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散思维的思维方法如何培养

2024-10-04

发散思维的思维方法如何培养(共14篇)

发散思维的思维方法如何培养 篇1

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一道数学题的启示

最近在和本校六年级班主任研究一道数学题时,由于教师和学生的思维不同,以至列出不同算式,使我受到很大的启发,觉之,要拓展学生的智力,必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呢?下面就一道数学题,谈谈自己的初浅看法。

例题:底面半径6厘米的圆柱形容器与底面半径9厘米的圆锥形的高相等,把圆锥体容器装满水倒入圆柱形容器内,水深比容器的4/5低1、5厘米,圆柱体容器多少米?

一、有意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积极性(也就是学生的求知欲),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的参与性,强调学生在参与中启动思维机制,并通过以引导为主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尽量少集中学生的思维,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多设计一些疑难问题(如数学的一题多解题),让学生讨论研究,有意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二、帮助学生理解要领的多重含义

要弄清数量关系,必须理解有关概念,尤其是哪些具有多重含义的概念,理解要领的多重含义,可拓展学生的思维,如例题中“4/5”这一概念,它既是圆柱形容器体积的4/5,又是圆柱形容器的4/5,理解了4/5的双重含义,就可以从体积和高这两个不同角度去进行思维,分析例题,列出不同的算式(如前面教师和学生列出的不同算式,老师是从体积入手思考的,学生是从高的方面入手思考的)。

三、指导学生找准思维的切入点

有很多学生不会分析应用题,尤其是不知道从哪里入手,因此教师必须指导学生找准思维的切入点,如前面例题,老师的思维是从体积开始的,学生是从高入手的,可见他们思维的切入点不同,所以,指导学生找准思维的切入点是能否分析好数量关系的关键之所在。

四、引导学生准确实现思维的转换

学生找准了思维的切入点之后,实现思维的转换至关重要,思维的转换必须有育进行,如例题,若用分析法,应用问题入手,即思维的起点(切入点)是

如何求圆柱体容器深多少米。实质上,是求圆柱体容器的高,怎么求高呢?这就要实现思维的第一转换,正确的转换,是把思维转到求圆柱体容器的体积上,如果设圆柱体容器的高为n,则圆柱体容器的体积是:

3、14×62×n,还是求不出高是多少,这就要实现思维的第二个转换,转到圆锥体上,思考的问题是:圆锥体容器和圆柱体容器都有哪些联系?联系一:圆锥形容器和圆柱体容器的高相等,可求出圆锥体容器体积,即1/3×3、14×92×n。联系二:把圆锥体容器装满水倒入圆柱体容器内,水深比容器的4/5低1、5厘米,可得出求圆锥体容器体积的算式:

4/5(3、14×62×h)-3、14×62×1、5或

3、14×62×(4/5h-1、5),最后得出求本题的算式:

(1)4/5(3、14×62×h)-3、14×62×1、5=1/3×3、14×92×h

(2)3、14×62×(4/5h-1、5)=1/3×3、14×92×h

(3)4/5(3、14×62×h)-3、14×62×1、5=1/3×3、14×92×h

这样就完成了思维的全过程,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由此可见,激发学生生动思维,理解概念,找准切入点准确实现思维转换,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不可缺少的步骤。

发散思维的思维方法如何培养 篇2

一、一题多问, 培养发散思维

一题多问, 即让学生根据教学问题情境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提出不同的问题。例如, 教学行程应用题“甲乙两地相距270米, 小东和小英同时从甲乙两地出发, 相对走来, 小东每分钟走50米, 小英每分钟走40米”时, 根据上面的条件, 可以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 (1) 小东两分钟走了多少米? (2) 小英四分钟走了多少米? (3) 小东每分钟比小英多走多少米? (4) 相遇时, 小东走了多少米?小英走了多少米? (5) 几分钟后两人相遇? (6) 相遇后, 小东再行几分钟到达乙地? (7) 相遇后, 小英再行几分钟到达甲地? (8) 相遇后, 小东比小英多行多少米?等等,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二、一题多解, 培养发散思维

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篇3

一、一题多问,培养发散思维

一题多问,即让学生根据教学问题情境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提出不同的问题。例如,教学行程应用题“甲乙两地相距270米,小东和小英同时从甲乙两地出发,相对走来,小东每分钟走50米,小英每分钟走40米”时,根据上面的条件,可以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1)小东两分钟走了多少米?(2)小英四分钟走了多少米?

(3)小东每分钟比小英多走多少米?(4)相遇时,小东走了多少米?小英走了多少米?(5)几分钟后两人相遇?(6)相遇后,小东再行几分钟到达乙地?(7)相遇后,小英再行几分钟到达甲地?(8)相遇后,小东比小英多行多少米?等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二、一题多解,培养发散思维

一题多解是学生求异、创新思维的最好体现,我们应该提倡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和思路解决同类型的问题,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求异性,即要求学生根据一道数学题想出多种解法,并努力做到多中选优。经常鼓励学生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思考方法去打开思路,展开联想,各抒己见,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又能更有效地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这样一道古算题:我问开店李三公,众客来到此店中,一房七客多七客,一房九客一房空。问房客各多少人?我们可以用三种不同的方法来解题,这样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指导学生用不同的知识方法从各个不同角度解决问题能起到一定的作用。(1)列举法。依题意,7的几倍加7应为9的倍数。1×7+7=14,2×7+7=21,3×7+7=28,4×7+7=35;5×7+7=42,6×7+7=49,7×7+7=56,8×7+7=63。故7的8倍加7等于9的7倍,即此店房间数为8间,客为63人。(2)算术法。一房九客一房空可理解为一房九客少九客,两种情形“多七客”“少九客”相差16人,“一房七客”“一房九客”相差2人,根据分数的意义,可列出算式:(7+9)÷(9-7)=16÷2=8(间),客为7×8+7=63(人)。上述解法可以概括成口诀:有余加不足,大减小来除。(3)方程法。设房间数为x间,依题意:7x+7=9(x-1);7x+7=9x-9;9x-7x=7+9;2x=16;x=8,即房间数为8间,客为7×8+7=63(人)。

(作者单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富蕴县第一初级中学)

发散思维的思维方法如何培养 篇4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1120169-01

发散思维实质上是创新和求异,创新是指找出事物则内在的联系,探索研究问题的新方法,克服因循守旧的消极思维定势的干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求异是指从同一问题中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思考同一问题注重多途径、多方案;对求知的东西敢于大胆去设想,对已知的东西敢于提出异议,对陈规勇敢地突破。可见发散思维的这种思维方式与物理知识思维特征极为相似,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是至关重要的,我就物理教学中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和训练,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1.诱导学生克服思维定势的干扰,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思维定势是用固定的思路和常规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消极思维定势会抑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以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大胆质疑,突破陈规,改变思维方向,另选突破口,使思维发生质的飞跃,激发学生勇于创新。

2.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一题多解的训练,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独创性是有益的,纵横发散,串联知识,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不限于某一方面,不受消极定势的桎梏,会产生超常的构思,提出突破常规的新见解。

3.多层次变化命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通过一道习题,进行多层次变化的训练,引导学生从某一道习题,掌握一类问题,从特殊问题,抓住一般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收到触类旁通的效果,进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应做到以下几点:

1.要抓牢抓活概念,从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理解概念是思维的最基本方式,它反应了客观事物的一般本质特征,是人类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把感觉到感受到的事物的共同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成为概念。概念由内涵和外延两部分构成。初中物理课本上所出现的概念,大多数都有很大的外延空间。如果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认识概念的外延空间,不仅能使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概念,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例如:压力就是由于物体间的挤压,而垂直作于物体表面上的力。对这个概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两点:一是压力是一种接触力。二是压力的方向:垂直于受力物体表面。从而对压力的概念加深了认识。

2.在物理规律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规律是事物间的内在必然联系,这种联系不断重复出现,在一定的条件下经常发生作用,并且决定着事物向某种趋势发展。规律是客观存在着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但人们可以认识它和利用它。由于初中物理只是初步培养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认识和了解,因此,就初中物理课本上所出现的物理规律来说还有很多值得挖掘的地方。如果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去挖掘、认识,既有利于学生对规律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利于加强前后知识的联系,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如:教材在介绍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时,只是说“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而联系前面相关的物理知识就不难认识到以下三点:

(1)动能、质量、速度这三者是相互联系的;

(2)速度有匀速和变速两种情况;

(3)当质量以体积的形式出现时,有空心和实心两种情况。

通过这样的发散思考,不仅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而且对于后面学习机械能的转化也是大有好处的。

3.在物理定律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定律是科学上对某种客观规律的概括,反应的是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变化过程的必然联系。因此,在进行定律教学时,也可以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培养。如: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对定律内容我们进行分析:

(1)定律的使用范围是一切物体。

(2)条件是不受外力作用。

(3)结果是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但我们这时候就要提醒学生生活中有没有真正的不受外力作用的物体呢?通过思考学生肯定回答是:没有。接着提问:牛顿定律是不是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呢?于是我们可以对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分析发现: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竖直方向上受重力和支持力一对平衡力,合力为零。水平方向上受机车牵引力和摩擦力一对平衡力,合力为零。放在水平面上静止的物体,竖直方向上受重力和支持力,合力为零。由此发现,物体如果受平衡力作用,即合力为零时,也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于是牛顿第一定律得到了延伸:牛顿第一定律也适合于受平衡力的物体。

4.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学的基本定律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物理学的实验不仅能破出学生头脑中原有的错误的东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而且还能使抽象的东西变得生动形象。著名物理教育家朱正元说过:“对于物理的概念、规律等一些理论的东西,往往是千言万语说不清,一看实验便分明。”因此,实验既是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一条重要途径。如:在学习了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未知电阻的阻值及电阻的串联和电阻的并联的特点后,教材就提出了能否用一个已知阻值的电阻和一块电压表来测定未知阻值电阻的阻值的问题。当学生解决了这个问题后,又不难发现:利用一个已知阻值的电阻和一块电流表来也能测定未知阻值的电阻,而且还能想出许多种不同的实验操作方案。进而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5.在知识的应用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知识来解决问题,以改善生活,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应用知识的过程,是离不开思维活动的。因此,知识的应用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必不可少的一条重要途径。如:一束光线与水平面成30°角入射,要使它的反射光线沿水平方向射出,平面镜应如何放置?由于该题中有左右两个水平方向,所以做题时一定要仔细认真,不能只按一个方向来计算,算出的结果有两个:75°或15°。

怎样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篇5

所以,利用发散性思维的不依靠常规,从多方面寻找答案的思维方式,可以使孩子的思维灵活敏捷,让他们的思维从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使知识串联、综合沟通。如果家长从婴幼儿就开始培养,让孩子从小就敢于“异想天开”和“标新立异”,这不仅对以后间接经验知识的学习大有帮助,也对他们未来更好的适应社会,提供了很好的心理素质。

那如何对孩子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其实也很简单,就是利用生活中的许多琐事来进行引导。比如,某天孩子的妈妈回家晚了,父亲就可以引导孩子,问妈妈为什么会晚回来,让孩子尽可能地说出可能的理由。再比如,当你做家务择菜的时候,可以让孩子一起参与,并引导孩子把菜叶等东西,怎么做成美丽好看的动物或画。

在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感性知识积累情况。如果平时父母不多引导孩子进行观察,以及及时的讲解,孩子就不可能在自己感性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发散性思维。比如,前几天我写的《绘本“我的兔子朋友”深层解读》,孩子需要对许多动物本性进行了解,才有可能说出让松鼠去拿。当然,哪怕孩子能说出让长颈鹿,或猫来帮忙,都是很好的。

当孩子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就可以想办法引导孩子思考和发挥想象力了。家长要善于从生活中捕捉能激发孩子创造欲望,为其提供一个能充分发挥想象力的空间与契机。这就需要家长抓住时机进行恰当引导和暗示,逐步提高孩子的参与兴趣。当然,父母的及时表扬、肯定是非常重要的,这能使孩子获得正确的自我评价和真正成功的体验。

这里说一个小例子,比如你在做饭的时候,孩子来“捣乱”,你就可以拿一个锅让孩子玩,并且问这个锅都可以干什么。一般情况下,孩子都能回答说可以做饭、熬汤等等。但如果你加入一点游戏成分,孩子很快就可以明白锅还可以当乐器、盾牌。此时,若再加入一点场景,孩子都会说出锅可以当帽子、雨具、搬运工具等。

大家需要知道的是,父母精心设计提问的方式,才能引起孩子的发散性思维。家长不能总去问孩子“为什么”,而是要在不同场景下,进行开放式的提问。比如上面说的例子,你给孩子一个锅,然后就问锅能干什么。如果孩子根本没有一点感性认知,他们是不可能知道的。所以,当你拿锅铲敲不同的锅后,再问“锅都可以怎么玩”时,你心中预期的答案才能呼之欲出。

当然,如果孩子回答不出来,也别逼迫孩子,而是要自己说出一个答案来。每个孩子的个性不同,有些孩子害怕被问住,或是由于没有太明白家长的设问,很可能会让孩子“僵”在那里。如果总是这样,孩子就会失去回答的乐趣,自然没有发散性思维。所以,孩子不回答,一要想是否问的不恰当,二要想孩子可能没有感性认知,三是孩子是否感兴趣。

另外,家长引导孩子发散性思维,要充分保障答案一定不是唯一的。学习不能傻学,那种只有一种解决方式,或只有唯一答案的提问,理论上对孩子的智力发展没有什么好处。在寻求“标准答案”的影响下,孩子往往是受教育越多,思维越单一,想象力也越有限。所以,哪怕孩子的回答是极其“匪夷所思”,只要他们能解释原因,都是非常好的。

此时,面对孩子的思维“谬论”,家长也不必急于纠正孩子的“错误”。孩子的许多想法会是超常规的,也可以说是一种创新思维。如果家长按照自己的思维定势来教育孩子,反而扼杀了他们的想象力。何况,许多孩子的想法未必是不可实现的,这就看家长是如何引导的了。比如,孩子说要发明一个会唱歌的锅,你只要简单说发明后,想第一个使用就可以了。

如何锻炼发散思维 篇6

训练发散思维的方法:用很多个词形容一个事物,比如西瓜,你用50个词形容它,每个形容词就相当于这个西瓜的不同特征,你想象眼前西瓜什么样,你形容越多,你的想象力越丰富,思维越活跃。

比如,曾经一个哥们想象力非常丰富,把话筒想象成美国自由女神像仰天手里高举的火炬,多么有画面感。

比如,我们写作的作者,经常干一件事儿就是给一篇文章最少起10个标题,不同角度,不同词语,因为怕不够吸引粉丝,所以天天逼着训练发散思维。

另外,每次发生社会热点,我业界一个朋友最少找出30个角度去看待这个社会事件,争取写不同观点的文章,他每次写出的文章角度真是拍案叫绝。

大家也可以这么训练,对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找不同的观点,也是思维发散法。

另外,经常用头脑风暴训练大脑,训练发散思维。

把梳子卖给和尚的故事给人们最大的启示就是作为公司的一名营销人员。当无数的销售人员把这则故事中的卖给和尚1000把梳子的第四个营销人员当作崇拜的偶像时,有义务为之努力而奋斗的!正因为他销售的梳子富有不一般的精神价值---“积善行德,它所释放出的能量是令人无法估量的。世界著名的可口可乐公司的商标目前价值725亿美元。由此可见当一个品牌具有了精神价值后,让更多人所知晓的精神价值,我想这是一名营销人员所具备的基本素质,不要拘泥与产品的本身功能价值所在。原文中“我有一批梳子,是一种多向思维,要勇于开拓思维敢于创新。方丈听罢大喜,而是我们不想做到-[缺乏目标]!所以大量的香客才会从方丈那里购买梳子。一滴水可以看到大海。饮用可乐不仅仅是只为了解渴,方丈再次向第四个营销员订货,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让小孩拼一幅世界地图,背面是空白的,他很快就拼好了;问他怎么做到的,他说:“先把陆地拼好。”

发散思维的思维方法如何培养 篇7

文/林军

著名的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指出:“人的创造主要依靠发散思维, 它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成分。”发散性思维以多端性、变通性和独特性为基本特征, 即思考问题时注重多思路、多方案, 解决问题时注重多途径、多方式, 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次进行探索, 开阔视野, 活跃思维。

物理学是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 它在培养学生智力和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深化学生的认知水平, 又要横向扩展, 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物理知识的学习过程实质是处理实际问题过程的方法和思维形式。但是, 现在的部分学生由于陷入“题海战术”, 缺乏科学思维形式的升华和训练,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因此, 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 引导和启发学生、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不仅能使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变得生动、形象, 而且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使学生在归纳、对比的过程中加深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理解, 开启学生的心扉, 激发学生的潜能, 提高他们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下面, 就详细谈一谈我在物理教学中对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培养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联想法

联想法是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由事物的表象联想到另一个事物的表象。如果看到一个事物就想到另一个事物, 看到一种方法就能想到另一种方法, 就能找到事物之间的联系。比如, 在讲到浮力时, 就联想到鱼的上浮和下沉, 进一步加深联想到潜水艇、飞机及宇宙飞船的浮与沉;在讲到摩擦力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时, 课本上仅仅提到了轮胎和运动鞋底, 我们可以帮助学生联想到自行车, 并提出问题:在自行车上的许多地方做得很粗糙, 也有许多地方做得很光滑, 并且还要加上一些润滑油, 同学们可以思考一下其中的道理。通过运用联想的方法鼓励学生对自行车进行改进和创新, 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了创新性和发散性思维能力。

二、想象法

想象法是运用已学的知识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进行合理分析, 估计可能出现的结果,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如, 在讲“摩擦力”的内容后, 可以请学生想象一下, 假如没有摩擦力, 我们生活的世界将会怎样?再如, 学完声音的传播速度后, 可以思考, 假如声音的传播速度是0.1m/s话, 我们生活的世界又将会是怎么样的?通过想象的方法, 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 而且使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 对物理基本知识点的掌握也更加透彻, 为今后的创新意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等效法

在物理研究中, 常常要考虑由几个因素决定的物理量, 能否用一个物理量来表示, 这样既可以增加解决问题的途径, 又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如, 用合力来等同于几个力的共同作用效果;用总电阻来等同于串联或并联的电阻等。另外, 测量某个物理量时, 我们可以用等效的方法, 探索物理量的多种测量方法,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在测量导体电阻时, 我们可以从伏安法测电阻通过等效的方法, 利用定值电阻等效成只用电流表或电压表测电阻等。

四、逆向思维法

逆向思维的反问性与异常性对学生做出新发现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让学生从问题的反面来思考或有意在题目的最后给出明确的条件而倒过来求解。

如在讲使用电流表测量电流时, 其使用规则要求电流表一定要串联使用, 此时, 可反问学生:为什么一定要串联使用?将电流表与被测用电器并联测其电流行不行?让学生猜想并讨论后, 教师试做违反常规的实验, 先连接好电路后用试触法接通电表, 只见表针很快超过量程而摆动, 通电时间一长, 电流表一定会烧坏。

通过逆向思维使学生掌握了电流表的使用规则, 印象深刻。可见, 结合教学内容进行一正一反的思维训练, 既能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以及敏捷性、灵活性和批判性的品质。

五、一题多解法

通过一题多解沟通各种知识的内在联系, 使学生形成知识系统, 并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 掌握变异规律, 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 这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思维变通性。

例如, 有一个6V的蓄电池, 正负极的标志模糊不清, 我们如何来辨别出蓄电池的正负极?解析:方法一, 用电压表的15V量程测蓄电池的两极, 根据电压表指针的偏转角度来辨别其正负极。方法二, 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开关与蓄电池组成一个电路, 闭合开关, 根据电流表指针的偏转角度来辨别其正负极。方法三, 将两根碳棒插入硫酸铜溶液中, 并将其分别于蓄电池的正负两极连接, 其中一根出现红色铜的碳棒与蓄电池相连的极是负极, 另一极是正极。

此类题型解法多、思路广, 能将材料中的前后知识点有机地联系起来, 有利于深化对基本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有利于加深对基本仪器使用方法的掌握, 有利于实验技能的提高, 更有利于广泛、灵活、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发散思维的思维方法如何培养 篇8

【关键词】幼儿数学 游戏教学 发散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149-01

幼儿数学是以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为特征的,而幼儿的思维特点又是具体形象的,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现象较为普遍。其教学内容繁琐又杂碎,但又往往缺乏问题的探究,缺乏思维的含金量,看似热闹的问答实际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剥夺了学生深入思考的权利,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程式化,使学生失去了灵气和学习的乐趣,为了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我做了以下几点探索和尝试。

一、在活动中常设游戏情景,开启幼儿的发散思维

《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目标为:“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概念,并学习永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在积极的思维中学习思考,一些生活中得数学问题,以“学习几何图形” 为例,我们设计了一个组装机器人的游戏情境,引导幼儿在拼装过程中观察组装机器人“几何图形”。机器人的头像什么?“像正方形!”“机器人的身体像什么?”“像长方形!”“黑板,凳子面、门、被单、镜子……”“机器人的眼睛像什么”“像圆形”。“还有什么东西像圆形?”“皮球、篮球、玻璃球、地球、月球、碗口、硬币、铁杯”。最后主动鼓励孩子们用几何图形拼摆自己喜欢的东西,有的孩子拼出绿色的窗户,有的孩子拼成一颗大树,还有的孩子拼出各式各样的台灯。一段时间内,几何图形游戏,成为了孩子自由游戏最喜欢的活动。

二、在游戏中精心设疑,巧妙提问,引发幼儿的发散思维

某些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单纯的讲解,致使幼儿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阻碍幼儿的积极主动性。探究性教学是一个民主、平等的对话与交流过程。在幼儿数学教学课堂上,保持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行为,用来激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勇于思考与实践,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想象,从而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如何在教幼儿“单数双数时”,我们设计这样一组游戏: “一天,麦多和喜旺在一起做游戏,玩着玩着,小1和小2吵着走过来,小1说他是单数娃娃,小2说他是双数娃娃,到底谁是单数谁是双数呢,什么是双数呢”?如“找朋友的游戏,把许多的小动物分成十组,分别是1、2、3、4、5、6、7、8、9、10,让小朋友给小动物找朋友,能成对的就是双数,不能成对的就是单数,幼儿通过游戏得出10以内的1、3、5、7、9是单数,2、4、6、8、10是双数”。引导幼儿,请小朋友想一想,在他们生活的周围,如像平常看到,听到过的哪些是单数,哪些是双数?

三、在游戏中创造幼儿发现新知识,启发幼儿发散思维

通常,教师在数学活动中常常使用结论传授方式进行数学教学,即通过教师重复讲解,图片的重复演示,幼儿的模仿口头发重复,教学新知识,让幼儿充当游戏的主体,教学“多、少”时,我们设计了“抢彩旗”的游戏,把幼儿分成“红、黄、蓝、绿”四队,每队6人,场地的一边为起跑线,另一边为终点线,终点线上分别插有代表自己队伍的5面彩旗,这样在每一轮的游戏中,最后总会有一人抢不到彩旗。由“抢彩旗”活动抽象概括出:6比5 多1。

四、在游戏中一题多问,鼓励求异,激发幼儿的发散思维

教师不仅需求把幼儿组织在严密的思维过程按一定的思维,集中指向明确的思维目标,而且应在分析问题过程中注意引导幼儿排除思维逻辑,不拘常规,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进行思考,如在教幼儿“时间”概念的时候,我们设计了“找时间”的游戏:“首先出了一幅画,让幼儿去辨认是早上还是晚上?”,“早晨”“为什么是早晨?”“因为太阳公公甘冈露出半边脸庞,小朋友正在起床,所以是早晨。”

老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分析,综合,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在“10 的加法”这个活动中,我们设计了“小鸡过河游戏”,请小朋友根据图中小鸡的数量,写出算式,并帮小鸡在图中画出过河的路线,幼儿立即活跃起来,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路线,如“8+2=10、7+3=10、9+1=10”,这样,孩子们在游戏中通过观察、分析、判断、推理,找出了十的加法,帮助小鸡画出 了不用的过河路线。

实践证明,在游戏中学习数学,是培养幼儿发散思维,提高幼儿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游戏为孩子们打开了创新思维之窗,帮助孩子们在生活中积累学习的经验,养成自主探究的意识。教师应成为学生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交流、反思等活动亲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在探索中品尝探索的艰辛,享受成功的喜悦,在探索中感悟出数学的真谛,逐步养成探索的习惯,培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高莺.创设情境激励创新[J].现代中小学教育.1999(8):7—9.

[2]廖德华.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设计的实践与反思[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9).

[3]梁礼前.小学数学探究性教学的实施[J].教育界.2011(22).

[4]王庆明.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法的探索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07(8).

大脑发散思维训练的方法有哪些 篇9

有一个年轻人给另一个年轻人出了一道趣味智力测验题:“昨天我父亲碰到一场雨,当时没戴帽子,也没有撑雨伞,他头上什么也没遮,结果他的衣服全淋湿了,但是,他头上一根头发也没有湿。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道题很简单,如果按照常规解答就无法回答。因为头上有头发,怎么能够不湿呢?所以,必须破除常规:设想这个人头部没有头发,是个秃子,这样才能解答。事实上这个人真是个秃子。这就是破除常规思维训练法。

二、追根求源法

一天夜里,有一个姑娘正在街上行走,突然,从旁边窜出三个歹徒来,企图施暴,这时,姑娘从手提包里拿出一把枪,对准歹徒,叫他们迅速离开。歹徒认为姑娘拿出来的是玩具,一点不怕,猛扑上去。于是,枪声响了,两个歹徒闻声倒地,被打死了。另一个歹徒正拔腿要跑,被行人抓住了。这时,派出所民警也来了。大家一面指责歹徒为非作歹,一面又怪姑娘不该把人打死。正在议论纷纷,两个歹徒忽然活了过来,从地上爬了起来。试问,这是怎么回事呢?

要回答此题,关键在于枪上。这支枪肯定不是真枪,因为真枪能把人打死,死人是不能复活的。此枪也不是玩具,因为玩具是打不死人的。那么,这是什么枪呢?这就要追根求源,一直要找到这是一支既能打昏人又能使人复活的枪。这究竟是什么枪呢?原来是一支麻醉枪,姑娘是动物园的驯兽员。这就是追根求源思维训练法。

三、谐音拼读法

有夫妇两人,都是音乐教师。一次,为了买一样东西,妻子到丈夫的办公室去,在办公桌上用纸写了四个字:“5632”。同事们看了都不知何意,但丈夫回头一看,立即就明白了,把需要的东西买了回来。请问“5632”是什么意思?

原来,“5632”是“速拿米来”的意思。“5632”是四个音符。这就是谐音拼读思维训练法。

四、数字去除法

大河上有座东西向横跨江面的桥,人通过需五分钟。桥中间有一个亭子。亭子里有一个看守者,他每隔三分钟出来一次。看到有人通过,就叫他回去,不准通过。有一个聪明人想了一个巧妙的办法,终于通过了大桥。请问:这个聪明人想了一个什么办法通过这座大桥?

聪明人想的办法是:从东往西过桥,走了两分半钟即转过脸来往东走。当看守者出来见到他时就命令他往回走,这样就可以掉转头来过桥了。三分钟减两分半钟,就可通过,这就是数字去除思维训练法。

五、推理分析法

有一天正晌午,邵康节(北宋著名哲学家)和他12岁的小儿子邵伯温在院子里乘凉,突然院墙外边伸出一个人头,朝院子中瞅了一圈,又缩了回去。邵康节问儿子:“你说这个人瞅啥?”伯温说:“八成是个贼,想偷东西,看见有人,又走啦。”“不”,邵康节说,“他是找牛的,不是贼。”儿子不信,跑出门去向那人问是不是找牛的。“是呀!”找牛的人说,“小兄弟,你咋知道我是找牛的?”试问,他爹怎么知道这个人是找牛的?

邵康节是这样解答的:伸出头的人若是个贼,见院子里有人,便会立即缩回去。他见院子里有人,还是瞅一圈,这说明是寻找东西,而且是寻找会动东西,只瞅一下而没仔细看,说明是个大东西,看他样子是农民,所以准是找牛的。

★ 口才训练的方法及技巧

★ 右脑开发训练有哪些方法

★ 训练开发孩子右脑的方法

★ 观后感写作有哪些方法技巧

★ 开发大脑潜能方法推荐

★ 训练逻辑思维能力的方法有哪些

★ 肌肉训练技巧

★ 学习高中生物的方法和技巧有哪些

★ 造价师学习技巧与方法有哪些

发散思维的思维方法如何培养 篇10

关键词:英语教学;发散性思维;素质教育

在构成智力教育的各要素中,思维能力的培养占据着核心地位。所谓发散性思维又称求异思维,是指对同一个问题,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不同角度地、不同侧面地对所给信息或条件加以重新组合,横向拓展思路、纵向深入探索研究、逆向反复比较,从而找出多种合乎条件的可能的答案、结论或假说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发散式思维具有灵活性、独特性和流畅性的特点。它突破习惯思维的限制,使人产生新的构想,提出新的方法,并使人在较短的时间内产生较多的联想。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示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机会,帮助他们开阔思路,丰富想象,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改善学习策略,从而提高学习质量。

一、英语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有利条件

从目前高中教学的现状看,运用发散性思维的方式来教学,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习惯还有两大有利条件。首先,高中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过一定数量的英语单词、短语和基本句型,这一切也都为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提供了材料。其次,学生精力充沛,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好奇好胜,求知欲强,勇于探索。这样,教师只须稍加引导,些许点拨,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即能就此展开。同时,以调动学生发散性思维为指导思想,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为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的课堂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二、培养发散性思维习惯的具体策略

1.培养学习兴趣。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发散性思维的重要条件。兴趣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推动力。它可以充分发挥智力的作用,使其感知力敏锐、思维活跃、想象丰富,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有不少老师在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时都谈到,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哪怕是难度再大,他们也都愿意去主动学习,在课堂上善于思维,表现积极。而兴趣的丧失则会导致部分学生失去继续学习的动力,从而产生厌学的倾向,使得两极分化现象日渐严重。为了培养学生稳定、专一而持久的外语学习兴趣,首先我们要向学生强调英语的重要地位以及学习英语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远大志向,帮助他们形成明确而有益的学习动机;其次是采用启发式教学来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引起他们对知识做深层面的思考;再次教师应根据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安排富有趣味性和幽默感的教学内容,适当采取一些歌曲、游戏、小对话等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后是教师当以高度的责任感,高超的教学技巧和对学生的热爱来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喜爱,从而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2.在词汇教学中运用扩展激活模式,来增加学生的词汇量。改进词汇教学,扩大学生词汇量是学生英语学习的关键。词汇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孤立地教单词和繁琐地讲解,难以收到好的效果。因此,在词汇教学上,我力求加强学习方法指导,以“一词多义”,前、后缀构词,单词组合短语,一词联想,群体记忆等几方面来展开学生的发散思维,督促学生扎实、科学、高效地学习词汇,扩展词汇量。

3.设疑启智,营造发散性思维的氛围。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我们在着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前提下,注重课堂提问的艺术、质量和效果,所提的问题,要做到三个“有利于”:(1)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而非纯知识性(如:What have you learned from…?)(2)有利于建立学生的思维模式(如:How do you know that?)(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如:Is there any other reason?Can you tell m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A and B?)

4.故事续尾。在阅读一篇文章或一个故事时,在结尾处留有悬念,要么提一个问题,要么让学生把故事的结尾续上,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故事。这种方式给学生留有充分想象的空间,不同的学生就会有不同的结尾,教师不要急于做出评判,而应鼓励每个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例如在讲解《Late for Exam》时提到Victor通常七点起床,八点动身去学校,从来没有迟到过。但这次他六点起床,七点钟离开家却迟到了,可以让学生们展开思维,猜测其中的原因,给学生留下发挥想象的空间。

5.英语写作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在高中英语教学阶段,衡量或检验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主动获取知识,取得何种效果方面,最直观的方法是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写作训练的水平如何。写作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因此我在每一课后都要给出几个Key Points,让学生写作。如在学完第28单元的“Weather”后,可以在课堂上提到downpour,rain cats and dogs,windy等關键词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通过丰富的联想来描述在一个下大雨的天气所发生的故事,这样原本枯燥的课文内容跃然纸上,变得栩栩如生。

发散思维的思维方法如何培养 篇11

一、激发学生兴趣, 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主动性

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的关键。因此, 在教学中, 我非常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 让他们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保持一种比较高昂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除法”一课中, 我先出示几道简单除法, 让学生演算。在之前的教学中, 我们就简单的接触过除法意义, 因此学生还是比较顺利地完成了这些任务。而后, 800÷200, 8000÷20, 8000÷200, 让学生思考、讨论能否演算出来, 经过学生的讨论与教师及时予以点拨, 学生能说出80÷20, 算理是根据乘法2×4=8, 也有的说算理是被除数与除数同时去掉一个0, 从而算成8÷2=4……

在这个过程中, 课堂花费的时间比较多, 但是这样的训练能够让学生带着探索的激情寻求新的解决方法。此外, 在教学中, 我们还“故事引入”“悬念引入”等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的作用, 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 要适时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 引导他们善于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能够保证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之内都能保持一张比较兴奋的状态, 能够活跃思维, 积极配合互动, 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二、用多角度思考训练思维的求异性

发散思维活动的展开, 其重要的一点是要能打破思维定势, 也就是对待同一个问题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 即合理创新的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这也就是思维的求异性。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差, 在思考问题的时候, 更容易受到思维定式的影响, 以致产生错觉。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以期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使学生逐渐养成多角度、多方位的思考问题的能力。例如, 四则运算之间是有其内在联系的。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 除法可以转变成为乘法运算。总之, 加减、乘除、加乘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如1000÷125÷8即可用1000÷8÷125计算也可以用1000÷ (125×8) 计算。这样的训练能够防止学生孤立、片面、静止地看待问题, 能够进一步掌握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建立知识网络, 同时又进行了求异思维的锻炼。

三、一题多解、扩展引伸来延伸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开阔性是发散思维的重要特征, 但是学生的思维表现的还有一定的狭窄性, 具体的表现就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题目稍微有一点变化, 就变得手足无措。在实践中, 我们发现对学生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举一反三的训练, 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克服思维狭窄的缺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不能只重视计算结果, 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 精心设计有层次、有坡度、要求明确的、题型多变的练习题。如:小强打一份稿件, 如果每分钟打50个字, 30分钟打完, 现在每分钟打80个字, 几分钟打完?学生完成后, 提出:谁能把“现在每分钟打80个字”这个条件改成间接条件?学生思维活跃, 兴致盎然, 纷纷抢答。

(1) 现在每分钟比原来多打30个字;

(2) 现在每天分钟是原来的1.6倍;

(3) 现在每分钟比原来多打五分之三;

……

以上做法付诸实践后, 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学生通过训练不断探索解题的捷径, 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不断发展。

再如:在数学教学中, 提供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机会, 精选材料, 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保证。如学习“长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体积的计算”等知识之后, 在一次数学活动课中, 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用一张长40厘米, 宽20厘米的长方形硬纸板, 做一个深5厘米的长方体无盖纸盒, 这个长方体的容积最大可能是多少?同学们兴致勃勃地纷纷动脑思考, 动手画画。许多同学得出了这样一个剪法, 把长方形的每个角各剪掉一个边长为5厘米的小正方形, 最大体积是30×10×5=1500 (立方厘米) 。有一个同学站了起来, “我是这样设计的, 在长方形的宽边的两个角上各剪掉一个边长为5厘米的正方形, 然后把这两个小正方形接在另一条宽边上, 它的体积是35×10×5=1750 (立方厘米) 。”这样剪拼, 既使材料的利用率达到百分之百, 又使它的容积尽可能大, 显然比第一种方法好得多, 我表扬了剪法二同学的同时, 指出这种方法还不是最佳的剪法, 还不够理想。如何剪拼才能使它的容积最大呢?大家想一想, 在周长相等的前提下, 是长方形的面积大, 还是正方形的面积大?这样一点拨, 同学们兴致又来了, 有一学生想出了更好的剪法, 先把长方形分成2个相等的正方形, 再把其中的一个正方形分成4个长20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 最后把长方形接在另一个正方形的边上。它的容积是20×20×5=2000 (立方厘米) 。这样在老师的启发诱导下, 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 提高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发散思维能力。

四、转化思想, 激发训练思维的联想性

联想思维是一种表现想象力的思维, 是发散思维的显著标志。联想思维的过程是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通过广阔思维的训练, 学生的思维可达到一定广度, 而通过联想思维的训练, 学生的思维可达到一定深度。例如有些题目, 从叙述的事情上看, 不是工程问题, 但题目特点确与工程问题相同, 因此可用工程问题的解题思路去分析、解答。例如:修一条路, 小强单独修10天修完, 小辉单独修15天修完, 如两人合修几天修完?学生做法是:假设这条路长为150米, 列式150÷ (150÷10+150÷15) =6 (天) 还可以引导学生用工程问题的解题思路去分析、解答既简单又易懂。列式:1÷ (110+115) =6 (天) 。

如何运用发散性思维进行写作 篇12

首先,写作之前,可以运用思维导图将相关的词汇和内容列举出来,形成逻辑系统,然后在写作过程中,按照脉络提取自己要用的资源,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确定主题。确定主题之后,我们会按照主题范围扩散思维,就不会言不由衷。比如我们今天要写的主题是如何平衡互联网和真实生活之间的关系,我们可能想到的互联网的词汇有虚拟,便捷等,我们在第一部分描述互联网优势时,就可以按照朝几个方面去写。确定主题,对于整个发散思维来说是一个重要基点,我们只有不断拓展思维,才能够围绕主题再描述;

第二,应用思维导图。定主题之后,要尽可能运用思维导图等工具来拓展思维,可以用头脑风暴的方法,大家一起来帮你想,你的思维会拓展速度和深度以及广度,都会成倍发挥出来;

第三,梳理资料。把每个资料进行分类,哪一类可以用在写优势里面,哪一些可以放在劣势里面,站在客观的角度去分析,这样就不知不觉在文章中表达了你的观点,也不会让大家觉得你是带有偏见性描述这件事情。因为收集资料越全面,表达客观准确度越高;

发散性写作的方法不仅可以用在写作中,同时可以运用在工作和生活中,凡事不仅仅只有一种解决方案。

写作方向

1.结构化的思考。从模型化思考出发,补坑式作业。我昨天的打卡作业就是用了这个,大家可以回头看看。

2.视听觉的表达。手绘,导图,花样图文,ppt卡片,录频音乐,如果你会这些巧心思,同样夺目光芒。相信热爱学习的你,看到不少的精选作业有上面这些视觉化表达了吧。

3.故事化的演绎。相信大家对杨帆的经典故事印象深刻吧,还有王小豆的,那就对了,观众喜欢听故事,特别是有趣的。发挥你的脑洞功力来试试。

4.生活化的学习。这个我就要说彭彭老师了,每一篇作业都是长文,看完的都是真爱,我是。彭彭老师擅长把生活经验结合到作业里面,所以我们在看很有代入感。如果作业刚好和你的生活有契合点,赶紧抓住灵感写上来,记忆有时限的。

5.价值化的链接。你通过了加入社群,从交友方面有发生变化吗?群友有产品人,运营人,媒体人,平台人,不同的属性会撞出不一样的火花,这里我就要说下爱打广告的付老师,因为广告链接了他,他连起了社群深圳营线上线下一条线交流,大家可以回头看他作业,真的是价值化的链接成的作业。

6.通用化延伸。对大家还不懂或者懂得少的知识的普及,这里就是学霸00后和雨悦的天下,以常人无法企及的速度带起来整个作业狂潮,他们的作业因为有多次超前作业,所以作业有些坑是属于普及型种草知识的作业。

7.迭代化精进。迭代的意思就是说会根据一个周期进行一个调整,这里是可以根据课程的进度以及自己本身的学习进度来调整。

发散思维的思维方法如何培养 篇13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发散思维

云南省文山州富宁县板仑乡中心学校 王汝维

发散思维是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源泉,要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需从培养发散思维抓起。我们语文教师应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这个主阵地来培养小学生的发散思维,探索培养小学生的发散思维成为我们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研究课题。在语文教学中,我就这个课题作了以下尝试。

一、营造发散思维氛围,激发发散思维兴趣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小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提高小学生敏锐的思维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牢固的记忆力。精彩、生动的语文课堂教学能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思维活跃起来。我在教学小学语文第十一册《草虫的村落》这篇课文时,就利用了小学生喜欢接触大自然的特点,设计了如下的教学 :“同学们,我们学习《山中访友》这篇课文时,已经访问了德高望重的老桥,枝叶繁茂的树林,清凉的山泉,还有飞流的瀑布……这节课老师要带你们去访问草地里的小虫子,你们喜欢吗?”同学们格外兴奋地说“喜欢!”。“在访问之前老师有三个要求:第一,同学们要与小虫子玩。第二,要和小虫子交流,记住小虫子对你说的话。第三,把小虫子说的话告诉老师或者同学。”同学们明确要求后出发了。大家来到草地上,就像一群快乐的小鸟去寻找自己知心的小伙伴。不一会儿就传来了学生与小虫子对话的声音:农同学对着一群正在寻食的蚂蚁说:“同伴们,快来,跟我去找虫子吧!”杨同学正对着在花丛里打转的小蜜蜂说:“嘿!蜜蜂阿姨,您快点,别磨蹭了,家里的.阿姨叔叔正们等着你的花粉酿蜜呢。”……十分钟过后我组织学生回教室学习《草虫的村落》,采用谈话的方式把学生的精力引入课文。“同学们,刚才大家都找到自己的知心伙伴,下面我们随同作者一起去看看他的知心朋友们吧。”此时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培养发散思维,激发求异思维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同一部作品同一篇课文,甚至同一个句子同一个字词,学生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学生可以有不同的想法。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发散思维的训练。在教学《草虫的村落》第五自然段时,这个自然段中“蜥蜴面前围拢了一群黑甲虫,对庞然大物投以好奇的目光。它们友好地交流着,好像攀谈得很投机似的”是课文的隐含内容,这个片段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最佳切入点。教学时,我这样设计,抓住“交流”、“攀谈”关键词设疑,蜥蜴和小甲虫在交流、攀谈些什么?让四位学生进行角色表演,其中一位学生扮演蜥蜴,另外三位学生扮演小甲虫。(教学论文 )甲虫1说:“伙伴们,快来看,有一头大象来捣毁我们的村庄了。”听到甲虫1这么一说,甲虫2便来看个究竟,甲虫2说:“大象有长长的鼻子,那不是大象,是恐龙。”甲虫3听到吵闹声走了过来说:“瞎说,恐龙早6500万年前就灭绝了,还有什么恐龙。”甲虫1、甲虫2疑惑地望了望甲虫3齐声说:“那是什么呢?”甲虫3说:“那是鳄鱼。”甲虫们的争论声传到了蜥蜴耳朵里。蜥蜴大声说:“甲虫朋友们,别吵了,你们说的都不对,我叫蜥蜴,恐龙是我的祖先,天气太热了,口很渴,想找个水塘洗洗澡,喝喝水,路过你们这里,不是来伤害你们的,让你们受惊了。”这时甲虫们心里的石块才落了下来,友好地邀请蜥蜴来做客。蜥蜴接受了甲虫们的邀请,来到甲虫们的村子,村里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的甲虫都来接见蜥蜴。有的甲虫说:“你的嘴真大呀,我们全村的人都可以在里面住了。”有的甲虫说:“要是你在这儿住下,就没有谁敢欺负我们了?”蜥蜴说:“我不算大,我的祖先比我大几千倍呢,要是你们见到我祖先,一定会吓死你们一大片。我祖先身材最大的是震龙,它的身长有39至52米,身高可以达到18米,体重达130吨!也就是说,二到三条震龙头尾相接地站在一起,就可以从足球场的这个大门排到另一个大门。而如此沉重的庞然大物如果在原野上行走的话,它那硕大的巨脚每一次踩到地面都会使大地发生颤抖,就像地震一样。”甲虫们听了都惊呆了。在这个片段教学中,我尊重并激发学生的这种独特性见解和感受,在总结时鼓舞学生“你们能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非常高兴,希望你们继续发扬”,从而鼓励了学生能有自己的想法,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发散思维就是在这样的活动中得到了萌发,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就在这样的活动中获得了锻炼。

三、扩展发散点,激发想象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是知识进步的源泉。”教师要寻求知识生成,知识扩展的发散点,要善于打开学生思维的空间,释放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开发学生沉睡的潜能。在教学《草虫的村落》结束后,我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融入自己的感受,进行随堂小练笔,写一写自己观察过的小虫子。有的学生写道:“今天,我又趴在草丛边,在无限的静谧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 在我眼前,空前变大了,小草成了大森林。一群小蚂蚁,每只嘴里都叼着食物急急忙忙往高处赶,我想它们一定预测到洪水要暴发了,全体出动把家搬到安全的地方,我想帮一帮它们,可是我又怕惊吓到这些小精灵们,我恨不得变成一只蚂蚁帮着搬东西。”通过这样的训练,教学形式的多彩多样,不让教学局限于教室,室外与室内结合,角色表演、学生互动、随堂练笔等,课堂教学内容生动丰富了,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丰富了知识,学生的思维能力真正得到了提高。

发散思维的思维方法如何培养 篇14

人的创造性受众多因素的影响, 大脑的发散性加工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创造性是“一种以发散加工为核心, 收敛加工为支持因素的, 发散与收敛有机结合的操作方式”.就创造性思维的本质而言, 它产生于发散思维之后的收敛思维之中.可见,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是创新教育的需要, 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理应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竭力把自己的课堂变成赏识学生、培养学生思维的场所.本文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实际, 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谈一点浅薄的感受, 抛砖引玉, 以期与大家共同探讨研究.

一、科学合理地使用多媒体, 为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条件

随着时代的进步, 传统的一本书一支笔的数学教育模式已经成为过去, 伴随而来的是各种先进的多媒体手段.为了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 许多教师盲目地追求设计各种各样的多媒体课件, 这些课件画面精美绝伦, 图像显示动静有致, 文字出现翻转飞动, 色彩各不相同, 叫人眼花缭乱, 教学活动在机械的“一问一答一显示”中次第展开, 忽视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承受能力, 短短45分钟的一堂课, 包含了太多的知识量, 让学生难有阅读、思考、反馈, 或者正思考时, 画面早已切换到下一个板块, 屏幕上的归纳总结也早已“物是人非”了.在这种“繁忙”的教学过程中, 试问:学生究竟能接受多少、理解多少、积累多少?学生在处于疲惫地应付消化所学知识的情况下, 各知识之间还未有机地进行融合, 又何谈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二、善于抓住时机, 在课堂上渗透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1.特征联想

在课堂练习中, 当题目给出的信息过于抽象, 导致思维受阻时, 可将思维聚焦于特征信息, 从数字规律、式子对称的“和谐”特点出发, 通过联想、类比、拟合, 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如, “设undefined, 求:undefined的值.”此题如果直接计算, 计算量非常大, 在学生思考的同时, 适时地进行引导, 让学生发现undefined, 由此特征出发, 学生通过进一步思考, 结合之前所学的知识, 本能地会联想到问题:“若x1+x2=1, 会不会有f (x1) +f (x2) 为某一常数?”进一步验证得到undefined, 进而可快速得出结果:undefined

2.化繁为简

罗莎·彼得曾经说过, 数学家们“往往不是对问题进行正面的攻击, 而是将它不断的变形, 直至把它转化成能够得到解决的问题”.对于结构复杂的数学问题, 若使用常规解法, 过程必定繁琐.对这类问题, 可以从其结构入手, 将结构进行简化, 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如, “已知a, b, c, d是互不相等的正数, 求证:undefined.”对于这个题目, 大多数学生首先想到的都是“平均不等式”, 但直接使用, 不仅过程繁琐, 而且得不到所需结论;也有学生想到了“通分”, 但过程仍然是繁冗复杂, 达不到目的.此时, 可以启发学生对不等式进行“换元”, 将不等式进行简化, 令x=a+b+c, y=b+c+d, z=c+d+a, w=d+a+c, 这样学生可以得到化简后的不等式为undefined, 进而转化为证明undefined, 至此学生自然就会联想起刚刚学过的一个不等式undefined, 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摸索验证的兴趣, 因为a, b, c, d是互不相等的正数, 所以undefined, 所以undefined, 验证成功, 接下来的证明就变得异常简单了.

3.巧妙“建模”

数学虽然具有高度的抽象性, 但它是源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 我们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一些常识合理地将数学问题建立一个“模型”, 通过这种处理, 往往会将问题变得浅显易懂,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如有这样一个趣闻性的数学问题:“一笼中有鸡、兔共50只, 共有脚140只, 问:鸡、兔各有多少只?”这个题目对学生来说自然不是问题, 可以用方程直接求出结果.但可以引导学生换一个角度来思考:如果每只兔子都抬起前面两只脚, 仅用后两脚站立, 这时, 显然地上有脚100只, 用140减去100得40, 这就是兔子前两脚的脚数, 除以2即得兔子为20只, 则鸡有30只.此时让学生思考有没有其他方法, 学生根据日常的生活经验可以得出:①如果每只鸡都抬起一只脚, 而每只兔子的前两脚也都抬起来, 仅用后两脚站立, 这时地上有脚为140只的一半, 即70只, 用70减去头数50, 便可得到兔子的数量是20只, 鸡为30只.②如果把每只鸡的两个翅膀看作是两只脚的话, 那么地上共有脚应为50×4=200 (只) , 用200减去140得60, 即是鸡的翅膀数, 再除以2, 得鸡的数量为30只, 则兔子为20只, 等等.这样一个趣闻性的问题, 将日常实际与数学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不仅体现了数学的广泛应用性, 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4.构造反例

数学中的反例通常是指符合某个命题的条件, 但又与该命题结论相矛盾的例子.在数学的发展史中, 反例和论证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一般来说, 构造反例不像提出证明那样有清晰的逻辑途径, 它给人一种不可琢磨的感觉, 但它却是一项积极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是培养发散性思维的一个过程.学生在学习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对于某个命题或结论, 若从正面“突击”的话, 往往会无从入手, 陷入困境.反例在辨析命题或结论的真伪时, 则具有直观、明显、说服力强的特点.所以, 构造反例是帮助学生深化理解知识、辨析错误、培养思维严密性的有力工具, 也是学生了解数学内涵的一个非常有益的载体, 对于强化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发散性思维打破了传统模式,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是让学生对已知信息进行多方向、多角度的思考, 大胆去尝试的思维模式, 有助于学生提出新问题、探索新知识, 其特点是思路广阔、寻求变异, 对已知信息通过转换或改造进行扩散以形成各种信息, 培养了学生的变向思维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 改变了学生思维内容上的求异性和变通性.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在课堂教学中应经常性地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联想、类比、猜想, 对问题进行多方位的探索, 就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进而增强学生的求异欲望和创新意识, 对于学生的成长和个性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蒋铁伟, 陈翠.联想.激活.创新.中学数学杂志 (高中) , 2004 (4) .

[2]徐鸿斌.数学反例的教学价值.中学数学杂志 (高中) , 2004 (4) .

上一篇:企业迁移登记注册通知函下一篇:开展校园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