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学语言素养的提升论文

2024-10-22

幼儿教师教学语言素养的提升论文(精选9篇)

幼儿教师教学语言素养的提升论文 篇1

在幼儿教育中,教师的语言素养,不仅会影响幼儿的学习兴趣,而且对于教师的教学和教育活动也会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教师的语言素养是教师能力素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教师向幼儿传授知识的必备条件。如何提升幼儿教师教学的语言素养,让教师在教学中做到表达“通顺、准确、有趣、生动”,用优美动听的语言去拨动幼儿的心弦是幼儿教学的关键。

一、幼儿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1.是激发幼儿学习兴趣的基础。人们认识某种事物或者加入某种活动的根本原因都应该归结于兴趣本身。它以对外界事物的认知和探索需求作为基本前提,对于人们认知事物、探索真理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幼儿阶段正是其智力、兴趣等快速发展的阶段,因此,在这个阶段教师良好的语言诱导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这是基础和前提条件。由此,教师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于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2.是搭建良好师生关系的保障。良好师生关系到构建一定是建立在有效和充分的沟通和交流的基础上,并且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无比重要。幼儿教师的语言表达如果能够在清晰、准确的基础上富有趣味性和亲和力,能够拉近和幼儿之间的关系,消除幼儿和教师之间的陌生感和距离感。这样幼儿在教学活动中才会比较积极、主动的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从而提升教学的效果和效率,保障教学的质量。基于此,良好的语言素养能够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和提升幼儿的语言素养。3.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关键。幼儿是教育中的主体,这个阶段是幼儿智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快速发展的时期,对于教师的语言教育能力有很高的基础要求。幼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语言表达要具有亲和力,从而满足幼儿对于其的学习需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语言是否富有趣味性、启发性以及感染性对于幼儿的学习兴趣有比较大的影响,对于幼儿的学习效果具有直接性的影响。只有幼儿的学习兴趣被充分的激发,才能够在学习中更加自主和积极,幼儿在这种情况下,学习效果自然会得到显著的提升。

二、幼儿园教师教学语言素养存在的问题

1.缺乏语言条理性,隐含个人主见。调查发现,幼儿园教师在语言的使用上不严谨,口语化的词汇比较常见,并且教师的一些语言具有浓重的个人感情色彩,经常会按照个人的观点和思维来进行教育活动,没有考虑到幼儿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这都会使得幼儿教师的语言缺乏规范性和标准化,造成教学效果比较低。2.目标定位不清晰。在幼儿园教学中,教师忽视了给予幼儿发言的机会,在课堂上单方面的进行知识的宣讲,没有考虑到幼儿本身的情况以及对于新事物和新知识的接受、理解能力。当前很多幼儿园的教学模式比较陈旧,不懂得在教学的过程中穿插一些有趣的课堂活动来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孩子们的语言交流能力。

三、提高幼儿园教师教学语言素养的对策

1.加强语言培养意识。幼儿学习语言很大的程度是通过模仿。在幼儿园里,他们模仿的对象是老师,这就对教师的语言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必须牢牢记住语言发展的目标,及时提醒幼儿用正确的语言来表达,注意在各个环节中,加强语言培养,而不是只注重于在语言作业中进行语言培养。2.加强教育的计划性和随机性的结合。幼儿园的教育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也可能随时出现一些发展语言的好素材,教师就要善于在完成有计划的教育任务的同时,捕捉各种好的素材,随机地进行课外教育。有些教师往往只注重课堂作业而忽视了这些作业外的教育因素,而这些作业外的教育因素,有时恰恰能第作业留下的空白进行填充,更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和爱好,这些兴趣和爱好是幼儿语言发展的有力因素。3.教师必须随时注意使用规范化的语言。运用规范语言是教师的基本功,但在实际教学中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是个别老师不懂得儿童化的语言,一味迁就孩子的不规范语言,甚至将方言中的口语词汇带到教学中,以此来缩短教师和孩子的距离。实践证明,要培养幼儿的语言,必须从教师做起,注意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都运用规范化的语言,改掉一些口头语,净化自己的语言,也给孩子起一个好的示范作用。

四、教师必须要提高自己的语言教育能力

俗话说:“教师无小节,事事皆楷模”。语言教育活动是幼儿园语言教育的重要途径。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对这一类活动一般都需要精心设计。实践证明,语言的运用是一个综合的过程,语言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学会几个词、几句话,更重要的是让孩子知道如何正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因此教师必须要改变教育方法,在确定教案时,更注意分析本班幼儿的实际,以及教材本身的思想性、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本班的教育要求,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发展幼儿的思维,让孩子学会用正确的语句表达自己的思想,从而根本上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总之,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意自己的语言规范,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让幼儿在健康规范的语言环境中得到感染、熏陶,陶冶情操,诱发孩子们对于语言的热爱,感受语言交流的乐趣,从而大胆尝试语言的运用,发展语言能力,让语言更好地为生活服务,不断提升生活质量。

幼儿教师教学语言素养的提升论文 篇2

一、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现状

幸好扁鹊不是一位语文教师!可当下,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 缺乏艺术的语言现象却处处可见。我们在听课中发现许多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存在着忽视根本目的、忘记交流对象、随意衍生琐碎问话等许多问题。在表达细节上, 或叙述不清、不流畅、不规范, 或照本宣科, 缺乏必要的教育机智, 或枯燥平淡, 缺乏抑扬顿挫, 或以简单重复代替评价……教师的语言缺少魅力之后, 课堂气氛就显得很压抑, 久而久之, 学生的语言也会贫乏。由此可见, 对学生而言, 语文教师的语言素养意义深远。

二、语文教师语言素养的意义透析

语文教师的语言素养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准确规范地运用本民族语言来表达思想情感、观点见解等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养, 一般包括专业语言、态势语言、情感语言等几种素养。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它“不是蜜, 却可以粘住孩子的心灵”。老师的语言风格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每个学生, 老师的语言素养直接关系到学生语言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1.小扣柴扉轻轻开———享受艺术的课堂

许多好课就像磁铁一样深深地吸引着每个学生。教师语言信手拈来又通顺流畅, 幽默诙谐中又新鲜活泼, 课堂气氛活跃, 听这样的课简直可以说是一种艺术享受。学生全心投入, 倾情相许, 沉浸其中, 心门似春之柴扉, 轻轻洞开;话语如涓涓细水, 潺潺而流。

在《老师领进门》中, 作者刘绍棠回忆自己入学的第一天, 就被田老师讲故事的语言所陶醉“:我听得入了迷, 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戛然而止, 我却仍在发呆。直到三年级大学兄捅了我一下, 我才惊醒……”教师引人入胜的语言对孩子愉悦地学习具有极大的作用。

2.轻舟逾过万重山———实现师生的交流

李渔曾说:“言者, 心声也。”从本质上说, 语言就是思想和感情的直接表现。语文教师如同高明的导演, 只有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打动每个学生, 调动学生学习的情感, 使教学过程变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情感交流过程, 才能使学生领略到语言的魅力, 才能使学生以主动、积极、热情的态度去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

3.水尝无华, 相荡乃成涟漪———激起思维的火花

课堂中信息交流的主要物质载体便是教学语言。教师的语言艺术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工具。通过语言的适时点拨、引导, 开启学生的想象空间, 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 使更多的学生“豁然开朗、心领神会”, 得到启示和裨益, 点燃思维的火花, 促进思维的发展。

三、语文教师语言素养的提升策略

1.厚积累———腹有诗书气自华

语文教师要多读书。“关关雎鸠”的爱情吟诵、唐诗宋词的婉约与奔放、汉代文章的铺陈细腻、明清时期的纷繁世俗图景……这些瑰宝级的经典我们要认真品味;老舍的《猫》、鲁迅的《狂人日记》、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契诃夫的《变色龙》……这些现代中外名篇我们应细心欣赏。吸取语言的精华, 多储存, 厚底蕴, 教学时才会根据需要信手拈来。窦桂梅老师自1995年到2000年的短短几年里, 阅读量达到数百万字, 记下了2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 50多万字的文摘卡片……试想如果没有这样的阅读积累, 又怎能结合特定的教学内容和情境, 灵活地借鉴运用, 使“主题教学法”异彩纷呈?

笔者认为, 语文教师可按以下三个层次读书: (1) 读与语文课文直接有关的书。如作家的评传、作品的赏析、节选课文的原著、与背景有关的史书等。 (2) 读与语文教育有关的书。如语文教育学、语文心理学、语文教材教法和著名教育家的书。 (3) 读与提高语文教师综合素养有关的书。如哲学、美学、文学、思维科学、文艺理论、艺术等方面的书。细致地去读这些高品位的书, 有利于增强我们的文化底蕴, 提高我们的理论素养。

有时, 语文教师读书也不妨“书到用时方恶补”。比如, 碰上自己要作讲座、专题发言、开观摩课或是写论文、申报课题……觉得思路不畅, 表述不清, 或问题百思不能其解时, 就去书中求助。虽说是临时抱佛脚, 但这种兼带功利色彩的读书也不失为一种实用的好办法。

2.常借鉴———他山之石可攻玉

语文教师要善于借鉴其他各种语言。如文学语言的情景交融, 奔放时纵笔浓墨一泻千里, 细腻处如珠似线委婉曼妙;舞台语言的喜怒哀乐溢于言表, 辅以高低起伏的声调, 再配上生动的态势语言;外交语言善长于辞令, 讲究策略, 攻守自如, 有理有据, 语文教师的语言与它们虽有差异, 却可以借鉴文学语言的描绘力、演员语言的感染力、外交语言的规范度……从而丰富自己语言的表现力。

“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语文教师也要向所有语言表达能力强的人学习。听广播, 跟播音员学;看电视, 跟电视节目主持人学;听观摩课, 跟其他语言表达能力好的老师学。学语言, 还包括向学生学。一方面, 可以向普通话说得标准、语调语速掌握得好的学生学习;另一方面, 也要了解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语言表达, 从而明确自己语言的努力方向。

3.苦练习———锲而不舍金石镂

练要有目的、有针对性。普通话不过关的, 要在说普通话上下功夫;语调、语速把握不准的, 要在抑扬顿挫上多斟酌;口头吐字不大利索的, 则要多下苦功夫练习口头表达。闻一多先生当年就读清华时, 有一次演讲不好, 他就在台上反复练说八遍。后来又“夜里出外演说十二遍”。演说终有进步了, 又“益求精至”。“夜至凉亭演说三遍”, 因不禁寒冷, 才返回宿舍, 仍不罢手“, 又强演说五遍”。第二天又“习演说”……终成著名演说家。周星驰的无厘头电影《九品芝麻官》中也有一个镜头:包龙星为了苦练申辩口才, 起早摸黑没日没夜地练, 终于说得铁制龙头为之折腰、羞得河中鱼纷纷跃起……虽夸张得离谱, 但语文老师却应该从中受到启发和激励。

4.勤反思———三省其言无止境

作家秦牧曾说过:“一个缺乏胃液的胃袋难以消化食物;一个缺乏思考的脑袋, 也难以消化四面八方涌进来的知识, 使它升华为智慧。”确实是这样, 作为语文教师, 光学还不够, 还要会学。有了语言的积累汲取仍不够, 还要在自己的课堂中实践语言, 在反思中提升语言。

平时语文教师自己上课, 可发挥“同伴互助”的作用, 请平行班老师专门关注自己的语言情况, 也可以采用录音机、录音笔、MP3之类的工具, 录下自己的课堂语言, 或者用DV把教学过程实录下来, 课后组织“会诊”或回顾反思, 向对比导语要自然、点拨语要巧妙、提示语要准确、评价语要有情、结课语要有延伸等几方面语言的境界努力, 找出自己在表达、思维、逻辑等细节上的差距和问题, 提出改进意见。只有这样不停地实践, 不断地反思, 语文教师的语言才会更有艺术, 才会在课堂上激情飞扬, 用自己的语言弹奏出美妙乐曲, 征服学生, 赢得学生共鸣, 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现在再回头审视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倘若扁鹊是个好的语文老师, 他不妨学学晏子。晏子谏杀烛邹, 历数烛邹三大罪, 却桩桩指向景公。同样是劝诫批评, 晏子的语言富有艺术, 含而不露的委婉, 旁敲侧击式陈述, 让人幡然醒悟。扁鹊一样可适当迂回, 从几个讳疾忌医的“典型案例”说起, 或是选个更为适当的时间、场合向桓侯申明大义, 抑或是先讲个寓言故事, 让桓侯欣然曰:“寡人闻命矣”……我们语文教师也一样, 应时时刻刻锤炼自己的语言, 丰厚自己的底蕴, 提升自己的语言素养!

摘要:语文教师的语言素养直接决定学生语言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语文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分析了当前语文教师语言方面的现状, 分析了教师语言素养对学生发展、课堂成功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并从“积累”“借鉴”“练习”“反思”等几个方面探索了语言素养的提升策略。

关键词:语文教师,语言素养,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提升教师语言素养刍论 篇3

关键词:思维能力;思想情感;教师培训

教师素养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如:道德素养、文化素养、知识素养、智力素养等。鉴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在众多素养中,作为外在的和基础性的素质——教师的语言素养应该是最为重要的核心素养。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无论是教学工作,还是教育工作,都离不开教师语言。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应该提高教师的语言素养。

教师的语言是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符合教育教学需要、遵循语言艺术规律的职业语言。作为一种职业语言,教师语言具有泛科学性质,涉及多方面要素。如何提高教师语言素养,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训练和培养。

一、加强思想和情感修养

言为心声。想不到,就无法表达出来。语言修养的程度取决于思想的修养。如果教师缺乏必要的思想认识积累,腹中空空,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要么张不开嘴,没啥可说,要么车轱辘话,绕个没完。与旁征博引、深入浅出、滔滔不绝的教师口语表达相比,教育教学效果的差异是可想而知的。很多时候,学生是因为教师的学识和思想而崇拜教师,信任教师,因为崇拜和信任,学生会愿意听从老师的教诲,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语言的功能是表情达意。“情”不仅是表达的目的、对象,还有辅助“达意”的作用。如果一个教师不爱教育事业,不爱学生,他的教育教学语言怎么会充满炽热的情感?怎么能有足够的感染力?即便能够准确达意,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因此,要提高教师语言修养,首先要提高教师的思想修养,积累并善于运用情感因素。

二、提升思维能力

一个人只有当他对问题进行深思熟虑认识透彻之后,他的口语表达才能有的放矢、合情入理、从容自如,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否则必是杂乱无章,甚至是胡诌八扯,不着边际。这样的教育教学语言,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的。能否尽快理清思路,并按照一定得逻辑关系组织教育教学语言,这就要看教师的思维能力了。语文课上,我们交给孩子正向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各学科教学,也要让学生掌握语文思维、数学思维等,而教师自己却做不到思维灵活、敏锐、缜密,这就说不过去了。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吃透教材,明确教学目的,科学设计符合学生逻辑思维的教学程序。“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教师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要有意识地多做思维训练,并反复进行口语展示,找到口语表达的最佳方案。开始时可以用笔帮助整理和记录思维,熟练后可以脱稿,最终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思维方式。

三、具备良好心理素质

作为教师,应该具备沉着冷静、宽容大度、处变不惊等心理素质。面对几十名个性迥异的学生,教师每天都可能会遇到意想不到的事情,或是被哪个同学捉弄了,或是面对问题孩子的挑战,或是被冒犯被误解……只有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才能处乱不惊,沉着冷静,用充满智慧、深入人心、饱含关爱与呵护的语言,打破尴尬,扭转僵局,赢得学生。另外,教师还要注重外界的思维刺激,以提高听、想、说的速度,提高随机应变的能力,尤其是在课堂上,教师要用自己敏锐的思维能力去感觉、捕捉几十个学生的思维方向,要用灵敏的思维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及突发事件,以此调整教学方向和步骤。这也就是备课中的“备学生”。

四、不断补充新知

对教师而言,知识更新,更是一个十分重要而迫切的问题。没有新知,就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你的课堂就不会丰富多彩,就不会贴近生活。不更新知识,教师就可能处于无话可说的窘境。一旦教师和学生接触,没有谈资,让学生说“老师out了”,那我们就失去了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教育教学工作也就难以展开了。因此,教师要广泛涉猎,广纳新知。不仅要更新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关注本学科研究的新动态、新成果,掌握本学科研究的前沿信息,还要广泛阅读相关学科的书籍,形成知识的交叉与呼应,要了解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的新动态,还要关注有关国内外的时事政治、社会发展的报道和评论。在广泛阅读中吸取知识,开阔眼界,使自己的知识在“专”的前提下,向“博”发展。使自己“有话可说”,争取“把话说好”。因而,“有话可说”“把话说好”是新时期中小学教师提高语言修养的“基础任务”。

五、善于运用体态语

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情形。韩麦尔的《最后一课》之所以感人,主要是韩麦尔先生那高大的背影、欲言又止的表情、挥手驱人的动作……作为无声的话语,不断敲击着人们的心弦。这就是体态语言的魅力。体态语,包括动作、表情、神态、眼神等非语言因素。有关研究表明: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语言的传播仅占35%,而非语言的传播则占65%。或许这个数字有点偏差,但是,非语言因素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小觑。首先,教师要有优雅大方的仪表。有修养的教师,会让自己的穿着装扮和“灵魂工程师”这一角色相配,简朴、自然而不失活力和韵味。现在的学生喜欢从外表来评价老师,这一评价直接影响师生关系,所以,教师要特别在意自己的外在仪表。其次,要有自然而真实的表情。教师的表情是一种动态的无声语言,蕴含着大量的情感交流信息。亲切的表情,会直接作用于學生的情绪,而学生相应的情绪体验,又有助于学生注意的维持、记忆的增强、理解的加深等。聚精会神、用心思考的学生,会从教师的表情中获得赞许的信息;注意力分散、开小差的学生可以从教师的(下转第180页)(上接第179页)表情中接收到提醒或批评的信息;违反纪律的学生,可以从教师的表情中感受到教师的愤怒和责备,进而引起心灵的震颤。这种靠表情传递出的委婉暗示,既维护了学生的自尊,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和呵护,又起到了教育和提醒等作用。这种表情或眼神等非语言因素弥补了有声语言的不足。

参考文献:

范潇洒.浅谈数学课堂教学的艺术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3(8):40-41.

幼儿教师教学语言素养的提升论文 篇4

课堂是教学的主陈地,如何向45分钟要质量,一直是广大教师探讨的话题。近些年,课堂教学改革的大潮汹涌澎湃,尤其是在新课标的导向下,新的课堂结构,课堂模式层出不穷。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市教育局审时度势,提出了“小学阶段突出抓读书兴趣和读书习惯的培养和养成,初中阶段突出抓好学习方式的转度,高中阶段突出抓好教育回归育人本源,以强化育人促进升学”的指导思想。并于今年3月22日派出全部初中学校的校长赴山东河北名校考察,使我有幸目睹了杜朗口“三三六”,昌乐二中“271”,衡水中学“循环大课堂”,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等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聆听了秦培元、赵丰平等校长的讲座,我惊讶于学生们精彩的表现,感动于老师们的敬业精神,被校长们洋溢四射的教育激情而感染,被他们对素质教育的理解、求证、实践而折服,为他们创造的教育奇迹而震撼。

激动之后,必是沉思,我们究竟学什么。

透过洋思阳的“某某清”,衡水的“循环大课堂”的训练设计,杜朗口“精细的导学案”,不难看出每个环节都凝结着教师的所有的教育情结和太多的心血,尽管他们从台前走向了幕后。我想教育思想转化为教育行为,瓶颈是教师。尤其我们这样的农村学校,我校情况,原名斯力很中学,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曾经是乌地区有一定影响学校,培养了大批 优秀人才,历经30年风雨沧桑,几度辉煌,几度低迷。从08年划归市里管辖后,尤其是马国柱校长继任后,校园面貌焕然一新,生源回流,学校发展呈现可喜势头。尽管如此,学校也面临很多困难,仅就师资一项来说,教职工近百人,平均年龄43.6岁,50岁以上18人(中高8/11),35岁以下 12人,曾经担任过主任以上环节领导9人,门卫就有3名主任。09年11月份我到该校,所有任课教师的课我都听了一遍,包括所有学科的导学案,我都认真看了一遍,我觉得我们老师的很多方面离“杜朗口”相差太远。

为此,我们决定把如何克服职业倦怠,转变教学观念,丰厚知识底蕴,做为重点工作抓实抓细。

一、教育引领,增强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一项社会调查显示:2008年5月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会李超博士对9000名中小学教师进行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中小学老师生存状况堪忧,减压势在必行,统计结果表明80%的教师的被调查老师感觉压力大,近30%的老师存在严重的工作倦怠,几乎90%的教师存在一定的工作倦怠,有40%的教师心理存在严重状况不佳,近20%的教师生理健康状况不佳。(于校长的观察与体悟)我们的老师太累了,原因是

1、工作时间长,强度大;

2、社会期望值过高;

3、管理机械化,数字化。这就要求我们校长,要求学校要对教师的职 业倦怠要以平常心对待,各行各业都一样,而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更是如此,因此出现倦怠纯属正常,无可厚非。学校要了解老师的实际,走进教师的心灵,知其善恶,懂其所需,然后积极采取措施加以引导,我们采取了搞讲座、开座谈会、写心得,开展活动等方式,思考、感悟、体验幸福与职业的关系。4月30日我利用3个小时搞了“提升教师职业素养,共建幸福美好人生”的讲座,我告诉大家:“佛家的理念是„活在当下‟,就是幸福就在眼前的人、事、物中”。诺贝尔奖获得者,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曾说过“真正的幸福永远是触手可及的,因为幸福更喜欢现在进行时。我告诉大家幸福在哪里:

1、幸福在清晨醒来的星光里,幸福就在上班的路途里;

2、幸福在宽阔的校园里,明亮的教室里,幸福在学生的眼神里;

3、幸福在刷刷的书写声里,幸福在孜孜苦读会心的笑容里。只要你愿意,幸福就在你的手心里,你的眼里,你的心底!我告诉大家,工作是生活的重要组成,不要简单的把工作做为谋生的手段,生命是短暂的,人生是美好的,生命因工作而快乐,工作因有业而精彩!我还告诉大家,不要以排斥的心态对待工作,对待孩子,要以一颗接受的宽容的爱心面对工作,对待孩子,问题就会解决,压力就会减小,快乐就会增多。以此教育大家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激活疲倦麻木的神经,提高在工作中获取幸福的意识和能力。结合讲座,我要求大家写了心得体会,当我读到老教师梁艳写的 体会“阴冷春天里的一缕阳光”的时候,我激动地拿起笔给她写了一段话。然后我又把每个教师的心得都写了批注。后来我听教务主任说,梁老师看完这个批注落了泪,我想,她的眼泪里有一种滋味叫幸福。

我们开展了“今天你做教师幸福吗”的座谈会,老师们从古代的一官十丐谈到“老九”,谈到今天的“相当于公务员”,从其他行业的灯红酒绿谈到老师们的淡泊与清正,从权力的相关到孩子的教育,大家言辞恳切,幸福的感觉变得看得见、摸得着。我们还开展了“做幸福的老师”征文活动,让广大教职工对幸福对职业有新的理解和追求,增强职业幸福感。新分来的老师刘庆宜在征文中写到……我们还经常开展大家喜欢的文体娱乐活动,让大家感受集体的气息、氛围,享受职业带来的乐趣。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增强了,他的微笑就会增多,他的眼神就会放射的光茫,他的语言就会温暖如春,他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就会表现得恰到好处,他的课堂就会因为情感、人格因素而效果倍增。

二、制度管理和人文关怀相结合

常言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尤其是我们国家历史文化厚重,从赵高“指鹿为马”的人治,到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法治,再到今天的以人为本的民主的追求,管理制度日益进步与民主。尽管如此,以法治国,制度管理仍是当今体制下的主要方略,学校管理更是如此。我校按照“有情定制,无情执法”,“奖成绩、罚态度”的原则,先后出台了多项管理制度,并认真贯彻执行,我和大家讲严格是一种负责任的爱,我给大家讲了哈佛校长以校规捍卫哈佛的案例。使大家明白学校的生存发展、名誉声望需要制度去维护,做为学校的一员在享受荣誉的同时更要增强责任感。在制度管理的基础上要注重人文关怀,以人为本、创造和谐。这是国情的主旋律更是社会的进步,而教师工作强度大,显性小的职业特点就更需要人文的关怀。学校要尽可能的为教职工的利益着想,真心实意帮助他们解决燃眉之急、后顾之忧,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享受被关心的幸福,(五中班子集体参加职工弟弟的婚礼的例子,本校为通勤教师解决午休床位之争)学校要努力创设和谐宽松的工作环境,建立理解尊重的干群关系,合作友谊的同事关系,淡化人为的人际关系,让广大教职工在校有如家的感觉和主人的身份,使他们的性情获得自由,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光与热。

三、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最大的可能

教师也好,校长也好,只要有倦怠情绪,就说明自身的专业还没有达到一个自由享受的层面和境界,领略名校长名师的风采,感受到他们的专业能力的确游刃有余,工作起来津津有味。相形之下我们差的太远了。山东淮坊市教育局局长、当代教育家李希贵在《天,我的美国之旅》最后一章写 到“职业化,让人心平气和的活着”,这里,我套用一下应该说:“职业化让人幸福的活着”。我们之所以浮躁,禁不住各种诱惑,就是因为我们的专业能力没能达到职业化的程度,还享受不到专业所带来的独特幸福的美感。所以学校要想尽一切办法,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可能。我们是这样尝试的:

首先,学用结合,切实转变教师观念。这一点,我们是围绕新课程标准和教育名言的学习运用展开的。教育名言是教育家毕生心血的结晶,虽然有的年代久远,但仍具现实意义。而新课程标准是时下教学最具体,最直接的指导思想和指导意见。可是我们的老师有多少人熟读了,读懂了,读透了,能烂熟于心?我们做校长的又有多少人熟悉本专业的课标,了解各学科的课标要求?如果我们的领导,我们的老师都对新课程标准做了精、细、透的研究,教学观念还会陈腐不变吗?上学期4月份,我精选了教育名言60条,连同本学科课程标准一并发给教师,并开展了“学、记、考、练、思、用”的系列活动。学:自学,组内学习课标。记:就是每周记忆背诵课标关键词条200字,自己喜欢的名言3条。考:利用周五业务学习,会前10分钟小卷检测课标常识,题型是填空选择,默写喜欢名言3条。练:结合学习体会讲一节课。思:反思学习、练习的体会并上交。用:转变观念,重新运用。通过这样强化学习、有目的训练、有针对性反思、享受自己实践经验再运用的训练,不知不觉中教师的观念悄 悄的发生变化。有一名年轻教师在反思中写到:“王猛同学在老师和同学眼中,一直被认为是弱智,他从不和其他同学说笑,学生的嘲笑,老师的批评,他从不吱声。我也一直这样认为,但我学习了教育家第斯多惠的名言„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之后,觉得挺有意思,就想在他身上尝试一下会怎样,于是这两周我让他帮我发作业,并且表扬他发的准,还不出声。我第一次看到了孩子的笑容。于是我再接再厉,让他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并及时表扬,渐渐地,我发现他的目光不再呆滞,渐渐地,他告诉我父母离异,他寄居在大爷家等一些事。有一天我选了一段好读的段落找同学来读,他竟然举起了手,那一刻我的眼泪差一点流出来,这个孩子有救了!这句名言改变我的教学,也改变了我的人生态度,也会改变这个孩子的命运。”

第三,强化读书,丰厚知识底蕴,新课程标准也好,高效课堂也好,表面上教师在课堂上渐渐淡出,实际上对老师的知识、技能要求却越来越高。学生占有资料多了,质疑能力强了,课堂开放了。老师无论是给水还是引水,都需要蓄水,而这所蓄之水的源头活水就是读书。大家都清楚,读书活动市内各校开展的都挺好,而我们农村学校、农村教师还相差甚远。这从今年三月份外出学习时就感觉到了。因为回来的时候,我和十三中的刘校长、九中石校长同行,在北京王府井书店,他俩疯狂的购书让我深受感动,我也给老师买 了2000多元钱的书。五月份又在书店精选了一部分。暑假期间要求每人读一本教育专业方面的书,开学后凡做批注的写心得的老师,该书学校报销。这样保证每学期至少每人读一本专业的书。在读书的组织上,我们采取了:

(一)引领读书,启动读书仪式,明确读书意义。即

1、增长专业知识,提高理论水平。

2、提倡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3、可以宁神静气有助健康。

4、可以涵蕴思想,提升品位。

5、读书本身就是享受生活,提高生活质量,提高人生幸福指数的过程。

(二)带头读书

校长带领班子成员率先读书,近期,我读了《不跪着教书》《领导力的修炼》《天,我的美国之旅》,给教师以示范。

(三)奖励读书

对于读书好、读书多的,采取赠书加考核分等方式予以鼓励。

(四)强化读书

结合教研室的要求和本校实际,每学期必读一本专业书籍,此项纳入教师常规工作中。

(五)读书交流。

每月上交一次图书,再作自由选择读本,每学期召开一次读书心得交流会。通过这些举措,现在老师的办公桌上都能见到专业方面的书籍。周六周日打麻将的少了,读书的多了。

第四、整合资源,实现课堂教学高效。

这里所谓的资源,指的是教师队伍的优势资源。上学期我们按照教研室的要求,结合本校实际,开展了人人献课活动。然后以组为单位进行优势组合整合,每组派1-2人代表组内讲公开课。比如,数学组老教师胡秀英善于讲解,语言干练;邓柏平老师练习题设计独特;吴晶晶老师综合素质高,富于创新。这样我们就由理科主任负责组织安排他们三个备课,由吴晶晶主讲。研讨反思后再讲第二遍第三遍,直至大家满意为止。这样有目的的训练和培养,不旦有利于一部分教师先提高上去,也有利于高效课堂模式的探索。虽然我们现在还没有自己固定的模式,但上学期我校有4名教师承担了教研室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的研究课,一致获得好评,有8名教师参加了市级教学能手比赛,并有3人榜上有名。其中,李主任对吴晶晶老师的数学课作了高度评价,说,“这节数学课闪耀着人文的光辉”。这些在我校的发展史上是罕见的。

此外,学校尽最大可能,为教师提供发展个性特长的空间,为他们的发展搭台子,积极开展有益教师身心健康的活动,增添校园乐趣,激发工作热情。

浅谈幼儿教师的语言素养 篇5

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语言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以及与学生交流、联络感情的重要工具。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对幼儿的指导主要有两条途径,即言传和身教。由于幼儿身心各方面的特点,幼儿园教师是以语言指导为主的,即便是身教,多数情况下也是教师伴随着语言进行的。因而,相对来说,语言指导在幼儿园活动中发生的频率最高,起的作用更大,在教师的指导行为中显得更为重要。我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望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幼儿教师的语言应具有示范性

1、力求标准性和规范性,克服方言化

3~6岁的幼儿正处在语言的敏感时期,他们的语言大部分是通过没有外界压力的自然观察和模仿而来的,他们缺乏语言的识别能力。众所周知,幼儿语言的获得多由模仿而来,在家庭,幼儿主要模仿家长;在幼儿园,幼儿的模仿对象主要是教师,教师的语言是幼儿语言的样板,教师的一言一行、一腔一式甚至某种口头禅幼儿都非常敏感,都乐于模仿。教师只有使用规范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幼儿产生正面的示范效应。教师要时时刻刻用普通话教幼儿说话,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要符合国家普通话的要求。

2、力求逻辑性,克服随意化

教师在使用语言时必须使其内容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必须根据思维的逻辑准确运用概念,避免前后矛盾的话。

3、力求纯洁性,克服粗俗化

粗俗的语言只能给幼儿带来负面的影响。所以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切记:不要对幼儿说反话,要尽量使用醇美的语言去触动幼儿,使其形成纯洁、文明、健康的心灵世界。总之,幼儿教师要提高语言的规范性、逻辑性、纯洁性,这是发挥语言魅力的前提条件。

二、幼儿教师的语言应体现人性化

作为人与人沟通的工具,语言的使用就更应该体现人性化的特点了。幼儿教师与幼儿是互动的双方,作为互动一方的教师,其语言的人性化应表现在两个方面:

1、平等交谈

2、因人用语

总之,对不同的幼儿,教师应采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因人用语,因人施教,使每个幼儿在其原有水平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三、幼儿教师的语言应做到艺术化 幼儿教师面对的是一个特殊群体,幼儿的年龄、思想等特点决定了教师的语言四化。

1、“趣”化

既不能太过“儿童化”,也不能太过“成人化”。教师趣味性的语言是应该能够贴近幼儿心理的,能使语言更具活力,比空泛的说教更具效力。我们要善于从幼儿活动的实际出发,抓住幼儿的特点,使用生动、形象、富有感情、具有感染力、贴近幼儿生活的语言,有效的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2、“激”化

就是要求教师的语言应具有激励性。当幼儿遇到问题不能正确解决,感到灰心与无望时,教师就要帮助幼儿,用积极的语言引导幼儿去探索。

3、“诗”化

富有诗意、具有韵律美、节奏明快的语言可以使教学出神入化,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诗”化的语言不仅可以激起了幼儿的兴趣,还帮助了幼儿顺利地完成了活动,而且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能力。可谓是事半功倍。

4、“简”化

幼儿年龄小,理解能力较弱,这就决定了教师在使用语言时应当避繁求简。教师在与幼儿交谈时应使用句法结构较为简短,词汇涉及的范围较小的语句。力求简单、平白,不使用让幼儿理解感到困难句子。语言是一门具有无穷魅力的艺术,一个教师语言的高低,不仅影响着幼儿语言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制约着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

教师如何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篇6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很自然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教师要在自己的岗位上担负起教书育人的职责,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全体教师都德育工作者的优势和作用。

谦虚谨慎,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教师是以传播知识为主要工作内容的职业,应具有谦虚谨慎的道德风范。谦虚谨慎才能使人们不断探求,不断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教师要以认真求实的工作态度,尊重知识,尊重学生,不图虚名,不图私利,永不自满。

现代教育是以发挥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的科学教育,以培养信息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是当今教育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每个教师都应明确自己身负的责任。只有率先垂范,才能完成教书育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历史使命,才能树立起教师的光辉形象,使教育事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如何提升教师能力

营造学习氛围。我们应该提倡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让经验丰富、业务娴熟的教师发挥好传、帮、带的作用,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通过学习获得提升和奖励。

培养主人翁意识。我们要培养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建章立制让教师思想意识得到强化,通过无私奉献的精神弘扬,让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得以提升。

注重团队意识。教师队伍是一个整体,学校是一个团队,教师需要团结才能有战斗力和凝聚力,集体观念是非常重要的,要具有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

注重教育培训。教师应该注重培训,通过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并且有助于他们的业务能力提升,在思想理论方面,提高教师道德修养,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综合责质。

建立考评机制。教师的日常表现应该与绩效挂钩,要有一个完整、规范、科学的考评机制,通过这种考评机制,我们可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让教师能够有所作为。

如何正确全面提高和培养的教师素质

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自古以来,就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说法。崇高而美好的师德,是干好本职工作的保证。学校通过经常性的师德师风教育,让教师自觉做到认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一心扑在教学上,刻苦钻研,精心培育,无怨无悔。

加强师德建设,要用“一学”“二树”“三总结”“四改变”的方式进行。“一学”即定时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政策法规,教育行政部门的相关文件等,将师德纳入对教师的考核中。“二树”即有意识地培养典型,为大家提供学习的榜样。“三总结”就是总结师德工作经验。

对教职工的任职实行师德“一票否决”,这一做法已成为我校每月对教师考核的主要内容。“四改变”即通过学习要求教师切实转变观念,改进教风,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大科研力度,抓好课改培训,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高努力引导教师具有多角度、多层面、辩证思维的工作方法。

完善考查专任教师的课改理论掌握情况的方法;搭建平台,让教师在课程改革和教学工作中,激发“自我发展”的愿望,提升“自我发展”的能力,在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高的同时,努力建设高素质的骨干教师队伍。

怎样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良好的专业素质,相关的专业知识。学科内容知识是教师最基本的知识内容。对学科内容灵活、深刻的领会对于有效教学是至关重要的。每位教师首先要精通所教学科的学科内容知识。广阔的知识面。一个好的老师不会把自己仅仅局限的自己的专业方面。

同时还要有相当的知识储备。就像我们经常听到的那句话“你要教给别人一瓢水,首先你自己得有一桶水”。作为老师,在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同时,也要扩大知识容量。一个博学的老师总是更容易受到学生的爱戴的。

较强的演示,示范能力。好的老师要通过演示教授让学生懂得而不是仅限于自己知道什么。不管老师用了什么教学设计,用了什么多媒体工具的帮助,采用了什么课外活动,能让学生理解并应用的方法就是好方法。

和学生沟通的素质。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而良好的师生关系又是建立在良好的沟通的基础上的。作为老师应该把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多和学生交往。只有在交流过程中,学生才能消除对教师的敬畏和疏远而产生亲切感。

幼儿教师教学语言素养的提升论文 篇7

关键词:语言表达,语文素养,语言策略

“语文课很重要的一个维度, 是引领学生揣摩课文是如何表达的, 语文课上, 如果不研究如何表达, 而仅仅局限于意义的获得, 那么语文课就不再是语文课了。” (张祖庆老师语) 。可是, 纵观很多的语文课, 却发现, 教师的教材解读、所采取的教学策略、所设计的学习活动, 走的还是“内容—意义”的套路, 很少从“形式”入手, 探究“内容”是如何承载或表达“意义”的, 这是典型的“得意妄言”。通过日常实践与思考, 我逐渐清晰了在文本解读时怎么解读文本在语言表达上的独特点, 并转化为具体的学习活动, 引导学生理解、内化文本语言, 在语言实践中习得语言, 从而提升语文素养。

一、文本解读关注语言表达

文本解读是教师永远的基本功。成尚荣先生认为:研读是语文教师的第一基本功。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中说:“慢慢走, 欣赏啊!”这句话原本是阿尔卑斯山谷中, 一条风景极佳的道路上的标语, 它是在提醒游人景色无处不在, 只是你要学会欣赏。我们对待文本的解读, 也应该以一种欣赏的姿态, 在语言之途悠闲地散步, 置身文本其间, 徜徉文字之中, 品味文本语言中的韵味情调, 洞悉文本内在的思想经脉, 开启一扇扇语言、思想的窗户……文本解读中, 我们的视野应在文本之中, 字斟句酌, 品词析句, 这是文本解读的根本。

参加市区的多次研讨, 我非常关注手中拿到的执教者教学设计的“教材解读”部分。我发现, 凡是我们觉得充实、厚实的课堂, 老师在文本解读中都做到了“文本细读”———品词析句, 由表及里, 关注语言特色、写作技巧, 着力丰富语言素养。

【案例1】二实小的高鸣鸿教师的《春笋》教材分析, 充分关注了文本的语言表达。摘录她的一段分析:

《春笋》一文展现了一声春雷后, 春笋在春雨中破土而出, 在春光里拔节而上的勃勃春景。文中整齐对仗的短语, 不仅使文章节奏明快, 韵律感强, 而且读来使人感受到春的生机、春的活力。文章短小凝练, 一连串的动词“冲破、掀翻、冒、迎、笑、长”不仅准确形象地再现了春笋的生长过程, 而且把小春笋不畏困难、快乐向上的精神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文末对仗的句子“一节, 一节, 又一节。向上, 向上, 再向上。”短促有力, 语调上扬, 简洁凝练, 鼓舞童心。

【评析】高老师的这段对教材的解读, 既分析了文本的内容和主题, 更阐述了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这个主题和内容的。只有关注了文本的语言表达, 才能贴近学生的学习需求。

【案例2】再看一位教师对《秦兵马俑》的教材分析, 由于教者将这篇说明文与前面学过的说明文相比, 它对语言表达上的独特风格没能进行细致解读, 导致目标的制订与学生贴得不够近, 课堂的生长感显得很不够, 尤其表现在语言的习得上。《秦兵马俑》这篇文章与五年级上学期学过的《莫高窟》相比, 它的独特点在于以下几点:首先, 对事物的整体介绍更具体, 它通过列数据、作比较等方法, 写出了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其次, 在对各种俑进行描写时, 与彩塑、壁画的描写不同。《莫高窟》中对于彩塑、壁画的描写用的是“扫描”式的方法, 用一组排比句描写了各种彩塑、壁画的姿态。而《秦兵马俑》中在对各种俑的个性进行描写时, 不仅写了其神态、动作, 还展开了丰富的想象, 一个俑单独成段, 详略分明。运用短语, 表达凝练。动词的运用精准地写出了将士的英勇气概。如果教师在解读过程中, 能充分关注文本独特的表达特点, 那课堂一定是另一番风景, 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在头脑中留下的不仅是那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兵马俑, 还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力量与伟大, 更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 学会如何运用适切的语言表达不同的事物特点。这样才能体现语文课堂的有价值的生长感。

二、教学策略聚焦品味语言

教师能正确解读文本的语言表达, 这只是第一步。如何把自己对教材的解读转化成学生丰富的、具体的学习活动, 让学生来理解, 内化语言, 运用语言, 那才是教学的根本。还是以高鸣鸿教师的《春笋》一课的执教为例进行阐述。

【案例1】引导学生品读比喻句“春笋裹着浅褐色的外衣, 像嫩生生的娃娃”。教师拿出实物, 让学生观察春笋的颜色、形状, 展开丰富的想象, 练习运用比喻句进行表达。教师用最通俗的语言告诉学生什么样的颜色叫“浅褐色”。在理解“裹”这个动词时, 教师动手剥外壳, 告诉学生要用力地剥, 让学生在看演示中理解并表达对“裹”字的理解。不过, 我觉得如果让学生亲手剥一剥, 可能对这个字的理解会更深刻, 表达会更准确。

【案例2】文末对仗句的品读。教师出示“一节, 一节, 又一节。向上, 向上, 再向上。”

师:自己读读, 有什么发现?

生:这两句话都是向上长的意思。

师:真了不起, 两句话的意思一样, 你都发现了。相同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词来表达。

生:第三句中多了一个字, “又”“再”。

师: (指导学生写“再”这个字) 这儿的“再”字与“又”意思相近, 像这样的短句, 要读得节奏感强一点。 (指导朗读)

【评析】这个案例的价值在于, 教师教给学生良好的阅读方法与习惯:边读边思, 在读中引导学生发现句式表达的特点。而针对一年级学生的特点, 教师又能深入浅出地进行引导, 主要依托形象的板书让学生理解语言, 通过朗读指导感受对仗句的表达效果。

三、语言实践植根文本语言 (模仿文本语言练习表达)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反复提道: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当学生理解、内化文本独特的语言表达时, 还必须及时依托相应的平台, 模仿文中的语言表达形式, 练习运用语言, 才能真正习得语言。

【案例】《鸟语》一课中的排比句段的教学:“从终日忙碌的燕子那里, 我认识到勤劳的可贵;从飞行整齐的大雁那里, 我懂得了纪律的重要;从搏击风雨的苍鹰那里, 我学到了勇敢顽强的精神……”

师:读了这段话, 你有什么发现?

生:这段话中的三句话字数差不多, 是排比句。

师:排比句有什么特点?

生:读起来朗朗上口, 有节奏感。

师:我们一起读读看 (学生朗读) , 还有什么发现?

生:前后两部分之间有联系, 前部分说的是鸟儿的行为特点, 后部分说的是鸟儿的优良品质。 (教师在相关词语下划线)

生:“认识到”“懂得了”“学到了”说的是同一个意思。

师: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词来表达, 这样就避免了重复。

师:三句话虽然意思有关联, 但它们之间是有递进关系的, 越往后越深。你们从什么鸟身上学到什么呢?能否用这样的排比句段来说说? (出示句式, 学生写一写:从飞越万里的鸽子那里, 我……;从……那里, 我……;从……那里, 我……)

【评析】这个案例, 教者抓住文本独特的语言表达特点, 引导学生在不断的发现中理解排比句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 体会排比句的表达效果。在语言实践中使得学生由原来对排比句的不清晰逐渐清晰起来, 从不会到会用, 思维与情感得到了同步发展, 实现了课堂的提升。

幼儿教师教学语言素养的提升论文 篇8

关键词:语言表达;语文素养;语言策略

“语文课很重要的一个维度,是引领学生揣摩课文是如何表达的,语文课上,如果不研究如何表达,而仅仅局限于意义的获得,那么语文课就不再是语文课了。”(张祖庆老师语)。可是,纵观很多的语文课,却发现,教师的教材解读、所采取的教学策略、所设计的学习活动,走的还是“内容—意义”的套路,很少从“形式”入手,探究“内容”是如何承载或表达“意义”的,这是典型的“得意妄言”。通过日常实践与思考,我逐渐清晰了在文本解读时怎么解读文本在语言表达上的独特点,并转化为具体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内化文本语言,在语言实践中习得语言,从而提升语文素养。

一、文本解读关注语言表达

文本解读是教师永远的基本功。成尚荣先生认为:研读是语文教师的第一基本功。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中说:“慢慢走,欣赏啊!”这句话原本是阿尔卑斯山谷中,一条风景极佳的道路上的标语,它是在提醒游人景色无处不在,只是你要学会欣赏。我们对待文本的解读,也应该以一种欣赏的姿态,在语言之途悠闲地散步,置身文本其间,徜徉文字之中,品味文本语言中的韵味情调,洞悉文本内在的思想经脉,开启一扇扇语言、思想的窗户……文本解读中,我们的视野应在文本之中,字斟句酌,品词析句,这是文本解读的根本。

参加市区的多次研讨,我非常关注手中拿到的执教者教学设计的“教材解读”部分。我发现,凡是我们觉得充实、厚实的课堂,老师在文本解读中都做到了“文本细读”——品词析句,由表及里,关注语言特色、写作技巧,着力丰富语言素养。

【案例1】二实小的高鸣鸿教师的《春笋》教材分析,充分关注了文本的语言表达。摘录她的一段分析:

《春笋》一文展现了一声春雷后,春笋在春雨中破土而出,在春光里拔节而上的勃勃春景。文中整齐对仗的短语,不仅使文章节奏明快,韵律感强,而且读来使人感受到春的生机、春的活力。文章短小凝练,一连串的动词“冲破、掀翻、冒、迎、笑、长”不仅准确形象地再现了春笋的生长过程,而且把小春笋不畏困难、快乐向上的精神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文末对仗的句子“一节,一节,又一节。向上,向上,再向上。”短促有力,语调上扬,简洁凝练,鼓舞童心。

【评析】高老师的这段对教材的解读,既分析了文本的内容和主题,更阐述了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这个主题和内容的。只有关注了文本的语言表达,才能贴近学生的学习需求。

【案例2】再看一位教师对《秦兵马俑》的教材分析,由于教者将这篇说明文与前面学过的说明文相比,它对语言表达上的独特风格没能进行细致解读,导致目标的制订与学生贴得不够近,课堂的生长感显得很不够,尤其表现在语言的习得上。《秦兵马俑》这篇文章与五年级上学期学过的《莫高窟》相比,它的独特点在于以下几点:首先,对事物的整体介绍更具体,它通过列数据、作比较等方法,写出了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其次,在对各种俑进行描写时,与彩塑、壁画的描写不同。《莫高窟》中对于彩塑、壁画的描写用的是“扫描”式的方法,用一组排比句描写了各种彩塑、壁画的姿态。而《秦兵马俑》中在对各种俑的个性进行描写时,不仅写了其神态、动作,还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一个俑单独成段,详略分明。运用短语,表达凝练。动词的运用精准地写出了将士的英勇气概。如果教师在解读过程中,能充分关注文本独特的表达特点,那课堂一定是另一番风景,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在头脑中留下的不仅是那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兵马俑,还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力量与伟大,更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学会如何运用适切的语言表达不同的事物特点。这样才能体现语文课堂的有价值的生长感。

二、教学策略聚焦品味语言

教师能正确解读文本的语言表达,这只是第一步。如何把自己对教材的解读转化成学生丰富的、具体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来理解,内化语言,运用语言,那才是教学的根本。还是以高鸣鸿教师的《春笋》一课的执教为例进行阐述。

【案例1】引导学生品读比喻句“春笋裹着浅褐色的外衣,像嫩生生的娃娃”。教师拿出实物,让学生观察春笋的颜色、形状,展开丰富的想象,练习运用比喻句进行表达。教师用最通俗的语言告诉学生什么样的颜色叫“淺褐色”。在理解“裹”这个动词时,教师动手剥外壳,告诉学生要用力地剥,让学生在看演示中理解并表达对“裹”字的理解。不过,我觉得如果让学生亲手剥一剥,可能对这个字的理解会更深刻,表达会更准确。

【案例2】文末对仗句的品读。教师出示“一节,一节,又一节。向上,向上,再向上。”

师:自己读读,有什么发现?

生:这两句话都是向上长的意思。

师:真了不起,两句话的意思一样,你都发现了。相同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词来表达。

生:第三句中多了一个字,“又”“再”。

师:(指导学生写“再”这个字)这儿的“再”字与“又”意思相近,像这样的短句,要读得节奏感强一点。(指导朗读)

【评析】这个案例的价值在于,教师教给学生良好的阅读方法与习惯:边读边思,在读中引导学生发现句式表达的特点。而针对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教师又能深入浅出地进行引导,主要依托形象的板书让学生理解语言,通过朗读指导感受对仗句的表达效果。

三、语言实践植根文本语言(模仿文本语言练习表达)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反复提道: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当学生理解、内化文本独特的语言表达时,还必须及时依托相应的平台,模仿文中的语言表达形式,练习运用语言,才能真正习得语言。

【案例】《鸟语》一课中的排比句段的教学:“从终日忙碌的燕子那里,我认识到勤劳的可贵;从飞行整齐的大雁那里,我懂得了纪律的重要;从搏击风雨的苍鹰那里,我学到了勇敢顽强的精神……”

师: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发现?

生:这段话中的三句话字数差不多,是排比句。

师:排比句有什么特点?

生:读起来朗朗上口,有节奏感。

师:我们一起读读看(学生朗读),还有什么发现?

生:前后两部分之间有联系,前部分说的是鸟儿的行为特点,后部分说的是鸟儿的优良品质。(教师在相关词语下划线)

生:“认识到”“懂得了”“学到了”说的是同一个意思。

师: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词来表达,这样就避免了重复。

师:三句话虽然意思有关联,但它们之间是有递进关系的,越往后越深。你们从什么鸟身上学到什么呢?能否用这样的排比句段来说说?(出示句式,学生写一写:从飞越万里的鸽子那里,我……;从……那里,我……;从……那里,我……)

【评析】这个案例,教者抓住文本独特的语言表达特点,引导学生在不断的发现中理解排比句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体会排比句的表达效果。在语言实践中使得学生由原来对排比句的不清晰逐渐清晰起来,从不会到会用,思维与情感得到了同步发展,实现了课堂的提升。

仔细解读文本,每篇教材作为一个例子,它都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我们不仅要关注内容与主题,更要关注其语言表达的训练点。让学生通过学习,培养起关注课文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如何变得“精确妥帖”的兴趣,并使这种兴趣逐渐成为习惯,从而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只有这样,才算是真正的语文课。

创新式教师素养提升 篇9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大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是新时代的强烈呼唤,是基础教育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今天,教师如何适应时代的需求,发挥自身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迫切课题。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新型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要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广大教师必须首先是个创新型的教师。

一、积极探索有利于培养学Th创新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个富有创新型的教师,心中不该只想着学生的分数,应更多地考虑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否得到提高,创新意识是否得到加强,应更多地为学生今后的生存发展着想。诺贝尔获得者杨振宁教授针对中国教育的时弊,曾语重心长地指出:中国教育基本是教师教、学生记的模式,这种模式如果不改变,再过三十年也很难获得诺贝尔奖。因此创新型的教师要实现以下几个转变:

(一)变封闭的课堂教学为开放的课堂教学

开放的课堂教学形式,组织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地点可以是课堂也可以是自然、社会。创新型的教学内容是以教材为主,辅之以与教材有关的生活材料,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指导他们观察生活、认识社会。开放型的教学手段不再是“教师一张嘴,从头讲到尾”,而是借助于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实现由平面向立体、单向向多向的转变,既开阔学生的视野又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广阔的天地。

(二)、教学思想上摒弃传授知识为主的观念,树立以培养能力为主的思想

把培养能力、增长才干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把传授知识渗透在培养能力、培养方法之中,变知识积累第一、能力培养第二为能力培养第一、知识积累第二。

(三)、变阻碍和压抑学Th创新能力的教条式、灌注式、他主式等教学方式为自然引导式、提问讨论式、自主探究式等教学方式。

受传统的教育观念影响,有些教师认为学生的头脑是容器,教师只要把知识灌输进去即可,在此影响下,变成教师教、学生记,教师传授什么,学生就接受什么,学生的学习完全受制于教师的教。教学中重照文理解轻怀疑求新,重逻辑思维轻发散思维,重教师的主导作用轻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致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唯书唯上,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差,缺乏求新求异求实的创新精神。因此教师要摒弃这些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采用已被实践证明了能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自然引导式、提问讨论式、自主探究式等教学方式。

自然引导式教学的实质和基本作用在于充分发展学生独立自主的品格,进而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创造主体。这种教学方法不是拐弯抹角地迫使学生接受既定的现有的结论,而是教师和学生一道去探索未知的东西。教师帮助学生产生思想,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使学生为所获取的每一点知识付出足够的创造性劳动。

提问讨论式是由教师直接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或来自于学生的问题,激发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教师抓住学生已知与未知间的内在联系,从学生的能力出发促使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自主探究法的实质和基本作用在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亦即创造力。它主张在教学中把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始终作为教学的一个首要环节。它不是通过传授知识来消灭问题,而是通过传授知识来引发更多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始终存在着众多的未知领域,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使他们走上创新之路。

二、要科学看待学Th创新和不断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是教材的直接实施者,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思想和教学艺术以及自身的素质水平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极为重要。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科学看待学生创新,不断增强教师自身的创新能力。

(一)、教师要对培养学Th的创新能力有个科学的认识

创新是人生来具有的一种潜能,对于学生这一特定群体来说,创新主要是指他们能够创造性地解决对他们来说是新的问题,能够独立地掌握知识,并把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的能力。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培养出来的。目前好多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有好多错误的认识。

(1)有些教师认为创新就是发明创造,是对有高深学问的人而言的,认为中小学生谈不上创新。其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一定是要学生去发明创造出什么新东西,学生的创新主要是学习的创新,学生学习中的创新,不是从无到有的发明,只要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对他本人来说是独特的、新颖的、有价值的,就是创新。

(2)有些教师没有摆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关系。有些教师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会加重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负担,同减负精神相矛盾。其实不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真正落实好减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不是轻视和排斥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创新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同样没有创新,基础知识也就成了一潭死水。知识本身是不存在创新不创新的,而作为学习知识的主体学生在获取知识时却有了是否创新的变化。

(3)有些教师忽视了对后进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认为创新能力是成绩好的学生的事。这也是错误的,我们既要重视对优秀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要加强对后进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为只有全体学生的创新能力都得到发展,我们的教育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也才是真正的创新教育。对于后进生,教师要给予足够的关爱和信心。培养他们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他们勇于实践的精神和勇气,激发他们的创新的欲望和信心。

(二)教师要积极从事教科研,带头创新,不断增强自身创新能力

一个创新型的教师必须积极开展学习和研究,不断追逐学科技术发展的前沿,及时了解和掌握自己所授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最新学术动态和发展趋势,要重视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教师要投身于教科研活动中去实

践和锻炼,使自己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开发,在教育教学领域内自由探索,自由创造。

教师带头创新就是教师自身必须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支配下积极开展创新实践。因为教师的创新对学生来说最具体的、最可感的、最好的示范。只有在教师不断创新的精神影响和带动下,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同时也只有具有较高创新能力的教师才能了解创新能力形成的规律,才能更有效地将知识传授和开发创新思维相结合,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教师的创新包括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各方面,如果教师满足固守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观念,以不变应万变,那是断不可培养出富有创新精神的跨世纪人才的。

三、要为学Th营造适合培养创新能力的课堂学习氛围

著名心理学家托兰斯说:“我们要促进创造力,就需要提供一个友善的和有奖赏的环境,已便使之在其中繁荣发展。”课堂是教师实施创新教学的主战场,是启发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只有营造适合培养创新能力的课堂学习氛围,才能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点燃思维的火花,弘扬独特的个性,展露创新的潜能,也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这个课堂教学的特征是民主和谐、生动活泼、敢于争论、弘扬个性、富有创见。

(一)教师在教学中要把爱心和微笑带入课堂

教师要给学生以微笑、信任和期待,切不可板面孔说教,给学生畏惧感,从而抑制学生的创新欲望。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你的微笑和期待会给对方一种信念,会帮助他挖掘无限的潜能,唤起他对美的不懈追求。创新也是如此。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只有充满爱心、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才能使学生最有效地学习,也才能最有利于他们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

(二)、教师在教学中要热爱创造型的学Th

一般说来,没有教师不希望自己的学生成为发明家的,但不一定都喜欢创造型的学生。德国心理学家戈特弗里德海纳特指出:创造型的学生在班集体中是不太受欢迎的,他们的行为不合群,也不友好,而且对集体活动的兴趣也很少。据托伦斯研究:创造力高的儿童多数具有顽皮淘气、放任自流、所作所为不合群、时逆常规、处事固执、较幽默等性格特征。高创造力儿童的这些特征,都是我们许多教师所不能容忍的。好多教师喜欢规规矩矩、百依百顺、照我的葫芦画瓢的学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转变观念,热爱创造型的学生。

(三)、教师在教学中要提倡民主化的教学风格

综观目前教学状况,课堂教学中教师绝对权威,重师道尊严,轻学生学习主体的不民主现象仍屡见不鲜,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渗透民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民主思想和民主精神,提高学生民主参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只有民主化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主体主动活泼、自由生动的发展。反之,专制型的教学会扼杀学生创新思维的萌芽,使学生失去进一步探索的兴趣和动力。

四、要在教学中要真正发挥学Th的学习主体作用

所谓创新,总是与主体性、自觉性联系在一起的,没有主体性和自觉性,就不可能有创新,主体性和自觉性是创新的基础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关系,真正发挥学生的创新主体作用。

(一)、教学中要给学Th积极的评价,激发和培养学Th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兴趣

在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前苏联

苏霍姆林斯基语)。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采用积极的教学评价手段,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培养。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及时的表扬和鼓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很有必要。而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尤其当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提出一些出乎教师意外的问题时,有些教师会不自觉地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有些教师在课堂提问后,只有当学生的回答跟自己准备好的答案完全吻合才给予肯定和表扬。这些都不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兴趣。

(二)、教师要鼓励学Th大胆质疑问难

发现问题,大胆怀疑,寻根就底是创造的开端,也是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品格。巴甫洛夫指出:怀疑是发现问题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发现问题,大胆怀疑,寻根究底是创造的开端,也是创造型人才的重要品格。北京语文特级教师宁鸿彬向学生提出学习语文“三、三、三原则”,三不迷信: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不迷信教师;三欢迎:欢迎上课随时质疑,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意见,欢迎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三允许: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不同的意见。他的这“三、三、三原则”正集中体现了一种“怀疑精神”。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那怕是幼稚可笑的,也不能简单地加以否定和讽刺挖苦,而要正确引导,耐心解答,使学生思想中产生的微弱即逝的求知火花得到燃烧发展。

(三)、真正把时间还给学Th。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创新的主体。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有些知识学生通过独立或合作是完全能够解决的,因此教师在课堂和课后都应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发现、去创新。有些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课上完全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时间,课后又布置大量的作业进行机械式的重复式的训练,使学生失去了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创新的时间。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变多讲为少讲,能不讲的尽量不讲,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独立学习,独立思考,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转变为主动地自主学习。

五、要注重对学Th求同和求异思维的培养

创造力较高的人兼有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两种能力。求同思维是指朝着同一方向进行思维求得答案,它只要求找到正确的答案即可,而求异思维是指思维不局限于某一方面,而是向着多方面发展,找出合适的答案愈多愈好,求异思维包括想象、创造、启发和猜测等诸方面,它更有利于训练和培养创造能力。

创造活动的全过程需经过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多次循环才能完成。而传统的教学只注重于学生求同思维的培养,好多教师常用唯一的标准答案来约束学生,使学生走向教师圈定好的标准答案之中,不同程度地忽略了对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一个创造型的人必须善于求异思维,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求同思维的基础上,更要注重对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要着重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独特性、灵活性,鼓励学生自由思考,不落俗套。

上一篇:电商工作总结下一篇:客服中心迎检工作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