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能力的培养(共12篇)
初中数学教学能力的培养 篇1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预习能力较差,自觉性不强,主要表现为不会读书、记笔记、查资料。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呢?
1.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数学的文字特点进行阅读,把每课时的知识点划出来,疑难问题记在本子上。这样做会促进学生思考,提醒学生哪些问题应重点理解。
2.让学生把听课过程和预习的思路不断进行比较、归纳,以便他们抓住教材的重难点、关键点。
3.抓不同程度的预习效果,及时交流,及时推广好的预习经验,纠正不良的预习方法。
4.教师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收集与学习有关的信息,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有关知识,丰富课本内容,拓展学生的信息渠道,因为学生的信息来源不仅限于课堂。
初中数学教学能力的培养 篇2
阅读理解能力是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中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因为随着孩子们的成长, 他们越来越需要自学掌握相关技能。“师傅领进门, 学徒在个人”, 这句浅白的俗语, 告诉我们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很多时候, 我们需要一个人完成、一个人承担, 学习更是如此。
一、提高阅读能力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提高数学的阅读能力, 是提高数学成绩的有效途径。相比于其他科目, 初中数学更加理性、更加理论化, 没有声文并茂的精彩, 也比小学数学更加难以理解、掌握。学生通过阅读, 可以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方法,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增加学生的自信心。
学生没有阅读习惯, 学生数学阅读零行为、零能力、零观念, 大部分同学认为数学只要题目会做就行了, 不需要阅读, 缺少对数学阅读重要性的认识。虽有少数学生有阅读习惯, 但随意性很大, 阅读缺少计划性、次序性, 懒于或者不善于做读书笔记等等。殊不知, 数学阅读也要讲求习惯、讲求方法、讲求效率。由于数学阅读有不同于一般语文式阅读的特性, 如果学生没有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专门适合数学阅读材料的方法, 阅读效果一定会大打折扣, 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而数学教材讲究的是准确性和概括性, 有一定的条理性, 知识之间联系密切。每一课时的知识编排也有一定的顺序, 从准备题、例题、试一试到练习, 一成不变。对学生而言, 教材没有多少新鲜感和吸引力。但数学教材是完成初中数学目的、任务的重要基础, 是教与学的桥梁和中介, 培养学生阅读习惯不容忽视。
21世纪是知识的时代, 是科技的时代, 在逐渐走向经济的全球化, 数学也几乎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 如衣服标签、广告设计、绘画、计算机等领域, 没有良好的数学阅读基本功是不行的, 因此, 面向未来, 数学教育重视数学阅读, 是着眼于学生未来、着眼于社会需要的, 是使他们终身受益的, 非常符合新课标数学的基本要求和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阅读是数学学习的必要环节。学生自觉阅读能力的培养, 有助于学生培养较强的感受力、理解力和记忆力, 而这些能力是学习数学首先具备的基本素养, 所以学习数学必须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更应重视数学阅读, 培养学生以阅读能力为核心的自学能力。著名心理学家龙菲尔德说:“数学不过是语言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而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阅读的, 所以, 数学的学习不能离开阅读, 数学学科必须培养学生运用阅读技巧解决问题,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培养学生自觉阅读数学文本的能力, 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随着社会的信息化、网络化, 仅具有文科阅读能力已明显不够, 比如他们有时会看不懂某些电子产品使用说明书等, 可见在现代社会中除要求人们具有文科阅读能力外, 还包括要具备数学阅读能力、物理阅读能力等在内的综合阅读能力。而数学被誉为“人类思维的体操”, 对培养人的分析问题能力、提高人的思维品质有极高的教育价值, 是学生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
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性策略
1. 激发学生的阅读意识, 进行阅读的专题训练
在批改数学试卷时, 我们总会看到一两个学生要么不读题, 只做简单的选择题和综合题, 对填空题、画图题置之不理;试题读不完整, 漏看一项或几项问题;试题读不明白, 嫌弃题目冗长、拗口;根据做题经验, 为节省做题时间, 跳跃式阅读, 或根本不读。这些都直接影响的是学生的数学成绩, 从长远上看, 会导致学生形成浮躁的数学心态。
很多教师认为, 数学阅读不一定进行专题训练。这种看法完全是对数学学科的错误认识。教师想要真正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需要学生们在一开始的读题中, 就找到问题的重点和关键, 并能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捷径:让学生在准备题、例题的括号内、横线上作一些尝试训练, 使刚刚获得的知识得到应用和巩固。教师要将阅读列入自己教学的一部分, 设计阅读专题, 针对阅读中常出现的问题和易出现的问题, 一一指出, 并做出针对性指导, 使之心中有数, 防患于未然。同时, 有效指导学生透过问题, 揣摩出题人的心理, 及时发现问题的词眼和问题设置的陷阱, 使之做到知己知彼。
2.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质疑, 尝到甜头
“学贵知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质疑的过程是学生逐步理解问题的过程, 也是思维能力发展、自学能力提高的过程, 要求学生学会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质疑使学生观察得更仔细, 发现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 自然思考也越来越周密深刻了。久而久之, 学生在阅读时, 也会抓住关键, 多问些为什么, 思维的深刻性随之得到培养。事实也是如此, 质疑能使学生创造性地学, 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在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仅仅靠课堂上对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训练是不够的, 对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课堂内外种种数学活动中, 这是相辅相成的。学生有了数学阅读的意识就可根据个人需要去阅读课外十分宽广的数学风景, 拓宽自身的知识面。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与体验, 丰富课堂教学, 活跃教学氛围, 从而使师生共同进步, 与时俱进, 解放思想, 共同致力于学生自身的数学发展和长远发展。
摘要:数学的阅读能力是教师教学的盲点和重点。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是必要的, 也是必然的, 它具有重要的意义。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需要教师做专题训练, 引导学生的阅读质疑能力, 让学生在阅读中找到甜头。
初中数学推理能力的培养 篇3
初中数学中的合情推理是通过对图形(模型)进行观察、操作、实验、分析来建立数学概念,提出数学猜想,构造数学命题,提炼数学方法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应该分层次、按步骤进行﹒演绎推理是在已由结论出发,按照“三段论”的方法得出几何结论,它需要严密、科学、论述清晰的要求﹒
数学推理证明能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找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2﹒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步步有据;3﹒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讨论和质疑﹒在数学的研究发展过程中,既需要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也需要通过逻辑推理来验证结论的正确性﹒数学学习的过程也应与其类似,使学生既学会论证推理,也学会合情推理,从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一、找准培养数学推理能力的突破口
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为我们培养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数学教学中应当找准培养数学推理能力的突破口,尽量使学生掌握数学概念、原理的本质,提高所掌握的数学知识的抽象程度,以适应更广泛的范围﹒为了培养学生推理思维能力的灵活性,应当增强数学教学的变化性,为学生提供推理证明的广泛联想空间,使学生在面临问题时能够从多种角度进行考虑,并迅速地建立起自己的思路,真正做到“举一反三”,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笔者在数学教学中经常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看法,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自我鉴别﹒推理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可以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检查和调节自己的思维活动过程上﹒要引导学生剖析自己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如运用了哪些基本的思考方法、技能和技巧,它们的合理性如何,效果如何,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学习中走过哪些弯路,犯过哪些错误,原因何在﹒
只有找准这些突破口,才能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二、教会数学推理能力思维的方法
推理培养在中小学数学教育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美国密歇根大学教育学院的德博拉·鲍尔认为,数学具有吸引力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奇妙的推理﹒因此,数学教学应该重视数学推理能力的思维活动﹒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笔者认为在找准培养数学推理能力突破口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推理的方法﹒学生要掌握数学概念、定理,因为这是推理论证和运算的基础﹒让学生明白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观察分析、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认识能力;在例题课中要把解(证)题思路的发现过程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不仅要知道怎样做,还要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是什么原因促使我们这样想;在数学练习中,要认真审题,细致观察,对解题起关键作用的隐含条件要有挖掘的能力,会运用综合法和分析法,并在解(证)题过程中尽量要学会用数学语言、数学符号进行表达﹒
此外,还应强化学生分析、综合、类比等方法的训练,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推理证明能力;加强逆向应用公式和逆向思考的训练,提高逆向推理证明思维能力;通过对错题、漏解等的剖析,提高辨识推理证明思维能力;通过一题多解(证)的训练,提高发散推理证明思维能力等﹒学生掌握了方法,数学推理能力一定会提高﹒
三、调动学生推理思维能力的积极性
一是通过激发兴趣来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的参与性﹒教师要精心设计,使每节课形象、生动,并有意创造动人情境,设置诱人悬念,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求知的欲望,还要经常指导学生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自己所熟悉的实际问题﹒
二是通过分散难点来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的持久性﹒对于较难的问题或教学内容,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分解,减缓坡度,分散难点,创造条件让学生乐于推理证明思维﹒
三是通过鼓励创新来培养学生独立推理的自觉性﹒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养成良好的推理证明思维习惯和品质;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多赞扬、肯定,促进学生推理证明思维的广阔性发展﹒
培养推理能力的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篇4
一、什么是“合情推理”
合情推理是美籍匈牙利数学家波利亚的“启发法”中的一种推理模式。波利亚通过研究发现,可以机械地用来解决一切问题的“万能方法”是不存在的,在解决问题时人们总是要针对具体情况,不断的对自己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句、提示等,以启动与推进思维的发展。
合情推理常用的有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这两类。归纳推理的定义是:由某类事物的部分队形具有某些特征,推出这一类事物的全部队形具有这些特征的推理。归纳推理又分为完全归纳与不完全归纳这两类,其特点是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类比推理的定义是:两类对象具有某些类似特征和其中一类对象的某些已知特征,推出另一类对象也具有这些特征的推理。其特点是由特殊到特殊的推理。
与演绎推理不同,合情推理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得到的结论也不一定正确。但是合情推理有助于帮助学生学会发现和发明。我国的理科教学一直都比较重视逻辑推理,对合情推理却没有进行重视。如今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加强学生发展的今天,必须要重视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既教证明,又教猜想”,给予合情推理适当的地位。
二、对学生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合情推理素材
在初中数学的新教材中,使用合情推理的知识点占有相当的比重。在“数与代数”领域中,教材中使用了许多归纳类的知识点。在教材中合情推理的使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通过大量的现实生活例子,引导归纳出定义;通过观察、归纳、探索定理、公式、性质、法则的发现,对学生探索和获知的过程进行关注。除此外,教材中还分别设置了“归纳”和“类比”的两个专题阅读栏目,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对归纳、类比这两种合情推理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并对他们的合情土里能力进行培养。
例如在苏科版七(下)的《幂的运算》中有这样的一道题:
观察下列式子:
2×4+1=9 ①
4×6+1=25 ②
6×8+1=49 ③
……
(1)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写出第n个等式
(2)你写出的等式成立吗?为什么?
要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需要通过观察发现数量之间存在的关系,然后归纳出规律并通过代数式来进行标示,最后还必须对自己得到的结论进行简单的说明。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对题中的式子进行变形得出如下的式子:
2×4+1=9=32;
4×6+1=25=52;
6×8+1=49=72;
……
从变形后得到的式子中发现规律:两个连续偶数的乘积与 1 的和是这两个偶数中间
的奇数的完全平方数,然后归纳出式子2n(2n+2)+1=(2n+1)2,并最后对自己所得到的结论进行证明。
在苏科版的教材中的“图形与几何”领域使用了较多的直观类的合情推理。在教材中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丰富的具体实例以及亲自动手操作来引出定义;利用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方式对空间图形进行探索从而得到它们的性质、规律。苏科版的教材十分注重直观经验。在传统的.几何教学中,通常都是按照点、线、面、体这样一个顺序来引入几何体系,而苏科版教材则是从体引入几何体系。例如《丰富的图形世界》一节,通过天坛、水面、地球仪、高楼大厦等的各种各样学生身边事物的介绍,来让学生感受球、柱、锥、面、线、点。这种直观体验正适合用于合情推理
(二)回归现实生活
数学教学基本都是以教材作为教学的蓝本,因此在很多时候教师们都是以教材内容作为素材对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进行培养。然而并不是仅仅只有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才能够对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进行培养,还有许多其他的活动也能够对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进行促进。例如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都需要作出以一定的判断和推理,还有一些游戏活动中也蕴含有推理的要求。因此,应该要尽可能的拓展培养学生合情推理能力的渠道,让学生切实的感受到生活与活动中也有着“学习”,有合情推理在其中,让学生们逐渐的养成爱观察、猜测,善于分析、归纳推理的好习惯。
例如在进行《有理数的乘方》时,可以先让学生在经历了“折纸——猜想——计算”这样的一个过程后,再引入乘方的概念:现在有一张厚0.1毫米的纸,将这张纸进行一次对折,此时厚度为2×0.1毫米?思考:
(1)对折2次后,厚度为多少?
(2)对折3次后,厚度为多少?
(3)对折20次后,厚度为多少?
(4)如果一层楼有3米高,那么对折20次后将有多少层楼高?
20次对折是很难实现的,学生们只有进行根据前面的规律进行猜想,最后在通过计算来对猜想进行验证。这整个过程中能够有效的对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进行培养。
三、结语
初中数学教学能力的培养 篇5
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不仅是数学教育进行“再教育”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培养能思考,会运筹善于随机应变.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合格公民的需要。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更是重中之重,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育追求的最高终极目标。在此,我结合二十六年的教学生涯,谈谈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的点滴感想。
一、教师自身必须具备创新意识和能力
在数学教学课堂上,教师起着引导者、管理者的重要作用。而课堂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基地,必须与教师的教学紧密配合。因此,教师自身必须具备创新精神和优秀的创新能力,在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数学教师不仅要积累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更要改变传统陈旧的思想观念,营造富有创新精神的课堂氛围和学习环境,结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建立亲密的师生关系,及时发现并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不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据学生思考的结果给予适时的引导,不断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创新必须先从教师做起,教师要在专业知识累、教学技能训练、思想素质提高等方面全面入手,为学生做个好榜样。然后在学习环境的营造上必须下大力气,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服务。在激发、引导学生方面,教师还应注意方式方法;要本着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宗旨,和学生平等对话、友好合作;要试着激发学生的兴趣,要尊重学生的想法,多角度地理解、帮助、鼓励学生,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首先得帮他们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其次是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学生是否专心听讲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除了进行课堂学习常规的教育与训练外,还要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再次是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
1、数学思维及其特征
数学思维就是人脑关于数学对象的思维.其特征如下;(1)策略创造与逻辑演绎的有机结合。(2)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的有机结合.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将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有机结合,特别要重视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2、数学思维品质
数学思维品质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思维的灵活性(2)思维的批判性(3)思维的严谨性(4)思维的广阔性(5)思维的深刻性(6)思维的敏捷性(7)思维的独创性
3、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教学方法
数学教育必须重视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数学教育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蕴含在数学材料中的概念、原理、思想方法等.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极好素材.作为数学教师,只有在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方面下功夫.方能有效地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无论是课堂例题的设置还是课后练习题的设置,都要用贴近学生生活的题目去吸引学生,并使之从中得到练习,加强对知识的巩固。思维发散的题目对于学生各项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是很有益的。
培养创造性思维对于初中数学教学创新来说是一个质的飞跃。初中数学学习中培养创造性思维就是培养学生灵活地学习,善于学以致用,并且勇于表达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其次,为了顺应社会各行各业的飞速发展,创新型人才在社会就业之中得到疯抢,他们具有创新的能力和创新的思维,然而,创造性思维是创新型人才所必备的条件。总之,创造性思维无论对于现阶段的学习还是将来的就业都不可或缺。
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要想具有创造性思维,首先要敢于想象。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渐渐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敢于想象和推理。解题方法多,辅助线添法多,使学生对数学证明题中一题多解探究,提供了发展空间,增强了探究的乐趣。
创造性思维习惯的养成绝对不是靠一次两次的训练就可以完成的,而是要在合理的、有规律的训练中不断强化。在训练计划中,可以从多角度解答题目,逆向思维,系统思维等多个方面进行训练。例如,老师在讲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答方法时,除了按照常规的方法解决外,还可以利用画图像得出图像交点以求解。训练学生探索多种不同的数学解题方法,可以通过图像、公式、表格、数据等形式表现,日常学习计划中的点滴积累才能成就创造性思维。初中阶段的学生既对传统的学习方式有深刻的了解,同时对创新的学习方式接受能力强,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可以将传统学习方式同创新的教学思想互相结合,塑造学生灵活多变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学习中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
四、激活学生的数学创新欲望
数学创新意识则主要表现为对数学创新的态度和认识,是在后天的环境与数学教育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
创新欲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初中学生的数学创新欲望最初只是一种朦胧的、潜藏的、无意识的本能,它没有明确的、稳定的指向,它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来激活它,可以说,学生的数学创新欲望在很大程度上是数学教育的产物。它的强弱完全取决于后天所受的教育和熏陶。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和有效诱发,学生的数学创新欲望会得到强化,创新本能会被逐渐激活,学生的数学创新活动的行为指向也会更为鲜明、稳定,其行为目的也更加确定突出。在强烈的数学创新欲望的支配下,才会有积极的创造性思维和坚定的创造性实践。从数学创新欲望的激活到强化的过程,我们不难发现,数学教育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作为数学教育,应将学生创新欲望的激活作为培育创新意识的第一要义,在教学中要很好的保护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好奇心及学习数学的兴趣,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数学学习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中学数学新教材中,通过实习作业和探究性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或者对某些数学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使他们的创造潜能与禀赋得到展现,创新欲望和创新意识不断得到强化。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渴求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好胜的心理、数学中图形的美、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五、注重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创新能力解决问题
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有计划的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之间的联系,实施化归,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为题的能力,培养创新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中写作能力的培养 篇6
初中语文教学中写作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对作文是爱恨交织,心中有千言万语,下笔却只言片语,
初中语文教学中写作能力的培养。“作文作文,好似捉魂”是学生的叹息,也是语文教师的鸡肋。近年来笔者一直在教学中探索,试图寻找突破口。下面就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浅淡一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培养初中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性
写作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它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是检验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一个人综合能力最真、最好、最全面的体现。它能够最大程度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也能为将来的学习、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初中生在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学生普遍存在畏惧作文,感觉无事可写,无从下笔的情况。其次,层次不清晰,思路混乱。学生写出来的东西往往是信息感不强,逻辑性差,很少有主题句,偶尔有了主题句,下面的支持细节也不能很好地说明主题句。另外文章整体内容缺乏一致性、连贯性,内容安排上也无主次之分,所以读完之后有时甚至全然不知所云。 最后,就是表述不清晰。学生可能明白作文题目的寓意,但就是肚子里有千言万语却无法表达出来。本来丰富有趣的素材或寓意深刻的题目,提笔写完后如白开水一样,平淡无味,更有甚者就是换了一种口味。原本一望无垠的碧绿苍茫的草原,经自己笔下描写后变成了枯萎、毫无生气的老槐树。
三、培养初中学生写作能力的路径与方法
1.引导学生观察感受生活,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活泼流不息”.生活处处皆文章,可以给学生一则热点新闻,让他们写一、二百字的点评;给他们一个故事,可以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感想;()给他们一位名人、明星或偶像,可以让他们说说自己的看法;给他们一个画面,可以让他们配上一段说明;给他们一段歌词,可以让他们品评鉴赏……生活中有太多的情景值得我们去写,将各种短小的情景积累起来就可以为日后的写作打下基础。只要长期坚持,学生就会从中不断得到生活材料的积累、思维的历练、情感的触发、灵感的萌动,从而达到信手拈来、随心成文的境界,
2.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积累学生的写作素材。(1)通过阅读提高学生写作素材积累。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都是前人的经验之谈,是有一定哲理的。从阅读入手学习写作,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捷径。阅读不仅能帮助学生积累思想,也能帮助他们积累语言素材。要想写出好文章,就必须进行大量的阅读。阅读过程中要注意分析和揣摩原文的语言特点、用词造句、习惯用法和固定搭配等。教师要鼓励学生博览群书,扩大知识面。正确地引导学生进行语篇分析,找出主题句,分析扩展句,总结概括文章大意,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在注重课堂阅读的前提下,如遇到精彩的.句子或段落就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背诵下来便于日后写作的积累。(2)通过朗读提高学生写作素材积累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亲近了文本,在不知不觉中一切内容与想法都化为了读者自己的东西,这是最宝贵的一种境界。朗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感,教师可以运用朗读法让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美,从而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当然,语文教师要善于朗读,并善于指导学生朗读。如果教师都把课文读得干瘪吃力,怎么能使学生对语文朗读有兴趣呢?所以语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一定要备好朗读课,使之发挥应有的作用。适当的时候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为自己的课堂营造一种氛围。
3.培养口头作文能力,以说促写并用。作文应包括口头作文和书面作文。培养学生作文的能力,具体地说,即教学生学会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通顺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时可以看到有些学生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而写作文时却绞尽脑汁,无从下笔。原因何在?因为说在实际生活中实践较多而写却较少,没有实践,怎能灵活运用呢?因此在写作训练时,可以强调学生先说后写,即在作文时让学生构思后,把要写的内容先说出来再写。
培养口头作文能力,并引导学生把说和写联系起来,这样说说写写,写写说说,不仅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而且通过说话过程中对口头语言的叙述,提高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写作能做到条理清楚。
4.挖掘语文教材内容,引导学生练习仿写。在作文教学训练的实践中,可以采取“模仿”的形式。仿写是一种综合体现语言运用要求的语言训练形式。作为一种考查形式,它在各式各样的考试中可谓是“保留节目”.而仿写的要求,几乎涉及语言运用的全部要求――规范、简明、连贯、得体,当然也涵盖了这些要求内部的全部子项要求。在练习仿写时,既要考查仿写对象是否符合语用的诸多具体要求(事实证明许多语文报刊上的仿写题编的是有疏漏的),更要检查自己的答案是否合乎语用的各项要求。教师精选出一些结构整齐完整并且语言优美有文采的优秀作文(作文选中的满分作文),或者是开头结尾非常好的作文。先读,让学生赏析、评品,说出作文的优缺点,取其长处,摒弃缺点,进行仿写。或者仿结构、或者仿开头结尾、或者仿精彩片段,加上自己的经历和文化底蕴,修改加工,最后成文。以期达到模仿的目的。这种方法可以帮助一部分同学克服语言呆板、不够生动,谋篇布局杂乱无序的毛病,提高其写作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7
一、创设氛围, 创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尽量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而生动的学习氛围, 培养和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 把期望带给学生, 尊重、理解、宽容学生, 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充满自信的氛围, 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自由, 从而尽可能地挖掘学生的潜能, 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创新意识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动力, 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前提。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讲述生动有趣的故事, 向学生介绍教材中相关的内容;2.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找出其中的疑难点, 为学生提供思考空间,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3.创设情景, 向学生提供典型例题的独特解法或让学生解答一些典型的实际问题, 使学生产生好奇心, 激发起创新欲望;4.运用幻灯、录像、多媒体等让学生在直观、形象、有声有色的情境中学习, 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根据不同教材, 精心设计, 积极激发学生的情趣, 才能激活和加速学生的思维活动, 使学生从外在兴趣引入到内在兴趣, 由形象思维逐步进入抽象思维, 在思维过程中不断有所发明、创造。
三、鼓励学生主动参与,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现代数学教学, 重在启发, 妙在引导, 在课堂教学达到授人以“鱼”, 且授人以“渔”的效果。在观念上要打破传统观念, 在实践中要敢于打破定势, 大胆放手, 让学生主动探索创造, 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多看、多动、多说、多听, 真正由过去教师唱主角的“课堂”变为学生自主活动的“学堂”。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 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小主人。
四、挖掘教材中的新创点,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应根据学生能力的发展情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这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能力的必由之路。教师要做到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 注重抓学生思维的创新点, 恰到好处地点拨、渗透, 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发展创造力, 以教学因素的最佳联系促进课堂的最佳效果, 以教学过程中的整体优化促进学生的素质的全面发展。这样, 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学习的主动和创造力, 才能卓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五、鼓励学生提出质疑,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的开始。科学家陈宪章说:“学贵知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因此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不仅要善于设问, 而且要满腔热情地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引导他们学会观察, 勤于分析, 善于思考, 敏于联想。因此要使学生在课堂上乐于提出问题, 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背景, 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 以趣生趣, 由疑点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 使之好奇, 由好奇引发需要, 由需要引发思考。
多题归一、一题多解、多变一题简解, 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多创造机会, 让学生大胆地, 表现自己的思维过程。允许学生标新立异, 对学生新奇怪异的想法要加以保护和鼓励, 绝不能随便予以否定, 遏制学生的思想。
六、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初中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篇8
关键词:数学阅读 阅读能力 阅读理解题 学会 会学
近几年,各地数学考题中不断出现阅读理解题,这类题型能较好地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解决数学问题的猜想与探索过程,要求学生正确掌握命题,对其本质做描述性的回答或进行判断概括及迁移发展。学生在解这类题时丢分现象比较严重,普遍出现“题没看清”“理解错了”等状况,究其原因是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太弱。在新课程改革理论的指导下,现代教育着眼于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对学生的要求不仅是“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正像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的那样:“学生来到学校,不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主要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笔者在数学教学中也积极尝试、大胆改革,下面谈一点自己的做法。
一、通过预习、做笔记形成阅读能力
预习是学生提前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阅读,并做适当的笔记。在预习前,教师要给学生提出明确的目标,要求他们先通读全文了解本节课的目标、重点与难点,以及与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努力通过各种途径解决问题,掌握教材中的识记内容,根据自己掌握知识水平的情况,试着完成课后作业,检查自己的预习效果和水平,找出自己不懂或不足的地方,然后带着问题去听课,这样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掌握阅读和自学技巧,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便于教师根据学生预习情况,有目的、有重点地精讲教材的有关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合并同类项》,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带着以下几个问题进行预习:①什么是同类项;②同类项概念包含着哪些含义;③如何合并同类项。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和预习教科书,就可以逐步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种方法很适合新授课概念性教学,而且教师还可以配以简单的预习练习题。
二、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培养阅读能力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诺认为:“知识的获取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的参与者。”所以教师可在课堂上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如《有理数的乘方》,通过预习,学生们基本能理解什么是乘方、幂、底数、指数,在此基础上提问:-2的三次方与2的三次方的相反数相等吗?为什么?由此可以发现什么规律?这样学生会带着疑问再次富有兴趣地去阅读教材。
三、通过读写结合培养阅读能力
数学定义、定理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最佳教材。准确的定义、逻辑的演绎、严密的推理,只有通过学生的阅读才能从固定的语言物质材料中解脱出来。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要求学生把文字语言、数学符号语言、几何语言进行相互转化,如几何定理的内容是文字语言,学生不仅要熟记文字内容,也要熟练画出相应的图形,写出对应的几何语言;公式中的字母所表示的范围要理解熟记,这直接影响着公式的正确运用;把一些用言语形式表述的概念转化成用直观的图形表述的形式。如在学习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教师可带领学生反复阅读这些公理。如边角边公理: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学生边读边理解某些关键词,如“夹角”“对应”,将几何问题转换成几何图形,更直观地理解公理。通过反复看图形,看公理,理解“夹角”“对应”含义,将这个公理同化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最后达到真正理解公理的学习目标。
四、通过解应用题、阅读理解题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近几年,中考出现了大量阅读理解题、实际应用问题,而且教科书上的“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中也有大量的生动有趣的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阅读理解和应用题,这些问题和内容,都很适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比如,应用题的教学,在阅读的开始阶段,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情况编写好提纲挈领,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进行阅读。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应用题的难易程度,进行阅读示范,带领学生逐字句逐段进行阅读,指出一些关键词和关键数量关系,用日常语言、图表语言、列式理清各关键词和关键数量之间的关系,从而掌握数学阅读的要领。
五、通过合作交流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合作交流的过程是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学习提高的过程。小组合作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协作的精神、团队观念、交往能力、创新能力等。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共同阅读、交流阅读心得、分工操作和讨论来让他们尽情地表现自己,发挥潜能,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并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强思维的检索频率,启迪学生创新的灵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如“三角形中位线”的教学中,我提出三个问题帮助学生导读导议:(1)什么是三角形的中位线?一个三角形中位线有多少条?它与三角形中线有何区别?(2)何谓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它的条件和结论各是什么?(3)如何证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根据反馈,学生都能轻松地理解和掌握前两个问题,但对课本中这个定理的证明思路和方法感到陌生,存在疑惑。我不急于向学生讲解,而是让全班学生再思再议,发挥集体智慧,合作分析和解决问题。最后学生们总结出通过添加不同的辅助线,运用平行线、三角形全等、平行四边形等知识可以得出这一定理的多种证明方法,不仅使学生提高了阅读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散思维能力,使他们体验了合作学习的乐趣。
总之,阅读是思考、是理解、是收获,数学阅读能力是一种最基本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其养成“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克服急躁和功利心理,循循善诱、循序渐进,通过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读写结合等多种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进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作者简介:
初中数学教学能力的培养 篇9
一、重视变式训练,强化学生反思,引导学生回顾数学知识点的形成过程
教师在学生数学能力培养的过程汇总,要重视数学概念、原理的教学,要为学生提供数量适当的典型性材料,为学生的猜想、发现以及归纳做好恰当的铺垫。教师在学生处于似懂非懂的状态中的时候,要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对新知识进行常识性的掌握。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新知识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体系之间的横向联系,推动同化数学知识的深入。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变式训练强化学生的数学能力,让学生能够在变式训练中发现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在同化模式中尽量设计多种启发路线,并在关键步骤上尽可能地放手让学生参与到思考中来,以便让学生的思维真正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从而形成数学能力。
例如,在浙教版八年级上册《平行线的判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思考如何在课堂上如何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继续学习习近平行线的判定。教师要注重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变式训练中掌握教学内容。首先教师通过三线八角活动教具,让直线绕点运动,此时角的大小随着改变,教师请学生观察在什么位置时有平行线。接着教师引导学生用已学会的方法,过直线a外一点A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并要求学生思考:画平行线时,三角板的一边紧贴直尺移动的过程中,什么量保持不变?并由此引入平行线判定公理。在这个阶段,教师可以采用变式练习,让学生把握不同状态下的平行线判定方法。
如图(1),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规律,经历一个归纳概括的过程,学会用图形语言、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表示“平行线判定公理”.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1=150°,∠2=150°,a∥b吗?为什么?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下列推理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如图2所示,已知∠1=∠2,∠3=∠4.判断下列推理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①如图2所示,∵∠1=∠2(已知),∴EM∥FG.(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②如图(2),∵∠3=∠4(已知),∴AB∥CD.(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教师运用这样的练习编排引导学生对判定公理的条件、结论进行置换,在图形的变化中强调同位角相等。学生在不同的训练角度中提升了数学思维能力。
二、教师要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初中数学教学,帮助指导学生完成数学活动,提高学生数学能力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教学等模式,在新颖的教学手段中使学生尽快进入积极思维的状态。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创新问题情境,再通过不断的创新训练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要理解题意、分析问题,构建数学模型。
例如,在初中数学浙教版九年级《解直角三角形》的教学过程中,解直角三角形是在学生学习了勾股定理、锐角三角函数等知识的基础上来学习的,而解直角三角形不仅是对直角三角形各元素之间关系的综合运用,也为以后解斜三角形奠定基础。但是本节课蕴含着的初步的数学建模思想和化归方法在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以及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的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对于抽象的数学内容就可以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课堂教学。首先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梯子靠在墙面上的画面,让学生思考问题:要想使人安全地攀上斜靠在墙面上的梯子的顶端,梯子与地面所成的角一般要满足500≤a≤750.现在有一个长6 m的梯子,问(1)使用这个梯子最高可以安全地攀上多高的墙?抽象的数学知识变成了身边熟悉的事物,学生的注意力立刻被吸引了。在学生积极思考的基础上,教师继续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让学生从图形的`变换中观察到在安全攀登的前提下,当梯子与地面的夹角为75度时,人可以爬到最高。这样的演示将数学问题转化成了几何问题,学生在形象直观的图形变换中体会到了数学建模的思想,提升了数学能力。
三、在合作中交流,在沟通中共同成长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按照同组异质的原则以每组四至六人的模式组建合作小组,并选拔数学能力强以及组织能力强的学生担任小组长。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课堂以及课后等不同的阶段实现小组合作学习,并在这个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综合数学能力。教师在课前可以指导学生按照课程合作的要求完成学习任务,并让学生将课前整理到的材料拿到课堂上用于课堂合作,以便学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合作学习。教师要组织小组成员互相讨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而在课后,当学生遇到困难或者想和同学分享获得的感悟和经验时,就可以在课后合作中进行交流,分享自己的经验。
例如,初中数学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第5章《一次函数》中《常量与变量》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实践与探索,让学生参与变量的发现过程,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让学生学会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并在探索活动中获取数学成功的体验,提升数学学习的能力。在本节课中,教师可以选择教学重点以及难点设计合作教学,让学生在合作中共同提升。如课堂伊始,教师可以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来用弹簧秤做测力实验,让一个学生拿弹簧秤,另一个学生在弹簧秤上加钩码,教师要指出弹簧秤的原长固定。让其他学生做好记录,并观察实验,思考“你发现了什么在变,什么没有变?”这个问题。这样的实验不但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提高了学习问题的兴趣,又可以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从数学的角度来发现问题,从而引出课题“常量和变量”.这样的合作学习在整堂课上教师适时加以运用,不仅能提高学生共同合作探究学习的欲望,而且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合作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合作中不断提升数学能力。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数学能力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师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参考文献:
[1]林永钊,华章。课堂观察能力在初中数学中的意义与培养途径探讨[J].华章,(14)。
[2]周波。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反思能力培养探讨[J].成功:教育,(09)。
初中数学教学能力的培养 篇10
摘要:创新始于质疑,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本文着重探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方法和途径。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地质疑氛围,要让课堂教学成为强化学生质疑能力的主阵地;锤炼质疑问难的技巧,提升质疑问难的质量。
关键词:初中数学;质疑;
质疑能力;氛围;评价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句震聋发聩的的“钱学森之问”,已引起上至国务院总理下至普通学生的深思,更引起了我们教师深深地思考。钱学森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而另一份“我国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课题组的最新研究发现,从小学到高中,学生在课堂上主动答问题的积极性越来越低。调查结果显示:在上课遇到问题当场主动提问的学生中,小学生占13.8%,初中生占5.7%,高中生占2.9%。是啊,有人说,“在课堂上,中国学生为了装懂而不发问,美国学生则为了装懂而发问,这就是中西文化的不同。”这不只是文化的差异,也蕴含着培养模式的差异,更折射出教育思想的差异。我们的学生长期接受的是“服从教育”,我们的老师也常把教会知识作为教学目标,而学生往往把听懂知识作为自己听课的目标。学生从进入学校的第一天开始,就无条件接受非常神圣的“规范教育”,学生必须深深埋住自己的个性。久而久之,我们的学生便形成了“奴性”的不良局面,哪还有问题可问。面对这样的教育,孩子的想象力、创造精神与创造力怎能不丧失,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和好问的天性哪里还能存在。我们的课堂确确实实是太注重解决问题了,而对于提出问题却经常置之不理。再让我们来看看爱因斯坦的一句话吧,“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的追究问题罢了。”庆幸的是,新的课程改革已把“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作为培养目标之一,更要求大力培养学生的质疑和创新能力。而创新始于质疑,质疑是创新的前提。那么,在教学中怎样“须教其有疑”,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呢?以下是本人的一点体会和做法。
一、改变师生狭义的素质观,为学生创设良好地质疑氛围
受应试教育和学习上的功利主义的驱使,现在我们的很多课堂教学已成了培养解题熟练工的场所,而令人无奈的是,经过大量的解题训练,我们的学生常常也能考出高分。试想想,这样的高分对国家和社会又有多大意义。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新的问题,都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进步。他本人正是因为提出了解决牛顿力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或矛盾而建立了相对论。数学家希尔伯特在1900年提出的23个数学问题,对20世纪数学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我们教师要改变狭义的素质观,大力为学生创设良好地质疑氛围
1、要消除学生心理障碍,使学生“敢问”
三到六岁的儿童对外界事物有极大的兴趣,经常要打破沙锅问到底,但小学生却经常没有问题可问,初中生更是如此,通过调查、了解,主要是学生不敢问、不会问。有25%的学生怕老师和同学笑话。对提问有恐惧心理,还有45%的同学认为在课堂上靠教师讲解,做作业照套例题就行了,没什么好问!因此教师首先要创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消除学生心理障碍,使学生“敢问”。
2、要鼓励学生“每事问”
世间万物都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成因。有一次,一学生问老师,为什么把整数和分数称作有理数,老师却令人痛心地回答:“这是数学上的规定,没有为什么!”其实整数和分数称作有理数也是有原因的,这是翻译上的一个差错,“rational number”这个单词,日本人把它译作了有理数,我们又从日文译成了中文。而老师的这样回答,实在太遗憾了。几经如此,学生的质疑火花将被熄灭,思维的心灵也将会变得麻木。我国古代孔子就鼓励学生“每事问”。达尔文也曾回忆说:“我从很小的时候起,就有一种强烈的要求去理解或解说我们所观察到的事物。”儿童对身边的事物充满了好奇与幻想,他们爱提很多的问题,解释他们所看到的一切.而这些心理素质正是培养儿童创造力的“仙杖”
3、要科学地评价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如何评价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营造质疑氛围的风向标和根本保证。教师要对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行为予以高度重视,并加以表扬和保护。如可在教室内设立质疑荣誉角,张贴敢于质疑的优秀学生名单和学生有价值的问题并在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对有价值的问题进行专题探究。
二、要让课堂教学成为强化学生质疑能力的主阵地
在课堂上要形成“问题中心”,使课堂成为问题展示平台、讨论与辨析的场所。
1、要让学生带着问题来。
每节课,我都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而来这些问题可以是上节课留下的,或是学生预习中产生的,也可以是学生作业中的困惑或是老师激发产生的……。让学生带着问题来,不仅可以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的效率,而且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质疑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要常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质疑情境以引起学生质疑。如全国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获得者杨慧老师在设计《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一课的质疑情境时,她首先展示一幅2008年奥运会上令中国人难忘的女子四人双桨夺金的激烈场景,然后多媒体演示让般桨四个支点处出现一直线,并与般桨所在直线交于支点,并隐去背景图,呈现出“三线八角”的图形。然后创设以下质疑情境(1)从角的顶点和角的两边观察具有共同顶点的对顶角和邻补角有什么位置关系?(2)女子四人双桨的完美配合,每一支般桨所在直线与四支点所在直线都交成四个角,如果你是教练,你会关注哪些角的关系?(3)类比对顶角和邻补角顶点和角的两边的位置关系,教练关注的这些角又有什么关系?这样创设质疑情境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又如在三角形三边关系一课的设计中,可先让学生用不同的三根小棒搭三角形,当学生发现并不是任意三根小棒都能搭成三角形时,学生就应产生质疑,怎样的三根小棒才能搭成一个三角形,这又从何入手研究呢?这时教师再适时地从方法论的角度提出可采用先让两根木棒长度不变,让第三根木棒变化的研究方法,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动手操作探索,学生就自然而然地得出,在两边不变的情况下,三角形的第三边应大于丙边之差,面小于两边之和的结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如果带着探索问题的强烈欲望来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那么,他们的大脑就会处于积极活动之中,他们所得到的知识就比较深刻、扎实。
3、在数学的解题教学中,必须让学生追溯其所以然
一个优秀的老师在讲题时,不仅应明白地讲清楚解法的每一步,而且应讲出得到这个解法或证法的想法酝酿过程。即这解法是怎么被想出来的。如果老师没讲出怎么得到这个想法,学生一定要追,追出其所以然,如我在讲解用尺规作图作一个角的角平分线时,就有学生追问:“你的这个解法是怎么被想出来的?”当我讲出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模型并结合尺规特点进行构造时,学生的创造力被大大的激发起来,随后的课堂变得非常的精彩,学生一连想出了三种构造方法。学生的创造力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拥有这种质疑能力和创造力的学生,考试拿高分当然不在话下,一届一届的学生在中考中出色表现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4.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在课堂中学生可能会产生很多的困惑,也会产生很多的联想,在课的末尾时,教师应适时地再生问题,给学生留下悬念。激发学生课外能主动去探索,从而实现“无疑——生疑——释疑——质疑——生疑”的良性循环。学生没有问题的课堂,不一定就是好课;不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也不一定是好课,三、锤炼质疑问难的技巧,提升质疑问难的质量
质疑问难是一种开放性、多问性的信息交流活动,一旦质疑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学生便有问不完的问题。如何掌控学生提出问题的质量,如何能够让学生有深度思考?就要善于在适当的时机进行激疑促思的适宜点拨,又注意教会学生质疑问难的技巧。启始阶段,引导质疑发问,引导研判评论,引导假设探究。在方法上,要引导学生疑在问题模糊处,疑在认知冲突处,疑在矛盾胶酌处,疑在解题错误处,从自己不明白处质疑。课上教师要多给学生思考时间,耐得住课堂上的寂寞。更要警惕热热闹闹的发问,要克服没有深度思考的发问,要鼓励理性的、科学的发问。多鼓励和唤醒孩子反省自己提问的质量,真正提出自己经过思考而不能解决的,有一定价值的问题。什么样的问题才是一个好问题?波利亚认为,一个好的问题应具备四个特征。一是问题是现实的、有趣的。二是问题具有较强的挑战性和探索性。三是问题的解决具有解法的多样性和思维多样化。四是问题能推广或扩充到各种情形。质疑的方法、技巧很多,要因课、因时等诸多因素而选择适宜,要有意识地、系统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利用有价值信息的能力,探究省时高效的教学方法。
我们真心地希望看到,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学生疑问越多,所提出的问题也更深刻、更有价值。我们的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质疑、民主、自由、解放的环境,学生思维的大门就会洞开,学生的思维就会闪烁出智慧的火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冲动就会崩发,课堂才真正是学生的课堂。学生的精彩,才是真正的精彩。
。参考文献:
[1]张奠宙《当心去数学化》、[2]罗增儒 《中学数学课例分析》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孙维刚 《孙维刚初中数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谈全班55%怎样考上北大·清华》,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4]田万海
《数学教育学》
初中数学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 篇11
关键词:数学教学;阅读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3-199-01
一提到阅读能力,人们往往就想到语文阅读,其实随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阅读成了最重要的一项活动,是汲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也是数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目前学生自学能力差,而自学能力差的根本是阅读能力差,中学数学教学要把阅读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明确的要求提出并实施。培养初中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重视课堂阅读,充分利用教材,给学生提供阅读机会
阅读是一种学习形式,是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可以加深理解能力培养认知。很多教师没能充分利用教材,课堂上先是深人浅出、声情并茂的讲解或师生共同讨论,之后是学生做课本练习题、总结、布置课下作业。一节课就这样结束了,忽略了学生阅读教材的环节,仅仅把课本当成习题集。其实教材是学生学习内容的来源,是一个模板。我们应重视这一环节,在教师讲解师生共同探讨之后,先让学生通篇阅读教材,回味、消化、反思,再做练习,完成其他环节。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意识就会增强,阅读能力就会逐步提高,自学能力也就随之提高。
二、培养学生阅读的具体方法
数学中的概念、定义、公式、性质、定理、具体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步骤的表述,都应该是科学的、严谨的、有序的,应当言必有据,条理清晰,因果关系顺理成章。因此我们应让学生学会咬文嚼字的阅读,每个关键字词,表格,图像都应反复阅读。应让学生像语文上分析句子成分一样,找出每一句的主谓宾,搞清哪些是修饰限制成分,这些修饰成分对题目有什么作用,哪些只是点缀,对数学问题的解决没有影响,从而使学生真正领会其中的含义。为了提高阅读能力,要培养学生有意识的选择性复读。如概念、定义、公式、定理等就应该反复阅读,把关键字词在课本上标注出来。较长的题目,也应反复阅读,一遍读不懂就多读两遍,直到理解题意,能正确解答为止。循序渐进,水到渠成,阅读能力自然会提高。那么学生如何能判断自己真正读懂,真正理解题意了呢?我曾这样尝试过:在当天布置的作业中让学生自己任选一题,先把自己阅读该题的所知所得书面表达出来,然后再解答该题。阅读内容表达包括已知、所求,二者之间通过什么知识联系起来,该题阅读容易忽略的问题是什么,有什么隐含条件。这样就有意识的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学习数学的能力也随之提高。
三、找到学生阅读能力的薄弱环节,对症下药
中学数学阅读包括概念、定义的阅读,公式、性质、定理的阅读,纯数学题目的阅读,应用题题目的阅读等,从学生解题中出现的问题看m,失误的原因很多都是没有通过阅读关。比如括弧中给出的条件没看到,让选择错误选项选成正确的,没看到某个关键的字、词,给出四个命题让判断正确的个数,后面给出四个选项,而学生看到第一个命题正确就选择了A,给出图表中的关键点没有注意到等。其实就是有些学生阅读起来浮光掠影,一目十行,丢三落四,抓不准要点,抓不住关键字词,读不出其中的隐含条件,有的根本没有读完,只看了开头,仅凭大脑中对熟题的认知,没注意到所涉及题目与印象中题目的区别就盲目动笔。教师应该找准学生阅读中的这些薄弱环节,让学生认识到阅读在数学中的作用,引起学生重视,提高学生的阅读意识,认真对待阅读,避免以上问题的出现。只有对症下药,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会使学生自主的培养阅读能力,促进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的提高。
另外复读时,要教给学生复读的步骤和每步的侧重点。复读应按初读、细度、精读的步骤进行。初读应让学生了解到题目涉及的是什么知识,是二次函数问题还是三角形全等问题……细读时要学生对问题进一步理解知识,如上面的定理的要点分析,精读时则应引导学生质疑,如结合具体几何题诠释定理,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长此下去,学生阅读时就会抓住关键,思维的深刻性也会随之提高。
四、培养学生自信心和耐心,最大限度的发挥阅读能力在解题中的作用
有时学生不能顺利解题,并不是阅读能力差,而是学生不相信自己能读懂题意,遇到较长的题目,尤其长篇幅应用题,会直接放弃。其实如果静下心来,慢慢阅读分析,就能解答出来,此时阻碍学生的不是阅读能力,而是对自己阅读能力的不自信,学生主观认为自己不会,审题是浪费时间,从而出现会而不敢下笔做、不得分的情况。因为有了这样的认知,学生脑海中始终萦绕的只有两个字“不会”,学生即使审题,大脑也不会在题目上积极思考,有这样的潜意识暗示,就真的做不出来了。症结并不是阅读能力问题,而是自信心和耐心问题影响了阅读能力的发挥。因此应在培养学生自信心和耐心上下功夫,使学生认识到只要有耐心、有信心就能读懂题目,提高学生对自己阅读能力自信心的认知,刺激大脑的兴奋点,提高大脑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从而对题目有完整的认知,对难点、疑点各个击破,达到顺利解题的目的,使阅读能力在解题中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
初中数学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篇12
一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重要性
1. 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教学, 是当前数学教学研究中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如果能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那么课堂的有效性将会大大提高。我们在讲多项式的概念时, 经常发现学生很难理解为什么多项式的项要包含前面的符号, 特别是当这个符号为负时。如-9x+6y+11xy-3, 学生不明白为什么它的项是-9x, 6y, 11xy, -3, 而不是9x, 6y, 11xy, 3呢?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把系数抽象出来用有理数省略括号的和的形式来帮学生解除疑惑。如果一个式子为-9+6+11-3, 我们可以把它看成-9, 6, 11, -3的和, 同理-9x+6y+11xy-3, 可以看成是-9x, 6y, 11xy, -3这几个单项式的和, 所以多项式中的项应包含符号, 这里就很好的应用了知识的迁移, 有助于突破了这节课的难点。函数是中考的重点和难点, 不管什么教材往往都是从一次函数开始让学生接触函数。在讲解反比例函数时往往都是采用与一次函数类比的方法。以下是一个教学片段:
师:一次函数的定义是y=kx+b (k≠0) , 那么反比例函数的定义你们觉得是什么呢?
生:y=k/x。
师:在一次函数定义的时候有考虑到k≠0, 在反比例函数中要考虑吗?
生:也要考虑。
师:对于正比例函数, 当k>0时图像经过第几象限?
生:一、三象限。
师;那么k>0时, 反比例函数会经过哪一个象限, 你们动脑筋想一想。
生:也是一、三象限。
通过这个简单的教学片段, 可以发现通过简单的知识迁移, 就可以把一次函数的概念、图像、性质迁移到反比例函数中, 而且学生所学到的知识都是学生自己探究出来的, 并不是老师强加给学生的, 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 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 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方式, 是多种思维形式的综合体。21世纪的人才必须具有开拓进取的精神, 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 因此我们在课堂上要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重视学生知识能力的迁移,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笔者最近教授在上整式的加减添括号这一课时, 有这样一道题:-a3+2a2-a+1=- () - () , 要求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项。就是把平时上课所讲的添括号知识延续过来, 只不过平时所讲的题目大多是这种类型的3x2-2xy2+2y2=3x2- () , 这里的括号只有一个, 并且添入的项是唯一的。而-a3+2a2-a+1=- () - ()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 因此还需要学生具有创新的意识, 在课上我发现在不加提示的情况下90%的学生写的是一种答案, 后来我稍加引导:同学们这道题的解答方法不止一种, 大家再动脑筋想想。这时有一个同学想出了另一个答案, 通过分析大家恍然大悟, 纷纷抢着举手发言, 最后我和学生一起总结了有10多种可能的答案。因此, 通过知识的迁移可以把学生的创造性调动出来, 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乐趣。同样, 我在课堂上还给学生提过这样一个问题, 4x2+ () +1, 在中间添上一项使它成为一个完全平方式, 这里就运用到a2+2ab+b2知识的迁移, 大部分学生能看出这道题相当于a=2x, b=1, 就可以填出2x这一项, 可是这仅仅是其中的一个答案, 本题的答案还有很多。我把语气一变问:只有2x这个答案吗?学生说:还有-2x, 有没有学生想出别的答案?顿时有个学生发现了4x2=2×2x2×1, 这就变成 (2x2+1) 2我继续追问还有吗?学生一片沉静, 我就给学生举了 例子, 问学生中间的一项变为了常数2, 那我们的题目中也有一个常数1, 你们能想到什么呢?我又继续启发他们:2是怎么来的呢? , 那这道题目里的1怎么把它凑出来, 学生讨论后得出 , 这就是在知识迁移的运用下, 让学生找出了问题的其余3个答案。
二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知识的迁移能力是重要的一个能力, 但从这两年来的教学中我发现, 其实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是很弱的, 很多时候他们不懂得举一反三。在“概率”这一章中, 树状图是重点, 概率情境最主要的就是分成放回和不放回两种, 在课上我花了比较多的时间分析了例题, 两个红球一个白球, 分有放回和不放回时抽两次, 两次都抽出两个红球时, 它们的树状图如何画?概率分别是什么?也给出了一定的练习。接下来我抛出了一个问题:如果我不分两次抽, 一次抽出两个球都是红球的概率是多少, 发现有的学生反应迅速脱口而出:“不是跟前面不放回抽两次是一样的吗?”有的学生却不知道该从何去想, 可见不少学生知识迁移能力还是较弱的。
2. 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应试教育注重搞题海战术、机械重复、简单训练、生搬硬套和死记硬背, 不但严重制约了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发展, 与之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迁移类推能力的培养受到极大的限制。虽然这几年来课程改革搞得轰轰烈烈, 数学新课程改革主张探究性学习方式, 可是作为老师在上课的过程还是会不由自主采用原始的教学模式, 老师讲得多, 学生说得少, 不少的知识是老师直接塞给学生的。因此, 学生在吸收知识的过程中少了自主消化的过程,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 是由外部生硬强加的, 当然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也就更无从谈起了。
三如何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面对当前学生学习存在的一些问题, 和老师上课的情况, 是否是知识迁移能力不重要呢?下面我们来看一道厦门市2010年的中考题:设△A1B1C1的面积是S1, △A2B2C2的面积为S2 (S1
1.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舍得放手学生
有些知识如法则探索的时候作为老师总怕浪费时间, 课本课题学习的内容, 都被老师直接跳过, 有时抛出一个新的问题, 学生思考时间还不久, 教师不注意引导, 就直接把答案告诉给了学生;有时看了一下时间, 快下课了自己准备的题目还有好多, 就一下子把一堆知识塞给了学生, 很满足地觉得这节课的任务完成了。课堂教学是实施数学新课程的主阵地, 培养学生数学知识的迁移能力, 也离不开这个主阵地。因此, 改变传统的教学对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来说尤其重要, 自己在平时的课堂上也特别注意这些问题。在教学“乘法公式”这一课时, 我选择了三个不同的引入角度加深学生的印象, 一个是让学生利用整式的乘法法则来计算几个如 (A+1) (A-1) 的式子, 学生算完后发现好像就是等于第一项的平方减第二项的平方, 接下来用整式的乘法法则检验了 (a-b) (a+b) =a2-b2, 最后我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把这个公式又证明了一遍, 虽然在引入的过程花了大概15分钟时间, 在别的老师眼中觉得时间太久了, 但是通过不同角度的引入, 学生已对平方差公式印象深刻, 在知识迁移中运用的也得心应手。
2. 善于捕捉教材中各知识点的相似因素
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是中考考试的重点和难点, 实际上这两个内容之间也有很大的联系。我们在求二次函数与x轴的交点问题, 就是求当y=0时的x的值, 也就把二次函数问题转为相对应的一元二次方程;在判断二次函数与x轴有无交点时, 也是利用相对应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来求解。三角形的中位线与梯形中位线也有类似的地方, 我们往往都是在学生的认识中先建立三角形中位线的知识体系, 在学梯形时我们就可让学生在原有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探究、猜测、证明, 进而得出梯形中位线的性质。当前在进行教研时我们都在谈论着中小衔接的问题, 其实中学的很多东西我们也可以和小学类比, 找出他们相类似的地方, 让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如整式的乘法中当遇到分母不同时要寻找最简公分母, 这个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 我们可以让学生回顾小学时如何寻找最小公倍数, 把一个数分解为几个质数的乘积, 同样我们可以先把每个分母进行因式分解, 进而寻找最简公分母, 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这个知识点。
3. 采用“变式”练习, 提高知识迁移能力
“变式”是将问题变换样式, “变式”的目的是转换问题的呈现情境和样式, 以使其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相接近。研究表明, “变式”与原有的认知结构越接近, 就越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另外, 通过“变式”, 使学生将问题与知识结构、新知与旧知、未知与已知相链接, 从旧的知识中抽象出可以迁移的知识, 并利用所构建的知识解决新问题, 实现从直观性的概括过渡到抽象的概括, 提高知识迁移的深度和广度。如若关于x, y的二元一次方程组 的解也是二元一次方程2x+3y=6的解, 则k的值为多少?这道题目最主要的就是用消元的方法, 把x, y都用k来表示, 最后把k的值求出来。下面的题已知方程组 , 则x与y的关系式是什么?这两道题的问法完全不一样, 但是它们都是要使用消元的方法, 只不过一个是用参数来表示x, y, 一个用x, y来表示参数, 最后建立一个等量关系, 这两道题就运用了数学方法的迁移。在整式的加减这一章有一个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就是整体代入, 已知x2-x-1=0, 求x2-x+2008的值。在初三的课堂抛物线中有这样子的题目已知抛物y=x2-x-1与x轴的一个交点为 (m, 0) , 则代数式m2-m+2008的值, 有些学生一开始不知道从何入手, 往函数的性质、图像上想了半天, 其实这道题也是用到整体代入数学方法的迁移, 只不过变化了背景, 也就是我们俗话“换汤不换药”, 在教学中我们应多增加一些这种背景不同、但本质和数学方法一样的题目, 让学生懂得举一反
三, 提高知识迁移能力。
下面这道几何题是我印象比较深刻的, 如图1, 在△ABC中O为三角形的内心求∠BOC与∠A之间的关系, 通过推理计算可以得到 , 后来我把题目的条件变换了一下, 如果改成B1O1, C1O1为外角的角平分线, 结果还一样吗?整个推理的方法与第一个问题无太大的差别, 只是结论变为 。最后又问学生如果一个是内角的角平分线, 一个是外角的角平分线, 又可以得到什么信息呢?其实这是最简单的情况见图3, ∠O2B2F=90°。这道就是属于在相同的背景下, 不断变化题目所给的条件, 所得的结论也可能不同, 但所用的方法大致相同, 可以很好地训练学生解题方法的迁移。
教是为了不教,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在碰到陌生的题目时, 懂得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培养知识迁移能力的方法有很多, 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 我们在平时上课的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运用不同的教学设计,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以便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
参考文献
[1]姜薇、仲红秀.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J].成长之路, 2008 (31)
[2]盛群力、马兰.现代教学原理策略与设计[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6
【初中数学教学能力的培养】推荐阅读: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08-16
初中数学能力培养问题06-30
初中数学推理能力培养08-06
初中数学创新能力培养11-22
初中数学纠错能力培养08-09
初中数学思维能力培养08-27
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09-06
浅谈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