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2024-07-27

数学教学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共9篇)

数学教学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1

数学教学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前言

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如何让在学校里学习的学生提前适应社会的发展,使他们能够顺利地成长,是学校、家庭和社会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创新教育,提高全员素质,培养创造性人才,是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

现代高科技和人才的激烈竞争,归根结底就是创造性思维的竞争。创造性思维是指运用新颖的、独创的方法,创造地解决问题,产生新思想、新假设、新原理的思维。它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也是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表现。创造性思维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且能引导人们去获得新知识或以前未曾发现的问题的新解释,从而产生新颖的、前所没有的思维成果。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造型人才的重要标志。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变通性、独特性、流畅性[1]。

创新是教与学的灵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数学教学蕴含着丰富的创新教育素材,数学教师要根据数学的规律和特点,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培养和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原则、方法。在当前传统教育中,某些方面存在着束缚学生思维扩展,不利于学生个人成长的种种问题,比如权威性的师生关系、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班级管理中的“大一统”模式等等。这就更迫切的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转换教学观念,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本文就创造性思维及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二、数学创造性思维及其特征

思维是具有意识的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性的概括的间接反映。创造性思维就是合理地、协调地运用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及直觉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使有关信息有序化,以产生积极的效果或成果。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造思维,一般是指对思维主体来说是新颖独到的一种思维活动。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提示新规律、建立新理论、创造新方法、获得新成果、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尽管这种思维结果通常并不是首次发现或超越常规的思考。创造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它具有独特性、新颖性、求异性、批判性等思维特征,思考问题

(二)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

教师必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民主、宽松、和谐的气氛,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热情高涨,才能大胆想象、敢于质疑、有所创新,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前提。

教育创新是教师的职责。教师应该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本身蕴藏的创造因素,对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加工,使课堂教学有创造教育的内容。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提出“在河边修一个水塔,使到陈村、李庄所用的水管长度最少,如何选定这个水塔的位置?”从而把课本内容引申到实际生活中来,使教学富有实践性、科学性、现代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中的不同观点,保护学生中学习争辩的积极性,让学生敢于想象,敢于质疑,敢于标新立异,敢于挑战权威,给每个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最大限度地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形成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氛围,处理学生学习行为时,尊重他们的想法,鼓励别出心裁等。

(三)进行创造性学习的教学设计

一节课只有45分钟,不可能涉及过多的教学目的,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一节创造性学习的教学设计抓主要矛盾和主要过程是十分必要的。那么,如何进行创造性学习的教学设计?怎样实施课堂教学的创造性学习? 对于创造性学习的教学设计,首先应体现新教学理念 什么是新的教学理念?什么是数学教学的新理念?我认为应该从教学目的出发,在新的中学教学大纲中去寻找答案.在新的中学教学大纲中对数学课的教学目的进行了新的划分,共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提出的是一般能力要求,可归纳为“三层问题”,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两种意识”,即“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四类能力”,即“探究能力”、“建模能力”、“交流能力”和“实践能力”.第二层提出的是数学思维能力要求,把空间想象和运算等都包含在内.第三层是人格、品德和素质的要求,表现为“兴趣”、“信心”、“精神”、“价值”和“世界观”.与原大纲相比较,我认为“提出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探究能力”、“建模能力”、“交流能力”和“实践能力”等都颇具新意.如果我们在备课之初抓住其中的一两项,认真地去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不失为是新教学理念的体现.

形成中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和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实验、归纳和分析的过程中亲自经历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进行数学的再发现、再创造。

(五)引导想象

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想象不同于胡思乱想。数学想象一般有以下几个基本要素。第一,因为想象往往是一种知识飞跃性的联结,因此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经验的支持。第二,是要有能迅速摆脱表象干扰的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第三,要有执着追求的情感。因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其次,新知识的产生除去推理外,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

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学生熟悉的情景:种植园里各种植物郁郁葱葱,分别种在划成不同形状的地块上。然后出示种有竹子和杜鹃的地块,分别呈正方形和长方形,要求算一算它们的种植面积,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很快解决了问题。接着出示一块形如平行四边形的青菜地,让学生猜一猜它的面积大概是多少?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怎么求?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有天然的好奇,思维的积极性被激发,纷纷根据前面的知识作出如下猜测:①、面积是长边和短边长度的积。②、长边和它的高的积。③、短边和它的高的积。④、先拼成一个长方形,跟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有关„„教师一一板书出来,学生见自己的思维结果被肯定,心理上有一种小小的成就,从而更激起了主动探索的欲望。

(六)鼓励求异

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发展的基础。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求异思维是指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想别人没想不到,去找别人没有找到的方法和窍门。要求异必须富有联想,好于假设、怀疑、幻想,追求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即与众不同的思路。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去大胆尝试,勇于求异,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创新。教师要创设求异的情境,例如,有这样的一道题:把5/444、4/333、3/222用“>”号排列起来。对于这道题,学生通常都是采用先通分再比较的方法,但由于公分母太大,解答非常麻烦。为此,我在教学中,安排学生先比较下分母:444、333、222,然后再想一想它们之间的有什么样的共通点,从而诱发了学生瞬间的灵感,使很多学生寻找到把这些分数分母提取公约数以后再比较大小的简捷方法。

(八)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学生的自主学习是相对于传授式学习而言的,自主性的主要标志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人,他们应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主动获取知识,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对主体性的评价,不能只看学生的活动所占课堂教学时间的比例,关键是看学生的思维是否真的被调动起来了,他们的学习是否积极主动。

自主性的第二个标志是个体性或独立性.课堂虽是集体学习的场所,但课堂的学习活动却是从个体开始的,其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提高每一个学生的思维水平.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强调学生个体的作用与发展,让每个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尽量做到:信息自己采集,数据自己处理,问题自己提出,课题自己选定.提倡独立钻研,独立思考,独出心裁,以培养独创精神。

(九)培养学生的协作性

协作性是在个体性和独立性的基础上体现的,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在学生的自主独立思维活动被调动起来之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思维障碍,此时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维沟通,通过相互协作,往往会使思维障碍得以克服,并加快解决问题的速度.学生之间进行相互沟通与交流的学习也被称为“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学会与人沟通和交流的方法。

合作学习可划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小组内的合作学习,几人一组,人数不多,便于沟通,有利于互相启发,与个体研究能紧密结合。二是班级性的大型思维展示,这也是一种合作学习。这种形式的合作学习范围大,人数多,用于展示研究成果和思维过程,并开展讨论和争论。两种层次的合作学习可在课堂中多次交替开展,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结束语

参考文献

[1] 唐忠明,数学教学大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95-103.[2] 李道仁,学会学习,陕西,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202-209.[3] 叶立军,新课程中学数学实用教学80法,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147-153.[4] 黄翔、李开慧,关于数学课程的情境化设计,课程教材教法,2002(2),73-77.-

数学教学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2

近几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使用, 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 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新课程指导纲要突破了以往历次教学改革着重从教师教的角度研究变革教的方式转为从学生学的角度研究变革学的方式.也就是说,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力, 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 提倡重视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已成为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和一条基本原则.新课程的启动, 呼唤着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同时也是对过去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一场变革, 教育理念也需随之更换.课堂教学过程是课程的创生和开发的过程, 不再是课程的传递和接受过程;教学是师生交往, 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教学的最终目的, 是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 为学生今后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因此, 本人在新课程实施中, 就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方面做了如下几方面的探索:

一、创设问题情境, 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创造是民族的灵魂,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发展创造力是时代对我们教育提出的要求.

思维就是平常所说的思考, 创造思维就是与众不同的思考.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造思维, 一般是指对思维主体来说是新颖独到的一种思维活动.它包括发现新事物, 提示新规律, 创造新方法, 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尽管这种思维结果通常并不是首次发现或前所未有的, 但一定是思维主体自身的首次发现或超越常规的思考.

创造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它具有独特性、求异性、批判性等思维特征, 思考问题的突破常规和新颖独特是创造思维的具体表现.这种思维能力是正常人经过培养可以具备的.

二、精心设计问题, 提供探究材料.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 即要求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渐消失, 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 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的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要被打破, 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止如水的深思中产生, 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 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压抑, 本有的学习灵感有时就会消遁.因此, 在教学中, 我大胆放手,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 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我经常告诉学生:"课堂是你们的, 数学课本是你们的, 三角板、量角器、圆规等这些教具也是你们的, 这节课的学习任务也是你们的.老师和同学是你们的助手, 想学到更深的知识就要靠你们自己."这样, 在课堂上, 学生始终处于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一节课下来不但学到可自己感兴趣的知识, 自己的自主性还能得到充分发挥, 从而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创新意味的教学氛围.

三、 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新课程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 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 发展应用意识.但数学应用意识的失落是我国数学教育的一个严重问题, 课堂上讲的实际来源和具体应用, "掐头去尾烧中段"的现象还是比比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 股票、利息、保险、有奖储蓄、分期付款等经济方面的数学问题, 已日渐成为人们的常识, 如果数学教学仍旧视而不见, 不管实际应用, 恐怕就太不合时宜了.

因此, 我在课堂上经常结合实际补充一些应用问题, 同时, 每当学完一章, 我总要给同学布置一个能用本章知识解决问题的课题.例如:当同学学完相似三角形这章内容时, 我给同学们布置一个课题:你能用你学过的知识来测量我们学校新教学楼的高度吗?结果, 许多同学都提出了利用教学楼的影子结合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来解决, 还有同学指出可以用等腰的知识来解决.这样既复习了本章的内容, 又使学生学到了有价值的数学知识.

四、重视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在教学中, 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 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 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 锻炼数学思维.因此, 我经常在教学中由此及彼, 开阔学生的视野, 提高学生的想像力.如:在解决问题1:观察一列数:4, 7, 10, 13, 16, 19, ……请用含n的代数式表示第n个数.这道题的一般解法是:观察.于是第n个数为3 (n-1) +1, 但我在分析此题时, 却创设了一个情景让学生讨论:问题2, 用火柴棒搭成的图形如下:问第n个图形需多少根火柴棒?

对于这道题, 通过各小组的讨论, 得到了许多方法, 这儿仅举三种:

方法1:

方法2:

从而使许多学生能利用问题2的方法找到了许多解决问题1的方法, 同时也能利用问题1的方法来解决类似的问题.

五、提供合作、讨论的平台.

教学中加强讨论、合作活动, 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补充、相互帮助, 还有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讨论, 加强交流、增强整体意识, 在整体中培养自己的创造能力, 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

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讲究知识间的前后联系与相互渗透, 尽力给学生提供探究的平台.

例如, 在学习阅读材料《供应站的最佳位置在哪里》时, 我是这样来设计整个教学过程的:

第一步:立足基础, 回顾知识

《数轴》一节中的一题作业 (华师大七上作业本 (1) ) :

在如图所示的数轴上:

(1) 点A到点B的距离是多少?

(2) 点M到点A, B的距离之和是多少?

(3) 当点M在A, B之间移动时, M到A, B的距离之和是多少?

第二步:给出问题, 拓展知识V (1) 如果一条流水线上有依次排列的2台机床在工作, 我们要设置一个零件供应站P, 使这2台机床到供应站P的距离之和最小, 这个零件供应站应该设在何处?

(在A1 和A2之间的任何地方都行, P到A1 , A2的距离和就是A1 , A2两点之间的距离)

(2) 如果一条流水线上有依次排列的3台机床在工作, 我们要设置一个零件供应站P, 使这3台机床到供应站P的距离之和最小, 这个零件供应站应该设在何处?

(供应站设在中间一台机床A2处最合适, 因为如果P放在A2处, 甲和丙所走的距离和恰好为A1 到A2的距离.而如果把P放在A1 和A2之间的其他位置, 例如D处, 那么甲和丙所走的距离之和仍是A1 到A2的距离和, 可是乙还得走A2到D的一段距离, 这是多出来的 .因此P放在A2处是最佳选择) .

(3) 如果一条流水线上有依次排列的4台机床在工作, 我们要设置一个零件供应站P, 使这4台机床到供应站P的距离之和最小, 这个零件供应站应该设在何处?

(4) 如果一条流水线上有依次排列的5台机床在工作, 我们要设置一个零件供应站P, 使这5台机床到供应站P的距离之和最小, 这个零件供应站应该设在何处?

(4台、5台机床时, 可以让学生来作分析)

(5) 如果一条流水线上有依次排列的n台机床在工作, 我们要设置一个零件供应站P, 使这n台机床到供应站P的距离之和最小, 这个零件供应站应该设在何处?

(通过上面的分析, 引导学生归纳出:一般地, 如果n为偶数, P可设在n/2台和[ (n/2) +1]台之间的任何地方;如果n是奇数, P可设在 (n+1) /2台的位置.根据这个结论.)

第三步:前后呼应, 创新运用知识 (6) 当x取何值时, 下列式子的值有最小值, 并求出其最小值.

整个过程体现了抽象与具体、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 体现了合作交流与探究的价值, 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实现了人人学必需的数学,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给学生提供了探究合作的 平台.

从某种意义上讲, 数学的价值就在于提高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 学习数学必须注意良好品质的培养, 所谓思维能力即是人们运用大脑里贮存的信息, 根据一定的意向和原有的经验, 对所提供的问题进行创造性加工的能力, 也正是这种再创造的实践活动对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 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只关心教给学生某些固定的规律性的思维方法, 而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性地运用知识的能力.

数学教学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3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深深知道数学教学必须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那么什么叫创造性思维呢?心理学家认为: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态,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打破常规有所创新的最有价值、最具活力的心理活动,能使人的思维形式高效运动,达到独特和最优的境界。调查研究表明:“创造力是后天培养和造就的,故人人能创造。”作为一名教师开展创造性思维训练决不是针对高智力,也不限于中等以上学生,而是要面向绝大多数学生,真正提高学生素质。笔者一直从事初中数学教学,初一至初三已有几个循环,本文就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与同行们谈谈自己的看法及尝试。

一、创设以“民主与和谐”为真谛的教学环境

教育学家赞科夫说过:“积极的情感、欢快的情绪能使学生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容易形成新的联系;而消极的情绪则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教师总想以知识的渊博赢得学生的崇拜,所以常以“严师”的面貌出现,欲以高压的方式,达到完全的“统一”。细分析,这一行为有较强的负面影响。严格要求固然应该,但严而不暖,又失之于严。而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自由创造才能,数学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就应该有高尚的人格、宽广的胸怀和开放型的思维,用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提倡标新立异,把作业的布置批改权、测试的出题权、对教学的评估权等交给学生,广泛听取学生的批评和建议,从而创造一个能够使学生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教学环境,真正建立起一个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课堂时间主要由教师使用变成由学生使用,学生消除了胆怯和依赖心理,创造性思维更加活跃,可以无拘无束地用自己的方式充分表现自己,不怕出错和失败,即使错了或失败了,老师也不会批评,同学们也不会嘲笑,这样,学生就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就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和探索。

二、把启发式教学切实有效地贯彻在数学教学中

思维教育是数学的核心,要思维就要靠启迪,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切实有效地贯彻启发式教学,要从本质上冲破注入式教学的框框。

例如我曾听过一节“分式方程应用”的公开课,教师把以下题作为课堂练习。水池有甲、乙、丙、丁四个进水管,甲、乙、丙三管同时打开12分钟可注满水池,乙、丙、丁三管同时打开15分钟可注满水池,甲、丁两管同时打开20分钟可注满水池。如果四管同时打开,多少时间才能注满水池?

妙哉!美哉!这种解法跳出了常规思维的模式,而根据题中的隐含条件,利用整体思想,使得解题过程简单、明快、易懂,可以说这是启迪的结果,是创造性思维的结果。

三、组织以“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为灵魂的教学活动

科学的发展在于创造,如果一切都以书本为经典,以教师的讲解为标准,那么学生就不会有新的见解,就不可能有新的创造,科学也就得不到发展,创造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心理学家认为,发现问题是思维的第一步,回答问题是思维的第二步,这样形成一种向前进的思维流程,从而迸发出创造性思维。在组织各种教学活动时,学生应明确提问的重要性:提问是怀疑的外在表现,怀疑引起反思,反思导致探索,探索促成创造,要有计划地由教师提出问题逐渐过渡到由学生提出问题,要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新见解。开始,教师要努力诱使学生开口,帮助学生摆脱尽信书本、尽信教师的桎梏;然后再引导学生反复深入思考,不仅从常规、常理、常式中去生疑,也要从特殊、变式中着眼生疑。

人贵在创造,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需要指出的是,创造性思维不是一种孤立的心理活动,它是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组织性、发散性等思维品质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高度协调、合理构成的产物,这就要求我们在优化这些思维品质的同时,必须重视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和培养。

数学教学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4

下新桥学校 徐丽莉

关键词:阅读训练创造意识创造能力

阅读是理解书面语言材料的心理活动,它不仅有感知、记忆、思维等智力活动参加,而且伴随着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对巩固、扩大识字教学成果奠定学习作文的基础有着重要作用,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需要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创造性的阅读不仅拓宽师生的阅读视野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热情,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阅读情感,激活了学生的阅读体验。作为语文教师又该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去发挥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意识与创造能力呢?

(一)、创造情境

1、启发学生在情境中展开想象

根据课文内容创造相应的情境,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感知文中栩栩如生的人物,感人至深的场面,秀美无比的景色等,对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十分有益。如《秋天的雨》一文中描写秋天雨的颜色时,一开始就写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这一段就是围绕五彩缤纷一词来写的。怎么让学生来理解“五彩缤纷”这一成语呢?首先让学生用心去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想象场面,感悟语言文字的美,然后激励学生用欣赏性的语气读给大家听,老师用提问的方式出现秋天的雨给植物带来了什么?你似乎看到了什么?学生闭眼睛想象,继而教师促想,你的眼前出现了一片全黄,真美,你的眼前出现了一片火红更美!你的眼前出现了紫红的、雪白的、淡黄的„„美极了!这么多的颜色出现在我们的眼前,你是不是觉得秋天的就是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此时学生一下子就悟出了五彩缤纷这个词语的意思。由可见教学时教师创造与课文内容相应的情境并引导学生在情感中想象,可缩短学生与课文之间的时空距离,可使教材的语言文字化作有声有色的画面,从而强化学生的感受,提高学生通过想象感知语言形象的能力。

2、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体察情感

语文阅读教学中只有让学生进入课文所描写的情境,体会学生的情感历程。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才能使他们在情境中动情,真正让情感进入课堂。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上课伊始,采用假想旅游的方法,先播放汽笛长鸣的声音,告诉学生现在是坐在通往美丽的小兴安岭的汽车上旅游顿时个个精神抖擞,强烈的求知欲望由然而生,接着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小兴安岭春、夏、秋、冬的四季画面,学生随着镜头欣赏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春天的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秋天的白桦和栎树一片金黄,冬天雪花在空中飞舞,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仿佛就置眼前,这样学生兴趣浓厚,主动探求,为下步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3、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思维的感知材料,由于时空的限制,我们的小学教材中有不少课文内容是学生所不熟悉的,给学生的思维造成障碍,所以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创造情境,逼真的再现当时的情境,让学生感到“情境即在眼前”;“我即在情境中”。帮助学生对客观事物充分感知,头脑中留下清晰的鲜明的表象。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如教学《海上日出》,打开计算机,屏幕上就呈现出一轮红日喷薄而出的动人画面,课文主要描写了日出前后的景色,屏幕上依次呈现“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三个主要按钮,按任何一个按钮屏幕上都会再现课文的任何一个段落,同时呈现课文所描写的景色,创造出全真模拟现实,使学生有了身临其境的体验。计算机就像老师一样启发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或思考问题,或某种语言的训练,多媒体创造的情境逼真,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激疑引思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学生不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便不会有创造思维的产生。

1、质疑讨论

教学中教师应激起学生的疑问,引发学生的讲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为什么用“绿”而不用“过”“入”“满”等字呢?《飞夺泸定桥》中“飞夺”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飞夺”呢?“花落知多少”一句中“知多少”是知还是不知呢?这些疑问通过学生的讨论解决,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丰富了学生的创造性。

2、换位思考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调控学生思考的方向,如《我不能失信》一课中主要赞扬小时候宋庆龄为了履行自己的诺言也放弃到盼望已久的伯父家去看鸽子的机会,反映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品质。教师教学本课时可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你读了这个故事后认为宋庆龄做得对不对?要是你遇到这种类似的事时你会怎样做?”。这种换位的思考可以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加强学生正确思想的诱导。

3、求异求优

求异是发散思维的基本功能,在阅读的创造性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为了解决某一问题去寻找与课文不同的解决方法。如教《跳水》一课时可以提问学生:船长命令孩子跳水,使孩子得救,你能想出其他的办法吗?随即孩子们会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办法。事实证明学生的思维是广泛的,表现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这就是求异。若继续让学生讨论,分析当时的条件下用这些方法的后果会有哪些,学生便会发现只有船长的办法最省时、最安全,并由此体会到船长是一个沉着、冷静、机智和善于思考的人。这就是求优。求异是发散,那么求优就是集中,求异求优的过程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创造性训练的空间。

三、和谐协作

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活动的过程。教学中的和谐协作有利于激发集体创造的活动。怎样能做到和谐协作呢?如教师对学生提出的不全情理的问题和作出怪异回答,采取宽容的态度,不要生硬地否定,而是提示他们再听别人意见或好好再想想,引导学生在研讨中自我完善,精心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我创造的意识”教学过程中遇到学生的许多奇思妙想要用积极的态度加以保护和扶持,并鼓励他去想象、去创造,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欲望。和谐协作离不开小组协作,教学中以小组协作学习的形式给学生较多的讨论、交流的机会,培养学生群体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分组可按学生的水平、性格、操作能力、或自愿组合编组,教学中的许多问题都是通过小组讨论、集体交流得到的结论。这样的合作学习既拓宽了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又增强了学生广收信息、主动创造的能力。

数学教学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5

最近,听了我校一位数学教师的两节课。第一节课,结构紧凑、教法灵活,尤其是新授课部分,他把一个很不起眼的教学内容,上成了集学法指导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于一炉的好课,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义教版五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七册P130例3。这道例题讲的是有括号的整数、小数四测混合运算,教材编排是由3.6÷1.2+0.5×5逐步过渡到(1) 3.6÷(1.2+0.5)×5和(2) 3.6÷[(1.2+0.5)×5]。教材中对例题的讲解很精炼、很清楚,最后用黑体字概括出了运算顺序,而且其中还穿插了取商的近似值的知识。这一教学内容的编排与以前的教材相比有较大的改进,中等以上的学生基本上能通过自学例题即可掌握,或者是象传统的教法那样,教师在上面讲解,板书全过程,学生在下面听,被动地接受,也能完成教学任务。但教者能较深刻地理解教材象这样编的寓意,能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教学中,在较好地实施学法指导的同时,也尽可能地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中的主体。教学中他是这样做的:……?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P130,我们来学习和研究例3。请同学们从第一行一直看到倒数第三行,连续看三遍,然后我们一起来讨论,看谁发言最积极。 (这里的“学习、”研究“和”讨论“,表明教者采用的是开放式的教学模式)。

约5分钟后。

师:请问同学们,从刚才看的内容中,你学到了什么? (一个”你学到了什么“就能很好地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导得有方。)

生:我学到了有括号的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应先算括号里面的。

生:一个算式里,如果有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课本上的黑体字)

师:对。这就是有括号的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及时加以肯定,就能消除学生的模糊印象)

生:我学到了,要改变算式中的运算顺序,就必须添括号。

师:这位同学的认识深入了一层。

生:我认为,括号是用来改变运算顺序的。

师:你把刚才那位同学的话换了一种说法。 (学生能换一种说法,说明学生的思维活起来了)……

师:看来,同学们对于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不但掌握了,而且还理解了。 (这一很平常的肯定,不但鼓励了学生,而且为教学顺利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设置了一个很好的台阶)

生:老师,我还学到了在混合运算中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

师:那么,怎样理解”遇到除法的商的小数位数较多或出现循环小数时,一般保留两位小数“呢? (这一问,既指导了学习方法,又再次激活学生思维,这就体现了教师导的作用。)

生:我认为,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商的小数位数较多时保留两位小数,另一种是商出现循环小数时保留两位小数。

师:这位同学理解得不错。

生: (好多学生举手)还有,这里指的是除法,而不是乘法。

师:这一补充,就全面了。

生:老师,这里说的”商的小数位数较多“指的是多少呢? (思维的火花自然而然地蹦出来了)

师: (一愣)这位同学不错,肯动脑筋。这里的”较多“应该指的是三位和三位以上的小数。 (这个问题可能出乎教者的意料之外)

沉默了一会儿。 (学生在认真地看课本)

师:是不是再没有了呢?

生:我想补充一点,取近似值时应写约等号。

师:对,这一点也很重要。

又沉默了一会儿。

这时,突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发现这里(1)式和(2)式约等号的位置不一样。“ (学生能主动发现问题,是教师导的结果)

师: (非常高兴)谁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呢? (又一次把学生的思维推向高潮)

生: (恍然大悟似地)我知道了,这说明,在哪一步取近似值,就在哪一步写约等号。 (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时的激动心情溢于言表)

师:很好!同学们看得很仔细,学得很认真。今后在计算中就要注意这个问题。

师:除了刚才说的那些,我们还能受到什么启发?

生:我们今后看课本,要认真地看,认真的想,要多问一个”为什么“。

生:我们在列综合算式解文字题或应用题时,不能用错了括号。 (学生能从这里概括出学习方法,没有教者长期的训练是不可能达到的)……

以上是这节课中的一个片段。学生发言很积极,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可算得上一堂较成功的开放型的课。

还是这位老师在上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复习课时,有两个片段做得很好。一开始: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多边形面积的计算。谁能说说我们应复习哪些内容?

(问得好。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主体的位置,变”接收式“为”探究式“并很自然地指导了学习方法。)

生:我们应复习怎样求这些多边形的面积。

生:我们还应复习三角形、平行四形和梯形各有哪些特点。

生:不对,这是以前学的内容。我认为今天我们应复习近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许多同学都同意他的看法。 (学生的争论本身就说明,教者在上这部分内容的新课时就进行了学法渗透)

师:我也同意刚才这位同学的意见。不过我要补充一点,我们还应共同探讨一下,计算这些图形的面积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在短短的两三分钟时间内,教者就轻而易举地让每个学生明确了这节课的学习目标,使学生的思维从课前的不稳定状态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接着,教者就让学生自己先说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让每个学生拿出自制的学具,拼一拼,画一画,同桌相互讨论要注意的问题,最后得出结论。整个过程突出渗透了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即转化思想。

当教程进行到约30分时:

师:刚才我们复习了这节课的主要内容,现在我想出道题考考同学们。题目是:”你能画出多少个面积为12平方厘米的图形?“ (这个问题提得相当妙!刚才学生的`思维已经历过几次高潮,大脑渐渐了要进入疲劳状态,教者抓住有利时机,把问题从另一个方面提出来,再次激活学生思维,引发学生争论。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每个学生都在认真地画图、列式。

生:我画出了三个图形。

师:是什么图形?怎样列式求面积?你能画在黑板上吗?

这个学生迅速将他画的三个图都画在黑板上:

生:老师,他画得不全面,还可以画成长方形,也可以列式为1×12,2×6,3×4。

师:很好,你们画的都是对的。还能不能画出其它的图形?

生:除了画出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外,还可以画出三角形,如:12×2÷2,6×4÷2等等,面积都是12平方厘米。

师:很好!这位同学也肯动脑筋。

生:老师,我还能画出梯形面积也是12平方厘米。

师: (故作惊讶)什么?你能画出梯形?能不能画给同学们看看?

生:能。

他迅速在黑板上,画出两个梯形,并列出求面积的算式:(4+2)7×4÷2〓〓〓(9+3)×2÷2这时,教者面带笑容地问:你们都同意他的画法吗 ?学生都点头表示赞同。教者肯定了这位同学的画法,并指出还可以画出许多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和梯形。至此,这节课圆满结束。

(这一巧妙的设计,不仅从另一个角度复习了本节内容,而且体现了多层次教学的原则,能够适合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特别是能从中发现学生创新的闪光点。这正如一位哲人曾说过的:要想得到聪明的回答,就要提出聪明的问题。)

从以上两节课中,我们至少可以受到如下几点启发:

1. 充分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充分利用教材因素,是我们实施学法指导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死套教材,照本宣科,固然不行,超越教材范围,一味追求”新意“,同样不可取;

2. 我们常说,授之学生以鱼,不如授之学生以渔,那么如何”授渔“呢?这两节课为我们作出了范例。这里,我认为至少有三点值得肯定:①巧妙设问。如”看谁发言最积极“、”我们应复习哪些内容“、”谁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呢?“、”你能画出多少个面积为12平方厘米的图“、”还能不能画出其它的图形“等等,通过这些提问,既把学生推到主体的位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教者好因势利导,从而突出了思维活动过程的教学。②求精不求全。引导学生探究某一个问题,或学习某一个知识,要一探到底,究追不舍,如第二节课中最后一个问题,就蕴含着很丰富的方法内容。③”导“与”促“相得益彰。如第一节课,当学生主动发现(1)式和(2)式约等号的位置益不一样时,老师并没有立即指出这是为什么,而是把问题推给学生,要学生自己去探索,当学生自己解决了这个问题时,其高兴的劲头是无法形容的;

3. 数学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搞数学教学研究,其核心内容也应该是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它应该贯穿在教学和教研的全过程,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这节课学生的出色表现,绝不是一日之功,而是教者长期坚持训练并不断改进训练方法的结果;

4. 教师转变教育思想要体现在行动上,要彻底消除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诸多弊端,真正从”接受式“的教学模式迅速过渡到”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上来;

5. 传统教学模式中有些很时冒的提法,如”精讲多练“、”大运动量“、”快节奏“、”高密度“等等,其实,这些提法的实质还是突出了一个”灌“字,它与新世纪的教育思想相差甚远。这两节课为我们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益智课堂与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6

摘 要:在小学教育阶段,通过采取有效的方法加强数学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数学思维得到有效的增长,同时也能为小学生后期的数学学习和全面发展打好基础。教师就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方法完成益智课堂的全面构建,在全面的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的同时,以确保小学数学的整体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

关键词:益智 课堂 思维能力 培养

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相对较小,本身缺乏丰富的生活阅历和学习经验,在数学学习的过程当中想要取得相对较好的成绩比较困难。在此情况下,小学教师就需要在课堂当中引入具有各种丰富的教学器材和益智游戏,在充分地了解世界的教学内容情况之下,有效地将益智游戏融入到小学数学教学的每个环节当中。要除此之外,教师还必须要充分地考虑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培养情况,根据实际的教学需求进行不同益智游戏的安排,这样才能在实际的数学学习的过程当中,全面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推理思维能力、几何空间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1]

一、益智课堂对于全面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1.全面实现寓教于乐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较为固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只能够被动地接受教??传授的知识,这严重地降低了小学数学课堂的活跃性和生动性,还有可能使学生对于小学数学产生较为严重的厌恶心理。而益智课堂则是主要以益智游戏和益智的器具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学习,小学生在游戏的过程当中能够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和技巧。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同时也能大幅度地降低学生的数学学习难度。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益智课堂和学生进行实时的沟通交流,有效地解决学生在使用使益智游戏器具和参加益智活动当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得小学数学教学观念。[2]

教师可以在数学课堂当中应用华容道的益智游戏培养学生的空间几何思维能力,从而彻底地实现小学数学课堂寓教于乐的教学目的。华容道借助了刘备名将围堵赤壁兵败的曹操作者三国演义当中的故事,游戏规则是要求学生通过移动木板的方式,以确保曹操能够顺利的通过华容道。这种益智游戏本身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而且必须要学生经过详细的研究和缜密的思考之后才能够得出正确的移动方法,这对于全面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十分有益的。这种益智游戏不仅迎合了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发展情况,同时还能够全面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水平。[3]

2.循序渐进开展教学

想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而是要在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当中通过有效的引导和不断的联系,使学生积累较多的数学知识和经验,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增长。因此,教师在全面的应用益智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必须要根据相关的教学目标制定有效的长效机制,彻底的将益智游戏贯穿到整个数学课堂当中。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的益智课堂的起点进行调整,在确保了学生能够顺利入门的情况之下,尽可能地增加各种益智游戏和益智类器具的应用。

二、在益智课堂当中全面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措施

1.全面的贯彻益智课堂思维培养能力的观念

教师要在益智游戏教学的过程当中树立全新的教学观点,除了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之外,还必须要在数学教学的过程当中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教师还必须要了解益智游戏的对于小学数学成绩提升和小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有针对性地在数学课堂当中应用形式多样化的益智游戏,这样不仅能够全面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同时还能提升益智课堂教学的整体水平和质量。

2.加强益智课堂培养体系的系统化构建

教师还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避免益智课堂出现碎片化教学的情况,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构建具有较强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的思维能力培养方案。无论是借助相关的益智类的器具,还是组织学生参加与数学有关的益智游戏,都必须要求学生从始至终的主动完成相关的游戏,并引导学生对游戏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然后通过相关的练习和探究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语益智游戏有关的数学知识。另外,教师还可以引进一些新奇的益智游戏,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向学生呈现游戏的规则,然后要求学生小组和同桌之间来完成相关的益智游戏和器具操作。这样能够使学生在进行系统化的益智游戏的过程当中,有效的完成系统性思维能力的全面培养。

例如,在进行认识图形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室,教师如果根据教学内容向学生讲解“长方形有几个边?几个面?”,学生往往难以掌握与图形有关的知识或者概念,这将会对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在此情况下,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进行“拼拼搭搭真有趣”益智类小游戏,让学生利用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的教学器具完成图案的搭建,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图片,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记忆来进行不同图形的摆放。这样不仅能够有效的提高数学课堂的灵活性和独创性,同时也能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得到显著的增长。

结语

教师对传统数学课堂进行有效的改进和创新,采取有效的方法完成益智课堂的全面构建,可以确保小学数学的整体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综上所述,小学教师必须要结合社会的发展和实际的教育需求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引进具有较强生动性和趣味性的益智游戏。教师还需要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活跃的教学氛围,并通过在课堂当中不断的增加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益智游戏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相关数学的学习和数学问题的思考。这样不仅能够确保每一个学生通过数学学习都能够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和解题技巧,同时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益智课堂在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过程当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7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传统教学的误区

在传统教学中, 多数时间是老师讲, 学生听, 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较多。 提倡教改后, 先是提出讲练结合;后来, 便是提倡课堂精讲多练, 这无可厚非。 但对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却忽视了。 以语文教学为例, 大多是采取介绍背景、作者, 然后老师讲析课文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等。 学生很少对老师的讲课发表意见, 更不用说自己评析、欣赏某一篇作品。 老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往往以是否与自己的思路想法一致为标准, 这虽然完成了教学任务, 但这种做法又大大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把学生引向一个单一思维的模式, 极容易造成学生思维僵化, 缺乏灵活性, 也抑制了学生在求知过程中思维的潜能。

二、时代发展的新要求

过去的科举考试, 往往是命题作文, 考生只要抓住各种文体的特征, 不脱离主体, 谈古论今, 或评述、或抒情, 只要符合评卷者的心意即可得高分;考一个人的才学, 往往是看他吟诗作赋水平的高低。

现代社会的发展, 不仅要求人们能多角度、多层次地了解信息, 把握信息, 而且要分析、处理这些信息, 将人们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到了新高度。 因此, 近年来的高考题, 命题也发生了变化, 在考查考生作文能力的同时, 侧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近年来高考试题, 阅读理解题有80分, 也有90分, 甚至有超过90分的。 从题材上说, 有诗歌、有说明文、有议论文 (或散文) 、记叙文;从内容上说, 有社会科学、也有自然科学;从语言形式看, 有现代文、也有文言文。 内容之广泛、丰富。 阅读这些文章, 学生必须思路开阔, 才思敏捷, 同时要有相当的思维能力。 作文的写作要求更具有开放性与包容性。 2016年的高考语文作文从全国卷到地方卷, 一般是给材料作文。 作文也不同以往限制某一体裁, 而是几乎各种体裁均可使用 (除有些省市限制诗歌) , 给予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 学生可以用不同体裁、不同的题材。 本年度作文高分又以文章构思新颖与独特居多。 这就对学生的智力开发, 特别是求异思维提出了更高要求。 如2015年江苏省高考作文, 作文题目是:

根据以下材料, 选取角度, 自拟题目,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 除诗歌外。

智慧是一种经验, 一种能力, 一种境界……

如同大自然一样, 智慧也有其自身的景象。

这是一道关于悟性、灵感、灵性、才华的蕴含哲理意味的命题。 一位

考生拟题为《维也纳的智慧》, 智慧的内涵究竟何如? 谁能解得个中味?

作为一个小小的古老城邦, 何以在历史进程中能一次次华丽地蜕变, 直至“创造出永恒”? 作者用说理散文, 逐层回答了智慧的内涵在灵动不呆板, 包容不封闭, 创新不守旧, 圆融不固化, 阐释智慧的深意。 评卷者给了考生满分。 另一位同学拟题为《智慧三境》, 从佛家的人生三重界入手, 类比导出智慧的三境界———山、海、天。 用比拟手法具象地演绎三境界的内涵与特征, 山, 是经验累积, 不能变通;海, 水无常形, 融会贯通;天, 笼罩万物, 无形无象。 评卷者给了69分。 这样两位考生且不说他们文章的结构, 行文。 单从文体、题材的选择就大不相同, 但评卷者同样都给了高分。 2002年的高考作文题《心灵的选择》, 有位考生写了《潘金莲的选择》, 这篇文章从潘金莲自身角度, 分析了在武大郎和西门庆之间选择的种种利弊, 文笔流畅、行文优美、引经据典, 自有一番道理。 但因为其落脚点定在选择西门庆上, 与传统观点格格不入, 最初在评卷老师那里只得了20多分 (满分60分) 。 但经过评议, 最终给了考生满分。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 评卷者对于求异性的鼓励与包容。

三、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主体意识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体, 学生总是被动接受老师传递的信息, 很少主动思考问题, 更谈不上推翻老师的意见。 针对这样的情况, 我们要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主体的观念, 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讨论作品中有争议的人物或者改写作品的某个部分, 或者让学生找出的不足, 等等。 对于学生的意见, 只要言之有理, 哪怕有悖于 “标准答案”, 都要加以鼓励, 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能力, 提高自信力, 积极参与教学, 活跃思维, 开阔眼界, 那么学生无论是作文还是分析问题, 角度就会多样化, 看问题会更全面。 让学生强化主体意识。 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 学生参与度大大提高。

(二) 注重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按“智力三维结构说”, 人的智能活动包含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 求同思维是利用已知的全部信息得出一个正确结论; 求异思维则是从某一中心出发, 运用全部信息进行放射性联想寻求多种答案。 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求异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教学中, 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通常采用求同思维。 其实, 时间长了, 学生的思维就变得狭窄, 更谈不上创造性。 我出过这样一道作文题 《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 》, 多数同学的观点是做事应该遵守一定的规矩, 才能达到目的。 可有位同学的观点是, 规矩常常限制人的创造能力, 造成思想僵化。 我对该同学的观点进行了肯定, 并组织了一个辩论会, 选择一组题目, 让同学们积极寻找资料, 然后同学们都争先恐后上台发言, 在以后的作文中, 同学们便能大胆阐述不同观点。 事实上, 近年来的高考作文阅卷已经充分肯定了求异思维。 前面已经论述过。

(三) 处理好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的关系

语文教学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8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造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灌输式”,教师是“发报机”,学生是“接受器”。学生学习被动,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抑制了创造能力。随着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的纵深发展,现代语文教学则要求教师不但要授予学生以“鱼”,而且要授予学生以“渔”,引导学生敢于打破“书本权威”、“教师权威”,善于质疑,勇于释疑,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于是,改革教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就摆在每一位语文教师的面前。

一、充分发挥教学民主,营造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良好氛围

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要求我们确立新型的师生观,即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为学生发展服务的。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核心就是贯彻教学民主。教学民主要体现教是以学生的存在为前提,以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为条件和归宿。没有教学民主,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便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著名语文教育改革家魏书生的探索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他的教育思想可以概括为“民主”和“自主”。用他的话来说,“民主是一座搭在师生心灵之间的桥梁,自主是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这就是说,教师要千方百计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抓住重点,突出特点,全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它具有灵活性、流畅性、独创性等特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那么,语文教学中我们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笔者认为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

联想力和想象力是人们按照一定的目的,把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加以改造,产生一种事物新形象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使人的认识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由低级到高级的推动力,是创造发明所必须的基本素质。

设计课堂练习、课堂提问时,语文教师应十分重视挖掘教材中可以引发联想、想象的内容,抓住联想线索点拨启迪,让学生的想象展翼飞翔。比如,学过《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课文提供的故事情节和社会环境,想象“于勒叔叔未来的境况会怎么样?”还可组织学生围绕“于勒叔叔成为亿万富翁之后”的话题展开联想,以加深学生对小说主旨的理解。学过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一文,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孔乙己最后没穿长衫,他的长衫呢?”这类问题,既能使学生兴味盎然,又能使学生的联想力、想象力得到综合训练。

(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中很重要的思维形式。它的突出特点,就是富于创造性,思路不落俗套,善于标新立异,独辟路径。

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同题异作或提出两个相对立的论题,展开论争。如《知足常乐》与《不知足常乐》,《嫉妒之心不可有》与《嫉妒之心不可无》,《欲速则达》与《欲速则不达》等。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运用求异思维,向前人的观点进行大胆质疑。如《近墨者必黑?》、《不听老人言,一定会吃亏吗》、《有志者未必成事》等。俗话说:“石本无火,相击而灵。”通过论争,不僅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而且逐渐提高了他们的求异思维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

多向思维是以一个问题为中心,从不同角度或侧面进行考虑,具有创造性。多向思维可以给学生的联想、想象提供自由广阔的天地。通过多向思维,学生可以把与问题有关的知识、信息、原理、方法进行自认为合理的加工组合,形成新的设想、新的思想、新的方法,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观察、思考、想象、假设,提出异乎寻常的创见。

例如,讲《故乡》一文时,笔者就少年闰土月夜看瓜的这一细节,故意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少年闰土聪明机灵,可为什么没有刺到猹?”这一问题,创设了学生多角度思维的契机。学生由此提出了各种有理有据的解释。有的从猹的皮毛特点考虑,认为皮毛太滑,难以刺中;有的从月夜特点考虑,认为月光下瓜地一片朦胧,看不太清;有的则认为晚上看东西会产生视觉误差,所以没刺中;还有一个学生的见解更独特新颖,他说,那是闰土并不想真刺死它,主要是这晚的月色太美,刺死那猹岂不太煞风景?另有学生则从创作意图的高度进行分析,认为作者要表现的不是小闰土刺猹技能,而是小闰土的纯真活泼的童趣,若是真让他刺死了猹,反而破坏了这种耐人寻味的情调……总之,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异常活跃,而且都尽量使自己的思维成果具有说服力。试想,如果我们经常进行这一类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不就逐渐培养起来了吗?

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一)改进教法,创设训练机会

传统语文教学中,学生机械训练多,这种做法严重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进行教法研究,努力创设训练机会,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在学生初步掌握新知识的基础上,设计一些有一定深度的练习题,使学生有思考时间和空间,以达到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的目的。例如,在学完《孔乙己》这篇课文后,可设计这样的训练题:以《孔乙己的后半生》为题,续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二)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激励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首先,教师应及时对有创见的学生给予鼓励,鼓励语言要热情、真挚,使学生既“敢于”创,又“勇于”创。其次,要正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差异性。学生在听、说、读、写等各个不同环节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各不相同的,语文教师应认真分析,建立相应的评价标准,全面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数学教学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9

1、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数学思维

为学生提供独立活动、自我表现的机会和条件,应鼓励学生对老师的提问产生质疑,能够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和看法,由此及彼,从一个问题衍生开来,提出崭新的、有创造性的问题。只有这样,教师的设问才会最大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鼓励学生拥有坚持己见的自信和勇气,引导学生为证明自己的观点找证据,求事实;但同时应引导学生既要敢于坚持己见,又要善于接纳别人正确的观点,从而在对某个问题的讨论中获得最大收益。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学生能否积极思维的动力。在数学问题情境中,新知识的需要与学生原有的数学水平之间存在着认识冲突,而这种冲突正是诱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所必需的。

2、遵循学生思维的规律,因势利导

将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设问,也可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体而言,思考问题时,根据同一来源材料,以比较丰富的知识为依托,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以探求不同方向的解答,即通常所说的“一题多解”、“一题多变”。

在合适的问题情境中,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教师提出问题后,一般应让学生先作一番思考,必要时教师可作适当的启发引导。教师的启发要遵循学生思维的规律,因势利导,循序渐进,不能强制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方法和途径去思考问题,喧宾夺主。

3、培养兴趣,促进思维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教师要精心设计每节课,要使每节课形象、生动,有意创造动人的情境,设置诱人的悬念,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求知的欲望。经常指导学生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自己所熟悉的实际问题。适当分段,分散难点,创造条件让学生乐于思维。如列方程解应用题是学生普遍感到困难的内容之一,主要困难在于掌握不好用代数方法分析问题的思路,习惯用小学的算术解法,找不出等量关系,列不出方程。因此,我在教列代数式时有意识地为列方程的教学作一些准备工作,启发同学从错综复杂的数量关系中去寻找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画草图列表,配以一定数量的例题和习题,使同学们能逐步寻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并在此基础进行提高,指出同一题目由于思路不一样,可列出不同的方程。这样大部分同学都能较顺利地列出方程,碰到难题也会进行积极的分析思维。

4、要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

在数学学习中要使学生思维活跃,就要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思维方式。要学生善于思维,必须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没有扎实的双基,思维能力是得不到提高的。数学概念、定理是推理论证和运算的基础,准确地理解概念、定理是学好数学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认识能力。在例题课中要把解题思路的发现过程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不仅要学生知道该怎样做,还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是什么促使你这样做,这样想的。这个发现过程可由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或由教师讲出自己的寻找过程。在数学练习中,要认真审题,细致观察,对解题起关键作用的隐含条件要有挖掘的能力,学会从条件到结论或从结论到条件的正逆两种分析方法。

5、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在学生初步学会如何思维和掌握一定的思维方法后,应加强思维能力的训练及思维品质的培养,注意培养思维的条理性与敏捷性,根据解题目标,确定解题方向,训练学生思维清晰,条理清楚,遇到问题能按一定顺序去分析、思考,对复杂问题应训练学生善于于局部到整体再从整体到局部的思维方法。从各种不同角度,寻求不同的解法,改变条件进行“一题多变”和“多题一解”的训练。启发、引导、点拨、解疑,使学生变学为思。当然,良好的思维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但只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通过各种手段,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就必定会有所成效

6、创设思维情境,启迪学生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概念、定理的实际背景,设计定理、公式的发现过程,让学生的思维能够经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从具体到抽象,从直觉到逻辑的过程,再由直观、粗糙向严格、精确的追求过程中,使学生体验数学发展的过程,领悟数学概念、定理的根本思想,掌握定理证明过程的来龙去脉,增强数学学习的自觉性,使学生在对概念形成过程的分析中,在对公式、定理的发现过程的总结论证中,提高主动参与的机会,以便学生在“做数学”过程中启迪思维,突破教学难点。

二、小学科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1、、创设情境,激趣引思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它往往与愉悦的情感体验紧密相连。创设情境,激趣引思,就是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造欲望,诱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愉快中主动、积极地去探求知识与应用所学知识。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心理需求出发,通过多种途径用科学的方法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并逐步使学生原有相对浅显的、短暂的间接兴趣发展为比较稳定的科学志趣。如教学《摩擦力》一课时,我先问学生:知道老师最关心你们什么吗?学生有说学习、身体、成绩……,这时我告诉学生最关心他们的玩。接着我拿出一个气球,在身上擦了擦,奇迹出现了,把气球放在身体的任何地方,它就像生了根似的呆在那里不掉下来,学生看了产生了好奇。然后我把气球分给学生,让他们一起来玩,从而把学生的兴趣引向研究为何气球在身上擦了几下就像粘了胶水,随着一个个气球被粘附在衣服上,学生得意、喜悦、自豪等表情明显地写在自己的脸上。情趣盎然的粘气球活动,既满足了学生的兴趣欲和求知欲,又使他们在想与做的过程中,不断地触发着学生创新的火花。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们的好奇心无处不在,如一群搬运东西的蚂蚁,一条从树上掉下来的虫子,一只在空中飞舞的蝴蝶……这些往往都能引起学生们浓厚的兴趣,令他们兴趣盎然地观察。所以,我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时,学会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从学生们感兴趣的东西入手,让他们想做、愿做。 强烈的好奇心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欲望和热情,当学生们对新奇的事物表现出好奇的欲望时,我就创造条件来满足他们,并加以正确引导,让他们通过动手动脑自己探究,找出答案。

2、提倡质疑求异,鼓励大胆创新

建立“自主学习,实践探索,人人参与,体验成功”的新型的多样化的科学教学模式。首先教学的活动方式要注意讲、示结合。在向学生讲解、传授已经形成了的知识结论的同时,注意运用提示、暗示等方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发现新知识,鼓励学生在突破现成知识基础上实现创新;其次师生间活动的方式要注意合作探讨。尽可能通过讲座、辩论、研讨等方法,去扩展学生思维,拓宽学生视野,启发学生质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三是学生学习方式要注意以自学为主,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讲解、提示后,应留下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和实践锻炼。

创新性思维是一项复杂而抽象的思维活动,它不是凭空产生的,必须借助某种环境因素的刺激作用。而恰到好处的提问,往往会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另外,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启发学生多方面思考来寻求正确结论,大胆质疑,多思善问,逐步培养他们灵活多变的思维能力。增加例子此外,开展系列课外活动,也是体现 “以学为主”、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从而使学生在反复的运用和体会中,达到巩固知识、活跃思维、发展智力、培养特长、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增加例子

3、重视知识,挖掘创新能力

1.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

要创新,首先要学好知识,知识是创新的前提。因此,在小组活动中经常讲创新的方法、途径和原则等,虽然它们不是万能的,但它们能开拓学生的思路。每次新带一个科技小组,我总会先给学生讲解科学家及小学生们创造发明的许多事例,让他们明白,路,成功的路、创造的路,就在脚下。我还会举办“和科技书交朋友”的活动,指导他们多阅读有关创新发明的书籍,开展科技创新知识的竞赛,带他们参观学习科技作品展,使学生们通过多渠道学习有关小学生发明创新的作品,从中得到启迪,扩大知识范围,学生的知识水平越高,创造思维的发展就越有基础。从学着干上升到自己创新,激发他们的热情,我还带着小组成员到大自然中去,让他们学习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丰富他们的自然知识,开阔视野。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让他们学着做各种模型,一辆自己制作的小赛车在地上跑,那高兴的劲远远胜过在玩具店买来的玩具赛车。这样以达到训练好他们的基本技能,能使他们不断地积累知识和经验,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触类旁通。我深信,知识、技能越丰富的人,产生创造性的可能也就越大。

2. 重视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的培养

发散思维是一种推测、想象和创造的思维过程,是创造思维的重要方面,它表现为思维的多极性、广阔性。直觉思维是一种非逻辑性思维,是思维水平达到超常的特殊表现形式,是神思高度集中时多种信息的概括化、简缩化或知识迅速迁移的结果。在科学教学中,要加强发散思维和直观思维的培养,就要重视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拓性、敏捷性、多向性,鼓励学生的自由联想,异想天开,不落俗套。如教学《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我首先演示:在一烧杯里放入纸倒扣在水里,再垂直取出,杯里的纸没有湿,让学生重复实验几次,但有的小组杯里进了水,纸湿了。这时,我抓住这个学生感到有趣、好奇地契机,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分组实验:①实验时,看到了什么现象?②为什么有的组纸湿了,有的组纸没有湿?③通过这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在多种感官参与的实验、观察、思考和讨论的过程中探究关于空气占据空间的诸多问题。

4、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科技创新对于小学生来说,来自于生活和自然界。日常生活中往往蕴藏着许多发明创造的东西。因此,我经常引导学生去观察身边的事物:这一物品有什么缺点?有待改进的是什么?同时,将某一物品的独特的优点应用到其他物品中去,产生出新的创造发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一次科技兴趣课上有一位同学向我提出:雨天,当人们把伞收起来时,湿漉漉的伞很麻烦,在公共汽车上水很容易弄到别人身上,尤其是人多拥挤时;在商场、宾馆水滴到地上很容易造成意外摔倒,而且还会弄得地上很脏,影响环境。有些商场和宾馆有提供塑料袋,但只适用于不折叠的伞,而且也不环保。所以,我想解决这些问题,让伞不要再滴水。这时,我及时鼓励他:“你的想法很好,怎样才能让伞不流水呢?”。

他通过观察,把袋子放在伞的把柄里面,用的时候可以抽出来,不占地方。而且,现在提倡环保,购物不提供袋子,便可以用雨伞中的袋子装东西。另外,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一般的伞柄比较短,握起来让人感到不舒服,如果把伞柄加长,可以使它握起来更舒服,也使得里面的空间增大,更好容纳袋子。根据以上想法,他发明了《带袋子的伞》:用薄的、防水的布,使体积小且能够防水;袋子的形状既够大方便装伞,收起时体积也很小;伞柄底端的盖口较大方便袋子塞进和取出 ;盖子连在把柄上,就像牙膏的连体盖一样方便, 柄的长度与人的手握拳时的宽度差不多增加舒适感;制作成本低,充分利用废弃之物。该小发明在省24届青少年创新大赛中进入终评。

又如,在小学的高年级班里,老师经常在排座位时遇到了麻烦:如果按个子的高矮重新排座位,马上就有很多个子高的同学说自己近视了,希望坐到前面去,而个子矮的同学也站出来说坐在后面不能看清黑板。有一个同学看班中戴眼镜的同学,哇,同学们的小眼睛前,多了亮晶晶的镜片!让个子高的同学坐到前面来,后面的同学不是要被挡住了吗?近视的同学只能无奈地在眼睛上加了“两只眼睛”。数数班级的“眼镜”,将近12副,摸摸鼻梁上的镜片,看着不断上升的近视率,她产生了许多疑问“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同学近视?”“小学生的眼睛到底是怎么近视的?”“仅仅是不良用眼习惯造成的吗?”……面对这么多的问题,她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对小学生近视原因进行了调查研究。经过对本班同学和其他班级同学的调查发现,读写姿势不正确学生的近视率显著高于其他原因。阅读姿势不良、眼距过近、经常躺着看书,这三者同时存在,则患视力不良的概率增加到50%左右;且眼负荷大、阅读时间较长、阅读时很少休息、阅读时经常感到眼睛疲劳以及眼睛疲劳时仍坚持阅读等同时具备时,患视力不良的概率为70%左右。

根据上述调查的数据,她大胆设想设计一种《可调节防近视纠正器》,它可以帮助同学们纠正看书、写字时坐姿不正确的习惯,防止眼睛的近视。她找了一个大夹子,它的宽度约是一拳,这就解决了身体离桌子要一拳,接着解决眼睛离桌面要一尺。由于每个人都身高不同,所以她想到用伸缩杆做成可调节高度的挡杆。接着在一个宽度约一拳的夹子(采用不生绣的金属材料制成的,)上,用螺帽把伸缩杆(采用废旧雨伞的完好伸缩杆)固定好,再用一根软铁丝缠上电工胶布左右对称地固定在伸缩杆顶端。使用时,把夹子夹在桌面上,根据每个人的身高来伸长或缩短伸缩杆的长度,以调节眼睛离桌面的距离,写字时,双手伸过软铁丝的下面,当头低于一尺时,嘴下巴会碰到铁丝,这就提醒自己头低了,从而纠正坐姿,达到保护视力的作用。该小发明在省24届青少年创新大赛中进入终评。

上一篇:深圳市自评报告下一篇:项目保密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