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学习(精选12篇)
创造性学习 篇1
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 如何启发学生创造性地参与学习活动呢?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让学生打消顾虑, 提出学习疑难
以往语文课堂教学表面看来有问有答, 热热闹闹, 而冷静地分析一下, 就不难看出, 教师问得很辛苦, 学生学得很被动, 总是处于等待的状态。一旦教师停止发问, 学生就手足无措。而启发学生从质疑问难入手, 最能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促使学生动脑思考。同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心理、学习知识的需求, 随时调控教学。要让学生敢于提问, 教师就要营造氛围, 经常使学生听到:“你读懂了吗?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你们能给自己提出问题很了不起!”等等。学生创新意向刚刚萌发之时, 教师便给予鼓励, 会增强学生进一步探索的信心。
二、创设开放性的教学情境, 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在教学中, 我们往往会发现, 学生如果对某位老师很亲近、很喜欢, 对这位老师的课就会感兴趣, 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好这一学科的知识, 在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因此, 我们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气氛, 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 诱发他们的创新欲望, 使学生“亲其师, 信其道, 乐其学”。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放下老师的架子, 作为学生的“大朋友”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 互相交流思想, 与学生平等对话, 给学生创设一种畅所欲言、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的开放性教学情境, 从而建立起自主学习的激励氛围。
三、让学生打破常规, 加强学习体验
在语文教学中就应引导学生打破常规, 冲破思维的定势, 去寻找学习的佳境。如看图作文的教学, 多数教师习惯于用, 理解图义———展开想象———合理构思, 这样的思路来指导学生。而有的教师则另辟蹊径, 让学生充当图中的人物, 进行角色体验。把生动的故事情节再现出来, 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 学生要仔细观察, 进行合理地、创造性地想象, 而后要进行创造性地表演, 把无声的、静态的画面, 变成有声的语言、动态的画面。这种形式的训练, 不仅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同时也得到思想品德的教育。而观看表演的同学也同时受到感染, 激发了表演、创作的欲望。
四、悉心呵护学生的创新萌芽
学生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 对事物有新鲜的感受、独特的见解, 就是学生的创新萌芽。尽管有时这种见解是幼稚的、不成熟的, 我们还是要给予珍惜和爱护, 鼓励学生大胆生疑、质疑。一般来说, 质疑可分三个阶段:即课前、课中、课后。每次质疑的时间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教师还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如根据课题发问, 从文中的重点词、句、段发问, 从文章的重点、难点处发问, 从文章写作特点方面发问等。教师还应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 选用恰当的诱导方式, 并进行调控。
五、注重学法传授, 强调个性化学习
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 有的老师喜欢搞“统一”, 统一的思路、统一的学法、统一的思想感情, 以此套住学生, 压抑了学生的思维, 压抑了学生的个性。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师除了要注重学法传授, 还要强调个性。一个完整、独立的思维活动应当包括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两部分, “提问”是整个思维活动的前一部分, “答问”则是整个思维活动的后一部分。如果总由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机械地回答问题, 那么学生的整个思维活动就是在教师控制下被动完成的, 哪谈得上自主发现、解答问题, 进行发散性思维呢?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不断地变换角度, 充分利用学生的旧知, 创设思考、讨论的情境,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去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 以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 发挥个性创造力。
六、让学生打开思路, 自主选择学习方式
利用教学的发散点, 鼓励学生自由选择学习方式、表达方式, 去参与语文实践活动, 会使学生获得自主学习的权利, 满足展示自我, 展示创造才能的心理需求。如《在山的那边》是中学六年级的一篇诗歌。我认为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发挥才能的空间, 让学生结合, 自由选择学习方式, 让每个学生学生都能自由地发表意见。实践证明效果是很好的。有的小组采用齐声朗读的形式, 有的小组进行分角色朗读, 有的小组边表演边朗读……可以说学生在选择朗读的形式, 编排朗读的角色, 揣摩体会朗读的语气这一系列的活动中, 无不渗透着自主和创新, 出现了百花齐放的情景, 令人十分惊喜。在这种融洽的课堂教学气氛中, 学生的思维是流畅的, 情绪是高昂的, 感情是充沛的, 这怎能迸发创造的火花呢?学生只有这样创造性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才能自悟、自得、自主、创新、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创造性学习 篇2
总共10位同学,能够做到创造性学习的占40%。由此可见,虽然创造性学习已经广为人知,但真正采取相应措施的倒不多,只是当作耳边风,一听了之。那么什么才算创造性学习呢?大多数人肯定认为创造性学习就是学得好,有方法,其实并不完全是这样。我查阅了有关资料,其实创造性学习主要分为4类,内容如下:
(1)敏锐性。敏锐性是指在人们发现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敏捷性、准确性和深刻性等品质。
(2)新颖性。新颖性是指在解决问题时运用独特、新奇的思维途径和思维方法等取得丰硕的成果。
(3)发散性。发散性是指在人们探索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善于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运用扩散、辐射、逆向、侧向等方法寻求答案等品质。
(4)综合性。综合性是指在思维过程中需运用多种思维方法,如发散性思维、收敛性思维等;使用多种思维方式,如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等;还有思维原料、思维工具、思维过程等。
调查中4位创造性学习的同学中,具备敏锐性的同学占25%,具备新颖性的同学占75%,具备发散性的同学占50%,具备综合性的同学占100%,这说明现在的小学生使用多种思维方式方面做得比较好而敏锐、敏捷、准确、深刻方面则做得不够好。那么6位没有做到创造性学习的同学究竟是因为什么呢?这点我也做了调查,结果如下:不愿意学的占30%,没有办法做到的占50%,不想做到的占50%,由此可见,大多数人不愿意花时间、花脑力去做到创造性学习或根本做不到,少部分人已经丧失了学习兴趣。这些情况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呢?不愿意学习的2人中,由于家长的关系产生厌学心理的占50%,由于老师的关系产生厌学心理的占50%。
可见心理压力大是一些同学厌学的原因之一。做不到创造性学习的3人中,因为不适应造成的占100%。看来没有从小打下的基础,创造性学习也是很难办的。不想做到创造性学习的3人中,觉得与自己无关的占65%,有过失败经验的占35%。可见,大多数人对创造性学习没有兴趣。
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这和家长、老师和同学自己的态度是分不开的。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有误,或不完全正确;有的老师缺乏对学生的了解,这也是不对的。鉴于老师、家长都做得很好的情况下就是同学自己的问题了。
创造性学习 篇3
关键词:创造力 创新 创造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9(a)-0230-01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美术教育正面临着巨大的开放,“开放”使我们必须树立一个新的美术教育理念以及与此理念相配套的教学方式。这也要求我们要抛弃传统教育中以一个模式去衡量所有人的法则,要学生自己去寻找适合各自的标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创造性”不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专家认为它是由三个方面结结实实的组成的。第一是“吸收”;第二是“体验”;第三是“融合”。有了这三方面的支持,“创造性”才成为一个实在的东西。长期以来,我们对于教育,特别是美术教育的看法都过于片面,对人生命存在的意义缺乏一个真正合理、全面的了解,总是用一种“过来人”的陈旧的标准和经验去规定、判断教与学的意义。对此,我们应该好好思考:这样的一种教学方式能产生“主动学习”、“创造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的学习场效应?
1 从教育观念上看
1972年,UNESCO在《学会生存》中向全球推出了这样的教育理念:“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学生自主、思维、创造等方面能力的培养,把以教师为主宰的课堂教学转向学生和老师的共同进步的“双边活动”。好的教学应该是在问题中不断启发学生的想象、感受、判断等意识,事实上,我们的学生今天敢于质疑、敢于判断,明天才能善于创新、善于创造、善于超越。
例如:在初中美术17册第四单元《用纸造型》本课中以纸造型为切入点,向学生展示了一个千资百态的纸艺世界。(拿出实物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你知道下面这些问题吗?
(1)这些纸是怎么立起来的?
(2)你能说说立体构成在生活中的应用吗?
(3)看到桌上有一些纸,你能让它变得有立体感,可以用什么办法?想动手试一试吗?
通过让学生讨论和探究这些问题,摸索出立体构成的有关知识,进一步认识纸造型中形式美的法则。并运用色彩、比例、构图、质感、肌理等造型手段,大胆的创意设计出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作品,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限光彩。
2 从教学方式上看
美国学者波依尔认为,学校应当时教师和学生两类主体“交互作用”形成的“学习共同体”的中心使命是使使所有儿童都直接受优秀教育的权利……。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性、主动性、和能动性,把学生从陈旧、单一的教学方式里解放出来,进而能够快乐的、有个性地去感受、去体验、去学习美术。只有当教学的重要参与者,即学生真正感受和体验到自己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才能主动参与课堂中,才能主动去思考,主动去创作作品。
《卡通天地》教学过程设计,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投学生所好,以录像、故事、语言交流、表演、绘画造型等综合性的活动设计,以趣味化的教学语言,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景。教学中,教师以学习伙伴的身份与生同乐,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体验和心灵、行为的参与,使学生在自主参与中相互交流,拓展对卡通形象的了解,在游戏与造型活动中获得多种能力的训练,从而增强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意。
3 从兴趣和热情上看
我们都知道,学生的兴趣在学习活动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培养兴趣是当今美术教学的首要任务。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如果教师能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感兴趣的、熟悉的事物紧密结合、抓住学生“好奇”的心里特点去引导,创设最佳的学习情景,利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诱导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学生的艺术个性和创新潜能就能得到较好的开发。
如:我在上浙教版初中美术15册第四课的《美丽的西湖》,为了使学生在学之前能对该课产生兴趣,用多媒体带同学们“游览”了”西湖旧、新十景”。西湖这种淡雅.雨雾.朦胧的自然景象,介绍水彩画就特別适合表现,紧接着特别引出当今社会最大关注的环保问题。让学生在进入水彩画的学习同时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并能提高学习的兴趣。最后让学生写生学校周围的秀丽景色。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美好情感。通过这些学习,学生思路活跃,大胆创意,构图新颖。
4 从教学环境上看
巴甫洛夫曾经说过,愉快可以使你对生命的每一跳动,对于生活的每一印象易于感受,不管是躯体上的和精神上的愉悦都不如此。遵循愉悦原则进行美术教学,一方面可使师生都处于一种愉快的状态,都获得美感满足,都感到意趣盎然;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依托共鸣的师生情感,利用艺术的魅力吸引、感染学生自觉自愿、主动积极并富有创造性地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参与美术活动。
在赵紫峰《美术教学随机》中的花儿朵朵这个案例,他通过让学生走出教室,让学生在欢声笑语中感受大自然中的花朵,让学生表演花儿的成长是怎样成长的,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最后绘制出了一幅幅动人的“花儿朵朵”图。
著名的未来学家奈比特指出:“处于伟大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最需要的是创造力。”我们的教学可以尝试从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环境,学生的兴趣,以及美术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等方面来思考,寻求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现欲望和表现欲望,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尽兴表达。使学生养成主动的、持久的、个性的创新性思维习惯,能够不断地指导、提高自己的创新实践,提高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杨建滨.初中美术新课程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全国美术教育新课程优秀论文集[M].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5.
让学生进行语文的创造性学习 篇4
创造性学习作为素质教育最核心的内容, 它强调学生的学习不能仅仅满足于获取某一结论性的内容, 而要把重点放在掌握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上, 要让学生以基本教材为内容, 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注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系统地提出问题, 并对问题给予创造性的解决, 从而提高获取、加工信息的能力以及运用信息进行决策的能力。创造性, 是对现实发展的超越性, 是主体性发展的最高层次, 集中表现为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要让学生由接受性学习转向创造性学习, 就是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因此,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 除了在教学上要由传授型教学向创造型教学转型外, 还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要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为目标, 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要让学生进行语文的创造性学习, 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 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 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对课文内容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并且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在语文的教学实践过程中, 要求学生不仅去简单地汲取语文课本上已有的知识信息和经验, 满足于教师传授的某一结论性的内容, 而是要善于把获取的信息结论进行加工、整理, 使其建立某种联系, 并处理、加工从而形成自己新的看法和结论, 还要亲自去实践去体验、揣摩, 通过这个过程直到最后形成概念、理论。所以, 为了让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一方面, 教师要掌握创造性学习的基本规律:一是要激趣质疑,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二是要诱发创造动机,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三是要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通过创设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探索实践中, 有“创”的体验, 有“新”的感觉。教师在教学中, 还必须加大情感因素, 使学生学习的内容有血有肉, 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活力。教师要通过情感交流拨动学生的心弦。同时, 还要给学生创建一个民主平等和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另一方面, 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创造性学习的方式, 一是要倡导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他主学习转向自主学习, 转变过去学生那种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 把学习变成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二是要突出学生学习过程中发现、探究和研究等过程, 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语文的创造性学习, 还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 要加强学生的自学,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材的基本篇目要在教师设计好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学, 找出问题的答案。自读篇目和课外阅读篇目更应该放手以学生自学为主,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最后在教师的帮助下去解决问题。另外, 还要指导学生自学一些课本之外的语文知识, 特别是要求学生多阅读中、外文学中的一些名著名篇, 从中外名著中汲取营养, 受到启迪。让学生的创造能力在语文的创造性学习过程中逐步获得提高。第二, 要组织学生多进行讨论。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让学生经常性地参与各种讨论活动, 讨论所进行的是一种碰撞, 在讨论过程中活跃思维, 提高表达能力, 通过讨论能深入认识。既要在语文课内组织学生讨论, 也组织学生进行课外讨论, 讨论文章的精义与知识的要点, 讨论学习内容本身不完善的地方, 增强学生的识别能力, 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浓厚的兴趣中进行创造性学习。第三, 要让学生主动去进行研究、探索。进行语文的创造性学习还要提倡“研究性学习”, 既让学生从自然界、人类自身的发展以及自己的社会生活和学习生活中选取研究专题, 以探究的方式主动去获取知识, 应用知识,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通过这种“研究性学习”, 使学生形成一种对未知世界进行主动探求, 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从而把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落实到实处。虽然这些研究不要求很深奥, 也不要求出很大的成果, 可以是对某一篇课文时代背景的研究, 也可是对人们日常所见的某种动植物的探求, 对于这种“研究”, 学生从中获得多少知识与做出多大成果也许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在学生的主动学习中培养和发展他们的独立思考、独自研究、独立动手的能力, 更好地体现创造性学习的精神。
创造性学习 篇5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在教学中应“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同时,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指出: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从这可以看出,据课标编写出的教材应当是可取的,而且是符合“标准”的要求的,但我们也应当注意到,“标准”只是一个普遍遵循的依据,并不是要我们每一步都应按部就班,而应该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否则便会走上老路,走进“死胡同”。基于此,应该说,如前所叙二三段经历是有可取之处和研究之点的。
首先,创造性地处理教材,适合了学生学习的需求,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了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因此,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为什么在开始的讨论中,学习会渐趋低谷呢?主要原因是学生对“探险”尚处于一个“有趣”的阶段,而不会真正像那些“探险”者,把它当作是一种事业或是一种目标去孜孜孜以求,除了自身了解到的“刺激”或“好玩”之外,很难找到适合的话题,(当然除个别学生有一种仰慕之情外),再也没有更多的生活体验,如果硬要他去搜集整理资料的话,一是很难激趣,更重要的是自身体验太少。而无法体验出探险的艰辛与探险家的`可贵精神,即使去做了,也不会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而通过“英雄”来统领全单元,既能提纲契领,又能体现出探险家们的英雄本色,更重要的是它激发的学生的仰慕之情和他们本身在生活中的积淀,因为每一个学生的心中都有自己所崇敬的英雄,都有这些英雄的故事积累,由此系列就远比那个没有真实感受的“探险”内容要丰富得多了。更重要的是通过《英雄》影片的导入,使学生对英雄的层级性(大英雄与一般的英雄以及个人英雄等)有了更明确地认识,对于“谁是真正的英雄”这个主题也有了更清楚地回答。理所当然地引发了后面的一系列活动地顺利展开。
其次,创造性处理教材不能仅凭教师个人好恶,应当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尊重学生的兴致和内在需要出发。一篇文章的学习,乃至一个单元,一册书的学习,教师都应该正确处理好这一对关系。不然的话,不但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反而会弄巧成拙。前面所叙的成功案例之所以成功就在于从学生的自身体验和自身需要出发,应该说是很好地尊重了学生,把学生看成了学习的主体,不然的话,完成了前面对探险“趣味”的讨论之后,这个单元的学习不就可以结束了,其结果呢,是教材素材难于得到充分有效地利用,后面所出现的场面及圆满学习都无法再现于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当然就可以充分体现了。
第三,创造性处理教材激趣的方法很多,如尊澄清先生的“引路入境法”,张富老师的“问题组合教学法”都是很好的方法。但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寻找处理教材的最关键的“突破口”,把握住这个关键点进行拨动。如蒋先生在“辐射延展”操作方式中所言,这个点也许是“课眼”,也许是“反眼”或“诗眼”。既在知识上放射开来,又在能力发展方向上扩展开去,形成一种辐射延展式的点拨。前面所叙案例,应该说在这一方面也是成功的。由“探险”家的精神辐射到“英雄”精神的书写,既是知识的牵移,也是能力的牵移、辐射。如果学生经常在学习中采用这样的方式,不但可以积少成多,而且可以触类旁通。
自主学习:培养创造性人格等6则 篇6
培养儿童早期幸福感
张向葵、王元在2009年5月6日的《光明日报》上撰文指出,阳光教育是培养儿童早期幸福感的教育。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完善孩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使之在可接受范围内充分体验幸福感的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首要原则是充分考虑天性是以生命为基础的合理存在,以葆有为基本原则。葆有天性要采取同化与顺应的教育方式。而心性则需要培育与启迪。心性教育以育德为先,目的是为了培养幼儿的责任感,教会孩子如何做人,如何成为被社会所接纳的人。培养德行应以幼儿的思维特点为本,注重实践性教育,通过在家庭、幼儿园、社区为幼儿创设品德实践活动,使他们学会感恩、懂得承担责任,对“德”产生感性的认识。心性教育不仅要培养“德行”,还要启迪幼儿的生存智慧。
语文课是语文实践活动课
王尚文、王诗客在2009年第4期的《课程·教材·教法》上撰文指出,语文课是以语文为内容、以语文为旨归的实践活动课。语文能力只有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才有可能得到培养和提升,这是语文教学的不二法门。语文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具有两个特征:一是必须以学生为读写听说的实践主体,二是不能没有教师的组织、启发、引导和帮助。学生作为实践主体有其特殊性,他们尚处于成长、发展过程中,在相关的实践活动中,还缺乏应有的主体意识,于是教师之教就成为必不可缺的重要条件。但教师之教并不是灌输知识、训练技能,而是通过教的活动使学生成为学的主体,亦即成为读写听说的实践主体。正是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通过他们自身的读写听说实践,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并不断走向成熟,成为真正合格的进而是优秀的读者、写者、听者、说者。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实践活动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语文教学培养、提升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主要途径。能否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真正成为读写听说的实践主体,是评价一位语文教师的主要标准。
莫让对话成“套”话
吴汉平在2009年5月20日的《中国教师报》上撰文指出,有的师生对话变成了教师在“套”学生的话,即教师耐着性子,想方设法等待学生说出自己心中的那个想要的答案。要实现有效的对话,必须做到:一是给予学生自由的空间。对话过程中,师生间要敞开心灵,彼此共融。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才能积极思考,更容易发现新知识,产生新思想。二是善于发现生成性资源。对于师生对话中出现的“意外”火花,教师应敏锐地捕捉住它,并予以引燃,使之不断产生新的教学资源,让不同的见解互相碰撞,生成新的认识。三是注重意义的重新建构。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为学生提供对话与沟通的机会,要不断创造更为丰富的心灵生活和更为深邃的思维空间。
家长会不妨分层开
刘金河在2009年5月13日的《中国教师报》上撰文指出,分层开家长会可以更好地与家长沟通。可以提高开家长会的实效性。家长会分层开要根据召开家长会的目的来分。如果是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开会,那就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或学习态度来分;如果是针对学生的纪律卫生开家长会,就以学生这方面的表现来分类。这样安排,时间充分,老师对每个学生的分析都很到位,便于老师和家长、家长和家长之间的互相沟通。分层开家长会的要求:一是老师要和家长在沟通的基础上拿出适合这些学生管理的指导性意见,可操作性要强;二是老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要区别对待;三是选出家长代表介绍经验;四是定期召开与不定期召开相结合。
课程实施的新取向: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
崔允漷在2009年第1期的《教育研究》上撰文指出,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就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对学生规定的学习结果来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评价、组织教学内容、实施教学计划、评价学生学习等一系列设计和实施教学的过程。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给了教师一种方向感,它既为教学确立了一定的质量底线,又为教学预留了灵活实施的空间,因此它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适当处理教学内容,根据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还要求教师开展基于课程标准的评价。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教师“像专家一样”整体地思考标准、教材、教学、评价的一致性,并在自己的专业权力范围内作出正确的课程决定。
创造性学习 篇7
一、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的习惯
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 起点一个问. ”质疑提问是创新的开始, 而好奇、质疑正好是儿童的天性. 例如教学“乘法估算”时, 例题21×48是看作20×50进行估算的, 学生质疑提问:“48看作50后, 21×50也可以口算, 为什么一定要两个数都看作整十数? ”问题的提出, “一石激起了千层浪”, 有的赞成这意见, 有的则说:“48看作50, 看大2, 积就增加了2个21, 如把21看作20, 就看小1, 积减少1个48, 估算结果就比较接近精确值, 口算也更方便了. ”有的说:“在日常生活中, 有的估算只要求得到一个估计数, 不要很精确. ”在质疑提问中得出了估算根据需要只要方法合理、方便都行. 课堂中让学生质疑提问, 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又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养成了质疑、敢问的习惯, 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得到了保护, 并逐步培养了会问、善问的思维品质.
二、培养学生手脑结合、注重实践的习惯
实践是创新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培养学生手脑结合、注重实践的习惯, 不仅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 还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仍以“统计”为例, 为了使学生了解从收集数据到整理数据、解释数据的过程, 课前让学生收集自己母亲生日的数据, 课上在模拟给妈妈庆贺生日的情境中, 认识各月份母亲生日人数的统计图.既使学生初步知道怎样收集、整理、解释数据, 又进行了爱长辈的情感教育. 又如引导学生从已有长方形面积计算中探究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 课上让学生在一个长方形中任意画出一个最大的三角形, 思考:这三角形的面积与相应长方形的面积之间的关系. 并边思考边动手验证, 学生想到各种剪拼的方法, 发现了三角形面积是相应长方形面积的一半, 还有的想到不用剪, 利用长方形对边相等的关系也能得出相同的结论.
三、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的习惯
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进行创新活动所必需的思维形式. 对数学而言, 题目答案可以是唯一的, 而解题途径却不是唯一的. 课堂上有了一种解法后, 还要求两个、三个直至更多, 甚至能从不同侧面来探讨和否定已有的答案, 使学生善于打破思维定式, 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教材中一些看似一般的题目都是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的素材. 在教学时, 应不片面追求题量, 不找“各种各样”的习题让学生操练, 不增加过重学业负担. 摆脱“题海”, 充分运用教材,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以40分钟的教学质量来提高学习水平. 例如, 解答“有两筐苹果共重71千克, 如果从甲筐取出苹果7千克放入乙筐, 那么两筐苹果的重量相等. 原来两筐苹果各有多少千克? ”时, 要求学生不满足于求答案, 而是用多种思路解答. 学生借助线段图理解题意, 有的列算式求解: (71 - 7×2) ÷2 (乙筐) , (71 + 7×2) ÷2 (甲筐) , 71÷2 - 7 (乙筐) , 71÷2 + 7 (甲筐) . 有的列方程求解:设乙筐苹果重x千克, 2 (x + 7) = 71;设甲筐苹果重x千克, 2 (x - 7) = 71. 通过交流, 学生们开拓了思维.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思维, 勇于创新, 学生的能力就能不断提高. 这些课堂实例表明: 培养学生养成多角度思考的习惯, 能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为思维的创新活动提供良好条件.
四、培养学生整理知识、构建知识结构的习惯
“创新”需要扎实、牢固、结构合理的知识体系作基础. 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整理、内化知识, 进而形成具有自身思维特点的个性化知识结构的过程.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整理知识, 构建合理的、有利于后续发展的知识结构, 能使学生学会一些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 为创新提供一定基础. 如复合应用题的教学, 新授时, 引导学生归纳小结一步计算应用题与复合应用题间的发展变化;复习时, 通过自编题等学习活动, 并结合观察、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 悟出题目内容变, 而其结构不变, 掌握了复合应用题的一般解法, 并构建了复合应用题的一般结构. 这样教学从近期效应看, 学生解题思路清晰, 且综合运用知识能力较强, 解决了以往通过四个例题的教学, 有些学生虽会解答四类题目, 但不能把各个知识点有机联系起来, 有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甚至只会依样画葫芦解题的偏向. 从长期效应看,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构建较为合理的知识结构, 理解了知识, 再对所学知识内容进行归并、删除、提取, 把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这实际上已是一种创新劳动.
关于幼儿园创造性学习环境的创设 篇8
一、创造性学习环境的含义及构成
创造性学习环境是幼儿园以幼儿年龄特点为依据, 以发展幼儿的创造力为方向而创设的一种新型的、科学高效的开放式教育环境。在该环境中, 幼儿广泛地投身于周围世界中, 以其自身的或小组的探索活动而求得自身创造力的发展, 同时, 环境本身对幼儿潜移默化的熏陶也显得尤为重要。
二、创造性学习环境创设的依据和意义
(一) 创造性学习环境创设的理论依据。
历史上许多理论及教育先例都证实:开放式教育环境可以信赖。意大利瑞吉欧幼儿教育认为教育由各种复杂的互动关系构成, 只有环境中的各种因素的参与, 才能使许多互动关系得以实现。欧洲教育家裴斯泰洛奇认为儿童的学习最好通过活动去感知周围环境, 以此来获得知识;幼儿园的创始人福禄培尔认为, 幼儿园应重视创造性和开放性教育, 重视环境作用;意大利儿童医生蒙台梭利, 强调利用事先布置好的环境, 适应儿童的需要去整理组织他们周围世界;进步教育运动的主要人物杜威指出儿童知识的获得源于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和探索。由此可见, 创造性学习环境是建立在传统的哲学思想并联系幼儿园实际的基础之上的。
(二) 创造性学习环境创设的现实依据。
瑞吉欧幼儿教育提倡的是:幼儿和教师共同选择研究的主题——预设主题网络——创设一定的环境——幼儿主动探索、教师适当指导。这种教学模式强调以幼儿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为幼儿提供一个科学合理的可供幼儿自主探索的环境就显得更为重要, 刻不容缓。
(三) 创造性学习环境的意义。
创造性学习环境是适应创造性学习而设计的教育空间, 他对于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 鼓励幼儿自学自找答案提供了保证, 是培养幼儿创造性, 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三、创造性学习环境的设计和形成
设计和形成一个创造性学习环境是一个复杂的任务, 系统地组织和管理形成这个环境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 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育人观、环境观, 更新教育观念。
首先, 要把培养创造性人才视为己任。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能否培养大批富有创造力的人才是关乎国家兴衰的大事。幼儿园教育是教育的基础阶段, 培养创造性人才应从娃娃抓起。
其次, 环境在培养创造性人才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建立一个创造性学习环境, 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孩子的好奇心, 发展其创造力, 是每个教师应关注并努力完成的任务。
最后, 每个教师应正确地认识到创造性学习的环境, 不仅仅指物质环境, 还包括教育社会环境、心理环境。
(二)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给孩子创设一个科学的合理的环境。
1. 充分利用自然环境
教师组织、引导、启发幼儿积极观察自然界的日月星辰、花草树木, 带领孩子到郊外散步、旅游, 观察各种自然现象, 倾听各种声音, 嗅闻种种气息, 让幼儿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美, 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创造源泉。
2. 创设学习教育环境
(1) 物质环境的形成
幼儿园的物质环境设计各有不同, 一般应为幼儿准备各种活动区。另外, 要注意各活动区所准备的玩具、仪器要充足、多样、经常更换。同时, 该环境应具有鼓励性, 给孩子留有想象、创造的空间, 使孩子在探索中有所发现。
(2) 教育过程所提供的教育气氛的形成
首先, 教师要从实际出发, 根据幼儿的兴趣, 和幼儿共同选择研究内容, 帮助幼儿确定研究目标, 让幼儿在自主活动中有的放矢, 不至于太荒唐离谱。
其次, 改革教法, 体现幼儿主体, 体现环境的重要性。教师要改革传统的“满堂灌”的课堂模式为幼儿“主动探索”的模式。
最后, 教师要以身作则, 做个生活的有心人, 多发现、多创造, 做创造型教师。
3. 社会环境与精神环境的优化利用
幼儿园里, 教师要通过各种活动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民主和谐的班集体, 形成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以及家园关系, 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气氛。幼儿在宽松的、没有压力的环境中, 创造力才可能与日俱增, 不断发展。
四、创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 创设必备的活动区。
所谓活动区就是利用活动室、睡眠室、走廊、门厅及室外场地, 提供、投放相应的设施和材料, 为幼儿创设的分区活动的场所。幼儿园可设置的活动区有:社会活动区 (娃娃家、医院、市场、马路等) ;自然科学活动区 (天文、地理、生物、化学、物理等自然事物和现象的观察、实验等) ;数学活动区;艺术活动区 (音乐、美术) ;语言活动区 (阅读、故事表演等) ;建构操作区 (拼、插、搭、小制作等) ;室外可有玩沙区、玩水区、种植区、饲养区等。这种划分并不固定, 每个幼儿园在具体操作时可视情况化整为零、灵活搭配。场地大一些的, 可设置大的活动区;场地比较紧张的, 可设置小一点的活动角, 如图书角、数学角、自然角、娃娃家等。活动区大多以班为单位独立设置。有条件的幼儿园应设置共用的大型活动区, 如图书馆、科学宫等, 以期装备更好的设施、投放更丰富的材料, 为各个年龄层次的幼儿提供有效的活动场所。不管是哪种类型的活动区, 材料的投放都要注意丰富、分出层次 (适合不同水平的幼儿) , 并适时增添和更换。
(二) 加大绿化程度。
绿化、美化应是幼儿园室外环境的突出特色。《规程》明确指出:“应根据幼儿园的特点, 绿化、美化园地”, 国家教委、建设部在《城市幼儿园建筑面积定额》中规定:“绿化用地每生不少于2平方米, 有条件的幼儿园要结合活动场地铺设草坪, 尽量扩大绿化面积。”但可惜许多幼儿园或因重视不够或因条件限制, 到今起色不大。李生兰教授就曾批评过我们的幼儿园甚至没有“绿洲”, 尤其是草地太缺乏, 而让水泥地占去了太多的场地。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许多园领导认为, 水泥地干净, 雨雪天气不会泥泞。这显然是水泥地的一个优点, 但是, 我们是否真正地从孩子发展的角度去考虑过:水泥地和草地相比, 孩子更喜欢什么?哪一种场地更安全, 更能让孩子心情愉悦, 更具有环保作用, 更符合《规程》要求?笔者曾经参观过绿化效果好的幼儿园, 这些幼儿园的室外场地, 大都只用水泥铺了几条窄窄的必备甬道, 其余大片场地则是绿草如茵, 极令人赏心悦目。望着在草地上尽情嬉戏的孩子们, 我向园领导提出了育人环境方面的问题, 她们给了我一个相当简洁而又肯定的回答:孩子的环境应该是自然的。但愿这种认识能成为所有幼教工作者的共识, 但愿百花争艳、绿草如茵的幼儿园室外环境不再是孩子眼中的“空中楼阁”。
(三) 充分开发空间潜能。
幼儿园占地面积大小不等, 空间开发情况也各不相同, 特别是一些面积比较小的幼儿园, 有限的空间往往还得不到充分利用, 致使幼儿的活动空间与活动需求形成了突出矛盾, 严重制约着幼儿的发展。因此, 幼儿园必须充分开发空间潜能。首先要触及每一个角落:墙面、地面、楼顶、平台、墙栏杆、墙根、屋角、阳台、楼洞、门厅、房屋之间的空隙、空中……这些有可能利用的地方都应派上用场。如围墙、栏杆可种植爬蔓植物, 两棵大树之间可以吊挂饰物, 也可以拴绳让幼儿“荡秋千”、“过索桥”, 等等。另外有些环境要变固定的为“动态”的、变单功能为多功能的。如把一些墙壁贴上瓷砖, 任幼儿自由写、画;将睡眠室的单层床改为双层床, 以腾出活动空间, 或干脆撤掉床以“木台”代之, 睡时将被褥一铺, 不睡时收起即可做活动场地, 等等。
(四) 保护环境创设的整体性。
环境创设是为了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因而必须保持其整体性。
首先, 内容要全面、系统。凡是孩子发展、教育目标所涉及的领域, 就应有相应的环境, 如有发展身体的、有发展认知能力的、有发展社会性的……。既要注意不同领域、不同方面内容的横向联系, 又要在纵向上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 依次递进。
其次, 要体现出主次关系及层次性。教育过程中各个阶段有不同的教育主题和重点, 周围环境中就要相应地体现出来。例如大班在春季进行“做保护环境的小公民”主题活动时, 室内可着重张贴环保方面的图片, 而春景的布置就次要一些。层次性就是要有适合不同水平幼儿发展的环境。如小班的“玩玩做做”活动区 (或角) , 投放的工具和材料, 就要考虑适合动作发展水平较差、一般、较好三类幼儿的不同需求。
总之, 一个创造性学习环境给教师和孩子的收益是无穷的, 幼教工作者只有不断加强幼教理论学习, 用瑞吉欧教育思想武装自己, 形成科学的环境育人理念, 才能创设适宜的幼儿园环境, 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刘炎.幼儿园游戏教学论.中国社会出版社, 1999.06.
[2]黄人颂.学前教育学参考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
[3]朱智贤.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7.
[4]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08.
[5]刘俐敏.幼儿发展评价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6]小田丰著.孙诚, 黄小玄, 田辉编译.幼教与教师——关注孩子的个性培养.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3.11.
[7]杨建菊, 田惠琴.自由游戏的作用.宁夏教育出版社, 2004.03.
[8]侯春在.自由游戏与解放幼儿的创造力.教育评论, 2003, (1) .
[9]侯春在.自由游戏剥夺与早期创造力发展的误区.当代教育科学, 2003, (9) .
[10]汪盈.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误区.幼儿, 2006, (9) .
创造性学习 篇9
一、培养学生会质疑、敢提问的习惯
创新的开始是质疑提问, 好奇、质疑正好是儿童的天性.在教学“乘法估算”时, 例题21×48是看做20×50进行估算的, 学生质疑提问:“48看作50后, 21×50也可以口算, 为什么一定要两个数都看做整十数?”问题的提出“一石激起了千层浪”, 有的赞成这意见, 有的则说:“48看作50, 看大2, 积就增加了2个21, 如把21看作20, 就看小1, 积减少1个48, 估算结果就比较接近精确值, 口算也更方便了.”有的说:“在日常生活中, 有的估算只要求得到一个估计数, 不要很精确.”在质疑提问中得出:估算根据需要只要方法合理、方便都行.又如, 低年级学习“统计”的例1、例2后, 学生质疑“每小格可以表示1或10外, 还可以表示几?”全班顿时“兴奋”起来:“可以表示20, 100, …”“可以表示任何数……”“每小格不可以表示任何数, 0及比0小的数就不行.”提得多好呀!尤其是后者不但对前面的提法敢于质疑, 还大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经讨论后学生们知道了根据需要每小格可以表示一定的数量, 但不可以表示0 (无意义) , 而比0小的数是可以参加统计的, 只是这个内容要长大一些再学习.课堂中让学生质疑提问, 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又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养成了质疑、敢问的习惯, 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得到了保护, 并逐步培养了会问、善问的思维品质.
二、培养学生手脑结合、注重实践的习惯
实践是创新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培养学生手脑结合, 注重实践的习惯不仅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 还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有助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仍以“统计”为例, 为了使学生了解从收集数据到整理数据、解释数据的过程, 课前让学生收集自己母亲生日的数据, 课上在模拟给妈妈庆贺生日的情境中, 认识各月份母亲生日人数的统计图.既使学生初步知道怎样收集、整理、解释数据, 又进行了爱长辈的情感教育.又如引导学生从已有长方形面积计算中探究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课上让学生在一个长方形中任意画出一个最大的三角形, 思考这三角形的面积与相应长方形的面积之间的关系.并边思考边动手验证, 学生想到各种剪拼的方法, 发现了三角形面积是相应长方形面积的一半, 还有的想到不用剪, 利用长方形对边相等的关系也能得出相同的结论.
三、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的习惯
对数学题目而言, 答案可以是唯一的, 而解题途径却不是唯一的.课堂上有了一种解法后, 还要求两个、三个直至更多, 甚至能从不同侧面来探讨和否定已有的答案, 使学生善于打破思维定式, 提高思维的灵活性.教材中一些看似一般的题目都是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的素材.在教学时不片面追求题量, 不找“各种各样”的习题让学生操练, 不增加过重学业负担.摆脱“题海”, 充分运用教材,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以40分钟的教学质量来提高学习水平.例如, 解答“有两筐苹果共重71千克, 如果从甲筐取出苹果7千克放入乙筐, 那么两筐苹果的重量相等.原来两筐苹果各有多少千克?”时, 要求学生不满足于求答案, 而是用多种思路解答.学生借助线段图理解题意, 有的列算式求解: (71-7×2) ÷2 (乙筐) , (71+7×2) ÷2 (甲筐) ;71÷2-7 (乙筐) , 71÷2+7 (甲筐) ;有的列方程求解:设乙筐苹果重x千克, 2 (x+7) =71;设甲筐苹果重x千克2 (x-7) =71.通过交流, 学生们开拓了思维.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思维, 勇于创新, 学生的能力就能不断提高.这些课堂实例表明:培养学生养成多角度思考的习惯, 能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为思维的创新活动提供良好条件.
四、培养学生整理知识、构建知识结构的习惯
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整理、内化知识, 进而形成具有自身思维特点的个性化知识结构的过程.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整理知识, 构建合理的、有利于后继发展的知识结构, 能使学生学会一些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 为创新提供一定基础.例如, 复合应用题的教学, 新授时, 引导学生归纳小结一步计算应用题与复合应用题间的发展变化;复习时, 通过自编题等学习活动并结合观察、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 悟出题目内容变, 而其结构不变, 掌握了复合应用题的一般解法, 并构建了复合应用题的一般结构.这样教学从近期效应看, 学生解题思路清晰, 且综合运用知识能力较强, 解决了以往通过四个例题的教学, 有些学生虽会解答四类题目, 但不能把各个知识点有机地联系起来, 有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甚至只会依样画葫芦解题.从长期效应看,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构建较为合理的知识结构, 理解了知识, 再对所学知识内容进行归并、删除、提取, 把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这实际上已是一种创新劳动.学生在学习中凭借原有知识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激发了探究知识奥秘的欲望;在实践中, 手脑结合, 大胆实验或验证;从多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找到各知识点的连接点, 把它们有机地连接起来形成较合理的知识序列, 建立信息库, 便于日后提取、删除、归并, 进入新的实践、探究过程.如此循环往复, 学生的知识结构不断完善, 有利于学生在思维过程中快速、准确地找到知识的分叉点与联接点, 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更有利于学生形成新颖独特、突破常规和灵活变通的创新意识.
创造性学习 篇10
本文提出将学习者组织成团队进行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方法,目标在于增强每个团队的创造力。近年来,团队创造力这个概念引起了越来越多教育机构和公司的兴趣。然而,确定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会如何提高或降低团队的创造性绩效却具有相当的难度。本文将首先介绍团队创造力的概念,然后设计一种模式用于开发一个将学习者合理分配进创造性学习团队的自动系统。我们的方法包括以下三步:
1.评估每个学习者影响团队创造力的特征(如创造力水平、动机、知识领域等);
2.根据评估结果将学习者分类;
3.根据学习者对团队创造力的影响力分数将学习者合理分组,组建创造性学习团队。
一、学习团队创造力
创造力是心理学文献中争论较多的一个概念。Sternberg等人认为,创造力就是制作出独创性的、高品质的、恰当的作品的能力[2]。Sternberg提出的创造力的投资理论试图详细阐述创造力的概念及其来源[3]。创造力的投资理论认为,具有创造力的人是那些乐于并且有能力,比方说,在思想领域低价买进高价卖出的人。低价买进指的是研究那些不为人知的、非大众化的然而却具有内在发展潜力的思想。通常这些思想第一次提出时会遭到公众的抵制,然而具有创造力的人不会因此放弃,最终他将以高价“卖出”一种全新的、强有力的或孚众望的思想,并通过这种方式养成一种创新的习惯[3]。
团队创造性被认为是创造性行为的社会属性之一,是近年来出现的研究论题。然而,由于团队成员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各成员社会背景的不同、个人能力以及知识水平的差异会在创造性学习过程中产生附加值,团队创造力并不仅仅等同于团队成员的个人创造力之和。Baruah &paulus(2009)提出了团队成员间相互影响的重要性及其在促进创造过程中的作用[4]。Baruah &paulus(2009)指出,协作作用(synergy) 指的是团队内部合作而产生的附加收益,这种附加收益来源于团队成员间相互影响而产生的认知激励和动机激励。此外,根据协作作用理论,两位作者还指出了影响团队创造力的认知、社会及动机因素,包括思想交流、与团队其他成员进行成绩比较而产生的潜在竞争、概念、成果及观点的共享、内在动机等[4]。
创造性学习与旨在发展个体创造力的教学过程紧密相关,而协作创造性学习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之间合作交流、相互影响的结果。团队创造力可以通过提供恰当的情景教学以及组织适当的团队得以提高。
二、团队创造力模式
Amabile定义了创造力的成分理论,并提出了影响创造力的要素[5]。其中的三个要素涉及个人层面:领域相关技能、创造相关过程、任务动机。第四个要素为非个人要素:社会环境。领域相关技能指的是个人在某一特定领域中的知识和技能。创造相关过程包括促进创造力的个体特征:认知方式、个性品质等。任务动机包括个人的内在动机。作者指出,成分理论的中心原则是创造力的内在动机原则。外部因素,即社会环境因素相当于工作学习环境。此外,作者认为外部因素要么促进创造力,要么阻碍创造力的发展。对该理论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文献[5]。本文中的情景学习环境即社会环境因素。
Sawyer(2003)提出的团队创造力模式认为创造力是共时的相互作用和历时性交流的协同作用[6]。Taggar(2002)在其团队创造力的多级模式中强调,除了拥有创造性成员,团队创造力还深受团队成员间相互作用的相关过程影响[7]。Yeh(2012)提出的影响创造力的环境因素分为以下三类:1. 促进团队创造力的因素(如管理者及合作者的支持、心理安全感、群体过程);2.阻碍创造性思想产生的因素(如想法一致、资源不足以及官僚结构);3.其他因素(如团队多样性、团队内部冲突、团队凝聚力等)。本文主要研究组建创造性学习团队时的个人要素[8]。
三、计算机支持的创造性协作学习模式
本章将介绍我们提出的计算机支持的创造性协作学习模式(见图1)。首先,我们评估每个学习者影响团队创造力的特征,如创造力水平、动机、知识领域等;然后根据评估结果将学习者分类;最后,根据学习者对团队创造力的影响力分数将学习者合理分组,组建创造性团队。为了组建创造性团队,我们比较了简单贝叶斯分类器、基于神经网络的分类器、决策树以及支持向量机等多种分类技术之后选择了简单贝叶斯分类器,即一种基于贝叶斯定理的概率分类器[9]。
贝叶斯网络是基于概率的有向无环图,是一种图形化的网络,可用于描述不确定性知识。一个贝叶斯网络由代表变量的节点及连接这些节点的有向边构成,每个节点代表一个随机变量,连接两个节点的有向边定义变量之间的概率依赖,用条件概率定量表达这些概率依赖关系。关于贝叶斯网络分类技术的详细介绍,感兴趣的读者可参考文献[10]。
本文将使用简单贝叶斯网络来模拟计算机支持的创造性协作学习模式。属性A1,A2,…An由创造力的情景因素构成,而“类别”相当于按照学习者对团队创造力的贡献而划分的学习者类别(见图2)。就个人创造力对团队创造力的影响力大小而言,本文考虑三类学习者:A(较高),B(中等),C(较低)。需要考虑的属性包括创造力水平、知识领域和个人动机。
创造力水平可由发散性思维、创造性人格等各种不同的测试来确定。本文选用的是Gough的创造性人格量表(Creative Personality Scale,简称CPS)。结果范围为 -12到18之间。知识领域由学习者在某一具体测试中的得分来确定,结果范围为1到10。我们使用一份问卷来评估动机水平,结果为0(动机较低),1(动机中等),2(动机较高)。
使用贝叶斯网络的训练样本集可知如何确定每个学习者根据其对团队创造力的影响力所属的类别。通过训练样本集,该分类器确定个体的每个属性属于某一类别的条件概率,然后应用贝叶斯定理,计算出一个给定的属性属于某一类别的概率,后验概率最高的类别就是预计类(见图3)。
P(创造力水平|C) P(知识领域|C) P(动机|C)
P(C|A1,A2,A3)=P(C)P(A1|C)P(A2|C)P(A3|C)
贝叶斯定理可用来计算某些因素属于同一类别的概率:
P(h|D)=P(h)P(D|h)/P(D)
P(h)=h假设的先验概率
P(D)= 训练样本集的先验概率
P(h|D)=h由D制约的概率
P(D|h)=D由h制约的概率
组建创造性团队要考虑每一个学习者根据其对团队创造力的影响力所属的类别,基于公平的分配算法将三种可能的类别(影响力较高、影响力中等、影响力较低)混合后生成创造性团队。
在第二阶段创造性学习过程发生,以下创造力激发因素会影响创造环境[11]:
1.提高创造力的重要性:学习者要充分认识到创造力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动机性任务;
3.建议性任务;
4.使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
5.发展社交能力 / 协作能力;
6.发展各种不同的情景教学模式,训练批判式思维;
7.留出问题讨论时间;
8.课堂教学不要过度安排;
9.设计涉及多种文化的跨学科的任务;
10.包括信息融合性任务。
在第三阶段教师对团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方法进行评估,评估的结果为教师对团队的创造力水平进行评分。该评估可用Torrance的创造性思维测试(Torrance Tests of Creative Thinking,简称TTCT)中定义的四个等级来实施[12]:流利性;灵活性;独创性;详尽性。团队创造力水平的评估结果可能较低、中等或较高,如果达到了理想的创造力水平,组建创造性团队的目标便实现了,否则可在下一个教学过程中重组创造性学习团队。
四、结论
创造力在各个领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们的教学系统要作出相应的转变以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本文以团队创造力模式以及有助于发展创造力的基本因素为基础提出了计算机支持的创造性协作学习模式。具体地说,我们采用贝叶斯网络分类技术组建易于增强团队创造力的学习团队。结果表明,组建创造性学习团队,提供创造性情景学习环境能够提高学习者的创造力以及教学绩效。
摘要:创造力在各个领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们的教学系统要作出相应的转变以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本文以团队创造力模式以及有助于发展创造力的基本因素为基础提出了计算机支持的创造性协作学习模式。具体地说,我们采用贝叶斯网络分类技术组建易于增强团队创造力的学习团队。结果表明,组建创造性协作学习团队,提供创造性情景学习环境能够提高学习者的创造力以及教学绩效。
关键词:贝叶斯网络,创造力,协作学习
参考文献
[1]Stahl,G.,Koschmann,T.,Suthers,D.,Computer-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An historical perspective,in R.K.Sawyer(Ed.),Cambridge handbook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Cambridge,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p.409-426,2006.
[2]Sternberg,R.J.,Lubart,T.I.,Kaufman,J.C.,Pretz,J.E.,Creativity.In K.J.Holyoak&R.G.Morrison,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thinking and reasoning,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p351-369,2005.
[3]Sternberg,R.J.,The Assessment of Creativity:An Investment-Based Approach,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24(1),pp.3-12,2012.
[4]Baruah,J.,Paulus,P.B.,Enhancing Group Creativity:The Search for Synergy,in Elizabeth A.Mannix,Jack A.Goncalo,Margaret A.Neale(ed.)Creativity in Groups(Research on Managing Groups and Teams,Volume12),Emerald Group Publishing Limited,pp.29-56,2009.
[5]Amabile,T.M.,Componential Theory of Creativity,to appear in Encyclopedia of Management Theory(Eric H.Kessler,Ed.),Sage Publications,2013.
[6]Sawyer,R.K.,Group creativity:Music,Theater,Collaboration.Mahwah,NJ:Lawrence Erlbaum,2003.
[7]Taggar,S.,Individual Creativity and Group Ability to Utilize Individual Creative Resources:A Multilevel Model,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45(2),pp.315-330,2002.
[8]Yeh,Ya-Ching,The Effects of Contextual Characteristics on Team Creativity:Positive,Negative,or Still Undecided?,Working Paper No38,Centre for East and South-East Asian Studies,2012.
[9]Joyce,J.,Bayes'Theorem,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Fall 2008 Edition),Edward N.Zalta(ed.),http://plato.stanford.edu/archives/fall2008/entries/bayes-theorem/,2008.
[10]Friedman,N.,Geiger,D.&Goldszmidt,M.,Bayesian network classifiers,Machine Learning 29,131-163,1997.
[11]Moise,G.,Triggers for Creativity in Computer-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Proceedings of the 9th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Conference e Learning and Software for Education,Bucharest,2013.
创造性学习 篇11
【關键词】综合实践活动 ; 创造性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6-0267-0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然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的安排,只是为学习主体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在具体实施中,能否达到既定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开展学生学习活动的方法和质量。精心设计并引导学生参与综合实践创造性学习活动,可以从很大程度上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质量和效果。
一、从中心话题出发向外延伸讨论
综合实践教材内容通常较为浅显,教师要尽量减少讲解、提问,而应抛出话题,活跃学生的思想,使其自由地发表意见,展开讨论活动。学生的讨论主要分为两个层面:
1.理解性讨论。
学生自主研读相关教材和相关材料,围绕主要内容开展讨论。学生对教材中的观点和他人的言论进行概括、充实、探究,逐步加深理解。
2.延展性讨论。
在学生理解了教材的基本观点后,应当进行适当拓展,教师要提供相关材料,引导学生就一些现实性话题展开更深入的讨论、学习。如《保护文物古迹》一课,老师拟了这样的话题:据说敦煌壁画因游人呼出的潮湿空气而受到侵蚀,逐渐变色、斑驳,请同学们想出一些保护壁画的方法。这个问题引发了学生的热议。有的人认为既然壁画的损坏是游人造成的,就干脆停止参观活动。有人马上提出反对意见,认为壁画不对游人开放,那它的价值就无法体现。有的建议严格限制参观人数,研制吸湿口罩,景区管理者为游客发放。还有的设想在壁画上面封塑,以此来隔绝空气。学生紧扣话题,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其学习过程不是对刚学过的课本知识进行机械的重复和模仿,而是将课本知识和已有的经验融会贯通,创造性地去解决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在思想的碰撞中迸发出了创新思维的火花,实现了知识的再创造。
二、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探究新知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过程不应是书本知识的翻版,而应是以学生现有知识经验为基础,进行充分的自主学习、探究,引导学生不断发现和生成新知识的过程。
如在教学《我国的交通网》时,首先,教师制定出发现的目标,激发出学生探索的兴趣,然后向学生出示了一张“中国铁路示意图”,要求学生进行仔细研究,从中寻找出中国铁路交通的一些特点。接着,学生有的独立观察探索,有的相互讨论研究,形成极富创意的见解。教师适时引导,并为学生提供学习策略上的支持,如搜集和利用资料,回顾已有的地图和地形知识等。最后学生的思考、讨论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学生多途径解决了问题,发现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大多数学生都能在交通图上找出南北向和东西向的铁路干线;不少学生经过比较,发现北京周围的铁路线呈放射状,沿海、中部和西部地区铁路线由密集到较稠密再到稀疏的分布特点;也有细心的学生发现了我国铁路线命名的规律;少数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还分析了我国铁路的分布特点与地形条件、人口分布之间的关系。
在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从已有的地形、地图等知识出发,通过组织学生的提出假设、相互比较、逻辑推理、实践验证等学习活动,让他们自主探究出新知识,发现了我国铁路交通这一社会现象的特点及其内在联系,使本课的自主学习成效显著。
三、在情境中进行社会体验
正确的社会认识基于在社会体验中而获得的直觉感受和内心体验。综合实践课的学习不能仅停留在书本知识上,必须带学生进入现实的或模拟的社会情境,在实践中获得真实的感受,积累切实的体验,以真实的个性化的感受来支撑课堂学习。
1.现实情境体验。
把综合实践课的学习由室内延伸到室外,使学习教材与亲身体验结合起来。如一场暴雨后,让学生在河边观察土地坍裂的现象,进而开展水土保持等知识的教学,让学生投身于真实的社会情境中,完成体验性学习。
2.模拟情境体验。
有些教学内容学生无法亲自体验,可在课堂上模拟社会生活中的情境,以便学生突破时空限制,走进浓缩的微型社会中去进行体验性学习。模拟情境体验学习的内容有三个方面:(1)社会职业或角色模拟体验。如在课堂上模仿记者、教师、交警、乘务员等工作的情形,学生在表演中体会社会生活中各行各业的工作价值。(2)社会技能模拟体验。学习《居家安全》,可模拟煤气中毒、火灾、触电等危险场面,对应急处理的过程进行演习,自我总结避险的要领。(3)社会景观模拟体验。对早已逝去的人事,相距遥远的风景,可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逼真地再现,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
四、在课题基础上引入实际调查
综合实践课是一种侧重于集中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课程类型。在教学时,要以教材中涉及的某个社会问题为研究的课题,围绕课题组织学生走向社会,调查访问,查寻资料,了解社会问题的历史和现状,探讨社会问题的成因以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整改方案,最终形成研究报告。譬如,教完《我国的环境》一课后,教师就当地破坏和浪费水资源的问题组织学生实地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学生可以在教师拟定的研究范围内自主地确定自己的课题。有的学生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对水源污染的程度以及危害作出定量或定性的分析,有的学生对居民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严重浪费的现象作了调查,真正理解了“如果再不珍惜水,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眼泪”的说法。不仅如此,学生们还在实践中总结了许多净水和节水的巧妙方法,并在全校开展“节约用水,保护环境”的宣传活动,真正践行了环境保护意识。
当今时代需要创新型人才。小学综合实践教学活动要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不仅仅要进行讲解,更重要的是组织好综合实践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了解现实,积极进行主动的探索和交流评析,让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综合性实践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张艳莉.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模式的探寻[J].山西教育(教学),2012(11):128.
创造性学习 篇12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语文教学过于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 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主动性, 扼杀了学生的个性, 整个教学活动就是在教师的严格控制下展开, 学生处于次要从属地位, 是完全的被动接受者。这样, 教师与学生就是管理与被管理、控制与被控制的对立关系。处于如此紧张的师生关系中, 学生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学生畏于教师的权威会对语文教学产生消极怠慢的情绪, 而不愿意参与到教学中来。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 何来创造性学习?我们知道要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基于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喜爱, 愿意参与到教学中来。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要改变这种对立的师生关系,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 带给学生心理的安全、自由与愉悦感。这样才能缩短师生间的距离, 拉近师生关系, 才能使教师赢得学生的尊重与喜爱, 才能使学生对教师所任教的语文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进而主动而积极地投入到教学中来, 从而实现创造性学习。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以往的权威型、威严型教师的形象, 尊重学生的学习地位, 从高高在上的讲台走下来, 由教者变成与学生平等的学者, 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自己是与教师一样平等的学习主体, 是学习真正的主人。教师要以博大的胸怀来宽容地对待学生, 不要认为在课堂上学生过多的发言是对教师的挑战, 会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我们要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发言, 并要为学生创造各种机会,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这样才能逐步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 让学生放下思想负担与心理压力, 从而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释放个性, 挖掘潜力, 进行创造性学习。
二、开发多种课程教学资源, 开辟广阔的学习空间
以往的教学以教材为中心, 视教材为经典和权威, 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教材来展开。不要说学生, 就是教师也一切以教材教参为中心, 不敢越雷池半步。整个教学都是机械化、程序化地进行, 不外乎是作者简介、主题思想、段落大意、写作特色等, 使得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被分解得支离破碎, 剥夺了学生思考、阅读与体味的权利, 使学生根本没有时间与机会深入文章, 体会文字的无穷魅力。我们都知道文章不是文字的简单堆砌, 而是包含着作者的情感、心理, 是作者生活的真实写照。语文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 语文学习的目的不只是让学生学会基本的字词句, 懂得基本的语法, 学会表达, 学会写作, 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文章所包含的情感, 能够透过文字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体会文中真挚的情感、深邃的意境、优美的情景、壮丽的场景, 从而净化心灵, 陶冶情操, 提高道德修养,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要还给学生阅读的权利, 要让学生通过阅读文字来体会作者的喜怒哀乐, 感受文字的魅力。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将学生的思维限定在课堂上、教材中, 不能只是简单地进行教材的讲解, 而是要将教材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引入生活这股活水, 为语文教学注入生机与活力。也只有将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语文才具有生存的温床与成长的土壤。所以, 在教学中我将教材与学生实际与本地办学实情结合起来, 优化整合多种教学资源, 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使学生突破教材的限制, 冲破固有思维的牢笼, 将学生的视野引向更为宽广的空间, 开辟宽广的学习平台, 真正实现带着教材走向学生。这样就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产生更多的独特见解, 让课堂上充斥更多的标新立异与独树一帜的想法。
三、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
素质教育不仅要求教师注重学生知识获取的量, 关注学习结果, 还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知识获取的质, 即关注学习过程;不仅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取, 还关注学生素养与能力的全面提升。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方法与模式,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展开积极的探究活动。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 所以, 在教学中我们要把更多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为学生提供与创造更多自主参与的机会,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 以问题为主线, 在小组间展开积极的交流与合作。这样的教学更具灵活性与多样性, 更能引起学生的主体参与, 使学生主动而积极地展开探究活动, 并在活动中进行充分的交流与激烈的讨论, 从而使学生突破教学常规的束缚, 展开创造性学习。
【创造性学习】推荐阅读:
创造性学习环境08-07
创造性的学习10-11
历史创造性学习培养09-01
创造学习氛围09-20
学习系统中创造力培养08-10
”好好学习,努力拼搏,创造幸福“演讲稿10-08
创造性07-07
创造性价值06-13
方法创造性06-14
创造性探究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