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角色的科学定位

2024-08-10

教师角色的科学定位(精选12篇)

教师角色的科学定位 篇1

随着社会的发展, 老师已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 因此, 传统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单一“控制者”角色越来越不能适应当前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 现代教师除了当好“组织者”等的角色外, 还必须当好“导师”、“参与者”、“促进者”、和“研究者”的角色。

一.组织者:

组织者是老师最难和最重要的角色, 课堂活动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教师的组织。老师在布置学生完成课堂任务之前应该先向学生发出准确清晰的指令, 使学生明确他们的具体任务使什么, 他们将做什么。在此过程中, 教师要把握学习过程, 而非“操纵”。帮助学生获取知识、技能以及发展所需的策略, 帮助他们自主学习。学生被要求自己控制学习, 并尽可能地不在教师的直接帮助下完成任务。

《牛津英语》9A中的Audrey Hepburn是一篇人物传记, 作为一篇记叙文, 内容比较容易理解, 学生对这一人物本来就比较感兴趣, 但如果采用传统“老三调”, 老师一讲到底, 越俎代庖, 学生肯定昏昏欲睡。斯宾塞认为:“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 自己去推论, 给他们讲的尽量少些, 而引导他们去做的应尽量多些。”因此, 笔者为Hepburn一文设计了这样的任务:教师首先让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小组, 然后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集整理有关Hepburn的生平事迹, 并以组为单位, 制作成多媒体Hepburn小传。然后各小组推选出一名代表, 向全班汇报成果。在这一任务实施的过程中, 教师组织好课前、课堂、课下三个阶段的具体任务, 引导学生逐步完成各项活动, 并且在交流的过程中, 实行民主的开放式教学, 允许学生出错、出分歧, 甚至允许学生“异想天开”, 自由发言, 这样一来, 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 兴致盎然, 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实践证明, 这种方式打破了传统的“传授知识、被动接受”的格局, 使得课堂的教与学两方面都具有了创造性。

二.导师或教练:

“导师或教练”是指学生在自学或独立完成他们所选定的任务时, 老师对他们进行指导或提出建议。这种角色在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方面特别重要, 因为教师的指出错误和改进的建议是他们顺利完成任务的关键。

《牛津英语》每个单元的Main Task模块其实就是为了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可通过对前几个模块的复习, 为写作做好知识的铺垫, 引导学生列出写作提纲, 然后鼓励学生分别列出自己的观点, 并充实写作的内容。完成之后, 四人或二人一小组交换批改, 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作文在全班展示。在这一环节中, 教师要特别注意, 不能只挑文章中的语法错误, 还要对文章的结构、立意, 语句的流畅等方面综合评价。此外, 分批对学生的作文进行面批收效也十分明显。但教师应该注意的是, 帮助学生修改错误时, 更要强调学生作文中的优点。因为适当强化学生写作中的优点, 会让学生对自己更有信心, 并能不断放大自己的优点。最后, 教师要选择学生中的优秀作文以“成果展示”的方式在班级或班级外的墙壁上进行展示, 以增强学生的成就感, 因为成就感是最好的内源性动机。

三.参与者:

“参与者”要求老师把自己当成学生中的一员, 参与他们的各种活动。在学生进行活动时, 老师不能只站在讲台上观望, 而应该积极参与学生的小组活动, 因为它既可以增进课堂气氛, 为学生提供和英语水平比他们好的人说英语的机会, 又可以增进师生感情。同时, 老师在参与的过程中, 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解决难题, 还可以向学生学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好点子, 营造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氛围。既有利于自己今后的教学, 又使师生互相学习, 教学相长。

《牛津英语》7A Unit 3 Study Skills内容是教学生制作学习卡片。教师不妨在卡片的一面写上I like swimming.的句子, 然后在另一面画一张有关这个句子的图画。卡片制作好后, 再和学生一起运用自己及学生制作的卡片共同看图说话。这样不仅帮助学生轻松地掌握句型, 而且在互动中增进师生的情感。实践证明, 在“做中学”的引领下, 通过这种方式掌握的句型, 学生记得扎实长久。

四.评价者:

评价者工作的主要部分就是评估学生的学习, 从而知道他们的学习好坏及进展如何, 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以适应学生。这不仅是教学的需要, 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迫切渴望。教学中有两种评估方式:纠正错误和组织反馈。

纠正错误要注意选取适当的时间并注意艺术性, 切不可逢错必纠, 或为了纠正错误而打断学生的讲话, 因为那样只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他们不敢开口讲英语。老师可以“重复学生的话”来纠正错误, 这样既保全了学生的面子, 又使学生能在潜移默化中学到正确的句子。另外, 老师应对每一个学生的任何努力都及时进行当众表扬和肯定, 以保持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组织反馈是在学生们完成了一项任务之后, 老师应肯定优点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笔者采用英语学习成长记录档案夹, 每教完一个单元后, 叫学生按照单元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检查和填写相应的单元学习情况总结。老师认真阅读每一个学生的总结并对学生的单元学习和总结给出相应的评语和建议, 及时鼓励学生和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通过这种档案夹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更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五.促进者:

“促进者”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角色, 对课堂的控制权基本上移交给学生, 让学生自主学习, 老师“引导”、“鼓励”和“促进”学生学习。这个角色是所以角色中最难当的, 因为它要求教师既精通学科知识又熟知教学法。要当好促进者, 教师必须严格把握好“放手”和“控制”的度。特别重要的时在放手时, 使学生同样能感觉到老师的“控制’。这就要求老师平时对学生严格要求。更为重要的是, 老师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和能说服激励学生的能力。同时老师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心, 言传身教, 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品德教育。

9A Unit 3的“Teenage Problems”教学, 笔者采用“电子版头脑风暴法”的教学方法, 在校园网站上设定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主题与指导语“What is your teenage problem?”、“Efficientway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让学生根据设定的主题与指导语, 进行“个人头脑风暴”, 发表自己的想法, 也可以看看别人已上传的想法, 当然还可以对别人的想法进行联系和改进后, 再呈上自己的观点。一方面, 由于网络的“隐藏身份”与非直接面对面特点, 有利于学生畅所欲言, 产生独创性的想法。另一方面, 不同的观点能进一步启发学生的思路, 形成良性循环, 有利于产生“百花齐放”的效果。这种方法不仅能够使教师宏观控制英语教学, 而且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交际能力、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六.研究者:

“研究者”是教师不断研究学法和教法, 扩展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教师应尽可能地参加课程进修, 教学研讨会和听课, 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为自己的教学找到新的方法。同时, 通过听课, 学习别人课堂成功与失败的经验, 然后自己尝试和创新教学法和教学活动, 找出适合自己和学生的最佳教学法。那些不断丰富自己知识和不断改进教学的教师必然会在教学上获得丰厚的回报。

新教育形式下的教师角色更有利于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发挥, 有利于英语课堂上师生的变化性活动, 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意识的训练、培养和加强。因此, 教师要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善于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扩大知识面, 积极并创造性地探索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教师角色的科学定位 篇2

[摘 要]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有重要作用,也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参与积极性,便于个体经验的交流与重构。但是在现阶段中小学的合作学习中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正确角色定位:教师并非单一的旁观者,而是作为“平等中的首席”的积极参与者,并非仅仅是激励者,而更是学生学习和个性发展的促进者。

[关键词] 合作学习教师角色 促进者

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追求平等、合作、对话的师生关系。于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新课堂正从教师、教材逐渐走向实践、走向开放、走向互动,日益呈现出勃勃生机。但是,当我们致力于挑战传统的课堂学习方式时,还应关注另一种课堂现象:新课堂中的合作学习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学习效果?新课堂中教师如何进行角色位?

一、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在合作学习中,不乏提高学习效率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共享共进的有效学习,但是,成效甚微甚至流于形式的无效“合作”也比比皆是,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1.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合作学习是在教师组织下的学生间的合作。它对于改善课堂的心理气氛、促进学习能够起到良好的作用,但

由于许多老师不理解合作学习的实质,只注重表面形式,只鼓励学生热烈讨论或共同完成作业,一堂课下来虽然课堂气氛热烈,但仔细回忆一下,学生并没有真正学到有用的知识,同时也没有充分考虑到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学习收获、教师从中起的作用等。这种合作学习只是表面形式的,没有起到合作学习应起的作用。

2.合作学习自由化。合作学习本来应该是在教师精心的组织下,学生间有序进行的一种学习形式。这种学习形式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技能。合作学习强调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充满生命的活力,但决不是放任自流。而有些合作学习中,一味地突出学生的“自主”,完全放手让学生去做,老师只是一个旁观者,那么,这样的“合作学习”根本不能使学生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因而也只能是流于形式的自由化学习。

3.合作学习的内容不恰当。课堂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选择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就是教学内容。比如,当问题过难时,学生即使花大量的时间讨论,也不能达到目标;当学生面临全新的问题,没有相应的储备知识基础时,讨论也达不到预期目标;当问题过于简单,提出后学生马上能够回答,亦没有讨论的必要。当这三种情境之一出现时,合作学习就变成了浪费教学时间的无效劳动。

4.合作技能弱。小组合作时你一句我一句,各自抢着说,最后没有形成结论。组内同学缺乏必要的合作能力,学生不懂得倾听他人的意见,不能对别人所说的意见进行评价,也不把各人想法归纳起来,这与合作学习既“贡献”又“分享”的理念是相违背的,这样的合作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二、由问题引发的思考

——为什么要倡导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与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个体经验的交流与重构;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高密度的交互作用和积极的自我概念,使得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

——合作学习的要义是什么?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和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是相对于“个体学习”而言的。它有以下几方面的要素: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的个人责任;期望所有学生进行有效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组内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

——教学的关注点在哪里?教学的关注点应该是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还是其“最近发展区”;教是消极地迁就发展,充当发展的尾巴,还是应积极地走在发展的前面,促进学生发展水平不断跃升?课堂一味再现学生的“己有”、“己知”,还是让学生“跳一跳,去摘

桃”?课堂是让学生“共享”、“共建”、“共进”,还是让学生“共乐”。若如此,学生不仅将停留于原地,甚至可能倒退,这也正是一些学者早已提出的“大学中学化、中学小学化、小学幼儿化”的现象。这种形式的合作学习不是课堂的改革与完善,反而是一种教育的退化、变质。

三、组织合作学习时,教师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对教师而言,最重要的是不要把合作学习看作是对传统的全班教学的全部取代,而是一种全班教学受到抑制时,通过积极主动的小组合作而非个人独立工作的活动得以完成的改造。如,关于学生如何回答具体的问题或完成具体的作业,同伴能传递有效的解释,但是,教师不能期望他们能拥有组织和建构学习内容的科学知识,也不能期望学生在完成高级目标的任务时能够有效地相互指导。

第二,即使是适度地喜爱合作学习的学生,如果被要求太经常地用它,也会厌烦。教师准确而恰当的讲授同样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对主要概念的系统阐述、或对学生小组学习之后的疏漏的补救教学所需要的学科知识和教育知识有很多是学生所不具备的。

第三、教师需要教学生如何分享、倾听、融合他们的意见和协调分歧。合作学习的精要就是同伴群体之间的相互贡献、倾听与分享,在学生还不具备合作的技巧时,教师要重视如何去指导学生和让他们意识到合作技巧对他们而言意味着什么。

第四、尽管包含小组奖励和个人责任的方法或许常常是重要的,但还是要尽可能强调合作、削弱竞争。因为,竞赛是一种可能使学生

偏离主要的学习目标的外部动机形式,而且,因竞赛失败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可能会削弱某些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既不同于传统教学中知识的传授者,也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支配者,而应重新定位于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其中,核心角色应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促进”,不仅要“促成”,促使学生成为主动的学习者,更要使学生面临挑战,生成新矛盾,推动他们有新的发展。所以,作为促进者,不仅仅是针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而且应重视“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从而成为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推动者,成为学生的人生引路人。

教师在课堂中如何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第一,积极地旁观。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教学中的各种情况,设想下一步如何组织、指导学生学习。第二,创设自主探索情境。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必须给学生营造自主探索的情境,提供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在该情境中有机会根据自己的体验进行自主探索,自主重构。第三,考虑问题的适宜性。合作学习将要解决的问题,或是略高于学生“现有发展水平”而设计的问题;或是个人难以独立完成,只有合作才能解决的问题;或是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其解决策略多变而答案不唯一,而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有限,群策群力才能找到多个答案或最佳答案的问题。第四,引导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方

法。如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纠正他人的错误,归纳众人的意见等。第五,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各种适当方式的设计,给学生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在交往互动中共同发展。第六,注意培养学生的自觉、自律能力、注意指导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

科学课展学环节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篇3

观念变了,课堂活了,在欣喜课堂变化的同时,也发现一些存在的问题:

一些课堂中,学生还缺乏必要的展学规范,教师也没有进行适时的组织调控和规范训练,使展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一些课堂中,学生虽基本形成展学规范,但交流互动的内容偏离了探究主题,教师也没有及时引导,让学生自由争论,造成虚假繁华的假象;一些课堂中,学生展学时科学语言不规范,教师也没有进行必要的要求和点拨。这样的科学课堂只是注重了表面的把讲台留给学生,把时间留给学生,可是没有注重展学的有效性,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很是让人担忧。

那么,学生展学时,教师只是一味地“靠边站”吗?教师该担任怎样的角色,发挥怎样的作用呢?

一、教师要做营造展示氛围和调控交流互动的组织者

为了展学活动能围绕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顺利展开,教师要做营造宽松展示氛围和调控交流互动进程的组织者。在组织学生展示时,首先要明确展示任务及要求,还可以提示展示分工,适当指导展示站位;组织学生互评时,要鼓励相互补充和大胆质疑;组织学生深入探究时,尤其注意展学环节中适时生成的新疑问的处理。

二、教师要做把握研究方向和搭建思维阶梯的引领者

《科学课新课程标准》解读中指出:“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并不忽视教师的指导和引领。”在“学本式”课堂展学环节,教师的指导引领作用既不能弱化,也不要强化,而是要优化,教师要做把握研究方向和搭建思维阶梯的引领者。

(一)当讨论的话题偏离探究主问题时要“引”

例《日食和月食》,学习小组围绕“月球什么情况下会挡住太阳而发生日食呢?日食发生时,三个天体是怎样的位置关系?”做模拟实验,然后展学。可是学生展学中主要针对实验时模拟天体运转速度展开争论,偏离了研究的主问题,这时教师也没有及时将学生“引”回来,教师跟着学生的争论提问:“为什么要慢慢转呢?”(意指公转周期长)可见,教师自己也被学生带着跑偏了航向,没有引领学生用科学语言描述天体的运动。展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引领学生用科学语言描述天体的运动(自转、公转、自西向东运转)。

(二)当需要呈现有价值的思维引爆点时要“引”

例《热是怎样传递的》,学生围绕“如何看到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过程呢?”展开小组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然后上台汇报设计成果,小组间围绕变量控制补充质疑,细化实验方案注意点。在展学过程中,教师适时追问:“在金属条一端加热时,牙签的掉落顺序是怎样的?在中间加热呢?为什么?”这个问题引爆了学生的思维,使探究方案更明细、更完善。

(三)当需要为思维拔节搭建阶梯时要“引”

例《导体和绝缘体》,学生利用电路检测器将能够导电的物体和不能导电的物体进行了分类,并归纳出铁的东西能导电。两个组展学后,教师对展学进行了评价加分,然后,结合板书进行小结,揭示导体和绝缘体的科学概念。这节课在学生展学已提出铁的物体能够导电,概念建构水到渠成,需要思维拔节时,教师也没有相机引领,培养归纳思维能力,丧失了大好的时机,真是可惜。

(四)当展学中的意外突破教学预设时要“引”

例《导体和绝缘体》,学生建构导体和绝缘体概念后,开展寻找身边的导体和绝缘体活动,当一学生说金属文具盒不导电时,全班哗然,教师抓住推测和现实的矛盾激发学生思考,再次引发猜测:“金属是导体,可金属文具盒为什么不导电呢?”有生说:“距离太长。”有生说:“金属外层的薄膜是绝缘体。”并准备回去用废旧的金属文具盒再做实验。一次意外,教师敏锐地捕捉到不期而至的认知冲突,以巧妙的“二次”加工,激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巩固了导体和绝缘体概念,生成了精彩的课堂。

三、教师要做善于倾听、为精彩点赞的热心观众

当学生的展学规范基本建立,能围绕探究主问题进行交流汇报,特别是学生敢于大胆质疑,课堂已建构起思维碰撞的学习氛围时,教师就可以做一名热心观众,欣赏学生的表现了。

例《空气的热胀冷缩》一课,教师为学生准备了气球、泡泡液、锥形瓶、烧杯、热水和冷水等实验器材和材料,让小组设计实验证明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展学环节,学生针对泡泡液在实验中的用法展开了补充质疑。第一组汇报员提出将泡泡液倒入锥形瓶中;接着第二组补充了他们的做法,用泡泡液罩住锥形瓶口,让锥形瓶内形成密闭空间,再把锥形瓶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察现象;最后一个小组的同学对前两个小组的设计进行了对比,可谓点睛之笔,他说:“第一组将泡泡液倒入锥形瓶中,研究的只能是液体的热胀冷缩;第二组将泡泡液罩住锥形瓶口,研究的才是空气的热胀冷缩。”在这整个展学过程中,教师退位成为一位热心观众,将讲台留给学生,让学生展示精彩思考。

四、教师要做善于欣赏鼓励和点拨导向的点评嘉宾

学生展学后教师的精彩点评不仅是对展学者的鼓励点拨,也会让倾听者获益良多。要当好点评嘉宾,科学教师要改变评价语言贫乏、点拨引领不及时、轻率地下结论等普遍现象。注意把握学科特点,展学时多从学生的语言是否科学简洁、逻辑思维是否严密、证据是否充分确凿等方面进行有学科特色的评价点拨。这样,学生在科学课上的收获将是巨大的。

教师角色的科学定位 篇4

小学科学教学以探究为主, 探究教学能够亲历科学发现的过程, 能够训练学生的思维, 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独立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 具有很多的优点。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 只是按照发现问题、猜想、实验、验证、交流结果等过程安排教学流程。其实重要的是教师要有探究的意识, 在让学生思考和得出答案时最好不要直接告知其答案, 而应安排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 组织学生参与其中, 亲历过程, 自主地、充分地、有效地开展活动, 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教师在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过程中, 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我认为教师应该是学生探究情境的设计者、参与探究活动的激发者、探究材料的组织者。

一、教师是学生探究情境的设计者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内心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那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而教师应将要传授的知识看作是未完成的科学让学生去探索;要在教学中树立“开放教学”观念,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尊重学生的选择与判断;要在教学中当好学生探究活动的设计者, 为学生提供开放的教学时间与空间, 真正让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

1.让学生参与问题的发现。疑问是思维的起点, 科学的发现始于问题。儿童天生是一个好问者, 问号是他们接触事物的第一反应。因此, 我在探究活动的初始特别重视探究情境的营造, 促进学生发现疑问、提出问题。如《做框架》一课探究活动的引入, 我出示古今两种不同结构的桥梁图片并配以适当的文字介绍, 学生通过讨论很快从观察对比中提出了“空空洞洞的现代桥梁为什么也这样稳固呢?”“是什么原理使它能如些牢固?”等问题。发现问题是探究的开始和关键。

2.让学生参与探究过程的设计。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学, 教学, 就是“教”学生“学”, 教师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 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 即不是“授之以鱼”, 而是“授之以渔”, 这样学生就可以享用一辈子。所以当一个新问题、新行为出现时, 我们教师不要急于告诉学生如何具体去解决, 更不能直接把结果告诉他们, 而应创设情境, 努力使儿童自己去经历探索过程。

二、教师是学生参与探究的激发者

1.创设合作与竞争的气氛。在探究教学中, 我们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学习群体, 开展有组织、有目标的互帮、互学、共同协作的学习活动, 这样可以促进学生的多向交流, 扩大学生的参与面。在保证整体教学质量的同时, 又可适应学生个体的差异性, 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小组中分别充当“指导者”和“再学习者”, 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主动参与的机会。同时, 以小组为学习群体又可以进行小组间的竞争活动。《做框架》一课就是让学生通过制作、加固框架结构探究三角形框架的奥秘, 而捆绑框架学生个人完成有一定的难度, 小组成员间的合作使之迎刃而解。不仅提高了制作的效率, 还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也增强了小组间争先、争优的意识, 形成了良好的探究氛围。

2.建立民主与平等的师生关系。指导每个小组选出一名公认的组长带领同学们参与探究。在探究活动中, 教师要真正把自己作为学习的参与者, 用儿童的眼光看世界, 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 及时反馈指导, 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这样让课堂教学真正地回归学生。

三、教师是学生探究材料的组织者

学生的知识能力来源于对探究材料的操作、实践活动。因此, “材料是教师教的基础”, “操作材料是学生学的基础”。材料的使用关系到能否让教师设计开放式的教学过程, 关系到学生能否在操作中运用各种方法扩散思维。我认为老师也是学生有结构探究材料的组织者。所谓有结构的材料是指这些材料在使用时能揭示现实问题的某种关系。建构主义也强调在学习中应让学习者试着像科学家那样去思考问题。虽然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考的对象不可能达到科学家那样高深, 但在学习中使用的科学研究方法却是一样的。因此, 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应更多地取材于现实生活, 并且在最大程度上与问题解决联系在一起, 让学生感受到问题的存在, 并学会利用材料中提供的各种现象去进行分析、思考, 展开探索, 提出假设, 进而检验假设, 得出结论。如在学习《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时, 我先出示一大一小的两个马铃薯, 问:如果把两个马铃薯放入前面的两杯液体中, 会出现哪些情况? (生:大的浮, 小的沉;大的没, 小的浮;二个都沉;二个都浮) 在学生猜测、教师操作后, 学生发现一杯中两个马铃薯都沉, 另一杯中两个马铃薯都浮。孩子们就会从这些材料和现象中产生问题:“会不会和这两杯液体有关系?”“这两杯液体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其中一杯液体会使马铃薯上浮, 它有什么特点?”围绕这些问题学生将展开探究活动。所以, 教师提供有结构的探究材料是学生探究活动成败的关键。

教师角色定位5 篇5

教师角色定位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引导、点拨启发、评价激励、总结释难。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使其能自觉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教师讲、解、释、疑时间一般掌握在15分钟左右,教师从讲台走到学生中来,进行适时指导,由讲授转为引领和点拨,学生主要向老师学规律、学方法、学要领、学技巧,学生通过自主互动、小组合作学习提升综合能力,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自我展示、大胆创新的舞台,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努力实现三个转变:教师变导师,教室变学室,灌输变探究.教师指导的三个要求:引导学生但不是牵着学生“鼻子”走;严格要求学生但不是压抑学生的个性发展;启发诱导学生但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答案。

教师培养学生的三力:思维力,表达力,生成力。课堂师生关系的标准:平等,尊重,合作。

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 篇6

当前,教师的角色定位已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有了很大的区别。“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是位指导者,即指导学生主动参与各种教学活动。指导不是唱主角,而是当好导演,真正的演员是学生。演员在导演的精心指导下,在课堂这个舞台上进行精彩的演出。在整个过程当中,教师的指导是学生自主学习不可缺少的条件,是外因;学生的学是决定性因素,是内因。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在这个教与学的关系中,存在着不少误解:误解之一是把教师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其结果是教师不厌其烦、卖力地讲;学生则不喜欢听、不愿意学。这种吃力不讨好的现象,说明离开“学生为主体”孤立地去谈“教师为主导”,无异于离开目的讲手段,毫无意义。误解之二是完全摒弃教师的作用,把学习完全当成学生自己的事,这种放任自流的态度当然也不能获得成功。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千方百计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其实早在2500多年前,作为学生的孔子和作为老师的师襄子就早已为我们做出了表率,《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了这个故事。孔子年轻时曾拜鲁国乐官师襄为师学习弹琴,师襄教孔子一支曲子,孔子很认真地学习。十天以后师襄觉得孔子弹得不错了,就对他说:“你已经把这首曲子弹熟了,可以另学新曲了。”孔子诚恳地说:“不行啊,我只是刚刚把音律弹熟,技法还很生疏哩!”说着,孔子又专心致志地练了起来。几天后,师襄说:“你已掌握了节奏的技巧,可以学新乐曲了。”孔子说道:“我还没有领会乐曲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这样,孔子又练了起来。过了一段时间,师襄说:“你已经领悟了乐曲的思想感情,可以学习新曲子了。”孔子说:“我现在知道这支曲子的意思了,但我还没有体会到作曲者的为人呢!”师襄觉得言之有理,也就不再催促他练新曲了,只是耐心等待着。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说:“听你的琴声,我仿佛看到有个人正在严肃地思考,安然地在高处瞻望,胸怀着远大的志向。”孔子兴奋地对师襄说:“我已经体察到作曲家是怎样一个人了!这个人黑黝黝的面孔,高大的身材,目光凝视远方,好像是个王者,正在关注着四方。除了周文王,还有谁能是这个样子呢!”师襄离开座位,向孔子行了再拜之礼,惊叹道:“我的老师传授这支曲子时说过,此曲名叫《文王操》啊!”

这则学琴的故事中,孔子和师襄子都给了我们很多启示。为准确理解和把握琴曲的深邃内涵,孔子孜孜以求,堪为主动学习的学生典范。“学而不厌”,孔子这样说,也身体力行之:如此执著地去感悟一首曲子,最后才得出一个准确深刻的结论!这个故事,再一次向人们说明孔子一生好学不倦,精益求精,而非浅尝辄止。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更重要的,学习不只是简单知识的累加,而是人格的学习,一种体会,一种熏陶,一种品味,需要非常深刻的理解,这样人格才能得到培养,不断升华。由此可以看出孔子比大多数的后来人更加智慧,更加注重对生命活动的体验、感悟。书本教给了我们很多,却也让后人的思想僵化了许多。

同时,师襄也是位不凡的教师。初,他对学生只求达到一般水平,当孔子已“习其曲”时,提出可以学新曲了。但孔子提出未得其数、其志、其为人时,师襄既没有武断地坚持教新课,也没有把现成答案塞给学生了事,而是一次次地放手让学生主动地学。在学生主动地学的同时,这位老师在认真倾听。从琴声中听出学生领会的程度,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予以肯定:“已习其数”,“已习其志”。在学生鼓琴发生质的飞跃的关键时刻要言不烦,赞扬琴意已表达出“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⑵当听到学生从琴曲中悟出周文王的高大形象时,竟然离开座位,站起来表示敬意……至此,一位因材施教、谦逊可敬的教师形象已跃然纸上。

学生要学技艺,无名师指点,如在黑暗中摸索;一遇名师,便蓦然出洞穴,眼前一片光明。为师者,惟有像师襄那样,对教材先了然于心,有深刻的见解,能看到作品的深意,才能给学生以引领,起主导作用。而要很好地引导学生,就要求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贯穿探索精神,教师应引导学生探索形象的内蕴,探索立意,甚至探索到立意的根源,不仅仅局限于文句的推求,浅尝辄止。因为作家写作时,往往是先有了立意,然后选用文句表意;读者却是先看文句,然后深入作家的立意,从下游追溯到渊源。无疑,语文教学必须遵循这一规律。如果探求仅仅停留在字句上,离开了“意”、“源”的开掘,势必浅陋,也无法从深层理解掌握文句。当然这“见解”的形成,还得靠教者长期不懈地学习、实践,教学相长,功到自然成。

我国古代教育论著《学记》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这就是说,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感到不够、感到自己水平低,只有通过教学实践才会晓得自己的困难所在。感到不够才会自我检查,遇到困难才会努力学习。所以说通过教学,不但学生得到进步,老师也得到提高。

这种新型的教与学的关系,已经把教师的指导从琐碎的教学基本环节转移到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上,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系统,从管理角度组织语文教学。伴随着教师职责从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到培养创造力的变革,21世纪的语文教学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必不可少的理论

要使教育进入科学轨道,并且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必须置于一定的理论指导之下。教学实践一时一刻也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教师要发挥好指导作用,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理论水平,这样才能对教育的本质和规律有正确、深刻的认识。如果理论学习不到位,缺乏一种理论指导,我们的教育就有可能陷入某种误区;如果教师对必要的理论毫无兴趣,其素质就不能不大打折扣。教师本身素质低下,就会从根本上制约教育的发展,就无法培养出未来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们无不是高度看中理论的学习,并从中寻找教育根据的。

我们不仅要学习现代理论、学习语文教育大家的理论,还要吸收古代教育理论中有生命力的东西;不仅研究中国的理论,还要借鉴国外的思想;不仅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还要学习与教育有关的各种理论……用这样的集中了古今中外教学理论精华的现代教育观武装起来的教师,就会对各种教育问题居高临下、高瞻远瞩,在纷纭复杂的教育过程中自然就减少了盲目性,增加了科学性,并能确保始终正确把握教育航向。

从理论的学习中汲取营养,这是教育的需要;而从吸取中不断创造,则是素质教育给教师出的新课题。语文教师不应满足于仅当一个教书匠,而是当一个亦教亦研的学者型教师。结合自身与学生实际,从研究教材起步,开展教学研究,自觉寻找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提高自己对教育教学实践的理性认识。同时,学以致用,运用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二、可贵的实践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在于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目标实现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教师要想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就要自觉参加各种教学实践,在实践中不断锻炼自己,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语文教学中的题目的答案不像数理化那样非常明确,非此即彼,正是这种模糊性为我们提供了创新教育的契机。能否抓住这个语文教学的契机,实际上是教师是否有开阔思维、是否有创新精神的体现。在创新教育的理念下,优秀教师们的课堂教学,不再受制于教参,思维的目标不再是他人的,他们暂时放下自己的“正确”答案,去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并顺着学生的思维推进,积极鼓励创造。于是在学生展现多姿多彩内心世界的同时,教师也在不断创造出新的教学方法。

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精讲多练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教师尽量减少自己的讲解,精心设计每堂课的活动内容,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尽量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在这个教活教材、活化思维的过程中,对教师提出了很多的要求:需科学组织教学内容、需掌握学生原有知识结构、需激发学生兴趣,还需有很高的语言修养和组织才能。看来,教师除了具有传统意义上扎实过硬的基本功外,还应不断增加许多新素质。在新的师生关系中,学生要为自己的学习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教师也必须自我发展。

教师的这一切努力,对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首先,教师在年复一年的教学实践中,如果敢于自我否定、敢于标新立异,打破个人自觉不自觉地形成的教学模式,那么,这种创造性的劳动必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形成创造意识和创造品质。其次,在教学中巧设提问,采用“教师精心设疑——学生大胆问疑——师生共同释疑”的方法组织教学活动,这样从问题提出之时起,师生之间就展开了讨论,变单向传递信息为多向传递信息,从而打开了学生思路的大门,这便是创造的开始。再者,语文课里虽没有专门的实验室供学生去实验操作,但却给我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空——“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大语文的教育观需要语文教师逐步建构课内外结合、校内外沟通的语文训练系统,开拓课外阅读、写作和其他语文活动的天地,创造语文学习的环境,使学生随时随地、自觉主动地学语文、用语文,在不断地学和用中提高语文能力。以上这些工作决不是一个墨守成规、知识面狭窄的教师所能做到的。

三、树立终身教育观

在解放学生的同时,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才,教育呼唤“一专多能”的教师,作为素质教育核心的创新教育更要求教师随时扩展自己的知识库,随时自我“充电”。针对这些新形势,新世纪的语文教师应有相当程度的职业敏感,积极参加继续教育,接受来自各方面的新信息,博采众长,逐步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苦练内功。不过,与学生“在帮助下的自学”相比,教师的自学则更有赖于教师个人的勤奋,更需要坚强的毅力和锲而不舍的精神。这种精神,同样也可以带动我们的学生。可以说,学生的智慧是教师用自己的智慧点燃的,名师出高徒,教师良好的教学素养会培养出具有良好语文素养的学生。完备的素质是成就一项事业的先决条件,为了担当起自己在素质教育中的角色,我们每位语文教师都应投入这“贯穿一生的教育”中去,为了教学而学习,为了转变而学习,为了提高而学习。

新手教师的角色定位 篇7

一、教育行业中的奉献者

当前很多师范专业的毕业生, 做教师之后, 只是把教师当成一个谋生的行当, 或者是一个跳向更高处的台阶, 并没有把教师当成一项事业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个职业中。很多新手教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刚开始热血沸腾, 朝气蓬勃, 想通过教师这一职业获得人生价值, 然而一段时间之后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就开始激情殆尽, 在教学中敷衍, 甚至会一蹶不振。而因为教师行业的特殊性, 教师的懈怠会对学生造成最直接也是最深刻的影响, 这样的影响往往是不可弥补的。因此新手教师自己必须有准确的定位, 热爱教师职业, 要有把全身心奉献到教育事业中的决心与信念。那样新手教师才会奉献自己的青春给三尺讲台, 挥洒自己的汗水在粉尘之间, 才会在几十年如一日的教师生涯中时刻保持激情, 时刻用自己的爱心、耐心、细心对待学生。

二、学生的严谨朋友

新手教师应该扮演的角色是亦师亦友, 做到让学生感到亲切的同时又赢得学生的尊敬。新手教师在交流中对学生做出正确的引导和适时的批评, 要在实践中找到一个合适的尺度。在扮演着教师角色的同时, 也应该成为学生的朋友, 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 帮助他们解决学习或者生活中的困扰, 新手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的良好氛围会极大地促进学生在学习与生活方面的健康成长。与学生成为朋友, 教师同样要对学生的错误和成长中的问题提出严格的要求。对学生错误的姑息和助长, 只会失去一个教师的权利和威严。而另一方面, 由于新手教师还没有对自己的教师角色完全定位, 且新手教师与学生的年龄差较小, 往往会在极力“取悦”学生的同时模糊自己的教师角色, 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从而完全失去教师应有的角色定位。而一部分学生就会抓住新手教师这一特点, 在学习上懈怠、对自我要求放松, 新手教师的定位模糊最终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

三、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是由“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交织而成的三维目标体系, 不单单是知识上的要求, 更多的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培养和形成。所以, 新手教师不能只注重知识的重点、考点, 继续以往课堂上“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 而是要实现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创新设计, 从实际生活中引入课题。提出问题, 引发学生的学习思考兴趣, 环环相扣地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探究知识。新手教师要把课堂的重点放在引导上, 鼓励学生们开阔思维, 大胆创新,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实验或多媒体演示, 让学生达到自己探索新知的目的。而一部分新手教师过于心急, 为了达到课堂效果把课堂设计得花哨而浮夸, 或者找学生当“托儿”, 这样都失去了引导本身的目的。

四、教育创新的执行者

知识需要以创新的形式继续传递下去, 这就需要新手教师在新课程的大目标下从“教书匠”转化成“教育家”, 站在更高的角度上审视教育问题。新手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接受的新的教育理念不断地调整教学方法, 创造性地使用网络资源和新媒体, 完全抛弃以往教师“权威者”包揽一切的做法, 放下教师的“架子”, 积极地鼓励学生去不断地探索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创造价值, 一成不变只是对知识的延续。新手教师要扮演的角色是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意识, 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并积极鼓励学生勇于探究、勇于创新。

教师角色的科学定位 篇8

由于统计部门的工作职责就是为政府科学决策服务;为企业管理决策服务;为群众认识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服务是统计工作的起点和归宿, 是统计工作的灵魂, 所以为了能更好地履行职责,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更多更新的贡献, 我们认为, 在当今乃至未来较长时期内, 统计干部的科学定位应该是:思想道德高尚化、知识结构多学科化、能力结构多元化、思维方式鲜明化的“复合型经济人才”。

一、统计工作要求统计干部应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养

统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和时效性很强的工作, 也是一项既辛苦又清苦的工作。这就要求统计干部应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 也就是须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道德品格。统计干部作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面对党和国家关于依法统计、实事求是的要求及人民群众对务实统计、真实统计的呼声, 自觉遵守统计职业道德, 依法统计。在思想上应严格遵循、工作中应认真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传统, 忠于职守、尽职尽责、吃苦耐劳、无私奉献、不辱使命, 为党和国家宏观决策参谋到点子上, 服务到决策上, 做一名数据实、分析透、思路新、服务优的新时代统计者。

二、统计信息职能要求统计干部应具有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

统计的信息职能是指根据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调查方法, 及时、准确、系统地采集、处理、传递、存储和提供大量的以数量描述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经济信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客观上要求统计范围更大, 覆盖更广, 专业分类更细, 指标设置更齐, 大型普查的组织更规范, 对统计信息要求更加及时、准确, 对统计手段与方法要求不断创新。为了能更好地整理、处理原始数据, 有效开发利用统计资料, 这就要求统计干部应具有掌握社会经济统计软件的理论基础以及熟练操作计算机, 灵活运用等先进统计软件的数理分析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进行社会经济调查、经济分析, 用数字来刻画经济社会运行基本态势的操作技能。只有具备较强的信息处理和开发利用能力, 才能更好地履行统计的信息职能。

三、咨询职能要求统计干部应具有较强的问题探究能力

统计的咨询职能是指利用已掌握的丰富的统计信息资源, 运用科学分析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 进行归纳、推理、评价、判断, 深入开展综合分析、预测和专题研究, 为科学决策和有效管理提供可供选择的咨询建议与对策方案。可见, 要发挥好统计的咨询职能, 统计干部要做好如下两个方面:

(一) 明确服务对象, 实现服务对接

统计干部应明确统计工作的服务对象是领导和群众, 服务目的是为领导科学决策服务、为群众提供可靠信息服务, 因此, 统计干部一方面应研究政策, 分析形势, 明确方向, 把握重点, 将统计工作融入到党委、政府的工作部署之中, 融入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之中。另一方面, 关注民生热点问题, 围绕社情、深入实际, 以对策研究为主体, 采取多种形式, 使基础理论研究鲜活化、市民化和普及化, 让更多的群众了解和认识经济社会发展的数据信息。只有“想领导所想、思群众所思”, 实现需求与服务的有效对接, 才是真正履行统计部门的服务功能。

(二) 积累广博知识, 提升科学素养

统计机构作为加强国家宏观管理的参谋部、智囊库, 这对统计干部的知识结构就必然有较高的要求。由于统计部门开展的是基于国民经济三大产业的全面数据信息调查, 这就需要统计干部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和广泛的知识面, 因而统计干部除了应掌握统计学、应用统计学、宏观经济学、国民经济统计学等基本理论知识外, 对模糊统计学、人口学、社会学、运筹学、数量经济学、公共部门经济学、金融统计学、博弈理论、统计预测与决策理论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也应有所了解。在知识经济时代, 社会分工越来越细, 学科分支越来越多, 学科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越来越明显。统计干部只有具有广博的知识面、系统完善的知识结构, 才能在多学科的交叉、碰撞、融合和升华中, 丰富思想、开阔思路、拓展研究视角, 才能引领统计咨询服务走向科学的最前沿, 为科学决策提供强大的思想基础, 成为社会主义新智库。

四、监督职能要求统计干部应具有较强的洞察和管理能力

统计的监督职能是指立足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 及时、准确地从总体上反映经济社会的运行态势, 并对其实行全面系统的定量检查、监测和预警, 以促进国民经济社会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 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由此可知, 统计干部的督察能力包括如下两个方面:

(一) 洞察社会的能力

要履行好统计的监督职能, 统计干部首先就需具备敏锐的社会洞察力, 即识鉴通透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是建立在具备比较扎实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 熟悉党和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和法规, 熟悉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 了解中外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了解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 比较熟练地运用现代经济分析方法之上的。只有具有这种识鉴通透的能力, 具备向经济学相关领域扩展渗透的能力, 才能用前瞻性的思维和眼光去把握经济社会的运行情况;才能敏锐地洞察到经济社会运行中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才能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 从宏观着眼, 微观入手, 找准问题的切入点, 揭示经济运行中严重性、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 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才能运用数量分析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进行社会经济调查、预测和规划经济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 发挥统计在宏观决策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 组织管理能力和科学执法能力

为了确保信息职能、咨询职能的实现, 统计部门定期组织开展国情国力的全面调查。由于统计调查的范围大, 涉及调查单位全, 参与统计的人员多, 为确保各种类型的国情国力调查得顺利开展, 就要求统计干部需具备组织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等知识素养以及决策能力、统筹规划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沟通处事能力、应变能力等。同时, 为了确保统计数据的准确性、科学性和时效性, 避免弄虚作假和虚报浮夸, 监督检查各级、各部门的统计和国民经济核算工作, 监督统计法津、法规的实施, 这就要求统计执法人员须熟悉本部门所应掌握的法律法规以及与之相配套的规范性文件, 了解统计执法活动密切相关的《行政处罚法》、《行政法》、《行政诉讼法》等行政法律法规知识。只有用法律知识武装头脑, 才能实现科学执法、依法执法, 才能推进统计工作的良性发展, 维护《统计法》的权威。

五、统计工作要求统计干部具有鲜明的经济思维方式

统计部门的工作和职能内涵决定了统计干部应是具有鲜明的经济思维方式的经济工作者。这种特定的思维方式即表现为:它使用连续的演绎推理配以简明的模型来阐释经济现象;善于在“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条件下, 权衡各种备选方案的利弊;善于区分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善于判断各类变化对经济行为的影响;善于根据具体问题的性质选择适当的经济学原理和工具进行深入分析;善于对现实经济现象进行抽象分析;善于利用相关数据对经济领域中的事件进行评价;善于使用效率这一关键概念对有关经济资源的使用给出评价;善于发现别人不能发现的问题, 并富于创造性地提出新颖有效的政策建议;善于分析这些政策可能会产生的各种后果;善于设计创新的方法来衡量这些政策效果的深度和广度。只有始终坚持用鲜明的经济思维方式体察社会、才能透过纷繁的经济现象的数量特征看到经济运行规律的本质, 才能把握住经济发展的脉络。

当前, 知识经济已席卷全球, 成为新世纪时代发展的显著特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统计干部应肩负起为经济改革和开放战略提供前瞻性理论指导和科学性咨询服务双重责任, 这就要求统计干部应以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为前提, 用科学发展观和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 不断学习新理论、新技术、新知识、新方法, 提高业务和创新能力, 加强实践锻炼, 坚持改革创新, 成为复合型经济人才, 为党和政府作好咨询、当好参谋, 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导航;为人民群众做好信息沟通, 为创建和谐社会服务。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统计作为认识社会的有力工具、管理国家的重要手段, 在世界各国的地位和作用正日益凸显, 各国政府都将统计机构作为加强国家宏观管理的智囊库、思想库、信息库。当前, 统计职能的内涵在不断丰富, 外延在不断扩大, 为了适应时代大发展对统计工作的新挑战和新要求, 科学认识、深层思考在新形势下统计干部的科学定位及能力要求是十分重要和很有必要的。

论电大教师的角色定位 篇9

关键词:开放教育,电大教师,角色定位,服务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 要“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 建设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 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国家明确指出远程网络教育属于现代服务业的一部分, 为学习型社会服务、为学员的学习服务是电大教育的根本定位。基于这种认识, 电大的教育教学必须牢牢把握服务这一根本点, 在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和教师服务的实施与实现两方面做好做足文章。电大教师的服务主要体现在理念、技能、方法等方面。

一、电大教师为什么要服务学员

现代社会中, 人人都是服务者, 也是被服务者。现代人必须具备服务理念, 合格的电大教师更应当这样。服务学员是开放教育的根本要求和价值体现, 服务学员、善待学员, 就是善待自己, 就是善待电大的未来。学员是我们的“上帝”, 我们必须尊重他们, 为他们提供优质服务。每一个“上帝”都是美丽的, 我们要公平公正地对待他们, 坚持“服务每一个学员, 服务学员学习的一切”这一观念不动摇。

据报道, 陕西宝鸡一蔡姓储户到银行存款, 因不是大户而被银行工作人员安排在最后办理, 蔡认为受到不公正待遇, 找银行负责人讨说法, 但未得到较为满意的解释和答复。第二天他又到这家银行存钱, 一共七分钱, 分七次存, 要求每次都要打印单子, 银行工作人员也给他打印了。后来因此事引发更大纠纷, 双方走上了法院, 对簿公堂。这一案例可能带有特殊性, 但也说明一个问题, 银行及其员工服务意识欠缺是导致这一纠纷的主要原因。经济发达、社会文明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社会服务性。市场经济条件下, 服务成为必然。人人为别人提供有偿服务, 同时又在有偿享受别人的服务。

二、电大教师如何服务好学员

电大教师做好学习支持服务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 强化服务意识

服务是具有无形特征却可以给人带来某种利益或满足感的可供有偿转让的一种或一系列活动。不同的行业服务的本质和方式有所差异。电大教师当然需要有服务意识。为什么强调服务?这是由人的本质和特点决定的, 也是社会发展使然。研究表明, 人之所以能够成为万物的主宰, 是因为“人能群, 彼不能”。人, 需要彼此服务, 没有完美的个人, 只有完美的团队。

人是最善于相互提供服务的。1967年,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斯坦利·米尔格兰姆研究发现, 你想和任何一个陌生的人认识, 中间不会超过六个人 (即六度空间理论) 。这一研究成果表明, 人可以相互提供服务, 甚至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

(二) 改进服务态度

从某种程度上讲, 我们的服务态度决定我们的生源数量和质量。我们的态度要真诚, 发自内心地为学员服务。不能糊弄学员, 糊弄一个几个会失去更多, 糊弄一时会失去永远, 惟有真诚才能赢得永远的信赖。

对人对事的态度能反映一个人的涵养水平。语言是服务态度的重要体现。“你听明白没有?”与“我说 (表达) 明白了没有?”这两句话哪句听起来顺耳、舒服呢?显然是后一句。我们在语言交流中切不可显露居高临下的姿态、漫不经心的神情、不冷不热的语气、不耐烦的情绪。电大老师在与学员语言互动交流 (尤其是学员询问) 时一定要注意表达方式。

(三) 研究学员特点

准确分析学员的特点能够使我们掌握学员的实际情况, 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过程安排、教学资源的设计和制作, 提供适合电大学员的学习支持服务。学员具有共同特点, 也存在个体差异。因此, 对学员特点的分析可使我们在“以学员为本”的基础上, 采取个性化支持服务, 这对于电大教师来说特别重要。

1. 学员的优势。

一是学习目的直接。调查显示, 近90%的学员是为取得毕业文凭, 他们选择电大的目的明确。二是心智成熟。他们已是成年人, 心理成熟, 社会阅历和社会经验比较丰富, 待人接物处理问题老练, 有的在单位是负责人或某一方面的骨干, 对问题的观察有自己的观点, 甚至是独到的, 这些方面可能是老师都不好与之相比的。三是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由于年龄的原因, 学员的记忆力会不如以前, 但他们的自学能力在提高, 理解能力增强了。

2. 学员的问题特征。

一是年龄差异大。学员年龄跨度大, 辈份差别也大。学员中不仅有“80后”, 有“90初”, 而且有“爸爸在读”, “妈妈在读”, 甚至爷爷、奶奶在读, 夫妻共读、全家共读的。二是学习基础、接受能力差异大。同一专业 (层次) 、同一班级的学员的差距大, 不同班级不同学科的学员的差距更大。三是学习条件差异大。经济条件方面, 电大生中不乏百万富翁, 有的还能享受公款上学消费, 而有的学员因失业或收入很低, 交学费都比较困难;有的学员办公室和家庭都有高配置电脑, 而有的乡村来的学员根本没有电脑;有的学员学费全报销, 但大部分学员是自费的。技能方面, 由于受传统教育方式的束缚, 加上经济条件的制约, 很多学员不会操作电脑, 更不要说运用计算机网上学习了。

(四) 找准服务基本点

服务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四个环节上, 即招生环节、教学环节、实践环节、个性化支持服务环节。其中教学环节和个性化支持服务环节更为重要。

1. 把握网络时代学习支持服务必要性。

网络时代学习支持服务主要是师生交互。交互是人类社会的基本活动, 是我们了解学员的有效途径, 是培养学员学习兴趣的手段。交互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交互是网络时代教学的基本特征。具体说是由以下几个因素决定的:学员特点 (上文已述) 、学习特点 (网络条件下的学习可以是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内容或章节) 、教学过程 (互动、动态) 、师生地位 (以学员为中心, 以每个学员为中心, 比如我们通知学员什么事情, 除群发短信, 还要个别打电话) 。人人心中都有一个“林黛玉”, 不同的消费者有不同的喜好、不同的消费需求, 不同的学员也有不同的学习需求。

通过网上交互师生还可以密切关系、弥补感情空白。网上交互没有传统教育中那种时空统一的面对面“亲密”接触的学习生活环境, 总会有一种虚的感觉, 没有校园氛围, 没有整体学习气氛, 个别学员从来没有到校学习过, 毕业了不认识老师甚至不知道班主任是谁。经常的网上交互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通过网上师生交互, 学员可以倾诉学习中的困难, 倾诉生活中的困惑, 指出我们的不足, 表示对老师的感谢, 表示个人的爱好和成就等, 从而拉近师生距离, 融洽师生关系。

2. 开展导学、助学。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录制导学课件 (央校和省校已做, 我们主要教给学员如何使用即可, 如有可能自己也可再制作些) 、介绍学习方法、提供学习资源、安排实时答疑、降低学员畏难情绪、提高学员自学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培养学员学习能力、设置多个平台、设计多种通道。就学校与学员的关系来看, 如果说学员是需求方那么学校就是供给方。我们要充分满足学员的需求, 就应当搭建多种平台, 把学员需求的东西摆放上去, 让学员根据自己的情况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方法去获取。我们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 充分重视学员学习中的问题。

3. 交互中教师应该掌握运用的技能。

开放教育模式下的电大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基本功, 不仅要熟练掌握课程内容, 具有广博的知识、合理的知识结构、丰富的阅历, 应彻底改变过去传统教育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方式。单靠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不能胜任电大的教学, 必须适应电大开放教育的教学需要, 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特别是师生网上交互技能。然而, 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 所学专业与年龄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不少教师还不能完全熟练掌握网络操作技能, 与学员进行网上交互。因此, 我们需要不断学习新东西, 掌握新技能。

网络条件下的电大教师应掌握如下技能:一是网上快速查找、下载、使用资源技能 (公共网、电大专网) ;二是使用网络交互技能 (E-mail、QQ、BBS、维客、手机、博客、UC) ;三是整合资源及制作课件的技能 (PPT等) 。学习掌握了这些技能还不够, 还要养成运用这些技能的习惯。

三、结语

要做一个合格的电大教师, 除了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我们还要研究开放教育的本质与特征, 把握其规律;不仅要了解学员, 而且要精通课程, 掌握开放教育的技术、技能, 关注学员, 为他们提供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杨顺起, 陈立勇, 平凡.电大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机遇与创新.开放教育研究, 2008年第14卷5期.

[2]肖爱平, 蒋成凤.网络学习者网上学习现状、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开放教育研究, 2009年第15卷1期.

[3]胡吉成.现代远程教育环境下的师生交互——网络时代学习支持服务的实践与探索.全国基层电大发展援助项目第八期教师管理干部培训班学习材料.北京, 2009年11月.

[4]刘延.学习支持服务案例讨论.全国基层电大发展援助项目第八期教师管理干部培训班学习材料.北京, 2009年11月.

浅谈政治教师的角色定位 篇10

一、由“主演”变“导演”

2001年台湾问题成为中外焦点。美国先是出售武器给台湾, 而后又邀请台湾“国防部长”汤唯明和名流李登辉访美, 台湾也多次表示要与祖国大陆脱离关系。针对这一重大而又敏感的话题, 教师如何由“主演”角色变为“导演”角色呢?笔者在教学中, 分成了3个阶段:一、启动阶段。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美出售给台湾武器的画面和台宣称要独立的报道, 然后设置问题, 并聚焦到几个问题:台湾为什么要闹独立?美国为什么要支持台湾大陆与台湾发生战争?美国会参战吗?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为第二阶段作了良好的铺垫。二、实践和体验阶段。针对上述设问, 学生可自主选择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话题, 利用自己能利用的途径如上网、查阅资料、向人请教等获取相关信息, 然后通过组内合作和讨论, 综合成小组意见, 教师全程加以指导。三、表达和交流阶段。学生在时政课上通过发言或印发资料, 达到相互交流和分享成果的目的。

二、由“授鱼者”变成“授渔者”

江苏省泰兴市洋思中学有一个很好的经验, 它的课堂教学模式可总结为八个字:“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具体做法是每门课都由教师先提出学习内容, 限定时间让学生搜集资料, 自学教材, 再做课本上的练习题, 当堂检查, 课后不留作业。这种方法获得了很大成功。这就对传统的教学观念提出了挑战。以往传统的观念认为, 教师讲得越细越清楚, 教师水平就越高。就好比教师领着学生钻山洞, 总比学生自己在黑暗中摸索强些。而这种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只是视学生为“知识的容器”。作为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由于我们把知识嚼烂了再喂给学生, 结果培养出了缺少主动学习的学生, 这对学生以后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著名学者莱辛说过“如果上帝一手拿着真理, 一手拿着寻找真理的能力, 任凭选择一个的话, 我宁要寻找真理的能力。”金子珍贵, 但点金术更珍贵。一般来说, 教师可通过几个步骤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第一步:明确目的, 让学生明白本节课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第二步:在自学中培养学生“捕鱼”的能力。第三步:在检查中了解自学的效果, 了解学生在自学中存在的问题。第四步:在问题的解决中实践学生“捕鱼”本领。

三、由“插秧者”变为“抛秧者”

以往农民插秧, 总是把秧苗插得密上加密, 以为付出劳动越多, 就会收获越多, 但结果并没有因此增产。后来有人把插秧改为抛秧, 农民摆脱了面朝黄土背朝天之苦, 却带来了丰收。

题海战术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了, 教师更应注重精练精讲, 让学生总结解题思路。笔者曾有过一次有趣的经历。有一道材料分析题:“今天的科技决定着明天的生产力, 而今天的教育决定着明天的科技和后天的生产力。”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由于我在第一个班答案没准备好, 只要求学生思考此题讲了哪者关系, 关系如何。请程度差、中、好的学生依次回答, 教师分别给予了一点总结和鼓励。到第二个班讲时, 我赶紧查了资料, 在给学生短暂思考后, 我便一二三分析得头头是道, 学生也不住地点头表示赞同, 我很是宽慰。岂知随后的小测验遇到了类似的题目, 第一个班绝大多数同学都能得5分以上, 而第二个班仅有20﹪的同学能得5分以上。这就说明了练习讲评时更应侧重过程而不是结论。

四、由“实施者”变成“组织者”

笔者曾以“我说调潭”为题, 开展了社会调查式研究性学习活动。这次调查的指导思想是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学会学习, 所以这次调查为试点班每个学生提供了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第一步:酝酿阶段。让学生熟悉有关社会调查的几步骤, 在课堂上由学生制订调查提纲和调查对象, 然后讨论其可行性。第二步:具体准备阶段。分工合作, 按兴趣把全班学生分成组, 每组小组长让每个同学明确自己所承担的题课, 包括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程序是什么、成果如何形成、如何展出等等联系采访对象, 确定调查方法。第三步:实施调查。这是生本教育的核心, 也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主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一部分学生在校表现很好, 但由于缺少自信心和社交能力, 没能完成预定的任务, 这也给他们一个很大的启示:只有与社会融合, 才可能使自己成功。但大多数同学由于准备充分, 获得了被访单位的好评, 同时也出色地完成了预定任务。第四步:形成初步成果。通过调查, 4个小组积累了丰富的数据和材料, 也学到了很多待人接物的道理, 这正是当代中学生所欠缺的。笔者又组织学生从繁多的资料中归纳出“我说涓潭”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 据此写成调查报告或感想, 结果有好几篇在校报上发表。这锻炼了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为他们今后成长打下了基础。

五、由“提问者”变成“促进者”

翻转课堂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篇11

一、教师是翻转课堂教学内容结构化、板块化的设计师

翻转课堂最近在国内开始流行起来,各省市教研室组织开展探索翻转课堂模式的教研活动,但都没有得到一个统一的模式。笔者认为无论翻转课堂采取哪种教学模式,教师都应设计好以下几个教学环节:“微视频”制作,“学习任务清单”制作,自主学习情况反馈,交流讨论以及内化与提升。

教师在课前应重点制作好“微视频”并设计好“学习任务清单”,学习任务应针对性强,有梯度,紧扣微视频,激发学生从微视频或查找资料中完成任务的兴趣。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后通过交流讨论解决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同时教师必须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检测与反馈,这是翻转课堂是否有效果的最直接体现;最后教师应对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能力提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每一个教学活动都能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最大化的帮助。

二、教师是学情数据的分析师和和谐交流情境的营造者

翻转课堂把教学结构颠倒了,学生接受知识在课外,内化知识在课堂,如何及时掌握学生接受知识的情况,教师应扮演好学情数据分析师的角色。掌握学生自主学习情况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学习任务清单的反馈情况,这是课前可完成的;二是课堂内化知识的反馈情况,这是在课间完成的。

在笔者的《电势能》一节中,通过任务清单上的三个任务和两道自主检测题的完成情况,在课前笔者就已基本上掌握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在课堂的教学环节中,内化知识的反馈结果是学生的基础检测环节的完成情况,学生做完之后及时统计对错情况,有了以上两项数据的分析,笔者能基本上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并及时调整教学侧重点。

教师在翻转课堂中还应掌握和学生交流互动的能力。学生自主学习,分组讨论,师生互动应该是翻转课堂的主体,这比传统课堂更能发挥学生主导作用,那么教师就应该学会和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讨论,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兴趣,营造学生想说、敢说、必须说的情景。

笔者在学生交流讨论环节中,先提出两个共同问题,①静电力做功的特点是与路径无关,如何证明?②如何比较电荷在电场中不同位置的电势能?让学生交流讨论然后回答问题,接下来笔者将一些学生在任务清单上提出的典型问题让大家交流讨论,学生A问题:为什么在非匀强电场中静电力做功也与路径无关?学生B问题:在匀强电场中静电力做功的表达式W=qE·|AM|对于非匀强电场是否也成立?……,笔者要求他们互帮互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帮助这些有困难的学生。课堂进行到这个时候,学生的兴趣产生了,他们开始积极讨论,想帮助学生A、B……,讨论问题的同时又生成新的问题,而此时笔者要做的就是不停的引导他们去说,去反驳,去提出观点,直至得到正确的结论。

三、教师应成为学生个性化一对一的辅导者

翻转课堂的价值取向是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在翻转课堂模式下,知识的传递转移到了课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节学习进度,可以将视频暂停、回放和重播,直至学懂为止。这样就保证了不同层次学生个性化需求都得到了满足,真正实现了分层教学。在课堂上,学生可以将课前学习时遇到的疑问和困难反映给教师,从教师那里得到解答。教师也能够通过网络学习平台监控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任务完成情况,了解学生的进展和弱项,然后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强的个别指导,翻转课堂要求教师必须扮演好个性化一对一的辅导者。

教师在微视频制作中可以为学有余力、“吃不饱”的学生设计层次更深的微视频片段,任务清单上反馈的个别问题可以和学生单独交流。如笔者的《电势能》课堂中,学生C在任务清单提出的问题是:点电荷的电势能如何表示呢?学生C学习很好,属于那种“吃不饱”的学生,所以笔者在课前就跟他详细地讨论了该问题。在课堂上,学生自主交流讨论也是教师实施一对一的辅导时期,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讨论,倾听他们的观点,引导正确的思考方向。

参考文献:

[1]金陵.理解翻转课堂的三个关键点[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7).

[2]张云峰,胡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J].时代教育,2014(5).

[3]秦建华,何高大.翻转课堂:理据、优势和挑战[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5).

教师角色的科学定位 篇12

虽然累, 但也累得充实, 累得心甘情愿。不管有多难、多累, 我们的日子还得照过, 书还得照教, 课还得照上, 一切都还得兢兢业业。我们只能改变自己来适应这个环境, 既要教好学生又要管好学生还要教出成绩, 实在太难了, 要克服重重困难。我们该怎么办呢?该怎样定位自己这一角色?

我们真的应该好好思考一下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老师都说:现在的学生不是不聪明而是很聪明, 但就是不肯用功、不听话、胆子大还爱闯祸、自私又霸道……把学生说得一无是处, 毫无优点可言, 就算遇到的个个聪明, 都被后面的一系列给掩盖了。而事实真是这样吗?好学生、好班级、好校园的报道也为数不少呀。那是不是我们老师的感觉出错了呢?好好想一下, 这就是真正的原因吗?真的都是学生的原因吗?我们的老师真的一点责任也没有吗?会不会是我们老师给学生的标准太高, 要求太严格, 而又不理解他们、不认同他们呢?这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那我们不妨就来一个换位思考及角色定位, 看看我们老师的认识是不是有所改变呢?

一、把自己当做学生

如果我们老师是学生, 那我们希望老师是个什么样子呢?我想一定是一个博学多才、风趣幽默、具有亲和力、是老师又是家长还是朋友 (求知的时候可以引导我, 生病的时候可以在身边照顾我, 有心事的时候可以向他毫无顾虑地诉说) 的人, 和我们学生的关系是一种共同学习的、合作的师生关系, 而不是纯粹的教与被教的关系, 和我们没有代沟……这就是我们心目中的老师, 学生心目中的老师。现在请问我们的老师, 你们是这样子吗?你们达到学生心目中的老师标准了吗?你一定会说这还是老师吗, 这简直就是圣人?世界上哪有这么多圣人?要这样的圣人, 我不当。再问我们的老师, 你心中的学生又应该是个什么样子呢?我想一定是聪明可爱、好学上进、有礼貌有理想、乖巧、大方、不捣乱、学习成绩好、不但不要老师操心而且还是老师的好帮手……这就是我们老师心目中的学生。我想我们老师当学生的时候都一定会说这还是学生吗, 这简直就是天才!世上哪有这么多的天才?对, 世上没有这么多的圣人, 同时也没有这么多的天才。不管老师也好学生也罢, 圣人、天才都是极少数, 我们大多数的都是凡人, 都很普通。那别人对我们的标准和我们对别人的标准都不能太高, 特别是对立的两者。人和人之间需要的是理解, 老师和学生之间也不例外。通过这个角色互换的思考, 我们的老师是不是更多地理解我们的学生了呢?

二、把学生当做学生

学生们都青春年少, 难免贪玩。我们老师也是从学生成长过来的, 那么也最能体会学生们此时的心情和想法。学生年少无知, 难免有过失, 我们老师要有一颗包容的心, 正确地引导他们, 耐心地教导他们。回想学生年代, 你希望你的老师怎样对待你, , 那么现在你就怎样对待你的学生。

三、把自己当做自己

我们毕竟是老师, 除了要有过硬的专业教学知识以外, 还要时时处处做到为人师表。不断提升自己、完善自己, 有宽阔的胸襟, 崇高的理想, 淡泊名利, 树立自己作为教师的良好形象。从而得到学生更多的肯定, 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服务于我们伟大的教育事业。

总之, 我们老师对学生不要太苛刻, 不要处处以我们成人的心态和标准去要求他们。而最重要的, 还是我们老师要将自己的角色和学生的角色定位恰当。这样, 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学生。当我们唉声叹气要责怪学生时, 不妨换位思考一下, 效果会更好。如果我们处处都为学生着想, 我想我们的学生也会更理解我们老师的良苦用心, 从而更加理解我们, 爱戴我们, 这样就会形成一种良性的师生关系。皆大欢喜, 何乐而不为呢?

上一篇:财政专户管理下一篇:认识两个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