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创新思维激活你自己

2024-05-26

用创新思维激活你自己(精选4篇)

用创新思维激活你自己 篇1

对大多数人来说,创新、创造仍是陌生而神秘的,似乎它只是少数天才的专利。熊彼得先生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就曾经责怪爱因斯坦创造了天才的物理学理论,但没有给后人留下他如何思考问题的方法,因而后人很难向他学习。其实,创造有大有小,内容和形式也可以各不相同。

特别是在今日的世界,创造活动已经不仅是科学家、发明家在实验室里的工作,它已经深入到普通人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已经是人人都可以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任何人在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随时随地都可能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无论是产品创新的李彦宏、技术创新的邓中翰,还是模式创新的江南春、营销创新的黄光裕,如今最有“人气”的企业家都锁定了两个字——创新,他们所介绍的经验和发表的感慨也都浓缩成了两个字——创新。

在他们大不相同的成长历程中,我们却可以发现一条清晰的脉络:是创新之路引领他们走向成功。

其实,创新并不是大企业家的专利,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创新。

在一个世界级的牙膏公司里,总裁目光炯炯地盯着会议桌边所有的业务主管。

为了使目前已近饱和的牙膏销售量能够再加速成长,总裁不惜重金悬赏,只要能提出足以令销售量增长的具体方案,该名业务主管便可获得高达10万美元的奖金。

所有业务主管无不绞尽脑汁,在会议桌上提出各式各样的点子,诸如加强广告、更改包装、铺设更多销售据点,甚至于攻击对手等等,几乎到了无所不用的地步。而这些陆续提出来的方案,显然不为总裁所欣赏和采纳。所以总裁冷峻的目光,仍是紧紧盯着与会的业务主管,使得每个人皆觉得自己犹如热锅上的蚂蚁一般。

在凝重的会议气氛当中,一位进到会议室为众人加咖啡的新加盟公司的小姐,无意间听到讨论的议题,不由得放下手中的咖啡壶,在大伙儿沉思更佳方案的肃穆中,怯生生地问道:“我可以提出我的看法吗?”总裁瞪了她一眼,没好气地道:“可以,不过你得保证你所说的,能令我产生兴趣。”

这位女孩笑了笑: “我想,每个人在清晨赶着上班时,匆忙挤出的牙膏,长度早已固定成为习惯。所以,只要我们将牙膏管的出口加大一点,大约比原口径多40%,挤出来的牙膏重量就多了一倍。这样,原来每个月用一条牙膏的家庭,是不是可能会多用一条牙膏呢?诸位不妨算算看。

”总裁细想了一会儿,率先鼓掌,会议室中立刻响起一片喝彩声,那位小姐也因此而获得了奖赏。许多员工由于害怕承担责任,在工作中一味地墨守成规,惧怕改变,不愿意尝试用新的方法做事。

平庸的人的做事准则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还有的人认为创新是老板的事,与自己无关,自己只要做好分内的工作,对得起那份薪水就可以了。如果你这样想,那么你充其量只能作为“垫底”的,让老板放心,但绝不会令老板欣赏。因为在这个以新求胜、以新求发展的世界,员工创新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公司创新力和竞争力的高低。

创新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每个人都有某种创新的能力。创新能力,是每个正常人所具有的自然属性与内在潜能,普通人与天才之间并无不可逾越的鸿沟,惠能和尚说,“下下人有上上智。”创新能力与其他能力一样,是可以通过教育、训练而激发出来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提高发展的。它是人类共有的可开发的财富,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能源”。

如何保持思考创新,直接关系到一个年轻人的未来是“死”是“活”,因为只有

创新才能 “救活”自己的异常思维和才智,从而激活自己全身的能量,这就要求及时注入“创新因子”。

谁要抓住创新思想,谁就会成为赢家;谁要拒绝创新的习惯,谁就会平庸!这就是说,一个有着思考创新习惯的青年人,绝对拥有闪亮的人生!创新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让你拥有无数的梦想,让你渴望自己的生活变得不同,鼓励你去尝试做一些事情,从而把一切变得更美妙、更有效、更方便。

用“创新”激活学生的思维 篇2

关键词:数学教学;学生;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小学教学作为儿童创新思维的发源,是至关重要的。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成为当今教师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小学数学教学较其他教学枯燥、抽象,学生难以掌握,加之它的直观性不强,课堂气氛沉闷,容易让学生昏昏欲睡。实践证明,我们必须对数学教学进行大胆的尝试和改革,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语言+空间”,营造学生宽松的思维环境

语言是教师教学的途径,教师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环境影响,从而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促进人与人之间交际与情感的融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使学生各方面的潜能得到发挥,从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1.发挥教师的言语魅力,融洽课堂气氛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首先必须是小心翼翼地触及那幼小的心灵”,“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宽松的言语环境能融洽师生之间的情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适时地发挥言语的魅力,能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以最佳的学习心理去获取知识,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次上练习课时,题目要求下图中有几个三角形?绝大多数学生都说有2个三角形,有位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却说有3个三角形。同学们都表示怀疑,但是我投去一个期待目光。并让他上来指给大家看一看,虽然他不是很自信,但是还是指出了2个小三角形和1个大三角形。这时候,许多学生恍然大悟。于是,我抓住这样的机会,大张旗鼓地表扬了这位同学。这位同学的信心大增,在学习中发言变得积极起来。

无压抑感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并发展了创造性思维。在学生回答的时候,即使发生了错误,我也总是表扬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肯定他们的勇气,营造了一个轻松的氛围。

2.创设生动的情境,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

数学科学因为其本身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具有抽象性和严谨性。但是,儿童的年龄特点又决定了学生喜欢学习的内容生动、有趣。乌申斯基认为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因此,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我们需要设计一些学生喜欢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让学生喜欢学习的内容,始终对学习的内容充满好奇。

有位老师在教学“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一课时,他首先展示了自己班中的阅读角,学生看到自己班级精美的图书角,一下子有了亲切感。然后教师出现了对话框:每本图书23元,一套有12本。老师开始提问:“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然后教师板书学生的问题:“一套图书一共多少元?”让学生尝试列式!学生出现了三种做法:(1)23×10=230元 23×2=46元230+46=276元;(2)20×12=240元 3×12=36元 240+36=276元;(3)列竖式计算。

我们都知道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难点是对算理的理解,以往没有创设情境的时候,像第一种做法我们只能这样理解算理:2个23相加的和是46,10个23相加的和是230,230加上46也就是10个23加上2个23,一共是276。这样的解释比较抽象,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要求比较高。有了情境以后,我们解释算理又多了一种途径,像第一种做法可以这样解释算理:把12本书分成2本和10本,23元一本,2本就是46元,10本就是230元,12本书就是46+230,一共是276元,学生理解算理就容易多了。

有了生动的情境,学生的思维开始变得灵活,解决问题的方法变得多样,理解问题变得更加深刻。

二、“设疑+激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俗话说:“学而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诸多激趣策略当中,设疑激趣是最有效的手段,学生只有多次在思考中获得喜悦、获得茅塞顿开之感,才会形成趣味。“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的倾向,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皮亚杰说:“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的加入便发动了储存的力量……因而,使它看起来容易做,而且减少疲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探求真理的一种精神力量。

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有道题是比较角的大小。首先用多媒体出示这两个角(见下图):

用PPT出示问题“这两个角哪个大?哪个小?”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众说纷纭,有的说:“第1个角小,因为它的边短一点。”有的说:“第2个角大,因为它的边长一点。”还有的说:“两个角一样大。”……于是,我抓住时机,因势利导,用鼠标点击第1个角,将它与第2个角进行重合,结果发现两个角一样大,最后大家讨论得出——角的大小与边所画的长短没有关系。

例如,我在教学关于“乘法分配律”的内容时,巧妙地安排了一场小品表演。首先请几位学生扮演小市民在菜市场买菜,学生甲扮演卖鱼的老板,鱼的售价是5元1斤。这时一位买鱼的大婶(学生乙扮演)走了过来,看了看说:“老板,我将你的鱼分开来称:按鱼头2元1斤,鱼身3元1斤来算你卖不卖呢?”鱼的老板想了想鱼头1斤2元,鱼身1斤3元钱,合起来还是5元钱1斤,便很爽快地回答说:“好,我卖。”于是便将鱼头和鱼身分开来称卖给了买菜的大婶。事后,卖鱼的老板总觉得卖的钱有问题,担心自己是不是吃亏了。

小品结束后,我问同学们:“2元加上3元不正好是5元嘛,卖鱼的老板怎么会吃亏呢?”是呀,到底这位老板是否吃亏了呢?同学们议论纷纷,有说这个原因,又说那个原因,但谁也说服不了谁。利用这个时机,我便引导学生用已经学过的“乘法分配律”来进行解答,最后全体学生都明白了,鱼原来售价每斤5元,这1斤鱼包含鱼头和鱼身,把鱼头和鱼身分开称根据乘法分配律,鱼头和鱼身每斤都必须是5元!所以,卖鱼的老板这样卖会吃亏的。

三、“直观+想象”,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张梅玲教授曾经说过:“教师能认识到学生思维的发展是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但是教师容易忽视的是,从形象思维到抽象中间的环节叫表象,而这个环节是薄弱的,但对于创新思维恰恰是最重要的。”因此,在直观呈现的同时,让学生想象,这是非常重要的。

在复习三角形的时候,我呈现了下图这样一个三角形。问学生:“如果我用9厘米这条线段作第三条边,这个三角形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换成8厘米呢?7厘米呢?”这个过程中学生只猜不答,教师逐个呈现,让学生寻找其中的变化规律。4个三角形呈现以后,给学生交流一下,有的学生发现“三角形越来越高了!”“三角形上面的角越来越小”等变化。教师继续追问:“随着第三条边慢慢变短,7厘米、6厘米、5厘米,猜一猜这个三角形还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纷纷表示“三角形还会继续变高!”“三角形上面的角还会继续变小”等等。这时,教师呈现这3个三角形,让学生静静地观察。学生惊奇地发现:“三角形上面的角确实越来越小。”但是“三角形却变矮了”。

学生在这样的猜测过程中,思维始终是活跃的。他们发现猜测有的是正确的,有的是错误的,猜测以后需要进行验证。同时,学生对三角形又有了新的认识,也就是“长边对大角,短边对小角”。

四、“常规+变式”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例如,我在教学一道有关“归一”问题的应用题时,首先用PPT出示题目:“一个修路队要修一条公路,头4天修了224米,照这样的速度,又用了16天才把这条公路修完,这条公路长多少米?”

在练习时,我引导学生突破常规,除了用比例方法解题以外,还应变换角度,进行多解。

(1)有的学生用“比例”的解法:

(2)有的学生用“归一”解法:

224÷4×(4+16)=1120(米)

(3)有的学生用“倍数”解法:

(4)有的学生用“列方程”来解:

设这条公路长x米。

x-224=224÷4×16,则x=1120

(5)更有一些学生根据“分数意义”来解

以上这些解法构思新颖,是解题方法灵活的表现,它使数学知识纵横联系,融会贯通,解决数学实际问题不拘一格。这样有利于学生求异思维的发展,为唤起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灵活性的确有莫大的好处。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学生创新意识的树立;创新思维积极性的调动;创新思维发散性的培养和灵活性的促进,都有待于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不断地学习和实践。只有坚持“掌握知识结构式基础,理清解题思路是核心,强化非智力因素是动力,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是目标”,才能更好地促进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杨传冈.数学开放题促进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研究[J].新课程 研究:上旬刊,2014(02).

[2]王晓琴.培养数学创新意识的原则[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15(Z1).

用创新思维激活你自己 篇3

核心提示: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你自己。只有掌握一门好技术,才能创造一片好的未来。

现在大学生就业难,难就业一种严峻社会现实,大学好不容易毕业却很难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压力大、薪水低,还得随时看老板的脸色。

“本以为我的专业比较好找工作,可没想到也是到处碰壁!所以我查了资料,决定来新华学习IT技能,告别不堪一击的过去”。学习中文专业的小李来到云南新华电脑学院报名时对笔者说到。

记得雪莱说过这样一句话“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你自己。”所以,只有掌握一门好技术,才能创造一片好的未来。

据悉,目前不少高校的毕业生都在为找工作而忙碌,在昆明各种规模的招聘会上,大学生的身影随处可见,但是能够找到一份工作并不容易,而要找到一个符合自己专业、自己又喜欢、满意的工作就更是难上加难了。有一技或者多技在手的技校生受到了不少招聘单位的青睐,残酷的就业压力,不少招聘单位在招聘时都比较青睐于有实践经验或者有技能的应聘者,因为这样的应聘者在被录用以后,聘用单位不用再出资出力地去培养,直接就能为聘用单位创造价值。这样的应聘条件使得那些有一技或者多技在手的技校毕业生成了招聘单位的香饽饽。就这样促使不少大学生放下架子,为了找到工作而选择上技校,学一门好技术。

现在不少毕业生明白IT行业的就业前景一片光明。IT业不断有新技术出现,专业人员随时都处于匮乏的状态。Norton表示:“IT专业人才的前途一片光明。”据CNN和Payscale的调查,在最具潜力的薪酬职业中,前十位里有5个职业属于IT行业。云南新华电脑学院隶属于新华教育集团,座落于省会昆明,是全国著名的大型专业电脑学院,连续三年被评为“国家信息化教育示范基地”,是云南省办学最早、规模最大、专业化最强、技术力量最雄厚的电脑教育机构。学院本着“新华教育、兴教报国”的宗旨,坚持“创造让顾客满意和尊重的教育服务”方针办学。云南新华电脑学院始终坚持“专业教育、诚信天下”,不仅为了学子的学业,更关注他们的事业。“不仅成功就业,更能成就事业”是云南新华电脑学院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决心和目标。安排学生就业的目的不是简单的把毕业生推向社会,而是要使每一位毕业生都能成就事业。

目前新华教育集团在全国设立了25家就业安置机构,40000家协议用人单位。办学23年来,新华电脑教育共为社会培养安置了50余万优秀人才。有质量才有品质,有品质才有品牌,有品牌才值得信赖的云南新华电脑学院,筑起我国IT职业教育新时代的丰碑,开创一个IT职业教育的新时代。

用创新思维激活你自己 篇4

音乐是通过有组织的、在时间上流动的音响所形成的艺术形象或意境,表达人们的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音乐最善于细腻地表达人们不同的情感,其中溶解着各种思想,贝多芬称它为“人类精神的火花”。人们的感觉器官对声音信息的刺激特别敏感,若用不同的感情说同一句话,由于音调和语气不同,引起听者的情感反应也不同。音乐正是充分利用并发展了这个特点,通过有组织的流动及其发展变化过程,深入而细致地表达了人们各种不同的内在情感及其发展变化过程。这是语言符号艺术以及绘画、雕塑等空间艺术不可比拟的优点。比如《梁祝协奏曲》中“草桥结拜”、“三载同窗”、“十八相送”以及“楼台会”等乐段,把梁祝二人情投意合、愉快幸福、委婉缠绵、深沉的痛苦等千丝万缕的复杂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语言表达、美术作品是难以达到这样的艺术效果的。

人们常说“文章不是无情物”,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章实则是作者充沛感情的自然流露。任何一篇作品都包含着作者的丰富感情。由于音乐长于表达感情,也最容易触发听者的情感,在音乐欣赏中很容易引起欣赏者感情上的共鸣。因此,把音乐引入语文教学,作为情境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也就为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所亲睐。笔者对此亦情有独钟,作过一些探索。如《醉翁亭记》的教学配上一段古典名曲《月儿高》,其中的音乐形象使学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景色优美,乐曲所表达的诗情画意深深感染了学生,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在《白杨礼赞》的教学配中以《我爱小白杨》烘托白杨树的伟岸挺拔的形象,收到了震撼心灵,引发激情的理想效果。下面笔者就《安塞腰鼓》的配乐教学为例加以说明。

《安塞腰鼓》是一篇宏扬激荡的生命,歌颂磅礴的力量的文章,本文气势恢弘,词语简洁,语句铿锵节奏鲜明,表明了生命因力量而得到渲泄,而力量又带动生命奔腾升华的情景。

对本文的教学,不少的老师主要采用朗读教学,引导学生逐步体会文章铿锵的短句、激昂的排比、疾猛的节奏特点的教学方法。笔者在朗读教学的基础上,辅之以音乐手段,选择《锦绣中华》,此曲在气势、节奏等形式上有共通的地方,在生命和力量的主旨上也有相通的地方。

在上《安塞腰鼓》之前,先放全曲,以求引人入胜。并要求学生听后以简短的几句话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是以乐曲带入新课,并为学生理解作品作一个铺垫。

在教师表情范读文章后,学生配乐小声跟读。教师提出整体感悟文章内容的要求。(要求学生能用关键词来表达出感悟的内容)学生通过讨论得出了“热烈、豪放”等总体印象。

教师再次播放《锦绣中华》,让学生边听边默读文章,思考文章在内容、表达、等方面的问题,准备就这些问题发表各自的见解。

通过讨论学生能较准确地把握这些内容。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高原人跟文中恢宏气势的内在联系,让学生领会到黄土高原人的自强不息的精神,领悟到黄土高原人“日月之行,若出其里;星汉灿烂,若出其中”的豪迈气慨。

作以下课堂小结后再次播放《锦绣中华》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本文的特点体现了音乐的独特的美,我们刚才也以音乐的力量来体现文章排山倒海的气势,宏伟壮阔的场面,快速跃动的节奏,展示出强大的力量,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而黄土高原上的主人也正是用这种震天动地的鼓点展示了自己伟大的力量,也渲泄了长期闭塞的郁闷和痛苦,向人们庄严宣告:那隆隆的鼓声就是进军的号令,他们要向建设现代化新中国的目标出发了。

从探索性的实践中,我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以乐传情,使学生得到文学美学与音乐美学的双重熏陶。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首先,音乐的感染可以强化主题氛围,引人入胜,更好的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其次,通过音乐辅助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第三,有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文学作品,可用音乐来传达,使文学与音乐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让师生共同感悟文章的精妙。贝多芬大师曾说过:音乐应从男人心中烧出火来,从女人眼中带出泪来。此语道出了音乐与激情融为一体的关系。

语文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如临其境,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自身去体验,感悟那些难以言传的弦外之妙,笔者认为,语文教学辅之以音乐艺术,能在一定范围达到这一目的。这不失为一种颇为切实可行的方法。

二00三年元月

上一篇:扫黑除恶工作心得体会下一篇:王少华2015年度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