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中的三大培养

2024-09-28

初中数学中的三大培养(通用10篇)

初中数学中的三大培养 篇1

引言

数学思维, 是逻辑思维的展现, 也是学生在接触数学知识之后, 需要具备的一种思维和理念。 数学思维的形成可以帮助学生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 从而有效帮助学生树立理性思维意识, 进而提高学生看待问题的全面性和客观性, 为学生之后的进步与发展提供帮助。

1.通过数学概念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初中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小学数学的延伸, 同时也是小学数学知识的丰富和拓展。 许多学生认为初中数学课程有一定的难度, 实际上是因为其数学思维模式还没有形成, 依旧沿用之前的数学思想进行学习, 必然无法找到学习要领。 针对此情此景, 需要教师逐步引导学生树立起数学思维, 首先就需要通过数学概念教学的方法, 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数学思维。

概念是通过科学的方式, 以最精炼的表达方法, 对大量理性知识进行的一种归纳。 所以通过利用概念,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理论内容。 以“有理数和无理数”为例, 教师当给出相关定义之后, 还需要对其属性进行简单介绍。 充分抓住无理数与有理数之间最大的区别, 即“无限不循环小数“这一特点进行概念界定。 在讲解了这个概念的基础之上, 教师就可以先对概念的含义进行分析, 然后对概念的理解过程进行讲解, 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证明。 只有抓住概念中的重点, 才能引导学生以概念为突破口, 进而形成一系列逻辑思维, 建立起彼此之间的联系。 数学概念的引入与应用, 使得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用于启发与引导学生, 从而培养学生形成较立体的逻辑思维能力。

2.在解题过程中渗透数学思维

初中数学教学与小学数学课程相比, 一个较大的差别就在于初中数学往往需要大量的习题辅助, 所以在解题过程中渗透数学思维, 可以帮助学生从传统的解题模式中跳出来, 进而不再受通常制约条件的影响。 一般而言, 当前培养数学思维的方法就是一题多解, 但实际上, 数学教师还应该树立“一题多变”的思维模式。 比如这样一道题:已知直线k与圆O相交于C、D两点, 在圆O上求一点H, 使得其到直线k的距离最近。

这是比较传统的一种题型模式, 这时候教师就可以适当对题目进行延伸, 其目的一方面是增加题目的难度, 另一方面可以实现知识的拓展与延伸。 于是可以将题目引申为:求与直线k平行且与圆O相切的直线与圆O的切点。 这样很明显就实现了对题目内容的拓展, 教师通过这样的方法能有效引导学生树立起发散思维意识, 进而不断丰富自身的解题多样思维与审题多变方法。

3.通过相关定理、法则推导培养数学思维

在初中数学课程中, 还涉及许多的定理和法则, 而这些法则的推导, 往往也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方法。 虽然当前许多教材都已经直接将定理或者法则呈现给学生, 但是实际上对这些内容进行推导将会非常有意义。 比如讲解 “零指数幂”的相关性质时, 就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练习题, 并且解答练习题, 获得相关的答案。

如计算:10÷10= 102÷102= n÷n= n2÷n2= nn÷nn=

这样计算, 很容易让学生对零指数幂的性质有所了解, 同时在推导与计算的过程中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出来。学生掌握课堂探索的主动权, 从而在思考过程中更积极, 且往往更能细致观察, 掌握记忆格外深刻的结果与知识。

4.通过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进而形成数学思维

由于初中数学题与小学阶段的数学题相比, 具有更高的难度, 因此在解题过程中, 往往需要学生掌握多种方法, 且逐步学会从多个方面分析问题。 这就要求学生逐步形成多向思考, 不断拓宽思维广阔性的能力。 比如许多时候, 代数中的相关解题方法可以有效应用到几何学习过程中, 同时几何解题的一些方法与思路也可以应用到代数学习中。 所以遇到问题之后需要想到与之相应的另一种情况。 解题的时候即便找到了不错的方法, 也要尽可能探究其他方法, 且设想这一方法可以应用到哪些领域和哪些问题。 只有不断拓宽方法的应用范围, 才能使得自己的思维真正实现发散, 进而在之后的数学学习过程中, 形成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为学生之后的进步与发展提供基础与保障。

另外, 思维分散还体现在数学思维与现实生活的结合。 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与引导学生, 在未来的生活中善于利用数学思维解决现实问题。 这样数学思维的培养才能发挥出价值。

结语

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帮助学生利用数学思维解决现实问题。 许多时候, 教师除了要利用概念教学、 定理推导及思维发散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外, 还应该注重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结合。只有真正实现数学的应用, 才能使得更多学生意识到数学的重要性, 进而将数学思维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摘要:学生的数学思维在其数学学习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时其思维的形成往往需要经过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转变。当前数学教学中, 教师除了要教授学生基本的数学方法之外, 更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因此本文针对当前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提出建议与对策, 以期为初中数学教师提供参考与帮助。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思维,培养策略

参考文献

[1]张祎.数学思维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培养[D].河北师范大学, 2006.

[2]吴健.初中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1.

[3]尹莹.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 2013, 29:126.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能力培养 篇2

一、培养学生的新观念、新思想

新观念中不仅包含对事物的新认识、新思想,而且包含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学习,获取新知识才能更新观念,形成新认识。在数学史上,法国大数学家笛卡尔在学生时代喜欢博览群书,认识到代数与几何割裂的弊病,他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的作图问题,指出了作图问题与求方程组的解之间的关系,通过具体问题,提出了坐标法,把几何曲线表示成代数方程,断言曲线方程的次数与坐标轴的选择无关,用方程的次数对曲线加以分类,认识到了曲线的交点与方程组的解之间的关系。主张把代数与几何相结合,把量化方法用于几何研究的新观点,从而创立解析几何学。作为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应教学生会学。“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的掌握,思想的形成,才能使学生受益终生。

二、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在数学教学中主要表现对已解决问题寻求新的解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和创新。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探索未知领域,寻找客观真理,成为发现者,要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这一探索过程,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如关于球的体积,可分为三组,要求第一组每人做半径为10厘米的半球;第二组每人做半径为10厘米高10厘米圆锥;第三组每人做半径为10厘米高10厘米圆柱。每组出一人又组成许多小组,各小组分别将圆锥放入圆柱中,然后用半球装满土倒入圆柱中,从而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半球的体积等于圆柱与圆锥体积之差。球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集公理化思想、转化思想、等积类比思想及割补转换方法之大成,就是这些思想方法灵活运用的完美范例。教学中再次通过展现体积问题解决的思路分析,形成系统的条理的体积公式的推导线索,把这些思想方法明确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才能从中领悟到当初数学家的创造思维进程,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开拓的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情感培养 篇3

新课程改革中, 总体指导思想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 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 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相比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 数学较差的学生由于受到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和智力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在数学学习上感到十分吃力, 成绩不理想, 从而在数学学习中逐渐产生消极情绪, 对于数学学习不感兴趣, 导致数学成绩越来越差。兴趣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学生对数学学习感兴趣, 自然就会付出更多的努力与激情, 学习自然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因此, 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是提高数学成绩较差学生成绩的首要措施。

二课堂教学中针对学困生情感培养的有效措施

1. 创造良好课堂气氛, 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

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 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常用教学手段。教师有针对性地创设具有一定形象性和色彩性的教学气氛,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之中。初中生年龄都比较小, 都有很强的自尊心, 教师要多鼓励、少批评、多沟通和交流, 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之中。特别是平时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 更需要课堂上的鼓励和表扬。

2. 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在以往的数学中, 很多农村教师受到应试教育模式的束缚, 片面地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 在教学中对于学生数学素质培养不够。对于数学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 要想从根本上克服数学学习不好的问题, 需要逐步提高他们的数学综合素质。通过实践、参与、体验和交流合作等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真正地爱上数学。数学探究活动是较为有效的活动组织形式, 可以调动全体学生共同参与,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教师要以探索问题为教学契机, 发掘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如在学习“概率初步”时, 可以布置这样的探究活动:掷一个质地均匀的正方体骰子, 骰子的六个面上分别刻有1至6的点数。请考虑以下问题, 掷一次骰子, 观察骰子向上的一面: (1) 出现的点数是7, 可能吗?这是什么事件? (2) 出现的点数大于0, 可能吗?这是什么事件? (3) 出现的点数是4, 可能吗?这是什么事件?这样就能极大地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上教师还可以采取组织游戏和小组活动等多种方法, 借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3.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端正学习态度

要想让学生多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除了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外, 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首先, 要加强课前学习方法指导。由于成绩较差的学生基础不好, 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很难快速地掌握所学内容, 这就需要学生提前做好预习。特别是书上的例题要提前吃透, 划出自己不懂的地方。这样, 学生明确了自己不懂的地方, 在学习过程中才能有的放矢, 认真听讲, 避免出现以往的因为听不懂而放弃的现象。数学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在预习时, 可能抓不住重点, 教师还可以提前布置预习作业, 来帮助学生有针对性的预习。

其次, 重点指导课堂学习方法。认真听讲是学习的第一步, 学生必须学会集中注意力听讲, 并用数学思维主动思考。因此, 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思维去思考。如在学习《分式》的《从分数到分式》一节内容时, 当x为何值时, 分式有意义。这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已知分式有意义, 就可以知道分式的分母不为零, 进一步解出字母x的取值范围。接着教师可以提出扩展问题, 如题目为:当x为何值时, 分式无意义, 应怎么解题?这样可以使学生一题二用, 也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感受到分式及有关概念。

三结束语

总之, 从兴趣入手, 调动数学学困生的学习热情, 让其爱上数学不是一日之功, 这需要教师善于与学生进行接触和沟通, 因材施教, 结合教学实际不断调整教学方法, 多方位、多渠道、多角度, 从各方面努力, 这样才能真正地改善数学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 情感教育对提高教学效果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在新课程改革中, 对初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要求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 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特别是对于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 通过情感培养来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提高数学成绩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本文从数学教学中的情感培养进行论述, 就如何帮助学困生提高学习成绩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初中数学,情感培养,学困生

参考文献

[1]李斌.新课改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浅析[J].科教新报 (教育科研) , 2010 (12)

[2]孟亚敬.浅谈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的误区[J].学周刊, 2011 (13)

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兴趣培养 篇4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教学 兴趣 培养

兴趣是个体以特定的事物、活动及人为对象,所产生的积极的和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新课程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动力,当我们对数学有兴趣时,就会很投入地学习,而且印象深刻,并能激发人的潜在的数学才能。在初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我认为应当在以下几方面加以注意。

一、让现实生活融入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生的实际,在教学中只有赋予数学以真实的实际背景,才能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形成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态度与情感。

1.榜样教育 引导兴趣

学生刚进入初中的第一堂课,不要急于向学生讲解数学知识,可以让学生收集数学家的成长故事,在数学课上介绍这些数学家,如少年高斯从1到100的速算,华罗庚、陈景润的数学成就等等,既能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引导学习的兴趣。

2.问题情境 诱发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与数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建设、测量、统计、产品的生产、销售、利润的最大化以及旅游中的购票方案等等,都与数学有密切的联系,可以从这些方面着手创设问题情境。比如在乘方的教学引入时,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比较:将一张0.1毫米厚的纸片对折20次与一栋20层的楼房谁高谁低,这既能让学生感受数学中乘方变化的巨大魅力,还能让学生带着问题积极地参与学習,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生活规律 拓展兴趣

华罗庚教授曾经说过:“先从少数的事例中摸索出规律来,再从理论上来证明这一规律的一般性,这是人们认识客观法则的方法之一。”数学中的规律探索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如从生活中的人与人见面握手问题着手,两个人、三个人、四个人直到n个人俩俩见面握手的次数和的规律: ,进而发展到n个队的乒乓球赛的场数,一条线路上的n个停车站的售票样数,从同一顶点的n条射线所组成的角的个数,一条直线上的n个点组成的线段的条数等等。这样,教学中不仅让学生积极参与发现存在的规律,更通过规律的变化应用,发展学生的思维,拓展学习的兴趣。

二、让多种教学方式丰富课堂

课堂教学应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发挥,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使学生富有探究新知,不断进取的精神,这需要教师借助多种教学方式丰富课堂,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1.现代技术 激发兴趣

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更新教育手段,通过创新课件,使抽象的变得具体,静的变成动的,虚幻的变成真实的,既可以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景,又能将学生引入想象的世界,使教材“活”起来,使课堂也“活”起来,能使学生有新颖感、惊奇感、直观感,能唤起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优化课堂结构。

2.参与游戏 浓化兴趣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设置一些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参与游戏中,培养乐趣。比如在方程的教学引入时,老师让学生:将任意一个数乘以2再加上3然后再乘以5,最后减去15的得数告诉老师,老师能迅速的说出这个数,让学生在惊讶的同时也会对新内容产生强烈的兴趣;再如在体会游戏的公平性时设置“抢30”的游戏,既让学生感受到游戏的不公平,又能较强的激发探索其中规律的好奇心,从而能有效浓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3.口诀记忆 促进兴趣

对于一些重要的、常用的、易错的知识点,可以借助一些通俗易懂的简单口诀,方便记忆,并降低难度。如在一元一次不等式中用“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小大大小,端点定好;大大小小,无解可找”方便学生迅速准确的确定其解集;再如初中代数的重要内容:乘法公式中的完全平方公式用“首平方,尾平方,二倍乘积在中央”来帮助学生把握公式中三项的结构特点,这都可以突破难点,促进学生的兴趣。

4.在做中学 提高兴趣

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参与获得的知识,会更牢靠,并能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得成功,树立自信。比如在图形的初步认识中:立体图形的展开图。通过学生将正方体从不同角度展开,画出图形,展示给大家,在展示交流中引导观察,能加深大家对展开图的认识;再如“七巧板”的拼凑,也是学生交流展示,树立自信的好例子。这样让学生在做中学,慢慢感悟到兴趣支撑他们去进一步探索数学现象。

三、让魅力教学贯穿课堂

教师具有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而巨大的,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除了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业务能力外,更重要的是靠自己的高尚师德,靠自己内在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和教育学生。成功的教师不仅是经师 ,而且是人师是学业的导师,是做人的楷模。他以人格魅力言传身教,播种知识,启迪智慧,开发潜能,塑造灵魂,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1.风趣幽默 激励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除了专业、标准、透彻的语言之外,我认为还应该有足够的艺术性、文学色彩和幽默性,这样,其实就是赋予了课堂以艺术活力,使得知识不枯燥,使得学生更富有生活性和艺术性。在课堂上,很多地方能运用文学色彩的语言,并能适时地增加课的艺术性和幽默性,让课堂时时发出笑声,在愉快中接受了知识,同时也让学生乐于学习,不会产生厌学的情绪。让学生与教师之间的隔阂缩小,也给学生足够的与教师交流的空间。这样会通过老师影响学生愉快学习,激励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适时表扬 保持兴趣

学生作为一个有独立思维的个体,对他们的数学兴趣的培养涉及到学习中的每一个细节,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多渠道启发诱导学生的学习心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拓展和保持,方能够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从而有效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效果。

思维能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培养 篇5

要使学生学好数学必须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水平,全面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思维能力主要是指:会观察、实验、比较、猜想、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会用归纳、演绎和类比进行推理;会合乎逻辑地、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能运用数学概念、思想和方法,辨明数学关系,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数学思维是对数学对象,包括空间形式、数量关系、结构关系等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的间接反映, 并按照一般思维规律认识数学内容的理性活动。

一、重视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

概括, 就是把从部分对象中抽取出来的部分属性推广到同类对象中去的思维过程, 或者说是由感性知识的改造到理性知识的形成的思维过程。教育心理学指出,没有概括,或者只有感性概括而没有理性概括, 认知是无法实现的。这就是说,“概括”是正确思维的实质。因此,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就要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概念是构成数学知识体系、形成数学思想方法、进行逻辑思维的第一要素。所以,我们首先应在数学概念和原理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入和概括经验的丰富, 教学中还应注意引导学生主动独立地进行包括自己展示实例在内的概括,逐步提高学生的概括水平。重视知识形成过程中的概括,还应体现在知识产生之后,引导学生将已经获得的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造性思维要求具有独特性、求异性、批判性等思维特征,而敏锐的观察力正是创造性思维的起步器。新课标强调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去探索、掌握新知识。这恰好为教师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提供了良好的途径。 笔者认为,教育工作者应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并互相交流观察结果的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数学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培养、发展学生的观察力。

首先,督促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并培养他们良好的观察力。其次,新知识的产生除去推理外,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另外,还应指导学生掌握一些想象的方法,如类比、归纳等,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就是通过归纳提出来的,而仿生学的诞生,则是类比联想的典型事例。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活动中的思维方式, 但它不是某一具体的思维方式,而是多种思维方式的综合体。创新过程中既需要发散思维,又需要聚合思维;既需要直觉思维,又需要分析思维;既需要逆向思维,又需要正向思维。创新思维决定了一个人的创新能力,是创新素质的核心。教师可以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开放性命题和解题反思等形式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 教师通过这些形式,可引导学生全方位和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初中数学课程改革给教师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教师只有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具备创新意识, 改进教学方法,充分挖掘课堂教学潜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师生共同配合,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乐趣,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它主要表现在使学生能根据事物的变化,运用已有经验灵活地进行思维,及时改变原定的方案,不局限于过时或不妥的假设之中,因为客观世界时时处处在发展变化,所以它要求学生用变化、发展的眼光认识、解决问题。“因地制宜”是思维灵活性的表现。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加强学生的基本技能技巧的培养,加强学生的数学方法的培养,加强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以及加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达到发展学生思维灵活性的目的。另外,发散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多变,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这种思维方法要求从一个目标或思维起点出发,沿着不同方向,顺应各个角度,提出各种设想,寻求各种解题途径分析和解决问题。发散性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可以有效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是进行发明创造所不可缺少的思维品质。在解题时通过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的训练,可以达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目的。

四、加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思维活动中善于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和精细地检查过程的思维品质。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的批判性指的是对已有的数学表述和论证提出的见解, 能独立思考,不盲从,不轻信。“具有这种思维品质的人在解决问题时能不断地验证所拟定的假设,获得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它和创造性思维存在着非常大的关联”。由此不难发现,要具有创新精神必须具备批判性思维方式。思维的批判性来自学生对思维活动各环节、各方面的调整、校正,即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的“调整”“校正”又来自学生对问题本质的认识。只有深 刻地认识、周密地思考,才能全面正确地作出判断。思维的批判性是指思维活动中善于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和精细地检查过程的思维品质。 教学过程中利用选择题或判断题进行正误的判断,对计算题的验算,对解方程(组)、解不等式(组)与解答题的检验等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 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而且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兴趣培养 篇6

1.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有了学习目标, 学生才知道学什么, 怎样学。

2. 创设问题情景, 激发求知欲

“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教师创设情景导课, 利用情景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 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更能在几分钟之内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教学时可用以下方法导入:

(1) 以听导入

心理学上说:“听觉是大脑接收信息的一大主要来源。教学时可联系生活实践, 把学生轻松地引入新课。例如, 我在讲“旋转对称图形”时, 先给学生讲一段故事:一罪犯偷乘一辆小汽车出逃, 车主当即发现便向公安机关报案, 报告了车牌号为10609.。公安机关组织警力追查了两个小时未找到, 怀疑罪犯对车牌做了手脚, 估计车牌号换为60901了, 于是很快找到了车, 并逮捕了罪犯。问:车牌号是怎么变成了60901的?民警为何这样估计?车牌号“10609”有何特点?与图形旋转有关吗?通过这一有趣故事, 创设了能够联系新旧知识的情景, 让学生自主学习, 生成新知。

(2) 以看导入

学习最好的方法莫过于“亲眼见”, 教学时可采取实物展览、投影、录像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从而快速进入新课学习。例如, 我在讲“生活中的轴对称”时, 先播放多媒体——教材中的导图, 让学生欣赏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 以玩导入

好玩是少年儿童的天性。教学时, 让学生参与“说一说”、“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 使他们的手、口、脑在课始便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学生的思维活动将同教师的讲课交融在一起, 在活动中掌握了知识。我在教学《中心对称》的第二课时时, 让学生先做游戏:两个人轮流在一张正方形纸板上摆放硬币 (或围棋子) 。

游戏规则:每人每次摆放一枚硬币, 所放硬币大小相同, 硬币不能重叠, 也不能伸出纸板边缘之外, 摆好后不许移动。

取胜标准:经过多次轮流摆放, 直至最先摆放不下硬币时, 谁就算输, 另一人胜。

问:你发现了取胜的秘诀了吗?这与中心对称的知识有关吗?这样,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3. 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让学生动“智”

教学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努力激活课堂教学, 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教师不能一味地一人说, 学生听, 而应该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引导学生自主地去学习思考, 探究发现, 交流合作, 解决问题, 使之在自主研究中学会学习, 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1) 精心设问, 诱学生“自动”。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 更是一种教学艺术。好的提问能通过巧妙的激疑设问, 使学生心中产生疑窦, 引起积极的思考。创设问题情景, 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例如, 我在讲矩形定义时, 问:为什么不说“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让学生通过议论得出:“由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知, 有一个角是直角, 则其余三个角都是直角。当然, 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 一定是矩形。但是, 不必要这么多条件来下定义”。从而使学生轻松地理解了矩形的定义。

(2) 铺设平台, 让学生“互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 不再是“一枝独秀”了。教师们追求“百花齐放春满园”的氛围。学生只有在“互动”学习中, 才能“百花齐放”。教师教学时, 要有意识地搭建一个愉快学习的平台。

如, 我在讲轴对称的认识时, 让学生探讨:线段和角是轴对称吗?指导学生先在纸上画出线段及它的中点, 再过点画出与垂直的直线, (如图所示) , 沿直线将纸对折, 看看线段与是否重合?

(3) 练中求“活”, 激学生“联动”。数学科的教学应体现精讲精练, 练中求“活”, 引起学生思维和创造, 给学生“跳起来摘果子”的机会。因此, 教师应做“活”练的导游, 创造一个让大家齐动的练习环境, 让每个学生都成为主角, 尽可能让每一颗心都飞翔起来。例如, 在讲完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后问:把一张长方形纸条沿对角线折叠 (如图所示) , 重合部分是什么形状?为什么?这样, 能让他们获得自主探索数学知识成功的情感体念, 从而促进他们在更高层次上产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内动力。

4. 趣味结课, 叫学生动“情”

教学中, 应精心设计课尾, 利用课尾的教学活动, 再次激起学生的思维高潮, 使知识得以延伸和强化。例如, 在讲完轴对称的认识后, 让学生“利用两个等圆、两个全等的等腰三角形、两条长度相同的平行线设计一个轴对称图形 (如图所示) , 并加上一两句贴切、诙谐的解说词”。并让设计好的同学上讲台展示, 再让大家评比。这样, 既巩固了知识, 又检查了学习效果。不仅可以收集到有关本课教学效果的大量反馈信息, 还能及时纠正学生中出现的错误。而且, 让学生以愉快的心情结束本课。

初中数学中的三大培养 篇7

一、数学交流能力的内涵

所谓数学交流能力就是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把理解基础知识, 掌握一定技能技巧的过程“表里如一”地说出来, 让别人理解, 并互相交流对于一个问题的看法, 达到掌握知识, 提高能力的目的。也就是说, 数学交流能力是一个对于信息接收、加工、再传递的反复的复杂过程。其交流的形式主要有语言形式、动作形式、书面形式。在交流过程中, 学生可以锻炼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数学交流能力在初中数学教育中的作用

(一) 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良好的数学交流能力能完善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取长补短, 进而达到对知识的正确认识。因为学生们来自不同的家庭, 有着不同的学习背景, 所以学生们对同一个问题会有不同的认知角度, 不同的认知水平, 不同的认知方式。而要最大限度地消除差异, 达到对知识的正确认知, 就需要学生、师生进行广泛的交流, 各抒己见, 集思广益, 从而使学生对于知识形成全面的、完整的认识和理解, 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二) 有利于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

众所周知,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那么数学语言就是数学思维的载体, 数学思维是在数学语言的不断锤炼中潜移默化地形成的。也可以说, 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重要表现形式。与外部语言活动相比, 内部语言活动缺乏一定的条理性和逻辑性, 具有跳跃性、简化性等特点。而数学思维就是在这种简化了的系统 (系统中省略了很多具体的中间环节) 中慢慢“生根发芽”的, 而也正是数学思维的这种特点, 对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跳跃很多中间的环节, 让学生会突然领悟数学知识的某些本质, 进而快速地得出一定的结论, 做出初步的判断。然而此时的数学思维多呈现一种混沌、模糊的状态。作为教师, 如何“拨开迷雾”, 使学生清晰地认识事物呢?数学交流就为学生通向光明大道指引了方向, 提供了一个把内部思维外化为具体语言的途径, 即通过交流实现数学思维的外化。在交流中学生们不断对数学思维进行再次的加工、处理, 从而达到理清思绪, 提高认识的目的。一旦学生们通过自己的语言把数学思维的过程或结果表达出来, 那种潜藏在心中模糊、混沌的思维才能慢慢清晰明朗, 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不断的提高。

(三) 有利于促进情感教育

从数学的发展史来看, 数学知识不仅凝结着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成果, 而且更凝结着包括情感、意志、能力、思想、品德等在内的人类的主观精神。数学知识不断更新、拓展, 发展到现在, 也兼具了很多自然、社会、历史、人文等丰富的文化内涵。数学课堂教学不仅是要传授学生一定的知识, 还应该注重对学生认知能力和情感体验的教育。也就是说, 通过数学学习, 使学生接受数学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达到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进而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均取得进步和发展。因此, 情感教育是数学教育过程中重要的环节, 不能从教育过程中隔离出来。只有彼此之间真诚的互动和交流, 才能使情感教育达到最佳的效果, 进而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形成积极客观的学习态度, 保持愉快的情绪, 体验数学知识的无穷魅力和奥妙。

三、培养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策略

(一) 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交流氛围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教学过程是教师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营造一个人人都能参与的、平等对话和交流的学习环境, 使得师生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 共同得到提高。

(二) 加强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

数学语言是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载体, 他们最终都需要通过数学语言表达出来, 取得他人的认知和了解, 并在不断地交流、讨论、应用的过程中得到巩固。因此, 要进行良好的、有效的数学交流, 就必须提高学生对于数学语言的掌握能力, 丰富、完善学生的数学词汇, 培养学生正确、完整地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内容的能力, 并逐步实现数学语言和日常交际语言的沟通, 能用平实的话表达深刻的数学内容和思想。在教学中, 提高数学语言能力可以做以下两方面尝试。

1. 让学生“说”数学。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有意注重对学生“说”数学的能力进行培养, 可以是课堂上通过教师提问的方法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的思路, 可以组织学生们互相交流看法, 表达意见。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 一个知识, 你说出来之后, 就能更好地理解它。不管是用哪种形式, 教师都要注意时刻对学生的数学语言进行指导, 使其规范化、科学化、日常化, 进而成为学生们在数学学习中最熟悉、最基本的交流方式。教师最重要的职责就是为学生营造一个可以说数学的环境, 让学生畅所欲言, 能正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理解他人的思想。

2. 让学生“写”数学。

书面语言是数学思维的另一个重要载体, 在课堂活动中, 教师可以尽量提供给学生说数学的平台, 而在课外教师则可以通过让学生“写”数学, 进一步巩固认识, 抒发心得, 进行反思。即用文字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数学思想和认识。“写”数学的常见形式有作业、测试、数学日记等形式。教师应在实践中对“写”数学的方式方法进行探索,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初中数学中的三大培养 篇8

一、抓住学生思维能动性, 重视问题分析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 具有能动探知新知、解答问题的内在积极性。初中生作为处在特殊阶段的学习个体, 在学习活动中具有一定主体能动性, “善思, 好问”是他们思维能动性的生动表现。而思维能力是学生解题能力提升的先决条件。因此, 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 要注重学生思维分析能力的培养, 抓住学生思维分析的规律和特点, 设置问题教学情境, 指导学生开展问题分析思考活动, 通过锻炼和实践, 实现学生问题分析思考能力的有效提升。

问题1:如下图所示, 在△ABC中, BD、CE分别是△ABC的AC、AB边上的高, 过D作DG⊥BC于G, 分别交CE及BA的延长线于F、H, 求证: (1) DG2=BG·CG; (2) BG·CG=GF·GH。

这是在“相似三角形”问题课教学活动中, 教师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 结合三角形章节知识体系及内涵设计的问题情境。学生在分析思考问题活动过程中认识到, 解答该类关于三角形方面的问题, 首先要准确抓住三角形方面的性质和定理, 同时能够找准三角形知识点之间的深刻内涵, 从而通过建立等量关系进行问题的解答。这样, 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深刻性和全面得到了训练, 为解题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二、抓住解题方法规律性, 重视探究问题解法能力的培养

教学实践证明, 解题方法是学生有效开展问题解答活动的“钥匙”, 其解题方法具有的规律性和典型性。因此, 初中数学教师在问题解答过程中, 可以将问题解法传授作为解题能力培养的重要抓手, 利用学生探究的能动性, 设置具有典型性的问题案例, 在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和指导他们开展有效探究问题活动, 使他们在解答典型问题案例中“由此及彼”, 实现类似问题的有效解答。

如在解答“问题1”案例时, 教师可采用“学生探究, 教学指点”的教学方式。这样, 学生在分析问题条件时, 就可以根据问题条件中揭示的内容, 借助解题经验, 通过“证明 (1) 证△BCG∽△DCG; (2) 证Rt△HBG∽Rt△CFG”进行问题的求证。然后, 师生开展总结解题思路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解题经过进行问题解法的总结梳理, 从而得出该类型解答时的一般方法:“借助于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 通过割补法”。学生解题过程如下:

证明: (1) ∵DG为Rt△BCD斜边上的高,

三、抓住反思评价互补性, 重视问题评价反思能力的培养

学生解题能力受自身学习能力和智力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和制约, 会出现“当局者迷”的现象, 不能对自身存在不足进行及时认识和改正。因此,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可以将评价教学作为学生解题能力提升的重要补充, 设置评价性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开展评价辨析问题活动, 实现在评价反思中解题能力的提升和解题习惯的养成。

如在教学“已知抛物线y=x2-2x-8。 (1) 试说明该抛物线与x轴一定有两个交点。 (2) 若该抛物线与x轴的两个交点分别为A、B (A在B的左边) , 且它的顶点为P, 求△ABP的面积”时, 教师在学生解题基础上设置“ (1) 解方程x2-2x-8=0, 得x1=-2, x2=4。故抛物线y=x2-2x-8与x轴有两个交点。 (2) 由 (1) 得A (-2, 0) , B (4, 0) , 故AB=6。由y=x2-2x-8=x2-2x+1-9= (x-1) 2-9。故P点坐标为 (1, -9) , 过P作PC⊥x轴于C, 则PC=9, ∴”的解题过程, 引导学生开展解题过程辨析活动。这样, 学生在辨析解题过程中, 通过“辩”和“说”, 对二次函数的解题方法和策略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掌握, 加快和促进了学生解题习惯的形成。

参与意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培养 篇9

关键词:参与意识 数学教学 学习 良好习惯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c)-0215-01

学校教育活动靠的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具有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作用。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方法已经被摒弃,把得出理论的全过程展示出来成为标准,同时,此过程会让学生的参与意识得到提高,达到了学和能力提高的双层效果。学生的参与情况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学生不仅要有参与意识,还要对此加强培养,让学生在课堂上成为主角,这是顺应现代数学教学趋势的。所以,为了让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更有效率,在课堂学生需展示出个性,积极思考,手脑并用。

中小学生年龄偏小导致他们对学习没有掌握主动权,很是依赖教师,惯性得跟随教师运转。没有学习计划,课前不预习,上课忙于记笔记忽视对知识的理解,或呆坐听讲,不会上课都是依赖心理的表现,这也表明学生没有参与意识,不会主动学习。

1 明确角色

在课堂上起主导作用的教师,既是组织者又是点播者,老师所扮演的角色会直接影响对学生及其参与意识的培养。 传道、授业、解惑者的形象不在是现在教师唯一的形象,示范者、评价者、欣赏者、学习的顾问和朋友更能体现现在老师的形象。教师要转换思想,拉近与学生在心理上的距离。此外,教师要根据情境的不同,转换扮演的角色,成为一个学生喜欢的辅导员。

2 在数学课堂上,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让他们主动、自由、快乐、有效地学习

2.1 要学生勤于动脑,善于发言,需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情绪低落的人,想象力只有平时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少,这是心理学家得出的结论,因此,教师应以宽容友好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老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亲和的对话平台和沟通渠道,应在数学教学中建立起来,给学生平等、民主的感觉。对待问题不要独裁,教师和学生进行直接的讨论,了解学生,若学生的想法是无误的,就要表扬和赞许;若观点有错误,要适度地指正他们的观点。在数学课堂上,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应主动地学习发挥主体作用,在参与新知识的思维过程中时,学会独立思考。在讲解新旧知识的联结处,知识的疑难处,思维的干扰处时,教师应给以适时的启发,引发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想问题。等学生思考结束后,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和大家分享计算的原理,概念的形成,公式的推导,解题的思路,而不是轻易否定学生的独特想法。相反,还要鼓励学生有自己的个性和独特的地方。学生只有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才能深刻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做到思有源、思有序、思有获、思有创。

2.2 让学生在讨论交流的氛围中学习,养成良好的课堂习惯

学生是数学课堂的主人,所以教师要在课前做好内容地安排。每个学生对事物的理解都有自己的方式,所以不同的学生看到的事物的方面也是不同的。对于教学中的重难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发挥学生的优势,此过程中,学生会相互启发,相互讨论、学习,思维也会在集中中发散,再在发散中集中,集体的智慧和个人的思维都会得到发展。学生相互交流和借鉴,会在小组或者集体内形成一张交互的思维网络,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可以通过动手、动脑,发展其创造力,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学生中的老师,要做到不轻易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表态或下结论,不压抑学生出现的错误,而是鼓励学生敢于展现,不怕出错,敢于面对问题、和失败,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群体交流与讨论中自我发现,知道自己的在思考过程中出现的缺陷和在理解、解决事情时的不足之处。学生亲自经历了,积累了相关经历,体验了相关的过程。对于学而言,养成良好的课堂习惯,表现在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主角的地位、独特的性格;于教师而言,良好的课堂习惯,就是与学生分享了理解,是在专业素质提高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是生命活动的一种,教师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

2.3 鼓励学生善于动手实验

数学既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又是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是数学实验。数学实验就是动手算一算、画一画、量一量是中科院院士张景中的观点,对一个题目只想是不得如其门的,需要动手做作获得认知。与其苦苦思考,不如利用转化,用数代替字母,用图形解决几何问题。如学习“轴对称图形”时,让学生动手折纸,欣赏自己亲手制作的美丽的作品,高兴和成就感就会产生,求知欲也会伴着产生,进而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勾股定理可以通过用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进行拼图实验,加深学生对勾股定理的理解;让学生利用两个圆做相对运动的方法,总结归纳两个圆的位置关系及其判定,学生既掌握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也深刻了解了相应知识的形成过程。此过程中,学生通过数学实验获得了大量的感性认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同时,还因右脑得到了开发而引发奇思妙想,和大胆的猜想与创新,把学到的知识化为己用,让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增强。

总而言之,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场所是课堂,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走出传统教学的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师生共同创造,激励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参与、实践、等活动,让课堂成为学生赏心乐学、奇思妙想的殿堂。

参考文献

[1] 张艳花.浅谈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学周刊,2011(21):168.

[2] 肖世渠.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前提[A]//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2009.

[3] 罗德成.初中数学自主学习教法初探[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南卷),2010.

[4] 唐永.初中数学学优生的学习策略及教学策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初中数学中的三大培养 篇10

一、初中数学课程的新变化

1. 注重知识来源, 激发求知欲

在新课标中, 每一章节在引入新的知识时, 都注重新的知识来源, 让学生知道要学新的知识是由于要解决新的问题的缘故, 例如在反比例函数一节, 课本从同一条铁路线上, 不同车次列车的运行速度有快有慢, 运行时间有长有短。但两者的积却是一个常数———两地之间的路程。具体说明了引入函数的必要性, 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 创设情景, 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课本亦相当重视提高学生自己动手,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几何教材中, 就有让学生自己动手, 通过实际操作得出几何中立体图形的初步概念的实验课, 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促进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中考中亦有类似的题目, 如, 用两个相同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可以拼出多少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

3. 注重培养学生对数学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欠缺, 要想学好数学是相当困难, 如证明:切割线定理, 这是同学们都知道的结论, 但是由于不知道怎么样去书写、表达, 得不到分。新的教材就非常注重对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要求对定义、概念、定理、公理以及命题的复述要严格, 增强学生对数学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二、近年中考命题的变化

1. 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中考试题看, 重视对“双基”考查, 加强对数学能力的考查, 试题强调应用性, 开放性与创新意识, 试题新颖, 具有很强的时代气息。例如:2008年河北省中考试题:

例1研究所对某种新型产品的产销情况进行了研究, 为投资商在甲、乙两地生产并销售该产品提供了如下成果, 第一年的年产量为x (吨) 时, 所需的全部费用y (万元) 与x满足关系式, 投入市场后当年能全部售出, 且在甲、乙两地每吨的售价p甲、p乙 (万元) 均与x满足一次函数关系 (注:年利润=年销售额-全部费用) 。

(1) 成果表明, 在甲地生产并销售x吨时, , 请你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甲地当年的年销售额, 并求年利润w甲 (万元) 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 成果表明, 在乙地生产并销售x吨时, (n为常数) , 且在乙地当年的最大利润为35万元。试确定n的值;

(3) 受资金、生产能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某投资商计划第一年生产并销售该产品18吨, 根据 (1) 、 (2) 中的结果, 请你通过计算帮他决策, 选择在甲地还是乙地产销才能获得较大的年利润?

参考公式:抛物线y=ax2+bx+c (a≠0) 的顶点坐标是

例2 2001年中国足球队实现了中国人44年的梦想, 打进了2002年韩日世界杯, 他们在世界杯预选赛8场比赛中, 胜的场次是平的场次与负的场次之和的3倍, 且平的场次与负场次相等。已知胜一场得3分, 平一场得1分, 负一场得0分, 求中国队的总积分是多少?

2. 注重实际动手获得知识的考查

中考中注重对学生通过实际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查。如, (1) 请同学们在已知三角形中截取一个三角形与已知三角形相似。 (2) 已知一条河流的同侧有A、B两村庄, 如果要在河边建一供水站, 应如何选址才最节省通水管?

针对中考命题的变化, 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⑴注重提问的设计问题, 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习惯;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独立思维习惯。

上一篇:德育课主体性教学下一篇:建设成本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