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创造教育(共12篇)
幼儿创造教育 篇1
实践是创造的源泉, 创造力提升幸福指数, 要培养创造性人才, 提升孩子的幸福指数, 就要鼓励孩子勇于实践、为孩子创设实践。要解放孩子的自由, 让他做有意思的活动, 开展他们的天才。教育家陶行知说“行是知之始, 知是行之成。”意思是知识源于行动, 通过行动获得的知识才是更可靠的。有行动的勇敢, 才有真知识的收获。书本是对前人的总结, 是别人实践中获得的知识。人类的创造发明无不是从实践中得来, 人类是在不断实践中前行。具有创造力的孩子, 内心世界会更丰富, 生活中会更充满自信, 这就具备了内心愉悦与幸福的前提。现代教育观中对教育内容的界定决不仅仅指知识, 态度、情感、能力方面的内容是更重要的教育内容, 因此以自身发展为本, 培养“完整儿童”, 实现儿童幸福已成为现代教育的最新观念。幼儿园应与家庭、社会密切合作, 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 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 扩展幼儿的生活和学习空间。要培养创造性的幸福儿童, 幼儿教育要突出实践活动地位, 加大实践活动范围, 在实践中培养创造力, 在创造中体验幸福。具体做法如下:
一、解放孩子的时间和空间, 丰富视野
中国的应试教育从幼儿园开始就把孩子禁锢在教室里, 课本中,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知识化, 教给孩子死的知识, 禁锢了孩子的思维, 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天性。所以我们一要解放孩子的时间, 把孩子从忙于学一加一等于二, 从忙于上英语班中解放出来, 带领孩子到大自然中, 看看花草鸟虫, 看看小草怎样顽强的从大地中挺拔生命, 带孩子到工厂中去, 看看我们刷牙的牙膏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像爱迪生那样, 看看铁匠炉里的铁为什么变红并变软了。充分利用感观积累创造素材, 创造性思维活动不是凭空而来的, 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活动离不开形象的支持, 教师应通过各种活动, 为幼儿创造运用各种感官去接触外界事物的机会, 让幼儿去看、摸、闻、听, 在头脑中储存大量的表象, 慢慢地他由依赖实物思维变成依靠头脑中的表象来思考, 使他们的思维越来越活跃, 为他们进行创造提供条件和基础。
二、解放孩子的双手, 鼓励探索
孩子不仅用双眼用大脑探索这个世界, 孩子更有一双天生探索的手, 天赋的行动本能, 但是长期以来, 在家里, 所有的工作都被家长代替了, 孩子们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 家长对孩子呵护有加, “不要拿, 小心被碰到, ”孩子们的探索精神就被扼杀在家长的无微不至的叫停中。在幼儿园, 教师更加不允许小朋友动, 甚至要求孩子手背后。所以在中国的教育理念下, 孩子从小就被束缚着。其实在美国的教育中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当年的爱迪生正是违反了教师的训条, 就蒙受“坏蛋”的声名, 不到三个月, 爱迪生被“坏蛋”的空气逼走了。爱迪生的母亲不服气, 她以为她的儿子并不是“坏蛋”, “蛋”并没有“坏”, 她就教他先在地窖里研究化学, 后来研究物理, 结果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科学家。所以爱迪生的成功, 幸而有他的妈妈, 否则老早就把他的天才牺牲了。现代幼儿教育要避免扼杀爱迪生式的天才, 要努力创设条件, 把孩子的双手解放出来, 造就探索发明的小手。
三、构建生活实践课程体系, 引导实践、提升创造
幼儿是在自身与周围环境中的人、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展的, 幼儿的学习方式以感性经验为主, 幼儿的生长发展基于生活, 幼儿在生活中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获得多方面的经验, 尤其是直接经验, 从而不断提高能力, 因此, 幼儿园课程应以实际经验为主, 只有实际化、感性化的经验, 才能真正具有促进幼儿发展的意义。幼儿通过自己的活动不断获得有关周围世界的经验, 并将这些经验逐渐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从而实现身心的发展, 因此, 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上课观念, 创造条件为幼儿提供参观、实验、制作、游戏、生活实践等活动。苏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 孩子的新能力, 最先是借助成人及其他有能力的同伴合作来发展, 再内化为孩子心理世界的一部分, 即一段距离——由独立解决问题所显示的实际发展程度与经由成人知道或与有能力同伴合作来解决问题所显示的潜在发展程度之间的距离, 这段“距离”就是孩子的“最近发展区”。教育应在孩子的最近发展区里提供经验, 才能唤起幼儿正在发展中的心智功能。幼儿实践课程体系, 就是创设条件为幼儿提供参观、实验、调查、制作、游戏等实践活动, 鼓励幼儿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注重幼儿的实践与探索, 使幼儿有实实在在的经历, 让幼儿敢于尝试, 自己解决问题完成任务, 挑战孩子的能力。为此幼儿园要建构幼儿喜欢的, 可操作的实践课程体系, 关注自然、社会、生活, 帮助幼儿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 推进幼儿对自我、社会、自然之间的整体认识和体验, 谋求幼儿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 提升儿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
四、在实践课教学中循序渐进的培养创造力
幼儿对天空、对白云、对树影, 甚至一个简单的圆形都会闪现创造的火花, 可以说幼儿的创造力无时无刻不在。因此, 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 密切注意孩子的一切活动, 及时发现幼儿的创造性, 并加以肯定和引导。教师应根据幼儿已有的认知结构特点, 注意有计划的、循序渐进地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我在本班幼儿的打击乐教学过程中是这样做的。小班时, 幼儿的年龄小, 控制能力差, 就可先采用一些他们感兴趣的方法进行节奏训练。比如, 让他们模仿乐器发出的声音。敲小铃时, 他们就创编出小鱼游、小鸟飞、下小雨等动作来表现;敲大鼓时, 他们就创编出熊走、打雷等动作来表现。到了中班, 我就鼓励幼儿创编出与教师不同的配器方法。到了大班, 我则让幼儿参与到改变一些乐曲的乐句、乐节、节奏型中去。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能力的不断提高, 我对他们的要求也不断提升, 在不知不觉中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幼儿的实践与创造教育就是要培养幼儿主动学习、积极交往、大胆实践, 创设与提供适合幼儿发展的环境、情境和材料, 引导幼儿探索实践, 在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基础上, 培养幼儿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提升儿童的快乐幸福感。
幼儿创造教育 篇2
面对孩子们的身心疲劳,我不禁反思:什么样的幼儿教育才是真正高质量的幼儿教育?幼儿发展的真正含义究竟是什么?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基础阶段……它要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新《纲要》在重视幼儿的“兴趣”、“情感”、“态度”的同时,关注幼儿自身的“体验”、“感受”;强调“合作”、“参与”、“探索”、“自主选择”;提倡教师通过“引发”、“支持”幼儿参与环境的积极互动,让幼儿去“主动构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科学的探究活动,体验发现的乐趣”,“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形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从以上的表述我们不难看出:教育完成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发展幼儿的创造能力。
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教师已经不再是幼儿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如果继续充当“知识传递者”不仅没有实际意义,更会禁锢幼儿思维,限制幼儿对外界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从而妨碍幼儿创造意识的萌发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应该从知识的传递者转换为幼儿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引导者和支持者。
作为幼儿认识世界的引导者,教师是提供舞台、指出方向、关键时刻给予指导的“导师”。我根据幼儿的智力类型和学习风格激发幼儿产生好奇心和探索周围世界的欲望,并引导幼儿亲自操作与实践,如种植花草、饲养小动物、到展览馆参观等,或给幼儿提供一些问题动脑筋思考,从而保持幼儿求知的兴趣和欲望,不断引导他们认识周围的一切,促进他们创造意识的萌发。作为幼儿探索世界的支持者,教师是鼓舞幼儿“士气”、帮助幼儿克服困难并在关键时刻给予援助的“后盾”。我积极鼓励并支持幼儿克服重重困难,帮助幼儿发现问题,探索未知世界,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科学探索活动“我是小侦探”中,我从幼儿自身特点出发,通过设疑,调动幼儿当小侦探的兴趣,并投放大量“侦察”工具,让幼儿主动猜测,积极探索,启发幼儿从不同角度提出各种不同的看法,让每位幼儿都成为活动的主体。活动过程中有的幼儿用放大镜观察线索;有的幼儿拿明胶片取指纹进行对比;有的幼儿收索着周围可疑的现象……我及时表扬大胆尝试、不怕挫折的幼儿,不讥笑看起来似乎荒谬怪诞的观点,不强制幼儿只接受一个模式的答案,使所有幼儿都能体验到探索的喜悦,让具有不同个性特征、不同发展类型的所有幼儿的创造能力都能够自由迸发。
幼儿教育中幼儿创造力的培养策略 篇3
幼儿教育 创造力培养 素质教育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幼儿教育的内容和重点也跟着发生了变化,幼儿教育中的创造力的培养成为幼儿教育中较为重要的主题,应从课堂内容、主题活动、游戏等方方面面着手去发现、发展幼儿的创造力。
一、幼儿创造力的特点
幼儿的创造力不同于成人,它更异想天开、更别出心裁,也许并不与现实相符,但这便是幼儿创造力的独特之处。
1.模仿性
创造与模仿本就是一对双生姐妹,相伴而生,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幼儿的大脑世界最初是一张白纸,他没有很多经验可以参考,所以更多的是对身边的人或事进行模仿,在模仿中却能加进自己独特的点子。
2.自发性
幼儿的创造活动是一种随意行为,是幼儿自发地、自主地发生,没有什么既定的计划与目标。
3.灵活性
幼儿的创造活动都有其独特的特点,他不会照葫芦画瓢,他会在其中加入自己的意识,探索属于自己的东西,不同于他人。
4.差异性
幼儿的创造力是有一定的差异性的,不同性别的儿童、不同年龄的幼儿,他们的创造力是不同的。有的幼儿创造性强,有的幼儿创造性弱;有的幼儿在某一方面的创造力弱,而在另一个方面的创造性却很强;有的幼儿的创造性发展的比较早,而有些幼儿的创造性能力发展的较迟。
5.低价值性
幼儿的创造活动是幼儿自发的、随意的一种行为,由于其年龄特点,经验有限、认知有限,其创造性的活动并不能直接变成有利于社会的发明创造,并不能给世界、社会带来可观地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
二、幼儿创造力的培养策略
1.从美术教育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幼儿是一个独特的群体,其认知、经验都还很不成熟,语言的发展有限。因此,幼儿更多的是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的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以及在绘画过程中加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从而表述出自己的创造性成果。作为教育者,我们就应该更多的提供给幼儿进行绘画的平台、环境、机会,使幼儿想画便画,想怎么画就怎么画。
2.在幼儿教育中采用鼓励、引导策略
幼儿的创造性活动不能以成人的标准来衡量,他的想法可能与现实是不相符的,但作为教育者的我们,该做的是鼓励及引导,通过询问、分享等方式,去了解幼儿的创造作品的本意。切忌做的是指正、批评、教导,那样会使得幼儿丧失继续创造性活动的积极性,这就阻碍了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3.珍惜幼儿的兴趣、好奇心和想象力
教育者对于幼儿的各种兴趣以及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想象力,应该积极配合及引导,不能以成人的思维去定义幼儿因好奇或兴趣而产生的各种行为。幼儿的兴趣、好奇心是幼儿创造力发展的前提,只有在有了兴趣、好奇心,才能吸引幼儿进行其他的后续行为与创造。如果我们打压了幼儿的兴趣、好奇心,那么幼儿给出的直接反应就是逃避,甚者会有恐惧的心理状态,这都阻碍了幼儿创造性发展的方向及内容。
4.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
在日常教学中,多给幼儿提供可以发挥想象的环境,发展其思维能力。注重发展幼儿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努力使幼儿对同一个问题可以得出多种答案,这就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例如:外面突然下起了雨,而很多小朋友都没有带雨伞,就可以将这样的问题留给幼儿,“下雨了,我们都没有伞,该怎么办呢?”幼儿的回答可以很多种,但要求不能重复。引导幼儿得出多种答案,“去商场买一把新伞”“在超市里避会”“叫辆出租车回家”。经常有意识的培养幼儿思考问题,从而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为创造性活动做好基础性准备。
5.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在主题活动中,利用情景熏陶,多为幼儿准备各种丰富多样的操作材料,可以满足幼儿探究的思维,也可以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例如“科学实验”课程,里面有各种各样的操作材料,可以通过动手操作,了解很多自然现象,明白一些原理及操作技巧。幼儿的创造性活动需要通过双手来实现,因此动手能力的培养,也是在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6.培养幼儿创造性的个性品质
一些幼儿在平常的生活和学习中表现出来不怕困难,自信心十足,独立性、抑制力强,情绪强烈并稳定,有很强的探索动机。但这些优秀的个性品质正是创造性能力发展的前提。作为教师我们应善于发现幼儿的这些特点,并给予适当的鼓励与赞赏,协助幼儿形成这些良好的个性品质,他们在将来会表现出很强大的创造力。
三、结束语
幼儿的创造力的发展,有依赖于家长与教师的共同重视与培养。因此,家长和教师都要掌握好方法,在日常生活与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幼儿的创造力,以便于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将幼儿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参考文献:
[1]范雪萍.浅议幼儿创造力的培养[J].发明与创新(教研之窗),2011,(11).
[2]陈淑娟.幼儿创造力培养[J].教育教研,2011,(5).
[3]朱剑琢,彭宪玉.培养幼儿创造力的几点体会[J].新华教育导刊,2011,4(10).
艺术教育与幼儿的创造想象 篇4
在幼儿艺术教育实践中, 我们意识到, 艺术教育无论是内容还是教学方法、手段, 对培养孩子的创造想象力都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幼儿艺术教育是非专业艺术教育, 《纲要》指出, “幼儿美术、音乐教学要教给幼儿粗浅的知识和技能, 初步培养幼儿对音乐、舞蹈的兴趣和节奏感, 发展对音乐的感受力、记忆力、想象力和表现力等”。想象伴随着艺术而发展, 成为艺术活动的心理动力和组成因素, 而艺术活动力又为想象力的发展提供了现实化、形象化、具体可见可闻的载体, 这个载体是充分自由的, 又能超越时间、空间和生命, 现实幻想的种种限制, 从而为想象创造了可以自由驰骋的广阔天地。幼儿在载体的交流中很容易通过色彩组合、音调的节奏和弦律、动作姿态和表情等因素产生自由联想, 久而久之想象力不断发展, 如同托着想象的双手, 通过这个载体, 幼儿的想象力才会展开自由的翅膀在广阔的领域里飞翔。
在幼儿时期, 幼儿想象力的发展具有特殊表现。因为幼儿的知识经验少, 也就摆脱了成人的定式化作用的影响, 异想天开, 既离奇而又独特, 正是想象力萌发而又十分活跃的时期, 在这个过程中又总是溶入纯贞的情感因素。有个孩子画冰箱的时候, 他说冰箱躺在地上, 他想到的是能够取出放在上层的冷饮;有个孩子把奶牛的肚子上画上个自来水小笼头, 他认为喝起牛奶更方便。这就是创造想象的模型, 也是创造性活动的起步。可见, 在艺术教育中, 不能停留在模仿、再造的基础上, 而要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引导他们自由大胆的想象, 把儿童创造性想象发展的可能性变成现实。
观念的明确固然重要, 更要进一步思考的是如何在实践中去做的问题。笔者总结几年来的经验体会到, 实践能否收到良好效果, 有这样几个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思索。
一教学中幼儿与教师的主体与主导关系的摆正
陶行知先生当年曾针对教育的利弊提出了“六个解放”的思想。即:解放儿童的头脑, 让他们从成见曲解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双手, 给孩子动手的机会;解放儿童的嘴, 允许他们提问题;解放儿童的眼睛, 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多彩的世界;解放儿童的时间, 给孩子更多的自由……时至今日, 陶先生的思想仍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反思的, 教育是为了发展, 我们必须把孩子摆在主体的位置上, 尊重孩子、相信孩子、理解孩子, 给孩子一个心理充分自由的空间, 让孩子自由联想, 这是创造想象发展的重要条件。有位教师在教命名画《鸡妈妈搬家》时, 发现有个孩子把小鸡和小鸡的食物搬到了屋顶上, 通常看来这种奇思怪想近乎恶作剧, 孩子却说这是为了防止别家的鸡来抢食物。我们必须意识到, 往往是这些成人不能理解的奇思怪想正是童心世界中多么可贵的东西, 教师此时的态度是鼓励引导其发展还是否定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二丰富孩子的记忆表象
创造性想象尽管是不依常规, 仍是建立在头脑已有表象的综合化、拟人化、典型化的结果。由此看来, 孩子头脑中记忆表象的储存对创造想象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儿童记忆表象的获得是感知记忆的结果, 尤其是观察能力。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多引导孩子观察生活, 接触自然。陶行知先生主张:“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的农、工、商、三教九流, 自由地对宇宙发问, 与万物为友, 并向古今中外的三百六十行学习。”收集丰富的感性材料, 扩大认识眼界, 扩充生活经验。
在活动和游戏中, 通过故事画册、电视节目、乐曲等途径给孩子提供大量的形象素材, 这都是增大孩子视觉表象的好方法。
三有关的创造想象的形式训练
创造想象的基本方式有这样四种:拟人化、典型化、综合和夸张。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在头脑中表象的基础上, 融进个人的理解和情感的自由联想。
如在绘画和泥工课上, 让孩子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 并设法突出地表现出来, 小猫是胖的、狐狸的嘴是尖尖的、大灰狼巨齿獠牙多凶残, 训练孩子通过夸张的手法进行创造想象。激发幼儿的情感体验并在音乐、舞蹈中用动作和表情加以体现, 在命题画、手工制作上引导孩子大胆地去做, 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来训练孩子的创造性想象。
四与创造性思维训练相结合
创造想象力的发展并非是一个孤立的过程, 总是和感知、记忆思维等活动联系在一起的, 尤其是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想象紧密配合, 相互依托。创造思维的新颖性、流畅性、独特性和变通性是幼儿进行创造想象的重要条件。艺术课上我们要引导孩子独立思考, 从多种角度去认识问题, 善于接受新事物, 并能随客观事物的变化去主动地探索和适应。避免让自己的思维活动被固有的成见、迷信、偏见等层层的裹头布包缠起来, 我们还要努力改变幼儿园教育中一切束缚儿童思想的观念、制度、措施及方法, 把握教育方向, 更新教育观念, 开拓思路, 使儿童的创造性得到更好的发挥和发展。
此外, 儿童的个性品质在创造想象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艺术教育中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同时艺术教育强大的吸引在培养幼儿的个性品质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我们要鼓励孩子大胆探索、独立自信, 尽量少用定性的评价, 而是多肯定、多认同, 逐步培养和发展幼儿的创造性人格。
幼儿创造教育 篇5
摘 要 幼儿美术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幼儿创造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本文在指出近年来幼儿美术教育方面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给出了如何培养幼儿创造力的具体对策,涉及到:构建激发兴趣的和谐氛围、教会幼儿必要的美术知识、带领幼儿融入丰富的生活以及合理鼓励幼儿的美术成果。
关键词 美术教育 幼儿 学前教育 创造力
一、引言
幼儿创造力的培养是我国学前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这是因为创造力是幼儿认识及智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幼儿创造力是国家的财富,是未来的希望。美术教育是幼儿创造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幼儿美术绘画一般分成三大阶段,分别是:涂鸦阶段、象征阶段以及图式阶段。幼儿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思维阶段,采用的主要是拼接方式。因此,幼儿的生活世界越生动丰富,积累的表象也会越多样化,创造潜力也会越大。
然而据笔者的从教经历以及相关资料的研究,发现:在幼儿美术教育方面存在不少妨碍孩子们创造力发展的因素。比如,不少幼儿教师习惯于先示范、再让幼儿进行依葫芦画瓢式的绘画,甚至直接要求孩子们绘画时的颜色、形式都要与示范画一致。这样的美术教育方法虽然能够教会孩子们一些绘画的基本技能与方法,但是却严重阻碍了幼儿的思维及想像力的发展。
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引导,鼓励幼儿通过各种形式进行美术绘画来表达自己的理解与想像,接纳幼儿独特的审美感受。本文就是针对幼儿美术教育,探讨如何培养幼儿创造力的对策。
二、构建激发兴趣的和谐氛围
绘画创作的灵感取决于一定的氛围。教师在指导绘画时,要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让幼儿有足够的自由和信心,思维不受限制,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敢于大胆作画,大胆创新,创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
构建激发幼儿兴趣的和谐氛围,幼教首先要注意在情感上亲近孩子们,培养师生之间的亲密感。幼儿的心理反应是比较敏感的,他们感觉氛围温馨、可预测,就会产生安全感受,也就会有更多的`兴趣去创造快乐。当然幼教也要提供足够的资源去启发孩子们的创造潜力,让孩子们借助于各种创造性的媒体去绘出心中所想的内容。教师不要以质疑、冷漠的态度去面对他们,应该以微笑、赞许的神情去对待他们,同时根据孩子们提出的需求,在保证安全及可行的前提下,尽可能满足孩子们,让他们去尝试新的东西。当然,教师要有一定的忍受能力,比如:孩子们的吵闹、混乱、无理等。因为有时候,幼儿处于高度绘画创造欲望以及兴奋时,他们就会更加活跃,有点手忙脚乱。如果教师过于注重所有时间内的良好秩序,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们的创造能力的发挥。
三、教会幼儿必要的美术知识
要想让幼儿在美术教育中更好地培养创造力,掌握必要的美术知识是前提。因此,首先,教师应该教会幼儿必要的绘画知识,让孩子们掌握最基本的绘画技能。比如:可以指导孩子们学会绘画工具的灵活使用,能够根据需要进行色彩的调配及合理运用。并给孩子们提供丰富的美术材料。因为爱动好玩是孩子们的天性。一个模型、一张绘纸都会让孩子爱不释手,摆弄半天。因此在美术知识教授的过程中应尽量提供幼儿感兴趣的物质材料,让孩子们多看、多摸、多玩,从而激发幼儿的创造意识。
其次,在具体的绘画技能方面,教师要指导孩子们学会以不同视觉角度去观察人与物。另外,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大胆地采用线条、色彩以及构图进行初步的创造性尝试。教师在美术教育过程中要真正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发现幼儿在运用所学美术知识时所创造的闪光点,并进行及时的因势利导,从而给幼儿创造的自信心,促进孩子们创造性思维的不断发展。
四、带领幼儿融入丰富的生活
幼儿美术教育应该注重体验学习。只有让幼儿亲自参与活动,印象才会更深刻,也才会更容易激起创造的动力。比如:每年春暖花开之际,可以组织幼儿去春游。这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个快乐的旅程。幼儿可以看到青青的小草、各种颜色的小花和水果,可以在花园里玩游戏,可以观看路上流动的风景。活动结束后,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美术教育,让孩子们画出春游的主题画,表现出孩子们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就会发现孩子们的快乐跃然纸上,呈现较好的创新性。
五、合理鼓励幼儿的美术成果
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艺术领域的指导要点中明确提出:“ 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可见,针对孩子们的美术成果,教师应该进行正面的评价。
即使是细微的进步也应该给予表扬与鼓励,不足的地方可以通过委婉的方式提出。比如可以通过“你画得真棒!”,“画得真像,真漂亮!”等语句对孩子们的成果做出肯定的评价。同时,教师应该耐心倾听孩子们绘画的想法,真正知道他们在作画时的所思所想,这不仅可以增强孩子们的表述能力,更可以拓展孩子们的想像力。
六、总结
创造力对于任何时代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创造能力的培养应该从幼儿抓起。美术教育是学前教育的重要部分,是创造潜能的载体之一,能够为幼儿的创造能力发展提供一个空间。幼儿通过美术活动,不仅可以引发幼儿丰富的审美情感,而且可以呈现幼儿内心世界,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总之,利用美术教育是培养幼儿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应该得到更多幼儿教师们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张平,余朝肃.怎样提高幼儿美术教育活动的有效性[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01.
幼儿创造教育 篇6
一.创造教育的主要思想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体系的建立,是根据大量的实践,是中西方创造教育思想珠联璧合的结果。陶行知认为,创造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是一个民族文化中的精髓。所谓创造教育,即是培养民族活力的教育,是培养学生“独出心裁”能力的教育。什么是创造教育?陶行知论述了两点:第一,以社会为学校,学校和社会是融为一体的,学校就是社会,社会就是学校的意思。主要是让教育从学校走出去,在社会中去学教育。第二,是以生活为教育,教育是从生活中得来的,我们要从生活中去学,教要教得其所。
二.创造教育的目的和实施方法
1、创造教育的实施方法
教师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人,创造出一个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学生。陶行知指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说得简单些,老师创造了学生,而学生也反作用于老师,创造了老师。教育工作者要创造出值得学习和崇拜的理论技术,即教师创造教育的目的,是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和理论与技术。
2、创造教育的实施方法
陶行知认为,“儿童是有创造力的,这是千千万万祖先,至少经过五十万年与环境适应斗争所获得而传下来之才能之精华”。所以,我们首先需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儿童的创造力,是为了培养发挥儿童的创造力。如何培养?陶行知提到了充分地营养、良好的习惯及因材施教三点:首先,要为儿童创造力的发展提供身体上和精神上的营养,包括强健的身体、清醒理智的头脑、求知的欲望等个性特征,因为创造力是架在个性与才能之间的桥梁;其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有助于发挥创造力;再次,要注意“因材施教”,他重视儿童个性的发展,指出“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处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
三.创造教育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1、应该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氛围,利于幼儿发展创造力
无论在幼儿园还是在家里,我们要积极为幼儿创造力的培养创造一个宽松、愉悦、温馨和谐的师幼环境,只有让孩子身心放松了,他们才能够大胆想象、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另外,我们还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学会倾听,给孩子说话的机会。活动中,也不要因为过多考虑活动秩序等问题而抹杀孩子们提出的个性化问题,我们要用孩子的眼光看问题,耐心倾听理解孩子们的每一个奇思异想,并给予肯定,创设以人为本,以幼儿为主体的轻松活动氛围,从而充分发挥孩子们的想象与创造能力。
2、从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可以启迪儿童开拓思路
在幼儿日常生活中,老师要引导孩子摆脱一些拘束的想法、观念,自由地去想象,多角度地去看待问题。其实,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那样,生活就是教育,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时常做个有心人,抓住生活中的一切教育契机,引导幼儿从不同立场、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开展讨论,同时,注意问题的开放性,让他们多动小脑筋,久而久之,孩子们的思维就会活跃,想象就会因此越来越丰富,不知不觉中,孩子们的创造思维也会得到锻炼,从而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
3、正确地对待孩子的好奇和疑问
好奇、好问是儿童的天性,是每个孩子天生具备的。儿童有时候问的问题很奇怪,甚至不符合逻辑,而我们大人通常会认为这是孩子们无知、不合逻辑的表现,孩子们的设想也大多会被扼杀掉,而往往就是这些看似异想天开以及千奇百怪的发问,正是他们创造力的体现,而我们却把他们刚萌发的好奇心、创造性火苗给熄灭了。现在正值秋季,今天路过楼梯口旁边的枫叶树时,有一个孩子就问我:为什么这个像手掌的树叶变成了红色的了?一开始我没在意,因为对于成人来说,这是个多么无意义的问题,或许是太司空见惯了。后来,我想了一想,这个问题我也回答不出,我只知道到了秋天树叶就变黄了,但我说不出为什么。我明白了孩子的每一个问题都是他们认识这个世界,认识自然的一个重要的途径,他们发现的正是最真真实实的存在。后来,我查阅资料后告诉她,树叶他也变老了,由于温度降低叶子里的叶绿素也少了,所以也就不再绿了……我认为孩子们的好奇心正是创造的动力。
4、培养儿童动手操作能力
陶行知指出:“手和脑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儿童是在不断地探索、尝试、操作中进行创造活动的,只有通过自己一系列的探索,他们的创新思维才能更加符合现实、更具有实际效果,同时,儿童在每一次的实践操作中得出结论、获得教训,其实就是创造力的表现。比如在一次泥工活动《做饼干》中,我给孩子们提供了积木、回形针、签子等诸多辅助材料,活动中引导孩子利用材料进行尝试、探索,做出饼干,因为活动中材料丰富、活动过程操作性强,因此引发了他们浓厚的探索愿望,最后他们做出的饼干造型新颖、花纹各不相同。整个活动比较成功,也让我真正理解了陶先生所说的操作就是创造教育的含义。
幼儿创造教育 篇7
一、陶行知教育思想概述
1.生活即教育。
在陶行知先生看来, 生活是包罗万象的, 在生活中人们可以找到一切需要的答案, 所以, 教育应该涵盖于生活之中, 这样才能让教育充满活力和生气。陶行知先生反对脱离生活的教育, 他认为, 如果教育没有以生活为中心, 那么教育就会成为死教育, 学校就会成为死学校, 而课本也随之成为死课本, 教育成了禁锢人们思想的牢笼。在幼儿园的教学过程中, 老师所运用到的教学方法大多是做游戏, 利用到的教学工具也多为滑梯或小模具, 这样的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有多少可想而知。
2.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理论与“生活即教育”的思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 虽然陶行知的“社会及学校”的教育思想是在对杜威的“学校及社会”学说的批判基础上提出的观点, 但是后人在解读他的这一思想时也完全可以看到“生活即教育”的影子。幼儿园的教学模式一般是满足了幼儿好动的天性, 却没有将学校与社会联系起来, 当前的幼儿园很少考虑社会需要什么就去培养什么, 所以对幼儿创造力的培养往往是幼儿园教学中最不受重视的一项内容。
3.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 既是对老师教学方式的要求, 也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 如果没有合理、适当的实践内容, 便不能算作是在教, 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如果没有恰当的实践内容, 那也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学, 所以, 教学做应该进行和谐的统一。目前的幼儿园教学, 通常都是学生在做, 在学, 而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只有教, 没有学, 这样就容易造成对幼儿内心感受的忽视, 对幼儿的了解也就不能做到很好的掌握。
二、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1.从行动中听懂孩子的画。
幼儿教育是孩子人生中的基础教育, 处于这个阶段的孩子有很多的特点, 如活泼好动, 想象力丰富, 好奇心强等等。幼儿园孩子的这些特点都是他们人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 如果老师在幼儿教育的教学活动中合理地引导和发展孩子们的这些能力, 那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以及生活中, 他们都会是极富创造力的, 反之, 将他们的这些特点当成是缺陷和不足, 进而扼杀, 那就是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扼杀在了摇篮之中。
当前的幼儿园教育走入了怪圈之中, 大部分的幼儿园都将幼儿圈进一个固定的范围和模式之中, 幼儿们的行为都不能逾越这个范围, 否则就视为犯规。近几年, 新闻中频现的幼儿教师虐童事件中, 处在事件中心的幼儿教师, 每被问及原因, 也总是回答“孩子不听话, 太闹了”, 从这之中也可窥见当今幼儿教育现状的一二。就如同陶行知先生所作的一个比喻, 有一类先生, 把活泼的小孩子都当作是书架子或字纸篓, 而把自己当作是生产书架子和字纸篓的人了, 把学校当成是制造书架子和字纸篓的工厂了。这种教书的方法严重阻碍了幼儿个性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 极不利于小孩子的健康成长。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 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 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培养小孩子的创造能力需要给这些小孩子足够的空间, 就拿孩子画画这件很平常的事情来举例。幼儿们因为想象力很丰富, 如果老师给他们足够的空间让他们去作画, 那么, 老师得到的结果可能是一些天马行空的涂鸦, 初看, 老师可能很难弄懂, 但学生们自有他们的想法。传统的教学过程中, 老师可能会为了便于评价和指导给学生标准参照, 这个过程中学生没有自主发挥想象的空间, 久而久之, 小孩子的想象力就会大打折扣, 创造力也会就此失去光彩。在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指导下, 老师应该做的是用行动支持和鼓励学生去想象、去创造, 这个行动包括老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 包括老师对学生的引导, 只有这样的学习才不会与生活实际相背离, 这样的教育才能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2.从生活中读懂孩子的心。
小孩子的思想其实是很简单的, 他们所有的想法都会用行动体现出来, 他们所有的想法和行动也都来自于他们对生活的体会和感悟, 所以, 要读懂小孩子的心, 就应该走进生活, 既是走进幼儿们的生活, 也是走进社会存在的大生活。可是, 往往我们得到的结果与预期的结果背道而驰。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老师很少耗费时间去弄清楚孩子在想些什么, 孩子期望得到什么, 孩子真正需要什么, 更多时候, 老师是在完成教学任务, 以一种程序化的模式完成对于幼儿们在幼儿园的责任, 这种现状直接产生的现实情况就是学生的行为不被老师所理解和认可, 学生的心思不被老师所了解和明白, 最后, 导致一些学生具有创造性的举动被老师当作是调皮捣蛋, 严重挫伤了小孩子创造的积极性。
在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指导下, 幼儿教师在面对幼儿时, 应该是根据学生学的方法而制定教的方法, 老师一面教, 一面也要学, 将教学做合为一体, 有了这种联络, 老师和学生才能够有机会找到无价的新理, 而这个寻找无价新理的过程就是创造的过程。正如陶行知先生认为, 生活的含义更多的是人们在生活中的行动, 是通过生活实践而获得的感悟, 通过来自生活的感悟去影响和决定教育。所以, 幼儿园的教师与幼儿沟通、交流的方式应该是通过生活实践获得的, 老师从这些实践中去理解孩子。仍然以小孩子作画为例, 幼儿作画的依据都来自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和判断, 在教幼儿作画的这个过程中, 老师一方面是引导幼儿去作画, 一方面还要从生活中学习, 去理解幼儿作画的依据, 读懂幼儿的心理, 将这个过程做成教学做三位一体的方式,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同时, 这个生活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将社会与学校相联系的过程, 如陶行知先生主张, 学校与社会应该相通, 人民创办的学校, 最终服务的对象应该是社会, 而将社会与学校相联通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学生, 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反之, 脱离社会实际的教育, 脱离社会实际的学校, 培养出来的是一群无差别的机械, 他们缺乏创新意识, 缺乏创造力, 而这样的学校的未来必定是灭亡。社会需要创造型人才, 幼儿时期是培养创造能力的最佳时期, 所以, 在幼儿教师教学的过程中, 要注重从社会中去理解教育, 找出更多培养幼儿创造能力的教学方法。
幼儿美术教育中创造力的培养 篇8
1 创造力相关概念
从概念上来说, 创造力指的是产生新思想, 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中外对创造力的认知和概念范畴有所不同。国内在创造力方面更注重的是在现有事物上的创新和完善, 寻求如何通过创造和创新把现有事物改造得更好;而国外在创造力方面注重的则主要是从无到有, 寻求的是发明和创造新事物的渠道。对创造力的认知不同也导致了在教育方面对创造力的引导和教育方式也不同。
2 我国幼儿美术教育创造力的缺失
美国教育家艾斯纳说:“创造行为不是凭空而来的, 它要受到生活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影响”。幼儿美术教育以其独特的方式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已经被人们所认同, 但当前美术教育中也存在一起问题, 这些问题甚至会阻碍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现将问题总结如下:
2.1 美术教育思维僵化影响幼儿创造力发展
当前幼儿美术教育思维僵化, 还停留在判断教学效果的优劣在于幼儿能否将一个物品画得“很像”的思维上。例如画一个苹果, 能画出红色或者绿色, 比较圆的苹果, 并且画面比较整洁就算是幼儿学得不错, 老师教得不错。假若幼儿画出了黄色、紫色的苹果, 甚至可能苹果的形状是棱角分明的, 就无法得到认可。幼儿美术教育陷入过度注重技能而忽略幼儿创造思维的培养, 最终导致的是忽略了幼儿的全面发展, 特别是创造力的发展。 (1)
2.2 模式化教学阻碍对幼儿创造力的引导
现在的幼儿美术教育过度受限于教学的流程和模式, 一般的授课模式往往是教师讲解, 示范, 引导联想, 幼儿模仿, 教师指导修改。 (2) 固化的流程, 限制了幼儿创造力的发挥。在引导联想的环节, 教师往往会告诉幼儿月亮像船、像镰刀, 像香蕉……幼儿对月亮的联想也局限在有限的事物范围内。本应该最能够促进幼儿创造力发展的引导过程, 反而成为最限制幼儿创造力的环节。
2.3 家长教育思想落后, 扼杀幼儿发散思维发展
除了社会和教师的思想误区以外, 幼儿家长往往在教育目的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现代社会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因此对一部分家长来说, 自己家的孩子“多才多艺”可以让自己“脸上有光”, “有面子”。抱着这样的想法让幼儿参加美术课程, 于是注重的就是幼儿绘画是否“专业”, “像真的一样”, 而忽略了幼儿创造力的培养, 甚至有的教师注重幼儿创造力的培养不强调用色、构图的“正确性”和“准确性”还会引起家长不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教师在培养幼儿创造力的积极性, 并且扼杀了幼儿发散性思维和创造力的萌芽。 (3)
3 借助美术教育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有效措施
3.1 教师角度
(1) 良好的师生关系为教学做好铺垫。最适合培养幼儿创造力的课堂师生关系是能够实现教师与幼儿共同发散思维的关系。当前一些有前瞻性的美术教师采取主题式教学, 即以一个词语、一个场景作为一次课程的主题, 例如某种动物、植物, 某个季节, 某种食品等等, 不附加任何限定, 由教师与幼儿一起实践, 甚至可以加入音乐和游戏的元素, 让幼儿自己根据对主题的理解进行绘画, 从而塑造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幼儿创造力。
(2) 拓展幼儿的联想能力, 为培养创造力创造条件。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当充分为幼儿发散创造力提供适当的氛围。例如一件事物的理解, 不应先向幼儿讲述应当如何记忆和理解, 而是要先了解幼儿的联想, 并在幼儿联想的基础上因势利导, 引导幼儿自己去进一步思考和联想, 甚至产生主动创造的愿望。 (4)
(3) 兴趣为主导, 激发幼儿创造力。在美术实践过程中, 要推动幼儿用眼观、用耳听、动手练, 引导幼儿尽可能用身体的各个部分去接触和感受外部世界, 并尝试用自己的思维将这些过程和感受记录下来。由于幼儿的记录大多是以绘画为主要模式, 这时教师就可以指导幼儿有目的地将所见所闻画下来, 既能够加深印象, 又能够培养创造能力和绘画能力。
(4) 转变单一教学模式, 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幼儿教育的过程应该是多元化的, 并且这个过程中应当以幼儿为主体, 基于幼儿的角度来进行。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幼儿多观察, 多思考, 多时间, 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在实际生活中采取不同的措施丰富幼儿的内心世界, 并结合日常生活和学习, 在课堂上挑选最为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1) 多媒体合理运用。在幼儿美术教学中, 可以借鉴投影仪、录音机等不同形式的多媒体仪器, 帮助幼儿通过感知、感觉了解外部世界, 使幼儿对外界事物的了解更加立体化, 更加生动。 (5)
(2) 情境化的教学。为了帮助幼儿更好地打通思维与现实世界的通道, 美术教师可以创设与幼儿所学习的内容相似的情境, 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潜移默化地使幼儿建立构图和绘画的意识。
(3) 小班化教学。考虑到成人的注意力有一定的幅度, 而幼儿往往又活泼好动, 因此要尽可能采取小班化教学, 使每一名幼儿在课堂上都能够得到足够的关注, 有足够的机会参与课堂教学, 展现自己的创造力。
(5) 故事引导, 创设想象情境。对幼儿来说, 故事比现实更有吸引力, 因此对幼儿来说, 以故事方式呈现的教学内容也更有利于他们的理解和感知。此外, 故事还能够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使幼儿的学习过程更加愉悦, 学习效果也更好。
(6) 教师思想的解放。幼儿创造力的培养需要有良好的创造氛围, 并依赖于幼儿教师的有效引导和指导。因此培养幼儿创造力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幼儿教师要有更为开放的思想, 对幼儿教育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并通过广泛接触新鲜事物, 了解和学习新的教学理念, 从而能够在课堂上带给幼儿更为新鲜的内容。
3.2 家长和社会角度
(1) 提高家长对幼儿美术教育中创造力的认识。从家长层面来说, 培养幼儿的创造力不能完全依赖幼儿教师, 而是要求家长与幼儿教师通力配合也要不断更新对幼儿教育的认识, 对幼儿参与美术教育不能只寄望于幼儿画得像才算画得好, 而是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的联想和创造, 才能真正有利于促进幼儿的创造力培养。
(2) 拓宽社会教学资源。就社会来说, 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最终仍是以服务社会, 为社会提供优质人才为目的, 因此, 对幼儿创造力的培养应当不断增加可用于幼儿美术教育的资源, 使幼儿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能够有更大的空间, 而不是局限于教学的教材。通过将更多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应用于教学中, 才能最终实现幼儿创造力的培养。
4 结论
幼儿是我们的未来, 幼儿创造力的培养影响着未来我国创造性人才在人力资源中所占的比例。对幼儿美术教育来说, 由于其所具有的先天优势, 理应更多地负担起培养幼儿创造力的职能。通过社会和家长的支持, 借助教师不断的努力, 一定能够使我们的幼儿美术教育更好地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培养。
摘要: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才。而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才需要在幼儿阶段就为他们打下良好基础, 使他们具有初步创造的能力, 才能在未来的成长中不断发展自身的创造力, 并成为具有创造性的人才。本文讨论的内容是如何将创造力培养融入美术教育中, 分析了我国幼儿美术教育中存在的几个误区, 并探索了未来如何着眼于幼儿美术教育本身提高教育过程中的创造力培养, 也探索了作为教师、社会等幼儿教育的参与者应当如何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美术教育,创造力培养
注释
11 区成云.浅谈幼儿美术教育中的创造力培养[J].祖国, 2013 (3) :109.
22 朱家雄.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M].北京:高教教育出版社, 2012:145-165.
33 滕宇, 汪薇.谈抚顺市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辽宁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4) :67-68.
44 张琳.鉴赏与表现相结合的幼儿美术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12.
幼儿美术教育中创造力的培养研究 篇9
1. 创造力的培养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
目前,我国正处于知识经济的时代,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关键都在于人才的培养。已有多项研究表明,儿童的创造力和想像力在四岁时达到最高的水平,只要让更多的幼儿接受有创造力的教育,才能保证未来可以提供更多的可用性人才进入社会。根据幼儿的表现力看,通过美术教育可以大力的激发孩子的兴趣爱好及丰富的想像空间,让他们通过绘画的形式表现一种认识。这种做法并不是为了培养未来的画家或艺术大师,而在将美术教育当成是一种开发幼儿心智的工具,培养孩子早期的一种品质。
2. 创造性是幼儿在学前健康发展的必然需求
一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主要体现在其创造力上,在未来的时代中,需要有高素质才可成才,特别是对创造力要求。一个人在幼儿时期里是创造、创新能力发展最快速也是最自由的一个阶段,因为在该阶段中,对于幼儿时期的孩子中,他们对生活还没有多少的认知性,没有对一项人或物产生一种固定的或是受他人影响的形象,这时的他们往往会使用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去表达事物或发泄情感。[1]
二、幼儿美术教育中创造力培养的方法
1. 创造环境,培养幼儿对美术绘画的兴趣及爱好
简单的绘画是一个孩子十岁前的一种本能体现,生活中随处可见孩子拿着笔到处在涂鸦,在一些纸上、墙上等,而大都父母在看到孩子在乱画的时候都会急于阻止,害怕孩子弄脏自己的重要文件或白色的墙壁。其实孩子涂鸦只是将脑中的形象通过画笔展现出来,有了这些脑中的形象才能创造出丰富的孩子世界,而父母如果过多的去阻止孩子的这种本能行为,久而久之会让孩子的创造及想像力下降。父母和幼儿教师应该给孩子提供更多的创造环境,以环境刺激孩子的创造及想像能力,提供相应的工具给幼儿自己发挥那些在大人眼中看似天马行空的绘画。
2. 亲近自然,感受生活
之前曾遇到一些城市的孩子到乡下的风景区去游玩,看到了一条毛毛虫,露出了兴奋的模样。用这些孩子的话说,从来没有见过真正的毛虫,第一次看到觉得非常有意思,而这种与自然的接受,从孩子幼儿开始时就应该注意,让幼儿经常参加社会活动,开办春游、看表演、参观等,让孩子在生活的感受中积累一种脑中的形像沉积,积累知识,为儿童的丰富想像力建立一种广泛的平台。如果孩子缺少这种生活及自然环境的交流,只能抵制其想像力,特别是对一些城市的孩子而言,生活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中,与自然几乎无交流,这样就会导致他们的想像思路狭窄。
3. 尊重每一位孩子
每一个孩子在进行创造的时候,都是在一个愉快的氛围下进行的。幼儿教师在这个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处理好之间的关系,将知识的讲授及创造力的培养相结合,针对每一位孩子的特点,尊重他们的想像力,将集中性及扩散性思维相结合,让幼儿有机会表现自己的创造力,并尊重孩子们“莫名其妙”的提问和想法,并鼓励孩子充分的发挥自己的创造及想像力。
4. 鼓励幼儿对生活的观察
幼儿的教师及父母都应该做到鼓励孩子对生活进行观察。因为幼儿美术的想像力大部分都是来源于生活,这样可以让幼儿将一些生活中的形像的东西具体化,通过美术这一活动表现出来,例如将生活中的汽车的速度、自然现象(风雨雷电等)、说话的声音等,通过创造想像的图形在画纸中表现出来。[2]
5. 激发起幼儿对创造的情感,使其产生绘画的欲望
情感的培养是幼儿美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首先对于成年人来说,不能将自己的审美观加入进幼儿的美术作品中,而是应该从幼儿的美术作品上看出孩子的心理世界,不管他们创造出的是什么样的作品都应该给予一定的肯定,从这种肯定及鼓励中培养孩子的创造的情感。
(1) 忽略结果,注重美术作品创造的过程
幼儿的美术作品一定不能以绝对的对错来介分,应该是站在幼儿的角度去评判与理解。让孩子自己去诠释自己作品的意义,给其一个表达的机会,这样会有利于幼儿形成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
(2) 欣赏其他小朋友的作品
美术不仅是自己的创造,还应该包括欣赏,让幼儿之间互相的交流及欣赏。因为幼儿之间的思想是有互通性,以小朋友自己的眼光来欣赏,可以让幼儿对色彩的和画的布局有所最基本的了解,让幼儿了解画的形、色彩、构图的美,激发其个人的创作的兴趣。[3]
儿童是我们国家未来的希望,提高幼儿的美术教育也是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是为将来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必要步骤,以教育为目的,以创造力的培养为辅,培养具有创造及想像力的人才来适应这种社会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张建波, 试论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幼儿创造性的培养[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2009-7
[2]朱明秀, 幼儿美术教育中创造力的境况[N], 读与写杂志, 2009-8
幼儿创造教育 篇10
长期以来我们是怎样指导幼儿美术活动的呢?事实上是以灌输为主、以临摹写生为主, 幼儿只能被动、机械地再现, 很少有自由发挥的余地。从表面上看幼儿漂亮的作品似乎不少, 但真正会画的幼儿不多, 不少幼儿离开了样本就寸步难行。究其原因就在于我们没有抓住美术活动中“创造”这个关键环节, 使现有的指导方法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是要寻找出针对幼儿美术活动中创造环节的指导方法, 这个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激发幼儿美术创造性的表现是多方面的, 下面就我的经验和大家进行交流。
一、要有促进创造的环境氛围
幼儿的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 成人要及时发现并精心培育, 经常带领幼儿接触农田、河流、农贸市场等幼儿可理解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平时应对幼儿选择一些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图书和影视作品, 给他们讲解, 引导他们观看, 成人还须多与幼儿谈论他们的生活状况、家庭小伙伴, 让他们回忆生活中有趣的事, 以促进想象力及创造力的萌芽和发展。
二、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工具和材料、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美术活动是一种手、眼、脑并用的操作活动, 形式多样的工具和材料可以刺激幼儿的操作欲望, 促使幼儿从事创造性活动。例如用毛线粘贴, 用各种豆子拼贴、用胡萝卜雕刻出各种美丽的图案拓印在纸上, 幼儿还可以利用玉米秆的皮和芯等设计制作一些作品等。幼儿的潜力很大, 只要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他们的美术水平就会迅速得到提高。
三、鼓励幼儿自由地进行创造
幼儿美术教育应打破传统的以灌输为主、以范画为主要绘画手段的观念, 激发幼儿要有自由创造、适当进行艺术技巧训练的新观念。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成人化的审美标准, 教师要认识到幼儿学习美术的优势, 以启发、引导、鼓励为主, 让幼儿在轻松的气氛中学习, 给幼儿创作“自由画”的机会。即使是命题画也应给幼儿充分的创作自由, 如绘画工具可以让幼儿自由选择, 也可以综合使用油画棒、水彩、彩色水笔等, 甚至可以是实物拼贴, 只要尽力去画, 就会是纯真而可爱的, 是体现幼儿的表现能力和心理水平的;色彩也不必是现实再现的, 应注重幼儿各自的气质个性与对色彩的偏爱;在构思上则更多地鼓励那些独特的想象和创造。只有允许幼儿自由创造, 才能充分发挥他的艺术潜能。
在美术活动中, 幼儿的探索远比画一幅作品的意义要大得多, 教师在美术活动中要注意让幼儿进行自由探索, 培养他们的艺术思维能力。为此, 教师要多用提问、暗示、创设情境等方法进行启发和引导, 以开阔幼儿的思路, 最终创作出富有创造性的作品。例如, 幼儿画马路上的汽车时, 教师可以用创设情景的方法在活动室里摆放一些玩具汽车, 通过老师讲解十字路口的情景和幼儿日常中的观察, 让孩子在这种环境中产生丰富的联想, 幼儿创作出的画是千姿百态、形象万千的, 幼儿自己画出了红绿灯、交警叔叔、斑马线, 这都是平时日常生活中的积累。
四、正确对待幼儿创造性的表现
在日常生活中, 幼儿的种种创造表现常常是错误的、有缺陷的、顽皮的、任性的、即不守常规的。这使得一部分幼教工作者常常产生错觉, 有时会在语言上、行动上不自觉地压抑幼儿创造的萌芽。在美术活动中, 幼儿在构图与用色上可谓是独特、想象新奇, 但这有时却往往被老师误解了。老师对幼儿创造性的表现要及时的鼓励来激发幼儿创造的兴趣。完美的模仿毕竟是模仿, 有缺陷的创造终究还是创造。心理学家康定斯坦曾经感慨地说:“儿童直接从他们的情绪深处所构造的形式, 岂不要比那些希腊式的模仿作品更富有创造性吗?”
五、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个性心理品质在创造性的发展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注重培养幼儿大胆探索独立自信的个性品质可以使幼儿的个性心理品质得到较好的发展。首先, 在美术教育活动中, 我们应鼓励幼儿独立构思、自由创造, 尽量与别人不同, 少用“对”“错”“像不像”来评价幼儿。我们应该认识到常被成人指责的“错误”, 其实是幼儿的表现风格和必然特征, 是他们眼中的世界, 因此要多肯定、多认可。这样, 大胆探索、独立、自信的个性品质就会逐渐培养起来。
其次, 要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我们要充分利用美术教育的优势, 多为幼儿提供集体创作的机会。如几个人合作完成一幅画, 在粘贴活动中两人合作, 一人涂抹浆糊一人粘贴, 还有在剪贴画中几个幼儿剪几个幼儿贴, 在折纸添画活动中有的幼儿折纸, 有的幼儿添画等。使幼儿体会到互助的力量、合作的乐趣、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 从而乐于合作、善于合作。
幼儿创造教育 篇11
[关键词]绘画;创造性思维;想象力
一、创设宽松的环境,激发幼儿自主地思维
情境教学能把概念具体化,传授方式趣味化,能使幼儿的认识与情感相结合,使思维与形象统一,变灌输为感悟,变说教为体验,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自主探索获得知识。
1.直观演示,创设形象情境。幼儿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具体动作思维,直观形象思维处于优势地位。利用直观演示法可以寓教于乐,在教学中,我运用电教设备再现教学内容情境或收集与内容相关的实物,图片创设情境等,让幼儿入情入境,借境悟理,进行自主学习。如:在绘画《各种各样的汽车》活动中,我与幼儿共同收集了各种各样汽车的模型玩具,图片,并布置了《中华汽车展》环境,幼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对汽车发生了兴趣,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以愉快的心情参与到直接感受各式各样的汽车中来。
2.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激发幼儿创造。教室中的各个区域、角落留出空间,让幼儿把园内外、节假日游戏玩时的所见所闻充分展示,注意让幼儿多看、多听、多练,尽可能让幼儿去接触五彩缤纷的世界,多感受周围的一切,并指导他们用笔画下来,加深印象,如:在画《宽广的马路上》时,有的画出了人来人往的场面,有的画的是大大小小的车辆、房屋、树木,还有的则画的是在买东西的场面……,这些画既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又充满了童趣,幼儿的创作激情高,画的人物,内容也不一样,一派热闹的景象,画完后还饶有兴趣的介绍起自己的作品来,幼儿的好奇心,表现欲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不仅增长幼儿知识,还促进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力发展,激起了思维主动性。
二、利用故事启迪,创设想象情境
幼儿爱听故事,老师可以借助故事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感悟道理。幼儿从富有情趣的故事之中,有事可想,有事可明,有事可认,为幼儿自主学习提供了条件。如:在画《神奇的手》活动中,我运用这个故事:“一天,有个小姑娘做了个梦,梦见自己的手忽然变成了许多小动物,有孔雀呀,蝴蝶呀,还有小飞鸟呀,好多好多的动物,他们在由手变成的山呀,树林里呀……”。通过故事启迪,创设想象情境,及时地、进一步地打開孩子们的想象之窗,有力地启发和引导孩子们的创造思维,幼儿表现的欲望非常强。小朋友们个个画出了他们心中的美好世界,有的幼儿画出一座“手”房子,有的幼儿画出了“手”气球,有的画出“手”花花瓶……
幼儿模仿性较强,通过表演、模仿,还可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幼儿当在表演情境时,就异常兴奋,回产生强烈的欲望,融入角色学习的情境中,这样就可在玩中学,学中玩,是教育内容具体化,使幼儿从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领悟道理,学习知识,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三、运用丰富联想,活跃幼儿的思维
一次在画《图形变变变》时,有个幼儿把它变成许多个圆圈,但画得较多,于是我说:“你怎么变这么多圆圈啊?”他马上说:“这是我吹的泡泡”我接着问:“那它们都是什么颜色的?”他马上意识到利用色彩丰富画面的单一,涂上五颜六色的圆圈。有的孩子则把小圆圈变成布娃娃,不倒翁,并给娃娃添上了劳动工具,随即添上背景,画的内容丰、生动了许多,于是,简单的小圆形变成了各种内容不同的作品,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事物的联想,启发幼儿创造性思维,这是培养幼儿创新意识和才能的重要途径。
幼儿是一个个体,个体不一,能力有别,无法对事物进行深入探究,这就需要教师的适当引导。当幼儿遇到困难时,教师及时给予点拨,鼓励幼儿以便高热情学习,启发幼儿想象与创造。如:绘画《有趣的蜗牛》时,当幼儿画了一只幼儿的主体后,我就提出有趣的启发性语言,使幼儿产生联想。“你画的这只蜗牛是蜗牛一家中的哪个成员啊?蜗牛的爸爸、妈妈在做什么啊》什么样子怎样区分他们啊?”等等。幼儿在这些语言的启发下,思维得到拓展,出现绘画创作高潮。
四、利用文学作品,触发幼儿的想象力
幼儿的绘画作品是充满个性化的,其中有许多值得相互学习观摩的部分,从中可以激发起幼儿另外的想象力、创造潜能,因此教师应有目的的引导幼儿向同伴学习也是十分重要的。具体的做法是:及时地介绍幼儿有创意的表现,引导幼儿在学习的基础上想象创造。在幼儿完成作品后,教师可把幼儿的作品全部拿出来展览,引导幼儿乐于观赏,能在别人的作品中寻找、发现优点。欣赏、观摩大师的作品也是幼儿绘画的常用形式,凡高、米罗、毕加索、莫奈等大师的作品应该常出现在幼儿教室的各个角落,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审美能力。
五、正确引导,并渗透于一日生活之中
《纲要》指出,幼儿美术活动应该一幼儿为本,注重活动前的体验,让幼儿在实地、实物、实景实情中情感体验,发现环境、生活和艺术的美,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幼儿的感受力。在《水果》《蔬菜》活动中,我就先带幼儿去菜地观察,然后让幼儿参与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蔬菜与水果,布置“水果世界”,把它们拟人化,画上眼睛、嘴、鼻子等,并用语言引导幼儿探索,“黄瓜上面有刺、青椒长的像灯笼、苹果红红的、香蕉弯弯像月牙……幼儿通过自身的积极探索,获得相关知识,为美术创作积累经验。
在前夕的休息活动中,给幼儿灌输一些科普类的知识,为幼儿提供多种展示方式,让幼儿利用一切可以有用的机会来表现、交流、分享,并且融入剪、撕、贴等多种方法和技能来表现美术作品。幼儿在活动中自由度扩大了,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如:快到“三八“节,就让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对妈妈的爱,我准备了许多材料,有粘贴纸、剪刀、小红花、皱纹纸……幼儿表现出来的方式方法也不尽相同。对于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老师给予鼓励、表扬,让孩子不断树立学习信心,让其体验成功的快乐。
总之,通过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的绘画活动,打开了幼儿的思维想象之门,促进了创造思维的发展,在今后的教育中,让我给予每个幼儿充分表现的机会和权力,让他们在绘画这块空地上,尽情地展开想象,愿美术活动成为每个幼儿开启智慧的钥匙!
浅析幼儿美术教育中的创造力培养 篇12
一、传统幼儿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传统的美术教学, 往往将美术看成是一种有针对性的教育, 只注重对绘画技巧的培养, 而忽略了幼儿的年龄阶段和心理特征, 也低估了幼儿的创造性。有些教育方法甚至限制了幼儿的独立创造性, 着重于基本功底和技巧的灌输和强化, 而缺少了对幼儿心理活动的重视和想象力的重视。在美术教育中多以临摹和写生为主, 以模式化和概念化为教育手段, 往往使幼儿美术教育缺乏趣味性和灵活性。传统的幼儿美术教育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灌输性教育
幼儿美术教育的灌输性教育非常普遍, 幼儿教师对美术教育的流程化现象较为严重。这种教育方式, 往往会造成幼儿认识上的偏差, 认为只有是老师传授的才是正确的。而一旦离开的灌输, 离开了教师传授的条条框框, 幼儿就会缺乏自主能力, 甚至寸步难行, 更无法提及其自主创造能力了。
2.着重技巧培养
这种美术教育问题, 通常以技巧培养为教学目的, 过多地强调基本功教学与练习, 强调美术技能的掌握。对幼儿作品的评价标准, 通常是以临摹或者写生对象的相似度为前提, 这就致使每个幼儿的作品都是一个模子, 毫无个性可言。在以后的绘画当中, 如果没有范画就手足无措, 无法下手。长时间的模板式教育, 会使孩子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机会越来越少, 幼儿的创造潜能也就逐渐被埋没, 更谈不上对创造能力的培养。
3.过于放任而轻视了辅导的作用
部分幼儿教师虽然重视了对幼儿自主绘画能力的培养, 但却存在过于放任的问题。这种过于放任的教育方式, 往往只注重了对幼儿自然发展和自主绘画能力的培养, 却忽略了幼儿绘画缺乏构思和目的的能力, 随意进行美术绘画活动, 导致美术绘画缺乏主题、没有思想和技巧。教师对幼儿绘画启发和辅导的过少, 往往会使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只停留在了冲动性的表现阶段, 涂鸦意识较强。这种美术教育方法很可能会导致幼儿的绘画能力得不到提高, 绘画水平停滞不前, 虽然想象力和创造力多了, 却无法通过绘画形式来充分表现出来。
二、在美术教育中对幼儿创造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1.深层次地理解幼儿美术教学的目的
作为幼教工作者应该对教育的目的与方法进行深刻的了解, 并将其对教育的理解运用在教学当中。幼儿美术教学的目的就应该是对幼儿绘画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进而提高幼儿的智力和综合素质, 为幼儿健康、稳定、和谐的成长提供良好的基础保证。幼儿美术教育的根本任务不只是对幼儿美术技巧的知识的灌输, 而更加注重的应该是让幼儿在美术学习中得到快乐和体会乐趣。单一地为了“看谁画的像”而进行重复式的教育, 往往会导致幼儿对美术的学习兴趣下降甚至丧失。幼儿教师应该将幼儿的美术学习与幼儿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使幼儿在对美术活动充满兴趣的前提下, 自身的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提升。
2.营造良好的创作氛围
在幼儿的美术教育中, 应该改变传统的、单一的、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和评价标准, 让幼儿实现自由创造的能力。幼儿教师需要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 善于将知识的传授方式转化为智能开发的教学方式。对幼儿采取启发、提示、引导和鼓励的教学手段, 使幼儿能够自主的、快乐地进行美术绘画活动, 在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中进行创作。教师可以在教学时让幼儿自由选择绘画工具或者材料, 在对绘画的造型要求上, 不需要强调生动和形象, 只要幼儿能够努力、认真的去完成, 能够将幼儿纯真的天性体现在绘画当中即可;在色彩调配方面, 教师没有必要强调色彩的客观再现, 幼儿可以通过自己对色彩的喜好来进行调配;在绘画的构思上, 可以不必强调真实性, 应该鼓励幼儿进行独特的想象和创造。进而使幼儿的自由创造能力得到积极的调动和发挥。
3.启发式辅导与技巧培养
幼儿美术教育也需要进行一定的技巧培养, 这是保证幼儿绘画水平得到提高的前提条件, 但是单一的灌输式技巧培养对于幼儿来说, 接受起来十分困难, 而且阻碍其创造力的发展。所以在美术教育中, 采用启发式辅导教育就非常重要。启发式辅导可以从幼儿的实际出发, 采用多种方法, 对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进行启发。在幼儿美术教学中,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对幼儿的绘画活动进行启发。比如, 教师可以采用游戏与美术结合的方式, 来启发幼儿对美术知识和美术技巧进行掌握。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上一条小溪, 然后启发幼儿将自己想象到的鱼类的形象依次画到黑板上, 幼儿在画完以后可以对自己想象到的鱼的形态及动作进行模仿, 别的小朋友可以在一边观看和评价。然后教师可以对小朋友在黑板上所画的鱼进行一定的辅导, 并在技巧方面进行一些改进, 这样在这种热烈和快乐的氛围中, 既能够使幼儿掌握了一定的绘画技巧, 又启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结论
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 带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断提升, 在幼儿美术教学中, 也越来越多地采用了更加形象、更加直观的多媒体教学技术, 这种教学方式不但能够使幼儿的美术水平得到提高, 也能够使幼儿的创造力得到培养。所以, 积极采用现代化的美术教学技术也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1]章锦.浅探如何在美术教育中发展幼儿的创造力[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11, (1) :82-84.
【幼儿创造教育】推荐阅读:
艺术创造力幼儿教育05-14
幼儿创造性音乐教育06-28
幼儿创造力08-16
幼儿创造能力培养论文09-11
幼儿创造性发展11-04
幼儿创造型个性培养06-23
培养幼儿的创造力12-14
培养幼儿创造力论文12-20
幼儿创造性思维训练10-26
游戏中幼儿创造力培养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