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议定书(精选8篇)
京都议定书 篇1
京都议定书全文
本议定书各缔约方,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缔约方,为实现《公约》第二条所述的最终目标,忆及《公约》的各项规定,在《公约》第三条的指导下,按照《公约》缔约方会议第一届会议在第1/CP.1号决定中通过的“柏林授权”,兹协议如下:
第一条 为本议定书的目的,《公约》第一条所载定义应予适用。此外:
1.“缔约方会议”指《公约》缔约方会议。
2.“公约”指1992年5月9日在纽约通过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3.“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指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998年联合设立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4.“蒙特利尔议定书”指1987年9月16日在蒙特利尔通过、后经调整和修正的《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
5.“出席并参加表决的缔约方”指出席会议并投赞成票或反对票的缔约方。
6.“缔约方”指本议定书缔约方,除非文中另有说明。
7.“附件一所列缔约方”指《公约》附件一所列缔约方,包括可能作出的修正,或指根据《公约》第四条第2款(g)项作出通知的缔约方。
第二条 1.附件一所列每一缔约方,在实现第三条所述关于其量化的限制和减少排放的承诺时,为促进可持续发展,应:
(a)根据本国情况执行和/或进一步制订政策和措施,诸如:
(一)增强本国经济有关部门的能源效率;
(二)保护和增强《蒙特利尔议定书》未予管制的温室气体的汇和库,同时考虑到其依有关的国际环境协议作出的承诺;促进可持续森林管理的做法、造林和再造林;
(三)在考虑到气候变化的情况下促进可持续农业方式;
(四)研究、促进、开发和增加使用新能源和可再生的能源、二氧化碳固碳技术和有益于环境的先进的创新技术;
(五)逐步减少或逐步消除所有的温室气体排放部门违背《公约》目标的市场缺陷、财政激励、税收和关税免除及补贴,并采用市场手段;
(六)鼓励有关部门的适当改革,旨在促进用以限制或减少《蒙特利尔议定书》未予管制的温室气体的排放的政策和措施;
(七)采取措施在运输部门限制和/或减少《蒙特利尔议定书》未予管制的温室气体排放;
(八)通过废物管理及能源的生产、运输和分配中的回收和利用限制和/或减少甲烷排放;
(b)根据《公约》第四条第2款(e)项第(一)目,同其它此类缔约方合作,以增强它们依本条通过的政策和措施的个别和合并的有效性。为此目的,这些缔约方应采取步骤分享它们关于这些政策和措施的经验并交流信息,包括设法改进这些政策和措施的可比性、透明度和有效性。作为本议定书缔约方会议的《公约》缔约方会议,应在第一届会议上或在此后一旦实际可行时,审议便利这种合作的方法,同时考虑到所有相关信息。
2.附件一所列缔约方应分别通过国际民用航空组织和国际海事组织作出努力,谋求限制或减少航空和航海舱载燃料产生的《蒙特利尔议定书》未予管制的温室气体的排放。
3.附件一所列缔约方应以下述方式努力履行本条中所指政策和措施,即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种不利影响,包括对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以及对其它缔约方??尤其
是发展中国家缔约方和《公约》第四条第8款和第9款中所特别指明的那些缔约方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影响,同时考虑到《公约》第三条。作为本议定书缔约方会议的《公约》缔约方会议可以酌情采取进一步行动促进本款规定的实施。
4.作为本议定书缔约方会议的《公约》缔约方会议如断定就上述第1款(a)项中所指任何政策和措施进行协调是有益的,同时考虑到不同的国情和潜在影响,应就阐明协调这些政策和措施的方式和方法进行审议。
第三条 1.附件一所列缔约方应个别地或共同地确保其在附件A中所列温室气体的人为二氧化碳当量排放总量不超过按照附件B中所载其量化的限制和减少排放的承诺和根据本条的规定所计算的其分配数量,以使其在2008年至2012年承诺期内这些气体的全部排放量从1990年水平至少减少5%。
2.附件一所列每一缔约方到2005年时,应在履行其依本议定书规定的承诺方面作出可予证实的进展。
3.自1990年以来直接由人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活动??限于造林、重新造林和砍伐森林??产生的温室气体源的排放和汇的清除方面的净变化,作为每个承诺期碳贮存方面可核查的变化来衡量,应用以实现附件一所列每一缔约方依本条规定的承诺。与这些活动相关的温室气体源的排放和汇的清除,应以透明且可核查的方式作出报告,并依第七条和第八条予以审评。
4.在作为本议定书缔约方会议的《公约》缔约方会议第一届会议之前,附件一所列每缔约方应提供数据供附属科技咨询机构审议,以便确定其1990年的碳贮存并能对其以后各年的碳贮存方面的变化作出估计。作为本议定书缔约方会议的《公约》缔约方会议,应在第一届会议或在其后一旦实际可行时,就涉及与农业土壤和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类各种温室气体源的排放和各种汇的清除方面变化有关的哪些因人引起的其它活动,应如何加到附件一所列缔约方的分配数量中或从中减去的方式、规则和指南作出决定,同时考虑到各种不确定性、报告的透明度、可核查性、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方法学方面的工作、附属科技咨询机构根据第五条提供的咨询意见以及《公约》缔约方会议的决定。此项决定应适用于第二个和以后的承诺期。一缔约方可为其第一个承诺期这些额外的因人引起的活动选择适用此项决定,但这些活动须自1990年以来已经进行。
5.其基准年或基准期系根据《公约》缔约方会议第二届会议第9/CP.2号决定确定的、正在向市场经济过渡的附件一所列缔约方,为履行其依本条规定的承诺,应使用该基准年或基准期。正在向市场经济过渡但尚未依《公约》第十二条提交其第一次国家信息通报的附件一所列任何其它缔约方,也可通知作为本议定书缔约方会议的《公约》缔约方会议,它有意为履行其依本条规定的承诺使用除1990年以外的某一历史基准年或基准期。作为本议定书缔约方会议的《公约》缔约方会议应就此种通知的接受与否作出决定。
6.考虑到《公约》第四条第6款,作为本议定书缔约方会议的《公约》缔约方会议,应允许正在向市场经济过渡的附件一所列缔约方在履行其除本条规定的那些承诺以外的承诺方面有一定程度的灵活性。
7.在从2008年至2012年第一个量化的限制和减少排放的承诺期内,附件一所列每一缔约方的分配数量应等于在附件B中对附件A所列温室气体在1990年或按照上述第5款确定的基准年或基准期内其人为二氧化碳当量的排放总量所载的其百分比乘以5。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对其构成1990年温室气体排放净源的附件一所列那些缔约方,为计算其分配数量的目的,应在它们1990年排放基准年或基准期计入各种源的人为二氧化碳当量排放总量减去1990年土地利用变化产生的各种汇的清除。
8.附件一所列任一缔约方,为上述第7款所指计算的目的,可使用1995年作为其氢
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和六氟化硫的基准年。
9.附件一所列缔约方对以后期间的承诺应在对本议定书附件B的修正中加以确定,此类修正应根据第二十一条第7款的规定予以通过。作为本议定书缔约方会议的《公约》缔约方会议应至少在上述第1款中所指第一个承诺期结束之前七年开始审议此类承诺。
10.一缔约方根据第六条或第十七条的规定从另一缔约方获得的任何减少排放单位或一个分配数量的任何部分,应计入获得缔约方的分配数量。
11.一缔约方根据第六条和第十七条的规定转让给另一缔约方的任何减少排放单位或一个分配数量的任何部分,应从转让缔约方的分配数量中减去。
12.一缔约方根据第十二条的规定从另一缔约方获得的任何经证明的减少排放,应记入获得缔约方的分配数量。
13.如附件一所列一缔约方在一承诺期内的排放少于其依本条确定的分配数量,此种差额,应该缔约方要求,应记入该缔约方以后的承诺期的分配数量。
14.附件一所列每一缔约方应以下述方式努力履行上述第一款的承诺,即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发展中国家缔约方、尤其是《公约》第四条第8款和第9款所特别指明的那些缔约方不利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影响。依照《公约》缔约方会议关于履行这些条款的相关决定,作为本议定书缔约方会议的《公约》缔约方会议,应在第一届会议上审议可采取何种必要行动以尽量减少气候变化的不利后果和/或对应措施对上述条款中所指缔约方的影响。须予审议的问题应包括资金筹措、保险和技术转让。
第四条 1.凡订立协定共同履行其依第三条规定的承诺的附件一所列任何缔约方,只要其依附件A中所列温室气体的合并的人为二氧化碳当量排放总量不超过附件B中所载根据其量化的限制和减少排放的承诺和根据第三条规定所计算的分配数量,就应被视为履行了这些承诺。分配给该协定每一缔约方的各自排放水平应载明于该协定。
2.任何此类协定的各缔约方应在它们交存批准、接受或核准本议定书或加入本议定书之日将该协定内容通知秘书处。其后秘书处应将该协定内容通知《公约》缔约方和签署方。
3.任何此类协定应在第三条第7款所指承诺期的持续期间内继续实施。
4.如缔约方在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框架内并与该组织一起共同行事,该组织的组成在本议定书通过后的任何变动不应影响依本议定书规定的现有承诺。该组织在组成上的任何变动只应适用于那些继该变动后通过的依第三条规定的承诺。
5.一旦该协定的各缔约方未能达到它们的总的合并减少排放水平,此类协定的每一缔约方应对该协定中载明的其自身的排放水平负责。
6.如缔约方在一个本身为议定书缔约方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框架内并与该组织一起共同行事,该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每一成员国单独地并与按照第二十四条行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一起,如未能达到总的合并减少排放水平,则应对依本条所通知的其排放水平负责。
第五条 1.附件一所列每一缔约方,应在不迟于第一个承诺期开始前一年,确立一个估算《蒙特利尔议定书》未予管制的所有温室气体的各种源的人为排放和各种汇的清除的国家体系。应体现下述第2款所指方法学的此类国家体系的指南,应由作为本议定书缔约方会议的《公约》缔约方会议第一届会议予以决定。
2.估算《蒙特利尔议定书》未予管制的所有温室气体的各种源的人为排放和各种汇的清除的方法学,应是由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所接受并经《公约》缔约方会议第三届会议所议定者。如不使用这种方法学,则应根据作为本议定书缔约方会议的《公约》缔约方会议第一届会议所议定的方法学作出适当调整。作为本议定书缔约方会议的《公约》缔约方会议,除其它外,应基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工作和附属科技咨询机构提供的咨询意见,定期审评和酌情修订这些方法学和作出调整,同时充分考虑到《公约》缔约方会议作出的任何有关决定。对方法学的任何修订或调整,应只用于为了在继该修订后通过的任何承诺期内确定依第三条规定的承诺的遵守情况。
3.用以计算附件A所列温室气体的各种源的人为排放和各种汇的清除的全球升温潜能值,应是由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所接受并经《公约》缔约方会议第三届会议所议定者。作为本议定书缔约方会议的《公约》缔约方会议,除其它外,应基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工作和附属科技咨询机构提供的咨询意见,定期审评和酌情修订每种此类温室气体的全球升温潜能值,同时充分考虑到《公约》缔约方会议作出的任何有关决定。对全球升温潜能值的任何修订,应只适用于继该修订后所通过的任何承诺期依第三条规定的承诺。
第六条 1.为履行第三条的承诺的目的,附件一所列任一缔约方可以向任何其它此类缔约方转让或从它们获得由任何经济部门旨在减少温室气体的各种源的人为排放或增强各种汇的人为清除的项目所产生的减少排放单位,但:
(a)任何此类项目须经有关缔约方批准;
(b)任何此类项目须能减少源的排放,或增强汇的清除,这一减少或增强对任何以其它方式发生的减少或增强是额外的;
(c)缔约方如果不遵守其依第五条和第七条规定的义务,则不可以获得任何减少排放单位;
(d)减少排放单位的获得应是对为履行依第三条规定的承诺而采取的本国行动的补充。
2.作为本议定书缔约方会议的《公约》缔约方会议,可在第一届会议或在其后一旦实际可行时,为履行本条、包括为核查和报告进一步制订指南。
3.附件一所列一缔约方可以授权法律实体在该缔约方的负责下参加可导致依本条产生、转让或获得减少排放单位的行动。
4.如依第八条的有关规定查明附件一所列一缔约方履行本条所指的要求有问题,减少排放单位的转让和获得在查明问题后可继续进行,但在任何遵守问题获得解决之前,一缔约方不可使用任何减少排放单位来履行其依第三条的承诺。
第七条 1.附件一所列每一缔约方应在其根据《公约》缔约方会议的相关决定提交的《蒙特利尔议定书》未予管制的温室气体的各种源的人为排放和各种汇的清除的清单内,载列将根据下述第4款确定的为确保遵守第三条的目的而必要的补充信息。
2.附件一所列每一缔约方应在其依《公约》第十二条提交的国家信息通报中载列根据下述第4款确定的必要的补充信息,以示其遵守本议定书所规定承诺的情况。
3.附件一所列每一缔约方应自本议定书对其生效后的承诺期第一年根据《公约》提交第一次清单始,每年提交上述第1款所要求的信息。每一此类缔约方应提交上述第2款所要求的信息,作为在本议定书对其生效后和在依下述第4款规定通过指南后应提交的第一次国家信息通报的一部分。其后提交本条所要求的信息的频度,应由作为本议定书缔约方会议的《公约》缔约方会议予以确定,同时考虑到《公约》缔约方会议就提交国家信息通报所决定的任何时间表。
4.作为本议定书缔约方会议的《公约》缔约方会议,应在第一届会议上通过并在其后定期审评编制本条所要求信息的指南,同时考虑到《公约》缔约方会议通过的附件一所列缔约方编制国家信息通报的指南。作为本议定书缔约方会议的《公约》缔约方会议,还应在第一个承诺期之前就计算分配数量的方式作出决定。
第八条 1.附件一所列每一缔约方依第七条提交的国家信息通报,应由专家审评组根据《公约》缔约方会议相关决定并依照作为本议定书缔约方会议的《公约》缔约方会议依下述第4款为此目的所通过的指南予以审评。附件一所列每一缔约方依第七条第1款提交的信息,应作为排放清单和分配数量的汇编和计算的一部分予以审评。此外,附件一所列每一缔约方依第七条第2款提交的信息,应作为信息通报审评的一部分予以审评。
2.专家审评组应根据《公约》缔约方会议为此目的提供的指导,由秘书处进行协调,并由从《公约》缔约方和在适当情况下政府间组织提名的专家中遴选出的成员组成。
3.审评过程应对一缔约方履行本议定书的所有方面作出彻底和全面的技术评估。专家审评组应编写一份报告提交作为本议定书缔约方会议的《公约》缔约方会议,在报告中评估该缔约方履行承诺的情况并指明在实现承诺方面任何潜在的问题以及影响实现承诺的各种因素。此类报告应由秘书处分送《公约》的所有缔约方。秘书处应列明此类报告中指明的任何履行问题,以供作为本议定书缔约方会议的《公约》缔约方会议予以进一步审议。
4.作为本议定书缔约方会议的《公约》缔约方会议,应在第一届会议上通过并在其后定期审评关于由专家审评组审评本议定书履行情况的指南,同时考虑到《公约》缔约方会议的相关决定。
5.作为本议定书缔约方会议的《公约》缔约方会议,应在附属履行机构并酌情在附属科技咨询机构的协助下审议:
(a)缔约方按照第七条提交的信息和按照本条进行的专家审评的报告;
(b)秘书处根据上述第3款列明的那些履行问题,以及缔约方提出的任何问题。
6.根据对上述第5款所指信息的审议情况,作为本议定书缔约方会议的《公约》缔约方会议,应就任何事项作出为履行本议定书所要求的决定。
第九条 1.作为本议定书缔约方会议的《公约》缔约方会议,应参照可以得到的关于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最佳科学信息和评估,以及相关的技术、社会和经济信息,定期审评本议定书。这些审评应同依《公约》、特别是《公约》第四条第2款(d)项和第七条第2款(a)项所要求的那些相关审评进行协调。在这些审评的基础上,作为本议定书缔约方会议的《公约》缔约方会议应采取适当行动。
2.第一次审评应在作为本议定书缔约方会议的《公约》缔约方会议第二届会议上进行,进一步的审评应定期适时进行。
第十条 所有缔约方,考虑到它们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以及它们特殊的国家和区域发展优先顺序、目标和情况,在不对未列入附件一的缔约方引入任何新的承诺、但重申依《公约》第四条第1款规定的现有承诺并继续促进履行这些承诺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下,考虑到《公约》第四条第3款、第5款和第7款,应:
(a)在相关时并在可能范围内,制订符合成本效益的国家的方案以及在适当情况下区域的方案,以改进可反映每一缔约方社会经济状况的地方排放因素、活动数据和/或模式的质量,用以编制和定期更新《蒙特利尔议定书》未予管制的温室气体的各种源的人为排放和各种汇的清除的国家清单,同时采用将由《公约》缔约方会议议定的可比方法,并与《公约》缔约方会议通过的国家信息通报编制指南相一致;
(b)制订、执行、公布和定期更新载有减缓气候变化措施和有利于充分适应气候变化措施的国家的方案以及在适当情况下区域的方案:
(一)此类方案,除其它外,将涉及能源、运输和工业部门以及农业、林业和废物管理。此外,旨在改进地区规划的适应技术和方法也可改善对气候变化的适应;
(二)附件一所列缔约方应根据第七条提交依本议定书采取的行动、包括国家方案的信息;
其它缔约方应努力酌情在它们的国家信息通报中列入载有缔约方认为有助于对付气候变化及其不利影响的措施、包括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以及增强汇和汇的清除、能力建设和适应措施的方案的信息;
(c)合作促进有效方式用以开发、应用和传播与气候变化有关的有益于环境的技术、专有技术、做法和过程,并采取一切实际步骤促进、便利和酌情资助将此类技术、专有技术、做法和过程特别转让给发展中国家或使它们有机会获得,包括制订政策和方案,以便利有效转让公有或公共支配的有益于环境的技术,并为私有部门创造有利环境以促进和增进转让和获得有益于环境的技术;
(d)在科学技术研究方面进行合作,促进维持和发展有系统的观测系统并发展数据库,以减少与气候系统相关的不确定性、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和各种应对战略的经济和社会后果,并促进发展和加强本国能力以参与国际及政府间关于研究和系统观测方面的努力、方案和网络,同时考虑到《公约》第五条;
(e)在国际一级合作并酌情利用现有机构,促进拟订和实施教育及培训方案,包括加强本国能力建设,特别是加强人才和机构能力、交流或调派人员培训这一领域的专家,尤其是培训发展中国家的专家,并在国家一级促进公众意识和促进公众获得有关气候变化的信息。应发展适当方式通过《公约》的相关机构实施这些活动,同时考虑到《公约》第六条;
(f)根据《公约》缔约方会议的相关决定,在国家信息通报中列入按照本条进行的方案和活动;
(g)在履行依本条规定的承诺方面,充分考虑到《公约》第四条第8款。
第十一条 1.在履行第十条方面,缔约方应考虑到《公约》第四条第4款、第5款、第7款、第8款和第9款的规定。
2.在履行《公约》第四条第1款的范围内,根据《公约》第四条第3款和第十一条的规定,并通过受托经营《公约》资金机制的实体,《公约》附件二所列发达国家缔约方和其它发达缔约方应:
(a)提供新的和额外的资金,以支付经议定的发展中国家为促进履行第十条(a)项所述《公约》第四条第1款(a)项规定的现有承诺而招致的全部费用;
(b)并提供发展中国家缔约方所需要的资金,包括技术转让的资金,以支付经议定的为促进履行第十条所述依《公约》第四条第1款规定的现有承诺并经一发展中国家缔约方与《公约》第十一条所指那个或那些国际实体根据该条议定的全部增加费用。
这些现有承诺的履行应考虑到资金流量应充足和可以预测的必要性,以及发达国家缔约方间适当分摊负担的重要性。《公约》缔约方会议相关决定中对受托经营《公约》资金机制的实体所作的指导,包括本议定书通过之前议定的那些指导,应比照适用于本款的规定。
3.《公约》附件二所列发达国家缔约方和其它发达缔约方也可以通过双边、区域和其它多边渠道提供并由发展中国家缔约方获取履行第十条的资金。
第十二条 1.兹此确定一种清洁发展机制。
2.清洁发展机制的目的是协助未列入附件一的缔约方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有益于《公约》的最终目标,并协助附件一所列缔约方实现遵守第三条规定的其量化的限制和减少排放的承诺。
3.依清洁发展机制:
(a)未列入附件一的缔约方将获益于产生经证明的减少排放的项目活动;
(b)附件一所列缔约方可以利用通过此种项目活动获得的经证明的减少排放,促进遵守由作为本议定书缔约方会议的《公约》缔约方会议确定的依第三条规定的其量化的限制和减
少排放的承诺之一部分。
4.清洁发展机制应置于由作为本议定书缔约方会议的《公约》缔约方会议的权力和指导之下,并由清洁发展机制的执行理事会监督。
5.每一项目活动所产生的减少排放,须经作为本议定书缔约方会议的《公约》缔约方会议指定的经营实体根据以下各项作出证明:
(a)经每一有关缔约方批准的自愿参加;
(b)与减缓气候变化相关的实际的、可测量的和长期的效益;
(c)减少排放对于在没有进行经证明的项目活动的情况下产生的任何减少排放而言是额外的。
6.如有必要,清洁发展机制应协助安排经证明的项目活动的筹资。
7.作为本议定书缔约方会议的《公约》缔约方会议,应在第一届会议上拟订方式和程序,以期通过对项目活动的独立审计和核查,确保透明度、效率和可靠性。
8.作为本议定书缔约方会议的《公约》缔约方会议,应确保经证明的项目活动所产生的部分收益用于支付行政开支和协助特别易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发展中国家缔约方支付适应费用。
9.对于清洁发展机制的参与,包括对上述第3款(a)项所指的活动及获得经证明的减少排放的参与,可包括私有和/或公有实体,并须遵守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可能提出的任何指导。
10.在自2000年起至第一个承诺期开始这段时期内所获得的经证明的减少排放,可用以协助在第一个承诺期内的遵约。
第十三条 1.《公约》缔约方会议??《公约》的最高机构,应作为本议定书缔约方会议。
2.非为本议定书缔约方的《公约》缔约方,可作为观察员参加作为本议定书缔约方会议的《公约》缔约方会议任何届会的议事工作。在《公约》缔约方会议作为本议定书缔约方会议行使职能时,在本议定书之下的决定只应由为本议定书缔约方者作出。
3.在《公约》缔约方会议作为本议定书缔约方会议行使职能时,《公约》缔约方会议主席团中代表《公约》缔约方但在当时非为本议定书缔约方的任何成员,应由本议定书缔约方从本议定书缔约方中选出的另一成员替换。
4.作为本议定书缔约方会议的《公约》缔约方会议,应定期审评本议定书的履行情况,并应在其权限内作出为促进本议定书有效履行所必要的决定。缔约方会议应履行本议定书赋予它的职能,并应:
(a)基于依本议定书的规定向它提供的所有信息,评估缔约方履行本议定书的情况及根据本议定书采取的措施的总体影响,尤其是环境、经济、社会的影响及其累积的影响,以及在实现《公约》目标方面取得进展的程度;
(b)根据《公约》的目标、在履行中获得的经验及科学技术知识的发展,定期审查本议定书规定的缔约方义务,同时适当顾及《公约》第四条第2款(d)项和第七条第2款所要求的任何审评,并在此方面审议和通过关于本议定书履行情况的定期报告;
(c)促进和便利就各缔约方为对付气候变化及其影响而采取的措施进行信息交流,同时考虑到缔约方的有差别的情况、责任和能力,以及它们各自依本议定书规定的承诺;
(d)应两个或更多缔约方的要求,便利将这些缔约方为对付气候变化及其影响而采取的措施加以协调,同时考虑到缔约方的有差别的情况、责任和能力,以及它们各自依本议定书规定的承诺;
(e)依照《公约》的目标和本议定书的规定,并充分考虑到《公约》缔约方会议的相关决定,促进和指导发展和定期改进由作为本议定书缔约方会议的《公约》缔约方会议议定的、旨在有效履行本议定书的可比较的方法学;
(f)就任何事项作出为履行本议定书所必需的建议;
(g)根据第十一条第2款,设法动员额外的资金;
(h)设立为履行本议定书而被认为必要的附属机构;
(i)酌情寻求和利用各主管国际组织和政府间及非政府机构提供的服务、合作和信息;
(j)行使为履行本议定书所需的其它职能,并审议《公约》缔约方会议的决定所导致的任何任务。
5.《公约》缔约方会议的议事规则和依《公约》规定采用的财务规则,应在本议定书下比照适用,除非作为本议定书缔约方会议的《公约》缔约方会议以协商一致方式可能另外作出决定。
6.作为本议定书缔约方会议的《公约》缔约方会议第一届会议,应由秘书处结合本议定书生效后预定举行的《公约》缔约方会议第一届会议召开。其后作为本议定书缔约方会议的《公约》缔约方会议常会,应每年并且与《公约》缔约方会议常会结合举行,除非作为本议定书缔约方会议的《公约》缔约方会议另有决定。
7.作为本议定书缔约方会议的《公约》缔约方会议的特别会议,应在作为本议定书缔约方会议的《公约》缔约方会议认为必要的其它时间举行,或应任何缔约方的书面要求而举行,但须在秘书处将该要求转达给各缔约方后六个月内得到至少三分之一缔约方的支持。
8.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和国际原子能机构,以及它们的非为《公约》缔约方的成员国或观察员,均可派代表作为观察员出席作为本议定书缔约方会议的《公约》缔约方会议的各届会议。任何在本议定书所涉事项上具备资格的团体或机构,无论是国家或国际的、政府或非政府的,经通知秘书处其愿意派代表作为观察员出席作为本议定书缔约方会议的《公约》缔约方会议的某届会议,均可予以接纳,除非出席的缔约方至少三分之一反对。观察员的接纳和参加应遵循上述第5款所指的议事规则。
第十四条 1.依《公约》第八条设立的秘书处,应作为本议定书的秘书处。
2.关于秘书处职能的《公约》第八条第2款和关于就秘书处行使职能作出的安排的《公约》第八条第3款,应比照适用于本议定书。秘书处还应行使本议定书所赋予它的职能。
第十五条 1.《公约》第九条和第十条设立的附属科技咨询机构和附属履行机构,应作为本议定书的附属科技咨询机构和附属履行机构。《公约》关于该两个机构行使职能的规定应比照适用于本议定书。本议定书的附属科技咨询机构和附属履行机构的届会,应分别与《公约》的附属科技咨询机构和附属履行机构的会议结合举行。
2.非为本议定书缔约方的《公约》缔约方可作为观察员参加附属机构任何届会的议事工作。在附属机构作为本议定书附属机构时,在本议定书之下的决定只应由本议定书缔约方作出。
3.《公约》第九条和第十条设立的附属机构行使它们的职能处理涉及本议定书的事项时,附属机构主席团中代表《公约》缔约方但在当时非为本议定书缔约方的任何成员,应由本议定书缔约方从本议定书缔约方中选出的另一成员替换。
第十六条 作为本议定书缔约方会议的《公约》缔约方会议,应参照《公约》缔约方会议可能作出的任何有关决定,在一旦实际可行时审议对本议定书适用并酌情修改《公约》第十三条所指的多边协商程序。适用于本议定书的任何多边协商程序的运作不应损害依第十八条所设立的程序和机制。
第十七条 《公约》缔约方会议应就排放贸易,特别是其核查、报告和责任确定相关的原则、方式、规则和指南。为履行其依第三条规定的承诺的目的,附件B所列缔约方可以参与排放贸易。任何此种贸易应是对为实现该条规定的量化的限制和减少排放的承诺之目的而采取的本国行动的补充。
第十八条 作为本议定书缔约方会议的《公约》缔约方会议,应在第一届会议上通过适当且有效的程序和机制,用以继定和处理不遵守本议定书规定的情势,包括就后果列出一个示意性清单,同时考虑到不遵守的原因、类别、程度和频度。依本条可引起具拘束性后果的任何程序和机制应以本议定书修正案的方式予以通过。
第十九条 《公约》第十四条的规定应比照适用于本议定书。
第二十条 1.任何缔约方均可对本议定书提出修正。
2.对本议定书的修正应在作为本议定书缔约方会议的《公约》缔约方会议常会上通过。对本议定书提出的任何修正案文,应由秘书处在拟议通过该修正的会议之前至少六个月送交各缔约方。秘书处还应将提出的修正送交《公约》的缔约方和签署方,并送交保存人以供参考。
3.各缔约方应尽一切努力以协商一致方式就对本议定书提出的任何修正达成协议。如为谋求协商一致已尽一切努力但仍未达成协议,作为最后的方式,该项修正应以出席会议并参加表决的缔约方四分之三多数票通过。通过的修正应由秘书处送交保存人,再由保存人转送所有缔约方供其接受。
4.对修正的接受文书应交存于保存人,按照上述第3款通过的修正,应于保存人收到本议定书至少四分之三缔约方的接受文书之日后第九十天起对接受该项修正的缔约方生效。
5.对于任何其它缔约方,修正应在该缔约方向保存人交存其接受该项修正的文书之日后第九十天起对其生效。
第二十一条 1.本议定书的附件应构成本议定书的组成部分,除非另有明文规定,凡提及本议定书时即同时提及其任何附件。本议定书生效后通过的任何附件,应限于清单、表格和属于科学、技术、程序或行政性质的任何其它说明性材料。
2.任何缔约方可对本议定书提出附件提案并可对本议定书的附件提出修正。
3.本议定书的附件和对本议定书附件的修正应在作为本议定书缔约方会议的《公约》缔约方会议的常会上通过。提出的任何附件或对附件的修正的案文应由秘书处在拟议通过该项附件或对该附件的修正的会议之前至少六个月送交各缔约方。秘书处还应将提出的任何附件或对附件的任何修正的案文送交《公约》缔约方和签署方,并送交保存人以供参考。
4.各缔约方应尽一切努力以协商一致方式就提出的任何附件或对附件的修正达成协议。如为谋求协商一致已尽一切努力但仍未达成协议,作为最后的方式,该项附件或对附件的修正应以出席会议并参加表决的缔约方四分之三多数票通过。通过的附件或对附件的修正应由秘书处送交保存人,再由保存人送交所有缔约方供其接受。
5.除附件A和附件B之外,根据上述第3款和第4款通过的附件或对附件的修正,应于保存人向本议定书的所有缔约方发出关于通过该附件或通过对该附件的修正的通知之日起六个月后对所有缔约方生效,但在此期间书面通知保存人不接受该项附件或对该附件的修正的缔约方除外。对于撤回其不接受通知的缔约方,该项附件或对该附件的修正应自保存人收到撤回通知之日后第九十天起对其生效。
6.如附件或对附件的修正的通过涉及对本议定书的修正,则该附件或对附件的修正应待
对本议定书的修正生效之后方可生效。
7.对本议定书附件A和附件B的修正应根据第二十条中规定的程序予以通过并生效,但对附件B的任何修正只应以有关缔约方书面同意的方式通过。
第二十二条 1.除下述第2款所规定外,每一缔约方应有一票表决权。
2.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在其权限内的事项上应行使票数与其作为本议定书缔约方的成员国数目相同的表决权。如果一个此类组织的任一成员国行使自己的表决权,则该组织不得行使表决权,反之亦然。
第二十三条 联合国秘书长应为本议定书的保存人。
第二十四条 1.本议定书应开放供属于《公约》缔约方的各国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签署并须经其批准、接受或核准。本议定书应自1998年3月16日至1999年3月15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开放供签署。本议定书应自其签署截止日之次日起开放供加入。批准、接受、核准或加入的文书应交存于保存人。
2.任何成为本议定书缔约方而其成员国均非缔约方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应受本议定书各项义务的约束。如果此类组织的一个或多个成员国为本议定书的缔约方,该组织及其成员国应决定各自在履行本议定书义务方面的责任。在此种情况下,该组织及其成员国无权同时行使本议定书规定的权利。
3.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应在其批准、接受、核准或加入的文书中声明其在本议定书所规定事项上的权限。这些组织还应将其权限范围的任何重大变更通知保存人,再由保存人通知各缔约方。
第二十五条 1.本议定书应在不少于五十五个《公约》缔约方、包括其合计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至少占附件一所列缔约方1990年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55%的附件一所列缔约方已经交存其批准、接受、核准或加入的文书之日后第九十天起生效。
2.为本条的目的,“附件一所列缔约方1990年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指在通过本议定书之日或之前附件一所列缔约方在其按照《公约》第十二条提交的第一次国家信息通报中通报的数量。
3.对于在上述第1款中规定的生效条件达到之后批准、接受、核准或加入本议定书的每一国家或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本议定书应自其批准、接受、核准或加入的文书交存之日后第九十天起生效。
4.为本条的目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交存的任何文书,不应被视为该组织成员国所交存文书之外的额外文书。
第二十六条 对本议定书不得作任何保留。
第二十七条 1.自本议定书对一缔约方生效之日起三年后,该缔约方可随时向保存人发出书面通知退出本议定书。
2.任何此种退出应自保存人收到退出通知之日起一年期满时生效,或在退出通知中所述明的变更后日期生效。
3.退出《公约》的任何缔约方,应被视为亦退出本议定书。
第二十八条 本议定书正本应交存于联合国秘书长,其阿拉伯文、中文、英文、法文、俄文和西班牙文文本同等作准。
1997年12月11日订于京都。
下列签署人,经正式授权,于规定的日期在本议定书上签字,以昭信守。
京都议定书 篇2
碳关税最早由法国提出, 希望欧盟国家针对未遵守《京都议定书》的国家课征商品进口税, 以避免在碳排放交易机制运行后欧盟国家的产品遭受不公平竞争, 当时由于美国恰是未签署《议定书》的国家之一, 坚决反对法国的此提议。而就在2009年6月22日, 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获得众议院通过, 该法案规定, 从2020年起对来自未采取减排措施的国家的钢铁、水泥、玻璃和纸张等产品实施“边境调节”措施, 即征收“碳关税”, 以避免美国制造业陷入不公平竞争。
从《京都议定书》生效之路的波折到碳关税的提出, 在环保之余, 无不渗透着各国的政治经济利益, 其中蕴含了复杂的国家间的博弈, 预示着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争议将更为激烈, 气候谈判甚至可能引发未来较为严重的国际贸易争端。其中主要的博弈利益集团可以归结为以欧盟为首的联盟 (欧盟、日本等) 、以美国为首的联盟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 、俄罗斯和发展中国家。
一、《京都议定书》形成前初始排放权分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博弈
温室气体排放空间属于非排他性使用的公共资源, 对此, 单个国家的理性选择将导致过度排放, 带来巨大的负外部性, 导致“公地悲剧”。因此, 在不存在超越主权国家的领导者的情况下, 如果缺乏有效的国际协调机制, 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博弈的纳什均衡解就是“囚徒困境”, 设计机制来引导人类走出囚徒困境是当务之急。而在这一过程中, 确定最优的总体减排规模并在不同国家中分配初始温室气体排放权是关键。
现实中, 1美元的消费品给发达国家居民带来的效用小于给发展中国家居民带来的效用, 而1单位的排放量给发达国家居民带来的负效用要高于给发展中国家居民带来的负效用, 所以在环境与发展的权衡中, 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更倾向于经济发展。于是, 在一个无限期轮流出价的讨价还价动态博弈框架里, 纳什均衡的结果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讨价还价双方的效用取决于彼此的贴现因子。在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减排博弈中, 这种贴现因子可以视为各国对达成减排协议的耐心程度。尽管无限期的讨价还价对谁都不利, 但谁更有耐心, 谁就可以获得更大的收益。由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目标函数不同, 发展中国家显然比发达国家更有耐心, 这可以从历史责任之外的另一个角度解释为什么发达国家最终接受“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 达成承诺率先减排的《京都议定书》, 发展中国家在初始排放权博弈中赢得应有的权益。
二、《京都议定书》生效过程:发达国家间的博弈
(一) 美俄博弈
美、俄之间是典型的“猎鹿博弈”, “鹿”就是排放权交易。俄罗斯拥有大量的碳排放权, 美国若加入《京都议定书》, 为实现减排承诺, 相比其它碳排放配额供需平衡的附件1国家, 美国需要大量购买排放权, 所以美国是俄罗斯的主要客户。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 俄罗斯就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 所以也就迟迟不肯签署《京都议定书》。
《京都议定书》作为一个温室气体减排合作框架, 规定在不少于55个《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包括其合计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至少占附件1所列缔约方1990年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55%的附件1所列缔约方已经交存其批准、接受、核准或加入的文书之日后生效。所以, 每个国家的排放额构成了国家票数Wi。1990年, 美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附件1国家排放总量的34.12%, 俄罗斯占17.45%, 可视为50.57%的总计投票权。如果美、俄都拒绝签署《京都议定书》, 则其无法生效。这时, 美国如果推出自己的减排方案, 通过市场排放权交易, 俄罗斯也能获得收益。但这会得罪欧盟等签署国家, 同时俄罗斯也不能获得《京都议定书》所带来的碳排放权交易利益。
在这种分析思路下, 美、俄存在3种可能结果:美俄均签署《议定书》、美俄均不签署《议定书》、俄签署而美未签署。前两种的利益权衡上文已分析, 而第三种情况则涉及下面提到的俄欧博弈。
(二) 俄欧博弈
事实上, 如果美国退出, 俄罗斯在签署《议定书》后获益并不大, 但它在联盟中关键加入者的地位使其希望采用“盟主博弈”策略, 先口头拒绝, 制造紧张气氛, 要挟欧盟等签署国以获得先期利益, 然后在关键时刻同意签署, 再等待美国改变立场。
(三) 美欧博弈
美欧之间可以算是一种狭路相逢勇者胜的“过桥博弈”。欧盟是减排计划的提出方和《京都议定书》的积极支持者, 并率先批准了《议定书》, 但美国的退出确实是国际减排计划的重大损失;美国由于考虑到签署协议后自己减排成本很大, 可能影响到国内一些产业的发展, 所以希望通过推出自己的减排计划将其它国家拉拢入内, 形成有利于自己的“盟主博弈”局势。但由于没有几个国家响应, 一意孤行对美国没有什么好处。在这种情况下, 也许会出现双方新的博弈与妥协。
三、《京都议定书》生效后:围绕碳关税的美中博弈
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的确生效了, 但以美国为首的部分国家的表现让气候谈判的成果大打折扣。美国行为政策考量可以用“枪手对决博弈”模型予以简化。
有4个枪手要进行最后的对决, 相互射击, 他们命中率是:甲80%、乙70%、丙60%、丁50%。按照博弈原理, 枪手都是理性人的话, 枪法最差的丁幸存的可能性最大。因为所有枪手都会选择首先把对自己威胁最大的对手干掉, 枪手丁对其它人的威胁最小, 成为射击目标的可能性最小, 而枪法最好的人甲被首先干掉的可能性最大。如果把4个主要的碳排放利益集团比作4个枪手, 美国无疑是头号射击目标, 其次是中国, 俄罗斯成为目标的可能性最小。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论分析, 在中国把美国作为首选目标的同时, 美国也把中国作为首选目标。
美国贸易代表苏珊·施瓦布在2007年12月初巴厘岛贸易部长会议上曾经指出, 以应对气候变化为借口采取单边贸易措施将会导致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但耐人寻味的是, 施瓦布的发言话音未落, 美国国会却已在尝试把欧盟碳关税的政策提议在本国立法中付诸实践。美国的政策转变并不是心血来潮的产物。事实上, 从《京都议定书》到2009年哥本哈根UNFCCC第15次缔约方会议, 发达国家出于对减排经济冲击和全球政治格局调整的担忧, 一直试图把“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模糊化, 并要求中国、印度等主要发展中国家承担跟发达国家一样“可测量、可报告和可核实”的约束性减排目标。
通过对美国相关政策演变过程的分析不难看出, 美国推出自己的减排措施实际上是试图在不损害国内经济发展的条件下, 提升其对国际政治和世界经济发展格局的控制力:一是用承担一个形式上的约束性目标打破跟以欧盟为首的附件1国家和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谈判僵局, 重新从欧盟手中夺回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领导地位;二是以推行碳关税之类的威胁性政策迫使中国、印度等主要发展中国家尽早承担减排责任, 继而利用其在新能源领域积累的技术优势以及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减排压力, 找到新一轮的经济增长点。
美国战略家卡根将美国与欧洲在碳排放问题上的表现概括为:“美国人来自火星, 欧洲人来自金星”。前者强调实力, 而后者强调协商对话和规则的建构。这种区分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政治意识形态, 也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利益。欧洲国家目前在新能源上处于领先地位, 减排成本相对较低, 且“碳金融”在欧洲以欧元形式流通, 可能催生欧元替代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 规则符合欧洲利益。而美国基于国内工业依赖石油、碳排放量高等原因, 故意推脱在温室气体减排中的责任。至此, 可以看出, 美国和欧盟在这一问题上的行为是符合其本国利益的。
事实上, 在国际气候谈判中, 有两个始终无法回避的问题将会长期存在, 一是“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 二是减排政策导致的竞争力损失。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合作是一个长期博弈过程, 也是国际政治经济博弈在环境领域的再现。尽管《京都议定书》生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公地悲剧”, 但要真正走出“囚徒困境”, 还需要更有效的机制设计, 以激励各国真正地参与温室气体减排的合作。
参考文献
[1]崔大鹏.国际气候合作的政治经济学分析[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
[2]陈泮勤, 王效科, 王礼茂.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与增汇对策[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
[3]沈可挺.碳关税争端极其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J].中国工业经济, 2010 (1) .
[4]夏先良.碳关税、低碳经济和中美贸易再平衡[J].国际贸易, 2009 (11) .
[5]陈洪波, 蒋天文.温室气体减排的国际政治博弈[J].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5, (10) .
[6]强世功.“碳政治”下中国的战略选择[J].中国外交, 2010 (2) .
[7]王军.气候变化经济学的文献综述[J].世界经济, 2008 (8) .
别了,京都议定书 篇3
这一次,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大会来到了海湾地区。11月26日,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第18次缔约方大会(COP18)的开幕大会上,中国民间气候变化行动网络CCAN协调员毕欣欣发现,会场的中文翻译把会议称作COP“十八大”。毕欣欣觉得非常有趣,这体现了这次会议的重要性。
多哈气候大会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敲定《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机制和落实。2008年开始的《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将于今年年底到期。目前,日本、加拿大、新西兰、俄罗斯和美国都已明确表示不会承诺第二期的减排目标,这意味着,从实质上来说,《京都议定书》已经消亡了。
正在多哈会议现场的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北京办事处能源、环境与气候变化高级顾问杨富强在接受《新商务周刊》专访时说:“希望多哈会议是一个平稳过渡的、务实包容的会议,希望经过商议和妥协,能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
达成共识
早在二十世纪末,世界就已经对气候变化问题达已经成共识。杨富强介绍说,科学界从1970年代就开始讨论气候变化,之后的数据也确实显示出气候变化正在逐年加剧。1980年代末,联合国环境署和世界气象组织联合组建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IPCC里面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他们为决策者提供一手的参考资料。1990年,IPCC发表了《第一次评估报告》,这份报告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采取具体的措施奠定了基础。在随后的1992年全球可持续发展峰会上,153个国家和欧洲共同体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该《公约》于1994年正式生效。
1990年代二氧化碳排放背景是发达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附件一国家)的排放量占到总排放量的70%以上,而发展中国家的排放量少于总排放量的30%。“从那时候起大家对于气候变化的讨论不是‘有或没有’,而是‘怎样去做’。”杨富强说。
正是围绕着这个“怎样去做”,各个国家经过持续5年艰难的谈判。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进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参加国三次会议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补充条款,即《京都议定书》,这是气候公约之下第一个具有强制力与法律约束力的条约。《京都议定书》的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
在1998年3月16日至1999年3月15日这一年的开放签字期内,共有84个国家签署了《京都议定书》。期间,美国和俄罗斯都不太乐意加入承诺。虽然戈尔曾代表美国签署了条约,但后来由于没有经过国会的核准,美国实际上不对《京都议定书》承担责任。
美国的不参与对于《京都议定书》的推进工作是一项巨大的麻烦。因为按照条约规定,它只有在“不少于55个参与国签署该条约且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附件I中规定,该国家在达到1990年总排放量的55%后的第90天”开始生效。2002年5月23日,冰岛作为“第55个国家”加入了条约,而离开了美国和俄罗斯,“55%”似乎成为了一个不可完成的目标。
于是,欧盟积极拉动摇摆中的俄罗斯。在苏联分崩离析后,俄罗斯的经济一直处于衰退的状态中,一时间工厂减产,排放也少了很多。因此在当时的情形下,俄罗斯考虑损失不会太大,且有一定量的碳排放份额可以用来出售,所以最后同意加入京都议定书。2004年12月18日,俄罗斯通过了该条约后达到了“55%”的条件,条约于90天后的2005年2月16日开始强制生效。
退回原点
杨富强在一篇多哈笔记中写道:“多哈会议的大厅是个庞然大物。不由得想起在哥本哈根会议上,狭小的会场容不进四万人的参会者,只好把一半多的参会人员拒之门外。这次参会的几千人员在会场之间显得冷冷清清。”
在杨富强看来,虽然这些年来各国百姓对气候变化的意识也都有所提高,但是气候谈判却依旧举步维艰。众多国家拒绝承诺《京都议定书》第二期的减排目标,这样《京都议定书》第二期便已名存实亡,“缺少了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东西,气候谈判又回到了原点。”
在谈判的过程中,欧盟一直是一个积极的推动者。杨富强介绍,在欧盟人的心中,气候变化发生的概率要远远大于其他地方。欧盟群众在气候变化方面非常激进,比如在德国,如若某一政党不提气候变化,基本上是不可能被选上的。而对于政治家来说,尽管一些极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很小,但是节能减排、推动可再生能源始终被视为“无悔的政策”。
现在,气候谈判难以进行的一个阻碍就是各国政治意愿不足。当发达国家遇到经济衰退,面对气候变化便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犹豫。
杨富强说,气候变化谈判是政治主导的,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是谈判缺乏领袖人物。每当谈判进入冗长而毫无进展的阶段时,人们就会怀念当年《京都议定书》的推动过程。当时,除去欧盟的积极和美国的被动,其他国家也一直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讨价还价,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不仅如此,发达国家之间也经常有一些互动和争论,这些讨论为合约的签订提供了很大的动力和活力。而现在的谈判,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各自抱成一团,各自坚守不可动摇的立场,彼此认为对方应承担更多的责任,最后使谈判陷入僵局。
“后京都议定书”时代
从1980年代,保护环境就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在《京都议定书》的开始阶段,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认为节能减排更多是发达国家的义务。但到了2008年,中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家,同时,一场雪灾使得中国开始反思在和平崛起的过程中,中国应当承担的责任。
杨富强对《新商务周刊》说,中共“十八大”第一次把生态文明写入报告,要改变发展中的不平衡、不持续、不协调,不走发达国家的老路。这从政策的层面为中国在接下来发展中的节能减排工作指明了方向。杨富强介绍,在“十一五”期间,中国节省了大约7亿吨标煤、14.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而在“十二五”的规划中,减碳目标是17%,节能目标是16%。
同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节能减排工作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去年,我国烧了将近30亿吨煤,这对于许多方面都会造成不好的影响。杨富强说,不管《京都议定书》二期将会走向怎样的方向,中国都将很关注节能减排、推广新能源方面的工作。同时,中国也期待一个能够像《京都议定书》一样的有原则的国际性气候合约,这些原则包括公平,包括共同但有区别的、各自符合各自能力的责任意识,只有在这样一个条约的约束下,气候变化这一全球性问题才能得到应对。
京都散文随笔 篇4
篇
一、京都散文随笔
一
北京的夕阳,在空蒙中镀亮所有匆匆的脚步。
我不是这都市里的车辆,注定要和前面的车流在拥塞中保持距离,我要向天空拔节,循着自然无束的轨迹。
北京的华表,以光辉的图腾闪耀音韵,成为终生永世的象征,风骨不朽的伟岸……以历史之刃横断时间,血管里喷出一个个英名。成江成河的热血汇在一起,凝成一轮喷薄的热望。真实的生活,虽已使许多虚浮的声音湮没,绚丽的篇章,却以珠玑之什珍存在殿堂。
北京,是躺在长城臂弯里的主角,以静穆观喧嚣,以冷峻对狂热,以不变应万变。
二
闲暇闲聊,玩话玩真,四五网友聚京城,南腔北调绕皇宫。
微笑,是最好的介绍信;赞美,填补了翘首的空白。
北京好大风,此间刚起,那边又生;北京好大雨,黑了南方,又淋北方。
燥热难耐,连啤酒、晚报和爱情都大汗淋漓。明清王朝的厨房炒着香喷喷的辉煌,八国联军的火把燃尽圆明园的自尊……
快乐和惊喜是使女孩子美丽的化妆品,月华热风下,“猫猫”温馨成一阙绚丽的词;“老马”的胸前屹立着老龙头,透出一付世事沧桑、梦中海岳、碧水丹霞皆平凡的气度;而“品花”像都市山林中一棵隽永的树,淡如云絮,静若池水,清似帆影……
我们在北海畔低吟浅诵,心宽神定,恬淡无虑;我们在金宝街高谈阔论,气宇轩昂,志在必得。隔着灯火阑珊的景山,年龄仿佛千古奇观的坐像之谜,愈来愈显得模糊不清。雨,一缕又一缕在夜光中缱绻,思绪飘曳如王府井袅娜的霭烟。
京都的夜,像收容所,收容“北极”看似寻常最奇崛的淡定,收容“品花”撞了南墙也不回头的坚毅,收容“猫猫”非要过得比你好的自信,收容“老马”独留青冢向黄昏的幽默……
三
当功利之心和尘俗之念急速膨胀,当超然物外的文化想象力和创造力日渐枯萎,当成功英雄的灵光,悲壮成昨日的幻雾,当重复麻木的奋斗,历炼成不敢沾唇或难以啜饮的孤独,此时,一种希冀又发心芽;此刻,一种展望又亮眼睛。
因雪想高士,因花叹丽人,因酒论豪杰,因月怀挚友。千百年的唐诗、宋词、元曲,统统醉在一壶酒里。知己相逢倾肺腑,故朋沐雨赋同舟,长城酬我登临意,都随清气到心头……
人的一生可以是一个季节,一种景观,一道掠过额际的暗影,一段穿过南北中轴线的传说,一声奔驰在长安街的恢宏鸣笛,一杯端在手中冲动的燕京啤酒……
四
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地坐,向宽里行。
朋友,在落雨的日子为你打伞,在惦念的岁月恪守眺望;朋友是一种爱惜,一种珍重,一种抚慰。
分别和重逢,是两根等距离的路轨,用美好的情谊与祝愿,铺就一次难忘的旅程。记忆未曾暗淡,被爱的目光镀过金的期盼,在回味的峡谷里闪着光芒。
期待重逢的分别像一种真正的哭,没有声音,只是把一种不可名状的姿态凝聚一处,让珍藏的思念永不衰老。
五
今宵酒醒,一个个被昨天风干的故事,已沉入地平线,漂泊的天外沁出一抹蔚蓝,回忆如霞光唤出的虹,喷薄成一叠新锐的瀑。
客别舟在,欲说难休,守候无可奈何的遥远,等待如期到来的祝愿。
路尚长,忆朦胧,跋涉正未有穷期;惊人语,千万句,留待他年杯酒叙。
既然选择了远方,我们就要风雨兼程,让缤纷的落英,溅起一片灿烂的惊讶……
篇
二、京都散文随笔
我们的车队,一路打着双闪,象一队飞鸿从高速路飞驰而过。前面灯火通明,不觉中,我们已到了京都。
子夜,来到灯火阑珊的京都,我还是第一次。这座拥堵的城市,此时,道路万分的宽阔,金秋十月的季节,是京都最诱人的时候,香山的红叶,绵延的长城,颐和园的荡舟,威严的故宫,清华园的荷塘,北大的建筑,国博的浩大。都在述说着这座城市的人文底蕴。而我最喜欢的,还是它的胡同文化。
老北京的生活,酝酿在胡同里。走进胡同,你可以真切的感受到,老北京的真实的生活状态。我记的,在我拿到驾驶证的一年后,我的长途第一站选的就是北京。正好,我十五天的年休假,我整理好行装打算在北京好好度个假。随行的是我的闺蜜,她待业在家烦闷,于是我们俩一拍即合。
一起到北京度假。一路还算顺利,可到了北京的立交桥上,我的导航仪“脑子出了问题”,我们在立交桥上转圈圈,就是下不来,闺蜜急的声音都变了,一个劲儿的问“小冰怎么办啊,天都黑了”。说真的,我也心慌,可我不能急,尤其开着车,我安慰密友说,会找到出口的。我跟在一辆拉着客人的出租车后,七扭八拐的从立交桥转了下来。我从新调整了导航仪,这回它顺利的把我们带到了旅馆,第二天,我们稍作休整,背起了旅行包,我告诉密友,让她换好旅游鞋,“怎么,你不开车啊?”闺蜜平时不爱运动,我告诉她,在北京开车不如步行快。其实最后,我为了密友省力,还是租了两辆自行车,穿行于每个胡同里,闺蜜看着那些堵在路上的车辆,笑着说,小冰,自行车还真给力。
其实我的目的并不是逛胡同,而是想在胡同里找一家干净的私家旅馆。转了几家,我都不满意,就在我要从胡同出去的时候,一个和蔼大妈看着我们问“你们要住店吗?我想人与人是讲缘的,我对大妈的第一印象,就是亲切。我们跟着大妈进了她的院子,小院收拾的干净利落,就三间客房不过窗明几亮,里面被褥白洁平整。我们当下就谈好价格。我和密友退了旅店,搬到大妈这里,开始了我们的胡同生活。
大妈孤身一人,处的惯了,大妈讲了她的故事。大妈的丈夫原来是国军的一员上将,可就在他们新婚后的第三年,他的丈夫在一天晚上,接了一个电话走了便在没回来。后来她听说他的丈夫和一些官员,在夜间去了台湾。以后的岁月她在遥盼中度过,文革中她大难不死,她说:“这是她的丈夫在护着她,让她好好的活下去。大妈讲到这里,眼里闪着光,那是一种怎样的力量和坚定。让这位白发如雪的老妈妈,一直撑到了现在。她激动的拿出了一个发黄的相册,我们看到了两张年青的影像。老妈妈年青时简直就像老电影明星周旋。他的丈夫则英武伟岸风度翩翩。我为老妈妈惋惜。我问老妈妈为什么不去广播找一找。她说,找了没消息。她现在惟一的希望,就是她的丈夫能好好的活在这个世上,哪怕他已子孙满堂,活着就好。
我和密友听着都落下了泪,我们从心底敬重,这位坚强的老妈妈,这以后的几天,我们每天一早,就和老妈妈一起出去买菜,老妈妈教我们怎么选肉,哪里的菜好还便宜。回来后我们一起动手做饭,一起就餐。老妈妈每到这时就高兴的,点评我们谁做的饭菜香。她亲自下厨给我们做清蒸鱼,味道非常独特,老妈妈说,她丈夫非常喜欢吃她做的清蒸鱼,每到他想吃鱼的时候,她就亲自出去选鱼,连刮鳞去内脏她都不用佣人去做,“他吃的很香,连汤都喝了。”老妈妈眼望着桌的一端,满脸幸福。我想那里应该是她丈夫的座位。在她心中那里永远是她丈夫的位置。
老妈妈虽生活节俭,但活的并不粗糙,她非常爱美,衣服并不华贵但平整洁净,裤挺衣正。每次出门她都要细心打扮一番才肯出门,每一件衣物,她都要熨平叠好然后,平平整整放在衣柜里。她告述我们丝质品要悬吊,凉帽要在里面撑上硬物,按帽子的形状单独存放,否则帽子会变形的。她的毛笔小楷写的非常有力度。没事的时候我和老妈妈学习写毛笔字。她非常喜欢教人东西,教的时候她完全沉静在墨字里,我们每次和她出去购物,老妈妈走在路上总有路人回头欣赏她,不时有人说,这老人好气派。那些老人们都称她五小姐,小孩子们都亲热的叫她五姥姥。最后才在老街坊那里得知,老妈妈的父亲曾在黄埔军校任教,她本姓黄,在家排行老五,她的丈夫姓武,所以有时人们也称她武小姐或武姥姥。老妈妈对我们说,女子要善待自己,颜容要好好保养,最主要的要有好的心态,快乐面对一切,才是健康的保障。
我赞同老妈妈的观点,因为老妈妈和她同龄的,甚至年龄比她小的,站在一起,老妈妈都是那样有气质和显得年轻。她说,她要好好的漂漂亮亮的等她的丈夫回来,她不愿她丈夫回来,看到一个又老又邋遢的妻子而伤心落泪。她就这样,守着这个信念坚持着顽强的活着。
我的假期过的很快,转眼我们就要返回了,临走的前一天,我和密友特意上街为老妈妈,买了一件旗袍,当老妈妈穿在身上的时候,我们都给震了,那不是一般的美,那是坚定顽强凝结的底蕴,那是内在的气场和魅力。
当我们上车要走的时候,老妈妈把一个褐色的背包,从车窗外递了进来,她微笑着说:“丫头,这里是我给你们俩做的小甜点,带着路上吃,下次来别忘给我把背包带回来啊。”老妈妈开玩笑的说着.而我回答说:“那我要忘了咋办?” 老妈妈用手轻轻拍了拍我的头说:“忘了开着车回去给我取来。”我们都笑了。我们的车启动了,我从后视镜看到老妈妈穿旗袍的身影,久久的站在巷口不停的挥着手。我的眼不争气的模糊了,我把车停在路边,回头见密友早已泣不成声。十四天的朝夕相处,我们和老妈妈,已如亲人般亲蜜。
这次出游我赶着早来到原地,然而老妈妈的屋子已荡然无存,在那屋的原址上,已开挖了深深的地基。匆匆问了一位起早锻炼的老人,老人叹口气说,你问五小姐呀,早年秋晌就没了。一位老姐妹发现的,看见人已硬了。唉!走时就穿着一件旗袍,怎么也脱不下她身上的旗袍,老年间,有讲究呀,那是她喜欢的东西,大家就依着她穿着那旗袍去了,唉!五小姐这一辈子啊,没少遭罪,现在好了解脱了,解脱了----终于解脱了-----
泪顺着我双手的指缝涌落在地上,我打开老妈妈褐色的背包,把一代软软的带有奶香的奶片,洒在了那片老妈妈一直痴守的,充满她美好回忆的她的惦恋之地。那是老妈妈生前最爱吃的一种奶片儿。
老妈妈走了,带着她一生的对爱的挚恋,与对爱的忠诚。愿她的魂灵飞到台湾,与她用生命维护的那片不渝的深情,与他心爱的丈夫共舞长空,愿伟大的地母慰藉老妈妈的灵魂。
我再次凝望了一眼,这座夜的都城随着车队,静静的驶离了京都。几个小时后,我们驶离的这个地方,就会变的拥挤不堪,嘈杂声会打破它的宁静与悠远,这座城市又要进入繁忙和竞争。
篇
三、京都散文随笔
二十五年前的秋季,我从安徽合肥来北京求学,到校不久就感受到了北京冬天的滋味。我们学校在今天的通州区,那时叫通县,是城郊一个叫徐辛庄的地方,学校的四周很空旷,田地里长的大都是北京人严冬季节的当家菜——大白菜。当大白菜还一片翠绿的时候,北风就开始怒吼了,教室的窗子虽装着双层玻璃,仍能听到风声愤怒的诗人般在慷慨激昂。有两个来自广东的同学,刚进校时每天都要冲凉,说是一天不冲就睡不着觉,可自听到风的朗诵后,再没见他们冲过凉。
教室的暖气早早便开烧了,室内外形成了明显的反差,一方朋友般的温暖,一方仇敌般的冷酷。北京的冬季是漫长的,长得令人焦虑不安,在这种焦虑不安中我期盼春天的到来,在我心中,北京的春天肯定别具姿彩。
诗人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我也相信寒假之后将是春天。
寒假很快过去了,二月的合肥已有了深深的春意。当我急切切返回北京时,呈现在眼前的仍是天寒地冻,只有在老师的话语中我时常听到春天这个词,他们把北京的春天说得异常美丽。就在我裹着棉大衣急切想品味北京之春的时候,蓦然环顾四周,大家都已换上了短袖衬衫,女生的彩裙像旗帜一样翩翩起舞,一切都在告诉我,时光已进入夏季。
春天呢?北京的春天呢?老师在课堂上描绘的春天呢?老舍在小说里描写的春天呢?我是那么专注却没有看到她的影子,她的速度像一位害羞的姑娘的眼神,只忽闪一下便过去了。
在北京上学三年,我始终没有找到北京的春天,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毕业后我重回安徽,每当朋友让我说说北京的春天,我都无言以对,因为我没见过北京的春天,甚至没听到过她的脚步。没见到京城的春天,我心有不甘,后来有几次春天到京出差的机会,我都争先恐后地要求前往,我想了却久存的心愿,可每次都失望而归。
上世纪90年代,因工作的原因我调到了北京,心想,这下总可以见到北京的春天了。然而事实再一次让我失望了,十多年转瞬而过,我寻找北京春天的努力几近徒劳。因为在我的印象中,春天应当是阳光明媚的、万木吐翠的、鲜花盛开的、温暖和煦的、暖风习习的、芳香四溢的、流水潺潺的、莺歌燕舞的、彩裙飘扬的、笑脸照人的、蓬勃向上的……而北京的春天是生长在冬天和夏天的夹层中的小草,冬天太厚,夏天太急,一个是不愿走,一个是急着来,它们一用力,把春天给活活挤得不见了身影。
于是,在寒冬里我寻找春天,在盛夏里我寻找春天,却从不能在春天里寻找春天。春天在哪里?北京的春天在哪里?我从迎春花的金色中找到的却是隆冬的残余,我从挂钟似的柳絮中找到的却是厚重的棉衣,我从纯净的阳光中找到的却是寒风的尖利。正当为冬的不知趣而嘲笑的时候,突然间就进入了一个夏的怀抱,身上的大衣刚脱掉,就要急忙忙换上夏天的披挂。
初来北京的人都说北京没有春天。
老北京的人却说北京的春天变化最鲜明。
从季节中找不到北京的春天,我并不甘心,于是就想起了“写诗的功夫在诗外”这句话,我索性不找那看得见的形式上的春天了,开始用心去找北京的春天。思路一变天地宽,这一换角度,我不但找到了北京的春天,还发现北京的春天无处不在。
首先北京的春天在人们的心中时间最长。我小时候唱过一首歌,叫《我爱北京天安门》,其中一句是“天安门上太阳升”,第一次到北京我就去天安门,那次便明白了天安门上是不会升太阳的,可天安门犹如一座神楼,谁都知道它不会升太阳,谁都相信它是太阳升起的地方。这太阳不是天上的太阳,是比天上的太阳更明亮、更温暖的心中的太阳——党中央。北京是党中央所在地,是祖国的首都,从共产党带领人民建立新中国之日始,党在哪里,哪里就是春天的起源,就是春天的所在。南湖、遵义、延安、西柏坡,这些革命的圣地,哪一个都曾经是全国人民心中的春天之源。北京更是作为人们无限向往的地方,一年四季都充满着春的气息。谁能说这不是北京的春天?
其次是北京人,不论你祖籍在哪个省区,只要来到了北京,心理上立即突破了狭隘的区域观念,脑海就会产生一种意识——我是中国人,我的一言一行都不仅仅属于我自己。所以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昂首阔步,春风满面,笑意盈盈,不管实际的节令是冬天夏天,外人看到的都是春天的色彩,听到的都是春天的声音。谁能说这不是北京的春天?
第三,北京的春天是有意被忽略的,一部分被自然忽略,一部分被人为忽略。说被自然忽略是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漫长的冬季,本来四季分明的气候被强行分割了,有的拉得很长,有的被缩得很短。而人为的忽略是来自生活的巨大压力,这一点只要你往街头一站就能看出,生活在北京的人是不容易的,或者说是艰难而可怜的。拥堵的马路上,机动车在挤,人力车在挤,行色匆匆的男男女女在挤,经商的、从政的、打工的、观光的、寻找机会的、流浪漂泊的等等。由于他们心中只有正前方,对于身边是否有一束鲜花开放,没人在意;对于眼前是否有一片叶子吐绿,无暇顾及;甚至对于身体被有意无意地蹭一下碰一下,都已不再去理会,为了生计完全进入了忘我的大境界。其实北京的春天就在那脚步下,那车轮间,那纵横交错的目光里,那五颜六色的装束上,那文明守则的行动中。
由此我断定,北京的春天与其他地方的春天是不相同的,它缺乏明显的界限。
由此我还断定,北京的春天与其他地方的春天是相同的,只是它的颜色,它的声音,它的形态,它的内涵,更多的不是以自然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是以人的形式来表现。
在北京我明白了,人心的春天才是真正的春天。
是人的高度决定了北京的高度。
是人的广度决定了北京的广度。
是人的深度决定了北京的深度。
京都的解释和造句 篇5
2、京都曾是日本的首都。
3、在欧洲,我们希望以《京都协议书》为基础,但美国的提议实际上是消灭它。
4、最关键的是关于京都议定书本身的前途的不确定性。
5、京都人说,他们城市的女人有这么漂亮的肤色就是因为她们吃了很多鳗鱼。
6、《京都议定书》:该留还是该丢?
7、日本、俄罗斯和加拿大拒绝根据《京都》签署进一步承诺协议。
8、在下一轮谈判中,要开辟新途径,不能象《京都议定书》那样关闭新途径。
9、它将成为执行《京都议定书》的现有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一部分。
10、普雷斯科特说,考虑到许多发展中国家,碳排放标准应该根据人均排放量来制定,而不是像京都那样根据百分比削减来制定。
11、因此,15世纪树的年轮成为反对京都协议的争论,就好像当讨论到宗教在公众生活中的角色时,细菌鞭毛被迅速投入使用。
12、大部分的艺妓都操业在日本古老的首都——京都。
13、然而,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京都议定书的规定中没有减少排放的义务,它也不会以自己的发展为代价去减少排放。
14、祗园是京都地区艺妓最出名的地方,即使她们正在快速地消失。
15、即便如此,中国还是在后京都协定时代参与了全球谈判,而且为了避免灾难性气候变化中国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
16、参议员对他们的国家被外国人摆布的感觉做出恶劣的反应——就如他们先发制人的拒绝京都议定书那样。
17、新条约旨在跟随《京都协议书》的步伐,后者是世界上现有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条约,其第一阶段计划将于到期。
18、当各国就《京都议定书》谈判时,中国正式表示,它在达到中等发达程度之前不会考虑限制其温室气体排放。
19、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和其他国家希望从非《京都议定书》轨道获得协议草案。
20、尽管从审美学上这辆车不是最漂亮的,这辆京都竹制电动车也代表了当前高度依赖塑料的新兴产业的演变。
21、精神仍是建设性的,在曼谷也看到了些进步,但是存在着对于企图扼杀《京都议定书》的强烈的担忧,也会导致强烈不满。
京都一年读后感 篇6
也许,日本就是这样一个梦幻的国度,而至今到访日本的游客不计其数。虽然目前中国人仍与日本人存在芥蒂。但讽刺的是我们仍十分热衷于使用新潮的日本电子产品,享用日式的美食,乃至于一些文化产品:漫画、电影、音乐等,这些都深深影响着我们日常生活上的每个层面。甚至还有人说,要数世界上最讲究礼仪的国家,应该是日本,而非自称为礼仪之邦的中国。
或许自己对日本的认识仍是太少了,毕竟没有亲身到访过那里,只从电视节目中看到那华丽景象的种种,那自然是局部而非全面;是片面而非多层面的。我想,要真正认识日本,哪怕要像作者林文月般,到日本京都长时间地亲身体验,方能够深切感受到,日本这究竟是个怎样的地方。
作为作者笔下的这部游记,她以细致生动的叙事角度,用文字绘述着沿途的所见所闻。她的眼睛就好比一双拥有高解像度的摄像头,将所收进眼底的京都风貌、山河草木等原封不动地储存到纸上;她又好比一位专业而感性的导游,让我们跟着她的脚步游览京都山水,听着她彷佛要朗读出声的文字表述,营造出犹如身临其境的写实感触。是的,这感觉是栩栩如生般,是能触手可及的风情万种。
日本这个重视传统文化的国家,当地政府在保护历史文物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他们明白古代的文物的保存方法,那都是古代人的智慧结晶。故他们除要保留文物原貌外,还不得不承认,现代的文物的保存方法,有时还真及不上古代那神奇而有效的保护方法。
并非说社会科技的进步保护不了文物,而是古代文物的保护方法实在太出色了,这些是现代科技取代不了的,也是不能泯灭的技术与智慧。情况就如游记所叙述,即便是大户人家,他们泡茶时所用的茶具,也是上百年的古玩,然而他们对待古玩并非仅仅将它们封锁在被重重厚壁包围的博物馆里,而是随意地供客人欣赏,享用。古玩以前也是茶具一套,它们自有自己的存在价值,而不仅仅是只能远观而不能亵玩的高不可攀。
在感叹着社会潮流的不断演变,人们生活也越趋于繁忙与急促,这是很多国家的共同特征:拥挤的车厢,人流如海浪的展览馆。见证着城市化给传统文化带来的直接冲击。究竟重视传统文化的国家,在社会发展与历史保育上该怎样取舍?是不思进步?狠心废弃传统?还是两者兼施并行?在这点上,无论是香港,中国,还是台湾的政府都需要慎重思考。
面对着如此潮流的演变,作者并没有因而累得停下脚步,反给我们介绍日本人悠闲文化的另一面:茶道、园庭艺术、对待收藏古玩的热烈程度。这并不难看出他们在撇除一切劳碌杂念之后,所追求的生活就是静雅,他们要求的生活节奏是何其缓慢。
香港是个受着时间束缚的城市,大家争分夺秒地为生活而劳碌,到头来问他们到底是为了什么而努力到现在呢?他们都只回答,为生活而劳活。而与之生活态度截然不同的是日本。一些渴望返璞归真的京都人,他们在时间管理观念上可算是非常的差,然而这并不代表他们不热爱生活。通过作者参加他们茶会的体验,更让我深深体会到,热爱生活就是不依从规定的时间生活,活出自由自在,其实这才是最自然,最懂得享受生活的方式。
也说茶道,从文中我得知日本的茶道是源自中国汉代的传统茶道。日本人基本上是原封不动地将传统文化复制到他们国家,以致至今日本人在泡茶时大多选用茶粉,而少用茶叶,读后感《京都一年读后感》。
在京都的庭院里游山玩水,随著作者的脚步我踏访了金阁寺、银阁寺、桂离宫等,这三个庭院建设配合着山水布局,依山而建,而且被金环般的枫树环绕。在落樱纷飞的时节,那更是如入梦境般的绮丽。建筑者认为修筑庭院,正是一种艺术的创作,他们的创作是配合着当地的环境,与自然的完美结合。游人来访当地,自有一种如入梦境的幻觉。
日本的庭院之美,并不仅是建造者鬼斧神工般的高超技艺,更多是创作者选取自然山水与庭院的配合。所以与其说建筑师是艺术家,倒不如说他们是大自然的鉴赏家与天然设计师。也因为他们崇尚自然的内心,将庭院这等杰作又与上帝的杰作得到完美的契合,融洽得自然,也就应验了作者套用日本人自诩的一句话:「上帝创造了自然的美,日本人创造了庭院之美。」
日本的石池庭院,例如天龙寺枯山水,所谓枯山水,实指没有真水的庭院,园中放置着大小形状各异的石块,以代表山;满铺的细白石,上面画着平衡而规则的波纹,以代表水。而这白山白水的庭院构想是受着我国禅宗的影响,以北宗山水画的淡雅雄劲之风,独创庭院设计的一格,富于超自然主义的形式展现。
庭院之所以能表现出苍老而历史悠久的形象,有一种特殊的「残绿」是相当重要的,那就在石块表面满铺着的青苔,也许青苔本就是一种孤独与沧桑的代表。于是青苔的出现,就仿佛在告诉大家,这庭院的摆设并不会受外界影响,而能在这里安然度过几百年的历史。
对此,作者表现了对青苔的怜爱之情,一种被忽略,生命力异常薄弱的植物,它们却成为了日本庭院文化相当保护的对象。究竟这种被踩在脚下便会枯萎的植物有什么神奇的特点?作者或许在这里作出了诠释。她拿了台湾的建筑维修与日本庭院的放任自流作比较:台北市仅存的古迹--旧城门,每隔若干年就要被重新油漆一次,却不知道这种做法实是将历史清刷干净之举。
古迹之所以被称为古迹,是基于它本身存在的历史意义、历史痕迹。古罗马的斗兽场从不维修,只以颓垣败瓦示人,但这一样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参观,这说明游客要看的,并不是翻新后的历史,而是赤裸裸的历史原貌。
中国内地、香港、台湾、日本这四个地区不多不少受着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但大家在对待传统文化的观点是各不相同的。中国需要现代化,故必须将一些衰落的文化重新革新;香港地方细小,在人文与建设之间,香港却选择了牺牲大部分,保留小部分,只怕最终的结果是,所有的传统文化只能保留在影片照片里,成为大家的集体回忆;台湾只保留着传统文化的物质上,就如内地大量的文化遗物在抗战时期辗转到了当地博物馆;而比起三地,日本却是保留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上比较富足的地区,他们崇尚汉唐文化,甚而将这股古典气息一并发扬光大。
行程终于结束,林文月这位称职的导游也许再没踏足过日本了,随着她的脚步追踪着她的背影,我看到了日本的另一个层面,相信比起看电视节目中的日本风情画,感受得是更多的,获得也是更详细的。放下书本,我下意识地将京都收进了我的书架。
作家档案:
林文月,台湾彰化县人。诞生于上海日本租界,启蒙教育为日文,至小学六年级返归台湾,始接受中文教育,故自然通晓中、日语文。自大学时期即从事中、日文学翻译工作。一九五八年至一九九三年在台湾大学中文系任教,专攻六朝文学、中日比较文学,并曾教授现代散文等课。一九九三年退休,次年获聘为台大中文系名誉教授。曾任美国华盛顿大学、史丹福大学、加州柏克莱大学、捷克查尔斯大学客座教授。
京都Excelsior咖啡店 篇7
竣工时间:2009年
Address:604 Karasuma-sanjo noboru banocho,
Nakagyo-ku, Kyoto-shi, Kyoto Photograph:Daisuke Nakamura
咖啡店完成于2009年, 展现出了Claudio对色彩超强的把控能力, 客户是老东家日本Dutor餐饮集团, 这家咖啡店定位也是美国星巴克快餐咖啡的样式, Claudio将巴黎街头的露天咖啡茶座的排桌搬进了京都的咖啡店里面, 本来是隔断作用的沙发椅靠背被放大, 成为现代华丽的装饰隔断墙。
It is as though designed from a Jazz song, curvy and dynamic with a gesture of freedom.
Playful bubble lightings from the ceiling made from big copper bowls (designed by Tom Dixon) follows the orange wall, creating a very unique combination.
The color variation of the entire space is a range of warm and sensual colors.From orange to copper and gold brass to amber;playing with the material finish and hand painted finishing or mosaic composition.
For the exterior, I have chosen the color variation of black and grey with a touch of green spots that match the logo.
京都议定书 篇8
签署:发达国家承诺率先减排
1995年在德国柏林召开第一次缔约方会议(COP1),通过了《柏林授权书》(Berlin Mandate),决定开始谈判发达国家具体的减排义务,并决定不得为发展中国家增加任何新的义务。在“公约”和《柏林授权书》有关规定的指导下,1997年11月,在日本京都召开的第三次缔约方会议(COP3)通过了旨在落实具体减排行动的《京都议定书》,首次以法律文件形式为附件I国家(26个发达国家,13个经济转轨国家即前苏联东欧地区国家)规定了量化的减排目标及各方分担的减排义务。根据议定书规定,到2008年~2012年第一承诺期,附件I国家在1990年基础上整体减排5.2%,其中欧盟8%,美国7%,日本、加拿大各6%,俄罗斯、乌克兰、新西兰维持零增长,澳大利亚、冰岛分别将排放量增长限制在8%和10%。欧盟15个成员国将作为一个整体参与减排行动。由此,欧盟通过内部谈判将议定书规定的8%的减排任务进一步分解到各个成员国。其中,德国承诺减排27%,承担了大部分的减排量。
同时,为了帮助附件I国家完成其减排义务,议定书引入了国际合作的三个灵活机制(简称“京都三机制”),即联合履行(JI)、排放贸易(ET)和清洁发展机制(CDM),允许附件I国家之间或与非附件I国家通过基于市场的合作,实施“海外减排”,以降低其减排成本。其中,CDM是惟一一个涉及发展中国家、基于项目层次的国际合作机制,旨在帮助发达国家完成减排义务的同时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受到国际社会、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格外关注。《京都议定书》是“公约”进程中第一座重要的里程碑,标志着国际社会为落实“公约”目标迈出了重要一步。
实施细则谈判:利益冲突,一波三折
京都会议之后,各缔约方围绕《京都议定书》具体实施细则等诸多问题展开国际谈判。由于各方在经济和政治利益上的巨大分歧,谈判进程异常艰难,可谓一波三折。从谈判基本格局看,欧盟、以美国为首的“伞型国家集团”,以及代表发展中国家的“77国集团+中国”三大政治集团之间既激烈斗争又相互制衡。南北矛盾与南北集团内部矛盾相互交织,各集团内部不断分化、重组。1998年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召开的COP4通过了“布宜诺斯艾利斯行动计划”,并确定了在COP6完成落实《京都议定书》全部谈判的目标。然而,2000年在荷兰海牙召开的COP6,由于欧盟与美国之间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存在难以弥合的严重分歧,会议无果而终,致使议定书的前途蒙上浓重的阴影。2001年3月,美国以经济成本过高、发展中国家未承担减排义务以及科学的不确定性为由,不顾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宣布将不批准《京都议定书》,国际社会经过十几年艰苦谈判的成果眼看付之东流。
为了挽救议定书的前途,2001年7月在德国波恩召开COP6续会。在美国退出、议定书濒临流产的不利情况下,经过国际社会的艰苦努力和缔约方之间的妥协,最终达成了框架性的“波恩政治协议”。2001年10月29日~11月9日在摩洛哥召开的COP7,在“波恩政治协议”的基础上,继续就落实协议涉及的清洁发展机制,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资金机制,能力建设,技术开发与转让,遵约机制及其他相关议题展开谈判,最终就一系列相关议题达成了一揽子协议,即《马拉喀什协定》,为促成议定书早日生效扫清了障碍。当然,为达到这一目标,争取俄罗斯、日本等排放大国的支持,欧盟和代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77国集团+中国”向伞型国家集团做出了巨大让步。但就其法律地位看,《马拉喀什协定》仍不失为国际气候谈判进程中又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生效:举步维艰,曙光犹存
马拉喀什会议之后,在欧盟的外交努力和国际环保组织的强烈呼吁下,许多国家纷纷准备或启动批准《京都议定书》的法律程序,以推动议定书尽早在2002年批准生效。国际社会之所以特别看重2002年这一标志性的年份,是因为2002年是里约会议十周年,也是“公约”签署十周年,《京都议定书》签署五周年。2002年9月第一次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选择这一有特殊纪念意义的年份,一方面可以扩大“公约”在国际上的影响,另一方面,考虑到减排政策和技术措施发挥作用需要一定的时间,恐怕这也是议定书规定义务能够得到切实履行的最后机会了。然而,就目前状况来看,历经十几年艰苦谈判、来之不易的《京都议定书》能否正式生效,仍存在一定的变数。
根据议定书规定,议定书的生效必须达到两个条件,一是要有55个缔约方批准。由于议定书获得非附件I国家的广泛支持,满足这一条件显然不存在问题。二是批准的附件I国家的排放量达到1990年附件I国家总排放量的55%。截至2002年9月17日,共有94个国家签署议定书,84个国家批准/接受/同意或通过了议定书,其中附件I国家25个,包括欧盟15个成员国、日本等。但在排放量方面,距离《京都议定书》生效的标准还有较大差距。
欧盟一直是国际气候谈判进程的主要推动力量,占附件I国家1990年总排放量的24.2%,欧盟15个成员国已陆续批准了议定书。美国作为世界第一排放大国,握有总排放量的36.1%。在宣布退出议定书后,美国不顾国际社会的强大压力仍坚持强硬立场,并于2002年2月14日提出了自己的气候变化新政策,宣布将通过企业自愿实施的方式,到2012年将单位GDP温室气体排放的强度降低18%。对此,国际社会普遍批评该计划令人失望。因为根据美国的历史发展趋势,这一目标至多是过去20年发展的自然延续,美国的排放量很有可能继续增加。美国的退出对议定书的前途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伞型国家集团中的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在气候变化问题的立场上一贯积极追随美国,此时纷纷站到美国一边。因而,处于中间观望状态的排放大国俄罗斯和日本(分别占总排放量的17.4%和8.5%)就成为决定议定书最终命运的关键所在。日本对待议定书的态度一度充满矛盾和犹豫。一方面,日本以节能型经济著称,减排成本相对较高。原寄希望于新建大型核电站,但核泄漏事故的发生引发国内强大的反核压力,因而对完成减排目标缺乏信心;另一方面,日本作为议定书签署的东道国,从增强其政治影响力方面考虑不希望议定书半途而废。最终,日本经过反复权衡作出了批准议定书的决定。目前,俄罗斯成为决定天平倾斜方向的最后一个重要砝码。令人可喜的是,就在刚刚结束的南非约翰内斯堡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峰会上,中国等一批国家宣布了批准议定书的决定,显示了国际社会通过合作对付全球气候变化的决心和勇气。俄罗斯也承诺将启动批准议定书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