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素养教育小学科学

2024-05-15

科学素养教育小学科学(共12篇)

科学素养教育小学科学 篇1

人文教育倡导以人为中心, 它不仅关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处理, 而且注重人与整个精神世界的关系处理, 通过传授人文知识的方式, 培养人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 引导人们对社会的各类现象包括自己的行为做出合理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科学教育则提倡以客观事物为中心, 它关注的是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整个物质世界的关系处理, 通过传授科学知识来培养人们的科学精神, 提高科学素养, 探索大自然的各种规律, 做到求实求真。人的发展要实现改造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 也就是要在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下实现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结合, 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是教育的必然趋势

爱因斯坦曾经说道:“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 通过专业教育, 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 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感情, 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意鲜明的辨别力, 否则, 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 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因此, 一种能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必然是把科学和人文知识相融合, 提高科学认知与运用水平, 对价值观念具有判断与选择能力的教育。

1. 人的发展要求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

人的存在与发展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来维系, 同时也要有对精神的体验与享受。同时满足人的外在物质和内在精神的发展需要则要通过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才能实现。美国圣母大学校长赫斯柏认为:“完整的教育应同时包括学习做事 (learning to do) 与学习做人 (learning to be) 两部分。学习做事必须接受科学教育, 养成科学精神;学习做人必须接受人文教育, 养成人文精神。”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们在关心物质世界的同时, 也关注着自己的人生目标、人类生存的终极意义, 科学和人文精神因此有了更高层次的融合。人们的物质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为人文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同时, 人文理论也需要具有说服力的科学理论来充实和支撑, 而科学技术的发展也需要人文理念的正确引导, 才能使社会向更高层次发展。所以, 加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是当今教育的必然选择, 也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时代走向。

2. 教育发展趋势引导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

世界各国普遍开始加强人文和科学知识的教育, 把培养更为全面自由发展的人才作为教育的目标。美国教育在培养高端技术人才的同时, 也非常注重人文教育。相比较而言, 中国的高等教育形式单一, 偏重政治理论课程, 只是把人文教育课程作为选修课, 削弱了学生学习人文知识的积极性;再加上传统的中国应试教育模式根深蒂固, 因此不易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也不利于中国教育发展。

所以这两种教育相辅相成、和谐统一是高等教育的发展所必需的, 让大学生既会做学问, 又会做事, 更会做人, 这也是现代大学应当追求的教育理念。我国教育改革必须直面这一问题。

二、融合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是教育的作用对象, 既是工具, 也是目的本身。要达到“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目的, 应致力于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 也就是说, 作为一个完整的人, 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 实现人向自身、向社会的人的复归, “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 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 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自由的人”。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应停留在知识灌输的传统定位上, 而应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指导下, 以科学和人文知识作为实体内容, 以人文素养——“价值理性”、科学素养——“工具理性”作为价值取向, 在追求自然、社会、人自身规律的过程中要合乎客观发展规律, 合乎主体目的, 尊重主体价值, 进而实现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 教育主体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共同、协调发展。

三、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视野下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结合的途径

1. 树立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相统一的教育办学理念

(1) 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是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结合的前提。教育观念建立在人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的基础上, 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时代特征, 是对教育发展规律及其内在本质的理性认识。当今社会, 人们正是因为意识到了科学发展与人文发展和谐统一、相互融合的重要性, 逐渐提高了对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相结合的重视。

(2) 树立教育“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的价值观。教育促进经济的发展, 培养人的个性特长, 开发创新能力以及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使人们更加深刻认识到科学发展与人文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不可缺少的双翼, 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是社会的需要, 而在此基础上, 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结合又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实现方式。这就要求教育要首先确定与之相适应的价值理念, 因而, “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的新的教育价值观, 就成为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相结合的重要思想引导与坐标。

2. 重视教学环节的改革, 实现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结合

(1) 开发、构建、实践多种教学模式, 积极运用网络教学资源, 重视实践教学, 改善评估方式, 加大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力度, 使科学教育课程建设产生质的飞跃;将应用型教学理念贯彻教学过程始终, 通过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系列精品课程的建设和开发, 使学生夯实基础, 提升文化素质, 提高学生基本技能水平, 在实现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互融的课程建设过程中, 确保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课程建设健康持续发展。授课方式应由连续式细节授课转变为跳跃式平台教育, 教学形式应由单一式课堂教学转化为多样式互动教学。

(2)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从而促使其成为有益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因此,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与科学、人文素养融合的研究在个性发展、文化传承发展、完善教育等方面有着实际的应用价值。

3. 在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学校应鼓励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校外实践活动, 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根据新时代的新要求, 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 为培养素质全面、适应社会发展的新人才而努力。其好处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方面, 有利于学生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知识应用于实际, 并服务于社会。另一方面, 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的过程中, 可以增加对社会各方面的了解, 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与培养人文精神, 从而增强对祖国的使命感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摘要:教育的主客体都是人, 人在生产力诸要素中最为活跃。如果将教育中的人当成一种“工具”, 而忽视他的价值、本质、需要, 则是对教育生命本质的漠视, 并将教育引向“工具化”的歧路。因此, 教育必须将科学与人文巧妙结合, 创建一种新的人文主义思想和新的科技文化理念模式, 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去, 坚持以人为本,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科技,教育,素养,人文

参考文献

[1]龚光军.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与重构[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2) :37-40.

[2]林坚, 黄婷.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整合[J].科普研究, 2011, (S1) :61-65.

科学素养教育小学科学 篇2

【内容摘要】

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时代发展的需要,由于科学学科本身就是对小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科学志趣和创新精神,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在科学课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首先要激发学生科学探索活动的兴趣,并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手,勤动脑,在实践中训练学生学习和掌握一定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同时还要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课内外科技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引导学生学习、探究、实践、创新,从小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科学素养,兴趣,探究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时代和民族发展、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未来人才素质的需要。少年儿童正处在智力发展的过程中,求知欲望强,充满好奇心,这一时期是培养儿童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但是还缺乏自我探究,自我发现的能力,如果得不到正确教育引导,将会泯灭孩子心中的求知欲望,失去激发孩子潜能的最佳时机。由于科学学科本身就是对小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对培养学生的科学志趣和创新精神,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以下就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问题谈谈自己的探索和实践。

一、激发学生科学探索活动的兴趣。

兴趣时最好的老师,教师在科学课教学时首先要调动学生的兴趣。

1.激发探究欲望。学生年龄小,他们好动、好奇,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易于直接或间接地被客观事物或其它自然现象的新奇性所吸引,这就需要教师灵活地处理教学内容和组织教学活动,注意形象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统一,精心设计和组织一些富有情趣的实践活动,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探究的热情和兴趣。如在学习“浮力”这节课时,我让学生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将一个新鲜的鸡蛋先放入一杯水中,鸡蛋沉到了杯底,然后把这个鸡蛋放入一杯浓盐水中,结果鸡蛋漂浮到液面上。同样一个鸡蛋为什么在水中下沉而在盐水中漂浮呢?于是学生的头脑中充满了疑问和探究的欲望,急于寻找问题的答案,在这样的气氛中,我们开始了对浮力的进一步探究。

2.创设探究氛围。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在课堂上,民主的学习氛围、和谐的学习环境,都为学生探究活动的进行和深入提供了心理上的安全保证。在教学过程,教师应根据教学活动的实际需要灵活地转变角色,创设适合于学生自行探究、激励学生勇于探究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以最佳的情绪参与到研究活动活动之中。对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还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多“看一看”,认真“想一想”,互相“说一说”,动手“做一做”,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开发学生的情感潜能、思维潜能、操作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如教学“串联和并联”一课,上课时,先给学生准备好一块电池,两个小灯泡,若干导线,要求学生用不同的连接方法使小灯泡亮起来,有几种连接方法?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进行了探究之后设计出许多不同的连接方法,我又乘机提出问题:两种连接小灯泡的亮度有什么不同?两种连接方法有什么特点?这样,学生带着一个个探究性的问题,一次次地激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3.鼓励学生的探究精神。在科学课教学中,探究性活动很多。教师要善于引导和鼓励学生在探究中去思考、去发现、去创造,这种引导和鼓励无疑为学生深入地探究注入了活力。如对学生探究的成绩要及时给予肯定;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以保护学生的上进心和探索精神。另外,还允许学生的在探究活动出现失败。因为探究是一种探索性活动,由于探究方法不同,并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往往不一定得出正确的结论,对此,教师首先要肯定其探究精神,然后与学生一起找一找失败的原因,再鼓励学生尝试进行新的探索。如在学习“滑轮”时,我让学生自己探究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是否省力,学生进行探究后,得出的结论是使用定滑轮费力,使用动滑轮有的不省力,有的省力,但不是省一半的力。这样的结论显然不是我们想要的,但得出这样的结论是正确的,因为学生实验时有滑轮的摩擦力和滑轮本身重量的影响,我首先肯定了学生们实验的准确性,然后点出实验时要排除或忽略滑轮的摩擦力和动滑轮的重量的影响,再让学生进行实验,结果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学生由此也学到了一种探究的方法: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影响。

二、在实践中训练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

学生学习科学课,不仅仅是获取信息、接受知识,更重要的是能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去自行探究科学,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并让他们在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科学课所特有的学科特点为学生的动手实践创造了有利条件。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善于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生充分地动眼、动手、动脑、动口,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进行实验和操作,使学生获得更直接、更清晰、印象更深的认识。

1.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是进行探究的基础。从具体的认识活动来说,训练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等三种基本的科学方法。如在观察方面,训练学生观察各种自然事物、自然现象的观察方法,包括明确观察目的,把握观察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按顺序观察、多角度观察,边观察边思考、边观察边研讨、边观察边记录等等。在思考方面,训练学生比较、分类、概括、归纳、综合等基本的思维方法;训练学生“先思后说”、“先想后做”等良好的思考习惯。在实验方面,训练学生认识和使用一些简单的仪器,学习初步的设计实验的方法,会做一些基本的分组实验,包括训练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和测定性实验等,从而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

从基本的认识过程来说,教给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在学生的“做”字上下功夫,对学生进行科学认识程序的训练。如面对某一具体的认识对象,采用什么方法去认识;如果用实验的方法,则应该怎样设计实验,如何在实验中找出有用的事实材料;面对大量的事实材料,如何进行整理,又如何找出事实材料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规律等等。如学习“摩擦力”时,我先提出了一个问题: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们展开了讨论,有的说与接触面积的光滑程度有关,有的说与接触面的大小有关,有的说与物体的重力有关,有的说与对接触面的压力有关,有的说与接触面的材料有关„„,我总结了所有的假设后,对提出假设的同学及时表扬,然后说,我们做出了这么一些假设,我们怎样能知道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又与哪些因素无关呢?学生回答是进行实验验证,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进行实验验证呢?学生们又展开了讨论„„,考虑好了实验计划后,开始了实验探究,最后总结实验结果,得出了结论。这样,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得出结论,不但掌握了学习的内容,同时也学会了科学探究的方法,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创造乃至发明打下了基础。

2.提供有结构的材料是进行探究学习的保证。在探究学习中,教师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有结构的探究材料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基础和关键。所谓“有结构的材料”,就是教师精心设计的、有着丰富内在联系的典型的教学材料组合。这种材料的组合,既要揭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一系列现象,体现教材的科学性,又要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还应从趣味性、基础性、实践性原则出发,同时要尽量排除无关的干扰因素,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使他们能发现问题形成合理的假设,明确研究活动的目的,确定研究活动的程序。例如:教学《磁铁的两极》一课时,在探究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性质时,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条形、棒形、圆柱形、环形、马蹄形和棱形(指南针)等形状各不相同的磁铁,同时为他们提供水槽、泡沫塑料板、磁铁座、小车等器材。学生经过多次探究,发现两块或多块磁铁相互靠近时,总是同极相斥,异极相吸。从材料的结构性出发,学生就会紧扣学习主题,对材料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了强烈的探究欲望,为学生自主探究提供了途径和桥梁。

3.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关键。当学生有了足够的观察材料,教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自主地观察、操作,使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地获取知识。在科学课上要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让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自然,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想办法,使学生能控制认识对象,有目的地去探索,真正成为探索的主人。“自己想办法”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不给或少给提示、暗示。教师的操作过程越“放手”,学生的创新欲望就越高,因而教师要做的只是把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是培养学生自我实践能力和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集中体现。引导学生想办法的过程是启发创造精神、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能力的过程。但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和不同内容的课应有不同的要求,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学习相同内容也要有不同的标准。如在低年级教学是可采用“想一想”、“试一试”的方法,在中年级可采用根据提供的实验材料自行设计实验,到高年级阶段可先由学生设计实验,然后根据所设计的实验选择有关材料。这样根据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逐步培养学生自行探究的能力。

三、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课内外科技活动。

为了使小学生的科学学习具有广阔的智力背景,科学教育不能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必须利用与开发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充分调动教师、家长、学生和其他社区成员的积极性,并根据农村和城市学校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多种途径、多种

方式、多种渠道开发与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共同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发展。

1.利用课外活动拓宽学生的科学知识面。如指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利用网络资源,广播录像等,进行科技知识、科技信息的传播,利用兴趣小组阵地对学生进行科技知识与技能训练等等。这些课外活动都有效地开阔了学生在科学方面的视野,使学生感受到科技的无穷魅力和科技进步对人类的文明和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如学习“环境保护”时,我让学生课外上网或查阅资料搜集有关环境保护的材料,让学生开一个环境保护动员会,孩子们带着浓厚的兴趣搜集到了许多材料,并进行了交流,由此学到了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同时也培养了他们从课本以外搜集资料的科学习惯。

2.利用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在课外,学生接触的自然事物和现象更广泛,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按自己拟定的方案去从事各种科学探究活动。如观察蚕宝宝的生长过程,或测量太阳高度,或自制“小孔照相机”,或设计一个小发明等等。有时,还可以按教师的布置,在课外进行长期的观察和实验,作好有关记录,并对记录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探索研究其中的一些规律。有时由于学校实验仪器不足,可以让学生从身边就地取材,用其他替代材料在课外动手实验。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中,手脑并用,理论联系实际,从而使他们的科学素质得到了更广泛意义上的培养和发展。

科学素养教育小学科学 篇3

一、从人物精神魅力入手,注重科学情感的培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涉及到大量的历史和现代的典型人物,教材内容往往表现出人物之美。人物美之根本源于人格的熠熠光彩,精神世界的偉大高尚。科学家或科学类文章中的人物,他们的聪明、智慧的思维火花,严谨、勤恳的治学风范,始终如一、孜孜不倦的执着态度,尊重事实、注重调查的科学方法,不畏艰难、追求真理的勇敢精神,质疑寻思、敢于创新的灵活思想等,无不使学生深受感动和敬佩,无不激励和促动着学生的行为。引领学生通过课文内容的学习、感悟,体会科学类课文中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精神实质,是进行科学教育的重要任务。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更能促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涤荡,形成景仰、羡慕的理性情感,从而使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行为得以内化。如教学《詹天佑》一文,可紧扣“爱国、杰出”,具体可从以下方面感悟詹天佑的人格魅力。詹天佑在受阻挠、受要挟、受嘲笑的情况下出任总工程师,使学生感受其的不怕困难、不怕嘲笑的“耐压”品性;抓住人物语言、行动、心理活动学习“勘测线路”部分,感悟他的“勤恳、严谨、自信”的工作态度;从采用“中部凿井法”“人字形铁路”解决修路难题中,展现出其的聪明、才智,感受其的“杰出工程师”的形象。通过以上几方面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便可激起学生对詹天佑的无比敬佩之情,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使学生的科学情感素养得到了培养。

二、从巧设问题入手,注意科学思维的培养

巧设问题能够激发和诱引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集中学生注意力,使他们的思维活跃,情绪激昂,课堂气氛热烈,往往能够掀起教学的“波澜”。教学过程中,教者要能正确处理好教材,用敏锐的眼光去发现和捕捉蕴含在教材中的合理性因素,并作巧妙地设计,刨设“问题诱因”,进而借机实现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的训练的目的。如教学《捞铁牛》一课时,笔者巧抓课文中人们对“怎样捞铁牛”的纷纷议论,设计了这样的“诱因”性问题:试想一下,“如果你是观众,你会采用什么办法捞铁牛?”这一问题假设,有效地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议论纷纷的景象顿时出现在课堂上。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捞铁牛的种种不同办法,达到了培养学生大胆想象,敢于求新求异,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品质。接着,引导学生思考怀丙和尚怎样利用浮力捞铁牛的?在当时情况下,你的办法和怀丙和尚的比,谁的办法好?好在哪儿?这一“比较式”诱因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求知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会使学生认识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要注意思考的全面、广度、周到、严谨。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

三、从恰当时机入手,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天真可爱、童心未泯,爱于幻想,敢于提问,对于任何事物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表现出浓厚的求知欲。一句话,孩子们具有无穷无尽、用之不竭的创造力的源流。作为教育者千万不能成为扼杀孩子天性和禀赋的“刽子手”。这就需要教师作开掘和诱导,应鼓励和引导他们充分发挥年龄特点优势,通过多种途径,找准培养的最佳时机,使学生的“大胆想象,善于求异”的创新能力,“勤于操作、乐于动手”的实践能力,“勇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得到恰到好处,最大可能的培养,从而达到发展学生个性,开掘学生创新潜能的目的。如教学《蝙蝠和雷达》一文时,在学生认识到“科学家摹仿蝙蝠探路给飞机装上了雷达”这一仿生学方面的知识后,可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你还知道人们摹仿哪些生物的特点,发明了哪些东西?”这一问,使学生思维被激活,思路被打开,很快收集了所掌握的知识,说出了许多类似“根据蜻蜓,发明和制造了直升飞机”的回答,拓展了想象的空间,激起了主动创新、积极尝试的欲望。紧接着,及时抓住这一“契机”进一步诱导,启发学生思考:你会根据哪些生物给你留下的深刻启示创造、发明出有益于人们生活的东西来呢?在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学生思维活跃,创新的火花频频闪现。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爱科学的兴趣,而且达到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终目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要从人物精神魅力、巧设问题等方面人手,培养学生的科学情感、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科学素养教育小学科学 篇4

一、培养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 使学生热爱科学

科学课切忌枯燥乏味, 上成单纯的读、写、记、背的课。每一堂课教师都要尽量挖掘学生的兴趣点, 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使学生乐学、爱学、主动学。

1.充分利用好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如:标本、挂图、模型等。

2.利用好活动基地和学校周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例如, 细致观察狗尾草, 用简图画出狗尾草的主要形态特征。例如:《寻访小动物》一课, 把学生带至活动基地, 划定一个范围、一棵大树、一个花坛……仔细观察这个范围里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 做好调查记录。

3.种植植物, 养殖动物。例如:种植凤仙花, 并做好大约三个月的记录。种植前教师做好指导, 之后每一堂课前都要引导学生交流凤仙花的生长情况, 指导学生继续做好观察和记录。

4.现代教育技术与科学课整合。例如:观看视频资料, 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

5.动手操作。例如:引导学生用纸造一座“桥”, 自己制作并且加固一个正方体框架, 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

6.自制教具。例如:制作一个小天平, 制作铁钉电磁铁。

7.做好演示实验与学生分组实验。

二、逐步形成学生科学的观念和思想

科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 它重事实讲证据。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大胆质疑、一丝不苟、主动探究, 对探究结果要用科学术语精准概括, 为了排除外在因素的干扰, 要耐心认真重复实验, 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认真听取他人看法, 从科学事实中归纳出科学概念, 对结论要做出合理解释的习惯。以逐步形成学生科学的观念和思想。例如:教学《水珠从哪里来》一课, 出示装好冰的玻璃杯,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外杯壁的水珠是从哪里来的?有的学生说是杯内的冰化成的, 有的说是从杯壁渗出来的……利用学生生活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使学生认识到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 不是杯内的冰融化形成的。接着引导学生:水珠的形成与冰有关系吗?你能用实验证明吗?学生通过小组分析讨论达成共识, 做一组一个空玻璃杯, 一个装有自来水的玻璃杯, 一个装冰的玻璃杯的对比实验, 并设计填写完成科学记录单。最后得出结论: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形成与杯内的冰有关系, 并做出解释。

三、探究学习中积累掌握一些科学技能与方法

科学课有其自身的特点, 在科学课堂中, 使学生逐步积累一些科学技能与方法是培养科学素养的途径之一。

1.观察技能。科学教材第一册第一课《我看到了什么》就通过观察大树, 使学生了解科学课中的观察与平时的随意看有什么不同之处。科学课的观察是有明确目的的, 在观察前要做好准备, 如观察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观察任务。运用什么方法观察, 运用感官, 利用工具……要求带好纸笔, 做好记录。

2.实验技能。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实验, 尤其是设计控制变量的实验和对比实验, 掌握实验技能。在实验前, 使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 包括明确实验的目标, 实验使用的器材和材料, 实验的方法和步骤, 实验的注意事项, 小组同学的分工合作。实验时要严格按照流程去做, 并做好记录。实验后要把器材洗涮干净, 放回原处。

3.动手操作技能。对于教材中适于动手操作的内容, 要准备齐全材料, 让学生真正动手进行探究学习, 在活动中进一步认识所学科学概念, 掌握相应的动手操作的技能。手脑结合, 体验成功的喜悦。

4.整理加工观察、实验信息的方法。记录不仅可以用文字, 还可以用维恩图、简图、记录表、气泡图、网状图、柱状图、流程图、循环图等形式。使用这些记录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联想、比较, 判断, 概括能力, 表达与理解能力。每一种形式都有其优点。例如:维恩图可以比较两种事物的异同点, 简图可以了解事物的构造。

5.科学思维能力。科学课堂上要引导学生细致观察, 敢于提出问题, 在观察和思考的基础上猜想, 用不同的方法验证, 之后作出判断和结论, 通过交流、讨论、辩论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意见, 听取他人的想法, 加深对科学事实的理解, 从中归纳出科学概念。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比较、判断、归纳、想象、分析、推理、概括等科学思维能力。

四、利用课外、校外时间进行拓展和延伸

对于一些课堂时间不够的拓展性的实验, 可以延伸到课外继续研究, 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 通过阅读科技报纸杂志、书籍、观看电视科技节目、上网等收集积累科学知识, 了解科学技术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例如, 在学习《探索宇宙》一课时, 引导学生课外收集我国和其他国家探索宇宙历程的相关内容, 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进程, 感受科技的发展对社会进步的作用, 增强自豪感、责任感, 激励他们将来为科技进步贡献力量。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品质

科学课是探索自然现象的, 容不得半点马虎。利用每一节科学课使学生养成严谨、认真、尊重客观事实、尊重他人、乐于动手、愿意与人合作、敢于质疑探索、敢于发表自己见解、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等积极的科学品质。

参考文献

科学素养教育小学科学 篇5

教学仪器两帐一卡一档案:

两帐:教学仪器明细帐、教学仪器总帐

一档案:教学仪器资料档案

(过程性资料分为六个方面:实验教学计划、实验教研记录、仪器教学记录卡、学生实验报告单、实验教学经验论文、实验教学总结。)

六有:有实验教学计划、有实验教学教案、有使用仪器通知单、有实验教学记录卡、学生实验报告单、有学校领导检查实验教学记录。

1、排出各年级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一览表,印发给实验教师。

2、统筹安排各年级实验时间和班级。

3、备好实验课,做好实验前的一切准备工作。

4、实验教师和仪器管理员共同上好实验课,组织辅导学生探究实验,解答实验中的疑问。

科学素养教育小学科学 篇6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践活动;科学素养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和文化越来越重要,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竞争因素,现代社会也越来越需要复合型人才。因此,在小学阶段就应该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在传统的科学教學中,很多老师都不太重视这门学科,单单对学生进行理论的疏导,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我们要把实践作为学生终身学习的目的,实践课更应该如此,下面就如何开展小学科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提出一些建议,希望和大家共勉。

一、明确培养目标和培养对象

小学科学实践活动主要是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是要达到这个目标并不容易,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扫除一部分的教学误区。因此,教师首先要明确科学课的教学目标,对此,我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教学目标不断细化,更多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然后,我建议老师要明确教学对象,由于是小学生,他们的心理和生理发育都不太成熟,因此,我们需要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实行不一样的教学方式。以我的教学经验来看,小学三年级是学习的分水岭,三年级之前,我们考虑到学生年龄较小并且动手能力不足,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萌生对科学的兴趣,偶尔进行一些简单的科学制作。小学三年级以后,我们的教育方向就要随之发生改变,我们要求学生自主进行实践活动的设计,开发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分清教学目标和培养对象对于教师来说十分重要。

二、在活动中明确实践过程的重要性

在小学科学实践课程中,老师容易走进一个误区,把学生的实践结果作为教学评价的根本,这就忽略了实践活动过程的重要性。一般情况下,教师在实践活动之前都会进行实验设计,当然这样的做法有其好处,也有其弊端,学生在实践中有了老师的安排就会一味遵循教师的要求,那么这就失去了教学的意义,学生不能开动脑筋进行实践活动。久而久之,实践活动就会成为孩子们学习的负担,所以,我们在教学评价的时候不应该以教学结果作为评价的根本,要想真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就要放手让学生进行实践设计,自主进行分组并完成任务,最后组织学生进行活动结果的交流,同时把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与大家分享,在一种比较宽松的状态下让学生把握科学的精神。

三、选择适宜的实践课题

在小学的科学实践课中,课本上的实践课题比较丰富,但并不是每一个实践都要组织学生进行,这要根据学校和学生的情况而定,择优选择。并且,我们还可以自己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自主完成,教学方式应该多样化,教学领域应该更加广阔。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问题,然后对问题进行实践设置,所以,在选择课题方面对学生十分重要,有了一个良好的课题,就会加深学生对这个专题的了解,加强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

怎样选择适合的课题呢?现在我们就来一起讨论,本人在教学过程中一般是把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相结合,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同时我们也要考虑学校的资源问题,在有效的资源中进行科学实践探究。

四、让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科学研究原则

在小学科学实践中,我们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科学的技能技巧,而且要让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原则意识。比如说,实践性原则,就是要学生亲手去做,而不是传统教学中只学习理论知识,忽略动手实践,在教学中我们要立足于教师的教学实际,研究成果要反映课堂实践,形成一种科学的素养。还有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统一性原则,我们要求学生发展个性,但并不是不服从老师的指导,为所欲为。我们在实践中要找到一个中心,围绕中心进行探究,同时学生还要有合作意识,乐于接受别人的意见,善于和其他同学合作交流。除此之外,还要有可操作性原则,我们设计的方法和途径都要适应学科的科学性,根据自身条件和学校资源进行操作,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除了上面我们所说的原则外,科学探究还需要开放性原则,我们要围绕研究的中心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与现实不断融合,相互作用,在方法和途径上得以延伸,博采众长,不拘一格。这就是我在教学中总结出来的一系列科学原则,希望广大教师积极开展研究,发现更多的科学原则,不断规范小学科学探究,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小学生科学实践活动是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需要教师和学生的配合,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除此之外,我们要培养学生的科学原则,让学生有一个比较规范的学习环境,形成严谨的科学作风。

参考文献:

[1]李开荣.如何开展农村小学科学实践活动[J].新课程:小学,2013(02).

[2]王丽玲.开展科学实践活动深化农村科学教育[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2(06).

科学素养教育:任重道远 篇7

按照百度解释, “民科”即民间科学家, 区别于广义的科学爱好者和非官方科学家, 他们爱好研究科学问题, 但没有受过科学的训练, 不掌握科学的理论和方法, 仅凭空想和臆断得出所谓的“结论”, 他们的观点往往惊世骇俗, 但不被主流社会关注和承认。

事实上, 只要受过简单的科学教育, “民科”的荒谬之处就非常容易甄别。但从上述关于“民科”电视节目引发的闹剧, 不能不令人对民众的科学素养水平产生深深的忧虑。

科学素养包含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三个方面。同时具备三方面能力的人, 则称具备了基本科学素养。中国科协2010 年第8 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 近97%中国公民不具基本科学素养, 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水平。

科学素养低下的现实具有深刻的社会背景。首先, 有些科学素养方面的事件是社会上某些人的刻意所为, 有其特定的目的企图。比如“大师”王琳之类的人物被社会“名流”广为追捧, “大气功师”及其“功法”一度大行其道, 电视节目上公然出现“我们恨化学”的广告词, 如此等等。这些现象, 就是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缺乏科学素养的人, 以实现自己的龌龊勾当。其次, 大部分科学素养方面事件的原因是低素质群体控制了社会舆论, 造成思想混乱。比如微信群中广为散发的各种谣言, 转基因食品问题导致的恐慌, 社会各种流言的散播等等, 都是由于科学素养低下而导致的轻信和思想混乱。

记得几十年前的那个年代, 学习风气似乎不如现在这么浓厚, 家长对孩子的重视程度也远不如现在高, 但那时孩子们反而有很多的机会阅读课外书籍:十几卷本的系列读物 《十万个为什么》是不少孩子的最爱, 华罗庚等著名科学家撰写的课外读物很受学生欢迎, 高士其等科普作家的著作更是广为流传。如今, 日益繁重的考试压力使学生的生活单调乏味, 学校几乎成了考试训练营, 凡考试范围之外的内容, 凡与考试无关的行为, 都被一概摒弃。据调查, 中国社会人年均阅读量少得可怜, 即使专门从事学习的学生, 除教科书之外, 所阅读的书籍也仅仅是教辅。严格意义上这根本就算不上阅读。这种背景下像高士其那样杰出的科普作家和华罗庚那样知名科学家所撰写的科普读物, 已经几乎找不到了。虽说各级考试的内容也涵盖了现代科学和人文知识的主要内容, 但在应试教育的束缚下, 有限的科学知识被教条化、狭隘化, 变成冷冰冰死板的东西。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教育被忽视和排斥, 科学素养教育从源头上被封堵。久而久之, 各种各样违反科学素养的事件就堂而皇之, 大行其道了。

2014 年4 月教育部 《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要求统筹各方面力量, 根据学生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细化, 研究制定各学段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科学素养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提高学生和全社会的科学素养, 需从以下几方面抓起。

首先, 在学校教育中, 要克服和遏制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行为, 为科学素养提高创造前提条件。在科学素养三个方面构成因素中, 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是更为重要的, 因为科学知识相对静止, 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则是鲜活生动的。只有掌握了科学方法, 具备了科学精神, 科学素养才能在人们心中扎根, 进一步发芽、成长、开花、结果。

其次, 教育部门和社会舆论要担当起正确的导向职能, 发挥正能量。群体事件和其他社会活动中, 舆论导向的作用往往不可低估, 规定引导着事件的走向结果。各级教育部门和媒体要抓住机会, 适时作为, 普及科学知识, 介绍科学方法, 培育科学精神, 提升科学素养, 为社会发展进步作出贡献。

在科学课中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篇8

1. 制定好每节课具体而可操作的目标

我们给科学素养定义了四个核心概念:科学概念(或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兴趣、科学精神。科学素养的这四个核心方面正对应着我们科学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体的目标要有具体的描述。所以要把三维目标定在具体问题、具体活动上。学生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学生会开展什么样的活动?活动要达到什么样的要求?在每篇教案上都应有明确的表示。

2. 做个“问不倒”的老师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们普遍感觉到自己原有的知识已经不能适应科学课的教学了,加强学习已是大势所趋,为此有教师提出“做个问不倒老师”,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自然不在话下。

的确,小学科学虽然内容并不深奥,但也涉及了“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三部分内容,综合性强,原来教师的知识结构确实需要更新和完善,对于一个“一问三不知”的科学教师,孩子们会丧失学习的兴趣。但这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一个有着丰富科学知识的教师一定能培养出有科学素养的学生吗?科学素养无法像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如果教师缺乏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缺乏一定的方法,单一地把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那么科学素养的培养将大打折扣。在科学教育中教师必须转变观念,知识不是科学素养的“唯一”,在实施教学时,要变单一的科学知识传授为全面科学素养教育,变以课堂为中心向引导学生走向自然、生活和社会转变,变教师为中心向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转变。科学素养的培养必须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得到实现,因此教师必须精心组织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获得感受,体验并内化。

3. 小学科学课常用的教学方法

3.1 探究发现法。

探究发现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学习,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内部联系,找出变化规律的方法,在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学到科学知识和学习科学的方法。在科学课中,运用探究发现法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探究发现的过程学会发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3.2 实验探索法。

实验探索法是指教师提出命题或创造若干条件,学生围绕着教师的命题进行假设和实验证明;或者利用教师创造的条件,进行开放性实验,从中发现新问题,找到新规律。实验探索法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假设论证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实验探索法的特点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在实验探索的活动过程中,教师只是提出命题或创造条件,通过什么样的实验,怎样进行实验,通过实验探索发现什么,都由学生自己来确定。实验探索法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学习实验的方法和过程,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发现的能力。也就是说,把实验作为探索和发现的方法,学生按照提出的命题提出假设,并通过实验寻找答案。在这里,实验过程就成了培养学生探索能力的重要途径。

3.3 小组讨论法。

小组讨论法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有关专题,在小组的群体中交流个人看法,相互学习,从中获得对该问题深入认识或进一步了解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基础,所以比较适合在小学中高年级使用。

4. 合理使用教材,开发课程资源

新课改中进行了教材多样化的改革,允许地方和学校自主选择教材,可以说,再完美的教材,也很难反映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不同学生的差异性与多样性,另外,由于编写与出版的时间差,也可能会出现落后于社会生活和科技发展实际的问题。所以,我们要树立新的教材观,明确教材只是“学生和教师进行教学的材料”教科书并不是教学的唯一依据,而只是一种材料,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授课顺序是可变的;授课时间是可调的;教学实例是可选的;教科书中的内容不一定是必须用的或必须掌握的。

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有课程开发意识。

5. 教学设计要尽可能“制造”学生认知矛盾

科学素养教育小学科学 篇9

一、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策略之一,也提醒了教师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的激发,再辅以丰富的教学内容和题材,深入浅出,帮助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和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自然现象结合起来,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动手实验、亲身探究和感受,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例如,《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一课中,在已经学习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后,让学生进一步研究小苏打和白醋各有什么特点,混合后又会出现什么现象?有没有新物质产生?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学生对这一系列问题都产生极大的兴趣,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结果。

又如上《研究鸡蛋》一课,我先按照课本的问题去问学生:“鸡蛋怎样孵出小鸡的?”,问题的直接抛出,学生没反应,调动不起学生的探究欲和激情,事后反思,学生根本没有“小鸡是由鸡蛋孵出来”的前概念,那么何以激发起探究欲和激情呢?但如果改为这样:“假如给你一个鸡蛋,你可以做什么?”效果就不同了,学生兴奋极了,有的说把它烤熟来吃掉,有的说可以拿它里边的蛋清做美容,还有的想把它煮熟了,再打开看看里面的蛋黄和蛋白究竟有什么区别……当有学生说想把它孵出小鸡时,我就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了解鸡蛋孵小鸡的条件,问:“你们知道要怎样才会使小鸡从蛋壳里钻出来吗?”有学生说:“我把鸡蛋藏在被窝里,因为被窝里暖和,经过一段时间小鸡就会出来的。”有的说:“我把鸡蛋放在一个容器里,放在一盏灯下照射。”还有的说:“我把鸡蛋放在锅里开慢火烧。”……学生说出各种想法,教师再根据学生的想法帮助学生归纳出孵鸡蛋的条件。教师因没有阻止学生的奇思妙想,所以调动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在整个过程都充满了探究知识的欲望。教师的教学方法富有儿童情趣并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教师的言语动作形象、直观、生动有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只有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孩子们才会喜欢上科学课,才会主动学,乐于学。

二、创建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对话的意欲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的创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屈尊”和“倾听”,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尊重和关爱,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这样他们才敢想、敢说、敢问,同时教师的倾听也能给学生树立榜样,让他们学会尊重和倾听同学发言。教师要注重运用委婉、温和的语言,如“你还有什么问题?”“你想说什么呢?”教师对学生的参与和意见应多予以鼓励,或者表示赞许,即便是学生的回答很不合理,我们也应该用如“可能你还没考虑仔细”等语言肯定他的努力,这样,学生才有对话的信心和欲望。

例如,在进行“物质溶解过程”的观察活动时,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和谐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依据观察时看到的现象提出自己对“物质的溶解与什么因素有关”的自由发言的交流机会。有的学生提出:“物质的溶解性与物质颗粒大小有关。”有的学生提出:“物质的溶解性与溶液温度有关。”有的学生提出:“物质的溶解性与搅拌次数有关。”有的学生提出:“物质的溶解性与大气压有关。”还有的说:“气压高物质溶解得快些。”……学生们畅所欲言,大胆说出了自己发现的问题和猜想。然后再让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进行实验验证。整节课教学氛围和谐、轻松,学生勇敢地提出了他们发现的问题,并带着问题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对客观世界充满着好奇心,提出问题是他们这个年龄阶段的天性,但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加上传统的教育模式对其天性的忽视与抹杀,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越来越少,他们提出问题的欲望也逐渐降低,以致变得懒于在课堂上提出问题了。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发问,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提问题的机会,同时要保护他们的问题意识,鼓励他们多发现问题、敢于猜想,这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一种好策略。

三、让学生在亲历探究过程中提升科学素养

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很大程度上要通过探究活动来形成,然而仅用传统的讲授式学习是难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探究性的活动才是科学最本质的内涵。因此,只有引领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让学生在“真枪实弹”式的探索研究过程中经历、感悟、体验,使学生直接感受和体验到科学试验的乐趣,才能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以提升。

如在《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一课中,在先问学生:“小苏打和白醋各有什么特点?”“把它们混合后会有什么现象?”让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猜测。接着进行实验:先点燃在一支置于玻璃杯底的小蜡烛。接着另取一个玻璃杯,先倒入4匙醋,然后再倒入半匙小苏打,混合后马上盖上一块玻璃片,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用手触摸玻璃杯外壁,说说有什么感觉。然后把玻璃杯沿着点燃蜡烛的玻璃杯边缘倾斜,观察发生什么现象。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让学生亲身经历,通过亲历探究过程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又如,在《我们周围的空气》一课中,认识空气的另一个性质———空气占据空间这一学习环节时我是这样做的,问:“既然水有一定的体积,占据空间,那么空气也和水一样占据空间吗?”给学生造成一个悬念,然后请同学们自己设计实验,选择多种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同学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不少学生用课本里的方法:玻璃杯下部固定好一团纸巾,杯口向下压入有水的水槽内,再把杯子提出来检查,纸巾没有湿润,说明杯内有空气并且占据空间,将玻璃杯在水中慢慢倾斜,有气泡从杯口冒出,杯内卫生纸湿润。整个探究过程里,他们通过亲身探究和感受现象的事实,从而使探究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了培养。

小学生正处在一个活泼好动的年龄段,对于事物都怀着很大的好奇心,他们对于实验有一种特殊的兴趣,这种兴趣经过培养和引导,就能够成为他们学习科学的直接动力。用实验的方法调动学生探索科学的积极性,是一种极其有效的途径。同时,实验能力也是学习科学所必备的能力,学生参与实验设计、操作、观察、记录以及记录的整理等过程,对其实验能力的培养与提升都有很大的帮助,同时能够潜移默化地提升其科学素养。

四、改革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究

科学知识的内容十分广泛,然而科学课的教学内容,不能完全局限于教科书上的知识,还应包含学生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方法,从学校、家庭、社会、自然等各个方面获取教学素材,从网络上搜集多种教学资源,以广阔的生活天地作为背景,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通过多种途径增强对现实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的认识和体验。

(一)现代信息技术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手段

现代教育技术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能为学生提供更多高质量的科学信息;能为教师提供更多样、更先进的教学手段。例如:对火山爆发的观察、宇宙的观察、微观世界的了解、动物生活习性的研究,应用相应的电脑软件,将对学生的学习提供很大的帮助。

(二)家庭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具有积极作用

让家长知道学习科学的重要性,支持并介入此项工作。发掘家长的资源,让家长投身科学教育,为开展活动提供便利和帮助。如在每学年开展的“养蚕实践活动”中,不少家长都主动参与活动,和孩子一起养蚕、写观察记录、拍照等,使这项科学教育活动能顺利进行。有些家长本身就是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因此可以聘请他们为学生进行科学讲座或者提供科学实验的材料。

(三)社会的资源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提供支持平台

社会本身就有众多资源可供开发利用,如科技馆、博物馆、植物园、科普知识展等。社会对科学教育的重视,对科学工作者的尊崇,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如“神州”系列飞船胜利升空,社会媒体的报道使学生对科学充满了兴趣。这正是社会强大影响力的体现。

因此,我们应该大力整合学校、家庭、社会资源,把科学课搬到课堂外去,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综上所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有着实施的必要性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既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新概念,也关系到一个民族科学素养的高低。从小接受科学知识,学习科学的观察、分析方法,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从小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他们关注和学习与生活有关的科学知识,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亲身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与方法,从而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小学科学是一门科学启蒙课程,其宗旨是在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小学生对于客观世界充满着好奇心,具有良好的认知性和可塑性,在小学阶段加强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打下良好的科学基础,为他们将来用科学的力量进行社会的生产和建设做好准备。

关键词:小学科学,科学素养,兴趣

参考文献

[1]高淑芹.小学科学教学应加强科学素养的培养[J].快乐阅读,2011(08).

科学素养教育小学科学 篇10

关键词:数字实验,科学素养,实验误差,实验设计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 (1-6年级 ) 课程标准》( 送审稿 ) 指出: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质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科学素质一般包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能力,具备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需的科学思维和方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等[1]。国际学生评价项目 (The Programme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简称PISA ) 对科学素养的界定:科学素养是应用科学的知识来确定问题,得出 ( 或提出 ) 基于证据的结论的能力,以便理解并帮助做出关于自然世界的决定,并且通过人类的活动做出调整[2]。可见,科学素养的内涵是丰富的,比较核心的内容有探求事实的能力和态度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 具有灵敏度高、可视化等优点的传感器等数字技术进入小学科学课堂 , 笔者对如何应用数字实验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进行了探讨。

一、应用数字实验探求事实,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探求事实是科学素养的灵魂, 包括传感器在内的数字系统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到某些传统实验无法获得的事实,尤其是一些微小的、不易见的事实。这些“隐形世界”的发现,为学生打开一扇一扇探求世界的窗口,激发起探索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很多人都有体会:在灯光下阅读眼睛容易疲倦,而在阳光下(非直射)阅读眼睛没那么容易疲倦。这是为什么呢?有学生认为阳光是复色光,是由红、橙、黄、绿、 蓝、靛、紫这七种不同颜色的单色光综合而成,是自然光, 而灯光只是白色单色光。事实是什么呢?使用光强度传感器和数据采集器就可以清晰直观看到放大后阳光的信号是一条直线(如图1),灯光的信号是一条曲线(如图2), 表明阳光是稳定的,灯光是波动不稳定的、经常在变化, 所以在灯光下阅读眼睛更容易疲倦。

这次实验后,学生发现就在自己身边就有这么多“看不见”的秘密,更有兴趣去开展探究活动了。有学生提出假设:爸爸妈妈不同意自己长时间使用电脑,是不是因为电脑屏幕发出的光信号是不稳定的呢?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这位学生用一张黑色不透光的布罩住电脑, 将光强度传感器罩在黑布里面,测定了电脑屏幕的光信号,发现电脑屏幕的光信号也是一条直线。另外有学生测定了手机屏幕的光信号,发现也是一条直线。这两位同学不知道该如何解释结果,他们把这个问题抛出来给大家。经过查找资料、请教专业技术人员和再次实验, 发现老式CRT显示屏的光信号是一条波动的线,现在的液晶显示器是直流供电,其光信号是一条直线。手机和现在的液晶屏幕的光线确实不会波动,它产生的眼睛疲劳主要还是距离过近,特别是手机屏幕小、距离近、眼睛聚焦的注意力特别集中,时间长了会产生视觉疲劳。 分享感受时有学生感叹:难怪看手机屏幕或电脑屏幕时间长了眼睛会觉得很干,看来我们要控制使用手机或电脑的时间了,还要提醒爸爸妈妈不要长时间看手机或电脑。还有学生骄傲地说:下次爸爸妈妈提醒我不要长时间看手机时我要问他们为什么,要是他们回答不出来, 我就给他们讲讲今天的实验。

在电脑屏幕、手机屏幕实验的启发下,又有学生提出想研究自己家里的“护眼台灯”是否护眼。经过光强度传感器的测定,学生发现有的“护眼台灯”的光信号是直线,而有的 “护眼台灯”的光信号是曲线,表明有些 “护眼台灯”并不护眼。经过交流,大家发现真正的护眼台灯价格都较贵,也有学生提出下次购买台灯时要先用数字仪器去测一测。

从阳光和灯光到电脑屏幕、手机屏幕,再到“护眼台灯”是否护眼,再到购买台灯时先用数字仪器测一测, 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学生不断经历发现问题、猜想假设、实验测量、结果分析、运用于实践(对生活的启发) 的科学探究过程,前一阶段的成果激发了后一阶段的开展,使得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望持续上升。

二、关注实验误差,修正学生科学探索的方法

实验误差是实验测量值(包括直接和间接测量值) 与真值(客观存在的准确值)之差。实验误差永远不等于零。不管人们主观愿望如何,也不管人们在测量过程中怎样精心细致地控制,误差还是要产生的,不会消除, 误差的存在是绝对的。小学科学课程虽然浅显,但只要有实验数据统计和测量活动,误差问题就无法回避[3]。 如何处理误差问题关系到学生对待事实的科学态度 , 不能为了获得“标准答案”刻意忽略误差,也不能将误差作为遮羞布,对于学生的错误实验结果当误差处理,科学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误差,如检查测量方法减小系统误差、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减小随机误差、学会观察异常数据等。

在应用光强度传感器测定室内外光的强度时,在同一地点学生测得的结果不相同(见表1),学生争吵起来,都说自己的数据才是对的。笔者首先组织学生检查自己手中的光强度传感器是否有损坏,回忆刚才测量光强度时是否严格按照实验步骤、方法操作,检查完毕后每位同学再在同一个地点测量3次,结果见表2。这次学生都沉默了,自己在同一个地点测量3次数据都不相同,结果究竟是什么呢?这时笔者开始给大家介绍实验误差,即使我们使用灵敏度高的光强度传感器,实验误差依然存在。但我们可以多进行几次实验求平均值,用平均值来做结果,这样可以减小误差。科学上一般进行3次重复实验,没有明显偏离的异常数据就可以求平均值了。这次学生都满意了,忙着去求平均值了。还有学生发现小组每位同学都测一次,将4个同学的结果取平均值也比较接近一个同学测3次取的平均值。

反思这次小实验,在没有传感器等数字仪器时, 对室内外光强度的研究只能停留在定性和感性的层面, 比如桌面上光强些、桌面下光弱些。而有了光强度传感器和主机,可以定量地测定桌面上某地点的光强度是多少Lux。从科学史来看,定量研究是科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的标志,传统的实验教学由于测量条件限制,很难得到准确的实验数据,定量研究也难真正开展。可以通过定量研究的意义与学生分享技术进步与科学研究的关系、探求如何运用技术手段去获取事实,探索科学的探究方法。同时,有了传感器等实验仪器后,有学生会认为传感器灵敏度高就测得准,而不注重实验过程设计, 不注意实验方法,却对自己的数据充满自信。这时教师需要科学引导,比如关注误差、基于证据的推理、实验过程设计等。对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没必要搞清楚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但需要知道误差的大概含义,如何减少误差使得结果更接近真实值, 这些做法将有益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三、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提高学生探求事实的能力

学习科学对于学习的研究表明:学习是个体头脑内的认知加工活动。数字实验进入小学科学课堂,将定性实验转变为定量实验,对于一些不方便直接测量的参数, 可以通过变量转换得到结果,为科学探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需要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切实提高学生探求事实的能力。

前段时间辅导一个兴趣小组的学生做实验研究不同颜色的光(红、橙、黄、绿、蓝、靛、紫、黑)照射对蔬菜保鲜的影响。对于蔬菜保鲜的界定有外观情况、叶绿素含量测定、水分损失测定等,其中叶绿素含量测定是比较核心的定量测定项目,但因需使用离心机、分光光度计等设备需要送到校外检测,叶绿素含量测定步骤也比较繁琐, 包括研磨、离心等,小学生独立操作起来很困难,每次都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帮忙。这时笔者引导学生思考可否用自己的仪器设计自己可以操作的实验,经过几天的思考,有学生发现光透过新鲜的蔬菜和不新鲜的蔬菜后剩下的光是不同,于是学生设计了叶片透光强度的实验。为了公平, 几位学生固定了同一个灯、实验盒和光强度传感器的位置, 选择了一片叶子做好标记,每次都由同一个同学去测量, (如图3所示)。在取样测定叶绿素含量的同时,测定被标记叶片的透光强度。实验数据出来后(见表3、4),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叶绿素含量呈下降的趋势(如图4), 叶片透光强度呈上升的趋势(如图5)。目前正在进行蔬菜保鲜状态、叶绿素含量、叶片透光强度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寻找叶片透光强度与蔬菜新鲜程度之间的关系,尝试建立通过测定叶片透光强度来检测蔬菜新鲜程度的方法, 制作一个蔬菜保鲜度简易测量盒。

同时一些学生设计了实验:准备探究蔬菜从新鲜到不新鲜的过程中微小环境中氧气、二氧化碳、水分等因素的变化情况,将会使用到氧气传感器、二氧化碳传感器、湿度传感器、数据收集器、数据分析软件等。这些过程都有益于提高学生探求事实的能力,促进科学素养的发展。

科学素养教育小学科学 篇11

关键词:小学科学;科学素养;策略;实践活动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小学科学课的教育地位明显提高,其在小学生想象力、创新力与创造力的提高中作用也越来越明显。达到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还需要实施全新的教学活动,完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

一、利用多样化的培养方法

单一的教学方法会限制小学生的思维,利用丰富的活动形式对小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行培养,才能促进小学生成为科学课堂中的主体。让小学生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并积极去发现与提出问题,才能使其养成探究科学知识的习惯。比如,在讲解《制作潜望镜》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在课前做一个潜望镜,在课堂中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所有人的想法,制作一个综合型的潜望镜,促进小学生开放思维,提高科学素养。

二、组织科学的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科学学习的有效方法。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小学科学教学内容,给小学生设计他们喜爱的实践活动,促进小学生开放思维。比如,在讲解《影子的观察》时,教师可以将小学生带到课外,站在阳光下,让他们观察自己的影子。并引导小学生在晚上回家的路上,在路灯下观察自己的影子,发现不同。这样的实践活动能够将科学学习与小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促进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加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

三、营造良好的科学氛围

科学氛围的营造,对于小学生科学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影响。小学管理者要重视物质环境的打造,采购足够的科学实验器材,并建设一个专门的科学学习场所,用良好的物质环境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在精神环境上,要重视小学科学课程,不能将科学当成一门副科对待,这会助长小学生消极学习情绪。将科学课程纳入到学习评价体系中,促进小学生在思想上重视科学学习,建立基本科学意识。

综上所述,将培养科学素养作为目标,以科学知识的传递为手段,组织小学生参与到科学学习活动中,才能提高科学教学的质量。重视小学科学教学的创新,让科学教学满足新课程标准发展的要求,才能让其得到社会认可。

参考文献:

[1]周斌.我创造我快乐争当科学志愿者:上海市宝山实验小学快乐活动日科学实践活动[J].少先队活动,2012(04).

[2]王宁.科学实践活动 体验与探索齐飞扬:由郁金香培植活动带来的实践思考[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12).

浅谈职校生科学素养与物理教育 篇12

在科学技术日益深刻影响我们生活的今天, 一个人科学素养的高低, 绝不是无关紧要的, 它已经开始影响到现代社会人的生活质量, 同时也在不断影响和改变国民的价值观和对许多问题的看法。科学素养教育已经成为新世纪理科教育中极为关注的核心和焦点。为此, 我们对南京市郑和外校和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的部分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了解初中生与职校生的科学素养的现状, 发现存在的问题, 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

2 依据

科学素养这一概念具有非常深刻而丰富的内涵, 通常理解为个体对在日常生活、社会事务以及个人决策中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科学方法的认识和理解, 并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品质。

我国公民的基本科学素养水平不容乐观, 2003年的调查结果显示, 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仅为1.98%, 2005年的调查数据有所提高。纵向相比, 我们整个社会的科学素养是在提高, 但是和其他国家横向相比, 差距就显而易见了, 比如美国2000年已达到17%。当代中学生以及4~5年后即将成为各行业的技术型劳动者的职校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将直接决定我国未来的发展和进步。因此, 从学校教育开始, 加强科学素养教育已经迫在眉睫。

3 研究方法和内容

3.1 南京市两所学校部分学生科学素养调查与分析

我们于2011年7月15日至7月30日对南京市某所重点中学和南京某所职业学校18名学生 (男生13人, 女生5人) 科学素养的现状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分析与研究所得数据, 了解现行两类学校学生科学素养的状况如下。

(1) 被问卷调查学生个人基本情况 (见表1) 。

(2) 以学校类型分类, 两类学校学生总分对比 (见图1、图2) 。

从图1、图2可以看出高职学校学生的科学素养相对比他们低年级的初三学生的科学素养有所下降。

3.2 针对职校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调查结果分析

(1) 科学精神。

主要针对学生质疑精神、探究精神、进取精神进行调查。在回答“在解决科学问题时, 完成每个步骤后我都会反思”这个问题时, 有33.3%的学生选择“有时是”, 22.2%的学生选择“很少是”。结果表明:高职学生在探索、进取方面需进一步提高。

(2) 科学态度。

科学态度是引发探究问题、产生科学行为的源泉。在解决科学问题时, 有44%的学生“经常是”尽可能的在实验数据中找结论, 33%的学生“有时是”尽可能在实验数据中找结论;同样在解决科学问题时, 44%的学生“有时是”尽可能的从各种资源中找相关信息, 33%的学生“经常是”尽可能的从各种资源中找相关信息。结果表明, 高职学生基本具备科学探索行为的意向。

(3) 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是指在科学活动过程中采用的思路、程序、规则、技巧和模式。在解决科学问题时, 66.7%的学生“有时是”比较和评估信息从而确定相关内容, 22.2%的学生“很少是”比较和评估信息从而确定相关内容。结果表明:高职学生在科学思维能力方面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4 结论分析

2003年我国公民基本科学素养水平调查显示:初中、高中或中专文化程度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1.5%、6.2%, 即高职的学生的科学素养比初中生的科学素养水平略高点, 但我们得到的数据却显示相反。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三方面的数据分析高职学生科学素养, 结果表明高职生具备基本的科学探索意向, 但在探索精神以及探索方法、思维能力上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从职业学校目前的状况来看职业技术学校的社会地位日渐低下, 中考后半段考分的学生进了职业学校, 学习上的“差生”、品德上的“差生”和行为上的“差生”成为现阶段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构成的主要成份。职校生中的大多数是基础教育中经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 这也造成了现阶段职校生的整体素质下滑, 学生在很多方面都体现出了问题, 可以说现在的职校生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特殊群体。职校生的目标是成长成为技术型的工人, 普遍认为理论科学知识无关紧要, 只要会技术即可, 故在学习上目标不明确, 动机层次不高。这些主观、客观存在的原因导致了我们职校生的科学素养水平偏低。

利用物理教学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 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不仅有严密的科学知识, 更注重科学探究的实施过程。物理作为职业学校一年级学生所学的基本课程, 显然, 开展物理探究活动, 无疑是提高职校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1) 充分利用物理学史教学。

通过对物理学发展史的回顾, 使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 懂得任何一个定律的发现和理论的建立, 任何一个部分的理论知识的获得都离不开实验, 可靠的、精确的实验是物理学中决定一切的基础。另外可以介绍科学家的动人事迹,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同时让他们体会并学习伟大科学家的科学探索的精神。

(2) 发挥物理实验教学的优势。

实验是我们物理学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安排实验课, 在实验课上多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大胆动手做, 去验证。比如在“电磁感应现象”一课教学中, 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积极验证, 自己用灵敏电流计寻找感应电流, 并总结规律。不管实验成功与否, 学生们对此都兴趣十足。类似的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进行验证的学习经历, 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通过自主的探究、动手实践, 体验和感悟了科学研究的方法, 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用于创新的精神。

(3) 加强物理与其他领域的联系。

学生对科学新发现方面的信息比较感兴趣。物理学的教学中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与高科技领域的联系、与天文学、生物学、医学等各学科前沿的联系, 都能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科学、探索未知事物的兴趣。同时, 从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来看, 物理学与电子专业、计算机专业、建筑工程专业都有很大的联系, 这些也都能提高学生的兴趣。

(4) 改变评价机制。

职业学校是以培养学生技能为目的, 在物理教学的评价机制上改变传统的以考试为主的总结性评价, 以实验探究、实验设计、收集数据、总结规律等自主性学习为主的过程性评价代替。

5 结论和启示

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 只要我们坚定不移的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 充分发挥物理学科的自身优势, 注重落实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 注意方法上的灵活性、形式上的多样性, 必将会显著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建利.物理教学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J].魅力中国, 2009 (23) .

[2]陈正旗.浅谈物理学科教学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机融合[J].中学物理, 2011 (11) .

[3]朱广军.浅谈科学素养与物理教育[J].科技资讯, 2010 (28) .

[4]陈浩.淮安市初中物理教师科学素养的调查与分析[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 2009 (3) .

[5]尤飞鹏, 陈国璋.高中学生物理科学素养的培养[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1 (5) .

上一篇:注重下一篇:变频调速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