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教育理念

2024-05-23

创造性教育理念(精选10篇)

创造性教育理念 篇1

人的创造性是涵养出来的。我们的教育要给孩子们创设一个相对宽松自由的环境,真正尊重学生、解放学生、激发学生,才能成就学生。创造教育就是一种点亮教师与学生智慧的教育理念,一种与时俱进、勇于实践、守正出新的特色文化,一种基于培养创新思维、以情境激趣和问题导学为手段的教学过程,一种搭建学生创意与创作展示平台、培养学生创业精神的教育活动。

万飞

个人简介:中学物理高级教师,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特聘专家,教育部初中骨干校长培养对象,东莞市物理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东莞市物理学科带头人。先后获得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优秀指导教师、全国优秀科技辅导员、东莞市优秀教师、东莞市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主编《小实验,大智慧》等著作多部,被中国教育学会授予“创新型教师”等称号。

创造教育的关键:创新、创作、创业

访谈者:尊敬的万校长,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本次专访。“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提到:“十三五”期间,要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为发展目标,由此可知,在“互联网+教育”时代,社会对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已经成为学校教育面对的挑战。据了解,为应对这样的挑战,您校开展了基于创造教育的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您能谈谈这种“创造教育”的理念是怎样的?

万飞:教育既要关注当下,更要关注未来。创新是未来人才必备的重要素质之一,因此,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着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创造性实践能力、树立创业精神,形成创造性人格就显得至关重要。我校以“创造教育”引领各项教育教学工作,我们所理解的“创造教育”可以提炼为三个关键词——“创新”、“创作”和“创业”。“创新”就是突破常规思维,改进或创造新方法、新元素、新途径,并获得有益效果;“创作”就是培养综合性思维,进行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等的创作;“创业”是指培养创业精神,以项目实践为抓手,追求自我实现的价值。我们要让学生真正意识到“处处是创新之地、人人是创新之人”。我们希望最终培养的是一批有人文情怀和创造性人格的中学生。

访谈者:这种理念如何落实在“培养创新性人才”教育生态的每一个环节?

万飞:基于“创造教育”的理念,我校在开展选课走班制、建设“创造型”的教师队伍及创新智慧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学校根据培养目标,每天下午开设选修课程,有分层有分类、有长课有短课。目前开出了120多门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选课,每个学生都拥有自己的定制课表。学校启动“名师工程”、“青蓝工程”,培养和造就一批“创造型”教师队伍,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积极探索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形成“包容、向上、创新”的班级氛围和友善的师生关系。同时,开展了智慧教学,学校为每一位学生配备了平板电脑作为学习工具。课前,学生通过慕课平台或教师推送获得学习资料,进行基于自己知识基础的自主学习。课中,教师依托智慧教学系统创设充满趣味的教学情境,学生在教学平台支持下开展小组合作,发现问题并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过程中,通过系统记录教学和学习过程,并进行学生成绩、素质能力多维度的智能化自动评测。课后,系统通过记录的大数据为每个学生生成专属的“知识地图”,教师通过系统有针对性推送不同的学习资源供学生强化知识点。智慧化教学手段为课程体系的高效运转提供了有力支撑。

创造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新路径

访谈者:您校在“创造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将“创造教育”发展为“创新”、“创作”和“创业”三个层次,您能从课程设置的角度谈谈如何从这三个层次来实现新时代人才的培养目标?

万飞:“创新”层次课程主要是着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创作”层次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创造性实践能力,能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创业”层次课程主要是让学生树立创业精神,形成创造性人格。如生物学科的《认识中草药》(创新课程)—《植物压花贴花创作》(创作课程)—《花艺设计与拍卖》(创业课程),由浅入深,注重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了应用,在应用的过程中加深了理解,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访谈者:与此同时,您校也尝试了课程重建,比如上午行政班授课,下午学生走班上选修课程,这样的课程形式培养了学生哪些能力或素养,他们能否适应或接受?

万飞:还是看看学生的回答吧。学校在上个学期开展了一个调查,学生对学校课程满意率达到了百分之九十八以上,对选修走班的满意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七以上。这样的课程形式尊重了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也让学生学会选择,学会认识自己,从而增强了学生自信,促进更好地发展。

创造教育:培养“创造型”的教师队伍

访谈者:美国心理学家托兰斯研究发现,教师的创造性与学生的创造力之间存在一种正相关。创造型的教师队伍建设是培养和造就创造性人才的关键,那么这种理念在教师队伍培养上又是如何体现的,“双师教学”是一种体现吗?

万飞:培养创造型的教师队伍首先要求教师改变观念,相信每一个人都有创新的潜能,从而尊重学生不同的意见。其次要通过培训、学习来提升教师本身的素质,从而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必备的创新技能。再次,要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鼓励教师激发学生兴趣、激励学生思考、指导创新实践。“双师教学”即是两位教师同时出现在一节课堂上相互配合的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依托互联网技术充分发挥优质资源的作用。实施“双师教学”,既可以发扬授课老师的优势,还可以借助视频发挥另一位老师的优势,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访谈者:这样的教师队伍对学生的成长起着哪些关键的作用?

万飞:教师的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创造过程。“创造型”教师善于总结与反思,善于尝试新方法、新手段。他们在创新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迸发了智慧和热情。比如,为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提供个体“选修课程”,为有兴趣爱好的学生提供“个性秀场”,利用晚修时间开设的“微课程”翻转课堂实践等。这些尝试也感染催生着学生的创造力,为学生的成长与成功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创造教育:创新智慧教学新模式

访谈者:教学是教育的中心环节,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据了解,您校基于“创造教育”的理念构建了一种创新智慧教学新模式,您能具体谈谈这种这种新模式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哪?

万飞:智慧教学,即利用信息技术、基于问题导学的个性化课堂教学模式。它的“创新”之处在于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有效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通过各种大数据分析与评测,增强了教学针对性,提升了教学效率。

访谈者:在具体的实践中,您校在各学科中开展智慧课堂研究与探索,并制定《教学流程指南》,这样的教学流程指南在课前、课中、课后又是如何体现的?

万飞:课前,通过微课学堂,让学生利用平板登录微课掌上通看微课,并借助导学案完成自学。课中,首先通过教师导学,解决学生预习中出现的问题和疑惑,基本梳理出本节课的知识点、重难点及易错点。然后通过问题导学,引导小组互帮互学,讨论解决更深层次的问题,提升思维水平。老师在关键处要进行点拨提升。课后,根据学生不同情况,老师选择性布置少量练习巩固提升。

访谈者:通过这种创造教育的理念,您认为学校最大的变化在哪?

万飞:学校发展的最大的变化在于创新成为了师生自觉的追求,师生的创意和创作作品越来越丰富。借用家长的评价来说,那就是学校为孩子们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孩子非常喜欢学校、喜欢老师。

访谈者:进入21世纪“互联网+”时代,新理念、新技术层出不穷,您如何看待技术对教育的变革作用,作为学校管理者来说,应该具备哪些管理的“智慧”去点亮教师和学生的“智慧”?

万飞:教育技术的应用使教学方法、手段、方式发生了变化,为人类更积极有效地学习提供了便捷,也使得教育的变革成为必然。这是一种大的趋势,浩浩荡荡,不可阻挡。技术可以改变教育,学校的管理者在顺应潮流、与时俱进的同时,也要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依靠大数据分析与决策,用前瞻性的思维和行动点亮师生智慧,让他们的能量超乎你想象!

创造性教育理念 篇2

关键词:教材使用;前提;基础;关键;途径

中图分类号:G4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6-0073-02

一、认识到位——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前提

一方面,教材是在“课标”指导下,由专家、学者和有经验的教师等精心编制,经专业人员审定通过后再使用的学术性著作,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它不仅提供了课堂教学内容。而且提供了教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和方法,是教学很好的载体。因此,教师应该尊重教材,深入钻研教材,一般不要轻易改动和更换。

另一方面,影响教材实施的因素很多,从教学内部考虑,其中最关键的是教师素质、学生素质和教学设施情况,如果我们运用排列组合知识,即使把每个因素分成好、一般、差三个等级,也需要有3×3×3种教材,而我国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就目前教材的“一纲多本”而言还远远满足不了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要。所以要求教师要不断地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加工组合。另外,实验中的教材肯定会有不妥之处,也需要教师去发现和完善,所以。教师也是教材的建设者。

二、“吃透”教材一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基础

(一)领会编写意图,把握教学主线

寓教法于教材编写之中,是教材编写原则之一。从教材微观结构看,新教材通过栏目和正文呈现内容。新教材栏目丰富、功能多样,蕴涵着丰富的教与学的方法,如果运用得当,不仅可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调动学习积极性,更能提高科学素养、培养探究能力。新教材栏目大体分为3类:学习活动性栏目(活动探究、思考交流、问题分析等),一般说这些栏目都属于基本要求范畴,要求学生掌握;资料性栏目(身边的化学、拓展视野、资料在线等)。这些内容一般不作要求,非硬性要求学生掌握;方法性栏目(方法导引、工具栏等),一般用来承载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教师可根据栏目功能和具体正文内容,把握教学要求,确定教学内容的逻辑顺序,设计学生学习活动。如人教版”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逻辑顺序为: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实质一氧化剂和还原剂、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一中学阶段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一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可通过思考与交流活动建立概念,通过正文启发讲解实质,通过学与问探讨氧化还原反应与其它反应类型的关系等。

(二)整体研读。全面理解教材体系

认真研究“课标”,充分认识各模块功能、内容体系和设计意图,研究必修与选修的相关衔接点。研究时不仅要关注知识的衔接,更要注重能力与思维方式的衔接。如“化学反应速率”。课标在必修中的教学要求仅是“通过实验认识化学反应速率,了解控制反应条件的重要作用”,而我们一贯认为需重点讲解的“温度、浓度、压强和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及其一般规律”是选修模块的教学内容。这就规定了必修只需要了解化学反应速率概念,通过实验认识温度、固体表面积、反应物状态、浓度和催化剂等都可以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另外人教版将化学反应速率(必修)安排在“物质结构”之后,在知识整合上,可以从“物质的微观结构”来认识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体会宏观与微观、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让学生思想方法和能力得到培养。特别是教师如果能要求学生反思“本实验中可能忽略了什么因素的影响?”可将学生的思维力度提高到一个较高层次,体现课标要求的”体验和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认识实验在化学学习和研究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为准备继续选修化学课程的学生打下基础。

(三)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的多重价值

教材中的任何知识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分析,都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价值。以往教材在这方面不够重视,导致教师的教学更多地只停留在纯粹知识上,忽视了知识背后所隐含的思想、观点和方法。例如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学生只知道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能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教师很少思考为什么要教这个概念,学生也很少思考,学习了这个内容,对自己的认识会有什么发展?实际上,对概念原理知识的学习,在发展学生科学认识方面具有很大作用。例如“氧化还原反应”的教育教学价值在于:对化学反应分类的新视角,对物质分类的新视角,认识物质性质的新视角;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立统一规律);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研究物质的性质,例如,通过分析物质中元素的化合价,预测物质具有氧化性或还原性。

三、合理重组—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关键

教材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师要想把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必须树立开放的、动态的教材观,针对教材中的某些局限性和学生实际,合理开发重组教材。

(一)课时内整合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教材中有的内容编排并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的过高地估计了学生水平,我们在教学中可对教材内容适当“手术”,重新“洗牌”,以利于教学。如“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是必修模块的重要内容,人教版教材按照铁的氧化物、Fe(OH)2和Fe(OH)3、Fe3+的氧化性和检验的思路组织材料,教学时间只有1课时。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解决的办法只有将教材内容重新组合,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可围绕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与还原性,通过实验设计教学活动,这样既学习了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又巩固和深化了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更获得了研究物质性质的新思路(过程与方法),实现了单一教学内容的多种教育功能。

(二)单元间调整

依据学生兴趣、认知规律及教学内容的特点,可对同一教材不同单元内容的顺序进行调整。如人教版教材将“化学方程式”安排在第四章,学完第二章“元素符号化学式”以后插入了第三章“水、氢”。目的是分散难点,防止化学用语过于集中。但笔者认为这样的分散还不够。在教学中从绪言课开始,就可将教学中所涉及到的物质以“物质化学符号”的名义介绍给学生(不要求马上掌握,但学生极感兴趣,在这同时自然就带出了常见的一些元素符号)。这样“小批量”地分散而又反复多次出现,不但没构成学生过重的学习的负担,还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到第二章学元素符号化学式时已是“水到渠成”。只须在整--体上作一些归纳及规范性指导,在这样的情况下讲化学方程式条件已经成熟,而在讲化学方程式时又可进一步巩固元素符号和化学式,相辅相成,效果甚好。化学方程式相对于文字表达式是一次质的飞跃,接下来再学第三章水及

氢气时,化学反应一概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教与学都显得得心应手。

四、化静为动——创造性使用教材的途径

教材是静态的,是呈现“结果”的材料,教学时如果照本宣科,不利于引发学生产生问题,不利于促进学生思考和探究。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求教师在抓住教材精神实质的基础上,激活教材资源,改变教材呈现方式,把静止抽象的“结果”变为动态的情境。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一)创设实验,化静为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个精心设计的实验,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为学生的活动提供了良好的载体,对于完成教学任务,实现课程目标中的“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具有深刻的影响。如在Fe(OH)2的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动手制备Fe(OH)2沉淀,但实验获得的沉淀为灰绿色而非课本描述的白色。教师接着展示已放置了一段时间,上层部分变成红褐色的Fe(OH)2沉淀,此时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被充分激发。教师再乘胜追击,引导学生共同探究:①红褐色物质是什么?②“谁”使生成的Fe(OH)2沉淀发生这样的变化?③如何改进实验操作,获得白色Fe(OH)2沉淀?让学生通过实验并运用已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勇于思考、创新以及不断追求新知识的科学精神。进一步掌握化学的学科思想和方法。

(二)借助媒介,化静为动

一张清晰的图表,一幅形象的画面,一组动听的声音,一段逼真的动画,往往可以诱发认知的内趋力,使人对自己的认知对象产生强烈的热情。同时,这些情景也可以成为思维活动的向导,牵动着人对认知对象的想象。对于教材中一些抽象的概念、物质的微观结构等,如摩尔、电子云形状、分子的结构完全可通过图表、模型、电视录像以及多媒体等多种媒介呈现教学内容,从而使抽象变具体、微观变直观,让静止的知识“讲话”,使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三)设置障碍,化静为动

课堂教学追求的境界不应该是一路畅通,而应该是障碍重重、矛盾迭起。如选修“离子晶体”的教学,在归纳出概念后,展示NaCl晶体模型(红球代表Na+,黑球代表C1-),让学生数在NaCl模型(1个基本结构单元—晶胞)中有几个红球(Na+)几个黑球(GL-),学生发现有13个Na+、14个(21-,数目不等,与电荷守恒的常识矛盾。此时,学生的认识出现障碍,思维处于困惑、焦虑但又积极求索的状态中。经过思考后部分同学略有所悟“该结构不是孤立的,还向空间延伸,与另外的结构结合就是电中性的。”接着有同学反问“既然整个晶体电性守恒,那么一个晶胞是否也应该是电中性的?”学生的认识再次出现了障碍,又一次限入了沉思之中……这样的反复设障能促使学生“跳起来摘桃子”,可能比原来“直白”的教材,学生能看得更广一些,想得更多一些,从而得到更多的收获。

总之,教学中我们既要基于教材,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所蕴涵的教育因素,又要根据教学实际,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才能把握教材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材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中真正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剑春,论新课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内容的整合[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9(5):18

[2]肖川名师备课经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创造性教育理念 篇3

一、构思是基石

心理学家让·皮亚杰说过:“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 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 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手工活动中动作开阔了思维, 思维在动作中丰盈起来。由于幼儿的思维是直觉的半逻辑思维的特点, 因而他们对手工制作早期很少出现“胸有成竹”的状况, 大多是在行动中“迁想状物”, 他们是边行动边思考边构思主题。如, 幼儿拿到一些碎纸他们会想象成“雪花”, 而在未成型前是绝对没有主题构思的, 根据幼儿这一特点, 构思阶段也就显得十分重要。我会利用观察分析形象的方法启发幼儿对表象形体再现, 用儿歌谜语等生活经验加深对形体的记忆;用不同材料的不同工艺性能和特征, 唤起幼儿对自己所要构思的创造, 构思出多种制作方案。如, 做一个相框可用哪些材料?添做装饰、背景时又需要哪些材料?这都是我和幼儿所要共同联想的, 要给他们这样的机会!

二、材料是主体

材料是构思设计得以物化的必要条件, 不同物质材料分别适用于不同的造型要求, 是手工活动必不可少的。那么怎样运用材料将幼儿的手部动作更巧起来, 我尝试了以下几方面:

1. 工具的规范使用

在手工教室, 我为幼儿准备了一个开放性的工具区, 其中提供双面胶、剪刀、铅笔、彩色水笔、透明胶等供幼儿随时取放, 不受约束。每次活动, 我都有目的地引导幼儿学习一种工具或材料的基本特性和使用方法, 这是手工制作的关键, 幼儿了解后, 就会帮助其形成使用技能并迁移到以后的制作活动中去, 掌握运用它。

2. 材料的丰富多样

幼儿在手工制作中会根据自己的材料的理解, 做出一些选择, 因此提供多种不同的材料 (如, 个性卡纸、彩棉纸、即时贴、折纸) , 让幼儿充分接触材料, 才能使幼儿对自己的制作有一个量和质的筛选, 如制作“小台灯”中, 我提供习惯和毛茛、卡纸作为支撑灯面的材料, 幼儿根据它们的软硬程度及易变化塑形的特点, 挑选了毛茛作为支柱, 并且在我的帮助下把毛茛卷成弹簧式样, 更有装饰感, 这类栩栩如生的表现方式, 说明了幼儿的审美能力需要丰富多样的材料刺激。

三、创作是灵魂

新课程理念下教学个性的创造 篇4

关键词:化学教学;教学个性;教学活动

《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一书中提到:“上了几千节课,教了几十年书,送走了几代人,要问自己的教学模式是什么,教学特点有哪些,实在是说不清楚。”这就是我们相当一部分教师的经历。而现代教学却要求教师树立特色意识,形成个性化教学。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墨守成规,而要勇于创新、积累、总结、提高。

一、教学个性的创造体现在优化教法上

新课改不单是使用新教材,更重要的是要进行教法改革与学法指导,课堂教学过程是以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的两个紧密相结合的过程。教学方法的大忌是单一化、公式化,改革教学方法,重要的是改变教育思想,而不在于具体采用哪一招、哪一式。初中生学习化学,往往反映内容多,杂乱,理不出头绪,要记的东西多,容易忘。学生刚刚开始学习化学时,对实验现象兴趣很浓,但并没有因此形成稳定发展的内在动机,不会联系自己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去记忆、理解重要的事实、术语和原理,造成知识上的脱节,所以教师要有针对性地下工夫,为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情境。经过不断的实践和反馈,本人初步总结出“读、做、议、讲、练”五个环节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方法。

1.“读”,即阅读,是各个环节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时,教师要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可给出启发性提纲,学生根据提纲指向,学会作记号、批注、摘录、评价等;阅读定义时,教师应注意关键字词及概念的内涵和延伸,如:“和”与“或”“不溶于水”“难溶于水”与“易溶于水”,等等。通过指导学生阅读,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做”,即学生动手做实验,是加强实验教学,尤其是探究性实验教学的重要手段

让教师应学生自己动脑设计实验方案,并亲自动手做实验。例如:在进行“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教学时,我就尝试让学生自己动脑设计实验方案,并亲自动手做实验,效果非常好。通过动手实验,让学生掌握实验基本操作和技能,它既能提高书写实验报告的能力,又能加深对化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3.“议”,即交流与讨论,是读与做这两个环节的深化,也是师生交流的阶段,旨在达到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如:在进行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时,依据质量守恒定律,镁在空气中燃烧后,反应后固体的质量应该大于镁的质量,但在进行多次实验后,我们反复发现反应后固体的质量小于反应前镁的质量,于是我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议一议“为什么?”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4.“讲”,即教师的评讲,是水到渠成的阶段,也是知识点梳理、总结规律的环节

学生在读、做、议的基础上对教材有所感知,如果能得到教师的点拨,将会实现新的飞跃。如:在“化学式与化合价”教学中,向学生介绍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的一般步骤:(1)写,写出化合物的组成元素,一般正价写在前,负价写在后;(2)标,标出各元素、原子团的化合价;(3)交叉,化合价绝对值交叉;(4)化简;(5)检验。对知识点进行简明的概括,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5.“练”,即课堂练习,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阶段,也是对知识的巩固深化、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环节

有利于学生学习情况的信息反馈。练,首先要加强课堂练习,在课堂上做到“读做议”中有练,根据教材的需要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编选基本练习题和综合练习题,有计划地布置给能力不同的学生练习,这样既照顾到大多数,又有利于对尖子生的培养。

二、教学个性的创造体现在对教材的处理上

教材往往把知识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看到的是思维的结果——教学结论,而看不到思维活动的过程。具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该使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而不是做教材和参考书的“留声机”,而应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对教材进行科学的和艺术的处理,从而形成可以操作的教学思路。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让学生体验学化学的快乐。如:我在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时,把验证性的实验改成探究性实验。先不把结果告诉学生,而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然后通过设计实验来研究此问题,并逐渐解开疑点,找出答案。这样处理教材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同时也创设了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减少学生对化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教师也会深入学生的心里去,和他们一起历经知识获取的过程,历经企盼、等待、焦虑、兴奋等心理体验,与学生共同分享获得知识的快乐。这就是一个教学再创造的过程,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三、教学个性的创造体现在教师富有个性的教学风格上

风格是教师创造才能的充分展示。个性化的教学艺术风格,是在长期而艰苦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化学像其他学科一样,需要用多种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教师绝对不能一味地要求学生沿着自己的思维和设计方案进行,而应提倡多种思维多种方法,鼓励求异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充分的设计自由,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我班上的一个学生在回答蜡烛燃烧的现象时,居然说出了十一个方面,虽然有些不够确切,但她观察和叙述得如此细致,这是我没想到的。为此,我在班上大加赞扬。在做学生实验时,常常有学生带铜丝、铝丝、气球、小动物等到实验室,做一些不是本节课实验内容的实验。对此,我却一向很支持,还常常利用课外时间指导他们。在教学中我尽量使自己成为学生的朋友、导师、咨询者,而不是“控制者”,还设法鼓励和激励学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成为学习和活动的主人,让学生充分参与操作,大胆探索,展开丰富的想象去完成“创造”。同时,设计新颖而有趣的课外化学实验或者以“土”代“洋”的实验,都会为化学教学带来生机,它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启迪思维,发展智力。

一堂什么样的课才算精彩,相信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体

会;一堂什么样的课才能算经典,相信能完全说得清的人为数不多。

总而言之,要形成自己的个性化教学,就要树立新的创造性教学观,善于吸收新的教学理论,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并能创造性地应用于复杂多变的教学活动中,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刘知新,王祖浩.化学教学系统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1.

池宇峰:创造财富的三个理念 篇5

第一个理念: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尽人皆知, 似乎难以称得上独特。关键在于, 有些人只是将其停留在表面、口头, 有人却能把它落到实处。池宇峰显然属于后者。在他看来, 以人为本有三重含义。

(一) 充分信任客户。

1990年, 大学在读的池宇峰发现, 在清华校园, 学生们普遍喜欢阅读和购买英文版《中国日报》 (Chinadaily) 。他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 就卖起了报纸。考虑到一个人势单力薄, 效率很低, 就联合几个同学一起做。按理说, 每人每个月轻松赚上数百元, 这在当时算是一笔不错的收入。但池宇峰却突发奇想, 糊了一个大红纸箱, 摆在教学楼门口, 上面写着:“自动售报, 每份三毛, 请您自觉交款拿报。”合伙的同学对这种办法不放心, 池宇峰却坚持尝试一下, 他说:“卖东西的追求形成良性循环, 买东西的人也一样。人同此心, 心同此理。真正愿意买报纸的都是真正的客户, 应该给予充分信任。”第一天下课后, 几个同学迫不及待地跑到箱子前看情况:报纸已经没有了。钱虽然不够全额, 算起来只丢了几份报纸———上着课, 就把钱给赚了。接下来的几个月, “合伙人”的收入普遍增加了一半。事后很久, 当初跟他合伙的同学仍对此事印象深刻。“见过信任客户的, 没见过像他这样信任的。”

(二) 善良与宽容地对待员工。

绝大多数民营企业喜欢用“施压”的方式管理员工, 对此池宇峰并不认同。他只要求员工具备两种素质:善良, 宽容。他认为, 干部善良才能对下属好, 干部宽容才能懂得发现下属的优点并给予有效激励;反过来, 善良的下属有着更强烈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宽容的下属还能反向激励干部日趋完善, 最终达成团队、部门、公司整体的和谐向上。此外, 善良和宽容的人往往愿意倾听别人的意见, “商人是给别人提供产品的, 不懂得别人想什么, 不认真去听别人的想法, 怎么能指望他提供最优的产品呢?”

1996年7月, 在清华大学校园东墙外的几间小平房里, 池宇峰跟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 创立了北京金洪恩电脑有限公司, 进行软件开发。创业初期, 资金是最大的压力。即便在这种情况下, 池宇峰也尽可能抽调部分资金, 改善和提高伙伴和员工的生活与工作条件, 免费为员工提供食宿。有的员工, 从公司创立之初就跟着池宇峰, 别的公司用高出几倍的薪酬都没能挖走。而随着公司收益改善, 洪恩员工的福利也更加羡煞旁人:楼上宿舍, 楼下多功能餐厅, 图书室、健身房、篮球场……一应俱全。“我觉得应该通过企业这个舞台使大家得到快乐、财富和成就, 这才是美好的企业、美好的人生。”池宇峰说。

(三) 严于律“己”。

池宇峰的创业并非一帆风顺, 甚至还曾遭遇“糗事”。大四的时候, 池宇峰被一张贴在电线杆上“低价转让彩漆喷涂技术和设备”的广告所吸引。他认为这个项目简单易行且利润可观, 于是找来合伙人, 用1万多元人民币把技术和设备买了回来, 办起了化工厂。等到产品出来, 池宇峰才发现自己身陷骗局:产品粗劣不堪, 辛苦筹集的资金换来的却是“垃圾”。出于一个清华大学化学系学生的“自尊心”, 加上不服输的性格, 他决定用自己的学识对产品进行技术改造。在简陋的厂房中, 在北京冬季凛冽的寒风里, 好一通折腾。产品经过改良后, 虽然比以前好多了, 但依然不尽人意。而更加折磨池宇峰的是, 他知道自己的产品有缺陷, 每卖出一份, 心中就会多出一分内疚。不久之后, 他就把厂子转让给了一个朋友, 结束了这次“良心难安”的经历。

在以后的从商经历中, 池宇峰始终忘不了这次把有缺陷的产品卖给客户时的不安与愧疚。从此他制定了一条雷打不动的“质量保证规则”:无论经营什么, 都一定要先确实保证产品的质量。在后来的创业历程中, 为了追求质量的尽善尽美, 他甚至宁愿错过最佳出品时机。

第二个理念:用智慧摆脱竞争

(一) 最聪明的人往往从最“低级”的起点出发。

洪恩创立之初, 距此只有2公里远的中关村里, 大量IT企业已经经历了十来年的市场搏杀, 从中产生出的叱咤风云者也不在少数。没有背景、势单力薄、刚刚面世的公司, 如何才能起步并获得发展成了池宇峰及合伙人最为关切的问题。经过反复商讨, 池宇峰决定从做多媒体软件开始入市。他指出, 制作多媒体软件更多靠的是好的思路和巧妙的创意, 不太需要与别的大公司比拼物力和财力。只要产品能抓住用户的需要和喜好, 就能够得到成功推广。问题在于, 如何才能准确抓住用户的需求呢?对此, 池宇峰提出了一个让合伙人和员工“大跌眼镜”的想法:从教别人开关电脑入手。

开关电脑还需要学习?“是的!”池宇峰给出了肯定答复。曾经有过近三年兼容机销售经验的他发现, 电脑产业一方面“风起云涌”、来势汹汹, 一方面, 绝大多数人对这个新玩意儿的了解和使用的水平极低, 很多人连开关机都不会。这就是最基本且必须的需求, 也就是产品研发的切入点。经过说服, 大家接受了他的看法。不久之后, 一款名为《开天辟地》的多媒体软件研发成功并迅速上市。产品用最轻松简洁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画面, 去指导一个第一次接触电脑的人从开机、到编辑文档、直至消杀病毒等的所有操作方法。上市后频频脱销, 在全国各地被顾客抢购, 堪称红极一时。紧接着, 在池宇峰的亲自策划与督导下, 《万事无忧》、《随心所欲说英语》等一系列多媒体软件产品陆续推向市场, 并在软件排行榜上屡居榜首, 洪恩从无到有, 快速崛起。1999年1月, Intel公司在中国进行了一年多的考察后, 把洪恩作为其在中国国内进行风险投资的首家公司。同年7月, 洪恩被中国软件协会评为中国教育软件第一品牌。

(二) 不断转身, 让对手“追无从追”。

就在洪恩快速成长的同时, 跟风者、竞争者纷纷涌现, 争抢多媒体软件市场。在这种情况下, 池宇峰先行一步, 借助“教育软件第一品牌”的优势, 在2000年3月, 开通了国内首家“12亿中国人的网上大学”———洪恩在线。取得一定的市场效果后, 2001年, 池宇峰带领公司全面进入幼教市场。2004年, 国内教育培训行业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池宇峰又一次华丽转身, 宣布进入网络游戏行业, 同年创办北京完美时空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成为集研发、运营、销售、服务于一体的网络游戏平台服务提供商。就在人们认为池宇峰的重点在于网络游戏服务的时候, 池宇峰率同事们于2006年开发出了仅次于《魔兽世界》的3D网络游戏《诛仙》, 成为国内网络游戏开发的龙头企业之一。一系列举措, 令竞争对手防不胜防、追无从追。曾有人这样说, “当我刚刚靠近的时候, 甚至以为我快要超越他 (池宇峰) 的时候, 他却突然玩起了‘急转弯’、瞬间消失。等我再次找到他的时候, 他已经在一个全新的领域中占据了最有利的地形了。”

第三个理念:满足所有用户的所有无理要求

当初池宇峰提出这个看法时, 曾引发了合伙人及员工的激烈争论。多数人认为, 如果客户的要求是合理的, 那应该满足;如果客户的要求是不合理的, 就不能一味迁就。一向温和的池宇峰却抛出了一连串强势反问:“什么是合理要求?什么是不合理要求?由谁来做裁判?站在客户的角度看来, 他的要求肯定是合理的, 是他应该享有的服务。与客户争论他的要求是否合理是没有意义的, 不论谁输谁赢结果都是不欢而散, 影响到品牌声誉。与其如此, 不如就定下‘满足所有用户的所有无理要求’这个标准。”终于, 这个理念确定了, 体现在经营中, 就是对于客户的任何要求、建议及投诉, 只要是旗下的公司, 不管是完美世界、洪恩幼教、洪恩软件、洪恩教育、洪恩在线, 还是IQ365商城、洪恩教育培训学校、洪恩示范幼儿园等, 客服人员及相应机制必须保证做到“信信有答复, 件件有回音”。这样的服务不但使洪恩获得了用户的支持和好评, 更一度成为行业的隐形标准。而也正由于此, 才会给池宇峰及其团队带来丰厚的市场回报。

创造性教育理念 篇6

1“为客户和社会创造价值”经营理念的提出

企业经营理念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提升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是由企业与环境的关系、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存在的目的和价值所决定。多年来公司始终坚持把“为客户和社会创造价值”作为工程公司的经营理念是基于以下几点。

1.1 从宏观形势看

1987年, 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标志着我国从社会主义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在计划经济年代, 我国工程项目建设的实施, 基本是以行政方式组织项目建设。设计单位作为事业单位, 任务由上级做出计划, 指令性下达, 经费由上级拨给, 企业只需对下达任务计划的政府主管部门负责;同时, 企业生产经营没有充分的自主权, 这就造成了企业存在着相当的依赖性, 任务不足习惯于找市长而不是找市场, 如要发展必须跑“部”前进。实行市场经济以后,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设计单位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经济实体, 而企业的客户则成为市场的主体。这就要求人们必须坚决克服“等、靠、要”思想, 甩掉“拐棍”, 走向市场、参与竞争;必须面对客户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以客户为关注焦点, 以客户需要为市场信号, 以为客户创造价值作为企业的追求。

1.2 从国有企业承担的责任看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和支柱。南京工程公司是中石化的直属单位, 是大型国有企业。作为国有企业, 不但要承担经济责任、政治责任, 还要承担社会责任。作为工程建设企业, 不但是为客户创造产品, 同时还是为社会创造财富。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则要求人们在承担设计、项目管理或总承包工程建设任务时, 必须十分重视绿色环保、循环经济、能源消耗、资源消耗、生态文明等社会发展需要。可以说, 社会责任是内在需求而不是外在压力, 社会责任是国有企业应尽的、义不容辞的责任。故而, 为客户同时也为社会创造价值是工程建设单位经营理念的题中之义。

1.3 从工程咨询设计行业特点看

工程咨询设计是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 是整个工程建设的灵魂, 是创造价值的核心。任何一个客户, 都希望承接单位为他们设计并建成一流的工厂, 生产出一流的产品, 以最少的投入得到最大的回报。企业从接到客户任务开始一直到完成任务的过程, 就是为客户和社会创造价值的过程, 企业要实现和追求的目标就是要建成精品工程和客户、社会、人民“放心”工程, 这是工程设计、建设单位的应有责任和应尽义务, 这也是和客户建立良好的、持久的、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和获取社会尊重、人民满意的基础。

1.4 从企业自身发展看

重组前的原设计院和二建公司在五十余年发展进程中, 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 以市场为导向, 以社会责任为已任, 在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寻求发展、不断壮大。2009年, 设计院和二建公司改革重组成立中石化南京工程有限公司, 重组后的新公司提出“到2015年努力使公司的综合实力进入国内先进工程公司行列;到2020年使公司主要可比指标进入世界同行业工程公司先进行列, 把公司建成一流的国际化工程公司”发展目标。如果说企业过去曾经通过为客户和社会创造价值实现了自身发展, 今后企业要做强做大, 取得更大发展, 更需要为更多的客户、更多地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2“为客户和社会创造价值”经营理念的内涵

经营理念是企业对经营活动的总看法, 是企业领导层与员工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具体反映。“为客户和社会创造价值”经营理念有着深刻而丰富的内涵, 主要有“四观”。

2.1 面向客户的服务观

就工程建设企业而言, 狭义的“客户”就是已经把工程建设任务交给该企业的客户, 广义的“客户”包含着打算或正在和该企业洽谈以及以前有过业务往来或尚未有过但该企业正在跟踪的客户。

首先, 面向客户的服务观的工作重心是客户。这就要求企业树立“以客户为中心”、“客户至高无上”的观点, 在与客户的实际交往活动中, 能站在客户立场上, 想客户之所想, 急客户之所急。特别是在客户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发生矛盾时, 要从兼顾双方的原则上去寻找互惠互利的对策措施。

其次, 面向客户的服务观的最高准则是客户持续的满意。这是检验是否为客户和社会创造价值的重要标准。这就要求企业既要从客户实际出发, 满足客户明确的需要;又要从企业的技术优势和工程实践经验出发, 想客户暂还想不到的问题, 提客户暂还不理解的建议, 满足客户隐含的需要。

最后, 面向客户的服务观的最佳追求是在企业与客户之间建立最佳的联系。企业为客户服务绝不能光把眼睛盯在盈利上, 绝不能搞“一锤子买卖”, 绝不能置客户利益不顾而一味追求企业的一时效益。要把企业与客户的关系定位于朋友关系、战略伙伴关系, 以实现共同的、长远的发展作为双方的纽带, 这样才能达到“善人者, 人亦善之”, “爱人者, 人亦爱之”。

2.2 为社会创造财富的使命观

企业和客户都是社会的细胞。不论为客户还是为社会创造价值归根结底都是为社会创造财富。“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报效国家、服务社会应当成为工程建设者的远大抱负和光荣使命。我国著名的爱国实业家范旭东先生, 早在建厂初期就把“我们在精神上以能服务社会为最大光荣”作为“四大信条”之一;中国石化集团把“爱我中华、振兴石化”作为企业精神;日本松下公司的经营理念就是“企业是为繁荣社会而存在, 如此企业才有无限的发展空间;以社会大众为前提, 这是经营企业的灵魂;培养每个员工的责任感的使命感;顺应社会的潮流, 以乐观的态度创造发展, 完善的公司形象, 比高薪更有吸引力。”企业的领导层要以高度的使命感, 在追求企业效益的同时注重社会效益, 努力建设“人民满意企业”;企业的员工要以高度的责任感, 站在为社会创造财富的高度, 对待每一项设计和工程建设任务。

2.3 面向国际化竞争的市场观

所谓市场观, 就是一种指导企业经营活动的战略思想。面向国际化竞争的市场观是“为客户和社会创造价值”经营理念的重要体现。一方面, 企业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近些年来我国基本建设投资呈现不断扩大的态势;与此同时, 有资料显示, 当今全球最大的200家工程咨询公司, 至少已有140多家“巨无霸”进驻中国, 它们正以充盈的资金、雄厚的实力、丰富的经验、先进的技术及高额的薪金, 虎视眈眈着中国这个市场, 我国工程设计和工程建设行业将面临着严酷的国际化竞争。另一方面, 要继续加大实施“走出去”战略。该公司自2005年进入沙特市场承接海外项目的8年来, 共执行了10多个海外项目, 合同总额近20亿美元。目前, 公司海外项目使用外籍员工1200余人, 其中外籍管理人员占海外管理人员比例达到35%以上。要教育培养从事国内、国外项目的公司员工和外籍员工, 以“为客户和社会创造价值”的经营理念参与国际化竞争, 用自身的技术、信息和人才资源及其工程经验为国内外客户提供工程建设全过程服务, 从而使该公司在国内外市场和在国际化竞争中占据主动。

2.4 企业和个人的发展事业寓于“为客户和社会创造价值”之中的发展观

无数历史经验证明, 个人的发展 (价值) 是建立在企业发展 (价值) 的基础之上, 企业的发展 (价值) 又是建立在社会进步及为客户和社会创造价值的基础之上。由此可见, “为客户和社会创造价值”经营理念的最大特征就是:人的价值高于物的价值, 共同的价值高于个人的价值, 社会价值高于利润价值, 用户价值高于生产价值。应当说, 是客户给企业创造了发展的机会, 给员工提供了施展才能的舞台。企业在为客户和社会创造价值中, 也实现和体现了企业自身的价值。纵观南京工程公司50多年的发展历程, 就是为客户和社会创造价值的历程。五十多年来, 公司造就了一支专业齐全、功底扎实、训练有素、装备精良, 在市场经济中勇于搏击和竞争的高素质队伍。这是企业为客户和社会创造价值的结晶, 也为企业今后为客户和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奠定了基础, 同时也为企业和个人取得更大的成就拓展了发展空间。

3“为客户和社会创造价值”经营理念的再实践

企业经营理念是在经营活动实践基础上的感性认识上升到指导意义的理性认识, 经营理念的完善和升华还需要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因而, 人们必须十分注重“为客户和社会创造价值”经营理念的再实践, 着重把握好“TQCS+HSE”。

3.1 领先的技术 (Technology)

邓小平同志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南京工程公司作为科技型企业, 一定要坚持技术进步, 加强技术创新, 增加技术储备, 占领技术制高点, 这是实现为客户和社会创造价值的源泉。当然, 领先的技术要靠高素质的员工去创造和运用。所以, 要十分注重科技人才的培养, 抓好员工的培训, 强化技术基础工作, 在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的同时, 学习、借鉴和吸收国内外同行的先进技术, 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3.2 严格的质量 (Quality)

以质量求生存, 以商业信誉求发展, 是企业获取最佳经济效益并为客户和社会创造价值的手段。因此, 要牢固树立“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意识, 严格质量管理, 建立质量责任制。对工程建设单位来说, 要建立质量责任终身负责制, 也就是在任期间, 项目法人和项目经理、设计和项目负责人、注册人员、还有设计人员、项目管理人员都有相应质量责任。通过质量体系国际认证和有效运行, 强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控制, 使本公司提供的工程咨询、工程设计、采购、施工管理等各项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要求, 确保工程顺利投产并达到技术经济指标。

3.3 有效的费控 (Cost control)

一般来说, 少投入、多产出, 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利用率是客户对工程建设关注的重要目标, 也是任务承接单位实现为客户和社会创造价值的重点。因此, 要站在客户的角度, 本着“多 (多产出) 、快 (快见效) 、好 (好质量) 、省 (省投资) ”原则, 切实抓好优化设计这一关键环节, 同时在满足各项经济指标的基础上, 通过利用我们自己的专有技术、采用国产化设备、杜绝质量过剩等措施, 把费用控制在客户要求的合理范围内。在实施的工程总承包和项目管理中, 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 还要严格把住采购、施工管理等重要环节, 把费用有效地控制在预算指标内, 并要确保一次开车成功。

3.4 准点的进度 (Schedule)

在当今市场竞争激烈、市场变化较快的情况下, 时间就是金钱, 进度就是效益。因此, 首先要按照工程建设客观规律, 科学合理地安排进度计划;其次, 要运用科学的项目管理方法, 合理调配人力资源, 协调各专业之间的配合, 加强过程控制, 特别要注意抓住整个进度的主线, 攻克影响进度的“瓶颈”, 在确保安全、质量的前提下确保准点率达100%。

3.5 不可忽视的HSE (安全健康环境)

一个现代化企业除了它的经济实力和技术能力外, 最重要的还是要具有:保持强烈的社会关注力和责任感, 优秀的环境保护业绩和保证职工安全与健康的良好记录。各级领导特别是“一把手”要高度重视抓好HSE管理, 要切实增加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要不断加强和完善HSE管理体系, 保证持续、有效运转。特别是要加强HSE的宣传、教育及培训, 形成全员参与的局面, 着力提高全体员工HSE意识、技能和行为。在工程建设中按照HSE管理体系的规范标准认真执行, 真正使承接的项目成为客户满意、社会满意、人民满意的精品工程, 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这才是真正意义的价值所在。

摘要:本文结合工程公司实际, 系统地分析了科技型企业“为客户和社会创造价值”经营理念的背景和依据, 阐述了该理念的深刻内涵, 并指出了运用这一理念的思路, 对科技型企业的经营活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科技,企业,经营,理念,内涵,再实践

参考文献

[1]孟祥林.企业经营理念初探[J].化工管理, 1995 (11) .

[2]邓雪娇, 孙彦辉, 杨祉龙, 蔡宇钢.企业经营理念问题浅析[J].现代交际, 2012 (10) .

[3]卢鹏飞.企业经营理念的创新[A];经济策论 (上) [C].2011

[4]陆燕荪.企业管理者的价值观与经营理念[A].2004年论文汇编[C].2004.

[5]王鹏.新时期对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思考[A].中国企业运筹学[C].2009.

[6]李秋实.浅谈经营理念[N].中国航空报, 2001.

[7]李灿.企业经营战略业绩评价研究[D].中南大学, 2005.

[8]周新宇.中油吉林化建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经营发展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 2008.

创造性教育理念 篇7

其实“文以载道”的思想,最早在战国时已露端倪。“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这是战国时候就已在流传的古训。荀子在《解蔽》、《儒效》、《正名》等篇中,就提出要求“文以明道”。在中国文艺史上,关于文道关系的讨论也源远流长,早在南朝梁代著名理论家刘勰的《文心雕龙·原道》中就已经明确提及:“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唐朝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云:“不苟为炳炳烺烺,务采色、夸声音而为能也。”也提出类似的说法“文以明道”。后来唐代文学家韩愈又提出“文以贯道”之说,他的门人李汉在《昌黎先生序》中说:“文者,贯道之器也。”古人的“文以明道”、“文以贯道”,即现在我们说的“文以载道”。“文以载道”的“道”,究竟是什么?

大体说来,“文”是手段,是形式,“道”才是目的,“文”都是为其“道”服务的。这种文道理解被表述为“文以载道”或者是“文以贯道”,不但成为历史散文的共同准则,而且成为中国整个古代文化的基本精神。

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强调“景入理势”,意为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才能使读者并不觉得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价王之涣的诗歌时说:“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说的也是同一个意思。有意思的是,这两句话同样适用于建筑领域。建筑若与道、景物、情事融合在一起,在精神思想上达到高超的境界,对事对物透彻深远,意境宏大,传递出一种永恒,才是高超的艺术。

新世纪的艺术发展史带给艺术家的不仅是无垠宽阔的、无限创造的自由,而且还包括无比强大的解构能力,于是一切事物在解构的手术刀面前纷纷瓦解,经典文化体系也“难逃厄运”,被质疑、否定和改造。在这一点上,解构主义的先驱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解构模式:将爱情解构为性欲,将花朵解构为种子和泥土,将本来源自“超我”的艺术努力,归之于“本我”的升华,即性欲化为文字图景后的变体。一句话,无非就是,把人解构为动物,把人性解构为物性。于是,人性轰然倒塌成一片废墟。到了20世纪末,解构浪潮逐渐蔓延到了人类创造的几乎所有原先引以为豪的领域,这样造成的结果便是:很快地,艺术通史变成了艺术断代史,道德通史也变成了道德断代史。每一个人都可以任意沉溺于自由创造的幻觉之中,对一切的经典进行肆意的个人阅读和解构。“艺术就是自由”成了纯粹自明性的真理,一切思想、精神和道德都被消减,艺术回归到了赤子的无邪状态,没有任何的禁区,精神领域成为快感和冲动奔驰的充满游戏精神的地方。按说,既然是思想高度解放的时代,文化当更为繁荣,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冲动受到了审美规律的惩罚,一切借艺术名义而获得的价值感荡然无存。

事实上,每一代人的文化自信必须得益于两个因素:一是文化继承带来的充盈感;二是文化创造带来的满足感。但后者必须仰懒于前者,创造必须仰赖于继承。经典文化携带着某些重要的文化信息,是人类智慧的见证,从中可以寻索到创造的道路,不应被后人摒弃。

同样道理,中国古人文化传统的精髓——“文以载道”、“理势骨高”理应在当代被继承并得到弘扬。在当代建筑艺术这个有着独特的美学品格和精神价值的领域里,建筑也绝不能仅仅停留于空间这个本体,也不能仅仅是形式的舞蹈。如果仅仅以形式和空间作为全部价值所在的话,将失去发展的余地。建筑作为文化载体之一,在城市环境中,只有做到“以文载道,理势骨高”,才能从现有的文化思想中成功突围,才能寻求到新的艺术创作道路。

北京银泰中心有着两个恒定不变的基本主题和元素,即山水和灯笼,传递着“道”的信息。东方山水和绿化,是整个项目自然主题的元素。在中央商务区喧嚣繁忙的商业社会生活中,山水和绿化提供了一种自然主义式的生活情趣和节奏。在银泰中心项目所有的公共活动区域和视觉区域,从室内到室外,从地面到屋面,东方意蕴的山水和绿化的主题,不断地以各种形态和方式重复和再现。人们在对立、冲突、恍惚之中追寻和体验自然的、思想的空灵。

照耀中国的灯笼作为文化主题,这一取意于中国传统宫灯造型的文化符号,反映了对中国文化传统的根本尊重和对未来的美好愿景,其已成为北京中央商务区核心地带独特的建筑和文化标志之一。灯笼以三种颜色:黄、蓝、红,分别在午夜前、午夜后、中国节日呈现,寄寓暮鼓晨钟、祥瑞吉庆,为北京这一富有历史传统的城市,再添一笔悠悠古意。灯笼图案在整个项目中多次出现,最终设计成为一个优雅,独特、鲜明的标志,整个建筑从形式到细部装饰等多方面以现代方式抽象地演绎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精髓。这不仅是中国本土历史文化的象征,同时又是展望北京光明未来的灯塔。

云南香格里拉迪庆喜来登酒店则隐含着“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山。隐皆大雅,大雅当大隐,何论朝市山?”的“道”。建筑空间表达自然、时尚、空间和空中花园的结合体,与西方高端时尚奢侈品追求自然特征为发展方向一脉相承,创作了一种藏式文化活动场所:宽敞、优雅、纯净、安逸、私密、自然环境、非常愉快的感受。用建筑语言体现心历过程的活动形态与特征,将人文、科技与经济社会形态与建筑形态和谐统一起来,求得内在精神、特征与外在形式的高度协调。以印象派艺术原理,提取传统与技术的抽象特征,将传统的藏式景观建筑特征,抽象并演化为一种意念,体验传统与现代、人文与技术、时尚与空间、浪漫与理性、自然与人为的矛盾对立美,制造交流话题,激发想象力与行为欲望。

光为多晶硅产业园设计主体产品是多晶硅,我们试图给一个极其枯燥乏味的工厂带来令人回味无穷的内涵和形象——让建筑讲述“硅”的故事。本着这个追求,我们着意于从矿石直到成为产品的科技化演化历程,在这一演化历程中表现“硅”多种不同的形态、质地与肌理。斑驳流离、晶莹剔透、若隐若现,极具科技工业性和艺术表现力。建筑珍视这一历程和物质形态,将其抽象提取为建筑门窗、墙体、屋面造型的构成要素,描述建筑及其工艺生产之间所蕴含的深刻理念与精神,既满足实用功能,又使得这组工业建筑具有脱胎换骨的视觉冲击力,引导企业工人和管理者产生共通的精神与文化共鸣——“道”。

太原国际开发区中心区源于“控山带河,踞天下之肩背”的太原黄河流域文化地理与历史精神,项目的概念与精神理念取意于“基石”。从另一个角度告诉投资商和开发区行政管理人员,我们是社会和彼此前进的基石。设计以山西地理特征——“石感”为出发点,以“基石”形象强调有机统一,形成强烈的城市区域特征和场所感。“洞”空间取意于山西石窟,浑实厚重的建筑结合功能设置了一组组的洞空间。“洞”空间以城市尺度出现,给区域提供了另外一种深度和心理维度。“洞”空间提供了丰富的活动场所,将人的感觉与城市生活联系起来,创造出饶有情趣、别有洞天的人文场景,构筑出一幅雄浑壮阔的城市画面。

哈尔滨汽车交易市场,打破汽车交易市场千篇一律的建筑形象的科技感,以汽车的流畅性、空间感、个性,作为建筑的基本表意。以兴安岭的森林形态,表达具有自然、哲学意味的建筑理念,连绵起伏的脉络将组群建筑群联系成为一个整体。建筑组群以其独特的地理形象,形成与众不同的城市肌理,与周边环境形成强烈的反差。“进气格栅”式的主立面,独特鲜明的表明建筑的身份和特征。建筑造型具有强烈的雕塑感,与哈尔滨的城市文化历史具有共性。具有良好保温性能矩形墙面的切割变化,形成韵律的凹凸关系和光影变化,形成建筑的生态木质感。朴素的建筑形象具有强烈的质地感、光影感,垂直挺拔生长的动势与横向流畅的运动趋势和谐统一起来。

阿玛尼旗舰店取意于中国的窗花和剪纸艺术,将玻璃和木质窗花墙混合在一起,创造了一种轻盈和沉稳、光滑和粗糙、简约和复杂、现代和传统,充满矛盾关系的效果独特的墙体结构,和谐地表达了同为裁剪艺术的著名时尚品牌的选料、裁减、设计原则和风格。在被沉重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包围的密不透风的建筑环境中,犹如芭蕾舞艺术家轻盈优雅地传递着艺术文化信息。

以文载道,理势骨高。艺术一旦以“文”指向了科学无法到达的“超现实”的“道”,就在艺术内部形成了一个空间,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物理维度空间,这是一个能够源源不断地涌出意义的空间,一个见性成佛的空间。在“文”抵达“道”的过程当中出现了“文”的速度和力量,它们与形式、时间等一同构成了美学上的秘密。

创造性教育理念 篇8

1 充分肯定了人的重要作用

企业形成一定规模后,需要协调的活动的数量、交易的类型都会增加,只靠制度和结构调整,是不可能将交易成本有效降低的,只有优秀的文化是降低交易成本的有效手段。人人皆有品,人人皆以精品为标准去完成本职工作,“不接受缺陷、不制造缺陷、不传递缺陷”,将“第一次就做对”的思想作为高尚人品的体现,在这种文化引领下,企业的各个过程都将呈现出一种高质、高效的状态。

领导用人品率先垂范,向优秀的传统文化学习,向中外优秀企业的质量文化取经,不断补充文化养分,与员工一起,成为企业质量文化的创造者、传播者和受益者。

设计部门用人品精心设计,预防质量设计缺陷,将防错技术应用于产品形成过程和经营过程的每个环节,为所有受益方创造价值。

采购部门用人品确保采购产品品质,通过用心管理采购过程,从源头把好采购产品质量关。

制造部门用人品确保产品制造过程零缺陷:人人不接受缺陷,不制造缺陷,不传递缺陷。

服务部门用人品提供优质报务,建立质量承诺制度,快速反应,及时、准确的消除顾客抱怨,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需求。

2 确定了企业在产品质量上的追求

以精品为质量追求目标,“产品”是由人创新和制造出来的,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精品”是产品中的高端高质、性能优良、深受市场欢迎的精优名品,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支撑。

质量是企业永久的承诺。打造产品创造精品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法治质、以德兴质、科技强质,树立质量法制观念、提高职工质量意识,以优质为荣、以劣质为耻,加强质量意识,端正质量态度,规范质量行为,树立质量风气[1]。

因此,企业必须强化员工的质量意识,提升员工的素质;必须构建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强化体系有效运行;通过高水平严谨的设计质量、规范标准的操作质量、可靠稳定的采购件质量、科学有效的检测质量、合理过硬的销售质量、高效周到的服务质量,突破性的提升产品可靠性,切实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用人品创造产品、打造精品、塑造品牌,筑牢企业持续发展的生命基石。

3 该理念在企业中的应用实践

3.1 全面提高企业员工的质量文化素质

渤海装备公司通过培训、宣传、活动等把质量文化逐渐渗透进员工心里,在员工心里埋下质量文化的种子。一是采取多种形式宣传企业文化。对各级骨干集中宣讲企业文化组织全员参加企业文化考试;在内部刊物《渤海装备报》大量刊登关于质量文化的宣传材料。加强了企业文化理念的宣贯工作,使公司企业文化理念深入人心。二是抓好制度融合,以文化理念指导制度体系的建立、制定和完善,修订相关规章制度,明确员工行为规范。三是通过开展劳动竞赛、组织班组长培训等形式,广泛宣传“用人品创造产品打造精品”的质量管理理念,加强全员质量教育,促进了公司质量文化建设。四是领导高度重视。领导作用在质量文化中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是质量文化建设的龙头。领导的关注和引导是质量文化建设中效果最显著的方式,充分发挥领导作用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渤海装备公司领导高度重视质量文化,通过激励制度、人员晋升制度、薪资制度等载体向基层传播,使质量文化提升工作能得到快速有效地推进。

3.2 全面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

渤海装备公司按照确定的“用人品创造产品打造精品”的质量理念,确定了“设计精细、制造精密、性能精良、外观精美、服务精心”精品目标。具体工作措施如下:

3.2.1 提升产品科技保障能力

(1)公司通过密切跟踪国内外先进技术、前沿技术,并结合用户需求,持续改进、优化产品设计,不断提升产品功能性、工艺性、精美度等。

(2)通过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瞄准高端、高效、耐用、新能源、节能低碳方向,加快开发新产品,升级老产品,强化健康、安全、节能、环保意识,提倡“绿色技术”应用,不断开拓和提升产品技术内涵[2]。

3.2.2 提升产品生产保障能力

(1)通过对产品各生产环节进行深入的生产能力评价,包括生产设备、工装、检具、量具和生产环境、作业人员等方面,确保人、机、环等要素达标、可靠、稳定。实行定机、定员、定岗、定责,重要机具要按期维护、标定,重要岗位要持证上岗。

(2)严格工艺纪律,强化制造过程中工艺文件、操作规程的执行,强化工序间质量把关,不合格品不能转入下道工序。对工艺文件规定的产品主要特性、关键工序和特殊工序实行重点监控。

3.2.3 提升产品检验保障能力

(1)产品实现的所有过程严格执行“三检制”,即自检、互检、专检。

(2)监视和测量设备及器具,配备齐全、可靠、有效。

(3)按照“专业化、高资质、高水平”的要求,提高检验检测技术水平。

3.2.4 提升产品转运保障能力

(1)精心策划转运方案,最大限度地减少搬运次数,缩短搬运距离。这不仅可以节省搬运时间、节约搬运成本,而且可以有效降低由搬运造成产品损伤的风险。

(2)产品在搬运过程中,要使用适宜的运输工具、吊具和工位器具,严格按照产品特性,落实防护措施,杜绝野蛮操作。

3.2.5 提升产品服务保障能力

制定统一的服务规范,根据顾客需求和实际情况完善产品服务网络,深入开展售前、售中、售后服务。做到售前与用户充分沟通,确保销售产品的适用性;售后及时服务,确保产品正确使用,并有效解决产品出现的问题,维护产品的品质、品牌形象。

深入实施顾客满意工程,完善顾客满意度测评办法。开展顾客满意度调查、用户回访和市场调研,识别用户明示的或隐含的需求和期望,并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汇总、整理、分析、测评,得出顾客满意度的确切结果,为进一步改进产品和服务提供依据。

在提升产品品质的基础上,通过品牌规划、品牌规范应用和包装宣传、媒体广告、行业展会等,进行产品品牌的塑造,不断扩大品牌的影响力,营造品牌效应,提高品牌的认知度、知名度,促进产品品牌价值和企业经营品质的全面提升。

摘要:质量管理理念是企业全体员工在质量方面的价值取向。就渤海装备公司“用人品创造产品打造精品”的质量管理理念的应用和实践进行了探讨。指出:只有过硬的人品才能创作出精品,企业必须强化员工的质量意识,构建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

关键词:人品,产品,精品,质量理念,质量体系

参考文献

[1]马林,段一泓.全面质量管理[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创造性教育理念 篇9

“文创造镇”的发展背景

人口外移、生态破坏、产业没落,这些现代化过程中的综合症曾经是许多传统乡镇面临的发展代价。“新型城镇化”是中国本届政府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和国家综合治理的重点对象。正如2013年国务院总理在施政报告中指出,“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一般来讲,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聚集形态分为城市和乡村,以及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过渡地带。城市化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和重要手段。城市分为商贸城市、工业城市、商务城市和文化城市四种形态。乡村以农业为主,也经历了不同程度的现代化提升和生态化转型。城市与乡村的过渡地带往往是城市化发展的难题,西方社会用了上百年的时间去解决,先后进行了田园城市、花园城市和生态城市等理念探讨和实践摸索。这个过渡地带,在中国被称为“城乡结合部”或“小城镇”,一直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老大难”问题。

中国的城市化运动经历着一次城市化和二次城市化过程。二次城市化指那些已经完成初级城市化的地区,要进行城中村的改造和旧街区的重整,要进行聚集要素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升级,要从支撑商贸城市的农业创新和工业创新与支撑工业城市的工业创新过渡到支撑商务城市的信息创新和支撑文化城市的创意创新。一次城市化是推动田园乡村向都会城市转型的初次城市化。1991年,臺湾邀请日本千叶大学宫崎清教授传授日本“文化造镇”的发展经验,随即在全台湾展开了一场以文化为主旨的“社区总体营造”运动。对于中国而言,一次城市化已经不再是大中小城市化了,而是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模式有很多,但以开掘文化资源、发展文化城镇为目标的“文创造镇”是其中一种重要模式。

“文创造镇”的发展理念

“文创造镇”是城镇化发展理念的根本转变。中国经济自2008年就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为了落入“中等收入国家陷阱”,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行产业结构升级,其中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国、依靠创新驱动模式已经作为国家战略加以实施。“文创造镇”以文化为出发点和目的地,以“文化立镇”为发展理念,以“经济搭台、文化唱戏”为行动主轴,将“人、文、地、景、产”五个面向作为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着力点,“找到土地草根的力量”,找到城镇化发展的文化宝藏,转变为城镇化管理和文化建设的核心资源,最终通过“文化故事”塑造城镇的文化品牌。

“文创造镇”是城镇化驱动要素的根本转变。文化产业的发展逻辑在于重视开发文化的无形资产,运用文化力去改造传统的物质要素,将文化资源、文化资本、知识产权、符号价值作为城镇化的重要生产要素。“文创造镇”的战略就是要转变传统工业兴镇、制造业代工兴镇的物质主义为文化主义。我们知道,中国许多城乡拥有独特丰富的文化遗产、农业遗产、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以及独特的山水资源、自然风光,这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产资源,具有最大的核心竞争力。

“文创造镇”是城镇化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文创造镇”以大文化发展的观念,促进产业间的融合。以文化符号为链接、文化品牌为纲领,城镇化发展将推动现代农业、特色加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跨界共生,大力推进“文化的产业化”和“产业的文化化”的协同发展,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融合为第六产业,发展创意农业、农业休闲旅游和特色农产工艺品。台湾南投县埔里镇桃米村,原本以竹笋采收为主业,“9·21”地震后农业资源全部破坏,生产生活无以为继。后经专家调查发现,全台湾27种青蛙在桃米可发现至少20种。于是伴随灾后重建,村民合力建造文化生态村,结合来自日本的纸教堂,将生活场域的环保设计变成新的文化生活,向前来参访者不断讲述这个社区新生的生命故事。原本到外乡务农、在城里做劳工的村民经过再学习和训练,成为村镇游的农家乐主人、解说员和餐厅老板。“文创造镇”,让桃米新村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新故乡。

“文创造镇”是城镇化发展主体的根本转变。“文创造镇”注重自下而上的文化主体的营造,在推动农民转变为市民的过程中,注重“文化市民”身份的塑造;“鼓励社区居民为创意人士,发动广泛的民众参与,创造多元的社区文化特征”;鼓励民间社区参与,鼓励独立艺术家介入社区共建,增加城镇化区域中居民之间、游客与本地人之间的互动和沟通的公共空间,打造创意社群和文化聚落,营造城镇化的“创意阶层”。

“文创造镇”的根本是“文化化人”,要将中央的政府资源转移给基层的社区民众,协助民间团体建立自治权力模式,并且让城镇社区自己负责,凝练社区生命共同体,实现充分的社区自治。

“文创造镇”是城镇化发展空间的根本转变。“文创造镇”是可视化的形象空间、产业化的功能空间和精神性的文化空间相融合的三重立体空间,是进行产业生产的场地、承载生活方式的空间、展示生态文明的环境。“文创造镇”就是要提升城镇社区的文化设施,改善其文化资产和文化环境;要深入辅导城镇的文化创意,设计独具魅力的深度文化体验计划;要实施国家层面的城镇营造培育计划,将“老街再造、文化商圈开发、社区修景、环境美化”等公共行为和商业行为综合考虑。文化城镇是中国积累了几千年粗朴、匠艺、慢活的农耕文明的农村生活方式与现代、时尚、快速的工业文明的城市生活方式的空间融合,重塑了一种“精细的拙朴”“时尚的慢活”“手工的高雅”的新型生活方式。

“文创造镇”的发展原则

中国式“文创造镇”是新时期中国推动新一轮的改革开放、城市化运动征程上的新号角。参照台湾社区总体营造的经验,“文创造镇”要凝炼城镇文化共识和价值认同,着重城镇社区共同体意识的培养,要提升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要通过落实底层民主去建立一个公民社会。在政府政策推动的初期,“文创造镇”应以社区空间改造、地方产业振兴和文化艺术活动为基础,通过文创专业人士参与、社区学习和城镇市民美学培养等过程,构成整合政府资源提供、文创专业协助和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的公民学习与社会改造运动。

中国式“文创造镇”要借由文化产业的策略,透过乡镇文化资源的调查、环境空间美化、地方特色艺文活动等计划推动与执行,经由地方特色的塑造,创造体验的观光消费。为了丰富文化体验的各种条件,必须保存、开发乡镇文化特色和传统,包括工艺、美食、文化展演馆、古迹、民宿、节庆活动、建筑与人文景观、地方人情味等 。在这种生产模式中,要求城镇民众一方面从事城镇产业创造,同时也保护和经营生活条件;除了经济收入,同时得到更好的生活环境。 在这一方面,台湾宜兰县过去二十年的发展实践给我们提供了非常难得的经验借鉴。

“文创造镇”的关键在于文化能力和创意精神的培育。美国创造力大师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Mihaly Csikszentmihalyi)指出,创造力并非在人们的脑中发生,而是个人思维与社会文化互动的结果。约翰·霍金斯(John Howkins)也提出“应该将注意力集中在以人为中心的创意活动和创意的流程”。台湾学者黄世辉也认为,“盘点社区资源不难,要将文化资源转换成产品、服务或商业模式却不容易,关键的转化触媒就是创意,而创意往往是传统社区最为弱势的环节,必须藉由外来专业者进入辅导协助。”因此,本土创意的激发与外来创意的整合,培育“创意阶层”,形塑“文化聚落”,就成为“文化造镇”的首要任务。

创造性教育理念 篇10

关键词:创造性,想象力,广阔性,多样性,个性化

在重视个性全面发展, 重视创造力培养的今天, 传统的作文教学从选材和中心上扼制了学生的思维。教师在课堂教学上费尽心思来让学生明白什么可以写, 什么不可以写?但当学生明白什么该写的时候, 他们已经顾虑重重, 没有兴趣再写作文了。教师指导越多, 条条框框就越多, 学生思维就越呆板。

我通过童话写作教学发现, 童话写作不仅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有利于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更有利于小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进行童话写作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有效途径。

一、童话写作教学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小学生的思维是从以具体形象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为主要形式, 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 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 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而童话是一种带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 具有人物的形象性, 情节的曲折性, 语言的生动性, 想象的奇异性。童话打破了日常生活的局限和羁绊, 使孩子们从平常状态中超越出来, 在理想世界里畅游, 这正好顺应了儿童每时每刻盼望出现奇迹, 又每时每刻渴望创造奇迹的天性。童话正是这样一种儿童特别需要的并能服从他们的意愿而进行自我表达的工具。

二、童话写作教学有利于小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一) 童话写作与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想象是人脑的一种机能, 它是人脑对旧表象的加工和改造, 重新组合并形成新的形象的过程, 而这些新的形象, 则是人们没有直接接触过的事物和现象的形象, 它是创造的基本要素。著名文艺评论家别林斯基说:“在艺术中, 起着最积极和主导作用的是想象。”爱因斯坦则指出:“想象力比知识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童话写作有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是因为其独特的特点:

(1) 选材的自由广阔性

人的一生真正波澜起伏、惊心动魄的时刻一辈子也不会经历几次的。生活是平淡的, 也是美丽的, 但对儿童来说是没有足够的理性思维来感受这一份平淡的美丽。因此在进行写人记事的习作教学时, 学生的思路不够开阔, 造成选材的雷同。而童话则是以一种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贴近孩子的心灵, 他们之间达成一种天然的默契。童话的选材是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 是全方位开放式的。纵横古今, 上天入地, 可以写妖魔鬼怪、花鸟虫鱼、风晴雨雪……“没有精神上自由驰骋就没有文学。” (王蒙) 正因为童话给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可以让他们自由驰骋的空间, 再也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的限制, 学生才可以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颖和奇特, 想象力才得以自然充分的发展。

(2) 结构的灵活多样性

学生与生俱来带有自我实现的创造力。在童话写作中他觉得自己具有非凡的力量, 可以让花儿为之开放, 可以让风儿为之奏乐, 可以让天地为之旋转……整个写作过程本身充满一种成功的愉悦感, 写作成了一种自然的流露, 因此也就无所谓怎样布局谋篇?怎样起承转合了。避免了“童年趣事多得犹如天上的星星, 最亮的一颗要数……”, “这是多么有意义的一天啊!”等等这样千人一面的开头和结尾。虽然语文教学不是将学生全都培养成文学家, 但众所周知, 许多伟大的艺术作品确实都是这样诞生的。

(3) 语言表达的个性化

首先, 童话是以幻想、夸张、象征、拟人为基本特征的。美的可以很美, 丑的可以很丑, 善的可以很善, 恶的可以极恶。学生具有广阔的表现空间, 可以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我班张李欣同学在童话中这样写拍苍蝇的情节:“一张大网铺天盖地气势汹汹地逼近‘毛球’ (苍蝇) 。‘啪’, 响亮的一声, ‘毛球’被碾在苍蝇拍下了。”小作者借助夸张、拟人, 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 把拍苍蝇的情节, 极具人情味地表现出来。如果不是童话, 苍蝇怎会死得如此悲壮呢?其次, 童话是学生内心思想情感真实的反映, 它折射出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男生往往喜欢以英雄、战士、飞机等为题材, 女生则喜欢以小动物等弱小的形象为题材。这使得学生在语言表达上富有个性化。我班徐意同学在《英雄会》的童话写作中, 用上了这些词语:不速之客、深谋远虑、战功赫赫、久经沙场、完美主义、前所未有……想象使本来沉静在心底的词语一下子活跃起来了。这些词语的频繁使用加速了小作者语言特点个性化的形成。试想如果不借助童话, 这些所学词语何年何月才能“牛刀小试”呢?

(二) 童话写作是一次全程性的创造性活动

第一, 从思维方式上来看, 童话写作是对已有知识的一次重新组合, 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想象, 创造出更新颖独特的形象, 是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一个互为前提、相辅相成、互相制约、稳步前进的过程。心理学家告诉我们, 人的大脑可以分为四个区域:感受区、贮存区、判断区、想象区。思维强调思维活动中的记忆作用, 发散思维强调灵活性和知识的迁移。童话写作是对四个功能区的综合运用, 有利于创造力的培养。

第二, 从写作过程来看, 构思、选材、表达, 每一环节无不是一次全新的创造。我曾让学生以动物为主人公写童话。有的同学塑造了一位趾高气扬但最终丧生的蚂蚁将军;有的同学塑造了蛐蛐率军80万英雄抗敌的形象……

第三, 从童话本身来看, 它是创造的结晶。不少儿童文学大师给我们创造了许多家喻户晓的童话形象:“拇指姑娘”、“阿丽思小姐”、“皮皮鲁”……

上一篇:三为主下一篇:艰辛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