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论文(共9篇)
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论文 篇1
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21世纪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就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就是弃旧图新。也可以说,创新是人的全部体力和智力都处在高度紧张状态下,创造独特新颖成果的有益活动。对于小学生而言,创新就是指学生调动已知信息、已有知识,开展创新思维,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的新见解、新方法、新设想,或者做出新的成绩或东西的智力活动过程。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为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从小抓起,从小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鼓励质疑,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争论的起点,有了疑而又能独立思考,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才有了敢于争论的思想基础。教师对学生的质疑要提倡、鼓励,使学生逐步做到敢说、爱说,甚至提出跟教师不同的想法。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说过:“思维是从质疑和惊奇开始的。”引导学生质疑,敢于标新立异,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围绕知识关键设置疑难,促使学生对疑难问题产生探讨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知识迁移,使疑难得以解决。
例如,教学“梯形面积”时,有个学生好奇地提出:梯形的面积=(a+b)h÷2,三角形的面积=ah÷2,那么,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是不是也能用“上、下底之和与高的乘积的一半”去解答?经过尝试、验证,说明这个学生的好奇想法是正确的,这个学生其实已创造出一种新的几何定理“任何规则的平面图形的面积,都等于上、下底之和与高的乘积的一半”。看似简单的问题,但可激发学生从疑问中去探索、思考,从中使学生的个性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
二、鼓励积极求异,激发学生敢于创新
一直以来,我们的教学都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学生没有独立探索的空间,学生一切都听教师的,没有个性思维的发展。在教学中,学生的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求异才能创新。求异是创新的灵魂,人类的任何发明创造,都是从求异开始的。教学中倡导求异,有利于开阔学生的思路,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为此,教师要培养学生 1
从小养成不拘泥于一种答案的习惯,鼓励学生标新立异,面对教材权威敢于班门弄斧,提出新观点、新见解。这就要求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发扬教学民主,提倡多思多想,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尊重并聆听学生提出的古怪、别出心裁的问题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对于启发学生创新思维有重要作用。它要求学生凭自己的智慧积极独立地解决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打破常规的思维定势,从不同角度、途径去思考问题。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特别是要鼓励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对新事物、新规律勇于发现的精神。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通常是把圆转化为近似的长方形,由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有的学生提出:“能不能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来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呢?”在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下,学生们经过分割、拼摆用圆的16等分块,拼成了一具近似的三角形,从中也可导出圆的面积πr2。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体会到创造的快乐,从而卓有成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组织讨论,为学生提供创新环境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交流,相互尊重,充满友爱,充满互助和竞赛。学习较困难的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备受大家的关注和尊重,能得到较为自由的空间,有较多的发言的机会和表现机会,培养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增强了学习兴趣。思考出现困难时、意见发生分歧时、解决问题的方法具有多样时、知识需要拓宽时,都最好能安排小组讨论。围绕某一个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争辩。让他们各抒己见,互相启发补充,使问题得到完善的解决。互相讨论,交流可以激发兴趣,开拓思路,有利于促进创新意识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中,得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教师举例“7+7+6+7+7”,留一些时间给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能又快又好地算出答案。学生想出了:“(1)7×4+6(2)7×5-1”第二种想法更有创造性。同学们在讨论中说:”假如加数6也看成是7,有5个7,得数就多1,所以最后要减
1。”从他们交流的语言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一种创造性思维的脉搏在跳动。讨论是学生思维跃动的较好的方式。所以教师不但要在课堂教学中善于创造讨论的契机,还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有一个思考的余地。
四、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萌发创新灵感
创新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只有丰富学生的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
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想象的素材,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启发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在想象中实现知识的创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撰的《学会生存》一书所指出的:在创造艺术形式和美的感觉的过程中,我们获得了美感经验。这种美感经验和科学经验是我们感知这个万古长青的世界的两条道路,如同清晰思考的能力一样,一个人的想象力也必须得到发展,因为:“想象力既是艺术创造的源泉,也是科学发明的源泉。”爱因斯坦也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际因素”。想象是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创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具有形象性、概括性、整体性、自由性、灵活性。创造性形象对于创造能力的产生和发展,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因此任何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想象,想象能力是衡量人创造能力的重要标志。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学习数学时,我们每个同学也应有一点猜想的意识,多进行“猜一猜”的活动。在小学阶段,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初步练习猜想:
1.要仔细观察、分析已知的具体事实,从中发现共同的东西,找出规律来,照推下去。这类练习其实我们早就做过,例如按规律填空:0、3、6、______、______、34、______„„
2.要善于把得到的结果推而广之、进行猜测。
例如,碰到以下式子:
1+3=4(=2×2)
1+3+5=9(=3×3),1+3+5+7=16(=4×4),„„
你能猜测出紧接着后面的式子,甚至更一般的式子吗?
猜想不受现成事实的束缚,它包含着可贵的大胆想象和推测的成分,正因为如此,它才会对人们有着强大的吸引力,使学生不同的思维火花迸发、碰撞,激发创造思维的火花。
五、数学问题生活化,培养创新能力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那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这对学生实践能
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很不利的。新修订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一)思维训练“生活化”
思维训练“生活化“,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内容要面队生活实践,为了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创新思维的训练。由于学生的思维的创造性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是内在的隐性活动,因此,必须借助外在的动作技能、显性活动做基础。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通过“再创造 ”来学习知识,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的,达到能力的创新。如在学习“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中,有这样一题“165-97=165-100+3”,学生对减100时要加3,难以理解,可以让学生联系买东西找零的生活实际想:妈妈带了不得165元钱去医药商店买了一盒式97元的西洋参,准备给爷爷补身体。她付给营业员100元,营业员找回3元。所以,多减的3要加上。这样教学,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经验大支持,具体的经验也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运算。
(二)应用题训练“生活化”
应用题训练“生活化”是指把应用题与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懂得生活中的一般道理,再去理解数量关系,理解了的数量关系再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教了“两步计算应用题”后,教师在教室里面布置了简易花店,标出“康乃馨3支12元,菊花4支20元,百合5支40元,”问:老师想买7支菊花可只带了30元,你们说老师带的钱够吗?那你能帮老师想办法吗?老师又想买一束又漂亮又实惠的花,请你帮老师设计一个买花方案。此时,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增,学习兴趣高涨。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它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快乐,掌握技能,激发他们的自主创新意识。
(三)日常生活“数学化”
日常生活“数学化”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必须离不开数学”,要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新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例如,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今年几岁了?多高?身体有多重?比一比你和你的同桌谁重?等等这些都是小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而要准确地说出结果,就需要我们量一量、称一称、算一算,这些都离不开数学。再如,生活重常用的各种知识像按比例分配水电费、计算储蓄利息、日常购物问题均发生在身边,我们买东西、做衣服、外出旅游,都离不开数学。学生用学过知识来解决,不仅激发了学习的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数学走向生活。“生活数学”强调了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接轨。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这样的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遐想和期盼,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的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创新的机会,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自主探究,乐于创新,合作交流,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要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在课堂上创设生动有趣得情境来启发诱导,在课外要积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激发学生强烈得求知欲,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成为“自主而主动的思想家”,享受创造得乐趣,获得成功得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 五所师范大学合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10
[2]周玉任方金秋:《小学学科教学论(数学)》,科学出版社,1998年3月
[3] 李玉琪:《创造性思维与数学教学》,山东教育学院学报,1991年2月
[4] 张奠宙,《数学教育中的“创新“工程大纲》,〈数学教学〉,1999年4月
[5] 田建国 《创造教育学》 辽宁教育出版社,1989
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论文 篇2
关键词:创新能力,思维,培养,创新品质
思维能力是智力发展的基础, 所有创新、独创性的见解必须依赖于积极的思维活动, 只有思维能力提高了, 学生才能在对原有知识的加工整理并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 通过一系列积极的思维活动, 有所发现和创新, 并能创新性地解决问题, 产生创新意识, 激发创新精神, 逐步形成创新能力。那么如何进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呢?笔者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探讨:
一用直观形象的东西来启迪学生的思维
直观形象的东西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和视觉, 促使学生能很快进入课堂学习的状态之中, 有利于营造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 可以把学生带入新鲜活泼、富有趣味的情境之中, 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向更广更深的方向发展, 思维有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思维特点,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 抽象思维为辅, 初中生虽然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 但逻辑思维能力不强, 高中生虽有一定的思维能力, 并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 但往往思维不灵活、深度不够, 对问题的独立分析、综合分析和辩证逻辑能力较差。对于这些情况,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灵活地采取各种不同的方法来选用适宜的教材, 多利用直观形象的教具, 多使用形象化语言或理论联系实际的感性材料, 利用这些直观形象的教学教具将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启迪学生的思维活动, 激发学生的思维向更广更深的方向发展, 使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不断地形成, 并不断地发展和提高, 为时代的需要培养具有创新思想的人才。
二创设有益的情境, 激活学生的思维
同一年级同一班级的群体中, 学生的个性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学习环境的不同或智力发展的高低不一样形成的, 鉴于这种情况, 作为一名教师要负起责任来, 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教学内容上设计不同类型学生学习的知识点来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教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要充分调动起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要使全体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挖掘每个学生的思维潜能, 教师必须要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要用新的教育理念来看待每个学生, 充分利用学生自身内在的潜能来激励学生开发自己的思维, 发展自己的思维, 形成一定的思维能力, 为此, 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中要方法灵活、方式多样, 要依据教学内容适当引用一些能刺激学生思维的语句或兴奋学生思维的焦点或热点的问题融入教学内容中, 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 这样学生就会觉得教学过程具有新鲜感, 并充满活力和生机,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能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只能等、靠、要地依赖教师对知识的点滴传授和对某问题给予现成答案的接受式的教学方式。只要教学内容新颖, 就会激发学生的思维兴奋, 学生为了弄明白基本的奥秘或想知道其中的内在联系, 就会主动去求知和探索。因此, 教师在知识的接合点上要衔接好, 通过良好的知识衔接来引发学生积极思考, 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 同时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 因为有的学生胆子小, 平时不敢发言, 不敢提问, 只要老师工作做得好, 就会改变这种现象。还有的学生由于惰性太重, 不动脑去想、不动手去做, 这样也提不出什么问题来, 所以教师要教育他们改变这种不良习惯, 形成自觉主动地动脑、动手的能力, 还有少部分学生也敢想、也能提问题, 但怕教师说他是胡思乱想或异想天开, 因而形成只满足于教师讲什么, 他就听什么, 学什么, 也不敢冒然地提问题。这样, 虽然教师讲课轻松, 但学生的思维被禁锢在特定的范围之内, 思维得不到发展和提高, 学生提不出问题, 教师也发现不了问题, 也掌握不了学生学习的情况, 自然而然地难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也难以提高教师的探究能力。因此, 教师要通过设计探索性的问题, 鼓励学生敢想敢问、敢于求异, 允许学生“异想天开”, 通过想象或求异培养学生的发展思维、抽象思维和创新思维, 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三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 发展其创新品质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篇3
关键词:英语 创新思维 初中 教师
在英语教学中,在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语音、语调、书写的基础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跃出教科书的知识架子,学活书本,从而使学生变得更聪明,这已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当今需要探讨、解决的重大问题。教师是学生的探索者,又是学生思维的辛勤开发者。在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学会学习,学
会探索,学好英语呢?我做了以下几个尝试:
一、营造具有充分英语文化环境的空间
学习一种语言一定要有语言环境才能学得好。语言只有在一定的情景中才有意义,才会生动,也才有利于理解和掌握。语言以情景为依托,通过视觉、听觉的协调作用能力加速理解和表达思想的过程。
在教室的布置上,突出英语的地位作用。比如,教室后面的墙报和评比栏的标题都用大号的英文书写,教室内的物品都贴上英文标签等等。在师生的交往中,强调交际要符合英语国家的文化规范。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英文名字,平时以英文名字相称呼;老师也有英文名字,师生交往时,互叫英文名或叫MissMr等。总之,尽力营造一
个相对真实的环境,使学生眼之所见、耳之所闻都是英语,在不自觉中学习英语。
二、营造氛围,激发创新思维
学生是有感情的,学生的情感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果。只有积极、肯定的情感才能使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得到发展,学生的思维才能更活跃。对于语言学习,更需要教师创造一个特定的能使学生产生共鸣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下学习特定的语言。在教学中,我注意用实物演示情境,用图画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以生活展现情境,用语言描绘情境,把学生带入所学情境之中,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学语言内容。
我经常利用图片、实物、收录机、幻灯机、录像机、计算机等多种媒体进行教学,创造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兴趣,有利于他们创新思维的开发。如在教学用品时,我拿着一支钢笔说:This is a pen.又指着旁边的一支铅笔说:That is a pencil.然后让学生听录音机里单词pen和pencil的读音,学生耳朵听着单词的读音,眼里看着实物,很快掌握这两个单词。
三、合作互动,发展创新思维
发展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它要求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进步,都有愉快的实践和成功的喜悦。这发展,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智慧潜能的发展,思维的发展。每节英语课上都有一段时间让学生进行自由会话,我给这段时间取名叫“Free talk”。这个小栏目一改过去的师问生答,采用人人会话的形式,要求学生运用所学过的日常用语进行会话。刚开始时,教师先进行师范,提供一些简单的问句。如:What’s your name? How are you? How old you? 等等,而且只要一问一答,然后用“滚雪球”的方法,每节课加一点内容,并渐渐提高要求,要求双方能连续问答,而且要加上礼貌用语。如用“Hello,***”招呼对方同你说话,会话结束时说声“Thank you.”通过练习,现在学生能用运用书本上学到的内容互相会话。如:
A:Excuse me, what’s this in English?
B:It’s a book.
A:Can you spell it?
B:Yes. I can. B-O-O-K, book.
A:Is this your book?
B:No, It isn’t.
A:What colour is your book?
B:My book is blue.
A;Thank you. Goodbye.
B:Goodbye.
这样的会话练习,使学生真正将书本上的内容化为己用,并能灵活的进行组合。在这段时间内,每个学生都有自主发言的意识,他们是课堂的主人,是开拓自己创新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
四、积极评价,鼓励创新思维
教学中,学生往往会产生一些稀奇古怪,非常离奇的想法,这时候,教师假如给以严厉的批评、指责,那么将会压抑学生那些朦胧的思想,从而会阻碍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课堂上,学生只有处于一种和谐宽松的关系、环境之中,才能激起主动的内部活动。这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及学习结果、反应等作出积极性的评价,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评价中,我注意客观、公正,使学生体验到评价的严肃性。我主重发挥评价的鼓励作用,以鼓励为主,满足学生的成功需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我采用了两种方式进行评价:1、鼓励性评价。鼓励学生“异想天开”、“标新立异”;对于回答错误的同学,我不说:“No, you are wrong.” 而是说:“Please think it over.”并示意做下。对于作业中的错误,我也不单单是用“×”来批改,而是在错误部分下面划条线,并在旁边注上“?” ,示意学生再考虑考虑。2、分层次评价。不同程度的学生,我设以不同的要求,并分层次评价指导。对于优生,我往往给予严格和高要求的评价;对于差生,我往往给予肯定、鼓励的评价,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尊重他们的自尊心。教师只有把期望带给学生,尊重、理解、宽容地对待学生,满怀信心地相信他们会取得进步,同时注意给予积极性的评价。这样,学生能处于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他们的创造思维才能得以发展。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创造思维的学习能力,使得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主动发展,引导学生走向自主创新的学习之路。
浅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策略 篇4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教育是当今教育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教师,在数学课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综合体现。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创设良好氛围,激发学生主动探索
在?笛Э蔚慕萄е校? 教师要以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基础,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创新,把学生真正放到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和学生共同参与活动的合作者。在教学中应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活动活动空间,让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主动提出不同的见解。并且允许学生想错、说错,教师要适时点拨,要学生敢说、敢想,形成一种师生平等、民主和谐、敢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学习氛围,这种氛围会激起学生创新的热情,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
二、夯实学生“双基”,提供创新思维源泉
根据小学生的生理特点和认知结构,小学熄灭的创新意识是在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基础知识学习不扎实,思维如同“海市蜃楼”,创新也只是“空中楼阁”,所以在组织教学时,让学生获得有关数学、数量关系,几何图形一简易方程等基础知识,通过有的放矢地训练,让学生对基础知识达到“应用自如”的境界,为培养思维能力奠定基础。基础知识是培养基本技能的基础,是创新思维的源泉,每种能力都是在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上培养出来的,只有牢固地掌握它,思维才能活跃,创新的灵感才能得以激发,解决问题才能得心应应手。为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时必须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对课标、教材要求掌握的重点知识要彻底弄懂,做到灵活运用,举一反三。
三、培养学习兴趣,点燃创新思维火花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产生动力,同时也能使注意力集中、观察敏锐、记忆持久而准确、思维敏捷而丰富,而没有兴趣的强迫学习只能扼杀学生的求知欲望,扑灭创新思维的火花。可见兴趣是创新的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因此,培养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能力,激发创新思维的重要条件。首先,导课新颖,引发兴趣。常言道:“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一堂好课的导入能集中学生注意力,引发兴趣,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比如: 讲一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时,可提出问题:“方程 3X?-X-4=0的一个根为 X1=-l,不解方程求出另一根X2来”。解决这一问题学生感到困难,教师马上给出答案:“由于 c/a=-4/3,所以X2=-4/3÷(-1)=4/3,请同学们验算。当学牛确信答案是正确时,就激发了学牛的好奇心理,使之处于一种“心欲求而尚不得,口欲言而尚不能”的进 取状态。学生都急于想弄清“为什么会这样”,此时教师接着说明“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之间存在一种特殊关系,我是据此求出X2的,这正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短短几句话,就引发了学生的求知兴趣,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其次,运用多样教法启发兴趣。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内容是丰富多彩的,而学生的基础又是参差不齐,要启发兴趣、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就必须要求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地选用各种教学方法。例如:数学中的概念课可以采用谈话法或者讨论法来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师生互动中理解并掌握概念:而公式、定理和法则课可以采用发现法或者探索法来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索,找出规律掌握知识;而制作课、实验课可以采用活动式的教学法;调查课则采用开放性的上课方式,目的是使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亲身体验来感知数学、理解数学。第三,精心设疑,激发兴趣。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恰当的设疑,将会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注意力,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发挥。比如在摩解物理课中的相对运动时可创设如下问题情境:二战期间,盟军的一个飞行员在执行飞行忏务中发现飞机外有一只小虫子,觉得很奇怪,于是伸出手抓着它。等他松开手一看,大吃一惊,原来这不是一只小虫子而是一颗子弹。同学们想想为会么飞行员能抓着高速飞行的子弹呢? 问题一出,同学们兴趣马上来了,争先恐后地发表意见,很多 同学的回答具有创意,这说明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被激活了。第四,学以致用,发展兴趣。学好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存教学中和适当设置一些具有实践、富有时代气息的题目,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享受知识带来的乐趣,感受生活,学生在体验解题成功的喜悦的同时,兴趣也就发展起来了。
四、着力思维素养,促进创新能力发展
心理学家认为:思维是人在以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现象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创新思维又在一般思维上发展起来的富有创见的思维,并与创造活动紧密联系存一起。而思维的培养主要表现在对思维品质的培养和培养发散思维及收敛思维能力。因此,培养思维的品质以及发散思维、收敛思维是发展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一是加强强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首先培养学生思维的新颖性、首创性和独特性,创新思维要求新颖、首创创和独特。学生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独立思考问题,不迷信权威,敢于挑战,不盲目跟从,并根据自身特点把握问题关键、切中要害,找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着眼于新的理论高度,带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和见解。其次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流畅性。学生思维敏捷而流畅就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思路来考虑问题,而不是被某种固定意识所牵制,能举一反
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论文 篇5
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对于以后初中阶段、高中阶段甚至大学阶段创造能力的形成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学生在小学低年级阶段的思维依赖性还是比较强,但随着身心发展的逐步成熟,小学生已逐步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特别是到了少年初期,对教师、家长的依赖不断减少,独立思考、独立操作能力不断提高。思维的批判性不断增强,开始批判的接收一些新鲜事物,同时对事物的认识开始渗透到本质。思维的发散性不断增多,能动性不断提高,在头脑中经常出现新奇的想法和观点。在科学教学中要根据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培养创新思维习惯。首先要营造良好的有利于创新性思维形成的氛围,教学过程中,把工作的重心转到培养学生求知欲、独立性和创造性思维上来。其次要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联想和想象,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的培养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要创造让学生展开独立思考、大胆想象的条件。再次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他们自觉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创造性的回答问题。最后要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求异思维,创新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在指导学生的活动中,教师要多组织一些一题多解、多路思考的活动,看谁想的办法多就给予鼓励和肯定。对小学生来说,要培养他们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尽量引导学生突破定势的约束,推陈出新,不落俗套。
二、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一个创新发明的想法常常隐藏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之中,对细节的细心观察常常能引发很多好的创意,更有甚者这些细节可能恰恰是发明的来源。很多有名的发明家就是从生活小事入手进行发明的,如牛顿从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伽利略从教堂的吊灯,发现了摆的等时性;爱迪生发现油灯光线暗淡,发明了电灯;富兰克林发现雷容易打击高大建筑物,发明了避雷针;诺贝尔发现工人开筑铁路很麻烦,发明了炸药……。学生的创新思维往往在生活之中得到启发,如一般的肥皂盒有点水,肥皂就会发粘,不容易取出来,肥皂的使用寿命也将缩短。天津的范平同学利用杠杆原理发明了方便肥皂盒。打开肥皂盒,肥皂就会立起来。它和同类产品相比,技术上要更先进一些,获得了第一届全国青少年发明创造比赛一等奖。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让他们从生活中发现那些看起来司空见惯的东西的奇妙之处。
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组织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同学们走出教室,走近社会。科学教学中有很多课外拓展活动,一定要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实践活动中,使小学生树立参与、合作、关心、进取、创新的意识;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动手操作、探索研究、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人际交往、语言表达、创新发明的能力。引导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用中学”。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感受到科技创新活动一点也不神秘,只要在活动中遇到不称心、不顺手、不满意的事,要想办法改进它,这种改进的想法就孕育着创新和发明。
四、展示优秀创新作品,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将优秀创新作品展示给学生,当看到这么多精彩的作品出之于学生之手时,学生们的兴趣,自信心一下子增强了,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创新热情,几乎每个学生都有了“我也能创新设计”的思想。在科技创新的辅导中,我们学校也涌现出了大批的优秀作品,如魏安双铄同学设计制作的能搬运家具的“隐形的腿”,李研波同学为病人设计的“变形伞拐凳”,王骁同学制作的具有流水导向功能的雨伞等。通过组织学生参观这些优秀作品,使他们认识到别人能做到的事情我也能做到,从而引导每位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到发明创造的方向,做到在创新的道路上有路可循。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于创新实践。
五、改革评价标准,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渴望成功是学生内在情感的需求,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必须改革评价标准,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在教学中要看到学生的性格差异,老师要有一颗宽阔的心,善于包容学生,谅解学生的错误,同时对学生可贵的潜质,着力挖掘。对学生迸发的创新思维火花,要加以呵护,不要吝惜自己的大拇指。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产生内在的、高层次的愉悦和强大的内驱力,以争取更大的成功。不能因个人好恶而对他们冷嘲热讽,泯灭他们的创新意识。
总之,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在对学生引导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实际,采用形式多样的培养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适时地引导、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学习,不断培养自己的创造素质,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六、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1.独创性。指反应的独特性,想出别人所想不出来的观点,拿出别人拿不出的意见,亦即和别人看同样的东西,却能想出和别人不同的事物,指“万绿丛中一点红”的独特新颖的能力。表现为思路开阔、灵活、新奇、独特、有丰富的想象,善于联想,长于类比,在心理上还表现为有强烈的创造愿望。
2.广阔性。创造性思维虽然也有思维方法和思维程序可循,但在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时候,不会把视线盯住在一点、一线、一面上,而是会扩展思维的空间范围,进行全方位的观察和思考,在三百六十度的空间扫描。从对事物的单向的因果关系分析,发展到对事物整体结构及其功能的研究。从单值的考虑发展到多值的考虑,既对事物作纵向比较,又作横向比较。
3.敏捷性。指敏于觉察事物,具有发现缺漏、需求、不寻常等方面的能力,即对问题的敏感度。随着信息的传递、加工、储存速度的大大加快,“时间”、“效率”已经成为人们最珍惜的东西。在这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里,要求人们对急剧变化的情况作出敏捷的反映和决策。
4.流畅性。指创造者在创造过程中毫不受阻地、非常迅速地解决特定问题的能力。一个人如对问题的出现产生许多反应,则说明他的思维具有流畅力。所谓“思潮如涌“”一气呵成”便是思维敏捷者所表现出的特有的思维能力。
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论文 篇6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实施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而创新思维又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贯彻新课标的具体要求,必须认真对待和落实。
小学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客观上具有很好的条件,是一块资源丰富的沃土,应该在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洞悉学生的心理,抓住一切机会,通过各种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质疑、求异、想象、实践使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培养。
一、营造创新的良好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创新是一种高度复杂的智能活动,只有在轻松、自由、民主的氛围中人们才会产生好奇心,萌发求知欲,才会有创新的意向和行为。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凡是因为求知好奇而受到奖励的学生,往往愿意继续进行试验和探索,从而促进智力的发展,产生创新思维。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积极营造创新氛围,搞好环境布置,让学生置身于良好的创新环境中,使之产生浓厚的兴趣,增强创新的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将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作为教学目标之一。众所周知,小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奇、想象力丰富,因而教学中要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使学生在主动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教师只有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才能激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地获取知识,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挥。首先,教师要善于发现语文本身的趣味因素,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其次要建立民主、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师生平等,交流互动。再次,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识水平、教材特点等,巧设导语,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及早地进入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这样学生对枯燥的学习内容产生了兴趣,带着学习兴趣进入到求知探索过程。小学语文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创新资源,我们如果能够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来营造氛围,巧设问题,就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创新的兴趣。
二、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质疑,发挥创新潜能。
培养创新思维来自于问题。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我们要激发学生产生疑问,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钥匙,这是创新的起步。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进一步说,疑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质疑中蕴含着创新的萌芽,质疑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时刻注意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并鼓励学生质疑,经常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质疑,发挥创新的潜能。当然也适时教给学生一些质疑的方法。
例如,在学完《冬眠》时,学生提出“气温降到7摄氏度,刺猬才进入冬眠,后来又说刺猬冬眠时地窖里温度总是在8至10摄氏度之间,这不是相矛盾的吗”;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学生提出“战士离敌人这么近,而邱少云身上燃烧发出的浓重的棉布焦味,不会使敌人起疑心吗”,还提出“火势这么猛,作者与邱少云又这么近,这火为什么只烧在邱少云身上呢”等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不但表扬提问的同学,还让他们自已通过思考、讨论等方法,去寻求答案。在“质疑—明理”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不仅深入理解了课文,还点燃了智慧的火花。
三、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发展求异思维。
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较多的是追求学生认识的“标准化”,导致了教师对学生认识发展要求整齐划一。表现在课堂上,常常是教师给学生以模式化的示范或提示,造成了思维定势,严重地抑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克服思维定势,发展求异思维对于创新 1
思维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留出充分思考的时间,打破“唯我独尊”的思想,千方百计创造条件,使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引导他们进行多角度、全方位地思维,允许并鼓励学生的认识朝不同方向辐射,并敢于争议,发表新颖独特的超常、超前、超群的见解,敢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大胆创新,标新立异。这样,即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在是非、优劣、曲直上有些分歧,但思维过程、辨析过程就是创新意识萌生、成长、成熟的过程,其积极意义绝不是某一具体问题的答案是否正确所能代替的。例如,我在教学《乌鸦喝水》一文后,引导学生想:“乌鸦的办法挺好的。你能想出其它办法让乌鸦也能喝到水吗?”有的学生说:“找来一根空心草的杆子,伸入瓶子,就像我喝可口可乐一样。”有的学生说:“捡个塑料袋,把水倒到塑料袋里,乌鸦就能喝到水了。”学生纷纷发言,创新思维的火花自然就迸发出来了。
四、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促进创新思维。
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是创新的原动力。想象孕育着智慧,孕育着创造,没有想象就难有创新。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语文教学如何激活学生的想象呢?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当代小学生接受能力强、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蕴含着极大的创新潜力,这为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教师应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进行积极的思维,展开想象,促进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如在《丰碑》一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老军需处长死后的样子,想象军需处长临死前的情景,同学们就从老军需处长“倚靠一棵枯树坐着”,想到他可能是太冷,走不动了,又不想连累其他战士而这样做的;从他“半截纸卷的旱烟还夹在手中”,想到他也许想靠旱烟那微弱的热量来温暖自己寒冷的身体;从他“神情十分镇定、自然”,想到他可能对自己把棉衣让给战士穿,尽到一个军需处长的职责,内心觉得很坦然„„又因为军需处长的自我牺牲精神是本文的中心,于是我又让学生想象他让棉衣的事。学生的想象很丰富,发言很热烈。在想象的过程中,既丰富了课文的内容,进一步地明确了文章的中心,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供创新实践舞台。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在实践中培养。所以我们要把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创造条件,把行之有效的语文实践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进行尝试实践、迁移运用、探究创新。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实质是手、眼、脑等多种感官协同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它不仅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而且对所学知识能理解得更深刻。美国教育家杜威有句名言:“让学生从做中学。”的确,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将会把他们带入一个新的“情境”,使之在求知欲的驱使下饶有兴趣地学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要创造一切机会让小学生参与实践,通过实践接触社会,了解国情,明确责任,提高觉悟,在实践中提高和锻炼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积极鼓励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等实践活动,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如在教学《四季》一课时,先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情况下动手画一幅自己最喜欢的季节的图画,这一设计使每个学生都兴趣盎然、争相动手;然后进行评议,看谁画得最好;最后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认识,在画上添上一些课文中没有的内容。整个过程体现了从再现课文内容到有所创新。
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论文 篇7
一、设计发散性题目,营造探究气氛
要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教师应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学生观、人才观。应明确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是民族的灵魂、国家的希望。应当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课堂上营造一个探究、创新的学习气氛,使教师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教学中不能墨守成规,要提倡标新立异,独出心裁,课内要留出时间让学生提问,要善于倾听、研究学生所提问题,应允许争议,对于出现的新思想、新方法要及时赞扬和肯定。
例1抛物线y2=2px (p>0)的焦点为。直线L过F且于抛物线交于A (x1, y1), B (x2, y2)两点,P (x0, y0)是弦AB的中点,请结合题设,自编结论,并解答。
分析:这是一道只有条件(故事情节)无结论(故事结局)的发散开放题,由于答案不唯一,方法多样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或多或少地享受到成功的乐趣。故一般而言学生参与积极性很高,编拟这类题,可改变教师的习惯作法,教师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兼有导演、导游、教练等各种身份,在教师“导演”下,学生一般会得出以下结论:
1)求中点P的坐标:
2)判定A、B两点在曲线上:
3)证明性质:
4)写出焦点弦的斜率:、
5)证明A、B、P、F四点共线:
6)求中点P的轨迹方程:
7)求焦点弦的长度:
例2计算
解:原式=
该题解毕后,教师及时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创新,于是在教师“导游”下学生一般可“设计”并证明出以下命题:
例3已知,求sinα·cosα的值
分析:对于本题可直接利用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先由tanα求出secα,再求出sinα,cosα就可求值,教师在书写具体解题过程(解法1,此略)后,应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可明显看出计算过程繁杂,于是引导学生开拓思路,导入以下解法:
解法2 ,则由三角定义知y=3, x=4, r=5,故,则
解法3利用1=sin2α·cos2α的代换
原式=
说明:在解法二中应用到1=sin2α·cos2α这一关系式,在指出1的代换优越性后,及时启发学生联想思考,并在课堂上给学生出示小命题作文:“三角函数中,由1所想到的……”,于是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予,一般学生经过思考都会写出以下内容:
“1”在平时弱不起眼、普普通通, 但在三角中神通广大、变化无穷, 如1=sin2α·cos2α;1=sinα·cscα;1=cosα·secα;1=tanα·cotα;1=s e c2α-tan2α;1=s in90o;1=cos 0o;1=tan45o;;……
以上发散性题目设计,既可以由教师提前编制,也可以由学生对照书本上例题自己设计,常这样做,在教学中可起到牵一点动一线、举一两拨千斤的功效。常做这种训练,也可以使学生体会到解题的乐趣,不仅有利于知识的融汇贯通、纵横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这种活动开展的优越性体现在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一题多解”,变集中思维为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形式,它表现在对问题不急于归一,而是提出多方面的设想与办法。经过比较筛选,从而找出合理较妥善的解法。其特点是探索性、求异性与多发性。在课堂教学中,要加强教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教学。因为知识是学生发展的基础,不是教育的终极目的,教育的目的是发展。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一题多解的指导,长期进行这种训练,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间的纵横联系与沟通,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例4复数等于 ()
A、B、
C、D、
解法1利用三角式计算
解法2令应用的性质计算
解法3通过观察法求解
观察四个选择支,易知四个选项对应复数幅角主值所在象限各不相同,于是只需判定给定复数所在象限即可。因分子幅角主值是4·=π分母幅角为5·=故分数所对应的幅角为π-=即幅角主值为在第二象限,故选B。
说明:应用上述三种方法解题后,教师应及时与学生一起比较各方法利弊,不能只把赞美之词赋予解法3,应指出三种方法各有特色。解法1过程完整精确但费时多;解法2过程简单迅速但灵活性大;解法3过程干练精辟,但技巧性强,对解法1、2、3全面比较可反映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掌握越好,方法越精确,速度越快。当然“快”是建立在“慢”的基础上的,在重视培养发散思维同时也应注意集中式(收敛式)思维,集中式思维是发散思维的基础,只有抓好集中式思维的训练,掌握丰富的基础知识,才能抓住题目的精髓。才能谈及创新能力的提高。
例5计算sin210o+cos240o+sin10o·cos40o
解法1运用降幂公式、积化和差公式计算
原式=
解法2换元、类比,运用解方程方法计算:
令x=sin210o+cos240o+sin10o·cos40o,
y=cos210o+s in240o+cos 10os in40o
则x+y=2+sin50o
两式相加得所以
解法3联想、类比,运用正、余弦定理求解
原式=
说明:解法1属集中式思维,解法2、3采用换元、联想、类比等手法属发散思维,方法别致,手段脱俗,教学中经常注重这方面训练,能有效的增强学生解题素质,培养创新能力。
三、“顺难则逆”,变正向思维为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也是发散思维的一种形式,它是在解题过程中,去做与正向思维方向完全不同的探索。“顺难则逆”则是逆向思维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其含义是:当顺向求解困难时,能否考虑从逆向求解,利用这种方法常可使许多棘手的问题变得简单化。十九世纪前期非欧几何的诞生和二十世纪中期模糊数学的出现,就是数学史上逆向思维的两个典型范例。
例6若三个方程中x2+4kx-4k+3=0;x2+(k-1) x+k2=0;x2+2kx-2k=0,至少有一个方程有实根,求实数K的范围。
分析:学生习惯思路是顺向求解,这时可能情形会有七种,故解答过程繁琐费时,若从逆向考虑,则能很快求解。
解:设三个方程均无实根,则解之
故有k≤或k≥-1
例7某校有男教师12人,女教师8人,现要抽选6名教师参加计算机培训,要求至少有一名男教师和至少有一名女教师参加,问有多少种选法?
分析:如果用直接法则须分五类,计算过程运算量大,如逆向思维,选出的6人都是男教师或都是女教师,则会简捷明快。
解:
说明:从上面例子看出,当从正面入手时较难,而反面入手则较为容易,此时可采用“顺难则逆”的思维。该种思维既有利于问题的简捷解答,又可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类比联想、转换角度”,变单向思维为多向思维
思维离不开转换与联想,匈牙利数学家路莎·彼得说过:“数学家们解题往往不是对问题进行正面攻击,而是将它不断变形,把它们变为能够得到解决的问题。”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我们所教的学生想象力丰富,因此,可以通过例题所提供的结构特点,鼓励、引导学生大胆地猜想,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思维。教学时,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它对开拓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很有益处。
例8解方程
分析:将方程变形
观察结构, 联想两点距离公式、双曲线定义即可轻松求解。
解:方程变形为
“数形转化”把求方程的解转化为求而易解之交点坐标为,故方程双曲线 (x>0)与直线y=4的交点,解为
例9解方程5x2+2y2+2xy-14x-10y+17=0
分析:若依常规单向思维,则“无路”可走,但转换角度,视x为主元,则“绝路逢生”。
解:视x为主元,将方程整理为5x2+(2y-14) x+(2y2-10y+17)=0,因x为实数,故y=2,代入原方程有x=1,故原方程解为x=1、y=2。
例10解不等式
解:转换角度、联想图像,可知的图像在直线y2=x+1的上方。由下图易知当时适合要求,故解集是
例11求证曲线C1∶y=2x2-2与曲线C2∶x=2y2-2的四个交点共圆。
分析:常规解法是:联立两个方程,求出四个交点坐标。然后,由其中三点坐标建立圆的方程式,最后,验证第四点的坐标适合该方程式。但这种路子计算量太大。这时应当引导学生转换角度,作如下证明:
证明:设C1、C2的交点为C (xi, xi) (i=1, 2, 3, 4)则(xi, xi)应满足方程y=2x2-2及x=2y2-2即满足x+y=2 (x2+y2)-4也满足
于是点C (xi, xi)在该方程所表示的图形上,而该方程对应的图形为圆,故命题得证。
例12在△ABC中,∠C=90o,证明
分析:该题常规解法是在△ABC中先计算,再运用三角函数的半角公式可计算出。但若教师引导学生注重联想、转移等发散思维的训练,学生就会想到以下解法:
证明:在△ABC中,延长CA至A′使AB=AA′=c则CA+AA′=b+c,,所以
说明:此法虽然不一定简单,但构思巧妙、新奇,给人一种异样感觉,这便是创新思维。教学中应积极鼓励和培养。
例13 sinα≠为α≠30o的()条件
A、充分但不必要条件B、必要但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D、既非充分又非必要条件
分析:直接入手该题是很困难的,但转换角度想,一个命题与其逆否命题是同真同假的,于是,只需写出逆否命题并求解即可。
解:原命题的逆否命题是x=30o是sinx=的()条件。不难看出,应为充分但不必要条件,故原题答案选A。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享有“人类自然科学的皇后”、“锻炼人体思维的体操”等多种美称,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思维不应去“堵”,而应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注重学生的发散思维,敢于求异、联想、转换角度,大胆创新。只有这样,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才有希望,我们的教学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种种训练引导学生多侧面,多角度,多渠道地思考问题,让学生多探讨,多争论,能有效地训练学生思维的完备性、深刻性和创造性,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创新知识和创新性的人才,自然也需要创新教育。作为灵魂工程师的我们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尺水可以兴波”,三尺讲台就是创造的天地。我们应在理论和实践中努力地探索,勇于进取,努力使创新教育不断走向深入,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李忠山.思维定势与解题[M].中学数学教学, 1986.
[2]丁立群.要会算, 要会少算, 也要会不算[M].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1997.
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篇8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创新能力对于整个社会和科学进步的重要性,而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前提,因此社会上对于人创新思维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二、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创新能力,主要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对于学生未来学习、工作、生活中运用创新意识思维具有重要的意义。众所周知,小学阶段是学生的智力和身心的发育时期,同时也是学生形成逻辑思维和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培养其创新意识和能力,对于其今后在学习和工作中进行发散性的思考,用创新的眼光看待问题大有益处。其次,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新课标的要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贯彻新课标的具体要求,必须认真对待和落实。
三、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1.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主动参与学习是发展创新性思维的前提和基础,只有主动参与,才能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激发思维,发挥潜能,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我在平时教学中也在不断地努力着。比如:在教学《乌鸦喝水》一文中,我引导小朋友思考:还有什么别的方式可以使乌鸦喝到水?有些小朋友提出可以使瓶子倾斜,有些小朋友提出可以在瓶子上戳个洞,有些小朋友甚至提出找一根大吸管来吸,我把学生提出的方案一条一条列在黑板上逐一分析,并给予肯定和鼓励,再引导他们选择出最合理和可行的办法。不管学生想的辦法切不切合实际,我们都应该鼓励和表扬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使其保持参与互动教学的兴趣。这样,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提高的同时,创新思维能力也得到了体现。
2.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主动质疑,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启发和鼓励学生质疑的兴趣,调动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并鼓励他们带着疑问自己去解决问题,这也是培养学生积极思维、提高阅读能力的一种好手段。例如:在教学《伟大的友谊》这一课时,一位学生质疑:既然马克思主义是恩格斯和马克思共同创造的,为什么只讲马克思主义,而不称马克思-恩格斯主义呢? 针对该生提的问题,我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指导学生抓住课题《伟大的友谊》这一中心,归纳形成这样一组辩论题:“马克思主义署上恩格斯的名字更能体现伟大的友谊” 和 “马克思主义不署上恩格斯的名字更能体现伟大的友谊”,引导全班学生进行讨论。我首先肯定了他们在辩论过程中得出的结论:伟大的友谊是建立在共同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基础上的。这样既保护了学生大胆表达看法的积极性,又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提高了他们阅读文章的分析能力。但仅仅这样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指点发问途径,教给发问方法,指导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学生善于提问、勇于质疑、敢于创新。
3.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大胆想象,发展创造思维能力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让他们在思维的天空中尽情翱翔。如执教《小摄影师》一课,课文结尾意犹未尽,这时可让学生继续推理想象,并启发学生:从高尔基的语言动作中展开想象,小男孩还会再来吗?为什么?针对这样的问题,学生兴趣盎然,思维也就活跃了:有的说小男孩再来的可能性很大,理由是小男孩给高尔基照相的愿望是那么的强烈,这一强烈的愿望促使他必须还会再来;有的说高尔基如此热情地接待他,配合他,他相信自己再来仍然会受到高尔基的热情接待;还有的说他不会再来了,因为这个小男孩后来发生了意外……
以上都是学生根据课文展开的合理想象。作为教师,我们在尊重他们合理、丰富的想象力的同时,还要予以表扬和鼓励,促进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
4.通过自主探究阅读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自主探究阅读对于学生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大有裨益,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运用自主探究的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开展:
第一,在课堂上,教师要给予学生主动探究、自主阅读的时间和空间。教师要注意为了确保自主阅读的有效性和目的性,必须对自主阅读的主要内容有所限定,并事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思考,能在阅读中运用自己的想象来回答这些问题,从而提高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
第二,鼓励学生多阅读优秀课外读物。小学语文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特点,,鼓励其多阅读优秀的课外读物。比如: 《十万个为什么》、《上下五千年》等,把古今中外的好书变成学生的语文课本,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让学生在书的海洋里徜徉,使学生养成自主读书、自觉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良好习惯。
总之,追求教育的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还有很多,关键是我们能够树立创新教育的观念,要引导得法,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论文 篇9
摘 要:数学学科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最适合的学科之一,新课程改革更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创新教学——情境激趣,寓教于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本文讨论了小学课堂教学中寓教于乐、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四种途径:创设情境,设置悬念,善用课件,动手操作。
关键词:兴趣 创新 思维 寓教于乐
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而人的情感具有情景性的特点,故有“触景生情”之说。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让每堂课变得生动活泼、趣味性强,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而且能为学生提供激发创新思维的平台,最大限度地培养创新能力。以下就是我在三十年数学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浅见。
一、创设情境,培养兴趣
皮亚杰说:“一切有效的工作必须以兴趣为先决条件。”小学生对数学课的认识,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深厚的兴趣及丰富的情感基础之上的,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是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这就需要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愉快的学习气氛。
例如在讲授“分数的性质”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智慧爷爷把3块同样大小的`饼分别平均分成了2、4、6份,让他的孙子冬冬、宁宁、强强依次去拿,冬冬、宁宁、强强依次分别拿了每个饼的1、2、3份。智慧爷爷问:“你们谁拿到的饼多呢?”因为题目中增加了“分饼”和“智慧爷爷”,使得枯燥无味的数学题情趣顿生,也诱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二、设置悬念,诱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就是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思索的活动。”而学生积极的思维往往是从疑开始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创设恰当的学习兴趣。
比如,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教师出示了幻灯片,于是我指着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图形说:“同学们,这是一个由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是5厘米,高是4厘米,那么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这时很多同学很快得出:10平方厘米。
我趁机问:“你是如何得到的?那么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呢?你们想知道吗?”这样同学们情绪高涨,强烈的求知欲充分地调动起来了,积极主动地投身知识的探索过程,从而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
三、善用课件,激发兴趣
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学习有了兴趣,就肯全副精神去做,学与乐不可分。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往往是受到学习兴趣制约的,因此,我们数学教学要注意激发、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把多媒体引进数学课堂。计算机多媒体是集声、光、色、效为一体的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变抽象为直观、变静为动、动静结合的功能,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向学生展示形成过程,提供了丰富的感情认识,不仅为学生思维活动的展开提供了可靠的感性依托,而且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例如,教学“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这一节时,我先用多媒体出示一个圆,将它分成红蓝各半,再将其平均分成8等份,展开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再把它平均分成16等份、32等份、64等份,依次演示16等份、32等份、64等份拼成的近似长方形,同时出现三幅图,让学生观察比较发现:平均分成的份数越多,拼成的边就越趋平直,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在这种感情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去联想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与圆面积公式之间的关系,学生能找出长方形的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就是圆的半径,从而利用“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大胆地创新,自主建构出圆的面积公式。利用多媒体课件作为辅助手段的教学过程减轻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增加了学生的信心,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更能全面地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了提升。
四、动手操作,巩固兴趣
小学生的思维是直观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他们的思维来源于生活,在教学中,教师要解决好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为学生创设一个动手操作的环境。在学习中,让学生多动手、动脑,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形成表象,再利用表象中的中间作用,把具体形象思维上升到抽象思维,是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保证。同时,在操作活动中,启迪了学生独特的思维,培养了创新能力。
例如,讲授“分数初步认识”时,学生理解了二分之一的含义后,我让学生用长方形纸折出它的1/2。学生中出现了不同的折法,如横向纵折、纵向对折、沿对角线折。这时一个同学手里拿着一张纸在比划着、琢磨着,一会儿,她站起来说:“老师,我发现经过中心这点的任意一条线都能把它平分。”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都来了兴致,纷纷折起来,结论和那个同学说的一样。富有创意的操作,不仅激励了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和创新,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论文】推荐阅读:
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创新思维论文10-17
小学数学论文:创设思维环境 培养思维能力07-28
浅谈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文07-25
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论文06-10
数学教育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论文08-27
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08-16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论文09-27
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