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语文素养

2024-06-24

小学生语文素养(精选12篇)

小学生语文素养 篇1

摘要:素养是指人在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之后, 自身在某一方面所形成的一种能力以及达到的一种水平。作为一名现代小学语文教师, 应该将新课改下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新要求作为自己教学实际中的首要的问题。本文根据小学语文课堂的发展现状, 对在语文课堂上提高小学生的素养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素养

素养是指人在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之后, 自身在某一方面所形成的一种能力以及达到的一种水平。小学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小学语文课程应当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 帮助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 丰富语言的积累, 培养感情, 拓展思维, 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求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同时还要求能够从小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从小就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这些都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贯穿始终, 作为一名现代小学语文教师, 就应该将新课改下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新要求作为自己教学实际中的首要问题。本文根据小学语文课堂的发展现状, 根据新课改下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新要求, 对在语文课堂上提高小学生的素养进行如下分析。

一、重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培养

我们都知道, 全面培养小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 也是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但是, 由于升学考试的压力, 教师和家长都会忽视学生听与说能力的培养, 而更偏向于对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 就会造成学生面对考试卷能够洋洋洒洒写出一大段文字, 而在实际的与人交往过程中则语言表达能力却十分欠缺, 这样很容易就造成学生以后在实际的生活中不自信、怯场等交际障碍。所以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对于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应该转变传统教师进行单向“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要根据教学内容, 为学生创造一定的教学情境, 最好是能够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相结合, 鼓励学生不仅仅是通过读写的方式, 而是更多地以一种日常与人交流的方式进行体验式学习。并且在教学过程中, 要对学生的交流态度、文明礼貌方面也加强引导。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需求, 应该为学生安排各式各样的语文课程教学训练内容, 从而更好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 促使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自身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 只有这样, 才能够真正地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 从而真正推进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

二、结合语文实践活动进行课堂教学

由于小学生尚处于形象记忆阶段, 对自己有实际体验经验的事物接受程度比较高, 所以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最好还是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 让他们能够在实际的生活体验中体会到语文学习的趣味性。学生在现实社会中, 如果只有读写的能力是不够的, 如果将语文的听说能力融入到实践的学习过程中, 能够直接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 这样学生的接受程度也会比较高。并且语文教学中的许多内容也只有学生亲身体验过后, 才会有最真实最有记忆的感受, 这也比单单听老师进行口头教学更为直接有效。因此, 要求学生自己自主地去搜集资料, 接触外面的世界, 这对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应用能力有极大的帮助。为了让学生乐于学语文, 更加是能够学好语文, 并且提高自己语文的实际应用能力, 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开辟更多的课堂教学方式, 将课堂教学内容以多种形式向学生展示出来, 可以开展各式各样的语文实践学习活动来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在一种较为轻松的氛围中释放出自己的学习热情, 让学生学得开心, 玩得尽兴。

三、精心设计学生的作业, 延伸语文实践教学内容

一提到作业, 往往学生就会存在着一定的抵触情绪, 但是语文学习的许多内容也确实需要一个进一步自我强化的过程, 而传统做法的意义与作用最终目的也确实是想巩固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内容, 但是如果一味地以一种机械的作业形式来硬性强迫学生进行机械化的记忆, 相信这种形式都是学生所抵触的。所以需要小学语文教师, 对学生的课外作业进行有效的创新, 找到既能加强学生的学习内容也能让学生很乐于接受的作业形式。针对不同的语文教学内容和不同的学生, 教师可以设计出不同类型的作业形式, 要遵循因材施教, 要针对学生的薄弱内容进行加强, 而不能一味盲目地为了作业而做作业。因为小学语文毕竟是基础性的积累性教学, 所以一些需要死记硬背的内容确实也是不可缺少的, 但是在表现形式上可以有多样性选择, 比如拼音字母等必须要记牢的东西, 小学语文教师就可以编一些儿歌, 运用生动形象化的卡片来让学生很容易地记住这些抽象的内容。例如在进行一些成语教学, 以及一些典故教学时, 就可以组织学生排练一些情景剧, 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亲身体会到这些故事、成语的意思, 也可以让他们很轻松地就接受这些内容。

总之, 要在语文课堂上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素养是在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的一项艰巨任务, 但是这项任务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实现的, 需要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长期努力。相信只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真正做到从学生的需求出发, 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心理, 不要只一味地追求应试教学成果, 高瞻远瞩地将语文素养融入到语文能力的培养过程中, 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融入到日常多元化的教学活动中, 那么相信小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中, 就可以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完成自己的基础语文教育, 提高自己的整体素养, 这也有利于积极推进中国的素质教育进程。

参考文献

[1]张运平.关于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思考[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11) .

[2]董服相, 沈剑平.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学[J].现代教育科学, 2008, (2) .

[3]祁建坤.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对话[J].上海教育科研, 2010, (4) .

[4]魏薇.小学语文教学法[M].济南:齐鲁书社, 2010.

小学生语文素养 篇2

【正文】

新课程理念中强调语文教学应注意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是依据语文学科固有的特点而倡导的。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怎样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更好地加以整合呢?笔者依据对新课程理念的探究和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认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最佳切合点就是要彰显语文最本质的东西——“语文味”。那么“语文味”指的是什么呢?从理论层面上来讲,著名语文教研员程少堂认为:所谓语文味,是指语文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渲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自由的境界。这一个界定强调了语文教学中值得奔赴的几种境界:(1)“语文味”是一种具有诗意美感和达到自由境界的教学,文化大背景中的“文化味”是“语文味”的重要元素;(2)“语文味”是语文教学给人的一种感觉或体验,具有令人欢愉的,吸引人的魅力;(3)具的“语文味”的教学是渗透了师生生命体验的教学;

(4)“语文味”只有在一种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中才能形成;(5)“语文味”主要是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来获得;(6)语文味是文本、教师、学生等教学要素在动态中形成的一种和谐的整体美;(7)“语文味”是教师的发展和学生发展的和谐统一。这一些“语文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的基本原则,与新课程理念中强调的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互助、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不谋而合的。真正要将语文味彰显出来,也是当代语文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课堂教学中“语文味”的彰显与学生、教材等因素有关,因人因情而异,但笔者如下一些尝试权当引玉之砖。

一、共享“激情”演绎生成,彰显语文味

“语文味”只有在一种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中形成的,那么酿造互学互享的“激情”,通过师生的相互配合,挖掘提升蕴含于教材、教学激情的语文味,使语文味在一种兴趣盎然的师生互动互学中生成。如在汉语拼音教学中,仅仅由视图、发音、纠错、抄写、单一的拼盘教学来完成,显然缺乏激情,缺乏对学生求知欲望的唤醒,“语文味”则被枯躁、死板、教条所僵化和扼杀。如果在教学中,教师能根据拼音形似形近的特点。采用讲故事,编游戏、容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诱发学生学习的激情,触发求知欲望,教学效果便事半功倍。整个教学便洋溢在浓浓的语文味中,一说一编,让师生互学互享,感受语文本身所具有的魅力,碰撞灵感的火花,与生活体验与感受接轨,演绎生成语文味,语文便“看得见、摸得着”化解机械记忆难度,变厌学为喜学。例如,教学b、p、d、q等易混声母时,编顺口溜,分小组游戏等方式方法,激情彰显语文味,在互助、合作、探究中,轻松课堂学习,完成教学任务,更好的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深掘文化底蕴,目标生成、凸显语文味

任何一派语系,皆有着大的语言背景,及其渐进的演变,创生与创新过程,这便是文化。汉语尤其如此。置身于文化大背景中,每一字每一句都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韵味。既然“语文味”是教师的发展和学生发展的动态而和谐统一,那么我们就可以挖掘文化底蕴,目标生成,来凸显语文味,达成教育教学目标。文化底蕴的深究,不是千篇一律,也不是复古语文,而是把握文化传承规律,生成意象、意境,化解难度,真正达到共生互学,提升语文素养。关于这一点,在汉字教学过程中,如教学“看”字时,将其分成“手”、“目”两部分,再将“手”与“目”汉字的形体演变,告诉学生,如“目”在古体中有“”这种形象,就像睁着的双眼,可阳光刺射,只好用手搭凉棚,故为“看”,这是古代“六书”中的指事造字法,无需给学生讲述造字法等知识,只简简单单的几根线条勾勒出简笔画,挖掘出文化底蕴,创生“语文味”,学生便在趣味中解读,学得有劲,正如王菘舟老师所倡导的那样,将文字还原成一定的印象、形象和意象,语文味便在一种和谐的师生中共享互学中攀升,潜移默化,提升了语文素养。

三、回归生活体验,再造意象,创意语文味。

“以人为本”是提升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以人为本”是以人的需要出发去研究人性,而不是以科学上的需要去研究人性。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处着力。语文教学中,就是要将教材所构造的特定的时空置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认知结构中,再认与再创,建立符合学生认知结构的意象,复活语文味。在古诗文教学中与作品阅读方面,尤其重要。如在教学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时,“枯腾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如果我们只看重语文的工具性方面,逐一讲解,一则学生只会徒劳而收效微小,一则根本无法品悟到古诗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妙胜景。我们只有发挥学生想象力,让学生的想象长上翅膀,并与他们的生活经验产生联系,让学生在自我认知天空构筑起一幅萧条萧瑟的秋景。进而理解作者深遂的洞察力,娴熟的艺术手法和凄凉的悲痛的思想感情。这种“生活体验造象”法中,语文味复活,语文素养合也“潜滋暗长”了。又如,在教学李商隐无题诗时对“沧海月明珠有泪,蓝天日暖玉生烟”一句,我敢断言,没有哪一位教师能不让学生通过想象,获得对诗人笔下丰富意象的饱满理解的,这种回归体验想象本身就具有一种魅力,本身就是一种美,也才能孕育出浓浓的语文味。也只有这样才能赋予经典以新鲜的生命,赋予生命以永恒的经典。

四、多元激活,畅通路径,激活语文味。

教育要面向未来。在当今多元思想碰撞,多元理念对接时代。语文教学本身也应当反思唯工具论和唯人文论,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方面,我们敞怀吸纳,多维解读,多元激活,不走偏执之路,搞保守和闭塞,造成僵化教育。学生的知识阅历不同,解读也是多层次,多层面的,这才叫做真实。因此,在语文教学设计上,要有开放的“大语文”意识,目标不能过死过窄过高。要畅通感悟语文味的路径,只要能张扬个性就行。合理解读,将“语文味”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末,使语文教学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打破传统的讲授与灌输,让师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彰显;“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流溢;“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口味张扬。在这种语文味路径畅通中,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就有明显的实效。

小学生语文素养 篇3

一、利用课堂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教材中的课文篇数虽然有限,但却是学生积累和吸收优秀文化营养的主要窗口。阅读可以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内在韵味。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凭借它可以对学生渗透思想教育;凭借它可以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进行知识的积累;凭借它可以去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凭借它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凭借它可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搭建能力展示平台。尽情品尝语文乐趣

学生在阅读完了一些书籍后,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就会产生表达的需要和冲动,我们还应该搭建一个展示的平台,让他们把读到、听到、看到的故事讲给同伴们听,把他们的阅读成果汇报给同伴们看,这样既锻炼了孩子们的口语表达能力,也实现了“内在”语言积累的“外化”。汇报形式无疑是多样的,从课前的“谈天说地”到“读书园地”墙报到各式各样的比赛活动,什么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欣赏表演、交流辩论会、自办小报展等,既可以让学生品尝到读书的收获和喜悦,又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更多的学生看到了别人的阅读经历和成果,也能从别人的展示中为自己指引阅读的方向,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这样一来,学生从兴趣阅读自然向意志阅读转化,养成了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三、重视基础知识积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小学生正处于语言发展的最佳年龄,他们词汇贫乏,掌握的句式也非常有限,对于他们来说,扩大词汇量,熟悉各种句式,日积月累、发展语言是其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老师应深谙此理,将课堂有效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多读、熟读成诵,只有牢牢记在心里,那才是学问。语言的积累包括语言基础材料的积累,语言规律的积累,语言典范的积累以及语言中的文化积累等。

教材中的课文许多是大师级的名篇佳作,文质兼美,属于经典作品,有一定的蕴涵和深度,老师在教这些课文的时候,让学生在课文中把上述词语找出来,然后作拓展练习,写出自己所知道的相同结构的词语,最后让学生把这些词语摘抄下来,这是积累语言的好方法,也是培养学生养成积累语言习惯的良好途径。如《丑小鸭》这篇课文,文中有很多生动形象而又动听优美的词语,如:“雪白的羽毛”、“漂亮的影子”、“长长的脖子”、“厚厚的冰”、“洁白美丽的天鹅”、“镜子似的湖面”;“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毛灰灰的”、“太阳暖暖的”等。这是非常好的语言材料。重古诗词背诵。有计划地给学生提供《课程标准》推荐的一定数量的优秀诗文篇目,让学生知其大概博闻强记。久而久之,学习对语言的运用就得心应手了。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只是背诵,没几天学生会忘得一干二净,所以我要求每一个学生必须准备一本用于积累的本子,平常把自己认为好的句子、词语写上去,每一课结束时留几多分钟让学生自由积累“好词佳句”。每一周抽一节课给学生积累,这样学生有了交流的平台。弥补了农村小学资源有限的缺陷。有效地利用了资源,提高了学习效率。典范的教材是学生学习语言规范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材料,是学生学习并逐渐形成语言规范的关键。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鉴赏、领悟并进行归纳整理,最终积累了富有生命的词汇和语言,积累了富有个性的思想和情感,更积累了规范的语言系统。另外,开展广泛的课外阅读,让课内和课外的语言学习互相补充,互相影响、互相促进,这是积累规范语言的有效途径。

四、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加强语言能力实践

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主要靠语文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感受语言一领悟语言一积累语言一运用语言,形成培养语文能力的正确途径。结合语文教学,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学生为活动主体,以学习语言知识、形成语言表达能力为主要内容,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一种课程形式。它十分注重通过实践活动获得直接体验,把书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使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老师只要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自己,做有心人,就可以在语文课堂上引导学生进入综合实践活动的新天地。

在教学中我每个星期都会精心安排一节课给学生进行语文实践,学生乐学、爱学,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能力,还提高了语文教学效率。

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篇4

一、立足自主发展, 在基本学法指导上突出信息搜集和利用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只有立足自主发展, 在语文学习实践中, 加强基本学法的指导,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的学习方法, 优化语文知识结构, 形成较强的语文能力才能使学生具有学会学习的本领, 为终身学习、自主发展, 自动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与生存提供无限的可能性。

(一) 以基础知识的传授与指导作为学会 学习、自 主发展的 起步点———扎实基础, 指导学法, 提高知识搜集和吸收的熟练程度。1要增强方法意识;2要传授基本的听、说、读、写语文方法;3要指导工具书及网络的使用方法;4要重视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积淀。

(二) 以基础知识的运用和拓展作为学会 学习、自 主发展的 加速点———注重实践, 训练技能, 提高知识迁移和应用的灵活程度。要在传授基本知识方法的同时, 着力于迁移方法的指导 (如指导抽象法, 使知识在概括化中迁移;指导例证法, 使知识在具体化中迁移;指导分析法, 使知识在类化中迁移;指导联想法, 使知识在再现中迁移;指导直觉法, 使知识在顿悟中迁移) 和应用时空的创设, 让学生自主地运用“双基”去解决实际问题, 在拓展知识的应用领域中形成自主学习的技能和对知识的迁移应用力。

(三) 以基础知识的变通和融汇作为学会 学习、自 主发展的 飞跃点———求异求新, 培育灵性, 提高知识更新、重组和再造的熟练程度。通过指导学生学会提问方法、发散方法、质疑方法、提要方法、想像方法, 并充分留给学生自学空间、想像空间、质疑空间,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大胆想像, 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变通、融汇和再造能力, 培育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勇气、灵气、才气, 从而使学生由吸收储存知识走向融汇再造知识。

二、立足健康发展, 在文化底蕴的积淀上突出创新人格和现代精神理念的塑造

人文性是《标准》提出的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之一, 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是《标准》高度关注的一个重点内容。语文教材无不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 无不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着精神贯注和文化熏陶, 为人的“终身精神发展”打好“精神的底子”。可以说, 良好的人文素养是人发展的最本质的源泉、最持久的动力, 是生命的核心潜能。

(一) 丰富文化底蕴, 塑造创新人格

创新可以说是悟性和灵性的结晶, 而悟性和灵性的根系却深植于丰厚的文化底蕴里。因此, 语文教育应充分重视文化意识的培养和文化底蕴的沉积, 为学生终身的可持续发展, 具有创新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1.积累文化底蕴, 培植创新的悟性和灵性。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体验生活情趣, 在丰富生活阅历中不断积累文化底蕴;要在熟读的基础上, 抓住有一定内涵的词句去感悟课文的整体美;要注意抓住课文耐人寻味处、意义深远点, 发挥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去感悟课文的意境美、内涵美, 体验文化美感;要引导学生涵咏富有人情味和浪漫情调、诗情画意的优美词句, 领悟课文的艺术美、情感美, 体验文化情趣, 使学生的灵性和悟性如枝头上的嫩芽在春雨沐浴中焕发生命活力。

2.创设文化氛围, 培植创新的个性和品性。语文教育要通过和谐、欢快氛围的创设, 通过美文的吟读, 让学生的心灵在宽松、自然、恬静的文化氛围中得到解放;要创设积极探索的氛围, 培育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 对人类、自然、宇宙的好奇心, 对彼岸理想世界的向往与想像;要通过自由讨论、互相引发的教学方式, 充分发挥学生个性, 让学生敢于想像、勇于探索, 保持一种追求创新的状态、执着的精神和坚强毅力, 在自由自在而又奋发进取的氛围中引发创新的火花。

(二) 丰富文化底蕴, 塑造现代精神理念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 篇5

一、注重积累

大量的研究、实践证明,语言的学习只有在大量语言反复撞击、反复刺激下才能点点滴滴地“说出”,通过长年累月的积累才能“奔涌而出”。小学生正处于语言发展的最佳年龄。对于他们来说,大量积累语言、丰富和发展语言能力,是他们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语言的积累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在我们要让学生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做到课内积累与课外积累并重。

1、课内积累

鉴于课堂时间有限,在课内的积累必须要提高效率。这就要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在指导阅读方法和培养阅读习惯的同时,大量积累优美的语句。教师可根据课文的具体情况来指导学生积累语言。例如,在教学《珍珠泉》一课时,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描写了珍珠泉的外观,第三自然段集中笔墨描写泉水从地下冒出来的形态,想象丰富,情景交融,加上拟人、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词汇丰富,语言精练,极富感染力,是积累语言的好材料,应指导学生诵读记忆。而对本文中其它非重点段落的教学则应该一带而过。这样合理地取舍,省时、高效。

2、课外积累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具性学科,我们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就要打通课内外,实现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的接轨。例如,在伊拉克战争爆发后,我积极利用电视、广播、学校的报刊,以及学生订阅购买的一些杂志等媒体资源,指导学生关注战事发展,多角度、多侧面了解战争情况,让学生自主地实践语文,积累语言。另外,我们也可以以教科书为中心,广泛阅读与课文相关的知识来积累语言。例如,在教学李白《独坐敬亭山》一诗时,我让学生课下在学校图书馆或其它地方查找并背诵李白的诗歌,举行“李白诗歌背诵比赛”。这样,打破了课内课外的界限,沟通了课内外的联系,大大拓展了学生的积累范围。

二、培养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特点,对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培养语感,也是由语文学科独特的情感特性和人文内涵决定的。语感,既包括对语言文字正确、丰富的理解力,也包括用语言文字准确、生动地反映生活的表现力。语文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培养语感的过程。正如许纪霖在《我们的教育制度在理论上存在着误区》所说:“我们知道,学任何一种语言,绝对不是从规则学起,而是从语感学起。”

1、反复诵读,感悟语言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很多时候,我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往往是不可言传,只可意会,正如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得意忘言论”所说的,言辞有时并不能精确地反映意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章富有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读起来朗朗上口,仿佛使人置身其中。对这些文章的反复诵读,可以使学生逐步感受语言内蕴和文章气势,领会其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精妙之处,是让学生感悟语言的绝妙材料。例如,我在指导学生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时,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小兴安岭四季不同的景色,领悟其“总——分——总”的谋篇方式;在指导学生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时,通过对第二自然段的反复诵读,并配以图画、音乐,使学生感受到南海海面瑰丽旖旎的风光,又以这种绘画美、音乐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既要保证诵读量足质高,又不能过度;既要在“书读百遍”的基础上达到“其义自见”的效果,又不能把语文的学习当作玄学,对感悟的内容不加区分。

2、对比揣摩,培养语感

有些词语看似平淡无奇,但仔细一琢磨,你就能感受领悟到其中精妙传神之处。因此要引导学生对重要的词语、句子进行揣摩,以体会蕴涵在文字里面的深层含义。比如,我在一、二年级的语文教学中,经常通过对重点词句进行增、换、删等形式,使学生感受语言的形象、具体、生动与抽象、空洞、罗嗦之间的区别,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又如,教学《难忘的泼水节》一课的结尾:“多么幸福哇,1961年的泼水节!”“多么令人难忘啊,1961年的泼水节!”我用投影片出示了另外两个句子,让学生进行对比:“1961年的泼水节多么幸福哇!”“1961年的泼水节多么令人难忘啊!”二年级的学生虽然不知道前两个句子运用了倒装的修辞手法,但却体会到了这里的强调作用,强调的是因周的到来,傣族人民的幸福之情、难忘之感。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能因为对某些词语、某些句子的欣赏、玩味,而忽视对整篇文章的整体感悟。把一篇文章支离、破碎,是不利于培养学生语感的。

三、指导运用

儿童积累语言、感悟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我认为是运用语言,即运用明确具体的语言文字准确无误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与他人沟通、交流。运用语言的能力是小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我在指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时,采取了以下做法:

在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方面,我在专题训练中,采取了形式多样的口语交际;在阅读教学中,各个环节渗透口头表达;在生活实践中,创设交际情境。

在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方面,我花了很大力气:

1、拓宽训练时空

从训练时间上来说,我引导学生从课上走向课下,抓好平时练笔。如果教师把学生的习作都框到作文课上,学生可能因为缺乏兴趣或缺少素材,感到无话可写,即使写出来一段话,也是空洞无味的。我注重让学生在平时积极体验生活,收集整理相关资料,梳理、概括自己的感受。在作文课上,学生只要早我的指导下,将平时积累的这些素材进行润饰、提炼,就不会感到无话可写了。

从训练空间上来说,我积极为学生提供习作的机会,拓宽训练渠道。我的具体做法有:①充分挖掘课文中的习作资源,指导学生开展诸如图文转换、改写情节、续写文尾等形式的创造性写作;②在班刊上开辟一些小拦目,让他们对某些社会问题提出看法,发表意见,以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③结合班队活动,为学生提供习作机会。例如:让学生做一个小制作,将起过程写下来;组织祭扫烈士墓,记下自己的感受。

2、强化求异思维

在指导表达中,要发展其创新思维,主要还是进行求异思维的训练。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求异思维具有流畅、变通、独特三个特点。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习作时,应该诱导学生自由联想,广泛发散,训练其流畅性;启发学生触类旁通,超常构思,训练其变通性;引导学生重新审视事物,训练其独特性。这样才能突出习惯性思维这个定势。我在具体指导时借鉴了郭根福《小学语文新课程教材教法》的做法:

⑴对同一题目进行多角度的选材。如,知道学生写《我的老师》时,我启发学生从老师的性格、才能、爱好、品德以及社会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选材,还可以把狭义的老师拓展到广义的“老师”——使自己受到某种启发,值得自己学习的人(或物),都可以称之为“老师”,如,爸爸、妈妈、同学甚至一本字典、一件小事、一棵小草等等。

⑵对同一材料进行多种立意。如,指导学生写我《荷花》时,我启发学生可以把中心定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可以定为“赞美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格”;还可以定为“赞美荷花历经挫折仍然顽强生长的不屈精神。”

⑶对同一中心进行多种选材。如,指导学生写《我最敬佩的一个人》时,中心应为赞颂某个人的精神品质,为避免内容雷同,我启发学生思考:①可以写英雄人物;②可以写平凡人身上发生的不平凡的事;③打破思维定势,写一个 身残志坚的人。

3、优化评改机制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习作教学“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这里的“加工”除了包括学生对习作的修改,还应该包括教师对习作的批改和讲评。

关于习作的批改。它既可以使教师了解学生习作的实际,又可以使学生了解自己习作的优缺点。我在具体教学中,采取了以下不同的形式:我先 师范,再让学生自己改;采用教师批学生改,我使用一些固定的符号,写几句简明的要求,让学生据此修改;有时,我针对学生的个别问题,采用面批面改;还有时,我采用互批互改,以若干学生为一组,选择某个学生的习作互相讨论,共同修改。

关于习作的讲评。这是对一次习作的总结,对于今后的习作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具有承上启下的性质。学生的习作写成什么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能否积极认真地写,能作到这一点,就应该视为合格。在一次讲评中出现的问题可能较多,因此,习作讲评课不需要面面俱到,只要抓住带有共性的问题指导学生讲评例文,修改自己的习作就可以了。其中关键的环节就是采用恰当的方式,组织全班学生讲评、修改例文,再与学生自评相结合,以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小学生语文素养 篇6

一、创设阅读活动平台,提高语文阅读能力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新课标中也倡导要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博览群书,从而让学生拥有丰厚的阅读积累,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因此,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要针对各个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其学习能力状况,巧妙搭建各种有利于引导学生参加广泛阅读的读书平台,让学生在这样的读书平台中获得读书的机会,展示读书的独特感悟,在与其他学生交流读书心得中提高阅读能力。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尝试着创设如下读书平台,来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

1.声情并茂的朗诵会。如在引导学生学习《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的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参与“中华诗词朗诵会”,让学生大量搜集中国古今优秀诗词,并认真阅读这些诗词,然后通过参加朗诵会来展示学生阅读诗词的感悟,展示中华诗词的魅力。

2.生动有趣的故事会。如在每一周的周六、日,我引导学生利用空余时间去读一读自己喜欢的故事,然后在周一的早读课上上台进行讲故事比赛,评出“班级故事大王”,充分调动学生阅读故事的兴趣。

3.举办丰富多彩的手抄板展示会。如利用元旦、“六一”等节假日,引导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出一出手抄板,在班级中进行展示,相互交流,创设浓浓的读书读报的氛围。

4.举办读书笔记展示会。如利用《快乐语文》等少儿刊物,引导学生阅读这些刊物,记好读书笔记,或摘抄书刊中的好词佳句,或就某一篇好文章写一写读后感等等。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阶段性的读书笔记展示,评出班级“优秀小读者”,推动爱读书、乐读书的良好氛围。此外,在创设阅读活动的平台的过程中,要力求做到“四有”:读物有落实、时间有保证、教师有指导、反馈有机会。

二、创设习作训练平台,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叶圣陶老先生指出:“学生作文单靠教师出了题目才动笔,就未免回数太少,不能收到充分的效果。”这就告诉我们,学生的作文能力的切实提高,要有一定数量的训练机会,要创设各种有效的练笔机会,让学生在“多练笔”中运用积累的阅读材料,把学生眼中丰富多彩的生活通过笔表达出来。

如在作文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创设了班刊《太阳花》,然后鼓励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多写一些日记,并注意把写得好的日记再进行反复修改,然后向班刊投稿。不少学生,他们就是冲着想在班刊中发表作文而写起了日记,也因此喜欢上写日记。这样,学生写日记的积极性提高了,而且通过写日记,学生获得了多练笔的机会。

再如,我在班级的黑板报上开辟了“学生优秀习作专栏”,鼓励学生认真写好周末布置的课外作文,再从学生的这些作文中筛选特别好的作文,让学生把作文粘贴上去,进行展示。这样,学生就获得了一个展示习作、交流习作的机会,学生的作文兴趣高涨。

又如,我在班级中开展了“我来当当老师作文小助手”,我根据所任教班级学生的特点,把一些作文基础较好的学生组织起来,让这些学生来帮助一些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为他们修改作文,给这些学生提一提作文修改建议,甚至试着给这些学生写一写作文点评。这样,这些作文较好的学生在与作文较差的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他们的作文水平得到有效提高,而受帮助的学生作文水平更是明显提高了。

通过以上例子可见,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班级、学校等一切有利于促进学生进行多练笔的因素,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学生不但在参与多练笔的活动中进行习作,而且在多写习作活动中得到充分的肯定与激励,从而激发学生持久而强烈的习作兴趣,也从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习作能力。

三、创设实践活动平台,提高语文实践能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知识,而是为学生设置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由选择,自行决定,他就会学到他所需要的一切。”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实践活动也是为学生设置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语文学习与学生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其实就是在语文与生活之间架设一座畅通无阻的桥梁,让学生的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教学完《唯一的听众》这篇课文,我通过引导学生以课本剧的方式来进一步呈现学习这篇课文的感悟,具体安排如下:

1.引导学生去了解有关小提琴的知识,以便在课本剧中更为准确把握“我”与老教授的言行变化以及我的心理变化。

2.引导学生寻找课本剧表演的合作同学,进行共同探究,把握“我”和老教授等人物的特点。

3.提供课本剧展示、交流平台,组织学生进行展示,并说说看后的感受。

又如,引导学生学习了《草虫的村落》一文后,学生对这篇课文所描述的草虫有趣的内容很是感兴趣,于是,为了进一步加深对这篇课文的感悟,在周六、日我安排了如下一个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的语文实践活动:

1.鼓励学生利用周六、日,由父母带其到农村田野里,看看我们这边的草虫的巢穴又是怎么样的,观察一下草虫的活动情况,并跟课文进行一番对比。

2.根据自己的观察,模仿《草虫的村落》这篇课文的写法,写成一篇作文。

3.组织学生念一念作文,进行交流,互相进行评价。这样,学生通过参加这类语文实践活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学生习作做了铺垫,也使语文教学得到有效拓展。

通过开展以上这类活动,可以有效打破课内和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使语文教学成为一泓活水,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小学生语文素养 篇7

作业是反馈教学成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它既能使学生巩固已学知识,又能增强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意识。新课程中作业的设计应是开放的,应努力实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之间的融合, 让作业成为培养和增强学生能力的一座桥梁,从而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同时,作业是教学的延伸环节,是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语文素养的平台,是教学环节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课堂教学实践的延续, 是知识转化为技能和技巧的有效途径。

一、语文作业的设计要符合趣味性

作业是语 文学习不 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小学语文活动的重要环节, 它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构成 了完整的 小学语文教学体系。教师应通过作业拓宽学生的学习途径,使学生在广阔的时空中学语文,在玩中学,在实践中学 ,在生活中学,不断丰富知识 ,提高能力。所以,低年级语文作业的设计应符合可写、可读、可看、可操作和可玩耍的要求,增加每一项活动的目的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动手、动脑和动口 ,符合学生好奇、好动、形象思 维占优势的特点,把语文技能的培养与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对作业充满兴趣。小学语文作业的内容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形式应是多种多样的。语文教师在给学生设计和布置作业时, 应该在作业内容和形式方面多做尝试, 多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应用语文知识,提高综合能力。

二、语文作业的几种设计形式

1. 读写结合。语文教师应拓展学生的阅读渠道及阅读量,让学生边读边思考,或凭借教材激发学生的想象,使学生在读中学写,读写结合。学完课文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 展开合理的想象,进行续写。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可以锻炼学生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

2. 剪贴结合。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语言 ,积累语言,增强语文知识。笔者鼓励学生自己制作拼音卡片和生字卡片,从报纸、杂志、商品包装等物件上,剪下自己认识的字,办“剪贴识字小报”,从商店和门牌号上识字,在看电视、动画片和电脑的过程中识字。剪贴结合的作业形式,能够让学生领略到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在社会这个大天地中学会识字。

3. 玩写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游戏 ,在游戏后将自己的活动经历写下来。如,举行跳绳、跳皮筋、拔河、滚铁环、游书店等学生喜欢的活动,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在玩中写,写中玩,玩写结合。

4. 画一画。教师可鼓励 学生依据对课文的理解及想象绘画, 使枯燥的读书和讲解变成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完课文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把所学的内容画下来, 以形象的直观性促进理解的准确性。

5. 演一演 。 喜欢表现是学生的特点 。 在语文学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表演 , 将教材内 容改编成 戏剧,让学生更直接地将自己的情感与教材联系起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及创造能力。

6. 做一做。在实践中让学生体 验 , 鼓励学生 担当小老师 、小记者 和小播音 员等角色,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参加种花、手工制作、养小动物、干家务和买学习用具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积极、主动地了解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母亲节来临之际,教师鼓励学生给母亲 洗脚、洗袜 子 ,用自己的实 际行动减 轻家长的 负担,感受父母的艰辛。

7. 说 一说 。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见闻和经历, 用稚嫩的语言表达出来,增加学生主动发言的胆量,使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也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所增强。教育心理学表明,单调乏味的学习活动容易产生疲劳,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心理。因此,作业的设计也应讲究趣味性,以生动、形象的形式提高学生的作业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同时,让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融于趣味性的练习之中。

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方法 篇8

1.重视积累, 强化语用能力

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非常重要的内容, 而要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首先就要重视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掌握积累的方法。因为只有做好积累工作, 才能让学生在语言氛围的熏陶中, 收获良好的语用能力。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机会, 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积累, 强化学生熟练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在教学苏教版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一文时,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文本, 抓住文本的整体内容, 然后指导学生积累文本中的典型词语。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积累“荒山野岭”“青山碧岭”两个词语时, 教师这样进行引导:“同学们, 请你们调动自己的记忆储备, 同时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 试着将这两个词语表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通过讨论交流, 大家认识到“青山碧岭”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绿树葱茏、生机勃勃的景象, 而“荒山野岭”呈现出来的则是没有人烟、一派衰败的情境。通过这样的比较描述, 学生对这两个词语有了自己的感触, 自然记忆深刻。而且在积累的过程中, 学生还提到之所以出现荒山野岭的景象, 和我们平时不注重环境保护有关, 所以我们应该多植树造林, 争取早日让“荒山野岭”变成“青山碧岭”。

在这个教学实例中, 教师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 引导学生想象, 实现了对语言文字的积累,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语用能力, 实现了语文素养的提高。与此同时, 让学生意识到植树造林、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也有利于学生思想意识的提高。

2.重视实践, 增强学习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 中明确规定: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这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要求。小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强, 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将学生的实际生活融入教学,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亲自实践, 必将让自己的课堂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实现语文素养的提高。

在教学 《庐山的云雾》 这篇课文时, 首先教师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 然后找一找有哪些句子描写了庐山云雾的多姿多彩, 然后想一想, 如果给你一支画笔, 你会怎样把它画下来。这样教师指导小学生边读课文边绘画, 最后让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 并且说一说自己这样绘画的理由。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的兴趣很浓, 有的学生笔下的云雾像一条条玉带, 这是绕在半山腰的云雾;有的学生笔下的云雾像一顶漂亮的帽子, 这是山顶上的云雾, 等等。经过这样的绘画, 学生对文本这一段落的描写, 有了自己的见解和认识, 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度阅读。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动脑、多动手, 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实现语文素养的提高。在这个教学实例中, 教师就抓住了学生喜欢动手的特点, 引导学生用笔“说话”, 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同时, 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3.重视积淀, 提高人文素养

在文学作品的阅读过程中, 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 这样逐渐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深入文本, 确定准确的认知, 重视指导学生的知识以及思想积淀, 这样才能充分体会文学作品中的深刻内涵。

在教学 《早》 这篇课文时, 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就是引导学生感悟鲁迅先生事事早、时时早的精神, 同时让学生深刻体会文本中蕴含的爱国情怀。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 教师没有直接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深度阅读, 而是鼓励学生在课下的时间中, 自主搜集整理关于鲁迅的相关资料以及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通过这样的安排, 让学生对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了深刻的了解, 同时体会到在当时的背景下, 鲁迅的选择意味着他将经历一种艰辛的考验, 这样的环境当然要需要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这样的认识让学生对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也有了深刻的体会, 在这样的基础上进入文本学习, 自然会收获更多的感悟。

在这个教学实例中, 教师将文本的内容进一步延伸, 让学生自主搜集课文的相关内容, 这样学生有了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 获得思想上的熏陶。同时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主动思考、探究, 增强了感悟语文的能力, 提高了语文素养。

4.重视拓展, 培养发散思维

小学生对于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心, 这正是教师培养他们发散思维的有利条件, 那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就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注重问题的拓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 《泉城》 这篇课文的语言描绘中, 泉城是那样的美, 水流喷涌而出, 潺潺流动。面对这样的文字, 我们不禁要问:“现在的泉城怎么样了?还有多少泉眼仍然涌动?又有多少已经干枯?”教师要求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进行自主学习, 同时说一说自己想象中的泉城应该是怎样的美丽样子。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 纷纷描述自己心中美丽的泉城。看见学生的情绪高涨, 教师又再次引导学生看一看现在的泉城, 让学生明确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从而实现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通过教师一系列的问题拓展, 让学生的视野逐渐开阔, 思想逐渐深入, 这样的教学过程充分激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重视优化自己的教学手段, 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体会其中的内涵, 从而帮助学生充分体会文本, 获得自己的独特感悟, 实现语文素养的提升。“重视积累, 强化语用能力”“重视观察, 增强学习能力”“重视积淀, 提高人文素养”“重视拓展, 培养发散思维”是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方法。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篇9

1. 识字教学。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一项最重要的任务, 识字能力是语文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在识字教学中要注意教给学生识字方法, 不能只靠单纯的机械的记忆或者大量的抄抄写写的作业。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不仅要使学生“学会生字”, 而且要使他们“会学生字”。比如教会学生用字典查找生字。同时, 要把识字同记忆、观察、思维和想象能力的培养与训练结合起来, 正确、持久地记忆所学习的内容。比如可以用图解识字法、猜谜识字法、编儿歌识字法、编故事识字法和部件识字法等。这样既提高小学生识字的兴趣, 又丰富了识字的内容。

2. 写字教学。

许多学生到了大学写字还歪歪扭扭、潦草, 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漂亮。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 首先要让学生懂得写好字的重要性。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灿烂辉煌, 而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 从某个意义上讲, 写不好汉字就学不好中华文化。其次要教给学生写字的方法, 从坐姿到握笔的姿势, 都要正确, 这样才能写出工工整整的汉字来。如果有的学生写字困难, 那就要从基础的横竖开始练习, 横要平, 竖要直, 整个字才能四平八稳地站在纸上。“规规矩矩写字, 堂堂正正做人”, 写字同做人一样。另外, 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智力, 把识字和观察能力训练结合起, 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字的笔画、部件和各组成部分的空间配置及笔画之间、部件之间的联系, 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把字写正确、端正, 卷面整洁, 行款整齐, 并有一定的速度。多练是基础。王羲之写完十八缸水, 终于在书法上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成为书圣。俗话也说:“拳不离手, 曲不离口。”练字和练拳、唱歌都是一个道理, 只有多练, 打牢这个基础, 量变就会引起质变, 书写水平才会真正地提高, 才会写出美丽的汉字来。

3. 阅读教学。

阅读是学习知识、接受信息的最重要的手段。在教学设计上要依据小学生学习心理设计好理解语言与运用语言这两个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阅读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氛围,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让学生在阅读中质疑解疑,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 都应有助于学生学会阅读这一目标。阅读教学还要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 课外阅读指导得力, 有助于课内阅读教学。比如六年级学生可以读读《鲁滨孙漂流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等, 这些外国名著能让学生认识到面对困难时要勇敢, 敢于去挑战厄运, 要有从容和乐观的心态。所以阅读教学可以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 (思想道德素质) 和科学文化素养, 为培育不怕困难的精神和乐于创造的意识发挥积极的作用。

4.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

提高语文素养, 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应该积极提倡。课本中有口语交际和习作的活动, 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环节, 搞好综合性学习, 启发和鼓励学生大胆地谈谈自己对所学课文或所读课外书籍的认识和理解, 形式上可以灵活一些, 采取小组内先讲, 然后各小组选派代表班里讲, 还可以写成习作, 张贴到板报上。这样的活动, 从听、说、读、写不同角度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使综合素养不断提升, 这样的活动搞得好, 既能激发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和兴趣, 又可以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需要教师在教学工作中, 仔细研读新课标对小学每一年级学生能力的要求, 认真揣摩具体的方法和措施, 并坚持不懈地实施下去。思想上还要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 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成为具备多方面基本能力的新型人才。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 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教育应该为社会培养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具备创造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 具备包括阅读能力和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的新型社会人才。要想达到这样的目的, 我们必须加强小学语文素养的培养, 只有在小学阶段打好了基础, 学生们才有可能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地提高和完善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篇10

一、重视语文阅读, 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的情感对话, 通过阅读可以实现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交流, 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教师通过语文教材的引导,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语感。所谓语感指的是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 它是语文能力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良好的语感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表现, 因此, 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阅读教学, 通过学生“读”的过程逐渐提高学生的语感,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是重要的学习途径, 通过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文章, 对于理解课文的内涵, 提高语文的认知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例如, 在学习《鸟的天堂》这篇文章时, 通过阅读可以让学生去领悟祖国美丽的风光, 感受作者对于大自然的热爱, 从而为形成良好的语感奠定基础。另外, 阅读并不仅仅指的是课内阅读,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更多地涉猎一些课外阅读, 如小学生喜爱的《安徒生童话》《寓言故事》等课外读物, 经常阅读这些作品, 对于小学生形成语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开展实践活动, 提高学生交际能力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 学好语文对于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下, 语文教学过分关注知识的传授, 关注学生语文成绩的高低, 而对于听、说的能力却比较轻视, 致使学生在口语表达方面不能得到系统的锻炼, 有的学生甚至不能表达完整的意思, 不能与他人进行良好的交流。因此, 新的语文课程改革强调, 要重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开展实践活动课, 通过创设良好的活动平台, 来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例如, 在语文课程教学中, 教师可以经常组织一些讲故事的实践活动, 通过学生准备故事的过程, 既增长了学生的知识, 开阔了视野, 提高了语文基础知识, 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活跃了课堂气氛, 使语文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另外, 语文教师还可以结合生活中的节日文化, 开展演讲或者辩论活动, 使学生在活动的实践中, 提高能力和素质。当然, 教师在组织实践活动的时候, 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由意志, 给予学生更多的空间, 不能过多地限制学生活动的形式和内容, 让学生能够在教师搭建的平台上尽情地展示, 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促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有更大的提高。

三、经常组织文本鉴赏,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世界上到处都充满美的东西, 而语文是承载美的重要载体, 自然美、语言美、建筑美、艺术美都可以在语文学科中找到, 都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发现, 而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 由于对语文知识比较重视, 对于学生的语文成绩比较看重, 却忽略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改革对于审美教学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 也为今后的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 因此, 在新时期的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借助文本鉴赏、阅读鉴赏等手段, 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通过鉴赏、分析来提高学生对于语文审美的认识, 提高审美能力。

例如, 小学语文教材《桂林山水》就是审美教学的最好文章, 为了使学生能够真实感受漓江水、桂林山的美感, 教师可以在语文教学中, 创设各种情景, 引导学生逐步欣赏教材中的美句。例如, 在文章描述的“漓江的水真静啊, 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 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 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 让学生感受到身临其境的感觉, 再结合文章语句的分析, 使学生像自己走进了桂林, 在心灵的深处和文章的作者一起领悟, 从而在思想上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感染, 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感染, 提高自身的审美意识。

四、通过语文教学, 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语文教学的主要功能就是思想情感教育, 学生通过语文学习, 可以培养积极健康的思想, 树立向上的情感态度。情感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亲情教育、生命教育、爱国教育以及环保生态教育等方面。这些情感都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创造一切条件来挖掘和发现语文教材中所包含的情感价值, 采取多样的教学手段, 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渗透, 以促进学生思想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 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例如, 在教学《生命生命》一课时, 为了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情感教育, 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热爱生命、尊重生命, 从而珍惜现在的生活, 树立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 渗透5·12汶川地震的情景, 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坚强, 对学生进行积极的生命健康教育, 还可以向学生教授有关作者的事迹, 使学生在体验生命价值的同时, 树立积极的情感观念, 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 小学语文教学并不仅仅是知识的教学,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 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 提高语文素养, 这是新的语文课程改革所追求的教学目标, 也是素质教育的方向。为此, 广大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语文教学的价值和意义, 认真研究新课程改革精神, 不断更新语文教育理念, 创新语文教育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通过语文学习, 知识得到巩固, 能力得到提升, 语文素养得到进一步发展。

摘要: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语文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能够获得基本的素养, 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 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和培养。而当前的语文教学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是广大语文教师所关心的课题。

关键词:语文教学,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素养,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杨余.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J].新课程·上旬, 2014 (2) .

[2]顾小勇.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J].作文成功之路:下, 2012 (3) .

[3]孙会.试论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J].俪人:教师, 2014 (11) .

小学生语文素养 篇11

一、培养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和问题意识

少年儿童由于自身认知基础的限制,对未知事物都有一种好奇心。教师要抓住这一认知规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大胆质疑。例如,学习人教课标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七颗钻石》时,教师课前可引导学生回顾自己读过的童话故事,并从中选取自己最喜欢的作一下简单的介绍,引导学生想一想故事的内涵,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了解一些关于“爱心”的故事,使学生保持思维活跃,带着问题学习,从小培养探究问题、周密思考的良好学习品质。

二、让学生学会观察周围的事物

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观察周围的事物,包括自然、生活、社会等各方面,让他们在观察中亲身体验,做到有所感悟,有所发现。例如,在学习《凡卡》一课之前,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互相采访,了解各自的童年生活和家庭情况,了解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中国少年儿童美满幸福的生活环境。让学生带着这些感性认识走进课文,走进凡卡的童年生活世界,可以唤起学生的同情心,激起他们对祖国、家庭和父母的无限热爱之情。在教学《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之前,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到微机室参观,实地了解一下多媒体的功能,让学生带着感性认识走进课文,就更容易理解这类科普性文章的内容。

三、培养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

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教师要精心策划,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和个性心理特征,设置不同的活动,力争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学会与他人合作。我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先让学生自学课文内容,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大胆质疑,用不同的方法扫清词句障碍,体会课文内容,然后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不同的志趣爱好,设置绘画、生态资源调查、数字神探、佳句评价、环保宣传等五个活动小组,让学生自由选择,自由组合,给每一个小组出示活动要求。

如生态资源调查组,我要求他们:(1)充分感悟课文内容,从客观叙述中获取有关自然资源与生态情况的信息;(2)能采用实物与文字结合的方法具体说明课文内容;(3)实地考察学校周围地质环境、矿产资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现状,获得第一手资料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环保宣传组要与前四组紧密配合,并集中他们的探索成果,结合水土流失给人民造成灾难的实际,办一期环保小报,并在遭受环境破坏的地方设计警示标语牌。

这下,学生可就热火朝天地忙开了,精读课文、查找资料、实地考察、参观访问、准备资料,一个个干劲十足,有条不紊。在接下来的成果展示课上,绘画组展示的一幅幅体现人们保护自然、保护地球的生动画面,体现了小画家们纯真的童心。生态资源调查组慷慨激昂的讲演描述了人们对环境的污染,对矿产资源无节制地开采所带来的地质灾害,植被破坏所导致的水土流失,非法猎捕导致生态失衡等,给学生幼小的心灵敲响了警钟。数学组以准确的数据计算告诉大家,人类除了地球,再也不可能奢望有第二个生存环境。佳句评析组列举了课文中精辟的句段,告诉大家要珍爱地球,保护地球。环保宣传组更是战果辉煌,用“你扔下的是垃圾,我拾起来的是美德”等标语唤起学生从小树立保护家园的环保意识。

这样的教学不但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收获,而且在多学科的交叉中体现了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实际运用,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重在学习过程,重在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能较好地整合知识和能力,并将之应用于实践。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大胆地创设语文实践活动,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篇12

一、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兴趣

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努力形成教学个性”。于漪老师也曾说: “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出来,教学就成功了大半,学生学习语文就有了良好的起点,就不以为苦,从中获得乐趣。”学习的兴趣是学习需要的一种表现形式。需要是人的活动的基本功,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它促使人朝着一定的方向追求一定的目标,以行动求得满足。需要越强烈、越迫切,由它所引起的活动就越有力。如果学生能意识到语文学习的迫切性、必要性,对语文学习就会越感兴趣,就会越积极地投入学习。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主要依靠老师去培养。 在教学中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并收到良好效果的基础。

二、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如果说读书偏重于知识,那么使用则偏重于实践和训练。读了书不进行训练,不能运用于实践,即使读的书再多,也无异于“两脚书橱”,对他人及社会都是毫无裨益的。

任何学科的学习均离不开实践训练,相比较而言,语文学科显得尤为突出。数学中的许多公式,物理中的许多定律。你记住了就能解决一些问题,比如二元一次方程的求根公式,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等,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这些公式、定律来解题。语文学科则不同,仅以作文为例,老师讲了写作要求: 题目要新颖、选材要精当、结构要巧妙,语言要力求简明、朴质、生动,要有真情实感等,学生只记住了这些难道能妙笔生花吗? 语文素养的提高绝不能离开训练!

课改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针对初中生好动,好表现自我的特点,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适当安排学生表演。通过实践体验调动了同学们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加深理解了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思想感情,锻炼了同学的表演、创造才能,增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真正体现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

语文实践活动不能只局限于课内,应努力开拓课外活动范围。比如, 教师组织学生到工厂、社区进行参观采访,举行辩论赛,实地考察名胜古迹、民风民俗等。通过课内、外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实践能力增强了。

三、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创新

创新是时代赋予教育的重大现实课题,课堂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语文教师应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下功夫。

1.夯实基础,广泛汲取知识

创新是建立在知识传承的基础之上,没有广博的知识,学生正确的观点就难以形成,分析问题就缺乏依据,何谈有所发现和有所创新? 学生只有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才有可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探索未知世界。如果学生知之不多,知之不深,知之不新,创造力就会失去源头活水。因此,要引导、督促学生认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注重语文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向社会、向生活学习语文,做生活的有心人,夯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温馨的教学氛围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角色要从过去“居高临下”的绝对权威者自觉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要从过去“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的主宰者”,自觉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教师要营造轻松、和谐、 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但要引导学生敢问、乐问、会问,而且要鼓励学生向老师挑战。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1.树立多学意识

从学生接触语文学科开始,语文教师就有义务让学生明确语文学习的任务。语文学习是母语学习,在语文知识的海洋中有许多有趣的事物,把语文学好,可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自身修养,因此我们都应该用心学语文,力争多学。

2.激发多读意趣

阅读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阅读是一种技能,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手段,也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过程。而词汇是语言表达意义的主要单位, 在语言学习中有起举足轻重的作用。没有词汇,就不能传达任何东西。当然在阅读过程中,词汇对获取语言信息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我们不但可以通过阅读有趣的外文小说或感兴趣的专题轻松地扩大词汇量,还可以通过大量阅读锻炼从不同的角度思维的能力。大量的阅读还可以丰富我们的大脑,增长知识与见识,提高自身修养。由此可见,大量阅读的重要性, 因此,我们应该在小学阶段就着手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趣。

3.提高多写兴味

多写并不是写的作文篇幅长,而是注重用笔写下日常语文学习中的一字一句。从学生开始识字写词开始,就要求他们有意注意一些好词好句好段,主动摘抄并背诵积累。

上一篇:江苏省赣榆县下一篇:提高奶牛单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