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与学生的职业素养

2024-10-22

语文与学生的职业素养(共12篇)

语文与学生的职业素养 篇1

只有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的人才, 才能符合社会对人才的培养要求。针对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 应该解决重视专业学习, 轻视人文素养的积淀的问题。职业院校的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有限, 能够学习到的和掌握到的知识和技能也是很有限的, 而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 专业技能学习固然重要, 但人文素养的积淀也是绝不可少的。人文素养的积淀中, 语文素养十分重要, 须知, 一个人的语文能力是获取所有知识的基本能力, 语文素养不足, 对于具体问题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接受能力和掌握能力都会受到限制。况且, 一个语文素养不足的人, 人文素养就会很欠缺。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直接承担着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积淀学生人文素养的任务, 所以, 必须加强, 要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促进学生的人文素养在语文丰厚的文化营养中健全发展。

1 重视夯实基础, 提升语文素养

由于职业院校生源等因素, 我们不难发现, 职业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基础知识匮乏, 阅读量少, 知识面窄, 作文立意不新颖, 内容较肤浅, 行文中容易出现错别字等。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重视语文基础的夯实, 加强基础知识及基本功的训练。只有打好基础, 才能进行更高层次的追求。

首先, 要以课堂为主阵地, 提高教学效率。语文的学习, 关键要靠课堂教学, 而课堂教学关键在于教师。一节课仅仅几十分钟, 教师要本着对学生负责的高度责任感, 调控和把握好这个时间, 科学又艺术地展开教学, 使学生在循序渐进, 由浅入深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学以致用, 争取最佳的教学效果。比如教材中的《涉江》《正气歌》《与妻书》等文章, 教学中我们就要牢牢抓住"兴趣点", 积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在品读、感悟、讨论、欣赏中让学生感受强烈的爱国激情和高尚的人格力量。同时, 教材所选作品大都是有定评的名篇佳作, 在用语、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具有典范性, 因此教师必须牢牢抓住其中的基础知识, 带领学生分析、学习读写知识、语法知识、文学和文言知识, 有重点地逐步训练, 进而增加语文知识的, 发展语文技能。

其次, 语文基础的夯实还要坚持日积月累。要让学生明白语文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日常教学中, 教师要在字、词、句、篇、语法、修辞等方面狠下工夫, 勤强调勤指正, 引导学生多去注意多练习, 有针对性地进行纠正、提高。语文课堂对学生要提出相关要求, 如必须备有字典、词典等工具书以养成勤查阅勤搜索的语文学习好习惯, 要做到说一口普通话写一手漂亮字等。通过具体要求的落实, 让学生学生每天练一篇钢笔字, 每天听新闻, 每天用普通话进行交流, 每天课前三分钟口头演讲, 每周一篇随笔。这样, 引导学生坚持不懈, 一点一滴地夯实语文基础。

此外, 还要倡导学生要养成每天读书看报的习惯。职业院校语文学习不在深, 而在广, 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决定了语文综合素质的高低。我们教师要提倡学生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借阅自己喜爱的报刊杂志, 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 在阅读中积累, 争取做到厚积薄发。

2 重视拓展阅读, 提升语文素养

我们教学的总目标就是:"造就健全的公民"。"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既包括精神的充实, 情感的完善与人格的提升, 也包括听说读写能力的养成。"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 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但是职业院校语文教学普遍存在重知识轻能力, 重传授轻探究, 重认知轻情感, 重课内轻课外等传统教学固有的弊端, 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在强调人才知识、能力的综合性和实用性的当今社会, 职业院校的语文教学"要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 使学生获取大量的信息, 能有效地进行多方面的交流, 提高他们驾驭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和语言文学修养", 强调语文的实用性及"育人"功能, 综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首先, 语文课堂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为宗旨。语文教学是要把语文内化到人的身心与品质之中去, 成为一种素质修养, 影响人的一生。教学中, 我们不能仅限于课本文本内容的讲解, 知识的传授, 更重要的是促使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文理想和审美追求。要避免机械地课堂归纳、概括和无休止地解题技巧, 而要通过对语言文字的阅读理解、探究感悟, 感受作品的内涵, 领悟蕴含思想情感。如读《诗经》, 感受直率、大胆的情感;读《离骚》, 领悟忧国忧民的情怀;读"千古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走入毛泽东诗词的瑰丽世界, 领略领袖的伟大人格;读"轻轻地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半点云彩", 心弦被拨动, 随之起伏跳跃, 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 融汇在康桥美丽的景色里。我们教师要充分发掘教材中的人物和精神蕴涵的内在神韵, 沐浴人格光辉, 感受精神力量, 从内心深处得到震撼和陶冶。

其次, 要大力拓展阅读, 在阅读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综合素养哪里来?读书读来的, 多读书, 读好书。拓展阅读与课堂教学紧密联系, 可以收到最佳效果, 比如在学习《促织》这篇文章时, 完成字、词、句的重点教学后, 又进行了拓展, 补充《捕蛇者说》进行阅读, 这样, 在对比中让学生认识到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暴, 同时给予广大劳苦大众同情。而且引导学生进行主题阅读, 不仅易于操作, 学生还会非常感兴趣, 以教材主题为主线, 抓住"共振点", 那些连接学生的精神世界和现实生活的"触发点", 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 学生容易学习、记忆和生成。

再次, 要丰富课程资源, 拓宽学生视野。鲜活的语言来于生活, 听说读写基本功最好到实际生活中去锻炼。教学中, 我们要丰富课程资源, 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 给学生创造机会, 开拓视野, 多渠道、多角度、多方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通过开展语文学习活动, 如"文学社团""读书报告""朗诵会""知识竞赛""国旗下讲话"等, 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大胆想象, 大胆创新, 提出质疑, 谈独到见解, 创造浓郁的语文学习氛围, 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学语文, 提升语文素养。还可以充分利用黑板报、墙报等资源, 展示学生的文章或作品, 鼓励学生参加作文竞赛,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引导学生了解民俗民情, 民间文化等为学生学习语文搭建一个开放、自主的平台, 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协调发展。

3 重视语文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提升语文素养

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向社会输送合格的实用型人才, 教学中要以专业为突破口, 巧妙地把具有基础性、工具性、情感性和广泛性的语文课和学生的专业联系起来, 与实践相结合, 使教学内容具有实用性, 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首先, 要将教学内容与专业紧密结合。如, 一些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感染力的经典佳作, 各个专业的学生都要学, 我们教师应根据不同的专业确定不同的教学重点。如同是《琵琶行》,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侧重对语言节奏感、音乐美的把握以及赏析;幼师专业的学生侧重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琵琶曲的"聆听"与感悟;计算机专业的学生, 侧重朗读、背诵, 并将自己喜欢的语句进行文字录入练习, 达到提高语文阅读与鉴赏水平的目的等等。又如今后的实际工作中, 可能会用到的自我介绍、演讲、辩论、主持等都要纳入语文的学习。在今后工作中会用到诸如调查报告、产品计划、说明书、广告、合同等, 教学中就要重视这些与学生就业联系紧密的各种实用文体知识的学习。

其次, 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语文运用能力。课外活动是语文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可以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 变单一的语文课为表演课、调查报告课、朗读比赛课、演讲课等。如, 利用学生的专业特点, 鼓励学生到社会上做调查, 在实践中发现、记录、整理、归纳, 并结合资料的搜集、阅读写出报告, 锻炼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思维能力。还可以通过开展专题讨论、辩论会、短剧演出、影视欣赏、影评, 以及参观访问、本土文化采风等活动, 在语文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如, "课前三分钟"演讲, 让学生自由选择话题, 或讲故事、或说新闻、或结合周围的人和事进行评论, 学生在展现自我的过程中提高了胆量, 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这样, 通过丰富的活动, 增加其兴趣的深广度, 增强其兴趣的持久性, 在实践中提升语文素养。

总之, 职业院校的语文教学要以学生的专业发展为本, 加强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 发挥语文教学的实践性, 充分发挥实施人文素养教育的载体作用, 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摘要:职业院校学生的语文素养不能忽视, 要以适应学生的专业发展需要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需要为本, 加强对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和训练, 使得他们能够以语文素养的提升奠定专业能力提升的文化基础, 使得他们在人文素质的修养上能够得到应有的进步。

关键词:语文素养,人文素质,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J]刘乌沙.创新语文教学实践, 提升语文应用能力http://www.tech.net.cn/, 2010.

[2]霍卫书.新课改下语文欣赏教学初探[J].现代语文, 2010 (04) .

[3]单阳珍.浅谈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发展[J].时代教育, 2010 (06) .

语文与学生的职业素养 篇2

素养是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它包括思想政治素养、文化素养、业务素养、身心素养等各个方面。包括人的生理上生来具有的特点。事物本来具有的性质。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所谓学生的素养指以学生个体的先天禀赋为前提,以后天的环境、教育为条件,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生个体的身心组织结构及其质量水平。简短的说,学生的素质或人的素养就是学生的质量或人的质量。而职业教育则是指为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技能或职业知识、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从而满足从事一定社会生产劳动的需要而开展的一种教育活动,这在职业技术教育尤为重要。当前在职业教育中,对学生素养的培养也是主要的。特别是对职业学校的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职业素养的渗透是非常必要的。而这种渗透需要营造一种轻松的课堂氛围。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引起和维持人的注意力的一个重要内部因素。一旦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教学就会取得事半功倍之效。创造民主、轻松、和谐、浓郁的课堂氛围,是激发学习兴趣、焕发课堂活力的前提条件。在新课标中强调教师由传授者转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为学生创造轻松良好的学习氛围,建立一个接纳性宽容性的课堂气氛,形成一个互教互学的“学习共同体”,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学生无拘无束地大胆质疑、发表见解、与教师争论。只有这样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学生才会以愉快的心情钻研问题、启动思维、驰骋想象。新课标要求教师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使学生愿学、乐学,笔者在多年的语文课改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探讨,并有了一定的收获。

1与人合作素养的渗透

在我的语文课堂上努力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气氛是我一直努力追求的。师生平等合作,生生平等合作,彼此尊重、互相信赖、互相合作,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师生之间才能形成互动、交流的对话平台,学生才能轻松愉快、活泼热情、兴致盎然地发挥想象力,以最佳状态进入语文学习,焕发出语文课堂独有的活力。这时学生才会感受到与人合作的快乐与成就感。我在讲《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时,让学生在学习小组里对父亲的话的含义进行了分析探讨,学生各抒己见,总的看法是父亲的话是鼓舞儿子最终走下山的动力,更是指引儿子今后走出困境的法宝。从中也让学生感受到了父子之间的心灵互助使儿子脱离险境的追重要的因素。从文章内容、到学习方法,让我的学生在我的语文课学习中再次感悟到与人合作的重要性。从而培养了学生合作素养。

2赏识素养的渗透

人类本质最殷切的需要就是渴望被赏识。同时学会赏识别人。在我的语文课上,老师要关注学生成长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清代学者颜元也说过:“数子一过,不如奖子一长。”这都是讲赞扬欣赏的激励效用。赞赏是廉价的,也是无价的。同学的掌声,老师的赞扬,小小的奖品,都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力量源泉。课堂上经常采用各种各样的表扬方式:口头说———“你真棒!”“你的想法太好了!”“你想象力真丰富!”;动作赞叹———竖起大拇指,微笑点头只要不是虚伪的应付的,而是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赏识就会给学生足够的“添加剂”,学生在学习中就能常常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习的乐趣,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效果好。可以说,赞赏出创造力,赞赏出学习兴趣,赞赏出进步的学生,赞赏出有特点的学生。久而久之,同学之间也学会了新上和互相欣赏。通过赞赏融洽了师生关系,活跃了课堂氛围,激发了创造热情,对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能力养成起着十分明显的促进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提醒我们教育工作者:“请记住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让学生们在我的语文课堂上学会赏识别人,这样才能培养出他们虚心好学的品格和精神,以至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时,做一个虚心好学的好员工。

3平等待人素养的渗透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老师讲学生听是主流,忽视了学生的自评与互评,实质上也漠视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尤其语文课堂教学氛围营造方法,当学生的自觉意识得到高度强化,内在的进取热情已得到激发,我们老师就可以把学生的自评与互评权交还给他们,激发其活跃的主体意识,感受班集体内平等、和谐、信赖的自由氛围。在我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经常把抄写背诵等客观类型的作业交给学生自检自评。学生在评改时,既能感受到老师的信任,也感受到当一回老师的快乐,还把知识又复习了一遍,岂不乐哉。以作文教学为例,我采用下发评分要求,学生先自查,小组在互查,最后全班交流的方式进行评改。目的是多多学习他人的作文写法上的有点,最后由各组推荐出一两篇优秀作文,借助白板展示出来。这样不仅让我们教者从繁重的作文评改中解脱出来,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以往死气沉沉的作文评讲课变得活力四射,更让学生感受到了这种平等待人的舒心方式。

语文与学生的职业素养 篇3

关键词:中职 语文课堂教学 职业素养 培养方法

对于中职学生来讲,职业素养是其步入社会的重要竞争力。具有了较高的职业素养,中职学生才能成为受社会欢迎的人才。所谓的职业素养,就是学生的道德素质、专业素养、心理素养等多种素养的结合体。语文学科在中职教育体系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其应用性、工具性以及人文性,决定了其对于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有重要推动作用。因此,笔者选择中职语文课堂中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方法作为研究对象,是有一定的价值的。

一、从教材内容出发,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因为中职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相对来说差一些,表现在平时的行为习惯上,如有的同学对父母、老师没有感恩之心,有的同学生活奢侈,不知道勤俭节约,有的同学不知道如何和别人很好的合作,有的同学口头表达能力不强……各种问题层出不穷,这些都说明了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较弱。因此,作为学校和老师应该是首先教会学生怎么样做人,培养学生与人交往、合作、共同生活和工作能力。教材作为教书育人的最重要媒介,它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而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内容丰富多彩,有很多教学内容都与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有关联,所以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的培养与提高时,语文教师就需要从课本内容出发。中职语文教材中的大多内容都来自于名家,其中所讲述的人生经历以及其中表达的个人观点,都会对当代中职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每一个文学作品都表达着不同的观点,对于学生的职业素质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比如,教师可以利用《我的母亲》这样的文章,让学生通过深入的阅读与学习,引导学生发现日常生活中伟大的母爱,让学生的感恩之心得到激发,促进学生善良人格的形成。再如,在讲解《一碗清汤荞麦面》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前辈们生活的不易以及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使学生反思自己的生活与自己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不断自我改进与升级,促进个人素质的提高。加强对教材内容的利用,是新课程标准对于当代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要求。在中职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对学生职业素养形成有利的内容。教师要加强对这些资源的充分利用,加强学生语文专业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使学生在思想上与心理上得到充实,以引导实现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教师更要在日常语文教学中加强职业道德素质,引导学生建立起正确的职业理想,以就业为导向为学生提供具有中职特色的语文教学,使学生可以更加顺利地走上自己的工作岗位。

二、利用关键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职业素养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发生了变化,社会对于中职学生的要求也发生了改变。学生的就业需要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下,但具有完全的自主性,双向选择成为当代中职学生就业的主要模式。这就使得学生在面试过程中的表现十分重要。而中职语文教学对于学生个人素质以及工作能力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语文交际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这些对于学生未来的就业面试等有着重要的影响。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利用自我介绍以及演讲技巧的讲解,促进学生自我表现能力的提高。学生具有较高的交际能力,才能在面试中向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展示一个完好的自我,促进学生就业竞争实力的提高。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公文等文体的写作进行更加细致的讲解,使学生具有更高的工作能力,让企业接纳他们。

在中职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模拟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或者是面试环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下进行自我交际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的展现与培养。只有这样,中职学生才能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不断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促进自我提高。

三、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对中职生走向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个人的角度来看,适者生存,个人缺乏良好的职业素养,就很难在将来的求职中占有先机,更谈不上建功立业,良好的职业素养是求职的“敲门砖”;从企业角度来看,唯有集中具备较高职业素养的人员才能实现求得生存与发展的目的,也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所在。因此,对人才的高要求是他们的基本要求。中职学生毕业之后,他们需要进入社会参加工作,中职学校肩负着促进学生从学生向社会人转变的重要职责,对于中职语文教学来讲,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表达能力、社会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进行有效的培养。要使学生实现向社会人的自然过渡,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走出课堂,将课堂所学内容进行有效的应用。只有学生的学科应用能力提高,才能使学生具有更大的作为。

比如,在学习《校友职场感悟采访》这一课题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对过往的毕业生的职场经历进行了解,让学生充当小记者,在模拟采访企业人才的过程中增长见识。当然,作为语文交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跟随着职场工作人员参观企业,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掌握企业发展中方向。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中职学生的社会就业意识会增强,也会意识到自己哪些方面没有达到社会的需求,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提高。加强实践活动数量的提高,也有利于中职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提高。

综上所述,中职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对于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利用中职语文教学对学生的职业素养进行提高,是中职语文教学的重要使命。作为中职语文老师,建设切合中职生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是一项系统复杂长期的社会工程。希望当代中职语文教育工作者可以认识到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加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可以成为合格的社会人。

参考文献:

[1]郝日花.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职业教育[J].华章,2012,(06).

[2]唐毓林.浅谈中职语文教学[J].职业,2013,(29).

[3]周立华.关于中职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探讨[J].新课程学习,2012,(11).

语文与学生的职业素养 篇4

关键词:中职语文,培育学生,职业素养

一、以作品内涵阐释, 渗透职业理想教育

中职语文教学需要建立理论和案例结合的模式, 让作品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关键性作用。因为中职教育是以培养社会实用性人才为主,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人才, 因此中职院校语文教育需要把其和学生的职业能力结合在一起, 从职业理想教育角度出发, 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和劳动者。这就要求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入优秀的文化, 让学生能够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 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职业能力、审美情操, 让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个性, 对其全面发展和职业能力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文化作品最能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因此教学中要深入引导学生全面理解文化作品的深层次内涵。

二、以人物形象分析, 融合职业道德教育

中职语文教学中需要把人物形象作为职业培养的一个重要素材, 职业教育与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具有紧密的关联性, 需要把职业道德教育和人物形象教育结合在一起, 形成一种良性互动, 从多方面提升职业道德教育水平, 为中职语文教育水平提升创造良好的平台。中职语文教育需要突出文化的熏陶, 不断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 促进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 全面提升劳动者的素质。中职语文教育作品中有很多的人物形象, 不同的人物形象所刻画的内涵是不同的, 中职语文教师需要从人物形象的特点出发, 逐步渗透到学生的职业教育中, 提升学生的职业教育水平。

就拿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来说, 艾青善于从实际生活出发, 选择典型生活细节和场景, 把形象描绘和情感抒发结合起来, 在叙事和抒情中完成了大堰河的形象。让他们逐渐明白“大堰河”是一个勤劳节俭善良, 富有爱心的悲剧性的劳动妇女。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 去同情大堰河, 去学习大堰河身上闪光的东西。《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林冲形象, 小说中独具匠心的“风大雪紧”的环境描写, 雪欺火势, 风助火威, 火增人怒, 汇成一个激动人心的故事高潮, 暗示了林冲与陆谦等人的水火不容。揭露了当时社会黑暗、官场腐败, 从而引导学生明辨社会现象的美丑, 在以后进入职场时能够拿捏做事的分寸, 培育职业道德和素养的萌芽, 培养对新时代的正确追求。

三、以作品主题讲解, 介绍相关劳动法规

作品主体是对一个作品的内容进行全面的分析, 通过作品讲解, 可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让其能够产生正确的认知, 对自身综合素质进行全面的了解, 对其个人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作品讲解过程中需要和劳动法规结合在一起, 让劳动者的素养得到全面的提升。现代职业活动的相关情况表明, 社会分工越来越细, 各类协作逐步增强, 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 因此劳动的专业性越来越强, 从根本上要求劳动者能够全面掌握劳动法规, 从而能够避免其在职业生涯中产生不必要的纠纷。职业素养提升与中职语文教材的作品人物讲解具有紧密的联系, 当前需要从多方面出发, 采取有效的措施, 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以综合能力训练, 增强学生竞争实力

中职语文教学需要突出“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让学生在语文教学训练过程中逐步掌握相关知识, 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对其综合能力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职业素养是整个社会和企业在用人过程中选择的一个标准, 中职语文教育只有突出综合能力训练, 才能从多方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不断优化学生的职业水平。企业需要人才, 因此企业更加关注一个人的综合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中职语文教育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中要以教育为核心, 让中职语文教学成为职业素养提升的重要内容, 不断优化职业素养综合水平, 提升中职语文教育管理水平, 从辩论、表演、游戏、展示、评价、欣赏等方面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让学生能够进行全面的沟通, 保证语文教学综合实践活动能够全面开展, 逐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中职语文教育在行为习惯、心理素质、职业道德、职业精神方面都发挥重要的作用, 可以全面培养人的综合能力, 为人的德智体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中职语文教育需要突出学生的表达能力、认知能力、协作能力、社交能力、创新能力。从多方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语文教学资源, 发挥资源的关键性作用, 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玛力亚.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母语在汉语学习中的影响和运用[J].青年文学家, 2009 (04) .

[2]苏新花.语文校本课程之名著欣赏初探[J].教育前沿 (理论版) , 2008 (07)

[3]张西爱.新课程背景下, 中学语文教师如何上好写作课[J].琼州学院学报, 2007 (06) .

[4]于龙.从实然到应然:“学科教育学”的定位与出路[J].当代教育科学, 2006 (03) .

[5]杨简.语文新课标与传统语文教育[J].茂名学院学报, 2005 (05) .

[6]叶朗.现代美学体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112-180.

语文与学生的职业素养 篇5

近几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已经成为比较重要的社会问题,也可以说是一个难题。对于很多毕业生来说,先不说找到好工作,就是找到一份工作就已经比较困难了。很多的高校把毕业生的就业率做为考察学校教育效果的一大指标。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也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声誉,同时也会影响到学校的招生及培养计划。“满足社会需要”是高等教育的目的之一。既然社会需要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的毕业生,那么,各高校教育应该把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作为其重要目标之一。同时,各高校也不是关起门来办教育,社会、企业也应该尽力与高校合作,共同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

一个人,能力和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在职场要成功,最关键的并不在于他的能力与专业知识,而在于他所具有的职业素养。那么如何提高我们的职业素质呢??为了使大学学习与职业发展更好地衔接,我们在大学学习期间应该以职业发展为目标制订合理的专业学习计划,注重能力的自我培养和身心素养的提升。

1、科学合理的专业学习计划要求

⑴全面合理。计划中除了有专业学习时间外,还应有学习其他知识的时间和进行社会工作、为集体服务的时间;有保证休息、娱乐、睡眠的时间。

⑵长时间短安排。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究竟干些什么,应当有个大致计划。比如,一个学期、一个学年应当有个长计划。

⑶重点突出。学习时间是有限的,而学习的内容是无限的,所以必须要有重点,要保证重点,兼顾一般。

⑷脚踏实地。一是知识能力的实际,每个阶段,在计划中要接受消化多少知识?要培养哪些能力?二是指常规学习时间与自由学习时间各有多少?三是“债务”实际,对自己在学习上的“欠债”情况心中有数。四是教学进度的实际,掌握教师教学进度,就可以妥善安排时间,不至于使自己的计划受到“冲击”。

⑸适时调整。每一个计划执行结束或执行到一个阶段,就应当检查一下效果如何。如果效果不好,就要找找原因,进行必要的调整。检查的内容应包括:计划中规定的任务是否完成,是否按计划去做了,学习效果如何,没有完成计划的原因是什么。通过检查后,再修订专业学习计划,改变不科学、不合理的地方。

⑹一定的灵活性。计划变成现实,还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新问题、新情况,所以计划不要太满、太死、太紧。要留出机动时间,使计划有一定机动性、灵活性。

2、能力的自我培养

大学生在大学应基本上具备工作岗位所要求的能力,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就应注重能力的自我培养。大学生自我培养能力的途径主要有:

⑴积累知识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勤奋是成功的钥匙。离开知识的积累,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而知识的积累要靠勤奋的学习来实现。大学生在校期间,既要掌握已学书本上的知识和技能,也要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养成自学的习惯,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⑵勤于实践

善于学习是培养能力的基础,实践是培养和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检验学生是否学到知识的标准。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既要主动积极参加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又要勇于参与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既要认真参加社会调查活动,又要热心各种公益活动,既要积极参与校内外相结合的科技服务活动,又要热心参加教育实习活功。

⑶发展兴趣

兴趣包括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事物本身引起的兴趣。间接兴趣是对能给个体带来愉快或益处的活动结果发生的兴趣,人的意志在其中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大学生应该重点培养对学习的间接兴趣,以提高自身能力为目标鼓励自己学习。

⑷超越自我作为一名大学生,应当注意发展自己的优势能力,但任何优势能力是不够的,大学生必须对已经具备的能力有所拓展,不管其发展程度如何,这是他们今后生存的需要,也是发展的需要。

3、身心素质培养

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合称为身心素质。身心素质对大学生成才有着重大影响,不断提升身心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升的主要途径有:

⑴科学用脑,①勤于用脑。②劳逸结合。

③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节奏性是人脑的基本规律之一,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有节奏地交替进行,大脑才能发挥较大效能。要使大脑兴奋与抑制有节奏,就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⑵正确认识自己

良好的自我意识要求做到自知、自爱,其具体内涵是自尊、自信、自强、自制。自信、自强等等,对自己的能力能做出比较客观的估价。

⑶提高克服挫折的能力

正视挫折。战胜或适应挫折。遇到挫折.要冷静分析原因,找出问题的症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件,想办法战胜它。面对这样那样的压力,我们应该用乐观、豁达和积极的心态来

语文与学生的职业素养 篇6

一、在语文教学中始终贯穿道德品质教育

“文道结合”是中国传统教育的精髓,而语文教学在其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道德品质的养成应该贯穿于整个中职语文教学中,成为一种常态的教学行为。

在教学《获得教养的途径》一文时,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基本上了解了“教养”的内涵,意为“精神和心灵的完善”,但这种理解还只是粗浅的。如何真正吃透其精髓,并且对规范自己的行为有所裨益,就需要从反思开始。反思的过程也是认识得以提升的过程,更是获得教养的过程。因此,我让学生拿起手中的笔,把自己平时的行为举止记录下来,表现得有教养的行为写在左边,没有教养的行为写在右边,并标上序号,再让学生发言,勇敢坦诚地表述自己的日常行为。谈到自己好的行为时,学生气势昂扬、坚定自信;谈到不好的行为时,他们满脸羞涩、充满愧疚。在这样的反思中,学生内心进行了激烈的思想斗争,使心灵得到净化,从而提升了自己的道德修养。

每一堂课,每一个教学细节,都是道德品质养成的平台。作为语文老师,我们一定要抓住语文教学的细小环节,让学生时刻反省自己,做一个精神和心灵完善的人。

二、在语文教学中有效融入综合能力的培养

中职语文教学要注重对学生认知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积极拓展思维,提高综合能力,为日后的职业生涯发展打好基础。

例如,在诗歌教学的过程中,我组织学生举办了诗歌朗诵会,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朗诵会筹备阶段,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方案:第一,自由组队,自由选择诗歌;第二,表演内容和形式力求创新;第三,给自己的组合取名,确定宣言;第四,挑选主持人,拟好台词;第五,布置现场,营造氛围。学生们都很感兴趣,积极准备。在朗诵会上,学生们的表演别出新意,比如“非常6+1”组合的7名男生在演绎戴望舒的《雨巷》时,用花伞作为道具,融入了自己的想像,很好地再现了诗中的情境。“彧”组合的4名女生在演绎《雨巷》时,极尽变化,很好地表现了诗歌的韵味。“听雪楼”组合的4名女生自行创作诗歌《千年》,演绎了千年的文化,抒发了青春奔放的情怀。

此次诗歌朗诵会的成功举办说明,通过活动实践去感受语文美和生活美,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朗诵能力、合作能力及组织能力。

三、 在语文教学中设置职业情境

在语文教学中设置职业情境,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进入角色,对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至关重要。

在语文教学中,我经常设计一些情境让学生进行口头训练,有时让学生把全班同学当作考官做自我介绍,有时老师充当考官对学生进行现场提问,有时把学生分成谈判双方模拟项目谈判……长此以往,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说话仪态、应变能力都能得到锻炼。

值得一提的是,中职语文教学应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使文化课有效服务专业课。比如,在指导学生学写求职信时,笔者就直接把学生带进了微机室,在巧妙地讲解求职信的特点、格式和写作技巧后,直接把课堂交给学生。下课时,每位学生都通过发送电子邮件的形式交上了一份漂亮的电子版求职信,教学效果非常好。在上《应聘》一课时,我直接把教室的桌椅摆放成环教室一圈的形式。按照提前布置的任务,学生自己准备好材料,分成组分别饰用人单位和应聘者两类角色。学生之间合作探究,集体讨论,得出最佳应聘方案。此时,学生变成了课堂的主导者,做到了学有所得,得有所用。

语文教学应不仅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还应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活动能力。这样的学科内涵,决定了中职语文教学不能成为专业课程的附属,而应该担负起更为重要的育人任务,为社会培养出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和较强综合能力的优秀人才。这样的人才,这样的中职语文教学,才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语文与学生的职业素养 篇7

一、职业素养的具体内涵

职业素养指的是职业内在规范和要求,是个人在职业过程当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个人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的内容。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就业稳定,对于企业和公司的效益也具有重要影响。

二、中职语文教学当中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具体策略

(一)搭建应用平台,提高表达能力

语文表达能力包括书面表达能力以及口语表达能力,在以往的教学实践当中,教师主要通过写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但另一方面,对于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则少之又少。事实上,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应当是中职语文教学最基本和最主要的教学目标,这是社会实践能力的一种体现。

绝大多数中职学生毕业之后都需要立刻走上工作岗位,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对学生找工作、参加面试大有裨益。在组织中职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专业特色和职业需要,为学生搭建语文应用平台,努力为学生创造说话的机会,从而促使口语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中职语文教材中每单元都有“表达与交流”的口语交际内容,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内容,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例如,在教学《说话要文明》一课时,教师可以联系电器专业特点,将本课口语交际训练内容设计为“家用电冰箱维修保养”课,利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训练学生与客户交流沟通的能力。教师可扮演客户,对维修需要做出具体阐释,学生扮演维修工人,为“客户”提供具体的维修方案,以此提高语言交际能力。

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逐渐得到了培养,课堂教学模式也变得生动活泼,可谓是一举两得。

(二)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应变能力

情境教学法是当前中职课程改革的热点话题之一,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并使心理机能得到良好发展。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组织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形象生动的具体场景,使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高应变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

例如,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假设你是奔驰营销部门的一名工作人员,某天接到顾客电话,他想到营销处看一看车子,但不知道怎么走,你将怎样指导他?假设由你筹划奔驰旗舰店开业剪彩庆典,这次活动应该如何安排,会场要如何布置,将这一安排写一写,以计划书方式上交。

(三)开展德育教学,培养职业道德

中职语文教学应当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有机统一,在实施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尤其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挖掘语文教学当中的德育元素,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团结合作的道德品质。

语文课程是一门思想教育内涵十分丰富的人文学科,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元素。例如,在《项链》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讨论问题:路瓦载夫人的想法不对吗,她这十年的辛苦劳作背后反映了何种深刻内涵?学生之间互相讨论交流,每人都可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建议。教师归纳总结时应当为学生指出:路瓦载夫人弄丢别人的项链,她想到要偿还别人,这一点无可厚非,但是一个人应当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理想的生活,片面虚荣只能害人害己,贻笑大方,同学们应当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为将来实现自己的梦想奠定扎实的基础。

有计划地设计讨论内容,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互相学习的精神品质,在思维碰撞中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达到培养团队合作意识的目的。与此同时,借助于课文当中的思想教育内容,学生职业道德素养也得到了良好培养,这对于今后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职语文教学应当将教学内容与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有机结合,在日常教学活动组织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创新教学模式,以有效的教学改革实现语文知识传授与职业素养共进的教学目标。

摘要: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是中职语文教学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新就业形势下学生职业素养的具体内涵究竟是什么,语文教师应当实施何种具体策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这都是接下来要探究的重点话题。

关键词:中职语文,职业素养,具体内涵,培养策略

参考文献

[1]刘文广,黄志.在项目教学中如何培养中职学生的职业能力[J].职业教育研究,2009(3).

[2]唐燕平.论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22).

语文与学生的职业素养 篇8

关键词:职业素养,中职,口语

中职语文教育实践要以培养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导向、提高学生就业为目的,适应当前中职教育的新形势。作为一名中职学生能够有效地与人沟通,口头表达能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语文是提高中职学生基本素质的重要课程,也是培养学生日常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中职学校本着“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应及时对中职语文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解,构建以培养学生素质为导向的中职语文教学体系。能够让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多样性、多层次、技能型”人才。

一、职业素质与中职语文教学

(一)职业素质的内涵

职业素质包括职业道德素质、专业技能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具有职业性、稳定性、发展性等特点,是中职学生步入社会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性体现。职业素养可以通过教育、实践和自我修养等途径得到培养提高。

(二)中职语文教学的意义

加强中职语文口语教学是实现中职语文教育的重要目标,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和长远任务。长期以来,语文一直以“读写”和“听说”为重点,很难做到“接受”和“表达”,导致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所欠缺。口语是最重要的交际途径,中职学生的学习自控能力较差,文化基础偏低,中职语文教育既承载着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重任,又必须围绕“职业”,以努力提高中职学生职业素养为己任。

从市场需求上来看,中职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善于表达,把自己推销出去。实践表明,口语表达作为一种交际能力,在人际交往中显得尤为重要。口语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对未来工作的适应能力,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是目前中职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全面培养提高中职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是学生未来就业的需要,也是职业教育中对中职语文教学的一项基本要求。

二、中职语文教育的现状与原因

当今时代,口语表达能力是一个人基本素质的最直接体现。然而,中职学生的口语状况却不容乐观:说话声音小、语速不当,发音不标准,有的学生的普通话甚至还夹杂着方言。由于中职生绝大多数都是中考的“落榜者”,文化基础较差,自卑心理使他们产生了畏惧的心理;另一方面受到阅读量、词汇量的限制,很多学生来自农村,所处的环境和教学条件有限,这使得学生很少参加课外口语训练。学生不善言辞,即使开口说话也是面红耳赤、结结巴巴,部分学生受方言影响,普通话不标准,直接影响到表达,更不愿意在外人面前讲话。

进入中职学校后,学校开设的课程要比初中多,学习时间紧张。部分老师只重视专业知识的加强,却忽略了文化课的培养,加之语文一直以来重视读写,却忽略了表达,口语教学并未引起重视。另外一方面,大部分中职学生认为口语表达能力在未来的工作中起不到重要作用,从而忽略了这门课程,导致在今后的工作人际交往方面欠缺,语言表达能力差,得不到重用。

三、以职业素质为导向的中职口语教学改革

首先我们要转变思想观念,正确认识口语教学对中职学生未来工作中的重要性。随着社会步伐的加快,各行各业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一味地研究学习书面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要注重全面的素质发展。进入企业之后能够脱颖而出的学生,大都口语表达能力好、谈吐自如;而那些羞于开口说话、不善言谈的学生,往往得不到重用。在中职语文教学中,首先要转变学生不重视口语表达的思想观念,激发学生开口讲话,训练学生练习口语的自觉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是学好口语的关键。

由于中职学生在初中期间大多学习成绩较差,很少受到老师和家长的表扬,加上同学之间的嘲笑,心理压力大,造成其自卑感和挫折感都很强。教师在这方面应多加注意,要让学生大胆的讲出来,消除学生的抵触心理。当学生取得成绩时,要多加赞扬,增强中职学生的积极性和踊跃性。加强课间练习和课外阅读,通过朗读课文、对话练习、讲故事、讲新闻等课堂口语训练,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学生的普通话水平。

四、结语

中职学校的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就业为目的,我们的课程教学也应该以此为导向,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职业素养是学生就业能力的综合体现,而口语表达是职业素养最直接的表现。在我们的中职语文教学课程中要更加重视中职语文的口语教学,转变思想观念,重视口语的教学和练习,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陈良.关于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设想[J].科普童话,2016(2).

语文与学生的职业素养 篇9

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个体行为的总合构成了自身的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是内涵, 个体行为是外在表象。所以, 职业素养是一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职业素养量化而成“职商。”英文careerquotient简称CQ。也可以说一生成败看职商。

职业素养包含哪些方面?职业素养概括的说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一) 职业道德

(二) 职业思想 (意识)

(三) 职业行为习惯

(四) 职业技能

前三项是职业素养中最根基的部分。而职业技能是支撑职业人生的表象内容。在衡量一个人的时候, 企业通常将二者的比例以6.5—3.5进行划分。前三项属价值观、人生观范畴的产物。从出生到退休或至死亡逐步形成, 逐渐完善。而后一项, 是通过学习、培训比较容易获得。例如, 计算机、英语、建筑等属职业技能范畴的技能, 可以通过三年左右的时间令我们掌握入门技术, 在实践运用中日渐成熟而成专家。可企业更认同的道理是, 如果一个人基本的职业素养不够, 比如说忠诚度不够, 那么技能越高的人, 其隐含的危险越大。所以, 用大树理论来描述两者的关系比较直接。每个人都是一棵树, 原本都可以成为大树, 而根系就是一个人的职业素养。枝、干、叶、型就是其显现出来的职业素养的表象。要想枝繁叶茂, 首先必须根系发达。

要想根系发达, 需要的是营养的吸收。语文提供了培养价值观、人生观这方面的内容, 语文课本的深层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它可以说渗透于每一篇课文的一字一句, 无所不在、无所不有。它是语文课本的灵魂和民族烙印。因此, 我们可以说语文课本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载体, 语文课具有特定的文化教育功能。语文课本的文化底蕴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民族思维方式; (2) 精神价值体系; (3) 民族群体的稳定心态和心理层次。第二个方面就是我们教学的重点。

职校学生学习语文课本的目的与高中不同, 让学生提高其职业素养, 精神价值体系的形成尤为重要, 语文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根据新时期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 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计课程目标, 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其中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征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达成都要求在语文课堂上必须进行文化素养渗透。在教学中进行文化素养, 不能仅停留在那些表面的内容上, 而应当是深入挖掘教材内在的文化底蕴, 创设适合学生接受的情境, 再辅之以合理点拨, 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才能提高成效。

通过以上分析, 职校的语文教学应该由职业教育的属性来决定课程改革方向, 学生的职业素养是被用人单位所看中的, 因此我们要从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来做一些努力, 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正确地培养和熏陶, 这样来为学生的职业生涯作出一位语文老师的贡献。以下三方面就是我们可以实施起来的。

1. 教师要善于挖掘课文教材中课文包含着许多显性或隐性的价值观、人生观素材。语文教材的内容 (1) 具有丰富的思想性。思想性包括哲学原理、社会伦理、思想方法、良好习惯等等; (2) 情感意向性, 语文教材中凝聚了人类丰富的情感, 有喜怒哀乐、悲欢离愁、亲情友情爱情、正义感等等和个性心理品质; (3) 美感性。教材丰富的内容对教师提出了高要求, 《敬业与乐业》中梁启超大量引用经典、格言。儒家的《礼记》《论语》、孔子、朱熹、曾国藩, 道家的《老子》《庄子》, 佛家的百丈禅师, 都被作者拿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学生可以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定背景, 来领会梁启超提倡“敬业与乐业”的良苦用心。教师揭示敬业的重要性可以通过此文展开, 培养学生的最基本的职业素养对职业的“敬”。《梅园新村》中有关“重庆谈判”的背景材料能让学生认识国民党反动派的凶残下劣和无耻, 认识到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真面目, 文中人物描写, 短短几笔突出了周恩来为民族的命运而日夜操劳、不畏艰险的坚毅乐观的革命精神。学习此文让学生增强识别能力和培养正确的爱憎感情。苏轼的《赤壁赋》在游览赤壁的过程中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教师应象独具慧眼的伯乐, 通过对教材的深入钻研, 从课文的题目、人物、事件、文眼、意境、中心以及背景材料中挖掘, 为创设课文情境打好基础。

2.教师要精于创设利于价值观, 人生观渗透的情境。语文教学中主客体不是对立的两极, 而是呈现出主客体交融的趋势, 主体必须积极地调动自身的思想感情才能进入客体, 达到对客体的真正理解, 同时客体中蕴含的情感因素才能对主体进行渗透。教师应熟悉各种创设情境的形象化手段, 结合各种形象化手段的效果特点, 确定采用何种手段创设情境, 必要时还要进行剪接、合并、创新等。如为朗诵选配合适的音乐背景, 截取有关电影、电视片段补充课文内容等, 若需学生配合表演的小品、课本剧等, 还应事先安排好学生演员, 作好表演指导, 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 使得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这时, 教师要让学生融入到创设的情境中, 感悟作者的情感, 调动自身的情绪达成表演的成功。学生在感同身受中, 对人生的感悟会越来越深刻。对今后的人生道路该怎样走会起到深远的影响。另外, 作为教师, 要知道语言描述是情境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形象化手段, 生动、优美的语言描述“不是蜜却可以粘住一切”。教师的本领归根结底就在教学语言上, 教学艺术最后也全体现在教学语言之中。所以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培养良好的表情达意能力, 如丰富的眼神和表情、高低适中的语音、快慢适宜的节奏、抑扬顿挫的语调和生动形象的叙述能力等。换言之, 教师应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演员”。

3.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在课改中得到真正的实施, 教师应掌握点拨的技巧。学生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但如果教师不注意点拨, 学生就如同看一场电影, 当时很感动, 但过后回到和课文情境不一样的实际生活中还是依然故我。因此, 教师要懂得点拨, 拉近课文和学生实际的距离, 使学生能将课文学习中获得的感情体验和理性认识指导自己的实际学习和生活。做到 (1) 、适量点拨, 课堂上紧扣教学目标筛选有价值的, 又容易被忽视的词句、重点语段进行点拨。因为这些词句“不仅有显隐题旨之功, 更有聚光、凝神之能, 而且能起到制约全文各部分的作用”。如朱自清的“这几天心情颇不宁静”, 学生搞懂了这些词句, 对理解文章有重要作用。 (2) 适度点拨, 课堂点拨力求点拨出语文味来, 即真正使学生嚼出一点味道来或者把学生引向语文人文底蕴的轨道, 使学生得以感悟人生的价值。 (3) 适时点拨, 适时点拨一方面是在学生遇到疑难时, 采用艺术化的点拨, 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另一方面是学生在遇到疑难、把握不准时, 教师及时指点思考分析的途径, 拨通知识理解上的关卡, 拨繁为简, 化难为易, 使学生的研讨活动得以继续进行。适时点拨还包括在学生思维误入歧途时, 教师迅速捕捉, 作为新的教学内容, 凭机智的点拨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是语文教学也是其他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 而不是一种外在的附加形式, 须以课文为主要工具。课本和课堂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阵地, 因此在语文课改进行过程中, 每一个课堂环节都能进行价值观、人生观的渗透, 学生在长期的熏陶中会不断地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这是无容置疑的, 这样学生对职业的忠诚度、对于人生价值的认识会上升到相当的高度, 良好的职业素养会给他们一个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黄灿、夏耘田《高职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黄灿、夏耘田2004.5

赵丽君《创新教育与职教语文教学》2001.1

语文与学生的职业素养 篇10

一、职业院校语文教育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意义

1.职业院校语文教育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

职业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镇, 加强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是其职责所在。一些职业院校按照高职教育发展的趋势, 注重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教学, 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并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如何加强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政策。这些政策的制定为语文教育的发展也开辟了通道, 为职业院校在语文教育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提供了平台。

2.职业院校语文教育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也是专业自身发展的要求

当前, 大多数院校都十分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其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和企业的要求也十分吻合。大多数用人单位在选择毕业生时, 也十分强调和重视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因此, 职业院校在设计语文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 也应该注重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提升学生未来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

3.职业院校语文教育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也是提升专业教学水平和质量的重要表现之一。

作为基础性、应用性学科, 语文教育的发展, 它主要依赖于语文教育教师在教学工作的表现。职业院校的语文教育教学是提升学生审美情趣、熏陶语文教育之美, 提升气质和加强语文教育修养的重要途径之一。由此看, 职业院校语文教育可以说是关于“美的教育”的一门课程, 也是促进和提升专业教育水平的重要表现之一。

二、职业院校当前语文教育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教学模式的问题

目前, 语文教育教学方法主要是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 包括指导教学、引导教学、演示文稿等。虽然有一些职业院校通过建立语文教育基地的形式来开展语文教育实践教学, 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帮助学生解决了理论知识和实际语文教育脱离的问题, 但仍与工作实践操作还有一定距离。

语文教育是一门实用技术, 所以在教师教学中如果没有实践经验教学, 就会出现误人子弟现象。目前, 职业院校的语文教育师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极少。即使有一些从事过相关专业和行业工作的教师, 但是由于他们深入实践时间较短, 积累经验不够, 实践能力不强, 导致在教学过程中也难以将其实践的部分叙述清晰和完整。

三、职业院校语文教育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路径选择

1.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理念

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是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体现, 职业院校语文教育教学就是要竭力营造一个大环境, 在全校达成共识、学校相关主管领导和教学系领导要给予充分的重视。要把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通过语文教育活动、各类社团活动等方式表现出来。既拓宽学生视野, 又把已学的知识变为学生的实际能力。

2.优化调整课程设置和设计

职业院校要根据当前语文教育发展前沿, 瞄准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 通过相关行业和市场的分析, 进一步做好语文教育课程的设计, 以落实“求实, 务实”的原则, 做好教学课程设置与课程设计的调整等工作。注重语文教育课程设计与其他相关专业的融合与渗透, 注重各课程的开设顺序, 注重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体现了专业交叉、渗透与结合的特点。更加注重实践环节与生产过程的对接, 使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整合更符合语文教育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目标、专业发展及社会用人的需求。

3.提高教师的语文教育自身实践教学能力

人才培养的关键在教师。教师自身的能力素养直接决定了学生培养的质量和发展的前景。因此, 在语文教育教学中, 要注重加强教师的培训和水平的提升, 积极鼓励教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 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示范, 自动启发和激励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 进而实现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相关语文教育学历的提高, 要让学生成为语文教育教学的主体, 成为最终教学成果的最终体现。

职业院校语文教育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还处在一个探索和发展阶段, 职业院校应结合培养目标要求以及本校的特点开展教学活动, 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注重人文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走向社会尽快适应岗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周庆元, 李霞.体悟教育:回归人的本真存在[J].高等教育研究, 2008 (12)

[2]周敏.语文知识教学的历史回视[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2008 (03)

语文与学生的职业素养 篇11

关键词:技校语文 职业素养 培养策略

一、培养技校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性

技校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在生产、服务第一线工作的实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因此我们要求技校的语文教师必须将培养学生的素养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来实施。职业素质可以通过教育、劳动实践等多种途径有效提高,其在职业活动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职业素质主要包括:学生胜任工作岗位的身体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专业技能素质,除此之外还包括其他相应的一些素养。例如:团队素质、人文素质、审美素质、应变素质、创新素质以及终身学习意识等等。而作为一门重要的语言学科,语文与职业素养之间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正是因为这种内在不可分割的联系决定了在技校可以通过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素养。因此,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成为了现阶段技校语文教师探索的新课题。

二、技校语文课堂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

途径

1.在阐述作者思想的过程中融入职业理想

技校语文教材中的很多文章选自著名思想家或者文学家的作品,因此文章中作者所经历的不同于寻常人的思想观念与生活经历能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启示,从而引发学生们对于职业理想的思考。所以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对作者思想过程的阐述,让学生们感受到融入其中的职业理想,从而使得学生们可以具体、客观地认识社会现状、职业要求,最终建立正确的职业观念以及职业理想。例如,教师在讲解语文课本中的《师说》时,“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这句话清楚地显示出了当时社会思想的局限性,这种“重知识轻技艺”的观点直接影响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但事实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技工已经成为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技术工人,必须要正视自己的社会地位,努力提高自己的素养。

2.在分析人物形象的过程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剧烈,现代社会的技术分工得到了有效的发展。整个社会对于技术工人的职业态度、职业观念、职业纪律的要求变得越来越严格。因此要将对学生的素养培养融入到日常的语文学习中去,在分析人物形象的过程中学习到职业道德。例如,《西岳群英谱》中乐于助人、见义勇为的大学学员,《汉堡港变奏曲》中的敢于竞争、具有团队精神的远洋海员等等,在教师讲述这些人物形象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地提出人物形象的优秀品质,为学生树立正确的目标榜样,这样就为技术工人在今后的岗位上奠定了良好的素养基础。除此之外,笔者认为还可以举办“弘扬崇高的职业道德”的主题班会或是演讲活动,在积极乐观的学习氛围下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理念。

3.在口语与写作训练中培养职业技能

在现今社会中,随着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体制下的不断完善,我国对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实施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下的自主择业,应聘单位与求职者双向选择,这就要求技术学校的学生必须具有完善的职业技能。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在口语和写作训练中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例如可以着重介绍求职信的写作格式、特点与技巧。并且要注重学生在应聘过程中自我介绍的语言技巧,使学生在应聘、就业的过程中体会到学有所用。

4.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接触未来岗位内容

技校的办学宗旨是为社会输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因此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未来职业的相关内容尤为重要。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我们可以进行情景的设定,让同学们在实践活动中,深刻体会到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并且真正接触到未来工作岗位的基本内容,从而可以根据职业的特殊性与普遍性培养出相应的职业素养。又或者我们可以采用顶岗实习的方法,真正地让学生们融入到工作岗位中,在现实工作中培养出高尚的职业素养。

通过以上探讨,可以看出技校的语文教育需要教师充分利用语文教学的特点,利用语文教学与职业素养之间的关系,发挥语文教育的潜力,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提供必要的学习环境。这一教育方法将会是学生成为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唐凯麟.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李涛.职业素质缺乏阻碍大学生就业[N].北京青年,2005(3).

[3]叶卫青.浅谈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职业素质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06(1).

语文与学生的职业素养 篇12

2016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做政府工作报告时说,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让人耳目一新。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的精神理念。其内涵就是精益求精,注重细节,严谨专注,精致专一。在“品质从99%提高到99.99%”的极致追求中努力求索。工匠精神不仅体现了对产品的精心打造、精工制作的深刻理念和执着追求,更是要不断吸收最前沿的技术,创造出新的优良成果,这提高了产品质量,提升了国家制造整体实力。

二、职业素养的定义

职业素养是职业人在从事职业中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把工作做好的素质和能力,它不是以这件事做了会对个人带来什么利益和造成什么影响为衡量标准的,而是以这件事与工作目标的关系为衡量标准的。更多时候,良好的职业素养应该是衡量一个职业人成熟度的重要指标。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系统地培养技能技术人才。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需从两方面来着手。一方面培养学生就业必备的素养,即职业理想、知识技能、职业道德。另一方面是培养学生自身的素养,即文化素养、心理素质、社交能力、行为礼仪等。

三、工匠精神的培育

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上应加入“工匠精神”教育,从学生接受职业教育开始,就应该让工匠精神扎根心中。因此职业教育有责任将职业精神的教育融合到课程中。

1.将工匠精神融入专业基础课程教学。高职学生通过课程体系获得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否制约着学生专业素养的强弱、专业技能的高低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高职教育强调职业性和技能性。应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注重工匠精神的培养。高职专业基础课程应根据岗位的工作任务,奠定专业核心学习领域课程的厚实基础。课程设置力求做到高等教育不缺位、高职教育不错位,形成精练、实用的课程体系。

2.提升专业技能,养成工匠精神。专业技能是指人们从事某种专业工作必须要掌握的技术和能力。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方向是企业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必须具有高素质、高技能。学业和就业形成统一体。学生的专业技能主要通过学习专业基础课程和学校、企业实训实践而来。专业基础课程应以岗位工作任务为依据,以项目导向、任务导向为原则构建教学内容,开展“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活动,并重视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使学生在实际的专业技能学习中逐步养成工匠精神。

3.培养敬业精神升华工匠精神。敬业精神是一种基于挚爱基础上的对工作对事业全身心忘我投入的精神境界,其本质就是奉献精神。高职学生必须树立主人翁责任感、事业心,追求崇高的职业理想,培养认真踏实、恪尽职守、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力求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努力成为本行业的专家,并以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规划和调整职业行为,将对职业的热爱,转化对工作的精益求精,进而升华为工匠精神。

四、结语

工匠精神既是一种技能,也是一种精神品质,其实,放大了看,工匠精神更关乎着一个国家的工业文明。我们的国家、社会是怎么看待工业生产的?我们对于工业生产恪守怎么样的标准、心怀怎么样的期待?一个国家工匠精神的匮乏背后,其实是工业文明的匮乏:品牌、百年老店、匠人、企业文化以及一整套相关的体制机制,乃至社会心理、共识和氛围。让有工匠精神的工人活得体面、有尊严,让有工匠精神的企业拥有健康的市场竞争环境,让工匠精神成为一种社会共识与社会心理……在如此土壤中,工匠精神自会生根发芽。借助于李克强总理的“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摒弃“君子不器”的落伍观念,摒弃“精致的物质主义倾向”:躲开喧闹,回归宁静;拒绝追风,坚守内在;避免盲从,坚守独立,在技术方面默默坚守,苦心探索,让工匠精神得到时代传承,让中国制造水平不断提升。

摘要:工匠精神的提出,有利于解决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遇到的问题,创建以技能为导向的就业模式,基于此,指出应从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专业技能的掌握、敬业精神的培育来养成工匠精神。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生,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付守永.工匠精神-向价值型员工进化[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3.

[2]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

上一篇:牛津高中英语教学设计下一篇:船舶结构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