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思维

2024-08-21

写作思维(共12篇)

写作思维 篇1

摘要:对写作思维的研究一直没有一种系统而清晰的理论体系, 这是由于写作思维的抽象性与快速性, 人们对写作思维一直无法提出一种可操作性的模型, 没有达到对它本质的了解。四川师范大学教授马正平在写作思维研究中提出了“赋形思维”理论, 解决了写作思维的可操作性、模型化难题。

关键词:写作思维,意向性,本质直观,重复,对比

唐纳德·麦奎德与罗伯特·阿特温在《写作中的思维训练》序言中说道:“我们想把文章写得文字流畅, 内容富有启发性, 所面临的大部分问题不是怎么思考、怎么写作, 而是怎么掌握这两种活动间的不断的相互作用”。这就说明写作思维不是一个可供人任意解剖的静态对象。思维是一个活动的状态, 而写作一方面要把人的思维的成果表达出来, 另一个方面, 写作的同时又是高速思维的过程, 它是一个活生生地存在着的动态的过程。如何把握这种动态写作思维的本质?如何达到写作思维的可操作性认识?这对于无数研究者来说, 一直是一个难题。

一、圣坛之上的写作思维研究

(一) 古代文论对写作思维的研究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对写作思维有这样的描述:“文之思也, 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 思接千载;悄焉动容, 视通万里”, “吟咏之间, 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 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文之思”与“神”、“虑”、“视”不可分割, “珠玉之声”之吐也只在“吟咏之间”, “眉睫之前”。其内核即写作是神思的结果, 神思又是瞬间感悟的迸发。刘勰自觉感受到了写作与思维的内在相关性, 但对这种相关性, 他更多的是一种独白式的体悟, 而缺乏对写作思维特征的逻辑描述。因而也就难以阐释清楚写作思维的内在原理和规律。

而没有对写作思维一般的规律性认识, 写作中的思维运作就还是不能达到可操作性。刘勰之后, 陆机、钟嵘等对此也都有研究, 但都没有大的突破, 仍然停留在写作与思维的感悟式描述上。所以写作思维从古代开始就一直高居于圣坛之上, 给人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感觉。

(二) 现代写作学对写作思维的研究

到了现代, 受西方语言学, 文章学, 心理学的影响, 在学理阐释的逻辑性上, 写作思维的研究有了长足进展, 但是, 从学科研究对象的本质上看, 还是基本停留在对思维现象的认识上面。形而上的写作思维现象分析与形而下的写作之间还是横亘着一条难以跨越的鸿沟。

从八十年代前期刘锡庆提出的“思路”说, 在他的《基础写作学》中就引用了叶圣陶的话“作者思有路, 遵路识斯真”, 到八十年代中期, 朱伯石提出的“思维过程”说, 在他的《现代写作学》中有言“写作是作者头脑中对客观事物进行加工时的思维过程”。直到九十年代程世寿主编的《思维与写作》, 作者将写作过程细分为“看、想、写”的三步走程序, 以及同期另一个作者张红雨在《写作运思学》中所提出的:“从由具体的形象到抽象的概念, 再从抽象的概念到更理想的具体形象这一过程来看, 写作运思是靠大脑的两个信号系统交织进行的。” (1) 认为写作运思是物、意、文的中介, 同样也没有意识到写作中思维的高速运动。研究也还是一种现象的描述性认识, 而没有达到对写作思维的规律性揭示。

及至二十一世纪, 一批热心写作学研究, 勇于创新的青年学者推出一系列写作思维研究成果, 如段建军、李伟编写的《写作思维学导论》, 虽已经意识到了从思维的触发、继发、完形中来阐述写作思维, 已经想从思维的具体可操作性入手了, 但是, 这种将思维分成几个过程的做法, 本来就已经有了对思维的表面描述性质, 因为在写作中这种思维是极快速的, 与写作完全融合在一起的, 这种分法不符合写作中思维的实际情况。所以作者对写作思维的本质还是没有一个概括。写作思维的操作化, 模型化仍未成形。

二、现象学与写作思维研究

20世纪胡塞尔提出现象学研究方法。它的核心概念是“意向性”和“本质还原”。在写作思维的研究中引入现象学的这两个概念是十分必要的。它是传统写作思维研究走下圣殿走向写作思维, 走向写作本身的桥梁和中介。

“意向性”是写作思维的基本特征。所谓意向性, 胡赛尔在他的《逻辑研究》中指出“任何对象的意义都是我们通过我们的意向性活动而赋予给对象的”。写作思维, 作为思维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的运行与意向性是不可分割的。文学写作, 作为主体审美意识的语符化显现, 其意向性是毋庸讳言的。离开意向性是文本就失去了其彰显个性, 风格的基础。就是在实用文体, 如新闻写作、公文写作中, 意向性也是不可规避的。面对同一个新闻事实, 不同媒体的报道却各有千秋, 有的甚至大相径庭。原因显然不是新闻事实本身的差异性, 而在于新闻写作者不同的意向性取舍。

因此, 从文本的意向性切入, 反观写作思维这种在抽象意识领域客观存在着, 但同时又不占有空间时间的实存是我们写作思维研究的一个突破口。

“本质还原”是写作思维研究的基本方法。所谓本质还原, 即“通过悬搁前拥有的观念而达到完全的直面现象本身, 从而得出现象中一般性的东西, 即本质”。本质还原的关键在于现象中相似点的发现。正如我们面前如果有四个不同的红色物体, 四个物体的形状质料是有差异的, 但我们说它们都是红色的。“红色”就是我们通过差异对比, 找出的相似点, 就是对这四个物体在颜色层面上的本质还原。同样, 对写作思维的“本质还原”即通过对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区别的文本进行直观, 以获取其交集的部分。而写作思维是贯穿写作这一行为过程始终的。因而, 我们对不同阶段的写作的直观也就指向不同层面的写作思维本质。即从深层的时空感中的写作思维, 到中层的结构感中的写作思维, 再到表层句子的顺畅感中的写作思维一一探索。

因此, 当我们对写作思维进行本质直观, 我们就能找出在我们写作思维中不断出现的相似的东西, 就能发现写作思维运行操作的模型和秘密。

三、写作思维模型化操作的现象学解读

著名学者雅各布·布朗弗斯基说:“科学的发现、艺术的创造都是, 或更多的是对隐蔽着的相似事物的探索。当你发现了这种相似点, 你就发现了科学。”依据胡塞尔的现象学说, 则是通过发现相似点, 发现了现象的本质。

四川师范大学教授马正平在写作思维研究中提出了“赋形思维”理论。什么是“赋形思维”?所谓“赋形”就是对主题、立意进行渲染的冲动。就是要将自己所要表达的东西分形为一个三维直至分维性的枝丫般的主题化结构, 形成强大的说服力, 以最后达到动人服人的文章氛围和感觉空间。

这种写作思维的基本操作原理是“重复”与“对比”, 即通过对主题的不断的渲染与反衬来行文。本质上, “对比”也是为了强化主题, 也是一种对主题的重复, 它是一种功能性的重复。所以, 本文的论述将把“对比”放在“重复”中研究。

依据马正平教授的写作思维研究成果, 在同一体裁的同一文本中, 在句子、段落、篇章的不同层面上都存在着“重复”的写作思维;在不同体裁的不同文本中, 在空间感, 速度感, 自由感上也存在着“重复”的写作思维。“重复”, 是存在于写作种种殊相 (不同文章, 文章不同层面) 中的共相 (重复) , 写作思维的本质即是“重复”。笔者认为,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一篇文章的写作思维。

(一) 表层句子的顺畅感

以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的这样一段话来进行分析:

“四百多年里, 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玻璃, 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 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 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 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1、作者意向性与思维的方向意味

在这一句中, 作者的基本意思就是一个“时间过了很多年了”。但是, 由什么来组成表达这种时间感?在这里我们就要注意到作者的一种意向性, 作者史铁生是一个残疾人, 他的身体瘫痪, 行动缓慢甚至困难, 他跟不上时间的节奏, 有一种正常人无法体验到的度日如年的艰难与煎熬, 他对于时间是一种悲凉的心态, 这样我们就不能仅从表面上来分析他的这个句子, 认为他是表达一种“时间的流逝”, 而是要注意到作者这种意向性中蕴含的意味, 即是要表达一种对“时间的感叹”, 作者思维的本质意味是一种“苍凉感”, 从这种苍凉感出发, 作者眼见的必定是满目的凄凉以及对人生的哀叹, 这就对作者写作的思维展开有了一种方向性的把握。

2、行文的展开与操作

在上述的“苍凉”感的统领下, 作者就会自动的吸取材料, 并且他也只能看到确与此相似相反的同构事物来重复和渲染。

“剥蚀、淡褪、坍塌、散落”均是一种毁灭, 这是从同构中一而再, 再而三的扼腕叹息;而且毁灭的是曾经美好的事物“玻璃、朱红、高墙、雕栏”, 从反面来烘托出这种毁灭的悲凉;这种美好的事物, 曾经是“浮夸的、炫耀的、高的、玉砌的”这对美的又一次的展开, 更加映照出惋惜。

人为的美好事物被时间无情地吞噬了, 改变了, 消失在岁月的风雨中, 而唯有自然的事物却还是恒久地存在着。为了进一步地烘托出这种“苍凉”, 唯有从另外相反的一面来显现。与上面美的消失相对应, “老柏树、野草荒藤”却是“愈见苍幽、茂盛得自在坦荡”。在这一唱三叹中, 抓住作者写作意向“苍凉”, 作者运用重复与对比, 自动的选取与之性质同构的材料来渲染, 思维秩序井然, 句子通畅自然。通过渲染造势, 有了对“苍凉”的深入感受, 作者再通过各个环节的对比, 使这种“苍凉”一下处在一个更加宽广的时空背景中, 获得更强烈的感染力。起伏跌宕, 一波三折中有节奏韵味油然而生, 同样, 这种不断的渲染, 也将这种苍凉感弥漫开来, 形成一种整体的氛围, 潜入心灵。这种节奏感与空间感, 就是我们行文的最高目标, 这将在下面的深层的时空感中进一步阐述。

(二) 中层写作思维的结构感

深入一个作品的整个结构, 它不是一个无序和混乱的构成, 而是由一个“奇怪吸引子”控制而展开文章, 表现为文章局部与整体的相似性, 写作初始动机与写作过程的同构性, 是一个由小及大的自然的生长过程。这同样是与作者写作中的意向性与思维上的定向密切相关的。

1、奇怪吸引子的出场

当作者萌发出一种写作的冲动时, 在这种写作动机的确定的一瞬间, 就已经是凝聚了作者整篇要表达的主题。作者看到一种现象, 或是对生活有所感悟, 或是要表达一种内心的情感, 产生了写作的冲动, 这样, 奇怪吸引子就出现了, 即是作者想要表达的这种种不同的表达目的, 写作的初始环节。

但是要注意的是, 不同的作者看到同一个现象, 即便是在同一时间对待同一事物, 或是思考同一个问题, 会有完全不同的文章主题, 因为不同的作者的意向性不同。同样的是对生命的思考, 有的看到了生命的灿烂、美好、可喜, 有的看到的是生命的残酷、艰苦、可悲。在《我与地坛》中, 作者看到的, 是要超越生死, 超越时间的一种生命的坚忍;在《红楼梦》中, 作者看到的是虚幻和解脱, 所以这种奇怪吸引子也是带有作者的意向性的吸引子, 它作为定向方向, 以晕圈形式吸附材料。

2、写作的分形:

“写作行为的初始环节——灵感、感思中, 已经浓缩了写作全过程的主要环节的主要信息” (2) , 也就是说, 文章的一个意向点已经形成, 接下来的工作, 就只是对这个意向点的展开, 即在意向点的晕圈内吸引文章材料, 组织成文。这样, “写作行为过程的实质就是对写作初始环节缩微了的精要信息的放大重演而已。”所有的行文就像放大镜一样将其不断地放大, 解析, 更加的详尽与充实丰满, 形成完全的说服力与氛围。写作的若干的环节就是一个个层层嵌套的结构, 都是围绕同一个中心点——奇怪吸引子的不同角度不同尺度的放大, 表层是一种不断的渐近, 而结构的深层, 却是写作思维中的重复, 即对奇怪吸引子从不同尺度的重复渲染

(三) 深层写作思维的时空感

艺术来源于生活, 是对生活的提炼, 永远充满对美感不倦的向往, 这种美感即时空感的追求, 时间上的节奏、活力感;空间上的广阔、高远感。唯有如此, 写作才有深度、高度和灵活度。这种时空感, 要如何才能获得?并且这种时空感是一种感受层面的东西, 如何才能具有操作性?成为我们可以掌握的技能。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对写作中的思维进行研究。

1、立意的深刻、高远

“文贵高、贵大、贵远”在写作中要追求一种深刻性, 而立意的深刻性, 就在于对立意不断的解剖, 不断的深入, 通过对一个点 (奇怪吸引子) 的层层放大, 展现一个立体的、丰满的、多层次的世界, 一种淋漓尽致的渲染;对比的运用, 将主题放于一个更大的空间内, 产生更鲜明的明晰感, 拓展更大的视野。作者选择一系列同性质的材料进行排山倒海似的叙述, 汪洋恣肆, 形成一种空间感上的造势, 文气盎然。

2、节奏的流动、运动

通过对立意不断的深入分析, 这种深入的过程, 就是一种时间感, 一种流动运动感, 同样, 不断的运势, 不同角度尺度的渲染, 也是一种重重叠叠的节奏韵律感;对比更是造成文章的起伏跌宕、转折变化的节奏。空间的层峦叠嶂中, 立体充实中可以看到时间的动态之美, 同样, 在时间的绵延中, 也可拓展空间。

从文章的表层到深层, 我们从不同的层面发现写作这种现象的本质, 即相同点、相似点:文章是通过在一种意向性的指引下自动的吸引与之相谐的材料, 来达到自己意向的完美的展现, 即意向性为中心, 运用不断地重复与对比来强化它, 达到一种说服的强大的气势与浓郁的氛围, 营造美好的意境, 迷漫中达到空间上的占有和一种强化的节奏。重复与对比是所有的写作思维中的基本模型。可以说, “赋形思维理论”为我们找到了打开写作思维之门的钥匙, 让写作成为一种可以通过学习、实践而提高的技能。这就对写作的操作性达到了一种具体的模型化, 使人人都能写, 都会写;而又由于每个人的意向性不同, 对事物的认知不同, 就算是对同一事物的描写, 不同的人也能写出千姿百态的文章来, 写作的世界由此也就焕发出勃勃生机。

四、结语

一种新方法的出现, 将会带来一次学科的革命。而我们回观写作学的历史, 也旨在说明写作思维用以前的方法是无法得到写作思维的本质的, 只可能停留在一种对经验的描述上, 或是对思维的推理上, 使得写作思维研究成为圣坛之上可望而不可即的神秘光环, 这在我们从古至今的写作理论中就可以看出;并且写作是与思维同步进行的, 这种高速的交互作用更加不是推理可以解答的。写作思维, 作为一种意向性活动, 一种抽象的活动, 其规律性是不能靠推演而形成的, 只能从写作思维这个现象本身出发, 从写作现象中“看”出它的规律性。所以也必只能在这种现象学的方法中才能找出它的本质, 在现象学方法的观照下, 写作思维的研究将会有更加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程世寿, 思维与写作, 湖北, 新华出版社, 1990年版

[2]张红雨, 写作运思学, 长春, 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1年版

[3]段建军, 李伟, 写作思维学导论,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年版

[4]张庆熊, 熊十力的新唯识论与胡塞尔的现象学,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5]马正平, 高等写作思维训练教程,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6]马正平, 高等写作学引论,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7]唐纳德·麦奎德, 罗伯特·阿特温, 写作中的思维训练, 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1年版

[8]蒋凡, 郁沅, 中国古代文论教程, 北京, 中国书籍出版社, 1994年版

[9]史铁生, 我与地坛, 山东, 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1年版

写作思维 篇2

----想象思维和发散思维

☆教学目的:

1.启迪学生思维,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2.正确思路,合理想象;展开丰富联想,有深度,有广度。3.把想象思维和发散思维运用到写作中 ☆教学方式:

激情引趣、生动活泼的互动式多媒体课 ☆教学用具: PowerPoint课件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播放《西游记》影视片段

同学们刚才看的是哪部名著的影视片段?(学生回答《西游记》)

是的,我们大家都对里面的孙悟空都很熟悉了,大家都知道他有什么样高强的本领呢?(学生回答)

没错,他会72变。不只是他,里面的众多形象个个神通广大,变化多端,现实生活中的人或物有这样高强的本领吗?(学生回答)

从这我们可以看出作者丰富的---(延长语音引导学生回答:想象力)。

由此可见要写出一部好作品或一篇好文章,丰富的想象力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同学在作文的时候也不例外,同样需要丰富的想象力。那么同学们具有怎么样的想象力呢?请同学们自己来评价一下自己的想象力好吗?

二、多媒体互动课堂

首先展示三个问题(学生选择回答,老师加于引导)

1、你觉得自己的想象力如何? A.丰富

B.一般

C.不好

2、你认为你的想象力还有多大潜力可挖掘? 1 A.很大

B.一般

C.不大

3、你是否想知道你的想象力有多丰富? A.很想

B.一般

C.不想(一般学生会回答很想)

既然同学们都很想检测自己的想像力到底有多丰富,那么就积极地参与我们今天课上的每一个环节吧,精彩将属于你们。

好进入第一个环节,是什么呢? ㈠、猜谜

1、叁十六计皆用尽(猜成语一)(谜底:无计可施)

2、道士腰中有两眼,和尚足蹬一领巾。

本是平常两个字,难倒不少读书人。(打两个字)(谜底:平常)

(让先猜出的两个同学解说自己的思路,老师加于肯定,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这两个同学的思路都很正确,所以他们能很快找到谜底。从猜谜中,我们可以看到,只要我们开动脑筋,展开想像,就会成功。在写作中,我们同样需要有这样正确的思路,当然还要有丰富的想像。

现在我们一起来展开想象的翅膀,进入第二个环节。㈡、根据所给图形展开联想

下面这两个几何图形,看了之后你能联想到什么?

(给学生一个三角形,一个圆形,让学生进行联想,老师示范引导)

知道老师看了之后想到什么吗?三角形的嘛老师想到了我们街上经常看见的三角饼;圆的呢?是麦当劳里的汉堡。当然老师的联想可还没完哦,如果老师只想到这,那同学们肯定说这个老师也太贪吃了,尽想到吃的;所以老师还要再进一步联想,老师由中国的三角饼和西方的汉堡联想到了中西不同的食文化,又从中西不同的食文化联想到中西不同的文化。那么同学们联想到了什么呢?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加于点拨引导学生往有意义的方面联想)

同学们说得很精彩,可见同学们的想像力还是很丰富的,我们的想象不仅要有深度、还要有广度。所以接下来的环节难度要大些,让我们的思维进一步发散开来,联想更深、更广、更多些。请看第三个环节 ㈢、构思、画图、联想

请同学们用下面的六个图形,构成一幅有意义的图,并说说你的创意,然后进行联想。(所给图形大小、方向均可变化,但数量不得增减。)

(先展示别人的作品,然后展示老师的构思,以启迪学生思维)

水龙头,请珍惜每一滴水天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婴儿车,计划生育 上面这三幅图构思很有创意,联想很合理,也很有意义。想知道老师是如何构思的吗?请看,下面是老师的构思

老师把这两个三角形想成连绵的山,两条线段表示山间的溪流,上边那个圆表示月亮,下面圆是月亮在水中的倒影。

想象一下这是一幅优美的山间夜景,看到这皎洁的月亮,清澈的山泉我们能联想到王维《山居秋暝》中的哪两句诗句呢?(学生回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由此我们还可以联想到什么呢?这么优美的景色,如何才能把它留住?(学生回答)明确: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只有保护好自然环境,才能拥有这山青水碧的优美风光。所以从这幅图可以谈“环境保护”的话题。

好接下来请同学们拿起你们的画笔,展开丰富的想象,完成你们的作品;把你们的构思画在你们桌上的白纸上,然后在四人小组内交流,选出你们组最精彩的作品。㈣、展示作品

第四个环节学生上来展示他们的作品,介绍自己的构思及由此联想到的内容。(老师进行引导、评价)

今天我们进行思维训练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希望同学们能够把它运用到写作中,所以我们这节课既要动脑想、动口说、动手画还要动笔写。

那么现在我们要进入的第五个环节就是动笔来写一段话。㈤、课堂练笔

请同学们围绕自己拼的图或黑板上的图写一段话,可抒情、可议论,100字左右。

(请几个学生上来朗读自己写的语段,老师点评)

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我们今天这节课的最终目的。那就是----㈥、课外练笔

从下面的图中,你能联想到什么,请展开你丰富的想象,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记叙文或议论文)

中学写作思维教学漫谈 篇3

【关键词】作文教学 思维训练 现状分析 有效尝试

2009年以来,江苏高考作文阅卷组“重拳出击”,废除“切入分”制,并“痛下杀手”,对那些缺乏思想性、不思创新,靠贴标签、玩噱头、说空话套话来凑字数的文章,一律低分处理,打破了部分考生甚至部分老师“作文要吃大锅饭”的幻想。一石激起千层浪,对中学作文教学的多层次反思的序幕已悄然拉开,人们纷纷质疑:中学作文教学到底怎么了?没有思维训练,那还能写出好文章来吗?

一、中学写作思维训练的现状分析

长期以来,中学作文教学最大的问题是过分注重作文形式的完美而忽视了作文思维的训练,训练的重点也只是在形式上如何“让人眼前一亮”而已。写作思维训练也只是停留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行文格式上。很多语文老师认为,一篇作文如果具备了通顺规范而又不乏名言警句的语言,具备了必要的比喻、拟人、排比、衬托等表现方法和手段,书写工整,卷面整洁,就算是一篇好文章了。在学生作文训练中,尽管也有关于立意方面的要求,但不是学生源于社会生活实践而分析思考出来的属于自己的见解,而是命题者先寓于题目或材料中的某个现成的显性或隐性的结论,这些所谓的见解,大多流于空洞,比如勤奋、自强、助人为乐、全面地看问题、继承和发展的关系等,这些观点可谓放之四海而皆准,容不得学生去思考去发挥。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从中悟出的是什么呢?那就是,写这种文章根本就不需要太多的思考,只需举一些平时摘抄得到的现成的例子,然后说一大堆空话、套话就够了。在此局面下,学生视写作为畏途,因为他们没有也不容许有自己的观点,不会也用不着思考,没有也不可能有真情实感,没有也确实丧失了写作个性!于是乎,篇篇四平八稳,人人千篇一律,个个异口同声,如此写出来的文章,连学生自己读起来都有味同嚼蜡的感觉,哪还谈得上什么写作兴趣?

单从选材这个方面来看,就显得很单调很枯燥,可以说很多学生选材几乎是公式化的。高中生的生活是单调乏味的,他们每天只是重复地往返于学校与家庭的两点一线中,上学路上能遇到的天边云朵、路旁花草、熙攘人流等都已无暇也无心顾及了,至于什么国家大事、国际风云,即使想了解一点的学生,也只是当新闻一看而过,或者是一笑而过。这样,因为对平时已经占有的素材缺乏思考,写作时就只能生搬硬套,挂羊头卖狗肉,甚至胡编乱造了。因此在高考阅卷现场很容易就能看到那么多相似的人物和故事:好老师都是两鬓斑白,窗前映着的都是他批阅作业的身影;父母的爱主要通过泡牛奶、削苹果、到学校送饭以及不计较孩子的成绩掉队等事情来表达;最离奇的就是每次高考作文中都有大批学生“父母遇难”或“父母离异”事件,借用江苏高考作文阅卷组长何永康教授的话说,这样的作文已经“很不讲道德”了!

可见,对中学生写作如果没有专门的、操作性较强的思维训练,学生就不会有怀疑和批判意识,没有写作的创新意识,也就写不出健康、活泼而又富于时代感的文章了。

二、国内外对写作思维训练的一些有效尝试

目前,欧美等国对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究意识的培养都很重视,并进行了一系列有效的探索和实践。比如“头脑风暴”写作思维训练法,就是一种被广泛运用并行之有效的方法。

“头脑风暴”又称“智力激励法”,最初是由美国现代创造学奠基人奥斯本提出的,后被广泛用于中学写作思维训练中。它是一种对所提出的设想、方案逐一质疑,并最终发现其现实可行性的一种思维训练方法。这是一种集体开发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其精髓是刺激和引导学生去探索写作内容及其多种可能性。通常的做法是,在开始写作时先用尽可能多的词语记下所能想到的东西,哪怕是这些想法一闪而过又出现另一种想法,然后根据所列出的写作内容要点进行分类、选择、组织。这种训练法的要点是:自由畅谈、延迟评判、禁止批评、追求数量。“自由式写作”则把写作当作是一种自我发现的手段,而不仅仅局限于交流目的,鼓励学生把想到的内容全部写下,不用考虑文法问题,要求不停地写上十多分钟,如果想不出要写的话就重复写上“我想不起什么”,直到头脑中想起什么,再把它写下来。

这类思维训练方式的特点是给学生写作以充分的自由,教师不提出也不去暗示文章的主题或立意,也不对体裁、题材、篇幅、语言等方面提出具体性的要求,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内容和主题都不是固定的,提供的仅仅是一种思路,有时甚至仅仅是个人思考问题的一个角度,或者是仅仅罗列一些事件。这些训练可以促进学生发现个人经验中有用的细节,促进他们想像能力、洞察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养成良好的写作思维习惯,为以后完整而规范的创造性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国内,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业内人士和一些致力于写作教育的有识之士广泛地参与到写作思维研究的队伍中来。青年作家许国泰先生提出了“全息思维魔球”(即“信息交合论”)的概念,他曾在一次会议的现场,运用这种“信息交合”的方法,从重量、体积、长度、截面、弹性、直线、银白色等10个方面,把曲别针的用途演化出成千上万种,当场击败日本学者村上幸雄,令人叹服。他认为,写作是作者对自己掌握的信息进行重新认识和联系的组合过程,个人在对所占有的素材(信息)进行加工并提炼形成作品时,构思的速度与质量则是第一要素,因此推衍出了一种写作“快速构思法”,他甚至很自信地认为“创意可以批量生产”。最经典的是,他曾对杨朔的著名散文《荔枝蜜》的写作思维作出反推,他认为杨朔写作前一定想过这些内容:蜜蜂是画家的爱物;蜜蜂会螫人;蜜蜂螫了人,自己也会死去;蜜蜂趁着月色还采蜜;蜜蜂成群结队在白色的蜜蜂大厦飞进飞出;蜜蜂在蜂箱隔板上蠕蠕地爬;蜂箱里有身体长的黑褐色蜂王;一窝蜂一年可产几十斤蜂蜜;蜜蜂最爱劳动、四季不闲;蜜蜂酿蜜多,吃得少,从不争;蜂王可活三年,工蜂最多活六个月;蜜蜂很懂事,活到限数自己悄悄死在外边……这便是成功的写作思维的巨大魅力。

这种方法在中学写作教学实践中效果甚佳,天津南开中学田家骅老师,把许国泰的“思维魔球”用于作文教学,结果大面积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经他推荐的学生习作在大小报刊发表、获奖就有30余篇,他本人也编写了写作专著《中学生快速作文大全》。

近年来,关于写作思维创新方面的研究课题也是层出不穷,如2008年由“天星教育”杜志建先生推出的《疯狂作文》曾经轰动一时,他提出的写作指导的核心理念是“多元化吸收、放胆式表达、教练型指导”。另外还有湖北尹新华老师的《中小学生“如影”作文实验与研究》,用课题主持人尹老师的话说,这是一种“全新的、可操作性很强的、系统的作文训练,是培养学生按照一定的思维构建作文,通过联想和想象,运用语言文字的描述,合理地安排文字,自然而有个性地在文字中流露出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使读者阅读后,文章的内容能像电影一样细腻而逼真地在读者眼前再现出来,能让读者在内容上有准确而深刻的体会,在情感上发生碰撞,在思想上能与之共鸣的作文方法。

古人认为文章是“物、意、文”的结合,当从某客观事物中产生出属于自己的思想的时候,写作思维便成功了。写作思维训练,就是要引导学生围绕某个问题寻找四通八达的联系,就是引导学生打开写作思路,让思维在与无限丰富的客观事物与现象的碰撞中产生新的火花,并最终追求“最好的那一个”。

写作思维能力的训练,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动笔前思如泉涌,动笔后方能如行云流水。

作者单位:江苏泰兴中学。

创新写作的逆向思维 篇4

《语文新课标》中特别强调要“敢于标新立异, 走进新的领域, 尝试新的方法, 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而在写作中运用“逆向思维”就是从与传统观点相反的角度探索问题, 使文章产生出奇制胜的艺术魅力, 收到耳目一新的艺术效果。

对于创新作文, 我的教学思路是:授法, 示例, 趣练。

首先是授法。写作有法, 但无定法。对初学者必先学一定之法, 知其套路然后变通, 先入其格而后破格, 写出有新意的好文章。

通过实践, 我把授法的技法归纳为三种:

一. 对传统观点说“不”

在不违背公共道德的前提下, 对传统观点进行多角度的思考, 然后结合时势否定这种传统的观点, 提出新的观点、新的看法。

二. 对流行观点说“不”

在不违背时代精神的前提下, 变换流行观点的思维角度, 科学地“逆”, 往往也能推陈出新。

三. 对权威观点说“不”

在不违背科学常识的前提下, 用逆向求解的方式, 对权威观点作新的思考, 也会产生耳目一新的效果。

其次是示例。所有的创造都缘于模仿, 这种模仿不是生搬硬套, 而是一种智能型的模仿。所谓“始于学步, 终有创新”, 因而, 示例这步很重要, 他是学生眼前的模本, 是学生创新写作的基础。提供学生一则精当的例文, 引导他们品其精工, 得其诀窍, 模其形仿其神, 新的创作幼芽也许就此生长。如讲解技法 (一) , 对传统观点说“不”时, 我选取的示例是一代枭雄曹操。在人们传统的思想中, 曹操是一个心狠手辣、心胸狭窄、报复心强的人。但是在《为啥喜欢曹操》一文中写到:“从古至今, 行‘宁我负人, 不让人负我’之事者何其多也!可曾有谁肯大胆承认?没有!唯独曹阿瞒一片天真, 怎么做便怎么说, 不遮不掩。”“伪君子的可恶之处, 不在于他不是个好东西, 而在于他不是个好东西偏偏还装成是个好东西。”“小人, 往往喜欢把自己伪装成君子, 唯独曹操不装, 单凭这一点, 就让人喜欢。喜欢曹操, 就是喜欢他的‘真’”。这篇文章的作者一反传统观点, 从众人对曹操的一片骂声中点出曹操的率真, 如此立意, 令文章起到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效果。

最后是趣练。平常学生作文皆以其苦而畏惧, 而怠慢, 把写作文看成是一件苦差事。要改变这种状况, 作文教学就要注重一个“趣”字, 变苦为甜, 变怕为乐, 让情趣引路, 欢乐牵手。可以通过讲故事、说成语、对对联等寓抽象于形象中, 从而提升学生的求知兴趣, 比如说成语, 我选取“莲出淤泥而不染”、“东施效颦”、“良药品苦口利于病, 忠言逆耳利于行”、“班门弄斧”、“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等例子来引导学生掌握逆向思维的方法。“莲出淤泥而不染”一例, 一般学生都会想到莲的洁身自爱, 赞扬莲的精神。我引导他们进一步想:“莲为什么有如此美———香远益清, 亭亭净直?”是因为有淤泥的无私滋养, 莲如果离开淤泥就不能生长。这样, “淤泥精神”不就值得赞美了吗?

但如果以此为灵丹妙药, 什么都要“逆”, 你这样说, 我偏要那样说, 这样往往就会牵强附会而贻笑大方。所以在运用逆向思维的技法中, 也须注意一些问题。

1、“逆”只能表现为局部范围的补充、发挥, 并不一定要全部推翻原来的观点。

如“开卷未必有益”、“熟不一定生巧”、“近朱者未必赤, 近墨者未必黑”等, 都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或特定的社会背景中的合理的逆向思考。对于这一类的“逆”, 一定要严格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 严肃地探索, 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 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以至弄巧成拙。

2、“逆”不具有普遍性, 不是任何事物或观点都能逆向求异。

那些违反科学道理, 有悖人们共识和伤害他人感情的“逆”, 都是不可取的。如“螳臂当车”, 贬抑螳螂已成共识, 你若想褒扬它, 想借此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 人们将难以赞同。我建议同学们用“逆”这一手法时还是先作一番思考。一般来说, 以下几种情况不适用逆向思维。 (1) 自古以来人们公认的道理。 (2) 国家政策、路线、方针不宜逆。 (3) 一些寓言、神话、成语、典故不能单从字表面意义理解, 而应把握其内在含义。 (4) 对名人的优秀事迹不宜逆。

写作文思维导图 篇5

小绿老师所在的学校更是自掏腰包,以1300美金/人的培训费,送老师们去接受ThinkingMaps公司为期三天的培训,学习这套写作教学模式。

这价值1000多美金的金点子,小绿老师就偷偷告诉你了哦!

快点拿好纸笔,做好笔记吧!

<1>

给学生一个作文主题(Topic)

小绿上礼拜刚去了加州的迪士尼。所以决定这次示例作文的主题就是在迪士尼的一天。

接下来就轮到圆圈图(Circle Map)出场了。Circle Map是专门用来头脑风暴的。把作文主题写在中间的圆圈内,外面的大圆圈里尽可能多地写下与这个主题相关的事件。

等所有能想到的相关事件全都写下来。

仿佛身体被掏空之后,从中选出3个你认为最有东西可以写,你感触最深的事件——

<2> 确定好要写的主题、事件之后

用Flow Map流程图来安排写作顺序

这里插播一个重要的小技巧:color coding 颜色分类

没错,就是每一段都要用不同的颜色。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等一下用不同的颜色来写每一段时,老师和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是不是有哪一段特别短,字数特别少。

这个颜色分配是需要固定的,也就是说,每一次写作,每一段的颜色都跟上次一样。小绿在上图示例中用的颜色,很多老师也在使用,称为Go-BOP-Stop。

Go代表绿色,因为绿色代表通行

BOP是blue orange purple的首字母

Stop代表红色,因为红色代表停止

步骤如下

开头(Opening)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两到三句话。

每个事件的下面,列举三个细节。也就是三个“tell me more”。低年级的学生(1-2年级)可以适当减少细节个数,每段只写两个或者一个细节。

最后结尾抒发感想,总结概括,也是两到三句话。

这里需要提醒孩子:“tell me more”不需要写完整的句子。只需要用一个词或者短语来概括一个细节,这是为了防止学生写作时照抄流程图。

<3>

用有颜色的笔开始写

再用互换修改和迷你课堂进行修改

好啦!终于要来到写稿的阶段了!

用每一段特有的颜色来书写——Go-BOP-Stop。

强烈推荐使用彩色铅笔,改写方便。

(特地把这张图放得很小,这样就没有人会注意到我五毛钱的文笔了??)

可以看到,各段颜色分明,字少字多一目了然。五颜六色的草稿看着挺赏心悦目的,但在进行定稿誊抄之前,还要进行修改、编辑。

互换修改

修改可以通过学生互换修改(peer edit)或者通过5~10分钟的迷你课堂(mini lesson)来进行指导。

Peer edit是让两个学生互换作文后,查找对方作文里的拼写错误、语法错误,做最基本的修改、润色。

也许你会问,让学生自己改作文,靠谱吗?精细

绝对靠谱!因为没有什么比找出小伙伴的错误更让他们开心的事了?? 帮别人纠错总是特别上心。

迷你课堂

除了通过peer edit,老师还可以通过迷你课堂来指导学生针对某一要点来润色文章。

比如,老师可以先示范如何把平凡的用词改成好词佳句:好看→绚丽,然后让学生找自己文中三个平凡之处,改成更为贴切华丽的词语。

同样的,迷你课堂还可以用来指导教授其他的写作润色技巧,比如倒叙设置悬念、反问加强语气等等。

参加这个培训的时候,小绿心中其实有一个担忧,会不会每个学生写出文章都长得一样?

但看了学生们的作文后,我明白了一件事:画皮先画骨。没有文章结构,又何来个人风格?

教作文里,最难的莫过于teaching voice in writing,也就是教学生形成个人风格鲜明的style and tone。

但试想一下,如果连故事都讲不好,又怎么能有个人风格?只有在有了流畅、熟练的行文结构后,才有可能发展出让人眼前一亮的个人写作风格。

莫奈、毕加索这些大师,成名后固然画风鲜明,且各不相同,但在最早习画时都是师承学院派新古典主义。

而且,个人风格这种东西吧,根本是挡也挡不住。都是一个老师教出来的,小绿的学生们文风竟然如此不同??

原本担心会看到的千篇一律八股文没看到,只看到学生比以前多了许多写作热情。

思维导图公司的这个写作教学模式之所以会受到广大老师、家长的喜爱,也是因为它化繁为简,让学生体会到了写作的乐趣和成就感。

欢迎关注小绿老师的公众号教书匠在美国了解更多的美式教育精华

公众ID:usayanglaoshi

教书匠在美国

培养思维品质 提高写作水平 篇6

一、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灵活是指思维活动的智力灵活程度。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指的是思维能力的迁移和应变,即思维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进行变通的能力。思维的灵活性能为我们提供丰富的写作内容,为多角度的立意创造有利的条件,是文章内容丰富、血肉饱满、文思畅达的保证。它主要表现为:思维起点灵活,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同一事物和同一问题,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提出新奇的超乎寻常的见解;思维过程灵活,善于组合分析,伸缩性大,能在思路受阻时另辟蹊径,寻求更合理更简捷的思维途径;思维结果灵活,能容纳一切合理意见,得出合理而灵活的结论。思维的灵活性强调多解和求异,所谓“一只蜜蜂千篇文”,“一树梅花万首诗”就是这个意思。如用以下材料进行立意:一位青年去拜访著名画家门采尔:“为什么我画一幅画只消一天的功夫,可卖掉它却得整整一年?”“请你倒过来试试,要是你花上一年工夫画一幅画,兴许一天就能卖掉。”门采尔说。后来果然如此。让学生把这则材料分解开来分析,思维就会灵活,思路就会打开。如从青年学生方面立意:欲速则不达;“厚积”与“薄发”等。从画家老师方面立意:点石成金;因人施教等。从师生关系方面立意:名师出高徒;弄斧不妨到班门等。

二、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深刻集中地表现在“善于深入地思考问题,抓住事物的规律和本质,预见事物的发展进程”。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指的是培养学生对事物本质属性的开掘和认识能力。思维的深刻性为我们提供合乎逻辑规律的观点、材料和布局,它是文章具有准确性、结构严谨、论证具有说服力的基础;思维的深刻性决定文章思想的深度,它是人物典型化、情感典型化的重要活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可以强化学生对客观事物分析的深度、筛选的密度和概述的准确度。一学生韩寒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复试时,一负责出题的老师将一团道林纸放入一纸杯中,杯中有半杯水。老师说:“这就是题目”。思维浅显的学生只能看到杯子,看到杯中纸,就事论事,发表一些表面议论。而韩寒没有把思维停滞在杯中纸团在水里浸泡、松展和沉降的现象上,而是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深入地把握事物的整体联系,发掘事物的深层含义,淡化了“杯子”、虚化了“杯子”,跳出了杯子的“小”,纵论人生;跳出“纸团”、跳出“水”,纵论社会。把杯中窥纸引申为杯中窥人生,把水对纸的浸润引申为社会对人生的种种浸染,并通过古今中外的实证分析把人性的劣根性解剖得淋漓尽致。深思熟虑方能高远精深,韩寒同学能把“水对纸”与“社会对人生”间的关心表现地如此深邃精练,完全得益于他的思维对事物深层的穿透能力,即思维的深刻性。

三、思维的独创性。思维的独创性是指独立思考创造出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具有新颖成分的智力品质。新颖程度是思维独创性的最重要的指标。没有思维的独创和开拓,就没有思想和理论的创新,也就没有新思想、新形象、新事物的创造。独创性要求学生在写作思维中能同中求异,异中求新,它是思维发散能力和聚合能力的集中体现。文章立意新颖、布局巧妙、富有个性等都是思维独创性的反映。思维独创性的培养,应该在教学中尽量给学生安排一些有利于思维创造的活动。如就“管宁割席”这则故事写读后感,从思想观念上去分析材料,学生往往敬佩管宁不贪财、不慕显赫的品德,但对管宁与友绝义的方法却被忽视。如果能从这被忽视的角度去探讨分析,很明显,他对待有错的朋友的做法是不足取的。助朋友辨是明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这才是真正的朋友。据此,可以从“何为挚友”、“朋友原则”等角度立意。这样的训练,是符合学生从依赖走向独立时期的生理和心理实际的。

四、思维的批判性。思维的批判性指的是思维活动中善于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和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的智力品质。学生作文思维活动的过程常常表现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品质:首先,训练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即不为情景性的暗示所左右,不人云亦云,不唯书,不唯上,不迷信权威;其次,训练学生全面思考的能力,即面对一则材料,善于客观地考虑正反两方面的论据,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条件,获得独立的问题解决的答案;再次,训练学生分析思考的能力,在思维过程中不断地分析解决问题所依据的条件和反复验证已拟定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减少盲目性和触发性;最后,训练学生正确思考的能力,即思维过程严密,组织条理清晰,以及思维结果正确,结论实事求是,减少狭隘性和不准确性。如写《“雪”的思考》一文,很多学生因循定势思维把雪喻为洁白的象征、春天的使者,写出的文章如出一辙,毫无新意。而有的学生用批判的眼光去重新审视“雪”这一物象,得出雪是经不起太阳光辉考验的懦夫、雪是污垢的遮盖体等新颖的立意,写出的文章自然别具风格,情调满溢。

五、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敏捷性指的是思维过程的速度或迅速程度,它反映一个人思维快捷、敏锐的程度。思维敏捷的人,在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适应紧急情况积极地思维,周密地考虑,正确地判断和迅速地做出结论。写作中的创新火花闪现、运思中的思维灵感突显等都是思维敏捷的具体表现。思维的敏捷性是其它所有品质共同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所有优良思维品质的集中表现。其所以能够达到敏捷的要求,就是由于思维的灵活性促使主体随机应变,创造出多角度的立意、选材和布局;深刻性促使主体舍弃现象,抓住本质;独创性促使主体考虑问题标新立异,富有个性;批判性促使主体不愚于世俗,脱陈出新。也就是说,集中协调各种思维的优势,形成了思维的敏捷性。

总之,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和敏捷性是思维品质的最主要的表现,它们制约着、决定着构成文章质量的各个因素。因此,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作文质量的重要途径。

情境思维与写作言说 篇7

写一篇作文为何如此痛苦?学生又不是真空生活的, 他们有着共同及独特的生活空间、生活时间、生活事件。为什么在写作中有真实事件却不知写进作文而只能编造, 写下了真实事件却挖掘不出事件内在的意义, 有真实经历却缺少了独特而深刻的感受和思想呢?这种痛苦到底是学生自己写作水平不高造成的, 还是教师写作指导的低效乃至无效造成的呢?

笔者在反思, 同时尝试在写作指导过程中, 创设各种情境, 在体验中培育学生的思维, 在充分言说中让学生学会真实地、细腻地、深度地表达, 以此来实现写作指导的有效乃至高效。

一.活动情境, 激发思维, 真实言说

新课程改革提出写作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 关注学生对生活的体验。王尚文教授在《走进语文教学之门》一书说, 好的写作教学是生活化的教学。

笔者在七年级设计了一节写作思维培养活动课。第一步:15分钟设计活动 (6人小组为单位, 用三张报纸、一卷透明胶为本组一成员设计出一套服装, 并替其穿戴上) ;第二步:5分钟展示活动 (每组模特穿戴好服装辅以一定动作在教室走秀) ;第三步:25分钟讨论活动 (每人轮流说一句自已在活动中的感受, 尽量不与前面同学的感受重复) ;第四步:45分钟写作活动 (要求围绕本次活动, 选取一个巧妙的切入口, 写出属于你自己的独特感受) 。因为有了亲身的感受, 又倾听了同伴的感受, 激发了写作思维, 写出来的习作不仅内容具体, 而且情真意切, 更重要的是每个人的感受又都是独特的。如: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真好、真刺激;我体会到了团结的重要性;我发现分工合作很重要;我发现有一位同学在活动中主持局面很重要;我发现服从分配很重要;我认识到了自己的重要性;我认识到在集体中每个人要有责任感;我认识到不能意气用事;我发现同学其实很可爱的;我发现有的同学很有设计才能等等。在班内进行习作交流时, 学生都讶异于自己作文的优秀。一位叫王铵琪的学生, 在模特秀环节, 发现9个模特中只有自己一个是女生时, 已经很害羞, 后来在表演时时装裙又掉了, 她在羞愤中将服装撕成碎片, 惹来组员的指责, 听到组员说她撕碎的不是服装而是组员的心时, 她的内心复杂极了。她将这次不寻常的活动经历及心路历程在作文中真实地呈现出来。后来, 她又想去投稿, 于是又将这篇习作修改了四、五次, 选取了站在台上即将表演这一刻这个角度来审视自己的所作所为。如果说, 第一稿是真实地再现心路历程的话, 那么最后一稿是艺术地再现那一种复杂的心境。她对写作充满了一种表达的欲望, 几次修改都是满怀热情地进行, 而且每修改一次便誊抄一次, 乐此不疲。

学生真实的言说, 优美的表达, 证明了只要教师利用或创设恰当的活动情境, 完全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思维, 并能真实地言说, 从而实现写作指导的有效进行。

二.心绪情境, 发散思维, 细腻言说

活动情境可以很好地解决学生不知言说什么、怎么真实言说的问题, 但有的时候, 对一些虚幻的感受、情绪, 学生往往只能一笔带过, 即便想赋新词强说愁, 也无法发散思维而无从说起或语焉不详。

笔者借鉴同仁的研究成果, 执教了一节解决这一问题的写作指导课:设定一个“愁”的情绪, 要求细腻地言说属于自己的愁。指导过程中, 给定四个能够帮助学生发散思维的步骤: (1) 你哪一天在 (看天空、唱歌、散步……) 天气如何?你喜欢这样的天气吗?还记得当时天空的样子吗?如果愁有颜色, 你觉得会是什么颜色? (2) 你在哪里 (看天空、唱歌、散步……) 一个人还是几个人?你只是觉得愁。周围是怎样的环境?你有听到什么声音吗?仔细倾听你会听到…… (3) 经常 (看天空、唱歌、散步……) 吗? (看天空、唱歌、散步……) 时, 你脸上会有怎样的表情?你心里会想些什么吗?想什么呢?你是否闻到了愁的味道? (4) 也许忽然有一天我们发现自己不再那么无忧无虑了……觉得自己长大了吧, 喜欢这样的愁吗?这四个步骤其实就是在帮助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表述。

因为创设了合适的心绪情境, 更有了合适的引领, 学生的思维广度得到了拓展, 言说也变得细腻起来。文章形成后, 学生对自己能写出这样的作品喜不自禁。摘录其中一篇:

天空蓝得像一幅只泼洒了蓝颜色的水墨画, 在无聊时, 很喜欢这样的好天气, 可以一个人静静地欣赏。风中飘来一种莫名的清香, 这是忧愁的味道吗?

趴在栏杆上静静地看着天, 没有一缕云彩, 回忆, 回忆很多很多的事, 你在那个远方吗?你好吗?和你在一起的点点滴滴, 我很珍惜……心中有种酸酸的感觉, 想哭, 却又哭不出来。忧愁就是这种感觉吧!

很喜欢, 很喜欢拥有忧愁, 品味忧愁。

因为, 在忧愁中, 我在长大, 向着你一步步迈近……

三.阅读情境, 深化思维, 深度言说

中学语文教材所选文章多为典范作品, 文质兼美。教师创设阅读情境, 引导学生读出民族文化底蕴, 尤其是引导学生领会作者观察生活的方式, 思考生活的角度、深度、广度。对缺乏生活内化本领的学生来说, 从语文教材中学习名家的思维方式迁移到自己的写作中来, 是一个培养写作思维的深度、从而写出文章的深意来的有效方法。

八年级下册“民俗”单元选了萧乾的《吆喝》。读《吆喝》一文, 我们不仅读出了北京的市井风情、读出了吆喝的声乐之美, 读出了老北京人艰难困苦的生存状态, 更读出了北京人热情乐观的生活态度, 自信豁达的人生境界。通过文本的阅读, 学生了解了民俗文化的精髓所在, 也学会了深层地观察、认识生活, 这时候布置学生观察我们身边的吆喝, 再写同题作文《吆喝》, 虽然文笔还稍嫌稚嫩, 但对乡土风情的认识却已有了一定的深度。如应秋君同学的《吆喝》:

听着北京人的声声吆喝, 我想起了家乡的声声吆喝。

“豆腐换喂——豆腐——”, 叫卖豆腐的一般是一个上了年纪的妇女, 年纪虽然大, 然而挑着豆腐担子, 步伐却是很稳健的, 踏踏实实的。叫卖的声音沙哑, 像是包含了她一生的沧桑, 尾音拖得很长, 很有中气的声音, 让人一听就来精神。我也曾听到过一个年轻妇女的叫卖豆腐声, 声音很尖锐, 似是要刺破人的耳膜, 也拖音, 但不像那个上了年纪的妇女那样平稳, 而是待喊到一个高音时戛然而止, 让人觉得很突兀。

“卖猪肉——”这是一个浑厚、朴实的男声, 骑着一辆电动三轮车, 遇到不平的地儿, 车子就叮当咣啷的响。“馒头干, 小馒头, 包子, 买喂——”每天一大清早, 总能听见一个大喇叭在喊, 就像一个调好了时间的闹钟一样, 准时的很。

无论刮风还是下雨, 这些吆喝声总不间断, 我想, 这么艰苦的生活, 他们该是不快乐的罢!可他们脸上那幸福的神情, 却明明告诉我不是这回事。终有一次, 我在向那上了年纪的妇女买豆腐时, 忍不住问她:“这样艰苦的生活, 为什么……”“为什么我却还很幸福的样子?”她笑着接下去道:“闺女, 干哪一行不辛苦?况且对我来说能靠自己双手挣饭吃, 我就很满足了。有句话不是说‘知足常乐’吗?嗬嗬。”

她笑着说完, 弯腰挑起地上的担子, 边走边吆喝着“豆腐换喂——豆腐——”。我呆呆站在门口, 听着那声音渐渐远去……

家乡的吆喝, 家乡人的生活。

在学生的笔下, 家乡人的那一声“豆腐买喂——豆腐”, 那一声“卖猪肉——”不再只是一个叫卖声, 而是山乡人淳朴情怀的写照了。

还有像《老王》这篇课文, 作者杨绛产生的“愧怍”, 很值得我们去反思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由此类推, 学生观看某个活动, 观察某个现象或某个人, 也努力去思考到本质。当这些观察与思考进入笔端, 写作便成为了一种需要, 而不再是一种负担。而写出来的文章不但真实, 而且细腻, 更有思想的高度与深度了。

史铁生说, 生活若只有经历, 便似一次性消费, 惟有不断询问它, 思考它, 向它要求章义, 生活才会漫履得深远、辽阔。笔者也想说, 写作不只是一次经历, 更是学生、老师的一次成长。这其中有对生活的体验, 有对生活的思考, 有对思考的表达。

期望在写作指导过程中, 有效地创设情境, 将学生的思维激发起来、发散起来、深刻起来, 然后真实地言说、细腻地言说、深刻地言说!

摘要: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 他们有着共同及独特的生活空间、生活时间。在写作中有真实事件却不知写进作文而只能编造, 写下了真实事件却挖掘不出事件内在的意义, 有真实经历却缺少了独特而深刻的感受和思想。笔者尝试在写作指导过程中, 创设各种情境, 在体验中培育学生的思维, 在充分言说中让学生学会真实地、细腻地、深度地表达, 以此来实现写作指导的有效乃至高效。

写作教学与思维训练 篇8

从现象来看, 写作是一种单纯的书面表达;从本质来讲, 写作又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人们在想问题的同时必定要运用语言 (内部言语) , 而运用语言 (包括外部言语) 的同时就要开动脑筋。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相辅相成, 密不可分, 对写作来说都很重要。然而, 因为思维活动在整个写作流程中是一个无形的链环, 要是仅仅从写作的结果来看, 语言能力似乎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 许多写作教材在论及语言训练的有关章节里虽然都提到“应重视思维训练”或者“要把语言和思维结合起来训练”, 但对于“怎么结合”“怎么训练”, 可能是因为作者认为已属于另外一个话题了, 都没有充分展开论述。由于思维活动具有隐秘性和复杂性等特点, 人们对它的活动规律尚缺乏深入的研究, 还没有应有的认识。因此, 写作教学习惯上总是比较看重语言训练而忽视甚至遗弃思维训练。

文章是生活的客观之“物”和作者的主观之“识”相互渗透、融为一体之后, 辅之以相应的模范并用“言”包装起来的一种精神产品。生产这一精神产品的原材料是源于生活的, 但生产过程中必须经由作者的感官摄取和思维加工, 其间有一个非常复杂的内部言语运化环节。可以这么说, 文章直接呈现给读者的是语言文字, 而通过语言文字反映出来的则是作者的思想。高尔基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语言是形式, 思想是内容, 而思维则是联系思想和语言的媒介。思想还存储在大脑里的时候是静态的, 语言被书写在纸面上以后是凝固的, 而思维则始终是一种精神的活动, 是一种运思的方式, 它具有鲜明的动态生成特点。一篇文章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怎么表达?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都是由思维决定的。因此, 文章里出现用词不当、语句不通、表达不清、文气不顺等现象, 往往跟作者思维上的毛病有直接关系。语言上的拖沓、累赘, 是思维松散、不够缜密的结果;思想偏激, 认识片面, 必定导致钻牛角尖、说过头话。因此, 矫正语言上的毛病不能只在纸面上涂涂改改, 还应在思想上反复锤炼;而思想上的毛病也只有通过语言的形式表现出来, 凝固在纸面上, 才可能发现它、改正它。从这个意义上说, 写作的过程既是斟酌语言的过程, 也是整理思想的过程, 这“斟酌”和“整理”的工作却是由思维来完成的。所以, 语言训练不但要与思维训练结合进行, 还要与思想训练结合进行。

二、写作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简单地说, 思维就是人们思考问题的方法。从不同的思考基点、路径和不同的思考性质、作用来看, 思维有许多种方式。其中, 写作常用的、相互对应的就有: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聚合思维、发散思维, 辩证思维、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等等。思维训练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 训练的途径与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这里所说的只是与高中写作训练联系密切的一些思维能力训练, 并跟思想水平训练、语言表达训练联系起来, 排成序列, 以便循序渐进。

(一) 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训练

形象思维是应用十分广泛的一种基础思维方式, 因为人类的所有思维活动几乎无一不是建立在形象感受基础上的, 所以培养思维能力就应该从训练形象思维开始。根据脑科学研究, 人类左侧大脑半球的功能主要是作用于语言、数学、逻辑、分析、判断和其他科学活动, 侧重于抽象思维;右侧大脑半球的功能主要是作用于空间关系、艺术和直觉活动, 侧重于形象思维。所以, 形象思维是每一个正常人都可能具备的思维能力。令人遗憾的是, 长期以来, 在学校教育中, 教师往往只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数学和逻辑的抽象思维能力, 而忽视形象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甚至会认为一些求知欲强、兴趣广泛、富于幻想的学生是不务正业而横加歧视或约束。有关研究表明, 人类右脑的记忆功能是左脑的100万倍, 开发右脑、发展形象思维的潜力大得惊人。形象有视觉的、听觉的, 还有语言的。它们有的存在于艺术作品中, 更多的则存在于生活中。所以, 要培养和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就必须引导学生深入生活, 参与活动, 教他们学会观察和感受, 帮他们增加阅历和储备。形象思维主要有联想思维、比较思维等。想象一般都被惯常地认为是一种写作能力, 或者是一种创作手法。其实, 想象也应该算是一种思维方式, 联想思维就是一种类比想象。象征是想象中的一种手法, 自然也可以算是一种思维方式。这些思维能力可以和观察、采集、感受等写作基本能力同时进行培养, 而且都应该安排在高一, 跟记叙文、散文和短章小诗的写作训练结合起来培养。尽管高考作文把诗歌排除在外, 但诗歌写作确实很适合训练形象思维能力, 而且事实也证明, 不是学生不会写诗, 而且我们教师不相信他们会写诗, 也不愿意让他们去写诗。

抽象思维, 也叫语词逻辑思维, 是较高水平的一种思维方式。定义思维、类比思维、归纳思维和演绎思维等思维方式都属于抽象思维的范畴。由于抽象逻辑思维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来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的, 而判断、推理又是在概念的基础上进行, 所以概念便成了逻辑思维的基础。而概念又是在词的基础上形成的, 词是概念的名称, 也是概念的物质外衣。因此, 跟形象思维一样, 抽象思维能力的训练也必须结合语言训练进行。平时要求学生注意积累, 丰富词汇, 就有利于概念的不断扩大和认识的逐步深化, 有利于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人们的思想有各种品质, 思维也有许多品质, 不同的思维能力对应着不同的思维品质。训练定义思维能力, 有利于提高思维的“准确性”品质;训练类比思维能力, 有利于提高思维的“开阔性”品质;训练归纳思维能力, 有利于提高思维的“概括性”品质;训练演绎思维能力, 有利于提高思维的“严密性”品质。定义思维能力提高了, 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也增强了;类比思维能力提高了, 发现事物联系的能力也增强了;归纳思维能力提高了, 发现客观规律的能力也增强了;演绎思维能力提高了, 展开推理论证的能力也增强了。逻辑思维能力的作用在议论文的写作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应该跟分析、综合这两种写作基本能力结合起来进行训练, 可以着重安排在高二年级进行。

(二) 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训练

聚合思维又称求同思维, 它是利用多种已有的信息, 从各个不同的方向朝着一个相同目标去思考、寻求答案的。因此,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生活、书本和其他传媒等途径, 运用观察、体验、阅读、摘录等方式, 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掌握各种信息 (故事性的、知识性的、理论性的) , 是进行聚合思维活动的前提 (其实, 不断积累经验、充实头脑、丰富思想, 这也是进行各种思维活动的前提) ;而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的能力则是进行聚合思维活动的基础, 因为这个思维过程的关键环节是对各种信息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清理和筛选。聚合思维是写作活动不可或缺的一种思维能力。从目前写作训练的具体情况看, 无论是指导还是评改, 都特别强调标准的统一, 求同思维训练用力过甚。注重这样的写作训练, 学生作文缺少创意, 没有个性, “八股”盛行, 平庸泛滥, 也就不必感慨了。因此, 我们提倡在客观意义上训练求同思维能力, 集中精力, 花大力气去培养求异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就是求异思维。它由一个已知信息出发, 通过分解扩散、联想类比、引申推导等方法, 从不同的方向进行思考, 想出多种思路, 得出多种可能。它的思维目标是多侧面、多角度、多方位的, 但这些思维目标并不是最终目的, 要解决问题、完成任务, 非得聚合思维参与不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虽然属于两种不同方向、不同作用的思维方式, 但在实际思维过程中, 两者又往往是结合运用并相互补充的, 特别是像写作这种复杂的思维活动, 要经过立意选材、谋篇布局、运思行文等多个环节, 只有经过“发散—聚合—发散—聚合……”多次循环往复, 才能完成。跟作家的创作有所区别, 学生的写作, 几乎都受着求同与求异两种思维能力的深刻影响和严重制约。无论是标题作文、话题作文还是命意作文, 都在客观意义上对写作提出了方向和目标的限制 (预设) , 因而审题本身就是一个求同过程。我们常见的文不切题情况, 其实就是求同思维能力不强的结果。其他诸如主旨的集中性、材料的典型性、布局的条理性等, 都同样体现着求同要求。但是, 这些求同特性就整体而言都还是客观上的求同。从微观上说, 立意上的另辟蹊径、巧取一点深入开掘, 构思上的新颖别致, 选材上的全新角度, 手法上的灵活多样等, 又无不对求异思维提出了多种要求。发散思维从其本身的质量和复杂性来看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三个层次的品质。独创性就是人们常说的创造性, 它是发散思维最高层次的品质, 是指人们在思维过程中作出不同寻常、异于他人的、新奇独特反应的一种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 一般人的思维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种“思维定势”, 或者叫思维的“功能固定性”。要培养和发展思维的创造性能力, 就必须学会运用逆向思维方法, 勇于“反常”, 突破“惯性”;还要克服“从众”“认同”、怕出差错等心理障碍, 努力做到一问多答、一题多解、一事多思。譬如:可以结合语言训练, 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写出其所能想到的带有“大”字结构的文字;可以让学生训练材料的多角度解读 (立意、选材) 、论题的多层次分解、论点的多方面分析;可以让学生续写故事的多种可能的结尾……只有解放思想, 开阔思路, 才能不落窠臼, 标新立异。

(三) 辩证思维的训练

通过求异思维训练的学生, 大都思想比较活跃, 一般不会囿于常规思维模式, 作文立意常常能出奇制胜。但如果一味求异求新, 也容易出现顾此失彼、走向偏颇的情况。这既是思想认识上的问题, 也是思维品质上的问题。思维的辩证性品质对保证思想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至关重要。辩证逻辑的基本范畴包括:个别与一般, 局部与整体, 表象与本质, 主流与支流, 数量与质量, 等等。辩证逻辑的思维规律包括:对立统一规律, 运动发展规律, 量变质变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这些内容的共同点就是全面地、联系地、变化发展地思考问题, 认识事物, 即不仅要顾及问题的这一点, 还要顾及问题的另一点;不仅要了解事物的这一面, 还要了解事物的另一面或反面。如果能教给学生一些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识和方法, 使他们能辩证地思考问题, 就可以克服思想认识上的片面性, 避免语言表达上的绝对化。

辩证思维还要求我们用怀疑和批判的眼光看问题, 从人们习惯认为正确的问题 (定论) 中找出不合理因素, 从人们习惯认为错误的问题 (定论) 中找出合理因素。这其实已经涉及思维的批判性品质了。思维的批判性是创造性思维最宝贵的品质之一。批判性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善于根据客观事实和情况冷静地思考问题, 对所遇到的一切人和事不轻信、不盲从、不轻率地肯定或否定, 且能根据一定的原则作出正确评价。议论文写作过程中的求新因素, 本质上体现了对习惯性思维定势的批判态度。而从论证方式看, 与立论相对的驳论文写作及作为议论文的一种类型的评论写作, 则最为集中地表现着对批判性思维的强烈要求。换句话说, 驳论文和评论写得成功与否, 关键在于批判性思维品质是否完善。归谬思维法属于证伪思维法, 它是以演绎推理为基本方法的, 适用于驳论文章和评论的写作, 掌握并运用归谬思维法, 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有利于培养和提高思维的批判性品质。具有良好的批判性思维品质, 能在思想上激浊扬清, 在表达上推陈出新。

“语言—思维”写作训练研究概述 篇9

下面以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者为主线, 综述这一领域研究的经验。

一.语言学家章熊的研究

1、研究的概况

上世纪80年代, 章熊先生提出“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 应该是使学生思维清楚, 语言准确。因此, 对于中学语文教学来说, 教师目前应该注意的还是学生语言发展和思维发展的联系。在培养和训练中, 应该把语言和思维的训练放在首位。”并提出了“语言-思维训练”的写作教学体系。其要旨是从具体的语言活动过程中来训练思维, 从而提高写作过程中的思维能力, 最终产生真正的有效的写作能力。

2、研究的成果

这一训练体系向我们展示的研究成果主要有:

⑴语言和思维训练不是以语言知识和思维知识为体系的核心, 而是以思维训练的手段、措施的设计来组成训练序列,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完成语言和思维的不断发展。

⑵这个体系把语言和思维作为一个整体来训练, 符合人们表达的实际需要, 沟通了语言和思维的内在联系。

⑶这个体系开始突破以文体为中心的训练模式, 着眼于学生主体表达的目的和表达行为。这种注重思维、语言, 而非简单的文本制作的作文教学思想, 是对20世纪以来的“文体中心论”的作文教学僵化模式的大胆突破, 终于掀开了当代中学作文教学改革的新一页!

3、留下的研究空间

章熊先生仅仅设计了“说明性练习”, 对于其他的“议论性练习”、“叙述性练习”、“抒情性练习”尚未拟订出相应的训练设计;训练的“知识点”不是写作思维最基本的思维规律、技术、思维模型, 而是一种写作目的、行为 (例如“说明性练习”) 中的写作语言和思维, 所以, 训练的“语言”和“思维”的目标性不强, 一般性的写作语言、思维的训练效果也就不是很强。

二.写作学家马正平的研究

1、研究的概况

马正平教授的写作学理论称为“写作生长论”或“非构思写作学”。主要是从赋形、策略、路径三个方面展开的, 对写作思维的探讨比较全面、系统, 有利于人们对写作思维的认识和操作。该理论对于强调演练操作、形成技能的中学作文教学来说, 有着非凡的意义。

马正平教授指出广义思维就是以赋形思维为终极的路径思维、策略思维和文本思维的四位一体的自组织生长和协调过程:

言之有文:赋形思维—重复与对比

非构思写作言之有理:路径思维—分析与综合

思维操作模型言之得体:策略思维—协调与对抗

言之有序:行文思维—渐进与平列

在对人类思维进行宏观微观的分析之后, 马正平教授提出了写作思维的理论模型。他发现, 人们平常所谓的思维 (分析与综合) , 其内部存在着五种大的思维 (分析与综合) 操作模型———因果思维操作模型 (逻辑思维) 、构成思维操作模型 (空间思维) 、过程思维操作模型 (时间思维) 、程度思维操作模型 (数量思维) 、相似思维操作模型 (异同思维) 。由此, 揭示出了原因分析与综合、背景分析与综合、功能分析与综合、措施分析与综合、他相似分析与综合、自相似分析与综合等, 共18种微观思维操作模型、技术。在写作中, 不但可以运用各种分析和综合的操作模型、技术来进行立意、选材, 还可生成表达行文的话语。从这个意义上说, 分析与综合这种一般写作思维模型的建构, 是为狭义写作思维模型操作技术、艺术的功能实现提供了一种写作思维的技术准备。

2、研究的成果

马正平教授, “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 先后提出了写作文化学、写作哲学、写作美学、写作思维学、写作措辞学等概念和理论, 形成了自己的写作学与写作教学的理论和训练体系。”即非构思写作学, 也称写作生长论。他利用自己的写作理论, 积极地影响了中学作文教学的改革。提出了动力学写作教学训练的理念体系和训练方案。1999年8月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动力学作文教材丛书”———《DCC作文导写导练》。随着当代写作学对写作思维操作模型的重要发现, 2001年, 马正平又接连推出了“DCC”作文的升级版《新路径作文训练》 (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1年) , 和《新理念作文教练》 (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年8月)

3、开创的研究境界

“语言-思维”训练的早期研究, 大都是在写作思维学成熟之前, 人们依靠语文教学的经验, 以及心理学、逻辑学和思维学等基础理论来指导和推进的。马正平教授的写作生长论结束了这一局面。尤其是思维操作模型的发现, 便于教学中的实际操作, 让作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具有了“可教性”和“可学性”。

三.一线教师谢海龙的研究

1、研究的概况

在马正平教授写作理论的启示下, 一线教师也展开了自己的相关研究。其中有一定成果,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中山市谢海龙老师, 他编著了《高考作文思维训练》 (由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 。谢老师在书中详细阐述了训练设计的学理依据和训练体系的前后脉络, 具有很强的创造性、实践性和一定的学术价值。书中比较全面系统地运用了马正平教授写作思维学中, 思维操作模型的理论成果, 根据并自己的研究, 提出了三种“恰当”的言语训练形式:思维句型、话语论辩和审题立意, 以及“分类训练”和“综合训练”两种训练结构。前者包括:1思维模型、2模型演练、3范文借鉴、4训练设计四个环节;后者包括:1思维导练、2话语论辩、3审题立意、4智慧背囊四个步骤。

2、研究的成果

在训练方法上, 谢老师创造性地把思维操作模型与语文教学, 尤其是作文中须要使用的句型联系起来。谢老师提出的训练形式包括:

⑴作文因果思维模型——因果句

⑵作文比较思维模型——对比句

⑶作文相似思维模型———类比句与比喻句

⑷作文结构思维模型——反复句

⑸作文策略思维模型———情景句与衔接句

3、引发的思考

同样, 作为一种探索性、开创性的研究, 谢老师的这本书也让我们产生了一些疑问。

首先, 谢老师在“对‘马氏理论’的学习与整合”后, 认为中学作文教学可以围绕建立五组作文思维模型来进行, 即⑴作文因果思维模型、⑵作文比较思维模型、⑶作文相似思维模型、⑷作文结构思维模型、⑸作文策略思维模型。这样的归纳整合是否科学?

其次, 思维操作模型的根本价值, 在于引导学生通过思维模型的有效训练, 对思维操作技术的熟练掌握, 建构学生的思维操作技术的无意识的心理结构、思维态势, 从而将思维模型的知识转化为思维操作模型的心灵本身, 实现思维的自动操作, 最后自由的“生长”出写作的立意、材料、句章, 从而摆脱长期盘踞在作文教学中的“写作模式”的束缚和限制。而谢老师在“结构思维模型”的设计中, 不但重新将“起、承、转、合”的章法结构改造成中学版的“引、议、联、结”, 而且进一步演化成三种结构变式:并列式、对照式和层进式。这带来的问题是:⑴割裂了思维模型与文章结构之间的逻辑联系, 将自由的“生长”扭曲为生硬的“模仿”, 破坏了思维操作模型的完整性。在这一点上其实是违背马氏理论的基本精神, 消弭它的作用和价值。⑵由于在方法上倒退为“模仿”法, 学生难以理解生成段落结构的思维机制, 阉割了学生自由构段的能力。⑶对作文的“聚材”产生了负面影响, 不利于学生利用思维操作模型生成作文材料。此外, 谢老师的策略思维模型实用性较差, 可能还称不上“模型”, 难以独立和反复运用。

四.研究经验综述

在中学写作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 必须解决三个基本问题:⑴思维训练的手段与途径;⑵思维训练的内容;⑶思维训练的过程与方法。

这三个问题中, 章熊先生已经为思维训练找到了可以操控的落脚点和实施方式———语言, 就“训练的手段与途径”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

在“思维训练的内容”方面, 马教授指出, “写作教学的全部任务, 就是认识文章中作者所运用的写作思维模型, 并通过各种渠道、训练方案建构这些思维模型。”

基于写作生长论的“思维训练的过程与方法”的研究目前还不够丰富和活跃。谢海龙老师从教学实践的角度, 吸取了写作生长论的精神。所提出的三种言语训练形式和各包含着四个训练步骤的两大训练结构, 对如何落实“语言—思维”训练模式, 有着重要参考意义。尤其是五种思维句型的提出, 启示着我们, 语言形式与思维训练内容之间对接的途径, 也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经验。

英汉思维差异与英语写作 篇10

听、说、读、写、译是英语学习的五项基本技能,而写作一直是学生的薄弱环节。但是,写作能力却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学生所掌握的英语知识和能力的水平。英语写作是学生通过思考,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进行再创造的过程。英语写作不仅要看单词是否拼写正确,语法是否运用正确,而且要看整个篇章的组织是否得当以及篇章所要表达的观点是否正确。有些学生对平时学过的英语表达方式与英语句式结构、句型和习语不能正常使用,而是造出一些错误的英语句子,如:I study English not well.(我英语学习不好);He by plane to Shanghai.(他乘飞机去上海)。经过研究学生的英语作文不难发现,其原因之一就在于作文中往往是英语的语言汉语的思维,汉语的味道过浓。也就是说,英语写作的好坏与英汉两民族的思维方式有关。由于中国学生或多或少受到自身思维方式的影响,即使他们掌握大量单词,精通语法,知道如何遣词造句,其英语作文仍会带有中文的印记。因此,学生只有了解英汉思维差异,在英语写作中有目的地掌握它们,才能写出符合英语习惯的作文。

2. 英汉思维的差异

《文心雕龙·神思》认为:意授于思,言授于意。用现代语言解释,即,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桥梁。思维方式、思维特征和思维风格通常都打上了鲜明的民族文化烙印,而且折射了使用某一语言的民族群体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语言心理倾向。

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Indo-European),汉语属于汉藏语系(Sino-Tibetian)。因此,这两种语言的人的思维方式、思维特征和思维风格也是截然不同的。

汉民族的思维方式受到“人是万物的主体”、“天人合一”的影响,总是以自己为主体。这种主体思维方式强调主观感受和意念抒发,将理性、功能和交流目的融于直觉。虽然汉民族的思维方式注重以主体为本,但也不执着于形式。因此汉语“流散而又疏放”,形式机制很弱,主谓宾没有形式标定,主谓间关系松散,宾语无定格、无定位,主语的超句(beyond-sentence)承接功能很强。英语民族的思维方式通常都与西方哲学、逻辑学、自然科学相结合,认为只有认识自然,才能把握自然;只有探索自然,才能征服自然。因此,英语民族总是以无生命物质为主体,并形成了由小到大、由近到远、由部分到整体的思维模式。

汉语是一种“人治”语言,英语是一种“理性”语言。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汉语能化逻辑为内在,英语则必须将逻辑外化,化作种种形合的标记,化作启转承合的纽带。英语语法规范森严,理性十足;英语形式逻辑缜密,滴水不漏。

总而言之,主体性思维方式是汉语的脊梁;客体性(或逻辑性)思维方式是英语的脊梁。

3. 英汉思维差异在英语作文中的具体体现

3.1 遣词方面

英民族重抽象思维,汉民族重形象思维。也就是说,英民族习惯用抽象概念表达具体的事物;汉民族习惯用形象的方法来表达抽象的概念。这就导致了英汉语言中的动词、名词与介词等使用的频率不同。在写作中,英语多用名词、介词和关联词;汉语多用动词,而且汉语中许多动词在英语中可以用名词来表示。例如:She didn’t let the poor girl in.(她不让那个穷女孩进来。)英语用介词,汉语则用动词;The popularization of the new method was a very difficult job.(推广这种新方法是一件非常难的工作。)英语用名词,汉语则用动词。

英语单词有各种复杂的词形变化,汉语却没有。具体地说,英语动词有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分词、过去式、过去分词,而这些变化又有规则与不规则之分;名词有单数和复数,而且复数形式有规则与不规则之分;形容词与副词有比较级与最高级;代词有主格、宾格、所有格之分等。由于忽略了这些变化,许多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屡屡出现类似的错误。例如:Thedriver drived so fast that the car knocked into a truck.(黑体部分的正确写法为drove);That afternoon I went swiming with my friend.(黑体部分的正确写法为swimming)。

英语动词有及物与不及物之分。及物动词在使用时必须接宾语,否则意义不完整;而不及物动词在使用时没有宾语,也不能用于被动语态。由于忽略了这种区别,有些学生在表达时出现的错误不胜枚举。例如:The teacher entered into the classroom, with a book in his hand.(黑体部分的正确写法为entered);We all agreed Mary’s idea.(黑体部分的正确写法为agreed with)。而且,英语动词有实义动词与系动词之分,实义动词与副词相搭配,系动词与形容词相搭配。例如:The music sounds well.(黑体部分的正确写法为good);This record sells good.(黑体部分的正确写法为well)。

由于汉语的词尾没有表示词性的标记,在形式上汉语词汇的词性难以区分。同一汉语词汇经常具有不同的句法功能,体现不同的词性。学生常把词汇在词性上的这个特点运用到英语作文中,造成了词汇使用的错误,如:You must careful.(黑体部分的正确写法为be careful)。

3.2 句法方面

在句法方面,很多学者都用形象的比喻来解释英汉的差别,其中有把雄孔雀比作英语,雄狮比作汉语。英语习惯于把最重要的事放在句首先说出来,开门见山,一语破的,然后再把各种标志一条条补述,一步步交代,慢条斯理,从容不迫,形成一条头短尾长的线性链,像头小尾大的雄孔雀。而汉语则相反,其线性序列的展开好比画龙点睛,先把外围的环境与衬托一一交代周到,最后点出话语的信息中心,水到渠成,给人以豁然开朗之感,形成雄狮型头大尾小的句式。这是英汉两民族认识客观显示的思维习惯,也是英汉两种语言反映客观现实的不同表达方式。

英语多用被动句,汉语用得较少。英语被动句中的动词(及物动词)会随着发出动作的施事者后移发生词尾形式上的变化,汉语被动句中的动词词尾在被动结构中不发生变化。此外,助动词be是英语被动句中的基本要素,但汉语被动句不需要任何助动词。这两个差异经常导致学生在写作中完全或部分地在遵循汉语被动结构的原则中书写英语的被动形式,如:My dog called Ah Fu.(黑体部分的正确写法为is called);Mary is dressing in white.(黑体部分的正确写法为dressed)。

在主从句的连接方面,汉语往往使用成对的连接词来表明从句和主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如果……那么”,“因为……所以”,“虽然……但是”,“除非……否则”等。但是英语并不存在成对的连接词,而且两个连接词中只能用一个。学生在英语写作中使用这些连接词时,把汉语的句法特点迁移到英语的从句中,就会导致句子错误,如:Although most cities haveplants and animals, but they are mostly man-made things.(黑体部分的正确写法为去掉but)。

除了祈使句,英语句子都需要一个显性的主语,而在汉语句子中,如果主语是代词,而且通过上下文线索可以找到所指之物,那么主语代词可以省略。受到这种差异的影响,学生在写作中就会犯错误,如:If know the answer, I will tell you.(黑体部分的正确写法为If I know)。

3.3 语法方面

英语中动词有时态的变化(笼统地说,英语共有16种时态),而汉语中却没有。因此,许多学生在英语写作时大脑缺乏时态的概念,作文中出现的时态错误随处可见。例如:He is working inthis company ever since he was graduated from college.(黑体部分的正确写法为has been);The teacher explained that light trav elled faster than sound.(黑体部分的正确写法为travels)。

3.4 篇章方面

英语的直线性思维使得英语篇章常使用开门见山式的开头,作者往往在文章一开篇就点明主题,清晰明白地告诉读者在这篇文章里他想讨论什么问题,介绍什么人物和事件,他的观点是什么。而汉语的螺旋性思维使得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先介绍大背景﹑大环境,然后再慢慢引出主题,他并不急于阐明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常常采用欲扬先抑、欲立先破的手法。所以汉语的文章一开始总是围绕主题说话,作者的观点要随着文章的深入和展开至到结尾才明朗化。英语作文的主体部分是篇章的中心部分,由若干段落语篇组成,包含与主题相关的要点,以及支持要点的论据和事实。英语作文的结尾部分与汉语的相似,都是强调篇章的要点。但所不同的是,英语作文的结尾通常比较轻松,态度客观;而汉语的结尾比较严肃,倾向于表达某种感情以引起读者的共鸣或情感。

4. 结语

英语写作是学生综合运用自己的语言知识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的过程。它是反映学生掌握英语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同样,英语写作也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对认知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能力﹑组织能力和自我监控能力都有相当高的要求。但由于汉语思维与英语思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学生难免在英语写作中出现种种错误。因此,在英语写作的过程中,学生要尽量排除汉语思维的干扰,提高运用英语思维的能力,这样才能写出符合英语习惯的文章。

摘要:写作一直是学生学习英语的薄弱环节。大部分学生所写出的作文往往是“中文的思想+英文的形式”。英汉思维差异是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之一。因此, 了解英汉思维差异, 并且掌握这两种语言在遣词、语法、句法、篇章方面的不同运用, 对提高英语写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英汉思维,差异,英语写作

参考文献

[1]毛荣贵.英译汉技巧新编[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1.

[2]蔡基刚.英汉写作对比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3]赵宏宇.高校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写作参考[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0.

[4]王苹, 刘文捷.中西思维差异与大学英语写作[J].外语界, 2001, (5) .

[5]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 (2) .

写作教学的思维建模探究 篇11

一、中学写作教学中思维建模的必要性

(一)写作需要思维

语言作为人类的交际工具,与人类的思维存在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语言作为思维的外在体现,是思维外化的途径。所以,作文本质上也是人类思维的外化体现,它的内在动力是作者的思维,思维建模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作者的思维过程反应到书面的语言。因此,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进行思维建模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关键手段。

(二)思维需要建模

中学生的思维处在一个发展的过程中,他们的思维方式并不十分成熟,所以需要对他们的思维方式进行必要的引导,开发他们的潜力,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就需要对他们进行思维建模,协助他们建立起思维运作的模式,再运用到写作之中,既发展了他们的思维,又提高了他们的作文水平。

二、打破对思维建模的错误认识

(一)思维建模不是僵化思维

思维建模的任务是分析优秀文章的思维运行的模式,进而进行抽象的总结,形成合乎常理的思维运行构架。例如:在对思维模型和综合模型进行分析时,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从一个新的高度认识到操作思维运行的各种技巧。思维是人脑的一种技能,有着自身的一定规则,而对思维进行建模就是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运用思维运行的规则,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二)思维建模并不排斥灵感

有人会觉得在写作前进行思维建模,会让学生形成一种固有的写作模式,从而降低了学生写作中的灵感,其实这是一个误区。虽然写作要依靠灵感,但是,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和写作经验,又何谈灵感呢?所以,写作的灵感并不是作者一瞬间的感觉,而是对问题长时间的探究和思考之后的感觉,灵感的产生一定是作者思考的产物,因此思维建模非但不会遏制灵感,还会在某种程度上激发灵感。

三、思维建模的原则

(一)引导式操作原则

在进行思维建模的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依据实际情况来进行不同的建模,值得注意的是,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起着引导的作用,而处于主体地位的是学生,只有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思考,才能提高他们的思维和写作能力,老师对学生进行高效的引导,学生在思维过程中自主发展,才能在中学写作教学中进行正确的思维建模。

(二)合作式原则

中学生的知识储备并不匮乏,但是在写作过程中往往不能将自己的知识有效地利用上,这种现象普遍存在,这种现象不利于学生对文章整体思路的把握和对思维模式的总结。因此,同伴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十分必要,合作者之间相互影响,互相提高对方的写作水平,这种合作式的原则能让全体同学参与其中,共同对思维进行建模,从而整体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激情融入原则

文章作为心灵的一个载体,是物化的性情,写作需要有作者的激情参与其中,中学写作教学的思维建模并不是让同学撇开激情只对思维结构进行剖析,而是让他们在保持激情的基础上找到一种情感的表达方式。因此,在中学写作教学的思维建模过程中,学生的激情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生的作文因为有激情的融入才不至于显得老气横秋,没有朝气。所以,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将理性和激情进行融合,让自己的文章变得有活力,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从而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四、中学写作教学中的思维建模方法

(一)扩大学生的知识储备

中学写作教学的思维建模一定要有强大的基础作为支撑,这个基础就是学生的知识储备量,知识储备量越大,就会使得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在灵活的思维上进行合理的建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所以要努力提高学生的信息储备量。例如:布置学生课外作品的阅读任务,并在课上让他们进行简单的概括和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量。

(二)探讨思维建模方法

老师在写作教学过程中,要与学生共同探讨思维建模的方法。先构建一般的思维过程,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再依据个别情况建立具体的思维模型,进一步加强思维的可操作性。

随着思维建模在中学写作教学中的不断应用,思维建模的方法也越来越得到关注。老师要引导学生总结作文的思维方法,让学生通过思维建模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用活教材例子 激发写作思维 篇12

一、从课例中捕捉不同寻常的观察视角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生活,就无法进行写作,作家们往往把观察作为获得写作素材的最好途径,福楼拜在指导莫泊桑写作时经常教导其要细致观察。源于细致的观察和熟悉的生活,鲁迅笔下儿时的百草园之形、声、色、味俱全以及春夏秋景皆备,沈从文笔下山野对哥、山路慢歌、山寨传歌的场景,朱自清笔下江南的春,老舍笔下济南的冬天,无不刻画得细致逼真、入情入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纵观全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瞄准细节,“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物我两忘。阅读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内容、感悟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外,还应当引导学生关注作者体验生活的态度,特别是感受作者观察事物的独特视角,以激发学生观察和求知的兴趣,使其养成好观察、善观察的习惯,观察多了,积累的素材多了,写作的思路就宽了,写作时也就有话可说了。

二、从课例中认识独具匠心的选材立意

选材和立意,是写好作文的重要环节,也是指导学生写作的重点。教材选文题材广泛、体裁多样,与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社戏》、《羚羊木雕》、《竹影》等反映的童年生活与学生如影随形,《猫》、《马》、《斑羚飞度》等体现的动物特性让学生敬畏有加,《散步》、《我的第一本书》、《台阶》中人物之间的朴素情感充实着学生的精神世界,《端午的鸭蛋》、《春酒》既丰富学生的认知,又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风俗,《春》、《秋天》、《三峡》让学生在如临其境的阅读中获得欣赏美、发现美的启示……一篇篇美文,就是一把把开启学生灵感的钥匙,借助课例,及时引导学生对积累的原始生活素材“删节”、“挑出”、“修正”和“改造”,久而久之,学生写出的作文就会主题鲜明、立意深远。

三、从课例中领略惟妙惟肖的细节描写

细节决定成败,学生作文内容空洞,千人一面,千景一色,原因在于不会抓主抓重精雕细刻。作家笔下的景物往往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美妙生动,他们通过行为、情态、装束、语言和心理刻画,把人物描写得性格鲜明、形象生动。如《春》写江南的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看云识天气》写千姿百态、变化多端的云“像羽毛”、“像鱼鳞”、“像羊群”。同是对人物的描写,《藤野先生》中作者紧抓“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的外貌,“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的举止,“缓慢而有顿挫”的声调,寥寥几字,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一位生活简朴、为人正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依托课文中的精彩句段,引导学生摹写身边的人和物,学生学会了细节刻画,其作文内容就会更加充实。

四、从课例中借鉴风格各异的写作语言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安塞腰鼓》)大量运用快节奏的短句,一个接一个的排比,热烈奔放,不给人半点喘息的机会。“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以平缓的语气娓娓道来,语调亲密和婉、热诚坦率,似与读者交谈……语文教材选取古今中外名家名作,兼备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等不同表达方式,语言或朴实或华丽,或严谨或诙谐,特别是那些经典的古诗文是学生积累和借鉴的有效载体,适时紧抓课例,指导学生品味不同文章的语言,使其拿起自己的笔,仿一仿名家,练一练笔性,日积月累,表达能力就会得到提升,语言风格自然就会多样。

五、从课例中感悟情景交融的表达效果

经典作品往往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与景水乳交融。如《大自然的语言中》,作者用“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和“花香鸟语,草长莺飞”这样富有诗意的语言寓说明于描写之中,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既引人入胜,又使人浮想联翩;《大雁归来》中“在这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获得的是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诗歌”,写春风过后大雁回归,大雁离开了食物丰足、冬季温暖的南方,来到了阳光充足、夏季僻静的北方,生育小雁,迁徙中的大雁,它们的鸣叫给整个大陆带来了诗意,作者喜爱之情溢于言表。语文教材中情景交融的文章不胜枚举,关键在于借助这些言丰意美的文字指导学生如何将自己对生活、对事物的喜爱和情感恰当地流露出来,融入笔下的景物,浸入作文的语言。

上一篇:国外智慧城市启示录下一篇:企业基层党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