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地使用语文教材(共12篇)
创造性地使用语文教材 篇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对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几点浅见。
一、做好教学前的分析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基础是课程分析, 课程分析主要是确定教什么, 学什么, 具体有: (1) 文本理解。即分析“课标”要求和先前的实践经验与反思, 提出学生的学习任务, 指出教材中的“十个着眼点”。 (2) 课程开发。即教材文本的开发资源、学生资源、教师资源、媒体资源 (含教具、学具) 、生活资源、环境资源, 特别要开发与利用课堂生成性资源。 (3) 内容处理。根据文本理解和资源开发情况, 提出对教学材料重组的设想。
学情分析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依据, 学情是有效教学的立足点, 只有了解了学情, 才能做到以学定教。具体有: (1) 了解学习起点。即学生的知识起点, 包括能力起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动力等; (2) 了解学习需要。即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 知晓如何建立最近发展区; (3) 了解学生特点。即思维特点、习惯特点、认知特点、差异特点等。
二、批判性地理解教材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 大家对于语文“教什么”的问题有了更全面、更准确的认识, 为学生“量身定做”的各种校本语文课程、教材也如雨后春笋般遍及城郊村野, 但是我们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 它仅仅是教学的一个依托和凭借, 更为关键的在于教师拿到教材后“教什么”, 其教学内容的“含金量”怎么样。同样的教材如何精选教学的内容, 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达成度。身为语文教师, 要增强对教材内容的批判性理解, 而不能一味地把教材内容视作不容置疑的“圣经”;同时, 还要对教材内容有所筛滤, 要遴选出最有价值、最具生长力、最契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为教学内容, 真正做到“用教材教”。
三、把文本作课堂教学的“支点”
文本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支点”, 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发展语文能力的“支点”, 是教师设计学习活动的“支点”。任何学习活动的设计都必须以文本为依托, 游离于文本之外的学习活动是舍本逐末、喧宾夺主的。要利用好这个“支点”就必须以一个语文教师的视野和责任来专业地解读这个“支点”, 发掘出“支点”的教学价值。教师在与文本“亲密接触”的过程中, 不仅要解读出文本本身的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 还要把握住文本所承担的增长学识、发展能力、提升人格等方面的内涵, 并把这些内涵转换为学生的学习目标, 设计出有效的学习活动。语文教学内容即课文中存在很多空白和不确定性;不同教师从教学内容中挖掘出的内涵不同, 教法也有所不同。
在教学内容的确立上, 应“依标扣本”, 即依据课程标准, 紧扣教科书。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 出现了教师对钻研教科书不够重视的情况, 教师把精力放在收集资料和制作课件上, 而顾不得认真研读教科书。事实上,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前, 必须反复读课文, 不仅要求青年教师这样做, 有经验的老教师也要这样做。现在有些教师不大关注课文的内涵和意蕴, 而是急于寻找参考资料, 从网上搜寻现成的教案拼凑到一起, 这是非常盲目且不负责任的。为此, 教师一定要认真筛选教科书内容, 要突出语言的训练;在理解课文方面不要低估学生的认知水平, 在达到理解目标时不要脱离课文的语言而进行架空的分析;在筛选内容时, 要少而精, 要符合教学目标, 做到难易适度。
四、准确地解读文本
阅读课教学的前提是准确地解读文本。有人提出要从“普通读者欣赏性的阅读”、“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这三个角度, 一步一步地潜心研读文本, 把握其语言特点及人文内涵。第一步, 教师要作为一般的读者去赏读, 投入其中, 忘乎所以, 感受文本的意境美、情趣美、形象美、人格美、语言美……第二步, 以学生的视角思考可以学什么、不学什么, 学习中的困惑是什么, 哪些可能是学生学习的疑点、难点、兴奋点;第三步, 从教师教学的角度, 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和策略。
五、基于教材, 超越教材
语文教学既应该引导学生凭借教材这个“例子”, 积淀语言, 悟得规律, 更应该超越教材, 引导学生大量阅读文本以外的文章, 从而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 让学生举一反三, 在大量阅读中实现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李吉林老师在教学《海底世界》一文时, 就巧妙拓展, 将自己选编的相关内容与课文有机组合, 形成具有聚合功能、集团优势的教学“块”。导入新课时, 她将“补充阅读”上的《人类的秘密仓库》引进来, 让学生通过快速阅读, 认识海洋之大、海洋之深, 激发了学生探索海底奥秘的热情。在精读课文时, 除了纵向联系以前学过的《富饶的西沙群岛》, 又自然插入《海底的冷灯》一文。这样, 不仅拓展了学生的阅读面, 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专业知识的支撑, 强化了学生“为了研究一个问题, 要去查找资料”的意识, 更让他们学会了怎样阅读这类知识性的文章。
总之,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小学语文教师要在不断地感悟、创新中真正转变“教教材”和“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 确立“用教材教”和“以人为本”的新理念, 通过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本”。
创造性地使用语文教材 篇2
1.全面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紧紧抓住教学重点,明确教学目的,不应为创造而创造刻意更改教材内容,要做到教学手段与教学目的和谐一致。根据信息技术课的特点,遵循“从知识到技能、从技能到知识”的认知规律:自学→掌握知识;动手→培养技能;应用→将知识与技能紧密结合并互相转化。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悟知识,发现知识形成技能。毕竟,未经“必然王国的跋涉与历练”,哪有“自由王国的驰骋与翱翔”?
2.从学生的经验出发,选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完成有趣的学习任务,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保持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发现”需要和创造的“成就感”,尊重学生学习的独特体验,放手让学生学,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创造性地使用和开发语文教材 篇3
教材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媒介,是实施教育教学目标的蓝本。教材承担着贯彻执行新课程改革的重任,肩负着培养创新人才的历史使命。教材的使用和开发关系到课程改革的贯彻与落实,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深化与发展,因此,教材的使用与开发显得至关重要。
我们的教学任务不仅是把教材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使学生通过教材的学习,掌握知识和学习方法,为探索新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以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热情,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创设情境,以教材为凭借,把教师置于组织者、引导者、指导者、诱导者的地位,多角度挖掘教材的潜在价值,把教材的死内容变成活知识,再把学活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一、创造性地使用语文教材
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把教材看成是神圣的,不可侵犯的,不可变动的,用教材教教材,而在新课程观念下,教材是具有开放性的,有弹性的,为教师创造性地教学留有余地,为教师选择教材内容留有空间。
1.调整教材内容
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完成教材上的内容,更重要的是教育一个富有个性活生生的人。我们面对的学生,城市与农村,汉民族与少数民族,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等都不同,他们各有各的特色。就是在同一个班,学生与学生之间也不相同。尽管在新一轮的课改中,要求教材具有多样性,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要求,这毕竟只是尽可能。我国幅员辽阔,东西部差距大,不可能也不能编排出适应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学生的教材。哪一种教材最适用于学生?就算是选到了最适用的教材,教学质量还要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感受、理解、把握、创造、实施的质量和效果。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必须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心理特征、学习规律而定。不管哪套教材,都不可能照顾得非常全面。教师可以根据本地、本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调整教材内容。可以进行教学内容先后顺序的调整:如教学有关春天的内容可以调整到当地春天景色最明显的季节里进行;也可以进行教学重点内容的调整、单元教学的调整、课文段落的调整等等。
2.取舍教材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指导下编写的,是语文教学目标的具体化,体现学科对学生最起码的要求,是教学和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依据,具有指导性。因此,在处理教材时,首先要考虑课程标准的培养目标和具体要求。教师要深入钻研课程标准、教材、学生,找准三者的连接点,就可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能正确理解编者思路、编写意图这本身已经是一次发现,一次创造。若教材不能体现课程标准要求,就需要对教材进行取舍。
教材中的课文并不是篇篇、段段、句句皆精,必须要让学生整篇整篇地学习,要根据实际需要对教材中的课文做重新选取与舍弃。可以是对一组课文中某篇的取舍,可以是对课文某段某句的取舍,也可以是对课文教学重点、难点的取舍。“取”是选取课文重点内容、难点内容或是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知识和能力训练的内容。“舍”是舍弃那些较为陈旧、无关紧要的内容,或是与学生能力训练关系不大的内容。
3.增添教材内容
为了更好地实现《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的目标,可以增添一些内容,为教材注入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学生感兴趣的和新近发生的反映现实生活的内容,以增强教材内容的生命力,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增添全国人民精诚团结抗震救灾,2008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神七”宇航员实现太空行走的相关内容等等。学生置身其中,兴趣盎然,感受更加真实。
增添教材内容,可以增添整篇课文,可以在某篇课文中增添相关的知识与内容,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可以增添一些练习与练笔等,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二、深入开发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广播、电视、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
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
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语文教学配置相应的设备;还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
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新课程改革后的语文教材更贴近儿童生活,更具开放性和弹性,为教师深入地开发教材资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要使教材充分发挥好学习工具、媒介、资源和催化剂的功能,教师应深入地开发语文教材资源。
1.开发教材自身资源
语文教材本身为教师提供了可利用的资源,但教材有些内容也有其局限性,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自身进行开发。
如有些课文内容由于故事发生年代的限制,学生对其不了解或不感兴趣,这就要求教师把课文作为源头,发掘出新的活水,为课文注入充满时代气息的内容,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内容,也不能只停留在内容本身,要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也就是把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引进教材中,把学得的成果延伸到生活中去。
一位老师在教学古诗《赠汪伦》时,学生提出李白与汪伦之间为什么会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如此之深的感情?教师适时补充材料:相传,唐时泾川名士汪伦为了一睹诗仙李白的风采,便投其所好,修书一封说:“先生好游乎,我这里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酒乎,我这里有万家酒店”。于是李白欣然前往,却不见十里桃花,也不见万家酒店,汪伦解释道:“桃花开时,花瓣随水香飘十里,故称‘十里桃花,‘万家酒店则为一户姓‘万的人家所开的一间酒店。”虽然汪伦的自圆其说有些牵强,但他的真情实意仍然感动了李白。接下来,教师让学生想象一下,李白与汪伦是怎样交往而建立深厚感情的?有的学生说:“汪伦每天都和李白论诗,互相切磋,相互都很敬佩对方的才能……”有的学生说:“汪伦每天都好酒好菜的款待李白……”还有的学生说:“汪伦放下了自己所有的事情,整天陪着李白游玩,一刻也不离开……”在补充的材料基础上,让学生结合生活想象,学生对“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2.开发教材以外的资源对教材进行补充和完善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使用语文教材要站在时代的前沿,把最新的知识介绍给学生,把教材延伸到课外。如引导学生利用网络丰富知识,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作文比赛、识字比赛、参观访问、游览、社会调查、收集图片资料等活动进一步丰富教材内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篇4
一
在教学北师大版教材的“三角形”一章中, 我有这样一种设想:把“作三角形”的内容提到“三角形的判定”前面上, 先让学生有“手感”。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这样的教学, 事后看学生的学习效果较前一轮的学生好, 学生能够按照书上指导的方法进行画图和作图, 也能对图形的是否全等做出较明确的判断, 即根据全等图形的定义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 等等, 学生只要对两个通过作图得到的三角形进行重合比对, 就能从感性上先得知这样制作的三角形是全等的, 这为后面的理性判断三角形全等打下了基础。
二
对教学内容的顺序进行适当调整对学生的学习有帮助, 更加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 我们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是知识的载体, 是教学的辅助工具, 工具的使用不是一成不变的, 有时变一变, 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材的改变和创新一定要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 要尊重学生的知识建构特点, 以学生的知识发展为依据, 如从学生的角度设计和思考问题可能会对学生更加有帮助。
例如, 我在教北师大版的七年级下册第二章《平行线》时引导学生先认识“三线八角”, 再认识平行线的性质。书上是根据直观的认识认识同位角, 我对同位角的“同”进行解释:同即同方位, 同侧, 同上或同下。我根据知识的统一性, 将内错角和同旁内角也一起认识到位。内错角的“内”是两直线之间, “错”是错开, 在异侧, 在第三条截线的不同侧, 如同一墙的一内一外;同旁内角的“同旁”是第三条截线的同旁, 如同在一墙的同边, 而内字依然是两直线的中间。我结合“看图与名称”的方法与学生一起认识这三种角, 对“三线八角”进行统一认识, 然后当节进行强化练习和巩固。这样学生对它们的认识就简单了, 也更深刻了。在后来的练习和检测中, 学生对三线八角的认识比往届的学生掌握情况更好, 都能清楚地识别它们。这节课后, 在第二节课就八角满足什么条件时, 才会两条直线平行这一问题组织学生做深入探索。从这次的教材的创新使用和组编, 给学生的思考与探索空间和时间宽裕了许多。
三
创新不是预设的, 而是一种启发, 一种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沉淀的发散, 是对学生当时的学习内容的一种直接判断, 是一种教学的灵感。
再如, 在教学方程应用题时, 我用打油诗指导学生的解题思路, 全诗如下:
解应用题之有法可依
三遍四遍题意现, 分析真现题中量。
设元找量列方程, 稿中已有等式现。
回头再审题意无, 方知方程妙绝伦。
耐心解题把式用, 我笑应用真简单。
其中关键是结合各种分析方法在纸上列出各量之间的关系, 把相关量表示清楚, 就会促使学生加快理解应用题的解题策略。教学中以它为指导思想, 以实际的解题为实践, 通过与老师的沟通, 学生很快就喜欢解决应用题了, 对应用题的畏惧感随之减少。
我觉得在教学时, 教学手段要创新, 要不断改善, 几个轮回, 都应用老把式教学, 会跟不上时代, 跟不上年轻一代的思想, 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和改革, 在学习中教学, 在适应中进一步成长, 同年轻人一起再成长, 这样的教学才会更有生命和活力。
四
改变内容的呈现方式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也是创新的一种, 对内容表达的创新, 创新只要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 有时可以适当地改变书上的参考答案。例如, 在七年级下册的有效数字教学中, 对学生很难区分的有效数字问题, 我改用科学计数法就很简单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一个容器中的液体体积为16.7毫升, 要求近似到十位, 书上给的答案是近似到10毫升, 就得到近似数20毫升, 这个数的有效数字是2。学生看完这个答案是很迷惑的, 没看前面, 看20, 认为是近似到个位 , 哦 , 是不对的。又在前面学过科学计数法, 大于10的可以用科学计数法, 我在教学时进行改革, 把答案写成2×10的形式, 这样看, 2就是有效数字, 且数值是20, 一下子变得清晰。
如何创造地使用新教材 篇5
作为一项实验,必定有其不够完善的一面。那么要想搞好一项实验,就必须进行大量地深入地研究。然而要达到创造性地使用好这套教材,首先需要明确教材的编制体系,领会编者的编写意图。
新教材在内容编排上,对部分内容做了大胆地改革。如:从第一册到第十二册,每册都有关于统计的内容。因为统计将在未来社会生活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它能够帮助人们了解事实。预测事态的发展以及做出相应的决策。
又如:几何图形的编排,小学低年级先识别立体图形,中年级学习习近平面图形,高年级探索立体图形的特征。这样安排十分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再如,乘法的初步认识完全打破了传统的框框。从一开始认识乘法,就不分被乘数和乘数。这样,大大地降低了儿童思维的复杂性。经过实践证明,改得好。但由于受传统的教育思想影响,应试教育在部分教师头脑中己根深蒂固。他们总认为与考试无关的内容大可不必浪费时间。于是便大刀阔斧地任意取舍。计算教学当然是他们的重中之重。而对于一些能发散学生思维和动手操作实践的问题则不屑一顾。我在县数学研讨会上做课“七巧板”。课下就听到许多同志讲过:“像这样的课我们根本都不学,哪有考试的时候让学生拼图的。”事实确实如此,但我却认为活跃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远比会计算一道题要重要得多。因为我们这套新教材就是把促进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的,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自然界,以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创新意识。因此,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应在深入的研究、领会编者的意图基础上进行。我倡议:还教材本来的面目,实现教材的自身价值。
二、合理调整,适应当地情况
新教材尤其关注的是问题情境的创设,力求在情境中解决生活问题,获 取新知.在这方面新教材虽然已为师生创设了广泛的教学情境,但由于实验面很广,教材的编排必然要受到城乡、地区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所创设的情境不可能照顾到全面。
如:第二册第四单元的第二节,练一练的第一题:他们住在第几层第几号?(其实此题本身就有错误)这道题对农村学生来说就很不适应。因此,在教学时我便进行了合理的.调整。即:同学们,咱们照的相片取回来了,你们想看看吗?好,现在老师就把它装在相框里。(绒板打成小格子)注意看老师把每个人的相片都贴在什么位置。这样即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巩固了新知――确定位置。
农村学生活动面比较狭小,和父母逛公园、看电影是绝大多数孩子根本体验不到的一种生活情趣。像第二册33页2题“找座”这样的练习对学生来说难度是很大的。所以,在处理此问题时,我特意带领学生到大会议室上了一节活动课“排座”。一节课下来,同学们开开心心,令人头痛的“找座”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三、恰当引入,贴近学生的生活
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关键要看学生的主动参与程度。要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就要恰当地引入.当然,这里提到的引入,并不单指课的开始,而且要适时适当地贯穿于课的全过程.教材的编排在这一点上也做出了一定的努力,但并不都是恰到好处的.如:数钢琴的键子,出租店的物品,一元钱能做什么?…我想,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在教学时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恰当地引入.而且随着学生的年龄不同和知识水平的提高,引入更要讲究方法。力求使知识的本身趣味化、活动化和生活化.事实上,只有创设的情境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的生活,才能使之主动地参与教学,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获取新知。
创造性地使用语文教材 篇6
关键词:理念;创造性;知识底蕴
教材是英语教学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课堂行为的依据,是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思想的材料,但是,教材有其局限性,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实际,合理地、创造性地使用
教材。
一、准确理解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和编写思路
依据新课标下的教材编写指导思想,采用“话题、功能、结构、任务”相结合的编写思路,教师明确了前进的方向,但是任何教材都不是完美的,不可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教师要充分地认识到教材的局限性,一定要采取十分“理性”的态度来处理
教材。
二、合理地改编教材,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达到教学目标
“教师是教材的主人,不是教材的奴隶。”教学是一种创造性非常强的艺术,教师要依据教材编写的原则,善于结合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和实际教学需要,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例如,新目标英语九年级Unit 12 Section A是学习有关各国不同行为举止习惯的,可以增加相关的教学资源(如电影、篇章等材料),也可增加有关我国习俗方面的讨论,这拓宽了知识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同样,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师可以对有些教学内容和
活动进行替换。
三、拓展教材,创设英语第二课堂
教师凭借自己深厚的知识底蕴,可对教材的知识体系进行整体把握,深入挖掘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积极利用音像、电视、书刊杂志、网络信息等丰富的教学资源,创设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如,开展英语角、英语日、朗诵、唱歌、讲故事、表演和英语墙报等活动,拓展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
第二课堂既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又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学生思想道德的塑造,对学生智力锻炼和社交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都是不可缺少的。
总之,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今天,教师运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及深厚的知识底蕴,利用语言实验室和多媒体等先进的硬件设施,多动动脑,真正地付诸行动,那么,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就不再是难题。
参考文献:
李银芳.2010年后中学合格英语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研究(一)[J].高师英语教学与研究,2009.
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数学教材 篇7
一、依据学情,重组教材内容
新课程中数学教材的编者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深入浅出地构建教学体系,尽管如此,也不能满足所有学生数学学习的需要。另外,教材本身也需重复实验修改和不断完善。这就给我们教师提供了可创作的空间,我们就可以在充分了解学情、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以教材为载体,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拓展课堂教学空间。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当调整教材中的有关内容和顺序,把分散在不同章节的相近或联系密切的知识点,根据创新教育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重新组合后,同时推给学生,供学生学习研究。
例如,在北师大版六年级“圆的认识”中,教材为了分散重难点,安排了多节新课来完成圆的各部分名称、用圆规画圆、圆的基本特征的学习。我在充分考虑到教材自身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将教材进行了重新组合。在课前调查中知道学生们已有了画圆的经历。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用圆规画圆,结果一部分学生画出了不规则的圆形,我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掌握了圆的画法,并在自己画的圆上标出圆心、半径、直径后,又问:“还有没有更多的发现?”接下来学生通过讨论、探究、合作发现了圆的基本特征。教材重新组合后,一些教学内容需用的课时数发生了变化,针对这个问题我采取的方法是将节省的时间用于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活动能力。
教材的改编不能偏离教材的中心,改编重组教材应先了解学情,“吃透”教材,才能使课堂真正具有活力。
二、联系生活,呈现教材内容
多数学生都是在家长和教师的“权威”之下,在不清楚数学学习重要性的情况下,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的。由此可见,我们需要的是让学生亲近数学、了解数学、喜欢数学,从而主动地从事数学学习。因此,我们在教材内容的呈现上要改变教材中例题、习题的背景,对其大胆创造。在教学中要十分注意选择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关注的、感兴趣的素材作为认知的背景,来激发学生的参与激情,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与现实世界密切联系,从而构建一堂堂鲜活的数学课。
学习的背景是学生入门的基础,只有当学生对学习的背景感兴趣时,他们才会主动学习。《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要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要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作为学习的背景”等。如何创设儿童喜闻乐见的情境呢?如,一年级的“分类”一课,我利用低年级学生喜闻乐见的商店开张的情境,把班级的一角布置成商店的货架形式,让学生帮助小熊的商店摆放商品。给学生提供很多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让每个小组选取一类,并说一说属于哪一类,经过讨论交流将所有物品分类。再帮助小熊把商品分类摆放在“货架”上,最后引导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要这么摆放,渗透分类摆放的好处。最后,学生还从很多意想不到的角度对班级的同学进行了分类。整堂课以富有儿童情趣的小熊开店摆放商品为主线,紧扣学生的认知特点,联系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创造性地改编了教材,呈现教材内容,充分激活了教材,极大地吸引了学生主动去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再如,“圆的面积”一课的练习,我充分利用农村的生活环境,巧妙取材,让学生算一算,一只羊拴着3米长的绳子,它最多能吃到多大面积的青草。改变练习的模式,呈现出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学生感觉到生活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激情。当把教材同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时,它就不再是单调、枯燥、乏味的了,它就变得那么丰富、有趣、富有生命力。教师只有把教材同实际生活相结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使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
三、恰当地处理教材,给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
探究学习是《课程标准》重点倡导的学习方式,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目标,它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是指学生在学科学习中自己探究问题的方式。一位学者说过:儿童的心理总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研究者、探究者。作为教材的实施者,如何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教材内容组织学生探究呢?
在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图形中的规律”教学时,通过摆一个三角形需要三根同样长的小棒,两个这样的三角形△▽只要五根小棒,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尝试后说:按照这样的摆法依次摆下去所需的小棒根数与三角形的个数有什么关系呢?和你的同桌研究一下。有效地引导后,学生通过摆小棒、画图、计算等各种超乎想象,但又非常合理的方法,找到了三角形的个数与所需小棒之间的关系。究其原因,就是根据教材内容给学生提供了活动的空间、探究的机会,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依据教材编排,通过课堂中的探究活动,学生体验到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提出问题,确定研究的方法、程序,到最后的评鉴,学生从中得到真正的锻炼和提高。
在新教材中,很多内容需要学生经历“探索”和“体验”的过程,如:程序性的知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能力的培养等;而有些内容则适合直接告诉:如最原始的概念、自然数、直线、射线、线段、计量单位等。
教师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数学教材 篇8
一开发教材
现行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资源, 但不是唯一资源。就小学数学教材而言, 教材上的内容是面向全国的, 城市和乡村、经济发达与欠发达地区必然存在差别, 而且有些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相差甚远, 如果原封不动地照搬教材, 就会使数学教学失去应有的活力。因此, 有必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原有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教师无论从哪个方面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 都必须对原有教材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反复解读, 在尊重教材意图的前提下进行二次开发。不能随心所欲, 丢掉教材, 另起炉灶, 绝对不能破坏数学知识的系统性、严密性、逻辑性。
如笔者在教学名数的改写时, 在引导学生系统学习的基础上, 以教材上的例题和习题为主总结形成了名数改写“六法” (直接法、简接法、余数法、合成法、分开法、顺序法) , 并且刊登在了《学习方法报》和甘肃省主办的《学生天地》上。
二变换改编
在对教材的处理方法上, 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情况, 特别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开发和创造。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 以教材为载体, 在抓住教材实质精神的基础上, 拉近教材与生活的距离、教材与学生的距离, 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换、删、改。
例如:九年义务六年制数学第八册P131 (人教版) 长方形、正方形的画法, 原例题是这样画的。
笔者经过多年教学实践和学生的反映, 认为改成如下画法比较好。
这种画法的优点是: (1) 先画上面一条边, 不需要考虑长方形的宽度。 (2) 左右两条边都是从上往下画的习惯运笔方向, 且下面可以画得轻一点, 以便擦去多余的线。 (3) 若遇作业新的一页, 也便于三角板的操作 (作业本装订的高度导致三角板压不实, 线段弯曲) 。
三补充教材
无论是传统教材还是新教材, 都有一定的时限性与不完整性。它需要每位教师在认真研读、感悟、领会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 并对教材中的不合理因素提出质疑, 并进行修改。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 结合本地实际, 对教材的例题、材料进行充实, 使之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小学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是教学中的重点, 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学生往往难以判断应该用乘法还是用除法解。为此笔者根据这类应用题的特征抓住题目给定的分率, 从分率入手, 根据题意准确判断单位“1”, 并且概括为:单位“1”, 看分率;“的”字前, “比”字后;若“已知”, 用乘法;若“未知”, 用除法;若“比多”, 用加法;若“比少”, 用减法;“的”字乘, “是”字除。随后又推广应用到百分数应用题。
四创造性地“用”好教材
教师在设计教学之前, 应充分了解学生, 先明确哪些内容是学生已经知道的、哪些是学生更感兴趣的、哪些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哪些是难于记忆的、哪些是容易被忽略的、哪些是容易混淆的, 再来考虑如何恰当地运用教材, 真正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 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事实上, 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传媒和网络的普及, 使学生获取知识与信息的渠道变得广泛且便捷, 学生的视野和生活阅历也因此而得到拓展、丰富。因此, 教师不仅需要具备驾驭教材、处理教材的能力, 还要有根据教材内容及结合学生特点对教材进行加工的能力, 这样才能创造性地“用”好教材。
笔者在组织学生学习加减法简便运算时, 根据教材中的习题, 补充了一道例题:4.5-3.8+4.5-5.2, 提示学生这道题用调换法, 先将-3.8调换到4.5的后面, 然后再用减法的运算性质。
4.5-3.8+4.5-5.2=4.5+4.5-3.8-5.2=9- (3.8+5.2) =9-9=0
攻克阅读难题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篇9
一、学生方面
1. 词汇量不够, 大量的生单词直接影响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2. 学生的篇章理解能力较差。缺乏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能力。
3. 缺乏联系上下文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阅读表达题中的补全句子题目是对这种能力的直接考查, 学生普遍失分较多。
4. 翻译句子较差。此题是对学生综合语言知识理解和运用的考查。学生普遍存在“英语式汉语”问题。如:“He became a doctor when he was 20 years old.”学生们普遍译成“他成为一名医生当他20岁时。”
二、教师方面
1. 不管是阅读理解还是阅读表达题都有要求学生总结文章主旨大意的题目。
这个题型要求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 对学生的篇章理解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平日的教学中总把大部分时间与精力放在基础知识上, 忽略了内容的理解, 影响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思想。即使设计阅读练习, 也仅仅是对课文的表层理解, 设计一些正误题和回忆性问题, 不利于提高学生高层次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方法陈旧。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唱主角。教师讲, 学生听。“一言堂”现象比较严重。学生没有充分的参与思考, 始终很被动地学习。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理应是教师起主导作用, 学生起主体作用。教师的作用就像是“GPS”导航系统, 关键应该指导学生如何做, 而不是教师带头做。英语新课标正是这个理念的基本体现。教材是我们教学的载体, 教师不应该盲目地跟着教材跑, 而应该对教材进行适当地取舍或调整, 让教材为我所需为我所用, 以便更有效地拓展课堂教学空间, 打造优质高效课堂。这里具体谈谈我是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解决以上问题的。 (1) 障碍阅读就像跨栏跑, 一路坎坷一路歌。单词历来是学生学习的“软肋”, 不愿意记但又不得不记。以往我也是和众多教师一样, 每次开新课前先解决单词。拿出大量的时间来背诵单词, 但效果不理想。学生盲目地脱离语言环境为了背单词而背单词, 单词记得不理想还不利于阅读理解。现在我不集中释词了, 我把单词放在文章中去理解, 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起初学生感到很别扭, 总觉得有障碍, 而实践证明效果不错。如在教八年纪下Unit 6的Selfcheck的大课文时我要求学生先读In fact, the first Jews probably came to Kaifeng more than a thousand years ago and were welcomed by the Song Emperor.然后猜测Jew和Emperor的词义。这两个词是本课的生词, 学生不认识。但他们运用灵活的头脑很有自己的一套思考方式。”首批%%%%%来到开封受到%%%%%的欢迎。“谁来到开封受到谁的欢迎?这个人要很厉害才能被记录下来。学生们有猜包拯的也有猜皇帝的。我借机说:“两人谁官大?”学生都很兴奋地告诉我“皇帝”。然后我又问他们:“Jews是人还是物?”“当然是人了。”我趁机说:“对, Jews是人, 而且还是很聪明的人, 他们很会经商。”学生们纷纷大喊:“犹太人。”然后我马上巩固这两个单词, 学生们学得不亦乐乎。整个课堂洋溢着青春的智慧, 兴奋而忙碌。 (2) 双眼炯炯快速浏览一眼定乾坤。八年级下册新增加一篇大课文, 这对提高学生的篇章理解能力非常有利。我从来不会做挨句挨段的翻译这样的“累差”。那样做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而且效果很差。我总是会给他们限定时间, 让他们在一定时间内阅读完毕然后告诉我文章的main idea。学生们开始时都惊呼说时间不够。我借机告诉他们一些技巧。要摸清一篇文章的命脉不需要每句都看, 只需读第一段也叫首段。和每一段的中心句也叫Topic sentence.中心句主要位于段首。也有极个别的位于段中和段末。然后我让各小组派一名代表用简短的短语或句子来概括一下。比赛哪一组最棒。我当评委。我把他们七嘴八舌的答案写在黑板上。然后我让大家快速阅读黑板上的概括句, 让他们找出题目与概括句的关系, 自己总结大家交流。这一活动既能培养学生抓文章主旨大意的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 对解决问题有很大帮助。 (3) 挖空改写课文, 文字游戏欢乐多。每次学到大课文, 别的班级的学生都很苦恼。因为文章拖沓冗长, 句子背不过单词太多。而我的学生不会担心这一类问题, 因为我每次上课都会自己先做足功课。改写课文设置空格, 让他们根据课文补全句子, 重点语法与脉络一目了然。对完形填空和阅读表达题中的补全句子有直接的帮助, 更加有力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篇章。这样让学生在挖空改写课文和文字游戏中轻轻松松地学习大课文, 而且课堂效果也非常好。 (4) 翻译中见造诣, 中英文水平大比拼。阅读课文前我总是先给出任务, 让他们带着任务去阅读。翻译句子是必做功课, 也是学生们最愿意参与的任务。这不仅能锻炼他们的英语翻译水平, 还有益于他们的汉语造诣。如本堂课我提出三个句子要求翻译。其中第三个句子要求改写。
This is an interesting city with a very colorful history.
In fact, the first Jews came to Kaifeng more than a thousand years ago and were welcomed by the Song Emperor.
Chinese history was very hard to understand.
第一个句子给我的印象最深刻。因为在上课之前对于colorful history这一词我反复斟酌总是找不出合适的汉语词汇来解释。“丰富的历史?”“复杂的历史?”我有点拿捏不准。于是画出来大家共商。结果经过讨论有一位同学给出了“色彩浓厚的历史”。不用我肯定了。因为全班同学的热烈掌声已给出答案了。第三个句子大家也顺利地改写成:“It was very hard to understand Chinese history./To understand Chinese history is very hard.整堂课充满了欢乐。我为自己终于摆脱了因陈旧的教法而让我厌教学生厌学的尴尬境况而高兴。也为自己有如此智慧的学生而自豪。
英语是一门交际性语言, 英语教学应该是开放的、灵活的。因此, 新课程倡导教师善用教材, 期待着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综合优化的过程。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才能拓展教学空间, 才能充分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 创造出优质高效的课堂。
摘要:英语是一门交际性语言, 英语教学应该是开放的、灵活的。课改的基本理念是:教育要以人为本, 教育要促进人的发展, 要关注学生, 关注课程, 关注发展。因此,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综合优化的过程。本文从学生和教师两大方面进行论述, 结合教学实际阐明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才能拓展教学空间, 才能充分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 创造出优质高效的课堂。
数学教学中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篇10
一、挖掘教材的生活资源使教学更具有现实性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素材选用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 运用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知背景, 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新教材的编写力求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联, 但在学生的眼里, 书本中有些素材还是与他们的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须有意识地挖掘日常生活中学生需喜闻乐见、特别好奇、特别关注、特别感兴趣的课程资源, 把数学问题生活化, 满足学生喜好, 以充实教材,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秒的认识》 (三年级上册) 一课时, 我巧设场景, 以“神州七号发射升空”引入, 诱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接着又通过播放视频———“新闻联播前的最后5秒报时”“交叉路口信号灯”等学生熟悉的素材, 拉近抽象的数学知识“秒”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蕴含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 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热情。
二、拓展教材的空间, 让学习更具有探究性
新教材中有很多地方是通过游戏、对话、表格和图片等方式呈现教学内容, 并没有直接给出结论, 只有学生自主活动的建议和过程中的问题提示, 力求为教与学留下尽可能大的探究和交流空间。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有必要设计一些数学活动, 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 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对他们理解数学知识与方法、发展思维能力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梯形的面积》一课, 教材通过对话呈现了三种把梯形转化成已学过图形的操作方法“两个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我剪出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我把一个梯形剪成了两个三角形”。而对“具体怎样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及其他转化方法”, 教材并没有提示, 这样, 就给我们的课堂教学留下了很大的思考和探究空间。教学中, 我让学生小组合作, 先把两个一模一样的梯形转化为学过的图形, 观察并找出转化后图形各部分间的关系, 通过讨论交流, 自主探究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接着我再次设疑:“如果只有一个梯形, 你们有什么方法推导它的公式呢?”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操作, 由于学生刚刚用“剪拼法”研究过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通过知识的迁移, 有些学生很快找出了不同的转化方法。有的学生用一个等腰梯形沿对角线剪开翻转拼成一个大三角形;有的用一个梯形沿梯形的右上角到对腰的中点剪下翻转180度拼成一个三角形;有的用一个等腰梯形沿中位线剪开翻转180度拼成一个长方形, 都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通过以上操作, 学生不但亲自经历了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而且其思维能力、空间感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能圆满地完成本节课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调整教材的编排, 使教学更有效
教材的内容结构虽是根据学科特点进行科学系统编排的, 但不一定完全符合所教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 所以, 在教学时, 教师有时不必严格按照教材所编排的次序逐章逐节地进行教学, 而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适当优化组合。如:人教版第七册“小数的初步认识”, 这单元编排共配置了8个例题, 例1、例2、例3是“一位小数的认识与大小比较”, 例4、例5是“两位小数的认识”, 例6是“认识小数的数位表”, 例7、例8是“两位小数的大小比较”。若教师严格按教材编排次序进行教学, 教师教起来费力, 学生学起来费劲。尤其是学生“对小数的读写法”这知识点掌握得很不顺, 究其原因, 是教材中把“认识小数数位表”编排在例6, 造成了学生的学习困难, 以致于教师前5个例子的教学都事倍功半了。在教学小数这单元时, 我改变教材的编排顺序, 用实际例子引出小数后, 再出示例6, 学习小数数位表, 让学生辨清小数由整数部分、小数点、小数部分组成, 通过“小数数位表”再来学习例1、例2、例3、例4、例5, 认识一位、两位小数。这样把例6放在例1的位置上来教, 把小数数位表作为一根线, 将8个例题连接起来, 教师教得如意, 学生学得也轻松。
试论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篇11
怎样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呢?
一、准确理解教材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基础
教材是主要的教学资源,是教与学的重要凭借。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必须以准确理解教材为基础。准确理解教材,一是要从宏观上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编写体系,二是要从微观上正确把握各册的教学要求,深入钻研每篇课文。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首先,老师要先与文本对话,“以己昏昏,使人昭昭”是不可能的。老师钻研教材,要做到深入浅出,“深入”,就是“潜心会本文”,感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表达特点;“浅出”,就是能用浅显的语言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表达出来,让学生听得明白,理解得顺利。如,《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中,“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这句话是全文理解上的难点,怎样使学生明明白白地理解呢?首先,要让学生理解“罪恶的子弹”“和平之花”的意思,接着,老师可举具体例子说明战争或恐怖活动对和平的威胁,然后让学生模仿举例,用大量的感性认识帮助体会这句话的含义。假如老师不能“深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能“浅出”地引导学生理解句子的含义的。
二、明确教学目标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重要保证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又是教学过程的归宿,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必须以教学目标为重要保证。一切围绕目标教学,杜绝任何浮华的形式。如,为活动而活动,为表演而表演,为体验而体验,为改变教材而改变教材等,都必须坚决杜绝。离开教学目标来奢谈什么创造性使用教材,好比是在射“无的之箭”,不仅是浪费时间,还可能使不严谨的学风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严重的负面影响。
三维教学目标能给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进入一个新天地。一篇课文的教学,如果仅仅是考虑知识与能力,在教学策略、方法的运用上,有多少选择的余地?假如不仅从知识与能力,还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方面考虑,教学策略、方法,又有多少选择的余地?单从情感来说,有多少激发情感的方法啊!椐研究,情感体验,从阅读角色的变化就有以下四种,即把别人当别人,把别人当自己,把自己当别人,把自己当自己。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广大教师提出的要求。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以教材为载体,灵活有效的地组织教学,拓展课堂教学空间。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综合化的过程,是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相联系的捷径,是教师智慧与学生创造力的有效结合。
四、新的课程观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动力源
早在唐朝,诗人王之涣就道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奥秘。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也要有新境界,才会有新突破。首先,以新的课程观(学生观、教材观、课程资源观)来重新规划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把能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作为我们的一贯追求,我们就不会斤斤计较一节课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学生情感的升华,或学习过程的充分经历会使我们倍感欣慰。以更高、更宽的目光来设计教学、看待学生,该放手处,让学生充分自主,老师“惜言如金”;该精讲处,老师咬文嚼字,发挥得淋漓尽致。我们得到的将是教与学的高度和谐,教与学都获得可持续发展。
在思品课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篇12
一、对教材的灵活运用
对教材的灵活运用指的是教师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特别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灵活处理,以有利于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新的发展。具体做法如下:
1. 整合教学内容。
教材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往往采用分块编排,但缺乏对知识版块的系统化。而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的核心问题是整合教学内容,最终实现获得结构化知识的目的。但目前的教学,教师往往忽视教学的整体性。首先,在备课时,不能先从总体和整本教材出发然后再深入到具体章节中去备课,而是讲一点备一点,备课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这样根本不能使学生对教材产生立体结构感,反而使学生处于零散无序的学习状态中。其次,备课的方法影响教学方法,对知识的讲授是“见子打子”、“哪黑哪歇”,同样缺乏整体感。因此,使得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方面始终不能把握整体,形成序列。因此在教学中,笔者很注重培养学生掌握知识与知识之间、教材内容框与框之间、节与节之间、课与课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各年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既要把整体的知识化解为部分的知识来让学生掌握,也要把部分的知识综合为整体的知识,使学生能从整体结构上去把握知识,使学生能掌握读书治学的整体方法。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创建新集体》这一课题时,笔者打破年级界限,注重知识的整合,实现学科间的渗透,拓展延伸到九年级《承担关爱集体的责任》这个话题,帮助学生树立集体观念,并懂得如何关爱集体,同时联系整合九年级教材《拥抱美好未来》这一框题中的团队精神。由此学生形成知识的整体感,形成如下知识链:认知新集体——创建新集体——关爱新集体——发扬团队精神。然后再恰当地引入生活素材,如“神七”的成功发射靠的就是全体科研工作者集体智慧的结晶,由此让学生懂得当今社会发扬团队精神的重要性。这样通过整合教学内容,促成学科间的知识交流,实现教学内容的系统化,使学生获得的信息达到最大化和最优化,同时也实现了政治学科学以致用的目的。
2. 调整教学进度。
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教学的实际情况,教师可对教材内容的顺序进行适当调整,以利于引导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如九年级《党的基本路线》这一框题,在讲党的基本路线的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党的基本路线的奋斗目标,笔者把《造福人民的经济制度》中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三步走战略提前学习。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为了实现党的基本路线的奋斗目标,我国制定了三步走战略。并且把党的基本路线的奋斗目标和我们的共同理想让学生联系理解、识记。再如,学习七年级上册《身边的侵害与保护》这一框题时,为了让学生能充分理解身边的保护有哪些,笔者把七年级下册《特殊的保护特殊的爱》中的四道保护线让学生提前认知,并且在理论教学中提醒学生按一种逻辑方法来掌握知识,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如本课什么是未成年人?为什么保护未成年人?怎样保护未成年人?并让学生联系“非常6+1”,掌握怎样保护未成年人?是“非常4+1”即四道保护线+自我保护。这样通过教学进度的适当调整,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运用发散思维将学科内部知识以及本学科与多门学科的知识有机联系,并引导学生进入这一实践过程,实现了学科渗透,提高了教学效率。
3. 更换教学内容。
教师在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可以大胆对教材进行“增、创”:增加让学生探索创造的活动;创编事例或案例。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或学生生活的实际等,经过提炼加工成生动形象的案例或事例,融进教学以利于提高课堂效率。而用案例或事例教学法诠释知识已是共识,在实际教学中能找到贴切的真实案例或事例当然好,但事实上不容易找,往往是一个案例或事例只能说明一两个问题,而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再者,一堂课上材料晃动得太多太快,容易搅乱学生的思路,给人杂乱无章的感觉。所以,成功的以例诠知,往往需要教师创造。如七年级下册《我能行》一课,教材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采用分散学习“自信”、“自负”、“自卑”三个内容。若完全按教材照本宣科,学生学习起来自然兴趣索然。在学习本框时,在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的前提下,笔者结合生源现状,大胆对教材进行“增、创”。把三个知识点涵盖在一个故事中,教学时逐一呈现。故事如下:小磊同学在农村某小学读六年级,他天资聪明又好学上进。他深信自己一定能考上县重点中学,将来也能实现自己的大学梦想。小升初的全县会考中,他在全县名列前茅被县某重点中学免费录取。入学后,他发现自己在全班中的成绩是最棒的。于是他感觉飘飘然,变得骄傲、目中无人。同学有问题向他请教,他趾高气扬不与讲解,渐渐地同学都疏远了他。由于没有玩伴,偶尔一次他进入网吧,结果逐渐沉迷其中,晚上夜不归宿。致使成绩直线下滑。期中考试时,他的各科成绩都不如同学。于是他心灰意冷,垂头丧气,认为自己不行,不如他人……由于所创事例来自学生生活实际,学生乐听、想学。在故事娓娓道来中,学生潜移默化地认知了自信、自负、自卑的表现及内涵,同时受到教化,并反思自我。
当然,更换教学内容不能改变教学目标,违背学科教学特点。必须是“实”与“活”的高度统一,不能流于形式或追求表面文章。
4. 适当增减教学内容。
使用教材上课,不一定要照搬教材的每一个环节。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敢于舍弃教材的部分内容。如七年级上册《新学校新同学》这一框题。教材编写的本意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回忆和体验发现初中生活中吸引他们的事物,通过互相介绍融合彼此的关系。但实际情况是在新生入学前有为期一周的军训,班主任老师已经引导同学们进行过互相介绍,了解了学校的概况。基于以上原因,笔者舍弃了这一框题的学习。只用言简意赅的语言概述了本课的教学目的后直接过渡到下一框题的学习。
二、对课程资源的合理利用
“没有课程资源的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中小学的实际教育成果”。因此,为了适应新课程的形势,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扩大“资源内需”,有意建立一个以基础知识为出发平台的开发式课堂教学模式。合理有效地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做到资源共享是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基本保障。
1. 充分利用相关的课程资源,
做到课堂内外资源共享。教师应把教材内容作为整个教学的出发点,作为一种基础性课程资源。作为教师必须以开放的教育理念调动、引导学生把学习的范围扩大到课堂以外。如在教学九年级《学会合理消费》这一框题时,笔者没有采用教材引入的事例,而是插入学生自身生活成长的资源,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校内有食堂、商店。笔者将学生一天的消费状况直接拍成DV,标题是“我眼中的消费”。并与网上下载的西部学生生存消费现状对比,以此引起学生情感震撼,同时整合九年级《艰苦奋斗开拓创新》这一题框中艰苦奋斗的相关内容,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及当前改革开放经济状况,使学生认知了解现状,创设了体现“与时俱进,艰苦奋斗”主题的实践探究性活动。内容如下: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中学生得到的压岁钱人均近1000元,不少中学生成了众多商家眼中的“小财神”。在许多校园里,我们经常能看到名牌服饰,新潮MP3,手机等消费品。小明同学认为压岁钱、名牌服饰、新潮MP3、手机等是改革开放带给当代中学生的“礼物”,我们应该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请对小明的观点进行辨析。这一探究性题目有效地整合了改革开放,合理消费,艰苦奋斗的相关知识,充分利用校本资源,做到课堂内外资源共享。
2. 有效整合来自教师的课程资源。
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教师自身便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资源条件。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从自身的修养、经验,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出适宜的课程资源。这些都对学生起着重大作用也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开展的成效。如在讲授七年级下册《让我们选择坚强》这一框题时,教学难点是意志坚强的人有哪些表现,而教材中所举的事例离学生的生活较远,缺乏真实感。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笔者把自身纳入课程资源,举自己学习本科自考的坎坷经历,以此来证明意志坚强的人的表现,并以此激励学生做意志坚强的人,只要努力一切皆有可能。
三、开创适合自己学校(班级)的教学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终极目的就是开创适合自己学校(班级)的有特色的教学。因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教师,一定有其独特的教学风格。有效地利用自身及学校班级的特点,形成适合自己班级的,有特色的教学是优秀教师的共同追求。
【创造性地使用语文教材】推荐阅读: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10-29
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10-09
创造性地利用数学教材08-24
创造性使用教材11-14
如何创造性使用教材10-20
教材的创造性使用07-01
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尝试10-09
创造性使用教材二年级教研组研讨记录05-11
创造性地整合资源07-27
创造性地开展思政工作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