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论文:创设思维环境 培养思维能力

2024-07-28

小学数学论文:创设思维环境 培养思维能力(共15篇)

小学数学论文:创设思维环境 培养思维能力 篇1

【摘要】

文章研究了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在实践中如何提高小学生思维通力的具体策略,包括:通过语言训练,提高学生思维的逻辑性;通过游戏化生活化教学,进行思维的形象到抽象训练;通过速算训练,强化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最后总结了实验中的应用效果。

通过以上的具体训练方法,在实验班级中进行三年实验,效果明显,学生整体思维能力较普通班级有一定提高。

且在语言表达、思维的活跃性、连续性、深记得性等方面均有明显优势呈现。

小学数学论文:创设思维环境 培养思维能力 篇2

一、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习兴趣反映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可以使学生对未知的问题进行思考与研究,发扬反复求索、刻苦钻研的精神.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尤其要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在教学中寻找新颖有趣的教学方法,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其他学科产生联系,使课堂教学变得丰富饱满,再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全面参与到数学学习中, 学生就会产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学习兴趣也就得到提高. 例如:三角形全等的边角边(SAS)公理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一起用作图工具作出一个三角形ABC,∠B = 30°,边AB = 4 cm,另一个边BC = 6 cm,然后将这个三角形裁剪下来,与周围同学的三角形作比较,结果发现自己的三角形和别人的都可以重合. 随后再改变三角形的角度大小和边长长度,剪出其他的几个三角形,此时学生发现不论角度和边长如何变化,自己所剪出的三角形都能够和其他人的完全重合, 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作出思考和总结,得出“SAS”公理:两条边和一个夹角分别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 实际中的动手操作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激发起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在活动中加深对概念与性质的理解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通过数字和图形来表达数学意义,学生很难直接理解其中的专业术语和深奥思想,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 做到化虚为实,充分运用与数学有关的教学器械,让学生依据实体对所学内容产生印象,对课本中抽象的概念、公式进行理解并形成记忆.初中学生年龄尚幼,所学尚浅,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强,需要通过亲身参与和操作才能对概念进行理解与记忆,教师切不可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让学生对公式、概念死记硬背,这样做的效果非常不理想,一定要开展广泛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而获得经验, 对所学知识形成自己的理解. 例如,“有理数的乘方”的教学活动可以设置这样的内容:把折纸作为课堂的先导部分,让学生拿出一张白纸,假设白纸的厚度为0.1 mm,把它对折10次,问厚度是多少毫米? 对折20次呢? 学生一般会使用笨的办法,把0.1 + 0.1算出来,得到对折一次的厚度,然后一直算到对折10次后的厚度,经过繁杂的计算之后终于算了出来,但是这种方法显然不是最好的办法,费时又费力,也容易出错,更别提对折20次之后了. 教师此时引出“乘方”的概念,用乘方算出对折20次后的厚度,结果为104.8576 m.

三、在实验型思维情境中培养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活动之所以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因为动手操作能够刺激大脑皮层,带动大脑参与思考,参与活动时手脑并用, 达到动手能力与思维能力同步锻炼的效果. 教师在教学中要拓宽教学范围,多加介绍数学知识相关的背景故事、实际背景等,演算所学概念、公式的推导过程,讲述数学家的生平事迹与奇闻轶事,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提供一个具体化的环境, 方便学生接受并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让学生的思维经历一个逐渐变好的过程, 精确度得到提高,逻辑性变强. 学生了解了数学知识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也就自然明白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增加了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例如,在等腰三角形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画出一个普通的三角形ABC,再画出角A的角平分线,角A对边BC的中线和BC边上过点A的高,再变化顶点A的位置,观察三条边和边AC、BC的长度变化情况, 当AC = BC时, 三角形ABC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如此的问题情景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活跃学生的数学思维, 当学生发现AC = BC时,三角形ABC的三条线段重合在了一起,教师要及时作出等腰三角形性质的介绍与总结,证实学生的思考成果.

综上所述,课堂活动的有效运用可以收获高效的教学成果,在数学教学中,给课堂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活动,在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更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中, 应该广泛开展与教学相关的实践活动, 创设合理的问题情景,将抽象的知识转变为具体的事物,让学生在具体直观、形象生动的活动中理解并学习数学内容,从而不仅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更激发学生对数学课堂的浓厚兴趣,从而极大地提升数学教学的效率.

摘要: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获得要通过数学实践活动来实现.传统的题海战术遏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贯彻新的教学精神,创设教学实践活动,给学生实际动手的机会,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论文:创设思维环境 培养思维能力 篇3

其实任何复杂的事物都是由简单事物组成的,数学概念也是如此。在教学新知识时,我们可以先复习有关的简单概念,再把这几个简单的概念综合成新的概念,这样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对小学生而言,通过实验操作和具体感知可以帮助他们掌握数量关系,先在具体形象水平上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然后逐步到抽象的逻辑思维。我们都知道知识是通过主客体的相互作用而获得的,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主体不断改造原有的认识结构而形成新的认识结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把发展学生的智力作为第一目标,强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活动中主动地探索知识和发现规律。教师对学生知识基础的了解要做到了如指掌,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然后按照知识结构发展的连续性,有针对性地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运用思维更好地理解新知识,掌握新内容。由此可见,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不是机械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帮助学生用思维掌握新的知识。小学数学教学中课本上的题目和学习过程都要学生找出一个正式的、固定的答案,学生也习惯了得出一个答案,作业也就完成了,无需思考,这种学习和训练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必要的。但是对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这是不够的,教师还应重视学生的思维培养,使学生的思维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广泛性。

探索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规律和方法,是小学数学教学和教研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为此,我校数学教研组确定了以学生的实际为出发点,以取得更高的教学效益和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标,遵循知识的逻辑能力所成的规律,进一步钻研、分析教材,抓住知识核心,合理安排教材,力求教学实效的教研,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我认为要在教学中抓住教材核心,改革备课方法,删除繁杂,进行简单有思维的教学。为了适应新的教学要求,我们首先要从科学的备课入手,端正教育思想,确定新的方法,明确教学要求,做到教给学生知识的核心和学习知识的方法,要有启发性的练习,教学形式要新颖,条理清晰,让学生更好地运用思维能力理解并解决数学问题.

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形式是课堂教学,教学中很多学生注意力集中,不能完成思维理解,我们就应该多进行情境教学,吸引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课堂结构是指进行一堂课的各个组成部分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旧的课堂教学氛围结构松散,教学陈旧,教学效率不高,突出表现在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现在我们主要体现为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多思考,生生互动,小组合作等。

在教学中,我也发现其实学生的潜力很大,但要让学生理解问题,方法很重要。我们现在的教育方式很落后,没有开发学生的理解思维能力,这样有时会适得其反。有的老师也会反问:“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学生学习的东西不是很多吗?”我认为学生学的东西虽多,但大部分是硬记的,阻碍了他们的智力发展,学生在没有进学校之前非常喜欢问为什么,这说明他的求知欲望非常高,对什么都感兴趣,是什么原因让学生渐渐地不再问问题了呢?是不是教师封闭了学生的智力,让他们的思维不再活跃呢?我们都知道鼓励出人才,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多鼓励学生,而不是训斥他们,否则学生满腔的热情会被泼冷水,今后即使不会做的题也怕问老师。虽然学生对一些问题的想法有些天真,幼稚,但却表现出很强的灵活性、多样性;尽管他们的一些想法很可能与问题的解答不着边际,但他们敢想,敢说,敢于思考,没有任何顾虑。教学中我们要充分看到学生这方面的优势,鼓励他们积极思考,不能压制或限制他们的积极思维,而要保护和发展他们思维的灵活性。一个好的问题应该有多种提问的方式,简单的变化就可以使其扩展,变成新问题,这样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一道应用题也是可以多变的,改变题中的条件或数量,就能变成另一种新的思维方法。在学习中,学生的思维往往是开阔的,对问题的回答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为了培养学生的发展思维,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积极探索,引导学生从新的途径思考问题,而不是仅仅满足于做出的答案,要想一想是否还有比这更好的解答,探索各种解答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这个经验,教师要根据不同对象、内容、任务选择教学方法最优化的最佳结合。好的教学是以教师的积极性调动全体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我们教师要善于设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要重视必要的讲解,深入浅出,精心设计练习,通过不同层次练习的反馈,帮助学生作出自我评价,并有效地发展学生智力。此外也要注意重视习惯、兴趣等,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难学为易学,从而深化学习效果。

小学数学论文:创设思维环境 培养思维能力 篇4

2.1激发学习者的兴趣,调动思维的积极性

数学思维能力是学生的一种综合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利用一些方法训练学生,培养他们具备综合的数学思维能力,像逻辑思维能力、直觉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保持学生对学习的劲头,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他们对数学产生兴趣。小学阶段的学生自我控制力很差,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相对较短,为了让他们能够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增加锻炼的时间,就要让他们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一方面,小学数学教师要主动观察学生,让他们感受到被关注和存在感。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促使学生对数学产生热情。试想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总是一脸严肃,态度过于严苛,对学生的一点小错揪住不放,动辄就在全班同学面前批评教育,不懂得尊重学生,这种学生又怎么会对数学产生兴趣?另一方面,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将课堂气氛弄得活跃起来。小学生的好奇心很重,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利用一些手段设置一些有利于课堂氛围的场景,让学生置身其中,融入到小学数学学习中。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小学数学学习中,收获一定的学习成果时,就会让他们感到开心和喜悦,这样就会对小学数学产生好感,能够调动他们的思维积极性。

2.2开放式的教学模式,重视思维品质教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做好引导者和朋友的身份,在传授知识和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时,要以开放的教学模式展开教学活动。在开放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独立思考问题,发展思维,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过于单一和死板的教学模式会让学生的思维机械化,不能灵活的运用,形成可怕的思维定势,不利于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学习数学定义、公式的时候,可能很多教师就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告诉他们在解题过程中套用公式就可以找出答案。这种方式在一些情况下是可行的,但是它也阻挡了学生们发散思维的形成,不能灵活用脑,只是在机械化地背书,而不是学习知识,到最后学生们只是练就了好用的记忆力,而没有形成真正的数学思维能力。还有,在求长方形的周长的时候,其实是有多种解答方法的,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看谁的方法多,拓展学生的思维广阔性,加深他们的理解力。

2.3利用多种教学方法,促进数学思维发展

小学数学这门课程具有很强的抽象性、逻辑性,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将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数学知识清楚地讲授给学生,促进他们数学思维的发展。首先,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利用简单的比较法,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学习体验。小学生的思维方式很简单,教师在教学中也应首先使用适合他们的.方法,让他们能够轻松掌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成就感,从而增加他们学习的动力。比较法很简单,就是找两个题目,分别让学生求出答案,并将两个题目进行比较,从中悟出道理。其次,教师可以利用图形演示法,使得学生将数学问题在推理中消化解决。与其它学科不同,小学数学可以利用图形演示法得到一些问题的答案。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进行图形探索,一步一步地进行推理,找出数学中存在的关系定理。最后,教师可以利用小组合作法,促使学生利用集体的力量整合自己的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思维能力不同的学生分配在一个小组,让能力强的学生带动能力差的学生,相互讨论研究,相互取长补短,并让他们对各自的思维进行思考、分析,在这样的合作讨论中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3结语

综上所述,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对他们日后的数学学习具有重要的帮助意义,促进小学生形成综合的数学能力是新世纪义务教育的基础目标。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运用教学技巧,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教授课本知识,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持久的学习动力,重视思维品质的培养,进行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并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习到真正的数学知识,形成较强的数学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秀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05):59~61.

[2]安振玺.趣谈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科技信息,(31):222.

小学数学论文:创设思维环境 培养思维能力 篇5

关键词:数学教学;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分析

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综合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数学知识,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逻辑思维能力,满足学习的需求。在新课改背景的影响下,教师就要做好思考工作,更新教学手段与方法,认识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一、坚持以人为本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思维有着多样化的特点,且小学数学也是小学阶段教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就是逻辑思维能力。可以说教学活动就是针对教师与学生来进行的。首先,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其性格与学习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且数学知识又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从这一阶段学生的特点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实现有效学习。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同时也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其次,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中的指导者,要及时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过度向学生讲授数学知识,并不关心学生是否能够接受,且对于学生来说,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就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针对这一现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创新教学理念,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思维,通过自主学习提出自己的看法,提高师生之间的交流效果,保证数学课堂的亲和性,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1]。如,学生在学习“三角形的认识”的过程中,教师就要给学生展示出色彩比较鲜艳的图片,同时还要包含不同的三角形、正方形以及长方形等,引导学生进行分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入手,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中去。同时教师还要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为学生创设出相应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通过情境的影响,可以让学生产生质疑。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还要及时到学生身边,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创设出真实的教学情境

只有借助真实的教学情境,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活跃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坚持从教学内容出发,给学生创设出适宜的教学情境,同时还要保证教学是从学生生活出发的,这样才能让学生将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从教学内容上进行设计,融入生活情境,给学生营造出适宜的学习氛围,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活跃性,帮助学生主动进入学习,保证课堂教学的活力。其次,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关注好细节问题,突出教学的真实性,借助教学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对于教师来说,就要及时关注教学活动,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正确地引导学生,培养好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2]。如,在教学“找规律”的过程中,教师要先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如你们知道什么是排列吗?借助问题教师就可以从学生体育活动的排队上入手,选择几名学生到讲台上,按照不同的情况来进行排队,以此来引导学生思考。在这种教学情境的影响下,可以促使学生进入思考中去,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在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就要选择学生来说出讨论的结果。借助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引入新课知识,这样也就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正确面对每一个学生,同时还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避免差异对待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造出相应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展现自我,以此来帮助学生实现多元化的发展,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其次,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从学生的接受能力入手,制定出不同的教学计划,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3]。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小学时期正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认识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施益东.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J].数理化学习(教育理论),(7):78-79.

[2]李桂兰.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J].学周刊,(32):112.

小学数学论文:创设思维环境 培养思维能力 篇6

创新思维能力是一种主动寻求全新方法解决某一问题独特性的能力,不受定式思维和从众心理的限制,具有独特性和新颖性。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均是一问。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对于成人来说看似简单,但是对小学生来说,数学是比较抽象的,他们无法充分做到理解。创新思维能力则能够帮助小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自主的发现知识并进一步学习知识。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要采取相应措施,将课堂适当地交给学生,培养他们创新思维能力。

一、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思维能力现状

(一)课堂气氛死板,教学方法陈旧

在国家教育政策下,素质教育已被广泛推广,但其实际运用情况却不乐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主体依然是教师,老师说什么学生就做什么,课堂气氛较为死板。对于教学中的方法,主要还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一节课的大部分时间老师都在传授知识点,留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很少,学生只是被动的听。这种死板的课堂气氛,陈旧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小学数学教学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较差。

(二)思维定势、偏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小学生往往会按照已有的思维规律去解决问题,不考虑外界的环境变化,形成呆板、千篇 一律的解题习惯。同时,他们只是根据一定的表象甚至是虚假的信息去解题,造成失误。这种定势思维与偏见思维是束缚创新思维能力的枷锁,不利于培养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创新思维能力。(三)具有从众心理在教学中还有一种现象,当有一人或者几个人说出自己的解答结果,其他人则会对自己的结果产生怀疑,不自觉得与他们保持一致,这就是课堂上“随大流”现象,也就是从众心理。这种心理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最终的`结果就是把新思路与新观点扼杀,不利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措施

根据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思维能力现状分析,提出以下几点措施以促进小学生在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兴趣以及自信心

创新意识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兴趣是其动力,自信心则是其支柱。这三点的培养不仅仅针对数学教学,在其他课程中同样重要。老师可利用外界的新鲜事物与课程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产生创新意识,进一步对相关课程产生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老师要学会鼓励学生,使其对学习建立强大的自信心。

(二)联系实际,构建知识框架

数学源于生活,我们所学的每一个数学知识都能够被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数学概念较为抽象,老师在教学中与实际相联系,采用引导式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随着知识点的增多,数学的复杂性会导致学生产生遗忘,所以老师可以分层次、知识点建立知识结构图或框架图,其直观性能够帮助学生模仿和总结,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坚定实施小学数学课改

课堂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是教学的主阵地。为了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我们要坚定实施课程改革。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变“灌输”为“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统领课堂,构建一个高效课堂,积极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四)采用先进的多媒体资源多媒体丰富了教师的教学资源,帮助老师在教学中突出重点与难点,把学习过程由静态转化为动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的理解,对学生主体性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三、结语

随着新课改的普及,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以使他们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观点、自己的思维、自己的看法,这是新课标的要求。教师要创造思维的环境,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培养学生如何思考,如何灵活思维,如何创新。同时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机会,鼓励广开思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不仅仅提高数学成绩,更能够为他们以后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彤彤.小学数学创新思维激活之我见[J].科技创新导报,(34):157.

[2]熊觅.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3]鲁成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方式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03):31.

[4]童奇敏.小学数学“创新思维训练式”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0(13):79.

[5]张凤平.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做法[J].新课程(小学),2010(06):30+29.

[6]严建东.小学数学创新思维培养应注重三对思维方式训练[J].考试周刊,(26):108-110.

[7]罗灶清.小学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上),2011(03):86-87.

[8]林和龙.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学苑教育,(21):59.

浅析培养小学数学思维能力问题 篇7

一、小学数学课堂中忽略学生自主思维

1. 灵活的数学知识。

数学本身是一门灵活发展、影响学生思维的学科。在小学课堂中, 小学数学知识利用教材文字形式供教师和学生学习, 文本教材的表达不够全面, 存在一定限制性, 所以, 需要教师在讲解数学知识师, 将教材中的数学内容用属于自己的语言表达, 供学生理解。

数学中数学定义概念的教学最为显著, 例如, 对于“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定理的学习, 教师不能简单的阅读定理, 要求学生死记硬背, 教师可通过例举日常生活例子, 使学生自己体会这个定理, 引用学生每天上学路程的选择, 让学生讨论上学时间, 自行比较学校到家的路程, 并在地图中绘画出上学路线, 自然学生就会验证定理。同样对于教材中跳跃式的数学知识, 学生不会注意, 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带领学生将数学知识进行分类, 在讲解过程中, 向学生渗透以后会学到的深层知识, 为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2. 巧妙结合学科含义与数学知识。

数学是一门具有抽象、概括性强、知识点连接性弱等特点的较难理解的学科, 对于小学生而言, 他们并不了解数学的学科性质, 所以要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知识的之前, 自己先对其进行全面了解分析, 提前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劣势和不完善的思维能力, 去除学科含义与学生学习之间的障碍, 引导学生对其有自己的特有认识, 确保逐渐培养出学生较高水平的数学思维能力。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为例, 分析数学学科的特点, 在认识负数之后, 编者在其之后编写了与面积计算有关的数学内容, 之后又进行了小数的认识, 这种跳跃而又不失联系的数学教材, 对于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有较大影响, 教材的内容转换, 需要教师建立联系, 但在学生学习过程中, 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发展空间, 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避免学生出现依赖心理, 对以后的学习造成不良影响。

3. 复杂的数学知识与思维创新发展。

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 十二本教材内容, 加大了学生学习难度, 数学知识本身具有的复杂性, 已经导致学生不能按照自己原有的思维进行学习, 但正是这种灵活的数学模式增加了学生思维锻炼机会, 只要教师充分利用小学数学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 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将知识紧密联系起来, 为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关系, 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行积累学习经验, 判断正确的学习方法, 对其新学习的知识也能较快理解, 为今后的数学学习建立属于自己的学习认知体系。在小学数学学习中, 主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师注重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将不同类知识进行分析, 构建数学知识结构, 带领学生将复杂的数学知识简单化, 并在学习的同时, 锻炼自己的数学思维, 加强思维变换能力, 为今后更深层的数学学习做准备。

二、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1. 增加沟通机会。

小学数学的学习是为锻炼数学思维能力打基础, 所以教材的内容没有明显的连接, 需要教师将教材内容进行重新认识, 在对知识的划分过程中, 教师需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分析, 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结合教材特点, 因材施教, 制定符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 选择适合学习现状的教学模式。

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 编者在小数学习的一系列内容中穿插了“找规律”这一学习内容, 经过大量试验研究, 知识需要连贯性学习, 穿插法学习一定会影响学习效果, 学生对于小数的学习不会有完整的记忆, 这样的教材安排必定有强烈的目的性, 教师需注重对于学生复习能力的培养, 带领学生跨越式的学习, 锻炼思维灵活性, 让学生自主进行连续性思维培养。

2. 紧密结合教材结构和思维培养。

小学生的思维水平还尚未成熟, 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其进行更深层的认识。小学生对于事物的认识是简单的, 他们的思维正在快速发展, 教师充分利用他们对事物的强烈好奇心, 对其进行引导。在小学数学学习中, 紧密结合实际生活, 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基础上, 带领学生循序渐进的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 接触遥不可及的、较抽象的事物。锻炼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 坚决杜绝模仿他人思想, 鼓励学生对事物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3. 简单化数学抽象性, 努力发展学生数学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往往忽略数学知识的抽象性, 不理解学生的学习难点。照本宣科的阅读教材, 没有及时带领学生对其预习及复习, 对于跨越式较强的教材, 学生不能较好的领悟知识的核心, 不会将知识进行整合、总结, 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在一节“小数的认识”的公开课中, 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爱好, 以游戏开头, 将学生的学习兴致提高, 在讲解小数的基础上, 向学生渗透分数的概念, 锻炼学生的举一反三能力, 带领学生一起灵活运用数学知识, 锻炼自己的数学思维。

奥苏贝曾在学习理论中提过:高效率学习需要建立在学习本人的学习认知上, 对于跨越式学习, 教师需要将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整理, 帮助学生梳理认知结构, 促进学生学习思维的快速发展。

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 篇8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数学思维;思维培养

对于传统教学而言,很多人认为小学数学只是简单地去学习加减乘除,并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基本数字运算问题,其实他们没有从本质上去了解数学知识和数学体系,以及数学逻辑之间的关系。数学教学最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思维拓展能力。

对于数学的学习而言,数学思维是学习数学的灵魂所在,也是数学学习的核心所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是极其重要的。

一、数学思维的重要性

数学学习对于一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要想有效地掌握一些数学知识,必须要掌握非常好的数学思维,而这些数学思维对数学学习也是极其重要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数学思维与知识结合紧密

小学数学的学习并不简单局限于数学知识,因此在教授数学知识时,必须要把握一定的数学思维,用这些数学思维去解决数学问题,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去理解数学知识,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掌握数学知识。

2.数学思维可以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

数学思维是严谨的,这样的严谨思维可以让学生对身边的事物有辨别的能力,尤其是对数学课本上所讲的一些知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独特严谨的思维结构进行分析,从而得到最正确的结果,也可以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对学生日后的创新发展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3.数学思维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数学思维最大的特点就是运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一些未知的知识,这样的思维能力主要体现在推理思维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上,而这两个能力是学生综合素养的集中体现,因此数学思维的建立,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常见的数学思维方法

由于数学知识的博大性,致使数学思维能力分为非常多的种类,常见的数学思维方法有以下几种。

1.演绎法和归纳法

演绎法和归纳法是数学思维中常见的推理方法,这种推理方法是利用简单的数学知识,通过自己的思维辨别能力寻找出一般的规律,进行演绎推理,从而得出一定的数学结论。在小学数学当中大多数的数学法则,以及运算定律都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推理的,比如在学习乘法运算时,怎么样得出的乘法运算,就用“3×5”来举例,从概念上来讲就是3个5相加,也可以是5个3相加,那么这样的方式,怎样通过演绎和归纳来进行呢?首先将概念理清之后,就明白了数学乘法的基本理论,然后再配九九乘法口诀,总结乘法的学习规律,这样的学习方法不仅可以应用到乘法运算中,也可以应用到除法运算中。

2.分类比较的方法

对于理科知识来说,分类比较的方法是最为常用的一种思维方法,而数学思维也包括这种方法,比如在研究同一类事物,或者是研究不同的事物时,首先要做到的是可比和不可比这两点。一般而言,不同的事物是没有可比性的,但如果具备相同的特点依然可以进行比较,因此要抓住事物的本质特点进行分类,然后通过对本质特点进行比较,从而得出两个数之间的差距。比如在学习小学数学速度这一章内容时,可以应用摩托车与汽车进行分类和比较,因为摩托车和汽车都是属于机动车,但是摩托车在加速过程中与汽车在加速过程中的稳定性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汽车的速度远远超过摩托车,通过这样的分类和比较,去掌握速度本身的特点。

3.综合分析的方法

一般来说,综合分析的方法就是将所有的事物整合起来,然后将它们之间的联系从事物的整体当中抽分出来,这样就可以以大化小,以小化大,从整体去研究部分,从部分去研究整体,而且这种方法也是贯穿数学知识的始终。比如说在学习数字划分的这一章知识时,教师可以找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铅笔或橡皮,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思维能力将这些铅笔进行分类,分给不同的学生看学生是怎样分的。比如教师分给每一位学生的铅笔是五根,一些学生将它分为2和3,一些学生将它分为3和2,一些学生将它分为1和4,另外一些学生将它分为4和1。通过学生自己亲身实践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三、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方法

1.问题设计要合理

在学习小学数学知识过程中,老师要对数学问题做着重的考虑,对于问题的设计一定要合理,尽可能将所有的数学思维从问题中推出,让学生从问题中去探讨数学思维,从而在学生的脑海中建立一定的数学思维,然后通过数学思维再去解决数学问题,理解数学思维在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

2.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要想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就必须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对每一节课都要加以设计,尽可能在每一节课中应用不同的数学思维,通过不同的方法去解答同一种问题,让学生去明白,数学思维在数学学习当中的重要性,对于数学问题的解决有着巨大的帮助。比如在学习四边形面积计算这一章时,可以采用拼凑的方法去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可以通过数学公式的方法去学习这一章知识。

3.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对于数学思维的培养,教师切不可急于求成,也不要急着将一些解题方法教给学生,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个性发展特点,让学生自己去展开思考,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和想法,去总结一定的思维方法。这样学生找到的解决问题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这就能够最大程度地让学生明白数学思维是多样的,而数学问题的解决也并不拘于某一种思维形式,在确保正确的思维情况下,鼓励学生寻找多样化的解题方法,培养学生多样化的思维能力。

4.增加练习的难度

教师可以对练习题增加一些难度,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将问题解答出来,这样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成就感,让学生对思考数学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从习题当中去理解数学思维对数学解题的作用,形成自己独特的数学思维方法。

5.引导评价问题

在学习之后,教师还应该积极引导评价一些数学问题,让学生以自己的想法去评价任何一个数学问题,学生通过自己的评价,去明白自己的思维方式的缺陷,从而弥补自己独特的数学思维方式,这样也有利于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

小学数学的学习不仅在于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最为重要的在于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培养数学的思维能力,这些思维能力不仅对学习知识有着非常大的作用,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非常良好的品质。

参考文献

[1]吴球.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究[J].学周刊,2012.

[2]李玉平.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J].吉林教育:中小学教育,2011,(20).

小学数学论文:创设思维环境 培养思维能力 篇9

积极的思维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感情基础上的。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思维的途径之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抓住时机,创设问题情景,激发他们的思维,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例如,在教学《商不变性质》一课时,我讲了一个猴王分桃的故事:一年一度的分桃节到了,花果山上热闹非凡,桃树上挂满了桃子,桃树下坐着一群猴子,它们等猴王来分桃子。大家都希望能多分到一些桃子。猴王准时来到。猴王对小猴子说:“给你6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猴子吧。”小猴子说:“太少了。太少了。”猴王说:“那就给你60个桃子,平均分给30只猴子,怎么样?”小猴子挠挠头皮说:“大王,请你开恩,再多给点吧。”猴王一拍胸脯说:“那好吧,给你600个桃子,平均分给300只猴子,这下总该满意了吧?!”可小猴还是一个劲地嚷着:“不够!不够!”这时,我就问学生:为什么猴王把桃子数增加了那么多,小猴子还是说不够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内容。学生们一听这就是学习的新内容,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了出来。于是我将小猴三次分桃的过程用三个算式表示成:6÷3=2,60÷30=2,600÷300=2。然后让学生观察这三个算式的特点及变化规律,从而得出了“商不变性质”这一结论。学生们就在如此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弄清楚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结果。

二、动手操作,引发思维。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最初阶段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即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实践活动。操作学具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正如俗话所说“眼过百遍,不如手过一遍”。通过操作学具,引导学生动手参与摆一摆、拼一拼、数一数、分一分、画一画、想一想、说一说,学生不仅可以听、说,而且可以看、做、想,眼、耳、口、手、脑多种感官协调活动,能形成清晰的表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从自己动手操作中,获得直接体验,亲身参加到认识过程中来,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如在讲授“三角形内角和”时,我先让学生分别画一个直角、钝角、锐角三角形,并量出每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 ,写在相应的角上。然后让学生任意报出三角形中两个内角的度数,教师便很快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这样使学生对探索新知识产生强烈的欲望。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学生算一算(把三个内角度数相加)、拼一拼(把 三个内角撕下来拼在一起)、折一折(把三个内角折成一个平角)等等的操作过程,就能使学生发现和认识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还可以让学生动手把一个大三角形剪成两个小三角形,让学生回答这两个小三角形的`内角和分别是多少度?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三角形的内角和与三角形的大小无关的道理。这个过程,实质是引导学生把动手操作的过程内化为思维活动的过程,从而实现该过程的质的飞跃,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合作讨论,活跃思维。

小学数学论文:创设思维环境 培养思维能力 篇10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的一项基本任务。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其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小学数学教学从一年级起就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谈几点看法。

一、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一项重要任务

思维具有很广泛的内容。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有各种各样的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思维能力呢?下面试从两方面进行一些分析。首先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的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合就是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再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里所说的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指形式逻辑思维。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力时期。由此可以看出,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即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应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另一方面,这样说,决不能认为教学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会自燃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只是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加以编排,教法违背激发学生思考的原则,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相反地还有可能逐步养成叙述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

(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各年级都分别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一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如开始让学生认识大小、长短、多少,就会涉及到初步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在教学新知识时,不是简单地告知结论或计算法则,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在教学中看到,有的老师也注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但不是贯穿在一节课的始终,而是在一节课最后出一两道稍难的题目来作为训练思维的活动,或者专上一节思维训练课。这种把培养思维能力只局限在某一节课内或者一节课的某个环节内,使值得研究的。当然,在教学全过程始终注意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下,为了掌握某一特殊内容或特殊方法进行这种特殊的思维训练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以此来代替教学全过程发展思维的任务。

三、设计好练习题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浅谈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11

一、激发学习动机,诱发学生思维

数学教学是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共同活动的过程,一切教学措施最终都必须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来体现,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要靠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去实现。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主动去认识它、研究它,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进行思维呢?

(1)利用学生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好奇心是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索的一种心里倾向,是创造思维的内部动力,当这种好奇心转化为求知欲时就可产生积极的思维,有助于点燃思维的火花。例如:进行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一节教学时,首先让每个学生都用纸片剪好一个三角形,量出每个内角的度数并标好,然后让学生报出一个三角形任意两个内角的度数,教师就能回答出另外一个内角的度数。学生开始有些怀疑,但当教师的回答准确无误时,学生十分好奇,老师怎么这么快就能知道第三个内角的度数呢?课堂很活跃,学生都被吸引住了,开始产生要探索问题的迫切愿望。

(2)精心设计问题,点燃思维火花。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往往是由疑问引起的。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是引起学生思考的重要方法,通过提问使学生思维有明确的方向,在思维活动中分析解决问题,培养思维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精心设计问题,以提问的形式把问题引发出来,使学生迅速进入紧张的思维状态。例如:在教学求最小公倍数后向学生提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里,为什么要至少包含它们公有的质因数,还要包含各自独有的质因数,这是这部分教材的难点,也是学生理解算法的关键,面对这一问题,许多同学不禁会想:“是啊,到底为什么呢?”急于寻求原因,思维积极地活跃起来,这个问题就成了大家思考的目标。

二、加强“双基”教学,提高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要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培养他们的能力,使他们越来越聪明,就要求教师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规律思维特点,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双基教学,在教学中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灵活运用知识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1)要引导学生掌握概念、法则等基础知识,注意融会贯通。如分数这个概念,在分数这部分知识中起统帅作用,不论是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大小的比较,约分、通分及四则计算,分数应用题都是建立在分数这个概念之上的。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透彻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概念,分数中的其它知识就会迎刃而解,而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教学是分数这部分知识的难点和重点。学生在解答应用题的过程中,就是运用概念,由一般到特殊的复杂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的过程。

(2)注意沟通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在教学实践中,注意沟通知识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因此每学完一部分知识,都要安排和上好复习课和综合练习课,以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使知识系统化、深刻化,从不同角度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使新旧知识逐步形成紧密的锁链,形成知识网络。如分数的意义与除法相比有着密切的联系,分数的基本性质与比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性质有许多相似之处,教师在讲完比的基本性质后,就可以把这些知识沟通起来,加以练习,使学生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3)在实际操作中激发学生的思维。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见一遍不如亲手做一遍,这就说明了动手实际操作的重要性。学生动手自己操作是根据学生认识规律提出来的,学生掌握书本知识需要以感性认识为基础,通过实际操作可以使知识系统化、形象化,为学生感性理解和记忆知识创造条件,学生动手操作也是符合其思维发展的特点,由具体到抽象,促使学生具体感知和抽象思维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课堂练习中努力创造活跃思维的条件,因为材料是训练思维能力的必要条件,能引起学生去思考,所以在练习中要给学生创造灵活解题的情境,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引导正确的思维方向,使学生逐步形成从多方面、多角度的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在课堂练习中进行变式练习,使其中的本质属性保持恒定。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同一问题,防止单调重复,解答问题时不要死盯着一处想,一处不通另找一处,这方面不行另找一方面,否则习惯于从单一方向思考问题就会导致思想僵化,丧失变通的机敏性。

例如:五年级学生原有240人,其中女生占7/15,后来又转来几名学生,这样女生占总数的15/31,问转来几名女生?如果用一般的解法,盯住女生人数这方面想,在小学知识范围内就很难解决。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如果换一个角度从男生人数这方面想,男生人数没有变,原来占总数的8/15,后来因来了几名女生,男生人数就占16/31,这样学生对这个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

在教学应用题时应鼓励学生运用一题多解的方法去探索解题的不同途径,力求找到最合理最简便的解法。一位教师在讲比例应用题时就注意这一问题,让学生从中选择最优解法。

如:一个榨油厂用100千克黄豆可以榨油13千克豆油,照这样计算,用3吨黄豆可榨油多少吨?

解法1.归一再包含:先算1千克油需多少千克黄豆。3000÷(100÷13)

解法2.用归一法,先算出油率。3×(13÷100)

解法3.归一再扩大,先算1千克黄豆能出多少油。13÷100×3000

解法4.用倍比法,先算出3吨里有多少100千克。13×(3000÷100)

解法5.设榨出豆油x吨,用比例解。13/100=χ/3。

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12

1. 借助口算, 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会算法、明算理以及练速度是口算的三种方式。其中会算法是一种笔算训练, 它不运用任何事物进行计算, 不管是连加、竖式, 都能进行自如的运用, 是启动小学生智慧,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把金钥匙。明算理是一种算理拼玩方式, 让学生通过拼玩的过程进行算理, 学生在拼玩中得到充分的理解, 思维能力得以培养。[1]练速度是数学口算的一种速度训练方式, 通过速度的练习, 让学生思维变得敏捷, 反应速度变快, 思维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

另外, 在进行口算时要注意两点:第一, 口算过程中, 尽量不要动笔, 动笔对于提高口算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没有好处;第二, 口算时一定要限制时间, 在一种紧迫感下提高小学生的反应速度。注意了以上两点, 合理地利用口算, 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2. 创设情境, 诱导学生的思维

小学数学教材本身比较枯燥, 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 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比如学习奇偶数时, 可以借助学生的学号, 可以让学号是奇数或者偶数的学生分别站起来, 检查学生对本节知识的学习情况,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2]创设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学习, 增强小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联系实际, 拓展学生的思维

数学教学来源于生活, 应用于生活, 在教学过程中, 把教材与生活紧密结合,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比如学习比例尺时, 提前带一张地图, 让学生从地图上观察北京到上海之间的距离, 学生都摇头表示不能测量。我说:“没关系, 学习了今天的内容你们就能测算了。”通过这一情景的导入, 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解决生活中常见的问题, 学生就能聚精会神地投入到课堂当中了。[3]

学习乘法的应用时, 创设商店买东西的例子, 假设让学生到商店买2.5千克苹果, 每千克4元钱, 让学生计算;或者买作业本, 一本2元, 买4本, 乘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就充分体现出来了, 学生就会发现乘法的用处, 也理解了什么时候该用乘法。[4]教材和生活相结合, 创造小学生的数学思维, 养成良好的数学推理过程, 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 扩展知识面。

4. 巧设结尾, 培养学生思维的连贯性

巧妙的课堂导入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与其对应的课堂结尾在数学教学中也尤为重要。巧妙的课堂总结可以加强小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比如小学教材中有“约数和倍数”的内容, 在学习这一节时, 教师在课堂结尾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快下课时, 教师提出让学生做游戏, 游戏的名字叫做“动脑筋离课堂”, 游戏的规则就是本节所学的知识, 教师拿出一张卡片, 卡片上显示的是数字, 如果卡片的数字是你学号的倍数你就可以离开教室, 并且走出教室前必须到讲台上讲出来几是几的倍数、几是几的约数等。有趣多样的结尾可以加强学生对本节课的记忆, 让学生在游戏等多种模式中学习知识,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强对知识的理解。[5]

5. 开展游戏竞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开展“24点”游戏, 规则如下:一副牌中抽去大小王剩下52张, 任意抽取4张牌, 利用加、减、乘、除 (也可以加括号) 把牌面上的数算成24。每张牌必须用一次且只能用一次, 如抽出的牌是1、2、4、8, 那么算式为8× (4-2+1) 或4× (8-2) ×1或2× (4+8) ×1等。此游戏能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眼、脑、手、口、耳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 对于培养学生快速的心算能力和反应能力很有帮助。

总之, 在以后的小学生数学教学中, 要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必须在教学中贯穿一系列的思维活动, 加强思维训练, 将数学教学中要学的知识和思维能力整合在一起, 让每个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空间得到最大化。只有这样, 才能进行有效的教学, 才能从小就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靳志亮.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科教文汇 (中旬刊) , 2009 (8) .

[2]谢艳.让学生成为自己的主人——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方法浅谈[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 2010 (4) .

[3]王雪芳.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版, 2007 (26) .

[4]刘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尝试[J].德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6 (1) .

小学数学论文:创设思维环境 培养思维能力 篇13

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农村小学是个特殊的教学环境,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充分挖掘学生潜力,以及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至关重要,尤其在数学教学中更是如此.

作 者:靳志亮 作者单位:漳县东泉小学,甘肃・漳县,748305刊 名:科教文汇英文刊名:EDUCATION SCIENCE & CULTURE MAGAZINE年,卷(期):“”(23)分类号:G623.5关键词:小学数学 小学生 思维

小学数学论文:创设思维环境 培养思维能力 篇14

一、创设情境,诱发小学生的创新欲望

(一)创设兴趣情境,为学生奠定创新基础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培养和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是产生兴趣的先导。教师如果为学生创设一个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环境,学生的好奇心就会自然地发展,循序渐进,进而形成强烈的求知欲。创设使学生对新知识感兴趣的情境,把学生的心理调适到最佳状态,使学生主动参与进来,达到激活思维的目的,就会使学生产生创新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 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

小学生刚刚接触数学知识,受年龄、身心发育等条件的制约,教师单纯的讲解可能会使学生难以理解,如果把数学教学的目标、内容、过程融于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之中,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开心愉悦地合作交流,那么效果会好很多。因此,对小学生来说,在教学中开展游戏活动是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数学教学与学生喜爱的`游戏、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在游戏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能开发智力,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可以说是一石三鸟。例如在学完乘法口诀后,为帮助学生牢记口诀,我在复习课上采用了一个小游戏:“口诀接龙”,即教师先随便报两个1位数,如“2”和“8”,指名学生口答其相乘的积“16”(口诀:二八一十六);再让他提问下一位学生:用所得的“1”和“6”相乘得多少,第二位学生口答“6”(口诀:一六得六);接下去,第二位学生又提问第三位学生:两个“6”相乘得多少,如此循环,学生兴趣很浓。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新授课开始时,首先教师要围绕本节课学习的目标和主要内容,做好课前设计,认真创设出有标向且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情境。学生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任务后,会带着问题,跟随教师的思路,在教师的讲解和引导下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逐步生成问题、解决问题。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围绕重点设计一些富有探究性的问题。教师在设计这一环节时,需在前一个问题的基础上有所深入,循序渐进。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探索空间,让学生通过利用教具、学具,动用心、眼、手等各种感官参与、探究,使学生自行发现和掌握知识的规律,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再次,教师要围绕难点,从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系统性和规律性等方面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着力解决重点问题,突破难点,由此及彼,拓宽知识层面,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知识和内容的印象。

二、给学生搭建时空平台,放手让学生探索、实践

(一)精心设计问题,激起学生创新、探究的灵感和兴趣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学生的创新想法、创新活动,往往来自于他们对某个问题的兴趣和关注,而兴趣和关注又来自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的趣味。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疑,使学生因“疑”生奇,因“疑”生趣,积极带着问题思考,针对问题进行探究创新。只要教师认真地研读教材,精心分析教材,做好“顶层设计”,很多知识和问题是可以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或者合作学习就可以掌握和解决的。教师要切实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提供创新的时间,让学生勇于表现,乐于表现

叶澜教授说“课堂上,教师要封住自己的嘴,让自己少说一点,留出时间和空间给学生。”这就告知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只是一名向导,要避免“一言堂”唱独角戏,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身心地配合。教学中教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要给学生充足的自主时间,去研讨、合作学习,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对于自主探索问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感受,也就有不同的见解,教师不要以“权威人物”身份来下结论,不要急于否定学生,而是要珍视学生不同的思想见解,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学生在没有压力和拘束的氛围中快乐地参与教学活动,通过辩论,模糊的东西变得清晰,似是而非的知识辩清了,这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提升、锻炼了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三)留出创新空间,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中的许多知识,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在创新方面的潜力,我们要挖掘,不要束缚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一定要放手给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自己思维理解后,联系生活动手操作,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也会从中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奇妙,产生探索数学奥妙的浓厚欲望,自然而然就会形成创新的思想。比如在讲授“认识钟表”一课时,要先让学生充分观察钟面,探究它的秘密,然后自制钟面,做得好的学生用橙子做钟面,还连接了电路,形象地展示了钟表的工作原理。通过动手制作,学生在学习时遇到有关钟表的知识就迎刃而解了。

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15

1.注重整体观察, 奠定直觉思维基础

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最根本的区别是它的综合性, 而不是分析性。直觉思维是建立在对客观事物全方位和实质的理解、感知之上的, 侧重于对客体事物的整体或宏观把握, 而非细节分析。零乱的知识和信息, 对直觉思维的作用不太大。直觉思维需要关注知识之间的联系、整体构建。观察是人们了解事物、接受信息的方式, 是进一步探索外界所必经的思维渠道。小学数学教学中识别图形, 寻找规律等活动都需要观察。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前, 应提出具体、明确的目标和要求。例如, 在苏教版第八册的“三角形”的教学中, 可以指导学生观察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不同三角形的形状, 把握这些整体特征以及相互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促使学生养成观察、思考、概括的习惯, 引导学生运用三角形的知识解释或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数学直觉思维属于敏锐快捷的综合思维, 需要相关基础知识和逻辑推理能力来支撑。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形成知识网络, 为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实际教学中, 有些学生虽然思维快捷, 但却错误不断, 这些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判断不够全面、准确, 就是因为缺乏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 没有形成自己的知识架构。因此, 小学数学教学要强化基础知识的教学, 强调基本能力的培养, 要逐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要注意引导学生把平常学到的零散知识进行归纳整理, 形成知识网络, 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所学的知识, 优化学生的数学知识结构。这样, 当学生遇到相关问题时, 就能够凭借直觉, 做出准确的判断, 从而迅速解决问题。

2.注重解题教学, 引导学生数形结合思维

“数缺形时少直觉, 形缺数时难入微。”利用观察、想象、联想, 由数想形, 由形思数, 借助直观的图形引发直觉, 对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裨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设置相应的活动环节, 要重视数形结合、归纳猜想等思维方法的教学, 以思维方法的培养促进知识内容的教学。

首先, 思维能力的提升需要扎实的数学功底。只有当数学基础知识积累到一定的程度, 数学认知能力达到一定的高度时, 学生的思维才能更为活跃、更为敏捷, 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提升。为此, 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适当让学生多做一些习题, 以训练学生的思维。通过习题训练让学生获得必要的经验, 只有当学生对一道习题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时, 才可能对相关习题做出相对准确的直觉判断。因此从某种程度而言, 学生多做习题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最基本、最简单的环节。其次, 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教师要鼓励学生阅读与数学相关的课外图书、报刊等相关资料, 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丰富, 学生的思维就会渐渐敏捷起来。

3.适当引申拓展, 引导学生合理猜想

直觉思维有个鲜明的特点, 就是它的突发性、跳跃性。这个特点一般产生于对事物的直观感受。在教学过程中最明显的反应就是猜测。传统的数学教学强调精准、强调逻辑, 很忌讳估计和猜测。然而实际上, 整个数学科学就是寻找自然的规律、寻找事物之间的联系, 并用一个表达式来加以证明。这个过程离不开探索与猜测。从心理学角度来看, 猜测属于直觉思维的一部分, 具有快速、跳跃的特点, 学生有大致方向的猜测和探索, 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猜测意识, 放手让学生大胆猜测, 这是培养学生直觉思维的重要途径。鼓励学生猜测, 绝不是鼓励学生空想。7~12 岁的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猜想, 多源自事物的具体表象。因此, 小学数学的学习内容, 应是充满现实意义的, 表现的方式应是灵活多样的。教师应创设相关情境, 引导学生大胆猜测。当学生猜错时, 教师切忌嘲笑、切忌泼冷水, 应给予积极的正面评价, 帮助他们找出猜错的原因。否则, 就会打击学生探索、猜测的热情, 就会把他们的数学直觉扼杀在摇篮之中。学生在积极探索、大胆猜测的过程中, 充分体验成功的乐趣, 因此, 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造猜想的条件, 预留必要的猜想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大胆猜测。

上一篇:幼儿园保健员师德演讲下一篇:手术室专科护士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