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创造性思维训练

2024-10-26

幼儿创造性思维训练(精选11篇)

幼儿创造性思维训练 篇1

1.体育运动

右脑在运动中对形象的感知及细胞的激发比静止状态更快更强。每天跳半小时的迪斯科健身操、打乒乓球、羽毛球等,在打拳或做操时有意识地让左手多重复几个动作,以刺激右脑。

2.干力所能及的家务

家长先有意把房间弄乱,然后同孩子一起清理房间。开始时孩子可能会做不好,分不清垃圾的种类、不知怎样用抹布擦桌子等,家长要耐心地指导,教几遍后孩子就会做好。

3.培养绘画感觉能力

右脑具有绘画感觉能力。让孩子练习绘画,能培养其观察能力。尽情欣赏绘画作品、自然风景,陶醉其中。带孩子参观花展、盆景展,直观整体地欣赏作品。涂鸦也是一种综合训练,包括视觉感受、动手能力、听觉描述、语言理解等能力,对右脑刺激也是多方面的。

4.听音乐

心理学家发现:音乐可以开发右脑,尤其古典音乐对孩子右脑的开发有很大影响。听钢琴曲时让孩子用左手模仿按琴健的姿势、听小提琴曲时让孩子模仿压琴弦的样子。此外,还可以在孩子从事其它活动时,创造一个音乐背景。

5.童话故事

童话故事是右脑形象思维能力开发的最佳方法。童话富于幻想,听童话故事,孩子会不由自主地随着情节的发展想象故事中的人物、场面和情景,这对右脑的图形思维能力有很好的促进。睡前给孩子讲讲故事,这时右脑呈现最佳状态,开发孩子想像力的效果比白天紧张时要好得多。

6.训练空间识别能力

经常变化孩子的环境,送孩子上幼儿园时不妨有意改变路线;玩玩捉迷藏游戏;只给孩子看小动物身体的某一部分,让他想象整个小动物是什么样子;将一幅画的一部分遮起来,让他猜其他部分是什么样的;放一堆糖果在桌上,训练他用目测法判断糖果的数量;下棋也会对孩子的右脑产生很好的刺激。

7.带孩子逛商场

带孩子一同去商场是开发孩子右脑的另一种有效途径,能够培养孩子综合各种知识及判断的能力。可以教孩子独自挑选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也可以教孩子如何根据价格来挑选面包或水果等。

8.手指训练

左手剪东西、抓玩具、玩石子,玩豆豆等,可以锻炼孩子手的神经反射,促进大脑的发育;闭上眼扣扣,练习写字绘画,可以增强手指的柔韧性;摆弄智力玩具、拍球投篮、学打算盘、做手指操等活动,可以锻炼手指的灵活性,玩积木、橡皮泥有利于动手能力的培养;经常让孩子交替使用左、右手,可以更好地开发大脑两半球的智力。

9.爬行和梳头

平时多用梳子或以手指代梳给孩子梳理头发,特别是多梳右侧头发,强化对右侧头皮的刺激,加快头皮血液循环。从小训练爬行,对孩子的平衡感及运动细胞都有帮助。

10.益智玩具

益智玩具是开发右脑的最佳工具。主要以拼插、组装、游戏等活动形式为主。电脑游戏机也是锻炼孩子右脑的好工具,要为孩子选择一个以图形为主的游戏,如想象游戏、猜图游戏等。买新玩具后,父母没有必要按说明书告诉孩子应该怎么玩,放手让他们去摸索。

11.观看体育比赛

观看体育比赛能够锻炼孩子右脑,提高形象思维能力。每一次惊险的镜头,都会给右脑带来一连串的富于魅力的想像,启发孩子根据场上的变化不断推想可能出现的情况。

12.学外语

右脑开发专家研究发现,儿童学会两三种语言跟学会一种语言一样容易,因为当孩子只学会一种语言时,仅需大脑左半球,如果培养同时学习几种语言,就会“启用”大脑右半球。

幼儿创造性思维训练 篇2

猜谜, 是幼儿非常喜爱的一种语言游戏。别看每首谜语只有三四句, 每句少则5个字, 多则六七个字, 但却有着诗歌的韵律, 语言优美, 读起来更朗朗上口;加之它是通过形象生动的比喻来比画事物特征的, 同时又是运用儿歌的形式出现的。因而, 它既符合幼儿思维的特点, 又能满足孩子好奇的心理。在猜谜的游戏中, 孩子们要进行联想、分析、综合和判断等一系列思维活动, 这种活动, 都是在说说笑笑, 轻松活泼的气氛中进行的, 故而他们并不感到是一种负担。所以, 猜谜语是发展幼儿智力, 增加知识的一种有效手段。

猜谜, 是对幼儿思维的一种综合训练, 科学性很强, 孩子们不是一下子就能掌握的, 因而, 在开展这项活动时, 首先要教会幼儿一定的方法, 启发他们通过想象和联想, 分析和推断, 知道该怎么想, 怎么思维, 才能得出唯一正确的谜底。对刚接触这项活动的孩子, 在给他们出谜语之前, 最好先给他们分析一首类似的谜语。比如, 老师请幼儿猜“牛”, 先给幼儿分析一首“羊”的谜语:“两角弯弯象香蕉, 长着一身卷卷毛, 走起路来咩咩叫, 最爱吃的是青草”。老师先帮助幼儿分析谜面, 进而概括:“一二句是说羊的外形特征, 三句是说羊的叫声, 四句说是羊喜欢吃什么。”分析完“羊”的谜语, 再给幼儿出“牛”的谜语:“头插两把弯镰刀, 身穿一件黄皮袍, 拉着犁头田里跑, 又吃粮食又吃草。”孩子们一听, 有猜羊的, 有猜奶牛的, 这时, 老师又启发幼儿说:“羊是身穿白袍, 谜面说的是身穿黄袍。”老师再启发幼儿想想:“谜面说它会耕地。”幼儿异口同声说“耕牛”。经过这样一番循循善诱的启发, 幼儿就能逐步学会分析、学会思维。这种训练法, 既生动活泼又富有教育成效, 它不但能使每个孩子开动脑筋, 而且可使教师了解到每个孩子智力发展的情况。

猜谜, 除了要使每个孩子都能积极开展思维活动外, 还应尽量做到使孩子思路宽广、敏捷, 我们常采用一个谜底, 出几种不同的谜面的方法, 促使幼儿多动脑筋, 开阔思路。

比如, 给幼儿猜“水”, 老师先给幼儿出一个具体易猜的谜面:“给你猜, 给你猜, 双手抓不起, 一刀劈不开, 煮饭和洗衣, 都要用我来。”“水!”孩子们抢着说。接着, 老师又换一个角度, 出了一个抽象的寓意较深的谜面:“不洗干干净净, 洗洗不干不净, 不洗有人吃, 洗了没有用。”这谜面就打破了一般的常规。因为在正常的情况下, 东西不洗不干净, 越洗越干净, 这就需要幼儿多动脑筋想, 而且要想得宽一些, 广一些。

孩子们被这有趣而又奇怪的现象吸引住了。可是想了半天都没有人举手, 老师做出了一个小实验, 从台下拿出一杯水, 让幼儿仔细观察, 不洗, 水是干净的;把水倒进盆里, 洗洗抹布, 水就变脏了;一杯水不洗, 可以喝, 而洗了东西的水就不能用了, 孩子们一下子就明白了:“水。”两个谜面, 一个谜底, 这种多角度, 由浅入深的训练方法, 对发展幼儿智能很有好处。

猜谜, 能训练幼儿的思维;同样, 让幼儿自编谜语, 更能激发其智能, 孩子在自编谜语中, 不仅会使自己的联想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受到很好的锻炼, 而且创造力也会得到充分发挥。

让幼儿自编谜语一般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先用外形特征具体、声色特殊和功用明显的四句谜语作为范例给孩子们猜;第二步, 让孩子模仿自编另一个谜语。

比如, 让幼儿编大公鸡的谜语。先让幼儿猜“青蛙”的谜语, 再出示“公鸡”的图片让孩子观察, 引导他们和青蛙比较, 一句一句模仿来编。先编外形。老师启发幼儿先找最主要的外形特征———鸡冠, 然后在语句上帮助他们组织成七字或五字句:“头戴大红帽”。第一句就成功了。进而编第二句, 引导幼儿说出公鸡身上什么样的羽毛, 根据幼儿所编, 第二句就浓缩成为“身穿五彩衣”。第三句该编叫声了, 孩子们说:“每天天亮喔喔叫。”为了取i韵, 老师又启发幼儿想“喔喔叫”还可以怎么说?幼儿说:喔喔啼, 让幼儿领会句尾要压韵, 为统一为五字句, 就编成“清晨喔喔啼”。公鸡有什么最特殊的本领?孩子们立刻说“叫我们起得早”, 为了使句尾压韵, 结果就编成了“叫人早早起”。这样, 一首完整的谜语就编成了。在整个教学活动中, 孩子们的思维活动一直是主动积极的, 收益很大。

幼儿喜爱猜谜游戏, 他们在听、想、说的过程中, 发展了思维能力, 所以, 猜谜是训练幼儿思维的好方法。

摘要:猜谜语, 是幼儿非常喜爱的一种游戏, 也是对幼儿思维的一种综合训练。它使幼儿在听、想、说的过程中, 发展了思维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浅析幼儿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篇3

关键词:幼儿;教学过程;思维训练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150-01

思维是人类智慧开发的起点,更是人类智慧的核心,幼儿教学的最终目的除了教授孩子知识技能外,更多注重的是对他们思维能力的训练,让幼儿学会应该如何思维。通过一系列的训练,促进幼儿的思维发展,为今后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幼儿教学中思维训练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由于幼儿教学的年龄特点,需要根据这一年龄段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做出具有针对性的训练计划。在这一阶段的教学过程中,主要培养的是幼儿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可以通过设定简单而有趣的问答题,使小朋友们积极参与,大胆回答,对答出不同答案的小朋友给与表扬。通过这种方式,使幼儿积极思考,勇于表现。

2、整体性原则。每个孩子都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我们不能只培养那些被认为有潜力的学生,而是要每个人都有所发展。作为老师,应该仔细观察并针对每个孩子的不同特点,给出不同的思维训练模式。通过鼓励的方式,使每个孩子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进步,从整体水平上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让每个孩子都能超越原来的自己。

3、启发性原则。教师在进行思维训练之前,需要充分准备好所需要的材料、设备等教具,并且准备好教学方法,而这些准备需要具有启发性的特点,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与好奇心,让他们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此过程中要不断启发幼儿回答问题,切记枯燥乏味地灌输知识。

4、协作性原则。思维的训练不能单靠在学校的教育时间,而是应该深入到幼儿的家庭,使父母与教师之间相互配合,协调一致,才能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起到促进作用。若两者之间不能和谐一致,发生分歧,将会导致幼儿的教育出现偏差,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幼儿教学中思维训练的方法

1、启发性提问是锻炼思维的首要条件。对于幼儿的思维训练,启发性提问是一个有效的训练方法。在提问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幼儿们感兴趣、喜欢探索的事物进行提问。而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有耐心,幼儿多次询问不要嫌烦,给他们一个思考的时间。(2)尽量引导孩子通过观察和实践得到答案。(3)当孩子给出答案时,不要立即纠正,应该让他们自己验证对错。(4)对于幼儿做出不同答案,应该给予鼓励,促进幼儿的积极思考。

2、通过游戏锻炼思维能力。孩子都有爱玩的天性,游戏深受幼儿们的喜爱,好的玩具可以当做思维训练的教具,可以为幼儿大脑的发育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玩具的样式和色彩可以刺激幼儿的感官,与此同时还可以训练手脑的协调能力。由于幼儿很少接触到外界环境,所以他们是通过玩具来接触外界环境,通过游戏进行人际沟通。因此,我们可以多鼓励孩子动手制作自己喜欢的玩具,并与其他小伙伴们一起分享,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幼儿动脑与动手的能力,还可以增加他们对事物的兴趣与求知欲。

3、提高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要想在思维训练过程中得到幼儿们的配合,首先需要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他们对某件事物产生强烈的积极性时,就会使思维的训练更容易达到理想的效果。想要提高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方法:一是要带领孩子到室外活动,接触不一样的环境,不一样的人群,让孩子通过自己的观察认识事物,认识世界,这时孩子们便会主动的去探索未知的世界,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提升学习的积极性;二是多陪在孩子身边,让孩子得到来自父母及老师的关爱,通过与老师及家长的沟通,不断提升自己的求知欲。让幼儿在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主动探索、积极学习。

4、通过问答培养思维能力。幼儿都具有很强好奇心,是非常宝贵的学习条件,我们可以通过这一条件对幼儿进行有指导性的提问,让他们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能够积极认真的思考。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应该注意倾听并不断鼓励、引导幼儿作出回答。在适当的时候还应组织幼儿进行讨论,让孩子们在听取别人想法的同时,活跃自己的思维。讨论形式的问答有助于幼儿的积极思考及思维的形成,并培养能够听取别人意见的好习惯,其过程远比结果更为重要。

5、注重数学环境对幼儿思维培养的影响。数学学科具有抽象性及逻辑性等特点,要想培养幼儿的思维逻辑能力,就应该注重数学教育环境。可以通过设定的数学学习环境,让幼儿独立地在其中发掘、探索,通过一些列有逻辑的环节,让幼儿逐渐积累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形成自己的逻辑思维。因此,在幼儿开始有意识之后,便应该注重数学环境对幼儿思维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在相对轻松的环境下通过游戏等方式教授简单的数学知识,加强幼儿的思维训练。

6、语言是锻炼幼儿思维的有效工具。语言可以直观的体现出一个人的思维逻辑能力,幼儿的语言多是在周围环境中向老师、家长及身边的小朋友身上学到的。因此,可以通过改善幼儿周围的语言环境来增加幼儿思维的逻辑性与灵活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不善于言语交流的幼儿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交谈,引导并帮助幼儿根据自己的思维进行谈话,并通过不断的练习,达到说话清楚连贯、思路清晰的效果。

总之,幼儿思维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完成的,这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随着时间和实践的进行,慢慢培养起来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幼儿思维培养的重视,从而有目的地进行思维训练,最终使幼儿具有创造性、逻辑性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魏 佳.浅析幼儿教学中的思维训练[J].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2012,(8):143.

[2] 于 红.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J].课程教育研究2013,(31):239-239.

幼儿创造性思维训练 篇4

1、数字形状模型建立。我们先来通过下面的方式认知数字1和2。通过触摸、类比、拼图的方式,一步步加深孩子对数字1和2的印象。在大脑中建立起相应的数字形状模型。

2、数字含义模型的建立。如下图的方法,让孩子操作一下。通过这种方法把实物和数字联系起来,让孩子理解1是用来干什么的,它是用来表示一个事物。通过练习孩子看到1的时候,大脑中就会产生一个苹果,一个桃子的图片,看到2的时候,大脑中就会产生两个苹果,两个桃子的图片。

化学创造思维的培养与训练 篇5

化学创造思维的培养与训练化学创造思维按其创造性的高低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高级化学创造思维,它是指经过长期的观察、实验与反复的研究和探索所产生的非凡的创造。这种创造的产生开创了某一领域,或形成了某种划时代的新理论。例如;道尔顿在前人探索研究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原子学说,恩格斯对道尔顿在化学发展中的作用这样评价:“化学中的新时代是随着原子论开始的”。门捷列夫发现周期律并制订周期表,周期律为寻找新元素,提供了一个理论上的.向导,使化学又一次度过了它的迷惘时期,恩格斯评价说:“门捷列夫……完成了科学上的一个勋业。”第二个层次是中级化学创造思维,它是指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实验、思维等活动,提出新的化学概念,建立新的化学规律,发明新的实验装置,发现新的元素及其性质。如居里夫人发现放射性元素“钋”和“镭”,并详细地叙述了放射线的各种性质,其中包括对磁场的关系。凯库勒的苯学说丰富和发展了化学结构学说。第三层次是初级化学创造思维,一般对学生而言,主要指对本人来说是前未有的而不涉及社会和科学价值的创造思维。正如教育家刘佛年先生提出,学生只要在学习过程中,有点新思想、新观点、新设计、新做法等,都可称得上创造。从这一角度上讲,培养与训练学生的化学创造思维就不是一句高不可攀的凭空设想,而是能够在化学教学中扎扎实实、认认真真做好的。教学中培养与训练了学生的初级化学创造思维就可以让他们凭借某一专业领域的知识经验,不断深化与发展,逐渐由量变过度到质变,向较高级的创造思维的层次跳跃,这样就有可能培养出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创造型、开拓型的人才,培养出中国的道尔顿、门捷列夫、居里夫人、诺贝尔。

培养与训练学生的化学创造思维要结合以下教学原则:

探索性原则

由于广泛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得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索无止境。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准确把握学生的“欲望”和“满足”心理,创造出符合这一心理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运用知识的机会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条件,他们的创造思维就会得到培养和发展,就能亲身体验到人类驾驭知识、运用知识创造知识的自豪感。这种内在的情感体验,又会反过来激励学生再探索,再创造。因此,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在培养与训练化学创造思维方面的内在因素,设计恰当的问题,使这些问题:一要有适当的难度,二要在教与学两方面富有探索性,三要能培养与训练学生的化学创造思维。创造思维始于问题,始于学生对问题的追求探索。例如在高一学习了HCL气体的喷泉实验后提出:除了HCL外还有那些气体也可做喷泉实验?条件是什么?如果将喷泉实验中的胶头滴管里的液体改为其他液体,情况会有什么变化?学生在讨论中逐渐想到,CO2、Cl2等气体在水中溶解不大,但可溶于年浓碱。最后得出结论:只要烧瓶中气体能迅速和较完全地被胶头滴管里的液体吸收,可以形成喷泉。在讨论过程中,如果一些学生能冲破常规思维,同中求异,就能带动其他学生一起扩展思路,进行富有创造性的集体思维活动。

个性化原则

学生的思维是有起共性规律的,但同时又是千差万别的,存在着很大的个性差异,而这种个性差异又是每个人的社会环境、知识基础、智力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的,学生的创造思维也反映了这种个性差异。创造是想别人所未想、做别人所未做,因而创造总是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因此,教学中对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有全局观点,要发现和掌握每个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尊重学生的不同兴趣和爱好,帮助和鼓励学生在个

高职学生数学创造性思维训练初探 篇6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创造性

有关创造性的研究表明, 每个正常的人都有不同的创造潜能, 潜能的发展程度完全依赖于后天的引导。因此, 要培养具有创造性的学生, 就必须有创造性的教师。教师的创造力、教育观、自身的个性特点、教学艺术等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指导意义。

(1) 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数学教学中, 应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 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探索和发现, 作出合理的猜想, 把有关的信息纳入自己的理解系统。因此, 在课堂上, 流给学生动手和动脑的时间以及思维的空间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我们在进行圆周角的概念教学时, 可以先提出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 “顶点在圆周上的角就是圆周角吗?”鼓励学生进行相互交流, 展开讨论, 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一概念教学采用了“探索—发现—归纳—完善”的教学方法, 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共同探索的教学思想, 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而且可以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 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好处。

(2) 加强变式教学, 注重散性思维和逆向思维的能力。

生活中有一句俗话:穷则变, 变则通。在学习上也是这样, 有些问题需要我们改变常规的思路, 多角度、多侧面地去思考问题。科学的发现, 往往出乎意料之外, 任何成功的契机, 都需要活跃的思维, 机敏的感受, 这样才会有科学的顿悟。因此, 在教学中善于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是特别重要的。我们可以将一些典型的例题和习题进行适当的引申, 一题多变或一题多解, 激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发现新方法。如:有这样一道题, 求证:顺次连接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教师可以不失时机地进行引申, 调动起学生的思维兴趣。引申题目: (1) 求证:顺次连接矩形各边中点所得四边形是菱形。 (2) 求证:顺次连接菱形各边中点所得四边形是矩形。 (3) 求证:顺次连接正方形各边中点所得四边形是正方形。通过这样的一些变式训练, 我们可以拓展学生的思路, 活跃学生的头脑,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总之, 教学实践中, 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 既需要教师的因势利导, 也需要学生的积极思考, 只有师生共同努力, 才能教学相长,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二、营造具有创造性的集体气氛

学校教育中, 学生的创造力是在集体中表现出来的, 自由、安全、愉悦的集体气氛有利于学生最佳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课堂学习阶段, 对于一个问题可能有多种思考角度与解题方法, 遇到这样的问题, 可以让学生尽可能畅所欲言, 把他们的观点都表达出来;教师对于每个学生都应该充满信任与期望, 不管他的基础如何;为了让学生有充分的自由去创新, 应减少不必要的限制与规定;同时, 教师应不轻易否定学生的创新成果, 也许有些学生的答案是错误的, 尽乎于荒谬的, 也应该想方法从其它方面给以肯定, 从而使不同于常规的个性得到最大程度的表现。

(1) 努力为学生创设情景, 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要善于给学生创造思维的环境和条件, 使其有问题可想。在教学中, 我们不要把问题的答案强加给学生, 不给学生思考的机会。我们要给学生创造条件, 让学生积极动手进行操作, 展开丰富的联想, 进行合理的猜测和推理, 从而得出结论。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 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出示恰如其分的问题。例如, 我们在学习“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时, 可以给学生出示以下问题:怎样折叠一个三角形才能使折线两旁的部分完全重合;哪些线段重合, 哪些角重合?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动手操作, 思考探究, 引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 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 并提出新质疑, 自觉的去解决, 去创造。

三、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1. 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吉尔福特的智力理论认为, 发散性思维是创造力的重要成分, 而在总复习阶段, 发散性思维也是学生巩固知识点、学会运用知识的有效方法, 具体做法: (1) 教师提出问题:如在复习数学计算时, 有一道看似很简单的习题, 将习题布置给学生, 让他们求解, 方法尽可能多。 (2) 学生尽可能多的给出答案, 然后让学生一一将自己的方法向大家解释。 (3) 教师、学生对以上结果进行评价。 (4) 得出结论。

通过以上的训练, 在复习其它的知识, 如基本概念、理论、定理时, 学生均会利用发散思维, 并从中得到最佳的解题途径。

2. 直觉思维的训练

直觉是指不经过一步步思考而突如其来的领悟与理解, 是创造性思维活跃的一种表现。在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过程中, 我注意到以下两点: (1) 鼓励学生面对新问题, 应用合理的想象, 同时采用类比、对称等形象化解决问题。 (2) 培养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 这样学生就可以搜集与阅读有关的材料、信息, 并不断思考, 为产生直觉思维打下基础。

3. 逆向思维能力的训练

逆向思维是从结果出发, 按照一定的逻辑推理, 得出起始条件, 再沿正向思维将线索连贯起来。这对于学生的观察能力、联想能力都是一个很好的训练, 同时更有利于提高创造性思维。

作文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篇7

一、思维辐射性训练

思维的辐射性训练即是创造性思维的广度训练。它要求由一点引发出去,开展综合列举。这项训练可主要通过审

题、填题、议题进行。

1、全命题审题,克服思维的单一性。要做到这一点,在审题时就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捕捉题目中隐含的各种信息。如审记叙文题目,不仅要指导学生审清体裁、范围、题眼等,还要引导他们深入挖掘题目中隐含的各种信息,如:记叙性、整体性、提示性、比喻性、待补性、溯源性、强调性、逆转性、时代性、情感性、联想性、想象性、人称性、中心性等。

2、半命题题目的填写,克服单一的集中思维的倾向。应当指导学生运用“发散集中思维法”,进行由“发散”到“集中”的全程思维训练。如要求学生填写《我渴望——》这个半命题,要启发学生把渴望的所有内容全部列举出来,如:渴望母爱、渴望自由、渴望团聚、渴望幸福等等,然后再进行集中思维,从中筛选。这种做法可以防止因填写的内容没的可写而走入“死胡同”。

3、“材料型”议论文,多角度挖掘意义。同一个材料可以从一个角度挖掘几个意义点,也可以从几个角度挖掘若干个意义点。多角度挖掘材料的意义点是进行辐射性思维的好形式。如指导学生写《读<画蛋>有感》一文,可引导学生从教的角度、学的角度、教与学的角度、做父母的角度等,至少能挖掘出十几个意义点。指导学生从中选择一个针对性强、确有体会而又比较新颖的意义点作为论点去写,学生就会有感而发并写出新意。

二、思维的独创性训练

思维的独创性训练即是创造性思维的力度训练。这种训练要求以思维的批判性为前提,以新颖的眼光看问题,在早已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新东西。具体操作有以下几点:

1、立意逆向思维(1)对常用的格言、俗语等进行反向思考,推出新的意义点。如:有志者事竟成→有志者事未必成(只有志还不行);人往高处走,水往地处流→人不妨往低处走走(就下岗职工而言);酒香不怕巷子深→酒香也怕巷子深(就广告宣传来看)。(2)从所给材料中反向寻找意义点。如《班门弄斧》→不迷信权威;《滥竽充数》→领导要注意调查研究;《薛谭学讴》→博采众家之长才是青年的成功之路。

2、选材克服思维定势。“思维定势”是人们生活经验和生活习惯所形成的一种心理倾向。它是人们“处世的资本”,因为它表示着经验;但也是人们“处世的负担”,因为它往往使人们以固定的方式去思考问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们的创造性。选材的一般化正是思维定势所产生的结果。我们要克服学生在选材时“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就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要求学生尽量避开那些人皆熟知,人皆能写的“大材料”。努力从生活宝库中“自出心裁”的筛选那些只有我知的“小材料”。

三、思维的深刻性训练

学生写作文不能有意识的去体现中心,写说明文抓不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写议论文不会分析,辟理不透,都是由于缺乏思维的深刻性造成的。要进行思维的深刻性训练,首先要注意引导学生感知和体验生活,提高他们对生活的认识。这方面做好的办法是组织他们开展注释初中生活的活动,要求他们从不同侧面根据自己不同体验去认识初中生活。如:母校——生活的码头,知识的港湾,青春的驿站。作业——学生走不完的长征路,老师的口头禅。其次,要帮助学生掌握一些辩证分析问题的方法。如:“一分为二”的看待一切;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清主流和支流等。第三,指导学生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案例。生活中的许多案例,往往都是发人深思的。组织他们分析这些案例并写成文章,有利于提高他们从本质上认识事物的能力。

四、思维的灵活性训练

思维的灵活性一方面主要是善于随机应变,依据事物发展的具体情况,及时提出各种不同的思维、假设、方法。这方面的训练可以采用创设问题情景,放手让学生写放胆文的办法。1、要求学生为现实需要而写现实。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把自己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难题归结在一起,提出若干个“怎么办”,让学生以回答“怎么办”的形式作文,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办法。2、要求学生为未来需要写虚。指导学生练笔时,要引导他们在“假如…”上多做文章,如写一些《假如我是市长》、《假如我是孙悟空》、《假如我是一朵云》等作文题目,让学生不断变换思维角度,发表自己的主见。

思维的灵活性的另一个方面,还体现在及时纠正自己的思维,调整自己的认识上。这项训练可以通过两条途径进行:第一,作文审题、立意、构思,运用讨论式,让学生在相互交流自己的看法中纠正自己思维的不当之处,弥补思维的不足。第二,抓好集体评改和自我修改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评判他人作文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完善自我。

幼儿创造性思维训练 篇8

学生常会出现传接球基本技术已经练了一段时间并且在日常训练中掌握得较好,但在比赛中仍会产生各种问题。如,队员在复杂的比赛局面中不知该如何接应队友等。这是因为教练员在日常训练中只关注队员基本技术动作的学习,缺乏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指导。罗素在《教育的目的》中写道:“真正有用的训练,是理解若干一般原则,对于这些原则在各种具体情况下的应用有彻底的基础训练。”由此可见,思维(意识)是保证基本技术在复杂局面下合理运用的重要条件,有了合理的思维作指导,队员在比赛中合理运用基本技术的能力也会提高。

二、如何将思维训练与传接球训练相结合

首先,教练员应运用多媒体向队员呈现训练或比赛中出现的问题,让队员清晰地了解当时的情况和队员实施了怎样的行动以及效果如何,以情景再现的形式让队员进行反思。其次,教练员应针对队员在训练和比赛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帮助队员了解问题所在。最后,教练员可结合高水平球队对于该问题所采取的解决方法,帮助队员对该局面获得清楚的认识,引导他们思考应如何做出正确的决策以及合理的行动。

足球比赛瞬息万变,因此,教练员应通过对队员进行大量的模拟比赛训练,使他们能够熟练合理地运用所学到的技术技能。在此过程中,教练员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图1)。第一,从比赛中提取出队员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根据自己对该问题的理解结合队员的实际情况,制订符合队员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案。第二,在呈现问题并帮助队员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和启发队员发现其中的原则和规律。第三,当队员了解这些原则和规律后,鼓励队员根据训练和比赛中的具体情况做出自己的选择。通过思维训练与传接球训练相结合的方式,培养队员观察局面、分析决策、实施行动的能力。第四,回归比赛。

图1

三、例析思维训练与传接球训练相结合的方式

作为教练员,要向队员明确传接球成功主要是由传球者的行动和接应者的行动这两个因素决定的。因此,队员应该明白,不论是传球者还是接应者,都需要用正确的思维去控制行动,这样才能帮助他们解决比赛中出现的问题。针对具体问题,笔者总结出两份“清单”,并在实践中予以运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传球清单

1. 向防守队员后方传球(图2)

图2

2. 向最前方的进攻队员脚下传球(图3)

图3

3. 至少超越 1 名防守队员进行传球

4. 队员改变进攻方向进行横传球(图4)

图4

5. 队员向接应同伴进行回传球

无法实现向前传球和突破时,队员可以选择向接应同伴进行回传球保持控球权和继续寻找向前进攻的机会(图5)。

图5

6. 传球技巧

队员应注意传球方式,把握传球时机,控制传球的力量、速度与准确性。

(二)接应清单

1. 与传球清单相对应的接应位置

2. 对整个场地的向前视野

不合理的视野:接应队员 B 在接应时,仅面对传球队员 A,导致其无法获得面对整个球场的向前视野,从而难以观察到跑向防守队员身后空当的队友 C(图6)。

图6

合理的视野:接应队员 B 接应传球队员 A 时,将身体面向进攻方同时获得了能够清晰看到整个场地的视野,从而可以观察到跑向防守队员身后的队友 C(图7)。

图7

3. 正确的接应角度与距离

不合理的接应角度:队员 B 接应队员 A 进行传球时,站在防守队员身后使接应角度变小,传球队员的传球难度大幅度提高(图8)。

图8

合理的接应角度:队员 B 调整了接应角度,使传接球变得简单(图9)。

图9

4. 接应位置便于轻松地接控球和进行下一步行动

5. 改变进攻路线

6. 注意向前传球的时间和空间

数学思维训练 篇9

1、爬楼梯遇到的层次问题,主要明白几楼与几层楼梯是不同的,从底楼起,楼数比楼梯层数多1。即:楼数=楼梯层数+1

楼梯层数=楼数-1

2、锯木头的段数问题,主要明白锯成木头的段数比锯木头的次数多1。

即:段数=次数+1

次数=段数-1

3、敲钟遇到的时间问题,主要明白敲的次数比钟声之间的间隔多1。即:次数=间隔数+1

间隔数=次数-1 解决这类应用题,先要考虑以上提到的这些差别,再选择恰当的解题方法。

1、聪聪住的这幢楼共有6层,每层楼梯20级,她家住在五楼,聪聪每次回家要走多少级台阶才能到自己住的那一层?

分析与解答:聪聪住在五楼,从底楼走到五楼其实走了5-1=4(层)楼梯。每层楼梯20级,要求从底楼走到五楼的台阶数,其实就是求4个20是多少。

(1)

聪聪从底楼到五楼要走几层楼梯?

(2)

聪聪从底楼到五楼要走几级楼梯?

答:聪聪每次回家要走

级台阶才能到自己住的那一层。试一试1:冬冬住在11楼,他他发现第8层到第9层有25级台阶,从底楼到冬冬家一共有多少级台阶?

2、小红家住六楼,她从底楼走到二楼用1分钟,那么她从底楼走到六楼要用多少分钟?

分析与解答:从底楼到六楼其实爬了6-1=5(层)楼梯,小红从底楼到二楼用了1分钟,即走一层楼梯要用1分钟,所以从底楼到六楼要用1×5=5(分)。

(1)

从底楼到六楼要爬几层楼梯?

(2)

从底楼到六楼要爬几分钟?

答:她从底楼走到六楼要用

分钟。

试一试2:许亮家住五楼,他从四楼到五楼需要30秒,他从底楼走到五楼要多少秒?

例3:把一根粗细均匀的木料锯成5段,每锯一次要用3分钟,一共要用多少分钟?

分析与解答:要把木料锯成5段,其实只需要锯5-1=4次,每锯一次要3分钟,要求一共用了多少分钟,就是求4个3分钟是多少?(1)

把木料锯成5段,要锯几次?

(2)

一共要锯多少分钟?

答:一共要用

分钟。

试一试3:把一根16米长的钢管锯成4段,每锯一次用6分钟,一共需要几分钟?

例4:时钟3点钟敲3下,6秒钟敲完;6点钟敲6下,几秒钟敲完? 分析与解答:时钟敲3下,中间有2个间隔,2个间隔用了6秒,由此可知每个间隔用了

6÷2=3秒;时钟敲6下,中间有6-1=5个间隔,所用时间就是5个3秒。

(1)

敲3下钟声之间有几个间隔?

(2)

每个间隔用多少秒?

(3)

敲6下钟声之间有几个间隔?

(4)

敲6下钟声用了多少时间?

答:

秒钟敲完。

试一试4:时钟12秒钟敲了7下,敲11下需要几秒?

例5:六一儿童节同学们参加队列表演,有32人参加,每4人一行,前后两行间隔2米,这个队列全长多少米? 解:(1)可以站几行?

(2)有多少个间隔?

(3)队列有多长?

答:这个队列全长

米。

试一试5:学校组织同学去看电影,三(2)班40个同学排成两路纵队,前后相邻两个同学之间的距离是1米。三(2)班的队伍长多少米?

例6:某工厂厂庆,在一条长40米的大路两侧插彩旗,从起点到终点共插了22面,相邻两面彩旗之间的距离相等,相邻两面彩旗之间相距多少米?

解:(1)每侧有多少面彩旗?

(2)每侧有多少个间隔?

(3)相邻两面彩旗之间相距多少米?

答:相邻两面彩旗之间相距

米。

试一试6:在学校一条长24米的走廊两边摆菊花,从起点到终点共摆了18盆,相邻两盆之间的距离相等,相邻两盆之间相距多少米? 练习:

1、乐乐家住四楼,每次回家要走72级台阶,如果每层台阶一样多,每个楼层有多少个台阶?

2、王阿姨到一幢十层大楼的第八层办事,不巧停电,电梯停开,她从一楼走到四楼用了48秒,用同样的速度走到8楼,需要多少秒?

3、把一根钢管锯成小段,一共花了25分钟,已知每锯开一段需要5分钟,这根钢管锯成了几段?

4、时钟4点钟敲4下,9秒钟敲完,8点钟敲8下,几秒钟敲完?

5、同学们在两幢楼房间栽树,每隔5米栽一棵,一共栽了8棵,这两幢楼房相隔多少米?

6、李强用同样的速度在公园的林荫道上散步,他从第1棵树走到第10棵树用了9分钟,当他走了20分钟,他应该走到第几棵树?(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相等)如果路的一边从头到尾种了50棵树,他从头到尾共需要走多少分钟?

7*、云和小亮两人比赛爬楼梯,小云跑到3楼时,小亮恰好跑到2楼,照这样计算,小云跑到9楼时,小亮跑到几楼?

试一试5:猴山上有大猴子22只,小猴子的只数是大猴子的4倍,中猴子有43只,三种猴子一共有多少只?

例6:强强去外婆家,如果他来回都步行要用90分钟。如果他去时步行,回来时乘车一共用了58分。他回来时乘车要用多少分钟? 分析与解答:根据来回都步行要用90分钟可以求出他去时步行用的时间,又知道他去时步行,回来时乘车一共用了58分,可以求出他回来时乘车要用多少分钟。(1)他去时步行用了多少时间?

(2)回来时乘车用多少分钟?

综合算式:

答:他回来时乘车要用

分钟。

试一试6:邮递员叔叔去某地送信,来回都骑车要用48分钟,如果他去时骑车,回来时步行,一共要用95分钟。他回来时步行要用多少分钟? 练习:

1、在学雷锋活动,三年级同学做好事73件,五年级同学做好事的件数是三年级的3倍。两个年级共做好事多少件?

2、爸爸今年30岁,是小明年龄的5倍,爸爸今年比小明大多少岁?

3、花圃里有48盆鸡冠花,是郁金香的4倍,郁金香的盆数比月季花少18盆,花圃里有多少盆月季花?

4、书架上摆数三层图书,第一层有32本,第二层有28本,第二层和第三层的总本数是第一层的2倍,第三层有多少本图书?

5、学校体育器材室足球84只,是排球只数的2倍,篮球有56只,三种球一共有多少只?

6、李老师上班时坐车,下班时步行,在路上共用50分钟,如果往返都步行要用80分钟。如果往返都坐车,只需多少分钟?

7、爸爸共买回56个鸡蛋,过了几天后,吃掉的鸡蛋是还剩的6倍,还剩多少个鸡蛋?

学 会 倒 着 想

例1:一条毛毛虫由幼虫长到成虫,每天长一倍,16天能长到16厘米。问长到4厘米时要用多少天?

分析与解答:由题中条件可知:每天毛毛虫的长度都是前一天的2倍,倒着想,就是前一天的长度是后一天的一半。我们就从第16天长到16厘米一天一天往前推算:

(1)第15天长到多少厘米?

(2)第14天长到多少厘米?

答:长到4厘米时要用

天。

试一试1:一条小青虫由幼虫长到成虫,每天长一倍,20天能长到20厘米。问长到5厘米时要用多少天? 例2:一个数减16加上240,再除以7得40,求这个数是多少? 分析与解答:我们先理清题中的顺序:如下:

用倒着想的方法思考,就是从原来运算的逆运算一步一步地推想。最后是除以7得40,如果不除以7,那应该是40×7=280;如果不加上240,那应该是280-240=40;如果不减去16,那应该是16+40=56。

答:这个数是。

试一试2:一个数如果加上5,乘5,减去5,再除以5,结果还是5。这个数是多少?

例3:小丽在做一道加法计算题时,由于粗心,把个位上的4看作7,十位上的8看作2,结果和是306。正确的答案应该是多少? 分析与解答:要求正确的答案,就要知道两个正确的加数。看错的加数是27,因此得到错误的和是306。我们倒着想,根据逆运算可以得到一个没有看错的加数是306-27=279。题中已知一个正确的加数是84,所以,正确的和应该是:

(1)

(2)

答:正确的答案应该是。

试一试3:小明在做一道加法计算题时,将个位上的5看作9,把十位上的8看作3,结果所得的和是123,正确的答案应该是多少? 例4:一根铁丝剪去一半,再减去余下的一半,还剩14分米,这根铁丝原来长多少分米?

分析与解答: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

从上面的线段图可以看出,剩下的14分米和余下的一半同样多。那么,原来铁丝长的一半就是14×2=28分米。所以这根铁丝原来长就是:

答:这根铁丝原来长

米。

试一试4:小华用压岁钱的一半买了一只新书包,又用余下的一半买了几本文艺书,还剩15元,小华的压岁钱一共有多少元? 例5:小红、小丽、小华三人分苹果,小红得的比总数的一半多1个,小丽得的比剩下的一半多1个,小华得10个。原来有多少个苹果? 分析与解答:根据题意,画线段图:

为什么小华得10个,这是因为小丽得到剩下的一半多1个,如果小丽只得了剩下的一半,那么小华应该得到10+1=11个,也就是剩下的另一半,这样也就说明了小丽得到了同样多的11个,我们由此可以算出小红取去后剩下的苹果数是11×2=22个。同样,如果小红得的是总数的一半,那么剩下的应该是22+1=23个。显然,总数的另一半也就是23个,那么苹果总数应该是23×2=46个。(1)如果小丽只得剩下的一半,那么小华该得多少个?

(2)小红取了后,还剩多少个苹果?

(3)如果小红只得总数的一半,应剩多少个?

(4)原来有多少个苹果?

答:原来有

个苹果。

试一试5:小明看一本故事书,第一天看了这本书的一半又10页,第二天看了余下的一半又10页,还剩下15页没看。这本故事书一共有多少页?

例6:三只笼子里共养24只兔子,如果从第一只笼子里取出4只放到第二只笼里,再从第二只笼里取出3只放到第三只笼里,那么三只笼里的兔子就一样多。原来三只笼里各养了多少只兔子?

分析与解答:根据题意可知,第一只、第三只笼子里的兔子只发生了一次变化,而第二只笼里的兔子只数发生了两次变化;三只笼里的兔子不管怎样移动,兔子的总只数是不变的,我们从变化的结果“三只笼里的兔子就一样多”可知,最后每只笼子的兔子都是24÷3=8只。再对照条件,把各笼里的兔子还原,就得到了原来各养了多少只。(1)三只笼子最后各有多少只兔子?

(2)第一只笼子原来有多少只兔子?

(3)第二只笼子原来有多少只兔子?

(4)第三只笼子原来有多少只兔子?

答:第一只笼子原来有

只兔子;第二只笼子原来有

只兔子;第三只笼子原来有 只兔子。

试一试6:小青、小白、小华都喜爱画片,如果小青给小白11张画片,小白给小华20张画片,小华给小青5张画片后,他们三人的画片张数就同样多。已知他们三人共有画片150张,他们三人原来各有多少张画片? 练习:

1、有种水草每天能长一倍,8天能长满一池塘。长满半池塘要几天?

2、一个数的5倍加上6减去10再除以9,得4。这个数是多少?

3、小马虎在做一道减法题时,把减数十位上的8错看成5,个位上的7错看成1,结果求出的错误的差是236。正确的差是多少?

4、某人乘火车从甲地到乙地,行了全程的一半时开始睡觉,当他醒来时发现火车又行了睡时剩下路程的一半,这时离乙地还有100千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5、妈妈从副食店买回一些鸡蛋。第一天吃了全部的一半又一个,第二天吃了余下的一半又2个,第三天吃了3个,恰好吃完。妈妈买回多少个鸡蛋?

6、有甲、乙、丙、丁四篮苹果,如果从甲篮拿出10个给乙篮,从乙篮拿出12个给丙篮,从丙篮拿出20个给丁篮,从丁篮拿出14个甲篮后,四篮苹果的个数相等,已知四篮共有苹果120个。原来四篮各有多少个苹果?

加减法应用题

用数学方法解决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就产生了通常所说的“应用题”。

应用题由已知的“条件”和未知的“问题”两部分构成,而且给出的已知条件应能保证求出未知的问题。

这一讲主要介绍利用加、减法解答的简单应用题。

例1 小玲家养了46 只鸭子,24 只鸡,养的鸡和鹅的总只数比养的鸭多5 只。小玲家养了多少只鹅? 解:将已知条件表示为下图:

表示为算式是:24+?=46+5。由此可求得养鹅(46+5)-24=27(只)。答:养鹅27 只。

若例1 中鸡和鹅的总数比鸭少5 只(其它不变),则已知条件可表示为下图,表示为算式是:24+?+5=46。由此可求得养鹅46-5-24=17(只)。例2 一个筐里装着52 个苹果,另一个筐里装着一些梨。如果从梨筐里取走18 个梨,那么梨就比苹果少12 个。原来梨筐里有多少个梨? 分析:根据已知条件,将各种数量关系表示为下图。

有几种思考方法:

(1)根据取走18 个梨后,梨比苹果少12 个,先求出梨筐里现有梨52-12=40(个),再求出原有梨(52-12)+18=58(个)。

(2)根据取走18 个梨后梨比苹果少12 个,我们设想“少取12 个”梨,则现有的梨和苹果一样多,都是52 个。这样就可先求出原有梨比苹果多18-12=6(个),再求出原有梨52+(18-12)=58(个)。

(3)根据取走18 个梨后梨比苹果少12 个,我们设想不取走梨,只在苹果筐里加入18 个苹果,这时有苹果52+18=70(个)。

这样一来,现有苹果就比原来的梨多了12 个(见下图)。由此可求出原有梨(52+18)-12=58(个)。

由上面三种不同角度的分析,得到如下三种解法。解法 1:(52-12)+18=58(个)。解法 2:52+(18-12)=58(个)。解法 3:(52+18)-12=58(个)。答:原来梨筐中有58 个梨。

例3 某校三年级一班为欢迎“手拉手”小朋友们的到来,买了若干糖果。已知水果糖比小白兔软糖多15 块,巧克力糖比水果糖多28 块。又知巧克力糖的块数恰好是小白兔软糖块数的2 倍。三年级一班共买了多少块糖果?

分析与解:只要求出某一种糖的块数,就可以根据已知条件得到其它两种糖的块数,总共买多少就可求出。先求出哪一种糖的块数最简便呢?我们先把已知条件表示为下图。

由上图可求出,小白兔软糖块数=15+28=43(块),水果糖块数=43+15=58(块),巧克力糖块数=43×2=86(块)。糖果总数=43+58+86=187(块)。答:共买了187 块糖果。

例4 一口枯井深230 厘米,一只蜗牛要从井底爬到井口处。它每天白天向上爬110 厘米,而夜晚却要向下滑70 厘米。这只蜗牛哪一个白天才能爬出井口?

分析与解:因蜗牛最后一个白天要向上爬110 厘米,井深230 厘米减去这110 厘米后(等于120 厘米),就是蜗牛前几天一共要向上爬的路程。因为蜗牛白天向上爬110 厘米,而夜晚又向下滑70 厘米,所以它每天向上爬110-70=40(厘米)。

由于120÷40=3,所以,120 厘米是蜗牛前3 天一共爬的。故第4 个白天蜗牛才能爬到井口。

若将例4 中枯井深改为240 厘米,其它数字不变,这只蜗牛在哪个白天才能爬出井口?(第5 个白天)练习: 1.甲、乙、丙三人原各有桃子若干个。甲给乙2 个,乙给丙3 个,丙又给甲5 个后,三人都有桃子9 个。甲、乙、丙三人原来各有桃子多少个?

2.三座桥,第一座长287 米,第二座比第一座长85 米,第三座比第一座与第二座的总长短142 米。第三座桥长多少米?

3.(1)幼儿园小班有巧克力糖40 块,还有一些奶糖。分给小朋友奶糖24块后,奶糖就比巧克力糖少了10 块。原有奶糖多少块?(2)幼儿园中班有巧克力糖48 块,还有一些奶糖。分给小朋友奶糖26块后,奶糖就只比巧克力糖多18 块。原有奶糖多少块? 4.一桶柴油连桶称重120 千克,用去一半柴油后,连桶称还重65 千克。这桶里有多少千克柴油?空桶重多少?

5.一只蜗牛从一个枯水井底面向井口处爬,白天向上爬110 厘米,而夜晚向下滑40 厘米,第5 天白天结束时,蜗牛到达井口处。这个枯水井有多深?若第5 天白天爬到井口处,这口井至少有多少厘米深?(厘米以下的长度不计)6.在一条直线上,A 点在B 点的左边20 毫米处,C 点在D 点左边50 毫米处,D 点在B 点右边40 毫米处。写出这四点从左到右的次序。

7.(1)五个不同的数的和为172,这些数中最小的数为32,最大的数可以是多少?

优化思维训练 提高思维品质 篇10

一、从整体到部分,养成思维的完整性

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经常答非所问,不知所云,思维“混乱”,这往往是他们分析问题不从整体出发,其中有认知的问题,也有思维习惯的问题。例如:《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一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国际互联网的结构庞大,是由无数条“线”把亿万台电脑连接起来的,是一张包住地球的“大网”,却不能结合课题去谈论国际互联网的“奇妙”。阅读教学时,除了借助题目把握整体,还可以结合文章线索贯穿全篇,例如:《烟台的海》大海一年四季分别有什么特点?学生以此为出发点去思考问题就能逐步体会到大海的高远、凝重、甜美等多重滋味。这种方法比较适合写景的一类文章。如:记金华的双龙洞,草原,田园诗情……反之,阅读时只抓自己感兴趣的片段去理解分析,往往会断章取义。因此,首先要从整体出发把握文章的基调,养成思维完整的好习惯。

二、紧扣具体事例,培养思维的层次性

思维层次性的形成是思维在矛盾冲突中逐渐清晰化、条理化的过程。而学生回答问题,往往是直接从问题通向答案,缺少问题到答案之间的分析过程,出现思维简单答案单一的想象,教师要善于引导、教会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过程,使思路条理化、清晰化,可以凭借课文材料和生活表象的储存来完成。即教会学生在分析思考问题时,借助回忆、联想、想象、再现、假设、逻辑推理等,把已知参与到对未知的思维过程中去。这一方法比较适合说理性和说明性一类的文章,例如:《学与问》一文,既要明白知识是学来的,更要搞清知识也是问来的。为什么呢?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从小喜欢问,他对科学奥秘的不懈探求正是从“稀奇古怪”的“为什么”开始的。北宋大科学家沈括小时侯读白居易的诗就能产生疑问,还自己寻找到了答案。那么我们面对五彩缤纷、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世界,也应当会问、善问,拜“能者”为师。思路逐渐清晰,学生就水到渠成地明白了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

三、抓住典型或细节,训练思维的深刻性

认识事物深刻与否,在于思维的深浅程度。学生认识事物往往只看表面,不善于透过现象去抓本质;理解课文,解答问题也往往限于表面意思。例如《飞夺泸定桥》的第六小节,是描写泸定桥所处地势的。对于泸定桥地势的险要,学生能通过字面意思领会到。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追问一下,或教会学生自己问一下:作者为什么要写桥险呢?这一问,学生的思维与理解课文的主旨就联系起来了。还有理解关键句子的意思,有些学生往往只注意字面意思,不会深究句子内含的意思。教师就要引导学生透过字面意思联系全文去探索句子内含的意思。当学生自觉地养成了抓住典型事例或细节一问三追,那么思维的深度也就训练到位了。

思维训练的目的是开启学生的智慧。智慧又是高明意识的外现,而高明意识的标志是较强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斯腾伯格的一句名言:“我们坚信:教育的最主要的目标是引导学生的思维”。让我们把这种知识当作良种,学生总会种一粒、绿一片、收一筐的。

加强思维训练 发展思维能力 篇11

一、加强发散思维训练

没有发散思维就没有知识的创新, 从某种意义上说,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创新思维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积极地鼓励学生在解题时找出与众不同的解题途径, 提出别具一格的解题思路。我认为,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发散思维的方式最重要的莫过于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

1. 一题多解。

一题多解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地引导学生在剖析数量关系时, 用不同的知识进行纵横沟通, 以此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发展学生的思维, 这样学生的解题思路就会更加开阔, 思维就会更加活跃, 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

比如, 教学六年级的一道几何题:如下图, 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单位:厘米) 。

分析1:由图我们可以得知此三角形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它的两个锐角都是45°, 所以用三角形的面积减去三个扇形的面积之和, 就能得到阴影部分的面积。

解法1列式:

分析2:由图我们可以得知三个空白的扇形恰好拼成180°的扇形, 所以用三角形的面积减去圆形角是180°的扇形面积, 就可以得出阴影部分的面积。

解法2列式:

分析3:同分析2一样, 圆形角是180°的扇形面积正好是半圆的面积, 用三角形的面积减去半圆的面积, 即得阴影部分的面积。

解法3列式:

比较以上三种解法, 第二种解法优于第一种, 第三种解法的思路最灵活, 运算也最简便, 所以这三种解法中第三种最好。

2. 一题多变。

一题多变是应用题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 它往往在练习课、复习课和思维训练课上使用, 可以利用题目中条件和问题的改换, 使知识向纵向与横向延伸, 使基本题向深度与广度发展, 从而让学生对复杂问题的来龙去脉更加清楚。作为教师, 我们应该大胆放手, 让学生搏击于知识的大海中, 创造性地提出问题, 进而培养学生开拓和创新的精神。

比如, 教学分数应用题, 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写出两个条件:梨子25个, 苹果20个。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两个条件, 提出几个些问题。大家一般会提出以下四个问题: (1) 梨子是苹果的多少倍? (2) 苹果是梨子的几分之几? (3) 梨子比苹果多几分之几? (4) 苹果比梨子少几分之几?

拓展开来, 教师将25个梨子用红笔圈起来作为问题, 把苹果与上述提出的四个问题的答案作为条件, 这样就能形成四个新的问题。如果再把20个苹果圈起来, 将上述四题的结果与梨子作为条件, 这样就再次形成四个新的问题。

通过一题多变, 我们就将梨子与苹果两个基本条件先后组成了十二道基本应用题, 这十二道应用题清楚地揭示了分数乘法与除法应用题的转化关系。假如我们再进一步把梨子与苹果的个数和作为标准量时, 变化出来的题目就会更多。这些例子只是横向上的一题多变。如果我们在一道基本题的基础上, 再附加些条件或者引申问题, 那就会形成纵向上的一题多变。这种训练方法, 无疑能防止学生思维呆板, 使他们摆脱思维定势的羁绊, 有利于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培养。值得强调的是, 运用一题多变有两点需要注意: (1) 我们应该把一题多变当作促进学生灵活思维的手段, 不能看作是目的, 不要为了多变而多变, 更不要变得越多越好, 一定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 安排训练, 做到适可而止; (2) 我们在训练学生一题多变时, 弄清学生是否明确而清晰地掌握了基本数量关系和“量”与“率”的对应关系, 因为这一点是一题多变的基础。如果这一点不能掌握, 就匆忙起步, 仓促地多变, 就会适得其反——引起部分学生思维的混乱。

二、加强求异思维的训练

求异思维是指在思维中能够自觉地打破已有的思维定式、思维习惯或以往的思维成果, 在事物的各种巨大差异之间建立一“中介”, 进而突破经验思维束缚的一种思维方法。它不仅可以通过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揭露出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 更主要的是能够在此基础上产生出新颖的、超出一般规律的思维成果。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最重要的是开阔学生思路, 启发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 并在多种结构比较中选择出一种富有创造性的而又超乎寻常的新构思。

比如, 在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时, 我给学生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用12根火柴摆出相等的6个正方形, 你有这个能力吗?”我先让小组长将准备好的火柴一一发给学生, 让他们按照自己的习惯思路在桌面上摆弄, 10分钟过后, 我对学生的结果进行检查, 结果无一人能达到题目要求。这时我引导学生进行联想:“你们学过正方体吗?它有什么特征?”学生齐声回答:“12条棱的长度相等, 六个面的面积相等。”这一问, 学生的思路打开了, 问题解决了, 大家异口同声地发出了“噢——”的感叹。

又如, 十一册数学课本中有这样一道思考题:“甲、乙两人沿着400米的圆形跑道跑步, 他们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 同向而行。甲每分钟跑280米, 乙每分钟跑240米。经过多少分钟甲追上乙?”对这个问题, 学生很难弄明白是什么意思。因为在以往的应用题中都是甲、乙双方, 不在同一个起点出发的追击问题, 突然出现了在同一起点出发, 学生不知如何解答。这时, 我就引导学生变换角度思考:甲追上乙, 就是甲要比乙多跑一圈, 即甲比乙多跑400米。因为改变了思维角度, 学生就能轻松地解题了:400÷ (280—240) 。

如此的求异思维训练, 摆脱了常规思维的支配, 打破了常规思维的定势, 引导学生从新的思维角度思考问题, 既在意料之外, 又在情理之中。不仅使学生构建了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 而且发展了学生多极化的思维方法;不仅防止了片面、孤立、静止看问题的“形而上”, 而且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有所升华。

上一篇:两兄弟 教学设计下一篇:鸡蛋立起来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