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科学素养

2024-10-16

教师科学素养(共11篇)

教师科学素养 篇1

随着中小学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科学教育存在的深层问题逐步暴露了出来。从表面上看,部分问题源于一些教师的科学知识不够扎实,但隐藏其后的根源是对“科学的性质”没有正确掌握。比如某小学三年级一次科学探究课上,孩子们对于第3次与前两次不同的实验结果并不产生质疑或好奇,而是不假思索地将前两次相同的结果填进实验记录表。这说明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没有使他们认识到求真是科学的灵魂。

南京大学教育系与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科学教育中心合作,在初对21个省、市、自治区的1737位小学科学教师(主要是城市教师)进行了“小学科学教师科学素养”的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涉及有关科学素养的各个方面,即对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性质的理解,以及教师们在教学中所体现的科学态度等。同时,调查将教师们的科学素养水平与其学历、职级、科学课教龄、已有培训经历、工作前专业等因素进行联系,从而找出其中主要影响因素。----编者

教师科学素养 篇2

为把握体育教师科学素养的现状, 确定师资的培养与培训目标, 我们以观察与问卷相结合的方法展开调研。课题组以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择了510名体育教师并对其展开了调研;本调研采用的体育课观察记录表与问卷调查表均为自编;其中, 观察记录表主要记录各个体育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方法、师生互动情况等;问卷题目主要以封闭式的选择题为主, 同时包括少数开放式的问答题。问卷的题目设计以已有文献中关于科学素养的定义为基础, 同时参照了中国科协的科学素养调查问卷。尤为一提的是, 课题组之所以深入课堂进行观察, 主要目的是为了验证体育教师问卷上的回答与课堂实际表现是否一致, 以之判断问卷所得数据的真实性。

课题组在实施调查时, 首先观察教师的教学实况;然后对教师展开问卷调查。

(1) 课堂观察:课题组在观察体育教师课堂教学时, 尽量记录实况, 及时对每节课的感受进行记载, 并且坚持每天晚上整理当天的记录。

(2) 问卷调查:教师问卷发放量为510份, 回收510份, 且510份全为有效问卷。

首先对课堂观察的数据进行定性描述, 接着对问卷调查的数据采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最后将全部调研结果进行糅合。

结果表明:体育教师的科学观严重缺乏, 科学知能普遍缺欠, 科学行为明显缺失。为此, 全面提升体育教师的科学素养实属师资建设的当务之急。

一、体育教师科学素养现状

1. 体育教师的科学观现状

调研结果显示:60.8%的体育教师认为科学是科学家大脑主观建构的产物;82.4%的体育教师认为学生的幻想与科学假说是一样的;19.6%的体育教师认为科学方法在不同的国家之间非常不同;70.6%的体育教师认为科学课程就是形式上理、化、生、地等的拼加, 因而仍然“沿用理科分科教学的方法以及测量与评价手段”;74.5%的体育教师认为科学探究就是动手做实验;仅9.8%的体育教师认为学生将现实世界与童话世界相混淆时“应及时纠正”;78.4%的体育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探究结果时非常关注其是否与已有的或预设的标准答案一致, 很少重视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情感体验;96.1%的体育教师认为竞争精神是科学素养的主要内容之一。

通过仔细分析体育教师个人的基本情况与调研数据发现, 学历较高的教师一般都能正确地回答上述问题, 经过2年以上培训的体育教师通常也能很好理解上述问题, 而教师个人其它方面的情况与能否正确回答上述问题没有明显的相关性。由此, 我们断定, 体育教师科学观严重缺乏的主要原因除了自身学历层次普遍较低外, 相关的培养与培训力度不足是关键。从而说明加强科学观的培养与培训非常必要。

2. 体育教师的科学知能现状

研究发现, 90.2%的体育教师害怕上动手课;92.2%的体育教师在教学时颇感力不从心, 有一定程度的畏难情绪, 且有68.6%的体育教师坦率承认难以胜任科学教学;有些体育教师甚至对基本的科学知识也不清楚。

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 部分现任体育教师均非“科班”出身, 尤其高校以外的体育教师更甚。在被调查的510位体育教师中, 只有40.1%的教师是专任体育教师, 而且它们多为原中师毕业生和高师教育等专业的单科毕业生, 5.9%的学校因为没有专任的体育教师而不得不采取“小队教学”的模式。体育课程的综合性要求教师具有跨学科融合的知识结构, 然而, 原中师毕业生因过去中等师范院校弱视体育教育专业而难以具备综合的技能性知识, 从而造就了体育教师知识面狭窄、缺乏整合的科学知识之事实;另一方面, 传统教育一向重理论轻实践, 本就造就了体育教师基本技能薄弱的事实。

3. 体育教师的科学行为现状

调查研究发现, 68.6%的体育教师在实践活动中经常限定学生完成探究活动的时间;72.5%的体育教师在实践活动中经常鼓励学生竞争;78.4%的体育教师认为在科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应该成为教学目标之一;52.9%的体育教师忽视学生的实践过程而简单地追求实践活动的完成。

其实, 体育课程标准主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而不是鼓励个人竞争, 因此, “体育教师在教学观念上应该从鼓励竞争向培养合作精神的转变”, 以团结合作的小组学习代替“孤军奋战”。

此外, 从课堂教学看, 94.1%的体育教师看似已“超越”传统的课堂教学, 表面上, 他们普遍能够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不局限于教“教材”与不局限于课堂进行教学, 可事实上往往是流于形式。主要表现有四:一是启发教学形式化。很多问题没有等到学生充分思考便给出了答案;二是讨论主题形式化。很多讨论主题不当;三是合作学习形式化。很多小组合作学习是“和”而不“合”, 学生大多“各自为政”, 有的孤军奋战搞“一言堂”, 有的尔虞我诈搞“小帮派”, 有的沉默寡言当“旁观者”, 有的冷嘲热讽当“挑衅者”;四是体育教师指导形式化。在合作学习途中, 很多体育教师要么象征性地在各小组中巡视, 要么悠然自得地独自一旁当看客, 要么自以为是地归纳总结。

我们认为, 体育教师的科学行为之所以明显缺失, 主要原因在于:一是缺乏对新的体育课程标准的准确理解。通过科学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开设的根本目的;二是缺乏对体育课程论知识的准确理解。体育课程的教学活动更注重探究性、创造性和开放性;三是缺乏对体育本身的理解。四是缺乏对体育实践的本质、内涵与特征的准确理解。五是对体育知识的更新不够及时。其实, “体育实践是个体通过自主地调查和研究来认识和解释自然的活动”, 具体而言, 体育实践应是以问题为中心、通过团结合作学习的方式, 个体积极对问题思维后在自身大脑中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二、如何提高体育教师的科学素养

综上所述, 目前体育教师科学观严重缺乏、科学知能普遍缺欠、科学行为明显缺失的事实成了制约师资建设和体育课程实施的“瓶颈”, 因而, 全面提升体育教师的科学素养显然是未来师资培养与培训的主要目标。

1. 注重体育教师综合科学素养的培养

当今的体育教学已经突破了传统教育的模式, 正在向多元化发展。体育教学中的团队精神等意志品质的培养, 也正是学生走向社会之前在学校能接受培养的最后一个时段, 作为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体育教师更应加强自身综合科学知识的培养, 尤其是心理学方面知识的积累, 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培养出能适应社会的合格人才。

2. 加强体育教师科学观的培养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科学观是从事科学课程教学的先决条件, 自然也应成为未来师资培养与培训的首要目标。由于体育课程的教学是开放、生成的, 教师在与学生的共同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科学态度, 对科学的新发现、新成果、新兴技术的评价等, 都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这些不经意的流露比教学中刻意设计的教育作用更大。所以, 培养体育教师实事求是、严肃认真、敢于置疑、勇于创新、善于合作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刻不容缓。

3. 加强体育教师科学技能的培养

科学技能是体育教师从事科学课程教学的坚实基础, 理当成为未来师资培养与培训的主要目标之一。从体育课程标准与科学课程实施的实情看, 体育教师的科学技能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1) 全面的科学探究能力与方法; (2) 教育科研的能力与方法, 尤其是行动研究的能力与方法; (3) 教学的能力与方法; (4) 课程开发的能力与方法; (5) 终身学习的能力与方法。

4. 加快体育教师专业科学知识技能的更新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 各种知识结构不断更新, 体育科学知识、竞赛规则, 尤其是掌握体育技能的方法也在更新, 新的体育项目也不断开发。作为传授体育知识的体育教师, 更应该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内容和结构, 采用外出学习交流或请专家进来培养等方法, 在最短的时间完成体育专业科技知识的更新, 跟上时代的变化。

5. 关注体育教师科学知识的培养

科学知识是从事体育课程教学的理论前提, 无疑是未来师资培养与培训的重要目标。为了能够胜任体育课程的教学, 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最终在大脑中形成的应该是打破学科界限的整合知识结构。这个结构至少包括三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三大学科领域的知识, 即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 (包括宇宙与空间) 科学;第二个维度是关于科学探究的知识与体育教育学知识;第三个维度是以体育为主题组织的内容体系。

6. 突出体育教师科学行为的养成

谈小学《科学》课教师的素养 篇3

【关键词】小学科学;科学教育;教师素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为提高国民整体科技素质,促进创新人才培养,2001年教育部发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其中明确要求“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科学课程”。教育部在2005年要求全国小学3~6年级开设科学课程。随着我国高考制度的不断改革,科学课将会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普遍重视。

小学《科学》课承担着培养未来公民的科学素养的重任,在整个小学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因此,提高科学教师的素质与水平就显得非常紧迫,必须拥有一支专职的高素质的小学《科学》教师队伍。然而 近年来,我们先后承担多个有关《小学科学课开设现状与对策》的重点项目,深入县城、乡镇、村级多所小学进行调研。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科学课师资存在诸多问题:1、师资严重紧缺;2、科学教师专业化程度低、流动性大;3、高学历层次的专业科学课教师严重短缺,几乎没有。随便找个老师就教科学课,科学课教师不固定,临时性强,更甚的是大部分农村小学,科学课教师都是与科学专业毫无关联的管理阶层代教。

针对以上情况,建立一支专职的高素质的小学《科学》教师队伍迫在眉睫。当然,这需要全社会的重视,更重要的是作为每个小学科学课教师个人应当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养,力争成为一名优秀的专业科学课教师。本人认为作为一名专职的高素质的小学科学教师,应具备以下不同于一般教师的素质。

一、要有坚定的科学教育事业心

科学教师承担着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重任,首先要有坚定的科学教育事业心。小学科学教学是小学阶段进行科学教育的主要“阵地”,担负着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任务。科学教师只有对科学启蒙教育这项事业充满深厚感情,才能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刻苦钻研,才能有从事这项事业的自豪感、使命感和责任感。

我们的教师对待科学教学要满腔热忱,一个满腔热忱的教师无疑会通过情绪的感染,使学生体验到愉快和振奋,从而引起学生模仿好榜样或按教师的要求去行动;一个满腔热忱的教师可以把抽象的教材变成鲜活的生命,在实实在在的“搞科学”活动中与孩子们“同呼吸、共命运”,精心呵护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尊重学生在科学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情感态度、知识能力等方面特点,因材施教,帮助他们实现个性的健康发展。这就需要教师经常弯下腰来倾听孩子们的心声,蹲下身来和孩子们一起养小猫、捉蟋蟀。

二、要具有宽厚而扎实的科学知识

科学教师需要有较为宽厚而扎实的科学知识,即我们经常说的: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不光要有“一桶水”,而且还要“长流水”。具体地说,科学教师要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储备,要有一定数量的、高于科学教材要求的科学概念和科学理论。科学教学的内容主要涉及常见的科学知识和现象,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学等领域的知识。因此,小学科学是一门多学科、多内容的综合性课程。驾驭这样一门知识领域极其广阔的学科,要求教师必须通晓各个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此外,教师还要及时了解科技发展的最新信息,不断更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只有这样,才能够高屋建瓴地驾驭教材,给学生以恰当的启发,为学生提供创造和发展的正确引导。除此之外,科学教师还要了解和掌握科学探究方法,合理组织科学探究活动。小学科学学科主要教给学生观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订计划方案、实施计划、分析综合整理、表达交流等探究技能。教师只有了解和掌握这些常用的科学探究方法的特点与要求,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运用它们,从而发展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三、要具有必要的教育學心理学知识

从科学教学实践看,科学教育哲学、课程与教学论、心理学(包括教育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对科学教学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另一方面,小学科学课要求老师陪伴孩子构建知识和技能体系,精心选择“有结构的材料(学具)”,把《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与周边自然环境、与小学生日常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并转化为富有情趣的仿真探索活动、编导成富有情节的故事和游戏,和学生一起“搞科学”。因此,教师首要的任务是认识孩子。虽然这需要花费比传统教学方式更多的时间,但是,这是十分值得的。孩子会逐渐从自发的行为发展到有条理的态度,从漫无目的地到选择性地提出问题,从毫无规则的观察到更为合理、井然有序的研究,从被魔力吸引到快乐地学习知识。

四、要系统学习《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知识

通过系统学习《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知识,教师能够全面整体地了解和认识小学《科学》课程,不断加深理解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现象,获取小学科学课程开发研究与教学实施的基本策略与方法,学会运用小学课程与教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具备教案撰写能力,掌握探究——研讨等教学设计模式,不断提高科学教育教学和科学教学研究的能力。同时不断提高教师崇尚科学、热爱科学,献身小学科学教育教学事业的个人情感。

五、时刻重视学生人身安全教育

安全第一,小学科学教学既包括利用各种器材动手的实验,又包括走出课堂与校园的实地观察,容易出现学生身体受伤的意外事件。因此科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时刻注意学生人身安全问题。教师除了经常对学生进行课前安全教育,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外,还要适时强调、提醒,确保学生安全。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教师应从以上多方面提高自己的素养,力争成为一名优秀的专业科学课教师。

参考资料:

[1]《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 张红霞,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07.

教师科学素养读后感 篇4

最近参加了一次教师培训,是教师十大素养之科学素养,借此培训的机会系统的了解了和教师有关的科学素养。原先以为科学素养应该是搞科研的人才需要研究的,通过这次学习明白了原来那是很狭隘的想法,科学素养和我们教师的距离是这样近,感受最深的是以下两方面:

首先从科学素养的涵义来说,包括以下七个方面:①具有科学素养的人理解科学知识的本质;②有科学素养的人在与其周围的世界相互作用时,能准确运用合适的科学概念、原理、定律和理论;③有科学素养的人在解决问题、做出决策、增进对世界的了解时采用科学的过程。④有科学素养的人在与他周围的世界相互作用时所采用的方式与蕴藏在科学内部的价值是致的;⑤有科学素养的人理解和重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⑥有科学素养的人通过科学教育并使其贯穿自己的一生,形成了对世界更丰富、乐观和积极的看法;⑦有科学素养的人具有许多与科学技术有关的操作技能。这七方面对于教师来讲,是我们每天处理事情时都要用到的,是应具有的基本素养。其次再从教师的职业特点来说,由于教师的职业对象是正在成长中的活生生的人,人人不同,具有明显的个性差异,使得教师的工作具有复杂性;教师的工作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就决定了教师的工作具有示范性,另外,教师的工作还有创造性和灵活性以及长期性和长效性等特点。教师的职业工作特点也需要教师要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必须不断充实自己,保持活力,保持发展的动力,以减少工作的不适感和倦怠感。

既然教师需要有良好的科学素养,那么作为一个普通的一线教师,又应该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呢?

第一,要转变教育观念。与时俱进,树立适应教育创新的科学观、学生观、师生关系观。现代科学观的教学是变“教”学问为“做”学问。

第二,要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师素质的提高,要依赖不断的学习,不仅可以通过攻取学历的方式来学习,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自身不断地积累和留心社会发展变化来学习,还可以读书,看报等等,只具备学科的专业知识是不够的,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既能“一专”,又能“多能”。

第三,还要具备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这些能力的形成主要还是靠在教学活动中进行自我培训,教学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大连教学基本功。

第四,要具备教育科研能力。教育科研过程本身是教师重新学习的过程,是教师知识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改善并趋向合理的过程。

第五,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在日常繁重的教学活动之中,教师获得提升的主要渠道就是教研活动和上课实践。

浅谈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论文 篇5

【论文关键词】知识结构 教师素养 科学素养

★ 《科学素养》读后感作文

★ 提高青少年科学素养方法初探

★ 规范实验操作?培养科学素养

★ 提高重庆市公众科学素养的科普对策思考

★ 读后感范文

★ 网读后感

★ 读后感四百字

★ 读后感读后感

★ 如何写读后感

教师科学素养 篇6

一、单项选择题

1、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制度由 规定。__ A.国务院

B.国家教育部

C.省教育行政机关

D.地方教育行政机构

2、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是属于。

A:说服法

B:榜样法

C:锻炼法

D:陶冶法

3、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__。

A.华生

B.桑代克

C.布鲁纳

D.加涅

4、把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依据是__。

A.课程任务

B.课程制定者

C.课程设置的要求

D.课程管理层次

5、幼儿社会化的内容不包括__。

A.心理社会化

B.道德社会化

C.职业社会化

D.认知社会化

6、”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__.A.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B.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C.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D.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7、我国于______年确立了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__ A.1980 B.1985 C.1995 D.1998

8、()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A:教育目的B:教育内容

C:教育方针

D:教育目标

9、在一个人的发展过程中,有的方面在较低的年龄阶段就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有的方面则要到较高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这反映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A.顺序性

B.阶段性

C.差异性

D.不平衡性

10、心理辅导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包括__ A.学会调适和寻求发展

B.学会调试

C.健康模式

D.学会发展和追求目标

11、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高度评价了教师的作用,把教师赞誉为()A.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B.心灵的建筑师

C.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D.辛勤的园丁

12、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针对所学内容画出网络关系图,这种学习策略属于__ A.元认识策略

B.认知策略

C.资源管理策略

D.复述策略

13、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

A:校长

B:教导主任

C:班主任

D:任课教师

14、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是____ A:道德认识

B:活动和交往

C:道德情感

D:道德意志

15、计划安排每天自习时间表,属于学习策略的是____ A:组织策略

B:认知策略

C:精细加工策略

D:资源管理策略

16、县级人民政府部门应当均衡配置本行政区域内学校师资力量,组织校长、教师的(),加强对薄弱学校的建设。

A.学习和培训 B.沟通和合作

C.培训和流动

D.交流和互访

17、尽管工作压力大,事务繁杂,何老师始终保持积极地工作态度,用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这体现了何老师。

A:身体素质良好

B:职业心理健康

C:教学水平高超

D:学科知识丰富

18、依据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规律而提出的教学原则是。

A: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统一原则

19、个性倾向性的基础是()

A:信念

B:需要

C:兴趣

D:内部动机

20、在歌唱或做韵律动作时,往往不能和其他人同时开始和结束的是。

A:小班儿童

B:中班儿童

C:大班儿童

D:各年龄班儿童

21、《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__ A.1951年

B.1958年

C.1985年

D.1986年

二、多项选择题

1、某中学教语文的邢老师与教数学的程老师应家长的要求,利用寒假组织所教班级的十余个学生补课一周,每人收取了600元补课费,他们的做法()

A:符合按劳取酬,多劳多得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

B:违反了市教委禁止乱办班、乱补课、乱收费的规定

C:体现了教师勤奋敬业、认真负责的精神

D:侵犯了学生的休息权

2、新学习的内容只是原有知识的一个特例,它的吸收不改变原有知识的属性的同化是____ A:类属同化

B:相关同化

C:总括同化

D:并列结合同化

3、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说明遗忘的规律是__ A.均衡发展 B.先慢后快

C.先快后慢

D.先慢后快又慢

4、班级、小组、少先队属于。

A:一般群体

B:正式群体

C:非正式群体

D:特殊群体

5、教学技能训练的方法有()

A:观察法

B:书面作业法

C:对镜练习法

D:介入教学

E:微格教学

6、为促进迁移,教师在教材的呈现程序方面应__ A.从细节到整体

B.从一般到个别,不断分化

C.从个别到一般

D.没关系

7、德育从内容上看包括——几方面。__ A.政治教育

B.思想教育

C.世界观教育

D.爱国主义教教育

E.道德品质教育

8、以下正确的表述是____ A:幼儿使用动词的频率高于名词

B:幼儿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动词

C:实词在4~5岁增长最快

D:形容词在3岁增长最迅速

9、在方位知觉方面,4岁儿童__。

A.开始能够辨别前后

B.开始能正确地辨别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方位

C.开始能够辨别以别人为基准的左右方位

D.仅能辨别上下

10、我国中小学课程包含__ A.劳动经验要素

B.认知经验要素

C.审美经验要素

D.健身经验要素

E.道德经验要素

11、被称为“教育评价之父”的教育家是__ A.布鲁姆

B.布鲁纳 C.桑代克

D.泰勒

12、(2006年)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学校教育中的。

A:学生的学习

B:教育措施

C:学校环境

D:学与教的规律

13、影响教学方法发展的直接因素有__ A.教学目的和任务

B.教学内容

C.时代要求

D.学校环境

E.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14、企业保留盈余资金成本的实质是一种__。

A.机会成本

B.固定成本

C.沉淀成本

D.实际成本

15、、的教育开始出现教育终身化的特点。

A:古代

B:近代

C:20世纪以后

D:后工业社会

16、观察法的记录方式不包括____ A:正强化的性质与奖励相同,负强化的性质与惩罚相同

B:奖与惩两种手段使用的目的相同,都是制止某种不当的行为,C:在教育中,可以多使用施予式惩罚,多使用剥夺式惩罚

D:在教育上使用惩罚时,只有在积极的目的下,使之符合负强化的原理,惩罚才会产生教育价值

17、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

A:遗传

B:社区教育

C:社会教育

D:家庭教育

E:学校教育

18、教学过程中的测量主要的方法是 【 】

A.测验

B.观察

C.访谈

D.实验

19、下列心理评估方法中,属于标准化方法的是____ A:反例

B:变式

C:抽象 D:概括

20、学校事故作为一种侵权行为应具有如下基本特征:__。

A.学校或教师侵害了学生的合法权益

B.学校或教师基于故意而实施的行为

C.侵害行为的侵害对象是学生的人身权

D.侵害行为的侵害对象是学生的各种权利

E.必须是学校或教师基于过错而实施的行为

21、品德是__。

A.自然现象

B.生物现象

C.个体现象

教师科学素养 篇7

一个人的素质包括专业素质、能力素质、思想品德素质等。这些素质合起来可以称之为“科学素养”。科学素质的提高, 能够有效促进一个人内塑其各方面的能力, 尤其是对教师而言, 能够增强其获取和运用科技知识的能力, 并通过提高自身科学素养而改善综合能力, 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所有教师科学素养的提高对于从教育角度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小学教师是中小学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 肩负着培养祖国下一代的重任, 应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方法, 时刻知晓自己“教什么”和“怎么教”。授之结果———学生具有丰富的知识, 自身也在教的过程中逐渐塑造起为人师的科学精神 (何丽, 2006) 。中小学教师的科学素养与学生的科学素养密不可分。即, 教师具有什么样的科学素养, 学生就会潜移默化出什么样的科学素养。换句话说, 教师的科学素养水平影响着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向往, 影响到对学生的培养。教师的思想、思维和行为方式, 价值、教学理念、看待事物的观念以及对科学的态度等, 都是其科学素养水平的表现形式。教师在教育当中, 无论这些形式是有意还是无意表现出来, 无论是以何种水平呈现给学生, 都会对学生产生直接性的影响。教师也正是以这样的方式达到对学生教育的目的的。由此可见, 不断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科学素养, 对于促进教师的自我完善,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都非常重要。

2 中小学教师科学素养的现状

2.1 缺少系统培训, 导致科学素养不高

随着教师队伍的年轻化, 大多数年轻教师都是大学毕业即迈入教师这个行业。有的教师是通过“特岗教师考试”、“教师招聘”等途径进入学校, 从事教育事业, 而在大学期间并不是师范类专业, 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和培训, 因此教育教学经验不足, 方式方法不一定能够适应实际需要, 教学初期对教师这个职业没有深入的了解和体会 (严炯, 2006) 。由于刚刚参加工作, 年轻教师本身也有对生活环境、工作环境、人际环境的适应和熟悉阶段, 因此工作中容易忽视自身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2.2 教育观念转变不明显, 导致科学素养不高

我国教育的发展赋予中小学教师的责任越来越重大, 而科学素养方面对教师的实质和核心要求是必须具有专业化的科学素养。这是21世纪我国的人才要求的最基本出发点。因此需要中小学教师转变教育观念, 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适应现代教学的需求。但是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升学率”等思想的影响, 教师不敢完全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不少教师在教师角色转换、教学管理等观念上还是比较保守, 甚至认为升学率和教育质量完全挂钩, 认为升学率低, 教育质量就低, 培养出的学生的科学素养就低, 这种错误的认识阻碍了教师的发展和观念的转变。

2.3 缺少教育理念, 导致科学素养不高

谈到“理想”, 每个人都可以说出自己的理想, 但是如果问到“教育理想”, 不少教师会认为自己作为教师的自豪感不足, 社会地位不高, 成就不大, 似乎以前的理想都谈不上了。中小学教师对教育理想的缺失, 导致自身科学素养不够高。

2.4 缺少研究探索能力, 导致科学素养不高

尽管时代在不断发展, 人的思想也在不断进步, 但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 许多教师仍不能彻底改掉自己死板教条、按部就班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方式, 缺乏创新意识, 学生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出现这些不利于教育发展的因素的原因在于教师缺乏对教育的研究和探索能力。而这种能力的缺少直接影响到教师科学素养的提升。科学素养水平不高的教师教育下的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等的能力不高, 自身也缺少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张飒英和朱敏, 2008) 。因此, 要求教师要有很强的研究与探索能力。但是部分教师缺少教育研究的常识, 缺少探索研究精神, 在实际教学中还是不思改革, 教学活动低下, 不注重自身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对学生的培养。

2.5 对科学素养内涵的认识欠缺, 导致科学素养不高

中小学教师在年龄、性别、教龄等方面存在着结构性的差别, 导致教师对科学素养的认识程度和深度不同, 对科学素养内涵的正确认识程度不高, 无法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内涵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入和发展的过程, 其内涵是不断扩展、丰富和发展的, 已经不再局限于掌握传统学科的重要概念和规则, 还要求理解社会科学范畴的相关知识、概念和规则。

3 提高中小学教师科学素养的思路

3.1 做好师资培训工作

经常性的组织中小学教师参加培训, 满足教师之所需。要通过合理的培训内容来提高培训质量。培训的内容要具有实用性, 能够针对中小学教师的科学素养现状和真正所需而设计培训内容, 能够保证通过培训使他们实实在在有所收获。具体而言, 在知识层次上, 要求培训的内容既要具有一定的前沿性, 又要具有可操作性;在培训形式上, 要做到知识学习与技能培训相结合, 教育职业理想与信念相结合 (刘富河, 2006) 。通过培训使教师对教育的体验、理解和领悟 (刘洪翔, 2009) 。

3.2 打破传统教学模式, 提高教育理念

我国的传统教学模式是以传授知识为教学的唯一目的。这种模式体现不出教师科学素养的高低。而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 建立多元化的教育科学思想, 则会促成教师形成良好的教育品质, 形成科学的教育态度和意识。因此, 本文认为, 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 十分有利于教师科学素养的提高。提高中小学教育理念需从他们对教育的兴趣做起, 从他们喜欢学生, 对学生友好和善入手。这些是中心学教师具有良好教育理念的前提条件。提高教育理念最好的方式是教学实践。所以在教学中, 中小学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反应, 不断注重解决学生的问题, 促进师生互动和交流。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心, 对教学和学生要有很高的热情, 从而促进学生对学习本身产生兴趣。

3.3 加强培养教师的研究和探索能力

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研究探索能力。提高中小学教师研究探索能力的重点在于培养其探究意识和探究精神。教师只有勇于探究, 敢于探究, 自身的能力才能够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的提高能够有效促进其对科学理论的深层次认识, 对教育科研方法的掌握和运用。因此, 中小学教师要不断积极参与科学研究, 在教育科研中不断积累知识, 总结经验, 创造性开展教学研讨活动, 同时, 还应不断从理论上对知识和经验加以归纳、提炼, 不断自我提升。

4 结语

总之, 中小学教师在科学素养方面存在的这些问题, 解决起来也并非易事, 需要长期的坚持和培养。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科学素养是多途径、多方位的, 需要客观力量和主观力量共同起作用。客观力量是催化剂, 更重要的还要靠主观力量作为内燃剂, 即中小学教师还应注重自身科学素养的提高。只要发挥好主客观的作用, 中小学教师的科学素养就一定会有所提高。

摘要:针对目前中小学教师缺少系统培训、教育观念转变不明显、缺少教育理念、缺少研究探索能力、对科学素养内涵的认识不够等科学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从做好师资培训工作、打破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提高教育理念、加强研究能力培养等角度探索中小学教师科学素质的提高策略。

关键词:科学素养,教育理念,中小学教师

参考文献

[1]严炯.浅析中小学教师的科学素养及其培养[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2006, (3) :87-90.

[2]张飒英, 朱敏.农村中小学教师科学素养调查研究[J].教育探索, 2008, (11) :91-92.

[3]刘富河.提高教师科学素养的策略初探[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6, (12) :33-34.

[4]刘洪翔.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科学素养:问题与建议[J].基础教育研究, 2009, (8) :3-4.

浅谈幼儿教师应具备的科学素养 篇8

幼儿教师必备的科学素养包括: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和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能够有效地组织科学教育活动以及具有创新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一、科学素养及其重要性

科学素养是现代公民综合素质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科学素养一经形成,就代表一个人已经形成了他所特有的看问题的视角、处理问题的方式、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而这些方面都预示了其最后所能达到的人生高度。

二、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价值

(一)对社会发展的价值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科学知识更新的周期不断缩短,而育人的周期却不断延长。现在的幼儿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人才资源。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是学前儿童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学前儿童阶段的科学教育,虽然不可能直接培养出儿童科学家,但往往会有某种潜在的影响和作用。学前儿童阶段的科学教育越普及,幼儿对科学的兴趣越浓厚,幼儿潜在开发也越有效,产生优秀科技人才的基础也就越厚实。

(二)对幼儿个体发展的价值

曾经有人调查世界上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您认为是在哪所大学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一生中最重要的本领?”答案几乎是一致的:幼儿园。可见在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关乎幼儿科学习惯的养成,是幼儿将来成为科学工作者的前提。《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关于科学教育的定义是这样的:幼儿园科学教育是幼儿园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对幼儿进行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探究方法与能力,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教学活动。通过科学教育启蒙,使学前儿童萌发科学情感,培养持久的好奇心,掌握一些初步的科学方法,积累科学经验,为学前儿童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这些都要求幼儿教师具备一定的科学素质,掌握基本的科学教育方法。

(三)对其自身专业成长的重要意义

在传统的观念中,科学教育仅仅限定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层面上,人们把教师等同于“教书匠”,社会在发展,教育也要与时俱进,如今,新课程改革在不断深化,各种教育科研活动正在热烈地进行,幼儿教师应当积极参与其中,掌握基本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通过教科研引领教学工作,只有富于探索精神的创新型教师才能紧跟时代的潮流,脱掉“教书匠”的帽子,成为有思想的教育家。

三、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科学素养

(一)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

首先,教育教学的知识,如: 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史、幼儿卫生学等方面的知识,这些是教育活动科学化的基础。

其次,关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常识性的知识,如:人体的知识,生态与环境的知识、自然现象的知识、现代科学技术的知识等等。例如,教师对眼前的植物除了名称之外几乎一无所知,却有声有色地引导着孩子们进行观察和探索,有时还会出现基本概念的错误。

最后,幼儿教师还应该了解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方面的知识,如:观察的方法,分类的方法,实验操作的方法,测量的方法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幼儿才能自主地进行探究,这就要求教师自己首先要对这些方法的知识有所了解和掌握。

(二)能够有效地组织科学教育活动

1.观念的准备

幼儿教师首先应该具备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才能设计出有利于幼儿发展的教学活动,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去组织活动,在教育中培养幼儿终身受益的品质。

2.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

所选择的活动材料与环境要丰富多样、要能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使他们亲身感受科学探索的过程,体验发现的乐趣,同时应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不断变化。

3.提供探索的机会,鼓励幼儿自主探索和发现

没有幼儿自身的探索活动就没有幼儿的学习,只有在幼儿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才能产生独特的体验,同时应给予幼儿尽可能多的自由表达自己认知情感的机会,这样孩子们学习的潜能才能被发掘。

4.为儿童制造鼓励科学探究的良好心理氛围

首先,教师应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幼儿所处的心理阶段决定他们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他们会问“为什么老虎的屁股摸不得”、“太阳能不能晚上出来”、“为什么小草不会说话”诸如此类的怪诞不经的问题,教师如果对他们的问题避而不答甚至嘲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会慢慢消退甚至对自己产生怀疑。一切科学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如果好奇心都没有了,科学的发展便也就成了一纸空谈。

其次,教师应该培养幼儿在探索活动中的自信心,要给予幼儿出错的权利,要尊重和接纳每一个幼儿的观点,不能因为幼儿的探究行为与其他幼儿的行为或教师期望不一致,就命令他放弃。

最后,教师在评价时应考虑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应看到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进步,让每一个幼儿在每一次探究活动中都有所发现、都有成功地体验,避免由于教师不恰当的评价造成幼儿的紧张。

5.教师应具有反思的能力

幼儿教师自己要有一定的思考、反思能力,“科学活动进行的是否顺利”、“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幼儿在活动的过程中表现得是否积极和快乐”、“有没有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在反思中教师才会不断提高其组织活动的能力。同时幼儿教师还要引导培养幼儿思考、总结和评价。

(三)应具有创新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幼儿期是一个人发展的关键期,这一时期的幼儿情感态度的培养尤为重要。幼儿总是潜移默化地受到教师言行举止的影响。所以,教师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是幼儿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建立的关键所在。

弘扬科学精神 提升科学素养 篇9

弘扬科学精神

提升科学素养

新文化运动时期,文化先驱们为我国引进了“赛先生”,从此开始了我国的科学进程。时至今日,科学依然在我国占据重要的战略地位,科教兴国成为了我国既定的国策。然而尽管在科学的道路上我国不断取得突破,却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科研学术浮躁、“伪科学”盛行、公民科学素养低下都成了我国科学进程的绊脚石,因而弘扬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养就尤为重要。

弘扬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一个国家的发达进步必须要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推动力,而科学精神便是指引科学技术走向正轨 的指路明灯。只有弘扬科学精神才能在全社会树立人人懂科学、爱科学的良好氛围,才能进一步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促进国家方方面面的发展。因此,要贯彻落实温家宝总理在科协第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指示,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全面提升科学素养。

弘扬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养就是要弘扬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的实质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崇尚理性、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这也是科学技术与生俱来的秉性,它要求人们在对待任何事情的时候必须从实际出发,摒弃浮躁,以务实的态度探索未知的世界,去揭示事情的本质以获求真理。而我国目前学术界及科研领域剽窃、抄袭他人研究成果,夸大研究成果以骗取国家经费的现象屡见不鲜。甚至素有“象牙塔”称号的高校校园里,也出现了师生共同炮制泡沫论文、虚假奖项等学术浮躁现象。这些具有欺骗性质的行为反映出科学工作者浮躁、不踏实的工作作风,明显违背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无法在学术上进行创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着力弘扬实事求是的精神,脚踏实地地专注于科学与学术研究,创造新的科学成果。

弘扬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就是要弘扬理性探索的科学精神。由“加碘盐可抵抗日本地震引发的辐射”这样一条假新闻引发的全国抢盐潮以及下岗工人张悟本的“绿豆养生说”引发全民喝绿豆汤这些“闹剧”,无不显示出我国国民科学素养之低下。究其原因,是我国国民缺乏必要的科学知识,但更重要的是缺乏理性探索的科学精神。面对社会上的传闻和所谓“专家”的论断,公众不是进行理性的思考而是盲目的跟风,媒体舆论也不进行科学的查证就进行吹捧炒作,造成了虚假消息满天飞,伪科学和封建迷信思想蔓延的严重局面。因此,应当引导全体国民形成一种理性探索的科学精神,面对一切问题都头脑冷静地进行分析,运用科学知识去破除伪科学和封建迷信思想,从而提升全民的科学素养。

弘扬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的目的在于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学科学、爱科学、尊重科学、运用科学的良好氛围,以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进行科研和学术,以理性探索的精神面对问题分析问题。唯有此,才能进一步提升我国国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和素养,才能朝着建设世界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才能使中华民族在未来的竞争中占领先机。

范文二:

弘扬科学精神 提升科学素养

纵观世界各国的发展史,无论是西方先进的发达国家还是“亚洲四小龙”新兴国家,无一不将科学作为引领本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也不例外,随着科教兴国伟大战略的实施,我国在科学道路上也越走越宽。但是近年来却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因素:科研造假现象屡有发生、张悟本事件反映的“伪科学”行为横行、公民科学素养普遍低下。这些问题已严重制约了我国科学进程的加快推进,因此必须要弘扬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

弘扬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要净化科研环境。当前我国存在的科研造假问题反映出了目前的科研环境并不单纯,究其原因既有科研人员的思想道德认识存在偏差,与利益相连太过密切,也有制度上的漏洞,评价标准太过单一。因此要净化科研环境必须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加强对科研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通过对科研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宣传,设立科研成果专项基金奖励措施等方法鼓励科研工作者专心科研;另一方面要完善现在的单一评价制度,改变以论文数量评职称的评价体系,特别要实现高校去行政化。

弘扬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要打击为科学。张悟本事件反映了当前我国伪科学盛行,伪科学是与科学对立,以盈利为目的,以虚假宣传为手段,披着科学的外衣干着不法的勾当,因此必须要严厉打击。一方面,要增加宣传伪科学人员的犯罪成本,严格执行对宣传伪科学的处罚手段,追求其刑事责任。另一方面科研人员发现有不实信息的流传必须要即使出来予以辟谣,向公民解释,传扬正确的科学的知识。同时公民还要明辨是非,不盲目跟从,发现有虚假知识的宣传药即使举报,帮助国家共同打击伪科学。

弘扬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要普及科学知识。调查显示我国公民科学素养普遍低下,这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科学进程,因而必须要普及科学知识,帮助公民学习丰富的科学知识。一方面,国家要提供学习科学知识的基础条件,比如免费开放科普博物馆,发放科学知识宣传手册,免费宣传科学知识等,为提高公民科学素养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学校要承担起宣传科学知识的任务,各教育阶段都应开设相应的科学知识课程,并可以通过科学竞赛等形式进行普及。只有这样,才能够逐渐向公民普及科学知识,从而提升其科学素养。

教师科学素养 篇10

单位:河南省长垣县常村镇中心校

姓名:时喜梅

电子邮件:643028861@qq

电话:***

内容摘要:怎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对学生的人文思想渗透呢?尊重学生,让学生愿意学习;树立信心,让学生敢于学习;注重差异,让学生能够学习;调动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这首先就是人学。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教育首先是人学,是一项双边的活动,教育的施动者是教师,而受动者是学生,学生是教育的最重要的力量,若不重视学生的现状,不了解学生,那么教育也就失去了根本,也就无从谈起。乌申斯基也指出:“如果教育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首先也从一切方面了解人。”同样强调了在教育过程中人的重要性。而新课标也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标的基本特点。”这一切都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人的重要性,必须以人文本,以学生为主,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深入了解学生的现状,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可能获得成功。那么,怎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对学生的人文思想渗透呢?笔者结合自己从事十几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尊重学生,让学生愿意学习

人道主义教育的最基本的观点就是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高度尊重学生,八小时当作一个完整的、发展的、活生生的人来看。语文教育应该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要求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平等,在交互活动中民主,在相处的氛围中和谐。教师应尊重学生,以心呼唤心,以自己的火 去点燃学生的火。尤其是成绩差的学生更应该主动关心、鼓励他们,不让他们在心灵上受任何伤害。在仍是“分数论英雄”的今天,决不能以成绩、以分数来看待学生。俗话说:“一碗水要端平。”成绩好的、成绩差的都是自己的学生,不能因为成绩好友缺点就包庇批评轻一些,而成绩差的学生犯错误就用放大镜来指责他们,这样做是不公平的。以自己的好恶做工作,不利于对学生的培养、成长和发展,不利于师生间心灵的沟通,更不利于形成真诚和谐的师生关系。因此教师要以博大的胸怀包容学生,对成绩好的成绩差的一视同仁。特别是对成绩差的学生更要多给他们一份微笑,多给一份关爱,让所有的学生都愿意学习。

二、树立信心,让学生敢于学习

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而学生学西成绩不易提高,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自信心不足,不相信自己,要么认为自己基础太差,无法赶上来了,要么认为自己的智力存在障碍,自暴自弃,态度消极。要想教育成功,使学生有进步,就必须重视学生的现状,以人为本,帮助新华社树 1

立信心,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让他们相信自己,敢于学习,“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

首先,教师应该走近学生,关心学生和他们一起分析学习成绩不好的原因,研究对策,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如学生说他作文无话可说,教师可利用日记的形式要求学生将每天的经历,自己对老师、同学的看法,对某事件的评价记载下来,即使记流水帐也行,鼓励他慢慢进步。如文章写好了,教师可写评语:“这样下去,你的作文水平一定会提高的。”学生提出想要提高的愿望,教师可写:“老师相信,继续努力下去,一定会成功的。”学生学习有了困惑,教师同样可以在评语中解答。这样就可以极大的张扬学生的自信心。第二,教师可以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利用课堂来增强学生自信心。既可利用现有教材如《山的那一边是海》、《我的信念》、《理想》来帮助刚升入七年级的学生树立理想,增强自信心;《走一步再走一步》来引导学生如何克服实现理想中遇到的困难;又可以有意识的从课外精选一些文章,作为补充教材介绍给学生,让他们觉得成功并不难,帮助学生树立信息。如读者中的一篇文章《鹰志》:老鹰残忍的教小鹰飞翔以及鹰在四十岁左右是的生命蜕变,如何获得重生。当学生颓废的时候,我在班会上读了这篇文章,鼓舞了学生的自信,帮他们找回努力学习的勇气和信心。第三,要坚持赏识教育,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对学生特别是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哪怕是微笑的进步,教师都要留心、都要及时表扬;对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要多关心,要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并及时给予表扬。学生实际上是非常在乎老师的表扬的,教师的一次表扬可以鼓舞学生好长一段时间,可能会促使学生产生巨大变化,最终走向成功。第四,要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标准,鹰加强形成性评价。对于基础差的和基础好的学生要区别对、确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只要学生进步了,不管他进步了多少,都要表扬;只要学生退步了,不管他退步了多少,都应该提醒他注意。志有这样做到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帮助学生不断修正目标,增强其自信心。如我所教班里有位学生,语文从不及格,但他有一个优点:音质特好,朗读时,就是不流利,对此,我辅导他,在下面练习朗诵,在一次国旗下讲话,我鼓励他,大胆的试试,没想到,讲话还没结束,掌声就四起,赢得更多同学惊羡的目光,过后我及时表扬他。没想到,这成了他学习的转折点。语文成绩却有惊人的进步。因此,老师要修正对学生的评价,多鼓励少批评。尊重他们的人格。这是人文素养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三、注重差异,让学生能够学习

首先,“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而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他们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智力水平和为人处事的态度等都有差异,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差异可能导致两种状况:冲突和共享。学生之间可能会因为差异而形成冲突,但如果引导得好,学生可以共享差异,在差异中丰富和拓展自己。一方面,教师可以重视差异,注意因材施教,性分层教学,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实现那个不同的教学实践,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学习方式,让不同学生都能过学到自己能过掌握的知识,得道不同程度的发展。另一方面,教师有可以利用差异,通过每一位同学的优点来带动其他同学共同进步,共同完善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不同学生的不同生活经历,了一帮助其他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合作、探究实际上就是强调差异的共享,让不同的学生都参与到自己不熟悉的学习中去,彤过交流、互动,探究知识的本原,促进学生共同进步,最终达到自己学习的目的。另外学生生理、心里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使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四、调动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

特级教师于漪认为:“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就会入迷;入迷,就会钻得进去,学习就会有成效。”新课标也提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只有对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了的兴趣,才会入迷,才会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怎样才能是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呢?

首先应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要学生对一门课感兴趣,应先要学生接受你、对你感兴趣。大多数学生有爱屋及乌的特性。学生喜欢某位老师,自然会喜欢这位教师所教的课。因而教师在课下应经常和学生在一起,参加学生的一些活动,力图融入到学生中去;同时教师可在日记中与学生平等的交流,而不要动不动就教训他们。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接受这位教师,乐于接受其教师教育。另外,教师可通过课堂的改革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在内容是,力求经的更生动,更形,尽量将课文内容与学生实际结合起来,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感而发。在形式上,力求多样化,如辩论赛、知识竞赛、演讲等,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在自身上,教师也要经常充电,不断提升自己,将新的教学理念融入教学活动中,这样,既增添了自己在学生面前的人格魅力,又能提高课堂效率。何乐而不为呢?

夸美纽约认为:“假如要去形成一个人,那便必须由教育去完成。”而实际上只有将学生当作一个个具有独立人格的社会个体,在教育中给予人文主义的关怀,教育才成其教育,人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加强科学阅读 提升科学素养 篇11

[关键词]阅读科学阅读科学素养

科学知识的普及必须倡导阅读,文明理念的传播必须倡导阅读,人们内心的和谐必须倡导阅读,真理的追求更离不开阅读。在科学教育中,阅读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为科学素养不仅仅只包括科学的实质性内容,还包括“在所有阅读过程中所需的概念、技能、理解和广泛的价值观” 。如果科学教育中不重视阅读、写作与讨论等活动,就犹如无帆之船,难以达成既定的目标。

1科学阅读的类型

1.1 科学教科书

与原有《自然》、《自然常识》等教科书相比较,《科学》教科书中阅读材料的安排至少有两个不同点:一是在时间上的设置更为灵活,既有课内阅读,又有课外阅读;二是阅读材料的类型更丰富多样。纵观《科学》教科书中的阅读材料,根据内容特点可分为如下几种主要类型:

1.2 科学读物

学生阅读科学图画书的过程,也就是科学启蒙的过程。包括科学美文、科学童话、科学故事、科学漫画以及科学数码、动漫等电子类资料都是科学读物。

2科学阅读的意义

科学阅读就是通过阅读科学文本、绘本以及电子类的读物,来促进学生的科学学习,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1 科学阅读,有助于学生科学本质观的形成和发展

科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有追求真理及探究的精神,因此,科学素养是科学教育的核心。而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及养成,科学本质观的培养至关重要。而通过阅读科学发现过程的史实资料,借助于对科学发现过程的了解,是学生体会科学本质以及科学探究方法和科学精神的有效途径。例如关于光的本质的认识,经过了长达两百多年的反复争论,直到爱因斯坦提出光的波粒二象性,才对光的本质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通过阅读科学发展过程,学生分析与思考过时的或错误的科学理论,这种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科学本质观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2.2 科学阅读,有助于学生科学概念的形成和理解

学生在科学阅读过程中,是一种先存知识经验参与下的过程,是一种概念重构的过程。透过科学读物中文字与图画内容,学生以自己的先前科学概念,对文本提供的信息再建构及不断形成正确的、完整的科学概念,这就是一个概念重构的过程。而这种正确、完整的科学概念的形成,往往是建立在广泛的、统整的科学阅读之上的。随着科学阅读的不断深入,大部分有组织的科学读物都会沿着某一主题将事实、概念、问题或特征等呈现出来,通过科学概念的串联以及内容的前后连贯,先前形成的科学词汇不断趋于准确,学生逐渐形成对重要概念的正确理解。且随着科学阅读的不断深入和扩充,学生理解科学重要概念的能力得以提升,开始进入逻辑推理阶段。

因此,在科学教育中融入有效的、系统的科学阅读,不仅对学生当前科学概念的掌握、科学本质观的发展极有帮助,而且对学生科学学习的不断深入也是十分有益的。

3科学阅读的方法

3.1 比较性阅读

比较是阅读中经常使用的、重要的阅读方法之一。只有经过细致地比较读物内容、形式、观点、方法、态度等,才可以能使学生在更深入的基础上把握读物。有关研究也表明,比较性阅读,有助于提高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启发性、缜密性,激发思维的创造性。

3.2 求解性阅读

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向学生明确提出若干个带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划出要点,以便在课堂中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求解性阅读。

3.3 质疑性阅读

质疑性阅读的目的,在于通过阅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不仅有了完全属于他们自己的思维的绿洲,智能的园圃,而且具有一定的质疑问难的基本素质和判断是非的能力。因此,我们要想方设法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自学能力。

3.4 创造性阅读

创造性阅读要求教师顺应学生的思维规律,并加以恰当的点拔和引导,使学生的思维发散,在阅读中实行再创造。这样既能培养学生认真研读课文,深入理解作品的习惯,又利于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4科学阅读的教学策略

科学阅读融入科学教育,这既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一种用来沟通、组织想法和促进概念转变的工具,更能给教师在教学科学概念、促进学生问题解决技巧的进步、指导学生科学发现、丰富学生的创造力和思考能力等方面提供教学方法。

4.1 以阅读材料为情境,设疑激思,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具体操作如下:①精加工阅读材料,使其成为问题情境:教材中此类阅读材料往往文字较多,学生通读耗时较长,同时众多的内容也不利于突出主题。要使其成为合适的问题情境,应对其进行精加工。加工时应保证其具有趣味性、简练性,同时还有利于产生问题。精加工后的材料更简炼,更能引起学生的高度关注,也更容易产生问题,因此作为情境富有价值。②针对情境,设疑激思:对精加工后材料的阅读,易使多数学生进入“产生和思考问题的亢奋状态”,有利于对所提问题的解决。此时,是设疑激思促进学习的最佳时机。设疑激思时应注意:问题的情境性,即问题源于所创设的情境;问题的可思考性,即问题能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问题的趣味性,即问题能吸引学生去思考;问题的目的性,即问题的思考和解决有利于教育教学目标的达成。在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过程中,教师可以不断加以引导,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新的问题,使情境成为问题的“策源地”和“催化剂”,使问题成为思维的路标。

4.2 以阅读材料为切入点,引导分析,深刻体验“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具体操作如下:①有选择地分析材料中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感知“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上表中列出的Ⅲ类阅读材料中有相当部分是对某些设备的介绍,而这些设备涉及的科学知识往往较多、技术也较复杂,影响了学生的有效阅读。教学时应对内容进行取舍,选择出学生已经具备或能够接受的知识及相关技术进行分析。②多角度地启迪,领悟“社会需求对技术发展的动力作用”。受自身的认知所限,学生在阅读材料时较难明白材料中所表达的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教师可以问题形式,多角度启迪,帮助学生领悟。

4.3 以阅读材料为依托,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科学精神的重要内容。科学家们一般具有一些共性的特点:如对自然现象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尊重科学原理,对科学有浓厚的兴趣;富有创新意识,敢于依据客观事实提出自已的见解,并能根据科学事实修正自已的观点;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为人民服务的意识等,此类阅读材料对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很高的价值。教学时,应根据材料内容的不同特点,有侧重的加以挖掘,有计划地加以落实。

4.4 以阅读材料为连接点,多向链接,拓展学生的视野

教学时,应从学生的原有知识出发,根据材料的特点多方向加以引导和链接,充分拓展学生的视野。这种多角度的引导和对原有知识的链接,能较有效地拓展学生的视野。在引导和链接中,应重视学生间的合作和讨论,因为通过合作和讨论能使学生超越自已的认识,看到与自已不同的理解,看到事物的其他侧面,从而形成对事物更加丰富的理解,将有利于学习的广泛迁移。

4.4.1 以科学概念为中心的科学阅读

具体操作如下:在确定某一主题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材料之前,完成以上的概念定义构图,也可以通过阅读科学漫画、图片、海报、简报等多种科学文本之后,让学生完成上面的概念定义构图,并可在阅读过程中不断趋于正确和完整。

4.4.2以信息为中心的科学阅读

主要是指科学阅读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文本的信息、内容,如关于科学家故事的阅读。这一类型的科学阅读可以借鉴以下几种阅读策略来开展:①融合已有知识、预测、验证活动相结合的科学阅读策略,以给学生提供组织个人想法的体系,鼓励学生关注主题,并且在阅读过程中有明确的目标。这种科学阅读过程主要围绕四个问题进行:我已经知道什么?我认为我知道什么?我认为我将学到什么?我已经学到了什么?②包括四个步骤:预测、标记、补充、笔记的阅读策略。这种科学阅读策略主要根据所需学习的内容,教师将所要掌握的知识以提纲的形式,在阅读之前呈现给学生。根据提纲,学生对每部分内容进行预测,自己是否已掌握,并分别做好标记。在这一过程中,主要目的是唤起学生的先存知识。③就是指随着学生科学阅读的深入,学生对每一个问题用一些词汇或者短语进行补充解释说明。④就是在阅读结束后,将所学到的写一篇总结或者与同学讨论在阅读过程中所学到的。

4.4.3对反思性文本的科学阅读

反思性的科学文本需要学生通过对多方面意见的讨论和综合,对其中的问题做出自己的判断。关于这一类型文本的科学阅读,可以采取的策略主要是“讨论网”,教师可以绘制如下的图,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完成这份图表,并得出自己的观点。

上一篇:浅谈美育对大学生成才的意义下一篇:商场物业消防管理执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