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力与个性的培养

2024-08-14

创造力与个性的培养(共11篇)

创造力与个性的培养 篇1

摘要: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 同时也乐于用美术的手法来表达自我。教师的任务就是采取多种方法, 使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得到发展, 最大限度地开发孩子的潜能, 让孩子具备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

关键词:学生个性,探究性学习,创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 很多平时被我们认为画得比较差的学生, 在他的作品中同样会出现让我们惊讶的地方。也许他们的作品不在大众审美的主流上, 但是他们勇敢地表现自我, 让大家从作品中看到了他们的个性, 我想这就是他们的美术了———天马行空地张扬着个性, 让看到他们作品的人都会为之心动。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我们在教学中习惯于依赖教材和教参, 并按照规定的任务和目标去“教教材”,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是不是抑制了学生某些创意个性的表现?

“指引者, 师之功也。”朱熹认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虽然占主要地位, 但不能代替学生, 要做一个合格的引路人。陶先生也曾说过, 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 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先生不应该专教书, 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 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所以说, 把握教与学的尺度是最重要的。在美术学科中, 更能深刻地体现出这种思想, 毕竟不是每个学生未来都能成为画家。选择对学生发展有用的、感兴趣的、能够学会的知识与技能, 并将它们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 增强愉悦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综合学习的品质, 努力形成学生的基本美术素养, 让他们学会学习, 并形成有益于社会和个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才是小学美术课教学的真正意义所在。

一、自主个性地表达

个性, 在心理学中的解释是:一个区别于他人的, 在不同环境中显现出来的, 相对稳定的, 影响人的外显性和内隐性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也就是说所谓个性就是个别性、个人性、独特性, 就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 这个特质表现于外就是他的言语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等。任何人都是有个性的, 也只能是一种个性化的存在, 个性化是人的存在方式。

也就是说我们要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 要强调认知主体的作用, 但是又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的意义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 而不是纯粹的知识灌输者。我们应该与实际相结合, 使每个学生的美术中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和兴趣爱好;我们要尊重和鼓励孩子多表现自己的想法和生活中的所见所闻, 也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和理解, 再加上学生主观的想象所表现出来的图画, 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作品。孩子们必须学会观察并理解事物本身, 而不是别人对事物所作的观察和理解。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视角, 以及属于自己的优点, 我们要做的就是呵护孩子, 让孩子勇于用绘画表达自己的情感。当然我们并不否定学生在绘画时掌握知识和技巧的重要性, 毕竟这也是美术教学中的主要内容。但这并不是最终目的, 这只是让学生表达个性的一种重要媒介。所以我们不要机械地用大人的眼光去评价孩子的作品, 也不能过分拘泥于技法的使用, 儿童绘画的精髓应该在于天真个性的表达和无拘无束的想象。陶老也曾经说过, 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 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 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 这叫“因材施教”。人像树木一样, 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 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 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 于出头处谋自由。

二、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引起自主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方法, 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借助课本和教师所提供的材料信息, 进行艺术的探究性、体验性和创造性的学习, 并通过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法。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在于让学生采取主动, 而并不是一味填鸭式地接受教师给予的知识。当然, 我们并不是否定知识技能传授的重要性, 只是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加上探究的环节。在这样的互动中, 学生能把掌握的知识在不断的探究中加以巩固和提升。

三、师生间的合作创美

在课堂中,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在不断变化的。首先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 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了解本课的目标, 激活学生的情感和思维的火花, 让学生主动去探究表达自己的想法, 并给予必要的咨询和帮助。同时也要作为合作者, 与学生平等地探讨, 尊重学生的想法, 给学生想象的空间, 并且欣赏他们的作品。让学生感受到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 这样才能真正给学生舞台去张扬自己的个性, 这样学生就不会把美术作业看做一个任务。当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其中时, 就能感受到美术的乐趣, 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能真正学到知识。

同时, 教育必须是科学的。这种教育是没有地方能抄袭得来的。我们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 根据客观情形继续不断地把它研究出来。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 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 以培养加强其创造力。

儿童画创作是一种自然、自发、自由和充满童趣的活动。这种创作表达了学生的一种想法和憧憬, 也抒发了学生的生活情感。在美术教学中, 需要教师转变观念, 营造氛围, 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注重激励引导, 提供展示机会, 而且要落实到每节课, 针对不同的课型精心设计, 真正使美术课成为学生展现个性的舞台。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学生的创作天性, 唤醒学生的创作潜能, 激活学生的创作灵感, 让个性表达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和追求, 形成学生的完美人格, 这正是小学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

创造力与个性的培养 篇2

21世纪呼唤创造性人才,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发展其创造能力,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 要课题。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中,我校从变革旧的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学策略入手,努力为学生创设活 动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以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一 创设质疑情境,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 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 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 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提出:学生是 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 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1 批判性质疑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进行批判性质疑就是不依赖已有的方法和答案,不轻易 认同别人的观点,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判断,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其思维更具挑战性。它敢于摆脱习惯 、权威等定势,打破传统、经验的束缚和影响,产生一种新颖、独到的前所未有的问题来认识事物,它在一定 程度上推动了学生的理解与思维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课文中有许多看似矛盾的地方,若能抓 住这些时机引导学生质疑,势必能培养学生不拘于教材、教师,批判地接受事物的创造个性。《卖火柴的小女 孩》一课中有这么一处描写:“小女孩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一名学生对作 者运用“微笑”一词很不满意,认为应改为“苦笑”,理由是大年夜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候,这个小女孩却冻 死在街头,她会微笑吗?安徒生爷爷是不是用词不当?教师及时肯定了学生敢于向教材挑战、善于质疑的精神 ,引导学生抓住教材的矛盾处理解,并给予点拨,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进一步。学生的思维源于教材而不拘 于教材,敢于批驳前人的观点,其创造个性得以充分展示。

2 探究性质疑

遇事好问、勇于探索固然重要,但不能以此为目的,仅停留在获取初步探索的结果上,要培养学生对已明 白的事物继续探究的习惯,永不满足,这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 品质。好奇是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它往往可以促使学生作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索,继而提出探 究性问题,这是创造个性的具体表现,我们应倍加爱护和引导。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学生对诸葛亮利用 草船巧妙借箭深感佩服,然而也提出疑问:如果曹操向草船射出“火”箭(箭头带火),诸葛亮岂不“赔了夫 人又折兵”?看来学生对文章的学习已进入到深层次探索阶段,教师要适时启发学生抓住一些关键处来深思, 如抓住“雾气很大”等处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诸葛亮考虑周全、料事如神。学生在课堂上不断生疑,敢于发问 ,使课堂上处处闪烁着创造的火花。

二 创设交流情境,变“个人竞争”为“集体合作”

实践证明,小学生具有好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摩 擦与碰撞的环境,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有利于其思 维的活跃。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讨论、争论、辩论,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改变“喂养”式教学格 局。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创设多种形式、多种目标的交流情境,以发展学生创造个性。

1 一问多解时交流学习

一问多解是培养学生横向发散思维的一种方式,是训练学生拓宽思路的有效手段,也是开拓学生创造性思 维的主要途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最易出现一问多解的精采局面,由于同学间的相互启发,思维由集中而发散 ,由发散而集中。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式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关系,它可以使学生思维灵活,思路 开阔;而集中式思维则具有普遍性、稳定性、持久性的迁移效果,是学生掌握规律性知识的重要思维方式。因 此,在这一交替的.过程中,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与灵活性都有所发展,能够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如给课文分段 ,在小组学习中学生们往往有不同的意见,争论非常激烈。通过分析、比较、优选,同学们发现了最佳的思路 和方法,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

2 突破难点时动手合作

在教学中,尤其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若能组织学生集体合作,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同学间相互 弥补、借鉴,相互启发、拨动,形成立体的交互的思维网络,往往会产生1+1>2的效果;而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 作中动手动脑,更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陶行知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手和脑在一块 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我们在教学中提倡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操作、实践 ,找出规律,提炼方法。如教学《詹天佑》一课“人”字形铁路的设计一处时,学生对这项工程设计不甚了解 。通过在合作中一起思考,一起画示意图,一起试着用小火车在“人”字路上运行,在想、做、说的过程中, 相互启发、相互融合,难点也就迎刃而解。的确,每个人交换一件物品,得到的还是一件物品;而如果交换的 是一种思想,那就会产生新的、有更丰富内容的思想。

三 创设想象情境,变“单一思维”为“多向拓展”

一位留学者归国后说:如果教师提出一个问题,10个中国学生的答案往往差不多,而在外国学生中,10个 人或许能讲出20种不同的答案,虽然有些想法极其古怪离奇。这个例子说明,我国的教育比较注重学生求同思 维的培养,而忽视其求异品质的塑造。有研究认为:在人的生活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 想象力,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对文章的理解就越有创见。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 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拓展 。

1 再造想象拓宽思维

阅读中,学生借助语文材料在头脑中建立图象,并对图象进行选择加工,不断扩展形象思维的范围,把记 忆系统中的信息进行重新组合、加工。因此,我们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根据教材的语言材料,设置疑点, 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再造想象,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思 维。如教学《狼和小羊》一课结尾时,许多学生谈到狼向小羊扑去,小羊被狼吃掉了。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打破 思维定势,从这一思维框子中跳出来,想象当时的情景,启发学生进行多向思维,寻求不同的结果。学生的思 维之门被打开,有的说就在狼扑向小羊时却倒下了,原来一位猎人朝狼开了枪;有的说小羊一闪,躲到一边, 狼扑了个空,掉到了河里……众说纷纭,异彩纷呈。想象,使学生进入到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又超越了教材 本身,其思维呈现出多元态势,还培养了不受制约、纵横思考的习惯。

个性化教学培养学生数学创造力 篇3

一、创设可供学生个性思维的情境

学生的个性要在一定的情境中才能得到发挥。情境的创设除了要结合教材内容外,还要结合学生的个性,要建立能够让每个学生展示自己个性思维的空间,让他们在自由、民主、和谐的氛围中,积极地思考并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形成积极有效的讨论氛围。

例如在学习有关“分类”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选择一些生活中的素材,如棉帽、手套、草帽、围脖、围巾、运动帽等常见的物品,结合图片给学生展示出来,让学生进行分类。漂亮的图片刺激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够及时将帽子分为一类、手套分为一类、围脖围巾分为一类。为了激发每个学生的个性,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分类,看谁分得最好最快。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分类一一进行展示,让学生相互思考、评价不同的分类方法,使他们逐步认识到不同分类背后的同一个原理,即分类需要有一个标准来衡量,在分类过程中所选择的标准是不能变的。这样的情境创设,充分地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促使学生利用不同的角度、标准来看待问题,并在一次次的尝试分类中逐步地形成自己的方式方法,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整个课堂为学生的个性思维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鼓励了学生的发挥,从而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个性表达。

二、打造学生发挥主体地位的课堂平台

只有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角”才能真正挖掘出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个性思维、独特见解得到展示。在课堂上,教师要发挥好自身的引导作用,解放学生的思想,将课堂由原来学生“照猫画虎”的状态,变为“敢想、敢说、敢问、敢辩”的灵动课堂,为学生的自我展示提供平台。

例如在学习有关“环形面积”的知识时,对于其中有关“?仔”的计算,学生也有不同的解法。在比较环形面积的大小时,需要计算3.14×(52-39)2与3.14×(72-62)2哪一个数值大,大多数学生会埋头苦算,有的学生却能马上就知道结果。面对学生的抢答,教师不应当责怪,而是可以在别的学生都计算出结果后,让最快得出结果的学生上讲台做“小老师”,讲讲为什么他计算得那么快。学生会解释说:“只要比较52-39和72-62就可以了。”一句话使得学生们恍然大悟,纷纷佩服这个学生的思维敏捷。借此教师就可以及时地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式:在遇到问题时,不妨先观察,并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再来对问题进行解决。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笨”方法,鼓励其认真地计算下去,而不能强迫学生采用最佳方法;同时,也要倡导学生的灵活方法,使学生能够开动自己的大脑,突破和创新自己的思维。通过这样的见解展示,为学生打造了一个自由畅谈的平台,使每个学生都能将自己的观点及时地表达出来,并在教师的激励和指导下,提升思维能力,进一步展示和升华个性。

三、选择适合学生个性的学习方式

教师不但要让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观点,更要让学生归纳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将自己的个性优势发展成一种思想、一种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少一些统一步骤,多一些方法讨论,充分地挖掘学生的优势,以激励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力。

例如在学习有关“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建立“我来考考你”的主题课堂,先让学生写出几个不同的分数,其中有相同分母的和不同分母的,然后让学生从中挑选出任意两个组成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与同桌交换解答。学生都会非常兴奋,积极出题,然后迅速将写好的题交给对方,并针对同桌给的题目,积极地进行独立思考。面对学生不会做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题目,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学课本,总结形成自己的方法后再次去尝试解决问题;如果还是不能单独完成,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相互之间讨论各自的观点、看法,尝试利用集体的努力来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在学生的个性主导下,每个学生都能从自身出发,在独立思考、集体讨论中不断完善,并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这不仅有利于学生主动性提高,更尊重了学生的个性,挖掘了他们的内在潜力,提高了课堂实效。

创设数学情境培养创造个性 篇4

一、创设质疑情境, 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 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质疑, 去发现问题。教师要创设质疑情境, 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 以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1. 创设批判性质疑的情境。

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 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打破传统经验的束缚, 使思维更具挑战性。在教学中, 要抓住时机引导学生质疑, 如有一道习题:一辆汽车在普通公路上行驶, 每小时行45千米, 从甲城到乙城要行8小时。如果改从高速公路上行驶, 每小时行120千米, 只需几小时?学生提出质疑, 普通公路和高速公路不可能是同一条路, 那么路程一定相等吗?若改为同一条公路的慢车道和快车道就好了。教师及时肯定了学生敢于向教材挑战、善于质疑的精神。

2. 创设探究性质疑的情境。

好奇是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 它往往可以促使学生作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索, 继而提出探究性问题, 这是创造个性的具体表现, 教师应倍加爱护和引导。如推导“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时候, 有一位同学提出圆面积一定要用“s=πr2”这个公式来计算吗?老师面带微笑, 引导性地问:“那么你说呢?”学生自豪地回答:“圆剪拼成的 (近似) 长方形的长是圆周长的一半, 宽是圆直径的一半, 因此我认为s=1/4cd=1/4πd2。”学生在课堂上不断生疑, 敢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见解, 哪怕是一点点的不同, 也值得赞扬。教师要鼓励探究性质疑, 使课堂上处处闪烁创造的火花。

3. 创设实践性质疑的情境。

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学最终要落实到个体的学习行为上。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 才能真正对所学内容有所感悟, 进而化为己有。如在教学“圆柱体的表面积”一课时, 教师在学生已掌握了圆柱体表面积计算方法后, 可设计一些数学实践活动, 让学生动手测量和计算圆柱形茶叶盒、水桶和通风管的表面积。学生在不同物体表面积的测量计算中, 知道了茶叶盒的表面积是“两个底面积+侧面积”, 水桶的表面积是“一个底面积+侧面积”, 而通风管的表面积只是它的侧面积。学生在实际探究中, 感受到书本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与差异, 初步学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和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 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创设交流情境, 变“个体学习”为“集体合作”

小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 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 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 有利于其思维的活跃。

1. 一题多解时交流合作。

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横向发散思维的一种方式, 是训练学生拓宽思路的有效手段, 也是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最易出现一题多解的精彩局面, 由于同学间的相互启发, 思维由集中而发散, 由发散而集中。在这一交流合作的过程中, 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与灵活性都有所发展, 能够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通过分析、比较、优选, 同学们发现了最佳的思路和方法, 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

2. 突破难点时交流合作。

在教学中, 尤其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 若能组织学生集体合作, 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 同学间相互弥补, 相互借鉴, 相互启发, 形成立体、交互的思维网络, 往往会产生1+1>2的效果。如学习“梯形面积”公式时, 学生一起思考, 一起剪拼图形, 一起讨论。在想、做、说的过程中, 相互启发, 相互融合, 结果学生们拼出了多种图形, 不但得出了梯形的面积公式, 更重要的是发展了思维。

3. 意见分歧时交流合作。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经常会出现意见不统一的时候, 这时教师不要急于下定论, 而应该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充分的讨论, 让双方发表自己的见解, 允许争辩, 在辩论中明晰正误。如在“对称”这一节课里有一题是让学生判断图形的对称 (如右图) 。当出现这个图形时, 学生有的说是对称图形, 有的说不是。老师组织学生讨论, 合作交流, 并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有学生说:这房子对折后它的左右两边不会重合, 因为它的一边没有窗户, 所以它不是对称图形;有的学生说:如果不看窗户, 对折后房子的外框会重合。通过讨论, 学生已经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了。

三、创设想象情境, 变“单一思维”为“多向拓展”

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 对知识的理解就越有创见。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 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发展。

1. 再造想象拓宽思维。

想象与创造性思维有密切联系, 它是人类创造活动所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根据这一特点, 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并为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供机会。如教学“组合图形体积”时, 教师启发:“同学们先观察一下圆锥与圆柱之间有什么关系, 再想一想还可以怎么求?”这时一个学生小声说:“这个组合体积是圆锥体积的4倍。”这个学生的发现是智慧的闪光点, 是创造性的想象。教师及时鼓励他大声说一遍解题思路, 并列出算式。老师的鼓励激发了全班学生的想象力, 一个学生抢着说:如果把这个组合体看作一个高为30cm的圆柱体, 它的体积可这样求:3.14× (20/2) 2× (15+15) -2/3×3.14× (20/2) 2×15。还有一解法更有趣, 假如可以像揉橡皮泥一样把圆锥的高缩小3倍, 把它想象成一个高为15÷3的小柱, 这样组合体就可以看作一个高为 (15+15÷3) =20的圆柱体了, 它的体积:3.14× (20/2) 2×20。经常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想象, 不但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锻炼, 而且拓宽了学生的思路。

2. 遥远想象变通思维。

独创性常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对象或设想之间的相似点, 这种使两个本不相干的概念相互接受的能力, 一些心理学家称之为“遥远想象”能力, 它是创造力的一项重要指标。教师要多让学生在两个看似无关的事物之间进行想象, 培养学生的变通思维。如学习“比的知识”后, 根据六 (1) 班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3∶4, 引导学生想象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3/4, 女生人数是全班人数的4/7, 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多1/3......通过想象, 进一步沟通“比”和“分数”的联系。遥远想象, 训练了学生突破空间进行思维的能力, 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 更具跳跃性。

3. 求异想象发散思维。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如何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让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 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让学生能进行求异想象, 培养发散思维, 从而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如在“花店”的应用拓展教学环节中, 教师提出:“我也想给妈妈买一束鲜花, 请同学们帮助出个主意, 怎样买?要用多少钱?”以此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 让创新的个性火花频频闪烁。学生热情高涨, 和老师一起设计出多种方案,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切实体会到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学生们不仅考虑到了知识的应用, 还考虑到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如妈妈喜爱什么花?每一种花各有什么含意?哪几种花搭配起来表达的意义好?哪几种花搭配既漂亮价钱又便宜等等。

创造力与个性的培养 篇5

创设教学活动情境培养学生创造个性

当今世界,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而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要改革、创新,以培养和提高全民族的刨新能力,这是我们肩负的光荣历史使命.

作 者:王钦宏 作者单位:鲁高密市密水街道苗家屯小学,山东高密,261500刊 名:中国科技博览英文刊名: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VIEW年,卷(期):“”(12)分类号:G关键词:教学 创设 培养 创造 情境

培养发展个性 促进创造能力 篇6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创造热情

兴趣是一种追求知识,探索事物的心理倾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事物发生了兴趣,产生了好奇心,就能点燃其思维的火花,使他们有一种专注的倾向,有一种永不知足的探索新知奥秘,进行创造发明的愿望和动力。无数科学家成功的事实证明,强烈的兴趣爱好,是学生深藏的潜能所闪出的火花,也是某种创造才能的幼芽。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在大雨中追逐,观察到闪电是发生在天空中大规模的放电现象;爱迪生在飞奔的火车上做实验,发生火灾后被警察打了左耳,可仍然不忘他心爱的实验,最后成了伟大的科学家。可以说他们都是以兴趣爱好为引线,走上了攀登科学高峰的道路。为此,我们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励学生积极探索、努力实践。这就要求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兴趣因素,把教學过去变成学生积极探索问题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使学生感到到在学习中有无穷的趣味,无穷的奥秘;让学生自己去通过努力实践,去总结规律能自己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好奇心和创造热情。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就会产生无穷无尽的力量,促使学生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取得成功。没有这种动力,创造灵感便无从产生。

二、精心设疑、激疑,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疑问,是学生思维的“启发剂”。没有疑问,教师的教学对于学生来说,只是知识过手,使学生疑问,触动学生的灵魂深处,才能使学生有所得,才能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灵感。像爱迪生那样,有一段时间对火着了迷,看着扑朔的灯光,他问:“妈妈,为什么点着火,灯就会亮呢?”“火到底有多大的威力呢?”直到一把火把他家的草木结构的牲口棚点燃化为灰烬后,才解开了他的迷。正是他这种勤思善问的精神,为以后的发明创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如读了一篇课文,让学生发表议论,谈感想:学习了一道应用题的解法后,让学生自己探索还有没有其他解法。教学中的设疑、激疑除了教师设计问题外,还可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思源于疑”。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

三、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特长

由于人的千差万别,所以个性特点也就不同。这些不同的个性特点,就是人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个性,是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挖掘学生的天赋。子啊每个学生身上发现他最强的一面,找出他发展根源的“机灵点”。这一发展的“机灵点”便是学生的个性特点,每个学生能按自己的个性特点充分和谐地发展,使他们的某一方面达到或远远超过一般水平,这是个性发展的规律之一。如:有的学生爱好文学,有的学生爱好文学,有的学生爱好理化,有的学生爱好天文,有的学生爱好地理;有的学生注意专注,有的学生精力涣散,有的学生善于动手操作和观察实践,有的学生爱好独立思考。这些不同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对于学生今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要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必须首先尊重学生的个性,使他们个性朝着有利成才的方向发展,避免教学的一刀切,这样才能使学生生动活泼,才能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发展。

四、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发掘儿童的个性潜能

儿童的个性潜能的发展,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没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学生学习生活枯燥无味,死气沉沉,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扼杀了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失去了创造的勇气和信心。因此,我们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发展他们的个性潜能。

1.课堂教学中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体现民主、快乐、自我学习和探索。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也是智能发展的主渠道,课堂教学中良好的学习氛围,愉悦的学习环境将使学生思维活跃,促进学生创造灵感的到来,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首先把学习的主动权放给学生,采用自学探究,给学生以民主的学习氛围。二是将幻灯、录像引入课堂,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丰富学生的感知。三是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谈思路、谈想法、谈问题,以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四是游戏、话剧、魔术进课堂,活跃气氛。五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增大动手的成分,形成浓厚的学习空气,发展学生的创造灵感。

2.开展各种技艺竞赛活动。学生技能的提高是在一定活动环境的锻炼,学生的某一特长才能正确的发挥。如:开展智力竞赛,激励学生积极动脑,促进学生智力开展;举办演讲比赛,让学生讲故事、讨论、做演说,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举办文艺演唱会、歌咏比赛等活动,发展学生文艺天赋,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进行“幻想征文”、“理想征文”、“我的愿望实现后”等征文评比,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开展小制作评比,促进创造才能的发挥。

总之,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是多层次的、多方面的,学生的个性充分和谐的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才能才能正确的发挥。

创造力与个性的培养 篇7

一、从学生实际出发,捕捉富有趣味的“画”题

画画能锻炼耐性和观察能力,而小学生活泼好动,如果是学生不怕兴趣的“画”题,更难让学生静下心来认真地画画,又何谈创造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可以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绘画主题,突出绘画主题的新、奇、趣,避免生疏无趣的绘画内容,在认识生活、体验生活中激发学生绘画的兴趣,进而诱发他们的创新欲望。

以第五册《梦幻城堡》一课的教学为例,我以赏一赏、想一想、做一做的三步曲,在自由、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激发学生创作表现的欲望:

赏一赏:播放《白雪公主》《喜羊羊与灰太狼》等动画片段,经典美丽的情节结合卡通的梦幻城堡的造型,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在播放各种城堡造型的过程中丰富学生感知。

想一想:请学生想一想,这些城堡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发现对称在这些堡体稳定性和美观性方面的作用。请学生说一说,自己心中的梦幻城堡是怎么样的?

做一做:我是小小设计师,按自己的想法运用折、剪、镂等制作方法自由自在地设计出一个自己心目中的梦幻城堡吧。在上述过程中,因为从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选择“画”题,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点燃,有的用剪贴画,有的用绘画,同学们都尽情地发挥着自己的想象力,有的同学利用英文字母“A”、“Y”、“H”等进行设计,也有的学生运用几何图形基本形进行设计,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展示出一幅幅想象奇特的美术作品。

二、选择新的切入点,敢于尝试新的创作手法

在美术教学中,常用的创作手法难以让学生保持创作的热情,教师不防改变常规、改变材料、改变时空、改变构图,引导学生尝试从来不曾接触的新方法,让学生感到新奇有趣,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创作的热情,产生意想不到的创作效果。

1.改变常规。想象是孩子的天赋。在创作作品时,教师可以选择新的切入点,敢于打破常规,为学生的想象思维打开一条自由之路。比如在《奇思妙想》一课,学生创作了“飞上天的小鸭子”“老鼠追大花猫”“会爬树的小鱼”等一幅幅富有创意的作品,在这些有趣的“颠倒世界”里,蕴含着学生纯真的童趣。

2.改变时空。一直以来,教师和学生都习惯了在课堂,规规矩矩地绘画。其实,适时的改变时空可以刺激学生内心的绘画冲动,展露学生的绘画才艺。比如让学生当小老师走上黑板上绘画,一展身手。也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的各个角落实地观察校园风景,再创造一幅幅生动而又亲切的“春天的校园“”秋天的校园”等。

3.改变材料。美术亦称“造型艺术”,材料媒介是展示美术作品的物质基础,材料与构思的不同,往往给人的情感体验也不同。在手工课中,教师可以通过改变材料的方式,捕获学生的好奇心。比如利用废旧材料制作机器人,也可以寻找新材料,如利用各种花布缝制草莓、利用糖纸制作藏书票等,让学生从习惯了的“旧框”中走出来,根据自己的个性制造出一幅幅独一无二的作品来。

创造是美术的灵魂,历代流派风格的更替足以说明独创性在美术作品中的重要性。打破常规逻辑,鼓励学生敢于尝试新的创作手法,更能激发学生创作的热情,在创新中发展丰富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三、创设艺术气氛,完善思想和情绪的交流环境

学生的成功源于自信心,我们教师有责任去创造支持性的环境,保护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将自己在绘画作品中所表达的感情和情绪在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中得以交流和完善,也可以在欣赏一幅幅经典的作品中,让自己自由地谈一谈自己对作品中所蕴含的喜、怒、哀、乐,发表自己的看法,尊重并保护学生的个性化创造力。

例如在《中国画欣赏》教学中,我在随堂欣赏阶段,利用PPT呈现了《六君子图轴》和《容膝斋图轴》,首先让学生仔细地“读画”几分钟,再引导学生从线、墨、运笔等方面作出比较正确的分析,并对作品在色彩、线条、给人的情绪等方面说出自己所独有的感受,这不仅能活跃学生的思维,也能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通过创设浓厚的艺术气氛,不断完善思想和情绪的交流环境,对学生进行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充分地感受和欣赏,在“三言两语”交流与互动中往往能展现学生的潜力,迸发出惊人的想象力,在创作作品时学生才有创新的胆魄。

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个性浅探 篇8

学生的个性是丰富多样的, 一般可划分为三个不同层次:A层, 占学生总数的20%左右, 他们思维能力强, 学习精力集中, 能充分享受到成功的快乐;B层, 约占学生总数的55%, 他们智力因素一般, 有较强的学习欲望, 往往比较勤奋刻苦, 但成绩不是很理想, 所以成功时情绪高涨, 反之情绪低落;C层, 大约占25%左右, 他们学习缺乏主动性, 体验不到成功的快乐, 学习能力得不到提高。为此, 每个教育者只有善于观察了解学生的个性, 才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培养和教育。发现了解学生个性的正确方法很多, 一般有以下几种:

1.问卷调查法

就是指在没有施行控制的情况下, 可通过问卷调查, 对全班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家庭背景、思想品德、学习能力等进行全面的了解。

2.个别谈心法

就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个别谈话来分析研究学生的个性特征。这就要求教师明确谈心主题, 及时捕捉谈心时机, 合理选择谈心地点, 准确表达谈心意图, 通过谈心, 比较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

3.自然观察法

就是通过观察学生的行为等外在表现来分析研究学生的方法。在课堂学习、综合实践活动时, 给学生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学生就会自然地反映出自己的兴趣爱好、思想品德、组织观念、工作能力以及个人的行为习惯。

二、为学生的自主发展创设条件, 为学生发展个性提供平台

所谓发展个性, 一般是指发展每个人的爱好兴趣、好奇心、求知欲、自制力、意志顽强性、远大的理想信念等多种才能和健全的品格。为了培养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 在化学课教学过程中, 适时引导, 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 使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的内在潜能, 大胆探索, 实现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

1.创设民主、合作、自主、探究、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 增强学生主体意识

比如在课堂上应有层次地设计不同难易程度的问题, 让学生都能参与。如, 初中化学的氢气和氧气混合爆炸实验, 笔者将学生带到实验室, 将学生分成八组, 每组让他们分别收集一瓶氧气和一瓶氢气, 然后问学生如果我们将这两瓶气体混合, 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都预测会爆炸, 接着又问:如果我们就用集气瓶来混合然后点燃, 假如爆炸, 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说:玻璃片会到处飞, 很危险;又问:那应该怎么办才好呢?学生大胆设想, 讨论热烈, 最后说:应该用塑料瓶来混合, 当八个塑料瓶飞上天的时候, 全班同学一片欢呼, 大大增强了学生的探索热情,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

2.教学方法灵活, 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钟启泉教授指出:“个性不是静止不变的, 而是具有不断进步的力动性的特质。一句话, 个性是发展的。”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两大方面, 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统一。为此我们采用了自主合作的探究式教学模式.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 发展学生个性

每个人不是各自孤立地实现其个性发展的。健全的个性, 离不开丰富多彩的活动, 它要靠丰富的活动来表现和巩固。化学教学中的个性培养, 有着广阔的天地。

1.建立科学有效的活动体系, 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保障

学生除了课堂学习之外, 还应有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组织。化学教师应从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出发, 帮助他们组建各类活动小组, 如:实验兴趣小组、环境保护兴趣小组、化学社区综合实践小组等。定期组织活动, 保障学生的潜能、特长都有施展的时间和空间。

2.举行各种形式的竞赛, 开辟学生驰骋个性才能的活动天地

化学教师还可有计划地举行各种小竞赛, 如:实验操作竞赛、化学知识竞赛、环保知识竞赛等多种多样的活动。这样可以使学生由自发到自觉地升华自己的个性, 同时, 这些活动都具有竞争性质, 可以帮助学生确立竞争观念、自强意识, 在竞争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个性。

在化学教学中,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心理学认为:只有个性和谐发展, 才能造成人的聪明才智的最佳发展。即只有个性获得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才有可能最完善地发展个人的才能。没有个性, 就没有创造, 也就没有特色。学生只有在主体性活动中, 才得到充分施展, 丰富、和谐、完美的个性才能形成。

参考文献

[1]张武升.中国特色中小幼创造教育体系的框架[C].第七届全国中小学创造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内蒙古通辽, 1998.

[2]张玉茹.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J].化学教育, 1998 (8) .

知识、智力、个性与创造力的关系 篇9

现在我们可以明确:没有鲜明的个性, 再雄厚的知识与技能, 再发达的思维能力和智力都不能使人达到成功的创造。在这个意义上说, 个性统摄了知识和智力, 个性的品质决定着知识和智力发挥的程度, 这一点鲜明地表现在那些做出重大发明、发现的天才身上, 并记载在他们的创造发明事迹中。

创造力是知识、智力、个性多维度、多层面的复合体。学校教育要以知识、智力、个性等多方面和谐发展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只有持这样的有机的整体的创造力培养观点, 人的创造性的发展才成为真正的人性的完善, 人的本质属性的展现, 才赋予创造性教育以本体论意义。

创造力与个性的培养 篇10

一、声音基础训练是学生个性创造的基础

声音基础训练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基础理论、基本技法。 学生只有熟练掌握这些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巧后,才有可能形成个性创造能力。在声乐教育中,教师应该重点培养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和情感表现能力,严格对学生进行声音基础训练,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的个性创造能力。然而纵观近些年音乐专业学生的演唱情况,仅有少量的学生比较优秀,达到了基本要求,大部分学生的基本技能普遍偏低。这一现象与当前的教育模式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许多学生日常训练过于单一,而且训练方法基本上都是为了应付高考而制定的。这些方法虽然能够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掌握一两首考试歌曲,但是学生却缺乏扎实的技术基础。而考生进入大学之后,教师为了重点培养个性,忽略了声音基础训练,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声音、音域、音区结构,进而出现好高骛远的现象,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大量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在没有掌握声音基本技能、 技法的情况下就过度追求新奇怪异,只会离艺术创造规律更加遥远。扎实、严谨的声音基础训练是所有学生都应该经历的学习规程,其是学生创造鲜明个性的基础。

二、丰富的情感表现力是演唱个性的前提

声乐演唱是一种表达情感、展示艺术的活动。歌唱者在完全掌握声乐艺术的基本技巧后,将自己对生活的认识、自己的情感体验融入到声乐演唱中,创造出富有个性的作品,这是声乐演唱的意义所在。声乐演唱是由声音和歌唱技巧共同构成的。声音是演唱者操控气息,运用器官和共鸣腔体而产生的,所以演唱者在音乐艺术表现中应该将声音和感情融合在一起,应用富含艺术感染力的声音演唱,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将声乐的艺术性展现出来,才有可能创造出令人欣赏的艺术作品。声乐演唱中表现出的情感体验都是从生活中获取的,同时情感表现力也是评估演唱者能力和素质的重要指标。情感表现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刻苦的进行基础训练,不断学习、实践,在生活中获取情感经验,在练习中尝试将其融入到歌曲中,才有可能提高情感表现力。

每位演唱者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特点,这些差异是因为歌唱者自身对生活有着不同的感悟认识,是因为不同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艺术经验存在区别。正是因为这些差异,才会在声乐表现中出现不同艺术特色的表演,才能创造出百家争鸣的盛况。通过对不同艺术的个性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学生的情感表现力是实现个性创造的前提。在歌唱表演中,歌唱技巧固然重要,但是只有将情感渗透在歌声中,才能超越技巧、感动听众,才能实现物我合一,走向艺术巅峰。

三、个性创造是声音基础训练的终极目标

艺术创造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所以艺术创造的重点就是如何超越生活。艺术与创造是两个不同的个体,但是二者却不可分割,艺术一旦离开了创造,那么就会失去色彩。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对学生展开声音基础训练,而且还要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培养。当学生的声音理论知识和技巧到达一定程度后,教师就需要对学生的演唱风格和演唱个性进行雕琢,以免经过系统训练后却将学生的演唱灵性消磨光。所以音乐教师对学生进行严格的技巧训练的基础上,还应该将学生的潜能激发出来,使学生能够发挥音乐创造力,提高教学效果。

新时代主义下的大学生对未知事物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而且也喜欢幻象和创造,声乐教师应该充分抓住学生这一特点,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力充分发挥出来。音乐是通过听觉来传播的,因此教师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听觉修养,提高学生声乐艺术鉴赏能力,引导学生将创造力发挥出来。个性创造不仅能够将艺术家的智慧展现出来,而且其也是艺术作品想要达到的终极目标。具有音乐影响力的艺术家,虽然彼此的艺术风格都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是其在个性创造方面始终均抱着坚持不懈的态度。所以声乐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始终按照艺术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将声音基础训练当作核心,不断提升学生的音乐创造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声音基础训练、个性创造这两个单独的个体,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对学生进行基础训练,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深层次地把握音乐艺术,为未来艺术创造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艺术修养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创造力。由此可见,声音基础训练与个性创造是相互作用的,二者密不可分。

摘要:在声乐教学中,如果能够将声音基础训练与个性创造二者间的关系处理好,那么就能提高学生的音乐专业的艺术水平,增强学生的专业素质。注意观察学生演唱的独特之处并加以培养,使之逐步发展为该生的独具特色的演唱个性,进而形成其独特的演唱风格。这也是声乐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声乐教师应当将学生的声音训练作为重要的基础训练,注意加强对其个性创造能力的培养。

创造力与个性的培养 篇11

一、创设质疑情境,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在教学中我们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个性。

1.批判性质疑

批判性质疑就是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判断,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其思维更具挑战性。它敢于摆脱习惯、权威等定势,打破传统、经验的束缚和影响,产生一种对事物的新颖看法,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生的理解与思维的发展。

2.探究性质疑

遇事好问、勇于探索固然重要,但不能以此为目的,仅停留在获取初步探索的结果上。要培养学生对已明白的事物继续探究的习惯,永不满足,这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品质。

二、创设交流情境,变“个体学习”为“集体合作”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有利于其思维的活跃。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讨论、争论、辩论,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改变“喂养”式教学格局。

1.一题多解时,交流学习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最易出现一题多解的精彩局面,由于同学间的相互启发,思维由集中而发散,由发散而集中。通过分析、比较、优选,同学们发现了最佳的思路和方法,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

2.突破难点时,动手合作

在教学中,尤其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若能组织学生集体合作,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相互启发,形成立体、交互的思维网络,往往会产生1+1>2的效果;而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更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

三、创设想象情境,变“单一思维”为“多向拓展”

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对知识的理解就越有创意。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发展。

1.再造想象拓宽思维

心理学告诉我们,想象与创造性思维有密切联系,它是人类创造活动所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并为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供机会。

2.遥远想象变通思维

让学生在两个看似无关的事物之间进行想象,如同给了学生一块驰骋的空间。如学习“比”的知识以后,根据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3∶4,可以引导学生想象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3/4,女生人数是全班人数的4/7……通过想象,进一步沟通比和分数的联系。遥远想象,训练了学生突破空间进行思维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更具跳跃性。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个性,教师首先要具有创造的精神,注重创设宽松、民主、富于创新精神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个性,注意抓住一切时机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只有教师在教学中真正树立了创造的意识,学生的创造意向才能得以培养,其创造性个性才能得以弘扬。

上一篇:连接结构下一篇:执法过错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