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教学中的创新思维

2024-05-28

写作教学中的创新思维(精选12篇)

写作教学中的创新思维 篇1

创新能力, 是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志,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所以, 作为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者, 我们更应该从追求思维的成果发展到追求思维的过程,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自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不仅是一项简单的技艺, 更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 因而不是几节课或几次写作训练能够奏效的, 它应该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一、思想意识的创新

我感觉, 写记叙文就要把一件事情从头到尾详细描述出来, 条理清晰;而议论文就要抓住作者的想法, 把意思准确表达出来, 这才称得上是好文章。正所谓:“文学之美不外是辞达而已。”

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积极构思, 善于去想, 能够学以致用。尤其要注意学生思维品质和个性的培养。文章是否有个性关键要看学生的创新能力, 两者的关系非常密切。事实说明, 中学生并不是因为不会写才害怕写作, 而是不知道怎么去想, 怎么想才好。中学生欠缺想象力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思维没有顺序, 少量, 质量差, 严重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学生线性联想的能力和发散式联想能力主要靠教师去开发和重视, 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联想的能力, 懂得分辨和批判, 从而写出有个性的文章。在学生选择题材和题目方面, 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从题目、素材、话题评说等不同的角度训练其变通性, 从而达到观赏文章后想评, 在体验中写作, 写出张扬的个性。

二、命题上的创新

在起初训练时, 可以出各个类型的题目供不同水平的学生选择, 也可以让学生根据给出的话题自定题目, 还可依据水平等级不同给出一组题目供不同的学生选择, 或者让学生补充部分限制的题目, 没有特别的限制, 只对题材做要求, 或者随意些, 不限制要求也可以。文题要和现实生活相结合, 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有话可写, 才可以表达出真情。首先, 平时, 在作文训练中可出些新颖的作文题。新颖的题目能诱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激发学生兴趣。要做到这点, 命题必须新、奇、活、趣, 还要难易适度, 贴近学生生活, 具有导向性。其次, 应该注意教给学生一些拟题技巧, 训练学生的拟题能力。如“添加法”:就话题作文来说, 把话题或话题核心当作题目的一部分在它的前后添加词语, 从而形成问题的一种拟题方法。“借用法”:就是借用名言警句格言或俗语等生命力较强的句子来做文章的题目。“修辞法”:巧妙地利用各种修辞格来拟题的一种方法。拟题的过程就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能力。俗话说:“题好一半文。”好的题目才会得到读者的青睐。

三、立意上的创新

一般人们都感觉一篇好的文章一定要有思想。因此, 教师在跟学生讲写作方法时, 要结合文章的思想。一般认为没有思想的文章不是好文章, 所以在教授写作方法的时候, 教师更应该注意文章的思想性。每个人写出的文章都应把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反映出来, 那些所谓的文法就不用太过顾忌。“文无定法”是初学作文的人必须具备的思想意识。所谓文章体裁, 也是由文思所定。譬如一篇议论文首先要立论, 文中还需有论点、论据等。

作文要写出心里话, 允许不同的见解。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有不同的见解, 在作文中所提出的想法和所抒发的感受, 能够不落俗套, 否则人云亦云, 没有新意, 也很难真正做到“文以载道”。现实生活丰富多彩, 客观事物纷繁复杂, 人物千姿百态, 即使是同一生活现象、同一人物或同一景物, 只要观察者的角度不同就会表现出不同的侧面。所以, 在写作训练中, 教师应拓宽学生的视野,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在文章中体现自己的独特性, 这样就会抓住读者, 给人一种新鲜醒目的感觉。

四、选材构思的创新

素材是作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规定时间内能否选准新颖恰当的材料是作文成功与否的关键。所以, 要选新颖的有特点的材料, 材料不落俗套, 才能使读者赏心悦目, 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写作中, 要力求在选材上多下工夫, 选取的材料要真实、典型、具体、新颖。作文选材不能仅仅局限于一点或一个方面, 可以运用联想规律拓展选材范围, 多角度全方位地选取材料。

五、语言表达上的创新

语言既是思维的直接现实, 又是写作的第一要素。作文要创新也离不开语言的创新。语言的创新, 必须立足于足量的常规训练基础之上, 不可急于求成。首先, 教师要指导学生先要学习经典作家的经典作品, 反复吟诵, 仔细品味, 以语言大师的代表作品为养料滋润自己。其次, 注重词语表达的创新。汉语是世界上词汇最丰富的语言之一, 要让语言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必须积累大量的词汇。在此基础上, 精心挑选最为准确、鲜明、生动、传神的词语, 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能力。高度凝练, 生动形象, 读者喜闻乐见的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等一旦进入习作, 将使文章言简意赅, 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读者面前, 使文章增色不少。再次, 注意句式的选用和变化。一篇文章如果句式单一, 只能给人呆板凝滞的感觉, 缺乏感染力。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进行各种句式变换的训练, 在作文训练中根据表达的需要, 恰当地运用常式句或变式句, 整句或散句, 长句或短句, 使文章的句式灵活多变, 读起来舒缓有致, 抑扬顿挫, 这样才能形成独有的语言风格, 增强文章的语言魅力。

六、在合作与比较中创新

学生可以通过合作集合大家的想法, 共同出题并确定题目, 通过结合大家的想法完成写作, 并相互指正, 合作研究。通过合作, 每一个学生将自己对生活的经验和大家沟通和交流, 感情得到互补, 思维得到启发。学生在合作中对自己欠缺的部分及时查找并改正, 又能自己给自己施加压力, 激发争当优秀的动力。

学生的个性是不同的, 我们要尊重他们, 要把学生的视野拓宽, 让学生在不同方面得到开发, 或擅长某一种问题, 或擅长某一个思维, 或充满想象力, 或者富有文采, 或构思独特, 或拥有超高技巧或能在写作方面开拓新的领域。

总之, 要赋予作文新的创造力和思维。人类思维活动的最高形式是创新思维, 在作文教学中注入创新思维。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提高, 灵感得以加法, 才能成为优秀的写作新人。

值得注意的是, 中学生毕竟是“大众化”的群体, 中学写作教学的目的是为“人”服务, 要适合“人”未来发展的需要, 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人文素养, 使之成为有个性、能创新的素质型人才。

写作教学中的创新思维 篇2

八字桥中心小学郑登锡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发展,贵在创新。江泽民同志指出:“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关于习作教学的要求中指出:“教师要激发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因而,语文教师更应倾注满腔心血于作文教学要在作文教学过程中积极创造条件,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那么,在小学习作教学中,教师要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创新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有了学习的兴趣,就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情趣,学生的学习才是主动的,积极的,热烈的。反之,学习没有兴趣,学习将成为一种沉重的负担,课堂教学也就缺乏生气,变得机械沉闷。兴趣是知识的源头,若能让学生对习作产生兴趣,学生就会迸发出巨大的学习热情,习作中出现创新也就事半功倍了。所以,习作要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让学生对习作感兴趣,乐于动起习作的笔。怎样才能让学生对习作产生兴趣呢?

(一)营造发展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时空。

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的必要环境。只有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才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客观条件。学生才能自由地思考、探究,大胆地假设,才有可能创新与超越。首先,树立起学生正确的人生观。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培养他们要用正确的观点看待问题、分析问题,使其作文具有积极的意义。然后引导他们到现实生活中体验生活,培养自己对真、善、美的爱,对假、丑、恶的恨。生活是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生活阅历丰富、体验深刻,用正确的观点去看待,作文时,文思便如江水出闸,一泻千里。其次,教师要正视学生间的差异,善于发现各人独特的才能,让他们在自己喜欢的领域里投入全身心的活动,这样,他们才会充满自信。再次,教师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放手让他们进行自主积极的思维,鼓励学生放开胆子去思考,充分发挥想象,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写。如《童年趣事》、《可笑的事》、《可怕的事》等出示一组让学生可选择,给学生一个广阔的空间。教师可指导学生选择:家庭联欢会、和妈妈下棋、帮爸爸戒烟、给爷爷过生日等,这些题目均可以写,这样学生写出的文章,就会“百花齐放”,不会是众口一词了。

(二)重视积极鼓励,启发诱导,发展学生的写作创造力。哪怕是学习差一点的学生,也应该以鼓励为主,老师鼓励学生就等于在拨动学生创造的心弦,点燃思维的火花。发现写得好的作文一定要在班上及时地表扬、讲评,持之以恒,这样可以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一旦有了作文的浓厚兴趣和爱心,就能形成最佳的心理状态,满腔热情地参加作文训练。从这个意义上说,兴趣和爱好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原动力。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必须导之以兴,启之以趣,使学生的心理由“厌”变为“爱”。

按照皮亚杰的观点:兴趣是创造力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浓厚的兴趣,不达到“入迷”的地步,便不会产生灵感。通过作文教学的实践,我加深了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在写作教学中,只有不断地培养写作兴趣,使学生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才能大大提高作文水平。

二、通过多彩的作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叶圣陶先生有一句话:“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与城市孩子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相比,农村孩子毕竟生活单调。“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小学生习作也不例外。因此,作文教学要坚持“开放性原则”,让学生走进社会,把社会生活请进课堂,或让学生直接体验生活,掌握生活的第一手资料。我的作文活动课中通过开展生活模拟、小品表演、学做小导游、课本剧表演等形式,将课堂变成一个微型社会,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特别是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更加有利于我们再现生活的某种情景,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现实感。同时结合学校开展的兴趣活动,我保证每周拿出一节课,作为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专用时间。同时综合运用“两室一角”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一室一角”即图书室和班级图书角。为学生的课外自由读写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又积极开展以“四会”、“三赛”、“四评”、“两欣赏”为主要内容的课外实践活动,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创作素材。“四会”即:新闻发布会、主题演讲会、阅读交流会、主题辩论会;“三赛”即:背诵古诗赛、课本剧表演赛、作文竞赛;“四评”即:手抄报、古诗配画、读书笔记展评,日记展评;“两欣赏”即:佳作欣赏,《自编作文集》欣赏。这些活动的开展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激活了学生的创作欲望。

另外,精心组织参观访问和社会调查活动。带领学生走出去,到大自然中去陶冶情操,到社会活动中去探索、思考和创造。如带领学生到新落成的联村幼儿园参观,学生回来后写出了内容丰富、生动形象的参观记。指导学生开展环保小调查,并写出了颇有价值的建议书。

三、开启学生的想象之门,培养其思维的独创性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创新思维离不开想象,其实,小学生的作文也离不开想象。要让学生在文中体现他们的创新意识,也就要启开那道想象之门。为此,我们就应该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训练他们的创新思维。鲁迅先生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学生的想像力一旦增强,脑中会浮现出新颖、生动的意象,它会给作文无限灵光与创意。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各种新教学手段的运用,如电教多媒体等,开发和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这为作文教学的创新,为学生作文的创新思维提供了有力的保证。新时期的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想象与联想能力,鼓励学生要有奇思妙想。运用各种形式的作文训练,发展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和方法。比如续写训练、想象作文、古诗文的改写等形式的练习,都是为

让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一次释放。如《小珊迪》一课,补写“小珊迪被马车撞了回到家的情景”。又如“假如我有一对翅膀”、“假如我是校长”、“假如扬科生活在我们中间”、“小珊迪与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对话”、“二十年后的我”、“三十年后的家乡”等等。

写作教学中的创新思维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创新思维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渗透,语文教学的要求也逐步趋向于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要注重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与培养,在加强语文素养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散思维,培养学生想象力,提升创造潜能力,促使学生保持持续学习的兴趣。

一、自主学习,广泛涉猎加强积累

语文写作需要素材,而素材需要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日积月累。因此,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在带领学生吃透课文,学习语言点与写作技巧的基础上,适当的引入课外语文学习资料,让学生在空余实践自主学习,广泛涉猎。具体来说,可以在每学习完一种写作文体与写作方式后,加强对其掌握程度,通过大量的阅读经典范文与资料,同时配套进行专项训练,实现加深印象,掌握基本写作手法的目标。做好语文教材中课文的学好学透工作,是初中语文学习及作文写作最重要的方面,良好的基础知识储备是写好创新性文章的基础,是构筑美丽建筑的中流砥柱。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要不断加大学生阅读量与阅读涉猎范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自主性阅读是最好的知识与能力累积的手段与过程。语文老师可以针对初中教学阶段的实际情况,选取适合学生阅读学习的经典名著简编本(其中都带有注释与背景介绍)、初中古文课外经典名篇、中学生阅读杂志、科普类资料或小说、全国优秀获奖作文集等,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开展阅读学习,积累知识,丰富体验,储备灵感。

二、多角度思考,深度挖掘创新思维

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作文本身就是具有创造力与想象力的教学与训练版块。因此,为提升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老师可以通过想象、假想或幻想式的进行作文命题,尽可能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激发想象力。通过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由想象,通过自由思考打开想象空间,无拘束进行创造性思考,不断训练提升创新思维能力。初中语文教学不能仅限于课堂教学,要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积极进行思维拓展训练。具体来说,要在学习文章的基础上,对作者的写作创作背景、所含情感表达及文章写作创作的意境等进行深刻挖掘,通过对文章深度挖掘实现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与锻炼。具体来说我们以经典名篇《醉翁亭记》为例,在文章中两个景色描写的部分当时作者的心境与情感是怎样的,欧阳修为何会有如此的心境与感悟,当时欧阳修都经历了那些经历与心路历程;文中“太守之醉、太守之乐、太守宴”场景出现的寓意是为何呢?通过深入文章、透过文字表面的剖析与想象,让学生在好奇心及兴趣的带领下,查阅背景资料,了解作者当时的经历及心境,了解当时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等。在学生将资料搜集全后,老师可带领学生进行背景探究,与学生一起讨论学习他们搜集的资料,将这些背景资料汇总整理成有调理的知识,让学生在动手参与学习思考的过程中形成科学准确的知识积累。最后,可针对背景知识深度挖掘学习后,为学生布置作文,围绕醉翁亭记中作者欧阳修的生平境遇与心境,写一片题目不限、字数不限、题材不限,关于欧阳修生平中某一闪光特征的作文,通过该品质特征与当代现实相联系,实现借古喻今,培養学生的写作创新与构思的能力。

三、创设情景,通过亲身感受增强真情实感的表达

创新性写作往往是有感而发,对自身感受的真情实感的表达。在初中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增强自身体验与感受,主动探究。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语文老师要结合所学教材中课文,适当的将情景式教学引入课堂。我们以《口技》一文为例,在该文中对口技艺人模仿声音的描写可谓十分经典,通过“一人、一桌、一伏尺”与听众感觉中的时而千军万马、时而静谧无声的鲜明对比,很多学生心中会激发好奇心与想象力。老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心里,利用教学视频,选取口技表演的经典视频组织学生进行观看,让学生结合文章体会自身亲眼看见,亲耳听见的口技表演,在语文课文中作者经典的语言表述、细腻的情感表达,将两者有机结合,引发学生的思考与感悟。在情境式体验教学结束后,老师可结合实际情况,布置一篇与传统艺术形式与表现形式相关的话题作文,让学生将自己感兴趣的传统艺术进行深入研究与思考,并用文字形式表达,通知结合目前很多民间艺术面临失传的困境,引发自身的思考等。

四、观察生活,关注社会现实表述真情实感

有感染力、能引起读者共鸣的好文章都是作者真实情感的流露与表达,都是作者对生活中所见所闻有感而发的情感表达。因此,语文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生活,将社会现实的感受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与技巧进行表达。从本质上来说,作文就是一种情感表达的工具,需要学生利用文字、文学手法、修辞等不同的写作工具将自身感悟通过文章的形式呈现出来。创新是要求作者能够更真实,更引人注目地将自身情感传递给读者,引发共鸣的一种形式。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不提倡单纯进行无目的的创新作文写作培养,任何一片具有创新性思维的好文章,都是对真实生活真情实感的表达,所有脱离实际的文章往往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要实现作文的创新性思维、创新性角度选取与切入,老师一定要培养学生用心观察生活,感知体验社会,只有亲身经历与体验的东西才能触动真实情感,才能在感官与心里的产生情绪波动的情况下,利用文字将情感记录与表达,否则即使文章形式新颖,内容花哨,文采风流,最终也只能算作是无病呻吟,没有营养,不会引发读者的心里共鸣。

总之,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中,每一篇传世精品名著无不倾注作者深厚的文学知识、创新的意境表达、真实的情感流露、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与反思。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实现学生创新性的写作思维与能力,也要从上述几方面进行学习与训练,做好语文基础知识积累及创新性思维的训练,在学习中体会,在生活中感悟,在写作中表达。

参考文献

[1] 黄德敏.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创新思维的培养[J].新课程导学,2013(04).

[2] 桑爱宾.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文教资料,2012(11).

教师写作教学中的创新思维 篇4

关键词:创新,思维,个性化

思维是写作的源泉, 思维的深度决定了写作的深度, 思维土壤越肥沃, 作文之果实越香甜。思维水平直接制约着写作水平的高低, 创新思维是思维能力的重要体现, 是学生个性化表达的基石,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可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深入探究的能力, 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 使学生成为一个独立思考的人。

一、培养学生对作文题目立意的创新性思维

对作文题目不同的解读是学生思维个性化的展示, “有一千个读者,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成长环境、所接受的教育和遇见的人是不一样的, 学生在思考自己的经历与题目建立一种“关系”时, 相应的有千差万别的阐释。

语文教师在课堂上, 一要注意对文本的多元化解读, 不要强制性的灌输学生一定的答案, 这样会对学生造成思维定式, 语文不像数学那样, 有不可质否的唯一答案, 语文是变化的, 随着我们对作家背景了解的越深入、对现在时代走向把握的越准确, 对文本传递的意义是不同的, 我们语文教师要做的是还原历史语境下下的人物故事情节, 文本在当时产生的社会影响以及处在当代, 我们对文本的再次解读, 时代不同, 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不同。二是要保护学生对文本的独立思考, 即使出现错误, 也要捍卫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的权利, 教师无法感知学生的世界, 可以通过他们对文本的解读和他们进行沟通, 允许奇异的、新颖的思想出现。这样才能使他们在遇到作文题目时, 用自己的笔表达自己的观点, 而不是看见作文题目大家都想的一样, 没有与众不同, 只有千篇一律。

二、培养学生对作文选材的创新性思维

学生的选材是我们作文准备材料的再次呈现, 遇到“苦难”题材的用孟子的“天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增益其所不能。”遇到“珍惜时间”的就用“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 一个人的一生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 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 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些耳熟能详的材料烂熟于每一个学生的心中, 当呈现在高考阅卷老师的面前, 这篇作文不会得高分, 因为没有新意, 选材的创新性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

学生对所接触的环境的思考, 所处的家庭、学校和整个社会的大环境, 当学生接触的知识越多, 了解的文学作品越多, 相应的时代背景也越多, 结合到当下自己所处的环境, 他就会有相应的思考, 而作文的选材可以从其中呈现出来, 选择自己深刻领悟过的文章或生活中发生的对自己有触动的事件, 找到选材和文章立意的结合点, 这样的文章才会更有看点, 更有新意, 我们要学会保护学生对选材的选择, 鼓励学生自我选择自己认为有用的材料, 学生才能更有自信的表达出自己想写的东西。

(二)

挖掘学生从点滴事情中发现道理的本领, 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培养学生写作的习惯, 作文的写作并不单单仅仅为了应付考试, 还在于终身的运用, 每个人的经历不同, 对人生的感悟不同, 笔下文字的风格也不同,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只有细致的观察生活, 学会思考, 对接触的信息分辨真伪, 对看到新闻背后原因的思考, 只有不断地思考, 养成思考的习惯, 这样才有所进步, 有所创新, 否则只会停滞不前。

(三)

时代在变, 每天会有新鲜事情发生, 每个材料都可以运用到作文中去, 作文选取材料反映的道理是一样的, 越新的材料验证真理越具有说服性, 这需要教师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对语言表达的创新性思维

传统的语文教学属于语文知识教学层面, 教师组织教学以教师、课堂、课本为中心, 忽略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训练, 导致了学生缺乏科学思维素质, 致使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 运用语言的能力并未有所提高。

语言是人类思维活动的物质外壳,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无疑是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应从教师的授课方式上来改变, 维果茨基强调教师应起积极的作用, 提倡发现式学习法, 认为相信学生通过外在活动, 而引发内化过程, 从而建构知识。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和文化的载体, 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学生要形成自己的语言能力, 必须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 写作能力的培养必须依靠具体实践, 既要有现实的体验, 又要有想象力的发挥。所以教师的授课应改变“满堂灌”的方式, 应该是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 创设一种自由写作的情境, 而不是与生活脱节, 单纯地讲语法知识、写作技巧等等,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生活经验理解优秀作文的语言、理解文章表达的感情, 写自己想说的话, 没有结合自己生活的作文是没有新意的, 应鼓励学生写自己的生活, 培养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 这样学生的思考就不在局限于课上, 而是与生活结合在一起, 也培养了学生较好的思维习惯。

四、教师的评价方式中的创新性思维

教师在评价作文时先看卷面, 再看结构, 最后看语句是否通顺, 有无语法错误, 一篇作文一闪而过, 分数就定格在卷面上了。真正优秀的作文可能会埋没其中, 作文评价的标准也得需要有所创新。

立意切合, 作文题目有明确的意图, 可以按部就班来写, 当作文题目是发散式的、开放式时, 应给与学生足够的想象空间, 不应该对其束缚, 表达观点并没有对错, 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一般作文格式要求议论文, 三段式, 学生可能有更好的创意表达, 不应该为了分数, 束缚学生的表达。

用思维创新引领写作科学实践 篇5

写作,是人类运用语言符号表达思维成果的精神劳动,是作者通过思维运作,凭借语言文字,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维成果和思想感情的人类特有的一种复杂的、综合性的、创造性的、制作精神产品的活动,是将思维成果转化为文字符号的能动过程,是制作信息载体、传播信息、交流思想、开发智能的重要手段。

写作,是安邦济世的“大业”,永垂后世的“盛事”。写作既是一种精神生产方式,又是一种精神生产手段。这种生产方式和手段渗入到各行各业,已经融化为其不可割裂的组成部分,成为各类专业人才不可或缺的内在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写作已成为人们在社会上谋生就业的手段。在现代化的信息社会,人们的一切政治、经济、文化、生产活动等都离不开写作。写作成果是属于全社会、全人类的,写作成品作为科学研究的“结晶”,知识信息的“集结”,将更为普及,使用频率也将会更高。科学技术、文化教育越是发达便越重视写作。写作的兴旺会更有效地传播知识信息,提高全社会的生产、工作效率,有力地促进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的繁荣,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

思维在写作中居于核心地位。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思维是反映客观现实的能动过程,它既能反映客观世界,又能动地反作用于客观世界。思维是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文章是思维的结晶,决定一个人写作素质的关键,就在于其思维能力。人的智力包括观察能力、阅读能力、鉴赏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等,而这些智力发展的高低强弱均直接依赖于思维能力,同时又影响着、推动着思维能力的发展。思维能力在诸种智力因素中始终居于核心地位。思维贯穿于写作的整个过程,并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写作活动的基本规律,从写作学界“生活→思维→文章”、“物→意→文”、“意化→内化→物化”、“写作发现→构思→表达”等表述中,都表明了是思维活动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贯穿写作过程的始终。思维过程是写作主体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对信息的原材料进行改造加工的过程。大脑就像一个加工厂,通过思维系统这个机器,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制造出新的产品。任何作品都是客观事物在作者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从客观事物到一篇文章,中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这就是作者头脑中对客观事物进行加工时的思维活动。聚材取事、命题炼意、谋篇布局、定体选技、措辞造句等,都有思维活动。思维贯穿整个写作过程,没有思维活动,就没有写作活动;没有思维的深度,就没有写作的深度;没有思维的成果,就没有写作的成果。思维是写作的一个根本源头,只有善于思索,才能善于写作。

思维创新是写作的本质特征。思维创新,即高级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是指能产生新的思维成果,具有崭新内容的思维。它是对“信息”进行不同加工、组合、演变升华的结果。思维创新就在于要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悟出新道理,提出新见解,立意新颖,思想深刻,写出独特处,给人以新鲜感。思维创新是写作进步的灵魂,是写作兴旺发达的动力。当今世界日新月异,每时每刻都有新事物出现。改革发展生机蓬勃,国际风云变幻多端,形势发展很快、变化很大,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也层出不穷。时代大变革,格局大变动,利益大调整,事业大发展。客观事物是错综复杂、千姿百态的,反映到思维创新上也是千变万化的。思维创新反映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要求,思维创新是决定文章价值的关键。写作实践活动在不断发展,千变万化,只有思维创新才能适应读者的实际需要。写作的活动过程,已不再是对客观世界机械式的定型加工过程,写作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思维创新。写作是开启思维创新的钥匙。写作,作为人所特有的一种行为活动,不仅只是记录思维成果,而且诱发创造性思维,造就创新人才。提高写作主体的思维创新能力,要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成功的写作,就是一种创新,是写作主体思维创新能力的标志。写作主体的思维创新,往往能产生想别人所未想,见别人所未见,做别人所未做,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发现问题,冲破旧的模式,建立起新的模式。这就需要开动脑筋,对现实中的疑惑进行深入思考,力求把零散的东西变为系统的,孤立的东西变为相互联系的,粗浅的东西变为精深的,感性的东西变为理性的;把书本上别人的东西经过思考消化,变为自己的;把书本上死的知识经过思考消化变为活的,为我所用。要敢于拿起批判的武器,在思考中发现新的问题,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努力形成新的观点。这样才能提高思维的准确性、逻辑性、深刻性。写作是科学、是艺术,而思维创新在写作中起着决定的作用,贯穿写作过程的始终,决定着写作的本质属性。

写作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写作是术科、是技能。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也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认识社会,取得第一手的写作材料,并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写作能力只有通过写作实践才能获得,写作理论知识和他人的写作经验只有通过自己的写作实践才能转化为自身实实在在的能力。要“知”“行”合一,学以致用。通过写作理论的指导,利用写作知识的积累,通过写作实践这一媒介、桥梁,将写作理论、写作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写作能力。古人讲“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写作是术科、是技能,具有突出的术性、技能特征。“物——感——思——文(意化、内化、物化)”,写作行为的纵向推进,如同经线;写作主体、写作客体、写作受体、写作载体、写作成因的横向综合,如同纬线;采集、运思、表述、评改四道环节,写作能力的程序操作,如同织梭。写作主体通过织梭,就能将经线、纬线巧妙地编织成作品。写作以能力为本位,以用为目的。

写作要科学地进行实践。写作成品是在各种社会实践中产生、使用和发展的,是用来处理社会实践中各种具体事务的,写作动脑动手的能力来自实际写作锻炼,只有与相关的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科学地进行写作实践,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掌握和提高写作能力的根本途径是写作科学实践。就像学游泳一样,只有虚心认真地学习,亲身到水中反复练习,才能掌握吸气换气和划水的规律,才能逐步走入水中的自由王国。不敢下水的人是永远学不会游泳的。只看书本上的理论,不下水实践的人,也只能望洋兴叹。通过写作实践把写作理论知识转化为写作能力,并在写作实践中勇于探索,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使自己主导的写作实践成为正确的而不是盲目的实践。要科学地进行写作实践,增强自觉性,克服盲目性,减少随意性。写作有其内在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文有定则”、“写作有要道”、“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写作规律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自然状态的客观存在,是“定则”、是“要道”、是“规矩”,是写作实践活动的主宰,应当被写作活动遵循体现。写作按规律进行事半功倍,违背规律则事倍而功半,甚至劳而无功。“文无定法”、“作文无秘诀”,写作方法是写作实践活动的手段,具有独特的个性,可以取舍、自由挑选运用。

用思维创新引领写作科学实践。一是要思想认识到位。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维支配行动。要解放思想,把发展变化与变革的意识融于思维创新,强化主观能动性,勇于突破自我,善于重塑自我,勤于发展自我。在思想上要把思维创新作为写作的灵魂,作为写作的动力,将思维创新变为写作的自觉行动。二是要心理操作思考到位。思维创新是一座挖掘不尽的能力宝库,是写作潜能的内核。韩愈说“行成于思”,孔子提倡“再思”。做事取得成功是由于多思考。古人讲“三思而后行”,用兵之道,在于谋定而后动。这很值得思维创新借鉴。多想出智慧,思则得之,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要多谋善断,思维创新既要考虑得周密,又要善于作出决定。只有努力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形成自觉思考的良好风气,思维创新的能力才能增强。为什么相似的写作条件,相当的智力状况,有的人笔下生花,写出的文章出类拔萃,而有的人写出的东西却平淡无奇,没有特色?究其原因,决定写作成败的关键因素是是否思考到位,是否能熟练成功地掌握运用创造性思维。三是思维创新引领到位。思维创新引领写作过程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写作是由采集、构思、表达、修改组成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思维的引领。采集中的观察、体验、调查、摘录等,无不由思维创新引领。构思中主题的确立、材料的取舍、框架的设计、表达规模、角度及技巧的运用等,更是由思维创新引领。表达是对构思成果的物态化、定型化,是进一步深化、精细化,还是由思维创新引领。修改是对构制成的成品进行主题的审视、结构的调整、词句的润饰等,也离不开思维创新的引领。整个写作过程,从始至终都由创新思维引领。思维创新是进行写作的纲,一纲举则万目张,用思维创新引领写作科学实践,不仅使头绪纷繁的写作内容条理分明,也使笔下生花异彩纷呈。

谈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篇6

【关键词】高中英语 写作教学 思维

引言

随着英语教学的多元化发展,写作教学的实效性也逐渐得到重视。不管是口头作文还是书面写作,都离不开脉络清晰的思维意识。科学的思维训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同时我们在融入思维训练的过程中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其本身的主观能动性。

一、高中英语写作思维能力发展现状

1.文章内容不够丰富。高中英语学生写作过程中,普遍存在内容空洞现象,泛泛而谈。通常在英语学习中,我们习惯让学生接触语言基础训练,忽视了学生主观行为上想象力的发挥。而实际上,英语写作必需要建立在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否则很难写出优秀的作文。

2.文与题揣测不到位。英语写作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就是审题,只有筛选出关键信息才能保证完成写作。目前,部分高中生在英语写作的过程中,会出现文章与题目不符,甚至跑题现象。究其原因,是思维意识不够清晰所导致的,学生不能够对题干内容有效筛选,理解与分析问题的能力薄弱。从历年高考卷中可以看得出,作文题目越来越开放,这就更需要我们加强对学生英语写作思维意识能力的培养。

3.文章结构缺乏严密性。结构相当于一篇文章的骨干,只有保证严密性才能达到预期的成文效果。然而,不少学生在英语写作的时候跳跃性比较强,缺乏整体的严密性。可以说,这就是创造性思维能力薄弱的一种体现。如果学生思维缜密,全局意识强烈,就能很好的处理段落之间的关系。反之,则不然。

二、高中英语写作思维能力培养

1.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针对思维创造力,最行之有效的方式大概就是头脑风暴。具体是借助小组合作的形式,激发学生之间的竞争力,进而推动学生创造思维发展。然而,我们该怎样灵活的将思维训练融入到英语写作的过程中呢?最关键的还是要通过两人合作作文。

普通高中都开始肯定并尝试两人写作这种教学手段。两人写作即在两个人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一篇英语作文。而一般来说,写作具有很强的独立性,所以作为教师真正组织起来还具有一定的难度。理论上,我们可以将班级整体分为两人一组。由教师抛出写作题目,再由1号成员开始第一段写作,然后交由2号成员续写。这之间,要保证文章的紧密性,如此往复完成一篇英语作文的写作。这种写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的作文独立性,在培养学生整体严密性的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想象思维。

2.建立思维导图培养学生逻辑能力。在高中学生群体中,思维导图是相对比较受欢迎的一种训练模式。通过建立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审题,尤其是开放性的英语话题作文。可以在思维引导下,顺利推导出一个符合题意的写作主题,进而完成英语作文。举例来说,在一篇题为“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的高考卷中,我们就可以向学生板书展示题目所要求的内容、题目的关键词汇以及我们所联想到的东西。通过这样的系统分析,学生就很容易发现文章的主次,从而避免文与题不符的现象发生。再者,我们可以画一个三角,引导学生明确文章整体结构,方便下手写作。又或者,可以是一个四方形,罗列出哪些内容是不可以忽视掉的。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在写作的同时,借助导图时刻紧扣主题,保证英语作文的整体性与系统性。

3.培养良好阅读习惯,发展英语写作思维。古文“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之中就蕴含了阅读对思维意识的促进作用。积极有效的阅读能够发展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还有利于条理清晰的逻辑形成。因此,我们在高中英语写作训练的过程中,可以通过阅读来提升学生的整体作文水平。首先来说,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课外阅读,以此来拓宽英语视野,帮助学生形成井井有条的思维逻辑。同时,阅读理解也是提高英语写作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有利于条理化思维发展。最后,长期积累性阅读能够奠定一定的词汇基础,更能使学生熟练掌握英语行文结构,进而更好地完成英语写作。

4.避免中式英语写作,适应英式思维。像“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这样的中式英语在高中书面作文中还是比较常见的,这是中外语言思维的差异。虽然具有一定的娱乐性,但是这种表达形式是不严谨的,也是错误的。学生长期习惯中式语言思维,自然会影响英语写作能力。所以,及时纠正学生的语言习惯,是相当有必要的,尤其是在高中英语写作的过程中。

三、结语

写作作为英语学习中的一个重要方向,体现着一个学生整体的英语综合素质。重视英语思维训练,是发展写作水平的关键。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离不开师生之间的共同努力与有效配合。关于思维训练的有效措施,还需要更多专家学者做出深入探究,为高中英语写作撑起一片崭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凌茜,潘存禄.浅析词块理论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J].疯狂英语(教师版),2013(03).

[2]黄金香.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认知策略[J].广西教育,2011(20).

[3]许俊.利用图式理论进行英语写作教学的探索[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02).

写作教学中的创新思维 篇7

关键词:小学生,写作能力,作文教学

在小学生中有个普遍现象, 一提到作文, 很多人都有畏难情绪。正如一首打油诗所说:“提起作文直摇头, 看见题目皱眉头, 打开本子咬笔头, 想了半天没开头。”对此, 很多老师常常抱怨学生阅历浅、对作文没兴趣, 而没有认真分析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 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不是存在问题, 有没有把学生的写作兴趣真正调动起来。

从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来看, 笔者认为, 要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必须打破传统思维, 创新教学方法, 在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上做文章。

一、打破传统思维, 提倡情感自由表达

在以往的小学作文课上, 我们习惯了教师拟定作文题目、作文文体, 在学生写作时给出许许多多的条条框框, 限制了学生情感的自由表达。这样一来, 很多学生对作文抱着敷衍了事的态度, 许多学生参考甚至抄袭一些范文来应付老师, 从而导致作文千篇一律、人云亦云的现象未能得到有效遏制。

从近几年的高考作文我们可以看到, 出题组对题目、文体的限制越来越少, 学生的情感得到了自由表达, “赤兔马之死”、“戍妇歌”等经典之作得以不断涌现。

小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 作为语文老师, 我们必须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势, 摒弃陈旧的作文模式, 打破条条框框, 淡化作文命题和文体限制, 提倡情感自由表达。教师在作文教学中, 要鼓励学生自由发挥, 不要严格拘泥于什么题目、什么文体、什么写作章法, 只要学生能把自己的亲身所见和内心所想生动、完整地写下来, 就是一篇好作文, 就值得肯定和表扬。

二、创新教学方法, 提高作文教学质量

《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明确指出“目前那种封闭的、僵化的‘教师讲—学生做’的作文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笔者认为, 要提高作文教学质量, 必须在创新作文教学方法上下功夫。

1、加强日常引导, 丰富学生写作知识

小学生生活阅历浅, 所见有限, 作文素材积累不够, 很多人在写作文时常有“无米之炊”的苦恼。为解决这个问题, 我经常组织读书读报活动, 将一些好的语句和段落在课堂进行朗读, 并引导学生分析精彩之处。同是, 我大力提倡学生进行有益的课外阅读和摘抄, 让同学们轮流将自己读到的名言名句、精彩段落在语文课上朗读, 与同学们共同欣赏。这样, 不仅督促学生坚持进行课外阅读, 而且丰富了全班同学的写作知识, 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 较好地解决了学生写作时“无米之炊”的苦恼。

2、了解学生情况, 做好写作课前准备

有些教师, 仍然停留在教师出题、学生按题写作的既有写作模式, 在写作课前准备不充分, 导致教学质量不高。

例如, 一位教师在作文课上要求学生写一篇《我最喜爱的一次文艺活动》命题作文, 很多学生抓耳挠腮、迟迟无从下手, 了解情况后得知大部分学生根本没参加过什么文艺活动, 因此也就无从下笔了。课后该教师精心准备, 组织全班同学进行了一次精彩的文艺活动, 活动结束后, 教师要求学生重新以《我最喜爱的一次文艺活动》写一篇作文, 学生们很快就把作文交上来了, 而且很多学生作文描写很生动、思想活动很丰富, 作文的质量非常高。

前后两次作文课取得的效果之所以截然不同充分说明, 只有了解学生实际情况, 提前做好写作的准备工作, 才能保证作文教学效果。

3、运用CAI软件, 提高作文教学质量

CAI辅助教学, 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热点。CAI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个人化学习环境, 它的使用能有效地缩短学习时间、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实现最优化的教学目标。因此, 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 我非常注重CAI的应用。

例如, 在进行描写动物的作文指导课上, 伴随着优美的旋律一些活泼可爱的小动物:小狗、小猫、小鸡、小鸟等逐个出现, 通过屏幕上小动物不同部位的颜色闪烁,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帮助他们找到观察的顺序和重点, 并进行引导提问:“同学们, 看到这么多动物明星, 你愿意和谁交朋友呢?你为什么喜欢它呢”。经过这样的作文思路指导, 一名同学在描写啄木鸟的文章中这样写道:“它头上戴着一个红红的冠子, 长着一双黑溜溜的大眼睛, 用它那又长又尖的嘴巴, 不断地伸到树缝里, 准确无误地捕捉虫子, 有趣极了。”学生对于小动物描写的准确到位, 应该归功于CAI的精彩运用。

三、学会尊重欣赏,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作为教师, 我们会不自觉地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学生的作文, 总认为他们写出的作文幼稚、琐碎、不够典型。这样一来, 学生就会对自己的情感和生活的价值产生怀疑, 不敢写自己的普通的生活和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而是去编造生活、抄袭别人, 时间一长也就失去了对写作的兴趣。因此, 我们要认同学生对生活的认识理解, 尊重理解他们情感体验。

每一篇作文都是学生的辛苦劳动成果, 我们要认真用心去读, 对学生的作文要用心去发现作文中的闪光点。在作文评讲课上, 我经常让学生朗读自己作文中最满意的句段, 并阐述满意的理由, 让全班同学欣赏。另外, 在班内的墙报开辟优秀习作专栏, 将学生的优秀习作及时张贴, 让本班的师生阅读、欣赏, 使学生享受到写作的快乐和被欣赏的满足感, 从而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写作教学中的创新思维 篇8

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作文教学时,首先要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善于观察的人。教师可以根据作文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安排一些简单的描写,让学生通过这样的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在引导学生提高观察能力时,可以选择学生身边人的一言一行、 现实生活中大自然的一草一木等,学生们在这些观察训练当中虽然文字表达不多,但学生却进行了认真的观察,同时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另外,在我们平日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积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把课堂教学活动打造成为开拓学生新思路的教育主阵地。语文学科不同与其他学科,每名学生对每一篇文章的理解都各不相同,因为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与思想观念不同,所以其艺术视角也各不相同,呈现多样化。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把这种不尽相同的审美观念作为学生写作思维的个性化加以训练,这种写作思维与数理学科的思维完全不同,写作思维因其学科特点,具有多样性,对于同一件事,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观点与看法,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中应该引导并且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审美观念。例如我们每年的高考、中考满分作文当中,学生都是从一个标新立异的视角去思考,作文中可能没有华丽的语言,但处处体现着作者的写作个性与创新能力。例如,在高考满分作文《车站一瞥》中,作者在文中描述了这样一个简单的社会现实场景: 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人,佝偻着身躯,艰难地向前行走; 一个衣着华丽的女人; 一个年轻人; 一个身穿西装的人; 一位朴实的农民工人; 还有一个旁观者“我”,这样简单而又普通的六个人就构成了车站的一幕。文章通过对这个小场景的描写告诉人们: 现实生活中一个小小的角落,实质就是一个大的社会,而这一幕中所出现的每个人都在社会现实的舞台上表演着自己的角色,而简单的几个场景的描写就把文章中人物心灵的美与丑暴露在众人的眼前。文章中所描绘的这个场景中,只有那位“农民工”的表现让人敬佩,只有他是最善良、最可敬的。这样的作文辩证而客观的阐述了现实生活中的“好”与“恶”。特别是在我们的国家大力提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今天,这篇文章中所描述的这个令人深思的场景对读者具有很大的现实教育意义。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在讲评这篇作文时,一定要以社会发展的现实为背景,以国家所大力倡导的荣辱观为方向, 有效引导学生用心去体味这篇文章写作思维个性的宝贵之处所在。再比如我国伟大的诗人杜甫的《蜀相》,作品中历史上著名的人物诸葛亮是“两朝开济老臣心”“出身未捷身先死”,作品中诸葛亮那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已为后人所敬仰。因此对于诸葛亮的形象已经在学生心目中定格。 因此,教师在教学这篇文章时,可以引导学生大胆质疑,突破学生的定向思维,从不同的角度对史实提出自己独特的看法。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集体讨论之后,可以适时提出这样的结论让学生探讨: 蜀国是否由于诸葛亮的事必躬亲,致使蜀国后主刘禅不理朝政,昏庸无能。通过学生的探讨,引出蜀汉王室灭亡的原因,刘禅作为蜀汉的国君对于国家的灭亡固然应负责任,但诸葛亮的万事包办、事必躬亲最终导致了国君的昏庸无能,因此对于国家的灭亡他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通过这一结论,引导学生进一步回归到现实生活中来,现在很多学生比较懒惰,学生个人的生活自理能力也比较差,而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正是家长对子女的溺爱、惯纵所致,家长对学生的“万事包办”,导致了学生自理能力差。通过这们的讨论,学生们纷纷意识到了自身发展的缺失,都认识到了要自立自强,再也不能事事让父母操心了。至此,语文课堂气氛得到了活跃,学生们的思维也得到了很好的训练。

教师引导学生养成记日记、写周记等写作习惯都是学生很好的练习写作的方法,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随时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记录下来。作文是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学生的作文水平不是我们老师在教学中讲出来的,作文水平的提高是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之中发自内心写出来、练出来的。我们在教学活动设计时,可针对学生的练习内容引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从作文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努力提高写作水平。现阶段的学生在写作上存在很多问题,首先表现突出的问题就是学生在作文的内容和思想上不能正确把握,学生的作文普遍对人生与社会明显缺乏理性的思考,作文中学生的观点陈旧、总是喜欢引用别人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与观点,很多时候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在文体上大部分学生只选用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文体,写作的结构通常也只有总分总式的三段结构, 这样的作文很难给读者好的评价,这样的作文给读者的感受是作文的主旨过于浅显,作文语言表不达意、内容贫乏。现实生活中学生对所有的社会现象都有自己的认识与独到的见解,作者的观点比较新颖,在作文文体的选择上除了采用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还会涉及到诗歌、故事、寓言等, 学生的作文视角要力求新颖而独特,在写作中作者应该采取多种表达方式,这样的作文才能给读者主旨深刻的感受,而且文章的写作内容充实,能够引起读者内心的共鸣。比如,湖南高考作文题“诗意地生活”,这个作文题目的最终意义,就在于呼唤现代社会生活中渐渐远离人们视野与内心感受的那种“诗意”般的生活。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生活本身就是一首诗。 生活中每一个朝阳升起的清晨,每一个彩霞满天的黄昏,这些生活中每天都可以见到的景色,又有谁会在意它所萌发出的那种醉人的诗意! 因此, 教师要教育学生时刻关注我们的现实生活,哪怕我们是在喧嚣的闹市中行走,哪怕我们是在不息的人流中穿梭,生活的苦与乐、悲与喜都是我们关注的,这也将会成人我们人生中的财富,成为我们写作的素材。如果我们的写作只是脱离实际生活的空想,那么无论如何我们也找不到真正属于我们内心的诗意生活。

我们的学生都有清澈而透明的心灵,他们对世界的认知是至纯至真的,同时也是最富有诗意的。他们的生活中充分展露着那种执著和烂漫, 他们在写作时能很好地把自己对待事物的独特见解写到文章中去,这样的一种源自生活的写作又怎么能不算是一种诗意呢? 所以,教师在作文训练的过程中对于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要大胆肯定,积极鼓励。作为教师,我们不应该总是抱怨学生的作文水平,要在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以真实的感受用心去写作,让作文的形式与内容完美结合,如果我们做到了这点,学生的作文才会更具新意。

谈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篇9

随着英语教学的多元化发展,写作教学的实效性也逐渐得到重视。不管是口头作文还是书面写作,都离不开脉络清晰的思维意识。科学的思维训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同时我们在融入思维训练的过程中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其本身的主观能动性。

一、高中英语写作思维能力发展现状

1. 文章内容不够丰富。

高中英语学生写作过程中,普遍存在内容空洞现象,泛泛而谈。通常在英语学习中,我们习惯让学生接触语言基础训练,忽视了学生主观行为上想象力的发挥。而实际上,英语写作必需要建立在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否则很难写出优秀的作文。

2. 文与题揣测不到位。

英语写作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就是审题,只有筛选出关键信息才能保证完成写作。目前,部分高中生在英语写作的过程中,会出现文章与题目不符,甚至跑题现象。究其原因,是思维意识不够清晰所导致的,学生不能够对题干内容有效筛选,理解与分析问题的能力薄弱。从历年高考卷中可以看得出,作文题目越来越开放,这就更需要我们加强对学生英语写作思维意识能力的培养。

3. 文章结构缺乏严密性。

结构相当于一篇文章的骨干,只有保证严密性才能达到预期的成文效果。然而,不少学生在英语写作的时候跳跃性比较强,缺乏整体的严密性。可以说,这就是创造性思维能力薄弱的一种体现。如果学生思维缜密,全局意识强烈,就能很好的处理段落之间的关系。反之,则不然。

二、高中英语写作思维能力培养

1. 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针对思维创造力,最行之有效的方式大概就是头脑风暴。具体是借助小组合作的形式,激发学生之间的竞争力,进而推动学生创造思维发展。然而,我们该怎样灵活的将思维训练融入到英语写作的过程中呢?最关键的还是要通过两人合作作文。

普通高中都开始肯定并尝试两人写作这种教学手段。两人写作即在两个人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一篇英语作文。而一般来说,写作具有很强的独立性,所以作为教师真正组织起来还具有一定的难度。理论上,我们可以将班级整体分为两人一组。由教师抛出写作题目,再由1号成员开始第一段写作,然后交由2号成员续写。这之间,要保证文章的紧密性,如此往复完成一篇英语作文的写作。这种写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的作文独立性,在培养学生整体严密性的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想象思维。

2. 建立思维导图培养学生逻辑能力。

在高中学生群体中,思维导图是相对比较受欢迎的一种训练模式。通过建立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审题,尤其是开放性的英语话题作文。可以在思维引导下,顺利推导出一个符合题意的写作主题,进而完成英语作文。举例来说,在一篇题为“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的高考卷中,我们就可以向学生板书展示题目所要求的内容、题目的关键词汇以及我们所联想到的东西。通过这样的系统分析,学生就很容易发现文章的主次,从而避免文与题不符的现象发生。再者,我们可以画一个三角,引导学生明确文章整体结构,方便下手写作。又或者,可以是一个四方形,罗列出哪些内容是不可以忽视掉的。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在写作的同时,借助导图时刻紧扣主题,保证英语作文的整体性与系统性。

3. 培养良好阅读习惯,发展英语写作思维。

古文“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之中就蕴含了阅读对思维意识的促进作用。积极有效的阅读能够发展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还有利于条理清晰的逻辑形成。因此,我们在高中英语写作训练的过程中,可以通过阅读来提升学生的整体作文水平。首先来说,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课外阅读,以此来拓宽英语视野,帮助学生形成井井有条的思维逻辑。同时,阅读理解也是提高英语写作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有利于条理化思维发展。最后,长期积累性阅读能够奠定一定的词汇基础,更能使学生熟练掌握英语行文结构,进而更好地完成英语写作。

4. 避免中式英语写作,适应英式思维。

像“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这样的中式英语在高中书面作文中还是比较常见的,这是中外语言思维的差异。虽然具有一定的娱乐性,但是这种表达形式是不严谨的,也是错误的。学生长期习惯中式语言思维,自然会影响英语写作能力。所以,及时纠正学生的语言习惯,是相当有必要的,尤其是在高中英语写作的过程中。

三、结语

写作作为英语学习中的一个重要方向,体现着一个学生整体的英语综合素质。重视英语思维训练,是发展写作水平的关键。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离不开师生之间的共同努力与有效配合。关于思维训练的有效措施,还需要更多专家学者做出深入探究,为高中英语写作撑起一片崭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凌茜,潘存禄.浅析词块理论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J].疯狂英语(教师版),2013(03).

[2]黄金香.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认知策略[J].广西教育,2011(20).

[3]许俊.利用图式理论进行英语写作教学的探索[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02).

写作教学中的创新思维 篇10

现代教育科学研究表明,所谓启发式教学是指能指导、引导、启示、激发学生自觉地、积极地学习和思考及主动实践的教学。这种思想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原理和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摆正教与学的关系。新课程改革下,知识的传授少了,而学生情绪的调节及能力的培养多了,要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使其生动活泼地学习。写作课堂教学需要把握好教学内容的还原与建构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可将启发式教学法运用于对学生写作思维的训练中,从根本上扭转学生在写作中无米下锅的困境,走出空话套话的尴尬现状。

一、问题启发

启发式教学的主旨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兴趣,是写作的原动力。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要靠老师激发,发动学生写作的引擎,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引导,创设写作话题的情境,调动学生写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而提问启发式正是调动学生写作主动性的有效方法之一。它是根据写作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状态,精心设计一些富有启发价值的问题,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索,然后发现“为什么”,最终找到写作的思路。这样学生有东西可写,有写东西的欲望,由“要我写”转变为“我要写”。

如在对“静”这一话题的训练中,我提出了“同学们能在自己的头脑中构思出一幅怎样的画面?”的问题,有一个学生的回答是:静字由“青”和“争”组成。在一个静谧的夜晚,皎洁的月光洒在森林中。青草随风起舞,微风吹过,我站在丛丛的青草之中聆听大自然奏响的乐曲,似乎可以感觉到动植物在夏夜的联欢会,它们各自展现着自己的风采,争着闹着,想要把自己所有的才艺都展示给大家。这时便可以听到沙沙的树叶声,娓娓动听的蝉鸣声,栖息枝头鸟儿的浅啾声,以动衬静,带给人一种徜徉大自然的安怡感受。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找到了写作的思路:从这个字的结构入手,通过对组成部分的细致而深入的描摹,把握住了字的内涵,在头脑中构思出了充满诗意和韵味的画面。同时,也给他人一定的审美体验。

提问启发,既丰富了知识,又增长了智慧,有利于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展开想象,开发智力。“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陶行知语)。这样既避免了写作教学的平铺直叙,又使写作教学课堂波澜起伏。可以反问启发,“启”是关键,“发”是要害,合理的“启”可以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效。在调动学生思维时,适时运用反问启发,可使学生豁然开朗,柳暗花明。

二、事例启发

思维的发动方式有很多途径和渠道,我们要立足于课内,拓展到课外。教学中碰到学生特别感兴趣的话题,千万不要错过,这正是让他们练笔的大好机会。为实现写作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教材的内容,运用一定教具,如实物、电教设备等,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其中“举例”为发动思维的重要手段之一。因为学生身边处处是鲜活的思想教育的好素材,以此为切入点进行启发,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能收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学习《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学生在认识和了解了“套中人”别里科夫种种外部的套子和内在精神上的套子后,在无情嘲讽之后也对其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对此我因势利导地建议大家联系现实,现代社会中也有诸如此类的“套中人”吗?布置了《我眼中的现代“套中人”》、《时代不同,套子各异》、《套子的本质》、《套子之我见》等作文题目,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体验一抒为快。又如,学完《荷花淀》一文后,水生嫂这一人物形象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将这一单元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形象(祥林嫂、水生嫂、玛蒂尔德)作平行的对比,而后适时给他们布置任务,引导他们思考人物各自的性格发展和社会环境之间有何内在的联系。使他们在面对作文时有东西可写,能对生活中的点滴进行深入思考,能洞察社会现象并努力探求其本质,让他们认识到可以用到作文中的东西丰富多彩,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写作的积极性和创作的欲望。

三、联想启发

所谓联想是指由某一事物而想到另一事物,或由甲观念而想到乙观念的心理过程。它不仅是人们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心理条件,而且是情感、意志过程必不可少的心理因素。在写作教学中,可以通过各种联想发动学生思维,使学生借助奇特联想、类比联想、接近联想、对比联想和因果联想等联想手法进行归纳、演绎和类比推理,进而丰富知识,发展能力和提高思想认识。

如对“水”这一话题,学生从它的属性特点出发,进行正向和反向两方面的对比联想:“水既有纯净清新的一面,带给人们神清气爽的感觉;又有随波逐流的一面,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由此,让我领悟到在人生的道路上,无论你如何行走,都别忘了自己最初行走的姿势,别忘了做人必须坚守的本色。”这里学生由水的特点与人的某些特质相联系,由物及人,不仅拓展了思维,而且深化了话题的内涵。

又如对“思”的奇妙联想:“思”可以拆分成“田”和“心”,将它们反转过来,就可以想象成在心里有一片田地,里面栽种的花朵就是我们每天所经历的事。虽然在白天它可能不会开出思想的鲜花,但在夜晚你辗转难眠时,它会散发浓郁的幽香将你包裹,时间越久,香气越醇。想象使抽象的思维具有了神奇的魔力。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 缺少的只是对美的发现。我们要立足生活, 在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上下工夫, 指导学生写作时少一些灌输, 多一些感染, 少一些说教, 多一些陶冶;要引导学生做到“三真”———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把学生引入奇妙的大自然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 让学生的心灵与自然、社会“对话”, 培养其关注自然、关注社会的意识。

四、情境启发

在写作课堂教学中可有意识地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充分挖掘学生的情感因素,撞击学生的心灵深处,把某些抽象的、空洞的、晦涩难懂的原理、概念转化为一定的情境,运用各种手段营造适宜的氛围。也可以通过形象化语言描绘、探究性问题设置、具体教育活动的组织及电教手段的运用等创设最佳教学情境,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情境渗透到学生纯净的心扉,使学生易于接受,达到启发、感染的目的。

写作教学情境的创设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引起共鸣,启发学生思索,达到思想教育和思维训练的目的。情境的创设要紧紧围绕写作教学内容,切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合情合理,健康有益,不能只图“热闹”,制造一种虚假的繁荣,而违背写作教学的初衷。要让独一无二的心灵自由地表现出来,让思维灵动飞扬,写出个性。

用启发发动学生写作前思维的引擎,无疑是依据其思维和认知的特点的。每个学生都是一个贮满奇思妙想的巨大仓库,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尤其要明晓他们内在的思想和情感,采用多种启发形式,发动学生思维的引擎,引起他们强烈的写作欲望,让他们不再因思维僵滞对作文望而生畏。思维插上想象和联想的双翅,推陈出新,力求思想情感和形式、语言的精练互相吻合,逐渐接近文学艺术的神圣殿堂。

摘要:文章探讨如何通过思维训练摆脱学生无米下锅写空话套话的无奈困境等问题, 提出可以启发式教学方法为切入途径, 从问题启发、事例启发、联想启发、情景启发四方面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思维训练,写作教学

参考文献

写作教学中的创新思维 篇11

关键词: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思维训练;方法;对策

引言:高中阶段的写作训练要首先立足于学生思维、智力的发展水平,鉴于高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因为,教师要做的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实现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的引导以及提升。加强对于高中学生英语写作思维能力的训练,不仅可以满足新课改的教学要求,更可以提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最重要的是,可以实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的提升以及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升,由此可见,探讨加强学生高中学生英语写作思维训练的重要意义。

一、思维训练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一)响应新课改的要求

新课改背景下,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实现对于学生的各方面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提升,且要实现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的提升,针对于学生写作思维训练的开展恰好可以满足新课改的要求。思维训练的开展不仅可以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还可以提升学生针对于写作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的提升,针对于写作课堂教学,教师不再是一味地进行知识的灌输,而是指导学生独立进行创作,真正的实现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思维方法不但在高中生的英语写作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在学生以后的生活中也会产生很大影响。

(二)提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学环境下,受教学思想以及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影响,针对于课堂教学,教师常常是采用“填鸭式”教学法,这种一味灌输的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师的主体地位的提升,但是学生在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处于极其被动的状态,这样是极其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的,更别提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提升了。而在如今的思维训练教学模式下,这一问题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以及提升,教师通过对于学生思维能力训练的开展实现了学生主体地位的提升,同时也提升了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的提升,可谓一举多得。

二、加强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思维训练的具体方法

教学并不只是教师的教,也不只是学生的学,而是教师与学生双主体的互动过程。鉴于此,针对于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思维训练,教师应该从这两方面展开,实现教学中“教”与“学”的有效结合。

(一)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

若想实现课堂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果的改变以及提升,首先应该做的就是实现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让教师意识到思维训练在高中英语写作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同样也让教师意识到传统的教学环境下针对于高中英语写作课堂教训存在什么样的问题,进而实现教师教学观念的纠正,让教师摆脱传统的教学观念的束缚,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以及指导,提升学生针对于写作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

(二)聊天引导法

除了要更新教师的教训观念以外,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实现具体的教学方法的使用,进而實现学生的写作思维的训练。所谓的聊天引导法,主要指的是教师可以在教学内容开始之前先和学生们展开一段聊天或者是对话,进而缓解课堂教学气氛,改善课堂的教学氛围,同时还可以借助于这些对话实现学生写作思维的引导。例如,在讲解叙事内容的写作时,教师可以先提出这样几个问题“最近大家有没有什么特别开心的事情,或者是特别印象深刻的事情,讲出来分享一下”。这样大家会以极其轻松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就像平常聊天一样,一方面实现了学生对于过去的一些经历的回忆,进而为接下来的写作学习提供一定的素材,同时,这也实现了学生的思考能力的提升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多媒体导入教学法,情景设置教学法以及体验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模式的使用,进而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提升。

(三)思维习惯养成法

除了要改善教师的教学观念,丰富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外,还应该从学生的角度下手,实现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的培养以及提升,从学生自身出发,实现根本上的改变。而若想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提升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我们知道,高中阶段的作文与初中以及教学阶段的作文不同,不再是三言两语的描述就可以了,而是要具有一定的逻辑性,且针对于词汇的使用以及句子结构的使用也要具有一定的美感。传统的教学环境下,教师大都是直接给学生一片现成的作文让学生进行背诵,这样相当于直接将学生的思考能力扼杀在摇篮中,如今为了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提升,教师变主动为被动,针对于一批文作文的撰写,教师应该让学生先进行写作,无论结果的好坏,由教师进一步进行指导,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的养成,又可以让学生发现自己再写作方面的不足,进入实现学生作文水平的整体提升。

结语:写作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具有重要意义。英语写作教学,关键是对学生进行思维的训练,要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训练学生英语写作的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成绩,虽然传统的教学环境下针对于高中英语写作的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提升,但相信在本文相关的教学建议以及教学措施的帮助下,这些问题都能够迎刃而解,进而实现学生写作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提升。

参考文献

[1]于珊珊.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英语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2.

[2]赵小冬.谈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思维训练[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05(10).

[3]刘志琴.谈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思维训练[J].文教资料,2006(18).

写作教学中的创新思维 篇12

而在《歌曲写作》教学实践中, 我们的教学现状是:大多数同学的歌曲作品模仿迹象及程式化的创作手法严重, 以致造成了听了这首歌, 混同那首歌, 听到上一句, 料到下一句的现象, 严重违背了《歌曲写作》课程的教学目的。为了扭转这个局面, 在教学中, 我们应提倡歌曲创作中的发散思维, 提倡创新, 鼓励学生独辟蹊进, 写出不落俗套、独创一格的作品。

所谓发散式思维就是求异思维, 要求创作者拓宽思考面, 从常规的框框圈圈中跳出来, 敢于标新立异, 不按常规出牌, 不步前人之路, 寻求独具一格的创作方案。将发散式思维运用于《歌曲写作》课程教学中, 就是要求学生运用新鲜的音调, 不同的节奏, 全新的的手法来进行创作, 写出耳目一新的歌曲作品。发散式思维的运用范围很广, 在《歌曲写作》课程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

一、发散思维在主题句写作时的运用

歌曲的主题是乐曲的种子、乐曲的核心, 一般处于作品的句首, 以主题乐句的结构出现, 主题当中, 整首作品的情绪、风格、体裁等特征应鲜明地表现出来, 可以这样说, 它是乐曲发展和结构的基因。

主题句的写作离不开素材, 就好比建房子离不开砖瓦一样。如果千篇一律地重复使用某个素材作为歌曲的开始, 作品肯定就缺乏新意。例如很多苗族风格的歌曲主题, 都运用了“飞歌”的素材, 其特点是主和弦dol、mi、sol的分解进行以及风格强烈的降低mi音的运用。在创作中, 同学们只要是遇到了具有苗族特点的歌词基本上就会想到“飞歌”的素材, 或者贪图省力不去发现一些别的素材作为歌曲的主题, 人云亦云, 也不糅合新的手法, 那么创作出来的歌曲大都会似曾相识。

在教学中, 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素材方面的发散考虑, 进行主题句的创作。一方面, 挖掘一些用得相对较少的地方音乐素材写作歌曲的主题。例如雷雨声创作的歌曲《迎宾曲》就是用到了广东音乐“步步高”音调而获得成功;歌曲《珠穆朗玛》则采用藏族民歌的音调, 写出了一个韵味浓郁、简明深情的主题乐思, 并成功地发展成了一首颂扬圣洁灵魂的颂歌。另一方面, 重新组合几个素材写作歌曲主题, 这样可以获得较新的听觉效果, 也不容易出现雷同的主题。如施光南创作的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 作曲家以丰富多彩、融合南北民间音乐特点为一炉的风格来适应题材内容和情感表现的需要:歌曲的主题前半部分“我们的家乡”是梆子腔音调的使用, 主题后半部分“在希望的田野上”为广东音乐的婉约表现, 紧接主题后面发展的音调有山东、皖北民歌的淳朴, 北方民歌的粗犷, 以及南方戏曲的俏丽。整首歌曲的素材选择多样, 把数种风格不同的音调, 有机、完美地融汇在了一起, 给听众带来了全新的感觉。

二、发散思维在旋律写作时的运用

作为音乐艺术品种之一的歌曲, 旋律的重要性显而易见。歌曲中的旋律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富于艺术性的有机整体, 包括旋律线、节奏、调式风格、速度、音区等, 它是决定歌曲成败的至关重要因素。

(一) 旋律线

旋律线即音高线, 这种隐伏的、表现多样的线条, 以其音高的精心配置和相互关系所产生的内在动力不断推动着旋律的发展。旋律线从乐音横向进行的音程大小来看, 可以分为级进和跳进两种。从绝大多数歌曲旋律线的走向看, 大跳之后一般是反向进行, 且多以反向级进为主。我们一般认为, 跳进之后的反向进行可以形成力量的积蓄或和缓的环节, 是旋律线展开的动力之一, 并且可以带来美学意义上的平衡感。如果打破常规, 用发散思维的方式处理, 可以表现为旋律线跳进之后不级进解决, 仍然跳进前行, 带来某种独特的风格或有目的的使用。这种不同的处理, 在《歌曲写作》课程教学中, 我们应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不要总拘泥于一成不变的旋律走势, 跳出框架, 寻找不一样的旋律走向, 可获得全新的音调感觉。

(二) 节奏

旋律的各种表现力都是通过不同的节奏来体现的, 节奏是旋律的骨骼, 是旋律发展的内在动力。每个时期, 不同地方, 都会产生一些独特的节奏形式, 如华尔兹节奏, 探戈节奏, 伦巴节奏、迪斯科节奏, 还有我国维吾尔族的手鼓节奏、汉族的秧歌节奏等, 都极具代表性, 广为流传。但是, 这些节奏只能是我们写作初期模仿的素材, 不能成为我们写作的全部。历史在前进, 时代在发展, 不能总是停留在一些老的节奏形式上, 应该不断创作出新的节奏来适应时代的发展, 满足大众的需要,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运用发散思维。

在《歌曲写作》课程教学中, 我们分析的歌曲的乐句节奏一般是前紧后松的方整性处理, 这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创作老套路, 但如果能够跳出这个框架, 乐句的节奏不按照这样处理, 就会产生一定新鲜感。将发散思维运用到节奏的安排, 乐句的节奏适当地处理成前松后紧, 可以逐渐打破这种方整感, 显得别出心裁。

(三) 调式风格

调式, 是人类在长期音乐实践中很早就创立的、并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形成的一种能藉以将所有乐音统一联合起来表达情感内容的重要表现手段。在很大程度上, 调式与音乐的时代性、民族性、地区性相关。同时, 音乐的体裁、性格、气质也常常与调式相关联。

在我们的《歌曲写作》课程教学中, 一般使用的是单纯的大、小调式以及单纯的民族五声、六声、七声调式。在调式风格的把握上, 我们做得相对明确, 经常是某种单一的、纯粹的调式类型贯穿始终。发散思维运用到调式风格的处理上, 可以结合不同地域调式的风格特点, 综合放到某一首歌曲作品的创作中, 体现风格的多样性。如在分析作品时, 我们可以看到有一些歌曲调式风格上存在着这样的特点:在适应大的中国气派、中国风格要求的前提下, 在尊重本民族的音乐思维方法、音乐语言基本规律的基础上, 在注意继承民族音乐传统的同时, 注重从外来的音乐文化中汲取营养, 以丰富音乐语言和创作手法。这类歌曲调式风

浅谈莫扎特女高音音乐会咏叹调《我去向何方》

(k.583) 在声乐演唱与教学中的应用

鄢志莉 (安康学院艺术系陕西安康725000)

摘要:本文通过对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Vado, ma dove《我去向何方》的分析与研究, 旨在演唱中进一步准确的诠释作品。

关键词:莫扎特;女高音音乐会咏叹调;我去向何方

基金项目:安康学院高层次人才科研专项研究项目“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研究” (项目编号AYQDRW201009)

沃尔夫冈·阿妈多伊斯·莫扎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年) 是欧洲最伟大的古典主义音乐作曲家之一。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共写了大量的音乐作品, 体裁形式几乎涉及到各个领域。其中包括22部歌剧、41部交响乐、50余部协奏曲以及奏鸣曲、宗教音乐和歌曲等作品。因此, 当人们提起莫扎特的时候, 多数想起的是他的歌剧作品而对于声乐作品除歌剧之外的如宗教性声乐作品、艺术歌曲以及他为数相当的54首“音乐会咏叹调”却很少提及。莫扎特在创作这些作品的时候并没有使用“音乐会咏叹调”这一名称, “音乐会咏叹调”一词是今人提出并使用的。

莫扎特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共创作了54首音乐会咏叹调, 其中包括36首女高音曲目、9首男高音曲目、8首男低音曲目和1首女低音曲目。

一、创作背景

《我去向何方》是莫扎特在1789年为Louise Villeneuve创作的三首咏叹调中的第三首。这位女高音的声音极其漂亮, 声音穿透力、乐感、音乐表现力都很强。此曲原打算作为Martin Y

格上具有“双重性”, 既有中国民族调式的旋律特点, 又包含了大、小调式的思维, 我们可以将其定义为“宽泛型的民族风格类别”。这个类别的创作歌曲包括《少年, 少年, 祖国的春天》《我和我的祖国》《共和国之恋》等。其中的《少年, 少年, 祖国的春天》是构筑在自然大调的框架上, 但是又暗含了民族调式的的旋律特点, 整首歌曲清新健美、生机勃发, 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 体现了进行曲风格特点, 是一首优秀的少儿歌曲。

在歌曲写作过程中, 我们应鼓励学生打破传统调式手法, 运用发散式思维进行调式风格的布局, 进一步拓宽我们对调式风格的整体把握。

三、发散思维在布局结构时的运用

歌曲是按照一定的组织原则连接起来的。结构方法随着作曲技能的发展, 变得越来越丰富。从简单的一段体、两段体、三段体到复杂的复二部、复三部、回旋曲、变奏曲等都是标新立异的结果。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可以要求学生运用发散思维, 把作品的结构处理得新颖一些。

学生在写作歌曲时很多都是词曲同步的处理, 即一句词谱成一句曲, 用多了自然显得单调而毫无新意。教师应要求学生打破这种单一的局面, 形成词曲不同步的对应, 如两句歌词对应一句旋律或者两句旋律对应一句歌词, 多种结构形式交织在一起, 定能取得不同凡响的效果。

而在乐段内部乐句的结构关系上, 学生总是脱离不了“起承转合”与“复乐段”来组织歌曲, 习惯于写作四句体的方整乐段Soler (西班牙作曲家) 的喜剧《IL Burbero di Buon Cuore》 (《好心的粗暴人》) 中的插曲。其内容主要表达了一位年轻女子在恋爱中所表现出的一种困惑和自我怜悯的心绪。

二、曲式结构分析

复二部曲式, 曲式结构图如下:

这首作品是一个复二部曲式, 由A和B两部分组成。

A部分 (1——37小节) 4/4拍, Allegro, 由三个乐段构成, 分别为a、a1、和b。a段 (1——16小节) , bE大调, 和声进行较平稳, 主要以T、D两个和弦为主。a1段 (16——30小节) 是a段的变化再现, 并且在和声和调式调性上都出现了更为丰富的变化, 调性由bB大调——bE大调——bB大调。b段 (31——37小节) , bB大调。

B部分 (38——82小节) , 3/4拍, Andante, 由两个乐段构成, 分别为c和d。c段 (38——55小节) , 调性由bE——bB, 和声进行相对平稳, 在第53小节处转到了bB大调上, 之后进入d段。d段 (56——82小节) , bE大调。

三、在演唱与教学中的应用

莫扎特的声乐作品要求有良好的呼吸支持、流畅连贯的声

结构。如何打破这种方整性, 构成非方整带来的新意, 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在依词谱曲时, 加入衬词、重复歌词等手法, 这样增加了乐句的数量, 扩大了乐段的规模, 消除了呆板感。

在《歌曲写作》课程教学中, 我们提倡学生运用发散式思维, 就要求他们不把注意力停留在陈曲滥调、清规戒律上, 要开拓思路, 活跃思维, 多出新音调、新节奏、新方法, 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实现《歌曲写作》课程的教学目的。当然, 前人的创作经验、方法不是将之丢弃, 而是要合理利用, 用出自己的特色。一首歌曲只要在音调、节奏、结构等某一方面有所创新, 就获得了成功的一半。歌曲写作贵在创新, 只有写出与众不同、独创一格的作品, 才真正具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杨瑞庆.歌曲创作90题[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0.

[2]尤静波.流行歌曲写作[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9.

[3]陈国权.歌曲写作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4]方智诺.歌曲分析与写作[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上一篇:电力线信道噪声下一篇:强鲁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