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创造力的时期

2024-09-15

培养创造力的时期(精选8篇)

培养创造力的时期 篇1

创造力是一种珍贵的财富,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例如阿基米德、张衡、居里夫人以及富兰克林等均是具备较强创造力的伟人。创造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创新意识、创新型人格以及创新思维,这三个方面的培养与一人的青年时期的心理成长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本文从青年时期心理成长规律的分析入手,探讨青年时期心理成长规律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一、青年时期心理成长规律的分析

(一)青年时期心理发展特点

青年时期是一个心理发展速度很快的阶段,这个阶段共同的、一般的心理特征表现如下:

1. 青少年智力发展走向成熟。

青少年时期的个体智力发育开始走向成熟,是智力发展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根据琼斯和康拉德斯的测定,智力在10-16岁期间发展迅速,大约在18到19岁达到顶点[1]。

2. 青少年自我意识高涨。

马希娅把青少年时期自我发展分为了早期解构、中期重建和后期巩固三个阶段,最后形成自我认同。与之相对应,青少年时期将出现与自我意识相关的四种活动,即自我关注、自我管理、自我尊重和自我增强。

3. 青少年社会化程度加深。

个体在青少年之前可以用涉世未深来形容,但是在青少年时期,社会化进程大大加快,社会化程度日益加深,使得青少年逐渐摆脱童年的幼稚,逐步迈向成人行列。

4. 青少年情绪体验丰富。

青少年时期的个体情绪的内容主要包括亲情、友情和恋情。这个时期的个体情绪体验多处于动荡时期,这也是为什么在初中阶段会有很多学生早恋或者离家出走的重要原因[2]。

(二)青年时期的学习与认知

青年时期正处于个体发展的重要时期,生理发展尤其是神经系统的发展已经成熟,为其认知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所以整个青少年时期都处于认知发展的迅速上升期。

青年时期的教学要求与学生智力活动自觉性均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其观察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具体表现在目的的明确性、时间的持久性、内容的精确性和准确的概括性。初中生一般能使观察服务于一定的目的,并持续较长的时间,在观察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可以实现自我调控。据相关统计和研究,初二学生可以平均坚持观察1小时35分钟,高一学生可平均坚持观察3个小时。由此可见,青年时期的观察力是发展的高峰期也是转折期[3]。

青年时期的记忆力总体水平比较高,高中一二年级学生记住的学习资料的数量是小学一二年级的4倍多,是初中一二年级的1倍多,在16到18岁之间达到了记忆力的高峰时段。

青年时期的想象力在小学发展的基础上,随着教学活动的深入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意想象占主导地位。有意想象是按照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它与人的创造性活动密切相关。如科学家提出的各种想象模型、文学家构思的各种人物形象等。2、想象趋于现实化。3、想象内容更加复杂,抽象概括性更高。

二、青年时期心理成长规律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青少年时期是创造力快速发展期。泰勒将创造力发展分为表达性创造、产出型创造、发明型创造以及创新型创造四个层次。青少年时期的创造力发展基本属于发明型和创新型创造两个层次上。

董奇等人对中学生的创造力发展进行研究,发现中学生创造力发展的一般规律如下:在中学阶段,学生创造水平持续提高,并呈现波浪式发展;中学生创造力发展具有明显的主动性和有意性,创造成果的水平接近成人;中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发展很快,现实性很强;在中学阶段,创造力在总体和维度上的个体差异进一步增大,经过教学训练,中学生的创造力明显提高。由此可见青年时期心理成长规律与创造力之间存在较大的关联,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青年时期智能发展水平决定了创造性思维发展能力

青年时期是智力发展的转折期,同时也是智力发展的高峰期。智能发展包括观察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等多种能力,是培养创造性思维最主要的因素。创造力发展的基础是具备较好的创造性思维,由此可见,创造力的发展与青年时期的智力发展存在较大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分析,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主要决定于青年时期的智能发展水平[4]。

(二)想象力发展奠定了创造力的基础

青年时期的想象力主要表现为有意想象,它是当人们的意识减弱或在某种刺激的作用下,不由自出的想象某种事情的过程。在高中以后也就是接近青年时期的末端,学生的有意想象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能够确立想象任务、围绕目的展开想象。例如,高中生的创造性作文,能进行完整的构思,突出主题,成文速度快。

实验证明,经过有目的的训练,当场命题作文,高一学生最快能在17分钟内写出800字的文章。随着有意想象的发展,想象的现实性和创造性也日益提高,特别是通过课外活动的锻炼,高中生成功的进行发明创造的人数明显提高,还有不少人在文艺创造等方面显露才华。由此可见,青年时期的想象力发展对创造力的影响[5]。

三、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青年时期心理成长发展的基本规律,探讨了青年时期心理成长规律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青年时期是智力发展、记忆力与观察力发展的高峰时期,其与人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密不可分。同时,青年时期也是想象力、注意力以及思维模式等发展的成熟时期,即这一时期的发展规律直接影响到了青年创造力的表现。因此,不管从哪一个角度分析,青年时期的心理成长发展规律均与创造力之间存在必然的作用关系。

摘要:埃里克森将人生心理成长分为了8个阶段,青年时期一般是指12岁到18岁的年龄阶段,其心理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学习与认知、情绪与意志以及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纵观很多具有创造力的名人发展历程,例如爱因斯坦,牛顿等,这些伟人的创造力均与其青年时期的心理成长密切相关。鉴于此,本文主要研究青年时期心理成长规律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问题。

关键词:青年时期,心理成长规律,创造力,关系

参考文献

[1]廖志豪.基于素质模型的高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简红江.国内外创造学发展比较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

[3]吴淑芳.大学教育与人的创新素养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13.

[4]夏锋.人的文化存在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5]张建人.过去、现在和将来:时间视角下的工作价值观[D].西南大学,2014.

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篇2

世界教育创新峰会(World Innovation Summit for Education,简称WISE)CEO斯塔夫先生说,环顾整个世界,很多发达国家,包括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瓶颈,必须向新的经济模式转型。这一过程需要的是创造力和创新能力,而不是传统的制造和生产能力,但是大部分国家的教育不能满足经济模式调整的要求,传统教育模式关注的是工业生产时代大批量的人才培养,而现在需要定制化的人才培养。

斯塔夫随手拿起自己的手机说:“就像现在人手一部的iPhone手机,90%的零部件是在中国制造加工的,但9 5%的利润回流到了美国硅谷。这个价值链条就说明,真正产生价值的是设计能力和创造能力。”

尊重孩子的天性

为什么一个4岁的孩子每天有100多个问题?为什么随着教育年限的增长,问题越来越少?哈佛大学创新实验室托尼·瓦格纳认为,学校正减弱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创造力。而我们的挑战就是逆转这一现象。

如何保护儿童的创造力?首先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呵护他们的兴趣爱好,鼓励他们自己去发现。清华附属小学校长窦桂梅给我们讲了一个一年级一班李家华的故事。

李家华很小的时候,就特别喜欢虫子。爸爸是清华大学物理系的老师,儿子喜欢虫子在他眼里有点不可思议,因为家人没有研究自然科学的。有一次一家人吃午饭的时候,看见墙壁上有两只苍蝇,爸爸顺手拿起苍蝇拍准备把苍蝇打掉。儿子赶忙劝阻爸爸:“千万别打,它们俩在说话呢!左边是爸爸,右边是妈妈。”爸爸觉得好奇,接着问了一句:“你怎么知道的?”他说:“你看左边那个腿上有毛是爸爸,右边的腿上没有毛是妈妈,右边的妈妈要生宝宝了,肚子很大,你先别打扰它们。”孩子天真无邪的回答让爸爸十分吃惊。

爸爸一方面为儿子在自然科学方面的天赋感到惊讶,一方面也开始苦恼,现在正是孩子小升初的关键阶段,别的孩子都在上各种课外补习班,要不要鼓励儿子发展自己的兴趣呢?困惑的爸爸找到了清华附小的老师,老师告诉他,一定要呵护好孩子的爱好,鼓励孩子坚持下去。老师建议让孩子坚持观察,并鼓励李家华写昆虫观察日记。

在家长和老师的鼓励与支持下,李家华利用各个假期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去观察和研究昆虫,并记下了厚厚的观察日记,还拍摄记录了虫子的生活习惯和自己走过的足迹,他甚至走进了热带雨林去观察虫子。

窦桂梅说:“我们的教育就是让孩子站在学校的正中央。”永远尊重孩子的需求,呵护他们的好奇心,鼓励他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树立他们的自信心。为此,学校还给李家华提供机会与自己的昆虫爱好小粉丝们分享昆虫故事。

当李家华的第一集《昆虫记》印刷出来的时候,学校把清华大学校友杨振宁先生请到了孩子面前。已经92岁的杨振宁听了李家华的故事特别激动,在他的书旁签名以示对他的赞美,并一再嘱咐老师们,一定要注意发展孩子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李家华的爸爸感动地说:“全世界可以诞生一百位科学家,但是却未必能诞生一位科普作家,李家华也许会成为将来的科普作家呢!”

如今的李家华自信而大方,在大家面前侃侃而谈,俨然一副小专家的模样了。

激发教师的潜能

在传统教育体制下,孩子创造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依赖教师的创新能力,这包括了教师的创新观念、创新活动实际水平、创新需求与动力。

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衡量各国教育水平的测试中,芬兰小学生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而且不同学校的学生表现差异很小。是什么原因促成了人口只有540万的芬兰创造了教育奇迹?芬兰第一大报《赫尔辛基邮报》曾做过调查,芬兰中小学教师受民众敬重的程度甚至超过总统和大学教授,芬兰年轻人也十分向往当老师,因为老师教的不是知识,而是“如何创造性地学习”。

为了比肩国际先进的创新教育理念,中国的21世纪教育研究院联合搜狐教育开展了2015年中小学教师创新调查,来自全国2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3012名一线教师参与了调查。结果显示了中国大部分教师在认知上越来越认同教育创新的重要性,普遍感受到教育创新的迫切性。

教师如何创新?或者说当教师想做一件事,怎么能做成?武昌实验小学的教师徐莉认为,一线老师的创新往往是从一个问题开始的。“做了这么多年的老师以后,我发现,人生每一次前进,都是因为我发现了问题。我试着去理解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而去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就是我在创造的过程。在我18年的教龄中,那些充满质疑的声音,就是我创新的动力。”

这次调查还发现城镇私立学校的教师创新信心明显强于公立教育系统内部的教师,前者认为在教学工作中,很多细微之处都可以进行创新,也相信通过个人的努力,能推进教育创新不断前行。教龄在1至4年的新手教师则表达出很强烈的创新渴求,也最少感受到外部压力。从创新形式上看,学校层面的教育创新形式得到教师们的认可,包括课程改革创新、教研创新、学校管理制度创新、教育技术创新、教育评价创新、教师专业发展创新。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对于创新的重视,以及中国教师队伍创新能力的增强。

然而也有接近半数(47.8%)的教师认为“在现有教学任务下进行创新,十分困难”,超过一半(57%)的教师认为“单凭教师个人的努力,教育创新很难产生实质性的结果”,这为学校内部的教育创新提出了挑战。

突破传统的束缚

“如果我们希望鼓励创造性,必须改变学校的培养目标,是通过学校教育培养劳动力,还是培养真正意义上的人类,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真正的变革不仅需要创新,而且需要思维的革命,真正要带回到校园的是那种人类创造的积极性,更好地激发孩子们的创造性。”《纽约时报》特约教育记者江学勤说。

如何摆脱传统学校教育的束缚,充分发挥自己创造力的头脑,大型的互联网教育平台沪江网的创始人伏彩瑞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伏彩瑞说直到大学时第一次接触到搜索引擎谷歌,他才发现自己的脑子不是为了背书而存在的。“我发现只要自己一个一个页面,一个一个链接地找下去,几乎没有找不到的答案。这意味着我们再也不用去校园了,要学什么都可以自己搞定。”

真正吸引伏彩瑞的是人类对主动学习的渴望。“我们有800名员工和8000万名用户,所有的这些用户每天在网上都是主动的学习,这个网站从当时的8万块钱到现在价值超过10亿美金,而且还在不断地疯长,可以看到全民都在关心教育。”

刚开始创业的时候,伏彩瑞就遭遇过来自传统教育体系的质疑和规劝。当时伏彩瑞的老师和朋友都劝他说千万不要这么干,同学们读了几年书苦日子熬到头,都找到一份工作开始赚钱了,为什么还要创业过苦日子?

与学校的传统教育不同,母亲则告诉他一辈子什么事情都可以去做,但是一定不能做坏事。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伏彩瑞很庆幸自己受母亲的影响大一点。

沪江网从创站到赚到第一分钱用了9年的时间。“我建这个网站不是为了自己将来成为百万富翁,我觉得我做的是一件事,虽然那么简陋无知,但是学校里面竟然有那么多人每天都在用,而且不停发消息跟我说,你要坚持,你做了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

谈到创新人才的培养,伏彩瑞认为最重要的是走完一个闭环的能力。“做任何一件事,可以是一件很小的事,但是你必须要把它完整地做完,坚持到享受成就感那一刻。”

论新时期舞蹈审美创造 篇3

舞蹈家不是创造舞蹈的物质材料而是创造了舞蹈。作为一切艺术的特征, 审美创造是舞蹈艺术的精髓。舞蹈展现出来的是一种人体艺术美, 对形体、线条、姿态、动作及姿态等无声的美都十分的讲究, 而舞蹈审美创造可以很好的将这种无声的美展示出来, 是其最好的标志。舞蹈审美经过创造者的美学思维以及舞蹈演员的表演, 可以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一、新时期舞蹈审美的创造

1. 创造的取向

舞蹈审美创造在朦胧世界里的精神遨游以及思维磨砺, 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智慧、想象、激情以及喜悦。舞蹈作为一门人体美的艺术, 同其他艺术一样都是具有时代创作的, 如果脱离了时代, 则不能很好展现出其中蕴涵的人的思想及意识[1]。新时期的舞蹈审美创造呈现出了几大热点取向。一是在社会文化环境转变下产生的一系列心理效应的欢庆热潮, 二是基于锻炼的传统舞蹈文化链上对其进行链接的复古热潮, 三是通过新途径表现艺术以及热情的体现新手段的现代舞兴起, 四是凝聚与迸发出来的民族文化情结的民俗热潮。这些新时期的热点取向表现出了新时期舞蹈审美创造所处的特定社会历史时代, 展现出了对新时期社会现实和历史时代的审美认识, 塑造出了一个个贴近现实与时代的舞蹈形象[2]。

2. 创作的个性

虽然, 新时期的舞蹈审美创造是一个群体性的概念, 但是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是非常具有个性化的。创造者们面对着相同的社会生活现象, 体会着不同的人生经验, 因此在进行审美时也会对生活及命运产生不同的思考及提问, 是极具个性化特点的。所以应该强化主体的精神促成个性风格的形成。值得注意的是个性化的创造与私人化的创造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个性化不是要排斥社会化, 而是要强化社会化和个性化的融合, 将个性化的创造方式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去变现具有社会生活化的东西[3]。

3. 创造思潮

创造的思潮不仅是艺术本身运动的结果, 而且是艺术自律的展现, 还是社会文化环境的产物。在新时期的舞蹈审美创造思潮中, 主要是以现实主义为主, 大量的吸收浪漫主义, 并对现代主义进行借鉴。

4. 创造的误区

当前, 新时期的舞蹈审美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特征, 然而其中也是问题重重, 矛盾重重的, 主要有重心的本末倒置、对崇高主体的图解、倾向与媚俗化、偏离了民族精神、浮泛化的内容、矫枉过饰的情感以及缺乏的艺术价值等问题与矛盾, 这对舞蹈审美的后期发展极为不利。比如说舞蹈审美重心的本末倒置问题[4]。舞蹈是一种极具视觉性形象性的审美文化, 在进行审美欣赏使要综合考虑到舞美、灯光、服饰等各方面的视觉效果因素。因此, 新时期的舞蹈创作者则加大舞蹈审美视觉效果的包装, 使得舞台极尽奢华, 从而忽视了对舞蹈本体的艺术创作, 这对新时期的舞蹈审美创造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二、新时期舞蹈审美的客体

舞蹈审美的客体指的是舞蹈创作者及欣赏着与社会文化环境在相互作用的情况下交织出来的结晶体[5]。舞蹈审美客体的第一构成要素便是内容, 而内容的对象则是创作者所处的社会生活与他需要反映及展现出来的客观世界。不仅如此, 展示出来的内容还必须是积极向上的, 需极具丰富的精神内涵。首先要能给人提供最大的人文关怀, 对人性进行互换, 对人生的意义及价值进行探索;然后要能展示出时代的精神, 能够对生活的表层进行很好的透视, 并对社会的必然性以及生活的本质进行揭示;再次, 对革命历史以及英雄人物要进行高度的赞扬;最后还要能体现出天人合一、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等一系列积极正面的精神面貌。

结构和动作等是舞蹈的形式, 其要表现出来的形象及物化的精神内涵, 再加上其本身就浸透了内容的汁液, 具有极高的表现力以及艺术价值。所以, 舞蹈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而这种多种多样依然是离不开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变。舞蹈形式的构成主要有内在结构与外显的动作语言。内在结构是舞蹈基本框架的组织安排结构, 具有比较强烈的目的性。它将众多因素组织起来, 构成了一个最佳的艺术生命体, 而这种构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展现出来的主体成败以及风格的神貌。外显的舞蹈语言是在舞蹈的言语中总结出来的, 是在经历了长期的历史传衍而形成的一个舞蹈语汇系统。

三、结语

综上所述, 新时期的舞蹈充满了活力、激情与创造性, 必将会成为当前中国舞蹈史上最为引人注目的一页以及最为纷繁复杂的一幕。新时期舞蹈的美主要体现在其独特性、时代性、复杂性、新异性以及商业性, 而新时期的舞蹈审美创造从风格上来说具有多元化的倾向;从审美形式方面说具有创新性及多样性;从审美的内容方面说, 较为贴近现实和时代, 更多的关注普通人的生活;从审美的趣味方面说, 出现了雅俗共赏的局面。新时期舞蹈审美创造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关系组, 比如艺术性和商业性的关系, 个人和社会性的关系, 传统和创新的关系, 真和美的关系, 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关系等。总之, 新时期舞蹈审美得到了较大的深化、提高以及创新发展。在进行舞蹈审美时, 不仅可以激发出人们全身心的呼应以及共鸣, 还能切实地丰润舞蹈艺术的文化底蕴, 为促进中国的舞蹈艺术在华夏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孕育及发挥出特殊的艺术魅力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摘要:随着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生活的要求更高了, 精神追求也就更高了, 对舞蹈的审美要求自然也就更高了。新时期的舞蹈呈现出一种百花齐放的状态, 但是也存在诸多的矛盾及问题。作为一种审美创作活动, 深入把握新时期舞蹈审美的创造特点, 对提高舞蹈质量, 明晰舞蹈创作的发展方向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对新时期的舞蹈审美创造进行了研究, 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及实践价值。

关键词:新时期,舞蹈,审美

参考文献

[1]张扬.浅析舞蹈创作的审美规范[J].美与时代, 2009 (8) :90-92.

[2]王益平.对新时期舞蹈创作的思考[J].大舞台, 2011 (3) :93-94.

[3]倪达文.新时期舞蹈创作的审美特点与反思[J].艺术论丛, 2012 (29) :198.

[4]徐进.舞蹈审美创造阐述[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2) :58-60.

浅析创造力的培养 篇4

一、什么是创造力

创造是做出前所未有的事情,创造力是对已积累的知识和经济和经验进行科学的加工和创造,产生新概念、新知识、新思维的能力。创造力客观存在,可以通过培训加以提高,其物质基础在于大脑的组成与构造。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活动中的思维过程,与创造力密切相关。创造思维可分为三个层次:高级层次的创造思维是指经过长期研究、反复探索而产生的非凡的创造,这一般指经过模仿或改进,在原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重新组织材料,重新加工,形成有社会价值的新产品的能力,这一般表现在技术革新上;初级层次的创造思维主要是对本人来说是前所未有的而不涉及社会价值的创造力, 这一般是指儿童和学生在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能力.以下内容主要就是最后一种创造力的培养途径.

二、培养创造力的途径

1、培养强烈的求知欲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认为:积极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在人们感到“惊奇’时,在情感上燃烧起来对这个问题追根究底的强烈的探索兴趣时开始的。因此要激发自己创造性学习的欲望,首先就必须使自己具有强烈的求知欲。要有意识地为自己出难题,或者去“啃”前人遗留下的不解之迷,激发自己的求知欲。求知欲会促使人去探索科学,去进行创造性思维,而只有在探索过程中,才会不断地激起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之不枯不竭,永为活水。

2、右脑的开发

脑科学家研究证明, 右脑与创造功能密切相关.在我国,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认识到,长期以来,由于人的实践活动和学校教学要求都过分强调左脑功能,重视语言、计算机抽象逻辑思维训练,忽视右脑功能开发,这就造成左脑负担过多、过重,导致大脑左右两半球的发展失调。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多采用直观教学,创设更多的问题情景,发展形象思维,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学生大脑两半球健康、和谐地发展,这不仅是陶冶情操、美化心灵的重要措施,也是活化右脑,提高创造力的重要举措。

3、发散思维的训练

所谓发散思维,是指倘若一个问题可能有多种答案,那就以这个问题为中心,思考的方向往外散发,找出适当的答案越多越好,而不是只找一个正确的答案。发散思维本身有不依常规,寻求变异,探索多种答案的特点。具有良好发散思维的人,一般对新事物都很敏感,而且具有回避老一套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人在这种思维中,可左冲右突,在所适合的各种答案中充分表现出思维的创造性成分。

4、发展直觉思维

所谓直觉思维,是指未经逐步分析而迅速地对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答案做出合理反映的思维。如猜测、预感、设想、顿悟等。直觉思维在学习过程中,有时表现为提出怪问题,有时表现为大胆的猜想,有时表现为一种应急性的回答,有时表现为解决一个问题,设想出多种新奇的方法、方案等等。很多心理学家认为它是创造性思维活跃的一种表现,它即是发明创造的先导,也是百思不解之后突然获得的硕果,在创造发明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5、创造型人格的培养

创造型人格的首要特征是具备献身精神。爱因斯坦讲,真正的献身者当他们从成功中得到喜悦,觉得已为人类做了些有益的事情以后,就不再要求更多的报偿了。没有为科学、为真理献身的勇气和行动,是很难取得成就的。勤奋、勇敢、自信、谦虚、谨慎、细致、进取心,坚定性,坚强的意志力与善于合作等积极的性格特征,是出金创造力提高的重要因素。

三、教师在培养学生创造力中的作用

右脑的开发、发散思维的训练、发展直觉思维、创造型人格的培养,都离不开教师的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在教学与教育工作中,正是由于教师热爱学生,钻研业务,无私奉献,引导得法,主动钻研,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

1、教师首先应从思想入手、变旧为新

传统的教育模式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要从改变旧的教学思想入手,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改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被动地位,使其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切实采取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其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知识,发展能力。采取多种形式,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既可通过教师讲授学习,也要通过发现学习法让学生主动地掌握知识。教师不要干涉太多,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与习惯。激发学生发生疑问,提出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引导其浓厚的学习兴趣。

2、诱发学生的创造兴趣、启发创造想象

夸美纽斯曾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一种迫切探求新知识的欲望,他们的创造能力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因此,教师应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如在课堂上采取游戏、竞赛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另外,教师平时应引导学生多走出课堂,对自然界、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给予关注,并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想象。要知道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尤其创造想象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进行创造性劳动和掌握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培养学生大胆幻想和善于幻想的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有重要意义。敢想是敢做的起点,幻想是创造活动的必要条件,对于学生的幻想不应讽刺讥笑,应该珍视、鼓励,引导他们,把幻想转变为理想,把幻想同创造想象结合起来。一旦这样,学生的创造力定会被激发起来,其创造性思维也会得到发展。

3、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心理品质

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要求人们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强烈的好奇心和进取心,个性的独立,坚定的自信心,具有冒险精神等。因此,教师应注意发现和及时引导学生的好奇心,鼓励他们积极地去发现去探索。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也应注意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具有百折不挠的精神,不因受到批评或挫折而气馁,具有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毅力。

4、创设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与教师自身思维的灵活性和丰富性密切相关。因此,教师自身的思维也应具有创造性,并以创造者的身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创造性的氛围,为学生提供敢想善思的创造性的良好情境。比如,对学生的质疑,老师的态度应该是鼓励引导,通过鼓励使学生从“不敢”提问到“敢于”提问,通过引导,使学生逐步做到“善于”提问。要学生“敢问”,关键在于教师要爱护扶持他们的热情,对于学生提的每个问题,要努力做到认真善意地对待,绝不因为学生提出了没有意义或不好回答的问题而表现出不高兴,不耐烦。教学中,应把学生的质疑、提问的作为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捕捉每一次学生迸发的创造火花,培养世纪性的创造性人才!

参考文献

(1) 邓相超编著.《创造性思维——艺术人才培养的关键》.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

(2) 周昌忠编著.《创造心理学》.中国青年出版社.

培养创造力的时期 篇5

一、学习兴趣和创造力的关系以及培养兴趣和创造力的意义

学习兴趣是基础, 有了兴趣, 才能融会贯通, 才能慢慢形成创造性思维, 从而具有创造力。反之, 有了创造力, 体验到了创造的成功乐趣, 又会增加学习英语的兴趣, 所以, 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互动关系。

二、怎样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

1.在知识中寻找情趣。

教师在准确清晰的教授知识的基础上, 联系实际的基础上, 使学生产生情, 然后再以情促知。知识本身蕴含着情趣, 但必须让学生领会, 贯通, 才会让学生产生情趣。也就是说英语教学中, 教师绝不能单单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 迎合学生口味, 而是要想办法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 既有情趣, 又掌握知识, 做到寓情于教材, 以理育情, 以知促情。

2.教师讲课要做到知识趣味性, 方法的艺术性。

要做到以趣激情, 寓知于乐。

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索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关键。是学生认知活动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课堂讲授如果是机械地照本宣科或者操练, 学生听起来就会味同嚼蜡, 枯燥乏味, 产生厌烦情绪。那么, 怎么科学有效地利用教材, 同时又能使课堂有趣味, 使学生感兴趣?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勤于知识积累。

教师要尽力拓宽自己的英语知识面, 注意收集各种资料, 做到既专又博。比如收集生动的英美文学教材, 历史知识和科学小故事, 或者发人深省的名人格言和轶闻趣事, 只有注重平时的知识积累, 才能根据教学需要信手拈来, 使英语教学既生动有趣又丰富多彩。

2) 老师要讲究授课艺术。

英语教学过程本来就是一个寓教于乐的交际活动过程。目前的教材也力图在内容上和次序上体现这一特点。如果教师能够针对教材特点, 在课堂上根据不同对象, 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 多样的教学手段, 就能提高课堂的感染力, 活跃课堂气氛。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微妙的表情, 巧妙的停顿, 传神的姿态和饶有风趣的语言, 也可利用多媒体资源, 启发和诱导学生, 从而构建知识和情感的和谐统一, 也构建一个跌宕起伏妙趣横生的生动教学场面。

3) 创造科学生动的语言交际情景,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 如果能够精心设计和培育生动的语言情景, 注意经常创造一个心情舒畅, 充满情趣的语言环境, 使学生置身于这种富于想象的情景之中, 那就很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自然而然的进入一种语言世界, 身临其境, 从而能促使学生积极学习英语, 自主地学习英语。比如, 老师可以通过商场购物, 问路, 带领外宾旅游, 新闻播报等活动激发学生表达欲望, 让他们创新, 体验。

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重要因素。与学生的关系良好, 那么学生就喜欢听这位老师的课。一个教师能否为学生所喜爱, 取决于教师平时对待学生的态度, 方法, 教学水平, 以及他们对学生的评价是否公正, 以及自身品格的好坏。教师应该在平常自觉地注意这些方面, 调整好与学生的关系。当然, 学生之间也应该具有良好的互动关系, 老师的责任就是培养, 调节这种良好的关系, 使全班学生处于一个愉快有效的学习环境下。

3.在学生感兴趣的基础上, 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促进学生的创造行为。

1)

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可以组织无拘无束的开放式讨论,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形成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氛围, 从而创造出宜于萌生独特见解的情境。还可以激励求异, 通过肯定, 认同, 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 发掘新奇见解, 提出各种悖逆思维, 教师对待这种思维, 不能断然否定, 要把机会留给学生思考判断, 或者老师应该把握好时机去纠正或者引导学生。只有这样的环境氛围, 才为创造行为打下基础。

2)

优化教学资源, 利用多媒体教学, 使课堂有新意, 有活力, 有吸引力, 从而创设活动情景, 引导创新思维。

3)

在课堂上培养创造行为。教师在课堂上一方面要激发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 要采取多种教学形式, 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首先, 要在活动中创造出一种宽松, 自在的环境, 使学生在课堂上有一种平等愉快的情绪体验, 这样才能持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使学生产生强大的内在动机, 并在活动中处于积极, 兴奋的心理状态, 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性学习。也就是说, 整个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 任其创造, 任其发现。老师的职责就是积极地评价, 鼓励, 引导。

4)

积极评价, 倡导自主学习, 让学生体验创造的成功乐趣。例如在教授现在分词充当前置定语的时候, 我们可以准备一些纸板, 写上一些现在分词sleeping, walking, barking, English-speaking, exciting, 在另外的纸板上写上一些名词, 如:news, dog, stick, country, bag, 老师举出一个例子sleeping bag, 然后让学生匹配, 在学生体会了分词和名词之间的关系之后, 老师可提示帮助, 再让学生举出相似的别的例子来, 比如interesting book, disappointing news, heating stove, shipping date…如此, 学生体会到了创造的乐趣, 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结论

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篇6

一、鼓励不同见解, 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会自发产生, 它们有赖于教师创设的教学情景以及教学模式。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够灵活地运用多种方法、恰如其分地进行启发式教学, 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逐渐被激发出来, 从而产生学习动力。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主动思考问题, 产生创造性的思维过程。有的教师喜欢以师者自居, 一味地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自己的学生, 这非常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 鼓励学生质疑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独立思考的空间。

一问多解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一种有效手段。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若注意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那么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便会得到增强。如让学生回答“Have you ever been to London?”时, 引导学生不要局限于“Yes, I have.”或“No, I haven’t.”要广开思路。在要求每个学生作肯定、否定回答时, 可引导学生附加不同的句子。这样才会得到灵活的回答:“Yes, I have.It’s very exciting to be there./No.I haven’t.How I wish to go there./No.Ihaven’t.But I wish some day I could go there.”

二、创设交流情境, 培养集体合作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讨论和辩论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青少年普遍具有喜欢交流、乐于表现的心理特征。教师如果能够有计划地组织他们就某个与学习相关的问题进行合作学习, 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竞争或合作, 将极其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合作学习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如让学生就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讨论、共同研究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探讨作业中的疑难问题或交流学习方法等。合作学习的模式可以为学生创造民主的学习氛围, 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 使他们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

三、创设民主氛围, 培养想象思维能力

心理学教授贝弗里奇说:“独创性常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对象之间的相似点, 而原来以为这些对象彼此没有关系。”这种使两个本不相干的概念相互接受的能力是“遥远想象”能力。它是创造力的一项主要指标。在人的各项素质中, 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素质, 那就是想象力, 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掘一切可以锻炼学生想象力因素, 让学生在两个看似无关的事物之间进行想象, 引导他们由单一思维向发散思维拓展。例如:在学完SEFC Book 2A Saving the earth后可让学生讨论环境与发展的关系。通过鼓励学生展开想象, 可以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 通常是借助语言材料在头脑中建立图像, 并对图像进行选择加工, 并扩展思维的范围, 把记忆系统中的信息进行重新组合、加工。根据这一过程,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根据教材的语言材料的特点, 设置疑点, 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 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拓展、想象。

例如, 在教授居里夫人 (Madam Currie) , 爱因斯坦 (Albert Einstein) 等著名人物的传记文章时, 要尽量引导学生思考、概括主人公的个性和成功因素, 并引导学生思考伟人们善于联想的习惯与发明创造之间的关系。教师也可写出相关短文供学生们讨论、评价。对于那些思想意义较深的课文, 要设计一些讨论题, 引导学生在整体理解语篇的基础上进行推理, 得出语篇中没有明确表达但又蕴涵其中的意义。例如, 我们可以提出:“Why are we trying tomake Milu deer return to China?When Mathilde knew tha Jeanne’s necklace was only worth five hundred francs, bu she had ten years of hard work, what would she do?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novel about American society of thatime?”这样, 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达到《大纲》中要求的“从阅读中获得乐趣”的目的, 又可使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 挖掘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篇7

一、转变传统教育观念, 创新教育

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 只要是听教师和家长的话, 叫干什么就干什么, 叫怎样做就怎样做的孩子, 就是好孩子。而那些调皮、爱动的孩子, 常常被老师责骂。例如:幼儿玩拼插游戏时, 尤其是男孩子喜欢拼一些刀枪之类的东西, 而我们很多家长和教师为了避免伤害到其他的幼儿或是幼儿本身, 总是强制性地让他们将自己的作品拆掉, 甚至再加上一顿“臭骂”。教师和家长也许都想不到, 他们这种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态度束缚了幼儿创造的积极性, 甚至抹杀了孩子创造的天性。

我们应还给幼儿自主选择的机会, 鼓励独立, 尊重幼儿的创造。对别出心裁地想出新点子、探索新做法的幼儿, 教师和家长应给予鼓励和引导, 让他们有更多的创造。不仅如此, 在我们的幼儿园教育活动中, 还要将创造带入一日活动中, 教育内容要促进幼儿的发展, 要把创造思维渗透进去, 而不是一味为了培养创造思维而去选择教材内容。“智力离不开思维, 思维离不开动作。”在教育过程中多给幼儿动手操作的机会, 同时也要准备大量能帮助幼儿思考的材料, 这样, 幼儿就会有更多不同的选择, 尝试各种不同的创造成果。例如:在本园的自制教玩具“橡皮筋动力玩具”活动中, 给幼儿提供多种材料:气球、彩笔筒、长吸管、瓦楞纸、回旋针、纸片、铁丝、细吸管、塑料片、车轮子等, 让幼儿充分感知和操作。孩子们除了用橡皮筋做出了简单的动力玩具, 幼儿还发明出把气球充气后能产生动力的玩具车。可见, 良好的教育对幼儿创造力的发展有巨大的启发性。

二、积极培养幼儿好奇心, 鼓励探索

好奇心是创造力的“种子”, 是创造发明的起点。要培养孩子的创造精神, 就需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户外活动是引起好奇心的关键。陈鹤琴先生曾指出:“大自然、大社会是知识的主要源泉。”因此, 让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认识山河, 接触动植物, 上街看看各种车辆, 到商店看看各种新奇产品, 这些都有利于开发幼儿的创造力, 同时, 平时的搭积木、玩智慧拼图、猜谜语等也能起到一定程度的作用。但是, 由于一些幼儿园考虑到幼儿的安全问题, 很少甚至于不带幼儿到大自然中去发现和探索,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发展幼儿创造力的一个良好的机会。

三、努力营造良好教育环境, 便于创造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 对幼儿进行创造力训练涉及各个教育领域。可是我们有的教师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总是不能严格要求自己, 没有创造意识, 按部就班。只有在需要幼儿创造时才注重创造思维的培养, 在平时的游戏中对幼儿的创造却置之不理, 扼杀了幼儿进行创造的积极性。譬如游戏时, 教师指定玩什么就非得玩什么, 还要求这也不许碰, 那也不许玩, 因而幼儿缺少动手的机会。

一个好的创造环境对幼儿创造力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心理学家研究表明, 当幼儿产生了心理安全感和获得了心理自由时, 最有利于他们创造性的发展和表现。为此, 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尊重幼儿, 幼儿在进行创造的时候, 我们要给他营造一个轻松、自由的创造环境。我们要多对幼儿说“让我们来试一试”“当然可以”“原来还可以这样”一类的话, 要多表扬, 多鼓励, 多支持, 多肯定。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 他们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一个眼神都会对幼儿产生暗示作用, 要以宽容之心看待幼儿的创作行为, 保留并保护他们的创造思维, 从而鼓励幼儿勇于创造。

四、提高教师个人素质

没有创造力的教师就很难造就出创造型学生。创造型教师善于运用创造理念来进行教学, 即便是一本旧教材或是一种旧游戏都能将“创造”运用自如。不仅如此, 创造型的教师还善于提问, 先让幼儿自己发现问题, 然后再指导, 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要激发幼儿从不同角度看同一问题, 激发幼儿主动猜想和积极探索, 并使他们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一位哲学家曾说, 对于不懂的问题, 疑问是一种明智;对于未知的事物, 探求是一种才智;对于前人的定论, 挑战是一种大智;而对于未来的世界, 创新是一种睿智。幼儿时期的好奇、冒险, 萌动着可贵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我们要抓住每一次机会, 把它转化成强大的创造力, 为进一步培养21世纪创造型的人才打好基础, 更为将来国家的兴旺发达做好准备。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篇8

一.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正确教育和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创造动机。

好奇心是人们对新奇事物积极探求的一种心理倾向,它是发挥想象力的起点,是创造的萌芽。在教学中如果善于诱导,有意识的加以培养就能够提高思维水平,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反之,如果受到压抑或挫伤,将直接影响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从而有碍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学习新课前的导入至关重要,导入的方法可采用电教手段导入(放录音、放录像),讲故事设置悬念,引用名言警句、古诗、歌词导入,从分析课题设疑导入,找题眼从关键语导入等等。这些新颖巧妙的导入能为学生创设新奇、愉快的教学情境,在好奇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望,主动、积极地进行发现和创造。

创造动机是学生对其要达到的创造目标所产生的社会意义和个人价值的一种期望。它是培养创造力的动力源泉,它能引起和维持创造活动以实现创造目标。中学生的创造动机各不相同,有的希望自己的创造成果能为国家的强盛、民族的振兴服务,实现其社会价值,有的希望能功成名就实现个人价值,有的希望既能实现社会价值又能实现其个人价值,二者兼有。不管学生的创造动机如何教师都应给与热情的鼓励、正确的引导,使学生的创造动机得以持续和强化。

二.强化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主要指具有创新的理想和抱负,百折不挠的勇气和顽强的毅力,敢于坚持真理的坚定信念和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它贯穿于整个创新活动的过程中,是从事创新活动必须具备的非智力因素的心理条件。

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受独特的成长环境的影响,在语文学习上往往欠缺主动性,欠缺攻克难题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害怕失败,但他们又迫切需要尊重和自我实现的成功感。语文教师可以经常给学生讲一些科学家、发明家的故事,指出他们的创造给人类社会带来的财富,这对于激励学生立志与尝试创造来说,是一种良方。如诺贝尔无数次的试验失败和多次爆炸事故的发生(自己多次被炸伤,他的弟弟被炸死)之后发明了炸药。通过介绍科学发明使学生明白,开创和创造过程中肯定会遇到种种困难,而战胜困难就必须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只有勇敢、勤奋、顽强、勇于献身的人才能有所创造和发明。另一方面,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创造精神也有重要的影响,如果他们的行为经常受到教师的批评、训斥,他们认为自己是个无用的人,畏缩胆小、怀疑自己,否定自己,因而自暴自弃,自轻自贱,依赖性强,缺乏自信。因此,教师要打破束缚创新的教学传统,通过各种形式的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抢答,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并及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使学生体验到学习主人的充实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从而增强自信心,产生刻苦学习、不断创新,争取更大成绩的愿望。

三.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包括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和创新实践的能力,创造性思维是创新实践的先导,创新实践是创造性思维的实现,他们是创新活动过程中最实在的因素。

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其内部联系,而且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独特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

上一篇:多元智能创意课程下一篇:思想政治历史经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