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2024-09-22

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共8篇)

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篇1

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本文多方面论证了创造和综合思维的`关系,提出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激发创新兴趣、培养勤奋专注精神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

作 者:尹军利 作者单位:宁夏大学,农学院,宁夏,银川,750004刊 名: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英文刊名:SHAANXI RADIO AND TV UNIVERSITY JOURNAL年,卷(期):5(1)分类号:B804.4关键词:创新思维 创新精神 文化素质

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篇2

关键词: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想象力

一、培养创新思维, 提高创新能力

(1) 培养创造性思维。 (1) 引导思维发散, 创造语言情景。英语学习中几乎所有的语言知识的学习、句型操练都可以在合乎情景和十分自然的语言氛围中进行。因此, 我经常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创造性灵活运用语言。 (2) 激发兴趣, 培养动手能力。教学中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各种各样的教学工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注意力, 诱发学生的创新灵感;同时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 兴趣高、印象深, 并且做到活学活用。 (3) 大胆设想, 培养思维独创性。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联想, 发挥独特见解。如上课文Life in the future前, 提出问题What will your life be in the future?指导学生展开联想, 自由讨论。许多学生谈到了computers will be used more and more, space travel will be popular等等。这与课文内容不谋而合, 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证实了他们设想的准确性。 (4) 多项质疑, 灵活运用。多项质疑、发散性思维是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环节, 有利于引导学生以极大的兴趣向知识领域纵深探索, 调动大脑中储存的全部信息, 使学生灵活地接受知识并达到举一反三运用自如。 (5) 利用各种创新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多方面思维。在阅读课文教学中, 训练学生的口语思维表达能力可以采用复述的方式, 课文的复述过程是一个理解和记忆的过程, 是一个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同时, 复述是一个用英语进行思维及自我完善的过程。教师还可尝试其他的交际性的活动。如在讲解the Olympic Games这一课课后, 我要求学生围绕北京为何能够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举行辩论, 以Beijing has the ability to hold the 2008 Olympic Games successfully为题, 鼓励学生搜集各方面的有关知识, 充分发挥想象力, 自由表达他们的观点,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 改变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1) 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启发式教学是教师开启学生创新智慧的钥匙。目前英语课堂教学仍然表现为讲风太重, 负担偏重。这种现象必须改变。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利用语言启发、情景启发、对比启发等方法。在教学过程中, 做到五让:即书本让学生看、思路让学生讲、疑难让学生问、规律让学生想、课内让学生练。 (2) 利用各种形式开展英语第二课堂教学活动。课外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智力和个性培养能力。课外活动的内容应丰富多彩, 形式要多种多样, 如朗诵歌唱、讲故事、写作竞赛和展览、演讲比赛、短剧演出、英语角和英语班会等。 (3) 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努力创新英语学习环境。计算机辅助教学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逐步被人们所运用。平时利用英语原版电影录像材料进行听力课堂的教学, 形象直观、生动活泼, 有助于学生直接理解英语和培养他们直接用英语表达的能力。

二、启发创新思路, 进行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应在课堂教学。我在高一英语新教材的课堂教学中做了一次改革尝试, 收到了较好效果。

(1) 合理选材, 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 不同的教材内容, 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可选择一些课本剧作为施教的课题, 它比较切合学生的认知和心理发展的实际需求, 能较好地实现创新教育这一目标。从教学要求看, 针对应试教育所造成的部分学生只注重笔试成绩、轻视听说能力的弊端, 教师可充分利用课本剧听力难度适中、内涵丰富的特点, 精心设计以学生为活动主体、强化听说读写能力训练的多种教学方式, 充分发挥教和学双方的潜力, 实现“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这一目标。

(2) 尝试构建“激励学生主体发展”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在设计The Necklace一课的课堂教学结构上, 指导思想是坚持体现“以学为主, 因学论教”的教学原则, 从激发兴趣、调动情感入手,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 确保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广度和深度, 促进学生主体的主动发展。具体操作如下: (1) 背景介绍, 激发学习。教学伊始, 首先给同学们讲解作者莫泊桑的生平和著作。通过对莫泊桑坎坷经历的介绍, 教育同学们要不怕挫折, 在逆境中培养奋起的顽强学习精神。 (2) 启发听说, 激励参与。本片课文剧成了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三幕, 在介绍背景之后, 又让学生听录音, 每听完一场回答问题。通过回答, 同学们较快抓住了故事梗概, 能流利地运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全文, 在参与活动中锻炼了听和说的能力。 (3) 创设情境, 变化迁移。为使学生正确掌握所学的知识, 规范地使用语言, 依据教材内容, 选择适用性广、搭配力强的短语和句型, 进一步讲授和操练, 把语言技能发展成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比如, 在操练“marry”这个词时, 问不同的学生, “When did your parents marry (or get married) ”When did your father marry your mother?How long have your parents been married?在区别know和recognize时, 设计这样一个语言情景:I got to know you when you came to this school.Maybe in ten years I won’t be able to recognize you.通过形象引导, 加深了同学们对这些短语的理解和记忆;多元化操练形式, 如即兴问答、连锁训练、英汉互译、自编例题等等, 又拓宽了同学们的思路, 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加上全班同学广泛地参与训练, 进一步增强了课堂语言实践能力的力度, 使训练质量达到比较理想的要求。 (4) 组织讨论, 升华提高。根据教学要求, 适时地组织讨论, 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满足学生自尊自信的心理需求, 会有助于调动学习积极性, 促进师生间、同学间的多项信息交流。

三、巧妙设疑, 发展想象, 培养创新能力

根据英语学科的特点, 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及创造性思维应与英语教学的交际性特征相结合。英语教学中进行看图说话、设疑、即兴发表见解、角色扮演等, 都是启发学生想象力、进行创造性活动的有效途径。

(1) 巧妙设疑,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不断给学生以思维的动机和空间, 处处设疑、激疑。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机能, 使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 从而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大胆提问, 使学生由过去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 (1) 于无疑处设疑。“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困难。”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在本无疑之处巧妙设疑、激疑、揭示问题背景, 发现问题的实质, 培养学生发展创新的环境和机会。 (2) 深层提问, 挖掘内涵。哥白尼不满神圣的《圣经》, 才解开了宇宙的奇观, 开普勒不满“日心说”才去发现真理。学生也应永不知足、勤于探索。教师在教学中, 应深层提问, 挖掘内涵, 培养学生对已知事物继续探究的习惯。深层提问不仅培养了学生勤于探索的精神, 而且其回答本身就是学生具体创造性的体现。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 “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一池死水, 投去一石, 泛起涟漪层层。巧妙设疑, 给人启迪, 培养学生养成遇事好问、勤于探索的习惯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2) 发展想象力, 培养学生标新立异的精神。伽利略为了对“上帝用了六天创造了世界”这一观点的求异, 终于发现了天文望远镜。学生的天性是好奇和求异, 思维求异是创新思维的开始。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 应培养、鼓励学生展开想象, 标新立异。 (1) 立题讨论, 各抒己见。有计划地确立讨论题, 为学生搭建思维摩擦与碰撞的舞台, 使学生既独立思考又集体合作, 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活跃,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 模拟角色, 发展想象。黄全愈博士在《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曾讲过, 让美国孩子和中国孩子同时对着一个苹果画, 美国孩子会有人画成扁的, 而这些中国孩子则会尽量画的与对象一样。这说明我国教育注重学生求同思维, 而忽视了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而人一生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 那就是人的想象力, 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

“处处是创造之地, 天天是创新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就要求我们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氛围, 培养学生敢想、善思、有识、敢于标新立异的精神。

参考文献

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全新培养 篇3

一、营造良好氛围,创造创新思维

近年来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成功的教育需要的决不是压制。在教学中,良好的课堂氛围,师生间平等、民主的交流,是一切成功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树立真诚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尽可能满足学生心理上的合理要求。例如在数学课上,学生有时要求不按照固定的小组进行讨论,和谁讨论可由他们自己选择;作业不要总留同一层次的,让他们有选择地完成作业量;多给他们一些思考、实践的机会;多制造一些老师与学生对抗的机会等。对于这些要求我都一一答应,并按照要求做了。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又尊重了学生的劳动,使学生对我产生了亲近感、信任感,从而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之中。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我从没有过多地批评和指责,而是在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宽容他们,允许他们在学习中出现尝试性错误,明确这是通向成功的前奏,给他们以改正错误的时间和机会。

只有在这种和谐、民主、愉快的氛围中,才能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例如,我在教学“数的意义”时,讲到“自然数都是整数”,有部分学生提出:“那整数就是自然数吗?”对于这部分完整的知识必须到初中才能学到。正当我想的一刹那,有位学生站起来说:“这种说法是不对的,整数除了自然数外,还有其他的自数。”虽然这位学生不完全正确,但已为我作了一个很好的回答。我肯定了这位学生的意见,并表扬他课外知识很丰富,同时也激起了其他学生的对知识的渴求。

二、创设课堂情境,诱导创新思维

1.创设动画情境。小学生对于形象的动画卡片、投影、实物或生动的语言描述非常感興趣,他们思维也就容易被启迪、开发、激活。对创设的问题情境产生可持续的动机,这种直观是一种催化剂,给学生的学习活动带来一定的生活色彩。不仅对创设情境产生表象,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策略意识的培养,必将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例如教学一年级加法应用题时,教师创设了这一个活生生的画面:河里有5只小鸭,游来了1只,现在有几只小鸭?后来又游来2只,河里一共有几只小鸭?这种情境的创设,变静为动,自然美丽,不需要讲解,学生就像看动画片一样轻松愉快地理解了连加的意义,掌握了连加的计算方法。

2.创设生活情境。《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就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通过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存在着“大数学”,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进一步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创新能力。例如,我在教学“元、角、分”时,创设这样一个模拟情境:“当你去商店买一元东西的时候,你是怎样付钱的?”学生通过个体的思考、小组的交流,对多种策略进行研究,得出了元、角、分的换算关系。在课的结束部分,创设一个模拟商店购物的情境,对所学知识得以检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3,创设故事情境。实践证明:带有生动有趣的、悬念性的故事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快速地参与学习,促进学生创造性情感。例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一课时,创设一个故事情境:“炎夏,唐僧师徒四人,来到一处农庄,庄主送给他们一个大西瓜。唐僧说:‘我把西瓜分成四块,一块是1/2。一块是1/10……。嘴馋的八戒心想:‘10此2大,我要1/10那块。”教师提问:“你们帮八戒想一想,他挑的那块西瓜是最大的吗?”问题刚一提出,学生的兴趣就非常浓厚,并且积极投入到思考中。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思维得以激发。

实践表明,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教材及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适当的课堂教学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使学生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策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升华发展。

三、精心设计障碍,促进创新思维

平坦无奇固然可使学生的学习比较轻松,但往往也会使学生感到乏味。因此,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开发其创造潜能,教师就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材内容,巧妙地设计出一些学习上的“小障碍”,学生也乐意通过自身的尝试、探索、思考闯过这一道道“关口”。这精心设计的“小障碍”保持了学生思维的兴趣,逐步养成勤思,善思的习惯,萌发了其创新思维。例如:一次数学课应用题复习课上,我故意出了这样一道题:小明家最近养了一些非常可爱的兔子,其中白兔40只,灰兔50只。此题一出,就引来学生们的“非议”:不好解答的呀,少了一个问题吧!我就顺其自然要求给应用题提出问题并解答。一会儿的功夫,一步计算的,两步计算的,分数应用题的,百分数应用题的……一个不漏的都出现在这堂课上。

通过越过数学小障碍,不仅培养了学生分析、综合、创造的能力,而且也培养了学生们的语言表述能力。这样一个个小小的数学“障碍”竞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又何不常常为学生设障引趣呢?

四、重视实践操作,发展创新思维

实践操作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因此,教师注意适时、适度创设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时,我给每位学生充分的时间用手中6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大小不等的长方体,来研究出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通过实践操作了开拓学生思路,能使学生从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锻炼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浅谈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4

摘要: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一 兴趣的培养;二 观察力的培养;三 想象力的培养;四 探索能力的培养。关键字:数学 创新思维

创新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民族的灵魂。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适应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作为学校,承担着向社会输送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者的重任,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迫在眉捷的问题。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

一 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

学生喜欢学什么,不喜欢学什么,常以学习兴趣为转移,这是兴趣的选择和定向作用的表现。学习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力,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产生动机,引起注意,激起情感,促使感知清晰,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印象深刻,记忆牢固。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必须先培养兴趣。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为了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创设情景时,就应该选取那些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内容作为题材,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激发他们对学习的需要。例如:要讲解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本来这些抽象的内容是比较枯燥的,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的去学习,我们在创设情景的时候就可以首先提一个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比如问当他们走进学校,仰头望着操场旗杆上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时,是不是很想知道操场旗杆有多高呢?如果能够量出你在太阳下的影子长度,旗杆的影子长度,再根据你的身高,怎样计算出旗杆的高度呢?当你发现很多同学都想知道的时候,你就可以告诉他们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用今天要学的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来解决,这就激发了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外来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内在动机就是由于学生本人在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学习兴趣,好奇心以及发现的诱惑力等而转化来的学习动力。这种内在动机所起的作用是强烈而持久的。

二 注重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著名心理学家鲁宾斯指出:“任何思维,无论它是多么抽象的和多么理论的,都是从观察分析经验材料开始。”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前提,观察的深刻与否,决定着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观察力又是怎样来培养的呢?

1.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

2.在学生观察中,教师要起到主导作用,积极的给与指导。比如说要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要指导学生对观察对象的异同点的分析,要指导学生及时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

3.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

4.要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例如:学习一次函数y=kx+b的性质的时候,可以通过多媒体画出具体的一些函数图象进行比较。在学生进行观察的时候,我们可以给与提示,观察当k为正数和负数的时候,函数图象有什么不同,当b为正数和负数的时候,又有怎样的不同?当学生分析了以后,教师就可以指导帮助学生总结规律。

观察力是激发学生创造思维活动的关键。教师要指导和鼓励学生伸展智慧的触角去观察和探索,去想象和创新,做开拓创新的优秀人才。

三 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想象力是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源泉,人类思维中无与伦比的想象力是使科学不断进入未知领域的原始动力。想象不同于胡思乱想,想象有以下几个基本要素:第一,因为想象往往是一种知识飞跃性的联结,因此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经验的支持。奥苏贝尔在同化概念里认为:同化就是所学的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相互作用,原有认知结构包含了新知识并扩大自身,形成更高度分化的认知结构的过程。第二,要有能迅速摆脱表象干扰的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第三,要有执着追求的情感。因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新知识的产生除去推理外,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所以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

例如:在复习近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时,要求学生想象如果把平行四边形的一组邻边变成相等时,这时变成了什么图形?如果让平行四边形的一个内角等于90度,这时又变成了什么图形?如果既让平行四边形的一组邻边相等,又让一个内角等于90度,这时又是一个什么图形?这一问题的提出就打开了学生的一连串的想象,平行四边形一组邻边相等时变成了菱形,一个内角为90度时变成了矩形,既有一组邻边相等又有一个内角为90度时变成正方形。这样培养了学生想象思维的能力。

四 注重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仅仅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励。” 青少年的天性是好奇和求异,凡事喜欢问个究竟和另辟蹊径。对此,教师绝不能压抑而应积极引导和鼓励,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造的独创精神。教师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教育方法上进行改革,综合应用开放式教学,活动式教学,探索式教学,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数学探索能力是在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能力、选择判断能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数学中,它表现在提出数学问题,探求数学结论,探索解题途径,寻找解题规律等一系列有意义的发现活动之中。探索能力强的学生,能迅速地轻易地从一种心理运算转到另一种心理运算,表现出较强的灵活性,在对思维活动的定向、调节和控制上,有较强的监控能力,对思维过程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善于提出问题,敢于大胆猜想。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去体验发现与创造。在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质疑、发表各种见解,形成师生间的能动交流。教师在教学中,力求打破常规,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去思考问题,对疑难问题能提出较多的思路和见解。培养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举一反三的创新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实质就是思维活动中选择、突破和重新建构这三者的有机统一。选择是解开人类思维创造之谜的第一把钥匙。创造性思维中的突破不仅仅是为了使现存的体系危机四伏,而是为了导致新的思想大厦拔地而起。

在课下,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方法去探索与发现新知,这对学生来说作业就是一个在认识上再创造的过程。从对知识初步理解到融会贯通是一个漫长的心理历程。学生独立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发挥聪明智慧,把各种知识构建成思路通道的建筑工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过程。

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篇5

“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从这首童谣里可看出人的手脑并用的重要性,也就是指参与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是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方式,创新教育是教学实践活动的产儿,没有实践就没有创新,强化实践活动是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不断创新的重要保证。

数学是一门科学性与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所以在学习数学之初,必须反复了解熟悉它的过程,逐步学会发现规律,然后在每次发现的过程中,逐步积累愉快的体验,逐渐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需要创新,教师教学需要创新,创新是教与学的灵魂,是学生和教师双边互动的结晶。创新思维寓于数学教学之中,数学教师教学时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好奇心

所谓学习兴趣是个人对学习生活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和情绪状态,它对学习具有无可代替的推动作用。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在兴趣的驱动下进行学习,学习往往会全神贯注、积极思考,所学知识也掌握得迅速而牢固。实践证明,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而创新是学生对数学深度和广度的进一步拓展。兴趣与创新互为因果、相辅相成。因此,对于学生学习兴趣与创新意识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浓厚的学习兴趣可更有效地调动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参与度,同时激发他们对事物的洞察力和领悟力。因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也是学生能否深入学习的信号和象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持久的动机,惟有热爱数学,才能对数学有持久的热情,才能去克服和战胜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去归纳与总结数学规律,最后达到运用自如。

小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为新奇情景所吸引,新奇的情境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例如:学习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老师可以布置这样一个情境:狐狸和狗熊分得一块面积同样大小的长方形菜地,狐狸趁狗熊有事离开菜地一会时间,将狗熊的篱笆从左图移成右图的形状。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狗熊回来后很生气,“我的菜地怎么变小了?”狐狸却说:“你的菜地的篱笆还是那么长怎么能说你的菜地变小了呢?”接着教师提问:你们认为这两块地的周长一样吗?请你们帮狗熊评评理。同学们很快自己动手量了量长度,发现果然一样长。于是就来了兴趣“为什么周长一样面积却缩小了呢?”这样的教学让学生们在已有的知识相联系的情况下,激发了他们对质疑问题的兴趣,从而展开讨论和思考,学习新的知识。

二、巧妙引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对新课而言,如何引入显得极为重要。若平铺直叙,不起波澜,势必让学生兴味索然,不思进取。所以,合理、巧妙地引入,也就成为数学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就导入的方法来说有很多种,笔者通常在教学中应用图片资料和史料导入法来激发学生。如在教学“几何体”时,可事先收集一些世界著名的建筑物图片资料,像金字塔、清真寺、钟楼、古塔等等。然后在课堂上用多媒体影像工具进行展示,这样就给学生以视觉的享受,从而学生自然地会兴致勃勃地去欣赏、感知这些雄伟、庄严的建筑杰作。紧接着老师再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观察其中所含的多种几何体,学生肯定会愉悦、轻松地去寻找和发现几何体的特征。另外,对其他一些内容可以结合多媒体影像工具,事前找一些贴合教学内容、有助于激发兴趣的数学史料导入新课。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师和学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学生是活动的积极参加者,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与水平状况,创设符合和适应学生学习的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唤起学生高度的求知欲望与兴趣,培养学生的好学精神,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数学知识的奥秘。实践证明,利用创设情境开展教学具有使教学多样性、全面性,便于学生理解,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等特点。因此,如何把握好小学数学教学的情境创设,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中,把学生置于研究新的未知的问题环境之中,让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数学。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创设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强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烈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求知欲和认知冲突,调动“情商”来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变“要学习”为“我要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激发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增强创新思维能力。

三、创设情境,诱发创新思维能力

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应结合具体内容和各自的学生实际,尽量采用“提问建模解答应用”的一体化模式,诱使学生因问生趣。激发他们迫切寻求答案、解决问题的兴趣和欲望。例如:在教“三角形全等时,不妨创设情境:有一块三角形玻璃板,不慎被打碎成了三块,若要再配一块同样的玻璃,是否必须三块都带去?只带一块行吗?为什么?一题三问,层层递进,更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俗话说: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常有质疑,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思考,才能常有探索,才能常有创新。正如科学家爱因斯坦说的:“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不过喜欢寻根究底追求问题罢了”。在数学教学中,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启发学生多方面思考,寻求正确结论,鼓励学生解放思想,大胆质疑,多问几个为什么,让学生在质疑中获得知识。质疑,是发现的前导,是探究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潜力的重要标志。我们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增加质疑问难这一环节。培养学生勇于发现问题的思维习惯。把学生的思维从狭窄封闭的状态里解放出来。遇到问题时要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并有意识地去发展和培养这种良好的思维习惯。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答”。而且也要“学会问”。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论多么肤浅,都不要冷面相待,要防止从语言或行为上挫伤学生质疑问题的积极性,而应当及时给予表扬,引导并鼓励学生把自己内心世界的真实想法。

四、善于联想,善于理论联系实际

在数学教学中构建学生的建模意识实质上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为建模活动本身就是一项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又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具有较大的实践性;既要求思维的数量,还要求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而且在建模活动过程中,能培养学生独立,自觉地运用所给问题的条件,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和途径,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直觉思维、猜测、转换、构造等能力。而这些数学能力正是创造性思维所具有的最基本的特征。在数学及其各分支的发展上,都存在着重要的转折时期,以数学发展史上的转折时期为重点,通过有选择地介绍为突破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比如拉格朗日将物理和数学相结合引入的向量记号和方法,当时是思考了很久才想到的,这不仅仅是在数学概念和符号的突破,其概念和方法更具有延续性。在数学规则,定理和问题的发展方面,能体现古代数学家聪明智慧的地方就更多了。比如勾股定理,据说已达到四百多种,足以编成一本厚厚的书。如果在平日数学教学中,我们把这些知识告诉学生,使学生掌握了。何愁学生的知识不丰富?何愁学生在面对一个新的问题的时候,没有方法而束手无策?学生会的方法多了,自然创造能力也就提高了。

总而言之,重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科技在创新,这就必然对人的各方面要求也在增加。实施创新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关键在教师,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教法的创新。教师要创设思维的环境,要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求异性和独创性入手,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鼓励他们广开思路,大胆联想,勤思善问,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创造机会,让学生思维能力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要勇于开拓进取,充分发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只要我们做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心人,不断培养学生猜想,探索,突破常规,寻求变异,善于质疑问题的思维方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会不断得到发展、提高和升华。加强数学史的学习在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综合性人才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篇6

谭正开

语文作为言语文字思维的工具,要为其它学科提供智力资源和思辨能力,作文教学与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教学论文)。本文正是从此目的出发,深刻挖掘语文教学尤其作文教学与创新思维培养之间的联系,并分别以具体分类及事实说明作文教学对创新思维培养的途径、意义。

求同教育理念创新思维能力常式思维能力思维主体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发散思维收敛思维求异思维

中学语文新课标对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明确规定:“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的智力发展……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就是在阅读、观察事物和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理解、推断、想象、综合、归纳等解决问题的能力。语文作为工具性学科,就是要开启学生思维,为学习其它学科提供智力资源。恩格斯说:地球上最美的花朵便是人的思维。人没有思维,就成了行尸走肉;语文教学没有思维能力培养,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可能。

多年来,语文教学很重视这一点。但由于各种原因,特别是求同教育理念的影响,学生的思维并非活跃起来,而往往形成一些定势。这当然是我们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向、方法欠佳。江泽民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在解决问题时不受常规、经验的束缚和影响而独辟蹊径的思维方式,其主要特点是求异性、变通性和灵活性。我们的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一般思维能力(常式思维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因为作文过程就是一种思维活动过程,是个体针对具体问题的看法和态度。它主张个性化、求异性。所以,作文教学更应弘扬求异教育理念(创新思维能力),多角度发掘问题。苏轼说“文章最忌随人后。”说的就是这个理。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我往往注重挖掘学生的“思想”潜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因而,我常常要求学生“思”得多,“写”得少,常常是给材料让学生编写提纲,分别训练其形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联想想象思维能力、求异思维能力、求同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收敛(集焦)思维能力、纵向思维能力、横向思维能力、后馈思维能力、超前思维能力、静态思维能力、动态思维能力。下面略举例说明。

形象思维能力创新。形象思维能力就是把一件抽象的事物或不起眼的东西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把理性的思考解读成感性的认识。在作文教学中,文学作品和记叙文的写作需要培养形象思维能力。针对这些文体,我经常出一些反常的场面描写、景物描绘、人物刻画等方面的片断作文训练学生,如《春天里的冬天》、《笑出来的眼泪》、《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春天的落叶》、《街头一瞥》、《生活如水》、《友谊如茶》、《运动会上的一幕》、《她笑得很灿烂》……。这样,学生可以再现往日情景、观察身边事物,描绘出生活的点点滴滴、社会的方方面面。把形象思维能力培养落实在平凡而反常的事物中。

逻辑思维能力创新。逻辑思维能力是指对问题进行判断、比较、归纳、分析、综合、推理、概括等能力。作文教学中,议论文、说明文的写作常离不开这些。我在培养巩固学生语言逻辑思维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反逻辑思维。例如:我用下面这两则材料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创新能力。

(1)国外有一家烟草公司,试制了一种新型号卷烟,命名为“环球牌”,正准备大张旗鼓推出的时候,却逢全国性的反对吸烟运动。“宣传香烟”与“禁烟运动”是截然相反的两回事。为了打响自己的香烟品牌,而又不与当前的戒烟浪潮相冲突,就必须把矛盾的两件事沟通起来,找出其共同点。请你运用反逻辑思维,拟一条广告,不超过20字。

(2)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高原地区,有一位经营苹果园的杨格先生,他种植的“高原苹果”味道好,无污染,在国内市场上很畅销。可是有一年,在苹果成熟的季节,一场冰雹袭来,把满树苹果打得遍体鳞伤;而杨格已经预订出了9000吨“质量上等”的苹果,而对这突如其来的天灾,看来只有降价处理,自己承受其中的经济损失了。

但是杨格具有出色的应急智能,善于把“不利”因素变为“有利”因素。他仔细察看了受伤的苹果,运用反逻辑思维,在伤疤上作文章,想出了对策,他拟定了一段广告词,结果使这批受伤的苹果极为畅销,以至后来经销商专门请他提供带疤痕的苹果。请你想想杨格怎么拟广告词,你试着拟一段广告词,百字以内。

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说:“从中学时期就训练一副逻辑头脑,以后无论写什么、作什么,都将受益无穷。”因此,努力培养、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尤其是反逻辑思维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它可以增强学生的思辨、推断、分析、综合能力。

联想、想象思维能力创新。康德说:想象力是一种创造性的认识功能。联想与想象是两个具体必然联系又有本质区别的概念。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认识过程,可分为相似联想、相关联想、相反联想等。如由墨板上的一个圆想到太阳、月亮、车轮等;瓦特正是由沸腾的壶水蒸汽冲开壶盖联想而发明蒸气机;牛顿由苹果落地联想到万有引力。想象是由事物部分想到事物整体或由事物的因想到果、由事物的果想到因的心理认识行为,如一叶知秋,滴水知寒等。黑格尔说过:“如果谈到本领,最杰出的本领就是想象。”实际应用中,联想与想象往往是同时出现的,如上海萌芽杂志社主办的新概念作文大赛就是联想想象思维能力创新的展现。爱因斯坦也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我们不仅要注重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而且要培养学生这方面的创新能力,如由新概念作文大赛题目《一是被咬了一口的苹果》想到残缺美、想到人生就是一只被上帝咬了一口的苹果,由题目《一团沉入杯中的纸》想到人消融于社会等。

求同思维能力创新。求同思维就是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把命题中所提供的作文材料、各种信息集中起来,朝着同一方向进行思索分析,得出一个最佳答案或结论,从而进行立意的思维过程。历年高考给材料提炼观点作文,尤其是多则材料提炼同一观点的作文就要求我们进行求同思维立意。还有,1999——2002年的高考话题作文也是一种求同思维能力创新的要求,无论你如何立意、选材、组材、构思、选择文体,最终都要分别回到“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这个前提、“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个结论、“诚信”这个范畴、“心灵的选择”这个选择上来。因此,我们不仅要重视求同思维,还要在求同思维上创新,如2001年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就给人耳目一新:动物尚且讲诚信,况人乎。这就是在求同的前提下求新。

求异思维能力创新。求异思维就是根据掌握的知识、信息或事实,去求得某一问题的各种可能答案或结论的思维。求异思维反对人云亦云的“一家之言”。主张“标新立异”,打破传统意识下的定势思维,使思维模式独树一帜、别开生面,不仅让老树放新花,让新树也要放新花。如对下面这则材料: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先生请为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泯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按照定势思维,学生应该批判南郭先生不学无术,弄虚作假,冒充内行。我引导学生求异思考,可得出如下结论:

a.齐宣王讲排场,是形式主义、官僚作风的源头。

b.古人云君明臣贤。齐宣王不能发现南郭先生。这是昏君在位、奸臣当道、小人得势的表现。

c.南郭先生欺上瞒下,不务正业,说明“上梁不正梁歪”、“上行下效”的社会风气。

d.南郭先生之所以可以混饭吃,是“大锅饭”使然,国企改革势在必行。

e.南郭先生久未被揭发,乐队队长监督失职或捂着盖着,封锁消息,地方保护主义严重。

f.南郭先生逃走,说明有自知之明,有官本位思想者“守住毛坑不拉屎”,提倡主动让贤“退居二线”。

逆向思维能力创新。逆向思维是求异思维之一种,其方法主要是朝着定势思维的反面思考,把问题“倒过来”想,使结果走向定势思维的对立面。训练这种思维,我常让学生对一些成语、结论进行新解,如:

异想天开——没有异想,哪来天开。(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班门弄斧——弄斧到班门。(名师出高徒)

开卷有卷——开卷未必有益。(从其善者而读之)

人言可畏——人言不可畏。(身正不怕影歪)

知足常乐——知足不常乐。(人生是一个追求过程)

痴不妄想——痴心不妄想。(做事贵在持之以恒)

艺高人胆大——河里淹死的多里会水的人。(大意就要失荆州)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

久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久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警匪不能是一家)

见义勇为——见义智为(不白白送死)

发散思维能力创新。发散思维也是求异思维之一种。伽俐略有这样一句话:“科学是在不断改变思维角度的探索中前进的”。思维是科学的品质和基础,发散思维就是要求从同一材料或问题出发,全方位、多层次、多方向思维,得出五花八门的结论的思维方式,它像太阳一样从不同角度放射金光万道。例如:

(1)有一天吃晚饭的时候,正在上小学的弟弟给全家人提出了一个奇怪的问题:“要是全世界的电话线路都断掉了,会产生什么结果?”

请分别写出当医生的爸爸、当消防员的哥哥、热恋中的姐姐、善于持家的妈妈的回答,教学反思《作文教学与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教学论文)》。

(2)以牛为对象,类比现实生活,用发散思维写出3—6篇不同立意的文章提要。

参考答案或提示

(1)这道题应该注意各自角色的特征,回到角色的原点来考虑。当医生的爸爸答说:“病危的人就不能得到及时的救治,使死亡率上升。”当消防队员的哥回答说:“报警速度将会降低,使火灾和损失大大增加。”热恋中的姐姐回答说:“两人约会的次数一定会大大减少。”善于持家的妈妈回答说:“那太好了,我们就不用交电话费了!”

(2)第一篇:从牛的雄壮形象落笔,写出时代特征。人们生活在今天的社会,应该像牛一样充满活力,体现出时代精神。

第二篇:从鲁迅先生自比作一头牛,郭沫若自比牛的尾巴,茅盾先生自比为牛尾巴上的一根落毛,写到伟人的谦虚。

第三篇:从牛的性格写起,平时温和,有时也会有一股“犟”劲,指出人们在学习中也应有这股牛劲。

第四篇:写牛不仅有耕田的牛,还有供运输之用的牦牛,提供牛肉的肉食牛,提供牛奶的荷兰牛,还有用来角斗的西班牙斗牛,从中生发随想。

第五篇:写牛有一个生理特点——反刍,由此引申到学习也应用此法——温故而知新。

第六篇:从“鼠去牛来闻虎啸”说到中华民族闭关自守的历史已经过去,而今已如充满活力的初生牛犊,将来必定如猛虎下山,势不可挡。

纵向思维能力创新。纵向思维是求同思维方式之一,它是在对所供材料进行分析过程中,思维沿着求同方向朝着更高层次推进,向更深的角度开掘,从而进行纵向引申立意的方法。这种发展方向是由前及后、由上及下、由表及里、由远及近、由浅及深的思维过程。如:

(1)阅读下面南宋词人蒋捷的《虞美人》一词,简要分析它的思维方式。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2)19世纪俄国有一位诗人,看到钟表店“修理钟表”的招牌,引发了诗人的创造性思维,他写道:“修理钟表,修理分秒,修理一周、一月”按照这种纵向思维的轨迹,诗人接下来写了一句非常精彩且很有思想的语句,请你也按这种思维方式,想一想诗人会写出怎样的语句。

参考答案或提示

(1)本词采用纵向思维,少年听雨声,壮年听雨声。壮年听雨声,而今听雨声。几十年的风雨声并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我们自己;我们的境遇改变了,感情随之变了,看待风雨的眼光也就改变了;结果,在我们看来,好像外界的风雨也在改变。

(2)诗人进一步写道:“请替我修理一下年代吧!它已不能按时度过。”

横向思维能力创新。横向思维是求同思维的另一种形式。它是把所提供的材料,信息放在同一层面思考,横向延伸的思维方式。例如:

(1)在一次选“香港小姐”的决赛中,为了测试参赛小组的思维速度和应对技巧,主持人提出了这样一道难题:

“假如你必须在肖邦和希特勒两个人中间选择一个作为终身伴侣的话。你会选择哪一个呢?”

这个问题难度较大:如果回答“选择肖邦”,则答案流于一般,没有特色;如果回答“选择希特勒”则很难给予合理的解释。请你为参赛小组设计一个答案,并予以合理的解释。(2)苏联著名儿童文学家盖达尔外出旅行时,一位小学生认出了他,便抢着替他提行李。箱子太破旧了。小学生问:“您是大名鼎鼎的作家。为什么箱子却是这样随随便便的?”盖达尔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运用横向思维的方式,借用孩子的词语,说了句言简意深的话语。请想想看,要是你,你会怎样说。

(3)作家冯骥才到英国访问,有一记者向他发问:你们国家向我国学习了许多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不怕变成资本主义国家吗?请你用横向思维方式设计一句话来反驳记者。

参考答案或提示

(1)实际参赛中有一位小组这样回答:“我会选择希特勒。如果嫁给希特勒的话,我相信我能够感化他,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就不会发生了,也不会有那么多的人家破人亡。”这位小姐的巧妙回答赢得了人们的掌声,她横向选择了出人意料的答案,并作出合理的而又充满正义的回答。

(2)盖达尔笑着回答:“如果箱子是大名鼎鼎的,而主人却是随随便便的,不是糟透了吗?”

(3)冯骥才笑着说:“你们英国人每天都喝牛奶,也不见谁变成牛”。

超前思维能力创新。超前思维是纵向思维的一种方式,它是一种在现实或历史前提下通过想象,完成对未来指向的一种思维方式,它是一种“时间顺流而下”的状态。例:

(1)想想下列事物在未来可能发生哪些变化:

A.一根纯金项链B.达·芬奇画的“蒙娜丽莎”

(2)以“2000年回母校”为题写一篇文章(1986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或提示

a.一根纯金项链可能在色泽、重量等方面发生变化。

b.达·芬奇画的“蒙娜丽莎”,可能会发生质的变化,诸如颜色的暗淡、油彩的剥落等等。

后馈思维能力创新。后馈思维是纵横思维的另一种方式,它要求思维者以现实或历史为起点,采取“时光倒流法”对过去进行想象反省的思维过程。如:

(1)请设想一下“生命倒流”:个人不是从婴儿长到老年,而是颠倒过来,从老年长到幼年,情况会怎样?

(2)以“在童年的草坪上”为题,写一篇散文。

(3)当你看着父亲、母亲的像片时,你的心里定会涌起丰富的感情,请你以此为内容,运用后馈思维,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4)站在世纪的边缘,回首过去有许多东西值得总结,值得反思,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5)以“中学生活的回顾与思考”为题写一篇大作文(1989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

(6)以“有感于五十年前的今天”为题写一篇文章(1987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或提示

(1)首先,一个人从死亡中复生,白发苍苍的,靠养老金生活。若干年之后,他成长为中年人,谋得了一个职业,并以此养家糊口;又过了几十年,他成了年轻人,跨进大学校门过着自由而潇洒的生活;大学毕业后,他进了中学,中学毕业后进入小学,小学毕业后来到幼儿园;最后,他成长为天真无知的婴儿,直到最终进入母亲的体内而变成胚胎。

(2)显然这篇文章应该采用后馈思维。每个人都有童年,幼时一些现在想起来也许很可笑的趣事,会引起我们美好的回忆。应选取记忆仓库中童年的几件有意思的小事,把它写出来,力求写出儿童天真活泼的情趣。

静态思维能力创新。静态思维是一种就事论事的思维方式,它要求对所给的材料、信息、停止在原来的时空上“冷眼旁观”,就某事件某问题或与历史对话或与现实对视,以不变应万变。如:

1942年5月,太平洋战争正酣。美国海军从截获的日军密码电报中发现有“AF”两个字母,很明显,“AF”就是日军的进攻目标。但是“AF”究竟指的是哪里,美国太平洋舰队情报处却与华盛顿海军情报部有着不同的认识:前者认为是中途岛,后者认为是夏威夷或美国西海岸。忽然,美军太平洋舰队情报处长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最后证实了“AF”就是中途岛。

请你想想看,用什么办法来证实?

参考答案或提示

故意用明码发出电文称中途岛的水塔坏了。此计马上生效,不出24小时,美军即截获一份日军密电:“AF”缺乏淡水。

动态思维能力创新。动态思维是一种时空交叉立体式推进的思维方式,它要求思维主体就历史永恒主题问题或现实热点问题展示一个发展变化的思维过程。如:

请用动态思维方式赏析《乡愁》这首诗。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参考答案或提示:

岁月在流逝,在成长的不同阶段;乡愁的对象、内容在变,世事沧桑,对乡愁的认识是发展变化的。

类比思维能力培养。类比思维是联想思维方式之一,它要求思维主体超过具体或抽象的材料信息,推出相类似、相接近的另一种事物。训练学生类比思维,我常出一字标题作文如《路》、《桥》、《网》、《窗》、《等》……。这样,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腐巧为新鲜、化呆板为生动、化乏味为有趣。最终,使我们对事物理解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对比思维能力创新。老子曰: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祸之所伏。从辩证法角度看,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对比思维正是从这一点出发的综合性思维模式,它可把联想与想象思维、形象与逻辑思维、求同与求异思维、发散与集焦(收敛)思维、纵向与横向思维、静态与动态思维、超前与后馈思维放到一起,通过对比分析或求同存异,或求异存同。

总之,由于思维方式划分标准不同,其结果也不尽相同,实际操作中,许多方法本身是交叉融合的,我们没有必要在分类上下功夫,做到“鱼是鱼,水是水”,以上是为了能够说明分类要紧抓“创新”这个核心。创新是写好作文的前提,思维训练是作文的灵魂和生命。陆游说:文章最忌百家衣。思维创新包括思维主体创新和思维客体创新两个方面,这里,我们强调思维主体创新;因为主体创新是本质的“新”,客体新是“材料的新”、“表象的新”,富兰克林说过:一个人停止了创新的思想,便是停止了生命。因此,作文教学的思维创新,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萌芽杂志社新概念作文赛,就是要让学生从新概念出发,请“生”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但是,创新也是有条件的。不能因为创新而使问题复杂化或改变原意,异化成另一个新问题。这样,创新就改变了初衷。

参考书目:

马玉志(主编)《语文创新教学中学卷》延边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在学杂志社)(2001—6期)

《第三届国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作品选》(作家出版社)(2001年8月)

激活历史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篇7

一、创设学习氛围,激发创新思维

农村学生学习习惯差,加上知识面狭窄,思维不同程度地受到限制,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做到:

1. 以情感激发学生的兴趣。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学生有了兴趣,就肯定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对历史学科感兴趣,学生就会因为好奇而主动学习,进而思维活跃。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必须不断创造能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的条件、环境和气氛。如用音乐歌声渲染气氛,用生动的语言讲述故事,用多种媒体满足学生的感官要求,从而寓教于乐,这有利于点燃学生的创新思维。

2. 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在新课程下,师生地位是平等的。教师应尊重学生,还学生陈述意见、质疑问难的时间和权力。教师还应到学生中间,与学生谈心、聊天、游戏,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对症下药”,师生共同分享学习中的苦与乐。这种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火花,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学法指导,而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历史知识。

1. 教给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

(1)上新课时,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自己先列出提纲,找出每课的重点、难点、疑点。(2)试着思考课本中的“想一想”、“材料阅读”、“自我测评”。(3)合作探讨,归纳小结。

2. 在教学中及时指导学法。

“学起于疑,思源于疑”,要让学生自己读课题、内容,想一想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归纳学习不同内容时运用的方法,如时间记忆法,比较异同法,评价历史人物、事件一分为二全面分析法,收集材料求证法等。教师要转变观念,把创新思维能力贯穿于讲课中,变陈述式“是什么”教学为“为什么是”教学,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寻找解疑方法,体验学习中的快乐。

三、利用合作探究的平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在历史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 设置疑境,自学探索。

有疑则思,无疑则无思。教师要创设疑境,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探索,使学生在追根究底中发展个性,强化思维。如对八年级历史上“近代工业的兴起”设疑:清政府中的洋务派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造船制炮的先进技术,开展了洋务运动,内容有哪些?中国是否就此强盛了?经过洋务运动,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新的事物,发生了哪些变化?如何评价洋务运动?学生阅读课本,合作探究问题,最终解决了问题。

2. 鼓励提问,激发创造性。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合作探究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对肯动脑筋提问的学生给予充分肯定和赞许,培养其创新思维。如教学八年级历史上“鸦片战争”一课时,有学生提问:“中国如果不禁烟,英国就没有借口发动侵华战争了,那鸦片战争就不会发生了?”学生提问题的过程也是其思维的过程,在提问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提问题,而且学会了思考问题,充分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 班内分组,开展课题化研究学习。

新课程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观,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的做法是:把班内学生分组,开展课题研究活动,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知识。如:以开展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学习小组;以解决课本“想一想”问题为内容的学习小组;以如何学习历史内容的方法研究小组;以调查实践活动为内容的课外研究小组等。通过开展课题化学习,不仅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还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学习带来的乐趣,学生的探究精神、创造精神、开拓精神也得以充分培养。

四、综合运用评价机制,促进创新思维能力形成

每个人的智慧类型不一样,他们的思考方式、学习需要也就不一样,因而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有差异。《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

1. 多项评价,共同参与。

在学习中,把过程和结果相结合评价学生,不仅能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学习,而且能促进学生获取良好的学习效果;结合教师与学生评价及学生间相互评价,使评价活动成为学生探索、体验的过程与教学相长的过程;结合平时作业、课堂提问、测验等评价形式,使学生及时了解学习效果,以及时改进自己的学习。

2. 分层评价,鼓励为主。

在教学中,学生的问题非常多,教师应关注学生的问题,不能一味批评、指责、训斥,而要对学生作出积极评价,尊重他们,培养他们的自信心,理解宽容地对待他们,鼓励他们的创新思维。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学生施以不同的评价。在评价时,教师要有饱满的激情,要始终保持充沛的精力、真诚的热情,“不作假”,评价语言简洁,具有鼓励性。

3. 多次评价,体验成功。

学习是一个动态过程,创新思维培养更是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要把创新思维培养贯穿到每一节课中。对于学生的课堂表现,教师要持之以恒,不断给予赞扬与鼓励,“多次评价”不仅有利于学生养成及时纠错的好习惯,还会让更多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提高。

启迪学生思维 培养创新能力 篇8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能启发学生去探索,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如何启发思维,萌动学生的探求创新的心理呢?

1、启发生疑:思维从问题开始,提不出问题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不懂,二是欠深入。目前,不少学生提不出问题,主要是由于深入不够。而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要使学生不断提出疑问,往往是先设疑、激疑,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了圆柱体体积公式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一个长方体纸箱,从里面量长1,2米。宽O.8米,高1米,这个纸箱最多能装底面直径1分米、高2分米的圆柱形罐头多少个?不少学生按常规稍加思索,即列出关系式:(1.2xO.8x1)÷[(0.1÷2)[2]x3.14x0.2]=611,针对学生忽略了罐头之间的空隙的错误,我对学生的解答不作评价,而是设疑引思:这箱子里装满罐头后,再放几支粉笔可以吗?学生:可以。师:粉笔放在哪里?生:放在罐头盒之问的空档里。师:你们放罐头时考虑空隙了吗?这时同学们恍然大悟,列出了正确算式(12÷1)×(8÷1)×(10÷2)=480个。

2、引发争论:心理学研究证明,人们争论时往往比单独地思考更能发挥创造性。因此,根据教材内容,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有一定难度的能引起争议的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在讲圆柱的表面积时,我提问:圆柱体的侧面展开除了可以得到长方形外。还可以得到什么图形?这中间有一个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的转化过程,同学们经过讨论,有的说:“当圆柱的底面周长与圆柱的高相等时,沿高线展开,可以得到一个正方形。”我充分肯定,一位同学说:“圆柱的侧面展开一般得到平行四边形。”此时,有不少同学表示不同意,因为他脱离了常规的思路。这时。我因势利导,让他讲讲是怎样思考的。他说:“如果在圆柱的两底面圆周长上任意各取一点,沿这两点作直线展开,就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我马上纠正:“在圆柱上你怎样做直线呢?在圆柱上做的应该是曲线,不过圆柱体上的曲线展开后。两点间的最短距离(线段)虽然从理论上可以得出。但实际操作中很难完成。但是平行四边形一定能围成一个圆柱。”我请这位同学上台演示,同学们顿时醒悟,都向这位同学投去赞许的目光。通过引发争论,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上一篇:运营总监面试技巧下一篇:组织架构和岗位设置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