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创造教育贯穿于美术活动中

2024-10-25

让创造教育贯穿于美术活动中(精选4篇)

让创造教育贯穿于美术活动中 篇1

让创造教育贯穿于美术活动中

创造是人类最重要的实践活动,未来社会需要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面向未来,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艺术教育是培养创造力的重要途径,而美术活动则是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的主要形式。幼儿园美术活动对开发幼儿的右脑、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和创新意识养成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怎样让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呢?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们总结出如下几点。

兴趣是创新的催化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留有印象,并会主动去探索。在幼儿园,大部分幼儿都会对美术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但也有个别幼儿对美术活动兴趣不大,甚至还会出现怕画画、不敢画、不会画等现象。作为老师,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幼儿对绘画的`兴趣,根据幼儿充满童趣、天真、求知欲望强烈、形象记忆等年龄特点,选择幼儿感兴趣的内容,作到内容为兴趣服务,教学从兴趣入手.幼儿出自兴趣绘画。

例如,在主题活动《我们爱秋天》中,我们先让幼儿到户外捡树叶,感知秋天的美,了解树叶的一些简单形状、结构。通过一系列活动,当幼儿对树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时,我们再让幼儿发挥想象,用树叶粘贴不同的形象,或者用彩笔画出美丽的秋天。幼儿在已有的形象记忆的基础上,粘贴出小猫、孔雀、金鱼等等,有的还画出小朋友在秋天的落叶中跳舞的情景。因为产生浓厚兴趣,孩子的创新意识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基本技能是创新的基础

幼儿园的美术活动是启蒙性的,在发挥幼儿创造性的同时,要首先教给他们一些简单的绘画技能,为幼儿进行创造性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比如一些简单的线条和物体,横绰塑冀甥酥各种花纹、几何图形,以及房屋、小鸟、蘑菇等等。幼儿只有在了解物体的基本形象的基础上,才会进一步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作。

以上的做法并不是说教师给幼儿做示范就失去了创新作用,我们同样可以在教幼儿的同时萌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如,教幼儿在涂色时,可以编一些儿歌,让幼儿边唱边画,这样幼儿不仅增加了兴趣,还能萌发更多的想象。

教师的尊重是创新的关键

罗丹说过,我们的缺少的不是美,而是缺少发现。教师主要的任务就是引导幼儿去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当幼儿发现美之后,要充分地信任、尊重他们。

幼儿缺乏经验,却使他们的观察不受约束,也就不会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这让幼儿画出的形象往往是成人意识不到又发人深思的。有一次,一个小朋友画小鱼时,画的形象各异,脱离实际,上色时又全用黑色,而他却说:“我画的是被污染的小鱼。”这时,我们需要的是理解与尊重,一起讨论欣赏画面的内容,并给予鼓励。如果我们要求幼儿的观察是建立在客观的基础上,就会把他们带进单一的世界,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也会丧失殆尽。

教师的评价是创新的升华

作品评价在美术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可以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热情,还能够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锻炼幼儿的讲评能力,更重要的是激发他们进行创新。

幼儿都有很强的好胜心理和自我表现欲,老师对幼儿的作品进行公正客观地评价,对幼儿是一种鼓励他们获得成就感,和成功的体验。

在评价作品中,我们首先要让幼儿对其作品进行仔细地介绍,他们都有各自的表现方法和想法,成人有时很难理解,武断地去评价只会挫伤幼儿的积极性,阻碍新意识的产生。另外,可在教师引导的基础上,让幼儿进行自我评价,如,从主题、色彩搭配、画面布局、内容构思等方面,引导幼儿进行评价,并给予鼓励和肯定。评价的过程是幼儿萌发创新意识、产生兴趣、建立自信的过程,使他们更加努力地去思维、去创造。

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创新意识不可避免地被放在了首位,教师要在尊重幼儿的前提下,抛弃原有的教学观念,引导幼儿自己去发现、去观察、去探索、去创造,让创造教育贯穿于美术活动中,使幼儿在创新的天地里自由地翱翔。

让创造教育贯穿于美术活动中 篇2

一、激发学生对于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我们美术教师要挖掘教材的内涵, 以饱含深情的语言在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要走马观花地忽略了自然美景, 而要仔细观察和感受大自然赐予我们的最好礼物:早晨, 我们会看到东方的朝霞烘托着一轮红日, 晚上, 会看到淡淡的月亮在云朵中穿行照着我们回家之路;不论是闻名遐迩的风景名胜, 还是家乡平凡的山山水水, 不论是名山大川, 还是普通的草木虫鱼, 不论是白雪皑皑的冬天, 还是烈日炎炎的夏日, 不论是百花齐放的春天, 还是硕果累累的金秋, 处处蕴涵着自然之美, 如果以欣赏的心态来品味, 都是那样的富于诗意, 令人陶醉。引导同学充分享受“山美、水美, 人更美”带来的审美情感, 增强学生对家乡以及祖国美好的大自然景色的热爱之情, 培养学生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责任感。

二、培养学生对艺术美的感悟和表现能力

自然之美, 是未经雕琢之美, 有时是芜杂的, 而人类与生俱来有着追求美的天性, 所以艺术家们以浓郁的创作激情, 把仪态万千的人物情态、雄伟瑰丽的山川景色、丰富多彩的奇花异卉、形形色色的虫鱼鸟兽, 渗透着作者的情感和理想挥洒成画, 表达着作者的审美指向和价值观、人生观, 是一种纯粹的美, 所以说美术作品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优秀的艺术作品可以给人带来精神上的享受和共鸣, 使人们的生活内容变得丰富多彩。其摇人心旌、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就像“随风潜入夜”一样, 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润物细无声”地提高了审美修养, 这种效果是任何文字和说教都远不能及的。

艺术是美的使者, 绘画、建筑、工艺美术等视觉艺术形式是沟通自然、艺术与人的心灵的桥梁, 是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感的有效途径。所以教师要利用美术课程的情感性特征, 挖掘美术教材中蕴涵着的深厚的审美教育内容, 让学生在美术教学过程中, 陶冶高尚的情操, 提高审美能力。

如在引导学生学习苏少版美术教材第12册第9课《水墨园林》时, 可以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利用中国画“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的特点, 结合古典诗词来帮助学生理解和鉴赏国画中的艺术之美, 还可以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欣赏清雅俊秀的苏州园林中著名的拙政园、沧浪亭等亭台楼阁的诗情画意, 园中的每一处景色都是一幅优美的图画, 又像唐诗宋词一样曲折有致, 前后呼应, 令人回味无穷。让学生在进行习作临摹和创作的时候, 用酣畅的笔墨、独特的情感, 表现和创造艺术之美。因此教师要在美术课堂教学中, 让艺术美贯穿学习过程, 让学生感受和体会艺术之美, 使学生具有乐观向上的情感和高尚的审美情操。

三、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体验社会美

社会美是指社会领域中在人类实践活动中呈现出的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的美, 是与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分不开的。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进行社会美的教育, 可以让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 得到心灵的自由和释放, 陶冶情操, 提高审美观念和审美修养, 提高生活质量。

例如在学到苏少版美术教材第11册第10课《画人物》时, 可以引导学生学会仔细地观察自己的同学、老师、爸爸妈妈的各种不同的神情和动态, 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对于自身的外在形象是否具有美感有了更多的关注的心理特点, 对学生进行社会美的教育, 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长相, 在社会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让学生明白一个人只有品德高尚, 具有心灵美才是真的美的道理。

美术学科的人文性特征对于提高和完善人的素质具有独特的作用, 所以教师要利用美术教育的优势。在引导学生欣赏自然美, 鉴赏和创造艺术美, 建设社会美的过程中, 培养学生从小就具有审美意识和情感, 让学生乘着美的风帆, 徜徉在艺术的海洋中, 在快乐健康中享受美好的生活。

参考文献

[1]高友德.青年与美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1986.

让多样化活动贯穿于课堂教学中 篇3

一、观察表达活动,体现自主性

充分利用图片等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阅读文本的兴趣。让学生观察、感受、学习,丰富他们的语言词汇,训练他们的语言表达。在阅读教学的基础上,组织指导学生表演,像这样的文章是学生所喜爱的寓言童话类故事,表演更能给他们带来乐趣。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自己观察、体会,最后让学生口述所看到的事件。由于学生自己置身于这一情境中,观察最细,感受最深,不难带着丰富的感情色彩,绘声绘色地描述表演的内容,也训练了语言。学生在体验、表演中不仅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也感受到小稻秧的无可奈何和杂草的霸道,更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二、诵读感悟活动,理解文本

课文的感情朗读应在理解词语,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可以以提示语为突破口,这些提示语与理解课文密切相关。文本中的词语不需要直接灌输给孩子,也不需要孩子查字典背解释,要通过不同的形式让学生加深对词语的感悟。比如对于“一拥而上”、“不由分说”、“纷纷”等词语,让学生表演出自己对词语的理解。“喘不过气”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一想自己跑过步后喘不过气来是什么样子,怎么说话?运用图片、动作、反义词等等方式进一步把学生带入生活,将自己置入情境,用自己的生活感受来读。

朗读是体验文本情感的重要手段,朗读有助于学生用整个心灵去理解和体会。在本文中朗读的语气是不同的,如野蛮的杂草气势汹汹的话、喷雾器大夫洪亮的声音、有气无力的杂草的话语。可采用让同学们边开展指名读、齐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在朗读的过程中使同学们融入课文境界中。

三、讨论交流活动,增添兴趣

“小稻秧刚搬到大田里”,原来在哪里?我执教时增添了这个环节,在这里渗透科普知识,让学生自由讨论交流,现在城市的孩子根本不知道稻子是怎样从种子生长成一粒粒粮食的,甚至不知道我们每天吃的米是稻子还是麦子,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了解小稻秧的生长过程,了解农作物生长的知识,更好的体会杂草的可恶。

在小稻秧成功地脱险后,让学生设想自己就是小稻秧或杂草,你会怎么想?把学生带入文本,从文本走向了生活,联系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观点。这样的情境是一种认识的升华,是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表演体验活动,体现个性差异

对于中年级段的孩子来说,表演体验活动可让孩子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刻,课外的学科活动更能对文本进行新的创造、拓展和延伸。让学生想象杂草被除草剂打倒的情景和小稻秧又生机勃勃时的表现,既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给不同性格的孩子有展示自我的机会,想表演的可以表演,想一边读一边做动作的也可以,想做导演的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说戏,体现每个孩子不同的个性差异。课后孩子们戴着表演的头饰向全年级师生展现了这样一出课本剧:

禾苗们:来来,我是一棵禾苗,苗苗······我们破土了。

禾苗1:你问我们是谁?我们是一群———(禾苗齐说)快乐的禾苗。

禾苗2:今天的故事叫做《揠苗助长》。(一个一个出示字)

禾苗3:故事的主人公是我们的主人,他叫王小虎。

禾苗4:他是个勤劳的人。

禾苗5:他是个懂科学的人。

禾苗6:正因为他的精心照顾,我们才能从黝黑的土中破土而出。

禾苗齐说:对呀,对呀,他呀,去参加农业达人评比也没问题,(七嘴八舌)把我们种植的这么健康······

王小虎:我叫王小虎,今年25,虽说长得有些土,但我内心很淳朴,从小我就迷恋这一片肥沃的黑土,种啥长啥,只要你肯吃苦,其实城里人也很羡慕我,没听过广告里天天播吗?生活的最高境界“农夫山泉,有块田吗?”

路人甲:小虎,走,一起耕田去。今年种粮大王,我看你真给力。

王小虎:那是,非我莫属!

在看完孩子们表演的风趣幽默的课本剧后,观众都是捧腹大笑,孩子们不会忘记这一次表演的经历。一篇课文的学习不仅仅限于语文课堂的观察、感悟、交流、表演,还要在生活中运用好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发挥各自的才能把文本内容与生活相结合,把感悟、交流、表达、体验融为一体,强化孩子的感受,源于课本而高于课本,在文中品,在生活中体验,由内心真正体会生活哲理,提高思想品质,整体组织得到提高,达到学会做人的目的。

让人文教育贯穿于数学之中 篇4

一、结合数学知识进行人文知识教育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若能结合数学知识的学习,渗透人文知识的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而且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后,用多媒体演示,把直径为2∶1的两个圆或半圆组合成许多美丽的图案:

教者称图(1)犹如弯弯月亮当空挂,称图(2)为阴阳八卦图,称图(3) 犹如蝙蝠凌空展翅飞,称图(4)为鲤鱼跳龙门……学生对这些图形不但饶有兴趣,而且印象深刻。

在教学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后,用多媒体演示,引导学生归纳这些图形的面积公式的共性,探索它们的统一公式:从梯形出发,将梯形的上底b(假设b<a),向另一端逐渐缩短成一点,转化为三角形,把三角形看做上底为零的梯形,用梯形的面积公式计算: ,正好是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把这五种基本图形及面积公式统一于梯形和梯形面积公式。这种知识间内在的和谐联系,既使学生理解了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又赋予学生良好的审美感受,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操。

二、结合数学教学进行人格教育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必须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以自信和自主。例如,教学了正反比例的意义后,练习中出现了这样一题:“判断三角形的底一定,它的面积和高成不成比例,为什么?”在学生用手势进行判断后,笔者让学生说理。一生说: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与高的积除以2.它的面积除以高就等于底的一半,因为底一定,则底的一半也一定。所以面积和高成正比例。在笔者表扬他叙述很完整,准备继续练习时,有一成绩中等学生举手说:我是假定三角形的底是1,高分别是2、4、6…,三角形的面积则是1、2、3…因为面积和高的比值是一定的,所以他们成正比例。这一回答使笔者更深刻的体会到,学生的思维是不拘一格的。这道题是较难的,但用这一方法学生会更易理解。笔者不禁称赞他:“你是个善于思考的人,老师也很佩服你。”一个简单的教例,就成了一个很好的人格教育素材。

三、结合数学教学进行新道德教育

关心人与自然、社会、他人及集体的关系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亦称之为新道德教育。在数学教学中,可通过对数学问题本身的探讨,或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间的相互协作等途径,对学生进行新道德教育。如在教学了“统计”知识以后,教师可收集我国陆地面积、耕地面积、森林面积和草地面积的人均占有量和这些资源的世界人均值的数据,让学生计算出我国的人均占有量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比为1∶3、1∶3、1∶7、1∶2,并制作成统计表。在分析统计表的过程中,学生知道虽然我国地大物博,但资源的人均值与世界人均值有很大的差距,并受到要珍惜各种资源,要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爱护我们的家园的教育,这样,学生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同时,又了解了社会,了解了自然,把自己与社会、自然紧密地联系起来。

四、结合数学教学进行情感教育

好的数学教材總是充满人文精神的,我们在强调教材的工具性时,首先要充分开发人文资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容。爱因斯坦说:“只教给人一种专门知识、技术是不够的,专门知识和技术虽然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他一个和谐人格,最重要的是人要借着教育获得对于事物和人生价值的了解和感悟。”讲课中将数学教学融于当今改革开放、科技进步飞速发展的形势中,融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上一篇:藏龙瀑布的作文下一篇:预防和制止家暴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