎样描写的;课文最后联想到兵马俑、铜马车、唐太宗的六骏、马踏飞燕和汗血马的传说,又联想到关云长的赤兔马和长征中朱总司令的坐骑有什么写作意图。那么,这篇散文的灵魂,人文性就没有了,本来一篇富有激情的文章就会上得索然无味。

三、建构学生的心灵家园

这里所说的建构学生的心灵家园是通过文本已经形式化的思想情感叩问学生心灵,用积极健康的思想情感烛照他们的心灵家园,使他们的心灵产生同样的律动,从而使文本形式化的思想情感内化为他们自己的思想情感,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塑造他们高尚的灵魂,美化他们的精神家园。如学习卞毓方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这篇人物传记,文章通过描述文天祥严词拒绝留梦炎、赵顕和阿合马三次诱降的经历,表现了文天祥忠于故国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读来惊天地泣鬼神,学生通过深入情境的阅读和领悟,心中一定有震撼,这对于树立他们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有着任何说教都无法替代的巨大作用。再如《氓》通过对“抱布贸丝”的“氓”“匪来贸丝,来即我谋”的始乱终弃给妇女造成的精神伤害,告诉了学生应该树立忠于爱情的价值观。《离骚》可以激发学生对理想的坚定追求和对邪恶势力毫不妥协的斗争精神……凡此种种,语文教育中这种长期的人文性的熏陶濡染,对学生心灵家园的构建弥足珍贵。

生动活泼是语文课堂的灵魂 篇10

如何让语文课堂生动活泼起来呢?这是大家共同关心和积极探索的问题。下面我谈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动力, 是学生学习活动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 有了兴趣, 学生才会愉快地学习。在语文课堂教育实践中, 根据文体不同特点从不同角度入手, 可以促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兴趣———变“苦学”为“乐学”。

(一) 运用多媒体课件。

教好一篇课文, 运用多媒体课件, 对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极为重要。一定的情境, 产生一定的情感;教者动情, 学者方能动容。如教学《故宫博物院》时, 绝大多数同学未到过故宫博物院。课文是介绍故宫博物院的, 自然而然地勾起了学生的好奇心, 随着多媒体视频展示的故宫博物院导游篇的画面的展开, 加上旁白娓娓动听的介绍, 学生仿佛步入了故宫, 看到了一座座金碧辉煌的宫殿建筑……学生由境生情, 十分激动, 在多媒体课件营造的氛围中, 学得认真, 读得情深, 效果好。

(二) 实地考察与课内课外有机结合。

例如, 教《中国石拱桥》时, 抓住教学重点:说明对象的特征及说明方法的运用。课前布置学生观察家乡的桥, 注意家乡桥的特征。把学生4—6人分为一小组, 每小组设小组长负责本组活动, 并做好记录, 实地考察家乡的桥梁时, 注意安全。开展实地考察活动的目的:1.观察家乡的桥, 较全面地了解有关桥的结构、功能、建材等方面知识。2.使学生养成借助网络和图书查找资料的习惯, 掌握做知识卡片和小档案的方法。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写好观察报告, 并附上活动的照片。

上课时, 先让学生汇报交流各自小组的观察报告, 展示活动照片, 然后引导学生与课文相对照, 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 这样, 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提高了。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又动心, 参与心理得到满足, 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三) 课本剧表演。

在教学《皇帝的新衣》时, 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皇帝、大臣、官员、骗子、小孩分角色表演, 要求表演时用不同的语气表现不同人物的性格, 学生仿佛身临其境, 全身心投入、表演后, 学生兴致很高, 很快就归纳出了这篇寓言故事的讽刺寓意。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同时发挥了主体作用, 比“满堂灌”效果好得多。

二、幽默教学

语文教学中的幽默能营造良好氛围,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知识, 消化知识, 巩固知识, 使学生由变苦学为乐学。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篇, 其中不乏幽默之作。教学中可挖掘片断, 即兴发挥。

鲁迅的文章向来以幽默讽刺见长。《藤野先生》一文即是如此。文中对异国风光下“清国留学生”装腔作势、附庸风雅的丑态, 以樱花之美来反衬。文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宛如小姑娘发髻”的夸张增添了幽默诙谐的情调。“还要将脖子扭几扭”的细节描写更描绘出这群人以丑为美、令人作呕的丑态和麻木不仁的灵魂。在幽默之中凸显了鲁迅的失望、辛酸之情。

又如教学《如果人类也有尾巴》一课时, 老师从教室门口走入, 学生一愣:老师的屁股后面怎么拖了一条长长的尾巴?然后爆发出一阵开心的笑声, 授课教师利用道具, 生动地展示了“如果人类也有尾巴”时的状态, 从而巧妙地导入了新课。利用道具, 让学生在忍俊不禁、哄然大笑中体味到尾巴的意义, 此乃幽默的力量之所在, 教学重点、难点迎刃而解。

三、放手学生, 积极参与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怎么上呢?往往是大家各唱各的调, 没有现成的教学模式照搬照抄, 这就给广大第一线教师提供了教学实践平台。平时上这一类型的活动课时, 往往是老师讲得多, 学生被动接受, 昏昏欲睡, 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我在《爱莲说》之后安排了这节主题为“莲文化的魅力”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课。课堂上, 我首先把握本课学习的重点、难点, 即:通过对莲文化的研究, 理解莲在文化情感上被赋予的含义, 引导学生确立自己的志趣和追求。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自主搜集、整理各种莲的知识, 合作探究理解莲在文化情感上被赋予的含义。课堂上教学步骤如下:美图欣赏,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莲花美图, 给学生以直观感性认识;课堂所安排的内容紧紧围绕“莲”进行, 比较精炼。

课堂围绕图片欣赏、介绍莲与佛教的关系、古人描写莲的诗句、古人吟诵莲的名句 (小荷才露尖尖角/留得残荷听雨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读诗、吟诵 (《采莲曲》《西洲曲》) 、学习莲花的意义象征、问题探究、指导写作学习等方面展开。

在合作探究环节, 师问:同学们, 你们知道吗?午时莲是福建福安白云山的特色景观之一, 是水生草本睡莲科。向午开, 浮水面, 傍晚花合, 沉入水中, 花蕊复瓣白色, 花芯金黄色, 白里衬黄, 且小巧玲珑。每年的谷雨至立冬前每一天的巳午未三个时辰就露出水面开放着皑皑白花, 夜间含苞躲进水中, 第二天再次伸出水面怒放, 表现出专一与自爱的坚贞风格。

师:同学们知道吗?福安的廉村, 是开闽第一位进士薛令之的故乡, 及第后授官左补阙、太子侍讲。时宰相李林甫弄权, 东宫官受冷遇, 薛令之愤懑不平, 告老还乡;唐肃宗即位后, 感念昔日师生之谊, 旨召薛令之入朝, 是时薛今之已去世。为嘉许他的廉洁清正, 肃宗敕封他所在村为“廉村”, 水为“廉水”, 岭为“廉岭”。莲, 廉谐音;如今, 廉村已成为福建省廉政建设德育基地;我们漫步在廉村那用鹅卵石铺就的幽长的古道上, 去寻觅那千年前薛令之时代历史的足迹……

由于课前学生预习环节我放手让学生积极参与, 准备充分, 部分小组学生去福建福安白云山观赏午时莲, 在课堂上展示拍摄的午时莲照片, 也有部分小组学生去廉村参观过, 纷纷站起来谈廉村之行的感想, 在合作探究环节, 师生互动, 学生发言踊跃, 气氛活跃。

本课教学紧紧围绕语文学科特点, 以语言的学习与品味为本课重点。这节课虽有图片的赏析、莲文化知识的介绍, 有学生的开心答题, 但一切还是围绕语文教学进行的。其中占较大分量的是莲文化知识的介绍。这就确立了这节课的性质是一节语文课, 它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为己任, 以学生学会品味语言为目标, 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根本。如对莲花的意义象征, 就是对学生进行熏陶与培养, 就是进行为人处世态度的教育。欣赏美图通过配乐欣赏的形式进行, 其实是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有机结合。

课堂活动形式多样, 能够激发学生兴趣, 使他们积极投入其中。在背诵诗词的过程中安排抢答比赛环节, 学生兴趣极高。在师生互动时, 学生非常投入, 笑声不断, 能够感悟莲文化所传达出的内涵。

这堂课注重学习的综合性, 符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要求”。语文综合性学习重在对各科知识的整合,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本节课能把抓好这种课型的核心要素, 切实从语文学科出发, 注重学习的综合性。从学习目标看: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从学习内容看, 体现了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 (绘画、建筑、雕塑等) 的综合;从学习方式看, 既有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结合, 又有接受学习和体验学习的结合, 有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的结合, 还是自主、合作探究的结合;能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点拨下, 强调学生的探索和研究过程, 体现了语文实践的自主性;教师在课堂上能努力搭建一个有利于发展学生人际沟通和合作的良好平台, 使学生既发挥自主性, 又注重合作, 从而学会了合作, 学会了分享。

四、注意学生心境的培养

从现代心理学研究来看, 人类信息的接收与传递与心境关系重大。轻松、愉快、乐观的良好心境能使人的大脑皮层活跃, 产生兴奋点, 从而形成人的良好心境, 使人的大脑皮层活跃。在这种情况下, 人们乐于参与创造, 形成创造性思维, 充分发掘心理潜力;反之, 心境不好, 人的大脑皮层形成郁结, 从而抑制人的创造性思维, 甚至低于平常的思维水准。因此, 教学时要注意调整学生的心境。

鼓励表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 鼓励可以使学生得到良好的情绪体验, 进而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之中。鼓励的形式多种多样, 一句赞赏的话, 一个微笑, 一个亲切的手势, 一道关注的目光等, 都会使学生感觉比喝了蜂蜜还甜, 特别是学困生, 他们的内心会为之震动, 这就成了他 (她) 走向成功的转折点。

摘要:生动活泼是语文课堂的灵魂, 文章就如何让语文课堂生动活泼起来展开论述, 提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幽默教学;放手发动学生;学生积极参与, 注意心境的培养。

上一篇:审计的预防性作用研究下一篇:现代风险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