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角色的三个转变

2024-10-26

教师角色的三个转变(共12篇)

教师角色的三个转变 篇1

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巨大财富、知识与力量的同时, 人类优良的传统道德、价值观念和信仰也陷入了迷惘状态, 道德失落, 令人担忧。社会德育滑坡也严重地影响到了儿童的身上。学校作为德育的一个主阵地, 应发挥其重要作用。然而德育课几乎成为学校课程中最没有吸引力的课程, 不仅学生厌弃, 教师们也无能为力。下面, 我就从几个方面对学校德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小学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 德育内容与目标脱离小学生的现实生活。

从目标上看, 传统德育的目标实在太高深, 要求小学生的话语体系是“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而学生看到的只是活生生的实际。同时传统德育的内容又是抽象的, 少年儿童难以理解。道德是一种文化传统的积累, 过分强调理念而忽视具体的道德内容, 会使德育成为一种乏味的说教。

从教学内容上看, 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由于课程目标这种确定的目的性、学科化取向, 使得教学内容具有割裂性, 教材选取的实例都是历史名人和英雄楷模。可是用这种“崇高”的目标来要求少年儿童, 对他们来说离现实生活太远了, 真正的基础道德教育没有得到体现。

第二, 德育评价方式单一, 使得评价不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实际。

目前, 大部分学校对学生道德生活状况的评价主要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评价的方式主要以考查并通过笔试进行, 并且考查多是统一形式、统一内容、统一答案, 未能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 忽视了小学生作为一个具有复杂情感和行为活动的人的丰富的内在情感。一张纸上的答案就代表了学生的德育水平, 这是盲目的, 不够科学和合理的。

捷克斯洛伐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就表达过这样的想法, 就算是树上的一颗果实或一根嫩枝, 也内含了一棵树的所有性质。因此, 如果把学生的道德生命的成长比喻成一棵郁郁葱葱的大树, 对它的评价就不能只看它的一片叶子或一根树枝了。

第三, 道德认知与行为严重脱节。

长期以来, 在道德教育中, 教师们往往过分强调德育知识的重要性, 却忽视了这样的一个事实:“人们知道什么是真理不等于知道为什么是真理;知道为什么是真理不等于知道应当怎么去做;知道怎么做不等于愿意并真正去做。”

第四, 德育方法陈旧, 德育途径单一。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 生长是由于内在的生命潜力的发展, 每一名学生都应该有自己的方式。但是, 当前学校主要通过德育知识的灌输、教育人格的示范及现实中典型榜样的树立等方法来实施德育, 这些方法在一定时段内起了一定的作用, 但这些方法的弊端也日益暴露出来。它压抑了儿童的自发冲动, 忽视了作为主体的学生潜在的能动性, 使学生被动地接受成人自认为最好的方式。

在德育途径的选择上, 学校德育主要是以德育课堂为主, 单纯地进行道德知识的灌输, 缺乏各学科间德育的相互渗透, 即使有学科教学的渗透, 在实践中也只是形式上的渗透, 变成了学科知识与道德认知的简单叠加。学校德育这种重灌输轻启发的方法, 使得德育过程中缺乏学生情感的参与, 师生之间是互不理解的, 这种互不理解使学生的品德的形成失去了基础。

三、小学德育问题的对策

针对小学德育几个方面的问题, 我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 以强化对学生的道德教育:

第一, 改革课程目标, 更新德育内容, 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德育目标是德育活动的出发点和终结点, 目标制定必须科学。因此, 应该建立层次清晰、前后衔接、内容全面的德育目标体系。

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所以在德育内容的选择上, 要遵循由易到难、由抽象理性到具体形象的原则, 针对不同的年级和年龄段的学生, 安排不同的德育内容, 使德育贴近儿童生活。

第二, 强化教育评价, 建立健全科学完善的德育评价体系。

眼下, 德育评价以教师为主体, 学生对自己发展评价的参与度较低, 使其不能真正感受、体会自身的道德发展。所以, 我们必须改革教育评价体系, 从以量化评价为主走向以质性评价为主, 逐步建立健全完善的德育评价体系, 真正体现德育为首。

第三, 改进德育方法, 增强德育途径的有效性。

在道德方法的选择上, 我们应在吸收东方伦理精华的同时, 面向世界, 在引进西方较为先进的德育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建构一套适合本国少年儿童发展需要的德育方法。比如价值辨认法、体验法等, 让儿童进行自我道德价值判断, 去思考如何更好地学习与生活。

在德育途径方面, 应充分发挥各科教学的渗透作用, 借助于科学方法, 把德育内容和具体的学科知识糅合在一起, 创设德育情境, 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第四, 提高教师素质, 努力构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立体化网络, 达到德育效果的最优化。

学校应加强师德建设, 尽可能争取机会让德育工作者接受继续教育的培训, 提高教师道德素质, 以崇高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教育学生, 真正做到“身正为范”。同时学校要真正重视德育工作, 认真开设思想道德素质课, 并注意考核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知与行的统一, 在评价方式上改变“一俊遮百丑”的方式, 制定具有正面激励性质的推优评先原则。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具有各自的独立性, 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因此,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应相互沟通、协调配合, 形成合力来实施对儿童的正面影响, 真正把学生培育成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总之, 事物的发展, 在于新旧事物的更替和求新的过程。学校德育从根本上说是为人的发展, 既然是以人的发展为目的, 那么就应当创造一个合乎人性、健康的环境, 更新德育观念, 吸取精华、弃去糟粕, 探究新的德育方法, 真正实现学校德育的目的。

教师角色的三个转变 篇2

浅谈“导学讲练”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01年 第06期 作者柴德强

摘要:根据新课标教改精神,结合自编资料《同步导学与训练》在三年来的实践,笔者认为,教师应转变角色,由过去的“演员”转变为“导演”,由过去的“第三者”转变为“红娘”。抛弃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为“教师教学生学”。并提出了“导学讲练,四环一体”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关键词:角色转变导学讲练地理

中图版高中地理新教材在我校经历了四年的实践运用,它与旧版人教版教材是有一定的区别的。大凡地理教材的变革,都必然会伴随着出现一个教师如何逐步适应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认真钻研和领会新课标的精神,把握新教材的特点,改进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法,力争提高地理教学质量。要实现这一目标,笔者觉得其主要途径和措施是:

一、认真钻研新课标和新教材,努力转变教师的角色

认真钻研新课标和新教材,发现它与原大纲和旧教材相比,主要特点有,一是教学目的更加清晰明确,条理分明。即使学生获得对身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使学生学会有关的地理基本技能,并逐步形成能力;使学生受到正确的环境观、发展观、消费观等观念的教育。二是教学内容和要求表格化、图像化,多层次,更加具体、明确、清晰,便于师生遵循。三是突出了人口、资源、环境观点的教育和国情教育,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并重,理论联系实际,重点更加突出。四是简化和降低了一些要求,减轻了学生负担。

教材的变革,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去适应,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要适应,首要的问题是要尽快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师角色。要由过去的“演

员”转变为“导演”;由过去的“第三者”转变为“红娘”。也就是说,要把“教师教,学生学”变为“教师教学生学”。过去那种“教学教学,教师教,学生学”在某种意义上讲,是教与学的分离,是培养不出学生的能力来的,是适应不了当今高考改革模式的。现在应提倡的是“教学教学,教师教学生学”,虽然只少了一个标点符号,但它却意味着教与学的有机结合,教师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已不再是“教”,而是“教学生学”。因此,如何指导好学生自主性学习成为新教材改革的核心问题了,教师备课、上课就不应再是考虑如何把教材内容“讲”清楚,“讲”生动,“讲”透彻,而是应当考虑和研究如何使学生会“学”,“学”懂、“学”会;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方法,从而让学生达到增知、长智、练能的学习目标。

二、重塑课堂教学模式,采用“导学讲练”四环一体法

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多是围绕“组织教学——复习提问——讲授新课——总结巩固——布置作业”的模式来进行,这种重知识教学、轻能力培养的应试教学倾向,使得课堂教学以老师讲授、学生记忆为主,学生处于接受知识的被动位置,思维处于抑制状态,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低下。新课标和教材的变革,教师必须重建课堂结构,把学生的学习情感由抑制状态升华到激动和亢奋状态,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既要活跃课堂气氛,增添教学生机,又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开发其智力,只有这样才能与新课标的变革精神相适应。建立新的地理课堂教学结构,一是要考虑如何把教材中的文字、图像、活动三部分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适时、得当地加以处理;二是研究如何恰当地安排和实施“导、学、讲、练”这四个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可以说,这四个基本环节都是教与学相互结合的教学活动形式,其中的“导、讲”以教师的“教”为主,“学、练”以学生的“学”为主。

“导”包括常用形式有“导入新课、导思、导读、导议、导纲”等。笔者主要从“导思”与“导纲”两个方面阐述一下。导思也就是设疑,比如在上选修课“农业低产田的改造”一节内容时,就采用了下面一段开场白: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国际战略发展研究所”的一位专家,发表了一篇题为《谁来养活中国人?》的文章,该文曾一度震惊“中南海”,其观点是,现在中国的粮食产量基本上可满足本国人民的需要,达温饱水平,但到了21世纪中叶,中国人口预计将达16亿,到那时,如果把中国人的嘴巴加起来可绕地球赤道两圈半。随着社会的发展,耕地面积将不断减少,如果仍按每人每年需要粮食400千克计,到那时中国共需要粮食6.4亿吨,除非农业在生物工程方面有突破性发展外,粮食还短缺1亿多吨。预计到了本世纪,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全世界剩余粮食将达不到1亿吨,还不能满足中国人的需求。针对以上分析,这位专家呐喊,到了二十一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通过以上的设疑,造成欲知道理何在,须看课文分解的心理状态,以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预习的自觉性。“导纲”就是指教师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内容,精心设计的教学提纲,或者说是知识网络。提纲应尽可能地反映出教材内容的知识系统、框架结构、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展示该课学生的学习目标,并做到简洁明了,线索清晰,纲举目张。一些关键性的知识点可空出,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填出,如本学期,在笔者的倡仪下所主编的校本资料《高一地理同步导学与训练》一书中所包括的“知识网络”这一板块,就是学生读书的提纲。

“学”是指在教师的安排指导下,在“导思、导纲”之后让学生“读、动、议”等。“读”就是让学生读书、读图、较准确地勾画、标注出课本中的知识要点、图像中的重要界线、范围及注记等。教师应精心指导,尽可能地使学生逐步养成读书、读图的良好而规范的习惯,掌握读书、读图和

自学的基本方法。“动”是指学生课堂上的各种动脑、动口、动手的学习活动,在教师给出的提纲中,故意空出一些关键性的知识点,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填出。有的空格可在阅读时在课本中找到现成答案,比较简单;而有的空格则较难填出,必须要通读前后文的基础上,动脑思考,或者同学们之间相互讨论后,才能答出。要让学生“动”起来,“动”的核心是思维活动,是学得生动活泼,而不在于形式上的站起、坐下,齐声答问次数的多少。可见,在“导”的前提下,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既动了眼,动了手,又动了口,动了脑,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老师只是起了个引导作用,要比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只动“耳”所达到的教学效果要好得多。

“讲”是指教师对重难点,易混易错知识的讲解,对地理规律的总结概括,对学习方法的指导等。学生在自主性学习的活动中已经懂得了,解决了的问题就不必再讲了,教师“讲”的着力点应在于“画龙点睛”,在于释疑解惑,在于精讲讲活。教师应抓住时机导其所需,就能很快打开学生被关闭的思想闸门,使其从“山重水复疑无路”中,升华到“柳暗花明又一村”。而面面俱到、平铺直叙、半斤五两、照本宣科满堂灌式的“讲”,学生是不感兴趣的,不受欢迎的,教学效果也是极差的,这已经是被无数事实所证明了的。解惑讲疑的方法较多,但要注意以下几点。

(1)示范性。“授人一鱼,顿餐之食;授人一渔,终身受用”,对学生中出现的疑难问题不能就题论题地提示一下,或讲讲答案了事,要通过对疑难问题的分析、归纳,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不仅要以良好的师德,严谨的治学态度,深湛的知识,广阔的视野和对待科学知识的浓厚兴趣给学生示范教育;而且要用具有鲜明性、逻辑性和生动性的规范化语言对学生“诱”、“启”、“导”,促使学生效法、悟道、解惑。

(2)重点性。学生容易糊涂和困难较多的问题,多集中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新知识的关键点、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上。只有抓住“二点一线”重点架桥,开路引导,才能使学生的思维破关夺隘,深刻而系统地理解和掌握课文。

(3)趣味性。巧用典型生动的事例、谚语进行点示,将抽象的理论通俗化、形象化,使学生听之有趣,思之有理。

“练”是指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巩固强化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启发训练思维,形成各种能力的训练,包括答问、读图填图、完成作业等口头的和书面的练习。这既是课堂学生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师获取反馈信息的主要源泉。教师应精心设计,安排“练”的材料,“练”的时间,把“练”贯穿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使“讲”和“练”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能否顺利通过相关的练习,是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因而也可以说,缺乏学生练习训练的地理课,决非是一堂好课。

导、学、讲、练四个环节,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导”,是基础;“学”,是关键;“讲”,需贯穿始终;“练”,是应用巩固。只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不同情况,正确把握好“导、学、讲、练”之间的关系,一定能不断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果。

地理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教与学的每个环节都可以看作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完善、优化的课堂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模式,使得教材—教师—学生之间的多边信息交流渠道畅通,使教与学达到和谐的辩证统一,并将教学的重点、主体转向研究学生,明确教学的中心是“学”。要达到以上效果,必须要转变教师角色。“施教之功,贵在引路,妙在开窍”,将学生吸引到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中来,还给学生以充分的自主性学习及独立思维活

动的时间和空间。那么,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就将得以体现,教师教的积极性和学生学的主动性也将得以发挥,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能力的培养将不再是空谈,新课标的变革精神及“教师教学生学”也将逐步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1.《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通识》

2.《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体育教师角色转变的探讨 篇3

摘 要 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引发了体育教师这一角色的一系列历史性转变。我们体育教师应该对体育课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重视“健康第一”和“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等教育理念,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注意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等,这是新时期学校体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是体育教师更好胜任本职工作的必要准备。

关键词 教学改革 教师 角色

新课程标准把“健康第一”和“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作为指导思想,以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为总体目标,满足未来社会对人的体育素质和健康要求。

新课程的实施,使教师对于自己掌握的知识感到了不足,这是由于学科知识已经由固定的走向可变的了。同时,在实施过程中,由于理念上的转变,在关注学生不同需求时,发现知识对于每一个人来说绝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教师的教学就必须有个彻底的改变,这就是教师角色的转变。

一、教师角色

角色一词原本来自于戏剧,是指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20世纪20至30年代,一些社会学者将它引入社会学,进而发展为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在社会学中,角色是指在一定社会环境中,承担特定社会责任,履行特定社会义务的社会人群。什么是教师角色?现代教育理念赋予教师的角色更多的内涵,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评价者和研究者。

二、传统体育教师角色

在长期的学校体育工作实践中,由于受传统体育教育思想的影响,以前的体育教师角色更重强调教师的权威及注重体育教师的学科水平与教学技能,忽视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关系和师生的交流,教师也不是为了培养学生进行终身体育锻炼,健康第一的意识。体育教师旧角色与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导思想有着较大的冲突。

(一)教师片面强调知识传授

在以往教学中,教师强调的只是身体锻炼和技能的掌握,对于学生是否有终身体育意识和健康第一的思想而被忽视。时代所赋予我们的历史任务是提高学生身体、心理健康以及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然而这种教育方式与时代赋予我们的任务是不相符的,学生也是很被动的接受式学习。于是学生没有激情、积极性不高,就谈不上让学生有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二)教师是课堂的管理者

在实习中,体育教师是整个堂课的管理者,如准备活动中学生绕操场跑几圈怎么跑?以及动作技术等等都是在老师的要求下所做的整齐划一:基本部分在教学形式和内容上占了绝大部分,而准备和结束却很少。这样做忽视了其它部分的教育和培养作用。学生的一切行为和老师的规划不能有误,学生没有自由可言所以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就低沉,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

(三)教师是主体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中心,领导和组织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对教师是言听计从,不能有异议。体育教师是主体地位将特别突出。学生是主体地位无法体现。教学效果就不会明显。且与新形势下的体育教师角色不符,所以应尊重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了解到学生是体育课的主动学习者、引展者,而不是消极的、被动的适应者。

三、新形势下体育教师的角色

在新课程下的教与学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成为一个互教互学的过程是良好教师所需要的角色。教师和学生还需要有共同探讨体育课堂的过程。体育教师是课程的一个构成部分,并作为建构者、组织者而存在,和学生是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并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注意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把课程理解为养成坚持身体锻炼的习惯和改善学生的健康状况、培养能力、探索人生意义的活动。

(一)教师是学生的伙伴和朋友

作为教育实习者,学生对你的认识是陌生的,学生不了解你,就无法给你信任。 在新课标下体育教师应该是学生的知心朋友。如果你成功地扮演这样一个角色,就能走进学生心理,了解他们,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这样才有可能及时而有效地进行引导他们对体育的兴趣,帮助和教育,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教学活动中来。

(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服务者

时代发展的今天,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有了转变,有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创造性学习转变。这也要求体育教师的角色进行转变。由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服务者角色转变。作为促进者,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作为服务者,体育教师应该为创造丰富的教学情境,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积极性。

(三)教师是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塑造者

体育教师作为教师中的特殊群体,他们的师德在对学生思想品德方面有着深刻的影响。体育教师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敬业精神、对学生的热切关心等无不时刻影响着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培养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促进良好的个性发展。

(四)教师是知识的学习者、研究者

古语云“活到老,学到老”。因此,体育教师必须打破“一次性教育”的传统观念,树立起终身接受教育的观念,处理好工作和学习的关系,成为终身学习者。通过多种渠道,方式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拓宽知识面。教师首先应该作为一个学习者的角色,通过学习成为一个知识和技术的传授者。

(五)体育教学内容的创新者

一直一来,体育课的过程都是整齐划一的,体育教师按照体育教学大纲灌输基本运动知识、技能,没有创新,体育运动得不到发展。创新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也是体育运动保持生命力的关键所在。有创新意识和精神的体育教师才能对学生的教育有启发作用,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有很大的帮助,更能培养创新性人才。

(六)教师是全面型人才

新时代的体育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是一个个自主性越来越强,个性色彩越来越鲜明的学生。因此,就要求体育教师具有多种教学手段、教学方式。这些手段和方法的科学、恰当地运用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新的要求。要求体育教师能够将专业知识,将多学科知识交叉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成为一个具备广博、精深、融会贯通许多学科知识的全面型人才。

四、结论与建议

在传统和新形势下的教师角色的对比下我们可以知道,传统的教师角色并不是没有了用处,而是根据时代的发展体育教师的角色需要进行一些的转变。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对教师的重新定位。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使体育课程实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目标。体育教师要从思想上正确认识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重要性,认真负责地对待自己的学生和事业。这也是体育教师自己不断追求进步和发展的动力。其次,树立新的师生观念。即转变传统教育中唯师是从的专制型师生观,构建教学双重主题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新型的平等、民主、合作关系。最后体育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主动充实自己,更新知识结构,扩大自己的视野,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使教学内容更充实、更有思想性和说明力。只有这样才能肩负起培养21世纪人才的重任,才不会被时代淘汰。

参考文献:

[1] 季浏.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案例与评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孙全洪.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中体育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及发展对策研究[J].浙江体育科技.2007(5):62-64.

[3] 陈作松,季浏.新体育课程实施对体育教师提出的新要求[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3):370-371.

[4] 赵敬波.论体育教师的角色[J].科技咨询导报.2007(27):250-252.

[5] 赵军平.浅析现代教育中教师的角色定位[J].信息技术教育.2007(11):93.

[6] 莫小农,朱奇志.论21世纪体育教师角色的转换[J].体育科技.2008(3):86-88.

[7] 何成兰.新课标视野下体育教师的角色定位[J].体育师友.2006(3):51-52.

新课标下教师的三个转变 篇4

一、由“权威”向“平等”转变

一方面,我们应该允许教师在某些知识领域有不懂的问题,教师不是绝对的权威,随着学习知识的方式、途径的增多, 教师的确不再是知识的权威。从这一层面上看,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可以向学生承认自己不懂的问题,可以请学生帮助老师解决教学中的疑难,让学生消除学习的“神秘感”。如果教师仍以“知识的权威”自居,恐怕难服众生,更加背离了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生命的呼唤。 另一方面,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唯一源泉,从而缺乏师生互动,更缺乏生生互动。在新课程中,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而且要交换信息,更要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 教师要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因而教师要成为课堂中信息交换的平台。这项任务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才得以实现。

二、由“统治者”向“引导者、合作者”转变

教师不能把课堂视为自己的课堂,而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居高临下总免不了令人“惧怕”。教师应该从统治的“神坛” 上走下来,与学生融为一体。在新课程中教师应与学生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其中,教师的主要作用:一是引导,如设置情境、问题、方式等;二是组织,如维持纪律等;三是合作,即和学生互动探究的过程。在平等的交流中做“裁判”,在激烈的争论中做“首席”。教师要有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分享、一起成长。要变“牵着学生走”为“和学生一起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益友。

三、由“设计者、塑造者”向“人生的引路者”转变

“园丁”是令人尊敬的。但“园丁”又是令人遗憾的,因为园丁把花木视作“另类生命”。园丁在给花木“浇水、施肥”的同时,还要给它们“修枝”、“造型”,他们是按照园丁自己的审美标准把花木塑造出来供人们欣赏。在园丁看来不合自己情趣的“歪枝”、“残枝”是可以“判死刑”的,他们可以随意“修剪”, 可以培育出以曲为美的“病梅”。然而教师与学生的生命同源。 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的缺点存在,应该允许奇才、偏才、怪才的发展。教师应该给学生的成长引路,给学生的人生导向,而不是限制学生的发展空间,更不能给不服自己管教的学生或有某种缺陷的学生“判死刑”。杜威曾说过:“教育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儿童或青年去吸收,而是须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也就是说,强迫儿童或青年去吸收外面的东西,不单是教育者的盲目,也是教育的盲目。因此,教给孩子们一种观念,一种求知的欲望和求学的本能,让他们自觉地去认识社会,认知世界,比任何机械而僵死的知识传授更能培育人,更能促进人生的发展。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及个性化发展,应该多一些爱心,多一些对“问题学生”的理解与关怀, 将学生的缺点当作财富而施教,因为它可能使你成为教育家———没有任何一个教育家不是因为对问题学生的教育获得成功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家的。陶行之先生“四颗糖果”的故事之所以在教育界传为佳话,并为后来的教育工作者所推崇,就在于它蕴含一种难能可贵的教育理念,折射出一种高超的教育艺术。它看起来平淡无奇,却触及了孩子的心灵;听起来缺乏力度,却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今天,在如何教育孩子这个问题上,它对教育工作者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

浅谈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5

从教20余载,习惯了课堂上唯我独尊、在三尺讲台上挥挥洒洒的教师形象,一节课我就像一个演说家,40分钟不让一分钟浪费,如若给了学生们一丝喘息机会,就似浪费了良好的学习机会„„习惯了的教学模式、习惯了的教学手段,使我在自己的教学舞台中游刃有余,我一直认为自己是把课堂教学发挥的淋漓尽致的好老师,一节克拉玛依老师吕艳芝执教的《一面五星红旗》,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积极参与讨论,一节课老师讲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课堂上老师始终以尊重学生为基点,听学生说、让学生讲,教师是朋友,是倾听者„„听课使我感到自己角色的尴尬,原来我一直抢占着学生的“戏份”却浑然不知。我顿然醒悟:社会变了,人们都在倡导学到老,活动老,作为老师,承载着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更应该与时俱进,吃老资本,排资论辈的年代已经过去,作为新时代的老师要学会随社会的变迁及时调整好自己的角色。

一、加强学习,做智慧型的老师。

教师职业是最具有时代性的,仅靠20年的理论知识坐吃山空已不适应迅速发展的社会需求,教师培养的人存在很大不定因素,这个不定因素时刻影响着周边环境。在一节品德课中,我讲到对外贸易、讲到诚信。最后见讲到品牌,什么“三星”“诺基亚”“匹克”等等时,我才发现学生知道的品牌远远超过我,对品牌的理解也远远超出我的想象。突然我有了职业危机感,原来现在的孩子获取知识的渠道不仅仅是课堂了,网络时代的先进功能很大程度上取代了老师。“一杯水”、“一桶水”的老师最终会脱离先进的教学环境,“一汪流动的活水”才是新型教师的角色定位。所以老师们任重道远,我们还要不断地更新知识做智慧的老师。以往的我们没有计算机、不会刷微博,再用一支粉笔行天下最终会走向死胡同。

二、学会放手,做民主型的老师。

新课改提倡以生为本,倡导个性张扬,考试制度练就了一批批模子式的学生,学生们除了学习就是学习,即便考上大学也是“高分”的低能儿,社会上屡现大学生学习期间生活不能自理、学生之间为一些小事大大出手等,归其原因是不够放手,家长不放手、教师不放手。从传统的教学课堂我们不难看出,一问一答的教学形式严重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还记得有位老师在上《长城》一课时,老师强调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它反应了中华人民的聪明才智,突然一个学生说,它是建立在多少家庭的痛苦之上的„„老师的一句“就你懂得多”从此这个学生再没有在语文课上主动发言。所以老师要学会放手,学会肯定,放手的学习环境就像把花盆中的小树移栽在院内,总有一天它会变成参天大树。

三、学会沟通,做仁爱型的老师

尊师重教,被越来越多的社会群体所忽略,老师现在是“流氓”、“色魔”的代名词,而老师在这一概而化的阴影下负重地工作着,老师越发地在学生面前没了底气,不敢交流,不敢批评,害怕一个不经意的面对面成为他“跳楼”、“跳河”的导火线,在我身边的年轻教师更是惶恐,游离在说与不说之间,缺少了沟通的教学是残缺的。教育更重要的是爱,爱在沟通中等到升华。还记得我八年农村经历,有个孩子叫李西西,由于小时吃错药,智商受到了很大限制,个位数的试卷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躲在角落里的他就被一个个老师忽略着,当我第一走进这个班时他期盼的目光,促使我对他进行了一次长谈,一个无父无母寄居人下的他,在我的爱抚下也许有了人生第一次灿烂的笑容。我们不能因为害怕就折扣我们的爱,只有做一个善于沟通,善于交流的老师,才会使学生敞开心扉,走入他的内心世界,这样才有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动态的同时,又会获得学生的信赖。

论大学教师的角色转变 篇6

关键词:大学教师;角色;转变

中图分类号:G6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2-0266-03

美国人类学家林顿认为“角色是指与某一身份相联系的文化模式的总和,是社会赋予任何一个占有这一身份的人所拥有的态度、价值和行为”[1]。大学教师作为一个庞大的专门职业群体,也必然承担着时代和社会所赋予的这一特定身份所拥有的角色,行使和履行该角色所规定的职业和义务,展现自身的价值和行为。

另一位美国社会学家默顿使用角色丛的概念,来描述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同时拥有多个角色,它是指“人们由于占有某一特殊的社会地位而具有的角色关系的全部”[2],认为占据了某一社会地位的社会成员并不只有一个角色,而是获得了一系列相关角色,即角色丛。显然,大学教师这一社会地位也是多角色集合的角色丛,既有在教育教学中所要担当的角色,又有与大学生家长、同事等社会关系中所展现的角色,还有家庭中被赋予的角色等等。而教师的社会身份与地位决定了这一群体最主要的角色应是教育角色,尤其是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所承担的角色。一般意义上,大学教师的角色就是指其承担教育教学的角色。

一、大学教师角色的传统定位

文献调查揭示,对于一般意义上的大学教师角色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多数文献仍集中于对承担基础教育的教师角色的探讨,而在为数不多的讨论大学教师角色的文献中,对大学教师角色的研究多局限于英语教学领域和对角色冲突的讨论,涉及到大学教师的角色,也均未脱离于传统上的定位,即把大学教师的角色归纳成“者”的概念和类型。

具体地说,有把大学教师的角色定位为课堂教案的设计制作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以及课后学习的促进辅助者[3];将大学教师角色囊括为教育者、研究者、服务者和社会批评者等角色[4];把大学教师的角色理解为学习资源的收集者和提供者、学习过程的监控者、学习环节的组织者和设计者、学习的督促者、课堂活动的参与者和合作者、学习成绩和自我教学过程的评估者[5];或是大学生学习的导航者、教学方法的研究者和文化的精通者来概括[6]。还有类似的将大学教师的角色归纳为学习的策划者和推动者、学习的指导者和评判者、学习的陪伴者和帮助者、学习的参与者和观赏者[7];文化的驾驭者、知识的传授者、教育环境的创建者[8];担当学者的角色、知识分子角色、教育者角色[9]等。

二、大学教师传统角色定位的弊端

传统上以“者”的概念和类型赋予大学教师的角色,显得范围过于宽大,对角色的描述必然过于笼统和模糊,反映在大学教师身上,表现为对自身所处的群体形象存在模糊不清的认识,教师个体不能清晰地认识自身形象,不能更为明晰地看清自我,最终对自身的责任担当也就失去清晰的定位,导致大学教师不能明确意识到自己的职责所在,以及自己所应该追求什么样的绩效。都明白自己是教育工作者,但对所负的任务不能清晰、具体地予以描述,因此,于实践中也就难以找到履行自身职责的有效路径与方法,难以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以进一步优化和完善自身的行为实践,从而严重影响了大学教育教学的质量效果。

三、大学教师角色的转变

由于在心理、年龄、生理及环境等方面的不同,大学生的学习与儿童和青少年大学生具有显著的差异,大学教师无疑需要充分认识到这些不同点,根据大学生的学习特征去实施教学,而明确与这些特征相吻合的角色,并积极地向这些角色转变,为教学质量的提升带来持久、稳定、有效的保障。

(一)大学生的学习特点

大学生在年龄、心理等方面已跨入成年人的范围,且拥有基础教育学习的经历,因而其学习具备一些新的特点。

大学生已拥有独立自主意识,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等方面有一定的自决权。也都有一定的学习经验,自我导向性趋强,在选择学什么、为什么学、怎样学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取向。但是,这种自主意识和自我导向性并不健全和成熟,虽有学习经验,但不一定都有能力将所学到的知识迁移应用到所需的领域或实践中去,这就需要有知识应用经验的大学教师的引导和后续跟踪,需要大学教师帮助他们搭建学习体系,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同时启发大学生的思维,引导大学生的注意力,促进知识的建构,进而使大学生掌握知识创造的能力与方法,以知识的应用取代知识的灌输,以大学生动态潜能的开发取代静态知识的拥有,以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取代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等。

(二)大学教师角色的转变

鉴于传统角色认定的弊端,以及大学生学习的特点,大学教师需要重新定位自身的角色。以课堂教学这一大学教学的主要组织和实现形式为中心,延伸至课前和课后,来强调大学教师的角色转变,从而能够全方位帮助大學生掌握学科知识、训练各项技能和完成学习任务。

1.课前:向编剧角色转变

教师向编剧角色转变,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开始前针对大学生的现实情况、教学目标、教学项目、教学任务实施程序以及教学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意外和应对策略等情况而编写的教学内容,是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前对整个教学构成进行的全面而精心的蓝图描绘和具体实施方案。

虽然传统课堂教学前教师也需编写包含教案、讲稿等在内的课堂教学内容,但其并未从编剧的角色上来要求,使得二者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存在质的区别。编剧的角色使得课堂教学内容在表现形式上由纯文字型向图形图像、音频视频转变,在内容上由单一理论、枯燥说教向多元交叉、多样丰富转变、,在展示方式上由平铺直叙向倒叙、插叙转变,在展示过程上由平静流淌向波澜起伏、蜿蜒曲折转变等等。

因而,大学教师向编剧角色的转变,在每一节课堂上,大学生看到的都是一部部引人遐想、激起无限兴趣的剧情大片,其将繁杂的理论转化成淺显的道理,将艰深的模型转化成简洁的案例,将苦涩的演绎过程转化成甜美的故事……,从而激起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大学生的学习欲望。

2.课中:向导演及教练角色转变

(1)向导演角色转变

导演是组织和指导演出工作的引领者,大学教师向导演角色转变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大学生的学习进行现场指导,指导大学生怎样完成学习任务,怎样完成教案设定的学习目标。

这个时候,教师仅仅起引导和告知任务的作用,任务的实际执行和操作则完全由大学生自己来完成,亦即大学生充当演员的角色,大学生在“演出”亦即完成由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的同时,就实现了对知识的掌握亦即相应技能的形成。

大学教师向导演角色的转变,是真正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一贯性教学要求,是真正培养大学生自身各项技能的根本性条件。教师需要具备“导”的各项能力,能够有效掌控导的目的、在何时导、又怎么导等一系列的技巧和策略,这样也使得前面的剧本得到最好的展现,若教师的导演功力孱弱,不但会使前面的剧本创作失败,而且还会耽误演员的事业发展,影响大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的形成。

(2)向教练角色转变

在人们的固有意识中,教练是体育界中的专有概念,但随着体育运动越来越受到更多的青睐,教练技术也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管理者将其应用到企业管理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进而形成一种有效的企业培训和学习方式。

教练不只是一种知识训练或者技巧训练,它更着重于“激发人的潜能”,注重态度训练,为学习对象提供一面镜子,使学习对象能够洞悉自己,从而理清自己的状态和情绪,并就学习对象的表现给予直接的回应,令学习对象及时调整心态、认清目标,以最佳状态去创造成果。

因此,教练技术是让学习者认清自己,调整心态,激发自身内在隐藏的潜能,来完成原先认为不可能达到的目标。当前在我国的高等教育领域,学习者被普遍认为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缺乏其父辈们吃苦耐劳、勇于抵抗挫折和困难的勇气,看不到自身的隐性潜力。这特别需要大学教师完成教练角色的转变,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教练技术和方法,掌握聆听的能力,善于倾听大学生的心声;学会发问的能力,从提问中了解大学生的心态;具备区分的能力,帮助大学生“还原”到一个真实的“我”;并掌握客观且富有建设性的回应能力。

大学教师向教练角色的转变,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指令式的教学,为大学生提供新的学习方法,容许大学生自己决定选择什么方法来学习,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要求大学生在不容置疑的前提下接受所提供的一切。当大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又可以从教练那里得到帮助,不仅有效达成各自的教和学的目标,而且藉此师生之间还能够建立起良好的教学关系,相互信任,教学相长。下表展示了教练型教师与传统型教师的差异之处。

3.课后:向导师角色转变

大学教师向导师角色转变,是要求大学教师在教学中不应仅满足“教”,还需注重课后的“研”,承担研究者的职责,不仅研究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与手段,开发课程和教材资源,把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引入到教学内容之中。还要指导大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引导和组织大学生直接或间接参与研究,培养大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及创新能力,以维持和保护大学生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索冲动,教会他们探索性、创造性的学习。

对于教师自身来说,研究性的导师角色使大学老师能够适应社会和学科发展的变化需要,大学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熟悉过去的知识、知晓现状知识,还需要了解和把握学科前沿知识,这就需要以研究者和导师的行为角色来开展课堂教学。

对于大学生来说,随着当代社会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知识增长幅度的不断攀升,知识的学习和创造不可能仅依赖于课堂学习来完成,课堂学习时间的有限性、课堂学习路径的不完整性都极大地限制了个体知识的建构和掌控,个体在课堂里学到的东西不可能一劳永逸地满足其需要,社会个体在学校的学习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是非常有限的,因此,教师需把贯穿大学生个体整个人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作为大学教学的目标之一,让大学生从大学里学会创造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让大学生们从大学中学到终身生存和发展的技能。这需要大学教师向导师角色转变,指导大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一旦学习者掌握了研究性学习方法,课堂教学也就进行了有效的延伸,从而大学生不仅在规定的教学时间中会更主动、积极和有效地学习,而且还会在其它时间采用自学方式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

四、结语

“角色”明确展示了个体所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所能够担当的任务和职责,同时“角色”也能够给外部观众非常形象的直观认识,从而形成内在一致的共同体验,而这些对于大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编剧、导演、教练和导师的角色具备清晰的人物形象轮廓,显得更为具体、真实和可效仿性,更易为大学教师所接纳并自觉地向这些角色形象靠拢。这种角色转变更利于大学教师定位自己,使自身的职责和任务更为清楚和明晰,进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采取更为明确和具体的行动,带来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并为大学教师的自我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拉尔夫·林顿.人格的文化背景:文化、社会与个体关系之研究[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3.

〔2〕罗伯特·默顿.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M].译林出版社,2006.567.

〔3〕黄金煜,郑友训.“翻转课堂”与教师角色转型[J].上海教育科研,2014,(6):49-51.

〔4〕熊德明.大学教师角色冲突现状的实证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5):7-10.

〔5〕段炜.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角色的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6):53-55.

〔6〕葛向宇,孙跃鹏,杨亚丽.转变大学英语教师角色提升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J].教育探索,2013,(12):30-31.

〔7〕刘钰.自主学习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师角色的新定位[J].当代教育科学,2013,(17):61-62.

〔8〕任冰,朱秀芝.试析多元文化视域下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位[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99-101.

〔9〕吕素珍.论大学教师角色冲突的内在成因及其解决策略[J].湖北社会科学,2013,(7):161-163.

〔10〕丁雯,揭平英.论教练技术在高校实践指导教师培训中的应用[J].菏泽学院学报,2012,(2):132.

谈谈青年教师的角色转变 篇7

一、青年教师应该正确对待心理角色上的冲突

角色是指一个人在其工作、生活中所处的地位以及由此所履行的一套行为规范。青年教师的角色转换是一个角色集群的转换, 构建和形成的效果如何, 直接受以下两种心理冲突影响:

(一) 青年教师作为社会成员的角色心理冲突

人生活在现实社会中, 作为社会成员, 时常对自身的社会地位进行分析和与其它社会成员做比较。尤其是青年教师, 社会交往比较广泛, 思想比较活跃、激进。在刚刚参加工作之际, 努力奋斗实现自己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愿望非常强烈, 成就动机很高。他们不仅希望自己能够在工作岗位上勤奋工作, 做出成绩, 也希望自己的劳动能够为社会, 为国家的发展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同时, 他们更希望自身价值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 如领导对自身专业理论功底的肯定, 对工作能力的认可, 对生活的关心等等。

(二) 青年教师作为学校教育者群体成员之一的角色心理冲突

人们不仅作为社会成员对自己的社会地位进行认知, 而且, 由于人都从属于一定的群体, 对自己作为群体成员之角色也在认知, 这种群体内自己角色地位的认知对个体心理及行为的影响更大。青年教师经常从自己群体内的地位、应履行的角色义务、他人对自己履行角色义务的评价等方面, 对自己的角色进行认知。在认知过程中, 如果感到满意, 工作热情会高涨, 反之则较低。青年教师在教育者群体内的角色有两种, 二者都会引起角色心理冲突。

1) 被管理者的角色。青年教师一般没有担任领导职务, 因此就存在着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角色关系。作为被管理者, 由于刚从大学校门出来, 理想主义色彩较浓, 社会适应能力相对较差。对人对事书卷气太浓, 在与领导相处过程中, 经常会因思想、观念、行为等方面的差异出现矛盾。这种矛盾的出现一般会使青年教师产生心理挫折感。2) 教师群体中普通一员的角色。在一个群体中, 作为一般成员的角色是比较普遍的。但在普通成员中也存在着群体中角色地位的差异。教师群体内角色地位的差异一般来说是由资历、经验、教学能力以及人际关系等因素造成的,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经验和教学能力。教学能力通常是作为衡量一个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尺度, 一个具有较强教学能力的教师由于其教学质量高会更多地受到学生、领导、同事以及社会的尊敬, 在教师群体中获得较高地位, 进而也会取得较高的社会、政治地位, 从而产生职务内满足。反之, 却不然。

二、青年教师要不断学习, 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青年教师怎样较快地适应由学生转换成教师角色的过渡期, 关键是要更新观念, 用科学理念指导实践, 不断学习, 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一) 从听课入手, 培养青年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

青年教师在上好一节课之前, 要先认真听课、学习。建立青年教师与辅导老师一对一的关系, 建立专门的“青年教师培养专用听课本”。在听课过程中, 逐渐提高自身教学能力。首先要听老师讲课的内容, 把握重难点, 学习如何讲解重点、难点, 如何编排教学内容, 设计教学形式, 利用恰当的教法降低知识的难度, 让学生易于接受;学习老师的教学语言, 如何启发和鼓励学生的思维和表达;也要听学生的讨论和回答, 了解学生的真实学习状况, 把握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 捕捉闪光点。同时观察教师的教态、手势与表情, 以便日后应用。

(二) 落实备课和上课环节, 提高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水平

以年级组为单位, 建立专门的“青年教师公开课档案”, 青年教师一月至少一次公开课, 全体教研组参与听课、评课, 并详细记录。

1) 首先分析教材内容, 把握这节课的真实目标, 使其全面、具体, 并适宜本班学生实际。在具体的某一个教学环节中都要体现这一目标, 也就是把目标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强调青年教师既注重知识传授的准确性, 更注重对教材的处理要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而且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2) 设计教学思路与安排课堂结构。把握一个原则, 整体的教学设计要符合教学内容实际和学生实际。遵循这一原则, 青年教师可以发挥各自的创造性, 使教学设计在某一点上有自己的特色, 从而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受。合理安排课堂结构, 时间的分配与教学目的要求一致, 教师不能占用过多时间, 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参与面要广, 形式可以灵活变化, 但不必为活动而活动, 导致浪费时间。3) 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与方法, 利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 利用电影录像、挂图、实物等, 在常规的方法上也可有自己的创新。

(三) 提供交流平台, 展示教师个人特色

每学期举办一次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 这是由讲课、说课两大板块构成的综合技能展示。通过几个月的自学和培训, 在学期结束之前举行全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 对于青年教师是很好的锻炼机会, 也是对自己的一次小结。我校早在2006年底举办了首届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 青年教师们积极参与,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青年教师们在比赛中获益匪浅:一方面加快了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提高了自身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青年教师在听课过程中不断获取自己成长的有机营养, 同时也培养了听课评课能力。教师通过听课评课, 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 通过相互讨论, 取长补短, 使得教研组成为集体智慧的发源地。

三、青年教师要适应时代发展需要, 适时地调整目标, 明确正确

的价值取向, 从而尽快完成角色转变, 最终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

青年教师刚从大学校门出来, 有朝气、有活力, 总希望能实现自已心中早已确定的目标。但由于学校与社会的差别, 我们所确立的目标难免过高、期望值过大。青年教师以往确立的目标, 由于缺少实事求是的分析, 难免预测的可能性大一些, 而现实可能性小一些。因此, 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个人目标必在须服从学校整体目标的大局下来进行调整, 以增大目标实现的现实可能性。

摘要:大学英语教学的深刻变革给传统的教学模式及传统教学中的教师角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转变促使传统教学过程中的教师角色发生了转变, 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知识的灌输者转变成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只有尽快地在此次教学改革中实现角色转变, 才能确保此次教学改革的成功,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水平,角色转变

参考文献

[1]张正东.外语教育学[M].科学出版社, 1999.

谈中职教师到高职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8

1、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两者有着共同的办学方向,

就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 办学模式一般也都是“工学结合”, 在教学模式中, 都在努力实现“教、学、做”一体。高职教育和中职教育作为同一类型的教育, 人才培养目标都是培养适合某岗位需要的、具有职业能力的技能型人才。从培养目标的描述来看, 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都将学生掌握某项职业技能作为重点。

2、中等职业教育属于技能型职业教育, 侧重于培养学生特定

岗位的熟练操作能力, 对相关的操作原理及理论知识仅有粗略的了解;而高等职业教育属于技术型职业教育, 是技能型职业教育的后续教育, 培养学生除具有特定岗位的操作能力外, 还要掌握相当的理论知识。中等职业教育对学生的理论知识要求低, 岗位针对性强, 转岗适应能力比较差;而高等职业教育对学生理论知识要求相对较高, 因而转岗适应性就比较强。从某一具体岗位到整个职业生涯, 学生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3、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均强调实践性, 但两者的内涵不同。

中等职业教育受理论基础的局限, 只能使学生掌握常规的技能, 侧重于再生性技能的培养;而高等职业教育由于专业理论和技术原理的知识深厚, 对前沿性技术了解掌握程度高, 专业复合性强, 培养的学生不仅懂技术, 而且能进行技术开发, 能将工程设计转变为工艺流程, 将原理理念转化为管理规划。

4、中等职业教育是经验型技术教育, 侧重于使学生掌握常规工艺、常规业务和常规管理, 培养学生的再造性技能;

而高等职业教育是转化型技术教育, 侧重于使学生能将理论的设计方案转化为具体实践规划,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技能。

二、教师教育思想和观念的转变

1、审视自我, 寻找差距。

教师应从高职角度来审视自己, 正视差距, 积极主动适应新形势和接受挑战。准确把握高等职业教育教师角色的内涵, 教师观念的转变这一过程也不是一蹴而就, 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不断学习, 不断地尝试, 不断实践的过程。在观念转变过程中, 教师应按高校教师的职责、高校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 检视自身, 使自己能更好地担当起高职教师的角色。

2、主动学习, 积极转变。

教师从中职到高职的转变中, 容易造成心理的暂时不适应。面对诸多的问题, 教师应敢于面对困难, 积极主动参与学校的观念讨论、参观学习, 并主动学习高职培养要求, 树立正确的高等职业教育理念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观、教学观和质量观。

另外, 教育观念的更新, 要求教师要从传统教学型角色向复合型、技能型、多能型的教师角色转换。一方面要鼓励教师多深入用人单位调查研究, 并采用岗位培训、下基地锻炼、挂职顶岗、跟班研讨、导师带徒等方式, 定期派专职教师到生产一线了解工艺技术和科技信息, 积累实训教学需要的技能和实践经验。通过“课题合作”、“项目开发”等方式, 促使教师由单一教学型向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一体化的复合型人才转变。另一方面, 教师要具备与时代进步、社会发展协调一致的有关科学、人文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掌握两门以上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并能积极开展职业教育的研究和探索。同时, 教师必须参加不同程度的进修培训, 不断掌握教育、科技、专业方面的新信息和产业技术进步的新内容, 并内化为多种能力, 使教师由单一学科型向人文、科学、技术融合的多能型人才转变。

三、高职院校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1、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和较强的专业技术素质

教师要解决教学、科研、实践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 必须有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 教师自身的提高和发展同样也依赖于专业理念基础。当代知识总量急剧增长, 知识更新的周期不断缩短, 而专业理论基础知识是相对稳定的, 有的是长期有效的, 它对教师的工作及进修的影响是长期的。专业理论基础深厚、专业知识面较宽的教师, 蕴藏着较大的创新潜力, 有利于其学术思想的开拓, 能使自己的专业水平产生质的飞跃。

按照“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培养面向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高技能人才。从这个目标出发, 高职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是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关键, 它包含了使教师对所教专业科目内的高新技术知识和专业操作技能的掌握。

2、必要的教学科学理论知识和强烈的创新意识

作为教师, 高职教师与其他类型教师一样应掌握教育科学理论知识, 主要是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知识, 同时应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 熟悉高职教育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规律。目前, 我国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 是如何培养出一大批适应经济全球化、具有竞争力的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使之更加适应世界范围内的竞争, 是高职院校必须面对的问题。因此, 高职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探索的精神, 才能更好更快地培养出高素质充满生机和创造力的高技能创新型、开放型人才。

3、注重知识的积累和更新

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 知识的更新更以加速度向前飞进, 知识老化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教师作为积累知识的一个载体, 承担着传授知识的重大责任, 因此, 教师的知识的积累和更新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重要。尤其作为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的高职教师, 既要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 又要教会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其知识和技能的更新更为重要。高职院校应制定相应的政策, 激发教师更新知识的积极性, 使他们在教学之余或假期中能去更新知识, 克服经费、人员、时间等方面的困难, 支持鼓励教师根据不同情况, 采用不同形式, 参加不同程度的进修培训。包括鼓励教师在职或脱产攻读硕士学位, 对于未达到教育部规定学历的教师应在短时间内取得合格学历。学历的提高, 是教师对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的积累。

4、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

改革教学方法, 创新现有的教学体系, 改变以课堂和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组织形式, 完成从传统教育教学观到适应高职教育教学观的转变, 从重视专业理论课教学到注重实践教学的转变, 让实践性、职业性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采取“学训交替”、“工学结合”等方式, 根据行业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按照应用性、实践性、职业性的原则, 及时调整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 把最新科学知识渗透到课堂教学中。

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创造条件将计算机引入课堂, 努力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 通过画面、声音展示较为全面的感性信息, 扭转现有教学手段和方法明显落后的局面, 充分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教学手段提高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 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不断增添新技术的信息。

总之, 我们已经进入到高职的行列, 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是在认识上要分清两者的区别, 在思想上要转变观念, 在自身素质方面要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向上的姿态顺利实现自身角色的转变, 为把我校办成优秀的高职院校做出自己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唐云亭.提升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素质的措施[J].职业技术教育, 2007 (8) .

新课改中数学教师的三个转变 篇9

一、从传统的教学观向建构主义教学观转变

长期以来, 人们认为数学是一种永恒的、不变的、毋庸置疑的真理, 是我们的前辈像早年探险家在航海探险中发现了新大陆那样所发现的事实, 其中的艰难不是人人都有能力克服的, 我们后人只需承认它、掌握它就可以了。因此在课堂上, 教师让学生根据现有的经公理化方法组织起来的一个个数学分支来接受这些现成的数学知识, 将数学当做是已经完成了的数学结论的集合体, 等待做某种方式的组织, 这样的视角是不适宜指导数学基础教育的。因为, 学生的任务, 不只是从外部欣赏数学家们创造的现成的理论, 接受它的意义, 而是要理解和掌握数学, 需要学生进入数学产生和形成的内部动态过程, 弄清它生长的动力、原因和方法, 把握数学的思想。

数学教育的建构主义理论吸取了近几十年来哲学、心理学、思维科学的合理成分和研究成果, 结合数学的基本性质和特点, 对数学教育作了几乎全方位的阐述, 以较高的着眼点对数学学习作了合理的解释。新课改中的数学教师应积极摆脱传统教学观对自己的影响, 高度重视建构主义理论, 努力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教学。

二、从行为主义观点向认知观点转变

行为主义的基本出发点是刺激———反应原理, 刺激是指个人外部的事情, 反应是指对外界事件作出的应答。数学中的技能毕竟不同于诸如劳动动作和体育动作的技能, 它不是单纯的行为性的学习。随着数学课程内容的变化、教学目标和要求的提高, 行为主义的操作性学习观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数学教学的需要了, 应该向认知的教学观转变。数学是研究模式的科学, 是思维和推理的形式和方法, 教学就需要注重发现和解决问题。由于信息时代的到来, “知识爆炸”将使学生不可能预先掌握全部知识和信息, 凡是要运用的知识都先经过训练也是办不到的。认知的教学观指出, 学习是人脑内部复杂的加工和组织, 要经历一定过程, 才能达到认识和理解。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向导, 向他们提供适当的认知情境, 唤起学生兴趣, 启发他们通过亲身体验, 寻找和建立数学概念、法则和技巧, 并在中途给予帮助和诊断。聪明的学习应当是掌握学习的方法, 学会怎样学习, 以使将来有能力灵活有效地学习新东西, 具有创造力。认知理论关注的焦点, 就是学习的内部过程和机制, 透过外部行为和结果进行分析解释, 以抓住实质。

三、重视数学学习评价的变化

在新课改中, 教师要重视数学学习评价的变化。在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时, 既要考虑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 又要评价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评价学生数学学习水平, 又要评价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情感和态度;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又有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 还有自我评价;既有等级分数的定量评价, 又有语言描述的定性评价。教师在实施评价时,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采用动静结合的过程性评价。

既要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 也要评价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实现评价发展性功能的关键就是突出评价的过程性, 就是要强调过程评价的诊断功能和促进功能, 关注学生思维发展进程, 对学生个体进行过去与现在的纵向比较, 着眼于他们的进步与提高。在过程性评价中, 要将定期的正规评价、表现性评价结合起来, 这两种评价对改进下一阶段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是重要的。

2. 注重评价指标的全面性。

在进行评价时, 应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强调的培养目标, 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过程与方法这四个方面全面评价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3. 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要关注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和方法四维课程目标的整合, 强调评价的过程并关注个体差异。这就要求改变将纸笔测验作为惟一主要的评价手段, 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对学生进行评价。

4. 注重评价主体多元化。

传统的评价主体是教师, 评价对象是学生, 这种单一的评价主体容易造成评价的片面性。课程标准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 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教育管理者等参与到评价中, 由教师的单一评价变为学生自我评价、同学相互评价、家长参与评价等相结合的多角度、多方位评价。

总之, 新课程改革中的数学教师, 应努力用建构主义的观念来引导和探讨数学教育中的理论和实践活动, 努力用现代认知理论的观点来解释、分析和评价教学过程中的现象和问题, 从根本上改进教学方式, 提高学习效率。在评价时, 要注重评价目标的多维性、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和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多角度多方位实施评价, 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郑毓信等.认知科学建构主义与数学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新课标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10

一、成为真诚的合作者

教师和学生应是平等的合作者, 要彼此尊重, 互相信赖。要想真正成为学生的合作者, 教师要从讲台上走下来, 走到学生中间, 和学生在一起思考, 一起交流, 共建和谐的教学氛围。师生要有一种共同的体验。教师不应该对学生说你去干什么, 而是应该对学生说我们一起去干什么。我们要把学生的心放在自己的心里, 增强课堂的互动性、生动性。

二、成为真心的赏识者

教师要关注学生成长的每一点进步, 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学生一丁点儿的进步, 我们都要加以表扬,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赏识孩子不能凭自己的预先设计进行, 赏识时要关注细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既要赏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又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的方法, 还要赏识学生在能力方面的种种提高。新课程下的语文老师, 不仅要做到“善讲”, 更要做到“善听”“善导”。———善讲学生不会的, 善听他们心中的, 善导他们的成长方向。总之, 新课程下的语文老师, 不仅仅是老师, 更要做真诚的赏识者。

三、成为视野的拓宽者

新课程不仅局限于教科书, 还应该包括与知识和学生相关的种种内容。它意味着在特定的教育环境中, 每一位师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自身的解读, 使给定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课程”, 把教学过程变为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 把自己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一个知识的指导学习者。

四、成为高明的组织者

教师在很长的时间里是一个管理者, 不准学生做这个, 不让学生搞那个, 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新课程, 就要求教师淡化这种意识, 让学生发现自己应该做什么, 应该怎样做, 必要时要让学生完成自己的做法, 然后查找自己的不足, 以便于以后的成长。古人说“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就是这个道理。教师在课堂中是导路者而绝不是权威, 记住你教的学生中很多是天才, 不要因为你而限制了他们的成长。

五、成为勤奋的学习者

我们要向书本学, 向他人学, 向社会学, 向网络学, 向学生学。教师要用读书来提升自己的人生品位, 提高自己的课堂文化沉淀, 使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要读文学名著, 要读理论经典, 要读科普文章, 要读哲思美文……读一切有益的文章, 要让读书成为人生的精神之旅!

六、成为及时的反思者

英语教师能力与角色的转变 篇11

把课堂教学的立足点从以教师的“教”为主转变成以学生的“学”为主,让学习的过程成为一个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的过程。全国著名英语教育专家、北外刘润清教授说:“English cant be taught. It must be learned.”为此,我们教师的角色也必须发生相应的转变。

一、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了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二、教师是课堂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参与者

“以人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根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组织和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例如,教师在必修四模块六的新授课之前,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课件制作,以生动的图片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各种怪物,从而调动学生对本模块的学习兴趣。另外,在必修二模块六关于电影的学习中,老师可以根据课时安排有计划地给学生放映口语地道的原版英文电影或组织英语小话剧表演,从而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在组织这些课堂活动时,教师要直接参与其中,不仅有利于指导帮助学生,更加深了对学生的了解。同时学生的合作意识、心理素质也得到了提高。

三、教师是学生情感的支持者

新课程标准指出,积极的情感态度是学生英语学习成功的关键。同时给出了情感态度具体的内容和标准。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关注学生的意愿、情感和需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形成气氛融洽的学习环境。在外语学习中,由于外部环境以及学生个体的差异,学习者很容易产生厌烦、焦虑心理。英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除了给学生必要的学法指导外,更应遵循“多鼓励,少批评”的原则,对学生的心理活动进行正确引导。例如,对学生英语学习的任何进步都应毫不吝啬地表扬,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树立自信心。

四、教师是英语教学的研究者

课程改革的推行对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总结经验,进行科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才能培养出有语言综合能力的人才。教师无论在备课、课堂教学,还是在课外活动中,不仅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更好地开展语言教学。

也谈英语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12

教育由一劳永逸变为终身学习,由集体化变为个体化、个别化;学校的功能由传递知识变为构建知识。教师专业化是与人的成长紧密结合的,人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这些变化对教师都有着更高的要求(于淑云,2005)。

笔者认为英语教师应该承担的角色有:首先,从传统上讲,知识与学习策略的传授者和完成教学任务的组织者;其次,交际活动的普通合作者和组织者;再次,学习环境的创造者,学习兴趣和热情的激发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等。

当前我国的英语教学由于班级人数的制约和传统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只是充当“传授者”、“组织者”和“研究者”。英语课程的目的绝不是为了学生会说几句外国话,而是使学生通过学习英语来“促进心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和综合人文素质的提高”(《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2003)。因此,现代教师除了当好以上的角色外,还必须是个好的“交际活动的普通合作者”,“学习兴趣和热情的激发者”,进而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一、传统的教师角色

教师知识的主要来源为教科书,参考教材,以及自身的知识积累。在当今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变得更加广泛和便捷,这就向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教学中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和语言的用法,而且要深入到文化、政治、经济、科技等各个领域,注重各学科交叉知识的介绍,为学生送上一盘营养齐备,色、香、味上乘的营养套餐。同时,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应在课程的准备中进行再学习,在与学生的互动中激活自己的知识层面,保证自己的知识不断更新换代,不断地增加自身知识的价值存量。例如,笔者在教授“艺术英语”第一单元“Modern Music”时,课下准备了大量关于音乐的材料,在课上针对艺术生的专业特长和性格活跃的特点,适时地出示材料,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其积极参与,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而如果仅仅是按照课本内容按部就班地教授,就不可避免地会因为教学内容相对于艺术生基础而言较难的尴尬局面,导致课堂教学气氛干涩无趣。

二、交际活动的普通合作者

有研究表明,那些善于与学生交流,关注并理解学生情感与需求,与学生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关系的教师,更容易激励学生取得学业进步。和谐的师生关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它恰恰满足了学生对爱、关心和尊重的需要。学生不仅从教师那里得到了知识的营养,而且获得了爱护与支持。这样,尽管学习是一种艰辛的、必须付出大量体力和脑力的劳动,尽管学习有时是枯燥无味的、紧张的,学生也会全力以赴。英语教学作为语言的学习,更加侧重交流与实践。这就要求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各种语言交流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踊跃发言。教师应放下架子,参与到活动中去,并做好各项课堂活动的组织工作。

三、学习兴趣和热情的激发者

师生关系在交际活动的合作中逐渐建立与和谐。这个“激发者”的角色是所有角色中最难当的,因为它要求教师既精通学科知识又熟知教学法。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努力营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效的合作和和谐的课堂氛围,必须有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工作热情(杨苗捷,2005)。教师应从思想上去重视学生,从行动上研究学生。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作用的同时,要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教师脸上的表情是课堂教学中的“晴雨表”,如果课堂上多带些微笑,上课时对学生多几句鼓励的话语,多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坚持课堂上让学生各抒己见,那么,课堂上必然会出现学生积极举手发言、争抢回答的局面,课堂气氛就会非常活跃,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

如笔者在教授《实用英语》第一册某单元中,采用了让学生自己上台教课的方式。课前给予充分指导,让学生自学课文内容,每个学生选取一个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内容点,查询资料,准备讲授内容。在课堂上,每位同学都走上讲台,板书,讲解,提问。其他同学都认真听讲,并积极配合,课堂气氛很活跃。教师要做一个积极的“旁观者”,让学生成为教学中心的参与者,再在活动中适当适时地给予各种方式的支持和鼓励,学生的学习探索热情必定会更加高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现代教师要“履行当代教育家的职能”。由此可见,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

成为教师是人生的一次旅途,而不是人生奋斗的最终目标。在英语教学这样一个充满了未知和探索的旅途中,教师需要树立终身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不断地吸纳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善于研究和观察学生,不断探索教学规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出发,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的氛围,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中,促进自身不断成长。

摘要:随着时代的前进, 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教师角色也随之发生了转化。英语教师作为语言的教授者, 承担的角色除了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和“课堂活动组织者”外, 还应该努力扮演“交际活动的普通合作者和组织者”、“学习兴趣和热情的激发者”等重要角色, 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的氛围, 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中, 促进自身不断成长。

关键词:英语教师,角色,转变

参考文献

[1]肖之芳.新世纪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M].山东教育, 2003, (10) .

[2]张友伟.英语课堂活动的控制[M].山东教育, 2003, (12) .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4]蔡基刚.大学英语教学若干问题思考[J].2005.

上一篇:学生生物学素养培养下一篇:大班幼儿教育