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思维创新

2024-08-22

教学思维创新(精选12篇)

教学思维创新 篇1

作文教学占了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 同样要培养学生创新作文能力, 因此, 必须对学生进行创新作文教学。笔者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着重培养了学生逆向思维能力、侧向思维能力和多向思维能力, 旨在创新作文教学, 培养学生写出立意“深、新、活”的好作文。

一、反弹琵琶, 引发逆向思维

“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 为一李姓男寿星写贺诗, 适逢滂沱大雨, 寿典难以为继, 众人皆叹奈何, 板桥提笔便写:“奈何奈何何奈何, 奈何今日雨滂沱”。此时, 旁观者嘘声四起, 板桥不以为意, 接着写道:“滂沱雨为李公寿, 李公寿比雨更多。”当郑公停笔, 掌声四起。郑公能赢得一片掌声, 是因为他能出其不意, 出奇制胜, 做出了令人羡慕不已的突破性创造, 这是板桥的逆向思维助他赢得掌声。

逆向思维, 是指采用通常情况下的普遍习惯的单向思维完全相反的思路, 从对立的、完全相反的角度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思维。这种思维方法, 看似荒唐, 实际上是一种打破常规的, 非常奇特而又绝妙的创新思维方法, 如果, 我们创新作文教学能培养学生逆向思维方法, 写出来的文章就有独创性, 以达到立意深刻的目的。

我们的学生长期以来形成了思维定势, 作文常依赖《作文宝典》等拐杖, 根据范文割割补补, 拾人牙慧, 毫无新意。因此,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打破常规的思维的束缚, 大胆地反弹琵琶, 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地进行探索和挖掘, 写出人人心中皆有, 而个个笔底全无的文章。

其实, 这种逆向思维, 反弹琵琶的手法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意料之外, 情理之中, 以意料之外的惊人手法, 达到深刻表现的目的。当然教师在启发学生时, 应加以强调, 不能随心所欲, 随意逆向, 毫无根据地怀疑一切, 否定一切;在立意求新时不脱离实际。

二、旁敲侧击, 引发侧向思维

宋徽宗时的一次科举考试, 主考官出了一个画题《深山藏古寺》, 画师们经过构思, 有的在山腰间画座古寺, 有的把古寺画在丛林深处。寺呢?有的画得完整, 有的画出寺的一角或寺的一段残墙断壁……主考官连看几幅均不满意, 原因是这些画均体现了半藏而不是全藏, 与画题无法吻合, 正当主考官失望之余, 却有一幅画深深吸引了他;在崇山之中, 一股清泉飞流直下, 跳珠溅玉, 泉边有个老态龙钟的和尚, 正一瓢一瓢地舀着水倒进桶里。仅这么一个挑水的老和尚, 就把“深山藏古寺”表现得含蓄深邃淋漓尽致:和尚挑水, 不是浇菜煮饭, 就是洗衣浆衫, 叫人想到附近一定有寺;和尚年纪老迈, 还得自己挑水, 可见寺之破败, 可见寺一定藏在深山之中, 画面尽管看不到寺, 观者却深知寺是全藏在深山之中。主考官连连点头, 称:“好, 这才是‘魁选’之作呀!”这位画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运用了旁敲侧击, 曲径通幽的侧向思维, 选择了和尚挑水的新颖角度来表现主题。

侧向思维, 是指在特定条件下, 通过旁敲侧击、曲径通幽的方式另辟蹊径, 将思维流向由此及彼, 从侧面扩展, 从新的角度探索被人们忽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它与逆向思维的区别在于, 侧向思维是平行同向的, 而逆向思维是逆向的。其特点是不受消极定势的影响, 对一个问题从侧面进行换角度思考, 随机应变地将思路转移到别人不易想到, 比较隐蔽的方向去, 以求突破现有的论证和观点, 提出不同凡俗的新观念, 获得新的结果, 产生新的创造。

美国著名科学家, 电话的发明人贝尔说过:“有时需要离开常走的大道, 潜入森林, 你就肯定会发现前所未见的东西。”作文中运用侧向思维, 可以使学生“离开常走的大道, 潜入森林”, 见人所未见, 发人所未发, 收到独辟蹊径的效果, 达到文章出新意的目的。

有次学生作文, 是学生司空见惯的文题《可爱的家乡》, 很多学生思维呆板僵化, 产生“套板反应”, 都写家乡的山美、水美、人美, 写家乡的土特产, 写家乡的……当然写这些东西未尝不可, 但写多了, 会觉得腻味, 毫无新颖感。惟有一位学生妙用侧向思维, 摒弃从众心理, 避开大道走小径, 写家乡人民毁掉神庙建文化楼, 反映家乡在精神文明方面的变化, 体现了时代风貌, 创意新奇, 别开生面。

引导学生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就要注重学生运用侧向思维。

三、纵横驰骋, 引发多向思维

多向思维实际上就是上述两种思维的形式和其他发散形式的综合, 它要求发挥思维的活力, 从正反、上下、内外、前后等多方面去思考问题, 寻求解答问题的答案, 它能散发出众多新颖独特的信息来。

当前, 高考、中考都趋向话题作文, 话题作文有它的优势, 给了学生充分自由的空间, 如果长期的进行话题作文写作和考试, 学生也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 于是平时写文章或应试文章, 只要能写三五几篇较好的记叙文、散文或小小说, 什么考试都不怕, 以不变应万变。否则写出来的文章势必局限于旧路老套, 千篇一律, 千人一面, 使学生的思维僵化。因此, 非常有必要培养学生纵横驰骋多思遐想的习惯, 让其思绪在广阔的天地里遨游, 写出奇、新、美的境界。不局限于沿着一个方向或同一类扩散的思维, 扩大思维量, 提高思维变通性和流畅性, 让他们“横看成岭侧成峰”。

教学思维创新 篇2

 设计思想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以学生了解有有关创新思维中联想思维方面的东西,主要基于理论讲解为主,上课采用了身边及社会上的一些真实实例,并让学生多参与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加深对理论的认识。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处于第二章的第三小节,处于创新思维中承上启下的一个关键内容,主要介绍了什么是联想思维有关的知识,包括概念、类型和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本节课的内容以培养学生增强创新思维的问题意识,遵循创新思维建设规律为目的。 学情分析

对于高一刚进入职高的学生,或多或少了解一些创新思维(前面上课获得或实际生活经验)方面的知识,但是联想思维亲身经历的情况可能比较少,他们在创新思维实际应用知识不是很完善,也期望能得到一些关于联想思维方面的知识,所以比较全面的探索学习关于联想思维方面的知识是必要的。学生在道德理念上有一定的认识,也懂得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开展联想思维,通过学习可以加强对于联想思维方面的认识和生活的道德规范,增强创新意识,培养良好的道德规范。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联想思维的形式及其定义;(2)掌握联想思维的类型;

(3)列举并判断联想思维实际应用的例子; 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情境的引入,交流联想思维在生活和创新思维中的应用,进一步探讨出联想思维的类型;

(2)通过讨论,找到解决联想思维误区的途径,提高创新思维的意识;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创新意识,关注实际生活联想思维方面的信息。

 重点难点

 重点:联想思维的类型

 难点:分析、整理和归纳学生的各种观点,使学生养成搜集、思考有关联想思维问题的习惯

 教学策略与手段 1.教法:

讲解法,通过教师讲述本节主要知识内容,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问题引导法,通过问题的设置,吸引学生注意力,并深化学生记忆。2.学法:

分析法,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反思自己的行为,更有利于学生深化创新思维的习惯。讨论法,学生通过相互讨论,不仅能够快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有利于他们养成互帮互助的作风。 教学准备

教学环境:一次多媒体课  课时安排(1课时)

 教学过程(40分钟)[教学地点:多媒体教室]

(一)情境导入:(5分钟)【教师活动】

以FLASH动画的方式展示【“过家家”和“印刷术”】的事件。

提问:那么你们有没有在实际生活中碰到过这样的问题呢?或者在新闻报道或者各种杂志刊物中看到过类似的问题?举例回答 【学生活动】学生相互讨论并回答问题

[设计目的]让学生知道创新意识无处不在,做好创新意识的思考、搜集工作是一件开展创新思维不可或缺的事情。

(二)新课展开

一、引出新知(5分钟)【教师活动】

引用爱因斯坦的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引出人类思维活动中得联想。

① 得到联想思维的优势之后,提问:“联想思维究竟是什么呢?” 【学生活动】学生进行归纳,并根据书本知识回答相应问题:

 联想思维是在某种诱因作用下,人们将一种事物的形象和另一种事物的形象联系起来的思维方式。

 联想思维也是形象思维的一种基本形式和方法,其特点是可以在两个不相关的事物之间通过连续的联系而快速地形成联想链。

② 联想思维是不是与普通的思想一样呢,它有什么样的特点?

联想的特点是将不同的事物按某种方式相互联系起来,从而获得新的启示和新的认识。人们的许多新观念、新想法、新点子,往往始于联想。

[设计目的]联系实际,归纳联想思维的定义和特性,包括联想的相关基础知识。

二、问题讨论(5分钟)

【教师活动】以PPT的方式展示【如果大风吹起来,木桶店就会赚钱。】的事件,引出赚钱的可能性?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并思考

【教师活动】综合学生各种联想以后,归纳出参考答案:大风吹起→沙石满天飞舞→盲人增加→琵琶师傅增多→以猫毛代替琵琶弦的人增多→猫减少→老鼠增多→老鼠会咬破木桶→木桶需求量增加→木桶店增加。

【教师活动】以FLASH动画的方式展示【鲁班发明了锯子】的事件。

[设计目的]引出联想思维的广泛性,并同时可引出学生创意创新过程中联想思维的培养。

三、互动问题(10分钟)

【教师活动】请大家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P13

3二、联想思维的类型)联想思维分成哪几类?

接近联想是什么?相似联想是什么?对比联想是什么?因果联想是什么?类比联想是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书本内容,分组讨论,并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综合后归纳联想思维五种类型的概念。同时通过PPT展示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和类比联想的实例。

PPT展示:接近联想:诗歌中时空接近的联想佳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相似联想:瓦特发明蒸汽机;美国工程师斯潘塞发明微波炉。对比联想:美国人布什耐得丑陋玩具大卖市场。因果联想:非洲旱季居民模仿狒狒找水喝。

类比联想:法国科幻小说家儒勒在小说中描绘潜艇的实现。

四、问题讨论(5分钟)

【教师活动】提问: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和自我训练联想思维,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书本内容,分组讨论,并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对学生回答的内容进行修正与补充,并得出以下几个主要内容:

①在读完题目后,要立即进入题目的情境,设身处地地进行联想。虚拟的情境越逼真,效果就越好。

③ 开始联想后,没联想一件事物,就填写在题目后的空白处,直到想不出来为止,但不要急于求成。

一般可用2~3分钟完成一道题目,时间一到,马上转入下个题目。

(五)实操训练(5分)【教师活动】PPT展示联想思维训练题。

【练一练】在两个没有关联的事物间,运用各种类型的联想思维方式,将两者联结起来,例如:粉笔——原子弹,粉笔—教师-科学知识-科学家-原子弹。

1、足球——讲台

2、黑板——聂卫平

3、汽车——绘图仪

4、油泵——台灯

【学生活动】学生开展联想做题。

【教师活动】分别叫2-3位学生来展示联想后的成果,并给予肯定。

(六)完成自我评价(2分)

(七)教师评价并总结(3分钟)本课的主要知识点:  联想思维的概念及类型。 联想思维在实际生活中得运用。

 教学反思

创新思维与作文教学 篇3

我们知道,一切需要创新的活动都离不开思考,思考就要有一定的思维方法。因此,创新思维是一切创新活动的开始,作文教学就能充分体现学生的创新活动。写作是充满创新性的心智活动,属于精神产品。因此,写文章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最好的训练方式,将创新思维引入作文教学可以大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心理学上认为:“创新思维是对事物间的联系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从而创造出新事物的思维方法,是一切具有崭新内容的思维形式的总和,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写作中的创新思维是在原有材料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概括、分析、综合,借助一系列的联想、想象,从而创造出文章的过程。作文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首先是主题思想上的创新。主题在文章中具有灵魂和统帅的作用,是文章中的核心及最本质的东西。主题的创新要在广泛掌握信息的基础上,在实践活动中产生自己的独特的感受。要破除流俗的观点和自己的单纯的主观认识,“发前人所未发”。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进行主题创新。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就很形象的说明这种方法的奇特作用。

如今风行的大学生作品在主题上更体现出创新的思想。从日常的短信、博客到专业论文写作,如果人云亦云,便让人感到寡然无味。当前学生的状况大多是理论能力较强,动手能力很差,写出的文章大多是老话、套话,甚至千篇一律,毫无新意。很显然,摆在广大写作课教师面前的问题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基础训练入手,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在主题思想上体现创新,为今后的各种写作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选择材料上的创新。选择材料的创新即选择新颖的,别人不注意的,或不了解的材料,且具有典型性,能准确地为主题服务。我们的生活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周围新的人,新的事,新的物随处可见。对于我们来说,生活不是缺少新颖的材料,而是缺少发现。最佳材料的选用,需要独具慧眼,匠心独运。

选材的创新,要着眼于材料的“新”。“新”即体现它的价值,要注意社会生活中的“热点”材料。众人瞩目、议论纷纭的各种社会现实情况、看法、意见等。选择材料一定要避开“熟”,避开大家已感到落俗套了的题材内容,当我们所写的事物与过去已写过的同类事物处于同一水平、程度和状态时,人们就会产生“似曾相识”之感,降低了对文章的兴趣。因此,人云亦云的,我则不云,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材料的创新是一篇好文章的鲜明特点,但并非任何新材料都能写出好文章,还要看它是否具有内在的价值。因此既要抓新材料,又要重视深入挖掘材料所具有的价值,使下笔的文章既避免了俗套,又有很强的思想性、针对性。

再次,写作方法的创新。写作方法是指一篇文章主要运用的表现方法。诸如象征、对比、衬托、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欲扬先抑等。不同的文体还有不同的写法:记叙文可用顺叙法、倒叙法、插叙法,也可以用补叙法、追叙法等;议论文可用归纳论证法、对比论证法、比喻论证法、举例论证法、归谬法等;说明文可用综合说明法、举例说明法、比较说明法、类比说明法、图表说明法等。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可以灵活应用,也可以自创新法,只要利于文章的表达,什么方法好就运用什么方法。

最后是语言表达的创新。大凡优秀作家的优秀作品都是认真下过一番语言锤炼的苦功,都力求语言的创新,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和独特的语言魅力。如:老舍的小说语言具有纯正的京味;鲁迅的杂文如匕首投枪式的辛辣、幽默;朱自清的散文婉约柔顺,娓娓道来,颇具情趣;赵树理的文学作品具有浓郁的山西“山药蛋”的气息,作家们以自己的创新的语言风格,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教师指导学生语言创新先要学习经典作家的经典作品,反复吟诵,仔细品味,以语言大师的代表作品为养料滋润自己。同时还要向生活学习。生活中常有许多生动形象,简洁明了的通俗语言。多学习日常用语并借鉴使用,常常能收到奇效。

阅读教学与创新思维 篇4

阅读教学中, 笔者尝试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激活文字, 创设形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象, 不懂得进行再创造, 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 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 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 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 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 也不是听到的, 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 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 透过文字看到图画, 透过语言看到生活, 置身于作品之中, 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 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 早晨起来, 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 声音也没有, 气味也没有, 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我设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 没有气味”, 却说“声音也没有, 气味也没有”, 加了个“也”字, 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 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 那是一种什么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 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 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尽管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 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 但通过想象, 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 作者起来打开房门, 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 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 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 去踏上几脚, 却发现“声音也没有”, 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 然后掬起一把, 闻一闻, “气味也没有”, 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 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 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象, 学生走近了作者, 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 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又如欣赏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 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我请学生根据画中的荷叶或生活中所见, 把荷叶与芭蕾舞女组合起来, 想象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满眼繁茂的荷叶, 荷叶片片相连;因为出水很高, 才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像优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舞女的裙——于是, 静静的荷塘幻化为动态的舞台, 舞女们穿着绿色的裙子, 翩翩起舞, 轻盈的旋转。随着想象的驰骋, 学生们进入到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 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形象, 作品在想象中得到了复活。

二、架设桥梁, 领略内涵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 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 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 需要运用想象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 让学生走近作者, 与文本对话, 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与内涵上的感悟。

《项脊轩志》后记部分:“余既为此志, 后五年, 吾妻来归, 时至轩中, 从余问古事, 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 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 且何谓阁子也?’”这些文字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样富有诗意, 充溢着情思, 似乎平淡无味。只有激活想象, 架设桥梁, 才会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经济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内涵。我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妹们的话, 这背后有什么故事?有的说是为扣题, 有的说写出了夫妻情深。学生回答的是而又不完全是。“时至轩中, 从余问古事, 或凭几学书”, 妻子从作者口中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 从南阁子的书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 她的视野为之开阔, 她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充实, 所以回到娘家, 她充满自豪而又饶有兴味地向小妹们讲述阁子中的生活, 引得小妹们油然而生歆羡之情, 神往阁中的读书生活, 这样便有了小妹们的问语:“且何谓阁子也?”不仅如此, 作者的功名情结深深地影响着妻子, 妻子亲手栽种的枇杷树, 便是为作者植下的祈盼与祝福。因此, 对于妻子之死, 作者悲痛至极。“吾妻死室坏不修”, 有同学用他爷爷奶奶恩爱情深的事来形象地阐释此中深情, 说他奶奶死后, 爷爷不改奶奶生前喜欢的家中陈设。归有光的笔法不能不令人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原则, 如果不激发学生的想象, 不在中间作适当的点拨, 那水下的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难以发现。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二段:“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那些村童居然对着面带愠怒的老头公然作贼, 抱起稻草, 嘻嘻哈哈, 大摇大摆地走入竹林。读到这里, 如果不细想, 不想象, 就会感到杜甫真会幽默, 描写出这么好笑有趣的场面。若发问一句:“一根稻草都要, 而且是‘群童’, 这说明什么?”学生马上想到“贫困”, 再一点拨, 想到安史之乱后民不聊生、天下贫困的整个局面。这些群童正是因为家境贫困, 才会“当面为盗贼”, 抱走那些今天视作垃圾的茅草。学生因此而悟到这些正是结尾的伏笔, 进而深刻理解作者就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达“天下寒士”的痛苦, 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 最终为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所感动。

三、放飞思绪, 彰显个性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 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 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 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长江后浪推前浪, 当悟新人换旧人”。所以, 教学过程中, 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 各抒己见。

在教《石钟山记》一文中, 有学生就对苏轼的“而笑李渤之陋也”提出反驳意见。根据教材提供的注释和所附录的俞樾《春在堂笔记》, 经过想象推测, 这位学生认为:因为石钟山形如“倒扣的钟”, 内中空穴很大, 所以在崖壁上敲打, 南边那座山岩壁厚就发出“函胡”之声, 北边那座山岩壁薄就发出“清越”之声, 而其他地方的山石敲打, 并非“所在皆是也”, 李渤的说法未必错, 只是说得不够全面罢了。

在教《咬文嚼字》一文时, 学生们根据贾岛的诗作《题李凝幽居》, 经过想象推理, 对朱光潜“推敲之说”的质疑声更是“沸反盈天”。有的认为用无声的“推”动作怎么能知道“鸟宿池遍树”, 原诗中的“门”该是李凝家门, 而不是寺院院门;有的认为“敲”不会打破“岑寂”, 反能衬托幽静;还有的认为“推”的动作有些粗鲁, 不该发生在讲究礼节的文人雅士身上。显然, 第一位学生通过想象把贾岛的《题李凝幽居》还原成生活画面, 由生活画面先听到“敲”门声, 然后看到树上惊起的宿鸟, 从而推断出朱光潜所说的意境不合原诗。第三位学生由诗作联想到古人的礼节, 并由此推论出“敲”字比较符合当时意境。只要有适宜的情境, 学生所爆发出的想象力、创造力是教师始料不及的。

高中生物教学呼唤创新思维 篇5

高中生物教学呼唤创新思维

朱丽虹

摘要:高中生物教学呼唤创新思维,不仅是文本要求、课标要求,也是时代要求。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要在设疑激趣中探究,在探究中擦出创新火苗。

关键词:高中生物;创新思维;策略举隅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指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

程,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思维是思维的高级形式,创新教育是时代的要求。

一、设疑激趣,播下创新火种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强烈的问题意识,可作为思维的动力,创新思维的培养离不开一定的问题情境,在学生感到困惑时设疑激趣,激发思维活动的波澜,引发学生在循环往复中探求新知,发挥潜能,可以为创新播下火种。

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教学片段:

1.展示警方用DNA指纹技术侦破了数千例疑难案件的材料和DNA指纹检测的图片。设疑:为什么DNA能够提供犯罪嫌疑人的信息?

2.阅读课文“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回答问题。生物体内的核酸有几种?它们在细胞中是如何分布的?如何观察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

3.观察图示,设疑:DNA和RNA的化学组成有何异同?表达核酸的结构特点及功能。

4.请学生拿脱氧核苷酸模型和核糖核苷酸模型,表演连接,比较先后连接成的长链,理解核酸分子的多样性。

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总是从怀疑开始的,怀疑可以使人获得新的正确的认识。在这个案例中,给学生机会,参与学习过程,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示和课件的直观性特点,化抽象为具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能力。

二、学习前人,体悟创新方法

回顾生物学近百年的发展,如基因学说的创立、DNA分子双

螺旋结构的确定、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发现……新生学科许多独到

的发明、发现、研究方法,都给师生以很大的启发,学习前人,启迪学生领会科学方法,对我们的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如,光合作用是怎样发现的呢?一开始人们认为植物营养是土给的,后来,普利斯特利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再后来,萨克斯用对比方法把叶片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证明了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在探究中,科学家通过同位素标记法成功地探究出光合作用中的物质变化。

在探索光合作用的过程中,有用小白鼠和植物放在一起做实验的,有用碘蒸气处理叶片的,有用光束照射水绵的,科研中常用的观察法、实验法、模拟法、类比法、假说法、综合法等都得到了尽情的发挥。

三、鼓励探究,擦出创新火苗

为学生创造思维碰撞的条件,让学生擦出创新的火苗,从而挖掘他们的问题意识,让问题成为知识的纽带,鼓励质疑的方法有很多,如结合生活实际,创设实用型问题情境;根据学生好奇心理,创设矛盾型问题情境;根据学生认识规律,创设阶梯形问题情境;根据学生好强心理,创设争论型问题情境等。

如,《细胞呼吸》教学片段:

1.出示问题:小明家的卷心菜黄了,有人说要松土,有人说要施肥,有人说要治虫,到底怎么做呢?(学生各抒己见,依据不同,都有道理。)

2.切入《细胞呼吸》教学,展示学生的实验成果:取100克玉米种子平均分成两份装入两个相同的容器中:一段时间后,A容器中的温度无明显变化而B容器中有发热现象。让学生质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然后进入正题:(1)有氧呼吸的产物CO2和H2O分别产生于有氧呼吸的第几阶段?(2)其中CO2中的C元素来自于哪种反应物?H2O中的O元素来自于哪种反应物?(3)哪几个阶段有[H]产生?去向如何?(4)哪几个阶段有能量产生?最多的是第几阶段?(5)有氧呼吸过程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的特点是什么?

3.课题研究:家庭酿制甜酒酿的技术:(1)加甜酒曲前为什么先要使米饭冷却?而后为什么还要保温?(2)加的甜酒曲是什么?(3)既然是酒为什么会甜?(4)在盆内的米饭中间挖一个小坑的目的是什么?(5)酿制甜酒酿时,总是先来“水”,后来“酒”,为什么?

纵观整节课,通过探究引入,利用直观教学手段,刺激学生多种感官活动,加强学生有意注意,通过比较归纳,让学生在推理、判断中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突破了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课后的研究性课题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问题意识,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总之,我们每个教师都要在教学过程中,大胆革新,以新课改的理念为指导,把创新思维的培养作为我们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目标去努力实现。

参考文献:

杨碧昌。高中生物教学与学生创新思维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7)。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市丹阳高级中学)

创新思维与生物教学 篇6

[关键词]创新教育 创新能力 初中生物教学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的方式,才可以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推陈出新,获得一席之地。生物教学中有相当的基础知识需要学生记住,可是,这些知识都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被学生所接受和掌握。生物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学科。当我们在介绍一些重大的发现时,不仅要告诉学生科学家发现了什么,还应该使学生明白科学家为什么这样做,培养其学会如何思考、分析、解决陌生问题的能力。可见,重视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是非常必要的。在这里,我以生物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加以说明。

一、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创新思维

在生物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必须看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还是发展认知和引导创新的手段。新课程改革,彻底改变了以往的封闭式教学,学生的积极性都能得到极大的尊重。由于学生积极参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教师是起一个向导和顾问的作用。要尽量发现和利用学生的闪光点,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怕教不好学生,就怕没找到更好的方法。教师还要处理好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力与智力的发展并不同步。而教师比较喜欢智商高的学生而不喜欢创造力强的学生,因为创造力强的学生往往表现出常人不同的思维和行为习惯,他们常常探究那些特别不符合“教学常规”要求的知识领域,被教师认为增加了教学负担。实际上,教师的这种看法极易束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二、鼓励质疑,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曾经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数学或实验上的技巧,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以新的角度看问题等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并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遵循多思促多疑,多疑促多问,多问促多知的认知规律,采用多种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以培养其创新思维。如在学完蒸腾作用基本原理后,启发学生思考下列问题:为什么树木在秋天会落叶?为什么植物在炎热的夏天不易被晒死?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互相启发,破疑解难,这时有的学生提出:森林附近经常下雨是怎么回事?对这位同学的问题,老师可不正面回答,在肯定的同时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三、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品质和浓厚的求知欲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首先要培养学生自信心,让学生在今后学习和工作中有信心进行知识发现和小发明、小创造。第二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使其在自学中学到生物学科的严谨、准确与严密的逻辑推理,以促进其个性品质、创新意识的形成;还要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教师可组织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活动,如在班上组织辩论会,以启迪学生的创新灵感。

例如:《八年级生物》上册最后一节课,在“角色扮演——辩论和协商怎样保护白头叶猴”的环节中,同学们畅所欲言。“野生动物保护专家”说:“本地风景秀丽,空气清新,又有白头叶猴栖息,而白头叶猴是我国特产的世界濒危物种,可建立以保护白头叶猴为主的生态公园。”“农民代表”愁苦地说:“不许上山砍柴,不许开山垦荒,我们怎么生活?”这时“政府官员”动情地说:“一定要改变农民的现状,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而此时,“野生动物保护专家”慷慨陈词:“我可以为农民朋友建沼气池提供技术支持,并用我的奖金作为资金援助。”可以这样说,这场充满团结、协作与创新精神的辩论会,可以提高学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公民意识。

四、灵活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撰写小论文等,以助其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还可运用电教媒体进行模拟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和灵感。

激励教学与创新思维培养 篇7

一.营造创造氛围, 激发创造情趣。

首先, 要营造创造氛围, 改进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 要求教师尊重学生, 鼓励他们大胆猜测, 勇于发表不同见解;课堂上教师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不应随意批评学生随意批评只能打消学生的创造意念。如, 一位老师在讲《雷达和蝙蝠》时说:“飞机是仿照鸟儿制造的, 轮船是仿照鸭子制造的。”一位学生突发奇想, 问:“能不能制造出一种既仿鸟儿又仿鸭子的东西?”老师因讲课被突然打断, 便十分恼火地说:“世界上没有这种东西!”“没有, 可以造嘛!”学生也蛮有理由。老师的气不打一处来:“等你成了科学家造出来再说!”教师又滔滔不绝地讲课了, 而学生的可贵的“创造火花”却被无情地扑灭了。

其次, 要改革教学模式。陈旧的教学模式, 如“满堂灌”模式只能扼杀学生的自学能力。因为“满堂灌”既没有进行学法指导, 也没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师要做到“学教一体”, 应根据“学”的模式来确立“教”的模式, 把“教”的过程变为“学”的过程, 融教法于学法。让学法指导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等组成一个有机整体;让学生通过对教法的模仿、借鉴, 真正掌握一些常见的学法。

二.设计探索机会, 激发创新思维。

心理学告诉我们:创新思维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 在头脑中创造出新事物的心理过程, 它是创造力的核心。因此, 语文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笔者在一次看图作文辅导中, 要求以图中的“蚕”为对象, 充分发挥想象, 自己命题作文。学生动笔前, 笔者拿出事先准备的辅导资料, 比较全面地介绍了蚕的生活习性以及赞美蚕的一些诗句。相关资料介绍完后, 学生迅速开始构思。作文收上来后, 令笔者颇感欣慰的是发现大部分学生都做到了有话可写, 而且不少学生在作文里纷纷赞美了蚕的献身精神。但是, 让我感到出乎意料的, 是有5位同学与其他赞美蚕的同学截然不同, 他们认为蚕的一生是可悲的。其中最为精彩的一篇的小作者认为, 蚕不思进取, 饱食终日, 最后作茧自缚, 自己毁灭了自己。并由蚕联想到生活中的人, 蚕没有“自己”毁灭“自己”的意识, 而有意识的人明知会毁灭自己, 却仍作茧自缚, 其结果比蚕更可悲。学生由蚕及人, 文章自圆其说, 闪现了智慧的火花。由此看来, 语文教学不怕学生做不到, 就怕教师“想”不到, 这个“想”, 就是给学生设计探索的机会、给学生提供表现的舞台, 是使学生产生创新思维的方法和技巧。

三.因势利导, 启发学生大胆想象。

想像是创造的翅膀, 是创新的原动力。学会正确地想像就能够思绪万千、触类旁通, 唤起对已有知识的回忆, 创造新形象。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利用课文形象化的特点和优势, 着力培养学生形象思维、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等思维能力。可以借助发散、求异、选择、综合等方式,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如在《跳水》一课的教学中, 一位老师问:“船长命令孩子跳水, 使孩子得救。你能想出其他办法吗?”学生有的说, 在水面上放个气垫子, 让孩子往下跳;有的说, 用一张捕鱼的大网接住跳下来的孩子;有的说, 让水手们爬上去救下孩子, 等等。这些想法都表现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这是求异。老师又继续让学生讨论, 分析当时的条件和采用某一办法可能产生的后果, 学生发现, 只有船长的办法最省时、高效、安全, 并由此体会到船长是个沉着、冷静、机智和善于思考的人———这是求优。求异、求优的过程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创造性思维训练的空间。

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当成为我们工作在小学语文教学第一线的老师在教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摘要:新时期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 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来设计教学, 要改进教学模式, 向学生提供创造氛围, 进而激励创造情趣, 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教学,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篇8

一、注重知识联系,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思维活动作用范围广泛和全面的程度。数学思维的广阔性表现为思路开阔,能多方位观察、多角度思考问题;能点面结合、全面地分析问题;善于通过广泛的联想,找出隐含关系,能用不同的方法处理和解决问题。教完北师大版第九册第二单元“平面图形的面积”的最后一课,一道练习题让笔者有了意外的收获。

笔者在黑板上出示了两个图:一个上底为2cm、下底为4cm、高为4cm和上底为1cm、下底为5cm、高为4cm的两个梯形,让学生算这两个梯形的面积。问:“有什么发现?”“它们的面积相等?”生1补充:“老师,它们的高相等。”“就是高相等吗?”笔者追问道。生2说:“上底下底的和也相等。”笔者继续追问道:“如果按照这两个梯形之间的规律,你能不能再画一个面积相等形状不同的平面图形?”学生们陷入了沉思。生3:“按这样的规律画出一个上底为0cm下底为6cm高为4cm的梯形。”笔者加强了语气:“上底为0cm那是个什么图形?”“是三角形。”有十几个同学附和道。于是笔者画出这个三角形,“来,我们来算算它的面积。”板书:(0+6)×4÷2=12cm2。“往这个方向你们有了惊喜的发现,那往另一个方向考虑呢?”笔者乘胜追击,“上底为3cm,下底为3cm,高不变的梯形。”“不对,是平行四边形!”生4补充道。“那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底乘高等于12cm2。”“能用梯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吗?”“(3+3)×4÷2=12cm2,相等啊!”“看了上面的四个图形,通过面积计算你有什么发现?”生5迫不及待地说:“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计算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还能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生6补充道。从大家的神情中笔者看到学生们觉得这太神奇了,原来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竟然有这么大的功能。这时笔者意犹未尽,说:“那我们就学梯形的面积公式就好了,干嘛还学前面的这几个公式呢?”许久,还是我们班的数学高手举起了手:“用梯形的面积公式计算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不够简便。”其他同学也赞同地点头。

学生由于思维定势,有时往往墨守成规,思路狭隘,笔者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知识间的联系,拓宽学生思路,增强思维的广阔性,从而培养了学生开拓、钻研、创新精神。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思维的本质在于问题情境,而且以解决问题情境为目的。恰当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让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更加深刻。笔者教完第一单元“2、3、5倍数的特征”,布置了一道这样的家庭作业:数豆子。“回去抓一把豆子分别一个一个、二个二个、三个三个·····地数,看看怎样数又对又快,为什么?”

第二天上课时笔者问:“哪种数法又对又快啊。”生1站了起来:“老师我都试过了,1个1个地数正确率很高可是速度太慢,我认为2个2个地数又对又快。”“老师”,生2迫不及待地站了起来:“我有不同意见,我认为5个5个地数又对又快。”笔者问:“有认为3个3个地数又对又快的吗?”学生们齐摇头。这时生3说:“3个3个地数,手上的动作很快可是嘴巴跟不上,数多了就容易出错。”笔者追问:“为什么大家都觉得2个2个或5个5个地数又对又快,而3个3个地数却遇到困难了呢?”生4:“我们刚学了2、3、5倍数的特征,2和5的倍数特征都在个位上很明显,所以数起来得心应手,可是3的倍数个位上0-9都有,特征不明显所以数着数着就跟不上了!”“哦!”大家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

每天都要做练习,但是设计巧妙的练习内容能让学生产生兴趣,主动地探求新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三、突破常规想象,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创造离不开想象,创造须以想象为基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进行敢于想象、敢于打破常规的教学,让学生创造之树舒枝展叶,想象之鸟展翅翱翔。

笔者上“鸡兔同笼”这一课时,出示了“鸡兔同笼”的例题:鸡兔同笼,共有10个头,32条腿,鸡兔各有多少只?”笔者问:“鸡兔一共几只啊?”生:“10只。”“为什么?”“鸡兔都是1个头的,共有10个头说明共有10只。”“那一只鸡有几条腿啊?”“2条腿。”“那一只兔有几条腿啊?”“4条腿。”“2条腿。”竟然出现了两种答案,笔者以为听错了,于是又问了一句,原本说4条腿的声音小了,而异口同声说2条腿的竟然多达十几个,这时我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有些气恼地指着把2条腿说得最大声的家伙说:“你来说说看,你在哪见过2条腿的兔子啦?”“昨天老师发的《兔八哥》书上的兔八哥就是2条腿啊。”“是啊!是啊!”刚才说2条腿的那十几个也附和着。原来是这样啊!笔者恍然大悟,于是借机行事,问道:“那另外2条呢?”“那2只是手啊!”说完还做了个兔八哥的经典姿势。“那我们就把题目改成笼子里关着10只鸡和兔八哥……”这时学生都笑了,笔者继续追问道:“这么说从笼子底下看有几条腿?”“20条”“怎么算的?”“10乘2得20啊!”“题目中可是有32条腿啊?”“还有12条就是兔八哥的手啊!”“那有几只兔八哥?”“12除以2得6只啊!”听到他们自信的回答,想不到鸡兔同笼竟然上成这样,我也忍俊不禁了。

这节课笔者做到了充分尊重学生,巧妙地利用了生成的资源,培养了学生的思维独创性,只要是学生们容易接受又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就应该算是一节好课。因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而一节课的精彩不是来自教师而是来自学生的精彩!

国外教学创新思维模式探讨 篇9

关键词:国外,思维教学,创新模式

一、戈登发散思维训练的教学模式

由W·J·戈登和他的同事们设计完成的“发散思维训练”教学法是一种非常有趣而令人愉快的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实质就是让学生学会共同来解决问题和自我发展。在平时教学训练中, 学生们往往用“类比法”来“玩乐”, 由此得到放松并且开始享受到形式越来越多的比喻性对比的乐趣, 然后学生们使用类比来解决问题。

戈登把发散思维训练的基础建立在四个假设上:第一, 创造力的重要性也表现在日常活动中。大多数人把创造思维在艺术、音乐方面的巨大作用联系在一起, 再不就联想到聪明的新发明。戈登却强调, 创造力是我们日常工作和闲暇生活的一部分。他的模式用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性的表达力、人际沟通以及对社会关系的洞察力。第二, 创造过程一点也不神秘。它能够被描述出来, 而且可以直接通过训练来增强人们的创造力。戈登相信, 如果每个学生都能理解创造过程的基础, 他们就能学会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以至于在将来的工作中运用这种理解, 独立地或者集体地提高自己的创造性。第三, 创造发明在所有领域———艺术、科学和工程技术都是类似的, 而且它们都依赖于相同的智力活动过程。第四, 个人发明和集体发明 (创造性思想) 是非常相似的。个人和集体是以极其相似的方式产生出思想和成果的。

戈登发展思维训练的特殊程序来源于一系列创造心理的假设:

第一个假设是:通过将创造过程带进意识层面, 通过给创造性提供明确的帮助, 个人和群体的创造力能够得到提高。

第二个假设是:创造活动基本上是一个情感活动过程, 一个需要非理性成分和情感成分来强化的智力过程。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法是理性的和需要智力的, 但是非理性因素的加入可以增加产生新观念的可能性。

第三个假设是:对某些非理性的和感性过程的分析, 可以帮助个人和集体通过建设性地使用非理性因素而增强他们的创造力。

戈登发散思维训练方法主要是通过比喻活动实施的。比喻是建立一种相似物之间的联系, 是用一种事物或观点替代另一种事物或观点来进行的两者的比较。通过替代产生创造过程表现在把熟悉的事物与不熟悉的事物联接起来, 或者从熟悉的想法中得到新的想法。

其一, 拟人类比法。拟人类比法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情感移人到被比较的观念或物体中去, 必须感觉自己已变成了问题的物质因素的一部分。

其二, 直接类比法。直接类比法是两个事物或概念的简单比较。这个比较没有必要确认两者的所有方面。它的作用只是简单地把一个对象或问题情境的条件换为另一个条件, 以求获得对它的新的观察角度。

其三, 矛盾压缩法。把矛盾的两个事物凝缩在一起。矛盾压缩法为探究新课题提供了最广阔的洞察力, 能反映学生把某一物体的两个不同的评价标准融合在一起的能力。

戈登的教学模式是以发散思维训练程序为基础的, 其中之一 (创造新事物) 的目的是把熟悉的事物看为陌生, 帮助学生用一种新的、更富有创造性的眼光看待已有的问题、观念和产品。另外一种方法 (把陌生的事物变得熟悉) 被用来使新的、不熟悉的观念变得有意义。虽然两种方法都使用了三种形式的类比, 但是他们的目标、体系和反应原理各不相同。

发散思维训练的目的在于提高个人和集体的创造力。同学们分享他们关于发散思维的经验, 由此形成一种伙伴关系。他们通过观察其他同学对某一观点或问题的反应而相互学习。对他们的想法的评价标准是对集体的研究有所帮助, 发散思维训练程序有助于创造一种平等的同伴关系, 个人坦率地拥有自己的想法是这种关系的惟一准则。

二、威廉姆斯教学创造性思维与个性模式

美国著名的创造性教学研究专家威廉姆斯认为, 一个人的创造性是由两个方面的因素组成的:一个是创造性思考能力, 即属于认知范畴的那些因素;另一个是创造性倾向, 属于个性的范畴。以此为基础, 提出了他的三维空间的创造性教学模式。在这个模式中, 创造性教学的目标不仅仅在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考能力, 还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倾向。为了达到这两个方面的目标, 教学必须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教学的内容三者之间协调一致的活动。威廉姆斯构建的三维创造性教学模式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教学内容, 列举了语文、数学、社会、自然、音乐、美术等当前中小学课程中的6门学科。

第二个层面是教师的教学行为, 或者说教师的教学策略。威廉姆斯提出了18种教学创造性思维教学策略。

其一, 思辨式。矛盾法, 发现一般观念未必完全正确;发现各种自相对立的陈述或现象。归因法, 发现事物的属性, 指出约定俗成的象征或意义, 发现特质并予以归类。类比法, 比较类似的各种情况, 发现事物间的相似处, 将某事物与另一事物做适当的比喻。辨别法, 发现知识领域不足的空隙或缺陷, 寻觅各种信息中遗落的环节, 发现知识中未知的部分。

其二, 变化式。激发法, 多方面追求各项事物的新意义;引发探索知识的动机, 探索并发现新知或新发明。变异法, 演示事物的动态本质, 提供各种选择、修正及替代的机会。改变法, 确定习惯思维的作用, 改变功能固着的观念及方式, 增进对事物的敏感性。重组法, 将一种新的结构重新改组, 创立一种新的结构, 在零乱无序的情况里发现、组织并提出新的处理方式。

其三, 探索发展式。探索的技术, 探求前人处理事物的方式 (历史研究法) , 确立新事物的地位与意义 (描述研究法) ;建立实验的环境并观察结果 (实验法) 。容忍暧昧法, 提供各种困扰、悬念或具有挑战性的情境, 让学生思考;提出各种开放而不一定有固定结局的情境, 鼓励学生发散思考。直观表达法, 学习通过感官对于事物的感觉采表达感情的技巧。启发对事物直觉的敏感性。发展调适法, 从错误或失败中学习, 在工作中积极地发展而非被动地适应, 引导发展多种选择性或可能性。

其四, 创造式。创造者与创造过程分析法, 分析杰出而富有创造力任务的特质, 以学习洞察、发明、周密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过程。情境评鉴法, 根据事物的结果及含义来决定其可能性, 检查或验证原先对于事物的猜测是否正确。创造性阅读技术, 培养运用由阅读中所获得知识的心理能力, 学习从阅读中产生新观念。创造性倾听技术, 学习从倾听中产生新观念的技巧;倾听由一事物导致另一事物的信息。创造性写作技术, 学习由协作来沟通观念的技巧。视觉化技术, 以具体的方式来表达各种观念, 具体说明思想和表达情感, 通过图解来描述经验。

第三个层面是学生的行为, 包括属于认知方面的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和周密性;属于个性方面的冒险心、挑战心、好奇心和想像力等8个思维品质。

威廉姆斯的创造性教学模式的特点在于, 它设计了比较完整的创造性教学策略, 考虑到了学生的教学创造性思维个性问题, 将“冒险心”、“挑战心”、“好奇心”、“想像力”等特别提出来, 以此鼓励学生“勇于面对失败或批评;勇于猜测;积极寻找各种可能性;明了事情的可能及现实间的差距;能够从杂乱中理出秩序;愿意探究复杂的问题或主意;富有寻根究底的精神;与一种主意周旋到底, 以求彻底了解;愿意接触暧昧迷离的情境与问题;肯深入思索事物的奥妙;能把握特殊的征象, 观察其结果”, 等等。

三、吉尔福特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

在吉尔福特看来, 所有的教学创造性思维都包含着问题解决, 所以教学创造性思维与问题解决很难完全分开。吉尔福特的创造性教学模式因此以解决问题为中心, 以记忆贮存为基础, 问题的整个解决过程始于环境和个体的资料对传达系统的输入。主要特点是:

第一, 记忆贮存是其他所有认知活动的基础, 输入的资料经由个人已有的知识贮存对其进行加工和过滤之后, 进入认知的阶段, 即对问题的存在及其本质有一个最初的认识和了解。

第二, 对问题进行发散性的加工, 通过对记忆贮存的检索, 发现一个一个可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三, 对可能的解决办法进行辐合性的加工, 来自记忆贮存中的众多信息接受各个方面的评价, 决定是否适合于用来解决问题, 从而对其做出取舍。

第四, 在辐合思维阶段, 有些信息越过了评价这一环节, 不受到评价, 被称为“中止判断”。

吉尔福特的创造性教学模式的特点在于它使创造性教学成为一种“问题解决”的过程, 这使它具有较强的操作性。相比之下, 威廉姆斯虽然提出了有关教学创造性思维教学的一些可贵的教学策略方面的建议, 但严格说来, 这些策略性建议略显松散, 缺乏一定的结构和程序化的设定。它并没有告诉教师以怎样方式或程序进行教学, 只是建议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一些什么原则。吉尔福特的创造性教学模式则不同, 它使创造性思维教学以一种“问题解决”的方式得到落实, 使学生在问题解决或课题研究中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吉尔福特虽对问题解决没有具体的操作方案, 但他使教学创造性思维教学进人“问题解决”的情境, 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一条有前途的思路。

四、奥斯本———帕内斯创造性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

美国教学创造性思维研究专家帕内斯根据著名的创造学家奥斯本的创造过程理论, 提出了创造性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的理论前提是, 每个学生都具有程度不同的创造性, 学生身上蕴藏着的创造性是可以通过教育和培养得到提高的。在学生创造性的培养中, 已有的知识储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个人的创造性只有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教师担负着在教学过程中调动起学生的创造行为的责任。对于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创造行为的调动来说, 一种适宜于创造的宽松愉快的氛围是非常重要的。为了创设这种氛围, 教师必须允许学生自由表达, 鼓励学生表现幽默, 并不断酝酿一些新的想法, 同时对学生思维的质和量提出一定的要求。由此, 帕内斯主张, 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有效途径应当是以创造性问题解决为核心和目的的教学, 提出了这种教学应遵循的六个步骤帕内斯也称“五个步骤”, 因为他将“发现困惑”作为前提单独分离出来, 主要是:

发现困惑。从杂乱无章的事实中分析出已知者。发现资料, 收集有关的资料, 仔细而客观地观察情境中的事实。发现问题, 从若干观点看可能的问题, 思索可能的问题, 把范围缩小到主要的问题, 重新以可解决的形式陈述问题。发现构想, 产生许多主意和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发现解答, 在数种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中选择最可行者, 就解决方法发展评鉴准则, 根据已发展的准则评估可选择的解决方法。寻求接受, 发展行动计划, 针对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征求所有听众的意见。

帕内斯的创造性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的每一个步骤的活动, 都需要运用发散和集中两种思维。最大的特点在于, “发现”被置于重要的地位。

五、泰勒发展多种才能的教学创造性思维教学模式

泰勒教学模式的基本出发点是,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具有某种才能, 之所以多数学生的才能没有发挥出来, 是因为大多数教师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 忽视了学生才能的发展, 因而不是学生没有才能, 而是才能没有机会得以发挥。教学不应该只局限于传授知识, 还应该注重对学生多种才能的开发。

泰勒列举了教学应着重发展学生六个方面的才能、创造的才能;决策的才能、计划的才能、预测的才能、沟通的才能、思维的才能。为了达到发展这六种才能的目的, 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 通过让学生参加各种训练, 观察学生的参与情况和在活动中的表现, 了解学生的特长和缺点, 既便于以后的分组活动, 也可以使学生选择自己专长的领域。

第二, 重教学过程胜于教学结果, 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而不仅仅让学生掌握知识。

第三, 坚持教学的开放性、发现式、自由选择和多样性。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独立性和自主性。

第四, 提倡、鼓励学生在集体讨论中求新求异, 重视学生的观点、疑问和困难。

第五, 在非学业活动中鼓励学生独立学习, 避免教师过多指导、干涉甚至包办代替。

泰勒的教学创造性思维教学模式强调了“多元才能”的培养, 揭示了教学创造性思维是一个综合性思维, 教学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个综合性能力, 它是计划才能、预测才能、沟通才能、思维才能等的综合参与活动。

六、斯腾伯格智力三元理论的教学模式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斯腾伯格设计的教学模式是以他的三元智力理论为基础的, 这个理论认为好的思维具有分析的、创造的和实用的三个方面, 即:批判———分析性思维;创造———综合性思维;实用———情境性思维。

在三元理论中, 思维有三种方式, 但背后的思维技巧只有一套。创造性的学生擅长于把这些技巧应用于相对新奇的问题, 实用性的学生则愿意把这些技巧应用在日常问题上。而不管哪一类型的学生在具体的思维过程中至少存在七种基本技巧:问题的确定:确定问题的存在, 定义这个问题到底是什么。程序的选择:选择或找出一套适当的程序。信息的表征:把信息表述为有意义的形式, 策略的形成:策略按照信息进行表征的先后, 把一个个程序按顺序排列起来, 形成步骤。时间资源的分配:实际解决问题时, 最重要的决策就是决定如何恰到好处地把时间分配给各个部分。问题解决的监控:必须留意, 已经完成了什么, 正在做什么和还有什么没做。问题解决的评价:能够察觉反馈, 并且把反馈转化为实际行动。

斯腾伯格三元理论课堂教学的三个策略:

第一个策略是以讲课为基础的。照本宣科策略。教师只是简单地把教材的内容呈现给学生;师生之间几乎不存在互动, 学生之间也不存在互动, 这种策略有利于批评———分析性思维。

第二种策略是以事实为基础的问答策略。教师向学生抛出大量的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是为了引出事实。而对学生的回答, 教师的反馈大致上无外乎是“对”、“好”、“是”或“不是”之类。在这种策略中, 师生之间互动频繁, 学生之间几乎没有互动, 这种策略对创造———综合型思维者比较有利。

第三种策略是以思维为基础的问答策略, 鼓励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教师提出问题以刺激学生的思维和讨论, 通常这些问题并没有固定的正确答案, 教师不轻易回答“对”或“错”。而是评论或补充学生的发言, 学生之间互相讨论, 互动大大增多。这种策略对三种不同思维风格的学生都有帮助。

在思维教学的实施过程中, 要抓好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 教师鼓励学生学习如何问问题和学习如何回答问题。

第二, 在教学生发展实用性能力的过程中, 可以通过一个四步模型实现:熟悉问题;组内解决问题;组间解决问题;个别解决问题。

第三, 通过三个过程:选择性编码、选择性合并、选择性比较培养学生的洞察力。

第四, 必须理解一些基本原则和潜在困难。这些原则如:强调问题答案的同时要强调问题的确定和定义, 要向学生平衡呈现结构良好问题和结构不良问题。潜在的困难如:错误地认为教师不是学习者, 正确答案比达成正确答案的过程更为重要等等。

第五, 让学生认识到缺乏对冲动的控制, 缺乏坚持, 不能把想法转化为行动等情感障碍会影响到成功的取得。

参考文献

[1].荆建华等译.教学模式.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

培养数学思维,创新教学方式 篇10

关键词:数学思维,创新教学,教学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进入了21世纪, 21世纪面临的是国家综合国力的竞争, 近几年来, 我们国家的经济实力, 综合国力等都快速的发展, 在教育事业也作出了相应的改变, 对教育事业进行了改革, 但我认为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根据社会时代的改变而变化, 所以, 我们教育的理念也要做出调整。数学教育是小学教育中的三大主科之一, 而且数学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 我们作为数学教师, 要让自己的教育理念符合时代的步伐, 转变自己的教育方法, 对于高年级的同学们, 对于数学已经产生了一种枯燥的印象, 所以, 教师要想办法改变这种局面, 让学生们重新喜欢上数学, 培养学生们的数学思维, 让学生们积极参与到课堂的气氛中来, 发挥他们的主体地位。

一、让学生们在学习上发挥主观能动性

我们想让学生们去主动的学习, 不是被老师家长监督, 换一种说法, 我们首先就是要让学生们对数学这门学科感兴趣, 而不是一提到数学大家都会一副枯燥的表情, 俗话说:兴趣是孩子们最好的教师。只有对学习数学感兴趣, 才能够用心的去学习, 由被动转化为主动, 才能够发现数学的乐趣, 这样, 同学们也就会喜欢上数学这门学科。教师可以根据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 改变数学课堂上枯燥的氛围, 营造活跃的气氛, 让学生们开动脑筋, 与教师或与其他同学们互动起来, 这个活跃课堂气氛不是学生们可以在下面开小差, 而是要沟通与课上有关的内容, 通过调节课堂上的气氛, 让学生们融入到数学知识中来, 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

二、引入情境教学的模式培养数学思维

在数学的教学中, 我们也可以引用情境教学的方法, 来激发学生们对于数学的热情。在数学教学思考中, 我们可以提出问题, 情境教学解答, 得出答案并进行过程的评价。在这种新型的数学教学方法中, 同学们也会投入到问题的思考中, 可以联系实际在我们的生活中得到启发, 并找到问题的答案。进入了高年级, 学生们的心智也都比较成熟了, 可以在情境教学中通过自己的思考, 在遇到不懂的问题也可以根据教师的启示, 查阅资料等方式找到解答的方法。在情境教学的过程中, 可以锻炼学生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由于是自己或者与同学们一起完成的任务, 可以大大加深他们对数学知识点的理解, 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们对数学的热爱, 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

三、结合多媒体实现现代化的教学

当今时代, 我们的科学技术水平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也运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 目的就是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科学技术的创新是我们的教育所研发出来的, 所以, 科学技术当然也要应用与教育当中, 便于学生们的学习。在教育中引入多媒体技术, 也会使学生们产生好奇心, 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在数学的几何问题中,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中的视频、音效等方式给同学们讲解几何图形的变换, 也通过视频中的变换学生们会对图形的区别更加清晰, 让平面的东西立体化, 锻炼了学生们的数学中的立体思维感, 对于数学的应用题中, 对于两辆车的速度问题, 我们也可以以动画的形式呈现给同学们, 通过动画的形式会大大的增加学生们对数学这门学科的热情, 也会改变对数学枯燥的印象。

四、联系实际, 巧设习题, 从中感受到快乐

虽然处于高年级, 但是孩子们的天性仍然是玩, 仍然是感受快乐。数学的课程与我们的实际生活联系的很密切, 我们在创新数学的教学方法中, 要将数学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因为我们总会听到学生们说, 我们学习这么多也与生活联系不到一起。这样, 会让学生们失去学习的兴趣, 所以, 我们要紧密联系实际, 让学习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生活。在习题的设置过程中, 也不要那么的墨守成规, 要大胆的将题目设置的新颖点, 设置新型的题目,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性思维和拓展性思维, 而且加固了对数学知识点的理解, 也能从数学的学习中感受到乐趣。

五、处理好与学生, 与家长的关系

无论作为班主任还是作为科任教师都要与学生有良好的关系, 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教师要与学生们多沟通、交流, 与学生们成为朋友。在学习上, 在学生遇到不会的问题时, 教师要细心的与学生们进行沟通, 引导学生们去如何解题, 培养学生们的解题思路, 这对培养数学思维也有很大的帮助。在生活上, 我们也要积极地去关心学生们, 在生病的时候, 给他们一杯热水, 一颗感冒药, 这样, 学生们会感受到来自教师的爱和尊重, 教师也会得到学生们的认可。

教师也要多与家长进行沟通, 都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所以家长的教育很重要, 了解学生们的家庭教育, 对教师们制定符合学生们的教学方案有很大帮助。家长与教师的勤沟通, 也能使双方知道学生们在家中或学校的反应。在家长不知如何教育孩子的时候, 也可以请教老师, 毕竟教师对学生们的心理很了解, 可以帮助家长更好的去教育孩子, 并能够在家中辅导孩子的功课。这样也会给教师减少负担。

综上所述, 在创新数学教学的方法中, 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的数学理论知识, 同时也要能够与学生们打好关系, 让学生们能够信任自己, 同时学生们也要积极的配合教师, 主动的去学习数学, 主动去研究数学, 寻找数学中的乐趣, 在班级中营造一种数学的氛围, 才能够培养学生们的数学思维, 锻炼学生们独立学习的能力, 提高数学的成绩。数学的知识同时也是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而不断的变化着的, 所以, 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永无止境的, 要不断的发展, 不断的创新, 才能够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邹景贵.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J].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3 (1) .

[2]刘瑞艳.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分析[J].赤子 (上中旬) , 2015 (15) .

[3]徐珍.分析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创新[J].求知导刊, 2014 (4) .

培养创新思维 提高教学质量 篇11

关键词:地理;兴趣;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915(2009)04—0171—001

地理教学中研究并运用创新性思维,无疑是适应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其重要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不仅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而且能够培养学生执著地追求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我在教学实践中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激发学习兴趣,注重活动创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望高,而中学地理既包括自然地理,也涉及到人文地理,内容丰富,这就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提供了素材。

在教学中,教师应适时提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促使学生去思考、去理解、去寻找问题的正确答案。例如讲《天气与气候》引言时,提问:“同学们收听天气预报时,有时会听到‘冷空气的前锋到达淮河流域’或‘暖空气的前锋已到达南岭地区’等等,那么‘冷空气的前锋“暖空气的前锋’都表明什么样的天气趋势呢?”一个悬念引起了学生的思考,一下忆就将注意力集中起来,接着通过讲授、讨论,使学生对“天气和气候”的知识有了认识,获取了新知,而且提高了学生兴趣。

学生对学习感兴趣的时候也是学习状态最佳的时候。怎样才能使学生更深刻,更具有创新性的掌握这些知识,在提高学生兴趣、创设情趣、激发创造欲望方面,我尝试了一节动手活动课。例如:在“中国的行政区划”一节中,怎样能使学生迅速掌握我国省级行政的名称、简称、轮廓、位置是该节的重点和难点。在课堂教学中,我设计了四种活动——做,即让学生把课本上的一幅中国行政区划图快速制作成按省级行政区为单位的28份硬纸卡片,其中北京、天津、河北合为一份,上海、江苏合为一份,四川、重庆合为一份,竞赛看谁做的又快又好。二猜,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大胆展开想象,猜测28份卡片各像什么。三拼,根据前三步,先照着地图拼一遍,看谁先拼好,然后不看地图拼,反复拼,要求时间越来越短,获胜者当众表演。四测,认卡片、说名称、说简称、说位置、反复测。最后老师总结,把34个省级行政区划名称简称编成顺口溜,加深印象。

通过这节课的大胆尝试,感到当学生怀有极大兴趣,身心处于最佳状态,能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学的最好,教学效率最高,创新思维及能力也容易培养。

二、开拓思路,扩展视野

在地理教学中特别注意为学生创造条件联想,使他们学会联想。层层深入,形成思维的连续活动,也就是让学生开拓思路,扩展视野。在实际教学中,可采用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两种方式。

纵向思维就是顺着已知的问题向纵深方向发展,连续考虑探根求源。教学上的主要表现就是教师连续性的向学生提问,使前一个问题作为后一个问题的前程,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继续或结论,这样每一个问题就成为发展学生思维的阶梯,许多问题形成一个问题链,使学生在明确知识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获得知识,思维能力得到更大提高。例如:讲授“西亚和北非”炎热干燥的气候时,先让学生分析书中的两地气温降水图,经讨论教师讲解得出这一地区有两种气候,以热带沙漠为主。向学生提出:1、热带沙漠气候分布在哪些地区?2、为什么分布在这些地区?3、具有什么样的气候特征?4、这样的气候条件发育什么样的植被?从事什么样的农业?

横向思维就是启发学生从已知的知识中去思考与之类似,相关的问题的一种方式。横向思维的连续进行,可以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实行思维的“迁移”。所谓“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说法,正是这种“迁移”的体现。

三、分析综合,归纳提高

思维过程中少不了分析综合。没有分析,认识不能深入;没有综合,认识不能提高。这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紧密结合的。为此,地理教学中应严格遵循“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的规律,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

通过对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层剖析,将各个组成部分的特征辨析清楚,再加以综合概括。既能加深理解各地区域特征,获得正确完整的知识,又能激发和活跃学生的思维活动。例如,讲授“中国地形概括”时,引导学生观察《中国地形图》分析1、我国西部棕色和白色地区的海拔,高原及高原以东,以北分布的几条大山脉;2、由第一级阶梯往东,往北的海拔高度发生什么变化;3、从地势第二级阶梯翻越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向东,地图上的颜色的变化,海拔、地形的变化。然后结合《中国地势阶梯状分布示意图》,归纳概括出“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地势特征。

教学思维创新 篇12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思维,素质教育,想象力,创造力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 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 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纵观中国近几十年的发展, 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家、发明家以及科技成果并不多, 科学技术也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 究其原因, 不得不承认和我们的教育方法有着一定的关系。一直以来, 教师们遵循着“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的古训, 重视知识的传授, 而忽略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已引起许多教师的关注, 本文试从激发欲望、鼓励质疑、去同求异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激发求知欲望, 唤醒创新意识

1. 巧设疑问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只有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主动进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中, 才能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 迸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获取大量新的知识。

为此, 教师必须会巧妙设问, 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比如张伟老师执教《再见了, 亲人》一课时, 在学完课文主要内容后, 问道:“中国人民志愿军叫朝鲜人民‘亲人’, 是因为他们付出了很多。而朝鲜人民为什么管志愿军也叫‘亲人’?课文中有没有写到中国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付出呢?”教师巧妙的问题, 引导学生在字里行间去寻找答案, 看一看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了些什么。“侦察员老王到敌占区去侦察, 被敌人抓住了”“我们空着肚子, 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学生通过找出的这些话语, 想象出志愿军战士为了帮助朝鲜人民抗击美国侵略者付出的血与生命的代价, 进一步感受到朝鲜人民和中国志愿军之间用鲜血凝成的那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伟大情谊。

2. 创设情境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文质皆美, 有的情深意长, 富有感染力;有的想象丰富, 富有童趣。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朗读、录音、影像、挂图等各种手段来创设情境感染学生, 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桥梁, 沉浸于课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围之中, 主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比如, 在教学《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 教学开始, 教师一边朗读课文, 一边为学生播放桂林山水的各种景观, 让学生直接感知桂林山水的美丽, 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3. 联系实际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还要善于把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思考, 从而产生创造性的学习活动。比如, 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后, 组织学生进行了“我与女孩比童年”的说话训练, 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童年生活, 与卖火柴的小女孩进行比较。这不但训练了学生思维空间的转变和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 更让孩子们在比较中意识到自己生活的幸福, 使学生们的创新思维活动更符合现实。

二、鼓励学生质疑, 催生创新萌芽

1.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所有学生敢于质疑的心理依据, 要培养质疑精神, 就必须保护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经常怀疑自己的人很难成功, 也很难提出有创意的观点, 只有充满自信的人才敢于大胆质疑, 创新想象。在教学《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时, 有一个学生在初读课文后提出疑问:“诸葛亮是骗来的箭, 为什么题目说是借来的箭呢?”一下引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 当老师要同学们自己来解答这个问题时, 大家却哑口无言。教师首先充分肯定了这个问题是很有价值的, 表扬了这个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然后鼓励大家分析课文探究原因, 结果发现正是有“借”才会有“还”, 暗示曹军造箭射了自己, 从中体现了诸葛亮的聪明才干。此时, 大家对先前提出问题的同学表示赞叹不已, 那位学生也因为老师的支持而对自己更有信心了。

2. 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疑”是思之始, 是学生进行学习、主动求知的动力。我们常常教育学生要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好习惯, 但却常常忽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并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教学《真情无价》一课时, 教师为让学生充分理解中心句的深刻含义——“她给出了比任何人都高的价钱——她付出了她所拥有的一切!”, 并没有直接提出问题, 而是让学生自主思考后, 再自己提出和解决问题。略作思考后, 第一个学生问道:“她究竟给了店主多少钱?”教师指导她在文中很快找到答案——几枚硬币;接着第二个学生提出:“这句话中的‘价钱’仅仅指妹妹给的那几个硬币吗?”教师对此问及时给予了评价:“你提的问题比他的好, 为什么呢?妹妹给了店主多少钱, 课文第二自然段中就能找到答案。而店主说的‘价钱’仅仅指妹妹给的那几个硬币吗?这就要你们动脑筋, 仔细读书才能知道。能提出这样的问题, 是很有水平的。谁还能继续提出‘动脑思考才能回答’的问题?”学生们纷纷举手, 第三个学生问:“‘她给出了比任何人都高的价钱’, 她到底给出了什么呢?”第四个学生接着问:“‘她所拥有的一切’指什么?”……本来教师自己可以毫不费力地提出这些问题, 但学生们越来越逼近主题、深入文本的提问过程, 正是他们的创新思维在萌芽。

总之, 从质疑—探索—发现—创新这一过程中显而易见, 只有把好质疑这一关, 才能启动创新思维, 捕捉创新灵感, 最终取得创新成果。

三、训练去同求异, 激活创新灵魂

学生在长期传统教学方式的熏陶下, 课堂上容易形成一种从众心理, 往往过于求同, 人云亦云, 缺少个性见解运用去同存异, 能激活学生创新灵魂, 具体方法如下。

1. 设计求异提问

如教学《乌鸦喝水》《司马光砸缸》等一类的课文时, 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拓展训练:“除了课文中讲的方法, 你还能想出更好的办法来吗?”这样就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使他们自觉开动脑筋用心思考, 积极发言讨论出很多种不同的解决办法。

2. 鼓励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完成任务

以作文教学为例, 如要求六年级的学生写一篇作文——《月光下》, 体裁、内容不限。这样富有想象空间的题目, 符合学生“总感觉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的心理特点, 有的学生描述了月光下美丽的景色, 有的写了月光下发生的一件事, 有的由月光想起了一个人, 还有的写了一首小诗……总之, 是各展其才, 都写出了自己真实的感受。

3. 反其道而思之, 进行逆向思维训练

如学习“狐假虎威”这个成语, 我们都知道它是一个反义词, 往往不屑于和鄙视这样的为人处世的方式, 而你能够讲出这个成语有什么好的意义和可取之处吗?是的, “狐假虎威”不好, 但能够对付强大的敌人, 能够保全自己的性命, 这种打破原有定势和框架的思维训练方式, 能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上一篇:出入控制下一篇:可信身份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