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言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论文

2024-09-08

在语言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论文(共14篇)

在语言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论文 篇1

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四川省 南江 苟 玲

发散思维就是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的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又称多维思维或辐射思维。作文教学中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不但要传授发散方法还应该培养对发散方法进行检索与提取的能力。作文教学中发散性思维训练的目的在于让思维能根据需要按一定的顺序向各种方向运动,在发散过程中产生灵感,使写作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可驾驭与可调控。

由一点出发,借助已有信息,让联想、想象向各个方向发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既可通过分析、比较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发散,也可以通过分析同一事物的不同点发散;思维可以在对比中展开,也可以在类比中进行„„总之,发散的方式不拘一格。

从模仿入手,指导学生逐一掌握发散思维的方法。

训练学生通过分析比较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发散思维,我引导学生从学习赵丽宏的散文《峡谷》入手。《峡谷》的构思是在寻找不同事物的相似点中进行的。作者捕捉住了自然界的“峡谷”与“社会生活——文化大革命——我们国家噩梦般的大峡谷”的共同特点:难以逾越。告诫人们必须热爱生命,热爱生活,才能像江河冲出峡谷一样战胜生活中的种种“峡谷”。模仿《峡谷》的构思,要求学生在动笔写《大地与安泰》一文前从安泰离不开大地出发,寻找具有“离不开”这一相似点的不同事物。比如鱼儿离不开水,万物离不开太阳;孩子离不开母亲,党离不开人民„„由自然现象到社会现象,由“形似”到“神似”从而对《大地与安泰》这一特定的情境展开思路,引发出对党与人民之间鱼水之情的议论。

又如郭风的散文《桥》。指导学生模仿作者在“桥”与“塔”的对比中展开联想,让学生在正反对比中引出议论。东山魁夷的《一片树叶》,思绪从京都跳到家中的小院,由现在拉回过去;写的内容从樱花到关于风景画的主张,到与前二者看似无关的“一片树叶”整个思维活动紧扣“珍重生命”这一主题扩展,既不受空间限制,也不按时间顺序,而是在自然景色的瞬息即逝却周而复始与人类从自然的永恒中得到的慰安和感召的联想中发散游动,分析这些作品的结构,学习作者发散思维的方法,可使学生思路活泼,浮想联翩。

除了逐步积累发散思维的方法,以供使用时检索与提取,每一种思维方法应分解成几个步骤反复训练。巴金的《灯》由眼前到回忆;由自己到他人,由山那边到古希腊„„假如作者不是操作思维从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去运动,是不会有那么多具有特殊意义的“灯”和“光”供作者运筹,供他作为主观思绪的寄托的。

模仿“灯”的构思,将作者的思维分解成下述几个步骤,我指导学生写题为《黑板》的抒情散文。“由眼前想到过去”,学生想到幼时父母教他识字的小黑板,想到黑板上的加减乘除、分式、方程„„从而得出“黑板是人生的摇篮”的认识。“由此地想到彼处”,于是学生想到了学校长廊上的,居委会门口的,医院门诊处的,法庭外的,食堂里的种种黑板报,于是又得出“黑板是社会万花筒”的结论,并意识到自己从这不透明的窗口了解了生活的众多方面。“由一般想到特殊”;学生想到战争年代八路军战士以石板代替黑板学习文化,想到《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写在黑板上的“法兰西万岁”于是发出了要珍惜现有条件的肺腑之言。

在指导学生通过分析相同事物的不同点时,读散文《枕木》我把指导学生思维发散的过程分解为二步。第一步是启发学生找出枕木所有的特点:脚踏实地默默无闻;排列整齐有序伸延;承载重压稳如泰山„„第二步是由这些不同的特点出发,寻求与其一致的精神状态: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的典范,大无畏精神的化身;——平凡中的伟大。一位同学在《拥抱大地的巨人——枕木》中写道:“在我的眼中,枕木仿佛慢慢地竖起,有了眼睛,有了手,它们成人了!从战争年月那冰冷的河中‘浮’起的人桥到手拉手一起走向刑场的烈士;从挥着热汗向大地掘油的老一代工人到今日擎着掘土机巨臂筑起杨高路的年轻一代。他们走过了硝烟弥漫的战场,走过了洒满全色光辉的油田。在血汗浇铸的轨迹上,走向未来。这便是我们的民族。一个无比坚强、无比团结的民族,用无法抗拒的脚步,一步一步走着自己坚实的路!”“既然我们都是这样的枕木,就应该毫不吝啬,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奉献给这条路”。

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强弱决定着作文能否立意新颖,感受独特;构思时能否浮想联翩,思绪如天马行空。这种思维发散活动建立在知识与经验的积淀上,是思维操作方法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应将发散思维方法的训练按单元有计划地安排在各年级的作文教学中。

发散思维方法可以按单元进行教授。每单元教会一种发散方法,可分三个步骤进行:

1、方法辅导。包括分析范文,了解思维发散的模式,并按此发散方法练习作文。

2、巩固练习。重点为讲评本单元所传授的方法掌握运用的情况。如写作《桥啊,桥》一文,一位同学由面临小学初中难以衔接产生的苦恼希望能为自己建立一座桥,让这座桥将她引向所爱、所憧憬的理想的彼岸。文章的思路在今昔对比中展开,在对未来的追求中延伸,文思如涌。

3、锻炼知识的迁移能力。重点为比较已教授过的几种发散方法,培养运用检索与提取的能力,进行综合运用的示范。

每个单元要完成三至四篇作文。有的借助“相似点”发散思维,有的对比不同点,有的综合运用几种方法。教学效果显而易见。

由此可见,作文教学中发散性思维训练是一个由简到繁,由运用单一的方法到灵活运用多种方法,由以教师引导为主逐步过渡到学生运用为主,由模仿到形成方法系统的过程。发散方法的训练是反复练习,不断强化,并呈递进式的结构;思维方法的训练与作文教学目标的实现既为同步发展,又有着明显的阶段性。思维训练可以摸索出一套科学的训练方法。

在语言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论文 篇2

关键词:语言教学,幼儿教育,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运用想象、联想、直觉或类推,获得合理设想或猜想的思想过程,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发散思维方式的表现是: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时,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思考,灵活、变通地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它既无一定的方向,又无一定的范围,允许幼儿标新立异地异想天开。现代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创造能力相当于他的知识量与发散思维的乘积。因此,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能力,有利于发展幼儿的灵活性和变通性,是培养幼儿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语言教学中,我针对幼儿发散思维的训练做了一些尝试。

一、丰富幼儿的表象和感性经验,是发展发散思维的基础

表象是在知觉和感觉基础上形成的感觉形象, 孩子大脑表象贮存得越多越生动,就越容易产生想象,想象越丰富,思维就越活跃。为此,丰富幼儿知识,建立幼儿头脑中的表象,是发展幼儿思维能力的必要条件。为了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必须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观察周围事物的特点和变化,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和经验,开阔他们的视野。如:看到水中的鸭、鹅,就联想到大海中的船;看到天空中自由飞翔的鸟, 就联想到各种各样的飞机。观察—联想—想象—创造,由浅入深的思维过程,正是锻炼幼儿思维广阔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的过程。

二、创设教育情境,激发幼儿发散思维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内在动力和创造的起点, 单调的教育环境不可能激发幼儿多观察、多思考。为幼儿创造丰富多彩的、富于启发性的、具有开放性的环境,激发幼儿创造欲望。在活动中鼓励幼儿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地、独立地去想、去做,从而促使幼儿发散思维。如:在仿编儿歌《梦》时,我在教室里准备了许多实物和图片,幼儿通过观察,了解到花的梦为什么是红红的,草的梦为什么是绿绿的,然后联想到大海的梦是蓝蓝的,小鱼的梦是闪亮的,小朋友的梦是五颜六色的。

三、挖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引导幼儿发散思维

发展幼儿的发散思维,首先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找出发展幼儿思维的有利因素,积极引导幼儿发散思维。在语言教材中,可以以实物的特征、本质联系为发散点,发展幼儿的发散思维。如:学习儿歌《梳子》时,问:“还有谁可以做谁的梳子?”幼儿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想象,说出汽车是马路的梳子,粉笔是黑板的梳子,轮船是大海的梳子。总之,发散思维是多向的,发散必须有一个发散点,必须符合逻辑推理。因此,教师要找出发散点,才能有目的地引导幼儿的思维向多方向发散,否则创造就难以实现。

四、精心设计提问

在幼儿语言教育活动中, 教师和幼儿之间的交流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提问是最常用、最直接的一种方式。教师的提问艺术和技巧是启发幼儿想象、拓展幼儿思维的重要方法。想象是思维跳动的火花,没有想象就谈不上进行发散思维。在语言教育活动中,教师应抓住教材中有利于幼儿想象的因素,对幼儿提出问题,引导幼儿积极思考想象,提问方式有以下几种:

1.启 发性提问

提问的问题应启发幼儿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合理想象,多角度地回答问题,答案不能停留在表面回答“是”“不是”,要引导幼儿深入到“为什么”。如:学习散文《落叶》时,提问:“这些树叶还会落在哪里 ?谁会看见 ?会把它当做什么 ?”幼儿发言很踊跃:树叶落在屋顶上,麻雀妈妈看见了说:“给我的宝宝当被子。”树叶落在地上,小朋友们拾起来把它做成花环;树叶落在地上,小花猫走过来把它当做帽子。这种问题能使每个幼儿积极参与,并发挥想象,表达想法,从而获得成功、愉悦的体验。

2.假设性提问

文学作品中有很多真、善、美或假、恶、丑的形象,为了帮助幼儿正确理解这些形象, 教师可以启发幼儿把自己想象成作品中的人物,用换位思考的方式,体验角色的行为及心理过程。如:学习童话《狐狸和兔子》时,引导幼儿假如你是兔子,碰到狐狸你怎么办?这一问题使幼儿马上进入角色,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有的说:“我请朋友一起去对付坏狐狸,等狐狸睡觉了,用棍子打死它。”由于这种问题带有明显的发散性,因此可以充分调动幼儿的主动性,使他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较为合情合理的假想情节。这种问题还能满足幼儿好模仿的心理,使他们以角色的身份思考问题,发展幼儿的发散思维能力。

3.解 释性提问

启发幼儿了解事物的本质特征及其变化的原因, 并发挥合理想象,解释故事发生的原因。如:在续编故事《小狗怎么了》时,提问:“小狗为什么哭呀,你觉得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个问题需要幼儿想象,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假设各种原因,从讨论中体验参与的快乐,发展幼儿的发散思维。

五、积极的教育评价

对于年龄小、知识经验不足的幼儿来说,他们发散的新思路、新想法不可能都是合理的、完美的。因此,对幼儿的回答,切忌不适当地评头论足,无论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都应该受到表扬,使每个参与者都能有积极的体验。不能对幼儿作横向比较,只要幼儿积极参与了,不论结果如何都会受益,教师应以平等、民主、开放的态度对待幼儿。

在语言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 篇3

【关键词】语言教学;幼儿;发散思维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发散思维是指运用想象、联想、直觉或类推来获得合理设想或猜想的思想过程,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发散思维方式的表现是: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时,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思考,灵活、变通地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它既无一定的方向,也无一定的范围,允许幼儿标新立异地异想天开。现代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创造能力相当于他的知识量与发散思维的乘积。因此,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能力有利于发展幼儿的灵活性和变通性,是培养幼儿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语言教学中我针对幼儿发散思维的训练做了一些尝试。

一、丰富幼儿的表象和感性经验,是发展发散思维的基础

表象是在知觉和感觉基础上形成的感觉形象,孩子大脑表象贮存得越多越生动,就越容易产生想象,想象越丰富,思维就越活跃。为此,丰富幼儿知识,建立幼儿头脑中的表象,是发展幼儿思维能力的必要条件。为了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必须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观察周围事物的特点和变化,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和经验,开阔他们的视野。如:看到水中的鸭、鹅,就联想到大海中的船;看到天空中自由飞翔的鸟,就联想到各种各样的飞机。观察—联想—想象—创造,由浅入深的思维过程,正是锻炼幼儿思维的广阔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的过程。

二、创设教育情境,激发幼儿发散思维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内在动力和创造的起点,单调的教育环境不可能激发幼儿去多观察、多思考。为幼儿创造一个丰富多彩的、富于启发性的、具有开放性的环境,以激起幼儿创造的欲望。在活动中鼓励幼儿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地、独立地去想、去做,从中激发幼儿的发散思维。如:在仿编儿歌《梦》时,我在教室里准备了许多实物和图片,幼儿通过观察,了解到花的梦为什么是红红的,草的梦为什么是绿绿的,然后联想到大海的梦是蓝蓝的,小鱼的梦是闪亮的,小朋友的梦是五颜六色的。

三、挖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引导幼儿发散思维

发展幼儿的发散思维,首先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找出发展幼儿思维的有利因素,积极引导幼儿发散思维。在语言教材中,可以以实物的特征、本质联系为发散点,去发展幼儿的发散思维。如:学习儿歌《梳子》时,问:还有谁可以做谁的梳子?幼儿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想象,说出汽车是马路的梳子,粉笔是黑板的梳子,轮船是大海的梳子。总之,发散思维是多向的,发散必须要有一个发散点,必须符合逻辑推理。因此,教师要找出发散点,才能有目的地引导幼儿的思维向多方向发散,否则创造就难以实现。

四、精心设计提问

在幼儿语言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幼儿之间的交流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提问是最常用、最直接的一种方式。教师的提问艺术和技巧是启发幼儿想象,拓展幼儿思维的重要方法。想象是思维跳动的火花,没有想象也就谈不上进行发散思维,所以在语言教育活动中,教师应抓住教材中有利于幼儿想象的因素对幼儿提出问题,引导幼儿积极思考想象,提问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启发性提问

提问的问题应启发幼儿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合理想象、多角度地回答问题,答案不能停留在表面回答“是”“不是”,要引导幼儿深入到“为什么”。如学习散文《落叶》时,提问幼儿:“这些树叶还会落在哪里?谁会看见?会把它当做什么?”幼儿发言很踊跃:树叶落在屋顶上,麻雀妈妈看见了说:“给我的宝宝当被子”;树叶落在地上,小朋友们拾起来把它做成花环;树叶落在地上,小花猫走过来把它当作帽子。这种问题能使每个幼儿积极参与,并发挥自己的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获得成功、愉悦的体验。

2.假设性提问

文學作品中有很多真、善、美或假、恶、丑的形象,为了帮助幼儿正确理解这些形象,教师可以启发幼儿把自己假象成作品中的人物,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去体验角色的行为及心理过程。如学习童话《狐狸和兔子》时,引导幼儿假如你是兔子,碰到狐狸你怎么办?这一问题使幼儿马上进入角色,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有的说:“我请朋友一起去对付坏狐狸,等狐狸睡觉了,用棍子打死它。”由于这种问题带有明显的发散性,因而可以充分调动幼儿的主动性,使他们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较为合情合理的假想情节,同时这种问题还能满足幼儿好模仿的心理,使他们以角色的身份思考问题,发展了幼儿的发散思维能力。

3.解释性提问

即启发幼儿了解事物的本质特征及其变化的原因,并发挥合理想象,去解释故事发生的原因。如在续编故事《小狗怎么了》时,提问幼儿:“小狗为什么哭呀,你觉得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个问题需要幼儿去想象,去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假设出各种原因,从讨论中体验参与的快乐,发展幼儿的发散思维。

五、积极的教育评价

对于年龄小、知识经验不足的幼儿来说,他们发散的新思路、新想法不可能都是合理的、完美的。因此,对幼儿的回答切忌不适当的评头论足,无论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都应该受到表扬,使每个参与者都能有积极的体验。不能对幼儿作横向比较,只要幼儿积极参与了,不论结果如何都会受益,教师应以平等、民主、开放的态度对待幼儿。

实践证明,发展幼儿发散思维,语言教学中有许多有利因素,在语言教学中发展幼儿发散思维是可行的。同时,在强调注重培养发散思维的同时,也不能忽略集中思维的培养。因为集中思维形式是训练幼儿思维具有方向性、逻辑性,使幼儿的分析、判断能力从中得以提高。心理科学工作者认为,创造离不开发散性的“思”,也离不开集中性的“学”。在教学中,只有辩证地运用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才能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幼儿进行知识传授,开发智力,更好地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

在语言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论文 篇4

英语教学中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发散性思维是指从给定的某种信息中,推测、发散、想象和创造其它各种各样的为数众多的输出.在自然学科中,最常见的教师对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方式是一题多解,而在英语教学中,对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则有更广泛的途径.

作 者:毛金鹰 作者单位:湖北武汉实验外国语学校刊 名:中国校外教育(理论)英文刊名:CHINA AFTER SCHOOL EDUCATION年,卷(期):”“(z1)分类号:H3关键词:英语教学 发散思维 知识的辐射性

在语言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论文 篇5

摘要:在语言教学活动中让幼儿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促进幼儿语言运用能力的学习,发展幼儿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关键词:语言 教学活动 创造力

当今学前教育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如何为培养创造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突出创造性的充分发展,突出创造性人格特征的形成;能培养出善于学习、善于质疑,具有创造性并能独立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人才是我们作为幼儿教师的重要任务。幼儿创造性的培养是贯穿和融合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语言教育过程当然也不能例外,语言是思维发展的工具,那么如何利用这一特殊工具来发展幼儿的创造力应该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一、长期以来幼儿园语言教育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缺乏创新精神,片面地注重“模仿”教学,经常在教学活动中要求幼儿按照书本进行原文复述,本来生动的语言教学在教师的操作下成为一种幼儿机械的复述活动,表演活动中也要求幼儿按原文的对话进行角色表演,个别幼儿表演的动作违反原文内容的常常还会受到老师的指正,没有任何的个性特色发展机会,这种被动授受式、填鸭式的教学显然严重阻碍了幼儿创造性的发展。

2、诗歌、儿歌的教学中以“老和尚念经”为主,重认知方面的要求,体验和感知经验少,机械重复,死记硬背,忽略了提升幼儿的审美情趣和能力,评价幼儿学习效果经常是检查幼儿的背诵能力。

3、教学形式呆板、老套,拘于常理。教学中主要采用静态的挂图和幻灯,创编活动受到局限,一直沿袭着:教师示范(儿歌、故事)——幼儿听——教师提问——幼儿回答的形式,这样的教学限制了幼儿的再创造,忽视幼儿的需要。

4、教学过程中所提问题单一,例如:故事里都有谁?他们在做什么?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等。以回忆式、封闭式为主,没有给幼儿更多的思考、想象和选择的余地。

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这样的教学已经不适合人才发展的需要,“学会创造”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出的强音。我们应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注重激发幼儿产生强烈的创造需要、创造兴趣和创造精神。

二、如何在语言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1、利用多样性、启发式、开放式的提问,发散幼儿的思维

《纲要》指出:“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学习使用适当的、礼貌的语言交往。”因此我们在语言教学活动中应“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利用巧妙的、多样性、启发式、开放式的提问,发散幼儿的思维。掌握提问技巧,通过提问来帮助幼儿理解文学作品,通过提问来完成我们的教育目标。因此如何提问、提什么样的问题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个人认为问题要提得“活”,要尽量开阔幼儿思路,具体体现在:

(1)变单一性的问题为多样性的问题

(2)变回忆式的问题为启发式的问题

(3)变封闭式提问为开放式提问

(4)由教师提问到幼儿提问

(5)多让幼儿仿编或创编,发展幼儿的发散性思维等。

根据这些特点,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我觉得可以这样设置提问。多用“会说些什么、可能怎么做?”、“你喜欢故事中的谁?为什么?”“你身边和周围有这样的人和事吗?”“如果有,结果是怎样的呢?”“生活中你若碰到这样的事,你会怎样做?”这些具有判断性、假设性、创造性、启发性的问题,没有现成的、统一的规定答案,隐藏着事物的局部与整体之间关系,不局限于文学作品的原文,不受故事语言和情景的限制,为幼儿提供创造性地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空间,幼儿可以凭借日常生活积累的表象,大胆想象和创造思维。同时,它又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幼儿搜寻以往的生活经验,联系实际对所提的问题予以分析、综合、比较、判断和推理。在这样的活动中促进幼儿连贯叙述事物、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提高了幼儿的积极思维、主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注重语言教学组织方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提高幼儿思维水平

长期以来,许多教师认为语言文学教育活动应该是非常正规、严谨的教育活动,幼儿只能整整齐齐的坐着、通过教师预先设计好的程序和步骤进行。这样做,压制了幼儿的个性,无法使幼儿的语言文学活动成为幼儿主动探究和学习的活动。因此,多种形式的教育组织方式才是幼儿学习的主渠道。幼儿自发的个别活动和小组活动更能满足幼儿的学习需要,教师应支持和引导幼儿这些活动。集体活动也应在此基础上扩展和生成。例:在教学中鼓励幼儿改编和续编故事结局。幼儿喜欢为故事主人公创造出生活情景,喜欢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解决故事中的问题。教师把握教育时机,提出讨论问题,给幼儿提供了表达的机会和条件,鼓励幼儿大胆的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这些内容建立在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符合他们的兴趣与需要,如此引导幼儿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为故事编出多种结局,这既包含了幼儿对故事情节的大胆想象和合理推测,同时也反映出幼儿对待生活的态度,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促进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帮助幼儿用表演的方式进行文学创造活动,教师将故事改编成童话剧,用艺术化的声音、动作等表现出来。教师可复述旁白,幼儿表演对话,也可以进行即兴表演。在这种活动形式中,幼儿的情绪高涨他们喜欢扮演角色,在表演中赋予角色一定的思想感情,能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理解表现人物的心理特征。

3、注意激发幼儿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以提供给幼儿更多的发挥创造能力的机会

幼儿的语言是在运用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的,幼儿只有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寻找到适当的语言形式表达自己的交往倾向,选择适当的策略展开与他人交谈,根据不同的情景的需要运用适当的方法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才能获得语言交往中成功的体验。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为幼儿创设敢说、爱说、会说的语言环境和学习条件,使幼儿成为语言的主动建构者。

首先我们要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使幼儿有乐于表达和交流的内容。要想让幼儿说话,就要为他们提供说话的内容,创造有话可说的条件,使幼儿有话可说。并在各种环境中实际运用语言,提高语言应用水平。

其次,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使幼儿有话想说,有话敢说。教师要为幼儿创设轻松无压力的语言环境,创设自主表达和自由表现的机会,以良好的态度平等介入,随时给予指导。俗话说:“教师无小节,事事皆楷模”。在日常生活及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都应当时时注意以积极的语言态度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让幼儿在环境中得到感染、熏陶,陶冶情操,诱发热爱语言的情感,感受语言交流的乐趣,大胆尝试运用语言和提高运用频率,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再次就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应利用大众传媒带来的视听文化,影响幼儿语言的发展,多利用众多视听手段,让幼儿在一日生活中听、看、讲、做、想充分地积累语言经验,以提高幼儿创造性语言的运用能力。例如:让幼儿创编广告词、根据某一电视话题进行谈话讨论等。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篇6

众所周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有强烈的学习兴趣, 那么就会有着强烈的求知欲, 这样就有助于提升小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第一是思维能力;第二是想象力;第三是记忆力。一堂精彩生动的语文课堂, 无疑会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够得到发挥。

例如在学习《草虫的村落》这一课时, 老师可以根据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以及喜欢大自然的性格特点, 带领学生前往草地或者林间, 让学生通过观察小虫, 观察小虫的特点以及生活习性来了解草虫, 当观察结束时, 老师可以在课堂中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感想。让学生模拟小虫的谈话,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对学生进行分组, 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去学习这一课本。例如围绕实际观察中的小蜜蜂, 让学生扮演不同的小蜜蜂, 围绕小蜜蜂的生活习性来模拟一场谈话。这种学习氛围无疑能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升他们的发散思维。

二、鼓励求异

求异思维指的是不能与传统的方法一样也不能与常规的答案雷同, 要让学生提出独特的见解, 要异于常人。要从不同的思维、不同的角度去进行观察, 去回答问题。在进行语文教学时, 老师要根据课文中的内容, 引导学生发散自己的思维, 提出对文章的不同见解, 要鼓励他们的求异思维。让学生在阅读课文时, 不能够人云亦云, 要拥有自己的理解。在表达时不能够一味地运用套话, 这样就显得非常空泛, 要从自己的观察角度, 运用自己的想象力, 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独特见解。这样就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多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 这样就能够更好地拓宽他们的思路, 要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要让学生们对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要让他们对不同的见解发表争论, 这样一方面能够活跃课堂的氛围, 另一方面也能够让学生们学习其他同学的优点, 了解自己的不足, 最终达到共同的成长。

例如在讲述《跳水》这一课文时, 那么老师就可以设计开放性的问题, 比如说在营救时, 除了船长的方法, 各位同学还能想出什么更好的方法?那么学生就会运用自己的发散性思维, 开动脑筋想出一些方法。当学生都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那么老师再引导学生就这些方法进行讨论, 看看运用哪种方法最适合当时的情况。那么通过分析对比, 学生就会知道按照当时的情况, 船长的方法无疑是最切实际的。这样一来, 就能够让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了发挥。接下来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 那么学生又可以发挥自己的发散思维, 将自己的见解表达出来。有的学生说:“就算是开玩笑, 也应该把握一个度, 不能够威胁到人的生命”;还有的学生说:“做人就应该向船长学习, 要沉着冷静”等等。这都能够很大程度地提升学生的发散思维。老师除了运用课文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还可以利用其它的方法, 例如运用广播电视或者一些课外的阅读资料, 都能够极大地拓展学生的视野。

三、要结合生活实际

学习往往是来源于生活的, 老师在进行教学时, 要结合实际生活, 这样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另一方面也能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例如进行《小站》一课的教学时, 笔者就设计了一个问题, 让学生展开自己的想象力, 想象十年之后乃至二十年之后, 这个小站又会变成怎样呢?这样就为学生发挥自己的发散思维创造了机会, 学生们纷纷发言, 有的学生认为十年之后这个小站会建造假山;还有的学生因为做过火车, 故此根据自己对火车站的认识来进行加工, 例如在十年之后, 候车厅有许多电脑供乘客打发无聊的时间等等。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 能够对他们的发散思维有着极大的提升。

四、多进行课外拓展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 老师往往以书本为中心, 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 学生被动地接受老师所讲述的知识点。这样一来, 课堂的气氛较为沉闷,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受到了打击;此外, 这种固定的方法僵化了学生的思维模式。长此以往, 学生在思考问题时, 思维就会僵化, 不利于他们今后的发展。那么就要求老师要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 多开展一些实践活动, 这样能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在进行《皮球浮上来了》的教学时, 学生对皮球上浮的而原理不是非常理解, 笔者就引导学生去思考这个问题, 让他们去进行实践, 例如在水里放乒乓球, 或者在水里放石子, 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去观察思考。这样学生就会发挥自己的发散思维去回答这个问题。这样就会活跃课堂气氛, 让学生产生学习积极性, 也极大地提升了教学效率。课外拓展这个教学方式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 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培养了他们的发散思维。

五、将读与写有机的结合起来

阅读是学生进行知识积累的一个重要过程, 而写作是学生通过阅读所积累而来的知识借助自己的发散思维再进行创造的一个过程, 小学语文老师一定要将这两者结合起来。那么如何将读和写有机结合起来?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第一是通过写读后感的方式, 选择一些文章, 让学生根据文章写出自己的感悟。第二是通过改写和续写的方式, 选择一篇典型的文章, 让学生根据这篇文章发挥自己的发散思维进行续写。这样都能起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作用。

综上, 要想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那么就必须保证学生不受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 不会被课本知识的条条框框所局限。小学语文老师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勇敢地表达自己的不同见解。此外, 还要结合语文课本内容, 将其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培养学生运用不同的思维, 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事物, 为提升他们的发散思维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秀兰.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J].青海教育, 2009, (11) :18.

在语言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论文 篇7

在幼儿语言教学中,教师不但需要鼓励和启发幼儿的语言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说”的过程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使幼儿体现出 “创造性”,在启发幼儿思维时要激活幼儿的创造力。美国创造力研究专家托兰斯认为:创造力的发展必须在自由而安全的氛围中才能进行。所谓自由,就是尽量减少对儿童行为和思维的无谓限制,给其自由表现的机会;所谓安全,就是不对儿童的独特想法进行批评和挑剔,使其消除对批评的顾虑,获得创造的安全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只有在课堂上创设自由而安全的氛围,幼儿五彩缤纷的思维世界才会展现在我们眼前,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幼儿语言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在幼儿语言教学实践中,教师本身的语言素质成为发展幼儿语言教学和创新性思维的瓶颈,也就是说,我们教师本身的语言能力和创新性思维能力不过关,影响了幼儿语言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许多教师教学观念陈旧,片面地注重“模仿”教学,不知道“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不注重为幼儿创设语言运用的情境,生动的语言教学在教师的操作下成为一种机械的复述活动,表演活动中也要求幼儿按给定的对话进行角色表演,从而严重阻碍和抹杀了幼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个别幼儿表演的動作违反原文内容则会受到老师的指正,这种被动授受式、依葫芦画瓢的教学显然严重阻碍了幼儿创造性的发展。

幼儿语言教育中教法单一、目标混乱。要么教法单一重复,时间长了导致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点降低,越来越不喜欢参与和学习思考,教学中重认知方面的要求,体验和感知经验少,机械重复,死记硬背,忽略了提升幼儿的审美情趣和能力。要么眉毛胡子一把抓,多种方法齐上阵,表面热闹气氛浓烈,课堂结束后孩子难分主次重点,最终效果甚微。

二、在幼儿语言教学中培养幼儿创新性思维

培育创新性思维,应当善于运用各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实践表明,不同的思维方式对于创新具有不同的作用。我国传统教育的弊端恰恰在于忽视了幼儿创造性的培养,成人总是以自己的视角决定幼儿的眼睛,大人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总 “善意”地扼杀着幼儿的创造动机和创造意识,事实上,在幼儿语言教学中,教师应该返璞归真的回归到幼儿的角色上,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幼儿的学习状态。

教师在幼儿语言教学中,最容易犯下的错误就是教育幼儿记忆现有的知识,而非教育幼儿用自己的头脑去创造,殊不知,这种“填鸭式”的教学使孩子成了一个没有思辨的容器,但我们的孩子不是容器,更不是装载知识的死板工具。我们应该克服传统语言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创新语言教学模式,有效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对此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一)精心选材,以新颖的语言表演形式激发幼儿创造性思维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幼儿学习的兴趣取决于语言教学材料的选择,有趣的内容能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提高幼儿讲述的欲望。教师选取的内容不仅要被幼儿所熟悉,更要杜绝采用单一呆板的教学材料,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去比较、去选择,从而讲出具有创造性的故事情节。

选取幼儿感兴趣的课堂材料,以新颖的语言表演形式传达出来。比如选择适合幼儿的网络动画短片,通过播放,孩子表演且讲述看过的动画短片,在听说看做的感官互动下,使孩子敢说能说会说,敢于自己去创造去表达,如此教学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幼儿们在新颖的创造活动中兴趣盎然,心理也得到极大的满足。

(二)精心设计,以科学的方法和形式训练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大量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教师在语言教学活动中应该采取突破幼儿思维惯性的训练方法和形式。爱迪生说,我们应观察别人在达到成功时采用的新奇的创意,只有这样做,我们在解决问题时,才能产生独树一帜的创意。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支撑点是求异性思维,在幼儿时期,智力发展最为迅猛,此时加强训练幼儿的求异思维,能够开阔幼儿的思路。

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我会经常用续编故事情节的方法发展幼儿的求异思维。比如在给孩子们讲完豌豆公主这篇童话后,我要求每个孩子续讲故事,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孩子们语言表达兴趣很高,并且在口语表达中形成互动,碰撞出许多新鲜的创造性思维。孩子们在这节课积极性很高,纷纷提出自己想法,开阔了创编故事的思路,同时提高了语言表达的水平。

(三)做创新型发现型老师,引导发展幼儿创造性思维

做创新型发现型老师,引导发展幼儿创造性思维,提高自我教学能力,敢于采用新的方法新的理念。教学中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并非不要课前准备了,相反地,由于教学过程中需要师生共同的脑力激荡,教师面临的知识性挑战会更多,因此,作为教师,要不断获取新知识,不断地充实自己,做博学多才的老师,才能更有效的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执教的水平,达到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在语言教学活动中,失败的教师扮演灌输的角色,成功的教师则是引导着启发者。一个好的教师始终会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以及形象的教具,创设出生动有趣的情景,以便让幼儿更加直观地描述、感知形象,进而通过自由想象扩展内容。对于幼儿不同的见解,教师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幼儿,更不能挫伤幼儿的自尊心。一个创新型的教师懂得包容懂得引导,教育的本质是让孩子成为他们自己,而不是成为教师眼中的那个孩子。

三、互相弥补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全方位思维创新训练

在幼儿语言教学活动中要培养创新性思维,首先就要突破幼儿的惯性思维,使孩子能自由想象而不受限于某个点线面体。互相弥补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全方位思维创新训练,这就需要培养幼儿的聚合性思维,发散性思维,直觉思维。

聚合思维又称求同思维、集中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集中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或最好的答案的思维。我在教学中常会给孩子们一些描述,让孩子们根据描述口头讨论和回答,既锻炼了孩子的语言能力又提高了创造性思维。

而发散性思维是一种开放性的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发散思维训练,拓宽了幼儿的思路,增强了幼儿思维发展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我在教学中常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些开放式的问题,比如小蝌蚪找到妈妈后会怎样,让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想,效果很好。

在语言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论文 篇8

发散思维也叫辐射思维、求异思维 , 其特点就是对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结构形式、不同的相互关系去启发诱导同学 , 通过不同的思路去解答同一个问题,引导同学讲述各自解题思路和算理,沟通解与解之间的联系,促进思维发展,从而得出某一问题的大量答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对于同一道应用题,由于考虑的角度不同,解题的思路和方法也各异。此时,教师有意识地激发同学思维的发明性、灵活性,使同学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下探索,为同学的思维发散提供情景、条件和机会。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是培养同学思维的敏捷性,提高同学的变通能力与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 能促进同学智能和思维的发展,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所谓一题多解,主要体现在没有唯一的、固定的模式,而是以其多样化的答案为明显的特征。可以通过纵横发散、知识串联、综合沟通,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是培养同学发散思维的好方法。解题时,教师引导同学从一个问题动身,根据所给条件,突破固有的解题思路和思维定势,去寻找不同的解题方法,才干达到预期效果。下面分别举出同学在练习中出现的几种解题思路。

例题:两箱茶叶共重 176 千克,已知甲箱比乙箱多 12 千克,两箱茶叶各多少千克?

[解法一]从疏理解题思路入手 , 善于抓住解题关键,根据问题,理解甲箱比乙箱多 12 千克 ,反之乙箱就比甲箱少 12 千克 。

甲箱:( 176 + 12 )÷ 2 = 94 (千克)

乙箱:( 176 - 12 )÷ 2 = 82 (千克)

[解法二]将总重量减去甲箱多的 12 千克 后求平均 , 得出乙箱重量 , 再加 12 千克 求出甲箱重量。

176 - 12 = 164 (千克)

乙箱: 164 ÷ 2 = 82 (千克)

甲箱: 82 + 12 = 94 (千克)

[解法三]对数量关系进行逆考虑:将总重量求出平均数,甲箱加 6 千克和乙箱减 6 千克后,得出甲箱比乙箱多 12 千克。

176 ÷ 2 = 88 (千克)

甲箱: 88 + 6 = 94 (千克)

乙箱: 88 - 6 = 82 (千克)

通过多角度、多方面的变化问题,可提高同学分析问题,灵活运用已有知识,全面观察问题的能力。以上的解法,同学认识到:解应用题最关键是找出己知条件,要求的问题,弄清解题思路,对各步算式表示的意义准确地写出来,并结合学过的知识进行多种考虑,就会找到不同的解法。在这些解法中,有的比较具体,有的比较笼统。凡遇到复杂应用题时,可应用假设法、分析法、逆转法、代换法进行转化,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生为熟,然后找出合理、简捷的解题途径。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同学解题的速度和能力。

可见发散思维是多角度、多层次、多结构的。它对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可能提供多种多样的思路和方法。模糊的思维方式通过反复练习可以转变为清晰的有序的思维,分析能力就会加强。发散思维思路广阔,同学处在一个积极主动的探索状态,体现了一种发明精神。

幼儿发散性思维训练 篇9

1.一物多形的扩散。可以让宝宝观察水装在圆形杯子里和方形杯子里形状有什么不同,想想冰块放到热水里会发生什么状况?把手放到冒着热气的杯子上会有什么结果,为什么拿下来后手上有小水珠?

推荐游戏:横切苹果平时我们习惯竖着切苹果,苹果核被切成两只小耳朵的形状。这次就和宝宝一起横着切苹果,看看苹果核的横切面会是一个什么形状呢?实验之前,问问宝宝这个问题,激发他思考力和好奇心。然后手把手地帮助宝宝把苹果横切开(刀子不要太大、太锋利,千万注意不要弄伤宝宝),让宝宝观察切好的苹果核是什么形状。原来是个五角星呢,是不是很意外呢?你可以和宝宝再切几只苹果,看看是不是每次都是五角星呢?

2.一形多物的扩散。请幼儿尽可能地说出同一形状的物品,如圆形的东西有哪些,正方形的东西有哪些等。这种练习可以结合家里的器具和摆设进行,你可以先教宝宝认识一些简单的形状,比如圆形、三角形等,然后让宝宝看看家里哪些东西是圆形的,哪些是三角形的。

推荐游戏:这个像什么?准备1支画笔和1块画板,在画板上任意画一些图形,让宝宝说说每个图形像什么东西。比如画一个椭圆形,宝宝或许说不出来这是一个椭圆形,但可以和具体的物品联系起来,比如:鸡蛋、梨、芒果……你也可以先让宝宝信手涂鸦,然后由你根据宝宝“画”的基本图形进行加工,添改成为一个比较明显的图案,比如小兔、小鸭、帆船等。这样不仅能让宝宝有成就感,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画画游戏,可以锻炼宝宝的发散性思维。

3.一因多果的扩散。带幼儿玩“如果……将会……”的游戏。比如你可以让宝宝想想:“如果世界上的花朵都是白色的,将会怎样?”“如果你会飞,将会发生什么?”“如果大家都穿一样的衣服,将是什么情形?”。比如“小鱼在水里游,还有谁也在水里游?”“小鸟在天上飞,还有谁在天上飞?”

推荐游戏:它们都和谁有关?准备牙刷、杯子、牙膏、毛巾、香皂;笔、纸、尺子、橡皮;碗、汤匙、筷子、锅、盘子等有关联性的事物。你先把牙刷拿出来,然后提问幼儿,哪些东西和牙刷有关系。无论宝宝的答案是什么,你都要问问:“为什么?”当幼儿把能看见的、可能有关联的事物回答完了以后,你还可以继续追问:“还有什么东西和它有关?”鼓励幼儿动脑筋想想其他东西。

4.一物多变的扩散。让幼儿把东西变换一下,他们会更喜欢去思考,如什么东西小点更好看、什么东西跑快点更有意思、什么东西大些能使人感到愉快等。也可以利用橡皮泥的可塑性和宝宝动手做各种各样的小东西。因为橡皮泥的还原性,爸爸妈妈尽可以放手让宝宝自由地发挥、大胆地创造。必要时给宝宝提供一些如牙签、羽毛等辅助性材料,让宝宝自己动脑筋:圆圆的泥块四周插上牙签就是太阳,插上羽毛就是小鸡。宝宝在获得成功的同时,会更积极地去创造,从而培养他的发散性思维。

推荐游戏:小刺猬运苹果准备橡皮泥、竹条或火柴棍若干。让幼儿用橡皮泥揉一个大圆团,把圆团在桌子上轻轻压一压,压出一个平平的底座,用手指在圆团的一侧捏出一个尖尖的鼻子,把竹条截短一点,插在圆团上作刺猬身上的刺。火柴头可以当成一个个苹果,也可以让幼儿用橡皮泥揉一些小圆团插在竹条上。好了,让小刺猬把苹果运回家吧!

5.一题多法的扩散。启发宝宝对一个问题做多种回答,锻炼他的发散性思维:比如:让宝宝回答:“手帕有什么用?”“迷路以后怎么办?”“筷子的用途有哪些?”“水可以用来做什么?”设计一些具有多种解决方法的生活趣题,让幼儿思考。如请他们10秒钟内想出10种以上使热汤很快变冷的方法;设想如果在商店里走丢了,有多少种回家的办法等。

在语言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论文 篇10

关键词:发散思维 多角度思考 突破定势 挑战权威 多途径作业

创造是一种活动,是人类活动中最高级的形式。对于小学生而言,强调培养其创造能力,并不是要他们立即作出什么骇世惊人的创造发明,而是要激发其内在的探索精神,培养一种积极更新既往方法,不断以新的思维方式处理学习活动的行为。在诸多的创造性思维训练中,以发散性思维训练最为重要,因为它是勃发创造力的基础。那么如何通过语文教学与训练,使学生掌握发散性思维的策略,以发展其创造性思维呢?

一、多角度思考

多角度思考就是要求学生对同一问题,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从而作出两种以上既有联系又不完全一致的正确答案。教《狼牙山五壮士》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训练:如果把课文改编为电影剧本,请各位"编剧或导演"设想一下影片的开头。同学们一听要当编剧、导演,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有的说:"开头以高大的青松为特写镜头,突出五壮士崇高的形象",有的说:"以硝烟弥漫、炮声隆隆的战斗场面开头",有的说:"以五壮士跳悬崖时喊的口号声在山谷中回荡的情景开头",还有的说:"以人们瞻仰五壮士纪念碑的情景开头",有一位学生想得更妙:"连绵起伏的狼牙山慢慢地在银幕上移动,(画外音)一九四一年秋,……介绍完时代背景,即出现日寇大举进犯的场面,……"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在大胆且合乎逻辑的想像中,不仅回顾了课文内容,而且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二、突破定势

在指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讨论问题时,要有意识地把学生已经习惯的解题思路排除在外,突破定势,让其从一个新颖的角度进行思考,力求找到新的突破口。比如,在学习《将相和》课文后,我提出一个问题:"你们喜欢课中的谁?"有的学生说:"我喜欢蔺相如。"也有同学说:"我喜欢廉颇。""除了蔺相如、廉颇外,你们还喜欢谁?"这时课堂出现了沉默,已有的思维通道截断后,学生一下子还没反应过来。片刻后,有同学举手回答道:"我喜欢赵王"。我故作惊讶地问:"你喜欢赵王?"学生振振有辞地说:"蔺相如本来是一个官职卑微的小官,赵王看他有才华,就大胆地使用他;每次斗争胜利赵王就给蔺相如升一级,以至蔺相如的职位比廉颇还高,我就喜欢赵王敢于大胆使用人这一点。"听完这些,我满意地点了点头并肯定地说:"想得好,一般情况下人们觉得赵王、秦王都是统治者,所以常否定他们。而你能从赵王的知人善任看到其积极可取的一面,很难得,同学们,让我们为他的新视点鼓掌!"

三、挑战权威

语文教学中的挑战权威是指在学生平日课堂学习、阅读课文及课外书刊时,养成认真严谨、仔细推敲的习惯;在吸取知识的同时,注意审视其中有无不当之处,大胆质疑,勇于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和观点。比如,《在大海中永生》一课里有这样一句话,"飞机在高空盘旋,鲜花拌着骨灰,撒向无垠的大海。"学生在阅读品味时发现,原句中的"拌"字若改为"伴"字,更能表达人民对邓小平同志的爱戴与深情。因为邓小平同志为祖国为人民操劳一生,应该让老人家静静地离去、安息,"拌"字的"搅和"之意,让人在心理上、感情上都不好接受;"伴"则是陪同、随同之意,鲜花"伴"骨灰,既能表达人民的爱戴之情,又能烘托当时宁静、悲壮的气氛。由此可见,带着审视的目光进行阅读、听讲,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同时打破了学生迷信权威、迷信书本、迷信教师的思维方式,为提高发散性思维训练的质量创造了条件。

四、多途径作业

针对大纲要求和既定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各寻路径而"殊途同归"。在语文教学中,作业方式的多样化是很重要的一环。应既有书面的,也有口头的;既有听写的,也有动手操作的;既有语文活动的,也有将语文学习与美术、音乐等交互一体的。比如,学习《桂林山水》一课后,学生对祖国的美好山河产生了浓郁的向往之情。我因势利导地布置了这样一道作业题:"漫游祖国主题队会"。学生们兴致很高,纷纷从《美丽的小兴安岭》、《海滨小城》、《鸟的天堂》、《长城》、《记金华的双龙洞》等课文中采集,从《人民画报》及介绍各地名胜的书籍上找寻素材,并根据学生的亲身经历与喜好,自然地编成北京、云南、四川等游览小组,按地区或风景点把资料整理好,编成节目。然后再举行象征性的"坐火车"、"乘飞机"、"坐轮船"漫游祖国活动。在完成作业中,从搜集、整理、编辑材料到最后表演,学生们付出了艰巨的劳动,但他们劲头十足,非常的投入。这样,既开阔了视野,促进了思维训练,又强化了词语积累。

语文作为一门特殊的工具性基础学科,在其听说读写的要求中,蕴含着大量的发散性思维训练素材和机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能积极地挖掘,系统地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而且能够培养小学生独辟蹊径、灵活思考问题的良好思维习惯,从而为创造力的形成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王 峰朱继芝 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魏忠元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发散性思维训练 昌吉学院学报2007年 01期

在语言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论文 篇11

文/林军

著名的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指出:“人的创造主要依靠发散思维, 它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成分。”发散性思维以多端性、变通性和独特性为基本特征, 即思考问题时注重多思路、多方案, 解决问题时注重多途径、多方式, 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次进行探索, 开阔视野, 活跃思维。

物理学是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 它在培养学生智力和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深化学生的认知水平, 又要横向扩展, 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物理知识的学习过程实质是处理实际问题过程的方法和思维形式。但是, 现在的部分学生由于陷入“题海战术”, 缺乏科学思维形式的升华和训练,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因此, 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 引导和启发学生、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不仅能使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变得生动、形象, 而且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使学生在归纳、对比的过程中加深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理解, 开启学生的心扉, 激发学生的潜能, 提高他们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下面, 就详细谈一谈我在物理教学中对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培养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联想法

联想法是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由事物的表象联想到另一个事物的表象。如果看到一个事物就想到另一个事物, 看到一种方法就能想到另一种方法, 就能找到事物之间的联系。比如, 在讲到浮力时, 就联想到鱼的上浮和下沉, 进一步加深联想到潜水艇、飞机及宇宙飞船的浮与沉;在讲到摩擦力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时, 课本上仅仅提到了轮胎和运动鞋底, 我们可以帮助学生联想到自行车, 并提出问题:在自行车上的许多地方做得很粗糙, 也有许多地方做得很光滑, 并且还要加上一些润滑油, 同学们可以思考一下其中的道理。通过运用联想的方法鼓励学生对自行车进行改进和创新, 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了创新性和发散性思维能力。

二、想象法

想象法是运用已学的知识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进行合理分析, 估计可能出现的结果,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如, 在讲“摩擦力”的内容后, 可以请学生想象一下, 假如没有摩擦力, 我们生活的世界将会怎样?再如, 学完声音的传播速度后, 可以思考, 假如声音的传播速度是0.1m/s话, 我们生活的世界又将会是怎么样的?通过想象的方法, 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 而且使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 对物理基本知识点的掌握也更加透彻, 为今后的创新意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等效法

在物理研究中, 常常要考虑由几个因素决定的物理量, 能否用一个物理量来表示, 这样既可以增加解决问题的途径, 又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如, 用合力来等同于几个力的共同作用效果;用总电阻来等同于串联或并联的电阻等。另外, 测量某个物理量时, 我们可以用等效的方法, 探索物理量的多种测量方法,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在测量导体电阻时, 我们可以从伏安法测电阻通过等效的方法, 利用定值电阻等效成只用电流表或电压表测电阻等。

四、逆向思维法

逆向思维的反问性与异常性对学生做出新发现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让学生从问题的反面来思考或有意在题目的最后给出明确的条件而倒过来求解。

如在讲使用电流表测量电流时, 其使用规则要求电流表一定要串联使用, 此时, 可反问学生:为什么一定要串联使用?将电流表与被测用电器并联测其电流行不行?让学生猜想并讨论后, 教师试做违反常规的实验, 先连接好电路后用试触法接通电表, 只见表针很快超过量程而摆动, 通电时间一长, 电流表一定会烧坏。

通过逆向思维使学生掌握了电流表的使用规则, 印象深刻。可见, 结合教学内容进行一正一反的思维训练, 既能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以及敏捷性、灵活性和批判性的品质。

五、一题多解法

通过一题多解沟通各种知识的内在联系, 使学生形成知识系统, 并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 掌握变异规律, 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 这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思维变通性。

例如, 有一个6V的蓄电池, 正负极的标志模糊不清, 我们如何来辨别出蓄电池的正负极?解析:方法一, 用电压表的15V量程测蓄电池的两极, 根据电压表指针的偏转角度来辨别其正负极。方法二, 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开关与蓄电池组成一个电路, 闭合开关, 根据电流表指针的偏转角度来辨别其正负极。方法三, 将两根碳棒插入硫酸铜溶液中, 并将其分别于蓄电池的正负两极连接, 其中一根出现红色铜的碳棒与蓄电池相连的极是负极, 另一极是正极。

此类题型解法多、思路广, 能将材料中的前后知识点有机地联系起来, 有利于深化对基本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有利于加深对基本仪器使用方法的掌握, 有利于实验技能的提高, 更有利于广泛、灵活、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在语言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论文 篇12

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学生语言应用技能思维教育开展,让学生尽早接触、体验英语应用的乐趣是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的。

一、目前高中英语教学中语言应用技能训练与教学方面的理由

1.学校方面存在的理由。

对现如今很多学校而言,在学生英语知识的具体考核方面都是注重基础知识方面的,对于学生技能方面的考察和培训都比较少。

这就出现了学生的所学和实际英语听说、读、写的实际需要之间出现了极度的不适应。

这就必定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英语基础知识方面为了应对考试,所以很下功夫而忽略了自身语言应用技能的训练和学习。

当然基础知识的学习也是很重要的,但是基础知识的学习还是需要和具体的应用结合起来的,而就这点而言,许多的学校在这方面做的并不是很好。

2.学生方面的理由。

在英语应用技能的学习方面,很多学生是不大感兴趣的,他们不愿意去深思、分析和解决实际阅读、会话中出现的理由。

加上学校在英语应用技能方面的训练不重视,就使得很多学生也将自己学习的重点放在应试的基础知识的学习上。

因为缺乏阅读、会话、写作等多方面具体应用技能方面的学习,因此学生的英语应用、表达能力是极差的,不能用自己所学的基础知识来灵活指导其语言的综合运用。

二、语言应用技能思维教育及其实际作用

1.语言应用技能思维教育。

英语语言应用技能思维教育一般指的是根据具体的英语语言应用医生诊疗工作的思维,让学生独立的对传统应用知识内容进行重新的整合,在此基础上教师结合课堂基础应用理论与应用知识的教学,以实际英语语言应用技能的实训等教学方式的实施,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在提升教学效率的同时使得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分析英语语言应用理由、解决英语语言应用理由的能力都得到有效的提高。

2.英语语言应用技能思维教育的应用的价值与作用。

在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大背景下,社会大众对于英语教育教学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作为英语教师需要主动的去适应当下这种时代背景下的英语教学工作,就目前而言英语任课教师很大一部分工作都是需要从英语语言应用教学工作来抓起的,通过强化学生英语语言应用技能来让他们不断的适应文化以及时代发展的需要。

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英语语言应用技能以满足实际英语语言应用发展的需要,实施英语语言应用的思维教育就显得越来越有必要和作用,因为英语语言应用技能思维教育是将教育、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学生英语语言应用实际技能的培养中,使得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很好的锻炼、形成一定的英语语言应用实际应用的能力,这样一来就很好的解决了目前英语语言应用教学中具体应用能力培养欠缺的理由,也会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实际英语教学发展的需要。

三、强化英语语言应用技能思维教育的具体策略

完善高中阶段的语言应用技能思维教育,需要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加大口语训练、阅读训练等教学内容的实施考察力度,而关于英语语言应用思维方面训练的`具体措施可以如下:

1.调整讲习的时间安排,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独立的深思、支配。

2.由教师严格的按照实验标准和规范先来进行演示应用,然后让学生深思一段时间后再要求学生自己尝试和教师、同学之间进行英语语言应用的交流,鼓励学生研读一些英语课外文章(长篇的),并尝试用自己的想法去翻译文章。

3.在实际教学尤其是实验类的课程教学中,需要进行分组教学,通过把学生分成一定数量小组的形式,给学生更多的合作学习的机会。

还可以以小组讨论、组内讨论等形式进一步锻炼学生的理由分析能力和学习兴趣,而这种形式的教学也能为学生提供更多应用机会。

4.在学生应用过程中教师做好及时的指导和反馈意见收集,做好对学生学习进行有效的监督的同时做好课后的总结、反思,以便不断的动态的调整教学。

总的来说,英语语言应用技能应用思维教育与教学策略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现今高中成英语语言应用技能低下的理由。

当然其中不免有些时候因为实施策略的不当、偏差影响到了实际的教学质量,但是这些都可以通过研究和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改善的。

英语语言应用技能思维教育、教学法的的具体开展,是要以指导性为基本原则,以实际上的应用和教学效果为评价指标来不断的进行优化和改善以面对各种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马丽云.任务型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校园英语,,(12):118.

如何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能力 篇13

举个例子,曲别针相信大家都见过,但是曲别针有什么用途呢?夹文件、做窗帘、挂挂历……如果认真去思考,相信大家都能说出几种用途来。想到的用途越多,说明你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更强。

以上的问题是在1987年关于开发创造力的研讨会上被提出来的,风度潇洒的村上幸雄先生捧着一把曲别针,问出这个问题,各地学者、专家七嘴八舌,议论纷纷,也有人踊跃发言,大约说了十几分钟,有人问村上幸雄先生:“您能说出多少种?”村上幸雄一笑,伸出3个指头,“30种?”村上摇头。 “300种?”村上仍然摇头。他说,是3000种。人们都异常惊讶,佩服村上幸雄聪慧敏捷的思维。这时中国魔球理论的创始人、著名的许国泰先生向台上递了一张纸条,纸条上写着:“幸雄先生,对于曲别针的用途我可以说出三万种”。大家都不相信,于是许先生把曲别针分解为铁质、重量、长度、截面、弹性、韧性、硬度、银白色等十个要素,用一条直线连起来形成信息的栏轴,然后把要动用的曲别针的各种要素用直线连成信息标的竖轴。再把两条轴相交垂直延伸,形成一个信息反应场,将两条轴上的信息依次“相乘”,达到信息交合。” 于是曲别针的用途就无穷无尽了。

这就是发散思维的魅力,它对一个人的智力、创造力有多重要。从小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能力,能使孩子思维更活跃,遇到问题善于思考,多角度寻找解决办法。

如何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能力?

一、合理利用睡前故事

孩子都喜欢听故事,因为故事里有更丰富的美好世界,孩子会幻想自己是故事中的主人公,去冒险,去游戏,听故事能带给孩子更多的想象空间。在给孩子听故事的同时,可以学着让孩子自己编故事,开发孩子的发散思维能力,让孩子自己设计人物情节。如果孩子没有能力编造出完整的故事内容,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创造完成。

二、给孩子主动思考的空间

要想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能力,就不能束缚孩子的思想,多给孩子主动思考的空间,例如在饭菜的制作上,可以邀请孩子出主意,制作什么样的菜谱,发挥孩子的想象力。或者在看故事书时,多提问一些问题,启发孩子去思考前后的因果关系,思考下一步的做法。多种方法锻炼孩子的发散思维能力。

三、学会归纳总结

家长可以在每周末组织一次家庭会议,让孩子把一周所学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讲一讲生活和学习上遇到的问题,自己能想到哪些解决办法,这样既可以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又能培养孩子的归纳能力及发散思维能力。

在语言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论文 篇14

关键词:能力,思维,发散,创造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逐步深入发展, 教学要适应现代化, 要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如何在教学中培养高素质的新世纪人才是当前每个教师面临的首要问题。笔者认为, 要实现这一目标, 最基本的一条就是数学教学必须从单纯的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 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只有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发散思维是不依常规, 寻求变异, 对给出的条件、信息从不同角度, 向不同方向, 用不同方法或途径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发散思维却正好反映了创造性思维“尽快联想, 尽多作出假设和提出多种解决问题方案”的特点, 因而成为创造性思维的一种主要形式。因此在中学数学教学中, 在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 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一、在激发动机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赞可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兴趣的东西, 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赞可夫这句话说明了发散思维能力的形成, 需要以乐于求异的心理倾向作为一种内驱力。教师要妥善选择具体题例, 创设问题情境, 精细地诱导学生求异意识。对于学生的思维过程中时不时地出现的求异因素要及时肯定和热情表扬, 使学生真切体验到自己求异成果的价值。对于学生欲寻异解而不能时, 教师则要细心点拨, 潜心诱导, 帮助他们获得成功, 使学生渐渐生成自觉求异意识, 并日渐发展为稳定的心理倾向, 在面临具体问题时, 就会自动地作出“还有另解吗?”、“试试看, 再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一下!”的求异思考。

事实证明, 也只有在这种心理倾向的驱使下, 那些相关的基础知识、解题经验才会处于特别活跃的状态, 也才可能对题中已知条件作出不同形式的重组, 逐步形成发散思维能力。

二、在诱导变通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变通, 是发散思维的显著标志。要对问题实行变通, 只有在摆脱习惯性思考方式的束缚, 不受固定模式的制约后才能实现, 因此, 在学生较好地掌握了一般方法后, 要注意诱导学生离开原有的思维轨道, 从多方面思考问题, 进行思维变通。当学生思维闭塞时, 教师要善于调度原型帮助学生接通与有关旧知识和接替经验的联系, 作出转换、假设、化归、逆反等变通, 产生多种解决问题的设想。

如:在平面直角系中, 点A的坐标是 (4, 0) , O是坐标原点, 在直线y=x+3上, 求一点Q, 使△QOA是等腰三角形, 这样的Q有几个?学生一般都能找到一两个, 但不完整。这时教师提醒:△QOA是等腰三角形, 什么是腰呢?学生回答:可能是OQ=OA, OA=QA, OQ=QA, 这样Q点满足的条件就有三种不同的情况: (1) 到O点的距离等于OA的长度, Q点在什么地方? (2) 到A点的距离等于OA的长度, Q点在什么地方? (3) 到A点的距离等于它到O点的距离, Q点在什么地方?通过这些诱导, 能使学生自觉地从一个思维过程转换到另一个思维过程, 逐步形成自由往返调节的变通能力,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是极为有益的。

三、在鼓励独创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学生能别出心裁地提出新异的想法和解法, 这是思维独创性的表现。教师应满腔热情地鼓励他们别出心裁地思考问题, 大胆地提出与众不同的意见和质疑, 独辟蹊径地解决问题, 这样才能使学生思维从求异、发散向创新推进。

例如:已知矩形ABCD中, E是BC边上一点, DF⊥AE, 且DF=AB, 求证:AD=AE

常规解法是证明三角形全等, 但有一位同学却说可以利用面积也能得到, 他利用ADE的面积等于矩形ABCD面积的一半得到等式:AE×DF=AD×AB, 得AD=AE, 而利用这一方法解决另一个问题就方便多了:

在一个面积为1.8平方千米的矩形货场ABCD中, 有一条长为1600m的铁路AE, 现有货车停放在D点, 若货车的速度是96米/分, 请说明11分钟能否运到铁路线旁。

毫无疑问, 这种独创性应该给予鼓励。独创往往蕴涵于求异与发散之中, 经常诱导学生思维发散, 才有可能出现超出常规的独创;反之, 独创性既丰富了发散性思维, 又促使思维不断地向横向与纵向发散。

四、在变式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采取多种形式训练, 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以达到诱导学生思维发展, 培养发散思维能力的目的。

例如: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一课后, 同学们虽已初步了解并会应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解题, 但是不是只有这些条件才能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呢?此时练习, 下列六个式子 (1) AB∥CD, (2) AD∥BC, (3) AB=CD, (4) AD=BC, (5) ∠A=∠C, (6) ∠B=∠D。1、哪些式子可以作为已知条件, 说明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2、请你举反例或画图说明把 (1) (4) 作为条件不能证明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3、请你判断当把 (3) (6) 作为条件时, 能否说明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如能, 给出证明过程, 如不能, 画图加以说明。经过多次这样的训练, 学生在解决问题时, 就会不自觉地运用发散性思维。

上一篇:《登鹳雀楼》的教学反思下一篇:公章的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