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创造型个性培养(共12篇)
幼儿创造型个性培养 篇1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变革旧的教学方法, 建立新的教学策略, 努力为学生创设活动情境, 诱发学生的好奇心, 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一、创设质疑情境, 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 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质疑, 去发现问题。教师要创设质疑情境, 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 以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1. 创设批判性质疑的情境。
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 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打破传统经验的束缚, 使思维更具挑战性。在教学中, 要抓住时机引导学生质疑, 如有一道习题:一辆汽车在普通公路上行驶, 每小时行45千米, 从甲城到乙城要行8小时。如果改从高速公路上行驶, 每小时行120千米, 只需几小时?学生提出质疑, 普通公路和高速公路不可能是同一条路, 那么路程一定相等吗?若改为同一条公路的慢车道和快车道就好了。教师及时肯定了学生敢于向教材挑战、善于质疑的精神。
2. 创设探究性质疑的情境。
好奇是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 它往往可以促使学生作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索, 继而提出探究性问题, 这是创造个性的具体表现, 教师应倍加爱护和引导。如推导“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时候, 有一位同学提出圆面积一定要用“s=πr2”这个公式来计算吗?老师面带微笑, 引导性地问:“那么你说呢?”学生自豪地回答:“圆剪拼成的 (近似) 长方形的长是圆周长的一半, 宽是圆直径的一半, 因此我认为s=1/4cd=1/4πd2。”学生在课堂上不断生疑, 敢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见解, 哪怕是一点点的不同, 也值得赞扬。教师要鼓励探究性质疑, 使课堂上处处闪烁创造的火花。
3. 创设实践性质疑的情境。
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学最终要落实到个体的学习行为上。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 才能真正对所学内容有所感悟, 进而化为己有。如在教学“圆柱体的表面积”一课时, 教师在学生已掌握了圆柱体表面积计算方法后, 可设计一些数学实践活动, 让学生动手测量和计算圆柱形茶叶盒、水桶和通风管的表面积。学生在不同物体表面积的测量计算中, 知道了茶叶盒的表面积是“两个底面积+侧面积”, 水桶的表面积是“一个底面积+侧面积”, 而通风管的表面积只是它的侧面积。学生在实际探究中, 感受到书本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与差异, 初步学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和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 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创设交流情境, 变“个体学习”为“集体合作”
小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 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 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 有利于其思维的活跃。
1. 一题多解时交流合作。
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横向发散思维的一种方式, 是训练学生拓宽思路的有效手段, 也是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最易出现一题多解的精彩局面, 由于同学间的相互启发, 思维由集中而发散, 由发散而集中。在这一交流合作的过程中, 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与灵活性都有所发展, 能够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通过分析、比较、优选, 同学们发现了最佳的思路和方法, 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
2. 突破难点时交流合作。
在教学中, 尤其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 若能组织学生集体合作, 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 同学间相互弥补, 相互借鉴, 相互启发, 形成立体、交互的思维网络, 往往会产生1+1>2的效果。如学习“梯形面积”公式时, 学生一起思考, 一起剪拼图形, 一起讨论。在想、做、说的过程中, 相互启发, 相互融合, 结果学生们拼出了多种图形, 不但得出了梯形的面积公式, 更重要的是发展了思维。
3. 意见分歧时交流合作。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经常会出现意见不统一的时候, 这时教师不要急于下定论, 而应该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充分的讨论, 让双方发表自己的见解, 允许争辩, 在辩论中明晰正误。如在“对称”这一节课里有一题是让学生判断图形的对称 (如右图) 。当出现这个图形时, 学生有的说是对称图形, 有的说不是。老师组织学生讨论, 合作交流, 并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有学生说:这房子对折后它的左右两边不会重合, 因为它的一边没有窗户, 所以它不是对称图形;有的学生说:如果不看窗户, 对折后房子的外框会重合。通过讨论, 学生已经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了。
三、创设想象情境, 变“单一思维”为“多向拓展”
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 对知识的理解就越有创见。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 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发展。
1. 再造想象拓宽思维。
想象与创造性思维有密切联系, 它是人类创造活动所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根据这一特点, 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并为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供机会。如教学“组合图形体积”时, 教师启发:“同学们先观察一下圆锥与圆柱之间有什么关系, 再想一想还可以怎么求?”这时一个学生小声说:“这个组合体积是圆锥体积的4倍。”这个学生的发现是智慧的闪光点, 是创造性的想象。教师及时鼓励他大声说一遍解题思路, 并列出算式。老师的鼓励激发了全班学生的想象力, 一个学生抢着说:如果把这个组合体看作一个高为30cm的圆柱体, 它的体积可这样求:3.14× (20/2) 2× (15+15) -2/3×3.14× (20/2) 2×15。还有一解法更有趣, 假如可以像揉橡皮泥一样把圆锥的高缩小3倍, 把它想象成一个高为15÷3的小柱, 这样组合体就可以看作一个高为 (15+15÷3) =20的圆柱体了, 它的体积:3.14× (20/2) 2×20。经常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想象, 不但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锻炼, 而且拓宽了学生的思路。
2. 遥远想象变通思维。
独创性常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对象或设想之间的相似点, 这种使两个本不相干的概念相互接受的能力, 一些心理学家称之为“遥远想象”能力, 它是创造力的一项重要指标。教师要多让学生在两个看似无关的事物之间进行想象, 培养学生的变通思维。如学习“比的知识”后, 根据六 (1) 班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3∶4, 引导学生想象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3/4, 女生人数是全班人数的4/7, 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多1/3......通过想象, 进一步沟通“比”和“分数”的联系。遥远想象, 训练了学生突破空间进行思维的能力, 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 更具跳跃性。
3. 求异想象发散思维。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如何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让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 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让学生能进行求异想象, 培养发散思维, 从而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如在“花店”的应用拓展教学环节中, 教师提出:“我也想给妈妈买一束鲜花, 请同学们帮助出个主意, 怎样买?要用多少钱?”以此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 让创新的个性火花频频闪烁。学生热情高涨, 和老师一起设计出多种方案,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切实体会到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学生们不仅考虑到了知识的应用, 还考虑到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如妈妈喜爱什么花?每一种花各有什么含意?哪几种花搭配起来表达的意义好?哪几种花搭配既漂亮价钱又便宜等等。
总之,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关键在于教师。教师首先要具有创造的精神, 注重创设宽松、民主、创新的教学氛围, 尊重学生个性, 注意抓住一切时机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只有教师在教学中真正树立了创造的意识, 学生的创造意向才能得以培养, 其创造个性才能得以弘扬。
幼儿创造型个性培养 篇2
所谓创造性个性品质主要是指具有创造的意向、创造的情感、创造的意志和创造的.性格等独特的心理品质.它包括自信、勇敢、独立性强、有恒心、一丝不苟等良好的人格特征.如何在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创造性个性品质呢?
作 者:李建峰 作者单位:新疆伊犁技师培训学院,新疆,伊犁,835000刊 名: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英文刊名:KEHAI GUSHI BOLAN(BAIKE CHUANGCXIN)年,卷(期):“”(5)分类号:G63关键词:班级 管理 培养 创造 个性
创设活动情境,培养学生创造个性 篇3
一、创设质疑情境,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
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1.批判性质疑。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进行批判性质疑就是不依赖已有的方法和答案,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判断,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其思维更具挑战性。它敢于摆脱习惯、权威等定势,打破传统、经验的束缚和影响,产生一种新颖、独到的前所未有的问题来认识事物,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生的理解与思维的发展。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如果发现教材中有错误的地方,要抓住时机引导学生质疑,就能培养学生不拘于教材、教师,批判地接受事物的创造个性。
2.探究性质疑。遇事好问、勇于探索固然重要,但不能以此为目的,仅停留在获取初步探索的结果上。要培养学生对已明白的事物继续探究的习惯,永不满足,这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品质。
好奇是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它往往可以促使学生作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索,继而提出探究性问题,这是创造个性的具体表现,我们应倍加爱护和引导。教师要鼓励探究性质疑,使课堂上处处闪烁着创造的火花。
二、创设交流情境,变个体学习为集体合作
小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有利于其思维的活跃。讨论、争论、辩论,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应创设多种形式、多种目标的交流情境,以发展学生创造个性。
1.一题多解时,交流学习。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横向发散思维的一种方式,是训练学生拓宽思路的有效手段,也是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最易出现一题多解的精彩局面,由于同学间的相互启发,思维由集中而发散,由发散而集中。发散式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关系,它可以使学生思维灵活,思路开阔。而集中式思维则具有普遍性、稳定性、持久性的迁移效果,是学生掌握规律性知识的重要思维方式。因此,在这一交替的过程中,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与灵活性都有所发展,能够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
2.突破难点时,动手合作。在教学中,尤其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若能组织学生集体合作,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相互启发、拨动,形成立体、交互的思维网络,往往会产生1+1>2的效果。而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更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陶行知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手和脑在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我们在教学中提倡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操作、实践,找出规律,提炼方法。如学习梯形面积公式时,学生通过一起思考,一起试着剪拼图形,一起讨论。在想、做、说的过程中,相互启发、相互融合,结果学生们拼出了多种图形。不但得出了梯形的面积公式,更重要的是发展了思维。的确,每个人交换一件物品,得到的只是一件物品,而如果交换的是一种思想,那就会产生新的、有更丰富内容的思想。
三、创设想象情境,变单一思维为多向拓展”
在人的生活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对知识的理解就越有创见。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发展。
1.再造想象拓宽思维。心理学告诉我们,想象与创造性思维有密切联系,它是人类创造活动所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并为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供机会。
经常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想象,不但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锻炼,而且拓宽了学生的思路。
2.遥远想象变通思维。动物病理学教授贝弗里奇说:“独创性常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对象或设想之间的相似点,而原来以为这些对象或设想彼此没有关系。”这种使两个本不相干的概念相互接受的能力,一些心理学家称之为“遥远想象”能力,它是创造力的一项重要指标。让学生在两个看似无关的事物之间进行想象,如同给了学生一块驰骋的空间。
如学习比的知识以后,根据六(1)班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3:4,可以引导学生想象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3/4,女生人数是全班人数的4/7,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多1/3......通过想象,进一步沟通比和分数的联系。遥远想象,训练了学生突破空间进行思维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更具跳跃性。
当然,要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仅停留在创设这些教学活动情境上是不够的。教师首先要具有创造的精神,注重创设宽松、民主、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个性,注意抓住一切时机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只有教师在教学中真正树立了创造的意识,学生的创造意向才能得以培养,其创造个性才能得以弘扬。
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个性浅探 篇4
学生的个性是丰富多样的, 一般可划分为三个不同层次:A层, 占学生总数的20%左右, 他们思维能力强, 学习精力集中, 能充分享受到成功的快乐;B层, 约占学生总数的55%, 他们智力因素一般, 有较强的学习欲望, 往往比较勤奋刻苦, 但成绩不是很理想, 所以成功时情绪高涨, 反之情绪低落;C层, 大约占25%左右, 他们学习缺乏主动性, 体验不到成功的快乐, 学习能力得不到提高。为此, 每个教育者只有善于观察了解学生的个性, 才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培养和教育。发现了解学生个性的正确方法很多, 一般有以下几种:
1.问卷调查法
就是指在没有施行控制的情况下, 可通过问卷调查, 对全班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家庭背景、思想品德、学习能力等进行全面的了解。
2.个别谈心法
就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个别谈话来分析研究学生的个性特征。这就要求教师明确谈心主题, 及时捕捉谈心时机, 合理选择谈心地点, 准确表达谈心意图, 通过谈心, 比较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
3.自然观察法
就是通过观察学生的行为等外在表现来分析研究学生的方法。在课堂学习、综合实践活动时, 给学生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学生就会自然地反映出自己的兴趣爱好、思想品德、组织观念、工作能力以及个人的行为习惯。
二、为学生的自主发展创设条件, 为学生发展个性提供平台
所谓发展个性, 一般是指发展每个人的爱好兴趣、好奇心、求知欲、自制力、意志顽强性、远大的理想信念等多种才能和健全的品格。为了培养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 在化学课教学过程中, 适时引导, 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 使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的内在潜能, 大胆探索, 实现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
1.创设民主、合作、自主、探究、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 增强学生主体意识
比如在课堂上应有层次地设计不同难易程度的问题, 让学生都能参与。如, 初中化学的氢气和氧气混合爆炸实验, 笔者将学生带到实验室, 将学生分成八组, 每组让他们分别收集一瓶氧气和一瓶氢气, 然后问学生如果我们将这两瓶气体混合, 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都预测会爆炸, 接着又问:如果我们就用集气瓶来混合然后点燃, 假如爆炸, 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说:玻璃片会到处飞, 很危险;又问:那应该怎么办才好呢?学生大胆设想, 讨论热烈, 最后说:应该用塑料瓶来混合, 当八个塑料瓶飞上天的时候, 全班同学一片欢呼, 大大增强了学生的探索热情,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
2.教学方法灵活, 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钟启泉教授指出:“个性不是静止不变的, 而是具有不断进步的力动性的特质。一句话, 个性是发展的。”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两大方面, 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统一。为此我们采用了自主合作的探究式教学模式.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 发展学生个性
每个人不是各自孤立地实现其个性发展的。健全的个性, 离不开丰富多彩的活动, 它要靠丰富的活动来表现和巩固。化学教学中的个性培养, 有着广阔的天地。
1.建立科学有效的活动体系, 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保障
学生除了课堂学习之外, 还应有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组织。化学教师应从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出发, 帮助他们组建各类活动小组, 如:实验兴趣小组、环境保护兴趣小组、化学社区综合实践小组等。定期组织活动, 保障学生的潜能、特长都有施展的时间和空间。
2.举行各种形式的竞赛, 开辟学生驰骋个性才能的活动天地
化学教师还可有计划地举行各种小竞赛, 如:实验操作竞赛、化学知识竞赛、环保知识竞赛等多种多样的活动。这样可以使学生由自发到自觉地升华自己的个性, 同时, 这些活动都具有竞争性质, 可以帮助学生确立竞争观念、自强意识, 在竞争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个性。
在化学教学中,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心理学认为:只有个性和谐发展, 才能造成人的聪明才智的最佳发展。即只有个性获得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才有可能最完善地发展个人的才能。没有个性, 就没有创造, 也就没有特色。学生只有在主体性活动中, 才得到充分施展, 丰富、和谐、完美的个性才能形成。
参考文献
[1]张武升.中国特色中小幼创造教育体系的框架[C].第七届全国中小学创造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内蒙古通辽, 1998.
[2]张玉茹.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J].化学教育, 1998 (8) .
幼儿创造型个性培养 篇5
内容摘要: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阵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人才的摇篮。如何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发展其创造能力,已成为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这就要求我们每个教师必须建立新的教育策略,努力为学生创设积极活动的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以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关键词:创设情境培养个性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而任何一方面实力的增强,教育都具有基础性的地位。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阵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人才的摇篮。无论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创新成果以及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如何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发展其创造能力,增强我国的竞争力,已成为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这就要求我们每个教师必须建立新的教育策略,努力为学生创设积极活动的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以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一、创设交流情境,在合作中体现个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实践证明,青少年学生都有好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恰当的利用课堂交流,既培养了学生的个性,又促进了学生合作精神的养成。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交流思想,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中激活了个性,而富有个性的群体交流,实际上就促使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创设多种形式、多重目标的交流情境,来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1、突破难点时交流学习。
培养学生横向发展思维,是训练学生拓宽思路的有效手段,也是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相互启发,思维由集中而发散,由发散而集中。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关系,它可以使学生思维灵活,思路开阔。而集中式思维则具有普遍性、稳定性、持久性的迁移效果,是学生掌握规律性知识的重要思维方式。因此,在这一交替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灵活性,促进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如在解决政治课中的材料分析题时,我就经常让学生展开讨论,通过分析比较,从而发现最好的答题思路和方法。再如,讲七年级思品《有序的社会》时,我就先让学生讨论“纪律是对自由的限制”这一学生都认为是正确而实际是错误的命题。由于该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所以学生很感兴趣,特别是平时不遵守纪律的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既受到了教育,又掌握了知识,同时个人的思维在集体智慧中也得到了发展。
2、解决重点时让学生参与
在教学中,尤其是在教学重点时,若能组织学生集体合作,则有利于发挥学生的长处。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相互启发、拨动,形成立体的交互的思维网络,往往会产生1+1﹥2的效果。而让学生在学习中亲自实践,更是发展创造力的有效方法。例如,在学习七年级思品《找到认识自我的钥匙》一节时,我让学生表演节目“猜猜他是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学习九年级思品《角色与责任》有关知识时,我选取了一些典型的事例,采用课堂模拟家庭、模拟市场、模 1
拟学校等形式,让学生扮演其中角色,亲身体验不同角色担负的不同责任,引导学生对模拟事例进行评析。这些方法不仅给学生真实具体的情感体验,而且使学生在表演过程中亲身感受知识的形成和运用,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创设想象情境,变“单一思维”为“多向拓展”。
一位留学者归国后说:“如果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十个中国学生的回答往往差不多,而在国外,十个人可能会讲出二十个不同的答案,虽然有些想法极其古怪离奇,但里面却可能蕴含着创造性”。这个例子说明:我国的教育比较注重学生求同思维的培养,而忽视其求异品质的塑造。有研究认为:在人的生活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理解就越有创见。因此,在教学中要从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拓展。
1、再造想象,拓展思维。
在教学中通过讲解,再充分利用学生的想象力,能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内容,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发展了学生的多向思维。例如,在学习七年级思品《我国的资源环境状况》一节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当前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以及我国所面临的严峻环境形势,更加直观地认清我国的资源、环境、人口与发展的关系。我先让学生观看《从前有座山》片段,然后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想象这座山里居住的人们在忙目的乱砍乱伐森林资源后面临的各种遭遇,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保护资源、环境刻不容缓。再说明,我们国家的人口、资源、环境状况,决定了我国必须保护环境,必须合理利用资源。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遥远想象,变通思维。
一些心理学家称之为“遥远想象”能力是创造力的一项重要指标。通过遥远想象,训练了学生突破空间进行思维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更加具有跳跃性。例如,在学习七年级思品《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后,我就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如畅想2030年我国各个方面的发展情况及人们的各种感受和想法。设计你心目中理想的绿色学校等。通过想象,既发展了学生的多向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精神,也激活了课堂教学,深化了教学目标。
班级管理中如何培养创造性个性 篇6
班级管理是班主任按照一定的原则和要求,采取适当的方法,为实现班集体共同目标,不断进行调整和协调的综合性活动;是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劳动、课外活动等各项工作的管理教育的活动。在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创造性个性品质,就要发挥班主任作为教育主体的主导作用及学生主体的能动作用,构建起班集体的激励机制,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持续性发展。其主要做法如下:
以学生为本,培养独立自主的精神
没有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就没有个性。教育家陶行知说:“最好的教育是教学生自己做自己的先生。”传统的班级管理中经常出现见“事”不见“人”的现象,以“事”为本,是教师强制管理的弊病。这种班级管理是让学生服从于“事”,顺应于“活动”,把自主和有活力的人,僵化为按“号令”行动的一种工具。“听命”和“顺从”成为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基本状况,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是无法充分表现的,学生的个性特点是很难显现的,培养创造性的个性品质也就成了空话。要培养学生创造性个性品质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班级管理,真正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众所周知,缺乏独立自主精神的人是不可能具有创造性个性品质的,因此在班级管理中关键是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精神。如天津市红桥区清源道小学开学初,笔者组织学生制订班规,每位同学都参与,提出自己的建议,通过集中制订出:“教师在与不在一个样,班主任课与科任课一个样”这两条班规。还在班主任的指导下,由学生干部带领全班同学制订和落实班级工作计划,并由学生及时验收计划的完成情况,认真填写各项工作计划完成情况记录表。还有笔者按组要求他们轮流布置板报,每月一期。版面安排、艺术插图均由同学自己设计,内容形式决不能雷同,应结合班内实际情况和学校重大活动进行编排。从班规的内容、工作计划落实记录表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板报可以看出同学们具有的独立自主的精神。
实施民主管理,培养学生高度的责任感
班集体是师生共同组成的集体,只有师生共同努力才能把班集体管理好,这就需要班主任实施民主管理。民主管理的关键是使班集体成员成为主人翁,具有责任感,形成积极性和创造性。要避免学生感到受制于人,产生被人“管”的消极意识。应避免班主任包办代替,独断专行,事事都唱独角戏的局面。这种传统的管理会使学生一切听命于班主任,其责任感必会泯灭,久而久之,创造性个性品质不仅不能形成,还会使学生养成一种奴性。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与学生应该目标一致,行动一致,形成两个积极性。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意识不是班主任“给予”的,而是在主动参与班级管理的活动中形成的。如在组建班委员会时,笔者不是按传统的任命制,而是采取竞选制。首先给同学们两天时间准备,想想自己竞选什么职务,制订职务责任计划书,准备三分钟的竞选演讲。然后利用周会的时间请参加竞选的同学宣读职务责任计划书及竞选演讲,回答同学们提出的有关问题,最后进行无记名投票,选出班干部。通过这一活动使同学们享受到了民主权利,也培养了主人翁责任感。在班上还设立了许多岗位,“财产小卫士”“图书管理员”“黑板清洁员”……使每位同学对班上的各项活动和各岗位全权负责。实行岗位责任制后,学生感到集体需要他们,他们有为集体做贡献的具体任务,不仅增强了参与意识和对集体的责任感,也培养了他们独立工作的能力和创造性个性品质。实践证明,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学生的参与越多,他们的责任感就越强,自我管理能力就会很快提高,班级的面貌也会越好。
发展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个性才能
教育培养学生成才,兴趣是起点,是人发挥智慧和取得成功的动力。班主任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要熟知每个学生的兴趣,要帮助学生发展兴趣,这对他们的整体素质提高将起到积极作用。班主任要帮助教育学生把他们的兴趣同奋斗目标结合起来,使兴趣在成长中发挥动力作用。为此,笔者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兴趣小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如笔者班的李鑫同学,喜欢书法,跟书法老师学习了一段时间后,由于太辛苦想半途而废。笔者了解这一情况后,为其讲王献之刻苦练字的故事,鼓励他持之以恒。他接受了班主任的意见,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获得了“全国百名小书法家”的称号,作品获全国书法少年组一等奖。班主任还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对教育要求中必须具有的、但学生不感兴趣的知识加以引导,使其由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在这里笔者巧妙地用学生感兴趣的事情来带动他不感兴趣的事情。笔者班的程诚同学曾一度对学习文化知识不感兴趣,终日沉迷于看《飞碟探索》这一类书刊上。笔者发现这一情况后并没有急于批评他,而是在他的作业本上写上这样一段话:“神奇的宇宙和UFO之谜正在强烈地吸引着你,但你知道吗?解开它们的秘密需要科学文化知识,努力学习吧!未来的科学家。”他看到这段话明白了老师的意图,热爱学习了,成绩提高很快。培养学生的个性才能,帮助学生从无数生活道路中选择一条最能发挥创造性的道路是班主任的职责。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解放学生的创造力
陶行知曾提出:要解放学生的头脑,让他们去想;解放学生的眼睛,让他们去看;解放学生的双手和双脚,让他们去实践;解放学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发展。坚持这种创造性教育思想,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个性品质,使其具有创新精神具有深远的意义。
人的潜在的资质、潜在的能力的发展是无限的。因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要时刻想到每个学生都有潜能,并观察学生潜能的表现苗头,为他们提供表现的机会和条件,使他们不断地出现新的面貌。笔者班的陈鑫同学在学习上成绩一般,但笔者发现她写的作文选材新颖,想象力丰富。在准备召开“向白色垃圾宣战”主题班会时,笔者让她担任小品的导演,由她编写的《垃圾的控诉》,讲述白色垃圾向人类控诉它是无罪的,是人类大量生产和使用一次性用品,才造成了环境污染,影响了人类的身体健康。这一小品主题深刻,语言幽默,让同学们在笑声中得到启迪,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受到听课教师的好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他们从寻常事物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过努力,使问题得到新颖独特地解决。解放学生的创造力,他们会给你带来许多的惊喜。
21世纪全新的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个性品质,为此,今天的班主任就要勇于在教育实践中探索,变具有封闭性、求同性、静态性、主观性、单向性特点的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为具有开放性、求异性、动态性、客观性和多向性特点的现代管理思维模式,以使教育和管理逐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幼儿创造型个性培养 篇7
关键词:学生个性,探究性学习,创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 很多平时被我们认为画得比较差的学生, 在他的作品中同样会出现让我们惊讶的地方。也许他们的作品不在大众审美的主流上, 但是他们勇敢地表现自我, 让大家从作品中看到了他们的个性, 我想这就是他们的美术了———天马行空地张扬着个性, 让看到他们作品的人都会为之心动。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我们在教学中习惯于依赖教材和教参, 并按照规定的任务和目标去“教教材”,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是不是抑制了学生某些创意个性的表现?
“指引者, 师之功也。”朱熹认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虽然占主要地位, 但不能代替学生, 要做一个合格的引路人。陶先生也曾说过, 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 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先生不应该专教书, 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 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所以说, 把握教与学的尺度是最重要的。在美术学科中, 更能深刻地体现出这种思想, 毕竟不是每个学生未来都能成为画家。选择对学生发展有用的、感兴趣的、能够学会的知识与技能, 并将它们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 增强愉悦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综合学习的品质, 努力形成学生的基本美术素养, 让他们学会学习, 并形成有益于社会和个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才是小学美术课教学的真正意义所在。
一、自主个性地表达
个性, 在心理学中的解释是:一个区别于他人的, 在不同环境中显现出来的, 相对稳定的, 影响人的外显性和内隐性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也就是说所谓个性就是个别性、个人性、独特性, 就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 这个特质表现于外就是他的言语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等。任何人都是有个性的, 也只能是一种个性化的存在, 个性化是人的存在方式。
也就是说我们要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 要强调认知主体的作用, 但是又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的意义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 而不是纯粹的知识灌输者。我们应该与实际相结合, 使每个学生的美术中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和兴趣爱好;我们要尊重和鼓励孩子多表现自己的想法和生活中的所见所闻, 也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和理解, 再加上学生主观的想象所表现出来的图画, 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作品。孩子们必须学会观察并理解事物本身, 而不是别人对事物所作的观察和理解。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视角, 以及属于自己的优点, 我们要做的就是呵护孩子, 让孩子勇于用绘画表达自己的情感。当然我们并不否定学生在绘画时掌握知识和技巧的重要性, 毕竟这也是美术教学中的主要内容。但这并不是最终目的, 这只是让学生表达个性的一种重要媒介。所以我们不要机械地用大人的眼光去评价孩子的作品, 也不能过分拘泥于技法的使用, 儿童绘画的精髓应该在于天真个性的表达和无拘无束的想象。陶老也曾经说过, 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 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 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 这叫“因材施教”。人像树木一样, 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 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 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 于出头处谋自由。
二、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引起自主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方法, 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借助课本和教师所提供的材料信息, 进行艺术的探究性、体验性和创造性的学习, 并通过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法。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在于让学生采取主动, 而并不是一味填鸭式地接受教师给予的知识。当然, 我们并不是否定知识技能传授的重要性, 只是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加上探究的环节。在这样的互动中, 学生能把掌握的知识在不断的探究中加以巩固和提升。
三、师生间的合作创美
在课堂中,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在不断变化的。首先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 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了解本课的目标, 激活学生的情感和思维的火花, 让学生主动去探究表达自己的想法, 并给予必要的咨询和帮助。同时也要作为合作者, 与学生平等地探讨, 尊重学生的想法, 给学生想象的空间, 并且欣赏他们的作品。让学生感受到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 这样才能真正给学生舞台去张扬自己的个性, 这样学生就不会把美术作业看做一个任务。当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其中时, 就能感受到美术的乐趣, 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能真正学到知识。
同时, 教育必须是科学的。这种教育是没有地方能抄袭得来的。我们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 根据客观情形继续不断地把它研究出来。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 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 以培养加强其创造力。
幼儿创造型个性培养 篇8
一、以学生为本,培养创造性的观察力
现代教育是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它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求的四有新人,就是要培养具有创造性个性品质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坚持以人为本,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美术教学,使之具有独立的精神,真正成为美术教学的主人。我在实践中作了探索并取得一定的效果。“艺术可以教吗?”美国学者鲁道夫·阿恩海姆曾提出这样一个疑问,回答是肯定的。儿童绘画创作在一定程度上讲也是艺术,在学校教育中,从幼儿园开始就设立了美育课程,那么美术可教不可教已不是问题,关键在于怎么教、教和学是否具有创造性。我认为,作为美术教育者,尤其是中小学美术教师,即便具有最出色的教育能力,也不能将自己所学所知倾囊相授、和盘托出;而是凭着一位园丁的智慧、洞察力和判断力,在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予以及时的帮助。教师既要教给学生绘画的技能、技巧,又要把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素养的提高、知识的自由探索融入学习全过程;克服使美术教育变为单向灌输、束缚学生能动性的弊端;一定要把美术教育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融入教育全过程,发展学生的个性,解放学生的思想感情,让他们把自己内心的东西释放出来,实现教育过程的个性化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这样做才能较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教育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富有个性的特点。
二、以教学为主,培养主动性的参与力
美术课堂是由师生的教与学共同组成的,只有师生共同努力才能把美术课上好,这就需要美术老师实施民主教学。而民主教学的关键是使班级中的每个成员都具有主人翁意识、责任感意识,消除受制于人的消极情绪,形成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还要打破美术老师包办代替、独断专行、事事都唱独角戏的局面。在美术教学中,老师与学生应该目标一致,行动一致,形成两个积极性。这是因为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意识不是老师“给予”的,而是在主动参与美术教学的活动中形成的。因此,我积极开动脑筋、放开手脚让学生唱主角:课堂绘画作品的展览,让学生在“看”中参与;学生走上讲台,在“教”中参与;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在“玩”中参与。心理研究成果早己显示: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情绪积极,思维敏捷,想象丰富,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教师要努力营造这种良好的课堂氛围,根据所教学生的年龄、性别、知识水平及爱好等特点鼓励学生走上讲台,讲一讲心中所想、构图作画思想、对好作品的看法,以及画后的感想等,使学生参与教学中。这样,学生肯定愿意,而且学得认真,学得开心,真正体现学生参与,培养参与意识。实践证明,在美术老师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越多,他们的责任感就越强,自我学习能力提高得就越快,美术教学的效果就会越来越好。
三、以兴趣为面,培养发展性的能动力
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不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它取决于教学情境。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善于挖掘美术教材的兴趣因素,增强教学中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比如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材穿插一些奇闻趣事、史料典故、教育家的格言等,可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善于提出问题,并在解决问题中让学生发现新的问题,这正是启发性教学优越性所在。兴趣教学可采取不同方式进行,如“发现法”、“探究法”、“解决问题法”等,要给学生创造一种积极思考的环境,引导学生去分析、去想象、去猜测、去认证,这既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又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品质。所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个性品质,兴趣是起点,是动力,作为美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熟知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帮助学生发展兴趣,调节兴趣,这对他们整体素质的提高将起到积极作用。另外,要注意学生兴趣的迁移,譬如有的学生喜欢素描,那么可以鼓励他多多画熟写,以增加其美术课上素养的积累;有学生喜欢色彩,鼓励他多到大自然中去。为此,我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兴趣小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如我班一位同学,喜欢书法,跟书法老师学习了一段时间后,感到太辛苦想半途而废。我了解这一情况后为其讲王献之刻苦练字的故事,鼓励他持之以恒,必有所获。他接受了美术老师的意见,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获得了“全国百名小书法家”的称号,作品获全国书法少年组一等奖。在培养学生个性品质的过程中,美术老师应因人而异,不可强求一律,使其由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培养学生的个性才能,帮助学生从无数生活道路中选择一条最能发挥其创造性的独特道路是美术老师的职责。
四、以能力为导,培养可塑性的创造力
人的潜力是无限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要解放学生的头脑,让他们去想;解放学生的眼睛,让他们去看;解放学生的双手和双脚,让他们去实践;解放学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发展。这种“解放”思想说到底就是要让学生去大胆创新。因此美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想到每个学生都有潜能,并观察学生潜能的表现苗头,为他们提供创新的机会和条件,搭建施展才华的平台。根据学生年龄、智力、素质和兴趣的差异,对高、低段年级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如为了体现美术学习是比较自由的,可以将不同的主题、内容放在一起,让他们凭着自己的兴趣去创作、发挥。同样在教学中常插入自由作画的课题,很多学生边作画边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了。教师还要不断变换教学模式和方法,在教学中加入画画、玩玩、说说等环节,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座位等来活跃课堂气氛,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创作热情。
五、以创作为果,培养能动性的表演力
绘画是由线条、色彩、形体等外在形式构成的可视图像,学生可以直接感受也易接受,特别是同班同学的或同龄人的优秀绘画作品展览,在一定程度上,学生都爱看,看了之后还会自觉地学习其中的优点。在上课前,可拿一些前几届或平行班的作品当范画,或把自己班的优秀作品展览在黑板上,请同学按小组分别上去看。学生对此较感兴趣,看得仔细,学得认真。因为这时的看,关系到自己的具体操作,若教师在此基础上介绍这些作品在构图、色彩等方面的优点,学生就会掌握得越快越全面。同时教师提出要求,布置任务,学生就会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这对于学生创作素材的积累也有很大的益处。如二年级有几课画玩具的内容,我们从玩玩具到画玩具,学生八人四桌并起来为一组,把自己的玩具拿出来,先自己玩再介绍给别人玩,然后挑出几个学生把自己的玩具介绍给大家听,学生怀着玩时的愉悦心情去描绘创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三年级以后,由于理性思维发展了,客观认识、能力增强了及自身发展、学业负担加重等,学生中出现了两极现象,部分学生对美术特别喜欢,还有部分学生放弃了美术学习机会,把兴趣转移到别的科目上,成为了美术后进生。在教学中我对素质好、兴趣浓的学生加强了美术技能的训练,组织课余辅导,加强美术知识的传授,鼓励参加美术比赛等;对兴趣淡的学生则加强美术的实用性教学,如图案装饰教学、黑板报设计、教室的布置、制作贺卡等,教学方式也变以往的讲授式教学为活动式教学,由此提高学生的创新兴趣,使其树立创新的信心。
因此,教师应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使他们能从寻常事物中发现问题,并通过分析、解决问题发展创造力。
摘要:美术教师教育的核心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个性品质。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 教师必须从以下几点着手:以学生为本, 培养创造性的观察力;以教学为主, 培养主动性的参与力;以兴趣为面, 培养发展性的能动力;以能力为导, 培养可塑性的创造力;以创作为果, 培养能动性的表演力。
幼儿创造型个性培养 篇9
一、从学生实际出发,捕捉富有趣味的“画”题
画画能锻炼耐性和观察能力,而小学生活泼好动,如果是学生不怕兴趣的“画”题,更难让学生静下心来认真地画画,又何谈创造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可以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绘画主题,突出绘画主题的新、奇、趣,避免生疏无趣的绘画内容,在认识生活、体验生活中激发学生绘画的兴趣,进而诱发他们的创新欲望。
以第五册《梦幻城堡》一课的教学为例,我以赏一赏、想一想、做一做的三步曲,在自由、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激发学生创作表现的欲望:
赏一赏:播放《白雪公主》《喜羊羊与灰太狼》等动画片段,经典美丽的情节结合卡通的梦幻城堡的造型,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在播放各种城堡造型的过程中丰富学生感知。
想一想:请学生想一想,这些城堡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发现对称在这些堡体稳定性和美观性方面的作用。请学生说一说,自己心中的梦幻城堡是怎么样的?
做一做:我是小小设计师,按自己的想法运用折、剪、镂等制作方法自由自在地设计出一个自己心目中的梦幻城堡吧。在上述过程中,因为从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选择“画”题,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点燃,有的用剪贴画,有的用绘画,同学们都尽情地发挥着自己的想象力,有的同学利用英文字母“A”、“Y”、“H”等进行设计,也有的学生运用几何图形基本形进行设计,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展示出一幅幅想象奇特的美术作品。
二、选择新的切入点,敢于尝试新的创作手法
在美术教学中,常用的创作手法难以让学生保持创作的热情,教师不防改变常规、改变材料、改变时空、改变构图,引导学生尝试从来不曾接触的新方法,让学生感到新奇有趣,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创作的热情,产生意想不到的创作效果。
1.改变常规。想象是孩子的天赋。在创作作品时,教师可以选择新的切入点,敢于打破常规,为学生的想象思维打开一条自由之路。比如在《奇思妙想》一课,学生创作了“飞上天的小鸭子”“老鼠追大花猫”“会爬树的小鱼”等一幅幅富有创意的作品,在这些有趣的“颠倒世界”里,蕴含着学生纯真的童趣。
2.改变时空。一直以来,教师和学生都习惯了在课堂,规规矩矩地绘画。其实,适时的改变时空可以刺激学生内心的绘画冲动,展露学生的绘画才艺。比如让学生当小老师走上黑板上绘画,一展身手。也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的各个角落实地观察校园风景,再创造一幅幅生动而又亲切的“春天的校园“”秋天的校园”等。
3.改变材料。美术亦称“造型艺术”,材料媒介是展示美术作品的物质基础,材料与构思的不同,往往给人的情感体验也不同。在手工课中,教师可以通过改变材料的方式,捕获学生的好奇心。比如利用废旧材料制作机器人,也可以寻找新材料,如利用各种花布缝制草莓、利用糖纸制作藏书票等,让学生从习惯了的“旧框”中走出来,根据自己的个性制造出一幅幅独一无二的作品来。
创造是美术的灵魂,历代流派风格的更替足以说明独创性在美术作品中的重要性。打破常规逻辑,鼓励学生敢于尝试新的创作手法,更能激发学生创作的热情,在创新中发展丰富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三、创设艺术气氛,完善思想和情绪的交流环境
学生的成功源于自信心,我们教师有责任去创造支持性的环境,保护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将自己在绘画作品中所表达的感情和情绪在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中得以交流和完善,也可以在欣赏一幅幅经典的作品中,让自己自由地谈一谈自己对作品中所蕴含的喜、怒、哀、乐,发表自己的看法,尊重并保护学生的个性化创造力。
例如在《中国画欣赏》教学中,我在随堂欣赏阶段,利用PPT呈现了《六君子图轴》和《容膝斋图轴》,首先让学生仔细地“读画”几分钟,再引导学生从线、墨、运笔等方面作出比较正确的分析,并对作品在色彩、线条、给人的情绪等方面说出自己所独有的感受,这不仅能活跃学生的思维,也能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通过创设浓厚的艺术气氛,不断完善思想和情绪的交流环境,对学生进行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充分地感受和欣赏,在“三言两语”交流与互动中往往能展现学生的潜力,迸发出惊人的想象力,在创作作品时学生才有创新的胆魄。
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篇10
一、优化创造环境,为幼儿营造安全的心理空间
首先,给幼儿出错的权利。如教师组织幼儿在浇花,小朋友都接来了凉水浇,有一个小朋友却接来了热水,老师问他为什么,他说:“我每天都喝热水,为什么花儿不能喝热水?”老师接下来让这个小朋友每天用热水浇这一盆花,其他的小朋友用凉水浇自己的花,然后让小朋友观察,到底哪一盆花长得好。小朋友们很感兴趣,经常跑去看,结果可想而知,用开水浇的花枯萎了。但这个小朋友在自己的探索过程中,让自然结果的反馈来改变了自己的认识,这种方式幼儿既容易接受又能激起探索的兴趣,可谓一举两得。我们应该学习这位教师的做法———接纳幼儿的错误认识,给幼儿出错的权利,为幼儿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探究环境,让幼儿大胆地探究。我们假设这位教师不这样做,而是把结果告诉他,就不仅打击了幼儿探索的积极性,而且阻碍了他创造力的发展,并且幼儿有了想法后就不会再说出来,不敢再做了。所以我们要给幼儿出错的权利。其次,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幼儿具有十分强烈的好奇心,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时甚至让家长和老师难以招架、陷入尴尬。实际上,幼儿的提问是一种思考和钻研,是具有探索意识的表现。家长和老师要心平气和地对待幼儿的问题,用简单明了的话语回答孩子,要避免:1.拒绝、厌烦,不要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说:“你哪来的那么多问题呀?”“你没看见我正忙着吗?”“你怎样问这样傻的问题”,等等,以免伤害幼儿的好奇心。2.敷衍、欺骗。对于我们回答不了的问题,不回答可能会觉得丢了面子,于是就会敷衍或者胡编滥造一些答案告诉幼儿。这样做是十分错误的,不仅影响了幼儿对事物的正确认知,而且降低了家长或老师自身的威信。3.给予过难的答案,让幼儿听不懂。这三种错误的态度都不能满足孩子的求知欲,不利于幼儿的正常发展。要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就必须鼓励幼儿多提问,只有这样幼儿才会更多地关注世界,更多地发现和探索问题。
二、把创造性思维渗透到各项活动中
在音乐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幼儿创编歌词,可以让幼儿为歌曲自由地创编动作。幼儿好动,在音乐活动中让幼儿动起来会使幼儿感觉到“如鱼得水”般的快乐,而在幼儿快乐活动的同时,发展了创造力,提高了能力。我们要避免那种一句一句教的机械的教育方法,否则会使课的本身失去了活力,幼儿也只是一味地机械地模仿,调动不起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如在一次美工活动中,当我出示范图后,幼儿按范图画了一个小朋友,又在旁边加了一团黑色。我问:“这是什么?”幼儿回答说:“那是小朋友的影子。”“你为什么要这样画?”听完我的提问,那位小朋友二话没说就要把那影子擦掉,我立即制止了他并就他的创造性给予肯定。又如一次户外活动时,一幼儿发现地面上有许多轮胎花纹,问另一幼儿:“看这车印都是花,真漂亮,车轮上刻那么多花干嘛呢?”另一幼儿说:“好看呗?”教师听后问他们:“你们的鞋底有没有花纹?”幼儿齐声说:“有啊?”教师又说:“如果鞋底下一点花纹也没有,你们知道会怎么样呢?”教师启发幼儿思考、争论、演示,使孩子们知道鞋底有花纹穿上不容易摔跤。同样的,汽车轮胎上要是没有花纹,行不行?为什么?幼儿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轮胎上的花纹引起幼儿的好奇,又因教师积极地引导而使其成为一次有益的科学活动。
三、在家庭中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家庭是创造型人才诞生的摇篮,但并不是说,任何家庭都能培养创造型人才。不同的家庭教育与环境的影响,对幼儿的成长、发展起不同的作用。
(一)营造氛围,创造环境。
良好的家庭环境气氛是幼儿产生创造动机的重要条件。要发展孩子的创造能力,就要为其提供一个可表现创造性并能使之正常发展的家庭环境。在一个民主、宽松的家庭中,成人之间感情融洽、关系和谐,爱幼儿但不骄惯,使幼儿感到轻松自如,没有任何精神压力,这种环境会使幼儿自发地陶醉于充满乐趣的创造活动之中,这对幼儿独特个性的形成、创新意识的萌发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家长不能因为幼儿小,需要成人照顾就把他看成是成人的依附品,需要由成人支配。幼儿也是一个完整、独立的个体,应该允许他有自己的世界和空间,对幼儿创新的要求给予支持和鼓励,对表达创新思维的行动和产品给予承认和赞扬。如:对幼儿自己制作的手工和绘画作品,对于自编的舞蹈和看图编讲的故事等创造性活动,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和掌声。这种积极的强化,将使幼儿产生再创造愿望。
(二)丰富知识,开阔视野。
知识和经验是创造的源泉,创造力是建筑在丰富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的。对于幼儿来说,丰富的知识经验和一定水平的智力是创造力发展的基本条件。家长可通过各种活动,丰富幼儿的生活,开阔幼儿的视野,还要多带幼儿到大自然中,观赏各种树木花卉,区分它们的异同,了解植物与环境的关系;看看动物的不同形态,分辨它们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采集种子,捕捉昆虫,制作标本;仰望蓝天上变幻多端、漂亮浮动的白云;欣赏日出东方的朝霞、夕阳西下的美景……
幼儿创造型个性培养 篇11
一、师生间创设平等、民主的学习气氛
在课堂教学上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的学习气氛,首先需要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带着甜蜜的微笑,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进行交谈。如:“谁想说说……”“谁愿意来解答这道题”等等,学生就会表现出异常积极的学习热情。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对学生学习的回答进行适时、恰当的评价。用一些鼓励的话语,如“你真棒”、“你们真聪明”等等,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莫大的鼓励,能激发学生的认知能力。让他们在愉悦、轻松、平等、民主的气氛中学习,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激活,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根据学生天性多疑、好动、好问等特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具以及多媒体电教手段的直观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安排一些“摆一摆”、“画一画”的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际操作。通过操作来探索规律,引发学生对学习的乐趣。例如讲到分类时,教师可以摆出一些商品、练习本和小棒、平面图形等,要求学生在操作活动的过程中,将同一类物品放在一起。这样学生在亲自动手的同时,轻松地掌握了分类的标准和方法。并尝试到了学习的乐趣。
2.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把一些数学知识与游戏、故事、比赛等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例如:在低年级的计算教学中,可以采用一些“开火车”的形式回答。还可以经常改变游戏形式,如摘苹果、夺红旗、小组接力赛等,增强全体学生对学习的参与,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扎实的学习效果。
3.在课堂上,教师应该精讲少讲,腾出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时间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学习、思考和讨论。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个别学习、小组学习、大组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精神。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充分发挥出教学效益。
三、精心设计内容,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既要注意培养小学生大胆质疑、大胆发表各自见解的品质,又要培养他们敢于“求异”的思维,进而养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如教学“乘法估算”时,例题21×48可以看作20×50进行估算,或者21看作20后,20×48也可以口算。这时我们先让学生集体讨论,然后让学生在质疑提问中得出估算的方法,可以根据需要,只要方法合理、方便计算就行。
四、联系生活实际,增强学生的学习欲望
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篇12
一、转变传统教育观念, 创新教育
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 只要是听教师和家长的话, 叫干什么就干什么, 叫怎样做就怎样做的孩子, 就是好孩子。而那些调皮、爱动的孩子, 常常被老师责骂。例如:幼儿玩拼插游戏时, 尤其是男孩子喜欢拼一些刀枪之类的东西, 而我们很多家长和教师为了避免伤害到其他的幼儿或是幼儿本身, 总是强制性地让他们将自己的作品拆掉, 甚至再加上一顿“臭骂”。教师和家长也许都想不到, 他们这种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态度束缚了幼儿创造的积极性, 甚至抹杀了孩子创造的天性。
我们应还给幼儿自主选择的机会, 鼓励独立, 尊重幼儿的创造。对别出心裁地想出新点子、探索新做法的幼儿, 教师和家长应给予鼓励和引导, 让他们有更多的创造。不仅如此, 在我们的幼儿园教育活动中, 还要将创造带入一日活动中, 教育内容要促进幼儿的发展, 要把创造思维渗透进去, 而不是一味为了培养创造思维而去选择教材内容。“智力离不开思维, 思维离不开动作。”在教育过程中多给幼儿动手操作的机会, 同时也要准备大量能帮助幼儿思考的材料, 这样, 幼儿就会有更多不同的选择, 尝试各种不同的创造成果。例如:在本园的自制教玩具“橡皮筋动力玩具”活动中, 给幼儿提供多种材料:气球、彩笔筒、长吸管、瓦楞纸、回旋针、纸片、铁丝、细吸管、塑料片、车轮子等, 让幼儿充分感知和操作。孩子们除了用橡皮筋做出了简单的动力玩具, 幼儿还发明出把气球充气后能产生动力的玩具车。可见, 良好的教育对幼儿创造力的发展有巨大的启发性。
二、积极培养幼儿好奇心, 鼓励探索
好奇心是创造力的“种子”, 是创造发明的起点。要培养孩子的创造精神, 就需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户外活动是引起好奇心的关键。陈鹤琴先生曾指出:“大自然、大社会是知识的主要源泉。”因此, 让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认识山河, 接触动植物, 上街看看各种车辆, 到商店看看各种新奇产品, 这些都有利于开发幼儿的创造力, 同时, 平时的搭积木、玩智慧拼图、猜谜语等也能起到一定程度的作用。但是, 由于一些幼儿园考虑到幼儿的安全问题, 很少甚至于不带幼儿到大自然中去发现和探索,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发展幼儿创造力的一个良好的机会。
三、努力营造良好教育环境, 便于创造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 对幼儿进行创造力训练涉及各个教育领域。可是我们有的教师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总是不能严格要求自己, 没有创造意识, 按部就班。只有在需要幼儿创造时才注重创造思维的培养, 在平时的游戏中对幼儿的创造却置之不理, 扼杀了幼儿进行创造的积极性。譬如游戏时, 教师指定玩什么就非得玩什么, 还要求这也不许碰, 那也不许玩, 因而幼儿缺少动手的机会。
一个好的创造环境对幼儿创造力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心理学家研究表明, 当幼儿产生了心理安全感和获得了心理自由时, 最有利于他们创造性的发展和表现。为此, 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尊重幼儿, 幼儿在进行创造的时候, 我们要给他营造一个轻松、自由的创造环境。我们要多对幼儿说“让我们来试一试”“当然可以”“原来还可以这样”一类的话, 要多表扬, 多鼓励, 多支持, 多肯定。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 他们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一个眼神都会对幼儿产生暗示作用, 要以宽容之心看待幼儿的创作行为, 保留并保护他们的创造思维, 从而鼓励幼儿勇于创造。
四、提高教师个人素质
没有创造力的教师就很难造就出创造型学生。创造型教师善于运用创造理念来进行教学, 即便是一本旧教材或是一种旧游戏都能将“创造”运用自如。不仅如此, 创造型的教师还善于提问, 先让幼儿自己发现问题, 然后再指导, 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要激发幼儿从不同角度看同一问题, 激发幼儿主动猜想和积极探索, 并使他们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一位哲学家曾说, 对于不懂的问题, 疑问是一种明智;对于未知的事物, 探求是一种才智;对于前人的定论, 挑战是一种大智;而对于未来的世界, 创新是一种睿智。幼儿时期的好奇、冒险, 萌动着可贵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我们要抓住每一次机会, 把它转化成强大的创造力, 为进一步培养21世纪创造型的人才打好基础, 更为将来国家的兴旺发达做好准备。
【幼儿创造型个性培养】推荐阅读:
幼儿创造能力培养论文09-11
游戏中幼儿创造力培养07-17
在剪纸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的策略06-17
浅谈如何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09-02
创造力与个性的培养08-14
幼儿创造教育05-22
幼儿创造力08-16
浅谈中美两国幼儿园科学课程差异及对儿童创造性培养的启示10-23
幼儿创造性思维训练10-26
艺术创造力幼儿教育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