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自己创新思维能力的途径

2024-07-06

培养自己创新思维能力的途径(共12篇)

培养自己创新思维能力的途径 篇1

3?主体附加组合

指以某一特定的对象为主体,增添新的附件,从而使新的物品性能更好、功能更强的组合技法。这种技法容易产生组合设想,但不可能对原有事物产生重大突破的改进。

一年轻人把栅状钩子分别附加在三个电扇叶片上。在电风扇旋转时,就会使空气快速流动。当有蚊子飞过时,就会被吸进叶片中去,并且被挡在栅网上。时间一长,就有成千上万只蚊子被杀死。这就是“杀虫电风扇”。

4?重组组合

指改变原有事物的结构组合方式,而使原有元素在不增加数量的情况下,改变原有事物的性质的组合。重组组合是在事物的不同层次上分解原来的组合形式,然后再以新的思想重新组合起来。特点是改变了事物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沙漏与电话组合成计时电话机,刀片与刀架组合成保险剃须刀。它们的组合不仅是商业上的组合,更是技术组合的创新。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生活用品还是生产用品,组合设计的产品越来越多。如有组合音响、组合家具、组合工具、组合车床等。爱因斯坦说过:“找出已知装备的新的组合的人,就是发明家。”

“万变不离其宗”,对于组合创新思维而言,这个“宗”就是不同元素的拆分与重新组合。

组合思维是创新思维中一种比较简易的思维方式,但是简易并不等于简单,运用好了一样可以有大的突破和革新。

逆向创新思维

逆向思维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树立新思想,创立新形象。

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树立新思想,创立新形象。现实中,人们习惯于沿着事物发展的正方向去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其实,对于某些问题,尤其是一些特殊问题,从结论往回推,倒过来思考,从求解回到已知条件,反过来想或许会使问题简单化,使解决变得轻而易举,甚至因此而有所发现,创造出惊天动地的奇迹来,这就是逆向思维的魅力。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通过逆向思维取得成功的例子。

某时装店的经理不小心将一条高档裙子烧了一个洞,其价格一落千丈。如果用织补法补救,也只是蒙混过关,欺骗顾客。这位经理突发奇想,干脆在小洞的周围又挖了许多小洞,并精心修饰,将其命名为“凤尾裙”。一下子,“凤尾裙”销路顿开,该时装店也出了名,逆向思维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无跟袜的诞生与“凤尾裙”异曲同工。因为袜跟容易磨破,一破就毁了一双袜子,商家运用逆向思维,成功推出无跟袜,每次只需要换破了的那一只祙子,创造了非常好的商机。

在创造发明的道路上,更需要逆向思维,逆向思维可以创造出许多意想不到的人间奇迹。

洗衣机的脱水缸,它的转轴是软的,用手轻轻一推,脱水缸就东倒西歪。可是脱水缸在高速旋转时,却非常平稳,脱水效果很好。当初设计它时,为了解决脱水缸的颤动和由此产生的噪声问题,工程技术人员想了许多办法:先加粗转轴,无效;后加硬转轴,仍然无效。最后,他们来了个逆向思维,弃硬就软,用软轴代替了硬轴,成功地解决了颤动和噪声这两大问题。这是一个由逆向思维而诞生的创造发明的典型例子。

传统的破冰船,都是依靠自身的重量来压碎冰块的,因此它的头部都由高硬度材料制成,而且设计得十分笨重,转向非常不便,所以这种破冰船非常害怕侧向的流水。前苏联的科学家运用逆向思维,变向下压冰为向上推冰,即让破冰船潜入水下,依靠浮力从冰下向上破冰。新的破冰船设计得非常灵巧,不仅节约了许多原材料,而且不需要很大的动力,自身的安全性也大为提高。遇到较坚厚的冰层,破冰船就像海豚那样上下起伏前进,破冰效果非常好。这种破冰船被誉为“本世纪最有前途的破冰船”。

为了开拓创新,我们不妨将思路反过来想一想。那么运用逆向思维有什么章法可循吗?哈佛教授总结出了逆向思维法的三大类型:

1?反转型逆向思维

常常从事物的功能、结构、因果关系等三个方面进行反向思维。比如,市场上出售的无烟煎鱼锅就是把原有煎鱼锅的热源由锅的下面安装到锅的上面。这是利用逆向思维,对结构进行反转型思考的产物。

2?转换型逆向思维

是指在研究一问题时,由于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受阻,而转换成另一种方法,或转换思考角度思考,以使问题顺利解决的思维方法。

如历史上被传为佳话的司马光砸缸救落水儿童的故事,实质上就是一个用转换型逆向思维法的例子。由于司马光不能通过爬进缸中救人的方法解决问题,因而他就转换为另一方法——破缸救人,进而顺利地解决了问题。

3?缺点逆用思维法

这是一种利用事物的缺点,将缺点变为可利用的东西,化被动为主动、化不利为有利的思维发明方法。

这种方法并不以克服事物的缺点为目的,相反,它是将缺点化弊为利,找到解决方法。例如金属腐蚀是一种坏事,但人们利用金属腐蚀原理进行金属粉末的生产,或进行电镀等其他用途,无疑是对缺点逆用思维法的一种应用。

逆向思维会助你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开辟出一方新天地。

逆向思维与常规思维不同,逆向思维是反过来思考问题,是用绝大多数人没有想到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运用逆向思维去思考和处理问题,实际上就是以“出奇”达到“制胜”。因此,逆向思维的结果常常会令人大吃一惊,喜出望外,别有所得。

模仿创造思维

认为创新就应该拒绝模仿的观点其实是人们对模仿的一种误解,因为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所以不存在绝对的模仿,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模仿。

一说起创新、创造,大多数人会很自然地鄙夷模仿,因为创新,意味着更新,而模仿则是步人后尘。有无数个案例表明,创新者生,模仿者死。不仅如此,窃取创新者智慧成果的模仿在道德上也不具备被尊重的价值。哈佛告诉你,创新从不拒绝模仿,事实上,通过模仿别人你同样可以成功。

当今世界上,最成功的模仿者首推日本,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是什么?是了不得的创新?可能有一些吧,但是如果你翻开日本过去几十年的工业发展历史,你就会发现很少有重大的新产品或尖端的科技是发源于日本。日本人只不过仿用了美国的点子和商品,从汽车到半导体等都是仿造的,日本人只保留精华,改进其余部分。

有许多人公认钢铁大王卡内基是世界首富,你知道他是怎么办到的吗?很简单,他模仿洛克菲勒、摩根和其他金融巨子。他留意那些人的一举一动,研究他们的信念,模仿他们的做法,就有了他的成就。

再仔细观察,那些挑战跨国巨头的新兴“杀手”大多是模仿高手,或者是“快速模仿者”。我们看看这些“杀手”的名单,百度、腾讯、盛大、联想、万科、招商银行等,他们的事业发展中都有模仿者的身影。

认为创新就应该拒绝模仿的观点其实是人们对模仿的一种误解,因为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所以不存在绝对模仿,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模仿。看看模仿创新的定义你就知道其中的奥妙了。模仿法是指以某一模仿原型为参照,在此基础之上加以变化产生新事物的方法。模仿不是照搬照抄,而是要求创新。在人类的众多发明创造中有许多是建立在对前人或自然界的模仿基础之上的,如贝多芬的第四乐章(《欢乐颂》)合唱,就是模仿法国作曲家卡比尼作的歌曲并进行再创造的,又如发明家模仿鸟发明了飞机,模仿鱼发明了潜水艇,模仿蝙蝠发明了雷达……

所以模仿与创新并不是泾渭分明、天生的水火不容,哈佛教授告诉我们,真正创造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新事物的案例并不多,在创新领域中更多的是创造性模仿。“创造性模仿”由哈佛商学院教授李维特率先提出。此后,德鲁克又从战略高度对其进行了精辟论述,认为创造性模仿是“创造性仿制者在别人成功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创造性模仿,与一般模仿不同。创造性模仿,是在研究原有事物的基础上,对原有事物的改进和超越,模仿的目的不是为仿制而是为了创新。

在商业领域,创造性模仿者没有创新一种产品或一项服务,它只不过是完善这种产品或服务,并给它重新定位。比如,突出产品特性,以适应稍有不同的市场。这样,在短时间内,这个新事物就会真正满足顾客的需求,占领市场。

大自然给人类的启发是多种多样的。大自然的山川,浑然天成,质朴无华,正是受此启发,人类才发展起了建筑学,建立起了现代化大城市。大自然的河流,看起来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日夜奔腾不息,但它不也是在日夜教导人们如何理解地球的重力、运动的惯性等许多道理,教会人们如何开发利用大自然的潜能吗?金属,给人类的灵感就更多了,这类看起来很坚硬的东西,被火熔化后竟能按照人类的需要变成为人类所用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它让人们明白了各种物质都有熔点,都能进行形态和能态的转化。

自从人类诞生以来,大部分的发明创造都是靠仿生研究成功的。莱特兄弟从鸟身上得来灵感发明了飞机,贝尔通过研究声音的传递得到灵感发明了电话,为人类开辟了信息的时代。雷达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来的灵感,在军事上作出了重大贡献。像现在的电脑是仿造人类的大脑而发明出来的,汽车是从马车仿造而来的。人类的现代化文明以及高科技60%是靠仿生学得来的。

在学习中也无处不见创造性模仿,比如写作文就是最典型的,一个好的写手首先必须成为一个勤劳的阅读者,在经过大量阅读别人的作品后才能建立写作的意识、灵感,并学到一些词汇、章法。其次是必然要经历的一个阶段就是模仿,模仿别人的构思,表达时所用的词汇和句法等,这个过程是一个学习和积累的过程,也是最重要的过程。最后,当经过一段时间的模仿后,就能够撇开所模仿的模式限制而自由、熟练地重新组合在模仿中学到的词汇、句法、章法,写出自己的风格了,佳作就这样产生了。

这是一个创新的过程,这个过程要做好,必须有前两个过程的铺垫,尤其是第二个过程的模仿,这是基础。其他学科也是,都经历了一个由学习到自我独立运用和开创的过程。

所以,无论发明、创造还是其他生活中的一切都离不开创造性模仿,创新的一个重要思维就是善于从已有的事物中获得灵感,总结规律,创造出新的东西适应新的情况和新的需求。

具体说来,模仿技法的步骤通常有:

1.发现问题

留心身边的事物,发现并抓住问题的实质。

2.寻找榜样

在弄清问题症结的基础上,想想哪些生物或事物对这种问题有解决办法,选一种最感兴趣的进行剖析、仿效。

3.观念移植

设法将某个领域的理论、方法和策略引用、模仿到另一个领域。如戏剧表演的手法就可以用到英语情景教学中和销售员培训的模拟销售场景中去。

4.利用矛盾

就是利用事物的对立面。如玻璃窗是为满足人们透光而不透风的要求,而百叶窗则相反,是为了满足人们透风而不透光的要求。橡皮铅笔也是为了做两件相互矛盾的事:写字和擦字。

5?要“快”而“高”

如果是模仿已出现的新产品、新事物,就要学得快、用得快。同时,要在质量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节省科研投资和避开市场风险。

模仿是一个从学习到改进再到创新的过程,模仿性创新思维,是一种渐进的创新,它更多的是激发创意的一种手段,并不完全是为了产生仿生产品或仿制新事物。

模仿性创新思维告诉我们,在创新的能力和条件还不具备时,不妨试着从创新性模仿开始,在模仿中创新。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实现质的突破,那时就能使真正的创新腾空而出。

培养自己创新思维能力的途径 篇2

一、重视于主体地位体现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在谈及对英语学习认识问题时, 很多学生认为学英语就是死记硬背, 课堂上教师讲什么, 就学什么, 记什么, 无需动脑筋思考, 这种想法无疑是错误的。因为英语是一种语言, 语言是交际工具, 若想用英语阐述自己的观点, 不先思考, 怎么讲得出?同时, 做英语练习、学习英语基础知识都需动脑筋考虑。当然我们承认长期以来教师讲、学生听, 教师写、学生记的注入式教学方式早已成为英语教学的代名词, 许多学生英语学习主体意识已被磨灭, 在这种情形下也就谈不上所谓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重新建立科学合理的英语教学思路和英语知识教学程序, 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切实落实学生主体地位, 已成为提高英语教学效果和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有了这样的认识还不够, 我们还得探求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方式, 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认为遵循探索领先、学导结合、优化训练的教学思路, 建立目标、探索、结论、训练的课堂教学程序能给学生提供知识背景, 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能鼓励学生进行探索式学习, 通过主动探索获取结论, 并能给学生营造独立思考和自由想象的时空, 还学生自主学习权, 从而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从根本上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建立科学合理的体制。

二、重视于语言表达关注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我们知道, 思维和语言有密切的关系, 要实现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用大量生动有趣的题材去刺激学生的参与心理, 鼓励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 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水平。英语教学中许多教师有这样的体会, 在每次的英语书面表达练习中, 许多学生有这样的感悟, 那就是他们自己也承认书面表达难度系数不大, 但就是很难用英语把书面要求准确表达出来。其实, 表达不出来, 就是懂得不透彻、思路不清晰的表现。如果学生在平时的英语学习中, 能够经常把内部思想变为外部语言, 并对展开的外部语言进行加工、整理, 使之用词恰当、结构严密、前后连贯、符号逻辑, 那么, 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必将得到迅速的提高, 写作时也不会遇到这样的尴尬。不言而喻, 一个语言表达水平很低的人绝不可能具有高度发展的思维能力, 语言混乱的人, 其思维大多也是混乱的。英语是一种语言, 所以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英语语言表达水平, 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英语语言和灵活地运用英语, 也就是善于运用英语这种语言来准确地、清晰地、系统地和生动地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

三、重视于问题情境创设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研究表明思维表现的多样性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其中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对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的意义。我们知道发散性思维包括逆向思维和多向思维, 它具有多向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等特点, 即思考问题时注重多种思路、多种方案, 而不只局限于某一形式。在英语教学中, 要让学生丰富想象, 积极探索求异, 坚持独立见解, 具有创新意识, 就要求教师善于挖掘教材中蕴涵的创造性因素, 通过设疑创设情景, 给每位学生参与的机会, 赋予他们联想和想象的空间, 让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知识, 大胆进行发散创造。一般而言, 发散思维总是和思考问题联系在一起的, 因为问题常常能引发学生认知上的矛盾, 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 从而激发他们积极地去探索, 以解决问题, 实现心理平衡, 故英语教学中, 我们应该考虑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探索如何完成任务。同时, 教学中我们教师必须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自己提出各种问题, 进行独立思考, 让学生带着问题钻研文本, 当然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是有一个过程的, 最初可以先由教师向学生提问, 并使学生认识到提问的意义和方法, 接着鼓励和要求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问题提得好的同学, 教师要给予适当表扬, 当学生能够踊跃提出各种问题的时候, 就可以进一步要求提高问题的质量, 鼓励学生运用已学过的语言知识、经验、思考如何解答自己提出的问题。

四、重视于情感交流关注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篇3

首先突破“纯数学”化思想的束缚。法国生物学家贝尔纳说:妨碍人们学习的最大障碍,并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思维定势会严重地阻碍创造性思维发展,影响学生创造力的开发。在教学中,教师要多引导学生运用新的思想、方法,变换新的角度思考问题,打破学生平时训练所形成的思维定势,发展他们的创造思维。这样教学突破传统讲授法的局限,充分留给了学生自主的机会,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学生的思维处于临界状态时,通过设置问题,展开讨论的方法点拨学生,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共同讨论中达到重温已知,认识未知的目的。已知方程(a-1)x2-2ax+a=0有一正根和一负根,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教学时可设陷井,激起学生的思维冲动,方程有一正根和负根,则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2a)2-4a(a-1)>0,解得a>0。学生对此结果应生疑虑,有学生提出,解答过程中丢了a-1≠0这个条件,老师及时给予肯定。那么还有问题吗?同学生继续讨论,学生提出:题目中一正根一负根的条件怎么没有用呢?教师可追问一句,不是在第一步就用了吗?用的只是它们不相等的条件,但不相等的两根未必都是一正一负,两个正根或两个负根都行呀!通过讨论发现所给的解法把原题中一正根和一负根的条件放宽,接着讨论,怎样纠正这一错误,在讨论质疑中逐渐明确答案,同时也培养了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其次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激发探索创新潜力。人脑的思维活动有多种特性:积极性、求异性、广阔性和联想性等。在数学课堂教育中有意识地抓住这些特性进行培养,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探索创新能力,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数学思维的积极性。思维的惰性是制约思维的障碍,而思维活动的积极性是惰性的克星,所以培养数学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宽松的思维活动环境,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和知识的渴求,使学生带着一种学习数学的激情去思考、探究数学。发散思维的展开,重要的一点是要能改变习惯了的思维方式,从多方位、多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生在进行抽象思维过程中由于年龄的特征,往往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方式,即学生的个体思维方式往往影响度新问题的解决,直至产生错觉,所以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就必须培养思维的求异性,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步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和能力。思维的广阔性是发散思维的又一种特征,思维的狭窄性表现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稍有变化就不知所云。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的有效办法。通过讨论启迪思维,开拓解题思路,让学生通过多次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要只重视结果,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有层次、有坡度、要求明确、题型多变的练习题,让学生获得解题的捷径,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不断的发展,从而进入广阔思维的佳境。联想思维是一种表现想象力的思维,是发散思维的显著标志。特征是由表及里、由此及彼。通过广阔的思维训练使学生的思维达到一定的广度,提高联想思维的训练使学生的思维达到一定的深度。在解决问题中用转化的思想、方法,迁移深化、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有利于学生联想思维的发展、灵活多变解决问题,既培养能力、又发展数学智力。

最后培养数学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课堂中创设探究发现的认知情境,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外部刺激唤起主体的情感活动时,就更容易成为注意的中心,就能在大脑皮质上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从而强化理解和记忆。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创设恰当的数学疑问,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景之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数学问题的欲望,从而满足他们积极思考和努力创新;在数学课堂中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数学教师在课堂上不仅传授具体的数学知识,也应该注意揭示数学思想和方法,学生只有真切地领悟到数学知识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才能正确地运用这些思想和方法来指导自己的学习,控制自己的思维过程,获得有效的知识迁移来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在数学课堂中实施变式教学,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大量的研究表明:在数学教学中发现问题链,实施变式教学,这种问题分为四种形式——性质链、推广链、引申链和方法链。性质链是指在命题条件相同的的情况下,推出各种不同形式的结论;推广链是把条件进行相似的变换,把命题进行推广;引申链可以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进行引申;方法链是说一个问题的解决往往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比如一题多解,实施变式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可以引导学生从特殊性质发现解决问题的普遍规律,可以帮助学生寻求不同的概念、不同命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深刻性;在数学课程教学中展示思维过程,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适度的暴露自己思维的困境,这种方法一方面使学生同教师一样经受挫折,享受探索与成功的惊喜,另一方面向学生展示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步骤或者容易出错的误区,引起学生的注意。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通过展示思维不断反思、修正自己的思维方式,提升自己的元认知水平;在课堂教学中编制开放性试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开放性题目可以是条件开放、策略开放、结论开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编制开放性题目,意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获得自己的经验认知能力。

(作者单位:贵州省习水县同民镇中学)

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4

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本文多方面论证了创造和综合思维的`关系,提出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激发创新兴趣、培养勤奋专注精神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

作 者:尹军利 作者单位:宁夏大学,农学院,宁夏,银川,750004刊 名: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英文刊名:SHAANXI RADIO AND TV UNIVERSITY JOURNAL年,卷(期):5(1)分类号:B804.4关键词:创新思维 创新精神 文化素质

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5

21世纪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就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就是弃旧图新。也可以说,创新是人的全部体力和智力都处在高度紧张状态下,创造独特新颖成果的有益活动。对于小学生而言,创新就是指学生调动已知信息、已有知识,开展创新思维,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的新见解、新方法、新设想,或者做出新的成绩或东西的智力活动过程。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为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从小抓起,从小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鼓励质疑,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争论的起点,有了疑而又能独立思考,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才有了敢于争论的思想基础。教师对学生的质疑要提倡、鼓励,使学生逐步做到敢说、爱说,甚至提出跟教师不同的想法。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说过:“思维是从质疑和惊奇开始的。”引导学生质疑,敢于标新立异,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围绕知识关键设置疑难,促使学生对疑难问题产生探讨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知识迁移,使疑难得以解决。

例如,教学“梯形面积”时,有个学生好奇地提出:梯形的面积=(a+b)h÷2,三角形的面积=ah÷2,那么,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是不是也能用“上、下底之和与高的乘积的一半”去解答?经过尝试、验证,说明这个学生的好奇想法是正确的,这个学生其实已创造出一种新的几何定理“任何规则的平面图形的面积,都等于上、下底之和与高的乘积的一半”。看似简单的问题,但可激发学生从疑问中去探索、思考,从中使学生的个性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

二、鼓励积极求异,激发学生敢于创新

一直以来,我们的教学都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学生没有独立探索的空间,学生一切都听教师的,没有个性思维的发展。在教学中,学生的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求异才能创新。求异是创新的灵魂,人类的任何发明创造,都是从求异开始的。教学中倡导求异,有利于开阔学生的思路,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为此,教师要培养学生 1

从小养成不拘泥于一种答案的习惯,鼓励学生标新立异,面对教材权威敢于班门弄斧,提出新观点、新见解。这就要求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发扬教学民主,提倡多思多想,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尊重并聆听学生提出的古怪、别出心裁的问题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对于启发学生创新思维有重要作用。它要求学生凭自己的智慧积极独立地解决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打破常规的思维定势,从不同角度、途径去思考问题。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特别是要鼓励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对新事物、新规律勇于发现的精神。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通常是把圆转化为近似的长方形,由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有的学生提出:“能不能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来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呢?”在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下,学生们经过分割、拼摆用圆的16等分块,拼成了一具近似的三角形,从中也可导出圆的面积πr2。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体会到创造的快乐,从而卓有成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组织讨论,为学生提供创新环境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交流,相互尊重,充满友爱,充满互助和竞赛。学习较困难的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备受大家的关注和尊重,能得到较为自由的空间,有较多的发言的机会和表现机会,培养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增强了学习兴趣。思考出现困难时、意见发生分歧时、解决问题的方法具有多样时、知识需要拓宽时,都最好能安排小组讨论。围绕某一个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争辩。让他们各抒己见,互相启发补充,使问题得到完善的解决。互相讨论,交流可以激发兴趣,开拓思路,有利于促进创新意识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中,得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教师举例“7+7+6+7+7”,留一些时间给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能又快又好地算出答案。学生想出了:“(1)7×4+6(2)7×5-1”第二种想法更有创造性。同学们在讨论中说:”假如加数6也看成是7,有5个7,得数就多1,所以最后要减

1。”从他们交流的语言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一种创造性思维的脉搏在跳动。讨论是学生思维跃动的较好的方式。所以教师不但要在课堂教学中善于创造讨论的契机,还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有一个思考的余地。

四、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萌发创新灵感

创新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只有丰富学生的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

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想象的素材,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启发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在想象中实现知识的创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撰的《学会生存》一书所指出的:在创造艺术形式和美的感觉的过程中,我们获得了美感经验。这种美感经验和科学经验是我们感知这个万古长青的世界的两条道路,如同清晰思考的能力一样,一个人的想象力也必须得到发展,因为:“想象力既是艺术创造的源泉,也是科学发明的源泉。”爱因斯坦也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际因素”。想象是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创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具有形象性、概括性、整体性、自由性、灵活性。创造性形象对于创造能力的产生和发展,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因此任何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想象,想象能力是衡量人创造能力的重要标志。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学习数学时,我们每个同学也应有一点猜想的意识,多进行“猜一猜”的活动。在小学阶段,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初步练习猜想:

1.要仔细观察、分析已知的具体事实,从中发现共同的东西,找出规律来,照推下去。这类练习其实我们早就做过,例如按规律填空:0、3、6、______、______、34、______„„

2.要善于把得到的结果推而广之、进行猜测。

例如,碰到以下式子:

1+3=4(=2×2)

1+3+5=9(=3×3),1+3+5+7=16(=4×4),„„

你能猜测出紧接着后面的式子,甚至更一般的式子吗?

猜想不受现成事实的束缚,它包含着可贵的大胆想象和推测的成分,正因为如此,它才会对人们有着强大的吸引力,使学生不同的思维火花迸发、碰撞,激发创造思维的火花。

五、数学问题生活化,培养创新能力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那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这对学生实践能

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很不利的。新修订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一)思维训练“生活化”

思维训练“生活化“,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内容要面队生活实践,为了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创新思维的训练。由于学生的思维的创造性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是内在的隐性活动,因此,必须借助外在的动作技能、显性活动做基础。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通过“再创造 ”来学习知识,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的,达到能力的创新。如在学习“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中,有这样一题“165-97=165-100+3”,学生对减100时要加3,难以理解,可以让学生联系买东西找零的生活实际想:妈妈带了不得165元钱去医药商店买了一盒式97元的西洋参,准备给爷爷补身体。她付给营业员100元,营业员找回3元。所以,多减的3要加上。这样教学,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经验大支持,具体的经验也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运算。

(二)应用题训练“生活化”

应用题训练“生活化”是指把应用题与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懂得生活中的一般道理,再去理解数量关系,理解了的数量关系再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教了“两步计算应用题”后,教师在教室里面布置了简易花店,标出“康乃馨3支12元,菊花4支20元,百合5支40元,”问:老师想买7支菊花可只带了30元,你们说老师带的钱够吗?那你能帮老师想办法吗?老师又想买一束又漂亮又实惠的花,请你帮老师设计一个买花方案。此时,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增,学习兴趣高涨。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它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快乐,掌握技能,激发他们的自主创新意识。

(三)日常生活“数学化”

日常生活“数学化”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必须离不开数学”,要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新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例如,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今年几岁了?多高?身体有多重?比一比你和你的同桌谁重?等等这些都是小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而要准确地说出结果,就需要我们量一量、称一称、算一算,这些都离不开数学。再如,生活重常用的各种知识像按比例分配水电费、计算储蓄利息、日常购物问题均发生在身边,我们买东西、做衣服、外出旅游,都离不开数学。学生用学过知识来解决,不仅激发了学习的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数学走向生活。“生活数学”强调了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接轨。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这样的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遐想和期盼,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的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创新的机会,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自主探究,乐于创新,合作交流,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要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在课堂上创设生动有趣得情境来启发诱导,在课外要积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激发学生强烈得求知欲,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成为“自主而主动的思想家”,享受创造得乐趣,获得成功得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 五所师范大学合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10

[2]周玉任方金秋:《小学学科教学论(数学)》,科学出版社,1998年3月

[3] 李玉琪:《创造性思维与数学教学》,山东教育学院学报,1991年2月

[4] 张奠宙,《数学教育中的“创新“工程大纲》,〈数学教学〉,1999年4月

培养自己创新思维能力的途径 篇6

创造性思维在某种程度上是求异思维与求同思维的统一,但更多地表现为思维的求异性,即追求思维的独到性。培养学生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可以使学生打破常规,寻求变异,广开思路,不断产生新的答案,使学生的思维向独特性方向发展。在教学中,我积极运用电教手段,为学生创造条件,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探索状态。如在教《詹天佑》一课演示”人字形“线路时,我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除了”人字形“线路还有其他方法吗?学生可能讲?quot;之字形”及“螺旋”线路。这些办法会怎么样呢?于是我把事先设计好的课件放给学生看,其运行结果因车身过长而在岔口处失败。这样在对比中,一方面使学生体会到詹天佑的杰出才能,另一方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思维更深入,理解更贴切,运用更灵活。

再如教《称象》这一课,教师这样问:曹冲真聪明,会想出好办法,称出大象的重量。我们小学生更聪明,大家动脑筋想一想,还有哪些办法能称出大象的重量?接着,演示自制光盘,荧屏上出现一只摇头甩鼻的大象,一大群人围着大象或站、或蹲、或坐,一脸愁容。大象说:“哎!我到底有多呀?”有趣的画面,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并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中,不一会儿,一双小手高高举起。一个学生说:“称石头太麻烦了,可以让随行官员一个个地上船 ,直到船沉到划线的地方,称称每个人有多重,把重量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了。”……学生想出一系列的办法,引导结合当时的情况,选择可行的办法,通过分析、比较、推理,进行求异思维能力的训练。

[1] [2]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篇7

一、精心设计问题

思源于疑, 思维总是从思考问题开始的。因此在化学教学中, 教师要通过提出启发性问题来创设教学情境, 给学生创造发展创新思维的良好环境, 让学生通过思考、分析、比较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 在讲硝酸的氧化性时, 我提出问题:酸能跟多种金属反应放出氢气, 但是为什么在制备氢气和硫化氢时却要用盐酸或稀硫酸, 而不能用稀硝酸?在讲述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性质时, 可对它们的性质进行对比和分析, 从而提出除去杂质二氧化氮的方法。通过巧妙设计问题能把学生探索的热情激发出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问题的内容应隐含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且符合知识积累的逻辑顺序, 一环扣一环, 由浅入深, 由简单到复杂, 叩开学生思维的大门, 从而引发连锁思维, 形成持久的内驱力, 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有效地调动每个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这样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指从一个问题出发, 沿着不同的途径去思考, 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不少心理学家认为, 发散性是创新思维的主要特点。笔者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比较注重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以便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高中阶段, 有很多启发发散性思维的机会。比如, 学生对硫酸的学习是分时段完成的, 先熟悉稀硫酸, 然后了解浓硫酸。笔者在学生全面掌握这些知识后, 用这样一个问题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如何鉴别浓硫酸和稀硫酸?这个问题涉及到的知识包含浓硫酸、稀硫酸的所有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学生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开动脑筋, 不仅要能回顾相关知识, 还要把思维集中起来。大部分学生很难一下子得到完整的答案, 我让学生一一进行补充, 把他们的答案集中起来, 我再进行总结, 最终攻克难题。

三、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求异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 教师要打破课本上的条条框框, 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如我在上“简单实验设计”时先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现有一定量含有氧化钠杂质的过氧化钠试样, 可选用药品碳酸钙固体、6mol/L盐酸、水、浓硫酸、碱石灰。让学生自选药品, 设计一个实验测定过氧化钠试样的纯度。根据题意学生设计的方案有两种:一是先确定试样的质量, 再让碳酸钙固体和6mol/L盐酸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和试样反应, 根据差量算出试样中过氧化钠的质量;二是先确定试样的质量, 再让水和试样反应用排水法收集生成的氧气, 根据生成氧气的体积算出试样中过氧化钠的质量。在第二步中学生争论要不要干燥剂浓硫酸。后来我把题目改为:现有含一定量氧化钠杂质的过氧化钠试样, 请自选试剂仪器, 设计一个实验, 测定过氧化钠试样的纯度。学生又进行激烈的讨论, 得出多种方案。通过层层深入地解决问题, 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通过独立探索或与同学、教师进行讨论, 最终解决问题, 从而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 篇8

关键词:培养;思维;自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2-265-01

当前课堂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在珍贵的课堂45分钟里教师很少指导学生学思结合,使其有效实现学习,而是教师将学生的主要精力用在消极地掌握知识上。笔者认为提高课堂效率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成为课堂的主人。本文笔者试着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语文课堂中培养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氛围营造:叩响思维之弦

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催化剂”。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营造课堂氛围,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给学生足够的表达时间、给学生积极合理的课堂评价,让学生敢于参与,勇于参与。形成一个宽松、民主、和谐、向上的气氛,才能形成一种推崇质疑、自主参与的课堂,叩响思维之弦。

1、给学生足够的表达机会 新课改带来新理念,新理念催生新实践。我们的教学过程不再是机械的灌输填鸭和死记硬背,而应该给学生充分的表达机会,让学生的个性和生命的灵性得到展现。在语文课堂中营造一个自主的课堂环境,言语表达是一个重要的指标。一个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可以通过言语表达的流畅、敏捷、精确。语文课堂教学是发展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重要渠道。作为教师讲解必须精当,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来交流,在畅所欲言的民主氛围里才能真正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范例】执教《春酒》时我设置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勾画出你觉得有味道的句子”,让学生放开手脚,品味出了文本的诸多滋味,为下面的情感升华打好了基础。我留出了大部分时间给学生去思考,去讨论,发表自己的想法,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成功地激发了学生思维的潜能。

2、给学生积极合理的课堂评价 课堂评价在课堂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它使课堂教学向着更高的境界迈进。积极合理的课堂评价是教学中的调味剂,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它还可以成为课堂中的清醒剂,让学生的思维活动能够沿着正确的轨道进行,学生的思维之弦演绎得更加优美。在课堂中我尊重学生,智慧地捕捉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欣赏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对学生的回答做出积极合理的评价,积极地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范例】执教《春酒》时的片段:

生1:“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这里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让我看到了一个贪吃活泼的孩子。

师:说的真好,能从修辞手法中去品析。(追问)能不能说说看哪些词语还表现了我的活泼可爱?

生1:“一马当先”看出了“我”急切的心情,对春酒充满渴望。

师:真有眼光,这个成语原指作战时策马冲锋在前,形容领先、带头。用到这里真是再合适不过了哦。(教师的点拨,使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文本)

学生讲出比喻的修辞手法时,我进行了鼓励,并积极地点拨追问。课堂始终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使整个教学过程沉浸于一种自主、和谐的氛围中,师生之间展开思想的碰撞,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课堂组织:浸润思维之弦

教师要在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通过有效的课堂组织,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如果学生完全跟着教师的问题转,就无主体性可言。学生从不会疑、不会问到学会疑、学会问,到善疑善问,有一个过程。这个能力形成的过程,无疑离不了教师的启发、疏导。教师恰当的课堂组织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浸润思维之弦。

1、组织引导学生课前预习 引导学生课前进行有效的预习,并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提出自己预习后已经知道的问题和不懂的问题。教师在上课前几分钟进行反馈,及时抓住学生反馈上来的教学信息,适时调整课堂教学。通过预习提问,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能根据教学内容提出相应的问题、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思疑、自读质疑环节的教学,教会学生思疑质疑。引导学生求疑于难点处、困惑处、关键处、易错处和无疑处。 在平时要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学生在预习中,要培养他们寻找出不理解之处进行质疑的能力。我每个学期都要求学生准备一本预习本子,提出明确的要求:有什么词不理解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有什么问题,做上记号并做好摘录。这也正为课堂效率提供了保障,学生带着问题有目标的去上课,必定收获大大。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是课堂思维活跃的基础。

2、組织学生梳理讨论问题 组织学生梳理所提问题,找出重点问题、难点问题和值得讨论的问题,逐步提高学生的质疑水平。让学生在充分地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把阅读中遇到的疑难不解的问题提出来,然后在课堂教学中,把他们提出的问题一一进行归类合并,提出几个共同性的问题在课堂里进行质疑。平时在课堂中组织学生合作讨论是一种很有效的方式。学生的思维潜能在相互讨论交流中得到发展。要想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讨论、探究,问题就不能多,提出的问题要明确精要,就不能浅显或艰深。学生能通过讨论、探究解决的问题,一定要诱导学生自己解决。教师引导、点拨,一定要在学生理解不了不讲就影响讨论、探究时,要在学生应当理解而未能理解的地方。

【范例】执教《敬业与乐业》时,让学生对课题质疑,从学生的回答中,让学生梳理问题并进行筛选合并归结成两个问题“什么是敬业与乐业”“为什么要敬业与乐业”。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结合“学习”是我们学生的“职业”这个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学生在梳理讨论问题中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

总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探索并运用有效途径,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

参考文献:

[1] 《给语文教师的101条建议》孙春成著

[2] 《中国著名教师的精彩课堂》初中语文卷 周成平主编

培养自己创新思维能力的途径 篇9

培养创造性人才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目标,而创造性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创遣性思维的.培养.本文着重探讨了通过美芙文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必要性及其主要途径.

作 者:王娜 张萍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外语学院英语系,湖北武汉,430074 刊 名: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BEI ADULT EDUCATION INSTITUTE 年,卷(期): 14(2) 分类号:H319 关键词:英芙文学教学   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   必要性   途径  

培养自己创新思维能力的途径 篇10

创新思维能力与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株洲县三门镇三门学校吴力专

摘要:分别谈谈怎样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并将两种能力结合起来,使其相互促进,相互提高。

关键词:创新思维、口语交际、重说轻听。

语文教学乃百科教学之母,新时期研究、探索新的学习方式是当前教育教革一个重要而又紧迫的课题。《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提高国民素质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活泼健康地发展。”这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改革课堂教学的方向和目标。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形式多样,但是要用得巧、用得妙、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恰如其分,才能事半功倍。

要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首先要鼓励学生质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学生有了疑自才会进一步思考。小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平等看待,想方设法营造学生的积极性,宽松的课堂教学气氛。建立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还应多用微笑、点头、注视、手势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无论提出正确与否,简单与否或者是不切主题,奇思异想的问题都应给予鼓励的表扬,充分尊重的保护学生的质疑意识。指导质疑问难,让学生会质疑,问题是思维的核心,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指导学生产生质疑,教会学生质疑的一般方法。

1、重点词句进行质疑。在初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提出不理想的词句,而在精读课文时要求学生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尤其是那与中心紧密相连的词句。

2、对课题进行质疑。俗话说:“题好文一半”,经常推敲课题,有利于提高把握文章中心和结构的能力。

3、对矛盾处进行质疑,语文教材中常有看似矛盾实是精彩这笔的描写,在阅读过程中找出这些矛盾这处,并加以质疑,能更深刻的理解课文。

此外,还对文章的标点,表达方法等进行质疑。

其次激起争论,争论是知识的交锋,这种交锋最能撞击出创新的火花。学生通过争论,不但能表达出看书的想法,而且能从别人的反驳言辞中得到启发和收获,不断加深自己的认识和了解,使看书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不妨来个“一石激起千层浪”,以激发学生的争论。

再次启迪学生。创造思维离不开想象。许多科学发明家就是想象与创造思维相结合。十九世纪著名荷兰化学家特霍夫曾经就“想象”这种才能对许多科学家作了调查研究,发现他们中间是杰出的人都具有高度丰富的想象力。有了大胆的想象,才能有大胆的创新意识。想象力丰富的学生,在学习中会表现出杰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所以,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除以上所论述的方法外,还应注意培养学生创新的动机。信念、意识和情感,引导学生多观察事物,训练学生的操作能力等。

“语言是思维的外衣”,培养好了学生装的创新能力,接着要做的是教学怎样表达。小学生在入学之前已经有初步听说能力。进入小学则是系统地学习语言的开始。小学低年级,由于学生识字较少的限制,语言训练着重在口语,听说是衡量低年级学生语文素质的唯一标准。笔者认为,低年级语言训练要注重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提高口语交际能力,让学生品,让语言如此美丽。让学生演,站语言如此富有人情味。

一、听说训练要走出“重说轻听”的误区。

听力在很大程度上是人内心的一种活动,比较难以体察,因此常常被教育者忽视。低年级注意力集中在说、写上,这是一个误区。据美国口语专家研究统计,在人的语言交流活动中听的方面所占的比生最大,占45%,说占30%,读和写分别占16%和9%,由此可见听力是非常重要的。

低年级听力训练要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话习惯。首先,要求做到“认真地听、正确地听”。这主要体现在听话的姿势的态度上,即要求学生在听别人讲话时,眼睛看着说话的对方,集中注意,不插话,耐心地听对方把话说完。这既是训练听力的基本功,同时也是教育学生尊重他人,学会做人。第二,要求做到“主体地听”,即要求学生能大体听懂对方的话,考虑对方的说话内容。口语训练要摆正听者的位置,强化听者的主体意识,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训练当中。

二、听与说相辅相承,密不可分。

说,是用口语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所闻、所想、所感。低年级说话训练最基本的先要学会“规范地说”,即用普通话完整的一句话。连贯的几句话。第二,要求训练学生“有意识地说”,即学生明确自己是在对“人”,说话,态度大方,有礼貌,说这前要有的虑。

听与说是相辅相承、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听是说的基础、是获取信息积累材料的过程。低年级学生自身感知事物摄取信息的能力还很差。听,是他们有话可说的保证,而在听别人说话的过程式中还能学到很多说话的方法和技巧,另一方面,语言是思维的外衣。说,是检验听的效果,是培养各种素质的重要手段。如:听后的转述、复述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听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听后的译述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听的理解能力和辨析力。

三、注重实践,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口语交际是一项新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它源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生活,一方面口语训练必须在语言实践活动中进行。离开了实践训练便无法进行;另一方面,口语训练的目的是使学生具备说话能力,走向社会进行交际。因此,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实践活动中进行。

第一,要利用语文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听说能力。以低年级最常见的看图说话训练为例,无论是看图学文还是基础训练中的看图说话训练,在学生弄清图意的基础上,教师必须指导学生认真考虑说话的内容,不仅是要把图意说清楚,还要发挥想象力,力求具体生动,吸引听众,上台说话声音响亮。站姿端正,面带笑容,目中有人。其它同学听完必须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取长补短,使自己的发言更理想。

第二,要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形式,站每个学生都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比如训练转述能力。现行二年级下期教材提供的练习材料是请学生将一个家长会的通知转告父母。通达这个练习,教师引导学生掌握转述的挟持技巧;听清、记准、说对。但是,一个练习不能满足能力形成的需要。课堂上教师还可以这样设置情境;先启发学生想一想自己有没有什么事需要其他小朋友转告某人,然后进行分角色说话练习。这是将生活带入课堂,使训练的内容丰富;我们还可以把训练发散到课外,使训练的形式多样化。日常交际常常需要学生将一个人的话转告另一个人,教师可以抓住每一个机会进行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第三,要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锻炼口语交际能力。比如我们可以充分运用电教手段,用录音机或摄像机录下学生口语交际的过程,进行反馈交流。这既让学生及时看到自己的进步,体验成功的喜悦,激起上进心;同时也让学生看到看书的不足之处,增强克服缺点的决心。再如,我们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语言类节目(相声、小品、短剧等),激发学生锻炼口语的愿望。

总之,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素质,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发展语言的黄金时

期,教师应抓住时机,扎实训练为孩子们的将来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还要把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结合起来,要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拓宽自己的思维,从面更好地提高自己语言表达能力,小学语文教师们,“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给知识的经济时代一个响亮的回应。

培养自己创新思维能力的途径 篇11

作为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地图是一种直观的教学工具。按内容来分,地图可以分为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前者如“世界地图”,后者如“河南省地形图”、“平顶山市交通图”、“河南省旅游景点图”等。

地理课程标准要求:认识地图是记录和传递地理信息的工具;掌握地图的基本知识与运用地图的基本技能;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认识地图是从阅读地图开始的,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至关重要。

一、读图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也叫抽象思维,包括判断、推理等思维。初中生大多在13岁到15岁之间,其思维发展还处在经验性思维阶段,需要直观、具体的感性经验支持。根据初中生的这一特点,教师可利用读图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例如,日本是个群岛国家,教师可根据这一地形特点,引导学生归纳日本外向型经济的特点;我国台湾是个海岛,西部为平原,东中部为山地,教师可根据地形,引导学生归纳台湾西部平原地区的特点。

在教学中,我利用“河南省地形图”和“河南省政区图”,引导学生观察省界线、县界线,了解河南省地形,推测分界依据,认识到河南省大多以山脉、河流为界,这是历史上交通阻隔联系不便造成的。

通过阅读“河南省旅游地图”,学生可以发现,嵩山、石人山、白云山等自然风景区主要分布在省界、县界处,且多为偏远山区。

河南省的人文旅游景区众多,如龙门石窟、包公祠、相國寺等,教师可引导学生设计旅游线路,如黄河游、古都游、寻根游、功夫游、赏花游等,感受河南省厚重的历史文化,了解河南省的重要地理位置,树立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在教学中,我将地图与生活有机结合,达到了“不出家门、一图在手、看遍河南”的境界。

例如,根据“河南省地形图”可以了解到,白云山地处豫西伏牛山腹地,它是长江、黄河、淮河三大水系的分水岭,是我国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地理气候分界线,被称为“地跨三域,山水大观,原始林海,避暑胜地”。这里是动植物的王国,有植物1991种,动物204种,有世界上最大的千年银杏林,遮天蔽日,世上罕见。这里山势险峻,河流湍急,保留了原始生态地貌,古木参天,人迹罕至。

二、读图能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地理思维是从地理角度分析生活现象和问题的思维方式。

例如,永城侯岭至嵩县饭坡的省道途经侯岭、商丘、宁陵、睢县、通许、尉氏、长葛、汝州、汝阳、嵩县等县市,能够改善河南省交通现状,贯彻“支持扶贫,以交通先行,带动农业经济”的方针,展现河南省的经济发展。

又如,京九铁路沿线地区大多经济落后,人口稀少,地形复杂,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京九铁路地图”,分析我国修建京九铁路的政治和经济意义,这样就能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效率,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知道电子地图、遥感地图等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因此教师除了要教会学生读纸质地图之外,还要教会学生读电子地图、遥感地图等。

电子地图是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的产物,它包括地图的制作和应用,是一种数字化系统。电子导航地图可以指示前进方向,帮助我们选择最便捷的路线,快速到达目的地,为我们的交通出行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总之,地图在人类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读图,我们可以直观地了解祖国山河的壮丽、自然资源的丰富、建设成就的伟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地图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地理思维,引导学生动手和动脑,扩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养成运用地图的习惯。

培养自己创新思维能力的途径 篇12

一、词汇教学

以词汇作为发散点对中职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能力培养, 起点低、难度小、伸缩性小, 适合于各种程度的中职学生, 笔者在教学中常采取的策略包括词汇联想、构词法、遣词造句、词组法等等。

(一) 词汇联想

词汇联想即引导学生由一个词联想到许多已学过的相关词。如看到classroom联想到wall, door, window, desk, chair, lamp, student, teacher, pen, ruler等等, 看到quality而想到quantity和quantities of或a large quantity of, a number of, a good/great many等等。

(二) 构词法

英语学习者在初学英语时常感觉单词难记, 然而经过一段时期学习, 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词汇后, 如果加以细心的观察和比较, 就可以发现一个单词往往与其他单词在构词上是有联系的。把这些联系的规律总结起来就是构词法 (word-formation) 。通过构词法可以锻炼学生的想象力, 进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英语构词法在中职教学中常用的有派生法、转化法、合词法等。派生法包括前缀法和后缀法。前者如否定前缀a- (an-) , anti-, de-, in- (il-, im-, ir-) , mis-, non-, un-等, 把一个正面的意思变成反面的意思, 或表示“反动作”、“反对”、“错误”等意思, 如disable (使残废, 使无资格) 、discharge (放电) 、disease (疾病, 由“不舒适”之意转来) 等等, 还有其他前缀形式, 在此不做赘述;后者如名词后缀 (如-er、-or、-an等) 、形容词后缀 (如-ful, -able, less等) 、动词后缀 (如-en, -ize等) 、副词后缀 (如-ly, -ways等) 。后缀法组词举例:visit+or→visitor, work+er→worker, care+ful→careful等等。转化法如名词转成动词 (如boat→to boat, free→to free等) 、形容词转成动词 (如better→to better the situation, dry→to dry等) 、副词转成动词 (如back→to back a car等) 、动词转成名词 (如to bore→bore, to answer→answer等) 以及其他如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等等。合成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词合成的词, 如black+board→blackboard、class+room→classroom等等。

(三) 遣词造句

遣词造句通过引导学生全面考虑到某词的用法, 并举例, 如单词like的记忆:

(1) Li Ping looks like his father.

(2) Tom likes the red coat.

(3) They like to swim in the lake.

(4) He likes playing football.

通过词的用法的全面练习和讲解, 培养了学生多角度理解词的深层含义, 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四) 词组法

引导围绕某一词汇, 组成许多词组, 以培养学生考虑词汇运用的不同情境。如:look→look for, look after;come→come about, come across, come down等等。

此外, 还可以按词性、同义词、反义词、语音、语法等分类归纳, 使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同时发挥效应。在词汇教学中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克服了中职学生死记硬背的现象, 使学生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状态, 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并且对基础知识教学也有较大帮助。

二、阅读教学

与词汇教学相比, 在阅读文章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难度较大, 因为阅读文章的词汇量多, 当然要求的思维层次也就更高, 而思维活动若总停留在低层次的水平上是无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因此, 培养发散思维能力要充分利用阅读文章, 有些阅读文章的标题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良好材料。进入新教学的文章, 若文章有标题, 教师要启发学生围绕标题开展大量的思维活动, 以提问的形式表达想象的内容, 如教学中职教材《英语》第二册UNIT 8 Reading and Writing中“Sugar Produces Bitter Results for the Environment”这篇文章时, 教师根据文章的主要内容可提出如下问题:

(1) What pollution does sugar production cause?

(2) How much sugar is produced in the world every year?

(3) How do people build sugar farms around the Reef?

(4)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how should sugar is produced in the future?

在学生回答了问题之后,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化学、生物等方面的知识来主动设置问题。课堂上, 学生们积极发言、热烈讨论, 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文章内容, 一篇文章学完之后, 大多数同学已能够复述, 有的还能背诵出某些段落。在教完一篇文章之后, 让学生谈谈感想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好方法。如中职教材《英语》第二册UNIT 7 Reading and writing; (2) “A Car Running on Vegetable Oil”, 教完这篇文章后, 正好有了让学生展开思维的机会, 不同的学生产生了不同的联想,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发散思维的能力。

三、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是中职英语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英语教学大纲规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设法结合学生生活实际, 创造交际活动情景。中职教材《英语》课本中每个单元都有“Listen”的Task, Task里的内容若是“Dialog”时, 听完录音后, 最好能根据录音内容创设一个比较形象而又生动活泼的情景来完成教学任务, 通过创设场景进行表演教学,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更重要的是他 (她) 们可以自由自在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提升发散思维能力。

四、句型教学

选择英语课文中的难句和常用句, 采用一句多说、一句多释的方式来开展学生的发散思维活动, 或者对教材里学生不太熟悉或理解有困难的句子不做语法分析或汉字翻译, 而是引导学生联想旧知识, 用学过的句子去改写, 如教学“Anything can I do for you?”, 引导学生联想到已学过的句子:

(1) Can/Could/May I help you?

(2) What can I do for you?

利用句型转换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先写出一个句型的句子, 让学生自己去联想, 然后改写成相同或相近的句子, 如:

(1) It’s kind of you to think so much of us.可以改写成You are so kind to think so much of us.

(2) I’m glad to hear from you.可以改写成It’s wonderful to hear from you.

五、语法教学

在学语法之前首先让学生围绕该项语法全面思考, 使他们自己充分认识到究竟要从哪方面来掌握, 这样做能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学习的主动地位, 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如教学“现在完成时”之前, 笔者在黑板上写了几个句子:

(1) She has been ill for three days.

(2) I’ve always walked to work.

(3) She has gone to London.

(4) How many pages have you covered today?

然后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 运用发散思维方式从已有的知识中去搜索, 并提出问题, 如:

(1) What is the tense?

(2) How is it used?

(3) How can you learn it well?

之后, 学生自己来分析该时态的结构、用法, 同时要求他们将所学过的时态一一列举出来, 并加以分析、比较。这样学生不但学会了新知识, 而且发散到旧的、熟悉的知识,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总之, 发散思维不拘泥于常规, 充分表现出思维流畅变通的特点, 追求的是独特新颖的设想。针对我国中职英语教学目前以培养学生求同思维为主的状况, 教师应加强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拓展其思维空间, 开发和提高其创造力。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 坚持有意识地启迪、开拓、多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教师的引导下, 通过发散→集中→再发散→再集中的循环思维方式, 将发散与集中有机结合, 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更深的优化, 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 (修订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语言教学大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上一篇:蒙牛与伊利的市场竞争分析下一篇:京都议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