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的语言素养

2024-08-26

语文教师的语言素养(精选12篇)

语文教师的语言素养 篇1

一、教师语言素养的主要内容

口头语言要规范、优美。口头语言是教师讲授知识、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主要载体, 是教师知识水平和人格魅力的体现。教师的口头语言, 一要规范健康, 能说标准流利的普通话, 发音准确, 吐字清晰, 符合语法规范, 不讲方言俚语, 不带污言秽语和口头禅。二要优美动听, 讲话简洁明了, 有高度的概括力和即兴应变能力。

书面语言要严谨、工整。教师的书面语言主要包括课堂板书和作业批语。书面语言是教师的治学态度、敬业精神、美学追求的综合体现。教师每写一字, 每绘一图, 都应该成为样板, 只有这样, 才能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树立正确运用书面语言的良好风气。

体态语言传神、得体。教师的体态语言, 指的是教师讲课的姿态、表情、服饰、手势等。它以具体可感的视觉形象, 协助有声语言表情达意, 营造课堂氛围, 陶冶学生情操。如学生注意力分散时, 教师可利用眼神注视, 或用动作引导, 使学生重新集中注意力, 又不打乱正常的教学秩序。体态语言如果运用的恰如其分, 能够给学生润物无声的影响, 其感染作用是有声语言无法达到的。

二、提高教师语言素养的几点建议

强化语言积累。毛主席曾说过: “一个人的知识面要宽一些, 有了学问, 好比站在山上, 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 如在暗沟里走路, 摸索不着, 那会苦煞人。”语言积累是一个过程。作为教师, 只有必须不断学习、长期积累, 才能在表达上游刃有余。因此要多读一些与语言直接有关的书和与提高语文教师综合素养有关的书。如演讲与口才、哲学、美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书。细致地去读这些高品位的书, 有利于增强我们的文化底蕴, 提高我们的理论素养。语言积累不止是对语言博闻强识, 它一般要经历理解、感悟、鉴赏、记忆的复杂过程。从理解到记忆, 积累往往需要循环往复多次。“腹有诗书气自华”, 持之以恒, 其内化吸收的东西多了, 底气足了, “厚积薄发”, 在语言表达上自会流畅, 自信而有条理。

善于向他人学习。毛泽东曾说: “我们必须向一切内行的人学习……拜他们做老师, 恭恭敬敬地学, 老老实实地学……”教师要提高语言素养, 也要向善于借鉴其他优秀的语言形式。教师可以通过听广播, 跟播音员学; 看电视, 跟电视节目主持人学; 听观摩课, 跟其他语言表达能力好的老师学。学语言, 还包括向学生学。一方面, 可以向普通话说得标准, 语调语速掌握好的学生学习; 另一方面, 也要了解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语言表达, 从而明确自己语言的努力方向。

注重实践练习。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授课艺术的提高离不开平时的学习和练习, 需要教师自己不断地摸索和锤炼。练, 就是实践, 多读多说。练要有目的、有针对性。普通话不过关的, 要在说普通话上下功夫; 语调、语速把握不准的, 要在抑扬顿挫上多斟酌; 口头吐字不大利索的, 则要下苦功夫练习。训练不是一朝一夕的, 需要老师抓好平时的点滴时间, 无论课堂教学还是日常生活, 师生之间、同事之间都要尽量用普通话交流。

总之, 只要我们勤于练习, 勤于反思, 找出自身的优点和不足, 不断扬长避短, 我们的语言修养就会不断得到提高。

语文教师的语言素养 篇2

来源:幼儿教育

发布时间:2010-5-17 浏览次数:8390次

网友评论:0条

教学语言是指教师在传授知识、教书育人、组织活动时使用的语言,又称教师语言。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就曾指出:“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对于语言发展迅速的3~6岁幼儿来说,教师的教学语言的作用尤其明显,它不仅是幼儿学习的榜样,还影响着其思维等方面的发展。

一、存在的问题

笔者曾采取问卷调查法与自然观察法对本园教师的教学语言素养进行调查,并对不同年龄、工龄教师的教学语言素养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存在如下问题:

1、不规范。在观察中,我们发现教师的语言较随意,如经常会冒出“把手拿出来”“本来的我”“一只椅子”等语言。有些教师的语言松散、零乱,还常伴有口头禅,导致教学语言不严谨,影响教学活动的效果。在自评中。90%以上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教学语言存在诸多不规范的问题,如用词随意、表达不够准确、描述不够生动等。

2、繁冗多余。除了不规范,教师的教学语言繁冗多余的现象也较严重,主要表现在对完成教学目标没有任何意义的、重复性语言较多。如一位教师在30分钟的教学活动中共问了13次“好吗”“好不好”“明白了没有”“知道了吗”等问题,单纯重复幼儿的语言达6次之多。

3、缺乏科学性。一些教师受个体经验、知识等因素的影响,加上驾驭教学语言的能力有限,教学态度不够严谨,致使传递的信息缺乏科学性,甚至是错误的,如“可乐是水”“打雷后一定会下春雨”等。

二、培养幼儿园教师教学语言素养的途径

通过分析,我们认为阻碍教师提高教学语言素养的原因有以下两点。第一。教师自身不够重视。有些教师认为教学语言不用事先准备,可以临场发挥,结果往往因紧张而语无伦次。影响幼儿的理解。有超过80%的教师将自己的教学语言素养不高视为不可逾越的障碍,认为教学语言的优势是天生的。有些教师则采取回避态度,如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弥补自身教学语言素养的不足。第二,针对教师教学语言素养的专项培训欠缺。一般而言,幼儿园内45岁以下的教师都持有普通话合格证书。往往产生“通过普通话考试就是具备了较高水平的教学语言”的错误认识。目前,业内对幼儿园教师教学语言素养缺乏评价标准和培养方法,对教师教学语言的培养目标及途径不明确。因此,我园实施了系列实践活动,通过明确、细化教学语言培养的目标,帮助教师懂得语言积累的重要性,拓展教学语言技巧的途径,促进其专业发展。

1、重视理论学习,明确、细化教师教学语言素养的培养目标

我们将教师教学语言素养的培养目标予以细化(见下表),让教师对照其中的要求自我诊断并改进。

2、引发思考,激发教师提升教学语言素养的主动性

我们经常会在教研活动时围绕教师的各种教学语言实录进行交流、讨论,使教师研究性地看待问题,开放地讨论问题,客观地看待自己和他人的教学语言的优缺点,以便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借鉴。

案例一:“啤酒是水”和“打雷后一定会下春雨”

一位教师正在组织中班幼儿开展关于“水”的活动,教师问:“哪里有水?是什么水?”孩子们纷纷说:“河里有河水。”“海里的水叫海水。”“超市里有矿泉水。”教师接着追问:“除了矿泉水,还有什么水?”孩子们说:“还有可乐、啤酒。”教师用肯定的语言予以小结:“对,还有可乐、啤酒。”于是“啤酒、可乐是水”的概念就这样在不经意中传递给了孩子。还有一位教师在组织有关“春天”的活动时问幼儿:“打雷后就一定会怎样?”孩子们说:“下雨。”教师十分赞同:“对,打雷后一定会下春雨。”

分析:这是教师教学语言缺乏科学性的表现。“啤酒、可乐是水”“打雷后一定会下春雨”,显然存在知识性错误。啤酒、可乐是饮料,打雷后不一定会下雨,更不一定下春雨。教师在表述时往往受到知识、经验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所以,教师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以严谨的态度向幼儿传递信息。

改进措施: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前要精心组织教学语言,并反复推敲关键词语,使用概念要准确,讲述要到位。为此,我园购买了关于日常科学知识的光碟与书籍,组织教师观看和学习,提升教师教学语言的科学性。

案例二:漂亮的热带鱼

带幼儿外出参观时,两位教师都很认真地在教幼儿认识热带鱼,一位教师说:“看,热带鱼多漂亮呀。”另一位教师则说:“看,那条热带鱼身上一条黑一条白,黑白相间,多漂亮呀。”

分析:这是关于教师教学语言素养中艺术性的问题。前面一位教师的叙述简单、平淡,而后面那位教师的表达形象、富有感染力。教师语言表达缺乏艺术性的症结在于语言积累少,所以,要努力提高语言修养,所谓“慧于心而秀于言”。

改进措施:首先,鼓励阅读。我们经常组织“好书推荐”“朗诵会”等活动,鼓励教师在阅读时将好词好句记录下来,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其次,专家引领。针对教师在教学语言中出现的问题,我们邀请园内有语言特长的教师或园外专家进行分析和诊断,找出问题的原因,制定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并对实施结果进行评估。再次,小组讨论。鼓励教师以互助组的形式,共同提高教学语言素养。

3、加强训练,帮助教师掌握各种技能技巧

教师的语言训练一般要经过“刻意雕琢期”和“回归自然期”这两个阶段。在“刻意雕琢期”,教师要完成从不注意教学语言技巧到重视教学语言技巧的转变;而“回归自然期”,教师要完成从刻意运用语言技巧到淡化雕琢痕迹的转变,这两个阶段都是不可缺少的。笔者认为,“刻意雕琢期”需要借助外力,而“回归自然期”则主要依赖于教师的自我修炼。

综合性的训练

人人开口。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卡内基创办的口才训练班有一个规定,在每一堂课里,每个人至少要有一次在全班同学面前站起来讲一段话的机会。我们借用这个方法,要求专题人人说,公开活动人人开,采用“一个也不少”的方法促使教师不断地将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在实战中成长。

分层要求。我们要求进园1~3年的教师掌握“十个游戏”“十个歌舞”“十首儿歌”“十个故事”,同时降低创造性方面的要求,鼓励教师模仿甚至照搬经典活动,从中体味经典活动高质量的教学语言特点,在模仿、学习的过程中提升教学语言素养。对3年以上教龄的教师在语言的艺术性、创造性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

即时反应。在教研活动中,我们不断提供教学中的问题情景,让教师作出即时反应,从中获得应答经验与技巧。

问题情景一:猎人就是日本鬼子

教师在讲述故事《猎人》,当小班幼儿说“猎人就是日本鬼子”时,教师该如何应答?在教研活动现场,教师们起初有些发愣,接着有教师说“就说不一样的”“笑一笑就过去了”“我班孩子是不会这样问的”,等等。通过讨论,最后大家都认可以下回应方式:“说得对,猎人和日本鬼子都是拿枪的,但是猎人是打动物的。日本鬼子可是打人的。”这样的应答顺应了小班幼儿思维单一性的特点,既肯定了幼儿的想法。又给了恰当的引导。

问题情景二:乌龟能搬走苹果吗 在数学活动中,教师出示了两张图。针对这两张图(如图),你会怎么提问?

在教研活动现场,大部分教师是这样提问的:“你认为乌龟能搬走蛋糕吗,为什么?”在充分交流后,我们提供了优秀教师的提问方式。“哪一幅图告诉我们苹果比蛋糕重?”“第二幅图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在幼儿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追问:“为什么乌龟能搬走苹果,就能搬走蛋糕呢?”最后,孩子们是这样回答的:“既然乌龟能搬走苹果,就一定能搬走比苹果轻的蛋糕。”通过比较分析,教师们意识到富有层次性的提问就是帮助幼儿思考的台阶,这是需要在活动前予以充分分析与设计的。欣赏优秀教师的提问方式,使教师体会到教学语言水平不仅影响幼儿语言的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自身的专业发展。

针对性的训练

控制时间。为了提高教学语言的规范性,我们要求教师在控制教学时间上下功夫,如大班30分钟,中班25分钟,小班20分钟;其次,在期末专题小结等各类会议上要求教师在规定时间内清楚表述。最初有的教师无法准确把握时间,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他们基本能在规定时间完成教学活动。

开展趣味游戏。我们常组织教师开展趣味游戏,让教师在游戏中感悟,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语言的条理性、艺术性等。如在“特征描述”游戏中,教师根据现场某人的特征进行描述,场面十分有趣,在笑声中感受“谁的描述最有序、到位”“谁的语言最精练”。又如在“同句不同音”游戏中,教师用不同的语音、语速来表现同一句话,重点掌握发音、运气、停顿处理、重音强调、节奏控制等技能技巧。以提高语言的表现力。

幼儿教师教学语言素养的养成 篇3

关键词:幼儿教师 教学语言 语言素养

幼儿教师拥有良好的教学语言素养的意义,正如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所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因此,幼儿教师必须认识到语言在幼儿心中所能产生的力量,明确具备良好教学语言素养是一名幼儿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那么,应如何提高幼儿教师的教学语言素养呢?

一、掌握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

对于幼儿教师来说,把握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是提高教学语言素养的前提。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幼儿思维、理解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时常不能理解教师的“反话”,只能按照语言的字面意思去理解,很难理解语言的深层含义。比如有次美术课上,笔者让幼儿们画一只小鸡,可是有些幼儿却画成了小鸭子。笔者想帮他们纠正,可是他们却认为自己是对的。这时,笔者和颜悦色地说道:“好好好,你们是对的,我是错的。”结果,幼儿便一直以为自己是对的。由此可见,教师要把握好幼儿语言理解的能力和语言发展的特点,以便于与幼儿更好地沟通。

二、加强理论学习,促进语言规范

幼儿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儿童语言学习的重要榜样,是幼儿学习语言的重要一步。因此,教师只有使用规范的语言,使用标准规范的普通话,使用符合国家普通话要求的语音、词汇、语法等,做到发音清楚、吐字准确、不念错字、不使用方言,才能产生正面的示范效应。

三、内容选择贴切,提问适当

首先,教师要尽可能地提开放式问题,而不是封闭式问题;其次,在提问过程中,应尊重幼儿个体的差异,提问的难度要有层次性,太易或太难的提问都会挫伤幼儿的积极性。一个有效的“好问题”,可以提高幼儿的学习效率,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教师只有根据特定的课堂教学情境,从整体上把握课堂教学,才能保证教学过程成为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才可能实现教师与幼儿的真正对话。

四、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幼儿教师的教学语言素养是教育观念的反映。在教学过程中,幼儿教师要不断地以新的教育观念来武装自己。如果不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就无法形成良好的教学语言素养。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学生的教育难度越来越高,对教师基本素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幼儿教师要明确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以自己的素养来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是促进幼儿教学的必要条件。

五、多欣赏美文,丰富文化内涵

幼儿教师可以利用业余时间,经常欣赏经典美文,不断丰富自身的文化内涵,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还能在经典文化的熏陶中训练发音技巧,充实词汇量。

六、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和科学性

幼儿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还要具有科学性。那么,怎样才能使教学语言准确简练、鲜明生动呢?主要是做到以下三方面:一是教师要掌握丰富的词汇,语言的丰富性主要表现在词汇的丰富性。词汇是语言的细胞,词汇越丰富,语言就越生动,越能鲜明地表达人们的思想;二是语调要多变,汉语本身就有多变语调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这种变化。此外,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课堂情绪,运用生动、变幻的语言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三是教学语言的感情色彩要强烈。比如教师有感情地讲故事,能将幼儿带入故事所描述的情境中,感受故事、熟悉故事。但教师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它需要幼儿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探索和积累。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市级机关幼儿园)

浅谈语文教师的语言素养提升策略 篇4

一、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现状

幸好扁鹊不是一位语文教师!可当下,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 缺乏艺术的语言现象却处处可见。我们在听课中发现许多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存在着忽视根本目的、忘记交流对象、随意衍生琐碎问话等许多问题。在表达细节上, 或叙述不清、不流畅、不规范, 或照本宣科, 缺乏必要的教育机智, 或枯燥平淡, 缺乏抑扬顿挫, 或以简单重复代替评价……教师的语言缺少魅力之后, 课堂气氛就显得很压抑, 久而久之, 学生的语言也会贫乏。由此可见, 对学生而言, 语文教师的语言素养意义深远。

二、语文教师语言素养的意义透析

语文教师的语言素养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准确规范地运用本民族语言来表达思想情感、观点见解等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养, 一般包括专业语言、态势语言、情感语言等几种素养。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它“不是蜜, 却可以粘住孩子的心灵”。老师的语言风格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每个学生, 老师的语言素养直接关系到学生语言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1.小扣柴扉轻轻开———享受艺术的课堂

许多好课就像磁铁一样深深地吸引着每个学生。教师语言信手拈来又通顺流畅, 幽默诙谐中又新鲜活泼, 课堂气氛活跃, 听这样的课简直可以说是一种艺术享受。学生全心投入, 倾情相许, 沉浸其中, 心门似春之柴扉, 轻轻洞开;话语如涓涓细水, 潺潺而流。

在《老师领进门》中, 作者刘绍棠回忆自己入学的第一天, 就被田老师讲故事的语言所陶醉“:我听得入了迷, 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戛然而止, 我却仍在发呆。直到三年级大学兄捅了我一下, 我才惊醒……”教师引人入胜的语言对孩子愉悦地学习具有极大的作用。

2.轻舟逾过万重山———实现师生的交流

李渔曾说:“言者, 心声也。”从本质上说, 语言就是思想和感情的直接表现。语文教师如同高明的导演, 只有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打动每个学生, 调动学生学习的情感, 使教学过程变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情感交流过程, 才能使学生领略到语言的魅力, 才能使学生以主动、积极、热情的态度去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

3.水尝无华, 相荡乃成涟漪———激起思维的火花

课堂中信息交流的主要物质载体便是教学语言。教师的语言艺术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工具。通过语言的适时点拨、引导, 开启学生的想象空间, 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 使更多的学生“豁然开朗、心领神会”, 得到启示和裨益, 点燃思维的火花, 促进思维的发展。

三、语文教师语言素养的提升策略

1.厚积累———腹有诗书气自华

语文教师要多读书。“关关雎鸠”的爱情吟诵、唐诗宋词的婉约与奔放、汉代文章的铺陈细腻、明清时期的纷繁世俗图景……这些瑰宝级的经典我们要认真品味;老舍的《猫》、鲁迅的《狂人日记》、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契诃夫的《变色龙》……这些现代中外名篇我们应细心欣赏。吸取语言的精华, 多储存, 厚底蕴, 教学时才会根据需要信手拈来。窦桂梅老师自1995年到2000年的短短几年里, 阅读量达到数百万字, 记下了2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 50多万字的文摘卡片……试想如果没有这样的阅读积累, 又怎能结合特定的教学内容和情境, 灵活地借鉴运用, 使“主题教学法”异彩纷呈?

笔者认为, 语文教师可按以下三个层次读书: (1) 读与语文课文直接有关的书。如作家的评传、作品的赏析、节选课文的原著、与背景有关的史书等。 (2) 读与语文教育有关的书。如语文教育学、语文心理学、语文教材教法和著名教育家的书。 (3) 读与提高语文教师综合素养有关的书。如哲学、美学、文学、思维科学、文艺理论、艺术等方面的书。细致地去读这些高品位的书, 有利于增强我们的文化底蕴, 提高我们的理论素养。

有时, 语文教师读书也不妨“书到用时方恶补”。比如, 碰上自己要作讲座、专题发言、开观摩课或是写论文、申报课题……觉得思路不畅, 表述不清, 或问题百思不能其解时, 就去书中求助。虽说是临时抱佛脚, 但这种兼带功利色彩的读书也不失为一种实用的好办法。

2.常借鉴———他山之石可攻玉

语文教师要善于借鉴其他各种语言。如文学语言的情景交融, 奔放时纵笔浓墨一泻千里, 细腻处如珠似线委婉曼妙;舞台语言的喜怒哀乐溢于言表, 辅以高低起伏的声调, 再配上生动的态势语言;外交语言善长于辞令, 讲究策略, 攻守自如, 有理有据, 语文教师的语言与它们虽有差异, 却可以借鉴文学语言的描绘力、演员语言的感染力、外交语言的规范度……从而丰富自己语言的表现力。

“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语文教师也要向所有语言表达能力强的人学习。听广播, 跟播音员学;看电视, 跟电视节目主持人学;听观摩课, 跟其他语言表达能力好的老师学。学语言, 还包括向学生学。一方面, 可以向普通话说得标准、语调语速掌握得好的学生学习;另一方面, 也要了解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语言表达, 从而明确自己语言的努力方向。

3.苦练习———锲而不舍金石镂

练要有目的、有针对性。普通话不过关的, 要在说普通话上下功夫;语调、语速把握不准的, 要在抑扬顿挫上多斟酌;口头吐字不大利索的, 则要多下苦功夫练习口头表达。闻一多先生当年就读清华时, 有一次演讲不好, 他就在台上反复练说八遍。后来又“夜里出外演说十二遍”。演说终有进步了, 又“益求精至”。“夜至凉亭演说三遍”, 因不禁寒冷, 才返回宿舍, 仍不罢手“, 又强演说五遍”。第二天又“习演说”……终成著名演说家。周星驰的无厘头电影《九品芝麻官》中也有一个镜头:包龙星为了苦练申辩口才, 起早摸黑没日没夜地练, 终于说得铁制龙头为之折腰、羞得河中鱼纷纷跃起……虽夸张得离谱, 但语文老师却应该从中受到启发和激励。

4.勤反思———三省其言无止境

作家秦牧曾说过:“一个缺乏胃液的胃袋难以消化食物;一个缺乏思考的脑袋, 也难以消化四面八方涌进来的知识, 使它升华为智慧。”确实是这样, 作为语文教师, 光学还不够, 还要会学。有了语言的积累汲取仍不够, 还要在自己的课堂中实践语言, 在反思中提升语言。

平时语文教师自己上课, 可发挥“同伴互助”的作用, 请平行班老师专门关注自己的语言情况, 也可以采用录音机、录音笔、MP3之类的工具, 录下自己的课堂语言, 或者用DV把教学过程实录下来, 课后组织“会诊”或回顾反思, 向对比导语要自然、点拨语要巧妙、提示语要准确、评价语要有情、结课语要有延伸等几方面语言的境界努力, 找出自己在表达、思维、逻辑等细节上的差距和问题, 提出改进意见。只有这样不停地实践, 不断地反思, 语文教师的语言才会更有艺术, 才会在课堂上激情飞扬, 用自己的语言弹奏出美妙乐曲, 征服学生, 赢得学生共鸣, 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现在再回头审视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倘若扁鹊是个好的语文老师, 他不妨学学晏子。晏子谏杀烛邹, 历数烛邹三大罪, 却桩桩指向景公。同样是劝诫批评, 晏子的语言富有艺术, 含而不露的委婉, 旁敲侧击式陈述, 让人幡然醒悟。扁鹊一样可适当迂回, 从几个讳疾忌医的“典型案例”说起, 或是选个更为适当的时间、场合向桓侯申明大义, 抑或是先讲个寓言故事, 让桓侯欣然曰:“寡人闻命矣”……我们语文教师也一样, 应时时刻刻锤炼自己的语言, 丰厚自己的底蕴, 提升自己的语言素养!

摘要:语文教师的语言素养直接决定学生语言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语文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分析了当前语文教师语言方面的现状, 分析了教师语言素养对学生发展、课堂成功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并从“积累”“借鉴”“练习”“反思”等几个方面探索了语言素养的提升策略。

关键词:语文教师,语言素养,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语文教师的语言素养 篇5

什么是语文素养?用叶圣陶老先生的一句话来理解,就是:“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养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传统的语文教学注重知识的讲授,课文的理解和讲解,而语文的本质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了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语文的工具性特点恰如其分地体现了语文的语用功能。作为基础学科,语文是是我们思维的工具,是人类交际的重要工具,也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性工具。这就要求我们不得不重视学生的语文素养,不得不聚焦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而作为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小学语文教学,恰恰担负着这样的责任,是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至关重要的阶段。对于小学生而言,语文素养的体现,语言运用能力的展示,集中在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个方面。

一、小学语言实践学习现状的特点

1、系统性

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里面每单元都有语文园地这个板块,而这个板块里面基本都有口语交际这个板块,如一年级上册的“春天在哪里?”“我该怎么办?”“我们身边的垃圾”等。即使偶尔缺少了口语交际这个模块,也有像“有趣的汉字”“我们的画”这样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或者是书面表达能力的板块。如“我们的画”这个板块里,教材明确提出三个要求:

1、给同学讲讲自己的画。

2、自由组合,看看、评评别人的画。

3、办一个图画展览。显而易见,编者从孩子的认知角度出发,提出了两个训练孩子口语表达能力的要求,不管是讲自己的画,还是评别人的画,都离不开语言的组织和表达,都离不开语言运用。

2、丰富性

除了从低年级阶段延伸至高年级阶段的口语交际板块,到了中高年级,教科书里就出现了习作板块。从三年级开始,要求学生会写一篇完整的作文,而到了中高年级阶段,更是对习作提出了较高要求,孩子们不但要会记事,还要会写景,还有说明文、倡议书、演讲稿等应用文体。作文不但要求语句通顺,写清楚事情的经过,还要求真情实感,从中有所感悟,再进一步要求孩子们能够在行文的过程中用上诸多的修辞手法,表达手法„„经过这样丰富性的训练,到了六年级,学生基本上都能够在行文的过程中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或者是表现手法,呈现出一篇过程详细、语言生动的文章了。

3、多样化的辅助手段

除了教材安排的各种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活动版块,通常一线的教师还会想各种方法来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通常所见的就是:在授课过程中,尽量提供和创造机会让学生开口表达,这也是新课标的要求,要在课堂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样的,这也是目前我国小语界轰轰烈烈改革的目标之一:由老师讲变成学生

说。在书面表达方面,为了促进孩子们的语言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老师会采取各种方法。比如低年级阶段的写话,句型练习,(包括仿句、扩句、缩句),当学生有了一定的词语积累和句型积累后,老师就要求学生要写片段,小短文,到了高年级还要学生写日记,班级日志,做手抄报,写儿童诗等。

另外,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就在每个学期安排一次综合性学习,比如五年级的“有趣的汉字”,六年级的“轻叩诗歌的大门”。综合性学习,一般安排12—14个课时,对学生提出各种语言运用要求。比如,六年级上的“轻叩诗歌的大门”,要求学生要搜集诗歌,按一定标准给诗歌分类,欣赏诗歌,朗诵诗歌、学写童诗,制作诗集等。

这集中体现了编者想要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意图,而经过这样系统、丰富的训练,又得到了那么多辅助手段的帮助,孩子们的语言运用能力也确实得到了提高。从刚入学连一句话都说不完整的孩童到毕业时的侃侃而谈,随便一写就是洋洋洒洒几百字的少年,他们的成长是显而易见的。

二、小学语言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那么,是不是孩子们的语文素养、语言运用能力是否就得到了彻底的提升呢?

我想,数据最能说明问题。据我们调查,86%的孩子不喜欢写作文,有的班甚至是100%。孩子们写作文都是被逼无奈的,一提作文,就头疼。60%的孩子不喜欢上课回答问题。到了六年级仍然有20%的同学作文写不够400字,甚至是200字。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了?

1、应试体制下,学生的兴趣被磨灭,想象力被扼杀

虽然目前应试教育体制的改革已在轰轰烈烈的进行了,但是我们的教学还是抹不去应试教育的痕迹。就拿作文来说,为了学生能考出好成绩,为了学生能尽快掌握某些句型,我们常常给出模板,开头要写什么,中间怎样写,结尾怎么写。对于刚刚接触写作的学生,我们的方法无疑能使他们尽快地走上正轨,但也在无形中抹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2、教师对语言实践活动重视不足。

2001年7月,教育部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综合性学习的概念,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这些能够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语言实践活动并没有得到老师太多重视。基础性繁琐的工作占据了一线老师绝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而众所周知,语言实践活动是需要很多时间制定方案,详细指导、安排展示的,再加上部分老师受到传统观念束缚,对综合性的语言实践活动认识不足,缺乏经验、专业指引,所以到了综合性的语言实践学习部分,很多老师就匆匆而过、早早了事了。

3、学生精力不足

为了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为了孩子将来能够有一技之长而又不知道孩子究竟在哪些方面擅长,很多家长选择为孩子报各种各样的特色班,希望孩子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兴趣并发展为特长。这样,孩子的课余时间就被占得满满的,无力去完成老师布置的综合性学习中的搜集资料,分工协作,成果展示等任务,致使综合性学习夭折,而仅靠

课堂时间,是根本无法完成综合性学习的要求的。除此之外,家长的文化素质不同,对综合性学习的支持态度也不同,而综合性学习还需要老师为学生承担更多的安全责任,这无疑都成为了学生利用综合性学习提升语言文化素养,语言运用能力的拦路虎。

三、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方法

那么,我们该怎样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呢?

对于书面表达能力,我们提出以下方法: 1.写作动力先于写作技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小学不同年段的习作都分别提出“对写话有兴趣”、“乐于书面表达”、“懂得写作为了自我表达”的要求,由此可见,激发学生写作动力是小学习作教学的重中之重,正如倪文锦先生所说的:“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如果说要为学生今后打下一些基础的话,那么使其产生并维持写作的兴趣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倪文锦,2003)然而,在当前不少小学写作指导课上,教师往往把教学的着力点放在文章写作技法的学习和运用上,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引入范文、例文,由文悟法,引文渗法,结果指导出来的作文往往形式上千篇一律,内容上空洞无物。儿童从来就不具有驾驭技法的能力,他们最擅长的是感知新奇的世界,体验独特的感受。真正的儿童习作教学就应该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和认知程度,鼓励他们将自己的所观所感记录下来,表达自己真实的认知感受。因此,激发儿童写作动力才是习作教学的首要目标,写作技法可

以渗透但只能是锦上添花,切不可喧宾夺主。2.写作意识先于写作任务

当前的小学习作教学中,有不少教师认为:儿童原本不会写作,写作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教孩子掌握写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每次教学只要按部就班地让儿童按照教材要求完成写作任务就能够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理念上的误解,造成教师教学中忽略对学生写作意识的培养,而刻意强调写作任务是否完成,这是造成学生习作内容空洞、缺乏真情实感。作为习作指导者,教师应该明确“写作任务服务于写作意识,写作意识先于写作任务”的价值观。所谓“写作意识”是指人自主地运用语言文字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的写作习惯。儿童习作教学就是要引领儿童形成这种受用一生的写作习惯。

3.写作资源先于写作指导

缺乏写作动力,未能养成良好的写作意识常常使得习作教学失去了应有的个性,陷入庸常而无趣的状态中,大量鲜活的童年资源悄然流失。写作这门对于儿童来说本应该是最开阔、最丰富的课程从小学开始却成了孩子不堪承受的重负。细细考察这一现象存在的原因,不难发现习作教学中,许多教师将视角放在“如何写”上,而对“写什么”关注不够。其实,“写什么”是“如何写”的前提和基础,“如何写”的每一个过程,无不是“写什么”的具体表现,从“写什么”的视角去解决“如何写”才抓中了要害。由此可见,儿童写作应将重点放在“写什么”上。这就要求我们要高度重视写作资源的拓展,这

才是当前儿童习作教学的务本之道。4.写作交往先于写作评改

儿童写作,它的本质与成人写作一样,是为了交往,是为了表达自己对认识世界这一过程的记录和分享。因此,得到读者的接受和认可是儿童习作最大的动机。因此,对于儿童习作,应在交往的平台上去充分地尊重和肯定,而不是放在评改的“手术台”上,使之成为众矢之的。这样,儿童才能保持旺盛的写作热情,才能为后续写作蓄积“良性循环”的力量。

对于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我们提出以下办法:

1、提升口语表达能力,兴趣先行

我们往往会有这样的经验,平常不爱发言的同学,课下和同学交流的时候丝毫没有问题,尤其是做游戏的时候,他们甚至积极参与游戏规则的制定和裁决。为什么?因为这是他们感兴趣的,他们有话可说。所以想要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我们就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激起他们口语表达的欲望。比如,语文课上,学生往往沉默无语,一方面是害怕说错,另一方面是缺乏兴趣,那我们的任务就是找到学生的兴趣点。比如六年级下册《一夜的工作》写的是周恩来总理一夜的辛苦工作和极其俭朴的生活作风。如果老师硬塞给学生周总理是多么俭朴,学生肯定没有兴趣,我抓住文中对周总理办公室的描述,让学生站起来描述自己的房间。本来沉闷的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纷纷举手。有个女同学站起来说:“我的房间里面有床,有衣柜,有两个床头柜,有空调,有写字台,有台灯„„”另外一个小男生补充到:

“我的房间里面还有电脑和书柜„„”我微笑点头,评价到:随便数数,我们的房间都有七八样家具。那么周总理的办公室有些什么摆设?学生马上找到: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一盏台灯,两把小转椅。我再问“文中提到一张不大的写字台,我想它应该不超过1.2米,那么,你房间的写字台是多大呢?”学生回答更踊跃了,纷纷说我房间的写字台是1.3米、1.5米、1.8米,甚至有同学说我房间的写字台是2米的,我继续追问:那你是谁?学生答:一个小学生。那他是谁?学生答:周总理。我说:是呀,一国只总理,办公室里只有简单的两三样摆设,一张写字台还是不大的,根本就没法同我们的房间陈设相比,你觉得周总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学生纷纷举手答:“我觉得周总理是一个生活很俭朴的人!”另一个学生补充说:非常俭朴。还有学生叫到:极其俭朴„„通过这样的对比,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发言,达到了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提升学生回答问题勇气的效果。

2、综合利用课程资源,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要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我们能利用的资源不仅仅是语文课,思品课,科学课、综合实践课都可以拿来为我们所用。比如,六年级上综合实践第一单元的主体是《我的中国梦》,当我们共同分析理解了中国梦之后,我紧紧抓住第7页的小调查,给学生填写我的中国梦,学生饶有兴趣的填写我各个阶段的中国梦。那么,之后的分享也就顺利成章了。我故意挑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起来分享他们的梦想,因为他们的梦想与众不同,能引起大家的兴趣。比如一个同学说:

我的梦想是做一个富二代。同学们哄堂大笑。我就追问问什么你们笑。其他同学就站起来回答说:他的梦想很低俗,没追求;他的梦想实现不了,因为当不当的了富二代,是取决于他爸爸的;还有同学对他提出改正意见,你的梦想应该是做一个“富一代”,同学们又笑。那么,我这时再让这位同学本人回答:你觉得自己的梦想怎么样?他不好意思的笑笑说:我刚才逗你玩呢?我才不要做富二代,我要做靠自己吃饭的人,做富一代。全班掌声响起。

小学阶段的语文老师担任的科目多,这无疑加重了一线老师的负担,同时也提供了诸多整合课堂资源,提升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机会。

3,亲子对话,拉近关系,提升口语表达能力

日益快速的生活节奏使得家长与孩子交流的时间越来也少,孩子门变得孤僻了,执拗了,与家长的沟通越来越少,越来越困难,同时张口表达的能力也越来越弱。我利用班主任手中的特权,要求孩子每天回去跟家长交流五分钟,可以谈谈今天的烦恼,今天的快乐,今天班里面今天发生的事,甚至班主任今天骂人了也可以跟家长说说,然后家长在第二天的作业本里写上“有”或“无”反馈给我。这不仅拉近了亲子关系,让家长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所在(我们班有个家长就及时发现了女儿的青春期萌动的心态,给予引导和疏通,帮助孩子顺利通过青春期),也训练了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定义“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

幼儿教师语言素养的提高途径探析 篇6

【关键词】幼儿教师语言素养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194-01

优秀教师的语言魅力在于它能够在教学中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神奇,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

但现实中,我们发现部分幼儿教师缺乏语言素养,如教学语言不够标准、规范,生动;平时交流时语言平淡,语病多,内容空洞,缺乏情感,在与家长和幼儿的交往中不能很好地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那么,幼儿教师应如何提高语言素养,才能把话说得“通顺、准确、有趣、生动”,能用优美动听的语言去拨动幼儿的心弦呢?下面我对幼儿教师如何提高语言素养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与美文欣赏

首先,应学习现代语言学理论。教师语言的重要性诚如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所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因此幼儿教师有必要认识到语言在孩子心灵中所能产生的力量,明确具备良好的语言基本功和文化修养是作为人类认知启蒙阶段的领路人的幼儿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因此,教师应该学习《教师言语表达》《语言学概论》等语言学方面的理论书籍,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后,幼儿教师在语言表达上就可以更加驾轻就熟,左右逢源,并逐渐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

其次,欣赏经典美文,不断丰富文化底蕴。经典美文集思想美、语言美、艺术美为一体,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汲取丰富优美的语言,而且还能增进教师的审美情趣,提高艺术修养。在美文欣赏过程中,朗读者试图用最好听的声音、语调、节奏、韵律把诗词、曲赋传递给他人,而后大家对语言表达技巧问题进行共同剖析、修改,并配上经典的古乐名曲如《渔舟唱晚》《春江花月夜》等再进行朗诵练习。在优美的氛围中,教师们吟诵着“天阶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等千古流传的佳句;在深深的艺术陶醉中,教师们也不知不觉地训练了发音技巧,充实了词汇。

二、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强化语言训练

1.锤炼灵动机智的教学语言。

吕叔湘说得好:“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把课教活了。”“活”就是课堂教学机智,而应变就是教学机智的体现。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情况,教师若能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处变不惊,巧妙化解,便是体现了教学机智。如有一位老师在开展公开教学活动“体育游戏——高人矮人”时,有位幼儿突然指着班上一位女孩大声喊:“她也是矮人。”当时,这位女孩哭了,其他幼儿纷纷指责那位调皮的男孩子,有序的课堂顿时出现了骚动。这时老师马上沉着、冷静地安慰那位女童说:“现在小朋友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只要多吃饭、多睡觉、多锻炼,你一定能长得又高又漂亮。”那位女孩点点头,破涕为笑。老师又及时肯定那位男孩观察仔细,随后又说:“你希望这个女同学快快长高,下次悄悄地告诉她,并帮助她经常锻炼身体,好吗?来,现在让我们都来活动活动,跳一跳,长得高。”这样,教学工作又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了。可见,教师针对幼儿在心理和生理上不成熟的特点,特别是认知和语言发展水平有一定局限性的特点,灵活机智地使用教学语言,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2.诗化优美形象的生活语言。

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由许多环节组成,每个环节都会有不同的要求。教师应该用浅显、易懂、充满情趣的话语,把每个环节的要求清楚明了地呈现出来。如做早操时,教师们会说:“太阳咪咪笑,看我做早操。我是好宝宝,锻炼身体棒。”午餐时,教师们会说:“饭菜喷喷香,色彩真鲜艳,小手洗干净,吃呀吃得饱。”午睡时,教师们会说:“中午到了,知了不叫了,小鸟不飞了,小朋友也要睡觉了。”盖被子时,老师们会说:“轻轻打开一扇门,小宝宝呀钻进门,肚子朝上躺下来,再把门儿关起来,闭上眼睛睡着了。” 这些形象生动、简单明了的语言不仅让幼儿明白现在该做什么、该怎么做,而且这些朗朗上口的念白能激发幼儿乐意去做,既达到教育要求,又让幼儿的心情如沐春风。古人有句话叫做“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使乎言。”也就是说要避免空洞无物、枯燥无味、呆板无力的语言。与幼儿的理解特点相适应,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教师使用的语言应当更加生动、有趣、形象、活泼,充满情趣。

3.打磨亲切动人的评价与沟通语言。

沟通无处不在,它包括对幼儿的评价、对幼儿的指导以及与家长的交流等。评价主要不是为了证明幼儿的水平,而在于改进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小孩子是喜欢称赞的,没有一个孩子不喜欢听好话,也没有一个孩子是喜欢有人骂他的。”幼儿园教育教学中必须坚持正面引导与激励的原则,要求教师艺术性地对幼儿展开评价。教学中多用一些充满激励、充满尊重、充满信任的话语,如“你非常聪明,我很喜欢你!你提的问题真棒,我们共同讨论一下。你真会动脑筋,太好了!不过,下次想仔细了再举手,行吗?看到你的进步,我真高兴!别着急,再想一想……”教师的鼓励对幼儿来说是一种巨大的力量,会使幼儿受到极大的鼓舞,能够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极为有利。

4.不断反思,注重创新。

教师的语言能力与教学能力是共为一体的,需要通过不断反思和创新才能提高。首先,必须注重反思。无论现代教学手段多么先进,计算机教学多媒体成果多么斐然,它们仍无法替代教师语言在教学工作中的作用。在现代社会,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有很大的可变性,教师不能仅凭过去的老经验,必须牢记“经验+反思=成功”,必须不断改进和重建自己的教育生活。由反思生成新的理念、新的策略、新的认识并内化为新的教法,然后通过语言将其显性化,从而不断提高教育重平时的积累和创新是优化教师语言的有力保障。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效能。其次,注重积累创新。幼儿教师的工作具有重复性,但是更具有创造性,因此注水来。教师应加强平时的学习和积累,应有一个语言仓库,贮藏丰富的资料,使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能够根据需要,信手拈来,呼之欲出。

三、小结

幼儿教师在语言运用中要考虑不同幼儿和不同情景对语言的要求,要秉持创新的理念,灵活使用语言,真正做到“言者诚心、听者舒心”,使幼儿乐于接受,使教育充满人性的魅力,从而使教师的语言超越时空,时时拨动幼儿心中的琴弦。

语文教师的语言素养 篇7

关键词:语言表达,语文素养,语言策略

“语文课很重要的一个维度, 是引领学生揣摩课文是如何表达的, 语文课上, 如果不研究如何表达, 而仅仅局限于意义的获得, 那么语文课就不再是语文课了。” (张祖庆老师语) 。可是, 纵观很多的语文课, 却发现, 教师的教材解读、所采取的教学策略、所设计的学习活动, 走的还是“内容—意义”的套路, 很少从“形式”入手, 探究“内容”是如何承载或表达“意义”的, 这是典型的“得意妄言”。通过日常实践与思考, 我逐渐清晰了在文本解读时怎么解读文本在语言表达上的独特点, 并转化为具体的学习活动, 引导学生理解、内化文本语言, 在语言实践中习得语言, 从而提升语文素养。

一、文本解读关注语言表达

文本解读是教师永远的基本功。成尚荣先生认为:研读是语文教师的第一基本功。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中说:“慢慢走, 欣赏啊!”这句话原本是阿尔卑斯山谷中, 一条风景极佳的道路上的标语, 它是在提醒游人景色无处不在, 只是你要学会欣赏。我们对待文本的解读, 也应该以一种欣赏的姿态, 在语言之途悠闲地散步, 置身文本其间, 徜徉文字之中, 品味文本语言中的韵味情调, 洞悉文本内在的思想经脉, 开启一扇扇语言、思想的窗户……文本解读中, 我们的视野应在文本之中, 字斟句酌, 品词析句, 这是文本解读的根本。

参加市区的多次研讨, 我非常关注手中拿到的执教者教学设计的“教材解读”部分。我发现, 凡是我们觉得充实、厚实的课堂, 老师在文本解读中都做到了“文本细读”———品词析句, 由表及里, 关注语言特色、写作技巧, 着力丰富语言素养。

【案例1】二实小的高鸣鸿教师的《春笋》教材分析, 充分关注了文本的语言表达。摘录她的一段分析:

《春笋》一文展现了一声春雷后, 春笋在春雨中破土而出, 在春光里拔节而上的勃勃春景。文中整齐对仗的短语, 不仅使文章节奏明快, 韵律感强, 而且读来使人感受到春的生机、春的活力。文章短小凝练, 一连串的动词“冲破、掀翻、冒、迎、笑、长”不仅准确形象地再现了春笋的生长过程, 而且把小春笋不畏困难、快乐向上的精神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文末对仗的句子“一节, 一节, 又一节。向上, 向上, 再向上。”短促有力, 语调上扬, 简洁凝练, 鼓舞童心。

【评析】高老师的这段对教材的解读, 既分析了文本的内容和主题, 更阐述了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这个主题和内容的。只有关注了文本的语言表达, 才能贴近学生的学习需求。

【案例2】再看一位教师对《秦兵马俑》的教材分析, 由于教者将这篇说明文与前面学过的说明文相比, 它对语言表达上的独特风格没能进行细致解读, 导致目标的制订与学生贴得不够近, 课堂的生长感显得很不够, 尤其表现在语言的习得上。《秦兵马俑》这篇文章与五年级上学期学过的《莫高窟》相比, 它的独特点在于以下几点:首先, 对事物的整体介绍更具体, 它通过列数据、作比较等方法, 写出了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其次, 在对各种俑进行描写时, 与彩塑、壁画的描写不同。《莫高窟》中对于彩塑、壁画的描写用的是“扫描”式的方法, 用一组排比句描写了各种彩塑、壁画的姿态。而《秦兵马俑》中在对各种俑的个性进行描写时, 不仅写了其神态、动作, 还展开了丰富的想象, 一个俑单独成段, 详略分明。运用短语, 表达凝练。动词的运用精准地写出了将士的英勇气概。如果教师在解读过程中, 能充分关注文本独特的表达特点, 那课堂一定是另一番风景, 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在头脑中留下的不仅是那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兵马俑, 还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力量与伟大, 更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 学会如何运用适切的语言表达不同的事物特点。这样才能体现语文课堂的有价值的生长感。

二、教学策略聚焦品味语言

教师能正确解读文本的语言表达, 这只是第一步。如何把自己对教材的解读转化成学生丰富的、具体的学习活动, 让学生来理解, 内化语言, 运用语言, 那才是教学的根本。还是以高鸣鸿教师的《春笋》一课的执教为例进行阐述。

【案例1】引导学生品读比喻句“春笋裹着浅褐色的外衣, 像嫩生生的娃娃”。教师拿出实物, 让学生观察春笋的颜色、形状, 展开丰富的想象, 练习运用比喻句进行表达。教师用最通俗的语言告诉学生什么样的颜色叫“浅褐色”。在理解“裹”这个动词时, 教师动手剥外壳, 告诉学生要用力地剥, 让学生在看演示中理解并表达对“裹”字的理解。不过, 我觉得如果让学生亲手剥一剥, 可能对这个字的理解会更深刻, 表达会更准确。

【案例2】文末对仗句的品读。教师出示“一节, 一节, 又一节。向上, 向上, 再向上。”

师:自己读读, 有什么发现?

生:这两句话都是向上长的意思。

师:真了不起, 两句话的意思一样, 你都发现了。相同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词来表达。

生:第三句中多了一个字, “又”“再”。

师: (指导学生写“再”这个字) 这儿的“再”字与“又”意思相近, 像这样的短句, 要读得节奏感强一点。 (指导朗读)

【评析】这个案例的价值在于, 教师教给学生良好的阅读方法与习惯:边读边思, 在读中引导学生发现句式表达的特点。而针对一年级学生的特点, 教师又能深入浅出地进行引导, 主要依托形象的板书让学生理解语言, 通过朗读指导感受对仗句的表达效果。

三、语言实践植根文本语言 (模仿文本语言练习表达)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反复提道: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当学生理解、内化文本独特的语言表达时, 还必须及时依托相应的平台, 模仿文中的语言表达形式, 练习运用语言, 才能真正习得语言。

【案例】《鸟语》一课中的排比句段的教学:“从终日忙碌的燕子那里, 我认识到勤劳的可贵;从飞行整齐的大雁那里, 我懂得了纪律的重要;从搏击风雨的苍鹰那里, 我学到了勇敢顽强的精神……”

师:读了这段话, 你有什么发现?

生:这段话中的三句话字数差不多, 是排比句。

师:排比句有什么特点?

生:读起来朗朗上口, 有节奏感。

师:我们一起读读看 (学生朗读) , 还有什么发现?

生:前后两部分之间有联系, 前部分说的是鸟儿的行为特点, 后部分说的是鸟儿的优良品质。 (教师在相关词语下划线)

生:“认识到”“懂得了”“学到了”说的是同一个意思。

师: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词来表达, 这样就避免了重复。

师:三句话虽然意思有关联, 但它们之间是有递进关系的, 越往后越深。你们从什么鸟身上学到什么呢?能否用这样的排比句段来说说? (出示句式, 学生写一写:从飞越万里的鸽子那里, 我……;从……那里, 我……;从……那里, 我……)

【评析】这个案例, 教者抓住文本独特的语言表达特点, 引导学生在不断的发现中理解排比句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 体会排比句的表达效果。在语言实践中使得学生由原来对排比句的不清晰逐渐清晰起来, 从不会到会用, 思维与情感得到了同步发展, 实现了课堂的提升。

积累语言信息 提高语文素养 篇8

语文教学的基础环节, 还是要帮学生找“鱼”——积累语言信息。作为教师, 先要解放思想, 摒弃那些不着边际的讲述, 删除那些繁琐的课堂训练, 为学生创设多种获得语言信息的渠道, 引导学生不断地积累语言信息, 从而为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在强化诵读中积累语言信息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要使自己运用语言文字得心应手, 必须将语言文字作千百次的重复, 才能使语言文字的规律、含义、情味等信息在大脑中固定下来, 使大脑皮层形成丰富、牢固的语言信息系统。这种积累语言的方式也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一条成功之道。因此, 多熟读、多背诵语文课本中的范文佳作, 将古今名著的语言信息化为己有, 是积累语言信息的有效途径。

二、在扩大课外阅读中积累语言信息

只有广泛“博览”, 才能使大脑皮层形成多层次的语言信息刺激, 强化已有的语言信息。开展课外阅读讲座, 推荐富有时代气息的短小佳作。组织读报和课外阅读信息交流等, 都是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只有这样, 才能充分扩展获取语言信息的时间和空间, 扩大语言信息的储存量。

三、在加大写作密度中积累语言信息

“操前曲而后晓声。”写作训练, 是不断调动大脑中已有的语言信息, 进行回忆、筛选、处理、加工, 从而达到运用语言信息的目的。它是更高层次的语言信息积累。目前的写作教学, 宜采取口头作文与书面作文相结合, 开放式作文与统一式作文相结合, 片断与整体写作相结合, 大、小作文相搭配, 教师评改与学生评改相配合等方式, 加大写作训练密度。这既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同时又能激活学生大脑中固有的语言信息。

四、在多听中积累语言信息

国外研究结果表明:信息交流花在“听”上的时间大约超过60%, 其余的时间才用在交谈、阅读和写作上。特别是在信息化程度日益加深的今天, 人们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倚重于言语而不是文字, 听力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要提高语文素质, 就必须强化听力训练。多听新闻, 多听范读, 多听电台名人主持的节目, 实行听力测试, 开展听力游戏和竞赛等, 都能有效地拓展语言信息源, 提高学生快速、准确地获取各种语言信息的能力。

丰富语言积累提升语文素养 篇9

一、在解词析句中促积累

汉语是一种博大精深的语言, 其词汇丰富、运用灵活、内涵深刻。大家熟知的“红杏枝头春意闹”, 就是因为“闹”字用得好, 著一字而境界全出。这样的语言, 需靠解词析句让学生感悟、品味, 达到心领神会。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揣摩词语的含义及用法, 结合富有个性与生命力的一篇篇文章, 在生动的语境中, 品味语言的意蕴、意象、情感、色彩, 再教给学生分析、综合、比较等方法。只有如此, 语言才会扎实有效地在学生记忆中储存起来, 达到有效积累语言的目的。

二、在激情诵读中促积累

“好书不厌百回读, 熟读精思子自知”“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写诗也会吟”这些名言道出了学语文的真谛。小学语文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语言规范、浅显易懂的佳作, 正是学生积累语言的好材料。在教学中, 要求学生多读多背, 强化记忆, 让学生“装”进脑子里。装进脑子里的这种材料是活的, 是可以投入运转的, 经久不忘, 学生终身受用。例如, 《荷花》这篇课文的第四小节是全文的精华所在。文中“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 穿着雪白的衣裳……”, 我在教学时, 首先通过音乐, 对文字进行渲染, 再与展示的图画相结合。同时, 在教师语言的支配下, 使学生获得全方位的感受。在此基础上, 我引导学生思考, 用色笔划出表示看得专心, 看的时间长, 看时显出爱荷花的神情的词。这时, 学生的语言储蓄库被打开了, 他们说“我 (久久地) 看”“我 (默默地) 看”, 之后, 我请学生想想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在此, 我及时引导:“荷花美, 语言文字更美, 就让我们深情地诵读课文。”学生此时诵读得有滋有味, 在不知不觉中与语言产生了共鸣, 从而积累了语言。

三、在背诵记忆中促积累

背诵, 自古以来就是读书的一种好方法。因此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 每个人都要下一番功夫来背诵。背诵的古诗文多了, 自然就为语文能力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小学生正处于记忆的黄金期, 应大量地背诵积累语言。陶渊明说过:“好读书, 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 便欣然忘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 学生在自悟、反刍中将自然理解消化当初背诵的语言材料, 能体味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匠心所在, 悟得表达方法的真谛, 这将使他们终身受益。当然, 理解背诵更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另外, 还要重视背诵的指导, 给予充分的背诵时间, 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积累语言。

四、在迁移练习中促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的各学段目标中也都提到:“在写话习作中运用自己积累的语言材料。”学生在迁移练习中有意识地在运用已有的语言积累, 是深化积累的最佳方法。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捕捉迁移练习点, 指导学生有机积累语言。如学习了《广玉兰》一课后, 可引导学生观察文中插图, 学习课文中写花的形态的句段, 说说课文写了哪几种花的形态, 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分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作者是如何把它写得如此生动细腻的, 本小节又运用了什么构段方式。请你课后观察一种花, 仿照这一段写出它的特点。这是运用对课文句段的迁移练习来积累语言。

五、在课外阅读中促积累

叶圣陶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生只有博览群书, 吸收名家名篇的语言精华, 才能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积累语言、丰富知识。因此, 我注重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 让学生从大量的课外阅读中汲取养料。一方面, 要合理选择课外读物。另一方面, 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教师应通过教材的例子教会学生正确读书的方法, 激励他们运用课堂上学到的读书方法广泛阅读各种题材、各种体裁的课外读物。

六、在社会实践中促积累

秦牧在《语林采英》中说:“语言的宝库在当代人的口头上。”的确, 以人们活的唇舌为源泉的语言, 具有更大的丰富性和生动性。因此, 要鼓励学生做有心人, 留心生活, 并帮助他们建立观察基地、开辟实验园, 利用双休日尝试一日家长工作等来拓宽活动天地。让学生走出课堂, 走出校园, 参观工厂, 观赏园林, 慰问革命老区人民, 调查厂矿企业, 与边远地区少年儿童手拉手, 亲眼去看, 亲耳去听, 亲手去做。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了, 便会自然产生联想, 将头脑中已有的语言材料进行重组, 日积月累, 引来源头活水。

重视语言积累提高语文素养 篇10

1) 要求学生既能迅速而有效地理解评议文字接受信息, 不断提高文化科学水平, 进行思想交流。

2) 要学会做人, 要有良好的性格高尚的思想、品德、情操;要勇于克服困难, 迎接挑战。

3) 要有中国和世界优秀文化的积累及正确的审美观念, 形成文明的素质。

4) 要有良好的思维品质。

可见, 语文素质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但最突出的表现便是在人类交往过程中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无论是口说, 还是笔写, 都是要通过对其加以组织而成的, 反过来说, 能否听懂别人的, 能否在阅读中迅速抓住文章的要点, 也都是以自身的语言储存为基础的。只有不断熟悉语言, 积累语言, 才能把古今中外的语言精华据为己有。因此,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语言积累的指导是不容忽视的, 只有这样, 才能为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加强课文语言的积累, 培养学生形成积累语言的 良好习惯

语文课本里的课文, 虽不全是名家名篇, 但也经过精心筛选, 是学生学习积累语言的范例。在语文教学中, 我每教学一篇课文, 都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精彩语段进行熟读和背诵, 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而且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如教学《山中访友》, 我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使学生对作品表情达意的技巧达到“语悟其神”的程度, 在诵读中展开联想, 引起内心的情感体验。在声情并茂的诵读中, 学生仿佛来到树林中, 小溪旁……通过诵读为学生的迁移运用提供保障。在此基础上, 让学生把这些段落背熟。有时哪怕是课文中的一句话, 学生背熟了, 就会对整篇课文留下很深的印象, 这往往比在教学中进行琐碎的分析、讨论得到的印象深刻。同时, 学生在读、背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感悟了语言, 积累了词汇。现在, 我班的学生已经自觉养成了积累课文语言的习惯, 即使不要求背诵的课文, 同学们也自觉地找出一些优美的词句积累背诵, 在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鼓励指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背诵, 丰富学 生的语言储备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学生在课堂上掌握了积累语言的方法之后, 要鼓励指导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 把课外阅读中遇到的优美词、句、段摘抄下来背熟, 运用到平时的说话、作文中, 这样有利于促进语言的积累, 增加语言的储备。

为了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我向学生推荐了一些适合阅读、背诵和积累的文章, 并让学生建立“摘录本”, 有重点地进行积累和背诵。为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我尽量减少一些机械性的练习与作业, 把尽可能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阅读和背诵。每周我还组织一次课外阅读与积累经验交流活动, 让学生谈体会与收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渐渐地, 学生养成了课外阅读的好习惯, 也体会到了积累语言的益处。唐婷婷同学在日记中写道:“读书时, 我觉得自己就像小蜜蜂在百花园中采集花粉一样, 到处是知识的花朵。写作文时, 好词好句如同泉水一般涌出来, 再不像以前苦思冥想, 半天写不出一句话来。”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古典诗、词、文更是我们祖国语言的精华。为了让学生广泛进行语言积累, 我要求学生充分利用上课前、自习课、阅读课等时间背古诗词、格言警句、简短的文言文等, 广泛积累语言, 学生兴趣很高, 长期坚持, 既没有加重学生负担, 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为了鼓励学生背诵, 我开展了评选“背诗大王”、“我喜欢的名言警句”征文等活动, 激发了学生背诵的兴趣。

三、增加习作密度, 从写中积累语言

熟读背诵是通过语言的输入增加大脑皮层的语言信息, 习作训练则是调动大脑中的语言信息来激发大脑皮层细胞之间的信息回忆、交流、筛选, 从而达到巩固、运用语言的目的, 因此, 习作是更高层次的积累语言。要使大脑内语言信息系统灵活自如地运转, 必须加大语言周转的密度, 为此, 我要求学生常练笔。不过, 千万不能让他们觉得这是一种负担, 应该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心态下来做这件事。这就要求我在设计习作练习和讲评习作上花力气, 经过探索, 我做到口头与书面结合、片断与成文结合、大作与日记结合、自由作与统一作结合, 可以分步练、集中练, 可以教师评、学生评, 灵活多样, 不拘一格。并且一旦发现好的习作, 立即投稿, 当见自己的习作换成了铅字, 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习作的兴趣, 让习作成为他们内在的愿望。学生在不断运用语言中, 既激活了自身的语言积淀, 又吸收了他人的新鲜语汇, 不断丰富了自身语言。

善闻、诵读、博览、多说、常写, 多管齐下, 又都以语言积累为轴心。持之以恒, 坚持不懈 , 加之教师适当指点, 何愁学生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 为什么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呢?

浅议幼儿教师提高语言素养的途径 篇11

【关键词】语言素养教学实践语言训练

【中图分类号】G6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195-01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可见,优秀教师的语言魅力就在于它能够在教学中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神奇,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但现实中,我们发现部分幼儿教师缺乏语言素养,如教学语言不够标准、规范,生动;平时交流时语言平淡,语病多,内容空洞,缺乏情感,在与家长和幼儿的交往中不能很好地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那么,幼儿教师应如何提高语言素养,才能把话说得“通顺、准确、有趣、生动”,能用优美动听的语言去拨动幼儿的心弦呢?下面我对幼儿教师如何提高语言素养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与美文欣赏。

首先,应学习现代语言学理论。教师语言的重要性诚如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所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因此幼儿教师有必要认识到语言在孩子心灵中所能产生的力量,明确具备良好的语言基本功和文化修养是作为人类认知启蒙阶段的领路人的幼儿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因此,教师应该学习《教师言语表达》《语言学概论》等语言学方面的理论书籍,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后,幼儿教师在语言表达上就可以更加驾轻就熟,左右逢源,并逐渐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

其次,欣赏经典美文,不断丰富文化底蕴。经典美文集思想美、语言美、艺术美为一体,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汲取丰富优美的语言,而且还能增进教师的审美情趣,提高艺术修养。在美文欣赏过程中,朗读者试图用最好听的声音、语调、节奏、韵律把诗词、曲赋传递给他人,而后大家对语言表达技巧问题进行共同剖析、修改,并配上经典的古乐名曲如《渔舟唱晚》《春江花月夜》等再进行朗诵练习。在优美的氛围中,教师们吟诵着“天阶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等千古流传的佳句;在深深的艺术陶醉中,教师们也不知不觉地训练了发音技巧,充实了词汇。

二、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强化语言训练。

(一)锤炼灵动机智的教学语言

吕叔湘说得好:“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把课教活了。”“活”就是课堂教学机智,而应变就是教学机智的体现。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情况,教师若能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处变不惊,巧妙化解,便是体现了教学机智。如有一位老师在开展公开教学活动“体育游戏——高人矮人”时,有位幼儿突然指着班上一位女孩大声喊:“她也是矮人。”当时,这位女孩哭了,其他幼儿纷纷指责那位调皮的男孩子,有序的课堂顿时出现了骚动。这时老师马上沉着、冷静地安慰那位女童说:“现在小朋友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只要多吃饭、多睡觉、多锻炼,你一定能长得又高又漂亮。”那位女孩点点头,破涕为笑。老师又及时肯定那位男孩观察仔细,随后又说:“你希望这个女同学快快长高,下次悄悄地告诉她,并帮助她经常锻炼身体,好吗?来,现在让我们都来活动活动,跳一跳,长得高。”这样,教学工作又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了。可见,教师针对幼儿在心理和生理上不成熟的特点,特别是认知和语言发展水平有一定局限性的特点,灵活机智地使用教学语言,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诗化优美形象的生活语言

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由许多环节组成,每个环节都会有不同的要求。教师应该用浅显、易懂、充满情趣的话语,把每个环节的要求清楚明了地呈现出来。如做早操时,教师们会说:“太阳咪咪笑,看我做早操。我是好宝宝,锻炼身体棒。”午餐时,教师们会说:“饭菜喷喷香,色彩真鲜艳,小手洗干净,吃呀吃得饱。”午睡时,教师们会说:“中午到了,知了不叫了,小鸟不飞了,小朋友也要睡觉了。”盖被子时,老师们会说:“轻轻打开一扇门,小宝宝呀钻进门,肚子朝上躺下来,再把门儿关起来,闭上眼睛睡着了。” 这些形象生动、简单明了的语言不仅让幼儿明白现在该做什么、该怎么做,而且这些朗朗上口的念白能激发幼儿乐意去做,既达到教育要求,又让幼儿的心情如沐春风。古人有句话叫作“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使乎言”。也就是说要避免空洞无物、枯燥无味、呆板无力的语言。与幼儿的理解特点相适应,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教师使用的语言应当更加生动、有趣、形象、活泼,充满情趣。

(三)打磨亲切动人的评价与沟通语言

沟通无处不在,它包括对幼儿的评价、对幼儿的指导以及与家长的交流等。评价主要不是为了证明幼儿的水平,而在于改进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小孩子是喜欢称赞的,没有一个孩子不喜欢听好话,也没有一个孩子是喜欢有人骂他的。”幼儿园教育教学中必须坚持正面引导与激励的原则,要求教师艺术性地对幼儿展开评价。教学中多用一些充满激励、充满尊重、充满信任的话语,如“你非常聪明,我很喜欢你!你提的问题真棒,我们共同讨论一下。你真会动脑筋,太好了!不过,下次想仔细了再举手,行吗?看到你的进步,我真高兴!别着急,再想一想……”教师的鼓励对幼儿来说是一种巨大的力量,会使幼儿受到极大的鼓舞,能够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极为有利。

(四)不断反思,注重创新

教师的语言能力与教学能力是共为一体的,需要通过不断反思和创新才能提高。首先,必须注重反思。无论现代教学手段多么先进,计算机教学多媒体成果多么斐然,它们仍无法替代教师语言在教学工作中的作用。在现代社会,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有很大的可变性,教师不能仅凭过去的老经验,必须牢记“经验+反思=成功”,必须不断改进和重建自己的教育生活。由反思生成新的理念、新的策略、新的认识并内化为新的教法,然后通过语言将其显性化,从而不断提高教育重平时的积累和创新是优化教师语言的有力保障。

其次,注重积累创新。幼儿教师的工作具有重复性,但是更具有创造性,因此,教师应加强平时的学习和积累,应有一个语言仓库,贮藏丰富的资料,使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能够根据需要,信手拈来,呼之欲出。

总之,教师在语言运用中要考虑不同幼儿和不同情景对语言的要求,要秉持创新的理念,灵活使用语言,真正做到“言者诚心、听者舒心”,使幼儿乐于接受,使教育充满人性的魅力,从而使教师的语言超越时空,时时拨动幼儿心中的琴弦。

撷取语言素材,提升语文素养 篇12

一、开阔视野, 汲取语言素材

教师通过学习新课程的教育理念, 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人们的视野开放了, 观念更新了, 从书内延伸到书外, 从学校拓展到社会, 学生的阅读范围, 也不仅限于教科书。经典阅读课外书, 如《飞鸟集》、《骆驼祥子》等, 都是学习语言的材料。应该鼓励学生广泛阅读, 自主阅读, 搜集信息, 积累知识, 随时掌握最新知识, 吸取最鲜活的语言。在教学中, 我引导学生开展自主阅读, 尝试让学生到学校图书室借书看, 或者利用课余时间在阅览室看书, 做笔记, 积累素材, 提高语文素养。

二、积极开展课内外阅读, 淘沙见金

学生不能局限于课堂, 要开放课堂, 给学生一方舞台;学生不能把目光紧盯在教材上, 要开放教材, 让学生根据课内知识搜集资料, 整理知识, 补充课文, 使课文内涵更丰富, 学生的视野更开阔。这样, 课文就“只是一个例子”, 学生在此基础上不断深入探究, 获得超文本的信息量, 把课本读“厚”了。如教学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济南的冬天》时, 我让学生依据课文搜集有关资料, 学生找到许多描写济南的冬天的文章, 有的学生对题目质疑, 积极思考并说出:题目蕴含作者对“冬天”这个特定时令里的济南的总的观感和赞美之情。这样阅读, 筛选, 锻炼了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他们惊喜地认识到知识可以通过自己动手动脑获取, 不再是光听老师讲解了。这样他们自己学会了读书, 为今后学习打下了基础, 学会了阅读方法, 养成了习惯, 只有当读书成为学生的一种自主活动时, 学生才会去粗取精, 淘沙见金。

三、生活蕴含语文, 生活是学生的舞台

生活中蕴涵无穷无尽的无字书, 有读不完、看不厌的知识。语文教师的理念要有前瞻性, 教师必须把生活当成学生的课堂, 生活中处处蕴含语文。关键是语文教师把课本当成学生的世界, 还是把世界当成学生的课本。苏霍姆林斯基曾骄傲地把自己的学校称作“蓝天下最美丽的学校”, 在《育人三部曲》中他把大自然变成了课堂, 他带着学生尽情享受其中乐趣, 身在其中学习, 其乐无穷。教学中, 我竭力引导学生睁开双眼, 用心感受, 要他们“两耳多闻窗外事, 一心要读有用书”, 多从生活中吸收知识充实自己, 弥补自己, 启发想象与创造, 开阔心胸,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大到时事政治, 如申奥活动、足球比赛;小到家庭生活、社区活动、校园生活, 都要让学生留心观察, 用自己的眼睛看, 去体味、比较、分析、思考, 逐步形成独特见解。因此, 生活与大自然是学生更广阔的课堂。

四、探究学习, 感悟“真谛”

当前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 也是合作的社会。没有极强的团队合作、相互学习精神, 仅凭个人很难做好一件事情。现在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一起分享成功的体验。在教学活动中 , 联系学生 生活实际 , 我结合书 本知识 , 引导学生 选择阅读内 容 , 合作学习 , 然后对搜 集到的信 息加以组 合 , 即进行专题研究阅读。如《挚爱亲情》中,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分别阅读有 关父爱、母 爱、师爱及 其他描写 亲情的文 章 , 并且摘抄下来, 然后小组交流, 分门别类, 整理编辑。其中收录了《我的背影》 、《我的母亲》 、《红莲 》、《一 碗阳春面 》等经典 名篇, 还有诗歌《妈妈的爱》。有一小组收集了许多老歌《妈妈的吻》、《草 鞋》、《好爸爸 、坏爸爸》、《外 婆的澎湖 湾》, 还有的则搜 集了童话 、童谣 ;有的小组 推荐了电 影《我的父 亲母亲》、电视剧《母亲》等, 学生通过合作阅读、积累内化大量的语言材料感受着, 体验着, 感动着, 震撼着。不用说教, 他们从中感悟到的东西足够咀嚼一辈子。这就是教育的本义, 教育的真谛。

五、自主搜集, 从中受到启迪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要学会自主搜集, 学会对知识重组, 能把知识迁移到解决问题当中, 还应该学会创新。在阅读中 , 每个人都 会有不同 体会、感悟 、意会 , 或是从中 受到启迪 , 引起共鸣 , 引起思考 , 这时会情 动心动 , 欲有感而 发 , 要引导学生对这些信息、思维、想法、灵感进行加工与再创造, 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 这是更深层次的交流。如《挚爱亲情》中学生有感于亲情的伟大, 感于父母深恩, 感于祖辈厚爱, 应使他们的情感更热烈, 拿起笔或写或画, 写出自己心中情思, 拿起相机或拍或摄, 记下生活中珍贵的瞬间。

上一篇:小学生作文启蒙教学下一篇:项目设计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