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得未来消费者

2024-06-23

赢得未来消费者(精选4篇)

赢得未来消费者 篇1

Zara是西班牙零售商INDITEX集团的下属公司, Zara从成立起就以极快的速度在世界壮大起来。到2010年, Zara已经在全世界56个国家拥有了4 000多家店铺。在国际品牌发布的全球最佳品牌服装排行榜上位居第二。于2006年在中国上海建立了第一家旗舰店后, 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Zara风席卷了中国整个服装界。目前, 开始在我国的二线城市开设分店, 赢得了消费者的亲睐。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 服装的流行速度也在不断加快。很多企业由于跟不上发展潮流而倒闭, 但是Zara的经营理念是“不领导时尚潮流, 但紧跟潮流”。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Zara首先对自己的产品进行自我定位, 以青年作为主要销售群体。同时靠独特的设计、舒适的面料、低廉的价格、快速的反应力来吸引大量的消费者。

1 销售群体的定位

Zara之所以将儿童和青年定位为主要的消费群体, 一是因为青年是引领时尚潮流的主要人群, 他们喜欢追求与众不同, 喜欢新鲜事物, 追求“快餐文化”, 对服装也是如此, 他们对衣服的更换频率最快。而儿童发育较快, 身高变化显著, 对衣服的更换速度也是非常快的。使得Zara拥有广阔的市场。而中国的一些服装企业, 例如西装生产商, 虽然利润丰厚, 但是西装款式每年变化很小, 且属于服装类的高档耐用品。男士对西装的更换速度也比较慢, 因此销售量不高, 发展前景不是很理想。因此中国的服装企业应对市场进行认真分析, 总结市场上主要的消费者集中在哪些年龄段内, 而不是单纯的追求高利润, 应结合销售量, 进行总利润对比。

2 了解消费者需求

一个企业想要赢得更多利润, 就要了解消费者需要什么, 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满足了人们的需求, 人们才愿意去购买。Zara对市场需求动态的分析做的很到位, 它拥有一个强大的设计团队, 设计师的平均年龄在25岁左右。他们经常穿梭于世界各个地方的服装发布会, 去研究近期的流行元素, 保证自己的品牌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迎合消费者的需求。其整个设计过程分为三步, 一是有设计师从最新的时装秀上收集时装信息, 进行整理和分析, 总结出近期的设计理念。二是设计师与市场专家再次进行分析, 在加入流行元素的同时保持自己的理念, 设计出详细的设计图。最后就是对面料和颜色的选择, 面料要求舒适度和柔软度, 颜色也紧跟流行色素。可以保证在最短的时间里设计出最时尚的衣服。一般从设计到上市只需要10~15天的时间。而我国的一些服装企业对时尚元素的观察力差, 反应能力慢。不能以最快的速度了解近期市场的需求, 致使自己赶不上服装流行速度, 而潮流的更新速度又是非常快的, 企业赶不上发展潮流, 势必不能被消费者接受, 也就导致企业无法获得市场, 效益自然也不会太高。

3 打好价格战

市场上普遍存在一种现象, 就是知名品牌产品价格过高, 不适合平民阶层购买。Zara品牌却不存在这个特点, 它的价格是由西班牙总部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状况制定的, 店铺无权进行更改。其次, Zara的价格也分为两种, 高消费和低消费。在中国, Zara既满足消费者购买品牌的欲望, 在价格方面又非常适中。各个阶层的人都能消费得起, 销售量自然也会大大提高。中国的一些名牌服装企业, 在价位方面较高, 就拿李宁来说吧, 李宁的鞋之所以一双600多元, 一是它的质量较高, 穿着舒服, 另一个原因是品牌效应。企业将很多钱投资在广告宣传方面, 这部分钱当然是由消费者来买单, 因此产品的价格会升高。而Zara认为流行元素具有极强的短暂性, 花钱进行广告宣传是不划算的, 因此它选择降低价格提高销售额来扩大自己的利益。Zara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店内的产品从不打折促销, 这也是它销量好的一个原因, 很多消费者都有一种心理, 认为产品刚上市价位都比较高, 一段时间后就会进行打折活动, 打折期间购买比较实惠。Zara的这种做法打消了消费者的这种想法, 加快了产品的销售速度, 减少存货。这对国内企业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建议, 要制定好合适的价格, 使产品适合更多的阶层, 获得更多的顾客, 开拓自己的市场。

4 供货速度快

Zara拥有高配置的国际供应商管理系统, 可以及时地跟踪货物的流动情况, 还可以解决地区存在的时差问题。并及时地反馈回各个地区的市场需求, 以便快速地做出反应, 对断码的货物进行及时的补发。对于某款销量不好的衣服及时减产, 以避免存货过多是自己的利益受损。据专业人士说Zara从服装设计到成品完成只需要15天的时间, 创造了服装界快速供货的传奇。在中国, 很多企业对市场分析力度, 盲目地进行生产, 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 导致货物积存, 是自己利益受损。发货速度慢造成错失商机的情况也常常出现。

5 学习Zara销售小细节

Zara要求每一个店铺都要在3~4周内对店内的服装进行更换, 这样做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可以给消费者带来新鲜感, 吸引消费者的眼球, 让更多的顾客光顾Zara。原因之二, 同一款的衣服在不同的地区销售量存在一定的差异, 加快换货速度, 可以使存货进行周转, 减少企业的损失。

店铺上市的新款式, 每次数量一般为2~3件。这样喜欢Zara衣服的顾客就会担心下手速度太慢而无法获得想买的服装。用这种方式取代产品的宣传, 既减少了生产成本, 又增加自己的销售量, 一举两得。

细节决定成败, 有时一些小小的销售细节对企业的发展是十分有效的。中国服装企业要学习Zara的销售模式, 提高产品的销售量, 赢得更多的利益。

6 结语

这些方面正是国企需要向Zara学习的, 需要进一步完善信息系统, 密切观察市场动态, 及时发现商机, 建立完善的供应体系, 提高供货速度。在设计上, 关注国际一些时装秀等活动, 抓住不同时期的潮流元素, 引领时尚潮流, 增强自己的竞争能力, 使自己的产品更容易得到市场的认可。在价格方面, 通过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宣传, 提高生产技术来降低成本, 进而降低产品的价格, 吸引更多的顾客, 增加自己的销售量来取得更大的销售利润。国内服装店铺, 对衣服的更换频度过慢, 造成购物者审美疲劳, 对这些店铺产生厌倦感。因此, 要加快服装产品的更新速度, 更好地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同时对新款衣服可以选择限量发行的方式, 引起消费者的购物欲望。学习Zara的营销理念, 为我国服装业吸引更多的顾客, 促进服装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凯, 代斌.当服饰营销遭遇快餐文化——探寻ZARA的快速盈利模式[J].商业文化:学术版, 2009 (12) .

[2]李尚竹.ZARA独特营销模式的利与弊[J].世界华商经济年鉴:理论版, 2011 (7) .

赢得未来消费者 篇2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国家兴旺的源泉,更是一个企业做大做强的推动力,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企业与企业间的竞争、日益体现为创新能力的竞争,而对一个制造型企业而言,能否迎接未来的挑战,关键就在于是否能不断的实现科技创新。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每一个企业都在思考这一个问题,怎样才能在这场市场博弈游戏中立于不败之地?科技创新!在发展节奏越来越快的二十一世纪,唯有不断创新,才能永远吸引消费者的眼球。没有自主的研发与设计,永远都会走在别人后面。

(一)创新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解放思想的根本在于树立市场观念,引导专业技术人员以市场为导向,明确创新的目标和方向。市场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归宿,市场创新实质上是产品定位和服务定位的创新。只有这样,技术创新的方向才能明确,目标市场才能不断优化。

(二)创新必须敢为人先、敢冒风险

创新是一个破旧立新的过程,伴有阻力和风险,充满了艰辛和曲折,更会遇到挫折和失败,需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敢为创新冒风险,甘为事业担责任。创新是超越他人的过程,也是超越自我的过程,需要有不断进取的精神和足够的勇气。

(三)创新必须营造氛围、健全机制

创新不仅仅是科技人员的事情,每个人都会成为创新能手;创新并不神秘,只要善于捕捉灵感,驰骋想象,将创造性的思考付诸实践,就一定能够结出创新成果。

(四)各项创新必须在实践中有机融合创新贯穿于企业生产、建设、发展的全过程,体现在经营、管理、改革的各个方面。只有把各类创新在实践中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为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转型创新赢得未来 篇3

绿地集团是房地产行业中较早启动转型与创新战略的企业之一, 企业转型既是形势所需, 更是发展的必然, 只有转型和创新, 才能适应万变的市场, 才能更及时更精准地抓住城市和中国经济转型所带来的机遇。近年来, 绿地将“创新”和“转型”作为发展主线, 积极转变发展方式, 企业综合竞争力、行业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目前, 绿地集团在2010中国企业500强中位列第96位。2010年实现业务经营收入1285亿元、结算销售收入超过1000亿元、利税总额140亿元。今年上半年, 在较为严峻的市场形势下, 预计实现业务经营收入超过800亿元, 全年有望实现业务经营收入1800亿元、利税总额200亿元。

一、转型, 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对企业来说, 转型意味着发展方式的转变、发展质量的提高。近年来, 绿地集团围绕政策和市场要求, 结合自身优势, 通过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区域结构和产业结构, 着力实现经营上规模、管理上层次、发展上水平。

1. 优化主业产品结构

绿地集团坚持不断优化调整产品结构, 规避市场波动风险。近年来不断加大现代服务业项目投资力度, 在大型综合体项目开发规模、规划设计水平、影响力等方面均获得显著提升。

扩大商业地产开发规模, 投建标志性商业综合体。绿地目前在超高层、高铁站配套商办综合体、大型高端现代服务业综合体开发建设方面已形成了较为显著的优势, 投建了“世界第三、中国第二高楼”武汉·绿地中心、“东北亚第一高楼”大连绿地中心、“江苏第一高楼”南京绿地中心、“国门第一楼”北京绿地中心等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目前在建及建成高度超过300米的高楼共11幢, 其中三幢位列全球前十名。这些项目都已成为或将成为所在区域最具标志性的建筑之一。

同时, 提升商业运营水平, 支撑主业转型升级。目前, 绿地集团自有商业物业超过200万平方米, 在建面积超过1000万平方米, 提升商业地产运营能力, 使之与开发能力保持同步, 成为推动房地产主业成功转型的关键。一是完善商业地产品牌体系。绿地商业目前已形成地标型、区域型、社区型商业综合体等全线品牌系列, 并将进一步实现商业地产品牌的全国化。二是加强战略合作, 提升资源整合水平。与正大集团、沃尔玛、百盛集团、锦江国际集团等商业、酒店业巨擘开展全面战略合作, 实现商业项目“工厂化、模块化、组装式”开发。三是重点打造酒店业务板块。独立组建成立绿地酒店集团, 旗下酒店采用委托国际顶级酒店管理公司管理和绿地自主品牌经营管理相结合的模式, 旗下酒店计划在三年内发展到100家, 力争成为中国资产规模最大的酒店集团之一。

2. 优化主业区域结构

绿地集团自2001年起全面实施“全国化战略”, 通过优化区域布局降低区域市场波动风险, 目前已形成华东、华北、东北、西北、西南、华南及中部6省的七大板块格局, 开发建设项目遍及全国23个省47个城市, 全国化布局已基本完善。

在区域拓展上, 实行重点布局、均衡发展。一方面, 聚焦战略性重点城市, 抢占区域市场制高点。目前已进入直辖市和省会城市21个, 并在这些市场空间大、经济能级高的重点城市深耕细作, 实现多项目联动开发。另一方面, 渗透潜力型三四线城市。抓住各地加快城镇化进程契机, 重点投资建设与城市功能定位相一致的项目, 不断巩固和扩大在全国市场的地位和份额。

3. 优化产业结构

在坚定发展房地产主业的同时, 绿地集团积极优化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综合产业, 始终将“一业特强、多元发展”作为企业增强综合竞争力、分散经济环境波动风险、提高增长质量的重要手段, 目前已形成“房地产主业突出, 能源、金融等综合产业并举发展”的产业布局, 目前旗下拥有商业集团、酒店集团、能源集团、金融集团、建设集团、汽车服务集团等综合性产业集团。同时, 综合产业不断加快提效益、上规模、调结构的步伐, 加快实现从“大”到“强”的转变, 目前在集团整体业务中占比约五成, 对企业整体经营业绩稳步增长形成了有力支撑。其中, 主要着力于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 做强做大能源产业。绿地将能源产业作为第二支柱产业, 并坚持实体与贸易相结合、效益与规模共提升, 目前已初步形成煤炭产运销、石油储运销两条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其中, 上控资源, 积极向产业链上游延伸。抓住各地煤矿资源整合契机, 拓展收益佳、前景好的新项目。目前在山西、内蒙古、贵州拥有煤矿合计年产量超过1400万吨、资源总储量达5.8亿吨。下拓网络, 加强煤炭和油品贸易、配送网络建设。与中煤集团、中能源集团、神华集团等大型企业加强煤炭贸易合作, 在河南义马、辽宁锦州等地建立煤炭中转基地。拥有上海外高桥大型石油仓储基地和码头, 与中煤能源合作建立千万吨级煤炭分销基地等。

第二, 打造金融全产业链。绿地积极布局和充实金融产业, 组建成立绿地金融投资控股集团, 打造绿地金融运作平台。近年来, 先后投资入股上海市农村商业银行、东方证券, 并成为锦州银行第四大股东;发起设立中国注册资本额最大的奉贤绿地小额贷款公司, 并积极增资扩股、开展跨区经营。

第三, 启动海外经营。加快推进国际化战略, 拟在发达国家寻求投资机会, 在发展中国家实施“投资换资源”策略, 通过在当地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及房地产投资, 换取煤炭、石油、矿产等资源。

第四, 拓展新兴产业。未来五年, 绿地力争抓住“十二五”期间深化经济结构调整等机遇。借助资本经营, 探索符合企业发展战略, 与现有产业形成较大协同和互补效应, 能够分散整体经营风险, 具有较高附加值、稳定性和成长性的新兴产业, 成为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创新, 塑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创新是企业的生命。企业的创新不仅包括产品和技术的创新, 同时还有组织管理以及激励机制的创新, 更重要的是商业模式和思维模式的创新。绿地集团坚持将自主创新作为企业谋求突破、掌握发展主动的核心竞争力。

第一, 制度和体制创新。绿地所坚持的“国有体制、市场机制”的运作模式, 是推动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原因之一。既传承国企的“以人为本”, 又兼备民企的务实作风和灵活高效的市场化运作机制, 实现管理模式、决策机制、用人机制、收入水平等的完全市场化, 使企业具有良好的成长性, 为企业不断做大做强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平台。

第二, 动力与激励机制创新。给一线单位充分授权, 激发其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动力和活力;给干部员工广阔发展舞台, 让他们在成长中获得激励。树立结果导向, 拿业绩讲话, 以贡献论地位, 各经济单位按照经营规模和业绩分类、分级, 鼓励做强做大, 通过创造内部竞争机制, 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企业上下由此牢固树立起积极有为的发展观, 摒弃了传统国企安于现状、裹足不前, 认为“出门比在家危险、发展比不发展风险更大”的消极观念。

第三, 商业模式创新。坚持多元产业布局, 推动主业与次主业共同发展, 降低行业波动风险。合理配比主业产品结构, 大型综合体项目均实行商办与住宅联动开发, 保障现金流平衡, 同时, 通过丰富产品类型和业态, 充分挖掘整体价值最大化。

自信赢得未来读书心得 篇4

许多人会这样想:世上最美好的东西,生活中的一切快乐,都是留给命运的宠儿来享受的,不是我这一辈子所应享有的。有了这种自卑的心理后,就很难去拼搏实现自己的理想。有些人本来可以做成大事、立大业,但实际上竟只做小事,过着平庸的生活,原因就在于他们在现实面前选择屈服,放弃了拼搏的机会,相信自己无法战胜面前的困难以及不具备坚定的自信。

《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的作者奥格・曼狄诺曾这样说:“我是自然界最伟大的奇迹。自从上帝创造了天地万物以来,没有一个人和我一样,我的头脑、心灵、眼睛、耳朵、双手、头发、嘴唇都是与众不同的。言谈举止和我完全一样的以前没有,现在没有,以后也不会有。虽然四海之内皆兄弟,然而人人各异。我是独一无二的造化。”奥格・曼狄诺的话让我们明白,成功源于自信,只要我们对自己充满信心,一切困难都将不是问题。

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在介绍他的成功经验时说:“什么是成功的秘诀,很简单,无论何时,不管怎样,我也绝不允许自己有一点点灰心丧气。”当我们身上具备了自信的特质,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战胜所有困难,就能创造奇迹。所以说,我们每个人都要相信自己能行,要明白自己是惟一的.,自己是独特的,只要努力奋斗了,就没有不成功的理由。只要相信自己行,就一定行;只要相信自己能成功,就一定会成功,如果没有这样的信念支撑,你永远都不会拼尽全力,与其质疑自己到底能不能,行不行,不如竭尽全力让事实来证明。

著名传记作家莫洛亚写道:“我研究过很多在事业上获得成功的人的传记资料,发现了一个现象,就是不管他们的出身如何,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永远不相信命运,永远不向命运低头。在对命运的控制上,他们的力量比命运控制他们的力量更强大,使得命运之神不得不向他们低头!一个从未被他人所打败的人,打败他的恰恰是他自己。想要成就大事,就必须充分地相信自己。人只有坚强的自信,才能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充满力量。

上一篇:英语语音意识下一篇:幼儿创造型个性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