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语文教学

2024-10-11

创造性语文教学(共12篇)

创造性语文教学 篇1

创新能力是新时代人才的核心素质, 是当前教育的最终目标。语文是人们学习和掌握各门知道的基础学科, 要打好创新基础, 必须搞好创新能力培养。

我们的教学必须具有鲜明的个性, 能够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给足学生遨游的时空。只有这样, 我们的语文教育才能冲破传统的羁绊, 走向自由的天地, 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和独特的魅力。

一、教师素质要有创造性

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教师素质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语文教师来说, 只有学识、能力和道德修养还不够, 还必须具备个性素质。因为教师的个性品质不仅影响学生的知识学习、智能发展, 而且还影响着学生的非智力发展、品质的形成和人格的塑造。要培训学生良好的个性素质, 关键是要培养教师的个性素质。

教师要突破固有的程式, 树立自己的教学个性, 突出自己的教学风格。只有踏踏实实地学习教育、教学理论, 不断提高科学文化素养, 认真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 才能真正成为一名个性品质优秀的教师, 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

二、激发探究

探究性学习是以类似研究的认知方式和心理过程进行学习,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遇到的问题进行探究, 并在探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它在充分发挥教育中的“主体”作用的同时, 也给足了学生在知识的的海洋里遨游的时空, 最终达到教学的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要善于不断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探究和解决。同时, 要洞悉学生生疑的方向及其思维特点逐层设疑, 步步引入。教师在创设问题、激发探究中, 特别要给学生一些生疑的方法。为了满足他们渴望师生间的平等对话, 在观点的碰撞交流中去共同完成对那一个个文本的理解的愿望, 教师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感知、思考余地。

只有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思考时间, 让他们自己去读、去悟、去想、去究, 才能真正达到让他们在语文知识里遨游的目的。

三、抛弃旧我, 力求创新

传统的语文教学必须转轨。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培训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要有创新意识, 不凭经验办事, 不墨守成规, 敢于抛弃旧我、力求创新。课型要有创新, 设计要创新, 课堂组织形式要创新, 教学方法要创新。语文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注重针对语文教材的特点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及各种客观条件, 选择最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教学方式, 使学生在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求知欲中学习,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教师还要树立新的学生观, 课堂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面对全体学生, 让他们把课堂作为自己活动的平台, 展示自己, 发挥自己的才能, 激发学生进行创新。

四、师生间的平等对话, 满足学生的渴望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渴望。要通过给学生一个全新的解读、阐释自己的独特体验、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和在观点的碰撞交流, 去共同完成对一个个文本的理解。不能再是由教师提问, 应把“老师问, 学生答”变为广泛参与、主动发问、交流探讨为主。要给足感性认识的时间, 让学生能深入内容。

五、让学生自由发展自己

当前, 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的学习方式, 已成为课改的核心任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只有学生自己充分参与了学习, 才会学得扎实, 学得有效。以前, 教师总是认为, 自己是传授知识的, 自己是主角, 因此, 填鸭式的教学使学生的个性难以发挥出来。其实, 教师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者, 只能起到主导作用, 而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角, 他们的活跃与否, 关系到他们自己的接受知识、培训能力的程度。针对这一特点, 我在课堂教学中, 总是以学生为主, 不剥夺他们是主人的权力。

良好个性的发展, 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语文科具有独特的工具性、基础性及人文特征, 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注意教育艺术的科学性, 运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及方式方法, 使课堂教学讲科学、高质量地良性运行, 从而综合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创造力、想象力等个性品质。

摘要:本文从教师素质要有创造性;激发探究;抛弃旧我, 力求创新;师生间的平等对话, 满足学生的渴望;让学生自由发展自己等五个方面对语文教学中创造性的培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能力,探究性学习

参考文献

[1]钱威, 徐越化.中学语文教学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2]钱威.语文教学艺术导论[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 2000.

创造性语文教学 篇2

语文学科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而基础学科在二十一世纪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大批的具有创新素质的“创造性人格”的中学生。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创造性人格的前提和原动力

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是把语文审美能力传递给他们的先决条件,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必然成为他们热爱生活、陶冶情操的助长剂。当学生对某一领域或某一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时,才会愿意主动地去学习和了解,进而深入的探究它,于是产生了学习的动机,所以说,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紧密相连,当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转化为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时,我们才能引导学生轻松地走进语文的圣殿,去感受文学的美。因此,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格的重要前提和原动力。

二、创设宽松的环境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创造性人格的重要条件

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意见和具有强烈表现欲望的前提是:要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应该是教师与学生,教材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信息传递。不允许学生犯错误是压抑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形成的,教师应多给学生一些鼓励和关怀,让他们具有自信心,大胆地去表现。

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惠所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们应该用信任和鼓励多给学生创设一些自我表现的空间,多发现孩子们的优点,及时表扬和肯定,不是用烛光照亮学生,而是用火柴点燃学生的智慧。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语文是语言的艺术,审美的学科,因发于心,故能动心。每个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都与自己的内心情感体验有关,因而会产生差异。重视差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宽松的创造空间,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师生共同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在教学中,让学生收集查找与课文有关的资料、照片、录音、光盘、实物器具、网上图片资料等,共同享受体验,甚至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对话、歌曲、舞蹈、小品等表演形式去感悟理解。这种互动式参与教学,整理信息的能力成为形成学生创造性人格的有效途径之一。

四、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的能力

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课堂上有三种学习情境,分别是:合作、竞争和个人学习,其最佳的是合作学习,学生在合作中交流,交流中合作,通过交流与合作学生获得了知识和探求知识的方法,在与人共处中,激发学生创作的火花。教学中把不同成度,不同能力,不同性格个性的学生分组,可以取长补短,互相启发,便于交流,便于个性互补。通过对交流结果的比较,学生学会了自信地表现自我,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意见,乐于探索,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启发。教师要善于捕捉、发现学生的即兴创作、交流成果,及时进行评价引导,把这些闪光的成果进行归纳、整理、积累。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的有效途径。

五、以隐性课堂教育为基本点,塑造创造性人格品质

塑造学生的人格品质,语文课堂中隐性教育的渗透是重要的途径。文明、向上、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师的示范作用,互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能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教师端庄大方的仪表,全身心投入的工作态度,丰富、文明、富于感染力的语言,公平待人的印象等,用这些看似平淡的细微之处去影响和感化学生,使学生在无声、平淡中感受教师的品质,长此以往,便会转化为自觉的行为,终身受益。

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体现了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相互尊重人格和权利、相互开放、平等对话、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等关系。交往论承认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有人格价值的人,师生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学生的人格成长主要取决于师生关系在内的隐性课堂。师生关系紧张会伤害学生自尊,影响他们自由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养成发展”。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个性,最大限度的发挥民主,创设宽松、自如、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以隐性课堂为基本点,塑造学生的人格品质。

六、以语文活动课为平台,引发学生完善自我人格

人格教育是强化与内化的统一,需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通过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活动,来剖析自身人格的弱点,提出人格自我改造和完善的设想和措施,从知行统一角度来重塑、完善自身人格。如举办采风、影评、生活聚焦讨论、诗歌创作朗诵、自办手抄报、编小《文学报》、书法比赛、演课本剧、社会调查等活动。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会更多地关注自己的生命价值和创造性人格,在寻找自我闪光点和自我价值的同时,树立自信心,不断完善自我创造性人格,在有趣的交往活动中学会理解尊重同伴,接纳他人,宽容差异,与人合作,“修已善群”,使自己有良好的适应性素质,进取性素质,完善创造性人格。

七、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语文教育的目的是“人”的培养。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师生共处一种植根于语文人文精神的人伦情怀、人生体验、人性感受,充分激活本来凝固的语言,充分施展个性,使情感交融,造成一种痴迷如醉、回肠荡气的人化情境”,从而达到语言立人,培养创造性人格的目的。

具体来说,语文课堂教学,学生面对人文性很强的范文文本,这些文本或热情纯真,或优美典雅,或令人感奋,或启人思索,学生在欣赏、赞佩的同时,触发了思想和情感,从而潜移默化地构建创造性人格。另外,语文课堂上通过审美鉴赏,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知,获取新的信息,经头脑加工,想象和联想,受到语言艺术美的熏陶,物神合一,再与心谋。审美教育触发了学生的灵感思维与艺术再现。

八、以阅读教学为渠道,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1.重视质疑能力的培养

创造性人格应具有创造性思维,而创造性思维是从质疑开始的。语文学科比其他任何学科更具有质疑的条件,更具有发展学生创造思维的特征。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品大多是经典名篇,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其注释经过许多专家学者审订,无疑是要相信的,但相信不等于迷信。名家作品中也会有一些不合语法,表意不确切的句子或注释不准确的条文,不少篇目受特殊时代和地域的局限,思想和主旨与新时代不符,同时文学本身往往带有多义性。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学生质疑,培养他们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平中见奇,一般中见特殊,特殊中见一般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任何学者、权威、教师都不可能穷尽真理之长河,任何人都有发现新知识的可能,要树立敢于“班门弄斧”、“异想天开”的思想,敢于怀疑经典与权威,去从自我的视角分析问题。

2.重视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打破传统的单向思维定势,把学生从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敏捷、灵活、多角度地思考问题,真正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如学习《愚公移山》时有学生提出:为什么不搬房而要移山?难道真要几代人在终日移山的劳苦中度过?几代人就为移山而活着?难道非要通过移山破坏环境而换取出门顺利吗?这些理解虽有些以今律古,但难能可贵。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效地培养创造性人格。

九、以作文教学为载体,塑造学生心灵,建造人格品质

写作是学生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作文教学引导学生创造并表述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不断地审视自己,校正自己,使自己健康发展。让学生明确自己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温暖环境中,引导他们热爱生活、热爱人生,成为一个真情贯注的人,懂得珍惜爱心,尊重他人,关心、同情、帮助困难的人、弱小的人,懂得把爱心回报他人,回报社会,成为有责任感的人。也可以让学生抛弃自卑、自负,激发自强意识,改变当代学生慵懒怠惰、不思进取、怯于竞争、意志软弱的个性品质……。总之,让学生在作文中自塑,可以达到规范行为,培养创造性人格的目的。

总而言之,创造性人才必须具有创造性人格品质,创造性人格品质不是“教”出来的,而是通过培养逐渐成长发展起来的。只要我们对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上的条件、途径有了充分的认识,只要我们高高举起“创新”大旗,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志向、创新精神、创造毅力和创造性品质,语文教学的明天必然会更加灿烂辉煌。

参考文献

<1>陈建伟,《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版

<2>谢贵荣,《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和语文教学》、《福建教学研究》,2004年01期

小学语文创造性阅读教学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造性阅读;教学现状原;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4-036-01

为全面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孩子们在阅读教学中不断创新。所谓创造性阅读教学就是教师创造性地运用适当的教学对策,引导、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的阅读,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解读文本、创造性的发表见解、创造性写作实践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学活动。现对小学语文创造性阅读教学现状及原因分析如下:

一、现状及原因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理解和体验”“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但据笔者调查分析大约70%的教师都没有做到要引导学生依托文本进行创造。这样的创造性阅读就是一种“伪创造”,毫无价值而言。新课程改革后,师生关系日渐和谐,但大多数学生还是唯师是从。另外很多孩子在进行阅读课学习时缺乏信心,课堂上语文水平稍逊色大部分孩子盲从,不愿与教师、同学讨论问题,很难产生思维的碰撞和创造的火花,学生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太欠缺了!加之教师家长的“好成绩观”致使孩子们只是学习书本知识,不愿阅读,又何谈创造?何谈能力?现提出四点对策:

二、对策

1、创民主课堂促读

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能促进小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既要成为良师、妈妈,又要成为朋友、伙伴。以学习伙伴身份与孩子们讨论,用亲切、柔和语气同学生进行平等交流,创建民主和谐的课堂。用赞赏、鼓励的眼光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善于引导培养学生的个性阅读,小学生在被欣赏的快乐中体验阅读的美感。尤其要格外亲近处于学困生,摸摸头、捏捏脸,让他们感受到无尽的师爱,进而促使他们畅快表达感受。创民主课堂促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断进步、不断创新!

2、 引自主质疑求异

引导学生对文本作批注阅读,学生自然可以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对课文产生认同、共鸣,质疑、批判。一次上《牛郎织女》,别的同学包括我都认为王母娘娘心狠手辣,破坏他们的幸福生活。王明却脸涨得通红为王母娘娘辩护:“王母娘娘是出于无奈,天庭有天规,仙人不能与凡人结婚,如果被玉帝知道了,后果会更不好,他胆怯的看着我的脸不敢再说了,我及时鼓励,并走到他的座位边、拍拍他的肩膀、用和蔼的语气对她说:你说的很有创意,能接着说吗?”孩子一看到我的赞赏立刻有了信心,挺起小胸脯大声说:她也是有同情心的,划出一天银河允许他们“七七鹊桥相会”。如果她真的心狠手辣,她应该把牛郎打死人间,永远也不能与织女见面。”我大加肯定他的这种逆向思维,表扬他善于思考,敢于提出不同意见的精神。创造从质疑开始,教师在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引发学生“质疑意识”,提高质疑质量,支持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越具创造性。

3、 设重点发散创新

设点发散、鼓励创见是发散思维在教学方法上的具体运用。发散点的确立要紧紧围绕本课的主题、重点、难点,这样就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主题,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同时,创造性思维也会得到培养。教材中有些文章在叙述时往往较简略,需要学生在读书过程中联系上下文进行想象。如教《幸福是什么》这篇文章时,在孩子们理解文中的幸福含义后,我提出问题:“请你运用恰当的修辞说一说你的幸福是什么”,孩子们顿时兴致高涨,不断创新,有的说幸福是糖,甜甜的有时又酸酸的;有的说幸福是花,美丽又可爱.....这种做法不仅使学生思维得到了训练,而且也获得了创造的快感。

4、 谈阅读心得争评

在文本的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不仅可以促使学生思想认识的升华,思维活动的飞跃,而且可以教会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多方位的考虑问题。同一篇文的的心得体会,小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侧面、不同人物、不同精神世界等感受,不仅要同学之间互评,小组之间也要评,老师要提出参考意见,评析、探讨的过程就是创作性阅读的升华过程,就是小学生语文创造性阅读能力提升的过程,就是小孩子创新思维、实践能力提高的过程。让孩子们在争评中创造、在争评中完善、在争评中发展!

创造性语文教学 篇4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语文教学过于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 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主动性, 扼杀了学生的个性, 整个教学活动就是在教师的严格控制下展开, 学生处于次要从属地位, 是完全的被动接受者。这样, 教师与学生就是管理与被管理、控制与被控制的对立关系。处于如此紧张的师生关系中, 学生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学生畏于教师的权威会对语文教学产生消极怠慢的情绪, 而不愿意参与到教学中来。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 何来创造性学习?我们知道要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基于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喜爱, 愿意参与到教学中来。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要改变这种对立的师生关系,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 带给学生心理的安全、自由与愉悦感。这样才能缩短师生间的距离, 拉近师生关系, 才能使教师赢得学生的尊重与喜爱, 才能使学生对教师所任教的语文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进而主动而积极地投入到教学中来, 从而实现创造性学习。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以往的权威型、威严型教师的形象, 尊重学生的学习地位, 从高高在上的讲台走下来, 由教者变成与学生平等的学者, 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自己是与教师一样平等的学习主体, 是学习真正的主人。教师要以博大的胸怀来宽容地对待学生, 不要认为在课堂上学生过多的发言是对教师的挑战, 会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我们要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发言, 并要为学生创造各种机会,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这样才能逐步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 让学生放下思想负担与心理压力, 从而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释放个性, 挖掘潜力, 进行创造性学习。

二、开发多种课程教学资源, 开辟广阔的学习空间

以往的教学以教材为中心, 视教材为经典和权威, 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教材来展开。不要说学生, 就是教师也一切以教材教参为中心, 不敢越雷池半步。整个教学都是机械化、程序化地进行, 不外乎是作者简介、主题思想、段落大意、写作特色等, 使得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被分解得支离破碎, 剥夺了学生思考、阅读与体味的权利, 使学生根本没有时间与机会深入文章, 体会文字的无穷魅力。我们都知道文章不是文字的简单堆砌, 而是包含着作者的情感、心理, 是作者生活的真实写照。语文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 语文学习的目的不只是让学生学会基本的字词句, 懂得基本的语法, 学会表达, 学会写作, 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文章所包含的情感, 能够透过文字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体会文中真挚的情感、深邃的意境、优美的情景、壮丽的场景, 从而净化心灵, 陶冶情操, 提高道德修养,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要还给学生阅读的权利, 要让学生通过阅读文字来体会作者的喜怒哀乐, 感受文字的魅力。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将学生的思维限定在课堂上、教材中, 不能只是简单地进行教材的讲解, 而是要将教材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引入生活这股活水, 为语文教学注入生机与活力。也只有将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语文才具有生存的温床与成长的土壤。所以, 在教学中我将教材与学生实际与本地办学实情结合起来, 优化整合多种教学资源, 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使学生突破教材的限制, 冲破固有思维的牢笼, 将学生的视野引向更为宽广的空间, 开辟宽广的学习平台, 真正实现带着教材走向学生。这样就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产生更多的独特见解, 让课堂上充斥更多的标新立异与独树一帜的想法。

三、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

素质教育不仅要求教师注重学生知识获取的量, 关注学习结果, 还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知识获取的质, 即关注学习过程;不仅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取, 还关注学生素养与能力的全面提升。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方法与模式,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展开积极的探究活动。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 所以, 在教学中我们要把更多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为学生提供与创造更多自主参与的机会,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 以问题为主线, 在小组间展开积极的交流与合作。这样的教学更具灵活性与多样性, 更能引起学生的主体参与, 使学生主动而积极地展开探究活动, 并在活动中进行充分的交流与激烈的讨论, 从而使学生突破教学常规的束缚, 展开创造性学习。

语文教学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造性 篇5

------------------作者:武汉市新洲区实验中学 陈建华 来源: 上传时间:2004-08-03 19:10:52 点击:1300

语文教学要达到最佳效果,不能靠的死板的教学资源,也不能靠名家的教学经验,靠的是教学的艺术性,而语文教学艺术的生命力在于教师的创造性。

首先,这是由于新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决定的。新课改促进基础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对我们广大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我们广大教师的角色能否适应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在由过去的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权威者转向平等者,这样使得我们教师的工作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要求我们广大教师之间更加紧密地合作,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会开发利用课程资源,而且还要更加广泛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掌握必要的知识与技能。面临这些挑战,我们教师怎么办,才能适应新的时代的须要呢?笔者认为:唯有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才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真正发挖新课程的潜力资源,才能最大限度地追求语文的艺术性,才能更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其次,这是由语文教学本身的艺术性决定的。我们知道,任何艺术由是依赖于创造主体的生命激情、人格魁力并使用技巧来表现的,语文教学也具有艺术性,所以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除了追求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科学化以外,我们还要追求教学的个性化,要用动态的语言激活课程中的静态资源,让活化了的作者的生命气息进入学生的心灵深处,让飞杨着作者的灵性在教师艺术地引导下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真切地感觉作者的脉搏的跳动。这样就使得我们的教学真正在训练学生品味语言,运用语言,发展个性,培养人格,这就是我们语文教学的艺术性才能达到的教学效果。因为如果我们一味地追求所谓的教学的程序化,教学方式的模式化,就会勿视学生的灵性,窒息教学资源的生命力,这样的教学怎么能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呢?

那么,我们教师怎么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最大限度追求教学的艺术性呢?

笔者认为:教学艺术性体现在驾驭整个课堂的教学进程中,将教师、教材、学生的智慧和创造意识生动地组织在一起。教学实践中,我们不能一味以地抄袭别人的备课,不能盲目要沿用别人的教学模式,他山之石难攻我教学之玉,我们只有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和本班学生实际情况来制定独出心裁的教学方案,才能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所以,教学艺术的蓬勃的生命力在于教师创造性地驾驭整个教学进程。

首先,精心打造课堂结构的艺术性,使课堂教学程序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并与学生的心理和认知规律各谐共振,最大限度地发挥艺术的感染力。我们知道,任何事件都有它自身的规律性,语文教学也是一样,因为它是件发生在教室里的、时间为45分钟的事件,所以它自然有它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样一个完整性。我们的教学的艺术性,在于如何处理这几个环节。所以,针对这个过程,我们可以创造性地进行设计和演示。开讲激趣。如同电影的开篇,一开始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诱发学生与课文相应的感情,激起学生的兴趣,或渲染气氛、或直观道具、或风光导游、或描绘精彩场面、或让学生自述体验等等。让学生获得与课本情绪相似的感知,进入情景。这是一节课的开端。随后,我们教师围绕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精心选择能突破阅读能力的几个关键问题让学生反复感识课文,理清作者的思路,整体把握主旨,品味语言,弄清写作技法。教师在这个过程是要作为一个引导者和参于者牵引课堂思维流向,使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励学生的兴趣和创造性思维对文本活化的再现或质疑,在对话、讨论和交流中完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教师此时要用自己的学识、智慧、人格魅力参于其中,或用微笑表示肯定,或以简洁的语言点拨启发,或用热情的表扬及时鼓励,或用委婉的疑问促进深入思考。这是充分展现教师个性和创造力的时候。这是一堂课的发展。语文课堂教学作为一门艺术,最重要的是给学生以审美的愉快,好的课堂效果是给学生创造高昂的美感体验,以便于学生在心灵豁然开朗之时,对课本有种入木三分的印象,产生久久难忘的情感。此时,教师应该抓住“动情点”进行尽情的渲染或是艺术的再加工,让课堂进行高潮。随后,教师不能让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停滞不前,而要进一步向课外沿伸,纵深拓展课堂的艺术效果,让学生有回味无穷的感受。

其次,语文教学的艺术性还体现在教师具有创造性的个性化课堂语言。我们知道,课堂上声音传播信息的数量和速度是任何一种教学工具无法比拟的,所以我们要高度重视教师课堂语言的艺术性,以提高学生感受文本的能力,增强学生运用语言的操作能力和灵活性,达到词能达意的功效。我们在教学整个过程中,不可能把教学中出现的每个问题都设计好了,在新课改的教学中,随时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这时,我们教师就要运用灵活的语言,准确而有感情地表达有分寸的意思,让学生能兴趣盎然地学习。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追求语言的意美、形美、音美。教师的口语要有情感性,让“情”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或娓娓道来,或慷慨激昂,或诗情画意,或幽默风趣„„。同时,我们还要注重教学的态势语言,因为它是我们教师的思想观点、知识储备、教学技巧、个人修养、心理素质综合表现,给学生是一种形象直观的感受,对教学效果具有决定作用。教师的创造力充分展现可以最大限度发挥教学的艺术性。

最后,语文教学的艺术性还体现在教师的独具匠心的板书上。我们常说,文章有“文眼”,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既然是个过程,是一种艺术,也有“课眼”之说,它要用最简明扼要的形态提炼出最大的教学容量和复杂教学思维流程,这是教师运用创造力以简驭繁的用武之地:或以凝炼的字、词概括内容,或以图析文,或多媒体形象再现精髓„„总之,新鲜活泼的板书设计会给学生视觉带来审美愉快的,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关于小学语文创造性教学的实践 篇6

小学语文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一、小学语文创造性教学的相关理论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人文性的确立,突出语文文化内涵的教育意义,它是语文教学本体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的基础上,其活用能力其实就是一种创新能力,是促进个体人格健康发展的阅读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知识在不断地更新,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在学生的自主阅读中培养他们发现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结合课堂教学实际与小学语文的相关知识,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目的地、主动地接受启迪,以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为前提,从而激发出新的思想、新的理论观点,融合小学生独特的感悟和新异的认识,以自己的感受、经验和情感去品读和理解作品的形象,能够非常有效地培养小学生思维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所谓创造性小学语文教学是指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全面发展为着眼点,教师以学生原有的期待视野和认知结构为基础,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创造性地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为目的,引导、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语文,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独特的感受,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解读和建构意义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流畅性、变通性,进而培养学生创造力为主旨的一种教学活动。

在创造性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具有创造性。教师必须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重新给自己定位,需要教师创造性的教和学生创造性的学。只能这样,小学语文教师才能演好自己的角色,从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首先,教师要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其次,教师要具备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最后,教师要具备创造性阅读教学的教法研究。教师要以创造性教育理念为指导,善于发现教材、生活中的美,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使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以平等、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通过熏陶、感染,将人文精神渗透到学生身上,使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教师要成为价值引导者,即教师要积极参与、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要重视教师作为价值引导者所承担的任务,为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提供适宜的机会和条件。完善自身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指明方向。

创造性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创造性小学语文教学要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和氛围,确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体验性,强调让学生体验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独特性,小学语文教师要尊重小学生语文学习的独特性,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问题,注重学生的发展性评价;价值性,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创造要有价值,它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及时地对小学生进行价值引导。

二、小学语文创造性教学存在的问题

教师的教育观念落后。教师对创造性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质缺乏认识,没有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忽视了作为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价值引导,教师对创造性教学的理解存在着一定误解。

没有形成民主的课堂氛围。新型的师生关系还没有建立,学生对教师充满着畏惧的心理,而教师是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的关键,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积极探求、锐意创新、自由发挥个性的精神支柱和感情支撑;学习方式还没有得到彻底地转变。教师讲课的节奏很快,学生喜欢自己能有充裕的时间思考问题,但很多问题来不及思考,教师就急于告诉答案。教师不能代替学生读书;学生缺乏教师的鼓励。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不高涨是其主体地位的缺失,缺乏自信的原因首先是教师的鼓励不够。

学生的阅读缺乏方法的指导,单一的评价方式阻碍创造性小学语文教学的开展,使学生无法创造、无处创造,从而影響创造性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施。另外,在小学中考试指挥棒的作用使教师作为绝对权威出现在学生面前,导致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不能充分发挥出来。

三、小学语文创造性语文教学的实施策略

要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素质。提高小学语文教师对创造性小学语文教学的认识,掌握教学的内涵、特点、原则等内容,积淀经验、开阔视野;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把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发展作为工作的目标,潜心钻研和教学。

融洽师生关系,创建民主课堂。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能使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较大程度的激发,能使学生的学习参与水平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师生之间的信息渠道保持畅通。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让小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教师无限的关爱;转变学习方式,实施“对话式”教学。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创建一个师生共同学习的课堂;尊重个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激发小学生更积极地思考与创见。

采用有效策略,促进学生发展。正确的策略能有效地促进教师创造性教学的实施和学生对文本创造性的理解。要做到自主批注,尊重体验。满足学生个体学习的需要,促进个性品质的发展;批判质疑,求异求优。鼓励学生敢善于标新立异,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和主张,尊重学生语文学习感受的多元性,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质疑意识”,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支持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设点发散,鼓励创见,完善补充,续改文本,畅谈感想,交流心得学会多方位的考虑问题。

完善评价体系,保障教学实施。监控阅读教学过程、评价阅读教学效果,建立一套以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为目标的、动态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创造性语文教学 篇7

一、要树立创造性教学的理念

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主流, 国内外教育家都强调要在各学科的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传统的教学往往注重于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形成技巧, 而忽视对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培养。教师要转变观念, 树立创造性教学理念。现代教育应进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培养创造能力, 这个立体教学中去, 语文教学也毫无例外的要遵循这个教学方式。即强调在教学实践中高度重视以知识为基础的能力培养, 推动传统的“知识型”教育向现代的“创造型”教育转变。

二、要塑造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一书指出:“新型良好师生情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 它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 是师生相互关爱的结果, 是师生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的催化剂, 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性情和灵魂提升的沃土”。师生之间缺乏积极的情感联系, 不仅使得一直为人们珍视的师生情谊黯然失色, 也使得教育活动失去了宝贵的动力源泉。教师热爱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 尊重学生的人格是教书育人的前提, 也是师德最基本、最重要的要求。尊重学生, 包括尊重学生的受教育权, 尊重学生的个性, 尊重学生的意愿, 尊重学生的隐私等方面。在这种理念的支撑下, 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反对把学生当做知识的容器, 强调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主活动和直接经验, 主张增加实际活动, 包括社交方面的活动, 注重学生的“课堂生活质量”, 因为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性的掌握知识、发展智慧潜能的过程, 同时也是一个完整的人成长的过程, 是学生的潜能多方位地得以发挥的过程。而要使学生有创造性和个人爱好的广阔天地, 有思想和幻想, 就必须摒弃课堂上的一言堂模式, 而应营造一种宽松的心理环境, 激发学生的创造活动, 因此, 教师必须尊重学生, 对学生的不同意见应耐心, 重在引导, 而不是横加斥责。这样, 课堂教学就不再是老师讲得津津有味, 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因为每个人都是课堂的主人, 师生之间是平等的、民主的, 每个人都可以各抒己见, 施展才华, 每个人的个性都可以得到充分发展。在这样的氛围里, 还有谁的创造性会受到压抑呢?

三、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指人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产生出的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它有两个显著标志:其一, 思维的产物是新颖的, 有价值的;其二, 思维的过程也是新颖的。有关研究表明: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的统一, 过分强调某一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的作用是不适宜的。为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思维的这种“辐射”能力和“聚焦”能力, 在教学中应同步进行, 二者不可缺一。

一是用比较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乌申斯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如在内容相近课文教学过程中, 可以把两篇或多篇课文拿来进行比较, 通过比较, 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语言表达和写作手法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通过比较, 学生能从中发掘出新意, 其创造性思维必将蹦出火花。

二是用质疑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古今中外的哲人是很重视发现、提出问题的。费尔巴赫曾说过“新知识是从怀疑中产生的, 李政道博士也说过这样的话:学生最主要的是学会提问, 否则将来就做不好第一流的工作。”因此, 教师应教会学生生疑、质疑、善疑, 而不是由教师来替代他们。这样, 才能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发展他们的智力, 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才能使他们由“学会”转变为“会学”。质疑法就是要求教师鼓励学生生疑、质疑, 激活学生的思维, 拓展学生的思维, 诱导学生说话, 常用的方法有:投石法、暗示法、对比法、悬念法、联想法等。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后, 要引导学生反复深入地进行思索, 不但从常理、常规、常式中去生疑, 而且要从特殊中、变式中着眼去生疑, 要培养学生由提出孤立的单个问题, 而逐步过度到能提出系列问题。解决问题时, 应组织学生讨论。这样学生的思维就能处于最积极最活跃的状态, 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就能进一步得到提高。

三是用想象法、联想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阅读中, 即使是同篇文章, 每个人的理解也不一样。这是因为每个人的背景不同、阅历不同、文化素质不同, 所以对文章的理解也就不同。阅读过程, 实际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创设情景, 使学生进入“角色式”, 充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 如在讲解现代诗歌时, 我先向同学们介绍了作者的创作背景, 然后播放录音, 让学生品位, 然后让学生们用自己的语言对诗人此时的心情进行描述, 但对他们的描述不作任何评价, 再让学生自己去读。这样, 学生通过体验、想象和联想, 不仅增添了学习这篇课文的兴趣;而且能更深刻地体会诗人写这首诗的心境。在写作教学中, 也可以让学生运用想象甚至幻想的方法, 续写故事和想象作文。但不能胡编乱造, 而要合乎事物发展的逻辑, 以科学为依据。如在学辛弃疾的词《清平乐》后, 我让学生充分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 展开丰富的想象, 把这首词改写成一篇优美的散文。这对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是一个极好锻炼。

创造性语文教学 篇8

关键词:复述课文,创造性,创新思维

复述课文, 就是对所课文的内容进行完整而连贯的叙述, 它是语文基础知识和口头表达能力的综合训练。复述一般有详细复述、简要复述和创造性复述三种形式。创造性复述要求较高。它不是对课文内容进行简单的重复, 而是要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 通过联想和想象, 进一步充实内容, 发展情节, 更具体生动地刻画人物的形象。同学们经常练习创造性复述, 有利于发展创新能力和提高读写水平。

复述不同于背诵, 它要求在遵循原文的前提下, 可以发挥学生一定的自主性, 既鼓励“用自己的话讲”, 又提倡恰当运用课文中优美的词句; 背诵则需要一字不落地还原文本, 不允许个人有自由发挥的空间。但复述必须在能熟读课文, 了解课文叙述顺序, 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

现实的情况是, 教师要么觉得学生的复述啰嗦, 不得要领; 要么觉得太浪费时间无法深入进行, 加上没有有效、合适的方法加以引导, 进行训练时也只是做做样子便草草收场。长此下去, 教师的教学效果得不到有效反馈, 学生的表达能力、概括能力也将大打折扣。如何快速、恰当地用语言复述, 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以下方法:

一、以线索为轴, 横向展开

不管记叙的文章有多么复杂, 大多都由一条 ( 或多条) 线索向前推进。我们只要记住了这条线索, 就如同抓住了一条登山的绳索, 顺藤摸瓜, 就能抓住文章概貌。然后在这条线上找出分支, 明确详略和重点, 加以叙述, 这好比数学中的由线及面, 由面及体, 课文原有结构及内容就凸现出来了。如《中彩那天》 ( 人教版第八册以下课例均为要求复述或讲述内容的课文;讲述, 即用自己的话说出道理或事情) , “我”的父亲将中奖得来的一辆汽车还给了它真正的主人, 伴随着车的得而复失, “我”的思想情感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 ( 从第3自然段开始) : 听到和看到父亲中了奖, “我”很高兴———看到父亲冷落自己, “我”“闷闷不乐”———母亲说起父亲正面临道德难题时, “我”迷惑不解———明白真相时, “我”激动、辩解。课文正是按这条线来叙述故事的, 抓住这条线索展开复述就很轻松。

二、以关键词连缀, 扩充成文

课文的讲解中, 重点字词的挖掘、讲解能够很好地帮助理解课文内容, 理清作者的思路 ( 板书中的诸多内容都是关键词) 。复述中只要根据这些关键词的提示, 如同是接力跑, 一站站接下来, 效果自然不错。如《飞向蓝天的恐龙》中, 有条理地复述恐龙演变成鸟类的过程, 学生有一定困难, 可以借助表格, 图画, 也可以按照重点词句来复述。比如先说第一代恐龙的大小、形态; 接着讲数千万年后, 从生活习性上看, 有些……有些……有些……从体态上看, 有些……有些……; 后来, 一些猎食性的恐龙在形体、生活习性上又发生了众多变化, 如身体、骨骼、前肢、脑颅、体表、生存地点等用恰当的词句一一扩充, 直观的条理更有助于学生想象的发挥, 这一演化过程就很明了。《桂林山水》作者先用别处的水同漓江的水作比较, 然后得出静、清、绿的特点, 对照板书, 复述起来就很方便, 写水的方法和山完全相同, 掌握了方法, 可引导学生自行练习。

三、以叙述的先后顺序展开复述

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对于复述及语言训练显得尤为重要。在动口之前, 还可以先引导学生列出提纲。一方面, 可以避免学生叙述时顺序混乱, 条理不清。另一方面, 也能养成良好的用语、写作习惯 ( 以说促写) 。

事情的发展都是前因后果, 但在作者的叙述中, 或是为了吸引读者, 或是便于叙述, 方法就不尽相同。复述中, 我们同样可以借鉴, 可以按照故事的发展推进, 如《盘古开天地》 ( 人教版小语第五册) , 课文脉络清晰, 对照“盘古睡醒后———天和地分开后———盘古倒下后”的顺序复述, 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可以先由精彩的过程入手, 如《给予是快乐的》 ( 人教版小语第七册) , 文中每次制造出的悬念, 相当吸引人, 由此入手, 效果较好; 也可以由故事的结尾推进, 即倒推法。顾名思义, 从故事的结果中去探寻故事发生的依据。牢记故事结尾, 再一点点地找到故事生发和经过, 抽丝剥茧, 故事就会越来越清晰。

四、情境再现法

叙事性作品大多都有一定的故事性。每一个故事的发生都有一个特定的环境, 只要我们将这个故事按一定程度还原, 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都会自然而清晰地再现。所以, 创设情境也是快速复述的一个捷径。如《尊严》 ( 人教版小语第八册) , 同一群饥饿的流浪者相比, 年轻人 ( 哈默) 显然具有和他人不同的地方, 他虽然很饿, 却坚持要用劳动换取食物。复述时, 只要借助其他几个角色的配合———一群难民和镇长杰克逊大叔的言行, 就能很好地把握住中心。此外, 情境再现, 对于表演课文内容也必不可少。如《科里亚的木匣》 ( 人教版小语第五册) , 用一定的情景再现埋木匣和挖木匣, 课文内容不但理解了, 故事也叙述得很清楚。

五、表演复述法

这种表演性的复述比较适合篇幅长, 故事性强的课文。活动深受学生喜爱, 学生在小舞台上常常有大发挥。

《草船借箭》一课人物形象生动, 故事情节生动, 很适合表演性复述。学完课文后, 我让学生组合成小组, 每组三个主要角色: 诸葛亮、周瑜、鲁肃。我让学生把握住人物特点, 然后根据人物特点在表演中恰当演绎出动作、语言、神态。还可以适当地想象, 表演课本内没有提到的人物表现。可以想到, 这种形式的表演学生是很乐意参与的, 劲头很高。

创造性阅读教学刍议 篇9

施教者教学这首诗时, 让喜欢画画的同学画黄河, 喜欢唱歌的同学唱黄河, 喜欢跳舞的同学跳黄河内容的舞, 喜欢讲故事的同学讲黄河, 喜欢背诗文的背诗文。全班共62人, 画画的14人, 唱歌的16人, 跳舞的12人, 讲故事的8人, 背诗文的12人 (其中3人背了课文) 。

施教者在说课时引用并解读了《语文课程标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利用画、唱、跳、讲、背等形式, 多角度地让学生去了解黄河、感知黄河,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尊重了学生差异, 鼓励学生选择了适宜自己的学习方式, 整节课用综合性学习的方式有效落实了创造性阅读教学的理念。

我认为, 这节课表面上生动而灵活, 精彩又有趣味, 实际上背离了创造性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

“创造性阅读教学”的重点是“教学”, “阅读”是教学的对象, “创造性”是教学的策略, 即创造性地教学生学习阅读。离开阅读, 谈何创造?创造性阅读教学体现的特点应该是在语言文字的学习中培养学生基本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 不是离开内容的形式变幻。

施教者的课改意识很强烈, 这是我们应该肯定的。但是, 我们决不能回避问题。这位老师的教学行为所反映出的教育理念, 有对创造性教学的断章取义之嫌。学习理论, 一定要“瞻前顾后”、“左右逢源”, 因为理论是行动的指南, 理论不贯通, 行动就难以畅达。

吕叔湘先生在《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一文中指出:“每个做教学工作的人必须先认清他教的是什么, 还要认清他是给谁教的。”这位老师教的是语文, 是给小学生教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的工具性体现在字、词、句的积累和运用上, 体现在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写作技巧的掌握上;语文的人文性体现在作者与读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学语文, 就要在掌握“工具”的过程中体验语文的“人文”, 或在正确的“人文”关照中掌握“工具”。二年级的语文课上, 不引导学生去识字、积词、诵文句, 就没有体现出语文的工具性。如何识字、积词、诵文句?我想方法决不是唱歌、跳舞、画画, 这些方法是学不会字的音形义的, 是无法积累词语和文句的。

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 必须扣住教材的编排意图。《凉州词》一文的教学目标首先要锁定在五个一类生字的识用和两个二类生字的识读上, 然后要指导学生朗读好课文, 并背诵诗文, 即完成课后第一题。课后第二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不是一道简单题, 它应是教学的难点, 老师应释词理义, “点拨”句意, 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虽说“教教材”的理念不如“用教材教”, 但教好教材是用教材教的前提和基础。这一点, 是不该忽视的。

创造性语文教学 篇10

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 寻找课堂教学的规律, 建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从而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融为一体, 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操作策略, 这原本无可厚非, 但有的老师见模式则取, 不顾实际, 原样套入课堂, 令人担忧。语文教学枯燥无味、效率低下的现状, 我看与此有直接联系。语文教学本是一个立体的系统, 是教师、学生、教材这三个基本要素的组合关系。怎能用单一的模式去运作?课堂教学主客体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 哪种模式能够放之四海而皆准?“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语文的学科特点, 决定了它教学形式的多样性。语文教坛, 理应百花齐放。

一、教学是一门艺术, 艺术的生命在于独创和个性。

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认为, 教学的艺术, “与其守成法, 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 毋宁展个性”。《语文新课程标准》也表明:教师的教学艺术不仅在于传授, 而且重在于个性的激励和唤醒。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关注学生的个性体验和思想感悟, 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究意识, 让学生成为学习过程中真正的探究者、研究者和发现者。全新的教学观越来越关注“以人为本, 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理念。

任何一种模式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它有一定使用范围, 不可能十全十美, 放之四海而皆准。“中学语文教学过程必须随着教学情绪的各种变量的不同而为学生创设最优质的方案”。也就是说, 模式的构建不仅要考虑学科本身的特点, 而且要考虑模式实施的对象主体———学生的实际。这也就提醒我们语文教学界注意, 模式的建构要考虑到学生的身心特点。有位教育专家把语文教师的教育力结构、教材的召唤结构、中学生的接受力结构定为异质同构教学三要素。她认为:“除教材的召唤结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以外, 教师的教育力结构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尤其学生接受力结构具有成长性。”以静态不动的模式去应对流动的接受个性, 显然是不科学的, 她还说:“唯一的、万能的最优化的教学过程是不存在的。”以往的教学模式的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经验积累, 缺少教学灵性与教学个性。李镇西先生认为对名家各种教学模式的套用、程式化的教学模式的迷信是造成语文课死气沉沉的原因之一, 认为:“它们的实施都是同特定的教师的个性和特定的学生的具体情况相联系的, 即使是该模式的创立者也不可能采取同一模式教所有课文。”钱吕明先生指出, 拘泥于某固定的模式是有些教师模仿钱梦龙、魏书生等教学大家而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的根本原因。到目前为止, 尚未发现模仿大家而取得好的教学效果。钱梦龙、魏书生等教学大家, 代表着他们模式课的大多是初中课文, 文体又大多是说明文, 钱梦龙的《死海不死》, 魏书生的《统筹方法》, 谁也无法统计究竟上了多少次。由此可见, 名家自己创立的模式其使用范围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就课堂模式而言, 魏书生的所谓的模式就不能称之为模式了, 因为在他的模式中, 许多教学工作与步骤都是在课外实施的。前苏联当代教育学家巴斯基认为教学过程中选择的某一教学方案, 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取得成功, 而在另一条件下也许不十分成功, 在第三种条件下也许无效甚至起防碍作用。“教育劳动的一个典型特点是它不允许有千篇一律的现象”。

因此, 模仿只能失去自我。只依赖于一两种模式进行语文教学无疑是有缺陷的, 也违背了“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基本原则。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教学也应当是一千个教师就有一千种教法。惟其如此, 才能形成独特的个性风格, 才能创造教学艺术的独特魅力。

一篇《胡同文化》, 有的授者普通话标准, 字正腔圆, 全文范读, 震惊四座, 意在引导大家去把握汪曾祺这京派作家的语言风味;有的老师长于分析, 重点把握胡同文化的特征与精义, 板书设计精美, 观者无不深受启发, 意在引导学生去咀嚼文化的内涵;有的老师灵活运用多媒体课件, 大容量地展现北京胡同的全貌, 整个课堂都弥漫着现代化的气息。也正是因为听到了风格迥异的课, 学生才懂得必须用多种手段汲取丰富的知识, 懂得要养成勤思善问的习惯, 懂得一个学习者要有包容性, 兼收并蓄。而如今风行的教学模式, 恰恰是将艺术变成技术, 将个性化的劳动变成整齐划一的“正步训练”, 这样的课堂何谈丰富多彩, 又何来教育创新?消解个性, 千篇一律, 无疑会阻碍语文教学的正常发展。

二、生搬硬套课堂模式只会无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是对教学规律的背离。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实行民主教育的提纲》中指出:“民主的教育方法要使学生自动, 要多种多样, 要生活与教育联系起来。”他提出:“对儿童头脑、双手、眼睛、嘴、空间、时间的六大解放。在培养儿童的过程中, 对儿童的身心都要给予充分的营养, 建立儿童的良好的生活习惯, 还要因材施教。”陶行知的这些教育思想不仅对我国现代教育发展有不少影响, 而且对于我们当代重建课堂教学模式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根据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教学理论:教师是一个社会 (学生) 集团的领导者。这地位是以他较深的知识、较成熟的经验而定的。他说:“教师是一个引导者, 他掌着舵, 学生们用力把船划向前。”也就是说, 教师在学生的活动中扮演者“顾问、参谋、设计者”的角色, 学生是教学的中心, 是学和做的主人, 学生必须具有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探索精神。杜威的教学理论给我们提供了重建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看, 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认知与人格等因素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重视学生主体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由此看来, 重建课堂教学模式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对模式无论是借鉴还是创造, 都须因时、因地、因人而异, 做到因材施教。过去一讲到底的课堂模式显然难以适应现代教学, 但是同一种课堂模式在不同地区、不同场合、不同群体间应用时其实际效果也迥然有异。大城市的中学适用的课堂模式就不一定适用于中小城市的中学课堂, 在重点中学适用的不一定能用到普通中学里去, 在城市中学适用的也不一定能用到农村中学里去。学习、生活的时代和环境不同, 学生的知识状况也就不一样, 接受能力有别, 学习的需求也就各不相同。教学应该因材施教, 课堂教学就要因地制宜, 怎能一“套”了事?很多有经验的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同一篇课文在甲班用讨论法效果较好, 而在乙班则可能效果欠佳;同样一个问题对于甲班学生而言可能很容易, 而对于乙班学生而言则可能偏难一些, 说得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 语文教学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很多创模者长期在小学或初中工作, 他们研究的对象是小学生、初中生, 教学模式只符合小学生、初中生的身心特点, 若把它运用到高中阶段无疑于让一个大小伙子去穿开裆裤, 明显是不合适的。为此, 建立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学模式的工作尤其重要与迫切了。教育心理学理论认为高中阶段的学生属青春初期, “青春初期是个体在生理上, 心理上和社会性向成人接近的时期, 他们的智力接近成熟, 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 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占主要地位的情感是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 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都有了深刻的发展”。因此,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些特点。

有一年我承担两个不同类型班的语文教学, 它使我真切感受到了语文教学的方法要因人而异, 要联系学生的实际来开展教学。同是讲授《项链》一文, 在二班完全可用所谓的讨论模式, 而在七班就不能以讨论为主了, 学生更多的是需要老师的启发与提示。

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 就是在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体差异的前提下, 最大限度地激活每一个学生的思想、情感和意志, 培养和发展他们的个性和良好的思维品质, 充分满足其不同层次的学习需要, 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学习的欢乐, 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收获和提高。要实现这一目标, 教学活动就必须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 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 采取不同的措施, 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程序, 以期取得教学的最优效果。在这个过程中, 一切预设的标准形式, 力图用现成的模式去指导教学的做法, 都难免捉襟见肘, 只能导致教学的封闭和僵化, 不利于教与学呈良性循环的态势向前发展。

三、千篇一律只会抹杀教师独特的创造, 教师应努力走出有自己特色的教学之路。

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 是尊重个性、张扬个性的世纪。个性孕育了创新, 创新展示了个性。独立的人格、独特的个性、独创的精神是未来一代生存的基本素质。我们的教育呼唤个性的张扬, 教学呼唤个性化的教师, 一位优秀的教师, 首先是一位思想者, 是一位有着高度自立意识的思想者, 是一位创新者, 他总是能够打破常规, 能够匠心独具, 别出心裁, 能够不断掀起课堂的高潮, 能够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能够看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跳跃的思维、闪动的灵魂。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我们不难发现, 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效果好的教师, 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都有自己的特色。他们的教学, 符合所教学科的特点和教学规律, 能激起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所教的每一堂课都渗透着其对教材的钻研、对学生的了解、对教学内容的设计、对教学过程的监控。而这一切又取决于教师个性, 教师的个性差异决定着如何去实施这些过程而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个无任何特色的教师, 他教育的学生不会有任何特色。”只有教师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学生的个性才有可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当我们的教师都成为个性鲜明的教育艺术家时, 我们的教育天地才会万紫千红、生机盎然。

确实, 教师的才识、学养有高低之分, 能力、经验有强弱之别。因此, 对不同的教师来说, 要发挥自身的教学优势, 就必须不拘一格, 灵活多样地选取能够适应自己的教学需要的手段和方法。而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彩, 教学文本的多义性, 以及由此形成的不同解读, 在教学中更会突破任何“标准形式”的束缚。因此, 每个教师都应当突破固定的教学模式, 恰当选择和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法, 表现出自己的教学艺术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努力走出有自己特色的教学之路。

有位青年教师在听某位特级教师讲授《大堰河———我的保姆》时, 被其声情并茂的朗诵深深地打动。于是, 在他自己讲这一篇课文时, 便毫不犹豫地采用了所谓的朗读模式, 而朗诵又不是他的长项, 课堂上不仅没有营造出浓厚的抒情氛围, 反倒让学生昏昏欲睡, 兴趣索然。我自己也曾听过不少的优质课, 回来一模仿, 感觉就完全变了味, 不由感慨:人和人就是不一样。东施“效颦”之所以成为后人笑柄, 原因也就在于此。

在提倡素质教育与教育创新的今日, 许多新奇的课堂模式为赶潮流, 匆忙上马, 闻者不问青红皂白, 见模式便喝彩, 这更是推波助澜, 助长了模式、套式之风的盛行。长此以往, 语文课堂何处去寻生机与活力。我认为,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 要慎用这些模式, 要审时度势, 恰当地运用, 不能滥用泛用, 更不能将模式当作套式与定式, 否则, 误己害人, 影响教学。因此, 我们必须广泛读书, 深钻教材;勤于思考, 勇于探索;博采众长, 为我所用, 选择和创造性地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努力走出有自己特色的教学之路。

参考文献

[1]乔伊斯, 韦尔.教学模式.

[2]欧阳芬主编.新课程下教师专业发展——理论部分.新华出版社出版.

[3]冯忠汉, 廖时人主编.教育学.

[4]夏惠贤主编.当代中小学教学模式研究.广西教育出版社.

[5]季诚钧等.高师教育学原理, 1998.82.

语文教学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造性 篇11

首先,这是由于新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决定的。新课改促进基础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对我们广大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我们广大教师的角色能否适应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再由过去的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权威者转向平等者,这样使得我们教师的工作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要求我们广大教师之间更加紧密的合作,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会开发利用课程资源,而且还要更加广泛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掌握必要的知识与技能。面临这些挑战,我们教师怎么办,才能适应新的时代的需求呢?笔者认为:唯有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才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真正发觉新课程的潜在资源,才能最大限度的追求语文的艺术性,才能更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其次,这是由语文教学本神的艺术性决定的。我们知道,任何艺术都是依赖于创造主体的生命激情、人格魅力并使用技能来表现的,语文教学也具有艺术性,所以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除了追求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科学化以外,我们还要追求教学的个性化,要用动态的语言激活课程中的静态资源,让生活化了的作者的生命气息进入学生的心灵深处,让飞扬着作者的灵性在教师艺术的引导下活灵活现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真切的感觉作者的脉搏的跳动。

那么,我们教师怎么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最大限度追求教学的艺术行呢?

笔者认为,教学艺术性体现在驾驭整个课堂的教学进程中,将教师、教材、学生的智慧和创造意识生动地组织在一起。教学实践中,我们不能一味地抄袭别人的备课,不能盲目要沿用别人的教学模式,他山之石难攻我教学之玉,我们只有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和本班学生实际情况来制定独出心裁的教学方案,才能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所以,教学艺术的蓬勃的生命力在与教师创造性的驾驭整个教学进程。

首先,精心打造课堂结构的艺术性,使课堂教学程序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并与学生的心理和认知规律和谐共振,最大限度的发挥艺术的感染力。所以,针对这个过程,我们可以创造性的进行设计和演示。开讲激趣。如同电影的开篇,一开始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引发学生与课文相应的感情,激起学生的兴趣,或渲染气氛、或直观道具、或风光导游、或描绘精彩场面、或让学生自述体验等等。让学生获得与课本情绪相似的感知,进入情景。这是一节课的开端。随后,我们教师围绕教学目的和教学重心精心选择能突破阅读能力的几个关键问题让学生反复感知课文,理清作者的思路,整体把握主旨,品味语言,弄清写作技法。教师在这个过程是要作为一个引导者和参与者,牵引课堂思维流向,使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励学生的兴趣和创造性思维对文本活化的再现或质疑,在对话、讨论和交流中完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教师此时要用自己的学识、智慧、人格魅力参与其中,或用微笑表示肯定,或以简洁的语言点拨启发,或用热情的表扬及时鼓励,或用委婉的疑问促进深入思考。这是充分展现教师个性和创造性的时候。此时,教师应该抓住“动情点”进行尽情的渲染或是艺术的再加工,让课堂进入高潮。随后,教师不能让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停滞不前,而要进一步向课外延伸,纵身拓展课堂的艺术效果,让学生有回味无穷的感受。

其次,语文教学的艺术性还体现在教师具有创造性的个性化课堂语言。我们知道,课堂上声音传播信息的数量和速度是任何一种教学工具无法比拟的,所以我们要高度重视教师课堂语言的艺术性,以提高学生感受文本的能力,增强学生运用语言的操作能力和灵活性,达到词能达意的功效。

最后,语文教学的艺术性还体现在教师的独具匠心的板书上。我们常说,文章有“文眼”,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既然是个过程,是一种艺术,也有“课眼”之说,他要用最简明扼要的形态提炼出最大的教学容量和复杂教学思维流程,这是教师运用创造力以简驭繁的用武之地:或以凝练的字、词概括内容,或以图析文,或多媒体形象再现精髓……总之,新鲜活泼的板书设计会给学生视觉带来审美愉快的,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创造性语文教学 篇12

关键词:小学语文,小学生,创造性意识,培养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与考虑, 让学生不断地延伸自己的思维, 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 进而使学生能够快速地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一、发散学生的阅读思维, 进行创造性意识的引导

1. 培养学生阅读时思维的灵敏性

思维的灵敏性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发散自己的思维, 能够快速地进行多层面的理解。例如, 在讲到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时, “绿”字本来是个名词, 但是此诗诗人却把它用作了动词, “绿”不仅代表了诗人所描绘的江南春天的景象, 也描绘了春风的和煦与温暖, 使得江南春天的再次到来。在讲解时, 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多层面地理解, 多角度地思考,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阅读思维的发散性, 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意识。

2. 培养学生阅读时思维的随机变通能力

随机变通能力是指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思维能够随时地转变, 不被课本知识所拘泥, 能够由此及彼地进行发散性想象的能力。例如, 在对学生的作文词句运用进行探讨的时候, 有位学生写道:“我在放学的路上, 边走边唱。”“边走边唱”暗示着“走和唱是可以同时做的动作”, 于是问学生:“你们还知道哪些动词是能够同时用的吗?学生纷纷进行联想, 一下子说了好多。像“边听边写”“边说边笑”“边唱边跳”等, 使学生由此及彼, 增强了学生的随机变通能力。

3. 培养学生阅读时思维的个性化

思维的个性化是指学生在阅读思考时要具有创新意识, 思维要独具特点, 从新的层面、新的角度去探讨问题, 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例如, 在课堂中, 我让学生起来跟大家共同分享所听到的最有趣的故事, 一个学生讲道“龟兔赛跑”的故事, 说道:“龟兔赛跑中, 乌龟赢了, 兔子输了。”他还融入了自己的见解:“学习要不断地坚持, 要不然再聪明也会落在后面的。”通过学生的讲解, 我让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让学生给故事拟定一个不同的结局, 通过学生的充分思考, 有的学生还把“蜗牛”融入进去, 进而又变成了另一个故事, 在促进学生独特思考的同时,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4. 增强学生阅读的扩展能力, 挖掘学生的想象力

在语文阅读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不要只看词句的表面意思, 要深层次地挖掘词句的内涵, 要鼓励学生进行词句意思的扩展, 进而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例如, 在一个学生的作文中写道:“晴空万里, 鸟语花香。”此时, 我让学生展开想象, 联想该同学所描绘的风景画面, 进而让学生在原有词句的基础上再描绘, 通过学生的想象与扩展, 学生又写出了好多优美的句子, 如, “在蔚蓝色的天空下, 阳光明媚, 鸟儿叽叽喳喳地飞过, 像在唱着童谣, 一阵风过来, 花香扑鼻, 我顿时被这大自然的优美风景给迷住了。”学生通过所学的词句, 充分扩展了自己的想象空间。

二、鼓励学生相互探讨, 敢于评价质疑

1. 通过质疑进行探索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与学生进行思想上的交流, 激发学生的思维, 进而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对有怀疑的知识点要敢于质疑, 敢于从一种观点上去探讨问题, 进而使自己的创造性意识得以加强。例如, 在讲到学生对《西游记》人物中猪八戒的看法时, 大部分学生都说:“猪八戒好吃懒做, 总是惹麻烦。”我鼓励学生要打破常规, 全面地、多角度地进行思考, 一部分学生的评价是“八戒很可爱, 心地很善良”。通过这样的思维模式, 使学生在以后的语文学习中有了新的观点、新的看法、新的见解。在写作时明显的不再千篇一律, 使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2. 通过质疑进行创造

通过学生的质疑, 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充分的发散, 进而可以有自己的写作风格。例如, 在让学生对“猪八戒”的性格特点进行全面的敢于打破常规的评价之后。在以后的语文课上, 每讲解一篇文章, 学生都可以众说纷纭, 说出自己不同的见解。比如, 在《守株待兔》一课中, 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 各抒己见, 有的学生说出了拔苗助长的不利之处, 有的学生则说:“守住待兔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如果机会来临了, 为何要转换方向呢?”还因此写了一篇文章。

小学语文教学非常重要, 由于学生处在智力发育的时期, 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较强, 因此, 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讲解时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意识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陈玲.为孩子插上隐形的翅膀:浅谈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艺术[J].成才之路, 2010 (07) .

上一篇:智能建筑行业下一篇:敏捷化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