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总编室工作的思考

2024-07-04

对总编室工作的思考(通用6篇)

对总编室工作的思考 篇1

中国气象频道总编室2011年工作总结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起步年,也是气象频道事业发展的关键年。年初,总编室从现实问题入手,分部门设定了业务工作目标。

节目编播实现从低端管理向高端管理转变。

节目运行实现从简单的流程管理向全业务流程的程跟踪服务管理转变。

地方工作实现从本地化与记者站业务分化向搭建地方工作站体系转变。

频道宣传实现从简单的文稿播发、数据统计向主动策划、全媒体推广转变。

节目导视实现从无规律单点向常规化运作转变。通过制度建设、人员培养的管理措施,2011年,总编室在完成频道的各项工作任务的同时,实现了上述部门工作目标,具体汇报如下:

一、频道《2011考核目标》全年完成情况:

1.主动与各省气象局协作,做好重大天气过程及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和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重大活动气象影视服务。

总编室气象频道与陕西气象局密切协作,成立气象服务宣传联合工作组,针对西安世园会发布新闻70余条,制作

专题节目近30期。

其中,新闻节目特别制作了25分钟“城纳百卉 气象护航”世园会开幕特别节目;《气象万千》栏目中制作“绿色世园”系列专题---《古城百花开》5期特别节目,尝试体验式报道的专题记录模式;《气象今日谈》针对世园会气象部门气象保障工作先后采访了陕西省气象局局长李良序等五位高端专家,完成6期“走进世园”系列访谈节目。

针对深圳大运会,气象频道联合深圳市气象局,先后播发大运会相关新闻近90条,专题《大运风向标》6期,专题访谈3期,英语专项预报12期。

此次报道在直播大时段节目中开设《海波在大运》和《赛场内外》板块,通过记者型主持人的体验式报道,挖掘赛场内外的新闻;《气象今日谈》对话深圳气象局局长、大运气象服务中心总指挥王延青等专家,权威点评气象保障服务工作,全景展现大运会气象服务;首次在直播节目中增加英语专项预报版块,采用深圳志愿者英语播报天气的形式,加突出大运会气象服务的国际化视野,累计播出12期。

1)积极开展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宣传。

2011年1月至10月,首发省级、国家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5000余条。制作常态气象新闻直播节目2596档,常态直播时长共计23278分钟。其中5-9月汛期期间,共制作常态直播节目1356档。常态直播时长共计14818分钟,同比

2010年汛期增长近14倍。气象科普节目播出总量365期,时长较去年增加2845分钟,是去年的6倍。

先后完成了北京暴雨、台风“洛坦”“梅花”“纳沙”等突发重大气象事件以及西安世园会、深圳大运会开闭幕式等重大活动的报道。

2011年灾害报道的特点:第一,第一时间第一现场,防灾减灾服务频道共启动应急直播报道15档,总计200分钟。为保证同步直播灾害事件,频道快速反应,利用摄像头实时直播北京暴雨现场,同步连线北京市气象局专家解析短时临近预报;强化防台预警功能,高频次连线中央气象台台海中心,全天候播发台风预警及实时动态,持续关注台风发展变化和影响,全面发布气象部门应急举措,并对沿海防台做出提示。第二,针对春节、春运、两会、春耕春播、夏收夏种、秋收秋种、天宫一号发射等内容,组织主题专栏报道,播发新闻350余条,制作防灾减灾、气象科普专题节目26期,重大事件报道无一遗漏。

在新闻中增设“两会”专栏,加强“两会”相关资讯报道及天气信息服务,共计报道气象相关议题的新闻12条,开设“两会声音”专栏4次,播发相关预报信息20余次。323报道,加长《天气快报》为15分钟,全面报道开放日活动,还发布地方气象日相关报道16条。512防灾减灾日及防灾减灾宣传周期间,注重选取典型天气灾害事件,及时发布

权威科学信息,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共制作播出相关新闻41条。

为进一步加大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宣传力度,总编室先后组织《气候解码》、《人与气候》上线播出。其中,《气候解码》于3月20日开播,截至目前,累计制作57期节目,总时长855分钟,《人与气候》9月上线,累计播出8期,总时长160分钟。另外,《环球大视野》共制作节目99期,总时长1980分钟,提前完成全年目标,内容共涉及环保、防灾减灾、气候变化、新能源等,有力拓展了国人了解全球低碳经济和新能源开发利用的眼界。

3)继续加大电视广播节目创新力度。

7月1日,频道提前实现实时节目时段化直播上线。编排调整后,全天直播首播节目总时长150分钟、27个直播窗口随时插入,保证了突发性公共信息的即时切入。

以满足观众和市场需求为导向,继续加大电视节目的创新力度,推出了《气候解码》、《人与气候》、《亚洲 亚洲》、《风雨名人汇》等新节目,丰富了频道节目资源,填补了国内亚洲天气预报的空白,气象科普节目时长显著增加。同时,《四季养生堂》首次实现了电视栏目与出版市场的跨界合作,合作出版的《黄帝内经四季养生法》荣登西单图书大厦畅销书排行榜。

4)深度挖掘气象信息,丰富气候类产品服务内容,创

新服务产品表达方式。

全面加强与民政部等部委合作,首次实现了民政部灾情信息直通频道。入汛以来,在节目中使用民政部最新信息近60条,内容涉及“南玛都”、“纳沙”过境、川陕豫洪涝灾害、华西秋雨和海南强降雨等影响。

《气象今日谈》每周三,对话农气专家专门进行对农服务。同时,节目嘉宾还突破气象领域,邀请包括国土资源部、国家海洋局、中国科学院、携程旅行网等专家,拓宽了节目的视角和服务范畴。

5)加强与新媒体传播技术手段融合, 创新节目服务。加强与中国气象视频网“天气拍客”互动合作,在时段直播节目的旅游专栏中,“天气拍客”20余张图片作品被制作播出。

在2011年北京突发暴雨报道以及台风报道中,时段直播节目利用“中国气象”等微博,用天气拍客们的视角展现台风对于普通人的生活的影响。台风“梅花”报道中,首度联合中国气象网、中国天气网推出25分钟的“关注梅花”直播节目,实现台风直播的多渠道传播。加强了全媒体传播的报道尝试。

6)完善和制订标准,继续推行主持人中心制和负责制,推进主持人向全媒体业务发展。

针对重大事件的报道过程中,着力培养记者型主持人,尝试由主持人赴前方采访或主导节目,提升主持人现场报道及节目主导能力。

西安世园会报道期间,主持人秋丹作为记者,赴西安完成《气象今日谈》世园会特别节目的采访、出镜及制作。同时,作为西安世园会开幕特别节目的主持人,提前参与策划,在特别直播中展现了鲜活的现场资讯。

创新引入了记者型主持人的体验式报道,在深圳大运会报道期间,主持人刘海波作为前方记者,集策划、出镜、采访、报道为一身,回传新闻四十余条,先后在《海波在大运》《赛场内外》等专栏中播出。WMO气候大会,秋丹作为前方唯一报道记者,以秋丹微博的新形式发回报道25期。

7)科学编播节目,在构建防灾减灾和气象信息服务节目体系的同时,积极开展有关大洲的气象信息服务,打造1-2档特色节目。

提前上线《地球全角度》、《点击最天气》、《风云进行时》、《气候解码》、《人与气候》、《亚洲 亚洲》、《风雨名人汇》等多档新节目。

提前完成了以“直播大时段”(早中晚共计10档150分钟直播节目)为主框架,以“本地插播”与“精品专题时段”为基础的特色编播结构调整。并整合内外部的纪录片和专题片资源,开辟气象主题的纪录影院,精心打造精品化、特色周播节目。

8)加大中国气象频道品牌建设,扩大社会影响力。

借力新媒体与外媒全方位传播,多种方式扩大频道影响力。通过微博对频道进行宣传,频道微博跃入电视类媒体官方微博活跃度名列第七。与集团品牌推广部合作,在《媒介》等主流杂志和新浪网等网络媒体发表频道宣传产品20余篇。全年,频道的宣传稿数量达到200余篇,全面超越2010年宣传数量。

9)推动本地化节目插播和记者站样板工程建设 提前完成本地插播节目安全播出制度建设,协助减灾司制定和下发《中国气象频道本地化节目安全播出管理暂行办法》;

提前制定完成《中国气象频道地方记者站工作手册》及《中国气象频道气象新闻报道业务标准》(内含地方记者站管理制度、工作流程规范等);

提前完成协助3—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完成本地化插播工作的目标,截止2011年10月底,已协助黑龙江、深圳、宁波三地实现本地节目插播,另外,浙江预计于11月实现本地节目插播,湖南预计在年底前完成本地节目插播。

10)共享集团资源,打造台网联动的节目以及以视频、互动为特色的个性化服务节目。

2011年,频道加强与中国气象视频网“天气拍客”互动

合作。在时段直播节目的旅游专栏中,“天气拍客”20余张图片作品被制作播出。在北京突发暴雨报道以及台风报道中,编辑部时段直播节目,利用“中国气象”等微博,用天气拍客们的视角展现台风对于普通人的生活的影响。

11)加强与互联网电视牌照方、手机终端商、电信运营商等合作,巩固和开拓IPTV气象频道和手机电视气象频道等业务,积极培育移动电视、3G手机等新的增值服务。

西安世园会、深圳大运会,与气象视频网、移动手机电视平台、IPTV以及中央电视台等各类媒体成功联动。实现全媒体报道。“梅花”报道首度联合中国气象网、中国天气网推出25分钟的“关注梅花”直播节目,实现台风直播的多渠道传播。

12)大力推进集团执行文化建设,优化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实施有效奖惩。通过规范绩效管理,建立有效激励机制,激发了从业人员工作积极性,提升了工作质量。

13)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完善考核制度,建立培养机制,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内部轮岗交流,根据阶段性工作重点举办或参与各种培训,推行全员值班主编轮换制,提升了总编室全员的整体素质及主人翁责任感,为继续强化总编室的顶层设计奠定了基础。

截至2011年10月31日,上述考核指标已提前完成。

二、2011全年工作亮点:

(一)节目编播管理

1.结合受众需求,引进一流编播理念,集约使用频道现有资源,形成大时段编播模式,播编播条目锐减2/3,大幅度提升编播安全度。

形成以时段划分为特色,以早、午、晚“新闻服务+预报服务”的编排原则,并结合已有的生活、气象科普、防灾减灾专题进行联播,全方位、多角度向广大受众传播频道“防灾减灾、服务大众”的宗旨。节目串播条目从600余条减少到223条,从根本上改善了编播安全性差的情况。

2.改善直播条件,每日10场次直播,27个预留窗口,直播节目播出量成10倍增长,形成整点、半点直播节目支撑,保证对重大事件及时、完整、持续的报道。

以整点、半点播出为原则编排节目播出,大时段日常每日保证10场次直播,每天5档25分钟的大时段直播节目,直播首播总时长150分钟;特殊情况,全天可开设27个直播窗口,保证即时切入突发性公共信息。

2011年1月至10月,气象频道首发省级、国家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5000余条。制作常态气象新闻直播节目2596档,常态直播时长共计23278分钟。

5~9月汛期期间,共制作常态直播节目1356档。常态直播时长共计14818分钟,同比2010年汛期增长近14倍。

(二)节目运行管理

1.抓顶层设计,统筹安排,形成以重大事件为核心,统领节目、包装及编排设计,强调频道整体传播效果的频道运行模式。在3.23世界气象日、西安世园会、深圳大运会等重大事件报道中,从传统的对频道自制节目的前后期策划的统筹安排,扩大到统一调配实时、非实时、本地化各节目系统的播出时间、推出以事件为核心的大时段编排,并通过主题包装导视凸显屏幕视觉效果,初步实现了对频道整体运行的顶层设计模式。

2.拓宽宣传渠道,开创性引入全媒体报道理念,实现频道信息多渠道无缝隙传播。以西安世园会、深圳大运会报道为契机,与气象视频网、移动手机电视平台、IPTV以及中央电视台等各类媒体联动,综合运用本地化节目、网络互动、微博、图文信息等,多维度展现现场盛况,最大限度覆盖各受众群体。

3.评奖管理:多方咨询,开拓渠道,评奖管理组织有利,频道节目参评频频获奖。

2011年,总编室在延续组织华风杯和付费频道行业评估活动的基础上,多方联系、经过甄选积极组织参加《第八届全国气象影视服务业务竞赛》、《第五届“纪录•中国”创优评析活动》、《2011“科蕾奖”评选活动》、《影视协会“图形制作优秀节目奖”评比》、《第七届“中国纪录片国际选片会”活动》、《2011年付费频道行业评估》、《2011年

全国名优电视栏目总评榜》各类评选活动8次。目前,《国家气象播报》、《非常连线》分别获得“第八届全国气象影视服务业务竞赛”国家级专业气象服务类节目第一名和创意类预报类节目第一名两项大奖、专题片《我爱气象夏令营》喜获“中国纪录片国际选片会”入围作品奖。

1.借力新媒体与外媒全方位传播,多种方式扩大频道影响力。借力微博新媒体对频道进行宣传,新浪微博官方统计显示,频道微博跃入电视类媒体官方微博活跃度排行榜前十,名列第七。频道微博粉丝每周可增加100余名,影响力稳步提升。与集团品牌推广部形成常态合作,定期在《媒介》、《中国广播影视》、《中国电视记录》等主流杂志和新浪网等网络媒体发表频道宣传产品20余篇。其中,新浪网旅游频道持续展播西安世园会系列专题节目--古城百花开。

(三)地方业务管理

1.整合落地、本地插播、记者站工作,打造地方事务一站式服务;集合地方资源,优化业务管理,创建地方信息资料库;加强对地方制度建设,搭建地方统一管理模式。

通过对本地化、落地以及记者站的业务梳理,整合,补充完成了地方完整的数据资料库,并动态更新,以便频道及时掌握地方动态,有针对性的为地方提供业务支持,为频道改进对地方的业务工作提供可参照的依据。加强人员培训,建立起频道对地方统一管理及服务的窗口,实现对地方连贯

性、针对性服务与管理,促进频道与地方的良性互动。1.落地用户锐增700万户,公共气象服务影响力大幅提升。截至10月底,频道在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39个地级以上城市(含地级城市)落地,占全国的70.9%,覆盖用户逾5700万。并于今年9月荣膺“TV地标(2011)最具覆盖传播力数字电视频道”。

创新与地方气象局联动报道模式,开拓出节目合作的新空间。在西安世园会报道期间,采取以地方记者为主的方式,鼓励前方记者自主报题自主取材,大大提高了地方记者的积极性和新闻采用率。大运会期间与深圳市气象局合作,在深圳本地化节目中播出频道36档专栏节目;频道还在新闻节目中首次引入深圳气象局制作的英语天气预报。既满足了当地专项服务的需求,又扩大了在全国的影响力

20、组织节目协作委员会会议,高屋建瓴促频道发展。2011年3月,通联组接手频道节目协作委员会的相关工作,并参加了3月30日中国气象频道节目协作委员第二次会议的组织工作。通过组会,锻炼并培养了会务常识,并形成了适合组内参考的组会指南。在此基础上,6月,通联组完成了下半年工作委员会的议题拟定与征集,为计划在年底召开的第三次会议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包装导视

专门设计了2011年所有重大事件及灾害性事件报道的特别主题包装,累计包装产品2500秒,强化了报道效果。此外,针对所有上述事件的报道,均播出了导视宣传片,共计108条,时长10255秒。

一条龙服务

(二)业务管理

1.业务运行管理:加强业务制度建设、填补制度缺失,为业务整合打好基础。

2011年3月,本地插播、地方记者站工作转入总编室,6月,总编室通联组与落地组完成本地化工作的交接。总编室通联组对频道落地、本地插播及记者站三方面工作进行重新梳理、整合工作目标、进行阶段性任务分解,在完成考核目标的基础上制定并上报了《中国气象频道节目体系规范》、《中国气象频道本地化节目业务规范》、《中国气象频道本地化节目考评机制》三个业务规范,较2010年进一步完善了本地气象服务相关业务规范。此外,还撰写了《中国气象频道地方业务信息沟通制度》、《中国气象频道落地及本地化节目播出合同管理规范》等相关规范,力争自内而外不断规范通联业务。

2、加强日常节目运行管理,实现重大事件报道、重点新闻选题无一遗漏,报道方式多样化。先后组织了对于北京暴雨、台风“洛坦”“梅花”“纳沙”等突发重大气象事件,启动应急直播报道15档,共计200分钟。完成了

十一、春节、两会、世界气象日、五

一、防灾减灾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西安世园会、深圳大运会、建党90周年、天宫一号发射等重大社会事件派出现场报道队伍24次,执行现场报道110余次。利用新闻、访谈、专题等多种节目形式,通过加强与与国家气候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等部门的合作,对台风、暴雨、高温等多灾种防御及避险、应对气候变化、绿色能源利用、空间科普等各类知识进行了报道。强化为农服务,加强重大农业气象灾害预报服务。4月至6月,在新闻中常设农业板块,上半年累计针对湖北、湖南、江西、浙江、新疆、海南等十几个省的10余种作物,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报道和服务。7月大时段直播平台上线后,大幅提升了对农报道的时效性和极端天气多发条件下开展对农服务工作的及时性。在七月份对农服务宣传节目中,直播大时段报道为农服务类新闻资讯18期,占全部为农服务节目的89%。《气象万千》适时针对雨雪冰冻天气、冷空气、人工影响天气等内容,制作气象为农特别节目,受到广泛认可和称赞。《气象今日谈》结合重大灾害性天气、重要农时,并将视角对准田间地头,从“三农”的实际出发,给予重点天气服务,共推出《南方低温雨雪冰冻——农业篇》、《2011秋收秋种进行时》系列访谈节目等12期。

3.新节目创新填补国内空白,气象科普节目时长显著

增加。频道推出《气候解码》、《人与气候》、《亚洲 亚洲》、《风雨名人汇》等新节目,丰富了频道节目资源,填补了国内亚洲天气预报的空白。气象科普节目播出总量365期,时长较去年增加2845分钟,是去年的6倍。

10、《四季养生堂》影响力提升,跨界合作成功,扩大气象科普的覆盖面。《四季养生堂》截止10月31日,首播节目130期,共计时长650分钟,专家储备已达十余人,包装上尝试采用虚拟演播室,配合人体模型等,提升节目效果。其中胥荣东经络专家系列节目,与北京电视台《养生堂》同步播出,深受好评。《四季养生堂》还首次实现了电视栏目与出版市场的跨界合作,合作出版的《黄帝内经四季养生法》荣登西单图书大厦畅销书排行榜,并在香港地区出版发行,进一步扩大了频道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11、与央视合作,实现自制新闻在国家主流媒体播出的历史性突破。由记者部记者和央视新闻记者共同制作的新闻,同步在央视的新闻直播节目和气象频道的节目中播出。截至10月31日,针对华北干旱、防灾减灾日、3.23气象日、卫星气象中心成立四十周年、空中云水资源利用、长江中下游旱涝变化、台风“梅花”、深圳大运会、“天宫一号”发射等重点宣传报道内容,共在央视新闻频道播发新闻30组,54条。这种合作模式不仅锻炼了记者队伍,还拓展了频道的播出平台。

12、全面加强与民政部等部委合作,首次实现了民政部灾情信息直通频道。入汛以来,在节目中使用民政部最新信息近60条,内容涉及“南玛都”、“纳沙”过境、川陕豫洪涝灾害、华西秋雨和海南强降雨等影响。

13、开辟地方联动应急服务,深化重大气象灾害和应急服务全国联动服务报道机制。

在重大气象灾害和气象应急服务上,气象频道始终关注与各省区市的联动报道。尤其是直播大时段上线后,新闻需求激增,记者部与地方积极沟通,采取不同的合作模式,制作了旱情对航运、水产、人民生活影响等一系列新闻。同时,如在台风过境等关键时期,频道记者驻守台海中心,采访专家权威发布台风最新动态和影响分析,体现“中央”的权威。“地方”和“中央”相结合,彰显今年台风报道的一大特色。

人员管理

16,继续推行主持人中心制和负责制,着力培养记者型主持人,推进主持人向全媒体业务发展。以西安世园会、WMO会议、深圳大运会等为契机,多次派出记者型主持人进行报道。尤其深圳大运会期间,策划推出了“海波在大运”的记者体验式报道单元,刘海波以体验式的方式,集策划、出镜、采访、报道于一身,共完成视频直播连线11次,电话连线10次,累计播出新闻22条,使得记者型主持人的模式和操作方式更为清晰。WMO气候大会,秋丹作为前方唯一报道记

者,以秋丹微博的新形式发回报道25期。

21、响应号召、全力配合,协助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推动中国气象频道本地化节目插播业务试点工作。2011年年初,根据《关于开展中国气象频道地方节目插播业务试点工作的通知》的要求,频道通联组组织专人负责对接、协助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开展试点工作,分别从技术、节目等方面与天津、江西、广东、重庆及陕西五地拟定试点开展业务交流,并多次陪同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及频道领导赴天津一同实地协助试点阶段性工作,解决试点工作中存在的业务难点,全力配合、确保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

(3)利用新媒体,“梅花”报道中联合中国气象网、中国天气网推出25分钟的“关注梅花”直播节目,实现台风直播的多渠道传播。同时,注重加强与中国气象视频网“天气拍客”互动合作,在时段直播节目的旅游专栏中,“天气拍客”20余张图片作品被制作播出。在2011年北京突发暴雨报道以及台风报道中,时段直播节目利用“中国气象”等微博,用天气拍客们的视角展现台风对于普通人的生活的影响。

三、2011全年团队建设

1、七项管理制度全面抓,完善优化规章制度,实现部门管理规范化、合理化、科学化

健全规范的制度环境是节目良好运行和安全播出的重要保证。2011年,总编室从应急管理、节目质量管理、宣传管理、用户管理、编播管理、导视创作管理等七个方面全面进行制度与流程的梳理和制定,新建节目运行管理类制度14项,播出管理类制度6项,使总编室各项职能发挥有章可循。同时,在日常工作中,按照频道现实情况,对上述制度与流程进行甄别和完善,使之更加符合节目运行和编播管理的工作实际,切实推动总编室各项业务良性有序进行

2、内部轮岗交流、岗位专业培训、“值班主编”轮换,形成有序的人员培养和储备机制,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为强化总编室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1-10月,总编室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内部轮岗交流,促进了岗位间沟通,锻炼了员工队伍,积累了备岗储备;根据阶段性工作重点,有针对性举办或参与各种培训,提高节目运行和播出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汛期以来,总编室尝试全员轮换但任值班主编,依据当日天气会商,锁定报道重点,并通过工作碰头会的形式提前部署、监督总编室各方面工作。试行以来,初步实现了总编室对频道整体节目的顶层设计、节目运行的日常管理、包装与节目的无缝链接,提升了总编室全员的整体素质及主人翁责任感,为继续强化总编室的顶层设计奠定了基础。

在国办发33号文精神的指引下,围绕集团、频道中心工作,深入践行“走转改”,着力提高“四个能力”,以防灾减灾、提供优质公共气象服务节目产品为宗旨,强化频道定位、提高节目质量、提升传播效果,圆满完成对各类突发天气事件和重大活动宣传报道的组织与运行、频道节目编排的科学调整、地方工作的有序推进、考核指标内的各项重点工作。现汇报如下:

对总编室工作的思考 篇2

一、强化服务职能, 优化管理手段

(一) 关注需求, 精细服务

总编室的工作内容具有多样性, 对社内来说不仅有千头万绪的日常事务工作, 还是上情下达的纽带;对社外来说又是一个重要的外联窗口, 展示和代表着出版社的形象。所以总编室的各项工作不仅要高效, 更要科学、精细, 满足来自领导、编辑、销售、作者、读者等不同层面的不同需求。如在实名制申领环节, 要严格遵守上级要求, 坚决杜绝买卖书号的行为, 充分利用好上级分配的加急指标, 根据实际情况做到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平常事按规矩办;再如对社内选题申报、出版合同、稿酬支付等管理办法或条款,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国家法规的修改也要进行及时修订;法务工作人员更要具备发现问题的专业眼光和丰富扎实的经验积累, 在审查合同、受理案件、起草方案、处理纠纷时要做到谨慎求证, 最大限度上防范和化解经营中的法律风险;客服工作人员对作者、读者的来信来电来访要热情接待, 真情交流, 对他们的需求做到认真记录, 深入调研, 及时反馈。可以说, 管理和服务是统一的, 各个管理岗位都应该在工作的内容、理念、方法上不断创新, 为自己的工作对象提供主动服务、优质服务。

(二) 统筹信息, 综合分析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 信息的统筹和利用对一个企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出版社总编室正是社内前端和后端出版信息的归口, 它掌握着产品的流程进度、选题结构、发稿量、重印率、销售情况等重要数据, 同时对国家的最新政策、学术动态、社会热点、出版物销售排行、市场占有率、书评书讯等信息也要定期关注。在此基础上, 总编室可以“变被动为主动”, 对这些数据进行多层次、多渠道的收集、整理、调研, 综合研究和客观对比, 按类别和主题分别形成分析报告提供给社领导或相关部门, 有利于决策层随时了解本社出版动态, 以便抓住工作重点, 找准战略方向。

机械工业出版社早在2010年开始就设计并试运行了集编务、出版、发行、财务一体化的云因网络办公系统, 这个系统是抽调社内部分骨干员工, 根据社内实际业务运转需求自主设计完成的, 在试运行一年后投入正式使用。就总编室工作人员来讲, 每个岗位都可以实现网上办公和信息采集, 相关领导可以在网络系统审批材料进而取代了大部分纸质办公和领导签字环节, 大大节约了人力成本、时间成本, 提高了工作效率。此外, 系统上还可以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单位颁布的最新行业动态和法规挂到相关板块, 供全社人员查询和参考。

(三) 完善制度, 成本监控

出版社的成本核算可以说是总编室工作的重要课题。随着转企改制的深化, 传统的记账式管理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出版企业发展的需求, 所以总编室应建立一套切实有效的制度, 在原有核算模式的基础上对出版物成本进行管理和监督, 在制度和流程两个层面来推行。首先要从成本管理人员的认识上入手, 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转变观念, 增强企业化意识。成本管理和监控要从选题策划就开始着手一直到销售环节, 在出版流程全过程的每一个关键节点和环节都要实现有效的跟踪, 做好产前投资监督和产后效益评估等工作。借助现代信息管理手段, 实现成本管理数字化。总编室可以组织建立集“编、印、发”于一体的综合性数据信息平台, 以便对单品种或多品种出版物不同阶段的成本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对比、分析。

二、掌握行业动态, 严把质量关口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提高文化产品质量,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提高服务效能, 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食粮”。出版社作为文化产业之一, 要本着为社会服务的宗旨, 将出版物质量视为生命线。总编室作为全程参加出版工作的部门, 更要对出版物质量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首先, 严把政治关。总编室选题管理人员要以国家现行的《出版管理条例》《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中的条款为依据, 在对选题进行评估的过程中要深入强化政治意识, 对一切违反法律法规的项目坚决不予审批通过。需要重大选题备案的项目要及时向上级申报, 避免出版物出现政治、民族、宗教等问题。在审查出版合同内容时, 要以著作权法为依据, 不得签订为了追求市场经济效益而损害社会效益的条款。机械工业出版社总编室对政审环节非常重视, 专门成立了审读科, 在终审环节对稿件中的敏感问题和政治错误予以把关, 审读科成员均是科班出身并有丰富的审读经验, 总编室要求审读科定期将稿件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归类, 整理成小册子发送至每位编辑手中, 以起到提醒和普及知识的作用。

其次, 坚守质量关。对总编室来说, 质量管理应该是贯穿于整个出版过程的, 编校环节为重中之重。总编室要带领全社人员认真贯彻执行《图书质量保障体系》《图书出版管理规定》《图书编校差错计算办法》等法规, 做到严格实行“三审三校”制度、“三校一读”制度、“责编责校”制度。同时建立预防机制, 尽量将审查关口提前, 使问题早发现早解决, 将人力和财务的损失控制到最低。如可以定期对所有的出版物校样进行抽样检查, 对教材、教辅图书进行通篇审读, 对重点选题进行加校等。在确保书稿质量的同时再协助相关部门对设计、印刷等节点进行监督, 将出版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跟踪到位。

再次, 关注版权贸易。一个出版社版权贸易的水平可以直接反映出这个社的国际化水平, 所以版权贸易也是出版社总编室的重点工作。近年来, 在“引进来”的基础上, 国家也大力推行和支持“走出去”。所以, 出版社首先要提高版权贸易人员的专业化水平, 当然, 这种专业化水平的标准已经不仅是具备超强的外语能力, 还应该具有带领编辑组织周密的市场调研、确定目标市场, 进行全程策划、提高版权贸易策划水准等能力。同时还要充分利用法兰克福国际书展、美国国际书展、北京国际书展、东京国际书展等平台将先进的图书引进来, 将我们自己社的优版图书走出去。

最后, 重视编辑培训。编辑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出版物质量的优劣。多数出版社总编室都会承担着编辑培训的职能。总编室可以聘请社外专家或者经验丰富的知名编辑给员工进行入职培训或定期授课, 加强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请一些行业的观察员、优秀的经销商等走在出版业最前沿的行家来社里与编辑分享业内的最新发展态势;同时, 也可以与高等院校的相关专业通过“产、学、研”一体化, 培养一批数字化出版人才, 一边工作一边科研, 使编辑工作更加现代化、科学化。

三、加强队伍建设, 适应出版转型

(一) 敢于创新, 加强学习

作为出版社各项规定的执行和监督部门, 总编室要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和工作能力, 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创新工作方式, 加强总编室各项数据的分类管理, 做到便于查询, 如合同管理, 可按照作者、联系地址、单位、类别等进行检索, 方便管理和查找。尤其在数字化转型时期, 除了要求员工要有最基本的专业知识、敬业精神外, 还要成为一名勤于思考、敢于创新、顾全大局的“复合型人才”。想做到“事经我办请放心, 文出我手无差错”, 就应该加强学习, 向书本学习、向老员工学习、向同行业学习, 在工作实践当中不断积累, 定期总结, 大胆改进工作方法, 以提高工作效率, 做到与其他部门在工作上无缝对接。

(二) 组织协调, 精诚合作

繁杂、细琐是总编室工作的特点之一。日常的编务工作中, 除了线上的流程任务, 有时还会遇到不合规定但又合乎情理的事件, 这种情况, 如果考虑不周、协调不好就会引起其他部门的不满, 有时还会出现扯皮、推诿的后果。所以总编室工作人员在遇到问题沟通协调的过程中要保持大局意识, 做到条理清晰, 有理有据, 以出版社的整体利益为出发点, 妥善处理好各种矛盾。人手少、任务重是总编室工作的另一特点。其实每一项工作都不是一个人可以独立完成的, 如果全室人员通力配合、定期交流、互相补台、精诚合作, 总编室的工作将更加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流程化、现代化。机械工业出版社总编室多年来一直实行补台制度, 即人离工不断。因为总编室每个岗位的工作都是面向全社各个部门的, 不管谁离岗都会使后面的工作无法进行, 所以将某两个员工形成AB角, 一个人不在, 另一个人马上兼顾, 以保证流程工作顺利进行。

四、结语

总而言之, 新时期出版社的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 而担负着出版业务引领和统筹的总编室工作也面临着更多的重任。通过对以上几点问题的浅析, 总编室应加大改革力度, 由职能化管理逐渐向流程化管理过渡, 为出版社各个部门做好协调、统计、咨询、监督等工作。总编室工作人员更要跟紧时代步伐, 转变观念, 与时俱进, 不断探索, 更新知识结构, 积极参与市场运作, 创新工作方法, 提高工作质量, 在出版社未来的转型和发展中起到更大作用, 发挥更大的能量。

参考文献

[1]程辉, 赵长杰.发挥总编室职能作用, 提高图书出版质量——以重庆出版集团总编室为例[J].出版广角, 2014 (1) .

[2]匡罗均.出版数字化转型中总编室职能定位的思考[J].科技与出版, 2014 (10) .

[3]王珍.浅谈新时期出版社总编室的服务职能[J].新闻研究导刊, 2015 (12) .

[4]张晓辉.明确定位履职尽责有所作为——对新常态下总编室工作的几点思考[J].报刊研究, 2015 (4) .

后改制时代总编室工作思考 篇3

总编室作为我国出版业系统中一个重要的职能部门,一直在出版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既是出版社编辑工作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又是社长、总编辑的办事机构和编辑业务管理机构,在社领导和编辑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后,步入企业化环境下的总编室如何优化岗位职能,进一步发挥现有出版资源的潜在作用,为改制后的高校出版社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出力献策,成为总编室主任思考的首要问题。面对形势的转变,总编室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根据自己多年的总编室工作经验,笔者对转企改制新形势下总编室工作有几点思考:

第一,总揽全局,综合考虑编辑队伍的发展

总编室工作人员必须时刻以出版管理政策、法规和制度为指导,协助社领导把握正确的出版方针、政策,唯有如此,才能在落实选题及出版活动时,对各种编辑出版行为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笔者在工作中格外注意与编辑沟通,熟悉并严格执行《图书质量保障体系》中有关“图书广告的审核制度”“图书稿件的三审三校制度”“图书内容随机抽样审读制度”“样书检查制度”“出书后的评审制度”“图书售前的送审制度”“重版前的审读制度”等方面的规定。每半年总编室都会组织编辑学习《出版管理条例》和《图书、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重大选题备案办法》的规定,时刻提醒编辑加强敏感选题、重大备案选题的书稿审读力度,对凡可能涉及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等方面内容,以及可能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产生较大影响的图书,积极向社领导汇报,对属于重大选题范畴的图书,严格履行出版前重大选题的备案手续。这些措施的贯彻实行在改制之后尤为明显,总编室严格把关选题,时刻把单位的社会利益放在首位,最大限度地为单位减少差错。

高校出版社改企转制中所面临的最敏感问题是人事问题,总编室在改制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首先,及时向社长汇报改制进展,配合社长召开改制会议。其次,让编辑们参与新政策的讨论,保证每一位编辑的权利,稳定原有的编辑队伍。最后,积极地宣传新成立的“郑州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加入到企业中,不断壮大编辑队伍。改制成功后,总编室又面临着进一步培养新生力量的工作。笔者主动邀请有经验的老出版专家,举办编辑业务培训班,定期组织新老编辑的业务学习,部门内部以老带新,充分发挥新编辑的优势,同时又调动老编辑的工作热情,让整个编辑团队在发展中壮大。同时,总编室还对编辑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不定期的进行编辑专题业务讲座,有针对性地处理编辑工作中的疑问,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处理问题,避免空洞的理论探讨。

第二,积极创新,做好风向标的职责

改制后的大学出版社如何做好经营?是将经济利益放在首位,多出版带来丰厚收入的畅销书,还是坚守大学出版社以学术著作为主的出版本质,成为改企后大学出版人思考的问题。总编室作为出版社图书出版的风向标,必须把握好市场的尺度,在发挥原有优势的基础上,寻求更大的突破。总编室经过调研,并向各部门广泛征求意见,最后经社领导研究决定,出版社在坚守原有高水平学术著作和高等教材出版的基础上,成立职业教育中心、基础教育中心及对外合作办公室,扩大出版方向,加大市场竞争力度。

创新是出版社发展的动力,也是出版社发展的灵魂,总编室在对新选题的把握上应该有前瞻性。总编室作为社领导的“参谋部”,对于图书的选题起着决策性作用,总编室工作人员要时刻换位思考,认真体会各出版环节中的具体事务,不断完善自己的新思想,虚心听取策划编辑和读者、作者的意见和建议,为社领导制订出版计划做好正确的导引工作。笔者认为,只有继续坚持大学出版社原有的职责和功能,才有可能在改制后做强做大。改制后的出版社,增强开放意识有利于与其他出版单位沟通、合作,还可更便捷地与国外出版界接轨,不但有利于中国优秀文化(尤其是学校文化)的输出和传播,也有利于扩大出版社的知名度。目前,进一步拓展对外文化版权贸易,通过输出图书版权或合作出版等传播、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引进符合我国国情的优秀图书,丰富国内的图书市场是出版社的一大任务。总编室必须尽快培养自己的开放意识,不断学习、借鉴国外优秀的出版经营模式,优化国内出版活动的各个环节,并根据出版社的优势和出版范围,有针对性地寻求合作目标,注重版权贸易方面人才队伍的培养,扩大宣传,将自己的拳头产品推向国际出版市场,培育自己的知名品牌。

第三,科学管理,成为社领导的好帮手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科学的管理体系是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保证。总编室必须善于发现每一位员工的优点,积极向社领导推荐,使每一个员工都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如果总编室管理工作做得好,就可以调动社里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为出版社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首先,总编室要做好工作分配机制。总编室除了开展日常的事务性工作,更要强调调研、统计分析和部门协调工作。为了充分调动总编室人员工作的主动性和创新性,笔者按照部门人员的特长进行分工,各司其责。负责统计选题落实情况的人员,要定期对选题进行统计分析,并向总编办会议汇报,为领导决策经营提供支持服务;对国家级、部级和社级重点项目进行全程跟踪,协调解决重点项目产品在出版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对各部门之间出现的不同意见,组织召开协调会议,及时解决分歧;编制各种图书进度计划,并督促、检查计划的落实情况。负责出版物质量和版权的人员要监控全社的出版物质量,收集、反馈质量信息,并进行汇总、整理、通报,组织各种图书编校质量检查、质量标准培训等工作,对图书质量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并不断提出改进意见,同时负责解决各种版权纠纷。负责计划协调的人员,则定期对书号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向总编办会议汇报,同时策划、组织参加各种出版物的评奖活动,起草各种规章制度。

其次,总编室要掌握先进的管理方法。管理不是一门单纯的学问,而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总编室人员要做到在出版法律政策方面是一个管理者,但在社内同事之间又是服务者、协调者,这样管理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在出书高峰时,笔者对编辑的要求是:策划编辑要速度、文字编辑要质量、校对人员要数量,三者如何协调,关系到图书质量及市场销售。总编室作为协调管理部门,必须以图书质量为主,为市场销售提供保障。一本图书的出版,从选题上报、批复,收稿、发稿,合同签订,编校安排,书号申领,印前质检及成书后的归档、样书交送、稿费结算等要经过社内外十几个部门的运转,这些工作要求总编室既要参与管理,又要做好服务。总编室要视自己的管理为一种服务,这种服务是为了其他编辑出版部门更快更好地出版优秀产品,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总而言之,管理和服务是统一的,不是对立的,总编室工作人员必须上下配合、内外协调,遇事冷静,善于思考,这样才能将工作协调有序,及时解决出现的任何难题。

总编室主任作为一名出版社的中层干部,在工作中努力处理好管理与服务的关系,服务好社内其他部门,并在工作中加强政治和法律素质、甘为他人作嫁衣的服务素质、开放和创新的导引素质以及科学、严谨的管理素质,为出版社更快更好地发展服务。

对总编室工作的思考 篇4

今年一季度,总编室按照台里的总体工作部署和工作方针,认真履行总编室工作职责,较好地完成了今年一季度各项工作。现将总编室今年一季度工作汇报如下:

一、精心组织开展2010年第四季度评奖和讲评活动

2010年四季度全台共报送参评作品37件。其中新闻作品15件,文艺作品7件,外宣作品9件,其他作品6件。经过台内评委会的认真评审,《夜查注水猪》、《学堂开在家门口,文明新风绽马伊》、《垃圾棉还有藏身之地》、《青少年犯罪为哪般,家庭教育是关键》4件新闻

作品获得了新闻奖项一等奖;《不屈的生命乐章》获得了文艺奖项一等奖;《改革振兴看辽阳》、《实施“三大战略”举措,确保完成全年目标——访辽阳市市长唐志国》获得了外宣奖项一等奖;《轻松说世界》节目宣传获得了技术质量奖项一等奖;《改革开放30年有奖征文展播》获得了播音主持奖项一等奖。3月18日,总编室组织了“2010年第四季度台内获奖作品讲评会”。新闻综合广播、交通文艺广播、音乐广播、评书戏曲广播总监制、副总监制以及编辑、记者、主持人、播音员、录音员参加了讲评会。讲评会采取现场播放获奖作品录音、专家点评、获奖作者介绍采制体会和经验的方式进行,以此促进电台采编播人员业务能力的提高。

二、召开评播员座谈会,评议我台4套广播改版后的节目

我台4套节目从2010年1月5日全新改版。改版后,4套节目办得如何?听众最有发言权。这次评播员座谈会的

主题就是征求评播员对我台4套节目改版后的看法和评价,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便对我台的各套节目进行调整和更新。2月份,总编室再次组织召开评播员座谈会,对改版后的节目进行评议。会上,各频道负责人汇报了采纳上次评播员座谈会的意见和建议情况、节目改版后的运行情况。与会的12名评播员全都发了言。大家针对我台4套节目的总体设置、节目定位、办播质量等情况,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台长孟丽娟代表全体编采人员对评播员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表示衷心感谢,对存在的问题一定要认认真真的改正。辽阳电台全体职工一定不辜负听众厚望,发扬同心、务实、奉献、创新的精神,与广大听众携起手来办好辽阳广播,为辽阳的发展,为家乡人民的幸福做出我们广播人的贡献。

三,精心组织策划新中国成立60周年有奖征文活动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为营

造喜庆、向上、奋进的舆论氛围,辽阳电台将举办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有奖征文和征联活动。征文和征联的总题目:征文为《在共和国的怀抱里》,征联为《祖国在我心中》。通过记录身边的事件、人物和环境,反映60年来共和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和社会文明的进步,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和伟大祖国好的主题。入围作品将在辽阳电台《837动听生活》节目中播出。9月中旬,辽阳电台将组织评审会,对入围作品进行评选。评出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获奖作品将得到由辽阳电台提供的奖品。9月下旬辽阳电台将举办颁奖会,对获奖作品给予表彰。到目前,总编室收到邮件和信件共有10多封。

四、全面完成省台约稿和外宣工作任务

今年春节前夕,辽宁电台《全省新闻联播》向各市台发出了《欢乐祥合过大年》的约稿函,约稿函要求各市台采写一篇反映各界群众以各种形式过大年 的喜悦心情的录音报道。总编室接到约稿函后,立即与新闻部沟通协调,组织记者采写了《桑榆同贺新春乐》、《廉租房里过大年》两篇录音报道稿件,超额完成了一篇录音报道。这两篇录音报道在辽宁电台《全省新闻联播》节目都是以上题要的形式播发,两篇录音报道稿件还受到了省台有关人员的好评。另外,在辽宁省第一阶段党员干部走进千家万户活动开展期间,辽宁电台举办了“走进千家万户的故事”大型征文活动,有67位党员干部的征文在辽宁电台四个频率中被选播,社会效果强烈。为了弘扬时代奉献精神,打造关爱和谐社会,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辽宁电台与各市台记者合作,再次“走进千家万户”,采访30位征文作者的帮扶对象,了解帮扶对象在生活上、思想上、感情上发生了哪些儿变化,记录采访后的心得和感受。总编主任姜传富来到辽阳东部山区的辽阳县下达河乡炮手村,采访省教育厅办公室主任于洪江帮扶的贫困户王治

宇和他的老伴杜秀芳。当得知王治宇已经过世后,姜传富写了一篇记者手记。手记中写道,王治宇的老伴杜秀芳说,王治宇是被省教育厅办公室主任于洪江帮扶后乐死的。姜传富没有采访到男主人王治宇。不过他感到,王老爷子在另一个世界得知老伴过上了温饱的生活,也会含笑九泉的。此外,今年一季度,总编室在辽宁电台《全省新闻联播》节目中发表新闻稿件46篇。中央台发稿一篇。

五、组织协调辽宁广播奖和辽宁新闻奖的评选

先后组织了3次大的评奖活动,共获得省级一等奖6件、二等奖7件。

六、其它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今年一季度,总编室从北京三家文化公司引进《亮剑》、《乱世枭雄》经典长篇评书联播20多部。每天为我台4套频率上传长篇评书20多集。一季度,我台4套频率已经播出1800多集长篇评书联播。总编室积极协调部门衔接、节目

播出、修改播出表等工作,没有出现任何差错。总编室还全面完成了本部门撰写的材料10多个,撰写其它稿件、通知等30多个。

六、第二季度工作打算

第二季度,总编室继续按照台里各项工作部署和各项工作方针,认真履行本部职责,积极稳妥地完成各项工作。

1、搞好评播员队伍管理,组织评播员评议4套广播节目。

2、精心选取新中国成立60周年有奖征文,把好评审第一关。

3、对上宣传丝毫不懈怠,把价值重大的新闻稿件传给上级媒。

对总编室工作的思考 篇5

★工作总结频道为大家整理的2019电视台总编办公室工作总结,供大家阅读参考。更多阅读请查看本站工作总结频道。

1、编好新闻稿: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今年元至六月份编辑新闻稿件80组,785篇,没有出现任何政治责任事故。新闻中先后开辟了《辉煌30年》、《强服务促发展》、《推动科学发展,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濮阳》、《服务承诺促效能》、《推进科学发展观》、《劳模风采》等专栏,较好的宣传了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

2、审好电视剧:严把电视剧审查关,根据上级要求和我台规定,从政治和质量角度严格审片制度,做到每片必审,重播重审。半年来,共审看上传电视剧25部,773集,没有出现任何责任事故。

3、排好节目单:准确安排每天节目,根据需要及时调整,进行增添删改,保证我台节目合理正常播出。

4、录好科技片:《空中课堂》栏目共安排播出26期节目,内容涉及种养加及新产品介绍等内容,其中录制我县的致富能手和项目6个。《空中课堂》办成真正农业科技节目,群众称之为“可口的免费科技午餐”。

5、干好其他活:积极响应台内决定,根据领导安排,干好其他各项工作。安排通知、通告、标语、讲话等122条;搞好每月一次电视稿件登记工作;保管好电视稿件和音像资料;积极从事参

与台内文体活动等。

我们的工作还存在问题和不足,与领导要求和观众期待还有一定差距,比如,节目编排需要更加合理,《空中课堂》栏目质量有待继续提高等等,在下半年工作中要积极解决和改善。一是积极主动协同业务部室,开展好业务练兵活动,提高全台的新闻宣传质量,使我台的新闻宣传水平有一个大的提高。二是通过调查建议调整节目,达到电视台收视率有一定的提高,节目质量提高了,也要注意合理的编排,这样才能发挥效益,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三是具体到《空中课堂》栏目,要主动挖掘我县本地的致富能人,寻找好的典型,让他们现身说法,以典型引路引导群众学科学用科学。

对总编室工作的思考 篇6

关键词:重点图书,总编室,定位,职能

在科技类专业出版社中总编室是出版社业务工作开展的协调和管理部门, 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是保证图书出版工作顺利开展的中枢。总编室既是联系社领导和编辑出版业务人员的桥梁和纽带, 也是社领导的参谋和助手, 既要对社领导负责, 准确传达其指示精神, 使之得到落实;又要在落实过程中做好业务部门的各种协调和管理工作, 保证图书出版工作的顺利开展;还要及时反馈各编辑业务部门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编辑的意见和建议, 做到上传下达。科技类专业出版社中的重点图书, 一般包括各种专业技术手册、工具书和各类专业教材, 既是出版社的拳头产品、品牌图书, 也反映了一个时期内整个行业的科技水平。因此, 在重点图书出版过程中, 总编室能否发挥好自身的作用、落实自身工作职能, 将对重点图书出版工作有着很大影响。

根据多年工作实践, 本人认为, 在重点图书出版过程中总编室应该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 发挥参谋和助手作用, 协助做好重点图书出版的选题规划

在重点图书的选题规划过程中, 总编室应当发挥参谋和助手作用, 为社领导的规划决策提供必要的信息资料和数据支持, 提出合理化建议和可行性方案, 组织安排全社的选题论证会, 做好选题论证工作, 协助社领导确定当年的原创性强、代表专业领域技术水平的重点图书项目。总编室作为出版社业务工作的中枢部门, 对内掌握出版社的业务状况和人员基本情况, 对外掌握了解国家出版方针政策, 了解图书出版行业发展趋势, 与所关注的出版领域行业专家接触较多, 因此, 在重点图书项目的选题规划上, 能够根据本社的人员情况、业务现状及发展潜力, 以及出版社自身发展需要, 做出符合本社实际的可行性选题规划。

2 做好编务及生产协调管理, 保证图书的顺利出版

出版社编务工作不仅包括书稿在出版社内部审稿的取送、稿酬单据的审核报送、出版合同的收档等日常事务性工作, 还要积极做好实名制书号的申领、协助编辑进行重大选题备案、地图审核、版权合同备案等工作, 如果不认真对待, 就有可能影响到重点图书的顺利出版。例如, 近期煤炭工业出版社已经启动的第二轮煤炭史志图书出版工程的史志类图书, 其书稿内容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国家领导人视察煤矿企业的相关图片、介绍等内容, 还有部分书稿涉及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我党在煤炭行业开展革命、部队在煤炭工业建设发展中的作用等内容, 需要按照重大选题备案要求做好此类图书的选题备案工作, 因此, 总编室需要提前与各编辑室做好沟通, 及时准备重大选题备案材料上报, 合理筹划安排图书运作时间, 比一般图书多预留3~4个月的审稿时间, 方能保证重点图书的顺利按时出版。

煤炭工业出版社出版服务中心一直由总编室负责管理, 因此, 总编室还承担着编后生产协调、监控管理工作。日常工作中, 总编室需要了解全社各种图书出版周期, 了解当前运作图书的总体情况。重点图书进入编后环节后, 应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最大的支持, 统筹全社图书运作, 做好各环节工作的协调, 加快重点图书的运作进度, 使之早日出版, 为出版社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3 加强质量管理, 确保重点图书高品质出版

重点图书不仅代表了出版社的品牌, 更是业务领域内高水平专家的心血之作, 反映了行业科技水平。因此, 在图书出版质量控制上, 更要严格管理。除了在出版社质量管理制度中规定的选题论证、组稿、三审三校工作中严把质量关, 更要采取必要的措施, 如加大印前审读力度、专人下印厂检查、批量装订前检查样品质量等, 保证重点图书在内容、编校、设计、印制4个方面达到并高于国家图书质量规定要求, 体现出重点图书的价值。《煤矿总工程师技术手册》出版于2010年10月, 由煤炭行业大中型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200余名院士、教授、总工程师和技术专家, 历时5年编写而成。在前期选题阶段多次论证, 确定选题内容;组稿阶段广泛征求行业技术专家意见, 反复修改;编辑审稿过程中反复斟酌, 增加审稿次数, 不断完善;校对过程中增加校对次数, 提升校对质量;设计制作环节考虑多种方案, 优中选优;印制环节挑选高质量用纸、高质量印刷厂并蹲点检查。经总编室积极协调、全社通力合作, 保证了该书高质量出版, 在行业内反响强烈。

4 加强成本管理, 提升经济效益

重点图书项目虽在整个图书运作过程中得到内部大量人、财、物的支持, 但能否取得好的经济效益, 一方面要靠发行部门加大发行力度, 另一方面也需要总编室进一步加强成本管理, 提升整体利润率。从多年的工作经验来看, 重点图书为体现其权威、美观, 在成品书的装帧设计、纸张选用上比较考究, 因此, 图书运作初期应在充分保证图书出版质量的前提下, 广泛询价, 寻找符合市场实际价格的优质供应商, 并做好图书预算供社领导、编辑参考;图书出版之后进行图书成本核算, 审核成本支出中的一些不合理费用, 还要对图书成本状况进行分析, 提出进一步降低成本的具体措施, 为社领导与编辑部门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为以后全社图书的成本管理, 积累经验。把好成本关, 也是出版社增加经济效益的一项重要举措。

5 做好宣传工作, 促进图书销售

一本好书经过作者、编辑、校对、印制人员的不断修改、润色、完善, 要想发挥其最大的效用, 还需要展示好、宣传好、销售好。科技类图书通常的宣传工作主要包括广告和公共关系。广告因图书内容不同, 应在对应领域的专业报纸、期刊上刊发相应图书广告;在经销商渠道采用邮寄宣传品、网络通知等方式, 告知图书信息, 展示图书产品。针对科技类图书的属性, 可围绕作者专访、专家讲座、技术培训等形式展开, 一方面提升了出版社品牌形象, 一方面扩大了读者对该图书的认知。出版社网站在宣传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同时随着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广泛应用, 也为图书宣传增添了更多渠道, 得以促进图书的销售。

在重点图书出版过程中, 总编室除做好上述五方面的工作外, 还应做好版权管理, 安排专人从事版权输出及引进工作, 开展版权贸易, 将优秀的图书输出到国外去;开展打击盗版活动, 解决各种版权纠纷问题;组织做好各种图书评奖活动, 协助社领导做好内部的评审工作, 并及时报送评奖材料。随着数字出版产业的蓬勃发展, 在做好存量重点图书数字化转化的同时, 总编室工作中还应不断创新思维, 结合数字化技术的发展, 与数字出版部门共同思考探索新的图书出版模式、编辑手段、编务流程等。同时, 人才队伍建设不仅是重点图书出版的基础, 更是出版社基业常青的保证, 因此, 加强全社人才培训, 定期组织编辑业务学术交流, 也是出版社总编室的一项重要工作职能。

在图书出版业飞速发展的今天, 总编室既要扎实做好目前的工作, 还要适应图书出版业形势发展的需要, 不断增加新的职能, 为业务部门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满足出版社发展的需要, 为出版社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上一篇:改善医疗服务宣传通知下一篇:初中数学教学能力的培养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